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样的高考分数,外地大学比上海的大学好,是真的吗?

全国名校的上海分数

 

上海的学生许多不愿意去外地,尽管上海名校足够多,但依然出现了同等分数上海211,外地985的情况。

那么,现在高考依然如此吗?外地名校受欢迎的程度有没有上升呢?今天X老师就为大家用数据来解答。

不过要解答数据,我们先给大家讲讲中国大学的整体等级。

中国的大学体系是有整体等级的,过去有985,211之分,现在双一流以后又有变化:

顶级:清华,北大

清华、北大是全国最高学府,其地位没有任何学校可以挑战,他们的地位是政策保证的,是中国高等教育的名片。

双一流上等:指交大,复旦,浙大,南大等等过去各类综合排位较高的985大学

双一流中等:指其他过去的985院校

双一流B类:指过去985但现在被划为双一流B类的学校

一流专业校上等:指过去211中较好的一流专业校,及新加入双一流的过去非985院校

一流专业中等:指过去211中较为普通的一流专业校

一些凭借特长专业成为一流专业校的学校不能划入这些等级,依然属于普通院校

普通院校一本:没有双一流头衔,但是在一本里招生的院校

普通院校二本

三本及民办

合作办学类学校无法归类,但是如果是公办高校,但是没有双一流头衔的,一定不是好学校,也不可能是好学校,因为中国大学的好坏是国家定的,是有等级的,如果没有等级,又没有涉外背景,尤其是一些新学校,除非拿到头衔,不然注定昙花一现。

还是那句老话,如果你新学校崛起了,你让985,211的面子往哪搁?哪所985,211愿意把本来属于他们的位置让给你?

 

接下来,就好办了,我们来看看根据2020年,选取一些标志性的名校来看看情况:

同样的高考分数,外地大学比上海的大学好,是真的吗?

 

全国双一流级别的名校在上海大概分为3个层次:

层次1 570以上的绝对名校,一共四所:人大,中科大,南大,浙大,这四学校分数远超同济分数线,达到了交大,复旦的级别。而这四所学校在中国大学的地位也和交大复旦差不多,所以进入这4所不算赚。

层次2 555分上下的名校:这是外地名校的绝对主力,上海等同这个分数的是上外,上财和华师大都略高,上财和上外只是一流专业校,定级上都比这些双一流差了一大截。另一方面上海出现了北外分没有上外高,北师大分没有华师大,央财分没有上财高的奇葩情况,中政的分没有华政卓越组高的奇葩情况。可以说,上海学生不愿意去外地一定依然是主流想法, 不然这些学校的分数不可能这么低,至少不可能比低于他们的上海院校低。当然,另一个原因也可能是这些学校给的专业不够吸引人。

555分现象表明,宏观上,外地名校的确没有上海本地名校分高,上海本地学校哪怕比外地学校低了一个等级,依然分更高。

层次3 530-540分,甚至更低的学校:这些学校分数低一方面是距离,我们看到这个层次的学校全部标记了蓝色,一共9所,4所在东北,此外,双一流B类的影响也很大,双一流B类里原本的几所985院校都在这个分数段。这个分数段上海的学校相当于上大,东华,比华东理工还要低。

这个层次则表明上海的学生虽然不少愿意去外地,但是比较偏远的学校,哪怕是兰州大学这样的名校也乏人问津。

 

不过,去外地院校要考虑的除了学校名气外,专业,专业组限制也是不可或缺的,虽然一些外地院校分数线不高,但如果他们给上海一个热门专业,那么分数绝对不低。中国政法的分数虽然没有华政卓越高,但是中国政法只要给出法学专业,一般都会远远超过华政卓越的分数。

愿意去外地名校是好的,能够让孩子视野更加广阔,同时更加独立,同时还能获得不错的文凭。一些家长担心未来就业是不是会受到影响,这大可不必担心,大家可以看看上海就业里有多多少少都是外地来沪的,有一些甚至都完全没有在上海学习过,照样可以扎根生存。大家再想想深圳,深圳都没什么像样的大学,照样吸引很多人才去,上海也是一样,名校文凭整体还是过硬的,只要你的工作和你的专业不要差得太离谱就行了。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VzmYzVtCtae32Di53U8z1A

让业内人士冒冷汗的纪录片, 告诉你为什么孩子会掉进手机的陷阱

让业内人士冒冷汗的纪录片, 告诉你为什么孩子会掉进手机的陷阱

在一个信息化的时代里,家家户户几乎都持有电子产品,查阅信息,消遣娱乐。似乎互联网已经依附于每个人的生活里,但随之也陆续萌生出数个隐患。尤其在家长眼里,最担心的问题之一就是:孩子对手机上瘾了该怎么办?

上月由Netflix推出的纪录片《智能陷阱》,利用数个互联网龙头行业的技术人员的口吻告诉你:孩子之所以上瘾,是因为他们早就被设计了进去。且针对被设计的原理高管们也提出了相应的科学解决办法,望家长参谋。

本文转载自公众号:毛妈Carol (ID: maomcarol)。如果您喜欢蓝橡树的文章,请记得要把我们“设为星标”哦!

………………………………….

先回答一个所有父母关心的问题:意志力强的孩子是不是不那么容易手机上瘾?

不是的,沉迷手机和意志力没什么太大关系。

Netfilx上个月推出了一部纪录片《智能陷阱 The Social Dilemma》,目前豆瓣评分8.6分。

让业内人士冒冷汗的纪录片, 告诉你为什么孩子会掉进手机的陷阱

纪录片看完后,让我对“沉迷手机”这件事有了深一层的了解,明白到这不是孩子爱不爱学习或者靠意志力就能抵御的事情。

纪录片采访了众多互联网龙头行业的前高管或者核心技术人员,有位受访者为此和律师周旋了八个月。

让业内人士冒冷汗的纪录片, 告诉你为什么孩子会掉进手机的陷阱

他们无一例外都对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的发展感到担心和忧虑。

 

设计的初衷:获得注意力

 

几乎我认识的所有父母都为孩子使用手机的问题头疼过。可除了说意志力不够无法控制自己外,有没有想过这种令人“上瘾”的感觉从哪里来?

人道技术中心创始人Tristan Harris总结技术公司每天都在做这三件事:

1、推荐足够多的视频和内容,保证用户滑动屏幕,花在手机软件里的时间更久一点;

2、策划不同的活动,吸引新的用户,同时让老用户邀请更多的朋友,实现用户的增长;

3、有了足够的数据,就可以在广告上赚钱,大到开屏的广告,小到每个用户的精准广告投放,还有自己的广告。

让业内人士冒冷汗的纪录片, 告诉你为什么孩子会掉进手机的陷阱

同时,纪录片还提到了一门所有的硅谷人才都上过的课:劝服性技术。它就像是互联网时代的魔术教程。让用户在还没有意识到在做什么的时候,他们已经能引诱用户接下来的动作了。

换句话说,大多数手机软件刷新方式是相似的,往下拉,最上面就是新的内容。再往下再刷新,又是新的,每次都是,这在心理学上称为“正积极强化”。

 

Tristan形容道,就像赌城里的老虎机。看起来出现什么是偶然的,你过去按一下就会有东西出来,但你不知道会是什么。

实际上,这些都是设计好的手段。

让业内人士冒冷汗的纪录片, 告诉你为什么孩子会掉进手机的陷阱

所有的受访者也都表示自己作为一个设计人员和程序员,即使知道背后运作的所有原理,也还是会忍不住每20分钟拿起手机看一看。

计算机的处理能力从20世纪60年代至今增长了万亿倍,我们身边没有任何东西的创造翻新速率能够与之相比。

让业内人士冒冷汗的纪录片, 告诉你为什么孩子会掉进手机的陷阱

我们的大脑,我们的生理机制也已经很久没有进化了,人们会被手机深深吸引住是一件再正常不过的事情,因为它就是奔着我们的注意力而来。

让业内人士冒冷汗的纪录片, 告诉你为什么孩子会掉进手机的陷阱

令人“着迷”的社交

 

你几乎能在所有的手机软件上看到社交的影子,无论这款手机软件初始设计的功能是什么,它最后都会添加上社交、交友、评论的功能。

不可否认这是一个贴心的设计,让我们可以交流心声,听到更多的声音和意见。但同时它也是在利用人的社交本能。

斯坦福大学的Anna Lembke教授解释道,和别人联系,直接影响着奖赏通路中的多巴胺释放。这是我们几百年来进化的机制,我们需要通过联系形成群居,建立关系。

让业内人士冒冷汗的纪录片, 告诉你为什么孩子会掉进手机的陷阱

社交媒体的出现优化了人与人之间的联系,这种联系不断地刺激着我们去刺激我们的多巴胺释放。

同时,Anna教授也表示即便自己拥有再多的理论和经验,也还是和我们普通父母一样,每天在提醒孩子们愉悦和痛苦的平衡,多巴胺短缺的状态和手机上瘾的风险。

让业内人士冒冷汗的纪录片, 告诉你为什么孩子会掉进手机的陷阱

这种无处可逃的社交媒体也让大多数人变得更在意别人的看法。

毫无疑问,我们是需要在意别人看法的,但是我们需要在意一万个人怎么看我们的吗?需要每隔五分钟就获得一次社交认可吗?

社交媒体上的爱心、点赞、大拇指出现,最初是为了传播爱设定的,但很多人因此变得把自己的生活建立在获得完美感上。

无法再公平地看待自己和他人,最终导致了心态的失衡。

让业内人士冒冷汗的纪录片, 告诉你为什么孩子会掉进手机的陷阱

除了被分散的注意力

还有这两个问题

 

2011年2013年里一个增长数据的出现,引起了所有研究人员注意。

每10万名少女中每年因为割腕或者自残进医院接受治疗的数据,在2011年前都是处于平稳的状态。在那之后,直线上升。

年龄再大一点的女孩,增加了62%。进入青春期后的人数增加了189%,几乎是以前的三倍之多。

让业内人士冒冷汗的纪录片, 告诉你为什么孩子会掉进手机的陷阱

更可怕的是,自杀的人数也呈现出相同的趋势。

0-14岁的女孩,最开始的比率非常低,现在增加了151%。

15-19岁自杀的女孩与本世纪初相比增加了70%。

让业内人士冒冷汗的纪录片, 告诉你为什么孩子会掉进手机的陷阱

这个增加点指向了社交媒体,那些第一代从初中就开始使用社交媒体的孩子们。

除此以外,很多父母是不是会有这样一种感觉,孩子花在手机上的时间越多越难沟通,是不是在网上学坏了?

YouTube前工程师Guillaume Chaslot,视频推荐算法的设计人员之一。他表示所有我们看到的相关视频、感兴趣的内容,靠的都是算法推荐,但这算法并不如我们想象得那么友好。

让业内人士冒冷汗的纪录片, 告诉你为什么孩子会掉进手机的陷阱

它是在几个兔子洞当中,找到哪一个兔子洞最贴近你的兴趣。然后,当你开始观看其中一个视频,它就会不停地给你推荐下一个。

这个做法大大地增加了人们观看视频在线的时间,但与此同时也让所有的观点面临前所未有的分化局面。

让业内人士冒冷汗的纪录片, 告诉你为什么孩子会掉进手机的陷阱

推荐视频的算法让每个人都在重复看同一个观点,在观看的过程中不断地强化自己的观点,给人一种全世界都和自己一样的感觉。但是当我们打开自己朋友,或者身边人的抖音就会发现,各自的推荐内容差别是很大的。

互联网的出现让大家陷入了自己的“兔子洞”当中,不同的声音和意见越来越难听得见,也更难有机会学着与不同的声音相处。

 

关掉通知,所有人都提到的建议

 

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需要把把手机等的电子产品当成洪水猛兽,我们可以学着怎么更好地使用它们。片尾处导演让受访者们给出一些自己的建议:

1、关掉不要紧的软件推送

这是所有受访者都提到的一点建议。在我亲身试验了一下后发现,确实能很大程度地减少手机对我们的影响。

在关闭了手机和iPad的视频、游戏、新闻、读书、儿歌等软件的消息提醒后,没有了振动、声音、亮屏打断我的工作,我能很好地集中安排自己的时间,不让注意力不断分散。

同时,也能让手机回归到工具上,我们有需要才拿起来使用。

让业内人士冒冷汗的纪录片, 告诉你为什么孩子会掉进手机的陷阱

2、卸载不重要的软件

这个有点难,你很难判断哪些软件是要的和不要的。

我是把所有的手机软件进行了一个分类,每天都要用到的日常软件放在主页。其他不经常用到的手机软件分功能集合起来,或者就不放出来主页。

这就保证我打开只会用到有用的软件,减少无用信息的干扰。

 

3、下线,多享受线下

让孩子不要对手机上瘾最好的办法,就是让他们拥有丰富的个人生活。

孩子如果除了上课就是学习,除了手机没有其他娱乐项目,那么孩子会沉迷手机我一点都不意外。我们可以试着引导孩子有更多丰富的生活,比如看书、画画、下棋、玩具、外出走走。

父母以身作则,不仅是我们要少也玩一些手机,还要多点和孩子一起互动,让我们和孩子一起的时间尽量是让以亲子间的互动为主。

4、浓缩的,所有人都能用上

第一个原则:在每晚的固定时间,所有设备不能进入卧室,不管是什么时间(比如,睡前半个小时所有设备需要拿出去)

第二个原则:有专家认为应该在16岁之前禁止使用社交媒体,我们家是微信qq联系工具可以有,其他的也是在高中前不允许。毕竟很多互联网的大佬是连电子产品都不给孩子用的。

让业内人士冒冷汗的纪录片, 告诉你为什么孩子会掉进手机的陷阱

第三个原则:和你孩子研究出一个时间预算,如果你和他们聊“你每天想在你的设备上花多少时间,你觉得合适的时长是多少。”大多数会说出一个合理的数字。

写在最后

一开始我并没有打算推荐这部纪录片,因为看过的朋友都知道,里面提到的内容非常硬核。

 

但是后来我发现不仅父母,很多孩子也会把喜欢玩手机归咎在自己意志力不足上,让他们觉得自己很差劲。其实这对我们减少沉迷手机毫无帮助,还增加孩子自暴自弃的可能。

让业内人士冒冷汗的纪录片, 告诉你为什么孩子会掉进手机的陷阱

我们需要做的是不要掉进固定型思维当中,明白我们是有能力改变现状的。然后,想要做出改变就要先了解背后的原理。就像治病,想要药到病除就要先治本。

明白这不是孩子有足够意志力就能做到的事情,用新的角度和身份重新认识手机,或许会对我们改变和预防孩子的沉迷问题更有帮助。让业内人士冒冷汗的纪录片, 告诉你为什么孩子会掉进手机的陷阱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Fwg-P0eJ_F64VdtjCsc0lQ

李玫瑾:孩子青春期太重要,这8件事家长一定要做(别让自己追悔莫及)

青春期对于一个孩子有多重要?家长的教育如果处理不好,会带来多么严重的后果?老师家长们,这个话题,一定要认真看看,这段时间用对了力气,可谓是事半功倍;这段时间出了问题,真的会让人追悔莫及!

 

小编最近听说了一个关于家庭教育的优质讲座,讲的就是这个事儿。这个讲座是由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教授、研究生导师李玫瑾在浙江省宁波市向上千名观众开讲的《家庭的心理抚养》。快来看看为您进行的摘录与整理吧,听李玫瑾教授都谈到了什么。

 

为什么孩子到了青春期家长一定要注意

如果把人的心理年龄进行阶段划分的话,18岁之内,心理年龄可以划分为很多个时期。时期越多意味着变化越多,也就意味着可塑性越强。那么,18岁内,哪个阶段变化最多呢?排在第一位的是6岁以前,第二位的是青春期。

 

身高变化带来心理变化——对待父母从仰视到平视

身高不像性,性是内分泌的问题,身高是视觉。

 

孩子只要对成人是仰视的,心理上就有一种不得不服从的感觉。而当孩子已经对成人是平视、俯视的时候(孩子进入青春期后,在身高上,对很多女老师基本上就是俯视了),他会觉得老师、家长现在说我得掂量掂量了!

 

有的爸爸打孩子,孩子说你别打我,再打我也动手了。他已经跟你平起平坐了,身高会决定他的视线,视线会影响他的心理,他会开始不服了。而在青春期,孩子年均身高增长6到11公分,说话的声音也有变化。

 

此外,孩子发育会影响到他的心理,这种心理变化我概括了几点:独立性强、更在乎自尊、性意识觉醒。

 

性意识的觉醒——需要家长的特别关注

什么是青春期,就是性发育期。心理学的定义是能够生育后代的生理变化及完成。这个过程中,我们会出现这样一些评判,有人说这是人心理最危险的时期。

 

人初次出现不良行为的高峰年龄点在哪?12岁开始逃学了,15岁是高峰期。这个年龄段孩子最容易出问题。

 

孩子生理已经发育了,在这个阶段会有一些异常的表现,但这个表现如果限于青春期,也不要大惊小怪。

 

当孩子出现这种情况的时候,首先是回避,男孩跟男孩玩,女孩跟女孩玩。孩子会私下看书、看网络、看手机了解这些事,这种结果经常会有一些隐性接触,导致他们出现这个问题,也就是满脑子都是这个事,最后就想实践一把。

 

青春期性问题非常危险,孩子很容易被虚幻的东西吸进去,而且一旦吸进去就出不来。青春期性行为不要随意发生,一旦发生再甩掉真的很难。孩子处于这个阶段时,家长要特别关注这个问题。

当孩子进入青春期,家长要改变你的教育模式,做到8件事

当你的孩子进入青春期:

 

首先,父母要改变你所有的教育模式。早年你可以说快写作业去,走我们上学去。到这个阶段不要这样了。告诉孩子,你现在长大了,有一些事要自己做,需要帮助时你就说话,你如果不说的话,我不管,你要自己管自己。而家长则要暗中盯着孩子的一举一动,只是表面上开始放手。

 

第二,把孩子当作自己的同事一样尊重对待。有的女孩子也是这样。有一个单亲妈妈看女孩子日记,结果孩子离家出走,妈妈很着急。那时候在央视《今日说法》节目,我和这位妈妈有一个连线,妈妈问我怎么办。我问她一个问题,如果你的同事在办公桌放一本日记你会翻看吗?她说不会。那你为什么看孩子的日记?她说我想了解她的心理。但孩子已经长大了,她需要有一个独立的心理空间了。你不能这样去了解她的心理,而是要尊重她,不要动涉及她隐私的东西。

 

第三,要让他参与家庭大事。孩子走向工作单位,往往是要先做领导的助手,所以一定要有动手能力。作为家长,家里老人病了,周一到周五你照顾,周六、周日让孩子照顾,这样你老了他也会照顾你。

 

第四,善于从孩子的态度中发现自己教育方式的问题。当孩子对你不尊重的时候,你一定有不自重的表现。有的父母爱得没有节制,他今天对你不尊重,明天出去对老者也不尊重,他以后有苦头吃。在家里你要让他明白,让他先反省自己,然后再告诉他。

 

第五,要关注孩子最好的朋友及其相关家庭背景。我们要让孩子有朋友,但又不能让他跟不好的朋友同流合污。

 

第六,要关注孩子的兴趣,尽可能与他共同感兴趣。找到孩子的兴趣点,也是找到他未来的职业所向。

 

第七,要给孩子信任,减少不必要的唠叨。孩子青春期时,你一定要注意,不要唠叨,你的唠叨只会让他离你越来越远,话要说,一两句足够了。

 

第八,为他的善良、成功、负责表现出骄傲。我们夸孩子不能只是以学习多好作为评判,而是看孩子是否懂事,我生病的时候他怎么照顾我,孩子在班里是不是做了一件对别人有帮助的事。我孩子跟我说,妈妈,我们班上有一个孩子大家都不理他,但我知道他父母离婚了,我以后要跟他做朋友。我就夸我的孩子,哎呀你真懂事,你知道别人不好,但是愿意去了解这是为什么。这样的时候,你要肯定孩子。

减轻Ta的学习压力,“帮孩子打开另外一扇门”

孩子处于青春期,父母第一要做到让他保持健康。

 

这个阶段孩子学习压力非常大,你能做的不是帮他做作业,也不是替代老师给他讲课。你做什么?除了生活以外最重要的是陪他运动。每周末拿两个半天带着他出去运动,比如说走步、打球、游泳。你要相信,他心情越好,学习越轻松,他越烦躁,学习成绩就会越差,弄不好会得抑郁症。

 

现在,很多孩子所处的环境,学习的竞争非常激烈。我还是那个观念,如果孩子学习上失败,恰恰是老天已经告诉你他不擅长这个方面,你要帮他打开另外一扇门。如果父母都不知道帮孩子打开另外一扇门,孩子怎么知道打开哪个门。

 

2008年我的孩子上中学,数学不太好,家长会上,老师总是说孩子数学这样考不上大学。有一次我听急了,我当时就说,据我所知丘吉尔数学不及格不影响他的成功。在这个过程中,作为母亲,我坚持让孩子锻炼自己的能力。

 

青春期出问题的孩子中,很多是学习的失败者,父母要帮他找一条路,帮他打开另一扇门,老师是管全体学生的,父母是一对一的,父母在这个问题上有更大的责任。

 

孩子恋爱了怎么办?不要回避性教育

你可以冷静谈几点:

 

第一,孩子我发现你长大了,你开始爱别人了,而且别人也爱你了,说明你还是挺可爱的。也就是,首先让孩子明白这是一种很美好的情感。

 

第二,爱情有时候会让人很激动,但是也有一些危险,他的危险在哪要告诉他。像我刚才讲的,性行为和爱有关,但在没有能力为自己负责、没有真正确定关系的时候不要有性行为。

 

可以跟孩子讨论异性,什么人可以做一生的朋友,但不能做恋人,不能做爱人,不能做伴侣。这些从初中就可以跟孩子讨论,让孩子早一点明白异性,明白未来走入家庭生活时,你要的是什么。

 

此外在性的问题上也不要回避。让孩子首先觉得面对这个事很坦然,只不过不是现在的事。第二,告诉他性是怎么一回事,性教育在初中就应该有了,孩子进入青春期后,要用很轻松的方式把这个问题向孩子讲清楚。

 

孩子,今天是你的生日,你该为自己负责了!

跟孩子讲一讲过生日的意义。选择大的时间节点,比如10岁、14岁、16岁,你告诉孩子,这个生日和别的生日有什么不同:例如,10岁有民事权利,16岁就要承担全部刑事责任。

 

你要告诉孩子,之前很多事是爸爸妈妈代你摆平,以后你做事要自己负责,要有责任感。要告诉他哪些事坚决不能做,你可以给他数几个行为,比如说杀人放火等。

 

孩子16岁的时候,家长也要告诉他,你现在甚至可以出去找一点事干了,但是如果出问题,你要承担全部责任,这个问题一定要警告孩子。青少年犯罪中,孩子们做一件荒唐事,会失去很多。有的孩子跟妈妈吵架,一晚上出去做了3起案件,因为这3起就被判了十年。十年时间,孩子什么事都耽误了。

 

总之,告诉孩子,人最重要的是什么?第一,健康。第二,守法。第三,活得有情有义。

 

妈妈对你有情你会很幸福,妈妈对你无情你会过得很惨。你对别人无情,这个世界就很冷酷,你对别人有情,这个世界就很美好。

 

青春期中,比起学习,学会做人更重要。不要让孩子出一些严重的错误,这才是关键。

(本文来源于中国教育报,转载请注明出处)

身价20亿的80后巨骗:骗房东,骗租客,还骗政府!

本文来源/大江湖解局

ID/ZhiChangDJH

作者/江湖大大

 

2020年,是长租公寓集中暴雷的元年。

蛋壳公寓,一个已经在美国资本市场成功上市的长租公寓,近期多次陷入破产传闻。

虽然蛋壳公寓一再否认,并坚称:没有破产,不会跑路。

在蛋壳公寓遭遇大规模断网,被业主、租客、装修公司、保洁员集体“围攻”面前,官方的解释显得极其苍白无力。

事实上,蛋壳公寓的资金链已经断裂,收不到租金的业主,不得不将租客驱赶出去。

租客通过“租金贷”已经支付了一年的房租,每个月还背着月供,刚住没几个月,就面临着无家可归的窘境。

装修公司包工又包料,给蛋壳公寓装修完房子,却迟迟收不到装修款。

就连给租客搞卫生的保洁阿姨,也被蛋壳公寓拖欠工资,尽管他们已经收了租客的卫生费。

种种迹象表明,蛋壳公寓虽然没有破产,但资金链已经完全断裂,离破产也不远了。

蛋壳公寓暴雷,留下了一地鸡毛。

背后的始作俑者,是一名80后创业者——高靖。最辉煌时期,高靖身价高达20亿元。

身价20亿的80后巨骗:骗房东,骗租客,还骗政府!
高靖

如今,他成了一名彻头彻尾的骗子。

他创办的蛋壳公寓,欺骗了房东,欺骗了租客,欺骗了装修公司,还欺骗了保洁阿姨。

骗到骗无可骗之时,高靖甚至敢欺骗政府。

然而,这惊险一骗,最终让他给栽进去了。

身价20亿的80后巨骗:骗房东,骗租客,还骗政府!

在创办蛋壳公寓之前,高靖的履历可谓是非常光鲜,令人艳羡。
1982年出生的高靖,还在北京交通大学读计算机专业的时候,就已经拿到了百姓网的实习岗位。
2005年,高靖大学毕业,顺利留在了百姓网工作。
大学刚毕业,高靖就在百姓网独当一面,开始着手组建北京分公司。
经过4年的历练,高靖成为了百姓网北京分公司的总负责人。从无到有,北京分公司发展成为30个人的小团队,这是高靖一手打造的杰作。
2009年,高靖离开了百姓网,跳槽到了红极一时的百度,担任搜索引擎的经理。
干了两年,高靖觉得在百度继续干下去,个人发展也不会有太大的变化。
高靖一直有一个想法,一定要在35岁之前,创一次业。
2010年,28岁的高靖又一次离开百度,加入到了创业公司好乐买,这是一个专门卖鞋的电子商务公司。
高靖在好乐买任总裁办公室主任,接触的都是高管。干了两年之后,躁动的高靖,加入了团购网站——糯米网。
在糯米网,高靖主要负责商业智能和业务分析系统,同时还负责开发新的商机。
当时,沈博阳是糯米网的CEO,高靖因工作能力突出,得到了他的赏识,两人成了好朋友。
身价20亿的80后巨骗:骗房东,骗租客,还骗政府!
沈博阳
2014年,糯米网被百度收购,创始人沈博阳加入了领英中国,出任副总裁。
32岁的高靖再一次走到了职场的十字路口,是继续打工?还是自己创业?
 

身价20亿的80后巨骗:骗房东,骗租客,还骗政府!

 

就在高靖迷茫之际,沈博阳给他打了一个电话:我给你一笔钱,去投资一个有未来的产业。

高靖瞄准了租房市场,为了找出这个行业的痛点和需求,他不断地请房产中介聊天、喝咖啡。

为了解决年轻人租房难,遭遇黑中介,被黑房东坑的痛点,高靖决定进军长租公寓,这是他的初心。

2015年,拿着沈博阳投资的150万元,再加上自己存下的100万元,凑了个250万元,正式成立了蛋壳公寓。

身价20亿的80后巨骗:骗房东,骗租客,还骗政府!

有沈博阳的加持,成立之初的蛋壳公寓,就自带光环。刚刚成立4个月,就拿到了数千万元的A轮投资。

2017年,万科集团副总裁毛大庆离职后创办优客工厂,看中了高靖的蛋壳公寓。

双方见面20分钟,高靖就拿到了数亿元的A+轮融资。

那时候的高靖不无得意,他说:正是因为蛋壳公寓的白领长租模式,解决了这些人的痛点,所以会得到认可

这更加坚定了高靖的方向,他认为长租公寓:是一个有现实需求,项目可以解决痛点,并且市场足够大,能持续带来可观的利润回报。

这成了他讲给投资人故事,老虎基金、蚂蚁金服、春华资本和高榕资本,纷纷入局,追捧蛋壳公寓。

蛋壳公寓也急剧膨胀,从最初的三个人,扩张到4000多人;从高靖最早租下的一套房,成了40万间房。

规模迅速做大,需要大量的资金,投资人的钱,已经跟不上蛋壳公寓的发展速度了。

这个时候,高靖盯上了“租金贷”,蛋壳公寓的发展模式,也悄然发生变化。

蛋壳公寓一边以优惠价格,从租客手上收取一年房租;租客如果没那么多钱,可以获得贷款,每个月还月供。另一边,蛋壳公寓又按月给房东付租金。

这里沉淀大量的资金,用以收房、装修、运营,没有任何第三方机构,对租客的租金进行约束和监管。

原本长租公寓“二房东”的角色,突然演变成“空手套白狼”的把戏。

所有的长租公寓公司,犹如脱了缰的野马,一路狂奔。竞争环境迅速恶化,为了抢占更多房源,蛋壳公寓高价收房;为了抢占更多租客,蛋壳公寓低价出租。

甚至有的长租公寓公司,出现了收房价格和租房价格倒挂的现象。

“低买高卖”,一个最基本的商业逻辑,被长租公寓的发展模式践踏了,高靖和蛋壳公寓也不例外。

随着“甲醛房”的出现,以及长租公寓暴雷现象时有发生,让资本市场对蛋壳公寓的追逐迅速冷却。

与此同时,扩张中的蛋壳公寓不但没有造血功能,还连年亏损。

2017年,蛋壳公寓亏损了2.7亿元,2018年亏损13.7亿,到2019年亏损扩大至34.5亿元。

不可持续的商业模式,让蛋壳公寓也走到了资金链极度紧张的境地。

高靖开始四处寻找资金,在一个与国资合作的过程中,对资金如饥似渴的高靖,栽了下去。

身价20亿的80后巨骗:骗房东,骗租客,还骗政府!

 

2019年底,高靖和江苏昆山花桥经济开发区,达成了一项合作计划。

蛋壳公寓将投资总部设在昆山花桥经济开发区,开发区出资6亿元,蛋壳公寓出资6.25亿元,成立一个投资基金。

原计划安徽还有一家国资公司,出会出资15-18亿元,初期总共30亿元资金,共同对外投资。

合作达成之后,高靖宣称的安徽国资却不见了踪影。

尽管如此,双方的合作流程还是继续进行。

在这段时间,高靖和蛋壳公寓,迎来了高光时刻。

2020年1月17日,蛋壳公寓登陆了美国纽交所,上市当天的市值为27亿美元。

身价20亿的80后巨骗:骗房东,骗租客,还骗政府!
左四:沈博阳  左五:高靖

高靖持有蛋壳公寓13.5%的股权,个人财富激增至20亿人民币以上。38岁的高靖,成了一名80后巨富。

但是,好景不长。

2020年4月10日,蛋壳公寓和花桥经济开发区的12.5亿元,一起转到了投资基金的账户。

没多久,蛋壳公寓出资的6.25亿元,又以借款的形式,回到了蛋壳公寓的账户。

花桥经济开发区的6亿元,也被转走了5.5亿元。

看来,蛋壳公寓的资金真是紧张,让高靖不惜铤而走险。

高靖分文未掏,空手套走了江苏昆山国资5.5亿元,又玩了一次“空手套白狼”。

这次,让高靖吃不了兜着走了。

6月18日,蛋壳公寓发布了人事任免公告,透露出高靖被相关地方政府调查。

也就是说,因为侵占国资,高靖被抓了。

 

身价20亿的80后巨骗:骗房东,骗租客,还骗政府!

 

蛋壳公寓没有等来创始人回归的消息,却等来了房东、租客、供应商集体上门讨债,要说法。

虽然还没有倒闭,资金链已经断裂的蛋壳公寓,给市场上留下了一地鸡毛。

很多刚毕业的大学生,涉世未深,相信蛋壳公寓,借款交了一年的房租。如今,他们可能无家可归;未收到租金的房东,想方设法要把他们赶出去。

身价20亿的80后巨骗:骗房东,骗租客,还骗政府!

蛋壳公寓有些工作人员,一边骗房东解约,说是解约了可以清租客;另一边又骗租客,说即便房东解约了,租客还是可以住。把自己撇开,让业主和租客去闹矛盾。

高靖一定不会想到,自己一手打造的蛋壳公寓,要帮助年轻人更好的租房,杜绝“黑中介”,如今却比“黑中介”更黑。

高靖口口声声说:解决了白领租房的痛点,实际却给相信蛋壳公寓的人,带来更大的伤痛。

有的人,走着走着,初心就变了。高靖,也终于活成自己曾经讨厌的模样,成了一个骗房东、骗租客,骗政府的巨骗。

最后,再给大家讲一个寓言故事。

有一个富饶的村庄,被一只恶龙霸占了,它要求村民们每年秋分时节,向它供奉一车粮食、一箱珠宝和一位美女。

村民们怒不堪言,于是培养一名武艺高强的少年,前去刺杀恶龙。

少年带着粮食、珠宝和美女,走向了恶龙,后面偷偷跟了一个小孩。

少年一去不返,村民们以为这个少年被恶龙杀死了,非常悲伤。

但回来的小孩告诉村民们:屠龙少年非常勇敢,与恶龙殊死搏斗,最终杀死了恶龙。

当这个少年坐在恶龙的宝座上休息时,他看到了无穷无尽珠宝,还有绝色的美女。

无法控制自己欲望的屠龙少年,最终又变成了那只恶龙,继续危害村民。

高靖,也不过是那个租房市场上,一条新的恶龙!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AO19AV7CWZd8JKWYWtaz0Q

为什么程序员怕改需求?看完这些神解释我笑了

为什么程序员/设计师怕改需求?网上有类似的段子,比如:「杀一个程序员不需要用枪,改三次需求就可以了。

 

有网友在知乎上提问「如何向外行解释产品经理频繁更改需求为什么会令程序员烦恼?」。本文综合了 3 位网友的回复。

 

猫爱吃鱼不吃耗子(@GRB130427A)的回复:

 

你去饭店,坐下来。

“服务员,给我来份宫保鸡丁!”

“好嘞!”

——————这叫原始需求

 

大厨做到一半。

“服务员,菜里不要放肉。”

“不放肉怎么做啊?”

“不放肉就行了,其它按正常程序做,不就行了,难吗?”

“好的您稍等”

——————中途需求变更

 

厨房:

大厨:“你大爷,我肉都回锅了”

服务员:“顾客非要要求的嘛,你把肉挑出来不就行了吗”

大厨:“行你大爷”

然而还是一点点挑出来了

——————改动太大,部分重构

 

餐厅:

“服务员,菜里能给我加点腐竹吗?”

“行,这个应该简单。”

——————低估改动成本

 

厨房:

大厨:“你TMD,不知道腐竹得提前泡水?炒到一半才说?跟他说,想吃腐竹就多等半天”

服务员:“啊你怎么不早说?”

大厨:“早说你MLGB我怎么知道他要往宫保鸡丁里放腐竹”

然而还是去泡腐竹了

——————新需求引入了新研发成本

 

餐厅:

“服务员,还是把肉加回去吧”

“您不是刚说不要肉吗”

“现在又想要了”

“…好的您稍等”

——————某一功能点摇摆不定

 

厨房:

大厨:“日你啊,菜都炒过火了你让我放肉?还好肉我没扔”

服务员:“客户提的要求你日我干嘛?”

大厨:“你就不能拒绝他啊?啊?”

服务员:“人家是客户嘛。”

——————甲方是大爷

 

餐厅:

“服务员!服务员!”

“来了来了,你好?”

“怎么这么半天啊?”

“稍等我给您催催啊”

——————改动开始导致工期延误

 

厨房:

大厨:“催你M催,腐竹没泡好,我还得重新放油,他要想吃老的也行,没法保质保量”

——————开发者请求重新排期

 

餐厅:

服务员:“抱歉,加腐竹的话得多等半天,您别着急哈”

“我靠要等那么久?我现在就要吃,你们能快点吗?”

“行…您稍等”

——————甲方催活

 

厨房:

大厨:“我日他仙人板板,中途改需求又想按期交付,逗我玩呢?”

服务员:“那我问问,要不让他们换个菜?”

大厨:“再换我就死了”

——————开发者开始和中间人pk

 

餐厅:

“服务员,这样吧,腐竹不要了,换成蒜毫能快点吗?对了,顺便加点番茄酱”

——————因工期过长再次改动需求

 

厨房:

大厨:“我日了狗啊,你TM不知道蒜毫也得焯水啊?还有你让我怎么往热菜里放番茄酱啊??”

服务员:“焯水也比等腐竹强吧,番茄酱往里一倒不就行了吗?很难吗?”

大厨:“草。腐竹我还得接着泡,万一这孙子一会又想要了呢。”

——————频繁改动开始导致大量冗余

 

餐厅:

“服务员,菜里加茄丁了没有?我去其它饭店吃可都是有茄丁的”

“好好好您稍等您稍等”

——————奇葩需求

 

厨房:

大厨:“我去他二大爷他吃的是斯里兰卡三流技校炒的宫保鸡丁吗?宫保鸡丁里放茄丁??”

服务员:“茄丁抄好了扔里边不就行了吗?”

大厨:“那TM还能叫菜吗?哪个系的?”

服务员:“客户要,你就给炒了吧。”

大厨:“MB你顺道问问他腐竹还要不要,我这盆腐竹还占着地方呢不要我就扔了”

——————奇葩你也得做

 

餐厅:

“服务员,还要多久能好啊”

“很快,很快…”

“再给我来杯西瓜汁。”

“…好”

“我再等10分钟,还不好我就走了,反正还没给钱。”

“很快,很快…”

——————黑暗前的最后黎明

 

10分钟后

“咦,我上次吃的不是这个味啊?”

从厨房杀出来的大厨:“我TM就日了你的狗…”

——————最终决战

 

——————

你=客户

服务员=客户经理+产品经理

大厨=码农

请自行转换…

——————

注:以上场景已极度夸张,实际生产生活中码农和PM是和睦友好的相亲相爱的一家人

——————

注:对于做2C产品的公司,你=公司大boss

 

 

下面是 钟文 推荐了两张漫画,原作者@big fattty @依然远扬

 

为什么程序员怕改需求?看完这些神解释我笑了

为什么程序员怕改需求?看完这些神解释我笑了

 

吕小布007 推荐下面这张趣图:

 

为什么程序员怕改需求?看完这些神解释我笑了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w5NFMLgkYnNgalJ1Xp3bh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