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神是如何玩石头的?最后一步你上你也行

每当人们看到Michael Grab摆放的石头,都会有相似的疑问:
这是用了胶水?还是插入了铁丝?又或是魔法?

大神是如何玩石头的?最后一步你上你也行

并不是人们大惊小怪,只能说这些作品看着不太科学。

这些石头大小不一,却能够用一种看起来几乎没有接触的方式相互支撑,然后不断叠加:

大神是如何玩石头的?最后一步你上你也行

尤其是这个作品,一块小小球型石头,被稳稳的夹在了两块大石头之间,简直不可思议。

大神是如何玩石头的?最后一步你上你也行

但事实上,胶水、铁丝Michael Grab都没用,他只用到了「平衡」。

大神是如何玩石头的?最后一步你上你也行

这些作品其实相当脆弱,当有外力来袭,风一吹都有可能让石头瞬间倒塌:

大神是如何玩石头的?最后一步你上你也行

Michael Grab是一位「石头平衡」艺术家,他从2008年才开始尝试这种玩法,但这就是像是成长到一定阶段突然就解锁了天赋技能,从此一发不可收拾,目前已经名满世界。

大神是如何玩石头的?最后一步你上你也行

而他的作品也确实让人觉得神奇,岩石的平衡结构看上去似乎为违反了物理定律,导致人们很难确定这是不是魔术:

大神是如何玩石头的?最后一步你上你也行

尤其是他下面的表演。他先是将两块石头按在一起摩擦,这看起来没什么:

大神是如何玩石头的?最后一步你上你也行

接着又加了一个块看起来很圆的石头,似乎也没什么,我上我也行:

大神是如何玩石头的?最后一步你上你也行

但接下来老哥的操作直接超神,手中出现了一块巨石,准备直接放在最上方:
大神是如何玩石头的?最后一步你上你也行

这也行?

大神是如何玩石头的?最后一步你上你也行

还真就行,大石头稳稳的立住了。

全程不到10分钟,Michael Grab已经完成了一次平衡表演,当然,这也是他众多作品中的一个。

大神是如何玩石头的?最后一步你上你也行

大佬就是大佬,这不由得让我想起了连立起硬币都费劲的自己…

大神是如何玩石头的?最后一步你上你也行

就像文章开头那样,网友们很好奇他是如何做到的。有人说趁着石头大E没闪的时候放上去,也有人觉得他耐心超群:

大神是如何玩石头的?最后一步你上你也行
还有网友表示,如果石头被绑架了,请眨眨眼。
大神是如何玩石头的?最后一步你上你也行
所以,这位老哥真就毕业于霍格沃兹魔法学院?
大神是如何玩石头的?最后一步你上你也行

Michael Grab在一些采访以及个人网站上都讲述过自己的石头平衡技巧,简单来说,首先要相信科学,然后要有个强壮的身体,最后就是有足够的耐心。

他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先找到合适的堆砌位置,正如前文所说,这种艺术作品很脆弱,要考虑很多因素,水的流动速度,或者附近岩石的质地手感,都将影响作品的成型。
大神是如何玩石头的?最后一步你上你也行

然后需要给自己找一个「石头椅子」。

因为每次搭建都需要一定的时间,长的话有可能需要几个小时甚至几天才能完成,所以在石头稳定平衡之前,自己的身体也需要稳定。
大神是如何玩石头的?最后一步你上你也行

接下来就是搜集附近的石头素材。

在Michael Grab看来,平衡石头的关键,就在于找到相互之间合适的支撑点,而他每次需要至少要找到三个支撑点,才能让石头与石头之间形成稳定结构,就像是三脚架一样。
大神是如何玩石头的?最后一步你上你也行

同时石头并不是完美光滑的,而它们身上的缺口往往就是相互支撑的条件。所以Michael Grab会精选石头的形状,理想状态下,能够利用一个凹面和一个凸起面让石头彼此嵌合,就像玩乐高一样。

大神是如何玩石头的?最后一步你上你也行

Michael Grab有时候看到一块石头后就已经联想到要把它放在哪里,甚至在构建初期,就已经考虑到最后一块岩石的位置与重量平衡。

像是这颗有一个明显的凹陷,适合放在中间做衔接:
大神是如何玩石头的?最后一步你上你也行
当然随着作品结构越高,每增加一块岩石,挑战性就会变强一分。而为了达成作品,最后还需要的,就是足够的专注与耐心。
大神是如何玩石头的?最后一步你上你也行
他需要专注地感受岩石之间的触感,感受细微的变化,这期间,他会将石头来回调整位置:
大神是如何玩石头的?最后一步你上你也行
而最后一块石头,往往是最耗神的,因为有时候所有的结构都是为它准备的,他甚至会为此一动不动地保持静止一段时间,直到作品整体达到平衡。
大神是如何玩石头的?最后一步你上你也行
所以不难看出,这实际上还是一个体力活,需要强壮的臂力和指力用于扶持石头。如果稍有不慎,就不得不重头再来,有时候石头甚至可能砸伤手指。
大神是如何玩石头的?最后一步你上你也行
大神是如何玩石头的?最后一步你上你也行
当然,过程有多艰难,最后成功的一刻就会多有成就感,不得不说,这样作品确实容易让人感觉脱离现实:
大神是如何玩石头的?最后一步你上你也行
搭建成功后,Michael Grab会进行坚固性测试,淋上一点水看看它会不会倒塌:
大神是如何玩石头的?最后一步你上你也行
如果安稳,那就值得拍照留念。
大神是如何玩石头的?最后一步你上你也行

Michael Grab的大部分作品都是在自然环境中搭建的,石块的独特结构,决定了每次都需要新的搭建方式,这当然也代表着全新的挑战。

大神是如何玩石头的?最后一步你上你也行

例如全部都用圆润的石头,立成一条直线:
大神是如何玩石头的?最后一步你上你也行
用石头搭建出了一个座小拱桥:
大神是如何玩石头的?最后一步你上你也行
石头的棱角顶着棱角:
大神是如何玩石头的?最后一步你上你也行
衔接点越小,看着越神奇:
大神是如何玩石头的?最后一步你上你也行
惊艳的平衡矩阵,难以想象这需要花费多少时间:
大神是如何玩石头的?最后一步你上你也行
不过网友们最喜欢的还是下面这个作品,一块块碎砖逐渐垒出了一个石球,简直绝了:

大神是如何玩石头的?最后一步你上你也行

大神是如何玩石头的?最后一步你上你也行

不过更有趣的还在后面…那就是他会摧毁自己的作品:

大神是如何玩石头的?最后一步你上你也行

有时候这么做是为了回复好奇心旺盛的围观群众,当然他也通过「摧毁」作品的方式,直接赢得了周围路人的惊呼与掌声。

不过小编看了有点心疼,但同时内心也莫名一爽:
大神是如何玩石头的?最后一步你上你也行
毕竟最后这一步,是真的我上我也行。大神是如何玩石头的?最后一步你上你也行
大神是如何玩石头的?最后一步你上你也行
(文中图片素材来源自网络,仅供学习交流使用)

来源:狂丸科学

转载文章:

大神是如何玩石头的?最后一步你上你也行

刻意练习:从“知道很多道理”到“过好这一生”的必杀技

 

只有运动、音乐才需要刻意练习吗?

为什么广告人不喜欢创意练习

为什么刻意练习重要的是科学方法,而非意志力?

今天文末收保护费,还没发工资的,以及刚发就用完的,不许偷看!

 

1

人际沟通也需要刻意练习吗?

 

一位教人沟通技巧的老师在课上展示了自己多年前的笔记:

 

“周四到小赵师傅家,最近听说戒烟了,值得鼓励;他有了新女友,母亲好像住院了,都要关心一下……”

 

“昨天跟陈姐聊了她儿子的事,最近好像数学成绩不太好,家里有本讲如何做错题集的书,回家找找看……”

 

还有一些是沟通语言的草稿,都有反复修改的痕迹:

 

“张经理,您看,我好不容易有个这个机会。我知道您很忙,所以特意请小张查了一下,周三下午,您有两个小时的空档。这个活儿,要我一天都搞不来,可您来的话,一个小时就可以搞定了,您看,我到时候能不能用您两个小时的宝贵时间,拜托您了,我会给您打下手的……”

 

这其实就是近几年影响力很大的“刻意练习”的理念,在人际关系领域的运用案例:走出“你好、请、谢谢、不客气”的正常对话的“舒适区”,针对一些常用的沟通场景,设计话术,反复进行“学习区”的练习,最后达到浑然天成的自然效果。

 

学生问他,这么做,累不累?他反问学生一个问题:

 

“你有没有遇到过这种情况:老板拍拍你的肩膀,说这笔单子做得不错嘛,而你竟然头脑一片空白,等想起来该说什么时,老板早不知道哪里去了。你觉得相比而言,哪一种更累呢?”

 

刻意练习:从“知道很多道理”到“过好这一生”的必杀技

 

2

只有运动、音乐才需要刻意练习?

 

自从“刻意练习”、尤其“从新手到大师只要一万小时”的理论出现后,很多以前的天才就被拉下神坛。比如莫扎特传记的作者就认为:莫扎特不是天才,他的神童名声,都是他父亲的营销包装;他20岁之前的作品,都是很平常的模仿之作。

 

他的“音乐天才”,其实源于父亲从3岁开始的长达十几年的科学而严格的训练。这段“刻意练习”的时间,远远超过了一万小时,也超过了史上任何一位音乐家,这才成就了他后来的音乐作品。

 

有人说,莫扎特的例子我信,但你前面的这个沟通技巧的案例完全没有代表性,我认识的那些擅长交际的人,天生就是反应快,谈吐风趣,自带段子手气质,根本没有什么“刻意练习”。

 

这话好像一定道理。翻翻那些讲“刻意练习”的书,举的例子都是运动、音乐等竞技领域,100次练习才会有一次表演。你什么时候见过那些擅长交际的人,随身带着一个小本本,到处去找人去练习了?

 

所有很多人怀疑“刻意练习”只在部分领域有效。比如万维纲在一篇文章里说:“在有严格固定规则的领域,练习的作用最大,比如国际象棋;没有严格规则的领域,练习的作用则非常有限,如编程、航空飞行、广告创意。”

 

就连广告人自己也这么认为:创意靠天赋,靠灵感,多看看书、多喝喝咖啡,多聊聊天,想法自然来了,根本不需要“创意练习”。

 

但事实果真如此吗?广告不是艺术创作,那些跨国公司怎么放心把自己的品牌,交给一群没有规则、不受控制的人身上呢?

 

 

3

“刻意练习”是为了形成思维习惯

 

有一次,刘谦做魔术表演前的彩排,做到某个环节时突然停下来,问坐在台下的经纪人:“昨天演到这里,观众为什么会笑?”经纪人被问住了,他前一天就在台下,根本没有感觉到啊。

 

对于一个魔术师而言,要施展“障眼法”,他必须清楚地知道观众在哪里会屏住呼吸,在哪里会瞪大眼睛;在哪里爆发出掌声。这个过程经过无数次练习和表演,任何细微的意料外反应,都应该敏感地察觉到。

 

在踢球、弹琴一类活动中,练习和比赛的内容完全一样,刻意练习目的,是把原本需要时间去反应的动作,变成下意识的动作。但在大部分的规则不明显、结果不可控的工作中,“刻意练习”并不直接形成新技能,而是在某些环节,让你形成某种思维习惯。

 

比如初次见面,人家问你的职业,你的下意识反应一定是这句话:我是做XXX的。

 

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但沟通专家告诉我们,如果你希望自己更有社交魅力,你应该回答得更有故事化、情景化、细节化,比如:

 

“噢,我是软件工程师,现在正在研究一个项目,如何安排一个电影院内一天的观影计划。”这个回答,效果是不是好很多?

 

看上去好有道理的样子,可接下来会发生什么呢?

 

你觉得自己也许下一次可以试一试。结果呢?下一次别人再问你这个问题,等你想到一个有趣的答案时,对方早就跟旁边的姑娘聊上了。

 

然后你就觉得,快速反应的社交能力是天生的,最后你就发出了那个经典的感叹:

 

“听过很多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

 

好道理、好办法之所以好,就是因为用的人特别少;为什么用的人少?就在于它违反常规、违背天性、不在你的“舒适区”内。

 

所以,接下来你应该开始“刻意练习”,不需要多,只要形成思维习惯,能够产生条件反射,之后你就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实战练习”,也就是从显性的刻意练习,进入隐性的刻意练习了——

 

以前你看段子时的反应是:“哈哈哈哈哈哈。”

 

现在你的反应是:“哈哈哈哈哈哈,这个说法有趣,我要记下来,想想怎么变成 我的东西。”

 

 

你把“职业”这个话题变成故事后,得到了积极的反馈。紧接着,你把沟通专家列举的初次见面的常用问题,全部设计成3句以内的故事化、细节化的表达——并不需要专门练习,只要平时养成积累素材的习惯。

  1. 你的兴趣、呆过的公司……

  2. 最近的情况、周末打算……

  3. 你的恋爱史、奇特经历、糗事……

  4. 你的老家、幼儿园、小学、中学、大学……

  5. 你现在的城市、小区……

  6. 你最喜欢的电影、小说、音乐……

  7. 你同事、朋友、亲戚、家人、宠物……

    ……

 

 所以千万不要再说“擅长交际的人天生反应快”这样的话了,人家不过是把你喝咖啡的时间,用来研究咖啡是怎么做出来的。

 

不过,人际沟通毕竟不是打球弹琴,不是所有的技能都通过训练获得。在音乐、运动等少数领域,“刻意练习”是最基本的练习方法;但在大部分工作中,“刻意练习”只是学习的一部分,分解出这一部分,才是第一步

 

下面就进入干货环节,用一个微软的案例,看一看“刻意练习”的三个重要步骤。

 

4

为什么微软要做扫雷游戏?

 

“刻意练习”的第一步是“定义任务、分解技能”。

 

微软第一次推出windows系统后,习惯了DOS系统“命令行”操作的消费者,对windows系统的图形界面很不适应,尤其对鼠标这个新设备,表示“太多余了”,“不知道摆哪儿”。

 

微软的工作人员拆解了消费者的感受——“图形界面不适应”是一个认知习惯问题,“不会控制鼠标”是一个使用习惯问题。显然,后者需要一定程度的训练。

 

这就是“定义任务”——拆解出那些需要熟练操作的任务。

 

针对这个任务,工程师进一步定义了鼠标在使用中出现的5个常用动作:移动、左击、右击、双击、拖曳。

 

这就是“分解技能”。

 

可接下来干什么昵?难道要像以前的电脑培训那样手把手的教?这是完全不可想像的成本支出。所以,一个天才的想法出现了,这就是首次亮相于windows3.1版的两款经典游戏——扫雷和纸牌。

 

刻意练习:从“知道很多道理”到“过好这一生”的必杀技

 

由于这两款游戏需要大量地使用“移动、左击、右击、双击、拖曳”这五个基本鼠标动作,我记得当时身边很多上了年纪的人都是通过玩游戏来习惯鼠标操作的。

 

这就刻意练习的第二步是“设定目标、设计训练”。

 

还记得吗?扫雷游戏是从9*9、16*16、16*30逐步升级,通过得分,提供技能提升的反馈,确保游戏难度与使用者技能水平同步提升,让你对鼠标的便利性,越来越有信心。

 

这就是刻意练习的最后一步是“不断反馈、不断实践”。

 

利用游戏形式进行“刻意练习”的训练,可不仅仅是幼儿园的把戏,事实上,很多公司已经开始尝试“工作游戏化”,利用排行榜、分级和绩效指标开发游戏化策略,将枯燥的工作变成更有趣的竞争。

 

这就是刻意练习的三个步骤,如果大家感兴趣,我会写成一个新的系列,引入更多的案例,看看在工作中具体应该如何“定义任务、分解技能、设计目标、设计训练、不断反馈、不断实践”。

 

5

刻意练习是科学方法,而非意志力

 

昨天,为了写这篇文章,我找到一个案例,一位高尔夫爱好者立志通过“1万小时训练”进入职业选手的行列,而他的结果却是——水平停滞、背部受伤,中途放弃。

 

1万小时理论没错,但这得靠科学的方法,而不是比拼意志力。千万不要用1个小时学习了一个错误的东西,再999个小时养成不良习惯,最后用9000个小时去纠正它。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WsZzSrRPIGj3EvqyO7nX3w

赚多少钱才能有100%的财务自由度?

 

免于失去工作恐惧

 

1/6

什么是财务自由

职场上每一个人都渴望财务自由,本文就讲一个理财中的重要概念:财务自由度。

 

什么叫财务自由度呢?既然是财务,那么它首先与收入或资产有关。

 

以前有过外卖自由、超市自由、餐厅自由、旅游自由、买房自由等说法,很明显,财务自由也跟消费水平有关。

 

财务自由度就是衡量“资产收入”与“消费水平”的关系的指标。

 

“财务自由度”的核心是“自由”,大家想一想,对于成年人而言,最大的不自由是什么?

 

是工作!

 

因为你有很多花钱的事要做,所以你必须工作才能有收入;但因为工作要占用大部分时间,那些花时间的事你也不能做。

 

人生最大的不自由难道不是“享受需要的时间和工作所占用的时间的矛盾”吗?让你忍受工作的痛苦和无聊的,不正是失去工作的恐惧吗?

 

所以,有人用一个简单的公式去衡量财务自由:

 

财务自由度=投资性收入/消费支出×100%。

 

 

2/6

免于失去工作恐惧

分子的“投资性收入”代表家庭所有的金融资金(包括银行存款、证券账户、货币基金等)所产生的收益;分母的“消费支出”包括房贷、车贷在内的所有用于家庭消费的支出。

 

这个公式的意义就是:如果不工作,你能在多大程度上维持现在的生活水平?我称之为“免于失去工作恐惧”的财务自由。

 

如果你没有任何金融性资产,那么你的财务自由度就是零,说明你一旦失业,基本上就无法维持现在的生活状态。

 

如果你的家庭每年投资理财的收益是10万,你的家庭日常消费支出是20万,那你的财务自由度就是50%,代表如果不工作,你还能维持现在的50%的生活状态。

 

财务自由度达到100%以上,工作在谋生上的意义就大大降低,你自然更关注工作的成就感、价值感这些更高阶的人生追求,这就叫物质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达到100%的财务自由度的难度有多大呢?假设你是一线城市的三口之家,一车一房有贷款,孩子就读于普通公立小学,一个不过分奢侈、也不过分委屈自己的生活费用,包含房贷大概在30万左右一年。

 

达到100%的财务自由度,你的投资性收益要达到30万,如果你没有任何股票或股票性基金一类的高风险收益的投资,仅仅是买4%的理财产品,那么你的金融资产要达到750万。

 

如果是二三线城市,可以降低房贷标准,20万一年的生活费,对应的金融资产的标准是500万。

 

根据胡润最新的财富报告,金融资产在600万以上的,全国有144万家庭,也就是说,只有0.4%的人可以达到100%的财务自由度。

 

当然,金融资产达到这个级别的人,不可能只买理财产品,一定会配置一些波动性较大的权益类资产,如果收益率上升到6%,100%的财务自由度的金融资产门槛就分别下降到一线城市500万和二三线城市333万。

 

看起来仍然是一个很遥远的理想,有没有什么办法可以缩短这个时间呢?

 

 

3/6

决定财务自由度的三个因素

从财务自由公式的角度,财务自由度取决于三个变量,一是积累的金融资产,二是投资收益能力,第三是消费水准。

 

因为投资收益水平需要慢慢提高,消费水准相对更刚性,操作意义最大的还是金融资产。

 

金融资产是一个积累的量,其来源包括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工作收入减去生活消费开支后的剩余的量,这一部分与收入水平正相关,与消费水平负相关。

 

收入水平是影响最大的因素,可一般收入水平高的家庭,消费水准也低不了,生活中也不乏高收入的“月光族”,财务自由度一直处于1%的水平,即金融资金本身只能支付三个月的生活费,收益只能支付三天半的生活费。

 

当然,为了早日实现财务自由,过度压缩消费水平也不是一个好办法,财务自由就是为了让生活过得舒心,自然消费水平不能太低,否则像“三和大神”的消费水平,10万元金融资产就“财务自由”了。

 

金融资产的第二个来源是收益再投资的部分,这一部分很容易被忽略,但这就是投资中最重要的“复利原则”,决定这一部分的因素,包括投入资本、收益率、坚持投入和风险控制等多种因素,长期积累下来,这一部分的比重将远远高于第一部分的本金。

 

赚多少钱才能有100%的财务自由度?

 

很少有人一进职场就能拿到高收入,所以金融资产的积累主要取决于:

 

1、收入增长速度

2、积蓄与消费水平的平衡

3、以复利的原则坚持投资

 

难度就在第三点“复利原则”,看上去简单,执行起来却有两大难度。

 

 

4/6

实现复利的两大障碍

大部分年轻人对于复利的心态是:“我才不会去想几十年后有多少钱,我现在就要钱,马上就要钱。”

 

复利原理是不错,但年轻人在投资上有一个巨大的障碍:投资的最初和后期,钱生钱的速度差不多,但绝对收益与相对效用却差别巨大。

 

从绝对收益上说,投资一万元和一千万元,赚10%的难度差不多,但前者的回报是1000元,可以维持一个初入职场的白领一周的生活,后者的回报是100万,就算是富豪,也能用上几个月了。

 

复利越往前越不起眼,越往后才越有威力。可单位金钱对人的相对效用而言,却是越年轻越高,越年迈越低。大学时,一百块能花出一千块的效果,到了四十岁,花一万块只能得到一万块的效用,而到了老年,十万块用来治病,其快乐指数甚至为负。

 

另一种常见的错误心态是急于通过投资来实现财务自由,追求过高的收益率,忽视了均值回归的风险,反而欲速不达。

 

这两年的牛市给大家一个高收益的错觉,但拉长到十五年以上横跨两个牛熊的投资周期看,中国最好的公募基金经理投资回报年化也就是25%,巴菲特巅峰十年的年化收益也能达到25%,但之后也慢慢降到15%。

 

随着中国经济增长率的下降、市场的成熟,就算精挑细选组合投资,也只能给出10%的长期年化收益的预期。

 

还有人亲自下场成为股民,姑且不论你是否能达到职业投资者的水平,就算你有投资天赋,还有一个值不值的问题。

 

能够获得稳定高收益的都是职业投资者,他们花在投资上的时间和压力并不比工作少,追求财务自由的目的就是不为生活压力而工作,那么职业投资岂不是南辕北辙?

 

只有不太花自己的时间精力通过基金等专业投资者实现的财务自由,才算是真正的财务自由。

 

复利对应的收益率要求并不是很高,但需要稳定,风险控制。如果没有复利的贡献,就很难达到财务自由对应的金融资产的要求,举一个一线城市里中等收入水平的白领家庭的例子吧。

 

 

5/6

为了财务自由

结婚通常要花掉年轻人所有的积蓄,所以大部分家庭的金融资产从婚后才开始积累。假设一个一线城市家庭两人年薪扣除房贷后20万,没有孩子的头三年每年可积累金融资产10万。有孩子之后,虽然生活开支变多,但薪水也会增长,假设仍然保持每年10万的积累速度,从28岁到40岁,本金的投入达到120万。

 

再看复利的部分,如果加大权益类投资的比例,采用比较激进的全部投入股票基金的投资方案,按照精选优秀公募基金组合10%的长期年化收益标准,40岁时,可投资的金融资产为230万。

 

以家庭年消费(含房贷)30万一年为标准计算:

 

如果继续采用全部投入权益性资产的进取型方案,继续得到10%的年化收益,230万一年是23万,则当年的财务自由度为77%; 

 

如果转为相对保守的一半权益资产一半理财产品的平衡型方案,年化收益率降至7%,一年的收益是16万,则当年的财务自由度为53%。

 

如果想要在40岁时能达到100%的财务自由度,前一种进取型投资方案需要这12年,每年积蓄13万,后一种平衡型投资方案需要每年积蓄18万,而且必须全部用于高风险收益的权益类资产。

 

如果之前12年只投资年化收益7%的平衡型投资,那就分别需要每年积蓄16万和23万。

 

 

6/6

无法避免的“失去工作的恐惧”

很明显,绝大部分人很难在40岁前达到100%的财务自由度,也就是说,我们无法避免“失去工作的恐惧”,我们仍然需要忍受加班的摧残,上司的挑剔。

 

而且,即使100%的财务自由度只是代表你不再为了生活压力而工作,而真正可以不工作的财务自由则是需要200~300%的财务自由度,即,你的资产性收入要能覆盖2~3年的家庭开支,这是因为投资性收益随着经济周期波动,你投资中的权益类资产越高,波动就越大,需要覆盖更长时间的生活开支。

 

所以我们必须接受工作的意义,而不是将其视为幸福的代价,那种“达到财务自由就周游四海”的不切实际的想法,只会让我们更加痛苦。

 

我们长期以来形成了一种思维定势,工作以外的世界都很美好,只是因为那是我们不曾拥有的世界,所以更现实的想法应该是怎么把无聊的工作变得有趣有意义,如何在50%的财务自由度下,找到生活与工作的平衡,那是我们给自己的人生课题。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pNpcLT3wFh9UFRbr7m-fCQ

中国的基建,高科技和印度—由最近的新闻想到的

一个不成熟的想法。

这两天我们在中印边境牺牲的烈士上了新闻,

尤其是看完视频,我更觉得愤怒,印度人在越界的情况下,我方本着诚意只有几个人上去交涉,他们却居然凭着人多势众发动攻击,造成了我方人员伤亡,幸而我方增援部队及时赶到,给予对方痛击,迫使其留下大量伤亡人员逃窜。

从边境争端也可以看出,印度整个社会对于中国的态度,可是不像我们对待他们一般,中印之间的矛盾,现在还真的不是终点。

 

最近相继看到了两个关于铁路的新闻,又让我有了一些新的体会。

在中国人眼中,铁路似乎不是什么高科技,毕竟我国已经掌握了铁路基建和车组制造技术,按照那个为人熟知的定律,一项技术只要中国人掌握了,立刻就会变土了,就没有那么高端,没有那么高科技了,所以铁路技术在我们看来,也就没有那么高大上了。

但是其实,铁路技术,尤其是高速铁路技术在这个地球上,

仍然是只有少数国家才能够掌握的。前几天看到的塞尔维亚总统武契奇接受德国《图片报》的专访,217日该报纸把专访刊登在了其网站上,塞尔维亚媒体对此进行了翻译报道。

在接受采访时武契奇说:

“我最近在贝尔格莱德会见了欧盟代表团负责人,事关欧洲铁路。我们正与欧洲人一起修建从保加利亚边境过来的部分。”

“我们目前在谈进一步通往贝尔格莱德的路段,希望时速能达到240公里。但欧盟告诉我们不行,他们可以给我们提供时速160公里的铁路,还问我们为什么要建更快的铁路。”

“中国人过来说:同样价钱就能建成时速240公里的铁路。而且中方能在同一年开工。”

“那我们怎么做了呢?我们选择了更好、更快、更实惠的交易。”

 

中国的基建,高科技和印度---由最近的新闻想到的

其实我这里最感兴趣的是,欧盟只愿意和塞尔维亚合作建时速160公里的铁路,难道塞尔维亚还没有掌握160公里铁路的全套技术么?

想了下还真的有可能,因为这涉及到基建,车组设计和制造,

要攻克车轮,轴承,变流器,牵引电机,信号系统,转向架,受电弓,变流器,铁路轨道钢铁,隧道,桥梁,调度控制,运营管理等一系列技术,小国家还真的不可能都掌握,必须要和先进国家合作。

另一个新闻是台湾前不久比较热门的一个话题,就是台湾新购买高铁车组,因为使用的是新干线技术,所以只能向日本公司购买,结果被日本开出了1组(有12节)车厢50亿新台币的天价。下图是202012月台湾雅虎的报道。

中国的基建,高科技和印度---由最近的新闻想到的

台湾高铁公司在2019年开启高铁车组采购,面向欧洲,日本的国际大厂招标,准备采购12组新车,原计划20206月评选出最优厂家,但是却一直悬而未决。

根据雅虎的报道:

“政府知情人士指出,主要卡在高鐵列車的「行車控制、號誌系統」採用日方專利,其他歐洲大廠根本難以插足,高鐵公司只能和「日立、東芝聯盟」合作採購N700S列車,但日方卻開出比當年購車一組20億元高出2.5倍的每組列車50億新台幣天價,高鐵董事會成員形容是「用飛機的價格來買火車」,台日雙方已協調溝通了大半年,價格仍居高不下,如今台灣高鐵只能求助台日雙方政府出手幫忙了。”

也就是说,台湾本来是向欧洲,日本等国际大厂进行招标,结果最后发现关键的行车控制和信号系统是使用的日本专利,而新购买的列车的控制和系统必须要和现有的高铁系统配合,而日方又不肯出让专利,造成新车只能向日本厂商买。

目前台湾高铁使用的34700T车体是由日本川崎重工专门为台湾制造的型号,车组的控制和信号系统来自日本东海道新干线,由于日本在关键系统的卡位,这让欧洲厂商难以投标,结果台湾高铁购车案在20202月第一次废标,到20206月改成独家邀标。

本来台湾高铁董事会还想让当年制造了700T的川崎重工继续制造新车,但是在日本企业团队的强大压力下,川崎重工拒绝接手,日方坚持以日立东芝联盟为对口。

台湾高铁只能找日立东芝联盟购买新型高铁车组,

结果被对方开出50亿新台币一组的天价。

当然了,日方也有自己的理由,

“高鐵公司新購列車價格會如此高昂,除了國際鋼材價格上漲外;還有是高鐵公司目前只向日方訂購8組列車,另4組我方(台湾)有選擇權,台灣方面買的列車數太少,但日方還是要籌組團隊單獨處理整個製程,包括廠房、材料、專業人員等,整個固定成本少不了,列車價格自然就高了。”

台湾高铁公司无奈只好找台湾当局进行协调,但是效果也不佳。

“政府知情人士透露,實際上,早自今年2月台灣高鐵新車採購案第一次廢標,高鐵公司高層就已向交通部反映採購案受制於日方的困境,交通部鐵道局官員和日本國土交通省鐵道局早已介入協調未果,11月下旬再由交通部長林佳龍直接找上主導此案的JR東海公司的名譽會長葛西敬之,寫信給他,希望能促成「台日合作」,目前(202012月)仍未獲得回應”

看到这里,我们肯定想知道中国大陆的复兴号多少钱一组?

根据《中国经营报》202011月的报道,

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国铁集团”)近日启动2020年第二次高速动车组招标。1123日,国铁集团旗下国铁物资有限公司公布了58组时速350公里复兴号动车组招标公告,总共978辆(车厢的单位是辆),本次招标总价约100亿元。

中国铁路高速动车组按编组列数分8辆编组、16辆编组和17辆编组三种车型,8辆编组称为标准列。据《中国经营报》记者了解,2018年动车组招标单价约为1.72亿元/标准列,高寒动车组单价略高于普通动车组。

当然了中国大陆的复兴号是8节车厢,台湾的700T12节车厢,我查了下台湾的高铁长度也确实更长,但即使按照1.5倍的价格计算,算下来价格2.6亿人民币一组也够了,

但是日本给台湾的报价是50亿新台币/组,按照今天4.3的汇率算,那就是11.63亿人民币,是中国大陆的复兴号价格的4-5倍。

我国台湾地区可是具备很强的制造业的,但是不管是现在台湾岛内最受关注的新冠疫苗,还是高铁车组采购,台湾由于没有掌握相关技术,都面临采购困难,价格贵的问题。

如此一来我想到一个问题,基建技术其实我国手握的一张王牌啊

我国的基建不仅是技术上不比西方公司差,而且成本还更为低廉,看塞尔维亚和台湾购买铁路相关技术时遇到的窘境就明白了。

我国西南方向的印度,从20204月开始就不断在边境挑衅,不仅造成了双方的官兵伤亡,而且还把中国的一堆APP给禁了,包括在印度非常火爆的Tik Tok,这给我国企业造成了严重的损失。印度国内的反华民族情绪一直很强烈,一定要和中国比个高低。

那么中国公司往印度卖普通的消费品可以,往印度销售基建相关的技术我觉得就要慎重了,毕竟全球有这个技术的主要还是欧洲,日本,北美等,他们在向发展中国家收高价方面,具有非常独特的心得。

20151212日,在日印首脑会谈上,印度和日本在孟买和阿佛德佛之间的高铁中采用日本的新干线方式达成一致。日本决定在资金方面和技术方面进行援助。。

2017914日,在阿梅达佛举行了孟买和阿萨曼德佛之间的高铁开工仪式。

说实话,在2015年看到印度选择了日本高铁的新闻的时候,我至今仍然能回忆起当时听到这个新闻时的心情,竟然是….有点愉快,

因为这意味着我们的企业不需要再低价的去为印度搞基建了。

 

印度首条高速铁路连接印度最大城市孟买和古吉拉特邦首府艾哈迈达巴德,全长508公里。印度方面最早的计划是2022815日、即印度独立75周年投入运营。

实际上之后这个时间点就更改到了202312月完工,而目前看这个计划可能再一次推迟。

中国的基建,高科技和印度---由最近的新闻想到的

即使完成开通了,日本人让印度人上了日本新干线技术的船,那就更好办了,毕竟台湾民意如此亲日,最后还是被日本人收了四五倍的价格,对于印度我觉得日本人也会很开心的收高价的。

就跟俄罗斯人向印度卖武器的时候一样。

不要为了我国似乎损失了高铁基建合同收入而觉得沮丧,印度一直把我国主要战略对手,我们赚一点钱,帮助印度把基建搞好了,以后印度就有能力在经济和边境问题上给我国造成更大的损失。

美国的基建能力并不强,全球的基建技术和巨头,主要还是在中国,欧洲,日本手里的更多,

比如高铁技术和城市轨道交通车辆,现在全球主要就是阿尔斯通,西门子,日立,三菱,中国中车等公司,美国没有高铁研发制造巨头,而地铁车辆基本都是从欧洲,日本和中国买。

下图是美国的《工程新闻纪录(ENR)》发布的2020年度全球最大250家国际承包商榜单发布。发现全球前十名的基建承包商公司来自西班牙,德国,法国,中国,奥地利,瑞士,英国。全部是中国和欧洲的公司。

全球前三十名只有两家美国公司,

最高的是Bechtel,排名全球第16位,另外一家排在全球第28位。

中国的基建,高科技和印度---由最近的新闻想到的

也就是即使中国不在印度搞基建,对于外资来说其实受益者更多是欧洲和日本公司,印度高铁选择日本就是个典型。另外基建是成熟技术,并不属于新兴前沿技术,因此即使欧洲和日本获取了利益,也并不影响我国在半导体,新能源汽车,医疗器械制药,航空航天等新兴高科技领域的发展。

在这里我贴两个新闻,

一个新闻是2017年4月,国际在线中国国际广播电台记者的报道,

中国山东电力建设第三工程公司在印度5个邦先后以EPC方式承建了6座大型电站,装机容量超过10770兆瓦,占印度整个火电市场份额5.7%,成为了印度最大的外国电站EPC总承包商。

进入印度市场十二年,电建三公司在印度的六个项目都获得了数不清的奖项。

公司在印度承建的第一座电站是贾苏古达电站,该电站20112012年连续获得印度电力部颁发的“国家节能奖”。

第二座电站是印度贾苏古达电站,2009年获得印度国家安全最高奖。

第三座电站是印度玛鲁喇电站,该电站机组是印度第一台能够满负荷运行的褐煤发电机组,也是印度第一台成功连续试运行一个月以上的循环流化床机组。

第四座电站是印度蒙德拉电站,荣获2012年度印度国家“节能奖”及印度权威设计机构颁发的2013年优秀设计奖等,

第五座电站是印度嘉佳电站,获得印度基础设施建设领域最高奖2012年度“杰出基础设施奖”、2013年荣获建筑工程鲁班奖(境外工程)和中国电力优质工程奖、全国优秀焊接工程奖等。

而最新的这座古德洛尔燃煤电站也让人感到惊喜。“工程的质量非常好,他们的工作效率也非常高,通常来说,在设计完成后我们会进行一项特定的试验,即锅炉水压试验。我已经在这一行工作了32年,在这里是我第一次看到锅炉水压试验一次性通过。”谈到工程质量,古德洛尔项目电厂的一位印方业主负责人连连竖起了大拇指。他介绍说,以前他参与过许多次新电厂锅炉点火,电厂启动或多或少都有些小问题,像古德罗尔电站从点火到启动一次性通过的还没见过。

我们给印度提供了高质量的发电厂,对我们真的是好事吗?

 

另一个新闻是20206月《印度时报》的报道,为避免中国企业参与,印度哈里亚纳邦发电有限公司(HPGCL)取消了两家中国公司参与的两个火电厂环保工程竞标程序。

这两家中国公司为清新环境和上海电气,它们分别在两个招标项目中投出最低报价,具有很大的竞争优势,很有可能拿下订单。

201512月,印度环境、森林和气候变化部发布新的火力发电厂环境规范,要求该国火电企业安装污染控制设备。

此后,HPGCL邀请多家企业竞标YamunanagarHisar两个火力发电厂的烟气脱硫系统工程项目,项目总金额为60亿卢比(约合人民币5.61亿元)。

据《印度时报》称,

Yununanaar火电厂项目共收到五份投标书,其中三份来自中国公司,其中包括清新环境。Hisar发电厂项目收到三份投标书,其中两份来自中国公司,其中包括上海电气。

这两个火电厂环保工程招标几乎已经完成,已转交给采购委员会。

《印度时报》报道称,采购委员会提议寻找更多公司,以替代中国企业中标。哈里亚纳邦州政府一位高官表示,将更换新的投标条件,只有在印度注册的本土公司才有资格参与新投标。

而根据清新环境的回应,清新环境董秘办人士对界面新闻称,经内部核实,媒体报道中涉及公司的Yununanaar火电厂烟气脱硫项目,为公司拟投标的项目,并未中标及签约。该项目招标取消,对公司未造成实际损失。

我举这个例子,倒不是说脱硫装置不能卖,我很支持往印度卖消费品,以及不增强印度基建水平的工业品,消费品可以提高印度人民的生活水平,但是却不增强其国家基础能力,就跟我们当年中国家庭省吃俭用花巨资买日本彩电一样,家庭生活水平提高了,但是对于国家技术进步却没啥用。

这个脱硫装置只是环保装置,并不是增强发电能力用的,我感觉还好?

主要是这个例子中中国公司报出最低价格,其实是我们在获取印度市场时候的常态,实话实说,印度人的讲价水平,可是很高超的。

那么推而广之,不能以最低价参与印度的电力,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这对中国来说是坏事吗?我真不这样认为。

我总觉得,帮助印度把电力,交通等基础设施建好了,会让印度获得更大的发展潜力,对巴基斯坦更大的战略优势,对我国挑衅的能力也继续提升,会让我们在其他地方可能付出更高的成本。

 

我倒不是说我们就完全不要参与印度的基建,

欧盟就搞的很细致,对塞尔维亚,160公里时速的我就卖给你,想要240公里时速的铁路就不行,把自己的技术优势带来的利益大化。

发达国家的这种做法,不仅是让自己的技术销售形成梯度效应,最大化自己的经济利益,就跟当年苹果利用自己的品牌和技术优势,就是不出大屏,新技术慢慢挤牙膏获取市场销售额一样,

而且这样做还同时是引导发展中国家把巨额的建设资金,投入到过时的老旧技术里面,降低发展中国家的基建建设水平上限和追赶速度,可以起到一石二鸟的作用。一想到这里,我又不禁开始感叹了,怪不得过去的100年,西方世界以外能够迈入发达国家的新成员寥寥无几,发达国家在如何攫取国家利益方面,实在是太会玩了。

我们是不是也该学下发达国家的做事方式,对印度,我们是不是应该搞一份清单,哪些能卖,哪些不能卖,哪些能参与,哪些不能参与?

帮助发展中国家搞基建的真诚,更多的给非洲,拉美,东南亚,中东,巴基斯坦的穷兄弟,

毕竟和平与发展,是我们的愿望,但是某些国家,可是不一定这样认为啊。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Se9ROUn1mwDHGx08Bi7rHw

2030年预测,发现确定性

新的十年开始了,有朋友问我如何看未来的十年,能否从趋势中看到一些确定性,我尝试描绘一下我眼中的2030年,希望还没有老花。 
 
对于未来的预测,我们总会落于保守,尤其对中国。中国统计局2002年的《中国未来经济增长及其国际经济地位展望》里面有一段描述:“中国国内生产总值本世纪中叶,有可能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但在本世纪内很难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经济大国”。现在来看就是非常保守的了,2020年的中国GDP都接近日本的3倍了,哪里还等得到2050年啊。
 
2007年的时候我在欧洲参加了一个预测2020年的封闭会议,当时一批顶级的科学家坐在一起嘲笑比尔·盖茨说的640KB内存对大多数人都够用的老笑话,然后给出我们对于2020年的大胆判断,回头看当时的有些预测依然还是保守了。
 
我们对于未来的判断大多是线性、渐变的、基于先验知识的,砍柴的都以为皇上是挑金扁担的。这里我想先提一个奇点突变的概念,或者叫临界点、分水岭。新技术/新变革的挑战一旦突破奇点,就会加速变化,在极短的时间内改变格局。比如当年的智能手机替换功能机,手机替换有线电话,液晶电视替换传统电视,不一一列举了,有大量的例子。所以,不会有什么岁月静好,潮起潮落,后浪推前浪,前浪死在沙滩上。
 
2030年预测,发现确定性
所以,对未来进行预测时,我们要努力找到这些未来可能带来行业巨变的奇点,但我们要同时认识到:
 
1、十年在人类历史的长周期里面是很短的一段时间,很少有空穴来风。
2、很多传统行业的变化不像互联网行业,节奏会慢很多。
3、社会、行业的变化不能完全脱离生产要素的存量和原有人员的素质。
4、行业里面是否出现了具有突变意义的鲶鱼很关键,比如电动车领域的特斯拉。
 
 

01

经济

 
随着数字化货币使用,天量美债的影响,美国借新还旧难以为继,美元持续走弱,将进入奇点,美元霸权结束。人民币国际化加速,汇率将突破5,人民币支付占比和在全球外汇储备资产占比双双突破10%,成为第三大货币。关于汇率,2020年美元对人民币一度从7.2跳水到6.4,大幅度的波动,加上肆无忌惮的放水。让我想起一句歌词:“如此生活三十年,直到大厦崩塌”。出来混的,迟早要还的。对于十年这个长周期,对美元任何悲观的预测都有可能,好几个朋友预测会跌到3左右,这个预测就太激进了。
 
2030年,中国GDP约32万亿美元(突破160万亿人民币),占全球经济总量的25%,美国GDP 28万亿美元,欧盟GDP 20万亿美元。中国人均GDP突破2万美元,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在统计数据上,中国超过美国在过去的十年内已经是一再发生了,比如按购买力平价计算的GDP、工业制造规模、贸易额、消费市场、汽车市场、电影市场… 都纷纷超过了美国。在过去的10年,中国的GDP增长了2.5倍,从40万亿人民币增长到100万亿。而美国的GDP增长不到50%,从14.6万亿美元增长到21万亿。这个增长速率差会延续到未来十年。但中国GDP数据超越美国并不代表中国整体实力超过美国,只是一个关键的分水岭,代表未来的趋势,代表着一定的话语权,会对很多国家的政策制定起到风向标的作用。
 
全球贸易进入后全球化时代,贸易纠纷和地方保护主义抬头。确保供应安全成为各主要经济体的核心战略。
 
 

02

政治

 
美国2024年拜登任期结束,进入换届,政策连续性难以维持,全球影响力持续下滑。欧洲绿党和右翼势力逐渐获得政治控制力,民粹、反建制情绪继续弥漫,碎片化的政治局面将对欧洲一体化产生消极影响。
 
中国通过上合组织,RCEP、中欧全面投资协定、一带一路等的快速推进,以及随着八零、九零这些改革开放后成长起来的,更具有国际视野、更开放、更自信的中坚力量进入权力核心圈后,将加快国际社会的融入和介入,增强全球的影响力。
 
2030年将形成美、中、欧、俄四足鼎立的国际新秩序,单极世界格局宣告终结。
 
政治制度、政策、政治人物不作为重点分析,里面有太多的价值观和屁股,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古人不是说了吗:“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下士时。假使当年身便死,一生真伪有谁知?”,这些都是盖棺才能定论的东西,分析没有意义,就用结果来评判吧。
 
 

03

社会

 
人口老龄化,以及人口族群的结构变化,对各主要经济体都产生深远的影响。美国的白人人口降到60%以下,法国的MSL人口将突破10%,而且族群结构持续加速变化,引发新的社会问题。
 
2030前中国人口增长会出现奇点,从增长变为下降。昂贵的住房、教育、医疗费用将会抑制生育率,新生人口的快速滑落将带来一系列社会问题。
 
中国人均住房面积超过45平方米,房地产作为支柱产业转折奇点将会显现,大部分城市的房价增长难以为继,中国要避免西班牙、葡萄牙所经历的房地产崩盘后的一地鸡毛。新冠疫情将持续对未来十年的生活产生影响,线上生活,居家办公逐渐变成常态,通勤的需求减少。从拥挤的市中心向郊区和卫星城市迁移可能成为一个关键趋势。
 
2030年机器人自动化很可能出现奇点,将取代大量的工作岗位,进而对拥有人口红利的国家产生影响,典型的就是印度、印尼、越南等国。中国也有几千万的工作岗位面临被取代的风险。
 
人口老龄化和年轻人就业问题这貌似矛盾的两个挑战可能会在2030年同时出现。我们在看到新生儿减少的同时,也要看到随着人的整体健康状况提升,工作的权利和要求可能要延长到65到70岁。如果这样,到底是多生好,还是少生好呢?很多专家也分裂了,十年前大谈计划生育,现在摇身一变,又开始疾呼国家出台各项政策鼓励生育,总之就是为生育政策而活的。人口问题很复杂,大自然已经不自觉的做着人口的调控,不一定需要有太多的政策干预的。
 
一个国家只要能够承平超过百年,经过几代人的迭代,文化艺术就能够发展到非常高的高度。中西方的文化历史都一再证明了这一点。2020年中国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电影市场。在庞大的人口基数下,在巨大商业利益驱动下,2030年中国文化和艺术产业获得极大的进步,并形成虹吸效应,逐渐成为世界中心,吸引全球顶级人才过来淘金。儒家文化等传统文化会在中国大地再次发挥生机,节假日穿汉服等传统服装很可能成为潮流,这里可能也蕴藏着大量的商机。

 

 

04

军事

 
未来十年,美国、俄罗斯依然处在惯性发展阶段,都有一些新的武器装备面世。对于美国装备的变化用10年来预测感觉确实太短了,一个计划动辄需要30年。
 
发展最快的肯定还是中国,中国的军事工业实际上在2010年左右就迈过奇点,开挂了。海、陆、空武器装备都进入快速发展的道路。中国在2030年海军将形成4个航母战斗群,20艘055型驱逐舰,415艘舰艇,数量上赶上美国。而空军将有歼-20B,轰-20隐形轰炸机,新型垂直起降机、新型无人机等新设备陆续服役;加上并不落后的导弹部队,以及北斗四号系统的逐渐建成,中国将进一步缩短跟美军的差距,稳居世界第二,拥有全球军事投放的能力,有足够的维护自身主权的军事威慑力。看到这些冷冰冰的数据,你多少能理解西方世界为什么那么焦虑了。
 
2030年,随着超音速变轨导弹的持续发展,无人攻击机、空间武器、机器人、网络武器、生化武器,以及人工智能技术的广泛使用,未来的战争模式可能再次发生奇点改变,出现降维打击,对手可能更隐蔽,传统的军事装备很有可能逐渐成为废铁。
 
另外一个关键趋势是,随着大规模杀伤武器小型化,尤其是精密制导武器,以及智能武器的扩散,比如无人攻击机,恐怖组织,甚至恐怖个人带来的威胁扩大了,这个世界可能更不安全了。
 
未来在中国会诞生1-2个世界级影响力的军工企业,及相关产业群。
 
 

05

交通

 
在交通领域的变化主要还是发生在中国,欧美等主要发达国家的基础建设发展速度很慢,甚至停滞了。
 
2030年中国高铁里程将达到6万公里左右,由目前的四纵四横,到八纵八横,基本实现20万以上人口城市的铁路覆盖。全长近1万公里的欧亚高铁可能建成,彻底打通贯穿欧亚大陆的大动脉,火车货运时间缩短到3天以内。欧亚高铁很有可能带来大欧亚板块物流的分水岭式的变化,通过更多的高铁建设逐渐替代目前占据主体的水路运输。
 
中国大飞机将登上世界商业舞台,打破波音、空客长期垄断民运航空市场的局面。
 
时速达到1000公里的胶囊列车有望2030年前试运行。4马赫超音速民航飞机可能在2030年出现,但能否商用还存在不确定性。
 
载人低空自动驾驶飞行器可能逐渐获得应用,成为城市立体交通的一个关键部分,并引发新一轮的产业竞争。
 
 

06

半导体

 
随着5G、物联网、行业数字化、电动车及自动驾驶的普及,半导体行业在经历过2019年的下滑后,找到新的引擎,再次加速增长。预计2030年全球半导体产值将突破8000亿美金,增长超过80%。美国、韩、日、中国台湾、中国大陆、欧洲等多种势力共同角逐这个市场。
 
中国半导体市场规模将突破3500亿美金,10年增长2.5倍,如果自给率能达到70%,产值在2500亿左右,增长5倍(各种统计口径不同,所以数字可能有偏差)。这是一个巨大的产业,但受限美国芯片工艺的管制,中国必须出现分水岭式的突破,中国半导体工业才可能不受制于人,才能实现自给率达到70%。
 
2030年TSMC先进工艺达到1nm,中国大陆突破EUV,先进工艺达到3nm,拥有自主产权的先进芯片架构。 
 
 

07

电动车

 
2020年全球电动车市场已经出现奇点变化,电动车产业加速增长。电动车产业将可能是未来十年最大的行业变化,会对汽车行业彻底重新洗牌,对于日、欧、美传统汽车大厂产生根本性的挑战,而且速度很可能会很快。最近我周边朋友换车,清一色的都换成了电动车,这个趋势非常可怕,任何乐观的预测都很可能是偏悲观的。
 
2030年中国电动车市场渗透率将从2020年的7%上升到35%,甚至更高,将出现商用的L5的自动驾驶,L2自动驾驶成为标配。电动车普遍续航里程达到1000公里,最高续航有可能超过1500公里,全面超越汽油车,相关基础设施得到普及。
 
电动车的兴起加速汽车更新换代,改变了汽车行业的消费模式,向电子设备的更新换代模式靠拢。2030年电动汽车全球销量超过4000万量(马斯克号称特斯拉2030年销量要做到2000万量),并且继续加速,带动相关的新产业兴起,比如车载娱乐系统、通信系统、电动车基础设施等。
 
而传统汽车相关产业很可能会快速的衰弱。连带与其配套的相关产业进入衰弱期,比如加油站,4S店,汽油相关产业。

 

 

08

能源

 
未来十年,以风电、光电为代表的再生能源纷纷迈过成本奇点,预计2021年光电的成本就有可能降到煤电成本以下。
 
2019年欧盟委员会正式发布《2030年气候目标计划》及政策影响评估报告,提出将2030年温室气体减排目标从40%提高为55%。经测算再生能源的占比要达到40%。
 
而中国提出了2030年风电、光伏总装机容量12亿千瓦以上的目标。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将从15%提升到25%-30%。未来10年风电、光电合计年均新增规模至少要达到7500万千瓦,但结合2020年度1.2亿千瓦的装机量来看,这个数据应该是最悲观预测了。结合特高压输电和储能技术的发展,未来十年很可能发生超出我们预期的加速发展,这是一个巨大的产业。
 
预测中国石油需求在2025年达到峰值7.3亿吨,进入转折点,到2030年回落到7亿吨,对外依存度依然在70%左右。电动车的普及会加速对石油需求的回落,终究交通用油占整体石油消费的比例接近50%,但如何有效限制塑料材料的使用,尤其是一次性塑料产品的使用也是一个关键部分。
 
发展再生能源,减低对石油、煤炭的依赖是中国的基本国策,所有的预测可能还可以再乐观一些。
 
 

09

产业

 
互联网平台公司野蛮快速增长进入尾声,管理监控制度优化跟不上互联网快速发展的局面发生扭转,数据安全和个人隐私得到充分尊重,有序发展、确保社会公平性成为关键因素。大型互联网企业的市值在未来几年将会触顶。
 
因为新冠疫情的影响,云服务在各行各业的普及被加速了,未来十年应该是云计算的黄金年,占领了云,就占领了至高点。同时,跨平台操作系统、新型数据库、网上在线教育、在线娱乐,依然是未来十年的风口,相信在这些领域里会有越来越多的中国科技公司将进入世界五百强。
 
结合人口老龄化趋势,以无创血压、血氧、血糖监测为代表的个人健康产品可能在2030年流行,形成巨大的产业效应。另外,到2030年,我国健康产业规模将显著扩大,健康服务业总规模将达16万亿元。
 
在供应安全的政策影响下,部分产业会出现全球化回退,各主要经济体都会扶持本国的技术和企业,由此会诞生出一批新的高科技公司。
 
 

10

科技

 
6G标准形成,进行试验网络部署,马斯克的星链计划可能是未来通信行业的一个关键变数。低功耗架构、智能化、短距高带宽、卫星辅助覆盖、高精度定位可能是6G的关键组成,通信系统将会从地面走向天空。
 
对于6G我个人有这么个梦想:构建这样一个网络,就像一台大型的机器,他仿佛是有生命的,在各种复杂的环境下,随着环境变化呼吸着,资源流动着。他知道这个网络所有状况,也能够预测到网络即将发生的一切变化,包括可能发生的故障,甚至是环境的变化,及时的做好调整,并能不断进化,最大效率的做好信息传输和服务,而且不再需要什么管理人员。
 
2025年前中国的天宫空间站完成建设,预计2025年美国宇航员将会重返月球,2030年中国宇航员将会登上月球。2030年中国试飞“空天飞机”,2030年前人类将尝试登陆火星。对太空的探索将是未来十年的基调,而中美在太空探索上将展开竞争。这个竞争驱动人类进一步走出地球,发现新的大陆。
 
以区块链技术核心的数字货币在未来十年可能会进入普通大众的生活,逐渐成为主流,对货币信用和市场产生根本性的影响。AI技术将会更静水潜流的对各个行业产生影响。智慧城市在未来十年会加速,很可能出现奇点,成为新基建的一个关键驱动力。
 
量子计算在特殊领域得到应用,创造了100亿美金左右的市场空间。
 
技术部分,我把台湾工研院IEK的预测未来最关键的30个技术附在这里。
 
2030年预测,发现确定性
 
 
后记:
 
写到这里,我不得不佩服“钢铁侠”埃隆马斯克,在预测未来的时候不得一次次面对他,膜拜他,他是真正的英雄。他的PayPal、特斯拉、SpaceX(龙飞船)、SolarCity已经改变了世界,而他的Starlink(星链),Hyperloop(胶囊高铁),Neuralink(脑机接口)正试图改变世界,代表着未来。他太大胆了,敢于冲破任何框架,重新定义一个个产业,而且他将一件件梦想变为现实,他已经超越了乔布斯,期待他在未来的十年带领人类登陆火星。而中国的“钢铁侠”在哪里?我们敢于提出这么大胆的梦想吗?就因为有这些马斯克们的存在,我们怎敢轻言超越美国,同志们,我们要努力啊。
 
未来十年,云服务、电动车与自动驾驶、新能源、半导体制造、新型健康医疗可能是关键的风口。本文虽然以”寻找确定性”命名,但未来的魅力却正是一切都是不确定的。不可能有人预测到新冠疫情在2020年爆发,也没有人预测到新冠疫情从中国爆发后,最终会是这个局面。在我写这篇预测的时候,虽然尽量保证每个预测都能有出处,而不是我个人瞎拍的,但难免带入自己个人的立场。这个立场就期待中国梦能够在我们这一代人手上成为现实。
 
过去的三十年事实证明对于中国的任何预测都是保守的。2020年作为全球唯一控制住疫情,保持经济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我们有理由乐观一些,有理由自信一些,我们可以带着这个自信走入新的时代,来思考我们这片星空。
 
未来十年,对中国来说是最关键的十年,也是最具有想象空间的十年。新中国成立迈过80年,改革开放50年,加入世贸组织30年。从青年进入成年期,各项制度逐渐完善。更开放、更有国际视野的八零、九零后将成为社会的中坚力量,而且未来的十年将新增近1个亿的高等教育人口,国民素质获得极大的提高,中国逐渐成为世界中心,渐显盛唐之风貌。
 
欢迎大家留言,发表观点,我们一起将2030年看清楚。
 
2021/1/24 比利时鲁汶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_TsVV6yu5eEilqqE4_IdC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