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首诗词,100种春天,100份心情,老师、家长赶紧替孩子收藏起来吧!选几首让孩子也领略一下古人笔下的春景?








来源 | 人民日报官方微博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kR8cnchu6rO3zOFtzflWhQ
分享个人经验,保留阅读记录,做时间的朋友
100首诗词,100种春天,100份心情,老师、家长赶紧替孩子收藏起来吧!选几首让孩子也领略一下古人笔下的春景?
来源 | 人民日报官方微博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kR8cnchu6rO3zOFtzflWhQ
1
24×690000000=16560000000,165亿6000万; 20×690000000=13800000000,138亿。
2
3
4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sSUeBP0cHSHwQOVyCtM1zw
hello老铁们大家晚上好!
昨日张恒微博亲自爆料郑爽1.6亿合同洗钱偷税,震惊了所有人!之前我已经写过文章了:
郑爽践踏人类底线!郑爽代孕2个孩子弃子揭露出代孕深不可测的黑幕!
今天我就来说说背后还有哪些不为人知的秘密!
真要鱼死网破了!张恒再度曝光郑爽一家的聊天记录
想想人家爽儿一天赚208万,你赚到208块钱了吗?
今天听到很有道理的一段话:其实让年轻人绝望的,表面上看是房价,实质是劳动收入在资本增值面前显得越来越微不足道。
就讲身边的事情,我一个大学同学,19年年末,花了1500+万在联洋投资了套学区房,到现在,一年不到,同户型不如他的楼层市场价,差不多要2000+万了,至少涨30%。(当然能随便拿出1500+万的也不是普通人吧,这例子听听就好,明白其中道理就行,别喷!)
看比例不如股市上动辄十个涨停那么震撼,但是房子的基数大,绝对值,那可就是500万了。
我的这个同学他做了什么呢?他买了房,托管给中介租出去了,到现在,去的次数不超过5次,此外他什么都没做。
那如果是纯靠劳动收入呢?就拿最赚钱的职业之一——头部互联网公司的资深码农为例,500万需要他燃烧生命996,肝多久能肝出来?除去吃喝拉撒、房租各种成本,每年攒50万,那也得10年。
具体5分钟视频被和谐了 只能去微博
根据知乎天眼查的爆料:扒一下给郑爽天价片酬的公司,就把查到的信息给大家看一下。
据张恒爆料,阴阳合同的事情是发生在拍摄电视剧《只问今生恋沧溟》,又名《新倩女幽魂》期间的。
这部剧是由腾讯备播,北京世纪伙伴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出品的。
说起北京世纪伙伴文化传媒,就不得不提北京文化了。
北京文化全名叫做北京京西文化旅游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上市公司。北京世纪伙伴文化传媒的董事长娄晓曦,与宋歌带领的摩天轮、王京花带领的星河文化共同成为北京文化的核心经营团队,北京文化投资过的《战狼2》、《我不是药神》、《流浪地球》、《你好,李焕英》等多部电影都是票房爆火。
北京世纪伙伴文化传媒是在2016年11月成为北京文化全资子公司的。
按照时间线看的话,郑爽谈天价片酬的时候(2019年),娄晓曦的世纪伙伴文化传媒依旧是北京文化的全资子公司,同时娄晓曦还担任着北京文化副董事长的职务。
在2019年4月份的时候,国家强调了限薪令,不过据张恒爆料,郑爽仍然在2019年8月份时,通过阴阳合同拿到了1.6亿的片酬。
随后娄晓曦与北京文化关系破裂,北京文化声明称,2020年1月份时,娄晓曦被立案调查。2020年4月份时,北京世纪伙伴以4800万的价格被贱卖,北京文化于2020年4月份退出了该公司,随后娄晓曦发布了举报信,举报北京文化挪用上市公司资金给倩女幽魂等项目业绩造假。
以下为每经记者制作的走账流程图:
不过北京文化后来否认了娄晓曦举报信的内容。
当时曾经针对娄晓曦举报的事情做过一个回答,详细情况大家可以去那个回答里看看。
天眼查:《流浪地球》《战狼2》的出品方之一北京文化董事长宋歌被实名举报财务造假,事情实情的真相是怎样的?
说回这件事,不知道娄晓曦当时举报的《倩女幽魂》业绩造假是否与郑爽的阴阳合同有关,不过据张恒披露的信息显示,给郑爽妈妈控股公司注资的公司为浙江唯众影视传媒有限公司,目前没有还查到这家公司与电视剧的出品方北京世纪伙伴有什么关系。
不知道其中是否还藏着猫腻,我跟大家一起蹲一个真相。
反正我几个粉丝都和我说,北京文化里面的水深不可测,很有可能整个公司就是完全为了洗钱成立的!具体如何希望得到更多老铁们的爆料!
为什么影视公司洗钱那么容易?
因为轻资产,最值钱的是演员,而演员的报价并非苹果手机一样的公开报价,里面可能隐藏的猫腻特别多,公开5000万合同,暗地里1.6亿的情况屡见不鲜!
之前崔永元小崔爆料了范冰冰李晨等人阴阳合同和偷税的情况,因为实在是太敏感了,引起了全国上下的愤慨!现在小崔已经被封杀好几年了!
利用影视洗钱,而且是巨额洗钱,已经是圈内公开的秘密!其中也涉及到更加敏感的黑钱,你懂得!这里点到即止!
郑爽的208万日薪是什么概念?
哎,现在的上班族打工人真的苦啊!
老铁们说说郑爽可能步范冰冰后尘,罚个5个亿?这件事你怎么看?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E1o6rLMTSIrBril73s70LA
不知不觉,手机已经占领了我们的生活,成为占有人们每天空闲时间最长的工具;而短视频则已经占领了我们的手机,成为占据手机使用时间最多的领域。
每天,我们有将近四分之一的生命花在手机上;这四分之一里面,又有超过四分之一花在短视频上。(数据来源:极光iAPP,2020Q3和Q4的报告)
短视频已经超越文字,成为人们在网上表达的第一方式,也成为人们在网上获取信息的第一渠道。
相应地,短视频平台,也成为商业世界的强有力竞争者。
刚刚上市的快手,已经是一家万亿港元市值的公司,排在中国互联网上市公司第五名;
而还没有上市的抖音,每日活跃人数比快手的两倍还多(超过6亿),从活跃度来看,已经是仅次于facebook、微信、youtube等极少数APP的世界级互联网巨头。
虽然快手和抖音已经达到这个规模,但是短视频的增长还没有看到尽头,其使用人数和使用时长,仍在快速增长,是移动互联网几个超级大赛道——电商、社交、资讯、社区生活、短视频等里面,唯一还在快速增长的领域。未来也许会出现类似阿里和腾讯这样可冲击万亿美元市值的超级巨头。
目前,这个领域最强有力的竞争者主要是三家:快手、抖音、微信视频号。另外虽然也有一些中小玩家,但是和这三家还有一些差距。未来的超级巨头,大概率就是从这三家中产生。
我最近由于写快手的宿华,对三个平台都做了一点研究,在此记录一下自己对此的观察和思考,希望对你有些参考。
1
三体与霍特林模型
要分析短视频三家争霸的竞争格局,就要先说一下更为普遍意义上的“三家争霸”,一般都是什么结局。
如果观察过中国历史上的王朝更替,你会发现,在一个较长时间的稳定时期,中国要么是一个强有力的王朝统一天下,如秦汉、隋唐、元明清;要么是两个王朝对峙,如南北朝、北宋与辽、南宋与金。
而三个具有相互竞争实力的政权长时间并立的,只有魏蜀吴的三国时期,这是中国历史上的特例。(突厥、西夏、吐蕃、大理等偏安一隅的边陲势力,并无问鼎中原的野心或实力,因此不算在内)
在世界政治史上也是如此。同一个国际体系(指内部存在竞争,但与外部几乎没有竞争的一个国际区域及其结构,在古代可以指一个很小的地区,如一个半岛;近代可以指一个区域性的地方,如欧洲;现代以后一般指全球)之下,只能存在“双雄并峙”或“一家独大”的局面,几乎不会出现三个实力接近的政权长期并存的局面。
古代伯罗奔尼撒半岛的雅典和斯巴达并峙、东亚大陆长期以来的中国独大,近代欧洲海洋的英国与荷兰争霸、欧洲大陆的法兰西和普鲁士争霸,二战以后的美苏争霸和冷战后的一超多强,都是这样。
这个规律在商业上也是存在的。在一个充分竞争的市场里,某一个领域的竞争,最终往往会收敛到两种结果中的一种:
第一种,由于行业的特性,这个领域没有主导性的超级玩家,只有一堆小玩家。如水果市场、茶叶、服装等。
第二种,这个行业的规模效应很强,具备竞争优势的企业会越来越强,最终出现“双雄对峙”或“一家独大”的局面。如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平分可乐市场,或微软独霸电脑操作系统市场。
在第二种竞争格局下,市场上只存在一个或两个最主要的玩家,其他玩家要么倒闭,要么被吞并,要么只能在长尾市场分一点残渣。
而到了互联网时代,由于新用户的边际成本(每新增一个用户需要增加的成本)几乎为0,且网络效应(同一个网络内,互相连通的节点数越多,网络的价值就越大)体现到极大,所以基本上总是呈现第二种竞争格局。
在全球市场上,搜索领域的谷歌、社交领域的facebook、视频领域的youtube、图片领域的instagram、微博客领域的twitter、出行领域的uber,基本上都是占据绝对的统治地位。
中国是全球互联网市场的一个特例,由于政策或用户习惯等问题,我们可以看作一个单独的市场。搜索领域的百度、电商领域的阿里+京东、社交领域的腾讯、安全领域的360、微博客领域的新浪微博、出行领域的滴滴,基本上都曾经或者现在仍然占据着统治性的市场份额。
我们很少见到有三个重大竞争者在较长时间内同场竞技的局面。拼多多的崛起是一个罕见的奇迹,它是在阿里和京东两强格局已定的情况下,硬生生地挤出一条路,造成了电商领域三足鼎立的局面。
为什么三家争竞的情况会这么少有呢?我们既可以从物理学上做一个比拟,也可以从博弈论上予以证明。
看过《三体》的朋友都知道,如果一个星系只有一颗或两颗恒星,都可以达成稳定状态。但是拥有三颗恒星的星系,则处于无法预测的永恒变动之中(除非其中两颗合二为一,整体形成一个互相环绕的双星系统;或者三者合一,形成一个单一恒星系统)。
三个重要玩家的市场,就有点类似于三体星系,由于找不到一个各种撕扯与互斥力道刚好平衡的稳定状态,市场将一直处于动荡的竞争当中,无法形成稳定格局。
三体问题/图源:维基百科
而在博弈论上,也有一个很有解释力的模型,就是分析商店在街道上的不同位置选址的“霍特林模型”。
我至今清楚记得15年前在浙大读研时,王则柯老师给我们讲范里安的《中级微观经济学》,讲到霍特林模型的时候,说起在一条街上卖同样商品的商店的博弈问题。
王老师用数学语言和图画解释了:在这条街上,如果只有一个玩家,市场是稳定的;如果两个或四个以上玩家,也能找到均衡解(所谓“均衡解”,就是在这种状态下,没有哪个玩家想要寻求改变);只有三个玩家找不到均衡解,他们一定是动来动去的。王老师当时讲得是如此生动,所以我至今对他的语音语调和神气表情都记忆犹新。
现实中的竞争会更加复杂,但是基本原理是差不多的。
如果我们把市场用户按照不同的偏好分类的话,会发现三个重要玩家,在选择迎合哪种目标客户时,就面临和街上的三家商店选择哪一个位置同样的难题:当你在“多快好省”里面选择“多”(如淘宝)时,喜欢“好”和“省”的客户就会向京东和拼多多聚集;当你在“记录真实”和“记录美好”中选择“真实”(如快手)时,部分观众就会向抖音聚集。
这些不同的用户偏好标准,就和一条街上的“左”和“右”是一样的,选择了重点做一边,就在另一边给竞争对手留出了更大的空间。
平台在选择调性时,和商界在街道选址是同样的逻辑
2
快手、抖音、微信视频号的简要发展史
从总体竞争格局来讲,短视频领域目前还处于出行领域的“滴滴、快的、优步”并存的那个阶段,只不过这个领域的市场空间比共享出行领域大得多,所以主要玩家的体量也大得多,决战阶段也要推后很多,但这也意味着未来的“战况”也会激烈得多。
(1)快手
快手是短视频领域第一个重要玩家。其起家于2011年,原来是做GIF动图的一个工具,后来才转型为做短视频社区。
快手早的创始人其实不是宿华,而是东北大学毕业、在惠普和人人网工作过的程一笑。
宿华是2013年才加入快手的,由于程一笑和投资人张斐的格局够大,让他当了最大股东和CEO。且由于宿华在快手短视频化、视频化、算法驱动等方法做出的贡献,所以今天我们说宿华是快手的创始人,而不是“联合创始人”。
宿华和程一笑在价值理念上完全一致,就是专注于满足普通人的表达欲望和被认可的需求。所以快手早期发展的核心,是围绕如何服务好“创作者”。
其提出的口号是“记录真实生活”(不同时期具体提法有不同,但意思都差不多),并且想办法让创作的门槛降低到接近于零。
原本我们认为的创作都是很高大上的,是需要很多专业知识的,但是现在任何一个普通人拿起智能手机就可以拍视频上传,不需要精雕细琢,贵就贵在真实、随意。
早期的快手就是这么起来的。尤其是2014年开通了“一键分享”功能后,用户可以在快手做视频,然后分享到微博、qq空间、微信等,这吸引了很多用户。而快手也非常克制,不在上面加任何logo、水印,越来越多人愿意在快手上创作。
快手产品设计的理念,也是首先考虑到的是知识层次不高的人怎么用着方便。其界面简单到极致,整个页面的文字只有“关注”“发现”“同城”六个汉字,然后就是一个摄像机的按钮和两列视频。不需要任何文化水平,就可以观看和拍摄。
由于大家都是普通人,谁也不比谁高多少,所以早期快手社区的评论都非常友好。无论多么土味的视频,观众留言都是以鼓励居多,不像现在的互联网,似乎每个人都在审视别人,无论别人发个什么视频,下面都有一堆人骂和讽刺。早期快手这种鼓励而非拍砖的氛围,让草根创作者很受鼓舞。
除此以外,快手价值观的最大体现,是用在流量的分发机制上——平台会让流量向普通用户倾斜,而不是集中到头部用户。
大家知道,互联网的流量分布有一个特点,就是扎堆。大V和爆款内容可以随便就触及到百万、千万人,而小透明用户发的东西却没人看。
早期的快手在流量分发的时候,让那些没几个粉丝的用户上传的视频,也能展示在众多观看者面前,这对普通人来说这是第一次。
所以,如果我们今天来复盘快手崛起之路,固然可以找出资金、人才、技术、算法、产品等多方面的原因,但是在理念上,其成功就是基于“满足普通人的表达需求”这一点。
(2)抖音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快手都没有遇到值得一战的对手,宿华和程一笑也都非常自信,因为快手就是当之无愧的短视频领域第一玩家。
直到2016年9月,抖音上线。
张一鸣是抖音之父。当时,张已经做成了今日头条,也有内涵段子等爆款产品。他是用工业化大生产的方式来做产品的,会一下子推出一堆产品,灰度测试,快速迭代,哪一个跑出来了,就大力扶持。抖音就是这么出来的。
抖音的特点是重视优质内容。其设置了几级分发机制,先是把视频丢到某个流量池,看其自然增长数据怎么样;如果不错,就再丢到大一点的流量池,帮助视频快速获得阅读量和点赞等;如果表现还是很好,就大规模推送,一下子形成全平台的爆款。抖音上那些几百万、几千万点赞的视频,都是这么推出来的。
所以,在抖音上,如果一个视频一出来数据增长就很好,那么抖音就会主动倾斜流量,让它曝光在更多用户面前。如果一出来数据不好,那就不用想了,后面也不会成为爆款。这里的“马太效应”非常明显。
抖音的口号是“记录美好生活”。在起步期,它会花钱到艺术院校或大学,请帅哥美女来拍视频。所以早期的抖音视频,男男女女颜值都非常高,和快手上的歪瓜裂枣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宿华和快手团队起初都没有把抖音放在心上。在抖音上线10个月的时候,快手内部曾经开过一次研讨会,分析师们向高层汇报了一个对抖音的研究结果,高层也没觉得抖音有什么威胁。
但是,从2018年春节起,抖音开始全面爆发,到当年6月,就已经干净利落地超过快手,成为中国短视频第一大平台。此后,抖音一直把这个位置保持到今天,目前,它也是全球最大的短视频平台。
今天我们看抖音的崛起之路,其成功除了出色的营销和算法以外,从理念上,就是一切围绕优质内容。当然,这个“优质”不是说内容更专业、精致,而是针对传播效果而言,是更具有“爆款潜质”的视频。
(3)微信视频号
微信视频号是这两年才有的,起步可以说是最晚,但是实力却一点都不差。
其实从腾讯总体来讲,布局短视频并不晚,旗下的“微视”比快手略晚,比抖音要早。但是没有做起来,一度关停。后来看到短视频是非布局不可的领域,才重新又启动,但现在也是不温不火。
微信视频号是张小龙搞的。我在年初的微信公开课上,曾小范围听他讲过对视频号的很多思考。他对短视频的认知和宿华差不多,也是认为视频会替代文本,成为更便捷的表达方式。他希望视频号能成为每一个人都可以用上的一个工具。因为文字太考验人的功底了,不是每个人都会用。
由于微信已经沉淀的这么大的社交关系,所以微信视频号的一个侧重点就是“关系”。
大家看到微信视频号没有做什么市场推广,最初就是在微信的“发现”栏增加了一行而已,在“朋友圈”的下面,“扫一扫”的上面。这样在我们看朋友圈或用“扫一扫”的时候,自然而然就看到“视频号”三个字,还能看到自己的微信好友里面有谁赞过哪个视频。
随着微信视频号的迭代,后来又增加了一些新的展示功能,例如可以直接发朋友圈和微信群,和公众号关联,添加到微信个人名片等等。
微信曾经成就了拼多多,让电商领域出现了互联网时代罕见的“三足鼎立”,现在又亲自入局做短视频,让短视频领域也出现了三足鼎立的格局。
这是因为,互联网是信息流、资金流、产品流、人流等流量的聚集之所,其中人流是所有流量的出发点,而社交软件是人流的中心。微信是这个时代的社交之王,它掌握着最大的“人流”,因此可以利用这一点切入其他流。
虽然张小龙和微信团队的人并不对外透露微信视频号的日活数和时长,但是从我参与的那场交流来看,张小龙对这两个数字还是充满骄傲的。
3
三个平台的对比
如果用一句话来总结三者的不同,那就是:
快手的核心是创作者,抖音的核心是优质内容,微信视频号的核心是社交关系。
这也体现在他们的产品页面上。快手点进去看到的是“发现”,让你看到那些创作者;抖音点进去是“推荐”,让你看到热门内容;微信视频号点进去看到的是“朋友”,让你看到你的朋友们都在看什么。
核心理念的不同,也带来了发展理念,运营模式,打法,变现方式等一系列的不同。
作为创作者,在快手上会得到更好的照顾,新手发的内容更容易被看见和产生互动;已经有一定沉淀的创作者,和粉丝的关系更加紧密,IP属性也更强。所以从打造个人影响力的角度,快手是优于抖音的。
抖音的爆款机制简直是世界未解之谜。对于创作者而言,你很难知道自己哪个视频会火;而且就算是这个视频火了,下一个视频你会发现自己还是个透明人。所以在抖音上很难产生具有持续影响力的大V。
这其实跟字节跳动的理念和运营机制有关:平台分发一切,算法控制一切。创作者几乎完全依赖于平台,个人IP属性高度弱化。
所以我们可以看到今日头条也是这样——微博和公众号上都产生过很多大V,但我们很少听说今日头条产生过哪些很有影响力的大V。
创作者在抖音平台上是很痛苦的,要么花钱买流量,要么像买彩票一样等待自己下一条内容成为爆款。永远处于高度的焦虑之中。
但是作为观众,在抖音上的体验会更佳。一个新用户很难一上手就很喜欢快手上面的内容,但是却容易沉迷在抖音里面。
快手选择“真实”,真实就会失之于丑,所以我们在快手上可以看见一切人间丑态;抖音选择“美好”,美好就会失之于假,所以我们在抖音上可以看见一切矫揉造作。
抖音上的“观众”数量是快手的两倍多,但是“创作者”数量的差距却未必有这么大,而且就单个粉丝的商业价值而言,快手是优于抖音的。
微信视频号则是从一个完全不同的逻辑出发,其一开始就是基于微信已经沉淀的流量,从“社交关系”入手发展起来的。
在微信视频号上,作为创作者,做了视频主要是通过朋友圈、微信群去分发,少量创作者可能拥有公众号或社群,能增加触达效率,但是占创作者绝大多数的人,还是只能通过自己的微信已经积累的好友去传播。
从这个角度看,素人用户的视频,如果内容足够吸引人,好友还会通过转发、点赞等方式帮忙再传播一下;如果内容一般,那么好友数量就是被观看数量的极限。当然,微信视频号也有“推荐”栏目,如果内容能进入到推荐,就能从“公域”获得流量。但起码在初始阶段,素人视频要从公域获取流量是非常难的。
作为观众,我们看微信视频号,一开始主要是因为朋友转发或者点赞,进入视频号界面后可能会接受推荐。这一部分就和算法有关了。
算法是快手、抖音和微信视频号都在用的高效分发工具,只不过搜集用户喜好的技术、给不同用户打标签的标准和分发流量的逻辑会各有不同。
本质上,三个平台的不同其实是流量分发机制的不同。
每天上传到各个平台的视频数量是很大的,但是能够被足够多的用户看到的视频,是极其有限的。说到底,人们上传视频,不是为了表达,而是为了被看到。人们希望被看到的愿望无穷和用户的注意力资源有限之间,是一对永远不可调和的矛盾。
流量,或者说注意力,是互联网上最关键的资源。平台掌握着分发这些资源的权利。谁的内容能够被别人看到,就是由平台的分发机制决定。而每个平台的流量分发机制,和平台建立之初的底层逻辑有关。
微博和公众号的底层逻辑是:帮助你看到你喜欢的人的视频或文字。所以这两个平台上,“关注”是关键分发因素。
快手的底层逻辑是:帮助你的视频被更多人看见。所以在快手上,“发现”是关键分发因素。(现在可能有所调整,“推荐”的地位可能更突出了)
抖音的底层逻辑是:帮助你看到更多你喜欢的视频。所以在抖音上,“推荐”是关键分发因素。
微信视频号的底层逻辑是:帮助你看到你朋友们都喜欢的视频。所以在微信视频号上,“朋友”是关键分发因素。
当然,从博弈论来分析,如果一个领域的商家足够多,最终大家都会往街道中间挤——这也是为什么一个城市里往往会形成“婚纱街”、“电器街”、“古董街”等扎堆效应。
应用到互联网领域,就是大家都会去竞争各种不同因素聚合的“最大公约领域”——如果商业上证明某一种打法能覆盖和吸引最多的潜在用户,那么所有的商家都会学习这种打法,最终表现出来就是竞争者的趋同。
所以我们会看到,快手、抖音、微信视频号会越长越像,也许有一天,我们从界面上和体验上可能将无法分辨出三者的区别。
4
未来鹿死谁手?
前面说过,三个重要玩家的竞争是无法长时间持续的,最终一定会收敛到“一家独大”或“双雄对峙”。
在互联网领域,胜负的决出是很快的,早先的淘宝eBay之争、百度谷歌之争、京东新蛋之争、新浪微博和腾讯微博之争、千团大战、出行大战、共享单车大战,都是在短短几年就尘埃落定。
所以未来几年,我们也许就可以目睹短视频领域的最终决战时刻。从博弈论的角度,一定会有一家或两家要么在市场上失去影响力、要么主动退出战场、要么和另一家合并。
那么,最终市场到底是一家独大还是双雄并峙呢?谁会是退出或被合并的那家?谁会是最终胜出的那家呢?
我认为,到这个阶段的竞争,一定不是比资本和技术,而是比谁的理念、价值观更适合社会发展的需要,谁的战略眼光更强,以及谁犯的关键错误更少。
(1)理念
快手的“普惠”、“记录真实”,抖音的“提升分发效率”、“记录美好”,微信视频号的“再小的个体也有自己的品牌”、“视频号成为人与人交往的名片”等理念,都是很好的,也都是人们需要的。
从竞争上来看,目前暂时是抖音占据优势,但其分发机制中,平台过于强势,对创作者、尤其是新创作者不友好,可能会阻碍其长久的发展。
今日头条其实已经很明显地有内容创作的困境,其内容一是通过聚合其他平台的信息,二是通过用户创作。但是用户创作的很大部分,其实是通过拉拢别的平台的大V入驻今日头条,让他们把在别的平台首发的内容,在今日头条再发一遍,今日头条本身很难自然地产生大V。
抖音会稍好一点,但是创作者打造IP难、维持IP难,就很难有持续产生优质内容的动力。所以抖音上是一个大V出来,然后很快就过气了,新人不断涌入,然后重复这个过程。当流量到顶后,内容创作的困境就会成为平台瓶颈。
而快手上的普通创作者更容易被用户看见,互动气氛也更好,大V的粉丝黏性非常强,相对容易保证创作者的动力;视频号上本来就有天然的社交流量,虽然要做出超级爆款、成为超级大V很难,但是可以保证基本的浏览量和互动数;由于社区感情和社交关系的附加,快手和视频号单个流量的商业价值也更高。
从这一点看,快手和微信视频号的用户增长速度虽然会比抖音慢一点,但长期可能会更加具有可持续发展的潜力。
(2)战略
短视频只是现在的风口,但未必是长久的风口。拉长一点时间看,短视频平台的最大敌人,也许并不来自相互之间,而是来自外部一个完全想不到的地方。
例如,AR/VR有没有可能取代短视频,成为更好的表达、娱乐、获取信息甚至生活的方式?眼镜、电动汽车、全息投影有没有可能取代手机成为新的互联网入口工具?甚至有没有一种新的、我们没有想到过的东西会颠覆这一切?
一个产业的发展周期是有限的。互联网时代,每个周期都很短。现在流行的网站或APP,过几年可能完全无人问津,甚至连手机都有可能被人们淘汰。
雅虎早先风光无限,但由于战略失误,现在已经销声匿迹;百度也曾经是中国互联网的老大,但是由于错失了移动互联网,所以在现在的互联网公司中,已经在股票市值、用户数、营收等层面被其他公司碾压了。
谁能穿越产业周期,以高超的战略眼光和强大的人才、技术储备,抓住下一个新的风口,就可能存活下来。
从“穿越周期”的战略能力来看,我个人的看法是张一鸣会略胜一筹。他是互联网大工业化生产的开创性人物。从字节跳动成立以来,已经打造了今日头条、内涵段子、抖音等一系列产品,他对产业的布局比宿华和程一笑要早得多,深得多。
宿华和程一笑虽然抓住了短视频这个风口,并且取得了极大的成功,但是主要也局限于这个领域。在横纵布局和新产品的开拓方面,还没有比较拿得出手的业绩。而且如果我们把公司本身作为一个产品来看的话,字节跳动的过往表现也是优于快手的。
张小龙不是战略能力不强,相反,他的战略能力极强。但问题是,微信本身都只是腾讯这艘航空母舰的一个组成部分,视频号的发展也要服从于腾讯的总体战略目标,所以战略自主性要差一些。
抖音和快手都有可能自我革命,而变化为一种新物种;而视频号要自我革命,更大可能是腾讯或微信孵化出一个新项目,而较小可能是视频号抓住新风口变成新物种。
(3)错误
理念和战略层面的竞争,可能会持续较长时间。而如果犯了关键性错误,那么一个平台在很短时间内消亡,也不是没有可能。早先王兴的饭否、后来张一鸣的内涵段子,都是前车之鉴。
关键性的错误可能是战略误判,更有可能是由于某些方面的幼稚,而一朝取祸。这个和政治觉悟有关。具体我就不展开讲了。
快手、抖音和视频号推荐视频都是以算法为基础的,算法虽然提高了分发效率,但是又天然地会带来低俗内容、信息茧房、用户沉迷等不良后果。尤其是,它们会对世道人心、社会舆论等产生巨大的影响力,从而影响到一个社会总体的稳定性。这就对平台负责人的政治敏感性和觉悟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在这方面,腾讯一向都是做得比较好的;快手也很低调,虽然平台上有过一些不良信息,但是并不会动摇到一些更根本的东西;而字节系在这方面是吃过大亏的,内涵段子就不说了,2019年tiktok被美国打压,国内反而对字节跳动和张一鸣骂声一片,就可以看出他们对人心的维护和风向的把握,还是相对欠缺的。
从“不犯关键错误”这一点来看,视频号和快手,可能会比抖音把握得更好一些。
总体上,我个人的看法是:
抖音现在发展势头最好,但是未来风险也最大。如果张一鸣和团队能够在某些方面更成熟,避免犯关键性错误,可以在未来的短视频领域占有重要一席。
快手之前走得更稳健,但是现在增长的压力非常大。上市后,投资人已经套现成功,也许会好一点,但资本市场同样会对业绩有要求,在流量增长变慢的情况下,未来快手如何管理股价和市值,会是一个很头疼的问题。我观察到,近两年快手在快速向抖音转变。我个人认为,虽然从短期看可能会对用户增加有好处,但是放弃很多快手原来的特质,用对方最擅长的手法去和竞争对手拼,从长远来看对快手未必是好事。
微信视频号目前还只是微信内嵌的一个功能,还没有独立的APP,基于原有社交关系,其初期发展是很好的。但长远发展一要看腾讯的总体战略布局,二要看张小龙和团队对视频号的定位。如果是和抖音拼算法,主打“推荐”页面,这也是进入到抖音最擅长的领域。如果是用好社交关系,也许又能打造出一个视频领域的拼多多来。
还有一种可能,是三家中的某两家合并。如果是这种情况的话,最有可能的是快手和视频号。因为快手的大股东其实是腾讯,而视频号是腾讯自己的孩子。如果快手和视频号能够联合,那么力量是非常强大的。
当然,上面只是我个人作为外部观察者看到的一些东西和做的一些思考,未必准确,给大家提供一个看问题的角度和思考的框架吧。
我们有幸见证这样的大争霸,不管谁输谁赢,只要是正常的市场竞争,对用户来说都是好事。
从吃瓜的角度来看,这也是最有意思的大瓜啊,比什么明星八卦荡气回肠多了。
作者简介:何加盐,一个专门研究牛人的牛人。曾在政府工作,后创立咨询公司,现为咨询顾问,公众号写手。和你一起了解牛人是怎么炼成的,从牛人的经历与方法中,获得思维与认知的提升。了解牛人,学习牛人,成为牛人,从关注何加盐开始。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K6Mcs0EnMu9Jk268IlRHTw
2021年4月24日,印度疫情单日新增病例35万余例,达到全球范围内国家单日新增的最高纪录。
截止4月27日,印度现存确诊病例已超过288万,占全球现存确诊病例的约12%。
4月5日,单日新增破10万;
4月15日,破20万;
4月21日,破30万;
4月26日,破40万……
据印度政府预测,这波疫情将在5月中旬达到峰值,而峰值时的单日新增病例预测将达到50万以上。
如此迅猛的新增病例,已使印度新增病例占到全球新增病例的38%。
◆ 至4月下旬,印度新增病例已占全球新增病例的38%,数据以每七天的新增病例计算。
但印度疫情的严重性,远远超过这些官方的表面数据。
由于偏远地区的检测率等问题,印度实际感染与死亡人数,要远高于统计数据。
据伦敦帝国理工学院(Imperial College London)估计,印度4月份实际新增感染人数是官方新增确诊病例的近5倍;
而据IHME(美国健康指标和评估研究所)估计,印度4月份实际新增感染人数可达到官方数据的近30倍。
严峻的形势,让印度抗疫工作前景堪忧。
印度拥有全球18%的人口,印度的堪忧,也是全世界的堪忧。
从趋势来看,印度的这波疫情毫无衰减迹象,印度及全世界对此都有预测共识。
这波反弹,主要有三个原因。
第一,印度在疫情得到稳定后立即无秩序地放开了公共活动,且在社交活动中缺少必要的防护措施;
第二,病毒变异是造成反弹的可能原因;
目前,印度已发现多种变异病毒。其中,一种被命名为B.1.617的双突变病毒株(2020年10月发现),已占印度确诊病例的70%以上。
变异病毒有可能突破人类已形成的抗体与防御系统,进而加剧传播。不过,目前其他国家也出现了多种变异病毒(包含B.1.617),并没有出现印度这种大规模的疫情反弹爆发。
据研究表明,现有疫苗抗体对B.1.617的作用确实有所下降,但仍在有效范围内,病毒的变异还不足以颠覆现有的免疫措施。
对此,张文宏医生在25日晚发微博称:
「印度流行病毒株出现了双突变,但不是此次疫情完全失控的原因。」
也许,相较于目前病毒变异带来的影响,防控措施与疫苗接种才是最为重要的,尤其是在大多数地区疫苗接种尚未达到预期效果的情况下,日常防控措施成了一刻也不能放松的首要任务。
张文宏医生也在微博中强调了日常防控措施的重要性:
「……三月份印度的社会管控出现了放松……彻底放弃社交距离的措施……才会出现4月内疫情进一步发展。即使是现在马上加快疫苗接种,也已经来不及了,更大的爆发还在后面……」
第三,印度疫苗的接种率较低。
(1)美国,4月21日突破2亿;
(2)中国,4月21日突破2亿;
(3)印度,约1.3亿。
三国接种人数,占全球接种人数的50%以上。
但由于印度人数基数大,接种率仅为10%,离群体免疫所需的70%还有相当的距离(目前仅以色列接种率达到了70%以上),印度目前的接种率也不足以防控疫情的整体传播。
印度是全球新冠疫苗的最大生产国(印度血清研究所是世界最大的疫苗生产商),许多国家(尤其是非洲国家)本来指望从印度获得疫苗,但此次疫情的大爆发使印度在疫苗需求上自身难保,严重影响了全球疫苗供应。
因此,这波疫情不仅对印度是灾难,对世界也是灾难。
据《经济学人》(The Economist)报道,印度在2021年1-3月份共出口疫苗6400万剂,但在疫情卷土重来的4月份,印度加紧了对疫苗出口的管控,4月份上半月疫苗出口仅为120万剂。
对于富足的欧洲国家,印度的做法也许仅仅是违背协议的失信,而对于相对贫困的非洲国家,疫苗供应的中断将是更多生命的代价。
印度中断疫苗供应的背后,也体现了全球疫苗数量的不足。
首先,在数量上,疫苗生产远远不足实际使用。
单以美国为例,作为世界头号科技强国与疫苗主要生产国,预测也只能在7月达成本国内的疫苗供求平衡。
其次,在分配上,疫苗的生产与接种有着严重的不平衡。
目前,大多数疫苗生产与接种集中在相对富裕的国家与地区,对于世界广大的贫困国家与地区,他们既没有技术能力来生产疫苗,也没有足够的金钱来购买疫苗。
◆ 三种主要疫苗英国阿斯利康(AstraZeneca-Oxford)、美国Moderna、美国辉瑞( Pfizer)在全球供应情况,可以看到,大多数疫苗都流向高收入国家(2021年1月底数据)
图片来源:The Economist
谁都知道,疫苗才是最终解决疫情的关键。
疫苗不足的危险,不仅仅是大量群体无法接种疫苗而带来的疫情反复,还有因疫情延长、病毒不断变异的危险。
如若一种新的变异病毒突破现有的疫苗效用范围,那人类将迎来新一波的灾难应对。
为了促使全球共同参与进疫苗生产,解决疫苗不足问题,「国际社会是否应该放弃疫苗生产的知识产权,以使得全球快速渡过危机」,成了国际社会争论的焦点。
支持者认为,知识产权的保护,使疫苗生产的权利和技术仅仅握在全球少数公司手中。正是专利的保护让全球大多数公司无法生产疫苗,专利保护因此成了疫苗供应的最严重障碍。
知识产权的保护是一个重要议题,也是现代世界的共识,但面对新冠疫情这种非常规极端事件,人类应该使用非常规手段——要想打破疫苗不足的难题,首先就要采取非正常的手段,开放疫苗生产知识产权。
如今,印度与南非已经向全球呼吁,建议世贸组织成员国尽可能放弃对疫苗知识产权的保护,美国也有多位议员发声,促使拜登政府支持开放疫苗知识产权。
伦敦大学学院(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经济学教授玛丽安娜·马祖卡托(Mariana Mazzucato)是开放疫苗知识产权的支持者,2021年4月20日,在印度几乎暂停了疫苗出口的难题下,她与两位同事在《经济学人》上撰文称:
「据相关数据估计,如果世界疫苗生产不受知识产权的阻碍,我们可以集体动员足够的生产能力来制造疫苗,以向所有人提供疫苗,如果这样,全球将有60%的人于今年完成疫苗接种,2022年,全球所有人都可完成疫苗接种。」
知识产权促进了技术创新,这是不争的事实,但是面对肆虐全球的疫情,人们不得不重新审视知识产权问题。
玛丽安娜·马祖卡托声称,「除非疫苗公平分配,否则创新就是徒劳的」,同时还警告说:
「大多数接种只发生在少数的富裕国家,而世界上绝大多数地区仍未受到疫苗保护,除非消除这种差距,否则疫情很可能会延长。新的病毒突变也已经出现,可能威胁到迄今为止遏制该病的有限进展。」
但是开放疫苗知识产权,真的能解决疫苗不足的问题吗?
反对者认为,这不仅不能解决问题,还将带来更糟糕的后果。
知识产权最直接的逻辑,即是知识产权拥有者可以在专利保护期获取大量经济利益,用以回报其前期高昂的研发成本,以及后续的研发与创新。
如果开放疫苗知识产权,疫苗价格将会因疫苗数量增多而大幅度降低,从而使目前有能力生产疫苗的公司利益受损,进而影响后续疫苗的生产、研发。
而这些公司恰恰是全球最有能力、最有技术、最有力量的疫苗公司,如果它们的研发与生产受阻,全球疫苗的供应将会出现新的困境,尤其是如果出现病毒变异等其他新的突发情况,这些公司的应急能力将不再像现在一样强大。
反对者认为,如今疫苗的成功,不仅仅是科技的成功,更多的还有知识产权等市场逻辑的成功。
前强生公司副总裁、全球生物技术创新组织(BIO)首席执行官米歇尔·麦克默里·希思(Michelle McMurry-Heath)是开放疫苗知识产权的反对者,她在《经济学人》上撰文称:
米歇尔认为,在疫苗方面,克服这场危机的因素有两个,一是生物技术,二是知识产权,放弃知识产权保护就等于放弃疫苗。
知识产权的保护,使得市场环境中的私有公司拥有无限的创新与生产能力。
在疫情刚刚发生两个月后,美国疫苗企业Moderna便进入了新冠疫苗试验阶段;随后,辉瑞、强生等公司相继进入疫苗试验,其研发速度远超单纯由政府计划主导的疫苗研发——而美国政府也为部分企业提供了大量资金,政府与市场的良好合作促使了疫苗更快的成功。
然而,正是政府资金的支持,使得支持者认为公共资源分配的重要性,在这种情况下,人们才更应该开放知识产权,共同合作应对疫情。
除了对研发、创新及现有生产能力的破坏,反对者还认为,即使开放疫苗知识产权,很多国家与公司也无法成熟掌握技术,进而造成更多的生产事故,产生更糟糕的结果。
米歇尔更是尖锐地指出:
疫苗生产是一项复杂的生物技术,世界少数几个公司能够研发成功并生产,是因为它们拥有足够的技术力量,而世界上大多小公司根本没有能力按照严格的标准去完成生产。
况且,落后的国家想要获得生产技术,也需要耗费新的资金与时间,在这种情况下开放疫苗知识产权,不仅不是一种合作的态度,反而是将生产成本与责任强加于贫穷国家的行为。
利用公共资源进行疫苗的公平分配,并不意味着必须要动摇知识产权这一根本原则。
关于「是否开放疫苗知识产权」问题,无论支持者还是反对者,都是出于对疫苗不足的现实担忧,不同的思维逻辑将导出不同的结论与观点,很难说清谁一定对,谁一定错。
但在印度疫情大爆发带来的全球疫情新难题下,唯有全球不断的合作才能解决危机,而不是相互对立、仇恨、甚至产生一种「疫苗民族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