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纸文件引发惨案,监管要破除三大迷信,中国资本市场变天了?

◎智谷趋势(ID:zgtrend) |  路口大爷

2016年,俞敏洪在一个论坛上说,阿里这个公司十年内肯定在,一百年内肯定不在,而教育一百年内会在,新东方也会在。

随后登台的马云反驳说,俞敏洪犯了两个逻辑错误。第一个是十年内阿里未必在,可能三年内就不在了,现在哪个互联网公司能真正红三年的,很难;第二个是,教育会在,但新东方未必会在。

风云动荡,谁能想到马老师竟一语成谶。

2021年,监管的风暴从平台经济反垄断吹到了住房、教育、甚至是游戏。

双减文件引发资本市场的巨震之后,各路资本都不得不开始慢下来,开始思考一个终极命题:To be, or not to be。

谁都不能否认,中国资本市场的某些逻辑,隐隐然已经发生了不可逆的改变。

中国资本市场的大分流,正在胶着中加速推进。

有三大变化,正在逐渐显现。

一纸文件引发惨案,监管要破除三大迷信,中国资本市场变天了?

第一大变化,中国正在节制民资的“大而不能倒”。

一是担心有一些巨头会大到将来有一天倒下了没办法救、救不了。

二是一旦资本巨头走向了日韩模式的财阀化,后果或许不是中国能承受住的。

在日本,自二战以来日本的五百强企业名单就没怎么换过。看看日本的顶流公司名单,丰田、三菱、索尼、三井、住友、东芝、佳能……遍地是百年企业,而且相互之间还控股联姻。

在韩国,十几个财阀就控制了一个国家的经济命脉,三星、现代、SK、LG、韩华和乐天营收占韩国GDP的比重可以超过60%。这些首富的影响力,无孔不入,甚至形成了一股可以与当局相抗衡、相博弈的力量。

你很难想象,日韩的某个商业领域中会突然冒出一个局外人,一顿操作猛如虎,然后在上市的钟声中跻身新贵,与上流社会平起平坐。这种美国式的传奇,在这里几乎是天方夜谭。

近一年来就有三个典型例子。

一是恒大的债务。

最近恒大在资本市场、银行间、各地方频频碰壁。融不到资,就更加还不上债,这会一步步演变为恶性循环。作为全宇宙负债规模最大的房地产公司,如果恒大真的倒下去,牵连的是地产金融的大盘子。

但恒大的事情发酵大半年了,目前为止官方仍没有出手,只是发文表示要重点监管有重大经营风险的房企。

一纸文件引发惨案,监管要破除三大迷信,中国资本市场变天了?

而这中间的信号很明确,中央并不担心恒大所引起的市场恐慌,相反通过恒大这个例子可以给市场上一堂风险教育课——在“降低系统性风险”这个“重中之重”面前,没有谁是真的“大而不倒”的。红线划下去,就一定要限制地产的债务,不能让它继续扩张。

恒大要抛售资产也好,要上市变现也行,反正先把债务规模降下来再说。

恒大最近一直在张罗着恒大冰泉的上市,出售恒腾网络的股份,实在不行,最后就像国资救苏宁一样,对整个房地产行业来说,风险仍然可控。

要救恒大其实不难,但许家印的商业帝国也将不复存在了。

二是被监管铁腕整治的教育培训行业。

K12感觉要被团灭了,打击校外培训机构已经被一些地方纳入了“扫黄打非”、“扫黑除恶”的专项行动检查中,丝毫不让外界怀疑整治的决心。

一纸文件引发惨案,监管要破除三大迷信,中国资本市场变天了?

虽然这两年教育改革的信号很密集,文件法规也不断出台,但全社会普遍还是不愿意相信教育改革会短期内加速,也从来没去想象过,教培行业这么庞大的规模怎么可能会遭遇重拳出击。

结果呢,铁拳一步到位,整个校外培训行业,保守估计都有8000亿产值,单是K12可能就有1000万培训老师,说打击也就打击了。

三是针对平台经济的治理。

针对平台经济的监管,名头有两个,一个是反垄断,一个是数据安全。蚂蚁上市被一夜叫停,滴滴上市不到48小时风暴就来了。

中国的政策环境已经出现整体性转变,监管治理的思路变了。

过去那种不计成本追求效率、放任互联网野蛮生长的阶段,已经转向了对数据权力的掌握,监管的风险意识更高了。

在互联网大平台成为新型的“大而不能倒”风险之前,监管会按住他们。

基于这个变化,我们可以进一步得出一个结论:不要迷信“规模”。

不要迷信“规模大”就等于安全性高、确定性高

最近的变化已经亮了明牌,给出了未来的投资方向。如果想分享风口红利,系统学习投资,扫码领智谷读者投资礼包。
一纸文件引发惨案,监管要破除三大迷信,中国资本市场变天了?

一纸文件引发惨案,监管要破除三大迷信,中国资本市场变天了?

第二大变化,硬科技与软科技出现历史分野,市场会重新定价。

7月27日,A股、港股因整治教培出现暴跌之时,市场出现了冰火两重天的一幕。

当时,恒生科技指数跌到了指数推出以来的新低,科创50指数却创了一年新高,科创50跑赢恒生科技指数的幅度创了历史之最。在恒生科技指数里面,都是阿里、腾讯、美团这些科技股,也算是民生领域、大消费板块;而科创50则是中芯国际等一众硬核科技股。

这一幕,肯定多少也是因为市场的情绪有些过头,但或许我们也应该把它视作一个重要信号参考,这可能预兆着“国计”和“民生”两大主线在中国资本市场上的地位逆转。

一纸文件引发惨案,监管要破除三大迷信,中国资本市场变天了?

监管要防范“资本的无序扩张”,我们不能确切知道有序与无序的边界在哪,但可以肯定,资本一定不能成为当前改革的拦路石。

如今最大的方向是“共同富裕”,资本一旦进入会被认为是破坏了社会公平、挤压了平民生存空间的领域,都是要小心的。而民生领域,则是重灾区。

现在的政策导向是希望资本既要脚踏实地,也要仰望星空,去实现制造强国,科技兴国,而不是纠结一颗白菜。就如高层最近对各位企业家的寄言:

从国家整体利益出发。”

 

重国计的资本,会受到欢迎。

此前中国的互联网巨头们因为陷入社区团购大战而饱受诟病,对比美国富豪马斯克、贝索斯等人都在砸钱搞火箭、移民太空,中国网友都替中国富豪们汗颜。

一纸文件引发惨案,监管要破除三大迷信,中国资本市场变天了?

现在中国一批很有觉悟的富豪,已经行动起来了。2019年,阿里巴巴发布了“玄铁”芯片。今年2月吉利的李书福就说,已经获得了卫星制造许可证,要准备造卫星了。

现在资本面对国内战略方向的历史性大调整,还有极大的不适应,所以市场还会继续调整,剧痛将是必然的。

此时已经不能用完全市场化的思维来看待这个局面。

半导体就是一个最好的例子。美国在高端芯片打压中国之后,中国必须要自己生产,而欧洲一看势头不对,美国可以这么搞中国,说不定哪天也能这么搞我,所以欧洲也要扩产,现在全球都在扩产芯片了。

从自由市场经济的思维来分析,这个科学吗?这个当然不科学了,半导体本来就是全球化分工做得最好的领域,台积电的张忠谋前几天还出来说,各个国家耗费大量金钱和资源,还是没办法达到自给自足的目标,现在逆全球化,不仅成本会提高,技术进步也会放缓。

道理大家都懂,但是这个世界上,经济属于低级政治,安全属于高级政治,当对安全的担心凸显,经济逻辑就得靠边站了,哪怕它是反常识的。

所以千万不要忽视国家意志,不要忽视自主创新,比如中国一定会不计成本砸钱搞半导体,虽然中芯国际的次品率高,但就是得砸钱搞。

过去市场几乎是一致看好消费,对“消费驱动”的转型也都是共识。

但是最近的政策信号似乎并不支持这种“一致看好”。首先是十四五规划里提出要保持制造业比重稳定,没有再提服务业;其次是商务部在7月初发布的十四五规划里,给下一个五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定的目标,只有5%。

这个增速多少让人有点意外。在十二五期间,还是两位数的高速增长;十三五没有定下具体目标,但剔除2020年疫情的拖累,年平均增速也有9.4%;现在直接降到了5%。

一纸文件引发惨案,监管要破除三大迷信,中国资本市场变天了?

放在全球比较,这个增速不低,但和自己比较,多少还是可以预期,未来五年整个消费的大环境并不是很乐观,中国经济向靠内需、靠消费驱动的转型实在不容易。

不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统计的是实物消费,未来的服务消费还是可以期待。以前大家认为是教育、医疗、娱乐,但现在要搬去老百姓头顶三座大山、要整治游戏行业和算法推荐、要整治粉圈经济和娱乐圈不良风气……服务消费的资本会经历一番大洗牌,才能真正见到明朗的投资方向。

基于第二大变化,我们可以进一步得出的第二个结论是:不要迷信“消费驱动”。

消费有空间,但不能迷信。

一纸文件引发惨案,监管要破除三大迷信,中国资本市场变天了?

第三大变化,中国金融体系正在进行战略性反思。

在最近的一次金融委会议上,有一句话值得关注:

“当前及未来一段时期,要按照高质量发展要求,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加强对金融领域战略性、前瞻性、基础性、针对性的问题研究。”

金融体系又到了研究中期改革、战略性问题的时刻。据“前沿观察”分析有两大因素:

一是明年即将召开五年一度的全国金融工作会议,这个会议就是要研究重大的、全局的、战略性的问题。

二是金融业的十四五规划编制应该也在启动或进行之中。

在这种关键时刻,一本专门研究德国金融体系的学术著作《金融的谜题》出版,自然也就引来了高度关注。

德国的金融体系最令中国着迷的,应该是:

实体和金融有良性的循环;可以常年维持低的宏观杠杆率;可以保护好货币;可以实现住房市场稳定;可以实现全社会的食利性收入占比稳定。

但实际上,中国不可能跟德国一样走“大实体、小金融”的路数。这里简单说两点。

 

一,德国人口规模不大,可以做到多数人都能去到高端制造相关的领域去就业,全社会普遍收入较高,所以大家都可以打消投机的想法。

但中国人口基数大,不可能全部都去做高端制造,市场对高端制造的需求也没有那么庞大。而中低端制造业,当然不可能给人才足够高的薪酬。

二,德国的股票市场长期是滞后于经济发展的,因为德国的实体报酬率整体高于金融,而实体又主要是传统企业,不是新经济,整体偏保守,不需要对外融资。

中国还是需要大金融,一是大国崛起需要金融重器,毕竟美国就是靠金融来争夺全球话语权;二是高层也一直在强调要发展直接融资市场,为科创筹集资金。

 

所以可以看到,中国并不是完全照搬德国的路数,只是去学那些想学、可学的。比如住房的调控,比如学德国教育体系的二元制,发展职业教育。

所以我们可以得出第三个结论:不要迷信经验。

中国高层一直强调,就算经济发展有惊人的相似之处,未来中国的变化也不可能是以往任何国家和自身历史的重复和再现。

我们很容易被经验主义引导,因为寻求认知上的对照和历史坐标轴可以让我们内心找到安全感和确定性,但中国,一直想走一条有中国特色的路。

一纸文件引发惨案,监管要破除三大迷信,中国资本市场变天了?

那么,投资的风口在转向哪里?

基于上述分析,可以拎出三根投资主线:

一是“国家安全”,这根线提示的是投资机会,网络安全、粮食安全包括种子,还有硬核科技,统统都是。最新的高层表态是,科技创新既是发展问题、更是生存问题。

二是“共同富裕”,这根线主要是提示避险,从反垄断,到教育培训行业大整顿,凡是有害社会公平的行业和公司,都被重新估值。中概股的风险现在还很大,反垄断的靴子才刚刚抬起,还没到落地的时候。如果你不是做投机的高手,建议是君子不立危墙之下。

三就是“碳达峰和碳中和”,长期看是利好新能源汽车、光伏、锂电池等。

大方向可以明确,但具体去投资的时候还是要很小心,

首先,实体、高端制造行业真的不容易,所以不能闭眼买,你得挑,买行业指数可能会比个股更省心。

其次,中概股也不是全部不能碰,有些只是躺枪,而不是中枪。

第三,新能源领域现在还是比较高位的,所以选择入场时机也很重要。

总之,在大政府时代,投资一定不能忽视国家意志

只要一天还想在这样的市场玩下去,就不得不适应它的游戏规则。

END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aGkrX5KLXV4PHJovQThOw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