马拉松——最愚不可及的“健康杀手”,最令人心痛的体育骗局!

明明是一个在军队里无奈跑死了人(地名叫马拉松)的极限行为,竟然被一些中国人引以为豪,奉为健康锻炼“高大上”的运动。真不知这些聪明的“成功人士”,聪明劲到哪去了?!
前年,一位刚退役的中南海特种兵跑马拉松猝死;
去年,NBA传奇的超级巨星摩西·马龙跟一样以猝死结束;
去年,以“铁人三项”为自豪的著名“高富帅”–迪拜王子猝死;
各地不断报道的和未被报道的马拉松猝死案例,层出不穷!!!
……
中国词“锻炼”,来源于铸剑术
中国词“锻炼”,来源于铸剑术,其实质意味着铁与火的淬炼,以及大量的能量消耗。宝剑铸成,消耗的是煤或炭,于宝剑无损。这个过程相当于将外部的能量转移到了宝剑。
现代人们将锻炼身体自诩为“铸剑”,殊不知消耗的却是自身体内压箱底的“元气”能量,用掉一点就少一点。过度透支消耗真元以滋养肢体,能量由内到外,其实得不偿失的。表面上强壮了,其实内中越来空虚,“外强中干”,“气数渐尽”等于慢性自杀。
汉语词语
基本信息:
【词目】锻炼
【拼音】duàn liàn
【英译】
Exercise
Workout
Main activity
【基本解释】本意为对刀剑的打击,锻造,引申为通过生产劳动、社会斗争和工作实践,使觉悟、工作能力等提高。
详细解释:
①指锻造或冶炼。
②通过体育运动使身体强壮,培养勇敢、机警和维护集体利益等品德。
③通过生产劳动、社会斗争和工作实践,使觉悟、工作能力等提高。
④指的是运动。
现代汉语很多词汇在引申演绎过程中,已经离本意越来越远,所以我们在使用时,不求甚解、似是而非或者断章取义的运用,难免付出代价。关键时刻应能追根溯源,读原典本义。
全世界寿命最短的地方是肯尼亚,平均年龄四十岁。他们最会玩马拉松!
不光马拉松,一切高强度的运动,你以为是“锻炼身体”,但其实是健康杀手。
高强度出汗“锻炼”,用中国老祖宗的话说:那出的不是汗,那出的是血!!

长期的高强度出汗“锻炼”,不断的消耗着你的“气血”。虽然你很“健康”、很“强壮”,恰恰这才是真正的悲剧。临界点来临,心脏供血不上,毫无征兆的,于是有了一个名词叫“猝死”。但它被医学界冠之曰“心脏病”,说与跑步无关!–这是典型的盲人摸象,自欺欺人。
生命在于运动,应是和谐运动,适度运动。锻炼,“锻”和“炼”,那是铁和火的淬炼,那是最大的身体消耗!人非铁剑,生命在于“养”。炼养和谐,“养”应多于“炼”,才是运动的真谛。而“养”,就得从中国老祖宗的养身方法中去找。
马拉松——最愚不可及的“健康杀手”,最令人心痛的体育骗局!
马拉松被包装成一种很酷的生活方式
在中国,每天都有N多的名人、EMBA、白领,在“更高更快更强”口号下,以“健康”的名义,追随着马拉松的步伐。
马拉松的推动者往往不会告诉你,马拉松运动需要多高的体育素养!即使是平时的马拉松训练,也有很高的专业要求。马拉松训练对关节和韧带带来的损伤巨大,很多是不可逆的,很多人是在膝盖半月板被磨没了、足底筋膜炎走不了路了,才知道马拉松不是一般人瞎练的。
适合马拉松运动的人很少很少!很多体格优越、万里挑一的运动员都承受不了这项运动。据统计,长跑和马拉松运动员死于心血管疾病的比例占77.5%。1956年奥运会万米冠军、苏联功勋运动员库茨死于心脏病,很多非常杰出的著名长跑运动员都在不到50岁时死于心脏病,尽管他们的心脏原本也特别优秀。
这几年被带起来的大多数马拉松爱好者们,恐怕只是一批被洗脑成功的半吊子炮灰。他们大多有一份体面的工作,收入也不错,这些中产阶级急需在巨大的工作压力下实现对生活方式的健康转型。加上跑步门槛低,任何人都可以参与,于是商家和政府合谋,机智地抓住了这一点。他们邀请王石、潘石屹等明星参加马拉松,成功树立了马拉松的高端形象。马拉松被塑造成了一种高端炫酷的生活方式。
“成功的人,再忙也要跑步”,“跑步,只为真正的生活”,这些加工后的马拉松文化非常巧妙地迎合了受众的需求,成了精神消费升级的一部分。
可悲啊可悲!
无奈啊无奈!
生命的成长总要付出代价,健康理念的进步仍要牺牲一代再一代。
马拉松——最愚不可及的“健康杀手”,最令人心痛的体育骗局!
广马猝死的参赛者家属控诉广州体育局
马拉松——最愚不可及的“健康杀手”,最令人心痛的体育骗局!
迪拜王子:“猝死”是高强度运动的“专利”。你玩就玩好了,玩什么“耐力赛”呢?那是用命在玩啊!
马拉松背后的商业推手
近两年国内体育产业的规模已近几千亿,粗略估计,这块大蛋糕里,跑步市场占据了1/8,而跑步产业链最核心的就是体育竞赛表演业,马拉松自然扛起了这把大旗,越来越多的社会资本涌入,加上可观的收入,举办的低门槛,马拉松赛事就一年比一年多了。
如果你对马拉松有多赚钱没有概念,我们以美国为例:一场赛事的收入电视版权占40%,赞助商30%、票房20%,其他来自赛事纪念品,约占10%。还且不说运动员的高昂的报名费,说回国内,香港上市的智美公司年报显示,杭州马拉松成本1200万,收入2000万,之后智美还承接了广州、珠海、深圳几个城市的重头比赛,那么一场赛事到底赚得多不多,大家心里也有数,而事实上,有专业人士估算,近三年所有的马拉松赛事运营收入超过百亿。
跑步运动的升温,相关产业也没闲着,一场经济盛宴徐徐展开。能掏出三位数的报名费的跑者,在装备方面也是烧钱的主,一套完整装备几千上万不要太正常,权威杂志《跑者世界》的一篇文章估算:一个美国跑友一生在跑步上的花费由俭入奢分为14358美元、56942美元和212872美元。而中国版:节俭型要14100元,普通型243000元,土豪型要1101900元。当然如果你表示可以光脚跑,那我也不能说什么。
有些人给你灌输“坚持“、”质感”的时候,人们开始上瘾,就像各种发烧友一样,装备越来越高端,特步赞助了十几场马拉松以后,推出3个周边跑鞋,同年营业额增长了10%,耐克在大中华区的订单量上涨了22%。围绕着产业链的核心层,除了刚说到的体育用品,还有上游制造、媒体、中介、房地产、会展等周边领域,这是一个庞大的利益网络。
政府通过举办马拉松赛事,带来了旅游业的发展,城市形象的提升,人心的凝聚。马拉松是一场盛宴,它是城市狂欢节,政府当然愿意当推手。
现代人应当具备最基本的常识和判断力,商家忽悠你成功人士爱跑步,他要是说梁朝伟打飞的喂鸽子才叫生活,你是不是也要办一张机票年卡?跑步就是跑步,跟“真正的生活”没有半毛钱关系。


附:
《12年追踪1500人,跑步比久坐死亡率还高!》
钱江晚报 2015/02/04
小酌怡情,大醉伤身。
英国《每日邮报》报道,丹麦科学家做了一组长达12年、涉及近1500名研究对象的跟踪调研,结论是:
以跑步为例,每周最多跑3次,每次不能超过48分钟,如果过了这个运动量,死亡率和从来不运动的人群一样。尤其是资深跑者,每周三次,每次48分钟的运动量根本跑不够。
这份来自丹麦腓特烈斯贝医院哥本哈根市心脏病研究所的权威调查报告,
在过去12年中,研究人员追踪了两组不同人群的健康状况:
一组是1098名跑步爱好者,对比组是413位每日久坐、不参加运动的人,所有调查对象一开始都是身体状况良好,年龄分布也差不多。
在跑步者组中,已有128人死亡,不运动组里有28人,前者的死亡率要远远高于后者。
不光看样本死亡率,分析跑步者的运动频率、强度和健康状况的对应关系,医学专家得出了精确的结论:
最健康的跑步健身强度就是每周跑3次,总量144分钟以内,而且跑步的速度应该控制在慢速或中速。这样做最能长寿,而超过这个量,健身反而变成了伤害。
专家还强调,跑得快,要比跑得久更伤身,那些用较快配速跑步的对象,其死亡风险和从来不运动的人一样。
此前已有医学研究证明:
过量运动,主要包括马拉松、铁人三项以及长距离自行车骑行,让心脏负担过重,从而造成心脏与主动脉的结构变化,引发猝死危险。
国内马拉松不断发生选手猝死事件,似乎也印证了研究结论。而在跑步者圈子里最具讽刺的案例,则是《跑步圣经》作者詹姆斯·菲克斯之死。
菲克斯在1977年的著作,让全世界一起“跑起来”,他提倡的理念是每天跑。1987年,菲克斯完成了每日一跑后心脏病发作离世,年仅52岁。
菲特烈斯贝医院心脏病研究专家彼得·施诺尔说:
这项调查持续了十几年,最积极的意义就是显示了运动对健康的潜在威胁,尤其是在心血管方面。
给运动量设好上限,是让健身有效、安全的必要措施。如果你的健身目的是降低死亡威胁,延年益寿,跑得少一点,慢一点就对了。多跑无益,反而有害。
不列颠心脏病基金会高级心血管科护士毛瑞·塔伯特总结:

跑马拉松不能让你的心脏更健康,我们的建议是每周运动150分钟,如果你是个躺在沙发上嚼薯片看电视的宅男,可能觉得150分钟也挺多的,没关系,即使是快步走,也是个不错的开始。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Kt-6iejKVECIbRFUsRoUVg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