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nux服务器上导出mysql的查询结果

运营需要一些数据,要求又紧急,写个程序貌似来不及,只好登录到服务器执行SQL。

首先连接到数据库

mysql -u 用户名 -p [-h 数据库ip地址] [-P 端口号] [数据库名]

会提示你输入密码

mysql> select xxx from table_name into outfile '/tmp/test.xls';

显示一个错误,度娘后发现没有输出到mysql配置的文件夹内
ERROR 1290 (HY000): The MySQL server is running with the --secure-file-priv option so it cannot execute this statement

mysql> show variables like '%secure%';
或
mysql> SHOW VARIABLES LIKE "secure_file_priv";
+--------------------------+-----------------------+
| secure_file_priv         | /var/lib/mysql-files/ |
+--------------------------+-----------------------+

mysql> select xxx from table_name into outfile '/var/lib/mysql-files/test.xls';

显示导出成功,然后到目录下一看,文件并不存在

运营小哥又在催了,怎么办?

放大招,将查询结果都导出到指定文件吧

mysql> pager cat > /var/lib/mysql-files/test.txt ;

mysql>select xxx from table_name;

文件果然生成了。这个时候,查询结果也不会显示在控制台。要是想要显示结果,可以取消导出到文件,

 mysql>nopager;

暂时算是完成了小哥的任务。

作妖是高明的交易策略

1

 

夫妻、情侣吵架的时候,经常会提到一个词【安全感】。

 

我没有安全感,你要哄我;

 

我没有安全感,你要时刻陪在我身边;

 

我没有安全感,你要给我买包买表买手机。

 

这种行为常常被人称为【作】,读一声。

 

作不是只有女人,男人也很作,男人的作的方式是另一种。

 

我要听我妈的,我也没办法。

 

我要你手机上不能有别的男人的联系方式。

 

在作人这件事情上,男女都不做人,谁也不比谁单纯。

 

作这种行为,往往是被大家所唾弃并且嘲讽的,不然也不会有作死,作妖这种词汇产生了。

 

但其实,【作】或许是不好的,但未必一定是愚蠢的,甚至很多时候,作其实是一种策略。

 

【作】的行为不是目的,而是用来达成目的的工具,而其目的就是在情感、婚姻、工作生活中用来试探对方的底限。

 

为什么要试探底限?

 

这就要提到一个已经被大家说烂了东西,博弈。

 

我们要看作为一个以自身利益为主导的理性人,【作】对TA来说,有什么价值。

 

情感市场中的【作】,其实就跟川老师的嘴炮一样,其本质是一种试探手段,目的是试探对方的底限。

 

试探底限有什么用呢?

 

作用非常大。

 

交易是一切经济行为的根本,但在日常运用中,在交易这个基础行为之前,往往有另一种行为存在——博弈。

 

交易是经济的根本,而博弈则是商业的根本。

 

简单理解的话,博弈就是双方交易前的讨价还价。

 

交易跟博弈不一样。

 

交易就是你买我卖,供需交换就完事了。

 

而博弈,则是在自己的底限之上,通过不断的压榨对方获取更高的价值。

 

比如说,你有一个东西要卖,你的内心的底限是1千元,低于这个价格不卖,那么卖的价格越高你就赚的越多,对方要买,不知道你的底限是多少,所以疯狂试探你的底限,砍得越多,他赚得越多。

 

就像你妈带你去买衣服,店主开价200,你妈说一百,对方说160,你妈说120,互相砍来砍去,俩人和小剧场一样作精附体。

 

【你不买我就走了】【再低我就亏了】。

 

最后140达成成交,这就是互相博弈,你妈在试探店主的价格底线,店主在试探你妈的心理底线,最后成交。

 

如果店主一开始就告诉你妈这衣服成本50,你妈是不会提供给他任何的溢价的。

 

如果你妈一开始告诉店主她最多能接受180,店主也不会提供任何的优惠。

 

这就是博弈的本质,互相试探,最后妥协。

 

这时候,【作】,就成了一种润滑油。

 

如果一个东西,对方开价10万,你爽快砍5万,他一口就答应了,你就知道自己血亏了,但是你已经爽快砍价了,你就被架在了面子的高地上动弹不得。

 

如果你是用【作】的方法去聊,你最终怎么砍,都无所谓。

 

【作】,也可以被理解为是一种低道德优势。

 

只要我不尴尬,尴尬的就不是我。

 

在交易中心,其实这不是劣势,这是优势。

 

用我们老话来说,就是要里子不要面子。

 

我们继续讲交易。

 

在双方交易中,一般只存在零和,就是一家输一家赢,差别只在于赢多赢少,而不存在双赢,所谓的双赢就是大家都没赢。

 

博弈说穿了就是打一个信息差,你要试探对方的上限,对方要试探你的下限。

 

为什么以前谈生意要在酒场上谈生意?因为当大家喝高了的时候,平日里紧绷的思维,才有松动的空间。

 

博弈是商业的基础,博弈无所不在,哪怕是在你日常的消费中。

 

饮料的定价就是消费者和厂家博弈的结果。

 

消费者想买便宜的饮料,厂家想赚最多的钱。

 

但定价过高,超过了消费者的心理上限,没人买,定价过低,接近自己的底限赚不到钱。

 

所以商家就会把价格在自己的底限上往消费者的心理上限上靠,以尽可能的赚更多的钱,消费者要在自己的上限上,往商家的下限压,以尽可能地花最少的钱。

 

于是就有了现有的定价。

 

生意,交易的促成,都需要双方互相博弈,获得一个双方都能接受,或者勉强能接受的价格,都需要互相隐藏底限,不断的相互试探。

 

所有的交易行为都是经过博弈才能推进的。

 

这时候,川老师的各种疯狂作妖,就可以理解了。

 

作是表象,试探才是真相。

 

他用各种疯狂行为,逼其他国家,企业,用一个对方不可能接受的价格,让对方直接给出他们的底限价格,有了底限,那你就没有再加价的权利了,因为我知道你的底限在哪,你的任何高于底限的价格都是不合理加价,你没有资格再跟我叫板。

 

一旦底限被对方掌控,那就不是博弈了,而是单方面的压制,失去了信息差的你,就失去了话语权。

 

因此,在一场交易,或者说博弈中,底限就是最重要的信息。

 

只要你的底限被对方知道,你就失去了加价的权利,也没有跟对方谈判的空间。

 

这就是底限的重要性。

 

如果我们把情感、婚姻当做交易来看待,那么这场交易中自然也存在着这种博弈。

 

而【作】就是在这种博弈中用来试探对方底限的最佳手段。

 

最重要的底限,永远是不被人知道的那个底限。

 

而作,就是基于这种底限思维产生的产物。

 

通过【作】,对方可以一步步试探你的底限,最终触碰到你的底限,明确你的底限后,对方就知道了自己的收割范围。

 

他就明确了自己的收割范围。

 

比如说钱,我到底能在你身上榨多少钱呢?

 

小打小闹没意思,名车豪宅一说出口突破了你上限把你吓走了,那就没得玩了。

 

那么【作】一下,就是一种试探。

 

【爱我就给我买包包】

 

于是知道你的底限不止两万。

 

【我XXX都给你了,给我买个车很过分吗?】

 

于是知道你得底限不止一辆二十万的车。

 

【房子加我名字怎么了?】

 

不行?

 

那ta就知道你的底限是房子,如果对方要终止交易,那么一句【我只是缺乏安全感。】

 

就能轻易兜底,把话圆回来。

 

借此,ta就明确了你的底限是房子或者是房子的那个价格,房子之下的东西就是ta的收割范围。

 

钱,只是一个例子,生活中的一切,都是可以收割的东西。

 

你的底限一旦泄露,就是一个用来在你身上疯狂获取价值的工具。

 

你不会一个月在我身上花超过两万?

 

那我就刚好花到一万九。

 

你不允许我影响你的工作?

 

那我就只影响你的生活。

 

甚至还存在反向收割,通过对你的底限掌控来让你贡献更多价值。

 

你的底限是不能影响到家人?

 

那我就拿你的家人来要挟你。

 

一哭二闹三上吊,只不过闹的不是你,是你的家人。

 

这种情况极端恶劣,但确实存在,男人女人都会用,并且只要用起来,对方就很头疼。

 

这就是底限在交易中的威力。

 

先给你个你不可能接受的价格,让你自己交出底限。

 

一旦你的底线被知道了,那你离被榨干也就不远了。

 

资本主义老套路了。

 

【作】作为试探工具,还有着传统博弈方式难以匹及的优势。

 

用【作】作为试探,可以在情感、婚姻这种重人情轻利益的环境中,把自己的诉求合理化,用【疯】用【不讲理】掩饰背后的利益关系。

 

毕竟【爱情不是用来讲道理的】。

 

用嘴巴说出来的爱分量太轻,不如用钱来说吧?

 

在可以合理掩饰目的之外,【作】还承担着一个期望值管理的作用。

 

一个一直正常,能听人话,事事理解你的人,你不会觉得ta好;但如果一个一直【作】,天天不干人事,只想榨干你时间精力的人,突然不【作】了,突然能理解你了,你会瞬间觉得ta是世界上最温柔善良的人。

 

这就是期望值管理,降低对方的期望值,就能给对方制造超出期望的惊喜,给自己塑造一个更好的形象。

 

这也被叫做【胖虎效应】,好人要九九八十一难才能成佛,坏人只需要扔掉手上的刀就行,这很操蛋,但也很真实。

 

一个【作】的人,你给了ta想要的东西,然后ta正常了,你觉得ta好了,是不是会觉得这事还挺划算的?

 

而你甚至都没想过,这东西原本你并不需要给。

 

所以说,【作】作为一种博弈手段来说,roi高到爆表。

 

【作】作为一种博弈手段来说,是非常不友好的。

 

【作】跟正常商业博弈那样明着打架不同,为了在情感、婚姻中这种对直接谈利益不友好的环境中进行试探,【作】其实,隐藏了博弈者的真实意图,而常常用各种胡搅蛮缠、甚至毫无道理的行为让对方去猜测己方的意图。

 

这就造成了参与博弈的另一方被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精力去进行【哄】和【猜测】。

 

本来都是你提价我砍价,在这种情况中就变成了,你作我哄,最后我出钱。

 

一场交易,你付出【作】,我付出【哄】,最后还要给出你想要的东西。

 

【我】的投产比负100%。 

 

面对这种对收益-100%的交易,我们最优的选择其实是拿掀桌子来反向威胁。

 

应对作精最理想的方式是不要跟作精进行交易。

 

极端的坚守底限,碰到就终止交易,甚至在识别出作精之后就直接终止,不要再给第二次机会。

 

不论损益率是0还是100%,都是损益而没有收益,没有收益的行为,也就没有进行的必要。

 

交易思维其实一直是被抨击的,但我觉得这没啥不好。

 

趋利或许不对,但避害则是人之常情。

 

毕竟很多时候大家讲的主观好恶,到头来再看,不过是一厢情愿罢了。

 

 

 

———————–

公众号:半佛仙人(ID:banfoSB)

B站:硬核的半佛仙人

微博:半佛仙人正在装

知乎:半佛仙人

这是一个神奇的男人,你完全猜不出他会写出什么,他自己也不知道。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W1PGgxJCBOsLpaSQgonwjQ

Python cookbook大神写的极速入门Python

Python网上的资料非常多,有没有啥干货编程教程可以极速入门Python ,不需要那些唠唠叨叨的铺垫,直接给我开门见山能实用的代码例子。小编翻了很久,终于在GitHub上找到了一个不错的资料,是一位资深的Python大神写的,非常赞!

Python cookbook大神写的极速入门Python,真香!

这个教程的作者是David Beazley,他写了两本书,而且有超过25年的编程经验,其中一本书是大名鼎鼎的Python cookbook。估计学Python的同学有一大部分都看过这本书。这次David在GitHub上开源了这个repo,收获了5100颗星,一个可以让不懂Python的人极速入门的Python的干货教程,非常实用。

Python cookbook大神写的极速入门Python,真香!

这份实用的Python教程,整个分为9个章节,大概花10个小时基本可以全部看完。而且这个的章节非常有体系,是循序渐进,尤其对于刚开始学习Python的同学非常有帮助,来看一下大纲结构:

Python cookbook大神写的极速入门Python,真香!

整个入门Python需要掌握的知识基本全部在这里:
  • Python元素比如数字,字符串,列表文件;
  • 程序的组织结构函数;
  • 类对象;
  • 面对对象模型;
  • 生成器;
  • 基本的高级技巧;
  • 测试代码;
  • 发布代码;
内容非常有体系,从开发,测试到产品发布,从基本入门到一些高级技巧,覆盖了方方面面,且每一个章节都有详细的例子,干货进行讲解。
我们随便挑选一章看一下,比如大神对于Python的数据结构知识点是如何讲解的,都介绍了哪些内容:

Python cookbook大神写的极速入门Python,真香!

想写出牛逼的程序,对于Python里面的数据结构你必须烂熟于心。就像一个大厨对于食材的处理应该是非常熟悉,驾轻就熟,手到擒来。
对于元组,字典还是列表这些基本的数据结构的处理一一讲解。这一章作者花了一些笔墨强调了一下collection模块,因为这个模块对于Python来说很重要,太实用了。

Python cookbook大神写的极速入门Python,真香!

再来看一些高级技巧章节,都讲了啥:

Python cookbook大神写的极速入门Python,真香!

函数的参数,匿名函数,函数返回,装饰器函数等等,比如下面这个函数parse_csv()函数的参数接口就写的很老道。

Python cookbook大神写的极速入门Python,真香!

限于篇幅我就不一一介绍章节了,作者写的还是非常贴心的,每一个章节都有一个overview, 然后整个教程设计130小例子,大部分都跟股票数据有关,猜想作者也是股票爱好者。教程不仅提供了源码,而且所有源码需要的文件素材都放在这个repo里面。

地址:https://github.com/dabeaz-course/practical-python/tree/master/Notes

https://github.com/dabeaz-course/practical-python

为什么全世界都流行骗中国游客?

在越南被骗,在泰国被骗……

世界那么大,还能让人好好去看吗?

“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

出门看世界,对如今不差钱的国人来说,不仅是种诱惑,更是种时尚。

为什么全世界都流行骗中国游客?

可让不少出国旅游的人感到不爽的是,漂洋过海去旅游,本想兴高采烈地玩一圈,却常常败兴在购物被坑出国际范儿的遭遇。

在国内旅游购物被套路就够让人闹心的,出国旅游还被当冤大头,这就不仅仅是让人恼火的问题了。

更尴尬的是,在中国人的热门旅游目的国,坑中国游客的,往往都是“自己人”。

这究竟是怎么回事?

1

全世界都流行坑中国游客?

最近,一篇关于越南旅游购物点专坑中国人的报道,让曾经出国旅游购物被骗的国人,心灵再次遭受十万点暴击。

文章中说,在国人常去的越南旅游城市芽庄,有一些针对中国游客的旅游购物店,将国内生产的乳胶产品次品、玻璃制成的假玉石,高价出售给中国游客。

 

芽庄针对中国游客的旅游购物店,多开在偏僻的郊外或者厂房

这门生意的暴利,可能超出了许多人的想象!

这些只接待中国游客的购物店,一个店平均每天能接到10辆大巴车的游客,一车游客消费多的能达到十多万元人民币。一位从事旅游业的华人爆料说,自己的朋友投了300万参与购物店,一年赚了差不多3亿元。

而这些购物店在每一批旅游团到来之前,都会先和旅行社打听游客来自哪里,经济条件如何。

想想那场景是不是觉得很可怕?也许你还在飞机上憧憬着异国风情,那边已经磨利了刀子,只等着待宰肥羊的到来。

为什么全世界都流行骗中国游客?

针对中国人的购物店经营者,专门教导游如何带游客购物

而这并不是个例。

在中国游客常去的越南热门城市,比如芽庄、岘港、河内、胡志明,这种专门骗中国游客的购物店如雨后春笋般出现。

它们和旅行社勾结,一家一个地盘,挖好了坑,专门等着从国内源源不断而来的游客。

这次媒体曝出的芽庄,只是因为最近几年成了中国人出国旅游的新热门,而被人们更多关注。

在之前受国内游客热捧的泰国、日韩,更远的甚至欧洲国家,类似这种专坑中国人的购物店,早就已经存在。网上各种论坛、贴吧里,随便一搜,就能找到大量国内游客上当受骗的例子。

为什么全世界都流行骗中国游客?

在网上搜索,中国人旅游的热门国家的购物陷阱,有一百一十万条信息。

这样一条条看不到的灰色链条,从国内延伸到国外,让人“身未动已入坑”。

哪儿的中国游客多,哪儿的这种购物店就多,只不过是卖的“当地特产”品种不同罢了。这架势,真让人感觉有点全世界奸商联合起来坑中国游客的味道。

2

这些坑,你我都曾见识过。

其实,这些坑人坑出国际范儿的购物陷阱并不新鲜,模式也可以说是“内销转出口”,还是许多年前国内流行的那些套路。

早在十几年前,央视记者就曝光过越南游的“消费陷阱”。

导游跟当地店主串通,提前告诉店家游客的身份信息,店主再冒充游客的“老乡”套近乎,卖给游客玻璃仿造的宝石。

而这些“老乡”店主嘴里价格不菲的宝石、钻戒,在市面上只卖十块钱。导游的收入,大头都在这些回扣上,这是个公开的“秘密”。

专门针对游客的珠宝玉器购物店

2004年,我当时供职的公司开年会,到新马泰三国旅游,我们这个7、8辆大巴组成的大团,得到了当地旅行社的盛情接待。

原因很简单,因为人数多,而且最关键的是,有强烈购物欲和购买能力的女性占了绝大多数。

甚至每到一地,还没说参观景点,先问当地导游哪儿能买东西。这让从国内跟着我们,负责全陪的导游小姑娘简直要乐疯了。

为什么全世界都流行骗中国游客?

媒体曝出的国内旅游购物给导游的回扣比例

在泰国曼谷,按旅行社的行程安排,大队人马专门去参观一家鳄鱼养殖场。

地陪导游说,这里的老板是个老华侨,讲着他当年如何艰辛开创事业的故事,当然最后一定是产品展厅。

最小件的皮带、皮夹,也都在人民币1000元往上,可感念着老华侨异国奋斗的励志经历,再加上“原产地”不会买到假皮货的信任感,不少人还是纷纷买单。

泰国鳄鱼表演的“景点”,最终的目的就是向游客销售鳄鱼制品

还有在毒蛇研究中心现场看人工取蛇毒,然后就是展厅里卖的各种各样的蛇药。

当地导游跟大家说,这些蛇药能治风湿、解毒什么的,因为气候和泰国这里差不多,所以香港、台湾这些地方的游客最喜欢买这些。

看着纷纷出手的游客,导游小姑娘小声跟我说,“别买这些东西,是骗人的”。

据说策划蛇药的最早是台湾商人,以前专门针对台湾、香港和日本的游客,后来内地人去泰国旅游的人数暴涨,这些蛇药就主要针对国内的游客销售。

当然,去过西安的朋友,想必在游览兵马俑、华清池的时候,导游都会让你买跟和氏璧渊源同出的“蓝田玉”;

去过拉萨的朋友,在八廓街卖旅游纪念品的摊子旁,常会看到有人从身上取下佩戴的“老物件”,信誓旦旦地讲个传奇故事,其实那玩意儿,不过是从义乌小商品市场批发过去的藏式饰品而已。

3

“老乡”见老乡,钱包掏光光?

上面那些场景,想必每个曾经跟着旅行团出去旅游过的人,都不会觉得陌生,因为这些套路,在国内被玩了几十年,早就顺理成章的成了行业潜规则。

前一段时间,有个朋友从西藏旅游回来,跟我讲了她在当地一家制作藏香的厂子里遭遇“高人点化”的经历。

朋友刚跟我讲了开头,我就问她:“是不是这个厂子的院子里,有个小屋,供奉着佛像,你进去的时候,有个看着像是‘出家人’模样的人,招手让你过去,你还没说话,那人说出你从哪里来,接着告诉你最近可能会有不好的事情,然后说跟你有缘,让你买来香火供奉一下,再送你个护身符之类的,接着暗示需要布施才能灵验……”

朋友惊诧我能如此身临其境地还原当时的场景,随后就明白了,她问我是不是上当了?那还用说嘛!十几年前这一幕我就亲眼见过。

在被媒体曝光的芽庄中文购物店,背后的老板大多数是越南华侨。

他们租用当地人的营业牌照,躲避当地政府的检查,雇佣会讲中文的华人或当地人,一口一个“老乡”,把这些产自中国的假货次品,或者高过市场价格许多的特产,卖给中国游客,而他们在国内合伙人的分成,则会通过地下钱庄源源不断地流入。

当然,这其中,也包括那些和购物店紧密合作的国内旅行社。购物店的幕后老板、那些和你长相无异,说着同样语言的“老乡”导购。

他们做的事,和这几十年在国内旅游景点购物店所做的一切,没有区别。唯一不同的,只是他们把主场从国内的景点,搬到了国外而已。

你因为在异国见到“老乡”而倍感亲切,信任满满地掏出荷包;可在对方眼里,你只是另一个傻头傻脑、任其宰割的羔羊罢了。

4

为啥中国人那么容易上当?

你看,“老乡”骗老乡,都骗出国门,走向世界了。

难道是因为中国人特别容易上当?

其实,这些套路以前根本不是针对国人设计的。在中国刚刚改革开放的时候,旅游景点的购物店,是专门针对老外的。

跟世界隔绝了几十年,中国的工艺品、艺术品和土特产,当然是哪哪都能吸引老外的目光,于是,这些地方也成了当时“出口创汇”的重要场所。

目送花大价钱还跟捡到漏的老外,营业员翻个白眼来句“傻老外”,真不是影视剧里瞎编的情节。

慢慢的,国人有钱了,出门旅游成了件时髦的事。

可咱们跟老外想法不一样,做个背包客自己出去多麻烦啊,计划路线、怎么坐车、吃什么住哪样样都得操心,不如跟着旅行团,到了景点下车拍照,买点当地“特产”回来送亲友,这些都能跟别人证明,自己曾经去旅游过,足够了。

当然,凡事讲求高“性价比”的国人,一定是要最低价逛最多的地方。

这逼得旅行社不得不弄什么低价团,甚至零团费的产品。那收入呢?只好在购物上开动脑筋了。这让那些“聪明”的无良商人,有大把的机会,挖出一个又一个坑,只等着人跳进来。

所以,当你看着路边广告牌上“5天4夜1999直飞芽庄”心动不已的时候,你就离被坑不远了。

为什么全世界都流行骗中国游客?

5

用自立自由的心态,让骗子无机可乘

可是,难道真的绕不过旅行中这些购物的陷阱?

为了防止上当受骗,各种支招也不少。

比如,网上各种媒体和文章都在教人们“购物的时候要认清标签上的产地、看到全是中国人的购物场所要小心……”

可是,这些都是被动的防骗技巧。想要更简单、彻底地告别被骗,就得做到——彻底扔掉自己深深依赖的保姆式的旅行团思维。

因为对旅游目的地的路线、饮食、景区等不熟悉也懒得去了解,特别是出国旅行,许多国人很自然地第一选择就是跟团。

不过,随着“互联网+”时代到来,越来越多的APP和服务机构,能帮人们搞定各种旅行事项,我们对于传统意义的旅行社,依赖性越来越弱。

为什么不去尝试着,用更加自立的心态和自由的形式,去完成那本来就应该属于个人的旅行体验?

阿兰·德波顿在《旅行的艺术》中说,“如果生活的要义在于追求幸福,那么,除却旅行,很少有别的行为能呈现这一追求过程中的热情与矛盾”。

用些许精力的投入,去规划追求幸福的路线,而不是时时处处都指望别人带领着转来转去,那么那些专门为骗游客的旅游购物店,怎会有机会跟着你?

当你在芽庄一家没有游客身影,坐满当地人的街边咖啡馆,喝着5块钱一杯的咖啡。

与此同时,在那些专门骗人的购物店里,正在上演着骗人的把戏。这个时候,你是否会感觉,拥有自立自由的心态,除了能让你远离令人恼火的骗局之外,还能看到更多真实的风景?

用你对旅行自由的态度,让骗人的旅游购物店无机可乘!

为什么全世界都流行骗中国游客?

为什么全世界都流行骗中国游客?

来源:明清书话

版权声明:图文源自网络,转载仅供思考与交流,为大家看待事件多些视角、选择和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并深表敬意 。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公众号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与娃斗其乐无穷|技术贴教你如何禁游戏

序by大头狮,

自从写了一篇娃玩游戏的诉苦贴后(点击直达:游戏or学业,迟早要来的对决!),没多久身边的技术宅就发来了私信:“要不要我写一篇《怎么设置 iPad 和 iPhone 来保证合理的游戏时间》?”

“好呀!”

俗话说:三人行必有我师。这么多校友资源可不是假的。

于是,三下五除二,那位技术宅就把文章写好了。我看了下,可操作性还是很强的,既可以“限游”于无形之中,也可以直接下狠手断了娃的“邪念”!

哈哈哈,终于可以嘴角上扬,对着娃的背影说一句:“小样,你还嫩着呢!”

 

以下文章经授权转载自“格子衬衫boliwa”,欢迎大家关注她的公号哦!


对于现在的孩子来说,上网课也好,回课看课件也好,手上多多少少会有一个 Pad 或者手机类科技产品。偶尔家长想要躲个懒,也会把手机交给孩子,来换取一时半会儿的“休憩时间“。

当然,我相信每个家长在把 Pad 或者手机给小孩的时候,都会叮嘱:“不要一直玩游戏啊!”、“玩 20 分钟就休息下眼睛啊!”之类的。

至于孩子听不听嘛…… ╮(╯▽╰)╭。

 

有些家长索性简单粗暴地就不让玩,但是孩子有空闲时间,总归需要事情来填补。等车、坐地铁、吃饭等上菜的 5 分钟,甚至和朋友聚餐时,孩子已经吃完了但是你还想和朋友聊半小时,百无聊赖的孩子都会让你不得安宁。

 

事实上,确实有一些技术手段可以帮助你,让孩子可以合理的玩,玩得有节制,玩得有效率。

 

下面就介绍几个可以方便的设置的小功能,让你可以合理的限制孩子的电子设备的操作内容和使用时间。

 

以下所有的设置均以使用 iOS13 的 iPad 为例,此功能在 iOS12 及以后的设备下,设置方式应该都差不多。

安卓设备我相信也会有类似的功能,大家可以找一找。

引导式访问

如果你想让孩子“只准用这个,不许换其他APP”,“不要乱点下面的广告条”,“引导式访问”是最简单方便的解决方案。

【分享】与娃斗其乐无穷|技术贴教你如何禁游戏

功能位置

 设置 App –辅助功能–引导式访问(打开就可了)

功能介绍

 “引导式访问”会将 iOS 设备维持在单个 App 中,并允许控制哪些功能可供使用,哪些不能用。若要启动“引导式访问”,请在要使用的 App 中连按三次主屏幕按键(有 Home 键的就是按 Home 键,没有 Home 键的就是按开关键)。

功能设置

 1. 在功能位置打开“引导式访问”

【分享】与娃斗其乐无穷|技术贴教你如何禁游戏

 

2. 打开你希望孩子使用的那个 App。

3. 按下 Home/Sleep 按键三下,屏幕会出现辅助功能快捷键的选单,选择“引导式访问”。

4. 屏幕会在左上角,右上角和右下角出现“取消”、“开始”和“选项”三个按钮。同时,最下方的小字会显示“在屏幕上您要停用的区域画圈“。

5. 在屏幕上你不希望孩子按到的地方画圈,让孩子不可以触摸某个地方(例如把某些 App 里面的广告区域停用,以防止孩子错误按到了广告)。

6. 点击“开始”

首次使用此功能的时候,会出现密码设置界面,设置密码,输入两遍(然后记住它)。“引导式访问”就生效了。

【分享】与娃斗其乐无穷|技术贴教你如何禁游戏

 

7. 孩子只能在这个 App 内进行操作,当他尝试退出这个软件的时候,屏幕会提示“‘引导式访问’已启用。连按三次侧边按钮或使用面容 ID 退出。”。

【分享】与娃斗其乐无穷|技术贴教你如何禁游戏

8. 当再次连按三次 Home/Sleep 按键并输入密码后,屏幕会再次出现“引导式访问”的设置界面。此时的按键就变成“结束”、“继续”和“选项”了。你可以再禁止一些区域,或者结束“引导式访问”。

使用场景

如果你希望你的孩子只在单一的 App 软件内进行操作,例如上网课或者看某个学习型软件时,就可以使用这个功能。

把“引导式访问”打开后,日常不会影响到自己手机的使用的(没事谁也不会随便按 home 键三下不是),然后当你希望孩子专注于某个 App 的时候,这个功能有机会开始发挥作用啦。

我们家常用的时候是每天早上 Simon 起床洗漱完都要念一篇 Raz,一般就把 iPad 扔给他,开了“引导式访问”让他念完就可以了。我们也可以自己洗漱做其他事情。

注意事项

开了“引导式访问”后,App软件将不会自动关闭,孩子用完后,放着不管的话,可能会一直一直消耗电量……

 

屏幕使用时间

 

如果你希望孩子“每天最多能用1小时iPad”,或者“这个游戏每天最多只能玩20分钟”,只要设好“屏幕使用时间”就行了。

如果不想让孩子误删你的重要软件,或者悄咪咪给主播刷火箭刷掉一个月工资,请务必开启“内容和隐私设定”。

 

功能位置

 设置 App –屏幕使用时间

功能介绍

通过“屏幕使用时间”,您可以查看实时报告,了解您在 iPhone、iPad 或 iPod touch 上花费了多少时间,并为想要管理的内容设置限额。(来自 Apple 官网 HT208982 使用 iPhone、iPad 或 iPod touch 上的“屏幕使用时间”)

功能设置

屏幕使用时间内包含多个功能可以查看和控制小孩使用手机的使用情况,甚至每个小时都在看什么东西。
我们这次主要介绍怎么为某类 App 进行限制,比如,某游戏每天只能玩 20 分钟、或者只能在某个时间段内使用设备。
  1.  打开屏幕使用时间,设置密码

【分享】与娃斗其乐无穷|技术贴教你如何禁游戏

2. 打开“停用时间”
停用时间可以设置成 “下午9:00 至 上午 6:00”,这段时间就不能用啦。
3. App 限额
设置每个软件可以使用的时间,还可以分类设定,比如游戏 App 每天一共只能玩 30 分钟,社交类最多 1 小时之类的。
4. 内容和隐私访问限制
iTuens Store 与 App Store 购买项目:
安装 App – 不允许
删除 App – 不允许
App 内购买项目 – 不允许

【分享】与娃斗其乐无穷|技术贴教你如何禁游戏

使用场景

停用时间:

设置每天不希望还是使用设备的时间,比如孩子晚上 9 点睡觉,他就不应该自己偷偷的在玩 iPad,就设置停用时间。停用时间就可以设置成 “下午9:00 至 上午 6:00”。

App 限额:

每天小孩只能玩半小时游戏,那么游戏就设置成 30 分钟。

【分享】与娃斗其乐无穷|技术贴教你如何禁游戏

 

内容和隐私访问限制:

可以设置是否可以安装软件和程序内购买,这个不单单可以控制小孩不要随便氪金,是不是也可以顺便限制下自己的手?还可以防止小孩手贱突然删掉了你的软件?

【分享】与娃斗其乐无穷|技术贴教你如何禁游戏

 

设置儿童账户

功能位置:

设置 App – 名字 – 家人共享 – 开始使用 — 位置共享 — 以后再说 — 为儿童创建帐户

【分享】与娃斗其乐无穷|技术贴教你如何禁游戏

 

功能介绍

小孩可以有一个自己的账户,你可以知道小孩购买了什么软件。在必要的时候帮他付钱。

功能设置

参考 苹果官网 HT201084 适用于儿童的“家人共享”和 Apple ID。先给孩子设置好 Apple ID,然后把孩子加入到位置共享和 iTunes 和 App Store 购买项目。

【分享】与娃斗其乐无穷|技术贴教你如何禁游戏

使用场景:

如果你准备给比较大的孩子一个自己的设备,我不太建议在小孩的设备上登陆自己的 iCloud 账号和 Apple ID 账号。首先是数据安全,大人的数据和小孩的混在一起都很麻烦。也许家长还有一些不适合和孩子分享的数据。如果不给孩子设置账号呢,手机里面的数据可能就没法备份,也没法设置位置共享之类的。

给孩子准备一个自己的儿童账户是很有必要的。

有了自己的 Apple ID 和 iCloud ID,孩子可以通过 iCloud 备份自己的数据,你也可以和孩子互相共享自己的位置。孩子通过自己的 Apple ID 购买软件/氪金的时候,会自动需要家长的批准。这样你也掌握了孩子的经济命脉啦。

 

在一些非游戏类 App 中,孩子可能也会找到游戏,比如“微信”或者“淘宝”,这些软件也可以通过 App 限额的方式进行限制。
事实上,因为我本人和老谢基本只玩手机上的单机小游戏,所以把手机给 Simon ,他也只能玩玩 《Cut the Rope》 和《纪念碑谷》什么的。
当然,因为上面这些设置,他也玩不了其他啥,并且绝对没法随意氪金。
希望这篇文章,可以从技术上帮助父母们合理设置手机和 iPad 让孩子恰当的玩。
本周的文章就这样吧。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DmDNhW5IvFAM3qOY_5hYw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