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谷趋势(ID:zgtrend) | 路口大爷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hRTSRIFvId28juyVVDHFwA
分享个人经验,保留阅读记录,做时间的朋友
◎智谷趋势(ID:zgtrend) | 路口大爷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hRTSRIFvId28juyVVDHFwA
旧文中其实提过很多次,调研能力一直是很重要的一种能力。
那么新人入职,如果暂时没有什么任务安排,做调研肯定是没错的。当然,调研不止是新人的事情。
其实很多创业公司的老板,都是随时随地在调研,比如有的人出去买个奶茶也会问问奶茶小哥或小妹,最近生意好不好做,点评的优惠券转化行不行,外卖比例是多少,哪家平台外卖的订单多。
常见的调研分需求调研,竞品调研,技术调研。
需求调研,最常见的是调查问卷,或者访谈,类似前面你买个奶茶搭个讪问几句话也是访谈的一种。那么除此之外,互联网也是很好的调研平台。
1、搜索引擎
搜索指数=需求强度。
用户提出的问题就是我们所需要的调研内容,不同用户提出的问题越集中,需求强度越高。
2、百度知道,知乎,微博,贴吧等内容社区平台
搜索 某某品牌+垃圾,总能看到大量的吐槽声音,归纳整理,即为有价值的用户反馈调研。
搜索 某某品牌+竞品品牌,很多人做对比,归纳整理,即为有价值竞品调研。
3、榜单
做跨境电商的,天天盯着各种榜单看的。什么东西有爆款潜力,什么产品有强烈需求并且竞争不充分,成本售价差高,当然榜单不能给你所有信息,但至少是很重要的资源。
4、各种目标用户的群
以前我做统计的时候,很多需求是站长群里采集的。
当年李兴平每天都是在小游戏的玩家群里潜水,看玩家的各种吐槽。
我们做海外游戏发行,客服也是要经常泡在当地玩家的whatsapp群里的。
其实类似情况很多,从QQ群到微信群,各种群其实都是很好的信息反馈采集通道。
那么我们如何面对用户的吐槽呢,有个产品大佬说过,用户的意见要认真听,用户的建议不用理。
我希望从事产品运营的人,认真体会一下。
有些产品人员对用户提出的每个问题,每个建议都认真整理,认真采纳,其实最后发现很多自相矛盾的地方,你是专业的产品设计者,用户不是,用户拍脑袋的建议99%是不靠谱的,绝大部分逻辑上是存在缺陷的,更不用说用户不懂风控的概念。
然后有些产品人员就陷入另一个极端,觉得反正用户提出来的点子都不靠谱,干脆一概不理,这就不对了,你要知道用户遇到的困难和障碍是什么,这个你要理解的,然后用你的逻辑来梳理,寻求解决方案。这才能体现你的专业能力。
要理解用户,并去帮助他们,但不能被他们带着走。
那么技术调研单独说一下。
1、公开的技术资料
很多公司的技术大牛会参与一些架构师大会或者其他行业峰会,技术人员的分享比较实在,一般都是实战相关的东西,很多网上也有资料,看看巨头怎么做的。
2、优秀的开源代码
某个问题,别人开源代码怎么解决的,怎么处理的,很多地方都是值得学习的。我说我以前通过discuz代码学过很多东西,当然我也是当年给他们提出优化建议最多的人之一(嗯,肯定不如高春辉多。)
3、别人的技术手册和接口文档
比如做开发者平台,有些接口处理怎么实现比较好,看看淘宝的开发者平台文档,看看微信的开发者平台文档,人家是怎么约定接口的,想想为什么这么约定,意义在哪里。这些官方资料其实就很有价值了。
4、操作中的细节体会
我以前总举的大翻页,淘宝翻页测试,就是一个调研案例,看看巨头怎么做的。
以前谷歌统计免费后,我跑去熟人站长那里测试一些牛逼的功能,也是想体会数据量大的情况下,谷歌的处理效率和相应方式。
这话说出来有些虚,有经验的程序员,可以在操作过程中,体会到为了优化或风控做了哪些处理,以及原则是什么。
再说一个具体的,某些平台输入密码错几次后,会出现验证码。再错几次后会锁账号,这个原则就是典型的兼顾操作友好型和风控策略。
还有,如果一个社区,翻页只有上页,下页,末页,首页,而没有跳转到多少页的选择,如果你对效率优化有概念,大概能猜出来这么做的原因是为什么。
5、通过前端代码分析窥探服务端
通过对前端代码的分析,去猜测后端处理的原则,比如我做广告平台,我的javascript 可能只需要向服务端传递a,b,c三个参数,我去看别人的前端js,发现还传递了其他参数,琢磨一下,可能就会理解,嗯,人家传递那些参数,是为了跟踪,或者是为了风控。
从前端参数的生成和传递,可以部分理解服务端的一些策略和原则。
说个应该已经过时的信息,百度搜索框的那些参数,目的是什么,隐藏的机会是什么,这个我不展开讲了,毕竟不想教人学坏,外面早些年就有聪明的人利用这个做了一些混淆百度服务端判断的事情获利。 为什么有人会注意到这个,为什么会利用这个,为什么能获利?
我上面说的还不是归因劫持,如果说归因劫持,那类似淘宝联盟这样的每年为归因劫持付出多少钱?光一个参数传递的分析,其实衍生的灰产就很大了。
6、技术社群
多认识一些高手真的没坏处,想当年我还做架构和运维管理的时候,很多时候,我搞不定的问题,就到朋友圈里请教大牛,还好很多高手给我面子。
别人的举手之劳,对你来说可能就是非常大的价值。老板用你是解决问题的,你自己解决问题,还是你找了一个高手解决问题,对老板来说其实是一样的。
你苦思冥想不得的问题,也许别人一句话点拨就解决了。
但这里有个问题,你必须有足够的基础,才能获得别人的帮助,你对方案设计已经思考了足够多,有了充分的调研和认知,然后卡在某个关键环节上,你精确的描述问题逻辑因果和你的思考过程,然后别人给你点拨一下,你豁然开朗,这是你请教高手的正确姿势。
你说反正你不会,让人手把手从头教你,对不起,你给人家开工资么。
还有,不要轻易请教比你境界高太多的高手,因为他们所有建议方案的基本认知前提你是不具备的,这就尴尬了,人家也不可能从头给你讲,循序渐进,请教比自己厉害一个档次的,这样有共同交流基础,然后一点点提升自己。
最后,调研能力真的是非常重要的一种能力,对自身成长也好,对提升职场中的成就也好,乃至于创业或者发展新项目也好,其实都很重要很有价值的。
此外,优秀的调研能力,也有助于你生活中的重要决策,比如你投资决策,购房决策,购车决策,充分细致的调研,可以少踩坑,少被骗,以及有更好的投资回报机会。
这真的不只是职场而已。
我以前说过,很多业内大佬,创业新贵,真的是随时随地在调研,在机场贵宾厅上网都要看看人家默认导航网站是什么,上面有没有自己公司产品的链接。以前有个上市公司老板天天蹲在工厂门口和那些厂工厂妹们聊天搭讪,就是为了了解这些阶层的上网诉求。至于跨境电商创业者,分析各种分类销售榜单,分析竞品是日常工作。还有广告投手,那是天天盯着竞品投放做拆解分析的。
调研的核心思想就是,了解别人怎么想的,了解别人怎么做的。哪些是我们可以学习的,哪些是我们可以利用的。
据说放只猫在封面可以提升点击率?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0RTDDBhaSh_8ftZHzwUwhg
这其实是 谈谈调研能力 的姊妹篇,当时想写成一篇的,觉得太长了,算了,分成两篇写。
调研是了解诉求,以及寻找可能的方案,而验证就是检验诉求及方案的可行性。
那么也是分几种场景。
包括前置验证和回溯验证。
前置验证,就是在进行项目的研发和运营之前,进行小范围验证。回溯验证时在运营过程中对一些想法,一些判断进行验证。
先说前置验证
1、核心诉求验证。
2、商业转化模型验证。
3、技术验证。
4、团队磨合验证。
1、核心诉求验证
典型如游戏的核心玩法,很多时候游戏只是做一个核心的打斗玩法场景,然后找核心玩家测试,看看接受度和期待程度,然后决定是否用这样的方式继续游戏,如果核心玩法未被接受,后面就不用做了。
那么其实远不止游戏,我劝退过不少创业者,想法很多,觉得自己需要一笔投资,做个大事情,那好,做过核心诉求验证么,怎么做,选择最基本最核心的一个点,你的核心目标用户群最关注的一个点,你去做一点尝试,然后拉群,拉微信群,小范围提供某个服务,手工也好,简单脚本也好,哪怕贴点钱外包也好,你看看用户如何接受这个诉求,如何回馈这个服务。
那很多创业者说,不行,用户不接受是因为我提供的服务不完整,我必须把前前后后左左右右都做到位才能测试,这就属于入魔了。
很多创业团队没做过核心诉求验证,脑袋一热就起高楼,最后发现除了一群评论家和自媒体跑来找了点素材,没什么真实用户在用。
这里要说一下,验证和调研的区别是,调研是你去了解用户需要什么,愿意付出什么,验证是你提供了最基本的需要,看看用户是否接受,以及如何反馈。
2、商业转化模型验证
其实游戏测试就是一个典型的商业转化模型验证,投一点点广告,跑个测试服,然后统计玩家的留存率,付费率,平均付费金额,玩家生命周期,算下来跑不正,继续优化调整;算下来跑正了,心理就有数了,再稍微做好一些后续的准备,就可以大规模推广和运营了。
那么上市公司跟谁学的一些报道里也提到了,他们也遇到过艰难时期,估值太高,资金消耗太快,当时公司很危险,那么就酝酿转型,但最开始也不知道做什么,开始小范围测试一些直销课程,结果几个月算下来,投入产出比好的惊人,模式跑通,开始铺量,最后铺出一个上市公司。
小范围模式跑通,和大规模成立之间,并不是必然的因果,但相关性还是很高的,很多人说不对啊,规模效应啊,小范围是负的,大规模也可能是正的。是的,有些商业模型,小范围验证是亏的,也是可以铺规模的,因为他们相信规模可以降低成本;但这个也是要测算的,前几年o2o火的时候,很多人对规模的成本效应过度乐观,最后团灭。
小规模验证也需要精益求精,比如营销素材的设计,比如目标人群的选择,否则你可能产品本来没问题,结果数据总跑不正。
验证一定要有数据目标,一定要坚持数据原则。有些时候觉得沉没成本太高,验证数据并不好,但总以为规模化后可以解决所有问题,一意孤行,那验证也就失去了意义。
3、技术验证
我以前说过,压力测试在什么时候进行,产品上线前?核心功能完成时?错,是在数据结构设计的时候,压力测试就开始了。
对,代码一行没有写,就开始压力测试了,数据结构确立后,写个脚本建立几百万条测试数据,然后完成核心SQL和核心逻辑的代码,进行压测。
当时我做统计,做社群,都是数据结构和系统设计刚开始,就做压测,压测结果满意才开始动手写代码,其实这就是技术验证,验证这里的技术逻辑能不能支持业务诉求的考验。
那么不止压力测试,还包括其他。
以前在百度做日志分析,日志很大,代码逻辑不复杂,但一次跑通的概率并不高,可是跑一次要很久,很长时间,如果写完代码跑起来,等结果,多半是错误信息,那么需要几十分钟,甚至几个小时。
先做片段分析,核对结果,先保证代码业务逻辑是对的。
然后做断点输出,比如每执行1万条日志输出当前的状态和执行时间,然后观测执行的负载,通常会遭遇内存溢出的情况,大概就知道是执行了多少条会溢出,每1万条的执行时间是多少,然后想办法优化,优化的目标不是追求极致效率或极致资源节省,而是在已有资源可支持的情况下,能够实现效率和资源的平衡。
其实也是 不断对核心负载做技术验证,然后不断调整,最后确认没有问题后才进入正式部署,以及额外增加新的逻辑和能力。
先证明技术方案可行,然后才开始进入项目的研发,如果项目研发进度到相当程度了,才发现一些核心指标满足不了,再去重构,就头大了。
4、团队磨合验证
新的团队,新的管理者,能否具有足够的战斗力,挑战足够复杂的任务,可能也需要做个验证。比如先做一个独立小型的项目,考验团队的执行能力,项目管理方式,每个成员的特长和缺点。
有不少游戏创业团队都是先做一个轻游戏,磨合团队,验证团队执行成本,然后才会启动重量级产品。
前置验证,很重要的一点是提炼能力,你必须抓住核心点。抓住最关键的问题点,用最低的成本,去验证整体项目的可行性。
如果你提炼的不是核心,那么验证了也没意义,最后实践的时候还是会掉进坑里。
如果你提炼太多,面面俱到,觉得都是核心,那么验证成本过高,验证也就失去了意义。
小创业团队,务必早期做好必要的验证,再开始进行比较大的项目研发。而一些个体创业者,我也是不断强调过,从最小的范围开始验证模式,验证通过再开始大刀阔斧的进行投入。从微信群开始,从朋友圈开始,验证你的产品,验证你的服务。如果你身边的人都不愿意接受你的产品和服务,你凭什么认为可以做出规模化的产品和服务?
下面说一下回溯验证。
1、验证预判。
2、验证反馈及问题猜测。
1、验证预判
产品上线前,你应该对一些上线后的数据特征有一定的预判。
产品人员,大概应该能预判用户的行为特征。
技术人员,应该能预判负载压力的构成和请求频次的构成。
运营人员,大概可以预判用户的反馈和交互的可能性。
那么上线后,要有针对性地做数据回溯,分析是否与预判一致,验证自己的判断是否准确。
这需要上线前就做好明确的数据准备,上线后可以根据具体的数据和日志信息进行追溯分析。
2、验证反馈及问题猜测。
产品上线后,往往会有人反馈比如卡了,慢了,各种问题,也有人会反馈产品使用中的一些特性被用于预料之外的场景,那么这时候,需要对这类反馈和问题做一个验证。是小范围的问题,还是大范围的问题;是一个极个别的诉求,还是一个相对普遍的诉求;
这往往需要额外增加一些监控手段,分析能力,进行验证。
那么技术上有时候会出现一些偶发性的问题,比如1%的用户出现打不开,加载慢,但当你面对几百万用户提供服务,这1%并不是一个可以忽略的问题。怎么办?可能确实一开始的设计没有做好足够的监控和分析,无法第一时间精确定位,但这时候就要开始做一些监控,一些日志的额外处理,代码中增加一些断点输出,把所有怀疑的可能性,都尽量做到有迹可循,那么经常性的回溯这些监控数据和监控日志,并不断强化这方面的能力,最终定位问题,解决问题。
大概就这样吧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VUGP-3O3E6ac28riDWSUrg
“灵魂充满了卑鄙,
口袋充满了赃物,
嘴巴充满了伪善。”
——作家·马克·吐温
「逝于1910年4月21日」
代表作品:《镀金时代》
……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wFO9CRZ9myBtEZyqLQu26Q
“现在的A股市场有点像海外了,它跌不动,跌不深了,为什么?因为一跌它就有这种结构性的(买入),而且是外资来买入,并且是以蓝筹股为主的。 ” “短期来看,市场在两个这么大的压力情况下,它也没有出现往下走或者暴跌的情况,反而是现在拱到了3300点。我个人认为,在排除战争的可能性情况下,这个位置是历史大底的概率比较大,所以短期它很难下跌,除非是有一个新的利空。 ” “这次的底层变化——注册制很有可能导致A股市场长牛、慢牛的开始。 ” “从2008年开始,流动性放水真正受益的是房地产,但是这次的目标就是资本市场。” “医药行业这个赛道在美国从(人均收入)1万美金到5、6万美金的过程中,一直是非常好的,中国现在人均收入刚刚1万美金,长期来看,随着中国的老百姓收入增长,这个行业还是有很好的发展。” “今年食品加工这个行业的牛股是此起彼伏的,今天我看了一家做面的公司季报出来,增长非常高,消费的各个细分赛道都会经历大牛的过程。” “新能源汽车最核心的,它的品牌从高端往低端做容易,从低端做往高端做不太容易,因为它一开始100多万,现在二三十万,它的品牌张力有了,所以它的销量是有的。 ” “我个人认为,(特斯拉)很可能成为世界最大的公司,无人驾驶功能一旦实现,就类似于智能手机,改变人类。他已经成为类似微软这样的公司,从卖硬件变成了卖软件的公司,他要成为全世界最大的内容分享公司……这两点都是轻资产、高盈利的商业模式,所以它已经不是卖汽车了,它是个移动终端。” “我就以我们家亲人举例,我妈跟我哥他们也投资股票,我哥他天天看电视,看到股评家这个说法那个说法,去买股票,从几百万亏成几十万,我妈炒股票也是这个炒。 如果你要把它当成个娱乐,我觉得没问题。但投资它一定是一个非常专业的事情,并不是很简单的一件事。我跟很多朋友说,你别买股票就买房子,因为房子你可以靠常识判断,哪个地段的房子,有没有好学校。”
以上,是东方港湾董事长但斌今天在新浪财经平台上、与中信建投专家的线上对话中,分享的最新精彩观点。 但斌分享了自己对于价值投资的理解和感悟,对于当下市场,他重点谈到了对消费、医药、科技、新能源、无人驾驶等板块的看法,认为当下是市场底部的概率非常大。 同时,他也提到了港股、美股现在的估值,给投资者推荐了几本阅读书目。 聪明投资者整理了但斌问答全文,分享给大家。
“现在的A股市场有点像海外了,它跌不动,跌不深了,为什么?因为一跌它就有这种结构性的(买入),而且是外资来买入,并且是以蓝筹股为主的。 ”
“短期来看,市场在两个这么大的压力情况下,它也没有出现往下走或者暴跌的情况,反而是现在拱到了3300点。我个人认为,在排除战争的可能性情况下,这个位置是历史大底的概率比较大,所以短期它很难下跌,除非是有一个新的利空。 ”
“这次的底层变化——注册制很有可能导致A股市场长牛、慢牛的开始。 ”
“从2008年开始,流动性放水真正受益的是房地产,但是这次的目标就是资本市场。” “医药行业这个赛道在美国从(人均收入)1万美金到5、6万美金的过程中,一直是非常好的,中国现在人均收入刚刚1万美金,长期来看,随着中国的老百姓收入增长,这个行业还是有很好的发展。”
“今年食品加工这个行业的牛股是此起彼伏的,今天我看了一家做面的公司季报出来,增长非常高,消费的各个细分赛道都会经历大牛的过程。”
“新能源汽车最核心的,它的品牌从高端往低端做容易,从低端做往高端做不太容易,因为它一开始100多万,现在二三十万,它的品牌张力有了,所以它的销量是有的。 ”
“我个人认为,(特斯拉)很可能成为世界最大的公司,无人驾驶功能一旦实现,就类似于智能手机,改变人类。他已经成为类似微软这样的公司,从卖硬件变成了卖软件的公司,他要成为全世界最大的内容分享公司……这两点都是轻资产、高盈利的商业模式,所以它已经不是卖汽车了,它是个移动终端。”
“我就以我们家亲人举例,我妈跟我哥他们也投资股票,我哥他天天看电视,看到股评家这个说法那个说法,去买股票,从几百万亏成几十万,我妈炒股票也是这个炒。 如果你要把它当成个娱乐,我觉得没问题。但投资它一定是一个非常专业的事情,并不是很简单的一件事。我跟很多朋友说,你别买股票就买房子,因为房子你可以靠常识判断,哪个地段的房子,有没有好学校。”
以上,是东方港湾董事长但斌今天在新浪财经平台上、与中信建投专家的线上对话中,分享的最新精彩观点。 但斌分享了自己对于价值投资的理解和感悟,对于当下市场,他重点谈到了对消费、医药、科技、新能源、无人驾驶等板块的看法,认为当下是市场底部的概率非常大。 同时,他也提到了港股、美股现在的估值,给投资者推荐了几本阅读书目。 聪明投资者整理了但斌问答全文,分享给大家。
投资要在每一个时代下找到好公司
怎么去找?在身边就能发现
问:我听说但总前一天从迪庆香格里拉自己骑自行车骑到拉萨花了12天,你是怎么把你生活当中的想法和你在投资方面的感悟结合起来?
但斌:这是非常专业的问题,只有在市场里面呆过这么多年的才能够直指要害。 实际上投资确确实实是发现好企业,长期持有,这才是财富的基石。 长期的基石还是要发现,无论在国内还是在海外,你像巴菲特就是可口可乐这些伟大的公司成就了他。 巴菲特看好美国,挑选了美国一批伟大的企业,一直到90岁到现在。 在中国这块土地上,你生活这么多年,你能不能用你的洞察力,找到类似的公司陪它走过漫长的岁月。 但是在每一个岁月当中,都有迎合时代成长起来的公司。 像咱们认识的时候,贵州出现了现在全世界最大的消费品牌的企业。如果你能够在早期看到它,伴随着它成长到现在,甚至未来它还有可能继续高成长。因为它是取决于价格的提升,它从1951年到2019年,过去68年他的产品是以年化11%在提价。 未来的68年或者100年、200年他有没有这个提价能力,如果有了,或者你自己的洞察力就认为它具备能力,你可能伴随它不仅仅是10年、20年可能是一生的岁月。 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比如说现在巴菲特有投手机的龙头企业,这一支股票就奠定他今年的收益了,因为其他传统的银行都不行,而且包括航空他也卖了。经过疫情影响,他靠这一个成长起来。 但是也很遗憾,在他的成长的过程当中,比如他跟比尔盖茨关系这么好,也只象征地买了100股。 包括贝索斯也去请教他了,上市之前就请教他,但是他现在才开始买。 所以投资一定要在每一个时代的背景下,找到类似的公司,跟它一起成长。 在中国改革开放的42年历史当中,是有一批这样的企业,从互联网时代来临,到互联网深化,再到互联网的普及应用,一直到现在,现在又进入了人工智能、无人驾驶这个时代。 怎么样去找这些公司呢?从身边都可以找到。 比如像当初互联网时代来临的时候,我女儿在班里面就用QQ。我估计你的小学同学基本上已经没有联系了,小学、初中、高中、大学的同学如果没有互联网,基本上也不会有太多的联系,因为天各一方。 但是他们班的同学建立了一个QQ群以后,就会永远伴随她,这样它就是个强联系的东西。我想,这个时代要来了,所以我们就看到了机会,然后跟它(腾讯)一起走。 包括无人驾驶,无人驾驶时代来了,它就类似于互联网时代来临一样,会改变我们的生活方式,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有效率。 你能不能有这样的洞察,跟它在一起走?
当然,在很漫长的岁月当中,它也有很多干扰。 再好的商业模式,公司都有相反的意见,你怎么样去伪存真,把不是重要的、决定性的因素信息给它屏蔽掉,这是非常关键的。
问:比如某知名白酒在塑化剂事件和反腐的时候,您是怎么决策这个问题的?
但斌:当时很多朋友老说我“夜过坟场吹口哨,自我壮胆。”但就在那个时候,我还是坚定的看好。 这个根本逻辑是什么?很多人认为它是腐败酒。 但是在现在公款消费性为0的情况下,它还是供不应求,而且现在真正买到的价格已经涨到2700、2800。 这就证明什么? 酒本身的需求确确实实是随着中国国力的增强、富人的增多,导致了中国最好品牌的需求量远远大于它的供给,这才是根本。 而且它也象征了中国财富积累的过程,你想,中国14亿人,假如说有20%的富裕人口,那2.8亿人就差不多是美国整个的人口了,相当于美国+欧洲+日本等发达国家的富人之和。所以这才是导致它成为第一品牌的关键因素。 当然很多人认为它是腐败酒,或者是认为年轻人不喝酒了,反正是拿一些次要因素来决定主要的因素,那你就很难赚到这个钱。
A股现在为什么跌不动了?
但斌:我开个玩笑,就算是光内循环,100年前是全球是16亿人,现在我们14亿人,还有亚非拉的很多朋友,假如说真的内循环也没有(关系)。 当然我相信这个世界是外循环和内循环统一的,中国还是更开放的,包括我们现在看到资本市场的组成,比如说今天还是(北上资金)净流入的 。 上一周,韩国很多朋友来买中国的股票,我知道实际上是韩国很多银行买的,他们通过结构性的(机会)来进入我们的市场,但是它肯定是以蓝筹股为标的。 所以你可以看到现在的A股市场有点像国外了,它跌不动,跌不深了,为什么?因为一跌它就有这种(资金),而且是外资来买入,并且是以蓝筹股为主的。 还有你看这次我们的“九字方针”,“建制度,不干预,零容忍”。 我们的创业板实行注册制,只要在规则的制度下,你就让这个市场更有活力。只要用合理的制度来监管,慢慢地它就会向成熟市场发展,现在就是这样的趋势。
3300点这个位置是历史大底的概率比较大
注册制可能导致A股市场长牛、慢牛开始
问:对中国A股市场短期、中期、长期的看法是什么?
但斌:首先从短期角度来看, A股市场经历了中美两国关系的冲击,现在还在冲击,特别是大选之前可能还会有一些事情会发生,可能也很多朋友有些担心冲击。 另外是疫情的影响,疫情是百年一遇的,整个全世界经济停滞,像这种情况可能100年也就一次,我估计我们的孙子都不一定能碰到。 短期来看,市场在两个这么大的压力情况下,它也没有出现往下走或者暴跌的情况,反而是现在拱到了3300点。 我个人认为,在排除战争的可能性情况下,这个位置是历史大底的概率比较大,所以短期它很难下跌,除非是有一个新的利空。 另外,虽然说很多创业板、科创板,包括一些所谓的蓝筹股涨了一些,但是你要知道我们银行的PB现在已经很低了,有一些主要的公司并没有怎么涨,甚至它要向下还是很难的。 如果零利率、负利率来了,对这些行业是有压力的,他们也没有怎么涨。所以在这些权重很大,估值又很低,至少在眼下静态的情况下,市场往下大跌的概率是非常小的,这是一个角度。 当然在这一两年又出现了注册制这样的一种底层的变化,这个也非常重要。 像2006年、2007年是股改导致的大牛市,这次的底层变化——注册制很有可能导致A股市场长牛、慢牛的开始。 为什么? 我们刚才也说,在中国改革开放的42年过程当中,我们看到互联网时代诞生了一批重大企业都跑到了香港,跑到了美国上市,就是它涨了几千倍上百倍的回报,都让老外赚走了,我们没有赚到。 但是这一次不一样,这一次如果我们是注册制,假如说这些好公司都在我们国内上市,它很可能一个是宽度有了,一个是深度有了。 另外,它很可能把我们的资本市场从卖方市场变成买方市场,因为一上市就天天涨停,这在全世界也不正常,还是真正要由机构来定价,这才是合理的。 在这一刻,这些综合因素表现的阶段,我说短期它是下跌不了太多的,我个人认为长期是看一个长牛。 我从业快30年了,差不多20多年是在3000点以下度过的。如果再从业30年,他们那些年轻人如果从业30年一直在3000点以下,我想他们也不愿意。 而且编制指数我们也有问题,现在改了也会有帮助。 我前一段时间跟一个法国回来的客户聊天,他说在法国,他如果拿出来比如说20块钱,20秒内都肯定有人会来抢走,他本人在法国被抢了5次。 他说他在法国不敢戴手表,不敢戴金项链什么的,一戴就被人抢走,但是在中国,他说随便拿10万块钱走在马路上不会有任何问题。 你想想,一个安全都需要担心的国家和我们这种社会稳定的国家怎么比。 你看中国的女孩子多晚都可以在街上走。但比如你去美国,西雅图、纽约、加州,那些最好的城市,市中心也有很多流浪汉,让人胆战心惊。 为什么外资现在愿意来中国? 欧洲社会已经看不到突飞猛进的发展了,而中国是每几年整个城市都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在这样日新月异的社会变革当中,而且还有安全感,这个就非常不一样。 包括这次疫情的控制,你看好多朋友从美国像逃难一样回来,我们在中国还可以去骑行,现在据说这个叫什么跨省游已经恢复了90%了,我估计内循环在十一期间会有非常漂亮的消费数据加以佐证。 还有蚂蚁马上到香港上市,可能又会诞生一批富豪。很多中国的行业还是没有借助资本市场成长,但是我们可以看到未来会有更多的这样的企业。 另外中国文化当中有一个“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思想。 宁当鸡头不当凤尾,这就鼓励了很多的创业的企业家成长。另外科技的进步的这种速度,也会让现在的学生都知道,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变得很富有。 不像我们那个时代,根本都不知道这些东西。这个新的价值观就推动了中国社会更商业化的发展。
这次放水目标就是资本市场
还有一个也可以看做是一个佐证,从2008年开始,流动性放水真正受益的是房地产,但是这次的目标就是资本市场。 我们看昨天新闻联播又提到了股市,这在今年已经是第8、第9次了,而且高层特别强调了一下资本市场的重要性。 所以未来的5到10年甚至更长的岁月,中国的资本市场会在中国经济当中起一个关键的支撑作用,像蚂蚁金服一上市又诞生了那么多亿万富翁;蚂蚁金服的成功也可能衍生出其他的创业企业,它当然有成功也有失败,但总体看来资本市场会让社会更优化,资本市场最大的功能是优化资产,让社会资源向着更有效的方向走。 长期看,中国资本上会在九字方针下继续发展,包括泡沫破裂的时候也别去救它。 比如2015年大跌的时候,如果政府不救,当时那一批所有的投机者全会被干掉。 教育是教育不过来的,只能让市场惩罚,按市场规律来走。只要政府是沿着这样的路走,资本市场就会越来越好。 反正依我看,30年的资本市场现在是处在最好的时代,法律法规运作机制更加市场化,我估计可能未来还会有进一步市场化的措施,它会让资本市场像成熟市场一样变的能够长久。
医药长期看有很好的发展
消费的各个细分赛道都会经历大牛的过程
问:如何看待医药、消费、科技的投资价值,还有哪些板块前期没有好的表现,在后期能有新的投资机会?
但斌:在我们研究长期的资本市场的行业变迁的过程当中,就像人一样,男怕入错行,女怕嫁错郎,有些行业、有些赛道确确实实是可以长期赚钱的。 比方说医药行业,医药行业在美国是仅次于互联网的。 我们看美股从1978年一直到现在,这个赛道一直很好。 而且这些公司的估值,特别是在成长阶段是很难下来的,估值的高和低都取决于这个公司或者整个行业是不是有更大的潜力,但是不管怎么样,医药行业这个赛道在美国从(人均收入)1万美金到5、6万美金的过程中,一直是非常好的,中国现在人均收入刚刚1万美金,长期来看,随着中国的老百姓收入增长,这个行业还是有很好的发展。 另外消费可以这么说,世事变换,但消费永不眠。消费这个行业会永远伴随着人类发展下去。 今年我刚去西藏骑行,骑完以后我从拉萨回到深圳,我中间中转重庆,在重庆机场待了5个小时,我很饿但又想减肥,不想吃碳水化合物,我就到贵宾厅去找食物,找到几袋鸡爪子,结果我一下吃了9袋。 然后我就拍了鸡爪发了个微博,结果有好事者说这是个上市公司,我一看袋子上的logo,确实是上市公司,后来我关注了一下这家公司,上周周二开始涨停板,上周涨了36%,这周一涨了4%,今天又涨了6%。 消费这个行业的牛股是此起彼伏的,今天我看了一家做面的某公司季报出来,增长非常高。 消费的各个细分赛道都会经历大牛的过程。 回看中国1997到2017年的过程中,当年有一个四川一家生产电视机的企业,当年炒作非常厉害,但电视机的价格从1997年一直跌到现在,而且是大跌,还伴随着行业的变迁。 早年的电视绝对是奢侈品,那个时代你要知道这个产品的价格会这么降,你会去买吗?你肯定不会买。 电视机、汽车很多产品价格是向下,但食品饮料、消费它是往上涨的,还有教育费、住院费。 为什么计划生育现在松口了,但是很多核心城市的人还不太愿意生。 我姊妹5个,如果是现在城市的一对夫妇,肯定养不了,因为现在成本太高了。 所以长期来看,消费是能够不断提价的,再加上有一些行业集中的过程,这是非常好的赛道,不是一年,是长期的。 另外科技,人工智能、大数据、无人驾驶、计算机、半导体这些,长期来看,它是不断进步的行业,都会有表现。 但是科技行业的变化太快,你能不能去更好的感知变化、控制风险。 消费、医药、科技,最确定的就是消费,靠常识我们能判断,酒好不好喝,饮料好不好喝,你是可以判断的。
无人驾驶类似于互联网时代要来临的那一刻
问:你对新能源的赛道怎么看?
但斌:投资不能因循守旧,我们一定要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成长,我们要学习巴菲特买好公司这样的理念。
新能源汽车最核心的,它的品牌从高端往低端做容易,从低端做往高端做不太容易,因为它一开始卖100多万,现在二三十万,它的品牌张力有了,所以它的销量是有的。 第二个是电池控制系统,这个技术也是非常领先的。 还有一个最核心的点,就是无人驾驶。 无人驾驶类似于互联网时代要来临的那一刻,这个东西一旦实现不得了。 我们公司买了两辆车,加一个无人驾驶功能,当时说是5万块钱,现在据说是7.5万,马斯克说了,他二代的无人驾驶技术,是2万美金。 换句话说,如果无人驾驶技术成型以后,每个人都需要,装一个无人驾驶功能,就相当于买了一个电脑,要安装微软操作系统,要付一笔钱。 买一个无人驾驶功能,这个可不是几千块钱,是几万块、十几万,他已经成为类似微软这样的公司,从卖硬件变成了卖软件的公司。开个玩笑,一旦无人驾驶实现了,最大的利好是酒类公司,还有一个利好,就是王者荣耀,你在苹果上打王者荣耀,中国的互联网公司是要给苹果付30%的抽头。 你现在无人驾驶,在一个大屏幕上打王者荣耀,打一小时到地方了,这家公司也要分30%,他要成为全世界最大的内容分享公司。 这两点都是轻资产、高盈利的商业模式,所以它已经不是卖汽车了,它是个移动终端。还有大数据,马航出事的时候,美国人从1万多公里外知道发动机的运作轨迹,新奥尔良刮台风的时候,他突然通知车主说,你可以多开50-100公里。 他有一个大数据,所有人的数据都在这家公司里面。 另外,它要推出100万台无人出租车,中央控制系统又是这家,所以就会有很多大数据。 还有充电站、充电桩,类似于中石油、中石化的服务,所以他是全球的。 这家公司,我个人认为,很可能成为世界最大的公司,无人驾驶功能一旦实现,就类似于智能手机,改变人类。 我们的后代有可能看到科幻片里的场景,火箭上去下来,车自动运转。
美股现在估值不是特别贵
问:东方港湾资产管理公司不仅是在国内A股市场,对海外市场的研究相对来说经验也非常丰富,你在国际市场的投资方面有什么建议或者有什么样的经验可以和大家分享。
但斌:东方港湾是2004年成立的,我们一成立就在A股、港股,后来在美股这三个市场实践,在我个人感觉(海外市场投资)跟A股投资的逻辑还是有很大不一样的。 比方说A股的朋友总是会说下一个板块热点在哪?未来最好的时机在哪?但海外很少这么思考,基本上都是以价值投资的角度去思考。 国外的专业机构一般都是围绕蓝筹股在交易,就像FANNG,美国的这6家公司现在总市值大概7万亿美金。 比日本资本市场总市值大,中国现在是10万亿美金。在美国,如果你不买这些公司,想赚钱是很难的。 而且,在海外任何一个成熟市场,真正的好公司,我个人总结也就不到100只,50到100只左右。 所以基本上所有的钱都是围绕着这些股票,你看香港市场,成交量在1亿以上的公司是很少的,就集中在少数公司。 国内慢慢有点往这个方向在走,现在我们看到差不多二八、或三七开。 有些公司一天的成交量,可能就几百万,一般的专业机构量大的话,你进去就出不来了。所以也会让这些股票越来越边缘化,资金往最好的企业集中。 另外也有朋友也在说,美股涨这么多了,是不是贵了? 你可以看到,美国这些公司本身估值并不是特别贵,除了亚马逊稍微贵一点,其它也就二三十倍的市盈率,并不是特别贵。 而且我们看到,全世界40%的利润是被这些美国公司赚走了。刚刚有个数据说中国世界500强的家数和美国世界500强比,中国现在是超过了美国。但是你看利润,美国的公司占了百分之四十点几,中国还差得非常远。 在海外做投资,我个人的体会是,如果你选择的是这种真正能够靠业绩推动的公司,基本上风险就是可控的。
港股不是一个所谓的低估值市场
该低的低,该高的高
问:如何看待港股?
但斌:很多人说港股估值低,也是银行、地产、保险低,如果你要单纯从估值来说,新经济包括医药估值贵得不得了的。 所以香港这个市场是非常有效的,该低的低,该高的高,它并不是一个所谓的低估值的市场,它对好的公司一直是非常敏锐。 因为它没有涨跌停板,一天可以涨50%、 70%,像某机场用一周时间翻了几倍。 因为没有涨跌停板,它更有效率,所以任何一个市场里面,最重要的还是底层资产,你到底是买什么。 香港市场是更有效的,跟美国是一样的。 我们看到的有些是黄金坑,有些是价值陷阱。 在投资当中并不是所有低估的东西都值得买入,有可能它是一直低估,出事咣掉下去了,投资为什么难?就是这个东西,它有很多你以为正确的东西,但它隐含着一些陷阱,在香港就很明显。 包括券商,很多人说券商股在香港是很便宜,为什么不买港股,你到香港去买、它就不涨。香港一般的券商,比如它PB超过1.5倍、1.8倍就有人开始沽空了,国内是牛市来了先干券商,所以这个问题还是要一分为二。
普通投资者要么买好基金经理的基金
要么就去买房子
问:普通投资者进行二级市场投资的时候,正确的姿势是什么样子的?
但斌:我就以我们家亲人举例,我妈跟我哥他们也投资股票,我哥他天天看电视,看到股评家这个说法那个说法,去买股票,从几百万亏成几十万,我妈炒股票也是这个炒。 如果你要把它当成个娱乐,我觉得没问题。 但投资它一定是一个非常专业的事情,并不是很简单的一件事。 对于一家企业,哪怕最顶尖的投资家,他也有相反的意见,怎么样去甄别这个东西,这个是非常难的一件事。 我跟很多朋友说,你别买股票就买房子,因为房子你可以靠常识判断,哪个地段的房子,有没有好学校,这个是常识。 但是你要说股票,任何一个股票它都有缺陷,市场一跌或者一放大,你就要卖,因为你害怕,你一按啪就卖了,但是房子涨得时候你不愿意卖,跌得时候你又卖不出去,所以就长期投资了,但是股票没有人这么做。 一般的老百姓,我建议买好的基金经理的基金,也不是所有的基金都赚钱,可能也是二八现象。你要买长期历史证明已经是表现不错的一些基金,给它一点时间长期成长,剩下的要么就去买房子。千万别去想着说,我就是个普通人,我要靠买股票发财。 另外,别去借钱,别融资炒股票,这个也是大忌。
问:有什么样的书籍可以给大家推荐一下?
但斌:有几本书大家可以看一下,像《投资者的未来》这本书,还有《戴维斯王朝》,我觉得也是可以看的。 另外我博客上有好书推荐,想进阶可以不断地看那些书。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k748E6PHaH7-uT5eU9xpB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