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川思想库特约撰稿丨张田勘
这几天,为达到新冠的“清零”抗疫目标,中国上海实施了强制入户消杀。
入户消毒针对的是新冠病毒阳性感染者家庭,但有一个例外,就是对于老旧小区内存在厨卫合用的情况,按照《上海市成片老旧小区终末消毒技术方案》,如果阳性感染者与相邻周边住户共用厨房及卫生间,对与其共用厨房、卫生间的住户室内,也需要开展终末消毒。
尽管如此,有些基本问题还是要弄清,既让消杀有科学依据,也能消除公众的恐惧和社会的不安。
三天之后,环境中的病毒会自动灭亡
消杀有无必要,可以从一些科学研究结果来判断。
首先是,新冠病毒是否会在环境中存在,也就是空间环境、器物、工具等物体表面,是否有存活的病毒。既往的研究表明,新冠病毒在不同物体表面的存活时间有短有长。
美国《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发表的一项研究比较了新冠病毒和严重急性呼吸系统综合征(SARS)冠状病毒在特定温度下存活于环境中多种物质上的时间:在温度为21-23摄氏度,环境湿度为40%时,环境中有5种物质,分别为直径小于5微米的气溶胶、塑料表面、不锈钢表面、铜表面和纸板表面。
▲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发表的论文(图/网络)
结果表明,在气溶胶中,新冠病毒与SARS病毒的存活时间相似,在3小时内有传染性。在其他4种环境物质中,新冠病毒存活度和感染性由高到低的是,塑料、不锈钢、纸板和铜。在塑料表面,新冠病毒72时内有活力(传染力)。在不锈钢表面,新冠病毒可以存活48小时,但是有传染力的病毒载量降低很明显。在纸板上,新冠病毒24小时后就没有传染力了。在铜表面,新冠病毒4小时后就检测不到感染力。
这些结果表明,即便新冠病毒在物体表面还有活性,而且可以持续72小时,但是,病毒载量极小,从物到人的传染性大大降低。美国密歇根大学的一项新研究表明,新冠病毒经空气传播的效力比经接触物体表面高1000倍。这意味着,新冠病毒的主要传播途径是飞沫和气溶胶,而非人与物和人与人的身体接触,快递等物品传播病毒的可能性极小。
即便是有阳性的家庭和办公场所,只要人走了,或被隔离,清空了场所,三天之后,环境中的病毒就会自动灭亡,用不着叠床架屋进行消杀。只有在特殊环境,如医院、隔离方舱等地方,消杀有一定作用,但是消杀也只是对新冠病毒尸体的消杀,而非杀灭活病毒。
因此,最重要的防护是,戴口罩、穿防护服和个人采用消毒液、酒精洗手消毒。
消杀环境并不能阻断主要传播途径
另一项研究证明,对环境进行消杀并不能阻断新冠的主要传播途径。
美国密歇根大学的研究团队在2020年8月至2021年4月期间,对校园环境进行了测试,包括空气和环境表面取样,使用的工具是湿壁气旋式生物气溶胶采样器和拭子套件,前者收集空气样本,后者收集环境物体表面样本。
▲美国密歇根大学的研究(图/网络)
研究期间共采集了256个空气样本和517个地表样本,其中阳性率分别为1.6%和1.4%。在把阳性样本与实际的COVID病例进行了叠加后,研究人员评估和计算结果是,接触含有新冠病毒颗粒的气溶胶后感染新冠几率约为1 / 100,接触各种含有病毒的物体表面后感染新冠的几率约为1/10万。这意味着空气传播新冠的效力比接触物体表面传播新冠要高约1000倍。
因此,环境消杀对阻止病毒传播几乎无效。
消杀对于消灭病毒基本不起作用
消杀所使用的是84消毒液、季铵盐、次氯酸和过氧化氢,以及其他消毒液等,这些消毒液对于活的微生物和寄生虫是有效的,关键是,这些微生物在环境中是存活的,如灭蚊,可用胺菊酯、氯菊酯等杀虫剂来消杀。
▲防疫人员正在进行入户消杀(图/网络)
但是,病毒之类的微生物,只是靠其脱氧核糖核酸(DNA)和核糖核酸(RNA)生存,前者有腺病毒、疱疹病毒等,后者有新冠病毒(SARS-CoV-2)、流感病毒等。
病毒是微生物中较小的一类,没有自我生存的能力,只能寄生于宿主,如动物、人、植物和细菌等,依赖于把自身的DNA和RNA整合到宿主细胞进行复制,才能存活。
由于新冠病毒并不能在活的生物体之外长久存活,也不会有生物活性,因此,消杀对于消灭病毒基本不起作用,甚至是画蛇添足。即便新冠病毒可以依附于物体表面存活,也只是数小时和几天,不用消杀,自然而然就灭活或灭亡了。正如我们不能通过消杀来消灭流感病毒一样,疾病控制和预防也从来不会用消杀来消灭流感病毒。
无论是新冠病毒还是流感病毒,都需要以人为载体,才能存活和传染他人。而接触新冠病毒阳性物体表面后感染的概率则非常之低,每10万次接触仅有1次感染机会。
入户消杀既得不偿失,又根本不能消灭病毒。这样的行为需三思。
新冠病毒在空气中传播的能力是物体表面的1000倍



别对物体触摸感染新冠过分恐惧 ,空气传播更厉害千倍!最新研究发现……
美国健康生活新闻网5月4日发表报道称,密歇根大学研究发现,空气传播新冠病毒的可能性是接触物体表面传播的1000倍。
一项最新研究显示,如果你仍在擦拭采购的杂货、门把手和电灯开关以期遏制新冠病毒,那么或许你可以稍微放轻松一点:因为从空气中感染新冠病毒的可能性是通过触摸表面传染的1000倍。
密歇根大学的研究人员在大学校园内对空气和表面样本进行了检测,发现吸入病毒颗粒的概率大于手指接触感染的概率。
研究报告的作者、环境健康科学和全球公共卫生教授理查德·奈策尔解释说:“在这项研究中,我们对大学校园环境中引发新冠肺炎的新冠病毒的潜在暴露做了进一步了解。”
这些场所包括办公室、教室、演出场地、咖啡厅、公共汽车和健身房。不过,这些样本是在疫情封锁期间采集的,因此这些地方相对比较空旷,人员较少。
奈策尔还说:“我们还利用校园感染病例的信息来评估与我们环境测量结果相关的感染概率。”
他说:“在我们检测的所有地点,感染病毒的总体风险都很低。”
然而,他指出:“我们的研究结果表明,与门把手、饮水机、键盘、桌子、水槽和电灯开关等物体表面的接触相比,吸入病毒的风险要高得多。”
为了评估相对风险,2020年8月至2021年4月,奈策尔及其同事在封闭的校园各处使用了空气泵和拭子。
研究人员总共采集了250多个空气样本,其中1.6%的样本对引发新冠肺炎的病毒检测呈阳性。在超过500个表面样本中,1.4%呈阳性。
风险最大的环境是健身房,75%的空气样本和50%的表面样本呈阳性。对表面样本的检测显示,健身房的饮水机按钮是重灾区,而健身器材样本并未显示阳性。
总体而言,在办公区域、电脑键盘、电灯开关、桌面、微波炉、冰箱把手或学生课桌周围发现的阳性样本要少得多。
在把阳性样本与校园新冠肺炎病例做对照后,研究小组断定,接触空气中的病毒颗粒后感染新冠的概率约为1/100。而通过接触受污染表面感染病毒的概率为1/100000。
尽管如此,奈策尔强调,这一发现所对应的时间和空间是执行了严格表面消毒规程,且不存在人群聚集情况的。他警告说:“我们的研究结果或许并不能完全代表其他社区环境。”
奈策尔说,研究结果表明,人们应该更担心吸入新冠病毒的风险,而不是接触表面的风险,“至少在表面得到定期清洁的情况下是这样,类似我们取样的校园环境”。
西蒙斯大学的荣誉教授伊丽莎白·斯科特说:“人们愈发认识到,新冠病毒主要是在空气中传播。”
然而,并未加入该研究团队的斯科特警告说:“在住宅、宿舍等群居环境,以及人们反复触摸同一表面的地方,通过物体表面传播病毒的风险或许更高。”
曾担任西蒙斯大学家庭和社区卫生与健康中心联合主任的斯科特强调,研究没有对这种私人空间存在的风险进行评估。此外,需要指出的是,“其他呼吸道病毒和细菌感染仍主要通过表面接触传播”。
斯科特说,在她看来,“我们仍需继续采取有效、全面的手部和表面清洁措施,并需注意呼吸道和空气卫生,以防范所有新冠疫情暴发之前以及未来有可能会通过社区渠道的感染”。
这一研究结果于4月27日发表在英国《暴露科学与环境流行病学杂志》上。
(来源:参考消息)
来源:态度财经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gQ-qaB9k5SDJa0-KHohx6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