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sql中的字段用int做日期时间时处理

有个项目用的是mysql数据库,其中将时间字段设置为int型了,于是处理时需要转换一下

UNIX时间戳转换为日期用的函数: FROM_UNIXTIME()

select FROM_UNIXTIME(1516672347);

输出:2018-01-23 09:52:27

日期转换为UNIX时间戳用的函数: UNIX_TIMESTAMP()

select UNIX_TIMESTAMP(NOW());

输出:1591087559

取出生日为当前日期时间之前的记录

select * from user where birthday < UNIX_TIMESTAMP(NOW());

格式化日期时间

SELECT DATE_FORMAT(NOW(),'%Y-%m-%d %H:%i:%S');

海淀黄庄静悄悄

线下教培迎来倒闭潮,即便在最能代表北京课外班水平的教育圣地海淀黄庄,许多机构也选择了撤退,过去晚上9点钟还在上课的大厦,如今到了7点半就没人了。

 

作者 | 夏晓茜

来源 | 深响

(ID:deep-echo)

 

万万没想到,宇宙教培中心海淀黄庄也会有人去楼空的一天。

“难”是今年线下教育机构的关键词之一,即使是在教育机构云集、资源最好的海淀黄庄,门庭冷落的状况也保持了三个多月。

 

“不知道什么时候开课,所有学校开学了,才会允许培训机构开课,我们也在等通知。”在「深响」近期的实地探访中,多个线下教育机构给出了大致相同的答案。

 

线下无法开业,机构们的唯一选择就是把业务搬到线上。对失去线下经营场所的教育机构而言,这改变的不仅是教学空间,还有经营模式。

 

但从线下到线上不只是开个网课那么简单,除了上课方式发生系列变化外,在来势汹汹的在线平台们面前,线下机构的优势被稀释到尤为稀薄。即便是盘踞海淀黄庄多年的资深线下机构,类似挑战也在威胁着他们的根本。

 

疫情带来的影响毕竟只是阶段性的,但线上线下此消彼长的趋势却是长期的,一场发生在冬天的疫情让线下教培机构们身处逆境,而从目前来看,线下教培机构们的冬天,依然不知何时才能结束。

 

宇宙培训中心“闲”下来

 

北京教育看海淀,海淀教育又集中于海淀黄庄。

 

在海淀黄庄这个并不特别的十字路口附近,散落着中关村一小二小、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北京大学附属中学、清华附属中学、八一学校等代表着北京基础教育阶段最高水平的学校。

 

海淀黄庄静悄悄

 

学霸、虎妈、鸡血妈集聚,海淀黄庄因此逐渐成为教培机构的汇聚之地。据灯塔EDU2018年统计,海淀黄庄路口方圆500米,除了公立校之外,有105家教培机构。

 

坐落于在海淀黄庄十字路口西北、东北角两个方向的海淀区文化艺术大厦、银网中心、理想大厦、中关村大厦等写字楼,长期被众多课外培训班牢牢占据,盛满了家长的焦虑和机构的野心。

 

“我给你把六科都报上,每天放学以后直接来这儿上补习班。”去年热播剧《小欢喜》里的这句台词,是海淀黄庄的真实日常。

 

2018年,一篇名为《疯狂的北京海淀黄庄:超前教育“十字路口”》的文章在网络上广为传播,文中提及的超前教育现象引发监管部门关注,随后引发整改。整改之下,许多盘踞海淀黄庄多年的小机构关门,但海淀黄庄的教育界C位并未发生变化。在中国式升学和竞争焦虑下,监管可以规范办学资质和辅导内容,而课外培训的市场永远不可能熄灭。

 

但是,近期,去到这个最能代表北京课外班水平的教育圣地,能看到的只有门可罗雀的现状。

 

作为地铁10号线与4号线的换乘大站,海淀黄庄站内上下班的行人匆匆掠过,却很少看到补习的主力——中小学生。

 

与此对应的是,海淀黄庄本来的主角线下机构们,正在线下场所无法营业的困境中挣扎。

 

在海淀文化艺术大厦,「深响」观察到教育机构们都没开课,并表示不知道何时上课,各家机构偶有几位工作人员值班,但基本没看到前来咨询报班的家长。

 

“从来没有假期”的海淀黄庄今年安静了许多。

 

原本占据了中关村大厦整14层位置的爱启航龙图教育科技有限公司,除了地上有散落的书,如今已是一幅搬空景象。爱启航的老师表示,其已整体搬到了中国人民大学附近的西海国际中心。

 

除了搬家,还有机构试图将场地出租以挽回损失。

 

作为海淀黄庄区域最有代表性的写字楼,驻扎了数十家补习机构的银网中心目前处于“休眠”状态。走进银网中心,主做初中语文辅导的一听堂线下没有开课,门口挂出通知,要出租其场地的1/3(约260平米),该机构员工介绍,出租场地的原因是因为“没有那么多学生”,而这边的场地也曾借给高思教育等其他机构开会,“内里布置比较高大上,东西配置全。”

 

海淀黄庄静悄悄

 

无论是清场还是转租,机构们的共同目的都是为了节流。

 

一家还在开业的教育机构员工告诉「深响」,搬空的就是退租了,节省成本。做出如此决定并不难理解——在寸土寸金的海淀黄庄,这些硬件已显陈旧的写字楼并不影响其在出租市场的好行情。

 

一听堂老师介绍,因为租了二楼非常显眼的好位置,每平米都比楼上更贵,租金是12.8元/平方米,其在银网中心一年的租金和杂费总共要花四百多万,而办理教育消防证也费了好一番功夫,因此即使出租,也不能改变原有房屋结构,否则又要再办一次消防证。

 

之所以花费重金也要在银网中心设点,是因为看重这里的引流效果——一听堂的位置紧挨着学而思,楼上就是教培龙头立思辰旗下的大语文品牌“豆神大语文”,因此这个得天独厚的位置虽然租金不便宜,却减少了很多广告费。

 

只是在疫情打击下,线下教培机构无法营业,正常的业务循环被打破,原本为了引流而付出高昂租金租下的场地,此时变成了巨大拖累,转租场地是自救的无奈选择,但在当前情势下,场地被转租出去的可能性也非常渺茫。

 

受疫情打击,即便是规模稍大的机构,也不得不选择收缩。

 

在海淀文化艺术大厦,主要做K12辅导的高思教育已经搬离,空旷的教室连一张试卷都没有留下。只留下隔壁不到200米距离的理想大厦据点,那里的高思一对一和高思教育目前仍有人正常值班。

 

被腾退的海淀文化艺术大厦校区,是高思在海淀黄庄的起点——2010年,高思在海淀文化艺术大厦六层,开始运转培训业务,从这里出发,高思得以在十年之后,成为了位列新东方、好未来身后的小巨头。

 

受到影响的不只是K12领域的课后辅导机构,许多留学中介机构和考研机构也在撤退,根据实地探访,专注出国留学考试的时代焦点搬离了海文大厦,中关村大厦的北京彼岸阳光教育处于关门落锁状态,只有银网中心的啄木鸟教育、启德留学仍开门营业。

 

理想大厦的安保人员介绍,一些教育机构有人来上班,但所有机构都没有开课。相比有学生上课的时候,近期下班比较早,当天晚上7点半,除了高思教育,大部分机构已经没有人了,而在以前,晚上9点还在上课是家常便饭。

 

冷清下来的海淀黄庄只是线下培训机构“倒闭潮”的代表。

 

根据教育媒体芥末堆此前收集的问卷结果显示,来自全国的1036家教育公司回答的有效问卷中,2020年第一季度,仅3.8%教育企业全面复工,20.1%的公司为部分业务复工,仍有多达56.4%的公司表示尚未复工。其中,23.9%的公司表示正在线上复工,而仅有3.6%的公司表示已线下复工。

 

海淀黄庄静悄悄

图片来源芥末堆

 

而对于线下机构们而言,不能开课只是阶段性的坏消息,更值得忧心的是,面对这个特殊的时间窗口,在线教育平台们加大了进攻的步伐,而在疫情防控、人们倾向少出门以护安全的客观背景下,在线平台们这一次站在了主动位上。

 

失去“金钟罩”

 

线下不能开课,转战线上成了机构们的唯一选择。但是从线下到线上,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

 

第一个挑战来自教学效果。

 

在「深响」探访海淀黄庄当日,一片寂静的写字楼里,只有一位不速之客为史蒂夫教育海文校区带来一点人气。

 

这是一位专程前来“投诉”的家长,投诉原因在于:因为线上课程学习效率较低,孩子学习兴趣和学习成绩也跟着下降。家长对机构员工抱怨道:“上一次线上课,我得好多时间给孩子补课。”

 

经过与校区管理人员大概30分钟的谈判后,该位家长谈好一个半价课程的续费。在与「深响」的交谈中,这位家长表示:“我选的都是大机构,还没有跑路的。小机构倒闭了,我找谁上课去?”此次来到线下,也是好不容易抽空前来,主要为了给孩子缴费拿教材。

 

而在教学效果之外,线下机构们还需要应对线上平台的价格冲击。

 

位于银网中心三楼的立思辰理科前线目前全部转成了线上教学,虽然线下未开课,但外墙已经贴上了招生信息,该机构工作人员告诉「深响」,4月25日开始了暑期报班,5月20日优惠停止,在这期间报班每科减200元,11月再送寒春优惠券。

 

尽管立思辰的优惠力度看上去不小,但与线上平台相比,显然还不够有吸引力——近期在社交媒体和视频平台大量投放广告的作业帮、猿辅导都突出”价格低”的优势,“299元的课只要9元”,再加以描绘其学习效果和名师效应,看上去更加诱人。

 

梁涛(化名)为某三线城市一家小型K12辅导机构的经营者,对于线上机构们的进攻,梁涛认为,线下教育机构是刚需。“其实家长不喜欢线上课,因为大部分的孩子坐不住,线上课不适合他们,而且学习这件事情是需要有氛围的,特别是对小孩子来说。”

 

然而无法回避的问题是,主要在线下经营的教育机构,一旦失去了线下真人辅导这一壁垒后,价格上确实不占上风。英语培训机构史蒂夫教育转为线上钉钉授课后,就有家长反馈“有比你们更便宜的。”

 

为此,机构们必须做出相应的对策——前述被家长投诉的史蒂夫教育海文校区某员工告诉「深响」,“转到线上肯定都会有优惠价的,每家是不一样的。至于人员流失,每年都有,也不一定是疫情影响的,不方便透露。”

 

或许是感受到了线上的“难”,艰难向线上转型的线下机构们坚定认为,不能轻易退租或者完全转到线上经营——因为线上虽是重要渠道,但是信任感也很重要。

 

直接关闭线下校区,固然能节省租金成本,然而暑期招生如果失去了线下校区这个“大本营”,家长未必会信任。一听堂的某位老师对「深响」介绍,他身边也有人把线下校区直接关闭,只做线上,但是没有线下机构的背书,家长会怀疑机构资质,招生很难继续下去。

 

坚守线下成了机构们对抗线上冲击的堡垒,但线下机构们能不能撑到暑假,如今尚是未知数。

 

5月15日,美股上市公司美联国际教育多位员工在微博上曝料,公司单方面要求部分岗位员工停薪留职,存在变相裁员的嫌疑,且存在拖欠工资、年终奖的情况。美联国际教育对此回应,受疫情影响,公司年终考核及年终奖金核算工作尚未能展开,全面复工后会安排考核和奖金的核算工作。而全面复工的时间也没有音信。

 

更早一些,直接倒闭的是已存续 12 年的IT教育头部机构兄弟连。

 

今年2月,兄弟连融资耗尽后陷入困境,北京校区停止招生,所有员工遣散;其他地区的校区可自行更换品牌发展。“春节以后的一两个月本会是IT招生的传统旺季,收入能占到全年总收入的30%。”2月14日,叩丁狼教育接手了兄弟连的学员们后续的教学服务。

 

据IT桔子统计,一季度已经倒闭的线下教育公司还有英语培训机构”百弗英语”、儿童运动馆运营商“趣动旅程”。

 

3月,趣动旅程宣布破产,公开信中提到,公司上半年将完全没有收入。据悉,趣动旅程付费人数过10万,今年2月改为免费抖音直播形式上课,一切正常进行,但3月16日突然发现趣动旅程宣布倒闭。学生家长出示的表单显示,仅上海龙湖天街一家门店,共计未退课时金额就达到230万。

 

另外据红星新闻报道,5月18日零点32分,教育机构“背带兔艺术”的家长群里突然出现了一则来自负责人的信息,其中提到:“这个四个月中,背带兔的老师们想尽办法苦苦支撑,从会员群免费网课到最近小班制直播网课和多主题户外课的开展……背带兔已经连续四个月净亏损,现已到了现金流枯竭无钱可亏……”随后,家长群被解散,而白天上门退学费的家长已找不到机构负责人——就在前一天,这家机构还在正常上课。

 

惨字当头的线下机构们,面临的一个更大挑战是线上的入侵——一旦用户在线上上课的习惯养成,线下机构的存在价值会被进一步压缩。这意味着,线下机构们即便撑到复课,也不意味着万事大吉。

 

与众多中小机构相比,有实力的大机构在线上业务上早有准备。

 

银网中心的“人气王”——新东方和学而思至今未开门,但并不影响他们业务正常开展,早在疫情发展初期,学而思和新东方便将课程全部转到线上。

 

更多的线上元素在这个著名的线下教培据点蔓延开:电梯和大厅屏幕里循环播放着线上平台如猿辅导、TutorABC的广告。海淀黄庄站地铁通道里,整面墙被猿辅导的橙黄覆盖。

 

疫情期间,新东方虽然依靠互联网“起死回生”度过危机,但这家中国民营教培领域龙头仍是一家重线下的公司,创始人俞敏洪不久前还发表观点,认为“地面教育是在线教育无法完全取代的。”

 

但现实情况是,当前,新东方的线下业务仍无法正常展开,如今,转战线上的通知还张贴在银网中心新东方的门上。

 

海淀黄庄静悄悄

 

虽然一心念着线下,但新东方毕竟能靠互联网“续命”,而在线下迟迟无法开张、线上平台高歌前进的脚步中,更多的中小线下培训机构们,恐怕很难等到“春天”了。

海淀黄庄静悄悄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6V9FtHzbeRZ_Hxwv35gcEA

学校开学,机构何时复课?上海第一批培训机构“白名单”更新!

在成长过程中

一起分享专业、实用、有趣的亲子新知与体验

大手牵小手,幸福向前走!

学校开学,机构何时复课?上海第一批培训机构“白名单”更新!

随着今天一早上海市小学一二三年级全面返校和各托幼机构陆续开园,另一件老母亲们关心的事情,就是机构何时复课了。

日前,上海市培训市场综合治理工作联席会议办公室已经发布了《关于部分机构恢复线下服务的通告》

学校开学,机构何时复课?上海第一批培训机构“白名单”更新!

通告中指出:本市未成年人室内培训、托育、婴幼儿早期发展指导服务等(密闭空间除外),符合相应要求,并报服务场所所在区相应行业主管部门备案并作出承诺或者经其检查通过后,可于2020年6月2日起恢复线下服务

最近,已经有不少机构向家长发出了预期复课通知,但至于是否能如期恢复线下培训,就要看机构是否通过检查取得备案。

目前,上海市民办教育培训机构管理平台,对各区文化学科类校外合格培训机构(第一批)名单进行了公示,目前共计约1134家。列入该“白名单”的机构,应当具有合法的办学资质,并符合安全管理等范围。涉及卫生防疫,具体的复课信息,仍须以机构出具官方认可通过的卫生管理资质为证。

需要查询的家长,可以登陆网站:http://px-mbjygl.edu.sh.cn/ssearch.aspx,查看“白名单”,也可输入关键字或许可证号搜索查询。

学校开学,机构何时复课?上海第一批培训机构“白名单”更新!

学校开学,机构何时复课?上海第一批培训机构“白名单”更新!

需要说明的是,“白名单”并非“终身制“,各区教育局依据国家法规和日常审批、检查的情况,对白名单进行动态更新。已经列入“白名单” 机构,如涉嫌违法违规,在查实后将从“白名单”中移除。

以下为目前各区的“白名单”,更新信息可以登陆上述网站查询。

徐汇区

学校开学,机构何时复课?上海第一批培训机构“白名单”更新!

杨浦区

学校开学,机构何时复课?上海第一批培训机构“白名单”更新!

宝山区

学校开学,机构何时复课?上海第一批培训机构“白名单”更新!

虹口区

学校开学,机构何时复课?上海第一批培训机构“白名单”更新!

黄浦区

学校开学,机构何时复课?上海第一批培训机构“白名单”更新!

嘉定区

学校开学,机构何时复课?上海第一批培训机构“白名单”更新!

金山区

学校开学,机构何时复课?上海第一批培训机构“白名单”更新!

静安区

学校开学,机构何时复课?上海第一批培训机构“白名单”更新!

闵行区

学校开学,机构何时复课?上海第一批培训机构“白名单”更新!

浦东新区

学校开学,机构何时复课?上海第一批培训机构“白名单”更新!

学校开学,机构何时复课?上海第一批培训机构“白名单”更新!

普陀区

学校开学,机构何时复课?上海第一批培训机构“白名单”更新!

长宁区

学校开学,机构何时复课?上海第一批培训机构“白名单”更新!

松江区

学校开学,机构何时复课?上海第一批培训机构“白名单”更新!

青浦区

学校开学,机构何时复课?上海第一批培训机构“白名单”更新!

奉贤区
学校开学,机构何时复课?上海第一批培训机构“白名单”更新!

崇明区

学校开学,机构何时复课?上海第一批培训机构“白名单”更新!

【每天五分钟,学会c++】第03讲-变量(小学生也能学的C++入门视频教程)

【每天五分钟,学会c++】第03讲-变量(小学生也能学的C++入门视频教程)

我变,我变,我变变变

光输出一个“你好、世界”有点平淡,今天我们学习C++中的变量。

点击以下链接去B站观看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xV411C74F/

也可以直接观看

公众号没有未来

你以为公众号是文创行业,回头一看,现在已经做成劳动密集型产业了

大家好,我是公众号作者馆长。
 
这两天微信公众号领域又发生了一件大事,文化类排名第一的公众号「至道学宫」被封禁。
 
虽然我时常嘲笑懂王,也写过关于美国人「反智」的内容。但比起「至道学宫」骂美国的功力,我只能算个弟弟。
 
比如他在文章里猜测美国人把尸体拿去做汉堡
 

公众号没有未来

学英语会变傻
 

公众号没有未来

以及美国为何这么怂
 

公众号没有未来

这个号奇葩言论还有不少,诸如「鲁迅是文盲」「火箭技术来源于窜天猴」等等。正是这样一个以谣言为生,几乎是邪教的公众号,却稳坐文化榜第一。
 
在微信封禁这种奇葩大号的同时,这几天我朋友圈相继开始转发一些公众号退出和停更的消息。
 
跟至道学宫不同,这些公众号在我眼里普遍有着不错的内容。即使粉丝数和阅读数算不上顶流,也拥有相当稳固的粉丝群体。
 
根据我向一些从业者朋友打探的消息,这些公众号关停的原因很简单:接不到广告,没钱养活团队了
 
这不会是第一批也不会是最后一批。因为整体流量下降、朋友圈使用频次降低、广告主预算减少和视频化冲击等原因,公众号已经陷入内卷化中
 
 
 

公众号没有未来

 
这两天很多自媒体都在讨论一个词叫「古典自媒体」,专指那些没有选择转型视频,去赶风口,而是坚持图文创作的自媒体。
 
不得不感叹现代人的造词能力,几年前公众号还是各大媒体人的新出路,条漫形式的火热也就一两年的事情,到今天图文内容就被打上「古典」的标签了。
 
不过毋庸置疑的是,公众号的数据整体是在下滑的,打开率持续走低已经是业内共识。即使没有详细数据去做支撑,微信用户也能感觉到,自己主动打开公众号的次数已经很少了。
 
对于这些现象,一般有两个说法。
 
第一种是鼓吹「公众号已死」
 
反正这几年在营销行业,但凡旧模式受到新模式冲击,总有人马上跳出来喊「xx」已死。比如什么4A已死、KOL已死之类的。
 
事实证明4A根本没死,KOL照样挣得盆满钵满。
 
讲4A已死,KOL已死的人,其实就是屁股决定脑袋,自觉站在了MCN和KOC的新浪潮中,所以必须喊出点动静来。
 
所以一般说旧模式已死的人,往往是刚刚入驻新模式的人,有趣的是,这些人普遍是两边都干的没什么起色的。
 
打比方喊公众号已死的,理由无非是短视频或者长视频薅走了用户看公众号的时间,所以呼吁大家赶紧跳入视频这一片蓝海。
 
这些人最多是看到了别人视频自媒体的成功,而不是自己真的上手去做了。我认识在视频领域做得不错的人,从没有谁敢说「公众号已死」这种话的,相反还认定公众号、图文内容是另一种必不可少的存在形式。
 
第二种说法,是「不是公众号已死,是你的公众号死了」
 
这也很好理解,这些人会觉得公众号的流量下滑是自然状态,头部账号依然活得不错,做不好是你的能力问题。
 
有点社会达尔文主义的意思。
 
可惜这个说法也说不通。根据《微信公众号 10w+ 数据报告》显示,88.5 万个微信公众号,一天才产出 200 篇左右的原创 10w+,原创占比不足三分之一,而且主要集中在少部分头部账号中。
 
另外整个 2019 年的刷屏爆款也肉眼可见地减少。像去年崛起的卢克文和半佛之所以被看做黑马,正是相对于整体环境趋冷而言的。更何况,不是人人都是卢克文和半佛。
 
对文创行业这个大领域来说,比较健康的生态通常是拥有海量的腰部内容作为支撑。嗯…腰在哪儿都是很重要的部位。
 
更重要的转化率显著变低了,前几年做出 10w+ 可能还能涨一两万粉,现在能涨几千粉就不错了。
 
在大环境的变化下,把做不好完全归咎于「能力不够」是武断的。这就像你责怪今年应届生找不到工作是因为他们不努力不够优秀一样。
 
 
 
公众号没有未来
 
现在很流行一个词叫内卷化(involution),这个概念出自美国人类学家吉尔茨的《农业内卷化——印度尼西亚的生态变化过程》。
 
吉尔茨发现,农民在人口压力下不断增加水稻的劳动投入,以获得更高的产量。但是这种高密集的投入并没有带来成比例的产出,出现了劳动收益边际递减的现象
 
这放在现在公众号面临的问题上再合适不过了。
 
互联网整体流量红利见顶,微信的增长放缓。但是公众号作为目前最好的图文内容平台,相对门槛较低,依然有大量怀揣自媒体梦想的人涌入其中。
 
为了互相之间抢夺用户,最好的办法就是提高更新频率。因为做过这一行的人都知道,「爆款」其实是可遇不可求的,相比之下依靠日更维持日活,说不准哪篇触碰到大众G点然后一飞冲天更为实在。
 
所以我一直认为对于想做公众号的人来讲,创作能力、文笔都可以往后排,持续输出和更新频率才是排第一位的。
 
但事实是很矛盾的。像微博、小红书这样只需一两百字文案的平台,做日更很容易。而公众号这种长文平台,一个人想要做到日更就很困难了。无论是知识储备还是热点,都很难支撑起这个频率,更何况但凡是个创作者,总有那么几天不想写,甚至写不出来的时候。
 
现在我们能看到的成功公众号,几乎都是团队运作。2018 年以后,想要依靠个人力量写写公众号,然后接点广告挣点外块的情况,基本不可能出现了。
 
可能很多人都没听过微信公众号的slogan「再小的个体,也有自己的品牌」
 
如今的公众号环境已经与这句slogan完全背离了,因为个体产量实在有限,面对团队化作战的正规军,除了早期就入驻公众号,拥有先发优势的大V,或者现实中的名人外,个人的力量太渺小了。
 
公众号多了,竞争压力上升,为了提高产量就必须投入更多人员。这还不算,单一的公众号也无法满足一个团队、一家公司的需求了。成熟的创作团队一定会去做矩阵,孵化更多账号,同时争取接更多广告来存活。
 
问题是广告主就那么多,近几年各大品牌的营销预算又在缩减,最后内卷也就不稀奇了。
 
你以为公众号是文创行业,回头一看,现在已经做成劳动密集型产业了
 
而且回头细想一下,如果拿掉公众号的slogan,谁也不清楚「公众号」应该怎么定义。一开始大家把它看做是微信的QQ空间或者手机上的博客,但在微信巨大流量的扶持下,公众号的作用和发展一定不是当初想象中的样子了。
 
公众号成为了一个非常独特的平台。如果把它看做记录生活的工具,显然相比微博、小红书来讲重了一些。经过七年的发展,公众号已经牢牢和商业绑定在一起。
 
胡辛束、黎贝卡、同道大叔等等公众号的发家史,刺激了一批批自媒体人前来淘金。但与其他平台不同的是,微信从不插手到创作者的商业问题中。微博、抖音、小红书乃至如今的知乎,平台都在极力地规范广告,并从中和机构分账,公众号没有这个问题,也绝不会出现公众号MCN这种产物。
 
 
 
公众号没有未来
 
但这种完全放任自由的内容分发模式未见得就是最好的。有些人说微信公众号正在「精英化」,死掉的都是些劣质内容。
 
我认为恰恰相反。
 
我们过去做用户对内容偏好的分析,得出了一个很简单的逻辑,用户最喜欢的内容就是八卦和性擦边。在公众号不断内卷的过程中,诚然淘汰了一批劣质账号,但更多的,小而美的账号死去了。
 
读者是不诚实的,每个人在人前都想尽量体现出自己的品味,但私下里乐意看什么就是另一回事了。自媒体的必修课之一就是取标题,你去采访100个人,其中九十多个都会说自己对标题党深恶痛绝,但事实证明,标题党就是效果好。
 
同理还有公众号的一些创作技巧。典型的如咪蒙,骂的人似乎很多,但看的人更多。还有像至道学宫这种公众号,你知道里面全是阴谋论,但它是排行第一,至少在公众号技术层面来讲,他们就是业界翘楚。
 
事实上咪蒙的徒子徒孙已然开枝散叶,利用这些方法论又运营出不少大号。这类公众号从不会社会性死亡,只有因为触犯了某些规则,或者引起较大争议时,被官方封号这一种可能。
 
倒是一些心心念念想做比较深度内容的公众号,面临的风险更大。
 
好的内容往往需要时间去打磨,提高更新频率一定是以降低内容质量为代价的。你花三个月时间找素材做的内容,和花两天时间做的内容,在信息密度上就不可能是一个量级。
 
同时小而美的公众号并不代表需要的人员更少,相反可能需要更多的轮换文案,和更优质的设计师、策划等等。许多人辞职满怀希望投入到公众号的大军中,即使把号做出一定体量了,但由于领域太小众,广告商不青睐,团队运转都很艰难。
 
再加上无论做什么都有人杠,和时不时来一个举报,团队的心态一般就崩了。
 
这两年流行条漫,以GQ为首的一批公众号,通过条漫积累了大量粉丝,以至于去年又被冠上「条漫元年」的称呼。
 
条漫这种形式的本质是,在图文内容这种模式上,提高了图的占比,降低了文的比重,阅读上变得更轻量化,但在内容深度上没有带来纵深,相反会折损一些信息密度。
 
因为这种形式的成功,一窝蜂的自媒体人开始跟风,内容同质化也越来越严重。比如常用的题材就是地域类,从深圳到东北,条漫已经把里里外外聊了个遍。
 
当然只要不被封号,自媒体就没有标准意义上的「死亡」,毕竟只要账号还在,无非就是精简团队,然后降低更新频率的问题。只是面临内卷化,走到这一步的公众号,最多的选择还是停更。
 
微信自然也意识到了这些情况。无论是升级「在看」还是试水付费阅读,都是拯救公众号的举措。
 
破除内卷化,仅仅是调整小功能当然解决不了根本问题,视频号或许正是微信思考的一个方向。不过显然他们内部还没有想清楚视频号的定位,目前来讲视频号还太过粗糙。
 
你要说这是记录生活的一种方式,就跟朋友圈一样,但搬进来的大多还是自媒体。如果是自媒体入驻,似乎又很难跟快手和抖音打出差异化。更重要的是,既然微信已经手握公众号这样一个生态,如何将两者结合到一起,才是问题。
 
在此做个预言,我们早晚会看到微信长视频的一天。
 
公众号已死的言论不必当真,图文内容不会死,人们永远有看文字长文的需求。更何况即使互联网整体红利见顶,微信依然是移动端的最大流量入口。只要掌握着这个宝库在,微信在任何内容形式上,都比其他玩家具备更强大的先天优势。这也是为什么我不同意腾讯所谓「背水一战」的说法,在没有颠覆整个移动互联网的工具和形态出来之前,腾讯都不会走到背水一战的地步。
 
当然就此忽视公众号面临的问题也是不智的,短视频和长视频的双重夹击,在侵蚀公众号的生存环境,也是不争的事实。小而美的公众号死掉了,个人创作者退出了,头部账号尚能自保,像至道学宫这样的公众号,还会出现多少呢?
 
广告大师奥格威曾说:不要设计那些你甚至不愿你的家人看到的广告
 
微信是一个熟人社交,我认为每一篇转到朋友圈的文章其实是在用自己的公信力作为推荐,是在跟自己认识的亲戚朋友说,这篇讲得很好,(即使是广告也)值得一看。相对的,滥用自己公信力的人一般会被屏蔽,比如我就屏蔽了很多不想看到的内容。
 
所以自媒体的底线应该是什么呢,我认为是让你的读者不羞于转发,防止其转发以后被「打脸」、被屏蔽,不至于被反转后删除,不因关注你被耻笑。你是你读者品味的象征。
 
希望每一个自媒体都能做自己想做的内容,找到自己合适的方式。
 
共勉。
公众号没有未来

B站:IC实验室

微博:IC实验室

公众号:IC实验室

全网同名,欢迎来撩?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sBiNeanfXjRrPdf8_LWBx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