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以前抢着要的房子,现在怎么这么惨了?

在如此火热的市场里,有着这么一群房东,过去几年按照以往的市场经验买入了自己非常看好的房子,然而至今为止这些房子都没什么热度,相比2016、2017年还跌了不少,爬都爬不起来,到底怎么回事?
 

1

第一类房东,买了没学区的老公房。
 
这类房子的最大优点就是:中环内,地段好;面积小,总价低,流动性好;没什么学区和品质溢价,稍微收拾下,租售比高。
 
所以,以前老公房是非常热门的产品,新上海人结婚前过渡,买一套,囊中羞涩又想留在市区,买一套,投资客眼里好租好卖,买一套。
 
然而这几年,老公房是市面上跌幅最大的产品类型。
 
并不是房子变老了,而是买家口味变了。
 
以前没有限购限贷的日子,无论房子新旧大小,先买一套上车,以后慢慢置换,现在认房又认贷,处女贷用过一次就得首付七成,尤其珍贵,还舍得把首房首贷用在区区两三百万的老房子上吗?
 
外地户籍家庭,一共就一张房票,全家三四口人都要住,是选市区45平老房子还是郊区100平次新三房?
 
上海已经四五年保持常住人口稳定了,流入的新上海人越来越少,留下来的都是精英,好不容易拿到一张宝贵的房票,家里又是强二线城市里条件不错的,肯定是希望一步到位买个漂亮公寓,免得以后折腾。
 
房价越来越高,纯靠工资买房越来越不现实,于是上海现在的改善需求已经压过刚性需求,老公房的抛盘压力明显大于接盘压力,价格自然一蹶不振。
 
房票珍贵,首房首贷珍贵,改善需求强烈,又没学区加成,这类老公房自然越来越不吃香。
 

2

第二种,就是没有地铁的郊区次新房房东。
 
按照过往的经验,地段越偏、价格越低的房子涨得最快,所以郊区次新房很受欢迎。
 
城市在扩张,郊区地段总是越变越好的嘛。原来没地铁,可能过两年就拉了一条过来,三五年就造好了;原来配套差,很村,发展几年,商业、学校、医院都建起来了。
 
远郊变近郊,近郊变市区,母鸡变凤凰,屌丝变富帅,不都是这么来的嘛!
 
然而,这两年的上海实在是太不给力了。
 
前几年,上海市区每年可以向外推进1-2公里,路网一铺,商品房一造,配套一建,就起来了。
 
然而最近两年,市区向外拓展的速度明显变慢了,像浦西推到七宝九亭、南翔江桥、徐泾华漕这里,浦东推到广兰路、森兰、孙桥这里,可能几年都推不了1公里,还是有大片大片的土地空着。
 
地铁的建设速度也慢下来了,2011-2015年上海平均每年通车33公里,而2015-2019年上海地铁平均每年通车才17公里,接下来的2021、2022、2023年也只要寥寥一两条线路通车。
 
现在没地铁规划的郊区,可能在“有生之年”就不会变成地铁房了。
 
背后的原因,在于人口红线之下的上海,城市发展从外扩慢慢变成了内秀,之前人口虹吸、城市摊大饼的套路,现在是行不通了,搏郊区变市区的方法也就不灵了。
  

3

还有一类房东,买了片区的标杆二手房,没想到周围冒出一大堆新房来砸场子。
 
以前我们买房子,喜欢买周围有大片空地、新盘层出不穷的板块,为什么?因为新能带旧。
 
对于二手房东来说,新房就像“解放军”。二手房涨不动怎么办?啪一下出个地王,周边二手房3万的房价,地价就3万5,新房不得卖5万?于是二手房蹭蹭的涨。
 
现在好了,土地拍的都不贵,二手房3万,地价也就2万,开盘的新房一个比一个户型好、品质高,什么人车分流、铝板立面、泳池会所、夜光跑道,简直把二手房按在地上摩擦,关键价格也不贵,二手房加一点钱就能买到。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宇宙中心”大虹桥的徐泾板块。
 
2017年,万科天空之城一期开盘,均价6万。
 
2018年,万科天空之城二期开盘,居然降了两千,5.8万。
 
2019年,万科天空之城三期、中核锦悦府一期、招商虹桥公馆一期开盘,还是5.8万。
 
2020年4月,万科天空之城四期开盘,涨了多少?600块,均价5.86万。
 
2020年8月,中核锦悦府二期终于“破6”,均价6.02万。
 
三年多过去了,徐泾的房东等的眼睛都发直了,新房价格居然只涨了200块钱,更绝望的的是,招商虹桥公馆二期、瑞安蟠龙天地等大体量的新盘一个接着一个,还在排队等上市。
 
这日子,啥时候才是个头啊。
 

4

李嘉诚说:“决定房地产价值的因素,第一是地段,第二是地段,第三还是地段。”
 
这句话现在仍然适用,但人家李老也没说地段是一成不变的呀。
 
不少买房人对传统核心地段有着一股执念以为内环内,或者传统上只角的地方房产就能坚挺。然而现实打了他们一耳光。
 
比如传统上只角地段、属于原法租界的新华路板块,历来是全市价值高地,但由于板块内没有成片次新品质社区,城市界面也没有衡山路、淮海路那么纯粹,商业、旧改项目进展也不快,导致板块内房产的价格一路下跌。
 
板块内1999年房龄的海富公寓,从2016年下半年的7.2万一平跌到今年的6.1万,就是典型的例子。
 
这谁也怪不了,只能怪现在年轻多金的new money已经成楼市购买主力,他们的口味才决定了地段的价值。
 
new money喜欢城市界面干净、统一,位置不一定要离人民广场、原法租界近,反正平时也不怎么去,但是一定要交通发达,去CBD、高新区方便,要次新商品房成片的社区,最好再带个不错的学区。
 
在这背后,一方面是买房人口味的变化,另一方面地铁、高架等现代交通方式的便利,使得绝对位置不一定是最重要的考虑因素。另外,上海能创造高收入人群的产业,比如IT、文娱等也在外迁,“金色中环”就是很好的例子。
 
以前买房靠的是内环附近单位发年终奖,而以后买房则靠的是中环附近公司发股票。
 

5

作为在楼市摸爬滚打多年的过来人,我发现以前的买房逻辑,在现在真的有很多都不适用了。比如以前追求绝对低价,面积大的单价便宜,就买大的;同环线的单价不一,就买便宜的;旧房比次新便宜,就买旧的。
 
然而,经过这几年上海楼市的教育,买到绝对低价,买了就能涨的逻辑现在都已不存在。
 
贵的房子可能会拉开和别的房子的差距,因为供应变少,好房稀缺;而价格洼地可能一直洼下去,因为不稀缺。
 
这样的逻辑,也同样能运用到地段价值和新房抬轿子的问题上,汝之蜜糖,彼之砒霜,以前绝对特别好用的方法,现在突然就没有受众了。
 
一旦进入思维定势,就会一个不小心踩坑,成为别人眼里的“最惨房东”、“韭菜”。
 
这让我深切感受到,买房一方面要小心,另一方面也要抱平常心,世界变化太快,没人能知道现在大家热捧的,十年后还是不是皇冠上的那颗宝石。
 
何不如,回归初心,回归自住,买到自己想要的房子,无论未来如何,至少住的舒心,过得开心。
 
以上是正文,来自平层86。
如果你觉得有用,请把这篇文章转发给有需要的朋友。

 

【END】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qGjVsubQ1-sM6B0Rq7jBdg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