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飞再爆猛料!公募基金也有潜规则?部分公募基金已开始自查!内部人士:性价比极低,实际操作难度大!

爆料完庄股之后,叶飞再爆惊人猛料,称公募基金也有潜规则。

叶飞表示:应施加雷霆手段,持续提高违法违规成本,除让违法违规主体倾家荡产外,更要通过司法责任追究,让情节严重者锒铛入狱,从而更好发挥监管威慑力。

叶飞再爆猛料!公募基金也有潜规则?部分公募基金已开始自查!内部人士:性价比极低,实际操作难度大!

此外,还可以通过建立激发内部人举报的机制,利用市场力量来打击伪市值管理,形成市场监督合力。

 

叶飞再爆猛料!公募基金也有潜规则?部分公募基金已开始自查!内部人士:性价比极低,实际操作难度大!

公募基金的潜规则到底是什么?叶飞爆料门事件持续发酵后,部分公募已开启自查,摸查基金经理的投资情况。

叶飞再爆猛料!公募基金也有潜规则?部分公募基金已开始自查!内部人士:性价比极低,实际操作难度大!

01

叶飞再发文

募基金也有潜规则?

继庄股之后,叶飞再度发文爆料公募潜规则: 

叶飞再爆猛料!公募基金也有潜规则?部分公募基金已开始自查!内部人士:性价比极低,实际操作难度大!

其表示,公募基金的两个潜规则!

1、公募和券商资管一样的合作模式,只要几个点的费用。

2、公募和盘方合作,公募交出自己的股票池,然后盘方选出认可的股票,盘方先买。比如买三亿,那么,其中拿出3000万的市值作为帮公募基金经理买的。

接下来,公募负责拉升,盘方每赚10%就提现给公募。

这样,外边看起来很合规,因为盘方没有操纵股价,而是公募在操纵。

叶飞对记者解释:“盘方买了底仓,如果自己要拉升股价的话,一方面可能涉嫌操纵股价,另外可能要花大量的钱,通过公募基金完成从建底仓到抬轿到出货一条龙服务。例如,盘方买了三个亿,按10%算,将其中3000万的收益分给基金经理,出货时再按照3%、5%的比例来分成。”

并且,由于股票是从公募的股票池里挑出来的,经过层层尽调,基本上不会踩雷,所以这类情况很难查出来。

对此,多位基金人士表示,这种情况不是普遍现象。

不过近日连续爆料的叶飞已成老赖,天眼查App显示,近日,叶飞及其关联公司淮北市倚天投资有限公司等已成为被执行人,截至目前,叶飞及其公司被执行总金额已超836万元。同时,该公司多次被列为失信被执行人(老赖),涉及多则终本案件及限制消费令。

02

理论上可行

实际操作难度大

对于叶飞所言,一位私募人士直言,“理论上讲,叶飞所说的潜规则是可以操作的。参与市值管理的返利对于一些管理规模比较小、收入相对不高的基金经理还是比较大的诱惑,并且小市值股票的交易量不算大,其波动对基金净值影响也不大,所以理论上来看,只要这只股票在公募基金的股票池里,是有一定的可操作空间的。”

“不过,现实中要真正达成类似的合作,是具有一定门槛和难度的。”据另外一位金融人士分析,首先,有可靠的盘方、资方,且能彼此信任。其次,能够和上市公司形成同步互动,比如说在拉升股价的时候,公司不能突然出现利空消息。最关键的是,能够吸引到散户入场,这就需要有相关研报强有力推荐或“韭菜群”,才能形成闭环。

“需要调动的资源太多,并且坦白讲,如果业绩表现优秀,基金经理的薪酬也较为可观,做这种事情还是很不值得的。”

与此同时,某公募人士表示,一般公募基金公司的股票进池需要经过四层筛选,即研究员、基金经理、风控部门、投委会,能够入池的股票大概率市值不会太小,一些基金公司更是对入池公司市值有明确的要求,所以基金经理进行上述违规操作难度比较大。

 

另一公募人士表示,且不论投资经理是否会为百来万葬送自己的职业生涯,对管理规模较大的基金经理来讲,做这种事更是性价比极低的选择。单纯从投资流程来看,投资决策流程有很长的链条,有小报告大报告,还有投研会议上的汇报,跟踪一只股票的时间周期是很长的。假如选择了非股票池之外的股票,那更是需要层层签字,现在不是过去那种“基金经理想怎样就怎样”的时代了。

03

基金经理:不会买极小市值股票

某基金公司资深基金经理表示,经过叶飞这事后,部分基金公司的风控肯定会有所改变,也会更严。“同业群里听人说,有部分基金公司直接出了小票不让碰的规则,尤其是前十大重仓股中不允许出现小票的情况。”

叶飞再爆猛料!公募基金也有潜规则?部分公募基金已开始自查!内部人士:性价比极低,实际操作难度大!

但也有基金经理表示,“小市值股票并不一定会导致风险,很多公司都是从小市值成长起来的,如果一棒子打死,也会错失很多投资机会。”但他也不会买极小市值的股票,如果股票体量过小,交易量也很小,本身流动性就存在问题。

不仅是基金公司风控层面,还有多位基金经理就此对自身投资进行反思,他们表示,即使是市场中部分上市公司参与了市值管理,对于持长期投资理念的基金经理而言,无非也就是让股价产生一时波动,在对基本面没有重大影响下,不会过度关注。但针对微博叶飞所说,无论是否真有公募基金经理参与,在此后投资中,也会将部分短期影响股价因素,纳入选择标的的因素之一。

某公募基金经理明确表示,股票池构建很严格:若我们发现某一标的不错,在经过财务等基本面分析后,会安排研究员进行实地调研,若标的质量不错,则进入公司一级股票池,但若想要进入二级或三级股票池,需基金经理跟公司提交调研报告,由研究员团队组织多次调研,并撰写多篇深度报告,所以并不是基金经理单个人可以操纵全过程。

经过这一流程后,提交公司全体投研会进行讨论。“很多票在这个过程中就被毙了,投研会中一堆基金经理会质疑,若投票通不过,根本没办法进入公司核心的股票池。”

04

雪球后记

球友@熊and猫:说实话,见怪不怪,只是揭开了遮羞布的一层而已,行业内的潜规则多得很。所以,找好公司,学好知识,不赌,不信小道消息,是对自己最大的负责。

叶飞再爆猛料!公募基金也有潜规则?部分公募基金已开始自查!内部人士:性价比极低,实际操作难度大!

球友@villike:叶飞这个事情,再次证明了我们所处的世界,其实是充满了各种突发事件的,买股票做投资真的不容易,因为我们永远也不会知道,下一次会出一个什么突发事件,这个突发事件又会不会影响我们持有的公司。

叶飞再爆猛料!公募基金也有潜规则?部分公募基金已开始自查!内部人士:性价比极低,实际操作难度大!

虽然我一直说,分散的持仓是一种结果,而不是一种意图,但是,总归还是要扩大自己的能力圈,去适当做一些分散的持仓,这本质上,是对于自己能力有限的认知,以及对世界不可知的敬畏。

 

终归说到底,还是要看公司质地如何,如果公司本身没有问题,出现一些负面事件的时候,往往就是买入的良机了。

叶飞再爆猛料!公募基金也有潜规则?部分公募基金已开始自查!内部人士:性价比极低,实际操作难度大!

球友@不说真话的群众:叶飞事件让我明白,李大霄老师才是股市正道!正所谓:做好人,买好股,得好报!这是警示良言。

叶飞再爆猛料!公募基金也有潜规则?部分公募基金已开始自查!内部人士:性价比极低,实际操作难度大!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bju17Ar3Iy4dVC40g77Dw

2021中考:零志愿如何填报?

眼下正值中考填报志愿的关键当口,学生和家长们也正为此绞尽脑汁。

 

2021中考:零志愿如何填报?

 

江湖上流传着这样一句话:“考得好,还要填得好。志愿填得好,巧胜千军万马。”

 

这话不假,填志愿是门技术活,每年都会出现“低分上名校”的经典案例,这点在零志愿上表现的尤其明显。

 

今天,我们就先来聊聊零志愿填报,希望对大家填报志愿有一定的帮助。

 

零志愿

 

零志愿,可以这么理解:市重点高中跨区招生的志愿
 
主要特点如下:
 
①只有市重点高中才有零志愿招生。
大部分是面向外区招生。只有少数几所高中特殊,比如四校在办学所在区有零志愿招生。
只能填1个志愿,全区学生竞争
 
2021中考:零志愿如何填报?
2021中考录取流程图
零志愿的录取顺序在统一批次中最先进行,早于名额分配平行志愿
 
填报原则:
 
零志愿,具有非常大的偶然性。填报零志愿时,建议填最想去的一所高中,稍高于一模/二模定位也没关系,为中考超常发挥留足空间
 
由于零志愿录取在统一批次中是最先录取的,即使没被录取,后面的名额分配、平行志愿还是有机会的。
 
那么,零志愿能否不填呢?只有一种情况,升学君建议不填。
 
举个例子:小红是闵行初三考生,一心一意只想进本区的七宝中学,其他外区高中一概不考虑,那么可以放弃填报零志愿
 

 

零志愿分数线

 

 
我们来重点分析下四校、四校分校、八大的零志愿分数线。
 
先来看四校:
 
2021中考:零志愿如何填报?
根据2020年四校的零志愿分数线,杨浦的分数要求最高,四校平均分数线达到603分以上,居16区榜首
 
紧随其后的金山、松江两区,去年只有上中和华二有零志愿计划,录取均分达到602分。
除了最惨的青浦(无四校零志愿计划),宝山的零志愿分数要求最低,上中只要583分,复附也只有589.5分
 
 
再来看下四校分校的分数情况:
 
2021中考:零志愿如何填报?
交附嘉定:零志愿分数线最高黄浦的603.5分最低为闵行的585分
 
交附闵分:零志愿分数线最高徐汇的598.5分最低为普陀的582.5分
 
华二紫竹:零志愿分数线最高黄浦的601.5分最低为静安的578.5分
 
复附浦东:零志愿只面向浦东区内招生,去年分数线为591.5分
 
复附青浦:零志愿分数线最高徐汇的597.5分最低为宝山的585分
 

最后附上“八大+进才+曹二”的零志愿分数线:
 
2021中考:零志愿如何填报?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iHpEAyN4kWsyOXPzinfE3w

2021中考:15个平行志愿怎么填?<附分数线排位表>

那么平行志愿,15个志愿该怎么填呢?今天就来简单说下!
 
先看下2021年上海中考志愿填报表:
 
2021中考:15个平行志愿怎么填?<附分数线排位表>
明确“定位校”
一模、二模考成绩,是确定学生定位校最好的参考标准。因为这两次考试是全区统考,也是区内排位竞争。
 
升学君前两天就跟大家汇总了2021年各区一模/二模排位情况↓↓↓
2021各区一模/二模排位汇总!<附定位校参考>
定位校不一定只是1所,可以是相邻的2-3所高中。比如:浦东的建平和进才,历年分数线差距很小,很难非常准确的定位,那么就可以将这2所同时确立为定位校。
 
如果同学对自己的定位校不清楚,建议可以询问班主任老师。
 
平行志愿填报原则
平行志愿可以填15个,容错率相当高,不过需谨慎填报,避免翻车。
 
15个平行志愿学校填报,依据历年中考录取分数线从高到低,一定要有梯度,既有冲高,也要有,最后还得要兜底
 
冲高,顾名思义,就是冲击略高于定位的学校。每年都有考生超常发挥,那么为了避免出现学生超常发挥却遗憾没有填报好的学校,所以冲高志愿必不可少。
 
举个例子:徐汇某考生一模、二模成绩,都定位在位育,那么该考生前两个志愿完全可以填上中和南模
 
求稳,这个很好理解,选择定位校以及相近的几所学校。这个就是稳定发挥大概能考上的高中,与自身实力相当,而每年大部分学生都是被求稳志愿学校录取的。
 
同样举个例子:闵行某考生,一模、二模分别定位闵行中学、上外闵外,那么对于该考生,这2所学校基本是必填的
 
兜底,每年中考都有超常发挥的,同时失常发挥的也有一些。如果中考发挥失误,那么兜底志愿就很重要了。
 
平行志愿录取原则
平行志愿的录取原则,四个字概括:分数优先很重要的一点,与志愿顺序没有关系。

 

平行志愿怎么录取的呢?举个例子,非常容易理解:

 
2021年黄浦区,向明中学的平行志愿计划数为56人。假设黄浦共有100名考生填了向明,无论你是第一志愿填的向明,还是第三志愿填的向明,这100人里中考成绩前56名就会被向明录取
 
而第56名学生的成绩,2021年向明的平行志愿分数线。
 
总结一下,今天介绍的平行志愿填报方法:第一步找准定位校,第二步选择冲高志愿和兜底志愿,供大家参考
 
2020平行志愿分数线排位表
2021中考:15个平行志愿怎么填?<附分数线排位表>
2021中考:15个平行志愿怎么填?<附分数线排位表>
最后,提前预祝大家都能被心仪的高中录取!!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opaBfcusCygLDsSi9ErtHA

想让孩子的中学数理化开个好头,这一份全能理科片单,比报班管用!

橘子:想让孩子的“高年级与中学数理化学习”开个好头,除了补习班,你或许更需要这份片单。

 

今天给大家推荐的纪录片,指向性很强,覆盖四个学科领域:数学、物理、化学、生物。每个领域有两部,共八部,B站都能免费看。

家里有8、9岁以上的孩子,请一定收藏。(部分片单由花友@爱上旧时光 提供,感谢花友推荐~

本次科普纪录片甄选的标准有三个:

1、系统性——能为孩子讲清楚一门学科的来龙去脉

比如《托起人类文明的数学》,不光有好玩易懂的小剧场,也有贯穿学科的大叙事。见微知著,用一种“进行时”的方式,让孩子平稳地降落在数学发展的历史坐标中,知道数学为何而生、往哪里去,为学习高阶数学打下认知基础。

 
想让孩子的中学数理化开个好头,这一份全能理科片单,比报班管用!

2、启蒙性——能把教科书中抽象的科学讲得“亲切易懂且可人”

 

看看以下两个片名就知道了:化学 《门捷列夫很忙》,物理《我的牛顿教练》 … 让历史上的学界大佬化身为亲切的向导,在和孩子讲故事的过程中,把物理化学中最重要、最基础的概念,通过无比生动和具体鲜活的方式,带进孩子的眼睛和脑海当中。

 

3、趣味性——制作精良,科普片也可以是激动人心的“科幻大片”
 
同样讲的是“细胞的故事”,我们今天将推荐,被不少人认为“比《工作细胞》还要好看一万倍”的飞跃之作《人体奥妙之细胞的暗战》。片名中“暗战”两个字,就表现了影片的风格和野心。原来微观世界中的细胞之战,也可以具有类似《星际穿越》《星球大战》一般科幻大片的荡气回肠。
 

学校里的科学教育,往往太抽象。我们都知道单靠做题“通关”,靠课本建立学科体系的方式,既枯燥又具有局限性。所以,请为孩子保留这个片单,无论什么时候打开,都将大有裨益。

 

数学

 

No.1

Math and the Rise of Civilization《托起人类文明的数学》

画风媲美BBC大作,带孩子在“旅行”中学数学

 

想让孩子的中学数理化开个好头,这一份全能理科片单,比报班管用!

‍‍‍‍‍‍‍‍‍‍‍‍‍‍‍‍‍‍‍‍‍‍‍‍‍‍‍‍‍‍‍‍‍‍‍‍‍‍‍‍‍‍‍‍观看网址(哔哩哔哩搜索片名即可):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LV411S75T?from=search&seid=13352864466303488120

花友评价:剪辑和策划也太棒了!穿插的小动画也使得整部片子更有趣味性!!

 

《托起人类文明的数学》是韩国最权威的教育电视台之一EBS出品的5集系列记录片。说起EBS,叫它“数学纪录片专业户”也不为过了。为了培养孩子对数学的兴趣,它出过好几部专门讲数学的“大片级”纪录片,《托起人类文明的数学》就是其中的经典之一。

 

这部片子讲了啥呢?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带孩子们了解数学的历史,以及领会数学在工作生活的方方面面给我们带来的巨大作用。

 

 

 

激发孩子对数学的兴趣,最好的方式自然就是从“源头”说起。整个纪录片带孩子进行了一次充满趣味的“穿越”旅行:跟着片子里“历史的导游”,从古埃及、古希腊,来到中世纪的欧洲,再回到现代世界,探索数学发展的历史。

 

 

 

比如纪录片开头,“导游”带孩子从尼罗河出发,探索“数字的起源”,在解释数学和早期几何学的发展时,顺便也和孩子一起游览了埃及金字塔和冲积平原。

 

不管是再现数学发展的历史,还是自然地理风光,这部片子的画风和剪辑都都是一流的,孩子学知识的同时,也在享受一场“视觉盛宴”。看到有花友不禁感慨“仿佛在看BBC大片”。

 

 

 

导演还非常用心地为小朋友进行“历史重现”,比如修建金字塔时的壮观景象,也被演员们完美演绎出来了。

 

 

 

还有严肃中透露着喜感的“埃及法老”和他的侍从。

 

 
“完美复刻”的欧洲中世纪数学家。

 

 

 

为方便孩子理解数学相关知识,纪录片也用了大量的动画。比如解释古人的计数和分类方式,是这样呈现的:

 

 

 

墙壁上的图案比较抽象?没关系,有真人小朋友拿着实物讲解:

 

 

 

还有实物和动画相结合,不怕孩子看不懂!比如讲解古埃及人用石头求得圆的面积,先用实物图让小朋友产生熟悉感:

 

 

 

再抽象成为平面动画,配上文字讲解,一清二楚,对孩子的认知非常友好!

 

想让孩子的中学数理化开个好头,这一份全能理科片单,比报班管用!

 

这部用心的片子一出,大奖自然拿到“手软”,比如韩国最权威的影视大奖:第48届百想艺术大赏(Baeksang Arts Awards)的最佳教育作品奖;韩国数学学会也为它颁发“特别成就奖”。

 

看有花友评价,他们和娃不仅把它当数学纪录片看,顺便也当历史、地理科普学习了。人类文明都是相通的,带娃看看这部“数学的历史”,不仅在趣味的科普中学到了数学知识,最重要的是,还能收获对数学和人类文明的“敬畏感”和“探索欲”!

 

No.2

Nature’s Mathematics《自然界的数学》

自然和数学的奇妙碰撞,让孩子惊叹“原来是这样!”

 

想让孩子的中学数理化开个好头,这一份全能理科片单,比报班管用!‍‍‍‍‍‍‍‍‍‍‍‍‍‍‍‍‍‍‍‍‍‍‍‍‍‍‍‍‍‍‍‍‍‍‍‍‍‍‍‍‍‍‍‍

观看网址(哔哩哔哩搜索片名即可):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7f4y1p7UX?from=search&seid=2437555834761836475

 

第二部关于数学的纪录片,是一部把数学之美和自然之美完美结合的片子,带娃领略大自然中奇妙的数学。这部纪录片总共上下两集,每集只有十几分钟,小朋友一次看一集毫无压力。

 

首先来看看画风,整部片子都是关于绮丽的大自然,给娃“美”的视觉享受。

 

想让孩子的中学数理化开个好头,这一份全能理科片单,比报班管用!

 

作为一部数学纪录片,除了“美”,它还有两大优势:一是贴近小朋友认知和生活,二是揭示的奇妙知识,非常有吸引力。

 

比如,用模拟动画告诉孩子,生活中常见的雪花,蕴含着什么数学知识。

 

 

 

进一步拓展,雪花形状的形成,和“蝴蝶效应”又有什么关系?

 

 

 

再比如,向日葵籽的排列分布,又蕴含着什么自然规律…

 

想让孩子的中学数理化开个好头,这一份全能理科片单,比报班管用!

 

有花友说,很多知识自己看了都会觉得“震惊”,娃学到这些奇妙小知识后,又拿去给同学科普了!

 

这部记录片的讲解方式是实景、实物、真人、动画的完美融合。看过美丽的大自然后,权威专家会紧接着来讲解数学原理,把小朋友的注意力拉回到数学知识本身。

 

 

 

真人讲解之外,动画图解自然也是少不了的,比如将大自然中的“蜂巢”进行动画处理,来讲解“为什么蜂巢是六边形”,更加符合小朋友的认知!

 

 

 

 

物理

 

 NO.1

《我的牛顿教练》

牛顿化身体育“教练”,揭秘“运动中的十万个为什么”

 

想让孩子的中学数理化开个好头,这一份全能理科片单,比报班管用!

‍‍‍‍‍‍‍‍‍‍‍‍‍‍‍‍‍‍‍‍‍‍‍‍‍‍‍‍‍‍‍‍‍‍‍‍‍‍‍‍‍‍‍‍观看网址(哔哩哔哩搜索片名即可):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W7411B7sE?from=search&seid=9733794627138354151

花友评价:很赞的科普纪录片,我家11岁娃天天追着看!

 

说到物理,一定绕不开的就是物理学家牛顿。在这部《我的牛顿教练》里,牛顿摇身一变,成了“体育教练”,专门为孩子讲解各种运动里的物理知识。

 

 

 

牛顿不仅化身教练,还是一位“全能”教练。在五集纪录片里,他给孩子讲解了跑步、足球、羽毛球、标枪、游泳、花样滑冰等等几十种不同的运动里蕴藏的物理小知识。

 

为什么说很值得一看呢?首先,这部央视出品的纪录片口碑非常不错,是国产纪录片的佳作,被好多花友们称为“宝藏纪录片”。也有网友说:“开始还以为是译制国外的,当出现中国大学教授和中学老师时才明白是国产纪录片。”

 

 

 

片中很多国内权威的教授专家,或者一线的物理老师,专门给孩子讲解某项运动涉及到物理知识。

 

另外,这部片子不管是画风还是讲解,甚至是bgm,都透露着一股“诙谐有趣”的风格,尤其对于没接触过或者刚刚接触物理的小朋友来说,能够给他们留下“物理其实很有趣”的最初印象。

 

 

 

有的片段画风很像动画片,孩子在看动画的同时就把物理知识学了。

 

 

 

最重要的一点是它的知识讲解非常浅显易懂,没有晦涩的表达,配上动画、图解、专家解读、真实场景演示,很符合孩子的学习思维和认知。

 

 

 

同一个运动,真人运动和3D建模穿插讲解,让孩子代入感更强。

 

 

 

举个例子,“为什么滑冰速度很快”这个小问题,是这样呈现出来的:

 

 

 

首先是真实场景引入,孩子会对这个问题迅速产生兴趣和熟悉感。

 

 

 

然后,进行动画模拟,这样可以呈现得更清楚直观,帮助孩子理解。

 

 

 

紧接着,就是教授、老师们给小朋友进行详细讲解和拓展,带着孩子一步一步把把问题成功解决。

 

这部片子不仅可以给孩子看,也推荐给对物理感兴趣的大人们看看。有不少爸爸妈妈陪娃看纪录片时候,都在感慨为啥自己小时候没遇到这样的纪录片:“学生总是一代比一代幸福,教学科普片都已经可以那么好看了!”

 

还有豆瓣的网友表示:“让我一个一直都不喜欢学物理的人第一次觉得物理真有趣!”

 

 NO.2

How the Universe Works《宇宙有道理》

美国探索频道高分物理纪录片,众多“小天文迷”的入坑之作

 

 

‍‍‍‍‍‍‍‍‍‍‍‍‍‍‍‍‍‍‍‍‍‍‍‍‍‍‍‍‍‍‍‍‍‍‍‍‍‍‍‍‍‍‍‍观看网址(哔哩哔哩搜索片名即可):

https://www.bilibili.com/bangumi/play/ss34293/?from=search&seid=9556193008354485016

 

接下来这部物理纪录片《宇宙有道理》(How the Universe Works),也很有来头。它是大名鼎鼎的美国探索频道(Discovery Channel)出品的一系列探索宇宙奥秘、天文知识的纪录片。

 

因为每季出来后都大受欢迎,现在这个系列已经出到第八季了!而且每一季的豆瓣评分相当高,都在9.5分左右。

 

想让孩子的中学数理化开个好头,这一份全能理科片单,比报班管用!

 

这部纪录片用浅显易懂的语言为孩子介绍了宇宙中的各种星体、黑洞、星系,还有一些其他的天体。比如第一季就用8集分别介绍了:恒星、黑洞、大爆炸、星系、太阳系、行星、卫星、超新星。

 

想让孩子的中学数理化开个好头,这一份全能理科片单,比报班管用!

 

作为一部探索“宇宙”的纪录片,不少网友大赞这部纪录片的画面“美得很震撼”,这样的震撼景观也足够吸引孩子。不管是实际拍摄还是特效制作,每一季都保持着高水平。

 

比如,恒星诞生的震撼场景:

 

 

 

带孩子进入“黑洞”的内部探索:

 

 

 

遇到需要详细解释的知识,动画模拟也总是及时出现,帮助孩子理解地更透彻。比如,用动画模拟太阳最终是如何演变一颗“大钻石”的:

 

 

 

动画不够,甚至还有实际装备“上阵”,比如,这部片子还拍摄了人工演示“核聚变反应”的过程:

 

 

 

每一集都会有不同的专家,来为孩子解读天文现象:

 

 

 

这部片子也是众多“小天文迷”的入坑之作,看了这部片子后彻底迷上了天文物理。一位豆瓣网友的评价很贴切了:特效华丽,通俗易懂,发音标准,科学家还会卖萌!

 

除了带娃直接看,有花友也把看纪录片跟“阅读”完美结合了:先带孩子读相关科普读物,然后再看这部片子,娃果然看得津津有味…

 

爱好天文或者想要了解物理知识的娃,这部片子一定不能错过!

 

 

 化学

 

 NO.1

《门捷列夫很忙》

摆脱死记硬背,这里化学元素都有自己的个性

 

想让孩子的中学数理化开个好头,这一份全能理科片单,比报班管用!

‍‍‍‍‍‍‍‍‍‍‍‍‍‍‍‍‍‍‍‍‍‍‍‍‍‍‍‍‍‍‍‍‍‍‍‍‍‍‍‍‍‍‍‍观看网址(哔哩哔哩搜索片名即可):

https://www.bilibili.com/bangumi/play/ep377412

花友评价:诙谐幽默的语调来调侃枯燥的化学知识,孩子非常喜欢看!

 

氢氦锂铍硼,碳氮氧氟氖……你们还能背出后面的元素吗?

 

说起现代化学,大多数人的脑海中浮现出的第一个画面就是元素周期表。还记得当年死记硬背的这些拗口符号的恐惧吗?!在弄清楚元素之间的规律之前,它们真的看上去就像是一堆被打乱了顺序的文言文卡牌。

 

 

 

我可不是在乱打比方,事实上“文言文卡牌”这个说法可是有据可依的,答案就藏在由央视重磅打造的化学科普剧《门捷列夫很忙》中。

 

这个剧集前袭上文提到的《我的牛顿教练》,同样属于“国家队”出品,2020年由中央广播电视台纪录频道和中国化学会联手打造。


片中也不乏自清华、北大的教授和研究员出镜,对具体概念进行讲解。权威性和专业性可见一斑!花友们可放心投喂给家里的小朋友。

 

 

 

理科类的科教片,最大的难点就是在抽象的世界里发掘故事性,让概念变得生动。毕竟,可看性是考量一个科教片是否优秀的最重要指标之一,孩子提不起兴趣看下去,再丰富的知识也难以吸收。

 

因此,影片安排了一位特别的向导——门捷列夫。这位现代化学之父,将引领小朋友们玩转整个元素之旅。

 

 

 

从截取的图片中也不难看出,片中所提及的化学家,都一改教科书上冰冷死板的形象,变得十分鲜活。画风上采用了拼贴的卡通形象,而在具体人物介绍上也下足了功夫。

 

比如,门捷列夫,他的身份可不只是“区区”化学家而已。

 

他好冒险,善实战。他的科学研究不仅仅局限在实验室里,而是上天入地,无所不能!“上”能独自乘坐探空气球深入3000m的高空,收集气象数据;“下”能深入北极腹地,在海里留下自己的姓名(北冰洋一条海沟就因他而命名)。

 

不仅如此,他那双秉执过各类实验器具的手,还在时尚界占有一席之地,他制作箱包的工艺亦是一绝。

 

 

 

而门捷列夫发现元素周期律的过程,也非常戏剧性地与他最大的爱好联系在了一起——玩牌。

 

门捷列夫非常喜爱打扑克,但除了玩牌,他还自制扑克牌。他用当时已经发现的63种元素,自制了一幅元素扑克牌,没事就摆着玩。就在这样不断地将元素牌排列组合的过程中,他发现了元素周期律,从此开启了现代化学的序幕!

 

 

 

好吧,不得不承认,天才的成功路径真是令凡人难以想象。

 

片中,还涉及许多在化学史上完成跨越的科学家,但他们都不再是遥不可及偶像,而是站在观众面前,变成了有血有肉、有趣而丰富的个人。不仅如此,连化学元素们也不再是一个个生涩概念的堆砌,而是有了表情,有了性格。

 

 

 

比如,影片中为了区别活跃的和稳定的元素,将他们分别比作暴君和贵族。

位于元素周期表最左侧的,普遍都是暴脾气,非常不稳定,常常是遇水就炸。

 

铯元素,堪称暴脾气一号,脾气火爆到在正常气压下,能炸毁玻璃试验器皿。

 

 

 

但有的些元素呢,可就是慢性子了,无论放在怎样恶劣的环境里都不为所动。大多数贵金属就是如此。比如金的稳定性简直足让它笑对沧海桑田,保持容颜不改。

 

这种拟人化的手法,让小朋友能更容易的辨析各类元素的特性和区别。

 

而影片最难能可贵的一点,在于开放性的叙述方式。它不断在强化一个概念——化学,既存在于实验室里,又存在于生活当中。

 

比如影片讲到钠元素时,既会展示实验室中钠的性质实验,

 

 

 

又会来到每个家庭都有的厨房中,发现钠元素所带来的美味密码。

 

 

 

影片尝试从抽象到具象,从实验到生活,打通小朋友化学认知的任督二脉。让化学从一门学科,变成一把通向更广博也是更微观世界的钥匙。

 

 NO.2

《美丽化学》
国内顶尖团队制作,国际广受好评的“最酷”化学纪录片
 
想让孩子的中学数理化开个好头,这一份全能理科片单,比报班管用!
‍‍‍‍‍‍‍‍‍‍‍‍‍‍‍‍‍‍‍‍‍‍‍‍‍‍‍‍‍‍‍‍‍‍‍‍‍‍‍‍‍‍‍‍观看网址(哔哩哔哩搜索片名即可):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KE411872v?from=search&seid=330890292318994443
如果说《门捷列夫很忙》讲的是化学的“趣味”,那么接下来这部《美丽化学》就尽情展现了化学的“美”。
《美丽化学》是一个系列短片,最初是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和清华大学出版社合作项目的原创作品,也是由于这个短片,这个项目一上线就“火”了。
“美丽化学”的英文网站在短短两周就获得了包括美国《时代周刊》在内的国内和国际媒体的高度评价。就连2013年诺贝尔奖和平奖得主“禁止化学武器组织”也特别提出,希望能在他们的最新纪录片中使用这些视频。
所以《美丽化学》究竟有多“美”呢?我随手截了几张图。来看看几个微观慢放的镜头下的化学反应过程。
结晶反应:
硅酸钠溶液中的氯化钴:
金属置换反应:
每个化学反应在放大不同倍数后,呈现的姿态也是多种多样的。只能说,图片表现不出动态美的十分之一,感兴趣的花友可以直接点进链接带娃看看!虽然有24集,但每集都是一两分钟的短视频。
这部片子最大的特色也在于,不用大段的文字讲解,只需要令人震撼的画面,就可以带孩子用眼睛“体验感受”化学的大千世界,特别适合培养孩子的化学兴趣!
 
 生物
No.1
《手术两百年》
成为医生的第一步,从这一部系统的医学启蒙开始
 
《手术两百年》在豆瓣上评分高达9.3,超过1万人参与评价,这在国产纪录片,特别是专业性如此之强的行业历史类纪录片中堪称顶流。
想让孩子的中学数理化开个好头,这一份全能理科片单,比报班管用!

 

观看网址(哔哩哔哩搜索片名即可):

https://www.bilibili.com/bangumi/play/ss28504/?from=search&seid=8926232958513724939

花友评价:无论从题材的选择、拍摄手法、艺术指导和后期制作都好的没话说,绝对的良心之作,必须强推!

 

为什么本片的评分如此之高?因为它够专业够详实够硬核。
 
《手术两百年》的剧组历时3年,前往英国、美国、德国、法国、意大利、匈牙利、土耳其、印度等国家,探访了超过70家重要的医学博物馆、医院和医疗研究机构,采访了50多位国际顶级专家。
因此影片堪称博古通今,不光梳理了历史的脉络,也有对于现实的关照,让观众可以直观地感受医学发展,看到外科手术发展的前世今生。而这对于小朋友系统的建立对医学认知,是极其有益的。
至少我相信,看完此片,小朋友们对于医院和医生应该就不那么恐惧了,对于一些常见的疾病也有了基础的认识。
《手术两百年》被官方称作是中国第一部全景展现人类与疾病抗争的科学纪录片,而它的质量也的确配得上这一美誉。
 
与其他剧集下面围绕内容的评论不同,《手术两百年》下面的评论几乎都是“课堂笔记”性质的。
想让孩子的中学数理化开个好头,这一份全能理科片单,比报班管用!
不仅有课代表归纳重点,梳理每集文案,甚至还有学霸总结出的思维导图。
篇幅有限,仅截取了1/5给花友们看看。
 
建议家长们在带小朋友观看时,提前做好功课。毕竟现成的教案就在那里!赶快用起来!
 
作为一部国产纪录片,《手术两百年》具有难得的国际视野。
在这里,既可以拜访美国最著名的医学院——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的顶尖医生和科学家,又能在法国国家博物馆中目睹第一把止血钳的风采。
 
而影片的叙述方式也具有医学研究本身的严谨与理性,通常是具体的实例与理论发现相互呼应。
比如,影片通过一次心脏接力,让我们来到一个少年的心脏移植手术现场,告诉我们如果手术成功少年的生命将延长超过十年。
 
而后,便开始从探索这一切得以发生的基石——三点吻合法。然而这一方法的灵感竟然来源于女工刺绣。
 
这种以课题为导向的方式,其实本身就是一种帮助小朋友初步建立研究型思维的练习。而深入浅出的讲解方式和丰富的影像素材,也能够给小朋友提供了更多“课后”自己探索的话题。
举个例子,恐龙会不会得癌症呢?
除了对于医学技术发展的展示,影片中还介绍医疗观念的进步。比如:最好的治疗来自疾病发生之前。也就是中医所说的“上医治未病”,通俗来说也就是防患于未然。
 
其实近两年,各类商业体检项目的兴起和一度火的不行的基因测试,就是在这种观念慢慢普及的过程中产生的。
这些先进的观念,若能通过纪录片的形式,进入孩子们的小脑袋里,其实也有利于他们关注自己的身体,让健康变成一个他们真正可以触及和思考的概念。

 NO.2

《人体奥妙之细胞的暗战》

豆瓣超高分的BBC佳作,把体内细胞战拍成“精彩大片”
想让孩子的中学数理化开个好头,这一份全能理科片单,比报班管用!
‍‍‍‍‍‍‍‍‍‍‍‍‍‍‍‍‍‍‍‍‍‍‍‍‍‍‍‍‍‍‍‍‍‍‍‍‍‍‍‍‍‍‍‍观看网址(哔哩哔哩搜索片名即可):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fz4y1Q7Gj?from=search&seid=9815742866467059957
前段时间我们给大家安利过一部动漫,叫《工作细胞》,这部《人体奥妙之细胞的暗战》讲的同样是“细胞的故事”,而且不少豆瓣网友都表示这部“比《工作细胞》好看一万倍”。
看了一下豆瓣评分,高达9.4分,口碑确实很不错。
想让孩子的中学数理化开个好头,这一份全能理科片单,比报班管用!
我看完之后,一时没反应过来,这竟然是科普纪录片而不是大电影?借用一位观众的话,简直说出了我的心声:“用动画,音乐和科学家的解说活生生把细胞战争拍成了星球大战或者星际迷航既视感。”
片子用精彩的微观视角介绍了我们体内的细胞是怎样各司其职的,以及还原了病毒入侵时体内细胞的“作战”过程。
这部片子精彩的地方在于,除了采访专家的镜头,其余画面全部是特效做出来的,画面还原了各个细胞的特征,非常逼真。细胞知识在生动的画面下也讲解得非常清楚。
比如上图是我们身体的“搬运工”马达蛋白在显微镜下的样子,它们的职责是利用细胞骨架为公路,将养料、化学物及生命必需物运送到需要的地方。
而在纪录片里,它们变身“小蚂蚁”一般的可爱搬运工,兢兢业业运送着它们身体大几十倍的养料。这个动图在片子刚出时也“火”了一把。
还有长得像“储藏室”的细胞核。
而我们体内免疫系统的守护者——白细胞,还原度也是相当高了。
当病毒入侵时,我们身体的细胞膜就是一道天然的屏障:
不仅特效画面非常“赏心悦目”,剧情和bgm也环环相扣,完全是按照“大片”来制作的,是吸引小朋友的“神器”!怪不得有花友说自己是怀着“带娃看电影”的心态来欣赏这部30分钟的片子。

好,今天的安利到这里就结束啦!有心动的片子就赶快带娃看起来吧!

 

相关阅读:

  • 豆瓣9分, B站超3亿播放: 这部网红“人体原理科普动漫”,  太适合给娃生物启蒙…
  • 同步“马斯克”:用这10部纪录片,帮孩子补上火星和太空的基本认知课
  • 覆盖13学科, 精选100部高分纪录片, 给娃来场全面的“通识教育”吧!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c_nYNFWn44iZ-cE6BLdg0g

北大教授吐槽:我教她逆天,她却教我认命!

北大教授吐槽:我教她逆天,她却教我认命!

北大教授吐槽:我教她逆天,她却教我认命!

我教她逆天,她教我认命。
近日,北大教授丁延庆“现身说法”,吐槽女儿不如己,击中不少城市家庭的教育焦虑。

丁教授从小被誉为“神童”,6岁能背新华字典,北大本硕士毕业,哥伦比亚大学博士。
而女儿呢,资质平平,从老爹差不止一小截。
老丁自嘲讽“女儿学习跟不上,焦虑到睡不着觉”。
最终苦笑认命,接受孩子不如自己的“天道”。
无独有偶,清华大学副教授刘瑜也表达过同样的观点。
她在一次演讲中说,自己的女儿正势不可挡地成为一个普通人。

身处国内教育金字塔尖的清北父母一代,在吐槽孩子这件事上“殊途同归”,意外吗?
其实,这戳中的正是当代教育痛点。

深陷内卷教育和鸡娃大战,举全家之力,将资源和关注倾注到一个孩子身上。
任何学业表现的不如人意,都成为压垮学霸家长的情绪稻草。

如果说,过去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还只是为人父母的天性,当今一代,生娃而不“鸡娃”就是糟糕的家长。
鸡娃时无法接受孩子的平庸,就是高知父母的常态。
表面上看,社会竞争的加剧,上升通道的堰塞,不拼命努力怎么实现出人头地,是学霸父母们的口头禅。
拼尽全力,才能留在原地,躺平等于阶层下滑,是城市父母藏在心底的恐惧。
古人都懂得,一代英雄三代痴,还是虎父无犬子,都要看天赋和机遇,难道今人还要揠苗助长,逼子成才?
但对于大多数的家庭来说,孩子的教育已成为家庭最大的投资。
难道姐说的不对吗?
当你跟孩子说“不好好读书,将来找不到好工作,人生没有前途”的时候,其实就已经把教育当作投资了。
但如果你一心寻求教育的回报,那么最好的教育投资不是报班,而应该是多生几个娃。
 
有人看到肯定想打我,你这是收钱了,要给七普数据打广告了?要为新生儿人口出生率做贡献了?
 
真是冤枉我了。
那我给你分析一下斯坦福大学教育经济学硕士黄斌教授,这位拥有20年的教育行业从业经验,4个孩子的父亲的论述。
第一、多生孩子才能更好地进行政策“套利”
道理并不复杂。
 
别的不说,现在整个公立教育体系,下到普惠幼儿园上到博士教育,都是国家在出资补贴。
那些声称不要孩子的丁克也交了税,但没有孩子可以享受教育补贴的话,本质上就是在帮别人养孩子。
第二、多生孩子能带来有稳定预期的直接回报
很多父母的焦虑,根本就不是来自于子女教育本身,而是来自于你朋友圈那些晒娃的朋友,来自于以贩卖焦虑的公众号文章。
如果只有一个孩子,自然非常容易心态失衡。
有不止一个孩子,你就可以在朋友圈展开差异化竞争。
比如看见你的闺蜜在朋友圈得瑟,说儿子又得了数学竞赛的奖,你就赶紧贴上你那个浑身腱子肉的儿子运动的照片。
而当看见你的远房大表姐在发女儿跳芭蕾的视频,你就发某个孩子最近100分的试卷。
跟学霸比运动,跟傻小子比考试,孩子多了就是好!
第三、多生孩子就是对冲风险
独生子女对双方都是巨大的压力。
 
如果娃是学渣,当然就感到绝望。
如果娃从小就显示出有清华北大的能力,那他就背上全家几代人的压力,在家走个路都要轻手轻脚,就怕吵了家族的明天。
孩子多了就不至于这样。
只要是一个以上的孩子,无非就是这么几个可能性:都是学渣,都是学霸,或者学渣学霸混合。
即使倒霉的一腿,几个娃都渣,这个时候家长就应该检讨自己了:看看,这都是我基因不好!
如果你两个或者是更多个孩子都是学霸的话,那就真的是恭喜。
而如果有的孩子是学霸,有的孩子是学渣,那也非常好。
学得好的将来读博士当教授,学的不好的就老老实实找份稳定工作,在家陪伴父母。
无论孩子是否爱读书,家长都能够有一个更好的心态来面对子女的教育问题。
第四、多生孩子的成本与收益分析
家长会觉得,我精心培养一个孩子,难道不是成才的概率更高吗!
可问题是,教育孩子需要无数的时间精力和感情的成本,如果只有一个孩子,成才了当然皆大欢喜。
但万一没有实现家长心目中教育目标呢,血本无归吗?
家有二胎的基本都会告诉你,第一个孩子照书养,第二个孩子照猪养。
在子女教育这种事情上,越是怕犯错,就越容易出错。
因为第一次当父母的,往往没有那种大无畏的精神。
可是如果到第二个第三个孩子,心态也没那么紧张了。
如果你只有一个孩子,你根本不敢冒险,所以自然在教育上,也会选择最稳妥最保险的方式,可这种方式往往也是竞争最激烈,胜出概率最小的方式。
从教育的角度来看,根本多不了什么样的成本,甚至有可能因为孩子可以互相玩互相学习,家长的心态会得以松弛下来。
光看教育方面的成本,多生孩子并没有增加太多,但是带来的收益是显而易见的。
第五、 多生孩子的家庭内部回报
很多普通人觉得,为什么要多生呢,也没有万贯家产可以给孩子继承,孩子活好自己这一辈子,快快乐乐就不错了。
其实恰恰就是因为大家都是普通人,所以需要互相扶持,尤其是需要来自家人的互相帮助,而其中来自兄弟姐妹的扶持和帮助最为重要。
人生在世,能够给你最长久人生陪伴的,不是父母,不是配偶,也不是孩子。
只有跟你年龄相近的兄弟姐妹,在理论上,能够陪你最多的年头,和你一起经历人生最多的乐与苦、哀与怒。
 
什么人应该多生?
穷人当然会、也应该多生
但是对真正的底层来说,教育直到如今,仍然是一个投资回报非常高的行为。
想一想,如果农村家庭家徒四壁,出了一个大学生,将会给这个家庭带来多大的改变!
富人肯定会多生
钱反正自己花不完,不生孩子你的钱留着干嘛?
家大业大的富人阶层,为了家族传承,为了规避风险,一定是会选择多生孩子的。
前怕狼后怕虎的中产,还是多生吧
只有中产阶级执迷不悟一条道走到黑。
他们潜意识觉得,自己不能太掉价,搞得像穷人一样,生一大堆孩子,然后靠概率取胜。
他们又没有能力像富豪阶层一样,生一个孩子完全不用顾及成本。
于是中产和知识分子家庭,就特别迷信精细化育儿。
有人说,一个孩子养不起,还生两个?
中产要老老实实把孩子送公立学校去,不要给孩子花巨款在校外补课,又怎么会养不起?
如果非要学富人,把孩子送到私立学校,一年几十万学费生活费,寒暑假又一定要去各种华而不实的活动,可不就只能养一个了。
又有人说,一个孩子还教不过来,多了还怎么教?
这种想法同样大错!
新的时代环境下教育的投资回报已经几乎可以忽略不计,那么就算这个精细化育儿策略成功了,读上了名校又能怎样呢?
大家都知道这个故事——
 

你放羊干什么?

 

娶媳妇。娶媳妇干什么?

生孩子。生孩子干什么?

 

放羊。

中产阶级就不要嘲笑上面这个故事了,
其实你自己就是一个名校毕业的新一代放羊娃而已。
最后,姐我再次重声,这绝对不是一篇劝人生孩子的文章。
 
毕竟个人家有个人家的情况。
不管如何选择,都要明白,真的关心娃教育的话,就要放下功利心,让孩子真正享受学习本身。
这位北大教授这么好的基因,姐真心建议他多生几个。
 
总之,如果父母实在是想非常鸡血地拼子女教育的话,
 
最好的方式,就是多生孩子,
而不是把唯一的孩子苦苦相逼。
 

参考资料:

黄斌:中产家庭的焦虑: 教育是消费还是投资?经济学角度,我劝你多生几个

对此你怎么看?点我留言

 End –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o5Ypvwl_LN5uzw05R2PDf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