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跌的教育股,和其他逆潮流的行业

这周末大家最关心的是河南水灾的最新进展、健儿们在东京奥运会的表现,捎带手还对江浙沪即将登陆的台风和南京疫情表示了关切。
 
相比之下,在平常日子肯定是一声惊雷的一个新闻,反倒没上热搜。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
《意见》提出,学科类培训机构一律不得上市融资,严禁资本化运作;上市公司不得通过股票市场融资投资学科类培训机构,不得通过发行股份或支付现金等方式购买学科类培训机构资产。
校外培训机构的这些情况被禁止:占用节假日和寒暑假,拍照搜题,聘请境外外籍人员,做广告,高收费,长时间上课。
虽然讨论被更热门的话题盖过去了,但是资本市场着实挨了一个闷棍。
 
周五的美股,教育类相关股票腰斩都算是轻的,而一起被连累的还有中概股。
 
周一,香港的各大互联网企业股票也直接低开,这面有点吃得太大了。
暴跌的教育股,和其他逆潮流的行业
 
二级市场投资人冤不冤?真不冤枉。
 
暴跌的教育股,和其他逆潮流的行业
这事情还是得从疫情之前开始说起。
 
大家可以翻看2019年的行情,教育板块上市公司开始普涨,一级市场互联网独角兽们的融资大战拉开帷幕。
 
着实让资本市场兴奋的原因是他们找到了一个新的巨型赛道:教育。
 
我这话说得看着矛盾,教育可是一个从人类诞生之日起就存在的行业了,新东方也早就上市了,怎么还能算是新的赛道呢?
 
两个原因。
 
首先是时间很关键,2011年有条件放开二胎政策,2015年全面放开二胎政策。
暴跌的教育股,和其他逆潮流的行业
由于2胎政策带来的新生人口数量在那几年出现了显著的回升,随之带来的当然是教育资源的巨大需求。
 
第二个原因则出现在资本市场端。
 
资本市场实在是没什么让人兴奋的“赛道”了。
 
2018~2019年,那会儿很多资本还是特别乐于做平台型商业模式:
 
融资烧钱、耗死竞争对手、形成垄断或者寡头、收割用户。
 
在教育行业开始大搞特搞之前,其实资本市场对教育的态度一直很犹豫,因为这个行业是非常典型的“高毛利、高营销费用、重资本的行业”。
 
每个孩子都有教育周期,这东西不是减肥或者美容,等1~2年没问题。
 
教育不能等。
 
而且这个行业必须先付费,马上3年级了,家长必须要在不能完全保证效果的情况之下付费,这就造成了教育行业的广告必须打得够狠。
问题是互联网平台经济模式已经把能纳入的行业差不多纳入进来了,教育这个以前不太看好的“赛道”,也就变得有吸引力了。
 
暴跌的教育股,和其他逆潮流的行业
但是教育资本化,并不是好事。
 
这个我在《高考,“拍卖”市场,和互联网教育大裁员》一文中已经提到过了。
 
简单说就是资本并没有改变优质教育的选拔功能,为了争取到好的相对位置,大家都花了钱并没有比大家都没花钱要更好。
 
让普通的家庭每年多支出5万,让高净值家庭每年多支出10万,还是改变不了孩子们的相对成绩。
 
而获益的,只是这些教育产业的巨头和背后的资本。
 
用全社会提升成本的方式,去哺育一个所谓资本“赛道”,这肯定是有问题的。
 
所以2018年的时候国务院印发《关于规范校外培训机构发展的意见》,当时的措辞还比较“温和”,是规范。不过,可能是这些年互联网企业发展让他们产生了错觉,资本似乎并没有意识到风向的改变
 
这是第一次“轻点刹车”。
校外培训机构总数在2019年新增到达近60万家峰值,2020年又新增40余万家,注销10余万家。投融资额也又出现了一个高峰。
 
暴跌的教育股,和其他逆潮流的行业
2020年疫情影响,在线教育行业惊呼“机会来了”,一级市场融资不到几亿美金都不好意思和别人打招呼。
很多企业面对这块巨大的蛋糕,早已经把政策抛在脑后,全力厮杀。那段时间无论是打开电视机,还是走在地铁站,或者是App开屏,都是各类xx教育,xx题库,xx辅导的广告。
 
新客户获取成本迅速从几百块每个学生提升到了几千块每个学生。
 
面对市场的“疯狂”,2021年3月份《半月谈》发表评论员文章——《不能让校外培训再造一个“教育体系”》。
行文相当犀利,如果说以前是对各类业务和商业模式的批评,这篇文章立意更高:
学校教育、家长、学生、教师已经在很大程度上被校外培训机构绑架,校外培训大有再造一个国民教育体系的趋势。
这是第二次刹车。
企业在这个时候已经意识到了问题,上半年扩张开始放缓,去年底成立事业部甚至还没开始工作就开始裁员。
5月底和6月初的时候几家大型的互联网教育公司也纷纷爆出了裁员、部门精简、应届生违约的新闻。
 
暴跌的教育股,和其他逆潮流的行业
不只是新闻,市场也给了投资人逃跑的机会。
有人对政策是敏感的:高瓴资本在2021年第一季度大手笔减持教育中概股,其中遭遇清仓的有好未来和一起教育。

暴跌的教育股,和其他逆潮流的行业

从二级市场行情看,从2月份开始整个教育板块就开始了持续不断地下跌。
 
暴跌的教育股,和其他逆潮流的行业
 
对于一个把教育正外部性变成负外部性的行业;
 
对于一个监管连续刹车的行业;
 
对于一个资本市场破位下杀,核心投资人清仓的行业。
 
如果以上这些短中长期的信号都没有意识到,没有止损或者减仓,那么遭遇上周五和这周一暴跌,只能说神仙也救不了。
 
暴跌的教育股,和其他逆潮流的行业
其他行业,也得借鉴这次的经验。
 
有些新经济相关行业朋友有些一头雾水,如果是按照2020年的《关于平台经济领域的反垄断指南(征求意见稿)》看,教育不应该是下一个被“落锤”的行业,特别是那些基于技术或者完全自营的企业。
 
我想答案并不在这份文件,而是要在“十四五”规划里找答案。
 
保持制造业比重基本稳定,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根基。

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同各产业深度融合,推动先进制造业集群发展,构建一批各具特色、优势互补、结构合理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增长引擎,培育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

长期以来中国的现代化发展,一个重要的方向是提升第三产业的比例,提升轻资产类型商业的比例,所以我们看到了大量利用技术实现的,偏向模式创新的企业。
 
这并非是错误的,毕竟互联网、人工智能和大数据在相当一段长的时间里提升了效率。
 
问题是,大量资本产生了路径依赖,即使商业模式创新和轻资产企业投资回报率已经很低的时候,仍然在朝着这个方向加码、烧钱。
 
对全社会来说,这是没有效率的。
 
比如说电商在早期当然是提升了消费零售行业的整体效率,提升了用户体验。但是很多企业发展到最后,为了满足股东回报要求,开始通过“烧钱—垄断”实现财务报表增长的时候,他们反而变成了阻碍市场发展的力量。
 
另外一个重要原因是,自2018年以来,国际形势在剧烈变化,传统基于经济全球化之下的发展模式,遇到了问题。
 
比如按照经典教科书,各个国家基于比较优势和禀赋实现分工,很多人当然会认为中国经济发展了,有些行业是不是可以放任流向东南亚地区?再比如,基于商品自由流动的假设,既然中国优势在于组装和集成,是不是可以将自主研发的核心科技往后放一放?
 
甚至纯粹按照自己企业的利益,在国际标准投票的时候投给外国企业。
 
懂王之后,我们都需要重新考虑以前脑海里的发展路径问题了。
 
暴跌的教育股,和其他逆潮流的行业
所以未来3~5年的资本市场,必须要重新审视各个新经济行业的基本面问题。
基于上一个10年的“互联网思维”,用技术撬动商业模式的企业,将不是发展的重点。
 
已经形成垄断地位的企业,如果这种垄断是负外部性的,将是重点监管的对象。
 
对已经造成社会负面因素的各类新经济企业,分拆、出台针对性法规会是大概率发生的。
 
至于还有些阳奉阴违的,我想在互联网一些纯粹玩儿商业模式的领域,还是会有人上一上反面教材的。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8TnObhpl6Pma0_eqlfLrRA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