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玩羊,会变得不幸

Alex 鱼羊 发自 凹非寺
量子位 | 公众号 QbitAI

盆友,今天你羊(guang)了个羊(gao)了吗?

这个刷屏票圈的小游戏,今天依旧在微博热榜上挂着。

不要玩羊,会变得不幸

如果你还没搞明白这是个嘛玩意儿,那就……

不要玩羊,会变得不幸

其实它是个三消小游戏,游戏规则很简单。

不要玩羊,会变得不幸

凑齐三个相同元素的方块,把它们消掉就完事儿了。

再进一步说,也不过就是第一关考你“1+1=?”,第二关问你“如何证明任一大于2的偶数,都可以表示成两个质数之和”罢了……

不要玩羊,会变得不幸

没错,根据官方说法,第二关的通关概率只有不到0.1%……

但就是这0.1%,已经快把网友们逼疯了:有人心甘情愿看了800遍宫斗小广告,有人戴上痛苦面具直接算起了通关概率……

从数学角度看“羊了个羊”

首先要说明,这个小游戏大概率并没有什么严格的数学模型,纯随机搞出无解局的情况还挺常见的……

不要玩羊,会变得不幸

图源:微博用户@萌新你也打

据此盲猜一下背后基本的程序逻辑:随机生成十几种不同的方块,其中每种方块的数量为3的倍数。

如此一来,你总有可能会通关,但算法并不保证每次一定有通关的解法。

不要玩羊,会变得不幸

尽管如此,还是有胖友在被折磨了一整天之后,浅算了一下通关概率。

根据知乎匿名用户的算法,情况大概是酱婶的:

不要玩羊,会变得不幸

按照这位答主的结论,结合Ta自己30局游戏的情况,即使牌序理想,通关概率也不过0.009%。

而按照游戏公告显示的数据,今天的45068687局游戏中,仅有51514只羊通关,即通关率为0.114%

综合来看,岂不是比上清华北大还难……

要知道目前排行榜第一的山东,每年清北录取率能到0.04%左右……

不要玩羊,会变得不幸

不要玩羊,会变得不幸

这么说吧:想要通关羊了个羊,跟指望再砍一刀就能打骨折,大抵上是一回事儿。

而相比数学计算的委婉,许多网友的批评更加直接犀利。

有人一针见血地指出:这个游戏就是来赚广告费的!

不要玩羊,会变得不幸

何出此言?因为别忘了该游戏还提供3个道具,而且挂掉之后还有一次复活的机会。

不要玩羊,会变得不幸

巴特!这其实正是它最“奸诈”的地方——

很多人玩到后面看起来没剩多少张牌了,但又卡在这种胜利在望之际,不再搏一把就特别特别难受。

于是大家开始使用道具,不过每个道具都需要看广告才能解锁。

可惜,大部分人就算看了半天广告,用完所有道具以及复活机会,还是没能过关。(毕竟数学概率摆在那里)

然后,许多愤怒的网友偏不信邪,再来一次、两次……于是就有了:

不要玩羊,会变得不幸
不要玩羊,会变得不幸
不要玩羊,会变得不幸

有人粗略估算了下这种广告能带来的收益(目前玩过羊了个羊的人数已经远超1000万)

不要玩羊,会变得不幸

也有人试图总结出一些通关技巧,比如:多开堆叠牌;不能仅仅为了消牌而拿牌,还要为了“开视野”拿牌等。

不过,大家实践得出,最最最关键的技巧其实和智商没什么关系,而是:

不要玩羊,会变得不幸

除了普通玩家外,有位游戏开发者也直接表示,很嫌弃“羊”。他认为该游戏的开发初衷分明就是算计玩家。

目前这个游戏的微信小程序版评分仅2.6。

不要玩羊,会变得不幸

背后的公司也挺有意思

再来看看羊了个羊背后的人——他们来自北京简游科技有限公司。该公司成立于2021年。

企查查上的知识产权信息显示,除了羊了个羊之外,他们还有十余项游戏软件著作权已获登记批准,包括海盗来了、流浪宠之家、解救大西瓜等。

不要玩羊,会变得不幸

(眼熟吗?)

其中,“海盗来了”最高日活量曾达到2500万,这也使其成为该公司首款月流水破亿的产品。

此外,该公司由张佳旭、厦门雷霆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和北京乐闪科技有限公司共同持股。

不要玩羊,会变得不幸

图源企查查APP

其第二大股东厦门雷霆网络则是厦门吉比特网络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百分百持股的子公司,而吉比特运营的游戏包括“问道手游”、“一念逍遥”、“摩尔庄园”等。

(所以羊了个羊和摩尔庄园竟然还一丝神奇的联系?)

羊了个羊爆火之后,网上有不少人指出:其画风和模式都很像3Tiles,不过3Tiles有多重关卡,难度是层层递进的那种。

不要玩羊,会变得不幸

左为羊了个羊,右为3Tiles

简游科技相关负责人否认了这种说法,并表示他们采用的就是最基础的“连成三个”玩法,类似的游戏非常多。

尽管大家对这次游戏普遍不太满意,但是它确实很火,以致于服务器在24小之内一度崩了3次。

搞得官方不得不急招后端开发的程序员。

不要玩羊,会变得不幸

毕竟这家公司2021年参保人数仅为7人。

不要玩羊,会变得不幸

最后的最后,急招程序员的原因可能还有……

我是羊了个羊的游戏设计师,今天我被公司开除了,因为我掌握着第二关的通关密码,所有人都追着我,我现在无处可藏,只能向你求助。

今天疯狂星期四,你V我 50,我就把羊了个羊第二关的通关秘籍传给你。

 

参考链接:
[1]https://m.weibo.cn/5044281310/4813868024725519
[2]https://m.weibo.cn/5993531560/4813645094060144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1nnxEEmjvaYZDdyry9YjZQ

上海巴菲特,刚下飞机

除了美国,中国是给世界贡献巴菲特最多的国家。

炒股巴菲特有张磊、但斌,培养年轻人巴菲特有陈发树和段永平。当然,陈发树步子迈得有点大,在中国比尔盖茨唐骏身上吃了些亏。

要说学得最像的,还要数上海滩巴菲特——郭广昌。

这倒不是说复星和伯克希尔哈撒韦一样没有主营业务,专搞投资。主要是因为中国巴菲特和美国巴菲特一样喜欢写信。

昨天下午,郭广昌发微博说,自己结束了几个月的海外旅程,在台风”梅花”之前回到了上海:

中国永远是复星最重要的根据地。

之所以要发这个微博,主要是北京市国资委一份内部文件传得沸沸扬扬。文件要求北京国资下属企业梳理与复星的合作情况。

说起来,这已经不是复星享第一次享受这种待遇。2017年6月中旬,银监会就曾要求各家银行排查包括万达、海航、复星在内几家企业的授信和风险。

万达和海航之后的命运,我们已经写过好几次了。但复星那之后的状况,比他们要好不少。他们去年甚至和辽宁方大竞标过海航。

但2022年的秋天,正值而立之年的复星,再次”被踏入”同一条河流。媒体们说中国巴菲特6000亿债务压顶,正在疯狂套现,而且人已经跑去美国。

郭广昌少时家贫,考上复旦后是第一次坐火车。那一年,到了上海的他看到复旦哲学系的学长们挂出了与众不同的迎新标语:

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

学长们一定是看过西游记的,真猴子都跑不了,别说假的了。

1

7月底,10家机构刚刚参与了复星医药的定增。每股42块买进来,花了40多个亿。

大家表面上冲的,是11个创新药项目。实际上等的,还是复星手里的复必泰和阿兹夫定的商业化授权。

复必泰待会介绍。阿兹夫定是最早研发治疗艾滋病的,7月下旬成为国内首款新冠特效药。这款还在开展致癌性试验的药,有些地方已当成和连花清瘟一样的预防药,发给隔离在观人员服用。

要是别的上市公司,机构们高低得留一手。但是中国巴菲特的公司,大家是放心的。巴菲特说他永远不卖可口可乐的股票,复星医药从1998年上市以来,郭广昌也没卖过一股。

结果,机构们的美梦刚过了一个月,就被大股东砸盘的声音惊醒了。9月2日,复星高科减持复星医药8000万股。

可能是股价跌得太难看,过了几天上市公司又宣布了高管增持计划,一共增持:

46万股。

2月份减持海南矿业,3月份减持泰和科技,5月底,复星清仓了青岛啤酒H股。

那可是郭广昌上大学时,不吃饭也要尝一尝的情怀。5年前,他说要过要和青岛啤酒一起迎接下一个辉煌新时代的。

结果,青岛啤酒和40几亿港币堆在面前,他毅然决然选择了港币。

昨天,郭广昌在微博上说请海外的朋友喝了复星的舍得酒,品尝中国智慧的同时:

向海外传递中国信心。

信心是什么我不知道,就知道在青岛啤酒后,郭广昌陆续又减持了中山公用、金徽酒和复星医药,回笼资金超百亿。

在中山公用减持前后,6月的某一天,中国巴菲特在浦东机场登上了飞机,开始了为期几个月环球之旅。这应该是在30个国家和地区拥有产业的他,今年首次出国。

3月份还在发微博的他,在上海静态管理后就保持了沉默。上海刚解封不久就上了飞机的他,不知带走多少瓶:

饱含中国智慧的舍得。

2

从6月浦东起飞,到9月上旬回到上海隔离,郭广昌在这近三个月时间里,去了近20个国家,40个城市。

他的助理这样描述他们下飞机后看到的欧洲:

经济似乎都回来了。从巴黎香榭丽舍大街摩肩接踵的人流,到意大利米兰大教堂门前热闹的餐馆,甚至于各个海滨的度假村,一切都和记忆中欧洲的夏天一样,人潮汹涌,烟火气十足。

充满张力的文字里,欧洲各大城市的酒店价格都有剧烈涨幅,人们在报复性度假、报复性消费、甚至报复性跳槽——尤其是服务业,人们都不太愿意从事辛苦的服务业工作,他们非常轻松就可以在市场上找到工资涨幅20-30%的其他工作。

蚝腩翻阅了郭总这两个半月的照片,从出席在巴黎的Choose France商业峰会,到和汉堡市议长共进午餐,再到剪彩和去以色列拜访大使。

照片里,郭总都没戴口罩,笑得很甜。

复星应该是持有海外资产最多的民营公司。郭总也在昨天的微博里说,复星在海外很多企业都恢复到比疫情前更好的水平。还有一些企业在疫情期间更是取得了高速增长。

他最主要的行程还是在德国。这里有复星投资的一家重要公司:

BioNTech。

2020年2月,在新冠疫情在中国刚传播时,复星找到这家公司,5000万美元认购了158万股股票,请他们用mRNA技术研发新冠疫苗。如果研发成功,复星将获得这款新冠疫苗大中华区的销售权。

BioNTech也很争气。他们的mRNA疫苗很快研发成功,这也是欧美最早获批的新冠疫苗,在国外,人们把这款辉瑞代理的疫苗叫“辉瑞疫苗”。在中国,这款疫苗叫“复必泰”。

复星当年入股BioNTech的价格只有30多美元,去年8月时冲到过460美元。一年时间翻了十几倍,就是真·巴菲特来了,也要喊郭总一句大哥。

只是起了个大早,从2020年就想把复必泰疫苗卖给复星根据地的努力,一直没成功。蚝腩看了看BioNTech这两天的收盘价,稳定在140美元左右。

在老板即将结束环球之旅的时候,复星开始在国内大笔减持金徽酒和复星医药。为啥这么急着套现,有媒体说是因为负债率太高,有6500亿的负债。

复星今年上半年负债率是76.6%。对比下,同样是上海的企业,绿地上半年的资产负债率是87.5%。

有些事,大家说高,就高了。

3

和美国巴菲特一样,中国巴菲特,每年也给股东写一封信。

在2020年3月写给股东的信里,郭广昌一共提了14次中国;2021年3月的信里,提了7次;到了今年3月,这个数字变成5次。

2020年的郭广昌,还是有很多话想讲的。

那一年的5月,他和张文宏、蒋昌建有一次对话。三位复旦校友坐在一起,聊的是启动上海和全国经济,国际航班航运如果恢复,我们准备好了没有。还有,上海如果出现病例,有没有必要进行大规模筛查。

这些讨论的答案,现在大家都知道了。

那一年的年底,面对董明珠的挑衅,他说,我觉得现在尤其是今年,大家日子都不是很好过,所以大家之间都宽容一点。不要去妖魔化别的企业家,也不要去妖魔化别的产业。其实大家过得都不容易,我们需要勤心勤力的认真做事。

今天你妖魔了别人,总有一天你会被别人妖魔化。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tVv-JRHx5oWU-d3p8zrdVw

2022新初三看上海中考复盘:静安喜忧参半,杨浦为他区“做嫁衣”?!

今天继续来看静安和杨浦两个区域的中考概况。

 

从2022年的中考人数来看,静安和杨浦在16区中属于中游人数,今年也均有所上涨,静安区5936人,相比2021年,增长率约为18.7%;杨浦区参加中考人数5500,相比2021年上涨1300人,增长率在31%。

新初三看中考复盘:静安喜忧参半,杨浦为他区“做嫁衣”?!

 

PART
01
先来整理静安区概况:

 

高中汇总:

新初三看中考复盘:静安喜忧参半,杨浦为他区“做嫁衣”?!

静安区共有7所市重:市西、市北、育才、新中高级、六十、华东模范、回民

8所区重:风华、民立、久隆模范、彭浦、市一、闸北八中、七一、田家炳、

特色高中1:上戏附中

普高5:向东、民办新和、上大市北、民办风范、民办杨波

 

中招概况:

新初三看中考复盘:静安喜忧参半,杨浦为他区“做嫁衣”?!

如图所示,静安2022年自招计划255 ;名额到区计划362 ;到校计划839 ;统招计划3132 ,中招总体计划4588人,相比2021年的2724人,扩招率约达68.42%,占比区内考生人数约为77.29%

 

静安区名额到区计划中有70个四校名额,40个四分,77个八大,仅次于浦东、闵行和徐汇,排在全市第四位。今年收获到校计划最多的是风华初级,共83个,其次是市西初和市北初,分别有63个和58个到校名额。

 

平行志愿两年对比:

新初三看中考复盘:静安喜忧参半,杨浦为他区“做嫁衣”?!从表格上直观看,静安区除市西、市北两所区属市重点,民办普高宋庆龄、燎原、上外西外五所学校分数有涨幅外,剩余高中平行志愿分数线整体下降,其中久隆模范降幅22分,在区重中属降幅较高的学校。

 

总结:

2022静安考生虽然上涨了1300多人,但计划上有扩招,分数线也相对友好,可以说区内很大一部分考生基本不愁没有名额拿。并且今年四校平行志愿名额每个区都有投放,静安区斩获上中最低录取分数线714分,与最高分数线的分差在10.5分,“中考快乐区”名不虚传。但“快乐”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对于牛娃学霸来说大概率不会偏安一隅,而是选择拓宽路径拼一波外区牛校,这也导致静安尖子生源会有一定的流失。

 

PART
02
再来说杨浦区:

 

高中汇总:

新初三看中考复盘:静安喜忧参半,杨浦为他区“做嫁衣”?!

杨浦区内有3所市重:控江(八大之一)、杨浦高级、同济一附

1所特色普高:“工程素养”为特色的上理附中

1所普高:复旦二附(复旦大学子弟学校,不对外招生)

“四校”中复旦附中、交大附中两校也均在杨浦,这个阵容搭配,足见教育高地南徐汇、北杨浦不是说说而已。

 

2022中考概况:

新初三看中考复盘:静安喜忧参半,杨浦为他区“做嫁衣”?!

杨浦今年自招计划240 ;名额到区计划347 ;到校计划623 ;统招计划2629 ,中招总体计划3839人,相比2021年的2479人,扩招率约达54.8%,占比考生人数约为69.8%

 

复旦附中投放在杨浦的名额到区计划45个,为全市TOP1,四校到区计划96个,排在全市第四位,同时收获四分名额34,八大名额53。今年上音实验和铁岭中学收获到校计划最多,均为44个。

 

平行志愿两年对比:

新初三看中考复盘:静安喜忧参半,杨浦为他区“做嫁衣”?!

今年在平行志愿上的分数线各区头部重点校均有上涨,竞争激烈,杨浦区也不例外,市重点的分数全线上涨,民办普高中也有两所学校分数在杨浦区的涨势很猛,分别为安生涨了50分,上外西外上涨29分。

 

总结:

杨浦中部教育资源丰厚,且区重+普高分数普遍偏低,也是属于普娃相对友好的区。中上及尖子牛娃选择较少,虽然区内有四校中的两校复附、交附,但都属于全市招生,且难度很高。学霸除了控江、交附、复附没有其他选择,拼自招和名额分配的学生较多,然而今年自招又大幅度缩水,大多牛娃咬牙冲击外区牛校,高考拼复旦、同济、上财。

 

注:文章中数据均来自网络,手动整理,仅供参考,如有错漏,欢迎指出!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xLhvJqjYvIT5D7A6vrVpLA

警惕!史诗级泡沫,即将破灭?

作者丨德卡
来源丨 米宅财经(ID:mizhaicaijing)
 
警惕!史诗级泡沫,即将破灭?
就在前几天,投资大佬们发出了致命警告。
著名价值投资大师、资管公司GMO联合创始人兼首席策略师格兰瑟姆当起了吹哨人。
可能很多人知道巴菲特和罗杰斯,但这个格兰瑟姆是谁?
83岁的格兰瑟姆曾成功预言了日本1989年股市崩盘、2000年网络股泡沫崩盘与2008年次贷危机。
最牛逼的是,别人都是赔钱,他却反而大赚。
01

他警告美股“超级泡沫”破灭即将进入最终阶段,要为“史诗级”结局做好准备。
当下的超级泡沫是前所未有的多重泡沫危机组合,三大资产类别——住房、股票和债券在去年年底都被严重高估。
所有发达国家股市的超级泡沫将难逃价值回归的命运。
而且价格越高,均值回归旷日弥久,损失就越惨重。
同为投资大师的罗杰斯也警告称:
一场历史性的股市崩盘即将到来,这将是他一生中最糟糕的一次。
曾成功预测2000年网路泡沫,2008年牛市头部以及2009年熊市底部的金融市场泡沫的研究专家格拉汗,也给出了预测:
1、本轮泡沫很像2000年的泡沫,主要集中在美国科技行业
2、我们真的把所有的资产都搞乱了,从历史上看,这是非常危险的
3、我们面临的是类似2000年的泡沫
4、美联储完全无能为力
5、当通膨长期存在时,你必须接受较低的本益比,历史书上是这么说的
6、在资本主义世界里,总有一段时间是完美的,但现在很多这种完美已经开始消失
警惕!史诗级泡沫,即将破灭?
可我回过头看美股,上周五反而是高开高走。
当下,美国看空的声音远远超过看多乐观的声音。
可奇怪的是,越看空越上涨,越看空市场抵抗力越强,越看空投资者心理承受力越强,市场越理性,投资者心理越强大。
一句话,真正的市场,一点也不会惧怕看空。
加息初期,美股大概率会调整,但是加息全周期内美股涨多跌少。
在过去四轮美联储加息周期中,首次加息30天、90天后,美股三大股指均大概率会出现调整。
警惕!史诗级泡沫,即将破灭?
但是除了第一轮加息周期,其余三轮加息全周期内美股三大指数均有上涨,随着时间的拉长,加息对股指走势影响逐渐减弱。
 
 
02

今年以来,美股、中房、日债,这全球最坚硬的三个泡沫,其中两个已经出现裂痕。 
不管怎么说,作为全球最坚硬的泡沫,美股已经开始出现裂痕。
再加上,今年日元大幅贬值,兑美元汇率跌破135,创近24年来新低。
自2021年年初以来,日元对美元已经大幅贬值超过30%。
这代表如果以美元或人民币计价,所有日本人的月薪和资产都在缩水。
就连整个日本,如果以美元或人民币计价,那整体财富值也在缩水。
2021年,日本人的平均年收入约合30万人民币。
2022年,日本人的平均年收入,只约合不到23万人民币了。
就好像1991年的苏联人,以美元计价,全国都是穷鬼一样。
日元暴跌,再加上日本负债率高达257%。
三大泡沫里,日本债市泡沫最脆弱,最缺乏缓冲空间,除了剧烈贬值别无他法。
日本的杠杆率率,是发达国家的2倍,是新兴市场国家的3.5倍!
这个规模,相当惊人。
有朋友问,那中房呢?
房价泡沫,是所有国家发展过程中的一个宿命,但是它绝非终点。
这两年,我们已经在主动地挤泡沫,坚持房住不炒。
目前,只是阵痛期。
通胀,目前来看,长期存在。
在货币超发的时代,通胀上升是长期现象。
目前,全球各国家家都有本难念的经,世界已经走到了命运的十字路口。
在这个困难的时期,我们普通人最关心的,是如何平稳度过接下来的冬天?
无论经济危机来与不来,增速放缓是不争事实,普通人也要未雨绸缪,把自身的损失尽量降低。
我有几个建议:
1. 持有保值和避险的资产
比如黄金和指数基金。
当然,如果真的发生经济危机,没有资产是保值的。
即便是黄金,在08年危机中作为一种流通商品,价格也是下跌的。
但是因为黄金波动相较股票更小,所以是依然是优秀标的。
旧有金融秩序摇摇欲坠,不如选择更有确定性的黄金。
2. 保证现金流动性
存入一定的现金,无论哪一次经济危机,都必然伴随着大规模的失业,失业会带来生活质量的断崖式下降,为了可以挺过金融危机,预先准备的资金是必要的。
3.  降低负债与杠杆
今年最好不要贷款买房,负债和杠杆一定是经济危机里的索命符。
在90年代背上房贷的日本人,有的到现在还在偿还当年的负债。
4.坚持长持好资产
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
只要是真正具有投资价值的资产,或多或少都会迎来泡沫不断增大的过程。
我们要做的,就是摒弃市场噪音,专注于自己最认可的资产。
只要价值在,估值自然来,只要不追涨杀跌,好资产总会有兑现的机会。

没有一个冬天不可逾越,没有一个春天不会来临。

在这场寒冬里,多锻炼身体,多读书,多陪陪父母和孩子。
熬过这个冬天,春天也不远了。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cyx28g6P2cw9qOOMO3TROQ

好运气的公式 2.0

“关键不在于你游戏玩得多好,

而在于你想玩什么游戏。”

夸梅·阿皮亚

 

在《老喻的人生复利训练营》里,我问过大家一个问题:

你在卢浮宫参观,突然遭遇了大火,你决定在逃走时抢救一幅画,你会选择哪一幅画?

这不是一个有标准答案的问题。有人会选蒙娜丽莎,有人会去救莫奈的睡莲,但我喜欢的答案是:

选择离你的逃生出口最近的那幅画。

好运气的公式 2.0

 

一、道理
“做难而正确的事情”,这个说法流行起来,也许是因为现在做事越来越难。
我欣赏这句话出处背后的故事和主角。但是,“做难而正确的事情”,会给正在做“难而错误的事情”的人们以错觉。
未必正确的事情,可能因为难而显得正确,这错觉和“丑男人很忠厚”一样不靠谱。
难而正确的事情,不是说做的时候难,而在于识别“正确的事情”很难,识别后做出选择更难。
本文将讲述一个“好运气的公式”:
好运气=做对的事情✖️把事情做对
这个所谓公式,能解释很多“道理”,例如:选择比努力更重要。
  • “做对的事情”,是选择;

  • “把事情做对”,是努力。

如下图,本质上这是一个关于面积的计算:

好运气的公式 2.0

创业者如元气森林的创始人,用贝叶斯定理的基础概率(或“基本比率”),来解释自己为什么要做饮料:
1、饮料领域看起来很老土,但基数极大。中国饮料市场规模超过一万亿。
2、对比而言,类似于SaaS市场,看起来很性感,可市场规模仅为百亿级别。
3、所以,做饮料啃一小口也很大,做SaaS做到老大也很小。(这不代表创业公司不因为某个领域的增长空间而去做。)
投资人如芒格,他鼓励“去鱼多的地方捕鱼”:
1、典型的例子如中国过去二十年的地产大牛市,赢家们是因为正好撞进了鱼多的地方。
2、而一旦鱼群退去,那些误以为自己是靠捕鱼能力赚钱的人就可能陷入困境。
聪明勤奋的雷军,悟到“顺势而为”,中年再出发去做智能手机,是一样的道理。
可是,智能手机市场虽然基数很大,为什么对绝大多数参与者并非意味着机会呢?如果是一个赢家通吃的市场,基数再大有什么用呢?
“时代是万位数、行业是千位数、个人专业是百位数”这类提法很生动,更确切说:时代和个人之间,是一种乘积关系。

好运气的公式 2.0

所以我们应该再完整地看看“好运气的公式”:
好运气=做对的事情✖️把事情做对
  • 做对的事情,是指基数大的市场,大趋势,大概率正确的事情;
  • 把事情做对,是指鱼再多,也要和你有关系才有价值;
  • 上面两项中间的“✖️”,是指你在鱼多的地方抓住鱼的匹配策略。
我喜欢用大白话将之总结为“运气三问”:
1、天上为什么掉馅饼?
2、馅饼凭什么掉在你的头上?
3、你如何将这个馅饼吃进嘴巴里?

好运气的公式 2.0

所以,智能手机对雷军来说也许是个馅饼,对罗永浩来说也许就是个陷阱了。(我很喜欢罗永浩,期待他早日回归科技界。)
我对这个话题感兴趣,是因为发现这个烂大街的道理,的确是许多高手们的“通用算法”。
可是,这个道理并没有得到很好的解释和描述。
恰好这个道理背后,又有一些严密而有趣的计算。
假如一个道理能够构建出一个模型,假如这个模型能够相对精确地被数学描述,没准儿真能成为“高手的公式”。
所以,本文是尝试做一件“将陈词滥调讲出新意”的事情,恰恰这类事情也是符合该公式的。
 
二、计算
人们对基础概率的忽视,经常带来现实中决策上的误判。
例如,你在街头看见一个美女貌若天仙,于是你猜:
a、她是一位演员或者模特;
b、她是一位普通的公司职员。
不少人会猜是a,但是该美女是后者的可能性更大,因为公司职员的基数远大于演员。
为什么会出现误判?有以下三个原因:
一、鲜活效应;
二、忽视基础概率;
三、颠倒了因果。
综合以上三点,人类喜欢根据鲜明的特征去套“规律”:
演员通常很美,所以这位如此美的美女大概率是位演员。
再比如你看到一项研究结果表明:四分之三的车祸发生在离家25英里以内的地方。于是有人开始分析,离家近开车更不安全,是不是因为快到家了着急或者放松警惕?
这也是一个基础概率谬误,并且也颠倒了因果。真相是:
  • 90%的时间你都在家附近开车,发生车祸的概率当然更大。
  • 相比3/4的比例,实际上离家近开车可能更安全。
我还是用那个老掉牙的例子,来描述一下基础概率相乘关系

塔勒布在投资研讨会说:“我相信下个星期市场略微上涨的概率很高,上涨概率大概70%。”

但他却大量卖空标准普尔500指数期货,赌市场会下跌。

他的意见是:市场上涨的可能性比较高(我看好后市),但最好是卖空(我看坏结果),因为万一市场下跌,它可能跌幅很大。 

分析如下:
  • 假使下个星期市场有70%的概率上涨,30%的概率下跌。
  • 但是如果上涨只会涨1%,下跌则可能跌10%。
  • 未来预期结果是:70%×1%+30%×(-10%)=-2.3%。
  • 因此应该赌跌,卖空股票盈利的机会更大。
好几个聪明朋友对我说,这类计算太简单了,初中就学过。但其实并没有。
而且之所以我老拿这个例子说事,是因为塔勒布的故事发生在华尔街,那帮顶尖聪明人也会在这个简单计算上犯糊涂。
姑且用上面这个计算套一下“好运气的公式”:
先看一下天上掉下来的是什么馅饼。
好运气的公式 2.0
看起来是一个“上涨”馅饼。但是根据公式我们知道,要计算的是乘积,所以对好运气的计算应该是:
好运气的公式 2.0
乘积的结果就是求面积。下跌的概率更低,但是可能下跌的幅度更大,所以下跌的期望值(红色面积),大于上涨的期望值(绿色面积)。
因为是乘积关系,所以长和宽是可以颠倒的。其隐喻是,哪怕是基础概率小的事情,也可以靠把事情做得更好而扳回来。一些专业领域的小而美的公司的确也是这样做的。
但是,假如二者的基础概率差一百倍,要扳回来的代价就高很多。
为什么如此简单的计算,华尔街最聪明的人都会搞错呢?
因为这里面的计算拐了两道弯,而我们的直觉更加适合解决拐一道弯的问题。
上面说了人类容易因为鲜活效应而忽视基础概率,那么请允许我再拐一道弯:
假如你在街头看见三位貌若天仙的美女在一起走,你认为她们是演员还是普通公司职员呢?
我们的直觉,对于概率问题,通常是两头摇摆的。

再看一道让很多绝顶聪明的人也为难的题目:

某市八年级学生的平均智商是100。为检验当地的教育水平,你随机选择了50名学生接受测试。第一个学生的智商测试得分为150,请判断这50名学生的平均智商。
《思维的发现》

答案难道不应该是平均数100吗?

毕竟那个智商150的孩子只是特例,也许会被得分较低的拉平。

正确答案应该是101。

假如你错了,不必在意。当年这道题曾经考倒了一群精通概率的专家。

看似只是多了个“1”,差别其实很大。背后的有趣逻辑,提醒了我们基础概率与新证据之间的互动关系。

 

三、应用
现实中,有太多不懂“面积”的无聊辩论,例如:
  • 战略重要还是执行重要?
  • 创意重要还是团队重要?

好运气的公式 2.0

我用公式来讲述一个世俗的道理,绝非是用所谓自然科学来套用社会科学。
理解基础概率,有助于我们摆脱人类典型性的依赖,避免由此产生的误判。
作为基于比较的直观动物,人类在某种意义上缺乏全局性。
所以,计算中的乘法,用面积来代表期望值,能帮助我们做出全面而理性的决策。
这也是一种基于第一性原理的思考。
这么做,并非完全基于基础概率来做判断。多个新证据的出现,会大幅修正基础概率,这正是贝叶斯定理的杠杆效应。
回到我们的“好运气的公式”:
好运气=做对的事情✖️把事情做对
来看一下这个公式无处不在的应用。
 
1、马斯克如何招聘?
马斯克招聘时,会问两个问题:
a、你处理过哪些棘手问题。处理得怎么样?
b、你在关键节点时如何做决策?
这两个问题非常聪明。我用下围棋来打比方说明:
“解决难题”相当于做死活题,很有挑战,但有最优解,或者说在具体情境、资源约束、时间限制下,有最优解;
“决策”则是指选点能力,例如左上角有个对杀,右下角有个大场,选哪个战场?然后才是具体解决问题。
二者也是乘积关系,最终价值取决于二者相乘的面积。
所以,一个高手应该既会做死活题(解决具体难题),又会选点(有决策能力)。
我曾提过“两眼论”。以上算是对“两眼论”的生动补充。
决策之难,不止是价值评估之难,你需要构建一个价值函数,还要代入数据估算。
决策更难之处是:要超越可以计算(例如有解的死活题)、能够看见的事物,去预见未来的结果,进而作出跨期决策。
以上这两种能力,是二位一体的:
  • 只会做局部死活题,容易“赢了每一场局部战役却输掉整个战争”;
  • 只会“选点”而不会做死活题……如果不会做死活题,根本谈不上“选点”这件事。
2、大局观和资源分配
选点能力,就是找寻“什么是正确的事情”。
不管企业,还是个人,资源都是有限的。所谓选点,就是以全局视野,来找寻能够形成竞争优势的主战场,并分配资源。
做到这一点,需要非常艰难的思考。所谓“做艰难而正确的事情”,难在选择。
大部分人会为了逃避这种艰难,而假装很辛苦地埋头去做事情。
难在哪里?
难在大局观。
我将其概括为三种大局观:
a、空间的大局观;
b、时间的大局观;
c、资源的大局观。
 

a、空间的大局观

就像下围棋,哪里重要下在哪里。

我从AI那里学到的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脱先:
AI永远去下全局中最重要的那一点,哪怕战场再激烈,一旦不是主战场了,立即转移,绝不纠结。
围棋毕竟还是一个完美的二维游戏,现实世界要复杂得多。
现实世界不会像围棋那样在某个维度上有极深的计算,而是由很多个维度的不那么深的计算交织在一起。
所以,我们只有用概率去评估,去计算各种变量的可能性,并通过加权计算期望值。
事物的概率,是一大堆交织在一起的模糊因果。
所谓“正确的事情”,本质上是去找寻大概率正确的事情。
 

b、时间的大局观

这一点更容易在投资和创业那里找到案例。

例如“长期持股”。价值投资者的长期主义,建立在他们的计算深度、以及预留的足够的安全边际基础之上。时间的大局观消除了短期的不确定性,令长期的确定性价值显露出来。
价值投资者的时间大局观,代表了概率的频率派。创业者的时间大局观,则代表了概率的贝叶斯派。
1、创业者大多从小概率事件入手,然后随着时间不断优化概率。
2、价值投资者更相信基础概率中的大概率事件,他们对“力挽狂澜”并不感兴趣。
时间的大局观,还应该包括对时代和周期的理解。
 

c、资源的大局观

指的是如何根据空间的大局观和时间的大局观分配有限的资源。

所谓战略,就是对有限资源的权衡取舍,以确保在优势地带形成局部的差异化优势,以追求达到某个浓度之后的“炸裂”。
3、选择之后的努力

假如“选择”有用,那么每个选择理论上都对应着几种不同的可能性,就像几个不同结局的平行宇宙。

然而在现实中,为什么命运似乎只是单线程地滑落?似乎并没有多个可能性的并行,哪怕只是在一念之间。

原因之一是,在已知变量里,个体的变量太微不足道了,如同一滴水落入大海般带不来任何改变,所以“选择”所带来的别的可能性并非没有,只是概率极低,可以忽略不计。

由此,选择也与浓度有关,进而与边界有关。

所以,选择不仅是一个过程,还是一个系统。

个体的努力,必须基于一个相对封闭、但又能够持续与外界发生关系的系统。

就像制冷的冰箱,行驶的汽车。系统实现了局部的熵减,从而可以对外做功。

很多人去追逐时代的大机会,去学习,去混圈子,但是假如没有自己的系统,没有手中的筹码,乘积仍然是零。

  • 当我们的选择过于聚焦时,可能迷失在过于狭窄的空间里;

  • 当我们的视野足够宏大时,选择的浓度不足以产生改变。

系统的浓度,需要靠空间来实现;

长期收益的浓度,则有赖于系统通过时间的叠加来实现。

关于选择和努力,聪明人最容易犯的错误是:

试图将不正确的事情做成正确的事情。

而且,越聪明越容易产生这种幻觉。

这并非不可能,但概率较低,费力很大。拥有“现实扭曲场”的乔布斯也是栽了几次跟头才找到感觉。

再例如:马斯克选择自己的路线,是先自上而下思考,去找寻那些人类非做不可的事情。

那些事起初也许是小概率的,但未来则可能是大概率的。

即使如此,也只有极少数人可以熬过其间漫长的黑暗。

 

4、乘号和匹配质量

陈春花教授大约讲过一段类似的话:

解决问题的价值,取决于该问题的需求的强度。

如果用公式来表达,就是:

价值=需求✖️解决。

这个公式和好运气的公式大致是一样的。

这就会引发出一个概念:匹配质量

好运气的公式 2.0

我在朋友发来的一段文字里看到这个概念,它尤其适用于个人成就,对于孩子的教育格外有启发。

个人成就=领域✖️个人努力。

一个人只有热爱自己的工作,才能够有持续的激情,长久的专注力。所以,长期主义从来都不是靠坚持的,而是靠高匹配质量下的兴趣和天性驱动。

围棋的关键是选点,企业的关键是选人。例如海底捞,服务员的热情不是靠培训出来的,而是靠选出来的。这是关于一个人的基础概率的命题。

有项研究表明,那些职业生涯的早期,花了较多时间在“匹配质量”上的人,貌似起跑的时候有点儿游手好闲,兴趣太多,其实是在寻求对个人而言的全局最优点,一旦找到就会后来居上,势不可挡。

对于孩子的教育更是如此,漫长童年期的发明,就是为了让孩子在适度混乱的安全环境里,通过探索和试错,快速而低成本地实现自我认识。

可惜我们的教育大多做反了:

  • 我们花了太多时间教会孩子去提前学那些早晚都会并且成年后基本用不上的应试知识;

  • 却让他们在成年之后才开始思考“我喜欢什么?我擅长什么?我该做什么。”

至此,我们大概可以明白:

你在卢浮宫参观,突然遭遇了大火,你决定在逃走时抢救一幅画,你应该选择离逃生出口最近的那幅画。

因为你的决策,是基于一个乘法:

觉察自我✖️觉察环境。

 

总结

本杰明·富兰克林说:

20岁时起支配作用的是意志,30岁时是机智,40岁时是判断。

什么是正确的事情?

这是个非常复杂的问题。你需要有自己的价值评判标准,有目标,进而构建一个用于评估的价值函数。

而且,“正确”总是一个概率化的问题,并且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什么叫把事情做对?

同样非常复杂。

这背后还是关于决策的话题,大之又大。

也许我会在另外的文章里讲述上面的话题。

关于“好运气的公式”:
好运气=做对的事情✖️把事情做对,
请记住“运气三问”:
1、天上为什么掉馅饼?
2、馅饼凭什么掉在你的头上?
3、你如何将这个馅饼吃进嘴巴里?
也许人生的确就像是一场火灾,我们必须竭尽全力从中救出些什么。
在这个不确定的世界里,愿我们都活下来,并且活得好,还顺手救了些值得救的东西。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5Kx7cjtU04VkHeumM9W-P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