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危险!新冠防疫出现低级大BUG……

美国危险!新冠防疫出现低级大BUG……

《纽约时报称,科学家们想不到的是,新冠病毒钻入美国公共卫生体系的第一个裂缝,是:检测诊断。

 

 

截至3月2日晚,美国新冠肺炎确诊病例已达100例,多例感染者找不到传染源。累计死亡6例,全部发生在华盛顿州。

 

华盛顿州因高检出数、高病死率,被媒体形容为“美国的武汉”。当地时间3月1日上午,该州率先宣布进入紧急状态,并将收购汽车旅馆Motel,用以隔离、收治感染者。这项计划将于本周完成。

 

目前,美国媒体密切关注该州柯克兰。当地有一家养老院,已有2人确诊,其中1名70多岁老人为重症。还有50余名员工和年迈者出现呼吸道甚至肺炎症状。

 

卫生部门对感染病例进行基因分析后称,在华盛顿州确诊首例感染前的至少6周,新冠病毒就已在社区传播。

 

《纽约时报》报道,华盛顿州的感染规模可能在150人-1500人区间。但从新冠肺炎疫情出现至3月1日,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CDC)在美国境内,共对472人进行病毒检测,包括从中国、钻石公主号撤侨的百余人。

 

“疫情突然严峻起来。美国各地医院都没准备好——因为直到现在(3月2日),我都没拿到检测试剂盒。”纽约长老会医院急诊科医师马特·麦卡锡(Matt McCarthy)告诉媒体。

 

美国消费者新闻与商业频道(CNBC)援引多名公共卫生专家言论称,美国的检测速度被耽搁了,“几十家公共卫生实验室仍在等待检测设备,这是CDC的失误。”

 

检测试剂盒,极度缺乏

 

美国CDC应对新冠肺炎的措施,早在1月7日就已启动。当日,CDC上线“2019新冠病毒监测系统”,并开通“新冠肺炎情况通报”专题页,实时更新疫情防控数据、相关措施、指导原则等。

 

美国危险!新冠防疫出现低级大BUG……

图片来源: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

 

1月21日,获得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FDA)的紧急使用授权后,CDC称,其自主研发的快速诊断试剂盒,将投入生产。此后,CDC向全美50个州及全球30个国家/地区,提供200套相关试剂盒。每套可检测约800个样本。

 

“科学家们在预测疫情时绝想不到,新冠病毒钻入美国公共卫生体系的第一个裂缝,正是:检测诊断。”《纽约时报》称。

 

2月12日,试剂盒投入使用一周后,CDC发布紧急声明称,相关试剂盒存在缺陷。《华尔街日报》援引美国FDA局长斯蒂芬·哈恩(Stephen Hahn)的声明表示,其缺陷源于制造过程。CDC未作具体说明。

 

法新社报道,不同州的公共卫生实验室报告“出现问题”。“他们拿到报告称,实验结果不可读。测试结果非阳性或阴性,而是不确定。”

 

美国哈佛大学流行病学家迈克尔·米纳(Michael Mina)认为,这种无能已经超出人们对CDC的期望。“在病毒领域,这并不是一个很难解决的问题。”

 

问题出现后,美国CDC要求各地实验室将样本和检测结果,寄回CDC在亚特兰大的总部,由其进行第二次核查。

 

对此,美国公共卫生实验室协会(APHL)于2月24日向美国政府抗议,要求全面开放“自行生产试剂”的权限。“我们等了一周又一周,一直在期盼展开以社区为单位的排查……对公共卫生实验室来说,我们的特点就是‘随时准备好,干吧’。而这一次,竟然是‘我们准备好了,等着吧’。我们真的很沮丧。” APHL首席执行官斯科特·贝克(Scott Becker)说。

 

美国FDA前任局长斯科特·戈特利布(Scott Gottlieb)和白宫官员亦发出警告,如果没有足够的筛查能力,将无法及时发现潜在的新冠肺炎感染者。

 

美国危险!新冠防疫出现低级大BUG……

一些美国参议院议员撰信向白宫求助:“我们的(美国各地)医院和实验室没有收到足够的试剂盒……病毒正在扩散。”

 

2月26日,美国CDC发言人公开承认,检测试剂存在问题,并称正与FDA合作、研发新试剂。此外,CDC已核准6个公共卫生实验室(分布在不同州),自行进行病毒检测。对于其他州,或可等待CDC的新试剂盒。或沿用目前的试剂盒,并将结果送至CDC进行二次核查。

 

美国新闻网站“Politico”3月1日称,对于“试剂盒缺陷”事件,美国卫生与公众服务部(HHS)——CDC的领头上司——已展开调查。目前还不清楚哪些高级卫生官员、哪些机构“提前知道问题,以及他们何时获悉这些问题”。同样不清楚的是,为何CDC坚持研发自己的检测试剂,而不用世界卫生组织分发的试剂盒。

 

不符合标准,求“测”不得

 

美国《华盛顿邮报》援引专家观点表示,除中国外,伊朗、意大利和韩国等国疫情已经暴发,是时候考虑在美国范围内加大排查力度。

 

“但检测标准太严格了。我从很多同事那儿听说,他们推荐疑似患者去检测,都被拒绝了。”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医学院一名急诊科医生说。

 

截至本文发布,美国虽然部分更新筛查标准,仍其内容停留在中国《关于印发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四版)的通知》水平。

 

根据美国CDC的诊断标准建议,有3类人需进行新冠病毒检测。包括:

 

  • 有发热或下呼吸道疾病症状,且过去14天密切接触过经CDC确诊的感染者;

  • 有发热和下呼吸道疾病症状、病情需要住院者,且过去14天有疫情地区的居旅史;

  • 有发热和严重的急性下呼吸道疾病症状(如肺炎、急性呼吸道窘迫),需要住院治疗,且没有其他可替代诊断。

 

美国危险!新冠防疫出现低级大BUG……

图片来源: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

 

这说明,直到目前,美国仍未将“无症状感染者”,纳入疑似传染源。

 

此外,美国已报道多例不符合检测标准、但最终被证实感染的病例。最经典的就是美国“第15号病人”,该国首例“感染路径无法追溯”者。

 

该名患者是1名65岁的老人,没有疫情重灾区旅行史,没有接触过确诊感染者。

 

2月19日,该名患者被转院至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医疗中心,当时已处于插管治疗状态。医院向美国CDC申请试剂盒,要求对其进行病毒检测。CDC称,该病例“不符合相关诊断标准”,不予检测。

 

直到2月23日,CDC才批准检测。2月26日,核酸检测结果显示,新冠病毒阳性。该患者至少等了1周,才被确诊。

 

戴维斯分校校长的推特发文,也介绍了这一过程。

 

美国危险!新冠防疫出现低级大BUG……

 

《纽约时报》评论称,美国CDC制定如此严格而狭窄的标准,或是为减少“待筛查人数”。

 

“让人感到害怕的是,当病毒向中国以外地区蔓延时,没人知道美国的实际情况如何,因为他们(美国CDC)根本就不查。”《华盛顿邮报》报道。

 

据美国FDA现任局长斯蒂芬·哈恩表示,在私人公司和学术中心的帮助下,到3月9日时,美国或能完成100万个诊断测试。

 

但令人不解的是,当地时间3月1日,美国CDC官网的新冠肺炎统计表变样了。

 

“CDC说要扩大产能,增加受检人数。但现在,官网数据已经找不到已检测人数和总死亡数两个数据了。”外媒报道称。

 

美国危险!新冠防疫出现低级大BUG……

上图为3月1日美国CDC的新冠肺炎数据报道。下图为3月2日。对比可见,下图缺少了已检测人数和总死亡数两项数据。/图片来源于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

 

检测费用高昂,望而生畏

 

一方面是“求测不得”,另一方面“民众也畏惧检测”。因为,它太贵了。

 

美国《商业内幕》报道,在快速诊断试剂盒投入使用前,有1名美国人去医院做流感病毒测试,以排除新冠肺炎感染。他做了血液测试和鼻拭子检测,共花费3270美元。经保险报销后,个人支付1400美元(相当于人民币9800元)

 

而2月6日,安徽省医疗保障局发布《关于应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临时新增基本医疗保险的医疗服务项目通知》。其中显示,核酸检测费用是400元。换算后不到57美元。

 

3月1日,《纽约时报》称,美国从中国撤侨的公民被隔离14天后,有人收到3918美元(折合人民币2.7万元)的医疗费账单。

 

“隔离期间,我和女儿曾在医院接受两次治疗。原因是一名官员听到我女儿在咳嗽。每次住院三四天。多次病毒检测都呈阴性。等我们回到家,收到一堆医疗账单,包括医院的、放射科医生的、救护车公司的。”弗兰克·乌辛思基(Frank Wucinski)告诉《纽约时报》。

 

美国CDC发言人拒绝就该中心是否会支付被强制隔离病人的费用发表评论。

 

“如此高额的费用,可能会让病人在寻求必要的治疗时变得慎重。”美国乔治城大学全球卫生法教授劳伦斯·戈思丁(Lawrence Gostin)说。

 

数据发布前需由副总统把关

 

值得一提的是,美国白宫和CDC就此次疫情的判断,曾出现分歧。CDC及其主任罗伯特·雷德菲尔德(Robert Redfield)因前后信息不一致,被民众和媒体批评。

 

25日,美国CDC国家免疫和呼吸系统疾病主任梅索尼尔(Nancy Messonnier)表示:“过去一周,有关其他国家疫情扩散的数据,提高了我们的关注程度”。她警告称,疫情可能在本土社区暴发。在路透社看来,这是CDC首次改变对疫情预测的基调。

 

而当天,美国国家经济委员会主任拉里·库德洛(Larry Kudlow)在接受CNBC采访时称:“我们已经控制住疫情……我不能说现在已经没事,但离没事不远了。我们美国干得不错。”

 

1天后,CDC主任罗伯特·雷德菲尔德试图平息人们对疫情暴发的隐忧。他在新闻布会上表示,美国人面临的风险仍然很低,人们应该继续日常生活。

 

雷德菲尔德还被媒体指摘的是,“由他领导的CDC,信息披露很不及时”。据称,他曾对美国众议院的一个专家小组说,自己不清楚CDC每天能筛查多少新冠病毒样本。后来他又澄清说,预计在350-500之间。

 

截至目前,美国CDC发布的“感染地图”,只显示哪些州有确诊病例。

 

美国危险!新冠防疫出现低级大BUG……

图片来源: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

 

而3月2日,美国CNBC上线感染地图,清晰表明每个州的详细数据。

 

美国危险!新冠防疫出现低级大BUG……

 

“不管此前如何,27日以后,美国或将只有一个声音。”《纽约时报》,27日晚,美国副总统迈克尔·理查德·彭斯(Michael Richard Pence)召集美国卫生部门官员、学者开会,明确信息发布要“口径一致”。

 

会后传出消息:即日起,美国新冠病毒信息发布,将全部收归副总统彭斯管理。包括CDC等部门的官方数据,必须经过其审核,才能发布。

 

 

 

资料来源:
1.ANDREW RESTUCCIA. Manufacturing Defect in Some Early CDC Test Kits Being Probed. The Wall Street Journal
2.RONI CARYN RABIN, et al. As Coronavirus Numbers Rise, C.D.C. Testing Comes Under Fire. The New York Times
3.MARY BETH GRIGGS. CDC drops coronavirus testing numbers from their website. The Verge
4.WILLIAM FEUER. New York City doctor says he has to ‘plead to test people’ for coronavirus. CNBC
5.OWEN DYER. Covid-19: US health department staff sent to meet citizens returning from China weren’t protected, claims whistleblower. BMJ. doi.org/10.1136/bmj.m833
6.Pence Will Control All Coronavirus Messaging From Health Office. The New York Times
7.SARA G. MILLER. Coronavirus in the U.S.: Map of where cases have been confirmed across the country. CNBC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EImREvi5Ml6tl7H3O0GUXQ

教育培训业怎么办(实践篇)

教育培训业怎么办(实践篇)
上篇《集体停课,教育培训业怎么办?》提到,目前疫情下,诸多培训教育机构面临集体停课,我认为的核心问题不是线上要替代线下,而是我们需要思考当下的“教-学”模式是否还能适应未来,都是填鸭式,都是靠有限的师资,用更好的体验及环境让学生更好更快的学习到老师想教的知识或技能而已。
 
这样的模式由来已久,且每次的教育及传递,都会面临效果递减的问题,规模越大,教学效果越不好,所以你才看到很多小班制、一对一教学、国际学校等等,而且都有明显的天花板,即规模就是上不去,新东方亦如此。
 
下面,我就提一下我认为的更适合未来的教育培训模式。
 
注意,以下都是我2020要督促疯蜜和失败复读班要实践的模式,非只是给大家纸上谈兵,我其实很讨厌坐而论道,基本上我写的都是我已经在做的或即将要做的,我做的基本上是我要写的,我没兴趣成为专家,我更愿意和大家一起躬身入局,一起边干边完善。
 

教育培训业怎么办(实践篇)

 1 
从教学到训练
所谓教学,就是一方教,一方学,无论是知识、技能、线上还是线下,我认为这种模式不是不好,这是经过历史证明可能行之有效的传承方式,但在新的形势下,还未必够。
 
我最近看了无数遍《我是特种兵》(1、2),包括最近疫情发展到现在,最后依靠的还是军方的医护人员,他们不仅训练有素令行禁止立即到位,还能迅速拿到结果。

 

我就在想,为何军队这个群体的教育可以做的这么好,是什么模式和原因导致如此的效果。

 
研究后发现,他们用的教育模式从来不是课堂上的“教和学”,相反都是平时的大量“训练”,即在实践中、训练中体会和学习,在“战争”中学习战争。

 

就像你就是看再多遍如何游泳的理论课,都不如直接把你丢到游泳池里,你的求生欲会让你立即掌握很多基本动作,骑自行车亦是如此。

 

教育培训业怎么办(实践篇)

(如图,你需要被别人教先迈哪只脚怎么跨过去吗?)
 
很多东西,都是体验式的实践科学,非理论和一教一学得来,更多是靠本能,靠实践,靠犯错,一步一步成长起来的,往大了说,人生也是如此,没有任何人生成功手册,也没有这样的知识付费,如果有一定是骗子,成功和其他人的人生都不可以复制,更不可以学会。
总结:习比学更重要。
 
学而时习之,其实效率不高,效果一般;
 
应该改为:
 
习而时学之,效率及效果会更好。
 
尤其当下信息及知识泛滥的时代,实践(训练)是最好的学习手段,我想,论读书和学习,马云一定不如很多人,但人家在连续创业失败中获得更多的认知及经验教训,不断在实践中成长,才最终认知和视野比我们更加的开阔,而非相反。
 
那些教战略教商业模式的教授,对包括竞争理论的开创者迈克波特自己的公司都破产了。
 
所以,请记住,我以为,当下教育培训应该从“教-学“为重点,转移到”训练“为重点上来。
 
知道这样有什么好处吗?
 
如果学生以训练为学习的最重要环节,其实他们对线下场所、线上面对电脑时长的需求将不会那么高,整个世界都是他们的课堂,比如他们学银行相关的知识,完全可以自己去银行营业厅去观摩、了解和实践,而非在课堂上看PPT或视频,他们做关于医疗相关的学习,最好的实践场景也是去医院。
 
训练为核心的话,就一定要去真正的“战场“。
 
 
教育培训业怎么办(实践篇)
 2 
任务式训练
不知大家注意到没有,那就是军队上进行训练时都有一个任务,比如说,从A点到B点,B点就是目的地,中间可能有各种障碍、困难、陷阱,没人告诉你如何过去,你得自己想办法,或者和队友一起想办法,任务只有一个,到达B点或抢占某某高地,方法、手段不限。
 
可我们传统教学呢,更多在给方法、手段,而不给任务,很多人做企业也一样,天天培训员工,如何打电话,如何陌拜,如何做好客服等等,都是战术,这个需不需要呢,肯定需要,但我想说,这些技巧类、基础性的培训、学习,他们”队友“(同事)之间的交流和切磋比你培训的更加有效,高高在上的你早就不在一线,屁股决定脑袋,别总告诉别人如何拿筷子这么简单且因人而异的事。
 
有人会说,老张你站着说话不腰疼,难道我们不告诉别人如何记单词,别人能学会英语、口语,能与人用英语对话,及写作文?
插曲一下
我是工科男,知道为啥会写作的吗?
因为我当初2006年创业,没有任何客户及资源,只能靠写文章让别人知道找到我,了解我的观点和营销专业能力,进而见面沟通成交客户赚钱生存,其实我的文字如果你仔细观察,没有任何生僻字及很有文化的句子,都是大白话,为何?因为我语文真的不行……可这妨碍我已经写了三本书,以及经常靠一篇文章就收上千万吗(有些人有些事,值得厮守十年),不会的,因为文字或文章是实现我目标的手段而已,我写文章从来不很久,有一说一,初心好、够真诚和善良,生意又靠谱,自然会打动人,声明:我没上过任何写作课。
 
言归正传,我一个开国际学校的朋友,我去考察和学习的时候,我发现,他们纯英语教学,人人英语都很好,包括食堂的阿姨都英语很好,我很惊讶,我说我一定送我女儿来读,并好奇问他请了什么外教。
 
他笑而不语,直到我入股了才告诉我,其实没啥诀窍,那么偏的城市能有多少的师资力量,主要是靠一条规定:

 

 

在校只能讲英语。

 
什么意思呢,你想来这个学校上去,对不起,你只能用英语沟通,无论上课、体育还是吃饭、课间活动,是一个全英语沟通的氛围,再内向、再不敢开口说话的学生,来校不到3个月,基本都可以用英语沟通自如,他们学校甚至没有专门的英语课(实际上有,但更多是话剧、舞台剧等各种表演性质)。
 
他们有教大家如何发音吗?
没有,因为你发音不正确,别人听不懂,你要么自己找到问题,要么听别人纠正你,一切都在实践中找问题,改善、学习,不对,是习-学。
 
你看,只要有一个清晰的、简单的,和“生存”有关的任务,大家的习-学的能力超越你我想象,我也从来没想过我一个工科男,写作竟然可以成为我的一个这么好的事业工具。
 
你的教育培训机构有无给自己的学生一个简单而清晰的任务?
 
原来,一个少儿美术机构,你的教学重点可能是,让大家如何画的更逼真;
现在,你们完全可以布置一个任务:比如说怎么用画画救助更多的流浪狗
 
这样的好处是什么呢,可以让大家去找流浪狗,去观摩去了解,近距离了解它们的可怜以及生活,感受它们的感受,画出来的作品自然就有情绪,甚至更加真实,而非凭借想象在画画,这些作品亦可以唤醒大家多流浪狗的救助甚至领养,在过程中,所用到的各种画画技巧以及着色、落笔、构图甚至文案等都可以在这次任务中接触到,并“自学成才”。
 
开启他们的自我学习能力,而非给他们填鸭式的知识或所谓的技巧,是任务式训练的核心目的。
你看,任务式的训练是以结果为导向,而且是以自我实现为根本,和个人利益相关,更容易让人有主观能动性,至于用什么手法、手段、技巧,他们自会在过程中学会。
请大家务必记住这几个字:任务式训练。
任务式训练是我个人认为的效果最好的习-学方式。
 
各位可以想一下,你自己学校可以给学生布置的任务是什么,能够进行的任务式训练是什么,这至关重要,包括你自己的管理和经营,你可以给自己布置的任务式训练是什么。
比如我,我就经常给自己一个任务:
能不能让对面的女孩主动加你微信。
这无关PUA,只是训练自己对人性、需求还有性格的判断。
 3 
任务1发布
既然“任务式训练”是我认为效果最好的习-学方式,那么我们就拿一个我2018年非常受欢迎,也非常契合2020企业经营现状的一个课程进行改造并实践之。

 

这原本是一个“现金流36计”的课程,虽然粗糙,但当时好评如潮,100多个人当中有33个人报名预约了现金流36计的轻咨询项目(3万/人),因时间太忙作罢,更被人民邮电出版社约了出书。

 

可我一直无动力完稿,原因在于:我越来越体会到,只是把它写成书,一则看的人未必多,看的人当中能够实践的更少,实际上创造的社会价值及企业价值很有限。

 

不是王婆卖瓜,我现在的状态如果这是一件不能真正创造社会价值及规模化利他的事,我无法产生多巴胺,无法很愉悦很开心的不知疲倦的做这件事,那我宁可不做。

 

教育培训业怎么办(实践篇)

现在好了,疫情之下,可以说每个企业都面临现金流短缺的问题,如何创造充沛的现金流,比任何时候都来得迫切。
 
我们原来2018年的方式就是很传统的教学模式,即教了大家“现金流36计”,可说实话,到底效果如何我们也不知道,因为大部分人在课堂上哪怕觉得再好再对再激动,但回到公司就忘了,还是惯性思维还是走老路,真正有改变的人很少。
 
今天呢,我们换一种模式,就是今天我给大家提到的“任务式训练”模式来进行习-学,我们总共有现金流36计,每一计我都会发布一个任务,对大家进行“任务式训练”,在实践中习-学,不能能有真正的收获,是真的可以与队友一起成长的同时,完全可以实现现金流的增长。
 
你“学习”是为了啥,还不是为了让企业成长,现金流源源不断,完成自己创业的梦想,现在好了,每一次的“任务式训练”都是以提升你自己企业的现金流为目标,“学习”只是手段,不再是目的和企业实际经营脱钩。
 
愿意参与的不妨报名,这次的任务一(总结36个任务)是:
 
收取12个月成本的预付费
 

教育培训业怎么办(实践篇)

 
为何是12月而非3个月朱啸虎已经替我说了,我不再赘述,我相信这个任务一定会有人完成,也一定会有人完不成,但完成与否都是收获,事后大家可以总结,及队友之间相互切磋,而非向我取经或要答案。

 

有人说,我们不是教育培训行业能不能参与?
其实所有行业都可以是教育培训业,保险教育、餐饮教育、旅游教育、酒店教育,教育培训可以+各行业,何况,预付费制也适合很多行业。
 
温馨提示:
你看移动联通、美容美发、健身儿童教育、甚至学校的学费生活费,以及水电费、网费、保险等本质上无一不是预付费,如何吸引别人预付费给你,促销或让利不是重点(虽然必须要有),最重要的是人家愿意和你捆绑发生长期关系。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_zsgW9GaauSu03GDc9J0oA

美国高中计算机奥林匹克(USACO)介绍

现在,计算机编程似乎已经成为大家生活中必备的技能了。甚至很多小学生从一年级开始就已经会用Python编游戏了。很多同学在选专业的时候也都会考虑double一个计算机来拓展以后就业的机会。因此,这里就来给大家介绍一下美国最有名的计算机竞赛吧!

USACO

USACO(USA Computing Olympiad)

是美国最具认可度和参与度最高的计算机竞赛,用于选拔美国参加全球信息奥林匹克竞赛(IOI)的国家队。全球的参赛者都可以通过参加网上的三场竞赛,晋级铜奖、银奖、金奖和白金奖四个等级。(感觉有点像打王者哈哈哈)虽然,最后只有美国公民或者绿卡持有者才有机会参加训练营或者最表美国队参加IOI,但是你在USACO的等级可以充分证明你的编程实力,而且也是很红的训练机会哦!

2019-2020 比赛时间

Dec 13-16: First Contest 第一轮竞赛

Jan 17-20: Second Contest 第二轮竞赛

Feb 21-24: Third Contest 第三轮竞赛

Mar 27-30: US Open 美国总决赛

May 21-30: Training Camp 训练营 16-24人

Jul 19-26: IOI 2020 in Singapore 全球信息奥林匹克竞赛(新加坡) 4人

任何人都可以参加USACO的前三场比赛和美国总决赛并完成晋级/获得奖项,但是只有美国公民或者绿卡持有者可以参加训练营和最终代表美国队参加IOI。

时。

报名方法

随时可以注册账号报名,在比赛时间开始时登陆账号开始比赛即可。

官网链接:http://www.usaco.org/index.php

比赛形式

USACO的比赛时间和形式比较随性,参赛者只要在规定的时间里登陆账号,下载题目,并在3-4小时内提交答案就可以。虽然比赛并没有任何形式的监考和限制,依旧希望参赛的同学们能自觉地遵守考试规则:)

一场比赛通常由3-4个问题,你可以使用C,C++,Pascal,Java,Python中的任意一种语言解题。评分方式是网站自动判定你的程序在规定的时间内所能正确解答的Test Case个数,所以有些时候需要使用较为巧妙的算法。

当你提交你的程序之后,每个Test Case都会获得反馈,绿色代表成功,红色代表失败。其中失败又分为很多种。X 代表答案错误, T 代表超时, ! 代表运行错误或者超出内存限制, E 代表输出文件为空, M 代表没有输出文件.

详细规则请见:

http://www.usaco.org/index.php?page=instructions

USACO等级

青铜

参赛资格:一进入USACO注册账号即为铜级。

难度等级:铜级考试只要基本编程常识,会至少一种编程语言。铜级的编程限制时间还是够用的,大部分初次参赛的选手都能在第一次考试中晋级白银级。

白银

参赛资格:通过青铜级比赛的选手。

难度等级:需要基本的问题解决能力和简单算法(例如:贪心算法,递归搜索等),还需了解基础数据结构。从白银级开始,选手需要寻找更好的算法才能使程序在规定时间内跑完。

黄金

参赛资格:通过白银级比赛的选手。

难度等级:需要有一定的算法基础,理解一些抽象的方法(例:最短路径,动态规划),并且对数据结构有比较深的了解。

白金

参赛资格:通过黄金级比赛的选手。

难度等级:需要有很高的编程基础,对算法有深入的了解。部分比赛问题最后的优化方案,可能不只一个,得出的答案也不只一个。

每次比赛,选手都可以向更高的级别发起挑战。在比赛窗口开放的三天时间内,选手可以选择任意时间开始比赛。如果拿到了满分,可以在比赛窗口关闭之前就晋级到下一级。升级了之后,只要比赛窗口还没有关闭,可以继续向下一个等级进发。没能拿到满分的同学需要等到比赛窗口关闭,等待晋级分数线,才能决定是否晋级。

史上最简单的git操作,哈哈

为了做个标题党,扔出史上最简单的操作,我也是拼了,别打我。

最简7步实现用git进行开发。有了这7步可以应付开发中90%的操作。

# 1: 从远程库clone项目 
git clone git@xxx.xxxx.com:xxxx/xxx.git

# 2: 新建立一个分支, 在这个分支上进行开发
git checkout -b dev-2020-0302 

# 3:增加要修改的文件
git add xxx.xxx

# 4: 提交修改 …… 直到完成全部的修改
git commit -m "你的注释"

# 5:切换到master分支
git checkout master

# 6: 合并完成的开发内容
git merge  dev-2020-0302 

# 7: 将本地的修改提交远程库
git push origin master

300亿的留学前背景提升市场是一笔“小生意”吗?

在线国际教育改造下,新兴的留学前“背景提升”市场

在线教育发展至今,VIPKID、猿辅导以自身业绩和市占率,强势验证了整个在线教育的发展模式,加上政策对于线下教培监管的不断戒严,“在线化改造”在教育产业的各个细分赛道不断展开。

从最大最刚需的少儿英语、K12,到素质教育、启蒙早幼教、职业教育,再到今年下半年,开始在国际教育领域着重表征:传统的线下留学服务开启全面线上化的浪潮,留学前咨询、科研辅导、背景提升,留学后的课业辅导、职前规划、职业培训等等,留学产业链的各个环节全面进入“线上改造”。

这其中,留学前“背景提升”是在线国际教育中的其中一个新兴服务,以C2C/B2C的商业模式,为留学预备军提供一整套的生涯规划方案或单个科研项目、论文文书或学科竞赛的指导,让学生具备申请名校更加有竞争力的“背景简历”,同时在此过程中也训练学生的科研能力或学术功底。

其服务亮点可以总结为两个方面:

一是让学生能够与目标院校或目标赛事的导师直接建立连接,在名校导师、机构老师及助教几方共同帮助下,更有针对性的进行“背景提升”训练;

二是强结果交付,即机构对用户服务的效果买单。由于训练过程本身动用了“重资源”+“重服务”,据现有此类机构提供的数据来看,基本上能够对用户“背景提升”的目标进行百分百交付。

为什么留学前“背景提升”这一小众细分市场会热起来?

  • 国内外留学环境变化,留学生从卖方市场变成买方市场

一方面,国内留学生尤其是低龄留学生的出国人次与日俱增,仅仅通过托福雅思考试成绩,已经很难形成明显的区分度,国内海归人才市场较为饱和,竞争激烈;

另一方面,国外院校在录取留学生的标准上,开始更加注重中学及高中生涯的科研能力。以哈佛、伯克利、牛津等著名常青藤院校近两年的招生录取标准和全额奖学金评比标准来看,都在不断弱化成绩绩点,侧重学生在国际学术会议、科研项目、创新发明、导师评价方面的表现。

  • 80/90后家长教育观念和消费能力提升,国际先进教育理念受追捧

这一点原因不多赘言,国内80/90后的城市新家长群体,既接受了相对完整的义务教育,整体知识水平和教育观念有所提升,同时某种程度上也是应试教育的受害者,不希望孩子再走体制内同样的路,所以对于国际教育、创新教育会有更强烈的需求。

  • 政策利好,新高考改革对于“能力素养”的重视,切实在录取制度上有所落地

政策上的利好主要包含两点:

一是政策整体上对于所有课外培训的内容戒严,即禁止超纲超前教学,取消奥数杯赛,提升素养能力考察在语文、英语两门主学科中的比分。家长在学科辅导外开始寻找“能力提升”类的培训,需求决定供给,因此整体带动了数理思维、少儿编程、STEAM教育、科研教育等连片市场。

二是具体在新高考制度的改革中,对于自主招生选拔标准进行了调整,弱化甚至逐步取消特长招生,降低五大学科竞赛成绩的比重,侧重于学生在创新创业、科研成果、学术能力、社会实践等方面的表现。——这其实跟留学前“背景提升”、STEAM教育都有相当多的服务内容完全重合。

所以,原先留学市场的玩家直接拓展出“自招背景提升”“新高考学业规划”等业务,国内国外两块业务都做,业务规模直接拓展到整个“留学生”+“高考生”两大刚需市场;很多此前一直找不到交付出口、看起来非刚需的STEAM教育培训机构,也纷纷切入这一赛道,将原有的STEAM课程分别针对留学、自主招生的要求进行课程改造。

政策驱动之下,市场新需求出现,各细分赛道玩家“跨界”涌入,一时间,“背景提升”市场火热。

目前的主要玩家

目前整个“背景提升”赛道还处于加速成长期,玩家主要包括四类,36氪此前曾作过具体介绍:

  • 专注做“留学前背景提升”中的科研论文、科研项目辅导,如viaX
  • 从STEAM教育市场切入,拓展背景提升业务,如SA特优生
  • 从留学市场切入,拓展科研背景提升业务,如集思学院
  • 从新高考学业规划切入,做留学前、自主招生背景提升,如学业有方

现阶段“背景提升”业务的发展特点

1、高壁垒、高门槛的垂直细分赛道。刚刚提到“背景提升”的两大特色是强导师资源和强结果交付,这就对整个业务团队的“专业性”和资源整合能力要求极高。

从36氪目前了解到的入局玩家来看,创始团队均出自清北、斯坦福、哈佛、伯克利等海内外名校,具备高学历背景、亲历并熟悉名校留学申请、自主招生全流程,拥有海外导师、学校及校友资源。

2、300亿左右的市场规模。目前还没有公开研究数据对于整个“背景提升”赛道作出测算,在这里我们可以做一个简单的估算:如果仅仅按狭义来算,整个“背景提升”市场主要集中在300亿左右的留学市场,按广义来算,还包含千亿新高考市场、一两百亿左右的STEAM以及整个学科能力素拓市场。因此,每个玩家所处的市场规模及潜力,要根据所切的具体业务和所提供的产品来看。

3、高客单价、高净值用户。整个背景提升市场瞄准的用户主要在国际学校、公立学校国际部、注重孩子素拓能力培养的高知精英家庭。收费标准上,留学前科研论文、PBL科研项目在2-3万元,学科竞赛在1-2万元左右,而整个学业规划的背景提升方案则达到4-5万元,属于一次性高客单价服务。

4、个性化、非标的服务和运营。由于“背景提升”本身就依赖于在“个人背景”的基础上进行规划和方案定制,所以现阶段还大多停留在“一对一测试、咨询-个性规划-方案实施-结果交付”的“线下+线上”流程,不论是用户服务还是管理运营,都未能充分实现标准化和规模化。

风险点及发展建议

VC层面:从现有数据来看,整个“背景提升”赛道的市场规模在教育产业中不算大,再加上现阶段的业务服务依赖个性化定制,因此被部分VC认为,市场潜力有限,难以规模化。一些投资人表示,只切单一垂直细分品类、且在可预期回报周期内无法拓品类、拓学龄的项目,会持保守态度。

政策层面:一方面,不论是留学还是整个国际教育,客观来看还是一种与“教育公平、教育普惠”相悖的“精英教育”,也是独立于基础“公立教育”之外的体制外教育。特别是如今低龄留学人次的快速增加,培训机构将大批优秀人才从小输送到国外,在教培方式上直接对接西方教育理念、制度、师资、人才考评方式等等,未来可能会存在一定的风险。

另一方面,在帮助高中生、大学生发表科研论文、实施科研项目的过程中,本身就存在“灰色地带”——是否代写代发、是否独立完成、是否存在导师推荐信作假、是否与目标导师、院校存在利益往来等等,未来都一定会纳入到国家越来越严格的教培监管体系当中。

建议:

1、从C2C到B2C,打磨标准化教研产品。刚刚提到,目前玩家采取的商业模式包含C2C和B2C两种,我们认为,如果想在该赛道尽快形成竞争优势、获得VC认可,还是需要转变为B2C的模式,打磨师资、教研,输出标准化的教材、教学方案、课程产品。在这一点上,我们曾经介绍过ViaX的经验。

ViaX最开始的商业模式就是一个C2C的中介平台,只提供学术规划咨询和方案定制。但后来发现,学生因为接触不到优质资源和系统培训,很难将规划落实,人效低、结果交付差。

于是,ViaX将商业模式调整为B2C,开始打磨标准化教研、标准化服务,不断进行课程体系的优化、制定难度分级。例如,在服务流程化上,从咨询到结果交付的四个月时间里,每个学生至少配备从学术顾问、班主任、助教、国外导师在内的四位老师,大体流程包括:

  • 学生向学术顾问咨询,生成个人学情报告,学术顾问根据学生目前能力基础推荐项目或科研选题;
  • 学生提报课题或选择导师研究课题,助教为学生匹配导师;
  • 导师开出文献及书单供学生学习,助教协助辅导;
  • 学生撰文并与导师在线沟通,助教协助沟通;
  • 学生输出论文,导师给予评价和推荐,助教联系发表。 

2、从“小而美”单一垂直品类拓展到“综合”和“跨界”。单一科研教育、学科竞赛的背景提升的确面临着市场潜力太小的局面,这也是一些VC保持审慎、持续观望的原因。但我们刚刚提到,“背景提升”赛道的可拓展性较强,针对升学、留学两大刚需市场的业务之外,还蕴藏着整个素拓类、能力提升类的市场机会,换言之,打磨出自身的品牌产品后,可将业务拓展到整个素质教育市场,将用户学龄段从高/大/研拓展至中/高甚至中/小,将用户由高净值分层拓展至中产和下沉市场。

3、联合留学机构、K12机构进行品牌合作,针对目标用户进行精细化营销,加快市场教育。整个背景提升的市场教育才刚刚开始,所以获客成本还非常高,品牌溢价势能未能达到去cover健康UE模型的程度。整个在线少儿英语市场也经历了20年左右的市场培育,类似VIPKID这种在短短4、5年时间,依靠资本迅速完成市占的案例,在如今的资本寒冬背景下,也再不可能出现。

因此,这一赛道的玩家需要借助更加降本增效的方式培育市场,现阶段打法可以尝试品牌合作和精细化营。

一方面,背景提升业务可以与留学机构、K12辅导机构进行合作甚至品牌收购,为其解决出口问题。如新东方投资的集思学院,以及已经开始与培训机构尝试合作的ViaX,既可以为大的留学机构和K12机构提供高净值用户的数据,也可以将这类用户直接导流到留学中/后服务、学科培优辅导当中。另一方面,借助新媒体触达率更高的短视频做内容营销,结合社群裂变等方式进行精准营销,都可以取代传统高成本的硬广投放和SEO优化,提升获客效率

转自:https://36kr.com/p/5167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