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再对非洲沙漠蝗流口水了!

恳请大家别再对非洲沙漠蝗流口水了!
可以吃虫虫的壹读君 | 彤 子

2020年,我们抗击新冠疫情的战斗还没结束,新一轮“攻击”又瞄准了我们。

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已向全球预警,希望各国提高对蝗灾的戒备,防止因蝗灾入侵导致的粮食危机

面对翻山跨海、远道而来的蝗灾大军,不少网友并不恐慌,甚至流下了口水,表示愿意为灭蝗灾出一份力。 

恳请大家别再对非洲沙漠蝗流口水了!

恳请大家别再对非洲沙漠蝗流口水了!
恳请大家别再对非洲沙漠蝗流口水了!

乐观是好事,过度乐观就不好了,因为中国太久没经历过严重的蝗灾,导致了我们的过度乐观。真正的蝗灾遮天蔽日,能轻松逼退70万印军。

恳请大家别再对非洲沙漠蝗流口水了!

这么看还流口水吗?
面对蝗灾,连武器配备齐全的军队都保不住军粮,单靠我们的舌尖估计更难拦下来。有些网友确实有亲身对抗小规模“蝗灾”,并取得胜利的经历。

恳请大家别再对非洲沙漠蝗流口水了!

但轻视真正的蝗灾,可能让你追悔莫及!要知道,历史上中国曾是饱受蝗灾摧残的国家,是什么让我们摆脱了蝗虫的饥饿“统治”?

那些年,我们打压过的蝗虫
来而不往非礼也!先讲讲蝗虫是如何打压中国的。

有网友说,蝗虫乃“虫”中之“皇”。其实从甲骨文看,“皇”字本身都像照着蝗虫画的。

恳请大家别再对非洲沙漠蝗流口水了!

蝗蝻=蚂蚱=未成年蝗虫

可见蝗虫自古就有极强的“存在感”。

史料中常用“蝗” 、 “蝻” 等字指代蝗灾,以“蝗害稼” 、“蝗食禾”、“飞蝗蔽天”、“大蝗,绝收,人相食,饿殍载道”等内容描述蝗灾危害,还把蝗灾称作“千年祸患”,由此可以看出蝗灾给古人留下多大的心理创伤。

作为农耕为主的国家,中国古代饱受蝗灾困扰。据《中国救荒史》统计,秦汉蝗灾平均8.8年一次,两宋为3.5年,元代为1.6年,明、清两代均为2.8年,受灾范围、程度堪称世界之最。

古人言祸不单行,在中国古代,蝗灾、瘟疫、战争这三大“灾星”总是形影不离。

恳请大家别再对非洲沙漠蝗流口水了!

蝗虫!你来就来吧,还带着战争、瘟疫!

古代生产能力有限,抗灾能力也有限,蝗灾带来饥荒,吃不饱饭人心就会动荡并产生战乱,战乱后尸横遍野又会使瘟疫横行。如此一来蝗灾、瘟疫、战争总是“行动”上高度“统一”。

为了让我们过上不知蝗灾为何物的生活,很多人在幕后艰辛付出。有学者在深入研究我国蝗灾主力飞蝗的生长习性后,发现飞蝗暴发的主因与水、旱灾相间发生有关,就提出了“改治结合,根除蝗害”的策略。

飞蝗发生地的地理环境,修筑堤坝、控制水位,既能调控干湿环境抑制蝗灾,又保证了田地供水稳定,减少受水、旱灾害影响。

蝗虫分布密度,通过化学农药、生物防控综合治理,使中国大范围的蝗灾受到控制。

蝗虫治理如同减肥,是一项长期工作,如果初见成效就停手一定功亏一篑,所以中国对蝗虫一点都不手软,甚至发起了“生物战”。

1986年,中国引进了蝗虫微孢子。蝗虫微孢子是啥?简单来讲,蝗虫微孢子是一种人畜无害的单细胞动物,但是对蝗虫而言它又是致命“病毒”,感染蝗虫微孢子的蝗虫会患上微孢子虫病,轻则体力下降、不孕不育,重则致死。很凶残,但这样还不够!

蝗虫微孢子虽然恶毒,但也有“潜伏期”,一般在2周后才会导致蝗虫大量死亡,所以又有科研工作者研制了昆虫蜕皮抑制剂,3天起效,对蝗虫的天敌昆虫们却没有毒副作用。

虽然我们已经做到“心狠手辣”,却依然没能把中国所有蝗虫灭光,好在它们已经无法对我们的粮食构成威胁,但我们也需要看看远方的蝗虫……

小心远方的沙漠蝗!

历史上,被蝗虫搞到头大的不止中国一个国家。同为四大文明古国的埃及,把沙漠蝗的记述都刻到古墓内的壁雕上了。古波斯人也用楔形文字讲述了沙漠蝗的故事——讨人嫌。

自史前时期,沙漠蝗就是北非、西非和印度等沿热带地区之河谷、绿洲上首屈一指的农业害虫。

恳请大家别再对非洲沙漠蝗流口水了!

沙漠蝗最猖獗的时候,扩散区域超过2800万平方公里(约占全世界陆地面积的20%),波及65个国家的部分或全部地区。即使是衰退时期的沙漠蝗,也能祸害1600万平方公里内的35个国家。

作为人类最憎恶的灾难之一,蝗虫的毛病可不是占地方。据统计400亿只蝗虫一天就能吃掉40万人一年的口粮,如此算来,入侵印度和巴基斯坦的4000亿只蝗虫一天就吃光了40万人十年的粮食。这饭桶一般的蝗虫大军今年怎么这么多?我们来了解一下沙漠蝗。

沙漠蝗分为群居、散居两种生活方式,1只群居雌虫可产卵80多粒,散居雌虫可产95~158粒,但无论哪种生活方式的雌虫都在较湿的沙土中产卵,每平方米蝗卵最高密度达5000~6000粒。

沙漠蝗蝗卵的孵化速度受温度影响,通常在42~43℃发育最快,只需9天就能孵化,21℃时需要23天完成孵化,在18℃以下45℃以上时,蝗卵停止孵化。所以气候变暖会使沙漠蝗蝗卵的孵化效率大幅提升,而气温的功效不只是“体外促生育”

未成年的沙漠蝗也叫蝗蝻,不能生育,蝗蝻只会懒洋洋的趴在那里。当温度上升到24℃,经过62~64天蝗蝻就会变成有繁殖能力的蝗虫了。恐怖的是,41℃的环境中,蝗蝻“性成熟”只需21天

全球变暖还能促进沙漠蝗“早熟”,于是早熟、早婚、早育、早熟、早婚、早育……沙漠蝗和蝗蝻的密度越来越大,当它们密度达到一定程度时,蝗群大军就形成了,并在春季(3~6月)、夏季(8~9月)、冬季(10~1月)对各国发动“随季风攻击”。

恳请大家别再对非洲沙漠蝗流口水了!

由于沙漠蝗自身的飞行能力不太强,出行基本靠季风吹。每次暴发都在逼近我国西藏南部和云南西部边境时止步,却也被我国学者盯很久了,并认为沙漠蝗有可能随季风从这一通道进入中国的,但能混进来的沙漠蝗也是强弩之末,难成大器。

而让沙漠蝗难成大器的必要条件之一:爱国的吃货们管住嘴,咱不能再在吃上栽跟头了

沙漠蝗来了你别吃

在不少中国人眼里,蝗虫是一道不错的美味佳肴。

恳请大家别再对非洲沙漠蝗流口水了!

恳请大家别再对非洲沙漠蝗流口水了!

有不少网友已经对沙漠蝗垂涎欲滴。

不少研究还发现蝗虫营养丰富,是名副其实的高蛋白、低脂肪、低胆固醇健康食品。但咱们本土养殖的食用蝗虫和风尘仆仆、远道而来的非洲沙漠蝗是有本质区别的。

恳请大家别再对非洲沙漠蝗流口水了!

养殖虫吃的是新鲜饲料,没有任何化学污染,而非洲沙漠蝗一路上吃了啥,从神秘的非洲大陆带了啥,鬼都不知道。

一路旅途劳顿,也会使沙漠蝗体内的蛋白质含量大打折扣,而且你也不一定笑纳得了人家的蛋白质,因为蝗虫不是你想吃,想吃就能吃

有些人吃蝗虫后会随机出现头晕、胸闷、腹痛、腹泻、呕吐、呼吸困难、面色苍白、皮肤瘙痒、口唇及眼睑水肿、口唇麻木、丘疹样荨麻疹、红斑、面部潮红、结膜充血、大汗淋漓、意识模糊、血压下降等症状。

像不像病毒感染?这种现象是异体蛋白过敏,有些人吃鸡蛋、鱼、虾也会有这种反应。异体蛋白过敏的危险性不亚于病毒,严重者会导致过敏性休克,甚至危及生命,只是不会传染。

其反应原理和有些病毒是一样的,就是异体蛋白进入体内后,免疫系统感到不悦,并广泛的发动攻击,导致全身强烈的炎症反应。

由于沙漠蝗属于外来物种,和大家常吃的飞蝗不太一样,壹读君希望大家管好自己的嘴,不要再品尝这送上门来的“野味”了,常言道:贪小便宜,吃大亏。

当然,壹读君希望沙漠蝗也能遵循自己的传统美德,别越界,人类也是。
恳请大家别再对非洲沙漠蝗流口水了!

参考资料:

https://c.m.163.com/news/a/F5EJFM1M0001899O.html?spss=newsapp

陈永林. 浅谈蚱、蜢、蝗[J]. 昆虫知识, 1997(04):237-238.

陈永林. 我国西藏初次发现沙漠蝗[J]. 昆虫学报, 1982(01):69.

蒋建玲, 廖艳江. 食用蝗虫过敏90例病例分析[J]. 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 2011, 18(3):151-151.

李嘉, 张龙, LIJia, et al. 飞蝗及沙漠蝗信息素概述[J]. 应用昆虫学报, 2011, 48(4):1046-1051.

陈永林. 浅谈蚱、蜢、蝗[J]. 昆虫知识, 1997(04):237-238.

李钢, 王乃昂, 李卓仑. 中国历史蝗灾动态的社会影响及生态环境意义[J]. 地理科学进展, 2010(11):97-106.

陈永林.警惕沙漠蝗的猖獗发生[J].应用昆虫学报,2002(5).

张龙, 严毓骅. 以生物防治为主的蝗灾可持续治理新对策及其配套技术体系[J].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2008, 13(3).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TQyCpqAFYSA4xJgihqq-Rg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