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搞垮对手的这一招屡试不爽,也是中国最需提防的陷阱

40年前,世界上有两大高手过招,一个叫美国,一个叫苏联,两大高手斗了几十年不分胜负,最后美国想了一个办法,用空头支票引诱苏联自废武功。苏联信以为真,戈尔巴乔夫搞了一场“新思维”、休克式改革,苏联刚自废武功,立刻就被砍断手脚,最后解体了,美国成为江湖老大。

 

30年前,有一条狗成精了,练就绝世武功,眼看这条狗的武功要超过主人,美国不答应了,拿着刀,要狗自废武功。最后狗与主人签订了广场协议,继续做狗。

 

2018年,美国发现中国经过四十年闷头练功,即将练就盖世武功,美国不答应了,又故技重施,图谋逼中国自废武功。

 

对抗了大半年之后,中美两大高手互有损伤,于是暂时讲和,但美国让中国自废武功的野心并未熄灭,硬的不行就来软的,许空头承诺,画饼引诱你,抓住你的短处设陷阱,总而言之,就是要你自废武功,因为这一招屡试不爽,今天美国的江湖老大地位就是这么得来的。

 

01 

历史惊人的相似,美国的后手可能更厉害

 

美国搞垮对手的这一招屡试不爽,也是中国最需提防的陷阱

莱特希泽与特朗普

 

逼着日本签下城下之盟的功臣莱特希泽,当年功成身退后,江湖仍然时长提起他的大名,称之为“贸易沙皇”,2018年,面对中国这个大块头的对手,莱氏再次出马。莱氏和他的老大特朗普未来会打什么牌?不妨分析一下当年他的成名之战。

 

日美贸易战肇始于1960年代,激化于1970年代,高潮于1980年代(莱氏执掌谈判),从60年代一直打到90年代初。其发展脉络基本如下:

轻工业品(初期)→钢铁、彩电、汽车(升级)→半导体、金融、服务业、投资等(全面爆发)→政策、经济制度、发展模式(战略层面)

 

这一演变路径与特朗普当前对中国的层层加码极为相似,最明显的特征就是逐步超越单纯的贸易层面,扩大至对手国家的核心竞争力和制度层面。比如当年,伴随日本整体经济实力的增强,美国的态度也越来越强硬,冲突焦点上升至发展模式、经济制度等层面。

 

美国搞垮对手的这一招屡试不爽,也是中国最需提防的陷阱

对于战后日本的发展秘诀,老谋深算的美国看得也很准,上世纪80年代,日本经济如日中天的时候,美国出了一本研究日本的名著《通产省与日本奇迹》,讲的就是日本通产省在战后日本经济崛起中的关键性作用。日本经济的高速增长,有着各种推动力量,其中,被称为“日本工业的保姆”的通产省是最重要的一股力量。

 

日本的通产省(相当于中国的发改委+工信部)在现代经济史上赫赫有名。“通产省神话”,说的就是通产省如何通过政府之手在不同时期实现日本的“贸易立国”、“重工业立国”、“技术立国”。通产省的秘诀就是选择目标产业,通过制度和资源倾斜帮助这些产业的“帝国企业”(三菱、三井、松下等公司)获得全球竞争优势。

 

听起来是不是很熟悉?其实通产省干的就是“集中优势资源办大事儿”,是一种政府主导的发展模式,也是一种“举国体制”。日本通过政府主导发展的模式,取得了辉煌的发展成就,一跃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创造了世界经济史上的神话,通产省则被认为是神话的缔造者。日本模式也由此成为东亚国家,包括中国争相效仿的楷模。中国的发改委,兼具日本经济企划厅和通产省两大部门的功能,是中国特色“宏观调控”的主要操盘手。

 

美国搞垮对手的这一招屡试不爽,也是中国最需提防的陷阱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中美贸易战之初,美方在意的也是贸易逆差,之后,美方的矛头开始转向中国制造2025,以及中国制造2025所代表的中国特色的政府主导的发展模式。正如当年美日贸易大战后,日本通产省逐渐退出舞台一样,美国的最终目的是要中国逐步改变政府主导的发展模式。

 

由此可见,特朗普的目的有二:

一是缩小对华贸易逆差,这是明面上的目标。

二是限制中国模式的优势,即自废武功,这是深层目标

 

02

越是美国反对的,我们越要坚持;尽管中国模式不完美,却是立国之本

 

在后发VS先发、政府VS市场的两组PK中,先发国家的优势在于市场,以及在市场中形成的跨国企业巨头。通常来说,如果后发国家派出的也是市场化、民族企业来应战的话,分分钟要被先发国家的跨国巨头征服或消灭。改革开放后,一大批知名民族品牌企业的陨落就是例证。在企业VS企业的对决中,后发国家必败无疑。

 

然而,再强大的跨国公司,遇到主权国家政府的狙击时,都难讨好处。后发国家的优势在于政府,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集中力量、不惜代价、办大事的体制优势。于是,采取国家资本主义模式,成为后发国家获取竞争优势的密码。其实,所谓中国模式,其核心就是国家资本主义。在表现形态上,不仅有大型国有企业集团,还有各类形形色色以国家补贴为依托的产业政策。

 

面对中国这样超大规模的主权国家不计成本、不管代价的补贴,再强大的跨国公司也会颤抖。也正因此,以中国制造2025为代表的国家资本主义路径,被美国视为心腹大患。

 

美国搞垮对手的这一招屡试不爽,也是中国最需提防的陷阱

 

近几年,随着中国对外主动积极宣传“中国模式”,以及“一带一路”向西方传统势力范围的推进,中国模式与“华盛顿共识”渐成分垒、对决态势。当前对国际局势的判断是“外部环境发生明显变化”,最高层不断提及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所指的绝不是简单的贸易战,而更多是中国模式、中国道路越来越受到西方国家的质疑和抵制。

 

如果不在更改中国模式这一问题上作出回应,美国绝不会罢休,未来恐怕会有更大的冲突。可以预计,在美国的巨大压力下,未来,中国会继续争取数年的产业政策时间窗口,但产业政策的退出,恐怕成为大概率事件。如同日本的通产省退出舞台一样,我们的发改委、工信部等可能也要面临改弦更张的巨大压力。

 

美国搞垮对手的这一招屡试不爽,也是中国最需提防的陷阱

 

当然,中国不是当初的日本,国家总体实力和决策层的意志也是日本难以比拟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报告中有这样一句话,“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十九大报告将“和”字改为“逗号”,变成“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一个逗号之变的背后,是最高层对政府作用的重视、对中国发展模式的自信。

 

相信中国在产业政策和政府主导的发展模式上不会轻易做出让步,因为这是两种道路和国家意志的较量。

 

03  

中国只有浴火重生,才能走得更稳更远

 

自我蜕变、自我超越注定是一场痛苦的变革,是中国必须迈过的一道坎。

 

大国往往是从内部攻破的,内忧永远是首要的,内忧消除了,自然没有外患。我们的内忧恰恰是我们这么多年引以为傲的发展模式。简单来说,尽管我们的“绝世武功”美国很忌惮,也确实很厉害,但是有“走火入魔”的风险。拿我们的企业来说,还不是很习惯在一个公平的环境下去竞争,很多企业每到一个地方就找找有没有政策漏洞,政府能不能给我点优惠补贴,把政策漏洞和补贴作为发展的一种手段,这与市场经济和自由贸易的精神是完全背道而驰的。产业政策和补贴,对市场的扭曲与对企业家精神的侵蚀,是贻害无穷的。不仅造成对市场主体的不公,而且催生种种套取补贴的灰色产业,以及一系列腐败和官商勾结。产业政策的初衷是好的,但最终往往走向预期的反面。

 

当前,国内存在过度膨胀和过度自信的思潮。的打压,无异于最好的清醒剂,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中国在各领域跟美国的巨大差距。我们必须继续谦虚学习,继续韬光养晦,必须坚定不移地推动新一轮改革开放。从这个意义上,美国打压未必是坏事。如果此番高层能化危为机,以外部压力凝聚内部进一步改革开放的共识,对内以猛药去沉疴,对外行韬晦之策,则是对改革开放40周年最好的献礼。

 

美国搞垮对手的这一招屡试不爽,也是中国最需提防的陷阱

 

高层对中国模式的优劣自然洞若观火,也一直在努力规避其劣势。上任以来,就以转变政府职能为突破口,全力推进“放管服”(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他一直强调,“本届政府开门做的第一件大事,就是以转变政府职能为核心,大力推进政府体制改革。”

 

这几年,我们的施政重点,举凡行政审批改革、负面清单、自贸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以及减税的动议、优化营商环境等等,都是意图对中国模式补缺补漏,克服其弊病。其实,李上任以来的思路就是这个,几年来可以说一以贯之。

 

然而,作为一个超大国家,中国在发展道路上的改变向来极为慎重且过程缓慢。几年来,国家的航向在不断校正,在政府和市场之间做艰难抉择,努力寻找最佳的平衡点。在这个平衡的过程中,普通民众看到的是KQ经济学从火热到不再提及,看到的是尽管深改几年,但民众和企业的获得感并不强,看到的是一面推进简政放权,一面民企感叹压力空前。这些都不是高层有意为之,而是政策调整的必然结果,是在政府和市场之间寻找平衡的必须代价。

 

可见,走出路径依赖、打破利益格局是多么不容易。治大国若烹小鲜,超大规模国家的治理本就非常艰难,考验治国理政水平,摸索中的教训和经济波动,或者“忽左忽右”、进一步退一步再进一步,其实都很正常。惟愿治国者真正找到革除弊病的良方,最大化中国模式的长处,最小化中国模式的劣势。

 

多年之后,回望2018,我们可能要感谢美国和特朗普。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国无外患强敌者,国恒亡”,改革开放40周年之际,美国的打压让我们更加清醒,促使我们对自身进行反思和审视,让我们更加看清自己和外部世界,从而做好自己的事情。中国只要做好自己的事,就能任尔东南西北风,我自岿然不动!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