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转自: https://mp.weixin.qq.com/s/kI-HfVCt58eRj5u-ZWQE4A
分享个人经验,保留阅读记录,做时间的朋友
转自: https://mp.weixin.qq.com/s/kI-HfVCt58eRj5u-ZWQE4A
◎智友学院(ID:zhiyoucf88) ◎作者 | S博士
转自: https://mp.weixin.qq.com/s/I1MPyeuhVVJoRilIwDFH9w
年少时,觉得“从此后,我爱的人都像你”,是极致的深情。年长后,觉得这句话是对身边人的侮辱和不尊重,也是对自己的伤害和贬低:你要有多懦弱,才一味活在过去。
………………………………….
再谈谈杭州林爸爸再婚生女事件。
我不会像某些人,昨天还把林爸爸捧上神坛,哭着喊着说“林生斌,太好了,太难了,太苦了”,今天就把林爸爸推到阴沟,恨着骂着说“林生斌,太坏了,太渣了,太恶了”。
在众人赞美他时,我没有写过他。在众人辱骂他时,我也不会暴跳如雷。我向来分析的,是如何破情执,识人性,去成长。
如果做不到这3点,下一次再出现类似的事件,被打脸的人,还是这波一夜之间倒戈的人。
林爸爸自曝再婚生女后,他已逝前妻朱小贞的哥哥朱先生,在7月1日中午,也发了一条微博。
克制隐忍的回应,激起了网友的滔天猜想,也从侧面印证了如下事实:
首先,朱小贞当年和林生斌的婚事,她娘家人是持反对意见的,但她“执拗”地要嫁给林生斌。
后来,悲剧发生,朱小贞和3个孩子不幸全部离世,娘家人想起过往的种种,后悔不能穿越回过去,拦住这门亲事。
其次,朱小贞和3个孩子走后,林生斌拿到了巨额赔偿,但因为这笔钱(网传为1.3亿或1.2亿),他和朱小贞娘家人闹了矛盾。
甚至到了对簿公堂的地步。
最后,因为赔偿款的问题,林生斌站到了朱家人的对立面,这几年,他大概率没有如当初承诺的那样,把前岳父岳母当父母善待。
就连他再婚生女一事,朱家人先前也只是听到风言风语。
这两年,朱家人每每通过网络,看到林爸爸“深情+坚强+大爱”的故事后,就会一遍遍想到再也回不来的朱小贞和3个孩子,不禁悲从心来。
这3个事实,是我从朱小贞哥哥微博里,得出的结论。
至于网友揣测脑补的,其他一系列证明“林爸爸极其渣”的故事,如今并没有确凿的证据,暂且也拿不到台面上。
不管是从新闻的角度,还是从写作的角度,材料是否属实,都需要正反两方当事人的相互印证。否则,不足以构成证据链。
如今,网友们最气愤,说来说去,其实还是2点:
林爸爸已和别的女人,有了事实婚姻,且也有了孩子,但没能诚实地告知公众,长久伪装深情人设,欺骗大众。
林爸爸在社交平台上,又是捐款又是做公益,对陌生人如此慷慨大方,但对亡妻的父母,却一毛不拔,让人心寒。
这起扎根于惨案的事件,如今成了狗血剧,想必是九泉之下的朱小贞和3个孩子,都极其不愿看到的。
事件到底如何定论,时间会给我们答案。
作为一个情感作者,我想通过这件事儿,和朋友们聊聊,这桩事件中的人性弱点。既然是谈人性,就不是非黑即白,非对即错,非善即恶,非美即丑。在两极之间,有着大量混沌且斑驳的地带,却藏着真实而辽阔的人间。
不管今天你是支持林爸爸再婚,还是倒戈后把他骂得狗血喷头,如果你不能从感性爆表、理性寥寥的二元论思维里,挣脱出来,建议你不要阅读下面的文字。
我不会只说大众喜欢的好听话,也没有时间和任何人撕逼。
一、真爱是永恒的,
林爸爸如果爱亡妻,是不是就不应该再找后妻?或者说,如果你真爱过一个人,是不是就不会再爱上别人?
从人性的角度:真爱是永恒的,但不是唯一的。
真爱是永恒的,意味着,在某个阶段,你真的爱过某个人。真爱不是唯一的,意味着,在下个阶段,你还会真的爱上别人。
这话并不难理解。
你情窦初开时,喜欢上一个单纯干净的少年,曾为他黯然伤神,为他流泪哭泣,为他辗转反侧千百回。
但这并不妨碍,你成年后,爱上一个纵横捭阖、风情万种的爱人,为他身上的微光、眉眼的故事、心中的江湖,而无法自拔。
他们在不同的时期和你相遇,是你不同阶段内在情感的投射。
你在不同年龄,爱过不同的人,这不是滥情,也并不羞耻。羞耻的是,你谁都没有真爱过,或这山望着那山高。抑或,口头说爱着这一个,背后又爱着另一个的演戏。
除此之外,你必须承认,在情感问题上,两性之间有着巨大差异。
二、关于丧偶,
林爸爸再婚生女的消息传出后,有读者给我留言:因为这件事儿,办公室的同事,分成两派,吵了起来。
男同事认为他挺过来,已经很不容易,再婚生女,值得祝福。
女同事却觉得从亡妻和孩子们离开,到再婚生女,时间太短了,真是让人心寒。
这种分歧,其实反应了男女两性的思维差异。
不管是之前在报社上班写情感专栏,还是后来做自媒做心理咨询,我都见过不少丧偶的人。实话实说,在守寡这件事儿上,男女从生理结构,到心理认知,都有着极大的不同。
男性思维理性,注重实际,且大部分人生活能力较差。他们在妻子去世后,悲痛一阵子,就会开始新生活。他们迫切需要一个女性,来维持家庭的正常运转,以及肉体和心理的空虚。
女性偏感性,把感情看得很重。她们常常会沉浸于思念里,用反复的回忆给往事镶上一层金边,沉浸于亡夫被美化的爱和好里,迟迟无法迈出新生的一步。
谁的做法,更值得称赞?
以外人看,男人更薄情,女人更长情。但从家人的角度,却是期望丧偶的那个人,快点走出痛苦,早点迎来新生活。
人到中年,我拒绝搞男女对立。只是把所见所思的两性不同,分享给朋友们。
愿你们看见其中的差异,进而明白:在别人那里,我们一直没那么重要。
三、在别人那里,
林爸爸这件事儿,之所以成为今天这样的局面,就是很多人之前自动代入,把自己当成了事件的男女主角,然后入戏过深。最后,觉得深情被辜负,真爱不存在。
昨天文章中也提到:通过失望的路,都是由过分期待铺就的。
其实,一个人成熟的过程,某种程度上,是破除自恋和学会自爱的过程。
破除自恋,就是不再觉得自己是万物的焦点,离开我地球都不转了,进而放弃对外在评价的痴迷。学会自爱,就是回到自身爱自己,构建自我内在的秩序,接纳自我好与不好的部分,然后客观地看待他人和万物。
举个例子。
我有个女性朋友,总觉得自己在家里,在单位,都特别重要。所以,工作时,特别卖命。回到家,大包大揽。
直到38岁时,她发现丈夫出轨,她自己也患上癌症,一下病倒在床上,开始像一个老化的机器一样,一点点修补身体器官的各个零件,才大彻大悟:单位离开她,照样运转;男人离开她,照样快活。
她离了婚,学会爱自己。
我们认识20年了,她如今55岁,没有再婚,依然活得很好,锻炼身体,穿好看的衣服,去不同的国家旅行,甚至拒绝被重男轻女的父母盘剥。
她的故事,还有《人间世》中张丽君的故事,都告诉我们:对于别人,我们没有想象的,那么重要。
我们重要,首先是对自己而言很重要。我们爱自己,照顾好自己,才有能量和磁场,带动其他人。
四、去神化,
自从有了网络,就有了一个频率出现极高的词汇,叫“人设崩塌”。这次,这个词汇,用到了杭州林爸爸——林生斌身上。
其实,没有什么“人设崩塌”。
如果你对人性的洞察足够开阔,你就会发现:“好”中,本来就藏着“坏”。“善”中,也会隐遁着“恶”。“对”中,也有相对的“错”。
而我们,对自己不够好,甚至糟糕的一面,接纳的是否足够,决定了我们内心是否平和:没有谁是完美的。
一个真实且成熟的人,本质上是知道自己不够好,然后在宽容里,变得更好。而我们只有洞见了自己是正邪同体、善恶共生的,看待别人时,才不会陷入盲目崇拜和一味神化。
成长,就是一个去神化的过程:不再神化自己,不再神化父母,不再神化孩子,不再神化身边人。
而去神化,首先要做到的,是理解道德。
五、道德是约束自己的,
一个成年人,要谨慎站在道德高地,去谴责他人,而是学会思考:若我是他人,会比他人做得更好吗?
这,就是换位思考。
但要时时用道德,来约束自己,避免伤害无辜:我的初心和行为,是不是违背了公序良俗?
这,就是持戒而行。
林生斌再婚生子,连朱小贞的哥哥,和绝大部分网友,都是持祝福态度的:没有人要求一个健康且正常的男人孤独到老。因为,这有违人性,很多人自己也做不到,不该这样要求别人。
但,朱小贞的哥哥,从来没有拿亡妹和孩子们做文章,赚流量,搞人设。这就是差别,也藏着道德的深意:道德是向内约束,而不是向外标榜。
向外标榜的道德,很容易在迷失中,陷入表演里。
不管任何时候,在任何情况下,都应当避免过分炒作自己的家人。更不要说是已逝的亲人。
既然是过分炒作,就是说,它不是适时的分享,也不是无意的透露,而是别有用心的利用。
这个认知,已经是我今年第三次写到。
之前两次分别提到,是女记者马金瑜家暴事件,和留美学生张一得去世事件。
杭州保姆纵火案后,林爸爸如果在案件完成司法意义上的终结后,不管是做服装品牌也好,做公益慈善也好,都不再打着亡妻和天堂里孩子们的旗号。
那么,今天,他纵然再婚生子,大家也不会反应如此激烈。
奈何,人性的弱点是虚荣和贪婪。面对追捧和赞誉,利益和诱惑,很多人容易迷失在表演里,而忘记了做回真实的自己。
其实,这是一个敬重专业精神的时代。一个人,不必表演那么多感情戏。做好自己的专业,就是对家人、对粉丝、对时代、对国家,最好的致敬。
在朱小贞的哥哥朱先生发声之前,我对林爸爸最大的质疑,并不是他踩着7月1日的节点发文,而是他那篇宣布再婚生女的微博里,提到小女儿出生后,这样形容:“我忍不住泪流满面,她终于又回来了。”
她是谁?是把后妻,当成前妻?还是把小女儿,当成已逝的大女儿?
不管是谁,这种寻找替代品的做法,都是不可取的。
年少时,觉得“从此后,我爱的人都像你”,是极致的深情。年长后,觉得这句话是对身边人的侮辱和不尊重,也是对自己的伤害和贬低:你要有多懦弱,才一味活在过去。
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没有谁愿意当谁的替身。
前妻和去了天堂的孩子们,是不可替代的。后妻和健康可爱的小女儿,同样是不一样的烟火。
活在真实和尊重里,方得自由和安稳。活在清醒和善良里,方得成长和修行。
转自: https://mp.weixin.qq.com/s/SGsDOGZFOpDOWLrodrYecg
来源|真实故事计划(ID:zhenshigushi1)
文|杨建伟
成长于一个破碎家庭,北京男孩韩奕在大专毕业后,选择宅居家中啃老10年。10年啃老,他耗尽了母亲的耐心,被亲人嘲讽。30岁这年,他决心走出家门找工作。
踏出房门
这天下午,我不再穿印有初音未来的T恤。
穿一件紫色衬衫,扣子系到最顶上一颗,我开始准备一次视频面试。长发留了半年多,长到肩头,乱糟糟的,原本我打算在脑后梳个辫子,最后想想还是算了,把头发剪短,修出刘海,用发胶简单打理了一下,显得整齐。
三点钟,面试我的人让我再等等,说还要调试相机设备。
“这么正式吗?”我心想,我面试的,只是一家相机体验店的店员而已。要不是我妈给我下了“最后通牒”,对我不工作这事忍无可忍,我会像往常一样,找个借口推脱,可能是“我不懂相机”。
几天前,我二舅把这份工作的消息告知我妈。
十年来,31岁的我被视为“家族之耻”,毕业后一直没有找正式工作。亲人和朋友,叫我“啃老族”的不少。
每年过年,亲戚们都会催促我找工作,我每次都敷衍过去,说自己在学日语、雅思、考导游等。
我不想多费口舌。这成了一个固定的“节目”,大家聊着聊着,气氛就突然安静了下来,没了声音。我抬头一看,所有人脸都黑了。
那天我妈下班回家,告诉我这家店在招工,叫我给这家店投份简历试试,我下意识地说“不去”,就这么不小心点燃了我妈的怒火。
“你想吃我一辈子吗!我死了你怎么办!”我妈歇斯底里地怒吼,摔门而去。我不为所动,继续躺在床上打游戏。
10年间,我和我妈的关系时好时坏。有时我们推心置腹,聊人生、情感,无话不谈。
我和她分享我疯狂迷恋上虚拟歌姬“初音未来”的诸多事情,还和她跑日本看过一场初音未来的演唱会,教会她打Call、给初音未来应援。我为了追初音未来花了快35万元,大部分钱都是我妈支援的。
只是,有个在家啃老10年的儿子,想来我妈面子上还是会挂不住。
因此,三天两头,她会在心情不好时把气撒在我身上。大部分时候,我都不会搭理,或者敷衍地说:“我不是在学日语、雅思吗?”尽管,我很清楚我并非专心致志地学日语和雅思,也没有认真地找过工作。
图 | 韩奕的部分周边
激动时,我妈会砸家里的东西,甚至哭着给我一巴掌。我不能还手。只有无法忍受的时候,我才会跟她对骂。我深谙刺痛她的方法,用一句话就能揭开她的伤疤,卸掉她的气焰:“我最困难、最痛苦、我最无助的时候,你在哪?”
6岁那年,我妈坚持跟我爸离婚。她一开始没带上我,让我跟着我那没有稳定工作的父亲生活,我也因此体会到什么叫做朝不保夕的生活。直到我12岁这年,父亲失踪了,才不得不跟着母亲生活。
往后的20多年间,我都憎恨着我妈。在我看来,是她让我一下子失去了幸福的生活和圆满的家庭。她也很愧疚,想尽办法弥补我。这也是为什么,她能忍受我在家啃老10年之久。
在这方屋檐之下,我们互相取暖,也互相伤害,拧巴地生活着。
三点一刻,视频面试终于正式开始。面试我的其中一位是门店的负责人,如果我拿下这份工作,他就会成为我的顶头上司。
看着视频讯号里的他们,我有些紧张,因为在我看来,他们都是知名大公司的白领,而我只是一个躲在家里的宅男。
同时,我生出一种莫名的感受——这场面试可能是我人生最后的退路。我还生出了一种想抓住它的感觉。抓住了它,或许就是我走出房门,结束10年啃老的契机。
10年宅居啃老
面试继续,他们问我先前做过什么工作。
我回答说,先前,我在学校里做过一份实习,2015年的时候,还做过兼职导游。后来我打入了初音未来元祖粉丝内部,还给初音未来的官方及同人活动做过策划和商务。
作为一个31岁的求职者,这样的“职场经历”可以说与空白无异。因此,在写简历时我刷了些心思,重点描绘了我做活动策划的经历,期待面试我的人能看到我这些策划经历时,看到我在与人打交道上的某些天分和优点。
我坐在客厅里,对着摄像头回答他们的提问。我的身后,是大白天还开着顶灯的客厅。2015年之前,姥姥还在世时我都住在这里。后来姥姥去世,我才得以搬进她的房间住。
这里存放着我过往10年的生活。
由于不用上班,我每天睡到中午11点起床,通常来说,我妈妈早已出门上班,桌上会出现她上班前给我留的午饭。十年里,我正是在她这样的照料下存活。
阳光照不进我们的客厅,不开灯的话,白天和黑夜在这里没有区别。事实上,我的生活也不需要时间感,一整天,吃、睡、看动画、打游戏,不参与团队协作、不需要交付工作,没有所谓“死线”,也就不需要知道自己身处白天还是黑夜。
一小时后,面试结束。我开始回想刚才是否有没发挥好的地方。自觉还可以,我哼起了歌。或许,我可以告别过去10年的啃老生活了。
10年啃老的开端是2011年6月,我从北京一所大专院校毕业。大专三年我浑浑噩噩,逃课、挂科,每天的功课就是在宿舍玩PSP游戏机、看动画。毕业那天,我觉得好日子到头了,拍毕业照的时候站在人堆边缘,嘴角勉强上扬,笑得尴尬。
全班40人,只有我在家啃老,并坚持了10年。
毕业的前半年,海投简历近乎大学准毕业生的本能一样,发生在每个同学身上。
他们忙着到处面试,我的表姐在大学的最后半年参加了70多场面试,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相比之下,我抱着无所谓的态度,投了三、四封简历,参加了两、三场面试,最后都没有了消息。这可能跟我缺少足够的实习经历,和不如意的学习成绩有关。在这之前,我只在一家手机品牌的校园俱乐部里实习过半年。在班里,我成绩排名倒数,毕业时还补考了两科。
回到家,我敷衍我妈说我在很努力找工作,转头就把书包一放,躺在床上瘫着。
我当然憧憬成为白领,穿着正装打着领带,在人前风光。但我讨厌跟人打交道,讨厌团队合作,因此害怕职场,总觉得它平静的外表下暗潮涌动,些微不小心,就会把我卷走。
脑子里一根弦断了,一个念头冒了出来。我决定放弃找工作,先回家待着。这个决定没有让我迷茫,反而给了21岁的我解放身心的感觉。
我不担心我妈养不起我。在北京,她有两套房,其中一套还是西城区的学区房。接受我的啃老,某种程度上讲,是她决定离婚后,伤及无辜的我,理应给我的弥补。
2013年,家里的亲戚催促我去澳洲。二叔在那边开了生意,想让我去搭把手,帮他忙,也解决我的生计问题。我动摇过,开始学雅思,准备出国。第一次雅思考试,我只考了4.5分,加上因为一些口角,我跟二叔家的关系恶化到极点,第一次离开啃老生活的尝试,就这样夭折了。
为了挣点零花钱买周边,2014年,我向我妈要了2000块钱,花了两个月考了个导游证。
隔年开始,每年暑假、春节我都会带下旅游团,一个月挣3000块钱,但这也是杯水车薪。为了收集各种限量周边,我经常哄骗我妈的钱。在我眼里,这本来就是该给我花的。我妈也不傻,发现不对劲后跟我叫板:“你别把我当傻子,钱都去哪了?”
2018年,由于我不节制地购买初音未来的周边,演唱会也场场不落地追,我在各种互联网信贷产品上到处借钱,最终背上了5、6万的信贷,无力偿还。我才发现,原来自以为的潇洒,其实不过是拆东墙补西墙的狼狈。这一刻,我深陷决堤般的无措。
在我家阳光照不进来的客厅,我哭着跪下来跟我妈坦白、认错。
她愤怒地让我“去死”,却还是借钱替我还了债。那是我第一次意识到,我妈面对我的“啃老”,其实也有无能为力的时候。
图 | 2019年11月,韩奕在成都
蹲在家里啃老10年,怎么躲开亲人间的闲言碎语呢。平常聚餐时,亲戚们都会催促我会找工作,让我”找点正事干”。每年过年,这也成了一个固定的”节目”。我总是选择敷衍过去,用那套学日语、雅思、考证的说辞。
我不想跟他们说太多,反正他们也不理解我。更没必要和他们发生冲突,那样只会让我妈觉得更没面子。
随着我家里蹲的时间越来越长,亲戚们也懒得理我了。在他们眼里,我已经”没救了”。姥姥有时甚至说我”就像个残疾人”。她更疼爱我二舅和表哥,但她没想过,陪在她身边的,却是我和我妈。
有一次,姥姥在洗手间摔倒了,我把她扶起来,送到医院。那一次,我妈问我姥姥说:”你儿子、大孙子在哪”?你出了事,还不是你外孙扶你。”那之后,姥姥对我和缓了许多,把她对我表哥的爱,部分转移到了我身上。2015年,姥姥去世前,跟我妈说:”你别操心,这孩子将来自个儿会懂的。”
其实,我一直都懂,也不像他们以为的那样不自知、没救了。
在家里蹲了1年之后,我开始重复地做同一个噩梦,在梦里,我的牙齿掉光了,身体完全坏掉。像是某种暗示,我的体重报告开始出现尿酸超标、心律不齐等症状,或许那个梦代表着在我的潜意识里,其实觉得生活正和身体一样逐渐坏掉。
我私下曾给一家在线教育公司、一家动漫游戏公司和几家自媒体公司投过简历。但没有一份简历通过筛选。他们都挑剔我的学历、工作经验、专业知识,给我打了“不及格”的分数。
啃老10年,听起来是一件不寻常的事——实际上也是。但我必须说,这个结果并非我一开始决心而为,只是10年来,我错过了一个个离开这种境地的机会。
一开始,我只想躲回家里,拖延几年。后来错失出国机会,又耽搁了几年。最后,这空白的几年成了我的求职硬伤,我的简历永远会被卡住,并且一年一年地,愈演愈烈,我逐渐变成了一只寄居家中的蟹,一次次缩回壳里。
当我意识到我难以离开我寄居的壳时,一切都太晚了。
重新融入社会
面试结束第三天,这家公司的人事通知我,我被录用了。
我不再是被刷下来的失败者,拿下了人生里第一份正式工作。
2020年11月16日,我入职第一天,也是我人生里第一天正式上班的日子,内心五味杂陈。我免不了有点担心能不能适应职场生活,也担心自己对相机领域一窍不通会给我招惹一些麻烦。因此心情忐忑。
公司有两个月的试用期,我妈时不时会敲打我,说:“不是试用期过后就一定能留下。”她还是担心我在家待了10年,走出家门后还能不能改掉先前萎靡不振的状态,去适应职场生活。
但我还能继续往前走。因为占据了我的内心的是另一种声音:我想要抓住这个机会,证明我不比别人差。
每天7点多,我从家里出门,在正式上班时间半小时前到岗。第一天,店长到店里发现我早就到了,寒暄了一句:“呦,来得够早啊。”后来,同事们每天见我都来那么早,慢慢地也就习惯了,觉得我就是这么一个人。冬天的北京很冷,有些同事难免迟到,但在实习的两个月里,只有我从没有过迟到记录。
“反正韩奕肯定第一个到,保证准时开店。”店长说过我。
早到岗不是作秀。我比其他人少了十年,更觉得在其他方面,不能输给别人。
打开店面后,我会先盘点相机、镜头,扫去展示品上的灰尘,之后开始打扫店里的卫生。这是我入职后带起来的风气。一开始,同事们觉得我是多此一举,觉得没有必要天天擦玻璃,就连旁边的店的人都认为我只是“三分钟热度”,在作秀似地表现自己。直到店长发现卫生状况确实有待改善,才开会要求所有人每天打扫卫生。
后来,我们直营店开了网络直播。作为店员,我们也被要求坐到镜头前,详细、有重点地介绍各种相机机型。第一次直播时,我吞吞吐吐地介绍着,半小时后,已经说不出话了,整个人顿住,哑口无言。
幸亏店长临时进来,坐在我身边接着介绍,我才逃过一劫。一旁的督导看到后,开玩笑说:“你们怎么还换着来?”
直播结束后,窘迫的我打开了邮箱,才发现店长在上一周发了一份口播资料给我,它安安静静地躺在未读邮件的列表里。
我已经记不起是我忘记这事,还是店长忘记通知我了。那一刻,我想的更多的是,如果我要保住这份工作的话,我还要学习更多、付出更多。
趁着在店里没事的时候,我开始写更多的关于相机的笔记,记下各种机型的功能,优点,也开始学习一些摄影知识。我记忆力很好,背得很快。当初考导游证的时候,我背东西也是毫无压力,最后拿了口试最高分。
做这些的时候,我只觉得有用,但不清楚这些努力会在什么时候发挥功用。
结果,入职后第一个星期,我被临时外派到北京的一个展会上。展会上,我负责接待客人,利用先前记下的信息介绍、推销我们的产品,像是相机的参数、功能和优缺点。
客人走了之后,一位熟悉的身影出现在我面前,我发现那是先前面试我的系长。他走过来跟我说:“看你刚才讲得挺好,一点都不像刚来的啊。”
逆袭
好运似乎开始眷顾我了。曾被定义为“碌碌无为”的十年里,我做过的事情渐渐地开始显现它们的功用,帮助我在这家小小的相机专卖店里站稳脚跟。
在店里,只要一遇上客人,你就得不停地说话,嘴皮子停不下来。
周末的时候,我最多一天接待二、三十位客人。同事们有时会喊累,但这对我来说倒很轻松。兼职做导游时,我需要不停地说话,说两三个小时都是家常便饭。我开始感受到,以前这份打零工的兼职,对我做店员竟然有那么大的帮助。
我有心做好一名销售,因此花了心思琢磨顾客的想法,进而想起了我之前老逛电玩店的感受。
我发现当我走进电玩店,想买东西和不计划购物,呈现出来的完全是两种状态。做导游带团时,我也见过许多人的购物状态。面对不同顾客,你完全可以“对症下药”。领会了这些之后,客人只要一进店,我就会观察他们的神情,一下子就能看得出谁想买、谁不想买、或者还在犹豫要不要买。
服务业,实际上是一门和人打交道的学问。
你能见到各种各样的客人。一些来“炫富”的客人,一进来就问哪台相机最贵,能不能快点介绍给他。等你说了一大通之后,他又开始挑毛病,说这个功能很弱,甚至直接说我们品牌跟其他品牌比不太行。
在家里啃老十年,我被视为一个弱者,谁都看不起我。我见过太多人在我眼前表现自己的优越感,我不在乎,所以面对这些“炫富”的人,我内心很平静。
我知道他们的挑剔是为了给最后不购物找台阶下,所以做好讲解即可。只有有时他们说得过于偏颇,才会稍做解释,适可而止。
我接待的客人里,最难应对的,是摄影老炮儿。他们往往自诩自己是资深摄影师,对自己的专业知识十分自信,别人的话,他们很难听得进去。
同事们心里都不太想招待这些顾客,我不舍得放弃,只有迎难而上。
一位50多岁的老大爷,与他交谈的过程中,我得知他玩摄影40多年,做过婚礼摄影师,但对于新技术却还是保留着从前的成见。
我向他介绍一款相机的新功能,能在录视频时,达到很好的收音效果。他打断了我,一副不可置信的样子,坚持说:“这怎么可能呢?”见多了摄影老炮儿后,我越发清楚地知道,面对这些性格固执又有摄影经验的顾客,最危险的就是一下子否定他说的话,这会惹怒他们,造成接下来全程无法沟通。
也不能直接说店里的东西不太行,这是原则性的问题。在服务这些人时,你要学会去化解矛盾。最好用的方法其实最朴实,我一边安抚他,一边想办法让他冷静下来,看我给他演示这些功能,眼见为实,最后,我安然无恙地接待完了这名顾客。
图 | 韩奕出现在相机使用教学视频中
第一次直播“翻车”后,本着一雪前耻的心态,我在直播时,特别留意自己说的每句话。从一开始斟酌着说,越来越流利。线下接待顾客的经历,让我重新思考“推销”这件事。
在我看来,上来就了解产品的功能和特点,对大部分只是看看的观众来说,其实是次要的。我再直播时,总是强调品牌的好感度,再适当介绍功能和特点。我的直播观看人数慢慢从几十变成几百,留言也越来越多,观众们争着在评论区发问,这让我很满足。
公司很重视直播,给每个店面的人都安排了任务,要求一个月至少要卖出几台重点机型的相机。
为了达到这一指标,别的店做一场直播都特意安排两三个店员一起上。我们店轮到我时,都是我一个人来。
在我的直播间,无论是观看人数还是销售额都遥遥领先。别人辛苦直播一场可能什么都没卖出去,但我每场直播都能卖出产品。
惊喜悄然而至。今年1月,我转正成功。2月,仅入职3个月后,我就因4万多元的直播销售额,拿了全国线上销售冠军。我的KPI已经“爆表”了,我的直播时间,也被公司安排在了黄金时段。
这让我占据了更多的流量,在我直播时,最高观看人数已经上千,这在一家非网红的、线下相机品牌店身上并不多见。
拿到2月份线上销售冠军那天,我在微信上把这消息告诉了我妈,只是回复我:“继续努力,好好干。”但下班回到家,我撞见她正在和亲戚们视频,笑着告诉他们这个消息。
现在,我对此怪不怪了。每天我跟她说我今天卖了多少货后,她转头就告诉了亲戚们,像一只定时报喜的喜鹊。
有了些成绩后,亲戚们对我改观了。有时,他们也会点进我的直播间看看,看完后跟我妈说:“看这小子在家待了那么多年,没想到现在干得真不错。”饭桌上,他们也不再像从前那样数落我,而是说着,让我多学点东西,坚持下去。
入职半年,我每个月都能完成8到10万元的销售额,占去店里每个月的线下销售额近一半。最好的时候拿过15万的成绩,占了店里线下销售额的半数。有一天,我接待了5个人,成交了3单,仅一天就完成了3万多的销售额。
上个月,店里经历了人事变故。原本的同事都走了,只剩我和店长在店里。月底,我收到了记录当月销售额的文件,打开一看,这个月里,仅记在我名下的销售额就有32万多。这是我入职半年来,线下销售额最高的一个月。
我今年31岁,很多人都以为我度过了空白的十年,放弃了自己。但其实,我好像没有浪费家里蹲的这十年。现在我可以确认,我在职场站稳了脚跟,甚至说有时候会觉得我逆袭了。
转自: https://mp.weixin.qq.com/s/LalW9vqmNjyE9lD_XL2sEw
作者:桌子先生
公众号:桌子的生活观(ID:zzdshg)
林生斌再婚产女了。
这个名字,大众应该不会陌生。
几年前那起惨痛的杭州保姆纵火案,将一个幸福家庭摧毁,女主人和三个孩子葬身火海,林生斌是唯一逃过一劫的男主人。
惨剧发生后,他靠在墙上号啕大哭的画面,令每个人心碎不已。
朝夕相处的伴侣,三个活泼可爱的孩子,一夕之间,天人永隔。
这份心痛,不是当事人,无法体会。
转眼,已经过去四年了。
就在昨天深夜,林生斌突然在在微博公布,他再婚了,还生了一个可爱的女儿。
他说对方是个完全包容自己随时泛滥情绪的女孩,给了他安全感。
看到他用小心翼翼的语气,向所有网友分享这一喜悦,看到他公布之前的纠结和害怕,我感觉内心很酸楚。
一个人,走出巨大的痛苦,迎接新生活,竟然是这样的战战兢兢,如履薄冰。
他未必不知道,消息公布的那一刻,舆论会有什么样的反应。
但生活还在继续啊。
他曾经经历过的痛苦,常人难以想象。
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庭,转瞬间就剩他孑然一身,今后的日日夜夜,都要承受噬心的痛楚。
他能够走出来,已经是不易。
在失去妻儿的很长一段时间,他身边的朋友和家人,对于孩子的话题,都讳莫如深。
有了喜讯,也不敢和他分享,怕他伤心。
朋友产女,他从别处知道,发去信息祝福:听闻你喜得爱女,祝她聪明灵秀,美丽无边。
如今,这句祝福,也终于可以用回到他的身上。
消息公布之后,他预见到了各种声音,但还是超出了他的预料。
3.7万条评论,现在却无法显示,想必是他关掉了评论功能。
很多网友在祝福之余,还是觉得不胜唏嘘。
有人觉得他太快走出来了。
有人假设,如果命运互换,对方会不会这么快开始新生活?
有人倒推时间线,只差用“凉薄”两个字为他定性。
祝福的声音有,质疑的也不少。
在大众看来,失去妻子和三个孩子的痛苦,要用一生来治愈。他不是不能拥有新的幸福,只是这份幸福来得太快了。
那么,他在怀念逝去的妻子时,是真的想念她吗?
他在追忆三个孩子时,不是照样把另一条小生命带来人间吗?
他们曾经有多希望林生斌能找到幸福,现在就会有多失望。
我不想去指摘有这种想法的人,事实上,有这种想法的人并不少。
作为一个公众人物,以那样惨痛的姿态被公众所熟知,而后他也时常表现出对妻儿的怀念,他的一举一动,都会有人关注。
所以,这样的结果,只能说是他必须要承受的。
他们不是不能接受林生斌有新的生活,只是觉得,在妻儿以那样惨痛的方式离世之后,他迎接新人的脚步,似乎太快了。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杆无形的标尺,觉得或许5年,6年,他再公布这样的消息,都比现在好得多。
毕竟,人总要逐渐走出伤痛。
可我想要提醒的是,身处悲痛中的人,和我们,对时间的感知是不一样的。
作为局外人,我们觉得,4年很快。
在每年6月份,我们想起来,就去看看林生斌的微博,看他在妻儿忌日发的深情文字,唏嘘一个美满家庭的破裂,然后该吃吃,该喝喝。
下一年记得时,再来看看。
但是对他来说,失去家人之后的每一天,都是熬过来的。
事发之后的四十几天,他很少吃饭。学会抽烟,两天就能抽掉一条。
整晚整晚睡不着,熬到凌晨四五点,极度困倦时眯上几分钟,又突然惊醒,回过神来,就默默流泪。
身处痛苦的人,每一分钟,都被拉得无限长,就像独自在黑夜中行走,四周万籁俱寂,而你不知道方向。
我毫不怀疑林生斌的痛苦,他的深情,他的怀念。
正如有人说的:那是人家朝夕相处生儿育女的伴侣,是人家的亲生子女,你路人无论如何不会比当事人更痛苦。
但逝去的人,生命终结了,活着的人,生活还要继续。
我能够理解网友们的失望甚至愤怒,他们把林生斌当成一个深情的符号,将自己对于“完美男性”的想象,投射到他身上。
所以,得知他再婚产女之后,阴谋论的说法大量袭来。
他们希望看到他独身孤苦一辈子。希望打开微博,就是他刚发完纪念妻子的微博。
他们把他的人生当戏看,给他塞上一本既定的剧本,演别的不行,演错了也不行。
否则就是“人设崩塌”。
但是很多人忘了,他不过也是一介凡人。
经历那么大悲痛,能撑下来,已是不易。
看到过一个说法:那些婚姻幸福的人,在失去伴侣之后,大多会很快再婚。因为曾经的幸福,会让他们对婚姻产生向往。
这不是薄情寡义,这是人性。
爱情,不是永恒的亘古不变的,是掺杂了太多人性在其中的。
你不能说,他找到了新的伴侣,生了孩子,就是对过去的背叛。
这种说法,对逝去的妻儿不公平,对现任和孩子,也不公平。
《射雕英雄传》里,黄蓉对郭靖说:
靖哥哥,如果我死了,你要答应我三件事。
第一,你可以难过一阵子,不能难过一辈子。
第二,如果你要娶妻,就娶华筝,因为她是真心爱你。
第三,你以后祭拜我只能一个人来,不许带华筝来,因为我还是很小气的。
真正爱一个人,是会处处替对方着想的。
我想,朱小贞和孩子们如果在天有灵,也会希望林生斌能够得到幸福。
可从林生斌的微博里,我只感觉到,对这份幸福,他是怀着欣喜与愧疚的。
在他的微博里,写了这样一句:她终于又回来了。
这个她,我想是指失去的那个女儿。
任谁也知道,“她”不可能是她,这只是流着他血脉的另一个孩子。
只是,他需要用这种念头来麻痹自己。在妻儿惨死之后,他带着新的妻子和孩子幸福生活,这和逝去的人产生鲜明的对比。
他对谁都不必有亏欠,唯这份幸福,在逝去的人面前,有愧疚感。
在幸福的同时,痛苦也会折磨着他。
为什么我拥有新生活,而他们永远留在原地?
为什么我过得幸福,而他们痛苦地死去?
之前听过一个细节,当初他赶到殡仪馆,相关人员说要做尸检。
他问,孩子能不能不解剖?
得到答案是大人孩子都得尸检。他又问,能不能只剖男孩,女孩就别让她疼了。
如果这是真的,我不敢想象,当时他心中是怎样心如刀绞。即使是已经去了天国的女儿,他依旧像对待最珍贵的宝物一样,怕她疼。
这样视如珍宝的孩子离世了,自己成了另一个小公主的爸爸,即使他什么都没做错,但活得幸福,在逝者面前,本身就是一种愧疚。
之前看一部韩剧《你好,再见,妈妈》,讲述一名女子离世,为了孩子想重返人间的故事。
在她离开之后,丈夫娶了新的妻子,当他看到前妻回来之后,他陷入无尽的愧疚。
愧疚的是,从前开玩笑承诺过不会爱上任何人再婚。
所以他后来对后妻客气而疏离,其实在做给自己和旁人看,看吧,我没有很快喜新厌旧,我没有忘记原来的妻子。
而结果就是,没有人过得幸福。
我从来不认为,一个男人或一个女人,为逝去的人痛苦终生是值得提倡的事。
这种做法,只满足了旁人对完美悲情人物的幻想。对当事人来说,又有多痛苦?
拥有新生活和怀念过去,从来都不相悖。
《泰坦尼克号》里,杰克死亡之后,露丝结婚生子,过完幸福的一生,这也不影响她对初恋最真挚的怀念。
《人间世》里,拼死产子的张丽君老公后来再婚,带着他和张丽君的孩子一起生活,这也不能抹灭他曾经对张丽君的深情。
人总要向前看。
逝去的人,已经离去了,可生者,还有长长的人生。
翻过那座陡峭的山,又遇见一个合适的人,那也是值得祝福的事情。
人总要学会放过自己,不能终日沉湎在不可逃脱的悲伤之中。
但逝去的人,永远会在心里有一个位置。
从此,带着这种怀念,奔赴新的人生。
公众号:桌子的生活观(ID:zzdshg)
转自: https://mp.weixin.qq.com/s/nfAF2TfBeNf1RVqv4L-ja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