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离新学期开学近在咫尺,家长们如期陷入焦虑模式,只不过往年是因为新学期的新挑战和在假期被拉大的差距,而如今却是因为那些前途未卜的辅导班。
曾经,在大大小小的商业中心,门庭若市的商家一般只有两种可能:网红饭店或者热门机构。
在某些鸡血重镇,竞争激烈的机构将各名校的牛娃们团团包围。比如东北角某区,5km范围内就有四个以上的某思,两个某季以及两个某菇,这还仅仅只是奥数这一门学科的机构。
然而,谁都没有想到,暑假里发布的一纸文件改变了一切,它让大多数教培机构从天堂掉落地狱。
这不是优胜劣汰,而是无差别地团灭。
贰
相比其他机构尚有调整的空间,依托境外外教的在线英语机构被逼上了绝路。原本的瓶颈就在于境外师资的争夺,现在好了,直接断炊!
一二线城市往往还有不少深耕多年的优秀线下机构,而在三四线城市,在线机构成了大多数积极上进的孩子提升口语的唯一途径。
因此,即使国家早有“单次课程销售不能超过三个月”这样的规定,但相当一部分家长依然冒着风险签下了单课时价格更优惠的大课包,有些甚至可以足足用上三年。
同业的恶性竞争,销售的高额返佣,广告的巨大投入,以及在关键时候完全隐形的监管让风险如滚雪球般不断累积。直到政策出台,境外外教被按下了停止键。
就像灾难恐怖片里演的那样,一部分人感染了未知病毒,然后整个片区都被隔离,然后……整个片区没了。
我不禁要问,为什么不是提前约谈这些机构,监管它们的现金流,然后分步分批完成转型,从而使消费者的损失降到最低?
突如其来的变革,到底是帮了家长,帮了孩子,还是让某些原本就危机四伏的企业找到借口破产脱身?
叁
作为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补充,教培机构一直都在鸡血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特别是一些对于学校和家庭而言较难辅导的部分,比如英语口语,比如进阶奥数,比如艺术类和体育类等等。
客观上,这一波在线外教课的兴起对很多孩子外语能力特别是口语交流能力的提升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不管外教来自北美,欧洲,或是菲律宾,她们的付出让很多孩子从启蒙开始就敢于开口。可千万别小看了这点进步,曾几何时,国人学习英语的最大障碍不就是口语么?
有人也许会给你推荐环境优美且授课效率更高的线下外教机构,可是你知道纯外教的线下机构是什么价格吗?直接翻倍都不止,这还没算家长的陪课和接送成本。
所以,“何不去线下”是不是有种“何不食肉糜”的感觉?
其实,不是不知道什么更好,只是大家选择了相对更合适自己的课程罢了。
肆
再来看奥数机构,连财大气粗的某思也在魔都关了30多家分校,其他机构的惨状更是可想而知。有些直接关门躺倒,剩下的则大幅裁减开支完全或部分转到了线上。
这是魔都一家口碑不错的奥数机构发布的“特殊的”广告,面对这样的场景,不知道各位的心情如何?
一声叹息。
因为机构关门或者老师辞职而痛哭流涕的孩子们,他们真的是被家长和机构胁迫洗脑的么?
而那些在周末和假期不用再上辅导班的孩子,他们的时间真的会被更有意义的事情占据么?
伍
依然有一些在线外教机构持续开放约课,尽量兑现家长们购买的服务。只是,这样的良心机构太少了。而且国内这头大量约课+挤兑退款,国外的外教也一样人心惶惶,双重压力之下很难有机构可以熬过这关。
为了让大家尽快知道现状,很多公号建立了家长维权群。大家互通有无,做最坏的打算,但尽量保持冷静,避免不必要的恐慌,减少对生活的负面影响。
当然,我们更希望有相关部门牵头追责,并设立相应的法规,杜绝未来同类的事件再次发生。
说到这,我觉得机构本身对风险的控制也尤为重要。
“没有上完的课,都是负债”,这是某机构负责人说的一句话。
是啊,拒绝被资本裹挟,从心出发,稳健经营,这才是这个行业该有的节奏。
陆
危机面前更能看透人心,那些疯狂跪舔的,调侃搞笑幸灾乐祸的,极力撇清和机构关系的……这样做真的能让自己鹤立鸡群么?
其实自媒体本身也是普通的家长,在危机面前,除了给家长尽可能的帮助,还有一件事可以做到,那就是“共情”。理解大家的需求,理解大家的选择,理解已购课家长的无助、焦虑,甚至愤怒。
让再我们回过头冷静思考一下,大部分课程的出发点真的是想解决大家的痛点:在线外教,幼儿思维,大语文,AI美术,编程启蒙,音乐陪练,演讲表达,科学实验等等等等。而最初的那几个月,我相信大多数的家长也切身感受到了自家孩子的进步。
只是最终,这段体验过于昂贵,家长成了企业经营不善以及突发政策风险的买单者。
资本扎堆的行业,来的时候轰轰烈烈,走的时候满目苍夷,这已经不是第一次了,也绝不会是最后一次。
哎……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LmJrpl2jiwH6xfDxoKKoO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