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给每一位父母:如果你的孩子成绩没那么优秀,更要善待他

今天我强烈推荐一本书,如果你是一个关心孩子学习的家长,这个学习不单指在学校的成绩,更重要的是你的孩子能不能成为一个终身学习者,他(这里代指他和她,下文同)如何真正的学会思维而不是死记硬背,他如何成为一个内驱力满满的热爱学习的人。如果你真的关心这个,我推荐你去读这本书,这本书的名字叫做《基于脑的学习》,是美国的神经科学家Eric Jensen写在十几年前的一本书。

稍微有点遗憾的是,这本书已经绝版了,买不到了,我会在文后会附上相关的资源。

今天这篇文章,我会展开谈一谈,什么叫做基于脑的学习。人的大脑由1000亿个神经元构成,它们之间能够发展出来的联结的数量,比整个宇宙的原子数量还要多。可以说,人的大脑是一个奇迹,是一个无限容量无限可能的存在。

学习的过程,本质上就是在大脑中发展出新的神经联结的通路。

在人类这些年的研究中,其实我们大概已经知道什么样的学习方式是人脑喜欢的,能够更有效率的去学习和吸收的,我把它归纳成了十二大要点。

分别是:1、卷入 2、输出 3、情境 4、情绪 5、关系 6、关联 7、自主 8、游戏化 9、新奇、10、反馈 11、个人意义 12、解决问题

下面我会稍微展开讲一讲,这十二大要点是什么意思。然后你也可以对照看一看,我们现在的教育体系的设计,是不是在很多方面是“反人脑”的。

1、卷入

卷入的意思其实非常直观,就是让你的孩子卷起袖子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

这个参与不是被动的去背一首唐诗,而是指自己来设计整个学习的流程,包括设定自己学习的目标,包括决定自己学习的时间段,包括选择自己喜欢的参与方式,等等。

卷入的反面叫做告知,一个老师站在讲台上45分钟不停的说话,下面的孩子因为课堂纪律的原因被局限在自己的座位上,单方面的听着老师的输入,这叫告知。

一旦学生自己卷入到学习进程中来,你就不需要再担心他的注意力问题,而如果你只是不停的站在台上告知,那么如何让孩子的注意力集中,将永远是一个难题。

书中列举的一项研究表明,高卷入的学生组的学习效果,与普通的学生组的效果可能相差10倍以上。

2、输出

听过我《原则》分享的朋友可能知道,每次我都会不断的讲一句话——输出是认知升级的抓手。

因为输出可以让你的存量知识结构化。看一本书是一回事,但是你要把这本书变成自己的讲给别人听,你需要重新组织这本书的结构和内容,这个重新结构化的过程,让你加深了记忆,也加深了理解。

每一次的输出,都是在加强和稳固大脑中已经存在的神经通路。

所以有句古话说,教是最好的学。背后的理论根基就是这个。

作者詹森甚至在书中讲了这样一句话:只有在我们能够从我们独一无二的个人世界中导出模型或者隐喻之时,我们才能在认知上真正理解事物。

作者提出,一个合适的关于学习时间的比例可能是,一半的时间用于输入,一半的时间用于输出

当然输出的形式是极其丰富和多种多样的,可以是写作,可以是画思维导图,可以是画心理地图,可以是变成一个舞台剧,可以变成角色扮演,可以变成自我评估,自问自答,相互测试,变成游戏等等,方式是无穷无尽的。

很明显,当前我们的教育体制,过于重视输入和告知,对输出做的太少。

3、情境

人脑擅长于在情境当中学习,比如说你要学习海洋动物,可能去一趟海底世界,在那里学习的效果是最好的。因为在一个活色生香的情境当中,人脑学习效率是最高的。

如果只是在课堂上听着老师讲各种动物的名词,那样的学习效率是非常低下的。

人脑最不擅长的事情就是脱离情境去记忆,但这就是我们的教育体系干的最多的事情。强制要求我们去背一个名词,背一个历史人物的出生年月日等等。

那反过来,如果你想要加强学习的效果,就要善于结合学习的主题内容去布置情境,创造情境,让孩子们,当然也包括成年人在情境中去学习。

4、情绪

情绪对于学习是非常重要的,当一个人有强烈情绪的时候,他的记忆往往是会深刻很多。

关于情绪有两个特别重要的点。

第一点,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情绪非常重要。一个人在学习过程中的情绪越积极,他的内驱力,他的学习热情就会越高涨,就越持续。

所以学习应该变成一种快乐,一种心流,一种享受的过程,而不是愁眉苦脸的过程,一个人充满负面情绪的时候学习效率是极其低下的。

积极情绪对于持续的学习是极其重要的。所以,我们面对孩子的时候,一定要多做正面鼓励,如果一定要给负面反馈,也要做建设性的批评,千万不能单纯的批评或者责骂,那样只会有反效果。(可参见:再谈反思批判四象限:你是选终身进化,还是愿沉溺苦海无边 |谭校长一千零一夜NO.160

关于情绪还有另外一点就是,有一些特定的情绪能够加深记忆,比如说紧张,比如说恐惧。

比如有的人的一次创伤记忆可以记几十年甚至一辈子,就是因为在那个事件发生的时刻,有强烈的恐惧情绪伴随。

所以,在一些特定的记忆,比如说要教育孩子远离毒品,安全驾驶等等这样的特定行为的时候,结合一些强烈的情绪,效果会更好。

5、关系

这里的关系指的是,老师跟学生之间的关系,也包括父母跟孩子之间的关系。

在精神分析流派看来,关系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孩子对这门学科的喜爱程度。

我们在现实中也会经常看到这样的例子,一个孩子因为喜欢英语老师,跟英语老师关系好,他的英语学得就特别好,然后呢,因为英语学的特别好,他就可能担任课代表,可能要去辅导其他学生,可能更得到这个老师的喜爱,由此进入了一个正反馈的循环。

所以孩子如果不爱学习,首先看看是不是跟老师或者跟父母的关系出了问题。

因为人脑天然的喜欢在安全愉悦的环境中学习,当孩子跟老师跟父母的关系良好的时候,他就能感受到安全感,受到温暖,在这个氛围中他学习的效率就非常的高。

如果反过来如果这个关系很糟糕,相当于他的学习的环境遭到了破坏,学习的效果也会大打折扣。

所以我经常跟身边的朋友讲,为了追求分数和成绩而破坏了亲子关系,从长期来看绝对是得不偿失的。

6、关联

孩子在学习新知识的时候,最佳的方式是把新的知识跟他已经掌握了旧有的知识关联起来,这样的效率是最高的。

所以不要独立的讲授新知识,在讲授新知识之前可以先去激活孩子旧有的已经掌握的一些知识,让他们去做一些联想关联的练习,这样会对理解有很大的帮助。

7、自主

自主这一点是极其重要的,也是当下的孩子们最在这个时代最为缺乏的。

自主的反义词是控制,我们看到现在的教育体系下都是一个高压高控制的环境。

但是,有大量的研究表明,来自于老师来自于父母的控制越多,孩子的学习的积极性就越差,最后就变成了被迫学习,被迫学习的结果一定是厌恶学习。

一个反人脑的控制模型是这样的(真正是在现实中大量发生的事情):

所以,尽量让孩子在学习的过程中有更多的选择权,让他们自主的参与到这个进程中来,这一点极其重要。只有让他意识到学习是自己的事,是自己可控的事,是可以选择的事情,他的那份内驱力才能充分的释放出来。

请务必记住这句话,过多的控制是学习的天敌。

8、游戏化

关于游戏化我之前的专栏其实陆陆续续也写过一些,游戏化不但是对孩子对成人也是非常重要的。

比如达利欧在《原则》中就有一个著名的游戏化的例子,他说我把生活想象成一场解谜的游戏,我每解开一个谜题,就能得到一块宝石,这个宝石就是一项原则。


当我们把生活想象成一场游戏,你对情绪的承受能力,你心情的愉悦度,面对难题和挑战时的自我调适能力等等都会得到很大的加强,整个过程的喜悦感也会更大的提升。

对成人是这样,对孩子就更加是这样。

比如说,你让一个6岁的男孩在原地站10分钟,是几乎不可能的。但是如果你告诉他,你现在就是一个城堡的士兵,要守卫你旁边的这个看不见的城堡,这个时候让他站10分钟就会容易很多。

这就是游戏化的力量。

在教育的过程中,游戏化是一个最好的朋友。

9、新奇

人的大脑天生爱新鲜的东西,越是新奇的东西越能吸引大脑的注意力,一旦一个东西变得习以为常,就很难再激起脑的注意力了。

所以,在学习的时候,越是新奇的东西学得越快记得越牢。

有人对大鼠做过研究,发现每隔一段时间引入一些新鲜的东西,比如新的环境,新的音乐,每2~4周更换一次环境对于大鼠的学习效率有很大的提升。

所以如果你觉得一个东西特别重要,就尽量把它设计成新奇的,人脑就喜欢这样的东西。

10、反馈

反馈这一点极其重要,事实上我在之前专栏中,在阐述刻意练习的时候,也专门强调了反馈的重要(详见:反全面反孤独反舒适有反馈:刻意练习就是王阳明的“事上磨”|谭校长一千零一夜NO.44)。

反馈越正面越及时,数量越多,一个人学习的就越快。

但是传统的一对多的师生式教育有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反馈不足。当一个老师面对30个甚至更多的学生,他无法对每个学生给出足够有效的反馈。

这个时候我们一定要用更多的形式,我们要知道反馈并不是只能来自于老师,反馈可以来自于同学,可以来自于自己。通过分组讨论、通过自己写日记,通过自我评估,通过角色扮演等多种形式,都可以得到丰富的反馈。

足够的反馈是非常重要的。

11、个人意义

人的大脑是天生需要意义的,没有意义的东西大脑是坚持不下去,也无法长期有效的学习。

所以,如果要孩子自主学习,愉快的学习,充满成就感的学习,就必须让他在学习的过程中找到属于自己的意义。

这个意义一定是个人化的,让他自己去探索。我学习这样的东西对我有什么价值?能够为我带来什么?

另外意义还敢跟情绪感受有关,如果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不断地注意自己的感受,也会更好的发现意义。

12、解决问题

人的大脑天生喜欢解决问题,而不是被塞入一堆东西。

好比骑自行车,你给孩子一辆自行车让他自己去尝试学习,他总有办法学会骑车。

但是如果你把他带到课堂上,第1章讲自行车的构造,第2章讲力学原理,第3章讲骑行技巧,他第1章没听完,就对这件事情失去了兴趣。

所以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的给孩子适当的问题,让他去解决这个问题,既有挑战性又不至于过于的难。他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会充满乐趣,也会学到所有他该学习到的东西。

事实上有一种项目制的教学方式就是基于解决问题来设计的,这个就比传统的课堂的灌输式的教育要好太多了。

以上就是我为你总结的,基于大脑的神经科学的底层原理,适合人脑的学习方式的十二大要点。

在学习的过程中,如果你能满足上面这些要点,不管是对一个孩子还是对一个成人,学习效率都会成倍的提高,学习也不会变成为一个苦差事,而是会变成一个令人愉悦的,享受心流的,有成就感的过程。一个人也更可能成为一个终身学习者,而不是一个被压迫的奴隶式学习者。

最后我再讲两个在这个过程中需要避免的坑。

第一个坑叫做奖赏。

作者认为,奖赏有两个特性,一个是可预期的,第二点是有市场价值的。

比如说你跟孩子说这次你考了100分,我给你买一个遥控车,这就是一个典型的奖赏,因为它既是可预期的又是有市场价值。

从长期来看,奖赏会损害孩子的内在学习驱动力。有大量的研究表明,当你依靠奖赏驱动一个人学习,等哪一天这个奖赏没有了,那个人就不会再想继续学习了。

所以,奖赏只能改变一个特定的,短期的行为,而无法改变人。所以我们要特别慎重的运用奖赏这件事情。

跟奖赏相对的叫做认可,或者庆祝。

如果这个事情是可预期的,但是没有市场价值,比如说一个微笑,一个拥抱,一个当众的赞许等等,这个叫做认可。


如果一件事情有市场价值,但是它不是可预期的,比如说,一个自发的party,一场没有事先安排的旅行等等,这个可以看作庆祝而不是奖赏。

认可和庆祝都是可以的,但是奖赏非常危险,一定要认识到这一点。

第二个坑就是关于维持纪律。

作者也提出来,如果为了维持纪律不断的压制孩子的情绪,这样一般都会适得其反。那事实上孩子有一些不遵守纪律的行为,往往是因为自己的情绪没有得到适当的表达,所以一个基于脑的纪律模型是下面这样的:

当我们允许孩子把情绪表达出来,纪律问题自然就会减少很多。

同时,如果万不得已,某些时候,你必须要通过一些严厉的,大声的言辞来维持纪律的时候,你要注意,不要在你平常讲课的地方去做这件事情,那样会玷污你的教学空间。你可以在教室里划定一个特定的区域是可以大声说话维持纪律,一旦你做完了这件事情,就回到正常的教学空间。

一个空间隔离是非常有必要的,事实上父母在家里也可以这么做,如果有人需要发脾气或者需要大声的去做一些事情的时候,划定一个特定的区域去做这件事,实现空间上的隔离。

以上我为你总结了基于脑的学习的十二大要点,以及一定要避免的两个坑,也许信息量有点大。为了方便你记忆,最后我给你总结了一句话:

一入一出,两情双关,自主游戏,新奇反馈,意义解决,避免双坑。

最后说一句,如果你的孩子成绩没有那么优秀,仔细想一想,是孩子的问题,还是系统的问题。上面的十二个要点,学校和家庭加起来,做到了几点?

每一个人孩子的大脑都是天生爱学习的,每一个孩子的内心都有火种,每个孩子都是不一样的。

保护孩子内心的火种,呵护他内在的驱动力,支持和允许他成长成为一个终身学习者,这比当下的100分,要重要得多。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tj9zGr9sEnfsUeNo-hAaKg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