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时代,靠炒股成为有钱人靠谱吗?

 

最近两个月,A股持续震荡,有一些投资者开始在后台留言,询问A股是不是没得救了,为什么总是牛短熊长,没亏完绝对不能离场,在A股,真能靠炒股成为有钱人么?

这个答案其实和我们所处资本市场的发展背景是分不开的,我们不能用三言两语就直接回答这个问题,但是或许能从那些从美国股市发家的大咖中寻找到启示。

 

01

 

20世纪初的时候,美国经济蒸蒸日上,正在崛起为一个未来的超级大国,各种资产的价格都在膨胀,炒房的、炒股的、投机倒把的,干什么都有,而且干什么都能挣到大钱。

当时的股票市场,被金融寡头、地下庄家所操纵,波动巨大,混乱无序。

这时,有个人通过这次机遇走上了人生巅峰,利弗莫尔(1877-1940)。

他是穷人家的孩子出身,早年在券商里谋得一个经纪人的职位,帮助客户交易股票。

利弗莫尔15岁就出来闯荡,并将自己的工资都投入了股市,那时候他的月薪只有20美元。

由于天赋聪慧,他对股价波动的数字极为敏感,靠着在牛市中的精准投资,加杠杆,一年时间就将本金飙升到了1万美元。

不过这样的成功未能持久,在熊市之时,利弗莫尔的股价回撤巨大,财富几乎归零。

但年轻人,一次的失败又岂会甘心,他认为那不过是运气不佳罢了。

1901年,美股迎来牛市,利弗莫尔找人借了5000美元,很快就赚到了5万美元,并且随后的几年,他的资产越滚越大,到31岁的时候,总资产已高达500万美元,不过在后面的大熊市中,千万家产尽数落空,但是他堪称打不死的小强,后期又借钱入市,并且在巅峰时期他的资产也增长到了数千万美元,成功跻身进了500富豪榜。

1923年,一位作家采访了利弗莫尔,并以他的一生传奇,三落三起的故事为蓝本,出版了超级畅销书《股票大作手回忆录》。

利弗莫尔虽然是个投机者,但他从不追求快进快出的短线交易,认为操作越频繁、失误越多、失败的可能性越大,只有把握住关键的机会,提升准确率,然后通过加杠杆的方式放手一搏,才能赚到大钱。

1929年,股市进入狂热阶段,钱从各个角落涌向华尔街,老百姓将所有的工资和退休金都投入了股市,街边的小贩、买菜的大妈都在谈论着股市。

利弗莫尔意识到危机越来越近了,对于大周期趋势极为敏感的他,决定反手做空。

他仔细搜查各种金融报刊,希望从新闻消息中找到经济放缓、产能过剩、货币政策变化的信号,以佐证他的决策。

他相信,繁荣了十年的股市一定会出现反转,只需要找到那根导火索即可,如果押对了这次赌注,他将富可敌国。

1929年9月,首次信号出现。

英国出现了一个大型金融诈骗案,为了稳定市场,英国银行准备提高利率,美国联邦储备银行也很有可能跟进。

银行的利率提升,工业生产必然放缓,股市的钱也将减少,狂热的投资市场泡沫很有可能被刺破。

利弗莫尔抓住了这个机会,以全副身家押注做空。

在随后短短一两个月的时间里,美股果然出现了天崩地裂般的世纪金融风暴,数不尽的交易者在一夜之间破产。

而利弗莫尔,却在这一战中,赚得了1亿美元,迈上顶级富豪之列。

1929年的金融危机,是20世纪最重要的事件,不仅改变了全球经济格局,引发了第二次世界大战,让英帝国崩盘、欧洲衰落,让落后地区政治动荡,纷纷左转,也改变了整个现代金融史。

首先是政策层面,各国政府开始加强对自由市场经济的监控,采取逆市场周期的措施,大搞基建投资、关税贸易竞争、推动产业升级。

1934年,美国证监会成立,要求所有上市公司公布完善、可信的财务报表,严厉打击证券欺诈和坐庄操控行为。

同一年,投机之王利弗莫尔再一次在股市动荡中破产,几年后,落魄的他选择用一把枪结束了生命。

遗书中是这么写的:“我的一生,是一场失败。”

所谓财富,不过是过眼云烟。

 

02

 

在1929年的大熊市中,一些损失惨重的投资者洗心革面,幡然醒悟,不再沉迷研究江恩的K线指标。

这时候,命途多舛的格雷厄姆站了出来。

他在深刻的反思中沉淀自我,在幽暗的岁月中写下了《证券分析》、《聪明的投资者》等划时代的著作,奠定了自己基本面投资学派的“牛顿”地位。

晚年的格雷厄姆,在哥伦比亚大学开坛讲课,桃李遍天下,他学生中最知名的,毫无疑问是沃伦.巴菲特(Warren Buffett)。

他的核心思想主要有两点:

第一,注重安全边际。

第二,注重财务分析。

1950年,巴菲特刚好20岁,他意识到了技术面投机派的弊端,走上了价值投资者的科学道路,拜入格雷厄姆的门下。

初出茅庐之时,他遵循导师的理念,购买的都是具有安全效应的便宜股票,在10年的积累下轻松踏入百万富翁的门槛。

但是到1962年的时候,很多股票经过多年上涨,他发现股票已经不便宜,最终他选择押注在了一家濒临倒闭的纺织公司上:伯克希尔·哈撒韦。

随着二战结束,全球化贸易时代到来,美国纺织业在东亚廉价劳动力大军的冲击下节节败退,伯克希尔·哈撒韦的股价也就一路下跌,最终迎来了破产。

没有看清时代的大趋势,导致了巴菲特这次惨淡的收购经历,最终元气大伤。

而与当时的巴菲特相反,当时另一个人完全把握住了时代的步伐,他就是费雪。

二战以后,美国国运日隆,第三次科技革命爆发,那个时代的主旋律是成长股投资

但优秀的成长股总是很贵的,它的投资逻辑和巴菲特遵循的“安全边际理论”“只买低价股原则”格格不入。

年轻的巴菲特,错过了一个时代。

而费雪持有最成功的两只股票,分别是德州仪器和摩托罗拉,分别给他带来了30倍和20倍的投资回报。

对于成长股投资,费雪有两条核心原则:

第一,出色的公司在任何市场都只有5%左右,所以要买就买最优秀的公司。

优秀的公司有三个特征:

a,注重研发和营销创新,拥有竞争壁垒;

b,拥有一个出色的管理层,能够帮助企业在长期的行业竞争中保持优势,这非常重要,只有这样才能让一家公司在熊市周期过后,再创新高;

c,利润率高,但股利低或根本不发股利。

 

成长型的公司,总是将大部分盈利投入到新的业务扩张中去。若大比例分红,则多数是因为公司的业务扩张有难度,所以才将盈利大部分用于分红。

第二,抱着套牢三年的原则,长期持有。

如果发现当初的判断出现了错误,坦诚面对,立即离开,转战前途更值得看好的公司。

卖出的理由,只跟企业的成长前景有关系,而跟自己的股票涨跌幅没有任何关系。

 

03

 

时间进入20世纪70年代,巴菲特依旧被便宜股搞的焦头烂额。

而美国遭遇苏联在太空与军事上的挑战,经济上又被日本和德国的崛起风头所盖过,国内通货膨胀高企,美元贬值,危机重重,而股市更是长达十年的低迷。

邓普顿和戴维斯两位投资大师开始锋芒毕露。

1968年,邓普顿放弃了美国国籍、移居加勒比海上的小岛巴哈马,远离了美国,他更加宏观、中立地审视全球经济。

因此他发现了德国、日本等经济体在战后复兴过程中的绝佳投资机会,也抓住了美国汽车业被日本冲击的危机,在1978年福特濒临破产时大量买入;

最终,他所管理基金的年均收益率高达18.3%,远高于同期的美股指数。

邓普顿有一句名言:“行情总在绝望中诞生,在怀疑中成长,在乐观中成熟,在兴奋中死亡。最悲观的时刻正是买进的最佳时机,最乐观的时刻正是卖出的最佳时机。”

至于戴维斯,他专注于买保险股,那时候的保险行业,和历史悠久的银行股不同,正处于青春勃发的成长期。

他依靠五六十年代的牛市行情完成了原始积累;

待六十年代中美股泡沫泛滥的时候,他又果断的转战日本,买入日本股市中新兴的保险股,再一次复制了美股的成功业绩。

“在低市盈率时(熊市)买入潜力股票,随着市盈率的抬升和利润的增长,股票的价格会倍数增长,相反股价也会倍数下跌。”

这便是著名的戴维斯双击和双杀(复利投资法则)。

 

04

 

1978年,IBM推出了PC电脑产品,并引入了英特尔芯片和微软的BASIC软件,从此拉开了全球计算机产业的2.0纪元。

借着这股科技创新的力量,美国重拾复兴势头,在与苏联的争霸较量中形势逆转,成长股投资再次成为了时代的主旋律

性格截然相反的巴菲特和芒格走到了一起,成为他们终生事业的转折点。

巴菲特问:

“我一生恪守安全边际法则,但看着安全的低估值股票里,竟也有如此大坑的价值陷阱,请问先生如何能破之?”

芒格回复道:

“我这里有三条锦囊:

第一,与其把时间与精力花在购买廉价的烂公司上,还不如以合理的价格投资一些好企业。

第二,如果一家公司的成长性足够好,即便股价高一点,也是值得买入的。

第三,投资股票,不仅是买的这家公司的行业机会、产品与商业模式,更重要的是这家公司的管理层是否是一群有抱负、善管理的人,如果是的话,即使价格再高出2-3倍,也是便宜的价格。

巴菲特闻之,醍醐灌顶。

二人联手之后,巴菲特的投资方法论就升级了。

他不再纠缠于低价烟蒂股,而是选择优质的、具有稳定成长性的好公司、以合理的价格去投资。

后来的事情,大家读耳熟能详了,我们重点说说回报率最高的5只股票——

 

穆迪,1368%;

可口可乐,1312%;

美国运通,1069%;

比亚迪,745%;

高盛,343%。

 

这些股票的持有时间都足够漫长,动辄十年以上。

其中最长情,持有时间30年的两只股票,是美国运通和可口可乐。

 

 

05

 

1980年代,投资界还出了一名天才,成长股第二代大师彼得林奇。

彼得林奇出生在1944年,二战即将结束的前一年,盟军发动诺曼底登陆战,胜券在握。

从资历上来说,彼得林奇只是一名晚辈;

但从投资经历来说,他有着前辈们无可比拟的优势。

首先,他没有经历过那些让人闻风丧胆的大萧条、战争动乱,成长在战后的经济繁荣期,因此心态要轻松、乐观得多,更富于冒险精神;

其次,他一毕业就进入了当时著名的富达基金工作,从实习生做起,接受了专业的理论培训,又是在大平台上运作,起点高,少走了弯路;

最后,他的运气足够好,1977年,林奇接手富达麦哲伦基金的管理工作,随后的1980年代成长股起飞,林奇广泛布局,并在巅峰时刻急流勇退。

据统计,在彼得林奇管理富达麦哲伦基金的13年间(1977-1990),每年复合增长率为29%,是所有投资大师中平均回报率最高的,比巴菲特的业绩都更优秀。

他管理的这只基金,也从初始的2000万美元资产规模,增长至后来的140亿美元,基金持有人超过100万人,成为当时全球资产管理金额最大的基金。

在投资风格上,彼得林奇的核心理念也有两条:

第一,关注那些被人忽视的、基本面不错的小公司。

这点和费雪差异很大,费雪喜欢买主流科技股,林奇却喜欢买非主流消费股。

林奇的投资生涯史上,买过一万多只股票,大部分都是细分领域的小公司,比如玩具反斗城、美体小铺、La Quinta汽车旅馆等。

最知名的案例是沃尔玛,但这只股票在彼得林奇买入的时候,也不过刚刚上市几年,仍是一家中型公司。

沃尔玛是1972年上市的,在随后的25年中,市值增长了5000倍,从一家美国中部小城市的不起眼廉价超市起步,发展成为全球最大的连锁超市,世界500强第一名。

1980年代,正是其对外扩张的鼎盛时代,引入计算机技术,改造供应链,成长性无出其右。

这一阶段,沃尔玛的收入从1981年的16.55亿美元增至1991年的326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34.72%,净利润也增长了22倍,股价上涨了61倍。

第二,分散投资,鸡蛋不放一个篮里,并长期持有。

这点和费雪的理念同样是相反的,费雪喜欢集中持股,林奇却喜欢分散持股。

原因有两点。

首先,因为林奇的基金规模很大,尤其是后期,买的又都是小盘股,只能分散;

其次,林奇认为,集中持股很容易受股价的大起大落影响,心态不容易稳定,变成短期的投机赌博。

不管怎么说,林奇是一个足够聪明,足够勤奋,也足够幸运的人,毕竟让巴菲特栽跟头的航空股却让林奇赚了450%。

 

06

 

通过回顾美国投资界的历史,我们不难发现,一个牛市能成就一个神话,但是随着牛市的破灭,也可能让神话成为黄粱一梦,因此想成为有钱人单靠牛市还不够,即使是巴菲特,也有失败的投资经历。

但是他们投资获得十几倍甚至百倍收益的背后,逻辑都是投资中长期具有优秀成长性的公司,陪伴公司一起成长。

那中国会不会有这种机会?

答案是肯定的。

目前,中国就处于一个遍地黄金的时间段。

A股上证指数在过去的30年中,经历过5轮大的周期波动,每一轮的底部都在逐步的抬升。

给投资者带来丰厚回报的个股也绝不是少数,在消费品中,酒类的贵州茅台已经实现10年10倍,奶制品伊利股份算上现金分红,十年前的价格甚至能达到负数。

这个时代,靠炒股成为有钱人靠谱吗?

目前,无论是通信、计算、交通,还是医药,四条赛道都有着一批优秀的公司在快速的崛起,基于技术的代际变革,他们雄心勃勃,目标瞄准了下一个科技时代的主流位置。

更重要的导火索,是政策支持。

其一是科创板的推出和创业板的注册制改革,本市场的热情会重新聚焦在成长股上,演绎一番新的行情,(即使近期炒作了一波垃圾股行情,未来的投资重点也将是龙头公司了)。

其二是经济结构暗中改变。

2018年年末的经济工作会议已明确指出:基建的重心不再是房地产,而是“城际交通、物流、市政基础设施,以及5G 、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

这才有了2019开年之后,市场对5G、特高压、新能源车充电桩、人工智能、物联网、氢燃料汽车等相关概念的轮番炒作,并且国家坚持房住不炒政策。

2020年,科技、医药、消费相继轮番上涨,到了7月,炒作短期内达到了高潮,进入一番修整是必然事件,这样未来才能走的更远,但是却不意味这长期的行情就此结束。

未来两年,新的科技周期将开启。

根据君临的研究,目前美股中,金融能源、消费、科技三大板块的市值,大约各占三分之一。

而在A股,目前金融地产+能源重工业的占比,超过50%;

其他消费行业的占比在25.7%左右;

科技行业呢?

市值占比仅为15.42%,这已是过去10年A股的巨大进步。

那么下一个10年,我们又将经历多少波澜壮阔,风云变幻?其中又将蕴藏着多少的黄金机会?

其实周围的投资机会就在我们身边,可是无数投资者却浑然不知。

结合中国目前投资者的现状和美国大师们的理念,君临总结了一些投资A股的规律:

 

1.投资赛道、前景双好的个股。

2.挑选中长期有安全边际和优秀成长性的股票。

3.不断学习新出现的事物和概念,每次大的机遇必然产生于新事物中。

4.持股需要了解透一个好股票,才能长期持有他并且赚取不菲的收益。

5.政策在股市中具有指导意义,要想吃肉,跟着党走!

 

目前,市场处于长期看涨,短期震荡修整的行情,但是从时间来看,修整也差不多快到头了,可是就是偏偏有很多人坚持不下去这剩下的50步,不断追涨杀跌,一轮上涨下来,账户却没有收益。

让我们回到问题的原点:

一个普通人,要在中国靠炒股成为有钱人,靠谱吗?

我的回答是:鉴于中国目前的发展背景下,是靠谱的,但是有难度。

在发达国家,靠持有股票实现资产增值的投资者群体是很普遍的,这是一个成熟的行业。

但投资行业跟其他任何行业一样,遵循二八法则,能赚到钱的永远是20%的少数人。

你得通过学习,掌握科学的投资理念,而不是在随波逐流中盲目投机;

你得通过研究,看得懂时代的主旋律,而不是拿个飞镖随便乱扔,或者道听途说;

转自: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