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来自CCTV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jFCsUbBeWoRxVOO6n5Ifmw
分享个人经验,保留阅读记录,做时间的朋友
来自CCTV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jFCsUbBeWoRxVOO6n5Ifmw
最近在网络大V司马南的鼓动之下,互联网上出现了针对联想公司上纲上线式的批判,这些指控包括国有资产流失、高负债、5G投票事件、外籍高管比例等议题。
司马南怼联想 一天N个视频 可以说是很拼了
这些指控一出,网上呈现两极分化的局面,一部分人大力支持,觉得他为民发声,甚至说司马南是“当代鲁迅”;另一部分人则认为其对联想帽子扣的太大,加上他曾经那些投机往事,对其行为表示质疑。
说实话,我个人对司马南印象并不好,但回到这件事上来,还是要秉持一个客观公正的态度,对事不对人。今天我们不谈他曾经支持过谁、不谈他家人是否在美国生活和购房、也不谈他是不是赴美过年时被电梯夹到过脑袋… 我们今天只就事论事,聊聊他以及包括他在内的一些人对于联想的指控到底是不是站得住脚,一切以事实说话。
一、联想让国有资产流失了吗?
司马南对联想的质控一共有七条,但其中含金量最高、看上去威力最大的只有一条,那就是国有资产流失。
他认为,在2009年中科院下属企业转让联想29%股权的交易中这些国有资产被贱卖了,当时购买这部分股权的买家是泛海控股,也是柳传志相关泰山系的企业。司马南表示本来应该卖40亿的股权只卖了27亿,因此联想导致了国有资产流失13个亿。
但是,有99%的读者都不知道,司马南其实是利用了财报的不同口径成功实现了拿着真财报说假话的一场表演。
在司马南控诉中科院下属企业贱卖资产的时候,掏出的证据是联想集团当时净资产139亿的报告,所以29%的股权就是40.3亿,但当初买家只花了27亿,所以造成了超过13亿资产损失…….可问题在于,139亿是所有者权益(含少数股东权益)所有者权益,而不包含少数股东权益的净资产只有大约77亿。
司马南引用的数据 看似专业 其实在偷换概念 漏洞百出
扣除少数股东权益的真正的所有者权益在当年为77.18亿
那么,中科院当年转让联想控股29%的股权,定价应该用哪个数据呢?
肯定不能算上66.02亿元的少数股东权益。因为少数股东权益的定义是“子公司权益中不属于母公司的份额”,也就是说少数股东权益所涉及的净资产并不属于联想母公司,也不在中科院持股的资产中,中科院当时有权转让的,只是自己股权所在母公司的那77.18亿元净资产。因此,我们用77.18亿元计算,29%的股权对应22.38亿元,而收购方支付了27.55亿元。
简单计算,29%股权这笔国有资产卖出27.55亿的价格实际上并不亏,甚至还多赚了5亿多。但考虑到当时联想的发展如日中天,买方为联想将来发展的前景多付一些溢价出来也是合理的。
因此,挑起“贱卖国有资产”话题的司马南完全是在利用大多数网民对财务知识的不了解而颠倒黑白,在计算过程中将股权转让算法中不属于母公司权益(少数股东权益)的资产也计入其中,使得资产分母做大(至139亿),得出27.55亿是贱卖的不正确结论。
司马南毕业于哈尔滨商业大学经济系,还有高级经济师的头衔,这样混淆财报信息对于科班出身的他来说到底是有意还是无意的呢?
客观来说,中科院的国有资产在联想上的案例,不仅不是反面案例,而是一个成功案例。联想当年收到中科院计算所20万元投资,往后的那些年,联想增值了无数倍,最终中科院拿出了几十亿现金,还有价值数十亿的股份,如果这样也是国有资产流失,请问流失了什么?
2009年8月,官方媒体曾专门就这个投资发文,表示这是“中国投资奇迹”。
2009年时环球网转载华夏时报的一则报道
二、负债率
司马南对联想的另一则看上去似乎成立的指控是联想的负债率过高,表示联想的负债率超过90%,一旦出事比恒大更危险,司马南的用词不可谓不吓人。
我们来看看真实情况如何。截至今年三季度,PC厂商排名全球第一的联想的负债率90.3%、排名全球第二的惠普的负债率111.1%、排名全球第三的戴尔的负债率91.9%,二三名负债率全部超过联想,全球大型电脑公司负债率比联想低的大概只有苹果了,但苹果是一家综合科技公司,电脑制造与销售只占其营收中的一小部分。
可见,相对高的债务率是这个行业的特征,联想与同行对比,负债率并没有高到危险的地步。
我们再看联想的债务结构,其债务中的有息负债占比较低,大部分债务来自应付贸易账款,也就是尚未支付给供应商的货款。后者不需要支付利息,偿债风险相对较低,与此前违约暴雷的房地产企业不能相提并论。
而联想集团CEO也曾公开表示,联想集团的负债中大约有70%是供应商的应付款。我们通过财报可知,截至9月30日,联想集团应付贸易账款、应付票据、其他应付账款及应计费用与总负债之比例为72.65%,可知杨元庆没有说谎。
联想集团应付贸易账款账龄分析。来源:联想集团2021/22财年中期业绩公告
由于联想集团对上游供应商拥有绝对话语权,因此在现金流的短期循环上具备较强竞争力。从现金循环周期来看,联想集团的现金循环周期多处于10天以内,2021/2022财年中期业绩公告显示,联想资产周转率为0.86,行业内也处于较为领先位置。
总的来看,应付贸易账款占比负债较高,正好说明了联想销售速度和资金周转效率很高。
除了国有资产流失和负债率高之外,其他诸如高管中外籍人数过多、高管薪酬过高、涉及金融行业等等指控在我看来全都不值一驳。
联想作为一家业务涵盖全球的公司,高管当然要有外国人参与、而高管薪酬也是股东和董事会决定的,企业高管的薪酬不由企业自主决定,让你司马南来定吗?说联想是金融帝国,在没有牌照的情况下搞金融,你当银保监会和央行不发威吗?在企业经营过程中,我们不否认柳传志可能是存在比较强的私心,但这也只是道德层面的问题,如果司马南无法从法律层面立足,那这些指控便没有意义。
总之,司马南不会告诉你中科院的国有资产在联想这一案例中堪称教科书式的投资回报率、不会告诉你这一行业内的普遍负债水平和负债结构、不会告诉你高管薪资是由股东和董事会决定的企业内部决策、更不会告诉你5G投票事件根本就是无中生有….
三、5G投票的谣言骗了你多久?
这几年来,针对联想的指控很多都绕不开一个话题,那就是有一个5G标准投票事件,司马南也在其视频中有所提及。这个谣言说的是联想当初在5G标准投票投票中投给了高通于是导致华为乃至全中国蒙受损失。
该谣言塑造了一个“国战”场景,即“中国支持华为与Polar码”和“美国支持高通与LDPC码”两军交战,最后联想叛变导致LDPC成为通信码而Polar成为控制码,未能两项全拿的故事。
这故事听起来挺煽情的,但很可惜,这只是一个谣言。
当时的投票实际上是两场重要会议,而且高通并不是LDPC技术的主导者(三星才是),且当时LDPC作为通信码已无悬念,LDPC经过多年考验,效果够好,大量核心专利和衍生专利早已过期,中外企业均首选LDPC码。
所以,在86次瑞典哥德堡会议中,LDPC码支持者最多(三星、诺基亚、上海贝尔、英特尔、中国普天、中兴、索尼、VIVO、小米、北京信威、韩国KT等)都支持了LDPC,联想在那次会议中并未表态。
在哥德堡会议的下一个环节,会议又提出了对混合方案进行表态,分为LDPC码+Turbo码(即L+T)和LDPC码+Polar码(即L+P)两种方案,现场各有支持者。会议达成初步共识:Polar码不具备和LDPC码争夺完整数据信道的能力,只使用Polar码的选项被排除。大会同时以长短码的方式对L+T和L+P方案进行了讨论。
当时华为的数据信道全Polar码提案无人支持,连华为最嫡系的华为终端和海思半导体都不支持华为与LDPC码正面硬刚。而高通除了开始配合三星参与了LDPC码的提案,后续一直没做表态,侧面证明了LDPC码与高通的关系没那么密切。
87次位于美国内华达州雷诺的会议又是一个重点,此次华为提案LDPC+Polar作为eMBB数据信道的编码方案,联想也积极加入了支持华为的L+P这一阵营,支持公司总数达56家。但由于爱立信、高通、上海贝尔、诺基亚、三星、LG、KT、英特尔等14家企业的明确反对,没能形成共识。
最终由沃达丰、中国移动、爱立信、德国电信、TELUS、贝尔移动、中国联通、中国电信共同提出了使用flexible –LDPC(f-LDPC)作为数据信道的唯一编码,不排除之后加入其它的编码方式,Polar则作为控制信道的唯一编码,大会终于达成共识。
所以联想当时其实是给了华为最大的支持,加入了LDPC+Polar的提案,但可惜最终没有通过。这件事之后,华为也公开对联想表示了感谢。
有兴趣的朋友也应该认真了解一下当初在哥德堡和雷诺的这两场会议,不仅可以起到辟谣作用,也是一个通信领域质量不错的科普帖。
四、联想售价问题
我们经常听到传言,说联想在中国的价格远远高于美国,甚至高一倍以上。要验证这个说法其实一点不难,现在谁都可以上网,完全可以自己到联想中国和美国的商店去查证,需要注意的是,在查证过程中,我们必须同产品、同口径、同平台、同时期对比。
只需花几分钟就会发现联想中美产品线有很大差异,要找完全对标的产品很难,只有ThinkPad算是中美两边商城都比较整齐的产品。我这里随手比一下,Thinkpad X1 Nano的基础款在中美各自的售价分别为8999元人民币和1239.5美元(7932元),美国售价为中国的88%。
作为对比,我们再看苹果,13寸基础配置的Macbook Air在中美的售价分别为7999元人民币和999美元(6384元人民币),美国售价为中国的80%。
至少在这个单一案例上,联想在美国的优惠幅度比苹果更低。考虑到中国线上商品的售价已包含消费税和增值税,而美国线上标出的价格是不含税的,因此无论是联想还是苹果,中美两地相同产品的不同售价都是基本合理的。
退一步说,我们用常识思考也可以想明白:计算机市场竞争是相当激烈的,美国有惠普和戴尔、中国有小米和华为,两边还都有苹果这个Windows生态外的可怕对手向所有其他企业施压,联想会不考虑自身竞争力无故提高在中国这个超大市场的产品售价然后把市场让给竞品吗?你觉得联想有这么傻吗?
五、理性思考 共建营商环境
联想有自身的战略问题我们不应回避,多年来联想在硬科技的突破上远没有达到国民对这家公司的期待,而联想战略上犯过的错误也自然会体现在股价上,联想的动态市盈率目前只有6倍出头,而相比之下苹果是28倍,可见无数投资者组成的市场已经给了联想教训。
但不够优秀并不等于失败,如今联想在很多国人口中甚至成了失败的代表,有些人张口闭口就说“如果联想当初如何如何,今天也不至于走到今天这地步….”
我就好奇了,联想今天是什么地步?这家公司今天是暴雷了?破产了?跑路了?还是偷税了?一家中国企业在美国市场可以打败惠普和戴尔,你说他是组装厂,没问题,你也来组装一下试试?
有些人似乎已经忘了联想也是一家中国公司,更是中国少数在某个商业领域(PC)内做到世界第一的企业。我们当然可以不喜欢联想、也可以吐槽联想创新力不足,但不应该无中生有地对一家合法经营的公司进行网络暴力式的攻击。而当下的背景也需要我们更团结:中国企业这几年在海外遭遇一轮又一轮的打压,此时需要的是国人更多的支持,而不是做亲者痛仇者快的事,给中国企业扣帽子。
这两年常常有人以“资本家”、“买办”、“卖国”等煽动情绪、吸引眼球的帽子扣在一些企业头上,其心可诛。好像只要扣上这几顶帽子,就可以很容易地煽动网民对指定公司和企业家的仇恨,这显然与我们的市场经济环境格格不入,更有悖于法治社会的基本原则:在我们的法治环境之下,你只需考察一家公司或一个人是否违反了法律,是的话他就要承担法律后果,不是的话你扣多少顶帽子也没用…
而有权裁定某家公司或这个人是否违法的,也只有我国的司法机构,而不是任何所谓的互联网意见领袖。
很多人有个非常不好的坏习惯,就是抬一个东西的时候总要踩另一个东西,最典型的就是称赞华为的同时就必须攻击一下联想才算立场坚定… 这种心态没有任何积极意义。
总之,不喜欢可以,扣帽子不行。如果任何人都可以裹挟网络流量对合法经营的企业和企业家做“有罪推定”致使他们被污名化,这将伤到无数企业家的心、也将破坏我们来之不易的营商环境,更是与中国的发展方向和国家意志背道而驰。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n_XkmK3LvBpBUIJlB9te5g
流量生意不好做了。
作者 I 王琳
来源 I Tech星球
(ID:tech618)
本该是广告收入旺季的第三季度,互联网大厂的广告收入增长来了个急刹车。股价应声下跌,最值钱的十家在上一周市值总计蒸发了超过 850 亿美元。
互联网平台曾被认为是2018年广告投放放缓之后唯一的流量洼地。但现在,疫情、监管、投放效果差等多重因素作用下,互联网平台也不再受广告主欢迎,据App Growing数据,2021年Q3 全网广告投放量3600万条,投放量出现明显下滑,从7月的1700万条下降至9月的不到1000万条。
中概股市值排名前10的互联网公司中,有8家年广告收入超过百亿。最知名的几家,广告收入占比甚至超过一半。毫不夸张地说,广告收入增速放缓,对所有互联网公司来说都不是一个好消息。
没人知道广告收入什么时候会恢复,但一个可以预见的结果是,即便消费复苏,由于流量越来越贵,投放效果越来越差,广告收入增速放缓已经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
如何找到下一个增长点,而不是在竞争的红海里继续内卷,是所有互联网行业的新命题。
01
集体失速,但新巨头依然增长亮眼
一周前,互联网公司们集体交出了一份令资本市场头疼的成绩单:百度、腾讯、阿里巴巴互联网行业曾经的三巨头广告收入增速集体回到了个位数。
阿里巴巴进入了最慢增长季,贡献收入大头的客户管理(含广告和佣金)收入同比增长仅为3%;百度的广告营收再一次陷入低迷,广告营收同比增速仅为6%;腾讯的广告收入增速将至了2017年以来的最低点,Q3广告收入同比增长5%。甚至以腾讯新闻为主要承载平台的媒体广告收入,开始负增长。
互联网新贵们也受到了波及。
最受关注的是字节跳动。关于其广告收入的说法众说纷纭——《证券时报》称,字节在今年11月18日商业化产品部召开的全员大会上披露其国内广告收入过去半年停止增长;《第一财经》称,字节跳动2021年广告仍可至少保持20%以上的增长。而《The Infomation》的说法则是,认为字跳今年营收增长60%;《晚点LatePost》的说法是,今年第三、第四季度抖音整体广告收入增速下滑至30%-40%,个别月份增速将低于20%。
更多的说法指向了同一个事实,字节跳动的广告收入确实在下降。但是如果对比BAT仅为个位数的增速来看,其增速依然是佼佼者。Tech星球获得的一份数据显示,今年9月,字节跳动广告同比增长20%,而10月则为17%。
在第三季度,快手是少有的表现亮眼的企业。其广告收入实现了同比 76.5% 的增长,达到 109 亿元。这是广告收入超过百亿的互联网公司中,增速最快的企业。
快手 CFO 钟奕祺在电话会议上透露,对效果类广告业务贡献最大的是传媒和资讯,此外,游戏类、快手小店和直营电商、电商零售类都占据较大比例。在品牌广告方面,最大的贡献是电商零售类,此外还有快消品、食品饮料。
聚集上亿年轻人的B站表现同样不俗。第三季度,其广告营收为29.36亿元,增速由上季度的200.6%下降109.9%。但因为其总体盘子太小,大盘对其造成的影响有限。
互联网大厂们正在接受一个现实:最重要的收入来源的广告收入增长放缓,且这种状态还会持续一段时间。
02
愿意付钱的少了,
有钱的开始捂紧钱袋子
广告本身是经济增长的晴雨表。自从2018年经济增长放缓以来,广告投放就已经放缓。
腾讯、百度的广告收入在2019年第一季度就已经放缓。2019年第一季度,腾讯总营收为855亿元,网络广告贡献了134亿元,贡献率为15.7%,同比增长25%,但环比下降21%。同时,百度网络营收(即广告收入)为212亿元,与去年同期相比,广告收入仅上升2.8%。
为了提高广告收入,腾讯不断释放朋友圈的广告势能,比如朋友圈第三条广告全量开放。今年第二季度,腾讯广告在二季度实现同比增长23%至228亿元,是两年多以来首次跑赢腾讯整体增长,而其增长主要是受益于微信平台的增长。
前两年,在线教育和新消费的爆发,让互联网大厂的广告收入增长得以维持。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9年7月,参与暑期招生战的在线教育公司公告投放总额达到30亿-40亿元。AppGrowing《2020年度移动广告投放分析报告》显示,教育培训行业2020年的广告数占比为6%,在2020年全年重点行业广告数中排名第4。
但是,今年受“双减”政策和监管影响,在线教育投放的广告量锐减。Tech星球获得的一份数据显示,字节教育今年的教育广告收入将会下滑40亿左右。
曾经备受追捧的新消费品牌,现在正在被放弃。“资本本来期望烧出一个新天地,很多ROI不到0.5还是硬投。”一位新消费品牌创始人分享道,他们都希望打造中国的宝洁、中国的雅诗兰黛,因此疯狂问市场要数据。ROI为0.5,意味着投入1块钱广告只能带来5毛钱营收,加上没有创造出品牌效应,拉不来新用户,老用户不愿意购买,导致新消费品牌持续亏损。
同时,广告效果也在持续下滑。“几年前,我拿着钱去做推广,线上的话就是天猫京东聚划算之类的,闭着眼睛也能有高产出,你现在再去来这套就不好用了,对比之下ROI大概滑了3-5成。”国内某知名运动品牌电商运营负责人告诉Tech星球,“现在广告投放也不如人意”。
一位消费品牌负责人告诉Tech星球,现在国内投信息流广告做品牌投放的,ROI很少有过1的。“这和很多因素有关,比如抖音自己搞电商就把这部分流量减了很多,池子小了,大家又想投放, 价格就高了,产出低了。”
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中国8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2.5%,前值为8.5%,增速出现了较大幅度放缓。8月份消费数据明显低于预期。
因此,在消费疲软的第三季度,品牌方都开始捂紧钱袋子。据App Growing数据,2021Q3 全网广告投放量3600万条,投放量出现明显下滑,从7月的1700万条下降至9月的不到1000万条。
愿意付钱的人少,有钱的人开始考虑效率。钱袋子充盈时,企业会在小红书、抖音、淘宝等多个品牌投放广告。但现在他们开始考虑效率,“小红书我们现在不考虑,转化率太低了。”
03
等待,还是寻找新增长?
第三季度不乐观,第四季度也不会更好。
在本来应该是广告营收旺季的第三第四季度,互联网大厂都给出了并不乐观的预期:阿里巴巴预计2022年下半年的收入增长将在11%到16%之间,会比上半年更低。百度则给出了一个更宽泛的数字,第四季度其核心业务营收增长将在5%至16%之间。
至于什么时候恢复高增长,没人可以给出确切答案。
百度首席战略官余正钧在财报电话会议上表示,如果(在12月初)之后还有新发病例的话,那么广告业务的表现可能会更差。
广告本质上是流量生意,触及足够多的人带来有效的转化。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4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0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9.89亿,互联网普及率达70.4%。
这意味着未来流量池的增长将会一场缓慢,而互联网公司以及品牌方获取流量的成本只会越来越高。无论BAT去哪里寻找新的流量,国内流量池是固定的。
存量竞争下,为了寻求DAU的增长,互联网公司不断侵入到对方的领地,这导致未来其用户重合度可能会不断提高,也意味着广告投放精准度的下降。
中概股市值排名前10的互联网公司中,有8家年广告收入超过百亿。互联网公司主打流量的基础商业模式正在失效,未来增长放缓也会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他们需要找到下一个增长点,使得收入更加多元化。
百度把明天押在智能云上,后天押在AI上。在刚刚过去的第三季度,百度智能云营收同比增速达到73%,且连续两个季度保持七成以上增速。
阿里巴巴则把明天押注在同城零售、本地零售上和云计算业务上。阿里云已经连续四个季度盈利。刚刚过去的第三季度,由高鑫零售(大润发等)以及天猫超市、盒马的直营业务录得551亿元收入,同比大增111%,该收入占中国零售商业的收入超过40%,和佣金收入的差距越来越小。
今年,几乎所有的互联网大厂都开始关注硬科技。今年三季度腾讯研发产生的开支达到137.3亿元,创出今年单季度新高,美团提出了“零售+科技”的新战略,在新能源、AI等领域不断出击。
下一个热潮什么时候来、广告收入什么时候恢复增长,没人可以给出确切的答案。但好的趋势是,互联网大厂们都开始主动或被动寻找新的增长。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zi2pgECPYCLw6AnrgvtTVQ
来源 | 酷玩实验室(ID:coollabs)
发布 | 栩先生(ID: superMr_xu)
11月14日晚上9点多,《今日头条》用户“身拥大海2 ”捏造了一条有关王健林去世的消息,谣言很快开始在网上流传。
第二天一早,有媒体电联了万达核实,万达方表示:谣言,已经报警。
当天上午,为自证“清白”,老王亲自跑去主持召开了万达创新工作推进会。这个会议本来并不值得老王亲自跑一趟,在此之前,他也从没来开过这个会。
捏造老王去世的账号目前已被平台方永久封禁。依据相关法律,一旦警察核实,造谣者接下来大概率还要面临拘留和罚款。
被造谣诽谤的话,可以立即澄清、报警,这是一个常识。
然而,自今年11月7号开始,司马南在B站先后发布了7条关于联想的视频,分别指出了“联想控股13亿国有资产白送泰山会”“贱卖国有资产”“27名高管14个外国人,政府采购是否有信息安全”等一系列尖锐的问题。
截至目前为止,联想公司并没有公开承认或否认这些问题。
对于联想这种最早开始在本土建立专业公关团队,先后给百度、京东、美团等大厂输送过公关一号位的公司来说,并不是很正常。
要知道,2018年因为“5G投票”事件闹得沸沸扬扬时,柳传志还亲自站出来“辟谣”鼓劲:
“朗朗乾坤,如果几万名员工都不能正气自保,我们还办什么企业?我们就是一群窝囊废!”
现在联想仿佛陷入了集体的沉默中。
与联想沉默形成鲜明对比的是,B站相关视频下面的网友,已经出离愤怒了。
有人说“当初5G不投票给华为、滴滴偷摸去美国上市是卖国”,有人回忆“柳传志当初在香港走私、不是国企后,还通过利益输送强制采购”,还有人挖出了新料“其它企业抗洪救灾的时候,联想把郑州仓库的泡水电脑抢出来挂网上卖了”。
一直不回应的联想,到底在回避些什么?
司马南的视频一一看来很长,概括起来,前6条视频其实主要说了三个问题。
一是国有资产流失的不明不白问题。一番眼花缭乱运作后,中科院从百分百控股到只剩下了29%。
二是柳传志、杨元庆、宁旻等高管薪酬过高问题,退休后还拿着几千万甚至上亿元的年薪。
三是不注重研发,浪费国家社会提供的资源,是顶着科技外壳的“组装厂”。
在最新的第七条视频中,则指出了联想还有6张小额牌照,持股或间接持股的公司不间断放网贷、甚至是断头贷。
据新浪财经报道,联想不仅累计放款超过千亿元,公司半数利润来自于金融,还被交易所质疑存在暴力催收等问题。
有关是否危害国家信息安全、造成国有财产损失以及利益输送等问题,需要有关部门调查或者联想主动出来解释,但把赚来的钱没有投入研发,间接造成如今芯片被卡脖子却是不争的事实。
把柳传志“贸工技”的选择放在一段历史中重新审视,这个选择让我们失去的,绝不只是一笔曾被浪费的社会资源。
让我们把时针暂时先拨回到1994年。
那一年,一件“小事”推倒了联想内部的多米诺骨牌,引发了连锁反应。
1994年春,联想首席工程师倪光南的司机出现了几次小事故,柳传志马上令下属给倪换个司机,但却并没有事先通知他。
倪光南知道后,一直压在心里的火憋不住了,写了一封信寄到了总裁办,柳传志看到后回信,二人随即产生了公开的争吵。
翻开柳传志前半生的履历,你可以说这是件正常的小事,但也可以说发生在柳身上极不正常。
原因就在于柳传志那年已经50岁了,他一直有着有非常非常高的情商,几乎从不会跟自己“不想产生摩擦的人”发生矛盾。
少年时发生的两件事,直接塑造了柳传志为人处世的“方法论”。
一件是高一时,他自信满满地写了封入团申请书,认为自己肯定会被选上。
结果在评审会上,遭到猛烈抨击,同学们说他骄傲自满。入团失败。
柳传志自认这是他人生中第一次重大挫折,感到委屈和不忿,回家告诉了父亲柳谷书(中国第二号律师证持有者,历任中华全国专利代理协会第一、第二届会长等)。
柳传志与父亲柳谷书
政治经验丰富的柳谷书告诉儿子:不要申诉,不要反抗,低头低调做人。
柳传志照做了。果不其然,没多久,第二次入团评议会,他顺利通过。
在后来的人生中,柳传志多数时候是按照这条“祖传”的经验做事,但也有几次不是,最终导致了彻底的翻车。
另一件事,是他读书时目睹了一位老师在特殊年代被枪毙,这件事对他冲击极大。
41岁出来创业后,柳传志处世永远滴水不漏。
去机关里,碰到刚来的小年轻对自己颐指气使,他不仅不恼,还会低三下四请人吃饭,拍年轻人马屁。
被物价局处罚100万天价罚单,员工们群情激奋地嚷着要开发布会,让舆论评理,他马上喝止。
他私下找领导诉苦,把处罚降为40万,并对员工说:“你得知道自个儿是谁。”
倪光南带着发明的汉卡刚进入联想时,二人曾有过几年美好时光。
1989年联想春晚上,倪光南在香港研发微机,无法回来,柳传志带领公司320人,向南而立,共同祝愿“我们的总工程师”身体健康,早日归来。
春节后几天,倪光南回北京,柳传志又亲自率众到机场迎接,不久倪光南去参加德国汉诺威展,柳传志再次率众到机场相送。
“换司机”这件小事是压垮二人关系的最后一根稻草,实际上矛盾早已产生。
产生矛盾的深层原因,是倪光南对柳传志放弃“技工贸”路线,改走市场先于研发的“贸工技”路线不满。
据传,柳传志在看完倪光南写给总裁办的信后,曾跟身边人说自己无比委屈。
“我是好心关心他,他却含沙射影。”
在“倪柳之争”后,组织上讨论决定,不如让倪光南先退出在联想所担任的职务。
上级领导来联想宣布那天,柳传志当着联想200多个干部的面说哭就哭了出来,止不住地抽泣说:
“我想起1989年晚会,我们举杯遥望南天,像教徒一样虔诚……现在心里痛苦万状……。”
但倪光南看完后,却冷冷地对身边人说了一句话:
“只是表演”。
倪光南抽身离去,联想再无“首席科学家”,柳传志开始在“贸工技”的路线上自由自在地赚钱。
2004年,联想集团以12.5亿美元的代价,正式收购IBM的个人电脑业务。
当时人们产生了错觉,以为那不仅是联想一家公司的成功,也是中国的成功。联想,也是一家民族企业。
实际上,联想当时也正是如此做公关的,并从中获得了这片土地上人民的支持。
2006年,联想飞线门事件,全球召回但中国除外,联想说中国人应该支持民族企业。
2008年,联想换屏门,Y430中国版提供劣质屏幕,联想说中国人应该支持民族企业。
2011年,联想闪屏门,全球退换中国除外,联想说中国人应该支持民族企业。
2013年,联想背光门,Y400国行背光阉割,联想说中国人应该支持民族企业。
……
2014年,联想Y510国行阉割SSD接口,联想说中国人应该支持民族企业。
众人拾柴火焰高,那几年,柳传志彻底走上了人生巅峰。
比如,王健林就盛赞:“柳总是我们中国企业家的领袖,也是我们中国企业家群体的一个榜样。为有柳传志这样的兄长和朋友而感到骄傲。”
马云公开表示,中国有柳传志,不亚于世界上任何一个了不起的企业家,他就是我们中国企业界的教父。
但好景不长,渐渐地,大家发现事实根本不是柳柯·柯里昂所说的那样。
2014年,联想向美国劳军联合会捐赠大批电脑,对此,联想解释自己是全球化、以全球利益为先。
2017年,联想武士刀事件,918国耻日宣传武士道,联想中国说他们归美国总部管辖,决策跟他们无关。
2018年,联想在政府采购会议上反对预装国产操作系统,且反对同时预装Windows+国产操作系统并且说联想永远支持国产系统,大家迷糊了,不知道联想的国产是指哪个国?
同一年,特朗普签署条令,悍然对中国发起了贸易战,中兴华为先后被打压。
也是那年9月,国外媒体THE INQUIRER采访联想CEO杨元庆,问为什么联想同样作为中国大公司,却不受影响。
没想到杨总风轻云淡地说了一句,联想是一家全球公司,不是中国公司啊。
此言一出,全网一片哗然。
更过分的是,有人挖出在2016年全球通信行业5G标准投票大会上,中兴、小米、酷派、努比亚、OPPO等国产厂家都支持了华为,只有联想投票支持高通的方案……
在中美贸易战的大背景下,联想的行为不可避免要被普遍认为是“卖国”。
结果,久不在江湖露面的柳传志,忘记了父亲“低调”的嘱咐,主动跑出来和网友们“对线”。
他利用自己的能量和圈内影响力,短短一天就发动了近百位企业家,公开发表各种支持联想的言论。
然而,柳柯·柯里昂不知道,时代已经变了。
网民们坚持自己的判断。被置于人民内部斗争汪洋大海里的柳教父,随后被骂得狗血喷头。
联想的股票应声大跌,股价一度跌去六成,被踢出了恒生指数。
正如项立刚在《是什么人在黑联想》一文中所说,骂联想不是没有原因的:
“当联想已经取得世界PC第一的位置时,在芯片,在配件,在底层业务上的投入,却畏手畏脚。
某些舆论开始怒其不争。尤其当大家看到华为通过大量技术投入,获得了很大回报,也希望曾经远比华为强大的联想,能并驾齐驱。
大家希望联想成为一个技术领先公司,带动中国高科技产业上一个台阶。
显然,联想与大家的期望是有距离的。面对这样的结果,公众失望的情绪渐渐化作怨言。”
可以说,联想吃尽了改革开放初期的政策和发展红利,但在掘得第一桶金后,却选择主动把机会拱手相让,只挣快钱,根本不为未来谋划了。
就像路易十四所说的:
“我死之后,哪管它洪水滔天。”
企业的命运与人生相似,都是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当互联网的战场从PC端转入移动端后,靠贸工技赚了十几年快钱的联想瞬间就掉队了。
现在已经到了不是该不该投入研发,而是投入研发还能不能赶得上的时候了。
与联想柳传志形成鲜明对比的企业家,除华为任正非外,还有比亚迪的王传福。
1994年11月18日,28岁的王传福从深圳一间十几个人的小作坊开始创业,与柳传志背靠计算所这棵大树比,王传福初期没得到任何国有资产扶持,初始资金都是跟亲戚凑的,技术也全靠自己。
比亚迪的创始之地
为了尽快研发出镍铬电池,王传福带着十几个志同道合的人吃、住、睡都在公司里,连女儿出生,都没来得及赶去医院陪伴妻子。
创业做实业非常辛苦。生产线太贵,王传福创造性地把生产环节拆分为几十个,在别人用机械手的地方,他用“夹具+人工”的方法来代替。
比亚迪创始之初的工作环境
依靠当时中国廉价的劳动力资源,比亚迪不仅解决了生产线问题,还降低了生产成本,很快打开了国际市场。
1997年,创业短短3年,比亚迪卖出了1.5亿块镍铬电池,一举成为中国第一、世界第四大电池生产商。
依照联想的发展路径,比亚迪此时也尽可靠着中国市场和劳动力再赚几年快钱吧?但王传福是怎么做的?
2002年比亚迪上市,拿到钱后,他一边大方地给公司员工分钱;另一方面,顶着外界质疑和股东压力开始投入研发国产汽车。
2005年,比亚迪F3轿车上市,不到1年销量超过10万台,成为了中国历史上销量最快超10万的自主品牌。
很多人取笑比亚迪是靠“抄袭”赚钱。但实际上,王传福从不甘心做一个汽车组装厂,他在想弯道超车。
比亚迪没有止步于简单模仿,相反,他把卖比亚迪F3的钱源源不断拿来押注新能源,并在2004年造出了第一辆纯电动概念车。
到目前为止,比亚迪是中国唯一一家不被“卡脖子”,可以自主搞定电动车三大件的厂家。
仅在2019年上半年,比亚迪新能源车就在全球卖出十四万五千辆,世界随处可见BYD的身影。
在中国工业崛起的第二阶段,比亚迪是能够代表中国,在新能源汽车领域与世界各国高手展开角逐的国产品牌之一。
此外,京东方的王东升、福耀玻璃的曹德旺,也都是中国敢吃硬饭打硬仗的优秀企业家。
中国产业升级,注定是场持久战。
在艰难的历史大背景下,所有退无可退的企业家们,其实都该有所坚守,有所追求,放弃幻想,不走捷径。
但很遗憾,联想好像直到今天还在想走“捷径”。
在司马南爆出的和联想工作人员沟通聊天记录中,联想表示要“商议未来联想在支持爱国学者研究,支持爱国团体访学,支持红色旅游方面可尽之力”。
出了问题,不想正视问题,老想着靠“吃个饭”“舍财免灾”啥的解决,这种思维方式昨天行得通,今天可行不通了吧。
退一万步说,就算你堵住了司马南一个人的嘴,也堵不住大家伙这么多张嘴。
用媒体人“一口大炮”的话来说,谁可以救联想?其实唯有自己。
只有做好自己的事情,把企业真正从一家营销公司变成一家科技公司,把“走捷径”的时间拿来做业务,踏踏实实精进。
在研发上投入10%以上,高管工资降下来了,每年披露突破了多少技术壁垒,这些成绩有了,司马南的质疑声自然会消失。
在柳传志送走倪光南的1994年,宋祖英在春晚上唱了首歌叫《长大后我就成了你》。
其中有句歌词是这么说的:
长大后我就成了你,才知道那块黑板,写下的是真理,擦去的是功利。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aGYoPp-jE9uCEC-mLXMk8w
印度最近比较难。
事实上印度啥时候都比较难,好在印度人能看得开。有点像我国上世纪90年代,大家还记得我那篇文章吧,《不知道90年代治安有多差,就不知道现在有多幸福》,印度正处于我国90年代的那个状态,国家处于一个尴尬的时期。
因为要现代化嘛,原有的低段位稳定状态被打破了,欧美那种高段位稳定状态又还没形成。就跟攀岩似的,爬了一半,向上爬腿有点抖;回去吧,倒退会封建社会这事大家也不同意,未来在哪谁都不知道。现在印度准备咬着牙往上爬,但农民们怒了。
这不,莫迪要搞个大改革,僵持了一整年,最后还是失败了。
1
印度这两天在闹啥
从去年开始,几十万农民前往新德里闹事。一开始封锁交通要道,后来不断加码,今年年初的时候,暴民竟然开着拖拉机冲击阅兵,要不是坦克拦着,说不定印度农民能搞出个更大的新闻。
那问题来了,农民们为啥突然发飙呢?
事情也不复杂,反正一说都是印度国情在,谁也没办法。
2020年更是雪上加霜,疫情来了之后,又是封城,又是在边境上和中国对峙。不过比这个更惨的是大停工,整个社会乱做一团,经济一塌糊涂。
莫迪政府转了一圈,于是决定从农业下手,印度政府给农业补贴太多了,莫迪觉得是时候有所改变了。
这就要给大家解释下印度的农业是怎么玩的。
印度现在搞得模式有点像我国以前的“统购统销”,印度农民只能将作物拿到政府指定的市场(印称“曼迪斯”)上,由经政府许可的持证中间商进行收购。为了防止中间商过分压价,到时候“谷贱伤民”,政府对大米、小麦等基本农产品规定最低价格收购,我国现状也差不多是这样的,主粮都有最低收购价。
统购统销制度的一端是最低价收购,另一端是平价出售。为了照顾非农业的贫困人口,印度国有食品公司(FCI)低价卖粮,印度全国遍布着平价商店,供给贫困人群低价口粮。剩下的粮食要卖到国际上换外汇,有了外汇才能卖核心元部件生产火箭什么的,毕竟每年摔那么多火箭,对元器件需求非常大。
为了保证农民的基本生活,印度政府又对种子、化肥和电力等等农业生产环节给予补贴。
反正哪哪都花钱,各种补贴这些年越来越多,而且大家都懂,福利这玩意给了容易,想拿回来就难了,特别是从穷人嘴里拿回来,尤其是从印度穷人那里拿回来。
现在花钱太多,印度政府无力支撑,终于扛不住了,莫迪准备大刀阔斧地改革。
具体策略是国家不再兜底,按照市场定价来。这里就有个问题,市场价一定会比国家定价低吗?农民就一定会受害吗?
不一定,因为国际上粮价是波动的,说不定比印度政府定的价格高呢。不过印度农民大概率赚不到钱,道理也不复杂,其他国家都在补贴,而且美国这样的大国都在补,不仅补,还使用高科技种地,印度那种靠神牛种地的水平自然是成本高卖不上价。
所以说这事最大的问题是印度农民失去了兜底。就好像以前在国企上班,尽管工资不高,但是充满了安全感;现在市场化了,工资可能会高一些,但是安全感没了,心态也崩了,更别说很多时候工资还低了,心态更是碎了一地。
综合下来,农民们怒了。
本来农民们不爽就不爽了,但是这次印度政府把真正的地头蛇给惹了,也就是地主们。因为印度的国情是很多土地是控制在大地主手里的。
说到这里,大家可能纳闷了,印度的地主和美国的农场主到底有啥区别?想明白了这个问题,很多问题就好理解了。
农场其实是个企业,农场主是厂长,他承担着主要风险;农场里的干活的都是工人,干一天收一天工资,哪天农场倒闭了,工人们卷铺盖走人,去下一个厂子里混,就跟打工人一样,上班摸鱼,反正公司黄了自己拍屁股走人。
地主和佃户的关系不是这样,地主把土地分成一块一块,地主每年收佃户的一部分收成,管你年景咋样,地主都要收。也就是说,地主的风险是由佃户承担的。那农民可不可以放弃做佃农,去城里碰碰运气?那就成了无业游民了,印度没那么多产业吸收失地农民,所以农民们最安全稳妥的办法还是继续在地主那里呆着。
此外美国的农场是有分工的机械化种植,印度的地主家里本质还是小农经济,每家分一小块地,稍微有点风吹草动就破产,破产了就自杀,自杀了《纽约时报》就报道,大家一起骂印度。
我国不少人讨厌《纽约时报》,觉得这个报纸从不说中国好话,其实看看纽时对印度的描述,简直有毒,谁看了都觉得印度随时会完蛋,而且是个地狱般的国家,各种稀奇古怪的龌龊事都被挖了出来,很多事印度政府自己都不知道,他们就给放网上了,甚至好几次莫迪是从美国报纸上知道自己国家发生了啥,无比的魔幻。
不仅如此,印度普通农民手里粮食其实不是太多,毕竟他们要先给地主交,留下自己吃的,剩下的才会去卖。地主就不一样了,他们手里有大量的粮食,这些粮食他们自己连个零头都吃不了,基本都卖掉换钱了,所以如果出了问题,他们的风险最大。
所以说莫迪这个操作,对农民伤害很大,对地主伤害更大,对大地主伤害尤其大。
如果单纯惹了农民,他们是搞不出来多大的事的,毕竟从村里去京城,需要放下家里的活,路上吃喝拉撒都得花钱,时间长了扛不住;等进了城,可能一看城里花花绿绿,说不定气势上就弱了半截,不好意思闹了。
比如川总的粉丝就是这样,第一次进城很自卑很腼腆,气势没发挥出来,喊了几句口号就回村了。第二次进京感觉才上来,超常发挥,一举端掉了国会大厦,要不是佩洛西翻窗跑得快,说不定老太太也被革命群众给抓到后得到了正义的审判。
回到印度的话题,如果让农民们独自承担进京闹事的成本,他们也承受不了,不过既然地主们生活也被这个破法案给影响了。这事性质就变了,地主们对这事的积极性比农民还要高,他们肯出钱出力。
于是在北方的几个大型组织的支持和组织下,农民们浩浩荡荡向首都集中,相当于带薪闹事,积极性自然就上来了。几十万人包围新德里一年多,各地农民源源不断赶往首都轮战。
而且这次跟以前不一样,之前看印度示威游行,基本都是警察拿着棍子到处追着人群赶,这次进城的主力是北方的锡克人。锡克人是印度的战斗民族,这些人武德充沛,一直都是印度国防军的骨干,尤其军官团当中,军衔越高,锡克人占比越大。
平时很嚣张的印度警察占不到便宜,在不少地方农民竟然追着警察打,比如1月18日在红堡,印度农民们夺过警察的棍子开始反击,警察们落荒而逃,红堡也被农民们拿下了。
多说一句,锡克教的男性很多都叫“辛格”,“狮子”的意思,他们的女人很多叫“公主”,锡克人参军积极性又非常高,以至于印度军中有大量的“辛格”,美剧里经常用“辛格”来替代印度军队。
2
无奈的莫迪
莫迪其实是一个雄心勃勃的人,类似我们的邓公。莫迪也是一个有魄力的人,他这几年的几乎所有操作核心其实跟我们的“改革开放”差不多,印度以前没少学苏联,受计划经济影响很大,这些年莫迪主要的操作就是各种市场化。
但是问题是印度的独立不是打下来的,是人家施舍的,所以缺乏战争权威。大家可能觉得这玩意有那么重要吗?当然重要了,大家可以注意下,历史上推动伟大改革的,大部分是战争权威,俾斯麦、拿破仑、克伦威尔、华盛顿,还有我们这边的毛主席。
这些人有个好处,这些自带光环的战争权威们能把各种利益集团的人叫到一起来,共同商量什么样的政策对集体是有利的。他们也不怕得罪人,别人也不敢轻易站出来挑战,一些复杂操作也就落实下去了。
很多国家为啥发展不动?并不是说他们不知道什么事是对的,但是再怎么对的事,都会伤害到一部分人的利益,如果这部分人起来闹事,可能就操作不下去了,大家可以注意下,烂国都这样,啥好政策都执行不下去,国内的力量统一不起来,互相抵消了。
我国相对来说好一些,大局的利益压倒局部的利益群体,先把事办了,蛋糕做大后再补偿他们,各方也没啥意见,最后蛋糕越做越大。
印度最明显的就是那个国内各邦之间的税,我国民国时期也存在,那玩意就是各方都受益,唯独整体不受益。这就需要强人来把这事解决了,我国一建国就解决了,可惜印度到现在也没这么个人处理这事。
还有印度港口,拥有世界上最好的港口,吞吐量却一直不入流,巨轮都躲着印度走,因为印度港口一直没好好修,大船没法靠近,也没搞太多现代化的设备,大船嫌那边效率低。
为啥不改变呢?因为工人工会和卸货公司不同意,毕竟升级了设备工人就会失业,重修了码头卸货公司的小船就没用了,所以这事一直没法操作,这就是局部利益损害了全局利益,可是印度就这样,不够强力,好的政策推动不下去,多少年了还是那个烂样。
至于甘地,没大家想得那么有权威。他不是被印度民族主义者给刺杀了嘛,刺杀他那小子现在也是英雄,被很多人膜拜,印度教有几万个神,在一些地方这小子也是其中之一,还有最近拿到“神籍”的“新冠之神”,对,新冠也有编制了,和湿婆一样,属于“毁灭系”团伙,接受大家的祭拜。甘地除了把印度分成了两半,也没干啥正经事。
现在留给了莫迪一个烂摊子,不管干啥事,反对派都一大坨,各种闹,就没意见统一的时候。工业化进程基本也被中国给堵了,很简单嘛,世界上已经有这么大一个了,为啥还需要再来一个?大家喜欢质次价高咋地?
印度现在国内市场都被中国工业品侵蚀,更别说去海外开拓市场了。我们前文说过这事,印度禁了一部分中国工业品,然后这些产品绕道别的东南亚国家,换了个牌,加价后重新卖入了印度。
所以现在整体非常尴尬,缺钱却缺工业,想弄点钱却搞出来这么大的事。
农民闹事这事也一样,前前后后谈了十几次,啥也没谈成。莫迪他们一伙想暂缓一年半执行,农民们说你们做梦去吧。农民的要求是不仅要废掉这个法律,还要把最低保障价格写入法律,最好把“不准废除最低保障价格”也写入法律。
莫迪作为印度这些年最强硬的头目,对付刁民非常有经验,他的经验就是死不让步,坚决顶住压力,不信你们几十万人围在城外能耗得动。不过他显然忘了一件事,城外也是印度人,也有种死缠烂打的天赋,尤其是自己实际利益受到侵害的时候,印度人就会变得非常非常有耐心,熬不死你算他们输。
3
终于有了结果
莫迪和他们耗了足足一年,本来胜利在望,没想到莫迪实在是耗不起了。
首先是莫迪拿这帮人没办法,在这一年里把所有手段考虑了个遍,都被pass了。
第一招是莫迪有个印度教服务团,一个法西斯性质的组织,以前莫迪靠这个组织对付穆斯林,但是这次这群人指望不上了。
毕竟示威游行的人数多达几十万,骂不过打不过,如果发生冲突,各地队伍也会赶来发生混战,印度又要冲到纽约时报头条了,毕竟印度最不缺的就是农民,莫迪不太敢赌。再说服务团很多人也都是农民,而且大多数是家境宽裕一些的富农地主,这些人在法案中受损也最大,他们的积极性也不太高。
也不太敢煽动宗教分歧,这本来是莫迪的强项,但是这次闹得最凶的就是旁遮普邦和北方邦,对印度有所了解的小伙伴估计听了都摇头。旁遮普是印度锡克教徒聚集地,所以抗议中很多包头巾的锡克教老哥,这帮人是印度最武德充沛的一群,种地、经商、当兵和造反每样技能在印度都属于点满的。
莫迪就算坐在火药桶上玩二踢脚,也不敢鼓动印度教和锡克教矛盾,上一个和锡克教公开对抗的印度总理是尼赫鲁的女儿英迪拉甘地,莫迪这样强硬的人,跟她比就是个慈祥的遛狗大爷,结果这个女强人主张对锡克人强硬,被自己的锡克教卫兵打了16枪,死的老惨了,莫迪估计想想都虚。
至于北方邦更尴尬,这地方说起来是一个省,但是人口超过2亿,属于莫迪的基本支持地区,多年支持莫迪,这次关系到自己切身利益,也顾不上了,莫迪对这里的人打不得骂不得,只能互相大眼瞪小眼。
至于外部威胁,莫迪一年里把中国和巴基斯坦都炒作了一遍,基本上没啥用,接触过印度人就知道,这伙人的特长就是油盐不进,现在莫迪感受到了他们本国老百姓的“民族性”,就在中印边境冲突最严重的时候,农民们不顾疫情艰险,依旧坚持在首都周围搞事,到了自己利益受损的时候,哪个还有闲空管这些?
既然弄不了这些人,莫迪只好冷处理,双方静坐。
但是影响很快就出现了,作为选举制国家,印度每年都有选举,这几年虽然没有总理选举,却有很多邦的地方选举。莫迪希望人民党多多斩获,为在地方上推行改革减少阻力。
但是2021年的选情很不乐观,在多个大邦都不顺利,莫迪和人民党把失败的原因归结于疫情,但是选票统计看得出农民对莫迪支持在降温。这对于莫迪打击非常大,而明年就是旁遮普和北方邦还有几个农业邦地方换届,眼看只有几个月,还会有几十万人跑来首都闹事。
如果不怂,明年选举就不用办了,如果失去这些印度北方各邦支持,2024年的总理选举也不用办了。考虑到选举,以铁腕著称的莫迪最终还是输给了农民们。
政府表示将在24日取消三项农业改革法案,然后表示希望已经在首都德里闹了一年多的农民们赶快回家,实在是看你们看够了。
消息传来,莫迪的反对者们颇为兴奋,参与抗议的人们算是得到了满意答复,反对党看莫迪政府吃瘪出了口恶气,印度以外的吃瓜群众看到老仙这次认怂也很是满意,可以说妥妥的多赢,唯一输了的就是莫迪。
莫迪在发表讲话时还输人不输阵的嘴硬:“这三项改革法案是为促进农民利益而产生的,但无法让农民确信这一点”,说的意思不外乎“这届群众不行”,刁民太难搞,甚至还有整个印度这次都被无知愚昧的老百姓拖累了,不过大家已经欢呼庆祝去了,没人理会他到底在说啥。
4
尾声
这次法案取消了,莫迪吃瘪,引入资本对印度农村改造的计划泡汤,农民似乎赢了。但是农村还是有那么多问题,每年还是有大量农民破产自杀,原有的农业体系依然无法持续,更无法在新时代发展。
关键的问题还是在就业,印度农村只能支撑9亿农民基本生存,不可能让他们获得现代化生活。要想解决这些问题,唯一的办法就是提供足够非农业工作岗位,把农民从土地上解放出来,让他们进入城市成为市民。
但是莫迪没有这个办法,不要说给农民提供城市岗位,印度城市里大量贫民窟还有上亿人在等待工作,以至于每年都有新闻,印度招聘一些低级岗位,但是来应征的人数多的不可思议,大量年轻人口正在不断消耗政府的财力。
更关键的是我们上文提到的问题,他们的改革现在时不时陷入僵局,因为利益集团阻挠,干啥事都压力重重,莫迪也一直在围绕一些不太得罪人的问题上小打小闹,大问题依旧不敢触碰,现在的改革程度,连我国上世纪90年代都不如。
不过倒也不用替印度担心,我一直在说这事,印度的麻烦放在随便一个国家都能崩溃,唯独印度,你以为它掉坑里了,其实他在坑里躺很久了;你以为这次它要死了,人家换了个坑继续躺着,从容而淡定。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jELrECUrIAiHpDwA29UYC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