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手剥离,右手聚焦!中国华融要回归“最擅长的赛道”

华融转型正在路上。

作者 | 李白玉

来源 | 野马财经

左手剥离,右手聚焦!中国华融要回归“最擅长的赛道”

 

 

国内四大AMC之一的中国华融,最近有点忙。

8月2日,中国华融发布消息,拟实施华融消费金融股权转让和华融信托股权重组项目。

具体来看,根据监管机构对金融资产管理公司逐步退出非主业的要求,中国华融拟将持有的华融消费金融70%股权对外公开转让。同时,针对华融信托的存量债务情况,中国华融拟与主要机构债权人协商以“债转股+股权转让”方式对前者实施股权重组。“中国华融坚持回归本源、回归主业,确保可持续经营发展”,中国华融在公告中表示。

事实上,中国华融的股权转让在此前已经展开。早在6月29日,中国华融就曾公告,拟转让所持有的华融中关村不良资产交易中心股份有限公司79.6%的股权。如果转让完成,华融交易中心将不再是中国华融的附属公司,并且不再于集团的综合财务报表综合入账。

自4月初延迟发布年报以来,华融陆续转让旗下子公司股权的举动,也引起市场极大关注。动作频频,华融意欲何为?处置子公司,于华融而言是利是弊?

 

左手剥离,右手聚焦!中国华融要回归“最擅长的赛道”

多元化利弊之思 
 

自2009年起,华融迅速扩张,一步步从政策性金融机构转变为市场化全牌照大型金控集团。金融控股、综合经营是全球也是中国金融业的大势所趋,在当时,多元化经营被认为可以提升华融抗风险的能力。

直到2017年末,中国华融旗下拥有华融证券、华融金融租赁、华融湘江银行、华融信托、华融期货、华融消费金融等多家营运子公司,对外提供不良资产经营、资产经营管理、银行、证券、信托、金融租赁等多牌照、多功能、一揽子综合金融服务。

“华融成立的背景是为了处置银行不良资产,在完成历史使命后,发展了多种业务模式,形成了全牌照的金控公司。这样就有一个问题,各个公司之间可能会出现监管套利、空转套利的情况,这是不符合防范金融风险、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精神的。”社科院金融所副教授李虹含如此评价。

事实也证明,这样狂飙突进不仅没有减少华融自身风险,反倒使其自身置于治理真空中。

 

修剪枝蔓,将养分集中于主干,是华融目前的发展思路。

 

左手剥离,右手聚焦!中国华融要回归“最擅长的赛道”

 

财报信息显示,刚刚剥离的华融消金在业内处于垫底水平。2016年-2019年,华融消金的收入总额分别为9010万元、7.66亿元、12.01亿元、10.29亿元,对应税前利润分别为-0.37亿元、1.28亿元、0.168亿元、-2.63亿元。

作为对比,截至2020上半年,集团核心业务、不良资产主业保持平稳,不良债权资产收入为人民币167.74亿元,同比增长7.4%。

中金分析称,“华融集团内的风险积累主要集中在华融汇通、华融实业和华融国际几家非金融子公司、以及持有金融牌照的华融证券、华融信托、华融金融租赁等,这些公司账面仍有大额信用风险敞口且杠杆高企,债务的偿还依赖金融资产的变现回收,资产质量问题值得关注。”

多元化未能增强综合实力反成业绩拖累,而主业稳定且突出,华融转让子公司全面回归主业,既是落实监管要求,也是为公司自身更好发展的必然选择。

 

左手剥离,右手聚焦!中国华融要回归“最擅长的赛道”

时代背景下的稳定器

2012年10月12日,财政部、中国人寿共同发起设立的国有大型非银行金融企业中国华融,其前身为成立于1999年的中国华融资产管理公司,对应接收中国工商银行的不良资产。

完成股份制改造的华融,于2014年8月引入战略投资,中国人寿、美国华平集团、中信证券国际等八方共计投资145.43亿元。次年中国华融登陆香港联交所,代码2799。

这段时间,中国不良资产管理行业也大致经历了政策性业务、商业化转型和全面商业化三个阶段发展;参与主体也日渐丰富,从四大资产管理公司逐渐扩展到地方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民营资产管理公司和外国投资机构等。

这些机构在化解金融风险、维护金融体系稳定、盘活存量资金、推动银行和国企改革等方面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成效不可磨灭。

90年代末银行系统坏账形势十分严峻。1999年国务院相继批准成立了信达、华融、东方和长城四家全国性AMC,各由财政部出资100亿元全资控股,负责剥离处置四大行的不良资产。

据美林公司估计,1998年中国四家国有商业银行的平均坏账比率为29%,J.P摩根银行的估计数为36%,当时国内保守观点估计的坏账率也在30%左右。作为对比,2020年底全国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为1.84%。

信达、华融、长城、东方分别对口中国建设银行、工商银行、农业银行和中国银行,承接下总计1.4万亿元的巨额坏账。其中,华融化解工商银行4077亿元不良贷款。6年后,工商银行完成股改并上市,2020年12月工商银行总资产33万亿元,是1999年的10倍。成为如今“宇宙第一大行”。

 

左手剥离,右手聚焦!中国华融要回归“最擅长的赛道”

全面商业化后,资产管理公司主要通过市场化手段批量收购银行不良贷款,加快金融体系风险出清。据银保监会公布数据,2020年银行业处置不良资产3.02万亿元。而据华融公布,其全年收购资产包规模超1800亿元,市场占比40%,可大致估算2020年资产管理公司共收购处置银行业不良资产4500亿元,约占银行业处置总额的15%,其中还不包括重组等手段处置的不良。

除了批量收购处置金融机构不良资产以外,资管公司也通过重组方式进一步参与化解中小银行风险,对人员、业务和资源进行整合,并增加品牌背书。如华融湘江银行,就是2010年初,华融在重组原株洲市商业银行、湘潭市商业银行、岳阳市商业银行、衡阳市商业银行和邵阳市城市信用社(一般简称“四行一社”)的基础上,以新设合并的方式设立。

不论是成立之初的政策性收购不良资产包,还是后期多元化多手段处理金融风险,华融的职能随着时代变迁时刻紧跟监管要求,对于支持国有银行改革发展、国有企业减债脱困、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维护金融体系稳定运行都发挥了重要的“安全网”和“稳定器”作用。可以说,华融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的企业基因,决定了其在不同时代下必然要担当的社会责任。

 

左手剥离,右手聚焦!中国华融要回归“最擅长的赛道”

转型按下加速键  

 

今年4月初,华融董秘、副总裁徐勇力就年报事件回答记者提问时表示,中国华融近年来坚持聚焦主业、回归本源……加快不良资产收购处置力度。

最近动作频频,加速剥离非核心资产,化解自身风险,是华融对外释放的信号,进一步体现了回归主业的决心。

2020年疫情袭来,金融对实体企业的重要性显得更加突出。在此背景下,中国华融的问题企业重组业务新增投放保持增长,落地实施中国重汽、云南城投、“15华联债”收购重组等一批国企主辅业剥离、大型实体企业纾困、违约债券收购等创新业务;同时,中国华融对股权业务结构进行了优化, 服务国家战略,全年实施市场化债转股项目35个,六成以上投向科技创新、生物医药等战略新兴产业。

中国华融的一系列主动举动,跟整个大环境也有一定关系。《中国地方资产管理行业白皮书(2020)》显示,截至2020年末,不良贷款余额已达3.5万亿元,较年初增加2816亿元。市场规模扩大的同时,入局者也在增多。银保监会数据显示,截至今年5月份,地方AMC名单已达到58家,总注册资本达到2200亿元,总资产超6000亿元。其中,近一半的机构总资产规模超过100亿元。这里面的“竞争者”,已经不限于“国家队”,部分民营机构也开始“掘金”不良资产市场,截至2020年底,已有5家民营背景地方AMC获批开业。

不良资产收购业务在当前环境下迎来春天。当前社会不良资产增多、AMC经营范围扩大、由对公不良贷款拓展至个人不良贷款的背景下,AMC公司作为能够提供长久期资金的实体,重要性日益增强。在此背景下,身为国内四大AMC之一,华融自身在整个不良资产处置行业,地位仍然不可小觑。

以不良资产经营为主业的资产管理公司,积极收购银行推出的不良资产包,同时也加快了不良资产处置的速度,正在积极探索运用投行化思维,借助综合手段处置不良资产。

有行业专家认为,选取适当的切入点,打造资本性投行模式,对于盘活资产管理公司存量资产、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十分重要。当前,国企主辅业剥离、大中型民企并购重组、上市公司纾困、中小金融机构救助等都是资产管理公司实施投行技术的领域。

 

在此背景下,华融加快剥离一些拖累业绩的子公司甚至金融牌照,聚焦前景广阔的不良资产经营主业,对过于庞大的华融来说,意味着回归擅长的赛道。

 

对于华融控股的金融及非金融子公司来说,在监管鼓励四大AMC回归主业及子公司资产质量对华融集团形成拖累的背景下,不排除有剥离重组的可能性。

 

作为处理不良资产的专家,华融会如何处理自身的资产和债务?让我们拭目以待。

 

左手剥离,右手聚焦!中国华融要回归“最擅长的赛道”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7H5EGmILV5_tapdrgn07WA

拐点将至!

作者:沧海一土狗
来源:沧海一土狗(ID:canghaiyitugou)
引子
自7月7日“国常会”提及降准以来,十年国债收益率大幅下行,估值从3.08%一路下行至最近的2.83%,下行了25bp,如下图所示,
拐点将至!
市场经历了四个阶段:
1、国常会意外提及“降准”,7月7日;
2、超预期的全面降准,7月9日;
3、落空的MLF降息,7月15日;
4、市场莫名其妙的下行,7月20日至今;
在7月8日发的《如何解读“国常会”再度提降准?》一文中,我提了一个解读框架,
1、政策利率没有变化,货币政策仍然保持中性;
2、债券市场的中枢利率没有发生变化;
3、当政府债净融资偏多的时候,收益率在中枢之上的区域震荡;当政府债净融资偏少的时候,收益率在中枢之下的区域震荡。
根据这个范式,可以得到以下推理过程:既然央行的货币政策不变,那么,主导因素就变成了政府债的净融资,净融资越少,利率越低;净融资越多,利率越高。
当时,我简单的认为,1-6月发的那么少,7月也该多发一些了,所以,就简单地预期:200016的下限在3%附近。
实际结果相当骨感:预期7月份政府债净融资在8000亿,实际发了2394亿,7月是除了2月以外净发行最少的一个月;预期200016下限稳在3%,结果该活跃券的利率来到了2.875%。
市场对于财政部偏慢的发行节奏十分疑惑。市场上一度有一种论调:剩下的4.5万亿可能发不完。
事实上,财政预算决算的流程还是相当严肃的,不能说发不完就发不完。一直拖着不发就显得很诡异。
直到7月30日的政治局会议落地,市场才搞明白,原来他们在等这个重磅会议定调子。
政治局会议基调的变化
这次政治局会议是有拐点意义的会议,首先高层对经济的定调变了:
当前全球疫情仍在持续演变,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严峻,国内经济恢复仍然不稳固、不均衡。
然而,4月30日政治局会议的定调是,
要辩证看待一季度经济数据,当前经济恢复不均衡、基础不稳固。要用好稳增长压力较小的窗口期,推动经济稳中向好,凝神聚力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打通国内大循环、国内国际双循环堵点,为“十四五”时期我国经济发展提供持续动力。
也就是说,上一次的会议对经济还比较乐观——稳增长压力较小,这一次就没那么乐观了。
相应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会有所反应。
可是,货币政策的表述一直没调整,
430:稳健的货币政策要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强化对实体经济、重点领域、薄弱环节的支持。
730:稳健的货币政策要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助力中小企业和困难行业持续恢复。
基本框架还是——中性的总量政策+积极的结构政策。
真正有较大变化的是财政政策:
430:积极的财政政策要落实落细,兜牢基层“三保”底线,发挥对优化经济结构的撬动作用。
730: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提升政策效能,兜牢基层“三保”底线,合理把握预算内投资和地方政府债券发行进度,推动今年底明年初形成实物工作量。
也就是说,上半年的政策偏结构性,下半年的政策偏总量——要提升总体的效能。
上半年是要拖,下半年是要托。
削峰填谷的预期差
今年一季度经济增速较高,大宗商品涨价,通胀预期上行是一个全球性的现象,于是,大家很自然地就把目光转向了货币政策,觉得货币政策变动会是资产价格波动的主要来源。
市场也是这么交易的。
没想到的是,真正产生预期差的是财政政策。
拐点将至!
今年上半年的政府债净融资一直不达预期,去年全年月均的净发行在7000亿,今年1-7月份的月均在3868亿,接近腰斩。
即便是我们觉得去年特殊,有特别国债,按照两会预算,每个月平均也要净发行6016亿。
众望所归的7月份仅仅发了2394亿,是两会预算额月度均值的40%不到,预期差十分大。
根据本轮的经验教训,我们可以得到一个新的框架:
拐点将至!
财政政策有三个观察维度,1、总量的规模;2、总量的节奏;3、结构。
上半年的财政政策在1和3的维度上是积极的,但在2的维度上是不积极的。
事后来看,这也不是无的放矢的,有很强的目的性:稳增长压力较小,调结构。
这个结构既包含产业结构和杠杆结构,还包括经济总量在时间上的节奏,上半年经济增长较好,甚至有一定的通胀压力,所以,财政的支出节奏慢一点,压一压过热的苗头,并把“子弹”留在下半年,达到一个削峰填谷、熨平波动的目的。
但是,市场对财政政策的关注度并不高,把目光都转向了货币政策,一个是盯着短端的资金利率,另一个是盯着央行的基础货币投放,摆出了一副央行单方面能决定利率的架势。
市场一直在纳闷为什么财政支出这么慢,就是没往政策基调变了想。
事实上,真正没变政策基调的是货币政策——政策利率没动,有显著变化的是财政政策——财政的支出节奏
如果继续忽视财政支出的节奏,不但无法理解上半年利率向下的预期差,也无法理解财政转向后利率向上的预期差。
拐点到来
现在政治局会议已经开完了,对经济的定调是不好的,而且,7月份PMI已经回落到了50.4,十分接近荣枯线了。
所以,财政支出节奏也该加快了。
拐点将至!
基于不乐观的经济形势,本次高层会议也专门强调了,合理把握预算内投资和地方政府债券发行进度,推动今年底明年初形成实物工作量。
现在预算内的政府债净额是4.5万亿,是去年8-12月份的1.14倍,子弹还是很充足的,更何况,如果今年后四个月的效果不理想,明年还有牌可以打——财政前置
所以,我们没必要对下半年的经济过于悲观,理由在于:1、政策拐点来了;2、子弹很充裕。
不少人已经吃了对上半年经济太乐观的亏了,下半年就不要吃对经济太悲观的亏了,毕竟投资投的是预期差。
逻辑验证问题
那么,如何跟踪和验证上述逻辑呢?一个最重要的跟踪点是跟踪周度的政府债净融资额。
拐点将至!
一个中性的预期是8月净融资额与去年的1.36万亿持平,周度平均大概在3400亿附近。目前,下周的政府债净融资已经升到了2335亿。如果本月政府债净融资额达到1.36万亿左右,债券市场资产荒的局面将得到极大的缓解。
此外,还有一个需要澄清的点就是,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配合的问题。
拐点将至!
一般来说,市场的锚点是无风险利率,寄希望于央行净投放加速以配合政府债净融资加速,最终的结果可能是无风险利率变动不大,甚至下行。
相对应的,还有一种竞争性的观点,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靶点”是经济增长,也就是说,政府债净融资加速的时候,信贷增速也会加速,二者相互配合,推动社融提速,最终提振实体经济。
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信贷周期配合财政周期,财政周期领先于信贷周期,之后才是经济周期。
我个人倾向于后一种解释,前一种解释无法和央行目前的货币政策操作框架兼容,毕竟目前央行的货币政策操作框架是结构性流动性紧缺框架——有关这个框架的讨论,详见6月20日的《如何正确理解央行的货币政策操作——兼论结构性流动性短缺框架》。
根据这个框架,在利率方面央行的锚点是两个重要政策利率,一、MLF的2.95%;二、OMO的2.2%。这两个利率的变动代表了央行货币政策的动向。货币供应量上的波动主要是为了保持央行的优势地位。
拐点将至!
这个框架内嵌资金利率间歇性的提高或降低,其围绕的中枢是两个关键的政策利率。
对于这一整套解释,有一个十分严肃的挑战:既然央行货币政策保持中性,为什么近期一年国股利率较长时间大幅度低于MLF利率的2.95%?
拐点将至!
一个比较靠谱的解释是,财政投放周期向下带动信贷周期向下,导致存单的净供给减少。也就是说,短端的资产荒并非来自于央行的超量投放(需求端),而是,来自于中长端资产供给的减少。
资产荒是从中长端蔓延到短端,而不是相反。
资本市场表现的问题
周末的时候,资本市场也吵翻了天,买芯片的diss买白酒的,原因在于去年买白酒的diss买芯片的,现在白酒跪了。
拐点将至!
如上图所示,5月份以来,芯片指数走势很凌厉,但白酒指数在6月初创了高点之后就一蹶不振。
为什么呢?其实,宏观方面的解释很明确,货币政策保持中性,但财政和信贷政策一直偏弱,在结构政策的影响下,经济缓慢降速。
拐点将至!
如果看上证50指数,价值股见顶得更早。春节前就见顶了,白酒见顶稍微晚一些。
在削峰填谷的结构政策框架下,上半年经济的表现是有向下预期差的,较多行业更早的出现景气度的下滑,消费行业(新能源车以外)比较有韧性,景气度下滑出现得较晚,食品饮料指数6月初才见顶。
拐点将至!
现在,无论从各行业还是从总量的PMI看,景气度已经下滑得十分厉害。
拐点将至!
如上图所示,货币政策中性,各行业景气度下滑,在这个格局下,景气度中性(科技股的逻辑难以被业绩证伪)成长性充足的芯片大涨也就顺理成章了。
从这个框架来看,如果8月财政支出发力,带动信贷周期,9月中旬我们可以看到比较超预期的社融数据,之后能看到各行业景气度的回升。资本市场的逻辑又会反过来走,消费股王者归来,白酒yyds。
说实话,真心没必要谁看不起谁,一切都是周期,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
那么,周期的源头在哪里?货币政策周期、财政政策周期和信贷政策周期。
市场最终的靶点就是各行各业的景气程度,芯片股的暴涨往往反映了各行各业景气度都不好。
结束语
以730政治局会议为起点,后续有待观察的指标分别是:1、政府债净融资节奏;2、社融情况;3、各行业景气度的问题。
最左侧的投资者,看到会议公报,就开始往价值挪仓位了;稍微左侧一点的会等8月份政府债净融资的总量数据;比较中性的点是9月中旬的社融数据,如果社融大增,还不上车,就真的有点来不及了;右侧的点是看到各个行业景气度普遍回升,这个就太右侧了。
时机的选择,既要看负债情况,还要看个人的投资风格。
我认为,最好的情况还是把握好“均衡”二字,别盲目看多或看空走极端。
今年一定是充满预期差的一年,投资机会就在预期差里,新的拐点又要来了。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jlS0Kva3c_122lYENFmkOg

吴亦凡被“借”的94分钟

 

吴亦凡被“借”的94分钟

哪吒要找吴亦凡代言后的94分钟,到底发生了什么?

作者:林默
来源:花儿街参考(ID:zaraghost)
01

事情的大致经过是这样的。

8月3日晚上,那时还是哪吒汽车市场负责人的彭钢,忽然在工作群里脑洞爆棚,说,要不我们去救赎吴亦凡吧,这才是哪吒汽车的品牌精神啊。

虽然时钟已经指向了21:40,还有二十分钟,苏炳添就要关机睡觉了。

但是彭钢的三个下属,还是要出来营业的。

其中营业最努力的一个,还要表示收获满满。

吴亦凡被“借”的94分钟

这段对话,发生在一个14个人的群里。

个人判断,如果哪吒汽车想,大概率是可以排查出,这个图是谁截的。毕竟只有10个人的范围。

毕竟不少互联网公司,是有聘请刑侦专业的人士入驻的。

今年年初,在公司门口拍下救护车,发到脉脉上的拼多多员工,都可以被排查出来是谁。

而在这种背景下,愿意截图分享出来的那个员工,自己是冒着极大的风险的。

02

在这张截图后94分钟,我都还没有看到社交媒体上有什么发酵,哪吒汽车的官微,竟然就像遭遇了极大的危机般,深刻反思了这张截图。

吴亦凡被“借”的94分钟

紧接着,公司联合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张勇立马转发说,做出了严肃的处理——要把市场部负责人彭钢,以及参与讨论并发表不当言论的半个品牌公关团队全部开除。

吴亦凡被“借”的94分钟

如果你以为,这已经是借物抒情,欲扬先抑表达自己价值观的天花板了。天真了!还有第三发。

20分钟后,也就是苏炳添入睡后1小时39分,作为哪吒汽车第二大股东的360,也出来发声说,坚决要求开除整个市场团队。

吴亦凡被“借”的94分钟

请问另外半个,并没有参与讨论,也许只是如苏炳添一般,进入了睡眠的市场团队,做错了什么?

03

那张截图左上角的时间,是21:45。到哪吒汽车发布声明,一共历时94分钟。

下面,请允许我设想下,这94分钟都发生了什么。

假如这张截图,是先在外部引起了较大反应,进而震慑到公司。

那么这个发酵过程,得需要个50分钟吧?毕竟,看到这个截图的人,得花几分钟查一下,哪吒汽车到底是个什么公司?

开除市场负责人彭钢,公司的几位高层得碰一下,商量一下后续工作吧?

在14人的工作群里提一个想法然后被开除,无论这个想法有多么无下限,因此被开除的操作,违不违反劳动法?得问问HR的意见吧?

这个过程,怎么也需要20分钟吧?

给公关部15分钟写稿,给老板5分钟看稿。

紧锣密鼓地完成这一切,距离哪吒汽车发公告,还剩4分钟。

一切都得紧锣密鼓,上面涉及的所有人,在苏炳添进入熟睡后,都刚好能全力以赴地投入到工作中。

在剩余的发微博的4分钟时间里,哪吒汽车竟然还有闲心,同步了自己的第二大股东360。让对方可以准备官微的内容。

假想完这一切,我只想说,世界不公啊!

哪吒汽车的团队,是多么优秀的团队,在这样一个随机的深夜,竟然这样上下团结,沟通顺畅,战斗力爆棚。关键时刻,还不忘给股东当人梯。

这么想刷存在感的公司,这么优秀的团队,在新造车势力中,竟然,还没什么声响。

04

2015年8月25日,也是这样的深夜,周鸿祎在360的直播平台花椒上,同步了自己的宝马自燃的视频。

跳动的小火苗,在宝马的前机盖平静地燃烧,同样平静地,还有端着手机全程拍摄的周鸿祎。

吴亦凡被“借”的94分钟

这是一个吸满眼球的深夜,而一天后,就是360旗下手机品牌奇酷手机举办新品发布会的日子。

据微博汽车博主“车载娱乐v”截图,在8月3日18:52,哪吒汽车曾发布“明日头条已预订”的海报。

吴亦凡被“借”的94分钟

多么熟悉的节奏,陪他多少年风和雨。

眼下,哪吒汽车的官微上,已找不到这一条。

也许是觉得今天的舆论环境,已不似2015年那样容易拨弄,预订的头条没能如期上演。

05

2021年5月,敲定了对哪吒汽车30亿元D轮投资后,360专门举办了集团智能汽车战略媒体沟通会。

在会上,作为投资方的周鸿祎,关于智能汽车,做了100分钟的演讲。

周鸿祎给哪吒汽车的定位是,“15万以下的国民智能汽车”。

这是一个错开高手密布的第一梯队的定价策略,但在哪吒汽车接受了360投资后,这个市场策略,就被赋予了一个新的高度——“为人民造车”。

吴亦凡被“借”的94分钟

那个币字去了哪里?

周鸿祎说,从产业更大的格局来看,15万以下的车大概占了中国所有车型总销量的70%。

这个大格局观察背后的潜台词恐怕是,哪吒汽车要输出一些更热血、更江湖、更爽文的价值观,才能吸引更多的共振与关注。

那么,有什么能比,在第一时间,开除要蹭劣迹艺人的市场总监,来的更热血?

有什么能比,在第一时间之后20分钟,就坚决要求开除整个市场团队的股东,显得价值观更端正?

想要为人民(币)造车,他们要先收割人民。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FVgj53PFTFRzBIJDpQwurQ

扫平三座大山 !

来源:米筐投资

2021.08.04#

1

今天咱唠唠,荡平三座大山那点事儿。

接下来承受铁锤的坚决打压是一定的。因为医疗、教育、住房这哥仨分别垄断了生命权、社会晋升通道和娶妻生子繁衍的三个核心权力。

这是一种令人发指的内卷,危害极大。

轻则,伤害国本;重则,就不好说了。

所以,没有商量的余地。

大家十分清醒的是,反内卷已经成为接下来一段时期的世界运动,只不过我们搞的比较彻底,比较坚决。

这个世界还有很多国家,明知道反内卷是帮国家脱困的良方,但由于制度的先天设计,短时间内恐怕还很难改变,因为官府只是资本的话事人。

不硬气啊!

在前方路径十分清晰的逻辑下,要想重新唤醒社会的活力,集中力量去拥抱星辰大海,那么就要坚决杜绝“富人躺赢,穷人躺平”,而高层对教育、医疗和住房三座大山动手就是出于这个逻辑。

总结下来两个关键词:

反内卷!

进中央!

反内卷是重新激活全社会的闯劲儿,避免整个社会“躺赢或躺平”式的堕落。进中央的意思不是去当官,而是中国作为一个整体如何从世界产业链的边缘挤进中央去,站到世界产业、金融和技术的珠峰,迎来人民币的王者时代。

就像以前直播我们所讲的:世界贸易和金融二元循环

扫平三座大山 !

这个世界,龙头科技产品的生产贸易永远是以中央国家为中心展开的,其它外围国家只不过是被动的接单,挣了个工钱,科技产品的最终变现也是在以中央国家为中心的世界市场产生的。

这个世界产业链的组织和贸易链条,中央国家永远拿走绝大多数利润。这就是少数中央国家美好生活的收入根基。

另外,在生产过程中外围国家赚到的钱,最终也通过国际金融资产配置,重新回到了中央国家,这就造成中央国家更加的富有。

这就是中国的目标,也是我们说了无数遍、梦了无数遍要过的美好生活,最终要想实现落地的根本。

没有钱,空谈美好生活就是耍流氓!

2

中国A股经历了“黑7月”的最后一天,年中经济重磅会议终于来了。

总共说了5句话:

1.继续搞新能源;

2.房住不炒;

3.赶紧生3孩儿;

4.去美国上市,要严审;

5.货币政策要适当宽一些,经济环境有点不好,不能再紧了。

粗看起来,好像还是老掉牙啊,也没什么值得关注的点。

其实不然。

最起码,要看到房地产利益链和科技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之间的历史性分叉,一个鞋巴子+大锤不停的招呼,另一个音乐不停,继续舞蹈继续嗨。

这就是大势,也是结构性机会,顺者昌,逆者亡。最近国资的增资和宁德时代估值的硬度足以证明一切。

另外,货币政策转向积极主动也是个关键信号。

下半年,压力陡增。

原文说的是:

当前全球疫情仍在持续演变,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严峻,国内经济恢复仍然不稳固、不均衡。

疫情危机未除;外部环境严峻;国内恢复不咋样,三重利空共振,未来的经济基本盘需要央行的水和财政的药。

7月如果用一个词总结:改革激变阶段

如果说之前都是改革量变,那么7月就是在各条硬骨头方向上全面突围的深度质变阶段。

扫平三座大山 !

动真格都是要牺牲一些经济的,货币宽松的对冲就更加现实而紧迫。

有人说是中国越来越德国化了。

有相似的地方,比如实体产业是绝对压舱石,房地产五花大绑逐步民生化,医疗教育越来越公益化等等。

但理想确实丰满,等到巨大财政开支需要一项项打钱的时候,所谓的保障,所谓的一切美好也就知成色几何了。

还有一个问题:我们有14亿人,跟德国几千万人相比,具体国情相差不是倍数的关系,而是指数级的难度差别。

改革的压力,依然任重道远。

3

推翻新三座大山的行动,引来一众情绪与欢呼,甚至有人以“造物主”的心态双手加双脚的鼓掌呐喊。

好未来股价脚踝斩,数万学而思辅导班老师没了未来,只能站在政策的风中委屈的擦掉眼泪;新东方崩盘,俞老板据说当晚流泪了;还有目前遍布数百所城市街头巷尾的补习班,一个超万亿的饭碗,突然天上飘来一根大铁棍,把碗砸的稀巴烂,众人目瞪口呆。

一并带崩了,核心中概股。

扫平三座大山 !

一直以来互联网圈里的学霸,腾讯股价从773跌到420近乎腰斩。

据说,这次动荡,A股损失了将近一年的GDP增量。全A股总市值从近86万亿快速缩水到80万亿以内。

孩子想考高分有错吗?

富人想要更好的房子,更好的服务有错吗?

砸供给,就一劳永逸的解决问题了吗?

举个例子,某一线城市A娃最近数学有一章没跟上,随后他便有三个选项:

1.让数学老师加班免费再单独讲一遍;

2.爸爸妈妈是个数学天才;

3.在外面找了个数学很好的体育老师200块/小时,补了10个课时。

你说该选哪一个?

思考3秒钟。

先记住心中的那个答案。

每个人的选择都不是线性的,需要补课的大多不是学霸,学霸又不用补课。那么上课学不会尤其是大幅落后正常讲课进度的孩子,该如何找到优质课外补课资源的供给呢?

政策的初衷,没有必要都在文化课上拼刺刀,脑子不灵光的直接去上职业类院校去做蓝领工人吧,未来收入也不低。

但现实无论是高级白领还是高级蓝领,唯一的敲门砖依然是“比分数”,那非学霸之外的大多数普通学生能不补吗?

泰山难移。

大家在拍手的同时,也应看到历史进程的曲折性。就像要形成新能源车碾压全球的地位,也都需要久久为功。

4

三座大山也不是吃素的。

移动泰山的前提条件依然是,解决钱从哪里来的问题,毕竟面临的硬骨头都需要拿新的增量的钱来摆平。

有朋友让说说房地产的长期逻辑。

一句话:

房地产短期需要有人付出代价,这个人很可能是高杠杆炒房客和绝大多数开发商,华夏幸福和恒大的劫难绝不只是个例,只有有足够的大佬们扛下了大多数的历史进程的成本,也才会有剩者为王的软着陆。

参照恒大的案例,为什么没人救呢?

价码不够低。

扫平三座大山 !

截止7月30日,恒大港股的收盘价是5.15港元,市值不足700亿,那么通过让渡控制权来救恒大,多少钱合适呢?

无限接近0。

当一个企业求着别人来救自己的时候,对方的开价只会无限接近于0。就像《华尔街2》里,金融危机时,资本家们之间收购谈判时一样,收盘价79块,对方的开价直接压到了3块。

压价到市值的4%。

对应到恒大的股价,那么正常的资本收购谈判会压价到0-0.2港币,也就是折合人民币一毛多一股。

这个价格恒大的董事会会不会同意呢?

难。

最坏的结果是什么呢?

接下来很可能会引发百年来历史性的一幕。

中国地产top3,曾经宇宙最大房企破产清算,市值归零。

这是极其惨烈的,爆炸当量相当于核弹级别。

最好的结局就是被国资接盘,但这个加码要低到足够接近于0,恒大老股东吃下崩盘的成本,让接盘资本有利可图。

这事才能成。

未来各个大城市的保障性公租房或者长租公寓都需要靠新建吗?

大胆猜测,有没有可能本轮一大批开发商倒闭之后被国资以几乎接近0的价格集中拿下呢?

当国家手里握着一大批便宜资产时,即使是单靠租金,从国资的账面来看,垃圾资产又变成了优质资产。

100万资产,3万块钱拿下,同样是租金2500,净资产收益率已经相差的几十倍。

目前在这一幕虽然都还是假设,但个人的观点很明确,改革都是有巨大成本的。

有喜,必有悲。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0LZ9fBIYp-ihHITZTh64sw

教育刚刚又放了两个大招…

 

 

来源:中产先生


 

受影响最大的还是中产家庭。
– 1 –
本来以为整顿教培、打击学区房之后,教育领域可以稍微松口气。
没想到,大招又来了,还是两个:
1、上海严禁学校组织中小学生参加任何形式、任何范围的联考或月考,不得组织学生购买未经国家或上海市审查通过的书本资料。
2、一批民办将转公办或停止办学,各地“民转公”工作纷纷开始。
先看第一个。
各位,教育刚刚又放了两个大招…
具体内容如下:
1、严禁对小学一至三年级进行全学区、全区范围的任何形式的学科统考统测。
2、严禁对四至八年级进行全区范围的学科统考统测。
3、各区若要进行学业质量监测,每学年不超过1次,且只能随机抽样监测,随机抽取的学生比例不超过本年级的30%。
4、初中除语文、数学、外语学科可举行期中、期末考试以外,其他学科只进行期末考试或考查。
总结一句话:小学初中都不能全区联考,除了语数外取消期中、期末考试。
其实这个政策在年初教育部印发的《义务教育质量评价指南》就提出过:
严控考试次数,不公布考试成绩和排名。
另外一个政策是,不能买补习资料了,前段时间“扫黄打非”办暑期活动加入教培机构整治行动的时候,就发现了端倪,教育肯定不用扫黄,那主要就是打击非法出版物
好嘛,教材可能要被列为非法出版物了,出版业的冬天也要来了。
怎么看上海出台的这个政策?
说实话,我现在还有点晕,不太跟得上。
在我看来,现阶段的教育其实是筛选大于基础教育的
为什么要筛选,因为资源不足,筛选就意味着竞争,竞争就带来内卷。
我记得我们上学那会,从小学就开始排名次,初中就月考,联考,初三开始做江苏13市和几个中学的模拟卷,特别痛恨启东卷。
从上海出台的政策来看,是要弱化筛选功能,强化基础教育
从内心我是比较支持的,但是从实际来讲,我有点担忧的。
以后完全拼天赋了吗?笨鸟也不用先飞了?如果保证过程公平?资质不足的直接分流去职业院校?
看来目前就是这样的趋势:
小学和初中,分流之前不让外部介入基础教育,更多的靠学生天赋和资质,当然教师家庭有优势,然后一考定分流。
家长想要买黄冈试卷估计也不好买了。

 

– 2 –
再来说第二个,民办学校的事。
公立学校解决了,剩下就是民办了。
生源掐尖就是民办学校喜欢做的事,民办学校也是推动内卷的一股子力量。
之前的推文说过,教培机构被整顿之后,民办学校竞争要激烈了。
好吧,竞争直接没有了。
看下政策:
教育部等八部门发布《关于规范公办学校举办或者参与举办民办义务教育学校的通知》,要求公办学校单独举办的民办、公办学校与地方政府及相关机构合作举办的义务学校,应办为公办学校;不再审批新的“公参民”学校,公办学校也不得以举办者变更,集团办学、品牌输出等变相举办民办义务教育。
各位,教育刚刚又放了两个大招…
各地也在纷纷民办转公办:
四川、江苏、湖南等省要求将民办初中小学在校生人数占义务教育的比重调减至5%以下,大约会调减36.4万余人,并且原则上不再审批新的民办义务教育学校。
结合前段时间:
民办独立院校转职业院校
民办小学初中转公立
基本上,教育市场化已经没有了。

 

– 3 –
结语
说说我的看法。
首先,我想说想法是挺好的。
基础教育阶段,弱化筛选功能,强化基础教育和素质教育,减少教育内卷,减轻学生和家长焦虑……
甚至,你说促进生育也可以。
然后,我要说一下需要注意的。
强化基础教育和素质教育,不等于放养,不等于让孩子松懈,快乐当然要快乐,必要的向上意识和挫折教育也不可少。
既然弱化筛选功能,更要保证筛选过程中的公平,这点不展开了,懂得自然懂。
职业教育,还是推到重来吧。
受影响最大的还是中产家庭,特别是一路考出来的小镇做题家们,他们有意愿有能力让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这条路被堵死了。
至于高净值们,反正有的是路子,而普通家庭,不是有意愿没能力,或者根本也没有意愿。
最后,利好师范以及教培机构男女单身老师,听说教培机构在裁员,要抓住机会啊!各位,教育刚刚又放了两个大招…
你们怎么看?
就这样。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ZPw9XYyHUcHA1Tbv62k03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