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美面膜到底是不是「智商税」?这家冲上市的公司给你答案

 

潜在“胶原蛋白械字号第一股”的对赌协议值得注意。

 

医美面膜到底是不是「智商税」?这家冲上市的公司给你答案|IPO前瞻

文 | 李欣

编辑 | 郑怀舟 丁卯

封面来源 | 视觉中国

补水、美白、抗老,女人早不吃这套了?
比起这些空口无凭的效果描述,护肤品包装上的“玻尿酸”“烟酰胺”“胶原蛋白”等成分似乎更能刺激如今的消费者下单。
这背后,是我国护肤品消费理念由品牌党向成分党和功能党的转变。在微信朋友圈,医美面膜的风靡程度甚至超越SK-II前男友等一众大牌面膜。
而在二级市场,2020年以来,深受成分党喜爱的薇诺娜、可复美、创尔美等医美护肤品牌的母公司均向资本市场发起进攻。
其中,主打胶原蛋白产品的创尔美母公司创尔生物也在2020年向科创板发起冲击,并在去年12月过会,目前的发行上市审核状态为“提交注册”。若其成功上市,将有望成为国内“胶原蛋白械字号第一股”。
面对国内美妆市场的激烈竞争,深耕胶原蛋白产品的创尔生物是否具备明显的业务护城河?展望未来,随着市场竞争程度日益激烈,其又面临怎样的机遇与挑战?

 

医美面膜到底是不是「智商税」?这家冲上市的公司给你答案|IPO前瞻

胶原产品立身,非胶原产品寻突破

 

创尔生物是一家怎样的公司?
创尔生物是我国胶原贴敷料产品的开创者。根据招股书的介绍,创尔生物是一家应用活性胶原生物医用材料制备关键技术,进行活性胶原原料、医疗器械及生物护肤品的研发、生产及销售的高新技术企业。
简单来说,按照成分划分,创尔生物的主营产品包括胶原产品和非胶原产品两大类;按照产品用途划分,其主营产品则包括医疗器械和生物护肤品两大类。

1、胶原产品——创尔生物的立身之本

胶原产品是创尔生物的立身之本,旗下最知名的两大品牌创福康和创尔美均属于胶原产品系列。
其中,创福康属于械字号(医疗器械)产品,主要用于创面的辅助治疗,促进创面止血和修复,并可用于痤疮、皮炎、湿疹、皮肤过敏疾病的辅助治疗,目前创尔生物的主打产品包括胶原贴敷料、胶原蛋白海绵等;
创尔美则属于妆字号产品,系列产品主要用于皮肤屏障护理、提升肌肤愈活能力,目前创尔美产品包括胶原多效修护面膜、胶原多效修护原液等。
当前,市面上火爆的“医美面膜”概念产品实际上分为两类:一种是贴片式医用皮肤修复敷料,另一种是功能性修护面膜。而根据创尔生物的产品线,创福康和创尔美则分别覆盖上述两大领域,形成产品矩阵互补。
目前,创福康和创尔美均在各自领域形成了较高的市场地位。
根据天风证券数据显示,在2019年我国贴片式医用皮肤修复敷料市场上,创福康的市场份额(按销售额计)占比为8%,是继敷尔佳之后的第二大贴片式医用皮肤修复敷料供应商。
医美面膜到底是不是「智商税」?这家冲上市的公司给你答案|IPO前瞻来源:天风证券
而在修护类贴片面膜市场,尽管行业集中程度较低,呈现出多元竞争的市场格局,但创尔美仍然占据了该领域2%的市场份额,是行业内的主要品牌之一。
胶原产品之所以被称作创尔生物的立身之本,首先是因为在创福康和创尔美两大品牌的支撑下,胶原产品常年占据创尔生物的营收大头。2017-2020年,胶原产品贡献的收入占比分别高达95.02%、94.23%、91.03%和85.5%,是支撑创尔生物业绩增长的主要动力。
医美面膜到底是不是「智商税」?这家冲上市的公司给你答案|IPO前瞻来源:招股书
其次,除了创造收入之外,胶原产品也是创尔生物维持良好赚钱能力的基本保障。创尔生物在招股书中表示,公司主营业务的毛利主要由胶原产品贡献。2017年至2019年,胶原产品毛利占毛利总额的比例保持在90%以上。

2、非胶原产品——业绩增长新引擎

聪明的企业往往深谙“不把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的道理。
起码目前看来,靠胶原产品起家与立足的创尔生物正试图发力非胶原产品,以寻求新的业绩增长引擎。
2019年下半年,创尔生物推出液体敷料等Ⅰ类医疗器械产品和水杨酸祛痘面膜等一般护肤品,皆为非胶原产品。
新品很快便开始为创尔生物创收。得益于上述新品销售收入的增长,2020年,创尔生物的非胶原产品收入同比增长了60.04%,达4335.77万元。而同期,其胶原产品贡献的收入却同比下降5.64%。
医美面膜到底是不是「智商税」?这家冲上市的公司给你答案|IPO前瞻来源:天风证券
对比来看,尽管胶原产品一直是创尔生物的营收支柱,但非胶原产品所贡献的收入占比正在悄然增加。2020年,非胶原产品为公司贡献了超14%的收入,而2017年的这一占比连5%都不到。
不过,对比生产模式与销售模式相对成熟的胶原产品,非胶原产品的经营效果似乎远未达到理想状态,因而影响了整体的毛利率水平。
以水杨酸祛痘面膜为例,创尔生物在招股书中多次提及,水杨酸系列的一般护肤品核心原料为外购进口原料,生产成本较高、毛利率较低。鉴于此,2019年一般护肤品毛利率较上年下降31.87个百分点。

 

医美面膜到底是不是「智商税」?这家冲上市的公司给你答案|IPO前瞻

资本市场为何看好创尔生物?

 

全渠道销售、超高毛利率、稀缺的三类器械批文是创尔生物的核心护城河。

1、立足线下经销模式,线上直销迎来高增长

根植于线下,外加填补线上空白,创尔生物实现销售的全渠道覆盖。
招股书显示,在2019年我国贴片式医用皮肤修复敷料市场占有率排名前三的品牌中,相比敷尔佳和荣晟,创尔生物是唯一一个线下医院渠道和线上销售并重发展的品牌。
自电商渠道爆发以来,传统意义上的消费品牌鲜少能以根植于线下作为渠道优势,但对于“医美概念”的产品而言,线下公立/民营医院、美容院、药房才是更高频的消费场景。
而上述牢牢占据消费者心智的线下渠道正是创尔生物产品销售的“大本营”。以创福康主打产品胶原贴敷料为例,2017年-2019年以及2020年上半年,其销往公立/民营医院、药房的数量在总销量中的占比分别达到84.96%、84.15%、81.39%、80.51%,占据了该产品主要的销量。
创尔生物的线下销售模式主要采取的是经销商模式。即公司向推广配送经销商或配送经销商销售产品,再由推广配送经销商或者配送经销商销售给公立医院、民营医院及药房等终端机构;部分推广配送经销商通过零售平台向终端消费者销售。
截至2019年,通过完善的经销商体系,创尔生物的产品已覆盖全国29个省份、直辖市、自治区,覆盖超320家三甲医院,全国百强医院覆盖率达到47%。已覆盖的知名三甲医院包括北京协和医院、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北京大学第三医院、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301医院)、北京积水潭医院等。
在经销商模式形成绝对优势后,借助电商风潮和医美概念的火爆,创尔生物开始开拓医疗器械类产品和生物护肤类产品的线上直销模式。在直销模式下,公司主要通过 “天猫旗舰店”“京东旗舰店”为代表的直营网络店铺及自有线上平台销售。
梳理时间线来看,2013年,创尔生物开创了自有商城创尔美;2015年,开设天猫trauemy创尔美旗舰店,通过电商平台销售生物护肤品;2018年,再次开设天猫创福康旗舰店,通过电商平台销售医疗器械。
在大力发展电商渠道下,2017年至2020年上半年,线上直销的营收占比呈明显的快速上升趋势,三年半的时间里提高了27.3个百分点,超越线下经销成为公司的主要销售模式。线上渠道的开拓,对于创尔生物市占率的提升起到了关键的作用。以创尔美品牌为例,当前我国的修护类贴片面膜品牌众多,行业高度不集中。根据标点医药数据,2019年7月至2020年6月,在淘宝天猫平台修护类贴片面膜销售额Top 100的商品中,就有28个品牌销售额超千万,其中就包括创尔美。
同期,创尔美在修护类贴片面膜市场中所占份额为2%。这一份额虽然并不算高,但在行业较低的集中度下,创尔美依然以非大众品牌的身份跻身品牌销售额Top 15,同时上榜的还有韩束、理肤泉、薇诺娜、一叶子等品牌。

2、稀缺的Ⅲ类医疗器械批文奠定公司独特产品力

值得思考的是,贴片式医用皮肤修复敷料领域的品牌绝非一家,为何创福康能在诸多三甲医院中占据如此高的市场份额?
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创福康拥有稀缺的三类器械批文。
在我国,医疗器械按照风险程度分为三类,第三类安全性最高,稀缺性也最高。其中,第一类是风险程度低,实行常规管理就可以保证其安全、有效的医疗器械;第二类是具有中度风险,需要严格控制管理以保证其安全、有效的医疗器械;第三类是具有较高风险,需要采取特别措施严格控制管理以保证其安全、有效的医疗器械。
在医用敷料产品中,凡是声称无菌的,其管理类别最低为第二类医疗器械;若接触真皮深层或其以下组织受损的创面,或用于慢性创面,或可被人体全部或部分吸收的,其管理类别必须为第三类医疗器械。
据媒体统计,截至2020年6月30日,我国仅有4个按照三类管理的医用皮肤修复敷料医疗器械产品,创尔生物就是其中之一。
创尔生物于2010年获得首个Ⅲ类医疗器械产品胶原蛋白海绵注册证;2016 年获得全国首款无菌Ⅲ类胶原贴敷料医疗器械注册证;2017年又获得主要应用于Ⅲ类胶原贴敷料生产的发明专利授权——一种无菌胶原贴敷料及其制备方法。
而从当前较为火爆的贴片式医用皮肤修复敷料品牌来看,除荣晟外,其他包括敷尔佳、可孚、可复美在内的主要品牌均以Ⅱ类敷料为主,其中仅创福康拥有全国首款无菌Ⅲ类胶原贴敷料。
医美面膜到底是不是「智商税」?这家冲上市的公司给你答案|IPO前瞻来源:招股书
罕见Ⅲ类医疗器械批文为创尔生物奠定了产品的独特性和不可替代性,而这背后,离不开创尔生物较为稳定的研发能力。
2017-2020年,创尔生物的研发费用占营收的比例分别为5.67%、5.13%、4.70%和6.06%。即使是在疫情爆发的2020年,创尔生物依然在加大研发投入。
根据年报,2020年创尔生物的研发人员、研发使用场地及材料消耗均有所增加。其中研发直接投入较上年增长43.82万元,主要由于研发项目数量增加;技术服务费较上年增长132.86 万元,主要由于委外研发服务和合作研发支出金额增加所致,职工薪酬较上年同期增加155.78万元,主要由于公司引进高学历研发技术人员参与研发工作,且研发人员人数增加11人。
此外,创尔生物对于研发的重视程度在此次IPO募资用途上也可见一斑。通过此次IPO,其预计将总共募资4.56亿元,其中约1.3亿元将用于研发中心建设项目,占总募资额的28.5%。

 

医美面膜到底是不是「智商税」?这家冲上市的公司给你答案|IPO前瞻

超高毛利率保证企业经营效率

医美赛道本身就是以高毛利著称的赛道,而创尔生物还是赛道里高毛利的典型代表,其高于80%的毛利率领先于大多数同行。
根据招股书披露的信息,2017-2020年上半年,创尔生物的毛利率分别为80.57%、83.65%、83.51%和82.51%,而同期,以华熙生物、昊海生科、锦波生物为可比公司计算的行业平均毛利率分别为79.52%、80.26%、80.55%和78.18%,创尔生物的综合毛利率持续高于同行业可比公司平均水平。
医美面膜到底是不是「智商税」?这家冲上市的公司给你答案|IPO前瞻来源:招股书
创尔生物毛利率较高的原因可以归结为其在研发技术、品牌形象、客户资源及成本控制等方面拥有较强的竞争优势。具体而言,单位产品售价高,销量持续快速增长,以及规模化发展带来的成本优势是其实现超高毛利率的几大重要原因。
举例来看,胶原贴辅料的毛利率在2018、2019年分别同比上升了2.01个百分点和3.53个百分点,背后的主要原因就是因为胶原贴敷料产销量规模大幅上升;同时规模效应进一步显现带动单位成本下降;而受益于销售收入增长和成本下降的双重提振,最终带动创尔生物毛利率上升。
此外,创福康和创尔美旗下产品售价,明显高于同类其他产品,稳定的高售价,也保证了企业营收的扩张。以创尔美品牌的修护面膜为例,2019年7月-2020年6月淘宝天猫平台修护类贴片面膜品牌销售额Top 15的价格区间在2-30元/片之间,其中韩束、理肤泉、赫丽尔斯、创尔美、一叶子、薇诺娜等6个品牌的单价超过20元,在市场中属于中高端定位。

 

医美面膜到底是不是「智商税」?这家冲上市的公司给你答案|IPO前瞻

隐忧

在招股书中的风险因素部分,创尔生物列举了技术、经营、内控、财务、法律、募集资金投资项目等方面的28种风险。
其中,除了市场竞争加剧导致主营产品陷入“价格战”,新产品研发周期长、研发成果难以产业化,包括精准医疗在内的新业务尚不成熟等常规企业风险以外,创尔生物提及的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被解除的风险尤其值得注意。
2019年9月9日,创尔生物就取得募投用地与广州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签署《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出让合同》。
根据合同,公司应在土地交付后第3年投产,投产年实现产值不低于11亿元,投产税收不低于1.52亿元。项目投产后第4年达产,达产当年实现产值不低于50亿元,达产税收不低于5.15亿元。如果不能按期正式投产并实现承诺的产值及税收,广州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可单方解除该合同,无条件收回地块。
显然,该合同涉及极其苛刻的对赌条款。根据简单测算,按照2019年营收3.03亿元计算,若要达到上述承诺产值,2022年,创尔生物需实现营收11亿元,年复合增长率需达53.69%;2026年需实现营收50亿元,年复合增长率需达49.26%。
然而,根据创尔生物所述,2017年至2019年,创尔生物的营收年复合增长率仅为49.67%,尚未达到53.69%,因此未来存在一定未达到承诺产值的风险,这将加剧公司整体的经营风险。

此外,主营产品线上渠道降价可能对业绩造成的负面影响也需要关注。

在大力推广线上直销模式的背景下,为了快速抢占市场份额,创尔生物推出了体验装活动。根据招股书披露的信息,体验装和其他线上促销活动的推进,导致旗下胶原贴敷料线上直销单价一度由27.96元/片降到15.33元/片;胶原多效修护面膜线上直销单价一度由13.68元/片降到10.73元/片。与此同时,未来创尔生物也不排除进一步增加促销力度的可能。

销售单价的下调,本质上是为了通过促销去抢占更多的市场空间,实现以价格换规模的策略。从长期来看,这是创尔生物未来能否实现线上渠道突破的关键所在。但站在短期的角度,在销量增长未能抵消降价影响之前,单品价格的下调,大概率会引发营收和毛利空间的回落,最终挤压公司的盈利空间。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8QXl9BSwAkgLcP2gwV_2JA

一人3.5亿,整容行业到底有多挣钱?

这几天广州封锁,家附近餐饮店都关闭了堂食,其他线下店也生意冷清,由于担心健康码绿码变黄码,我哪都不敢去,只得窝在家里看看书,翻翻上市公司财报。
无意中翻到一家神奇的公司,说他神奇是因为他太能挣钱了,腾讯阿里都自愧不如!拿一些简单数据给大家看看:
2020年该公司净利润4.4亿人民币

一人3.5亿,整容行业到底有多挣钱?

看起来不多,但关键的点在于该公司仅有388名员工

一人3.5亿,整容行业到底有多挣钱?

每名员工创造了4.4/388=113.4万人民币的净利润,拿阿里巴巴对比一下,截至2021年3月底阿里共有251462名全职员工,2020财年净利润1324亿,每名员工创造了52万人民币净利润。
如果这个数据不够直观,我们拿净利润率看看,根据20年财报,该公司净利润率为 439748783/709290197=62%,阿里为 22287/114314=19.5%

一人3.5亿,整容行业到底有多挣钱?

阿里财报

腾讯为160125/482064=33.2%

一人3.5亿,整容行业到底有多挣钱?

腾讯财报

再直观一点,我拉了A股各行业一些龙头公司的净利润率,对比过你就知道这家公司有多恐怖:

一人3.5亿,整容行业到底有多挣钱?

截至21年6月8日,该公司的A股市值达到1391亿,除以388名员工一人3.5亿。
靠什么挣钱
财报继续挖,该公司靠卖注射产品挣钱,占营收比例高达 63%+35.5%= 98.5%

一人3.5亿,整容行业到底有多挣钱?

这些东西主要注射在皮肤上,用来填充各种皱纹,财报有提到产品的临床用途:
该产品用于皮肤真皮深层至皮下浅层之间注射填充,以纠正额部皱纹和中重度鼻唇部皱纹。
财报提到这些注射产品主要销售给各整形外科医院。

一人3.5亿,整容行业到底有多挣钱?

还提到该产品的毛利率高达 92%

一人3.5亿,整容行业到底有多挣钱?

92%什么概念?贵州茅台酒也才 91%。

一人3.5亿,整容行业到底有多挣钱?

关键是这些产品卖给整形医院,医院会再加价然后才卖给消费者,为此我又翻了整形医院的财报。
整形医院
找到一家做整形医院的A股上市公司,它在全国有19家整形医院,财报提到这些医院的毛利率是 54%。

一人3.5亿,整容行业到底有多挣钱?

简单说就是假设一支填充皱纹的注射液出厂成本是100元,公司卖给医院的价格是100/(1-92%)=1250元,医院再卖给消费者的价格是1250/(1-54%)=2717元,从100到2717,这韭菜刀够锋利的!

一人3.5亿,整容行业到底有多挣钱?

网上查了下,在医院注射一次该产品的价格差不多就是3000。

一人3.5亿,整容行业到底有多挣钱?

但整形医院挣钱少,财报提到开比较久的医院净利率才14%,而新开的医院则亏损严重。

一人3.5亿,整容行业到底有多挣钱?

财报没提到原因,不过有记者采访过整形医院的院长,他是这样回复的:
从XX整形美容医院股份有限公司的招股书上可以看出,其2013年、2014年的毛利率分别为61.22%和63.59%,但利润率分别只有4.47%和9.02%。每年花在销售上费用高达7000万元,其中近半数都花在了百度推广上。
如此高昂推广价格背后的原因是:医疗美容市场上以民营机构居多,因为民营机构没有公立医院的知名度,所以市场推广成本非常高。一般来说,民营美容医院营销费率在30%以上,可以侵蚀掉超过50%的毛利润。有些机构70%的资源都用在获客上了,导致一般医美机构净利率在3%至5%。
据医美业内人士透露,仅上海XX整形美容医院一家机构一年花在营销推广上的资金就高达1亿元,可见医美行业获客成本之高令人咋舌。
来源:https://zhuanlan.zhihu.com/p/28493522
看来整形医院还是挺卷的,即便如此,整容行业还是火的一塌糊涂!
疯狂的消费者
卖去皱注射液的公司财报提到2020年净利润同比19年增长了44%。

一人3.5亿,整容行业到底有多挣钱?

再翻开那家整形医院的财报,净利润同比增长是31%。

一人3.5亿,整容行业到底有多挣钱?

众观A股上市公司,这个增长率都是杠杠的,何况去年还有疫情,为了更直观感受这个行业的疯狂,我下载了多个医美app,上边有很多消费者晒自己的整容经历,由于很多水军,我花了不少时间筛选真实用户。
比如这个用户发了2条吐槽的推文,而且每篇推文都有晒自己手术后包扎的样子,应该是真实用户。

一人3.5亿,整容行业到底有多挣钱?

从2018年12月到2021年5月20日,她一共发了20篇日记,记录自己的整容经历:
18年12月:激光去眼袋 9792元
19年1月:全脸线雕 13000元,4支玻尿酸 6000元左右
21年1月:打水光针 1680元
21年3月:打瘦脸针 1800元
21年4月:打水光针 777元
21年5月:做皮肤毛孔微针 1580元
从日记的文字可以看出她是做了激光去眼袋后发现泪沟越来越深,有点后悔

一人3.5亿,整容行业到底有多挣钱?

加上做了全脸线雕没什么效果,于是就疯狂打玻尿酸希望消除泪沟,几乎每个月1、2支,统计一下共花费了3.4万,感觉她还会一直打下去。
(线雕是指在脸部埋一些有倒钩的线往上拉,防止皮肤和脂肪的松弛下垂)
另外一个用户也很夸张,2019年11月打了一针水光针 190元,2020年因为要结婚想穿婚纱好看,9月打了填充颈部皱纹的玻尿酸2380元,同月又打了瘦肩针1980元,21年3月做了激光嫩肤手术3680元,5月又去打了水光针199元,还说目前水光针是一月一打,同月又去打了颈部玻尿酸2380元,一共花了1万4千多。

一人3.5亿,整容行业到底有多挣钱?

这名用户则是21年4月初打了一针980元的玻尿酸后嘴角一边高一边低,于是月底又去打了一针2880元的补救。

一人3.5亿,整容行业到底有多挣钱?

翻了几十个用户,很多都是做了一次后有后遗症,于是接着做其他项目补救,越陷越深,项目贵疗程还多,基本只要一入整容这个坑最后都要花个大几万,用户群以20多岁的女生居多。
背后的原因
为什么国内的整容需求增长这么快?以下这段文字可以窥见一些线索:
根据总部位于首尔的「韩亚金融研究院」的调查,韩国的这些整容诊所在 2020 年头 10 个月,也就是疫情最糟糕的时候,营业额反而提升了 10%。
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疫情期间,很多人反正都不去公司,而且即便出门,疫情也给了人们一个用口罩遮脸的绝佳理由。这就给了很多有整容打算的人在术后恢复容颜的时间。
此外不仅仅是口罩,催生韩国人做手术的还有一个关键,就是「视频连线」。
由于视频聊天让很多人觉得自己的脸显大了,或者说脸上的皱纹丝毫毕现。怎么办?于是催生了一种立竿见影的手段,就是不手术不开刀,只需要打上一针肉毒杆菌。
就像这篇报道援引韩国教授的原话就是,身处在韩国这样一个“高度竞争”的社会,很多女性发现:姣好的容貌会给她们带来决定性的加分。而且这不单体现在恋爱和婚姻市场上,也特别存在于职场当中。
根据德勤旗下咨询公司发布的估计,中国在 2019 年医美产业收入就达到了 270 亿美元——占到全球医美收入的 1/5;
而在 15~19 这五年间,中国医美市场的增速是 29%;而相比之下,全球的平均增速仅有 9%。
这份德勤报告还估计,到 2023 年(也就是两年以后),中国医美行业收入还将翻上一倍,达到 480 亿美元。
不过,与疯狂的市场增速相伴的是——从年龄上来看,在中国做整容的生力军都是年轻人。
比如这篇《经济学人》给到的 2020 年的数据:在全中国所有的整形患者里,16~25 岁间的群体能占到 60%以上,35 岁以下的患者占到了 90%。
并且从整容项目上看,美国人最爱的是隆胸,后来变成了整鼻子。而在中国,跟日本类似,有一半的整形都是花在自己的双眼皮上。
(引用自文章《中国人都不去了,韩国整容业为什么反而增长?》,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Zt5g-qetf8LsCFADbZA-hw)
有数据显示当今95后年轻人最向往的职业是网红。

一人3.5亿,整容行业到底有多挣钱?

网红是明星(演员、歌手)这个职业的一个衍生,抖音、快手和b站这些平台的崛起给了普通人一个跟明星抢饭吃的机会,有日挣一爽这样的珠玉在前,或许后面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前仆后继,而整容这个卖铲子的行业,也就跟着一起盆满钵满了。
(一爽=208万)

END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NeRK55zO0AW635AbcLezKg

李迅雷:大宗商品不可能有超级周期,上涨进入尾声,预计年底价格下行

 本轮大宗商品不存在超级周期。全球经济在疫情开始前就处于下行周期,由于疫情的原因,使得供给跟不上,库存下降,所以这一轮的行情是一个补库存的过程,属于短周期,在三年左右这样一个周期。

如果预测的话,今年年底内会出现大宗商品的价格的明显下行。

“ 李迅雷建议在宏观政策方面采取更多调控手段。
第一,保中小企业、保就业。因为大宗商品价格的上涨对于中小企业、中下游企业都带来了不利的影响。第二,保持稳定的货币政策。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属于暂时现象,而货币政策是具有长远性,稳定性的。第三,提升人民币的国际地位,有助于抵消负面影响。

我们只有人民币国际地位提高了,那么我们在应对美国的这种向全世界征收铸币税上面,可以能够抵消一部分。”

我们讲的通胀更多的都在关注PP CPI,物价的上涨,它是需要有居民收入的上涨所支持的。货币的超发更多的钱是流到了资产领域,而没有流到商品,产生更大程度的资产泡沫。不是导致物价飞涨,这也是因为全球持续的和平,我们的产能没有被破坏,受疫情影响是暂时的

“居民收入的增长跟物价倒是有很大的相关性,但是跟货币的发行增量、整个增速看相关性并不大。”

“……随着这个大家预期的变化,大众商品的价格的上涨进入尾声的可能性又产生了,但即便不去引导预期,我想这个价格也会下跌,毕竟最终还是要取决于基本面的变化。如果基本面这一块,那全球经济复苏走弱,经济又回到原先这种下行的轨道上来。那么这种投机的动力(投机的依据)也就不足了。”

你可以看到美国在过去50年时间里面,那么通胀肯定是比1971年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之前,累计通胀率要高,但是与此同时房价的累计涨幅,股票市场的股价的累计涨幅,还有黄金的累计涨幅,都是要大大超过。物价的上涨,同时也大大超过居民收入的上涨

这说明什么呢?居民收入的增长跟物价倒是有很大的相关性,但是跟货币的发行增量、整个增速看相关性并不大。”

 

6月9日下午,在“中国宏观经济论坛”第27期研讨会上,中泰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李迅雷就“疫后经济复苏期大宗商品价格上涨的挑战与应对”这一热点话题做出了以上判断。


李迅雷:大宗商品不可能有超级周期,上涨进入尾声,预计年底价格下行


以下是投资作业本(微信ID:tuozizuoyeben)整理的精华内容,分享给大家:

大宗商品上涨三大因素


李迅雷:首先来讲的话,
分析大宗商品价格上涨无非就是从供给端、需求端和流动性三个因素去考虑。


那么三个因素我想前两个因素大家都分析比较多,就是全球经济的复苏,然后疫情出现结构性的分化,在资源国它还是就受到疫情影响比较多,作为制造业大国,制造业强国,疫情的好转的比较明显,复工复产是进行了,但是供给还是有点跟不上。

大宗商品不可能有超级周期


那么第二个原因的话,
关于这一次大宗商品价格可以持续多长时间的问题

我个人觉得是到了后期了,第一个不可能有超级周期的,因为全球经济在疫情之前就处在一个下行周期当中,由于疫情的原因,使得供给跟不上,库存下降,所以这一轮行情充其量就是个补库存的周期。就是个短周期,在三年左右这样一个周期,很难持续很长时间的,因为不能说疫情之后全球经济就逆转了,全球经济在疫情之前出现这么多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实际上什么都没解决。

预测今年年底大宗商品价格明显下行


那么我认为还是全球经济下行的趋势、长期趋势不改变,中期趋势也不改变,改变的就是短期趋趋势,短期趋势是因为挖了个坑,然后我们现在在做填坑的动作,填坑填完了,那么这个上行周期也就结束了。

所以我认为它是一个短周期,是一个短暂的,现在已经步入到后期了。如果做个猜测的话,因为这东西到后来就是一个预期,如果猜测的话,感觉今年年底内会出现大宗商品的价格的明显下行。

中国在本轮周期中没有明显的需求,美国需求也有限


第二个是需求因素

那么需求因素上面,中国在这一轮是缺席的,但是中国又是全球的消费大国,大众商品的消费大国,大概在钢、铁、铜、铝、锌、粗钢等等的占比大概要占到全球的一半左右。

中国在这一轮里面的话,它没有产生明显的需求,我们的房地产房住不炒。然后基建投资也是长期低于预期的,所以其实没有一个强有力的刺激来拉动这轮大宗商品的价格的上涨。

而美国的话,美国其实还是炒预期当下没有实实在在的需求,拜登的基建不可能完全兑现,肯定要大打折扣的。而且基建也不是说一两年内就能够完成的,估计要拖个8年9年时间,那么这个分解下来,每年的话分摊下来其实量并不是太多的。


此外,它通过这样一个拉基建是不是能够全面兑现呢?估计很难,既有有共和党的不同声音,又要需要经过国会的讨论,美国这样的经济它的特点就是效率低下,它跟中国不一样,中国是一个效率比较高的这种体制。


所以在这种情况下面,我觉得来自于美国的需求也是有限的,供给端迟早都会恢复,因为疫情长期也不可能一直持续下去,它肯定还会有一个逐步好转的过程。从目前来看的话,全球的疫情都是包括那些资源大国,它也处在一种好转的过程当中。

流动性最难预测


所以
我想供需这两段块来讲的话都不支持大众商品价格的持续上涨,那么剩下一个就流动性因素了,好,这个是最难预测的。


就这一轮的美国经济的刺激,它不同于往年,比如说在08年他的刺激主要是货币政策,因为历年美国所出现的问题或者全球所出现的问题,都是由于经济的繁荣,然后导致泡沫的破灭,然后开始去杠杆,所以他不需要用搞太多的财政政策,当然也需要用到一点。


但是不像这一轮的话,它完全在经济的下行过程当中,出现疫情,在这个时候,财政政策跟货币政策双管齐下,尤其是财政政策用的力度是尤其大对整个通胀的推升还是符合逻辑的。因为美国他发钱发到了老百姓手里面了,消费能力自然就有了。

但是对中国来讲的话,中国目前消费还是比较偏弱的。虽然疫情的复苏比其他国家都要好,但我们总体来看的话消费还是偏弱,全球也不是说所有国家都在搞强刺激,但是唯一不好判断就是大家的预期,大家预期这一轮可能要上涨,那么越是估计要上涨的,越是买的话,这种投机的氛围越是重,就目前来讲的话可能大家还有一个预期,比如说中国搞碳达峰碳综合,所以在供给端的话又会缩减,但是这种预期要改变,就需要我们采取一些举措来好增加供给。

大众商品价格的上涨可能进入尾声


在这种情况下面,可能随着这个大家预期的变化
,大众商品的价格的上涨进入尾声的可能性又产生了,但即便不去引导预期,我想这个价格也会下跌,毕竟最终还是要取决于基本面的变化。如果基本面这一块,那全球经济复苏走弱,经济又回到原先这种下行的轨道上来。那么这种投机的动力(投机的依据)也就不足了。


我也问了几个这种研究这些大宗商品的行业分析师,他们认为现在国内的中国的供给已经是比较充裕了,库存也在增加了,但是需求端还是有限,但是有不少商品价格它是全球定价的,在这方面我们缺乏话语权,水涨船高也是难免的。


但最终它作用下肯定有反作用,反作用如果我们的下游持续低迷,企业的成本压力过大,在这种情况下面会影响到居民的收入的提高。如果居民收入难以提高的话,那么最终下游一段的有效需求不足,那么这个会反过来又上传到中游和上游
,最终导致这些大宗价格的上涨乏力,最后最终回落,但这需要有一个时间的过程,我们千万不要在大众商品价格涨得很疯狂的时候,然后说有个超级周期,我想我们还是要最终我相信还是会回归基本面,这是我的一点,仅供参考学习。

货币超发可能会引起资产价格上涨,
但不一定引起CPI上涨


因为全球经济你把它时间拉长了一点,看看其实从1971年布雷森森林体系解体这么长的时间里面,全球货币都在超发,但并没有引发长期的通胀。


讲到美国,你可以看到在过去50年时间里面,那么通胀肯定是比1971年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之前,累计通胀率要高,但是与此同时房价的累计涨幅,股票市场的股价的累计涨幅,还有黄金的累计涨幅,都是要大大超过。物价的上涨,同时也大大超过居民收入的上涨。

这说明什么呢?居民收入的增长跟物价倒是有很大的相关性,但是跟货币的发行增量、整个增速看相关性并不大。


这一轮的其实也是一样,全球这种大放水,那么水是往高处流,那么这样的情况下面就是更多的是表现为资产价格使用价。


所以这一轮的物价确实从去年疫情到了4月份,到了一个低点,到现在为止的话涨幅已经非常大了,就这一轮应该说大宗商品价格的上涨都是超预期的。在一年多一点的时间里面涨幅有如此巨大,这已经是超预期了。那么已经涨了那么多了,那么后面还能够再打多少?我觉得,
这是我始终对这轮大宗商品价格不会持续持久上涨或者不会继续大幅上涨的原因。

不担心通胀


当然
我们讲的通胀更多的都在关注PPI CPI,物价的上涨,它是需要有居民收入的上涨所支持的。货币的超发更多的钱是流到了资产领域,而没有流到商品,产生更大程度的资产泡沫。不是导致物价飞涨,这也是因为全球持续的和平,我们的产能没有被破坏,受疫情影响是暂时的


这么长时间
全球的供给能力应该是非常大的,只要这个商品价格上涨,有利可图的话,供给还是会持续上涨,所以我觉得价格的上涨它还是需要有基础的,尤其是中国在二战之后,取代了美国、日本、德国,成为全球制造业的第一大国。


所以中国其实是在输出通缩的,在以往那么长时间,全球货币超标这么厉害,但为什么全球没有产生恶性通胀呢,中国制造业产能的形成主要是从90年代以后开始的,到2000年以后的话,中国出现了整体的产能过剩,总量才能过剩,然后商品从短缺经济时代变成过剩经济时代,我想基本的趋势是不会发生根本变化。这
也就是我对于通常不担心的原因。

我也观察过中国历史的通胀都跟GDP相关的, GDP如果说是上去了,通胀肯定会起来一些。没有一次是GDP往下走的时候出现通胀,这主要还是因为我们本身就是制造业国家,大量制造商品的国家,在这方面不用太担心,当然我们国务院也有个基本的定调,认为通胀是暂时的。

如何应对大宗商品上涨,3个建议


所以我也是希望国家在宏观政策上面采取更多的调控手段来抑制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因为大宗商品价格的上涨,对于我们的中小企业、下游企业、中游企业都带来了不利的影响。

这方面我想从保中小企业保就业这个角度来讲的话,也应该要一直这种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因为由于我们在诸多的大宗商品价格上面缺乏定价权,确保影响力,在这个时候我们更要发挥体制的优势去消除这种带来的负面影响。

那么第二个建议,货币政策要保持稳定性连续性,要有定力。价格出现上涨,是暂时的,货币政策是更加长远的。长期来讲,货币政策还是要保持到了稳定性连续性。在这方面我想我们还是要有一个举措。

第三个,应该要提高人民币的国际地位。


从这次美国的大放水过程当中,我们可以体会到美国就利用了它的国际货币的优势。


发行美债,然后给美国的失业人口,普通家庭发放补贴来刺激美国经济复苏,刺激美国的老百姓消费。

我们只有人民币国际地位提高了,那么我们在应对美国的这种向全世界征收铸币税上面,可以能够抵消一部分,提高国际货币的地位,这个是一个长远的东西,我们应该从现在开始要早做准备,提高我们人民币的国际地位,这样人民币的竞争力能够提高。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2fmW7Wz79GCLafzVgrga4w

在上海要挤掉多少人才能进清北交复?

这两天是2021年上海高考进行时,今天我们来整理一下:

作为2021届高三毕业生

从小学到高考

最终要挤掉多少人才能进入清北复交呢?

最终要挤掉多少人才能进清北交复?

   在这个过程中会有多少人退出?  

就拿今年属马、羊的孩子作为例子,从小学到高考,可划分以下几个重要阶段:

第一阶段:小升初

根据上海市统计年鉴,2009年幼升小,当年小学招收一年级新生15万人,这批孩子在2014年小升初。同年,全市的初中招生人数为11.5万。因此,由于各种原因,小升初阶段大概有3.5万人没能继续在上海上初中。

第二阶段:预初→中考

初中阶段,由于部分学生转学,部分非户籍的学生没有达到在上海参加中考的要求等原因,最终参加中考的人数只有7.1万,与4年前小升初的招生人数相比,少了4.4万

第三阶段:初升高

据官方公布,2018年中考人数7.1万,而普通高中招生人数仅5.2万,大概有1.9万人进入中职校、出国或者走其他路线。

第四阶段:高考

2018年普通高中招生人数为5.2万,到2021年高考大概有7万人,这一阶段惊喜的发现,增加了1.8万人。

综上:从2014年小学毕业的11.5万人,到2021年参加高考的7万人,中间约有4.5万人由于各种原因退出。

 

   考清北复交,考上好高中最重要   

从各阶段学生数据来看,初中阶段筛掉的人是最多的要想考清北复交,中考这道坎是必须要迈过的,考上一所好高中就显得至关重要。

最终要挤掉多少人才能进清北交复?

为什么说要考上好高中呢?因为清北复交这些名校,更青睐那些好高中的学生

我们先来看看中国名校等级分布图(名校排名、上海高考分数):

最终要挤掉多少人才能进清北交复?

(图片引用于知乎@周瑞)
 
由于2021年清北交复在沪招生人数尚未公布具体人数
 接下来我们拿2020年清北交复录取情况作为参考来分析一下   

“四校+七宝”的清北复交录取情况,具体人数和比例如下图:

最终要挤掉多少人才能进清北交复?

(注:以上数据仅供参考,复交不包含保送、强基和平行志愿等)

由上表分析可得出以下结论:

想要进入清北,高考排名必须在全市150名左右才有机会

想要进入交复,高考排名必须在全市638名左右才有机会

 

最终要挤掉多少人才能进清北交复?

最终要挤掉多少人才能进清北交复?

通过上表可以看出今年的“五绝”有所变动,上中、华二、复附、交附和七宝,这五所学校被称为新五绝

  • 上海中学清北复交率高达50.51%,地处徐汇区,不愧是全上海最好的高中,超过一半的学生被被北清交复录取。

  • 华东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清北复交42.16%,地处浦东新区。

  • 复旦附中和交大附中都属于杨浦区,录取率在40%左右。

  • 七宝中学地处闵行区。录取率28%左右。

再看复交录取情况:

由上面复交在沪的招生计划表格可知,综评是占比最大的招生方式,占比高达1310/1586=82.6%

最终要挤掉多少人才能进清北交复?

TOP20高中分布:四校+分校9所,八大有6所入选,非四校八大有5所。
上中依然稳居首位,交附紧随其后,复附2020年综评表现同比去年大有突破!华二今年的表现略低于其它三所。
交附的两所分校(交附闵/交附嘉)依然是四校分校中复交综评录取的霸主!
四校复交综评录取率全部超30%,还有分校中交附闵表现最为亮眼。
复交综评录取率超20%的包含四校、七宝、交附闵、交附嘉、复附浦、华二紫!依旧被四校、七宝以及四校分校包揽!如果说,能考进这几所高中,那考复交的机会是不是要比其他高中大得多呢!
 
在上海想要报考交复的优秀的同学

在这里建议报考综评批次!

有三条理由:

1、综评包含面试多维度考查学生,不仅仅看学生成绩,顶尖院校分数线低于普通裸考批次,更容易上线好学校;

2、顶尖院校的招生计划大部分都在综评次完成;

3、部分院校的部分专业只在综评批次中招生。

 

   多少人能进清北复交呢?

以2020年作为参考

2020年,参加上海高考约有5万人,又有多少人能进清北复交呢?

2020年清北复交在沪招生计划

最终要挤掉多少人才能进清北交复?

2020年清北在沪招生计划合计156人,5万高考生,计算出进入清北的考生比例仅有:156/5万=0.3%

最终要挤掉多少人才能进清北交复?

2020年复交(含医)在沪招生合计有1586人,计算出进入复交比例为:1586/5万=3.17%。

综上:2020届上海考生,能进入清北复交的大约为156+1586=1742人,比例仅有3.48%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Sl1T9VXBolX-yd1-AGUBsQ

上海中考激烈程度远超高考,“一半学生上不了普高”?真相是……

距中考只剩一周多时间了
近期有些“小道消息”在家长圈里刷屏
“有一半学生上不了普高”
“上海中考的激烈程度远超高考”
这些传言令许多家长们忧心不已
连同学们也是人心惶惶的
这些谣言到底可不可信?
上海实际录取比例处于什么水平?
孩子们面临的机会究竟会不会变少?
相信大家都迫切地想要了解真相
那么今天小编就帮大家捋一捋
看看上海中考的实际情况
↓↓↓

01

谣言出处

关于职高和普高的招生规模,其相关的政策背景源自于2017年,教育部等四部门联合下发的《高中阶段教育普及攻坚计划(2017-2020年)》
上海中考激烈程度远超高考,“一半学生上不了普高”?真相是…...
该《攻坚计划》提出了1个总目标和5个具体目标。总目标是:到2020年,全国普及高中阶段教育,适应初中毕业生接受良好高中阶段教育的需求。五个具体目标包括:

①全国、各省(区、市)毛入学率均达到90%以上,中西部贫困地区毛入学率显著提升;

普通高中与中等职业教育结构更加合理,招生规模大体相当

③学校办学条件明显改善,满足教育教学基本需要;

④经费投入机制更加健全,生均拨款制度全面建立;

⑤教育质量明显提升,办学特色更加鲜明,吸引力进一步增强。

按照国家相关政策,高中教育应实行普职分流,并保持普通高中与中职校的比例相当

02

普高录取率

据《中国教育统计年鉴》数据显示,从全国范围来看,自2016年开始,普通高中的学生占高中阶段教育在校生的比例逐渐增加,这几年基本都维持在60%以上
作为举国闻名的魔都,上海近年来普通高中录取率也大致稳定在70%左右
上海中考激烈程度远超高考,“一半学生上不了普高”?真相是…...
即使是在中考报名人数大幅增加的2020年,上海各区高中的招生计划也相应增加了。
市重点、区重点、普通高中和中职校都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扩招,且根据全市统一规划,最终保证高中阶段升学录取率(包括普通高中与中职校)依然能达到98%普通高中录取比例维持在70%左右
也就是说,目前上海在中考里能上普通高中的孩子,其淘汰率远没有传闻中的“50%”那么高

03

消息误区

那么“一半学生上不了普高”这个谣言,究竟是怎么来的呢?
要知道,上海作为国际化大都市,汇集了全国各地的务工人员。其中有部分积分不满足条件的家庭,他们的随迁子女虽可以凭借政策在当地继续就读,但可选择的学校是受限的。
那些不符合中考条件的随迁子女,有一部分会返回原籍就读高中,还有一部分会留在上海就读中职校,于是人员分流就出现了
上海中考激烈程度远超高考,“一半学生上不了普高”?真相是…...
同时,许多的职高、技校、中专,还承担了下岗工人再就业、农民工培训等职责,招收了很多在职培训人员。
也就是说,国家要求的普职“大体相当”,实际上是把成人中专和培训生源等都计算在内,并不只包括初中应届毕业生
而且这些年来,普高的录取比例变动并不大,2017至2020年,各省普高录取比例基本保持稳定,大部分省份的增减均在2个百分点左右,没有出现过大幅度变动。
所以说,“中考淘汰率激增”、“一半学生上不了普高”等等均属谣言,都是在危言耸听,是为了达到某种目的而加剧家长焦虑的一种手段。

04

机会不减反增

近年来,本市正积极探索“中高职贯通”、“中本贯通”、“五年一贯制”等中职教育新模式,为中职学生提供新的学习机会,提高受教育水平。
2021年,上海市教委又增设了5个中本贯通专业。至此,上海目前一共开设了65个中本贯通专业。今年6月,2014年首批中本贯通3个专业点将会有毕业生。
上海中考激烈程度远超高考,“一半学生上不了普高”?真相是…...
上海还将通过中高职贯通、中本贯通、高本贯通、五年一贯制等不同模式的长周期、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整体提升专业技术人才培养的水平线。
据权威数据显示,近年来职校学生的就业率持续走高,中职学校就业率连续10年保持在95%以上,高职毕业生在毕业半年后就业率也在90%以上。这个就业率其实是普通本科毕业生的就业率无法达到的。
上海中考激烈程度远超高考,“一半学生上不了普高”?真相是…...
因此,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学校只能代表人才培养的不同路径,是开发每类人才特长的必要分工,而不应成为人才筛选和分层的标签。
由此说来,孩子们面临的选择其实是变多了。作为家长,与其被“一半孩子上不了普高”这些谣言所困扰,还不如多多操心孩子的成长,增强孩子的核心竞争力。
不管是走普高路线,还是走中职路线,都不代表孩子不能成材,也不代表孩子以后无法在社会立足。

声明:本文综合整理自上海生活君、大上海情报等~

 

-【END】-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W4HniOWUVd0Hb0R_dSIFk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