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的楼市,用一句通俗的话讲就是:
你刚刚限购,他人才引进;你上月限价,他摇号套利;深圳刚熄火,广州就开炮;
上海内中环,抢完房的老阿姨说,我已经做好迎接史诗行情的准备;
合肥滨湖区说,杀红眼的房东们说,我们已经开始控盘涨价……
三年前,中国百城平均房价10700元/㎡;三年后,中国百城平均房价15750元/㎡。
三年前,疯狂的地王潮时期,中国300城宅地楼面价4069元/㎡;三年后,看似没有希望的今天,中国300城宅地楼面价4698元/㎡。
如此强硬的政策环境里,为什么还能出现15%的年化涨幅?
如此强硬的调控政策中,为什么还能出现地价不降反升?
今天,我想跟大家分享两个“楼市调控”的模范生,没有长沙。

5月份,郑州远郊大规模降价。9月份,主城区也开始拉胯。
年初,我想卖掉中原核心的一套房子,有了置换的想法。
今年,我主动降价2500,拿出了19500的诚意价。挂出去24天,才接到第一通看房的电话。
去年,我同事看中了亚星金运外滩的特价盘。促使他下定的原因很简单,首付分期能杠杆。
这也是当时郑州市场上为数不多的,可以接受首付分期的楼盘。
今年,郑州遍地都是这种首付分期的特价盘。从首付分期3年,到首付分期5年。
继双湖科技城、绿博、南龙湖的房价接连被锤;滨河、金水北、管南和北龙湖的底价,也被连续干的稀碎……郑州房地产市场的枝杈上,挂满了颓废。
开发商、代理公司、渠道中介、推广公司……郑州楼市全链条上的信心都在被逐步击垮。
场内的玩家想跪下来喊爸爸,场外的人全在看郑州的笑话。
全国都在寻找房住不炒的典范,甚至还跑到长沙去学习。
2017年,全国楼市进入宏观调控周期。当时,高层提到过一句话——
三年的集中供地,加上前期堆积的土地,郑州至少有3万亩住宅用地处于在建或待建状态。
3万亩的存量土地,相当于7000万㎡的住宅供应,相当于70万套的住宅供应。
按照现在郑州每年23万套的住宅销售量,至少要卖36个月。
现在全国绝大多数的城市,貌似都在寻找楼市调控的秘诀。
郑州已经给出了最好的答案:疯狂加大土地供应,嗷嗷叫往里怼供应。
有几个城市能做到像郑州这样不设上限的往里灌供应的?
过去的三年时间里,它们的调控政策几乎是全国最严苛的。
环京地区,执行着全国所有县城里最严苛的独立限购政策。
而环京地区的房子、北三县的房子,接近9成的客户都是外地客,尤其是北京人。
比如燕郊,距离国贸不到1个半小时的通勤时间,长期是作为北京的睡城而存在。
因为没有三河户口,因为没有三河社保,他们丢掉了最后的避风港。
这样严苛的调控政策下,环京地区就直接丢掉了9成以上的客户。
再叠加上,北京自身也在更加严苛的调控政策之下,连续三年阴跌。
已经不能算腰斩,个别城市已经是臀斩,快砍到了脚脖子。
放眼全国,有几个城市真正能做到类似北京和环京这样的严防死守?
刚刚调控不到三年,绝大多数城市就以各种名义放松限购。
有的是抢人大战,有的是人才落户,有的是人才购房……
广州,房价仅仅是阴跌不到两年,就匆忙以人才引进的方式,偷摸放松了黄埔和南沙限购。
为什么依旧没有限购政策,遮遮掩掩出台了一个优先本地首套?
调控的时候遮遮掩掩挤牙膏,放松的时候重拳出击你最行。
每次都是房价已经涨到了瓶颈,方才跑到长沙,学习本领。

讲了这么多,我想告诉大家的是一个关于楼市调控的关键问题——
尤其是在下行压力的当下,六稳(稳就业、稳金融、稳外贸、稳外资、稳投资、稳预期)和六保(保居民就业、保基本民生、保市场主体、保粮食能源安全、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保基层运转),是所有政策的基础,也是地方城市必须执行的第一要求。
只有房住不炒,不让房价涨的过快过猛,才能引导资本脱虚向实,防止房地产这头灰犀牛放肆奔跑,撕裂并引发系统性风险。
但两个考核,对于地方城市来说,存在既要又要的矛盾。
因为地方在确保发展和增长的过程中,无论是拉基建,还是保就业,或者是搞旧改,都需要钱。
为了保地价,就不可能像郑州那样,无上限的堆土地供应,进而引发土地价格的下跌。
为了保地价,就不可能像环京那样,无上限的搞限购调控,进而引发整体房价的腰斩。
发展遇到问题了,开始强调发展增长,地方偷摸放松,房企融资拿地。
房价跳涨过猛了,重新强调房住不炒,地方收紧政策,融资监管加强。
没开始涨的,老老实实做人;涨的猛的,跑去长沙学习。
楼市在因城施策里,起起伏伏;房价在因城施策里,波动上涨。
你有年化稳定收益超过10%,而且安全性也远超房子,甚至能合法加杠杆的投资品,房子不看也罢。
你没有,老老实实看房子吧。毕竟年化10%的收益,也不少。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nY0J5_nJ3_cPBK_yecEQH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