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伏洗牌的十大变局

作 者 | 李文友
来 源 | 黑鹰光伏

历史的一粒灰,落到我们头上,可能就是一座山,也可能是一片广阔的草原。

这是一个颇为特殊的年份。这是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是我国“十四五”规划的开局年,是国家提出“双碳”目标的起始年,是伟大中国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的一年。也就在这一年,低碳经济与数字经济开始成为全球无可阻挡的大趋势。

诸多时代际遇在此交汇,中国乃至全球光伏终于解除了其发展最大的风险,那就是“共识”——大众的共识,国家的共识,全球的共识,对未来大力发展光伏必要性的共识。“双碳”目标下,共识达成,未来的发展趋势可谓气吞万里如虎。光伏也似乎迎来了最好的发展时代。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我想到李俊峰老师不久前的一个采访,他说企业一定要慢下来, 靠厮杀成不了赢家。他甚至警告,现在一拥而上的企业,将来肯定会死掉一批。他说碳中和时代中国要为全球做贡献,顾及别人的死活,不能只顾着自己。

一片大好的趋势下,产业的难题、变数、痛苦却一点都没有减少。这一年多时间,光伏行业的朋友肯定都感觉到了,产业面临诸多挑战,积累了很多风险,孕育了大量焦虑。未来两三年里,巨头之间的竞争,新旧势力的竞争,央国企与民企的竞争、国内外的竞争,各种你死我活的争夺必将出现,产业格局也可能发生巨大变化。

本文分为十大部分,意在抛砖引玉,欢迎读者交流:

一.国资凶猛,央国企与民企的“新竞合”

二.垂直一体与相互踩踏

三.产能必将出现“绝对过剩”

四.价格暴跌与低价竞争

五.寡头趋势与整体“平庸化”

六.储能必选与产业链协同创新

七.与“跨界者”的竞争与合作

八.能否上市,事关未来发展甚至生死

九.国际贸易摩擦出现新特点

十.制造思维转向服务思维

变局一:国有资本强悍进击光伏,未来五年甚至十年,民营企业如何处理与“五大四小”、“三桶油”、十大地方能源集团等等央企国企的关系,如何与之“竞合”,如何与之共赢,如何不被边缘化?

光伏洗牌的十大变局

光伏洗牌的十大变局

央企和地方国企对光伏的进击到底有多“凶猛”?
央企市场化改制之下,双碳“政治正确”之下,你永远不要低估央企的决心和速度。我们从整县推进项目开发,2021年光伏电站买卖,十四五新能源开发目标等多个维度进行评估。
先看看“整县推进”分布式项目,能源局发文至7月25日,大家都抢到了多少?看下表,谁是主力一目了然。特别是决心抢到“500县”的国家电投速度最快,国家电网竟也不遑多让。而民营企业只有晶科科技、爱康集团、协鑫集成、正泰新能源等寥寥数家。

光伏洗牌的十大变局

光伏洗牌的十大变局

光伏洗牌的十大变局

光伏洗牌的十大变局

光伏洗牌的十大变局

光伏洗牌的十大变局

我们再看看2021年至今光伏电站的交易情况。一句话概括:国企鲸吞不止,民企加速出清。

在2021年已明确光伏电站的交易中,央企和国企作为买方企业占比高达81%,民企占比约占6%,外企约占13%。

买方央国企阵营以国家电投、三峡集团、中核集团、湖北能源集团为代表。其中,国家电投以1410.7336MW总收购容量位列第一,共进行了10起交易。

卖方角色,协鑫今年已完成8笔光伏电站出售交易,售出电站总规模1553.15MW,回笼资金34.712亿元。阿特斯作为第二卖家,出售的光伏电站以海外光伏电站资产为主。

光伏洗牌的十大变局

光伏洗牌的十大变局

国资进击光伏下游早已有之,有三个节点颇为关键:第一个节点,是从6年前开始,国家电投、中广核、中节能、北控等央企、国企驰骋光伏领跑者项目;随着国内大型地面电站市场由领跑者过渡至竞、平价项目,国企再度“开足马力”。

第二个节点,是2018年光伏“531新政”背景下,很多民企陷入经营困境,国资加速入局。彼时银行对民营企业贷款收紧,使得民企资金压力进一步增大,不得不寻求国资接盘。大家应该都有记忆,从2018年“531”至2019年,光伏领域出现了大量国资进击光伏的事件,如下:

光伏洗牌的十大变局

光伏洗牌的十大变局

光伏洗牌的十大变局

第三个节点,便是2020年国家层面提出“3060”目标,发展低碳经济、大力发展光伏成为国家意志后,以“五大四小”电力集团为代表的国资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和速度进击光伏下游,跑马圈地不止,同时大幅提升未来五年十年新能源的装机目标。

以华能集团为例,根据“智汇光伏”的统计,仅最近不到三年时间,储备了超过60GW的新能源项目资源;而其“十四五”新能源新增装机目标是惊人的8000万千瓦以上。

光伏洗牌的十大变局

央企和民企,各有优势,各得其适,各有空间。国资和民资之间,未来的主基调,必然是分工合作,而不是对抗。

通常,在类似大基地的资源竞争中,在当地拥有火电或者水电机组调峰的央企或者国有企业优势较为明显。举个例子:在去年底刚结束的云南3GW光伏+8GW风电优选中,央企中标这一趋势更为明显。在这11GW的招标中,仅有协合新能源一家民营企业,其余均为央企或者地方国有企业。

面对央企国企的强势进击,未来民营企业如何与之协作,实现共赢,这是每一家光伏制造企业的“必修课”。

变局二:光伏龙头们奔向垂直一体化,规模企业间的对抗与竞争要素增加,阵营分化,相互踩踏的事件密集发生。

光伏洗牌的十大变局

光伏洗牌的十大变局

整整一年多的时间,光伏供应链矛盾的爆发,让一些企业苦不堪言,也让一些企业盆满钵满。

用晶科能源董事长李仙德的话说,研发耗费巨大人力财力,才辛苦换来的效率提升和成本下降,这些所有被材料们一个春风十里的涨价一笑撸过。开发商一手捧红的寡头最终让开发商痛苦到不想明天。短期怎么解决,这位企业老大说:我回答不了,你高估了我的智商。

惨痛的教训下,你知我知大家都知道,包括晶科、隆基、中环、天合、阿特斯、东方日升、正泰等等龙头企业均砸下几十亿数百亿,狂奔垂直一体化。有的“主动”,有的“被动”,但整体而言,一体化成为事实,并深刻影响未来竞局。

一体化无非两种选择,一是风险控制型,一是利益型。所谓风险控制型,就是我投资这个环节未必能赚钱,但是它可以规避我产业链的风险。另一种就是利益型,就是我在这个环节就是能做得比别人好,能做到第一,能产生社会价值,那我为什么不做?

供应链的巨大矛盾,很大程度促成了2020至今在产业链上的各种合作、联盟、朋友。甚至一些曾经并无任何业务来往企业也成为了核心利益联盟。

光伏洗牌的十大变局

光伏洗牌的十大变局

疯狂的垂直整合,光伏产业的“内卷化”登峰造极。最近几个月的动态显示,就算曾经一再强调“专业分工”的龙头企业,也开始想方设法在“一体化”上谋篇布局。我们看看隆基、晶科、通威、中环、协鑫、阿特斯等十大龙头企业在光伏产业链不同环节的产能布局与增长,如上表:

多晶硅环节:五年间,通威股份多晶硅产能增长了4.33倍,新进玩家东方日升目前多晶硅产能也达到1.2万吨。

硅片环节:隆基股份、中环股份产能增长极快,其中隆基单晶硅片产能五年间增长了10.33倍,另外2020年晶科能源硅片产能增长了46.67%,硅片产能超22GW,实力强劲。

电池片环节:截止2020年末隆基股份电池片产能已经超越通威股份,成为行业第一。通威五年间电池片产能也增长了7.09倍,一直保持快速的扩张势头;组件环节:五年间,隆基股份增长最为凶猛,五年其组件产能扩张了9倍,增速远超其他主要竞争对手;电站环节:正泰电器超越协鑫新能源成为最大民营光伏电站投资运营商。

此外,2021年巨头间的竞争更加猛烈,8个一体化巨头明确提出了2021年战略目标,很多企业产能增幅可能远超往年。如下表:

很多企业核心产品产能预计将实现100%以上增长:比如通威股份计划2021年多晶硅产能将超18万吨,约同比增长125%;中环股份2021年末单晶硅片产能可能达到135GW,约同比增长145.45%;天合光能、晶科能源、通威股份电池片产能也都将实现100%以上增长;在组件环节,天合光能预计产能将同比增长127.27%,增幅远超主要竞争对手。

 

光伏洗牌的十大变局

从投资力度看,截止2020年12月末,8家一体化龙头拥有84个亿元以上的光伏重大在建工程,工程总投资预算达985.04亿元,其中很多项目工程进度在80%以上。

光伏洗牌的十大变局

稍微长远来看,“一体化”带来的结果会如何?其一,很多企业从头到脚一样粗,不同产业链的产能加速膨胀;其二,每个企业在产业链不同环节都想争第一,争前三,竞争加剧;其三,人人守护供应链护城河,不同环节彼此乱战、彼此踩踏、残酷竞争必然出现;其四,随着竞争格局的动态变化,“一体化”部分环节竞争力缺失,可能成为一些企业的负担,影响其整体竞争力。

变局三:产能“绝对过剩”必然出现,一二三线企业竞争加剧,企业经营分化更加明显,不少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必然被淘汰。

光伏洗牌的十大变局

光伏洗牌的十大变局

2021年光伏新增装机到底会有多少?中国光伏行业协会的预测是全球光伏装机预测150-170GW,国内55-65GW。彭博新能源的最新乐观预期是,2021年新增209GW,未来两年将分别达到221和240GW。

但即便最终实现如此的增量,光伏产业绝大部分环节的产能还是远超市场需求,必然在今年以及未来三年内形成阶段性的“绝对过剩”。

2021上半年,中国光伏新增装机仅有14.1GW,远低预期;那么,下半年是否会有超过35GW的新增装机?多种变数叠加,并不乐观。巨大的预期和现实的困难,形成阶段性明显反差;“过剩”通常是竞争市场的常态,但“绝对的过剩”或巨量的过剩,必将引起惨烈竞争和强烈的洗牌。

光伏洗牌的十大变局


黑鹰详细统计相关数据发现,2020年,光伏疯狂扩产;2021年至今,更是疯狂扩产。我们先看2020年的一些数据:

A.2020光伏新项目投资超4000亿!其中,单个项目投资额在10亿元以上的就多达82个,50亿元以上的有22个,100亿元以上也有15个,前三大投资项目投资预算都在200亿元以上。

B.截止2020年底,晶科投资350亿,隆基投资287.85亿,东方日升286亿,通威投资235亿,晶澳投资123.3亿,五家投资合计1282.15亿。以下是截止2021年年初统计的硅片产能统计,而后更多企业涌入硅片环节,扩产更为疯狂。

光伏洗牌的十大变局

C.2020年,各组件企业扩产投资总额超过1075亿。

D.2020年,中国光伏行业新增360余条电池产线,按照每条产线400MW的产能计,对应140GW+的新增电池产能。

E.2020年,中国光伏全行业一年新增500条组件产线,折合200GW+的产能,一年扩张的产能就超越全球需求!

简言之:硅片、电池、组件环节,过去一年的扩建产能,已经超越当年全球的市场需求。毫无疑问,在尚未导入可以令后来者居上的先进技术之前,随着产能的快速扩张,不同环节的龙头企业势必会利用成本以及规模优势掀起市场的淘汰赛。

到了2021年至今,光伏产业链的扩产更为凶猛。我们看看2021年的一些扩产数据:

A.整体上,2021年上半年光伏产能投资近4000亿,其中硅料产能投资1200亿,电池组件产能投资1500亿,硅棒/硅片投资600亿。值得注意的是,价格“腰斩”光伏玻璃环节,半年时间依然涌入450亿的巨量投资。

B.单个投资在10亿元以上的项目有59个之多,在100亿元以上的项目达13个,从数量上看,分别较去年同期增长了59.46%和62.50%。投资规模是去年同期的2倍。

C.2021年上半年公布的十大硅料扩张项目都在4万吨级以上,7个项目在10万吨以上,5个项目总投资额在100亿元以上,十大硅料扩张项目总投资近1200亿元。

D.上半年电池片与组件扩张项目更是多达34个,其中30个项目投资预算在10亿元以上,前四大项目都在100亿元以上,电池片与组件扩张项目总投资预算近1500亿元。

E.据国金证券,2020年,晶硅片扩张产能在200GW出头;仅2021年上半年,单晶硅片扩张产能达260GW;预测2021年单晶硅片产能达到380GW;2022年产能550GW。

F.仅仅福斯特一家企业在2021年底就会拥有200GW的胶膜产能,加上其他家的产能,全行业胶膜超过300GW。

光伏洗牌的十大变局

光伏洗牌的十大变局

光伏洗牌的十大变局

光伏洗牌的十大变局

光伏洗牌的十大变局

光伏洗牌的十大变局

光伏洗牌的十大变局

光伏洗牌的十大变局

做点总结:其一,硅片环节,隆基和中环原本双寡头局面,今年,晶科,晶澳,京运通,上机数控等均加大产能。新进玩家高景太阳能,一上来就准备弄个50GW的硅片产能。其二,组件,电池、玻璃等等环节,若计划产能落地,整体产能可能已在400GW左右。其三,目前还有越来越多的投资者进入光伏产业链不同环节,带来更多的产能预期。阶段性的产能“绝对过剩”成为必然。

变局四:两年内产业链不同环节产品价格陆续暴跌,以“低价竞争”为特点的价格战将持续很长时间。

光伏洗牌的十大变局

光伏洗牌的十大变局

从去年下半年至今,供应链矛盾导致的持续涨价,让我们光伏同行甚至出现一种“错觉”,高价会一直保持下去——但,怎么可能!?

让我们回顾下当年多晶硅的疯狂时刻。2000年时,多晶硅价格只有9美元/公斤,2005年达到40美元/公斤,2006年100美元/公斤,2007年飙升至300美元/公斤,2008年甚至达到500美元/公斤的价格顶点。2008年后,随着金融危机的蔓延,多晶硅价格一泻千里,迅速回到几十美元一公斤的时代。相应的,2007年,全国有10多个省市、近30家企业在酝酿上或申报多晶硅的项目,而后参与多晶硅投资的企业达到近60家。

但到了2008年后,随着全球金融危机的蔓延,多晶硅价格一泻千里,加速回到几十美元一公斤的时代。与之伴随的,是大量企业倒闭。十余年的残酷竞争后,那些曾遍布在中国广袤大地上的五六十家多晶硅生产企业,绝大多数沦为“陪练”,或破产,或主动退出,前赴后继,消失在产业历史的烟渺之中。

2017年末硅料价格还维持在14万~15万左右/吨价格,而在531之后,硅料价格就降至7万~8万元/吨。这一波降幅一直持续到2020年上半年,当年6月最低的5.8万元/吨。

如今,在上游多晶硅环节还真正拥有相应话语权的企业只有5家,他们是协鑫、通威、东方希望、新特和大全。那些曾在中国市场纵横驰骋的跨国巨头们,则在多晶硅“5+2”的竞争格局中沦为“配角”。

光伏洗牌的十大变局

光伏洗牌的十大变局

光伏洗牌的十大变局

光伏洗牌的十大变局

那么,今日乃至未来的竞争局面会怎样?2021年中国多晶硅在建和计划中的项目接近20个,若全部投产,2025年中国多晶硅产能将突破300万吨。300万吨多晶硅可以生产超过1000GW硅片。

这意味着什么?其一,产业会陷入绝对过剩;其二,固有的老牌企业之间,新旧势力之间展开残酷竞争;其三,可能出现恶意的价格战,价格暴跌。

光伏全产业链环节的历史价格变化,一次次揭示博弈论的经济学原理——每个企业想获得生产可能性边界下的最高利润,但竞争约束又会令市场回归均衡价格。当市场总的供应量再次压倒需求,价格的信号棒又亮起来,指挥行业进入新一轮平衡。

类似的价格变化和竞争线条,在光伏产业的历史上,比比皆是。我们始终相信:历史难有新鲜事。不仅是多晶硅环节,包括硅片、电池、组件等等产业链绝大多数环节,伴随产能的巨量释放,伴随上述产能的“绝对过剩”,价格的下行,甚至暴跌成为必然。

根据行业观察人士张治雨的分析:“硅料环接的产能要在未来18个月翻倍!明年行业有着可以完全满足超过300GW需求的产出,随着硅料的释放,我们由产能过剩最终转变为产品过剩。行业产品价格将会不可避免的迎来雪崩。隐约感觉2022~2025年的行业周期会和2012~2015年那一轮十分类似。”

硅料的跌价历程将会和今年的光伏玻璃十分类似,不跌则已,一跌惊人。以现在行业中非常不理性的供应链博弈的状态,涨的时候硅料企业不留情面;那么在下跌过程中下游企业也会毫不留情。

硅料很有可能在2022年某一个供求关系的转折点上,用三个月的时间把价格跌去150元以上,从200多元跌至50~60元。

彼时行业内卷、垂直整合、恶性供应链斗争的弊端就会显现的淋漓尽致了,快速又短期的价格下跌将会给每一个垂直整合的厂商造成巨大的库存跌价损失。

光伏洗牌的十大变局

那么,伴随整个产业价格下行,竞价与平价背景下,“恶意”的低价中标现象是否会频频出现?很有可能。

历经二十年的发展,中国光伏依然没有形成相对良好的竞争生态;走遍天下的商业伦理在产业剧烈波动时往往失效。比如今年,光伏产业撕单毁单的行为频频发生。

2021年以来,除了一些国外客户开始重新选购价格更为低廉的多晶硅组件外,据说已有央企开始组建供应链保障平台,自行采购原材料通过与组件企业采取双经销或代工的模式生产组件,以应对光伏企业一如去年那般毁约的情况。

这种做法并非无的放矢,正如去年某位光伏企业老总在毁约后的计算:即使我缴了违约金,按照现在的市场价格还能赚得更多,我为什么不毁约?这是一个很简单的经济账,很好计算,但这同时也是一个很简单的信用账,同样也很好计算。

未来,如上述,供应链的平衡与调整还需要相当一段时间;产能出现绝对过剩,光伏价格整体下行。在这样的大背景大环境下,竞争必然加剧,一二三线企业的惨烈争夺必然加剧;新进入者与老牌势力之间的竞争必然加剧;生死抉择下,“恶意”的低价竞争必然出现。

变局五:巨头林立,强者恒强,寡头趋势,但行业难以出现令人敬服的“盟主”,也不会出现绝对的的垄断,各环节获利能力逐渐走向“平庸化”。

光伏洗牌的十大变局

光伏洗牌的十大变局

“双碳”目标,国家意志加持下,光伏确实形成了超级赛道,但在这个赛道里,依然没有出现绝对的龙头,没有所有人信服的“盟主”。

 

中环股份、隆基股份、协鑫集团、晶澳科技、通威股份、阿特斯、天合光能、阳光电源等等,谁能号令行业,谁能真正上下游都能通吃?谁的产能会在某个环节达到50%以上?谁能让产业链所有环节的参与者都竖起大拇指?答案是,没有!

 

现在光伏的竞争格局依然是群雄逐鹿,一方霸主。硅料环节如通威、协鑫、大全、特变和东方希望;硅片环节如隆基、中环+各路竞局者;电池片如通威、爱旭、润阳;组件如隆基,天合、晶澳、晶科、阿特斯;逆变器环节如华为和阳光电源,光伏玻璃环节的信义光能和福莱特;金刚线如美畅股份、易成新能等,光伏支架如中信博和国强等。

 

光伏洗牌的十大变局

光伏洗牌的十大变局

根据“Mr蒋静的资本圈 ”的分析:光伏上游制造领域的核心竞争力应该是性价比,也就是效率足够高/品质足够好,成本足够低。我们争论的HJT还是TOPcon,亦或大尺寸还是小尺寸,只是这个根本逻辑的表象而已。如今光伏寡头化的背景下,2B制造业也终将回归常识,没有超额利润,各个环节只能获得常规毛利,也就是走向平庸化。

 

我们可以看到,类似隆基、通威、中环、晶科、晶澳、天合等制造端头部企业都具备这个发展模式的雏形。还有大量光伏制造新势力,以及光伏巨头一体化中某个环节的新产能,也必须应对如何在“性价比”上实现竞争力,否则很难在残酷的光伏行业立足。哪怕是集团系统内部,如果没有更高的性价比,还不如外部采购,一体化模式并非长期存在。

 

从行业整体竞争格局和趋势来看,其一,产业集中度还在继续提升,这不仅体现在产能维度,也体现在员工规模等多个维度。

光伏洗牌的十大变局

光伏洗牌的十大变局

光伏洗牌的十大变局

光伏洗牌的十大变局

此外,从企业经营层面观察,“强者恒强”的马太效应愈发凸显,巨头占比正在快速提升,产业各种变数与矛盾叠加下,企业经营状况分化严重。比如,黑鹰光伏统计发现,过去的2020财年,在百家光伏上市企业中,前十营收、净利、筹资等比重均持续提升。

光伏洗牌的十大变局

哪些企业是光伏产业近年最赚钱的企业,看下表,隆基股份、正泰电器(光伏是其中核心业务之一)、信义光能、三峡能源、通威股份等,无疑是其中的佼佼者。

光伏洗牌的十大变局

光伏洗牌的十大变局

光伏洗牌的十大变局

光伏产业确实是十年河东河西,曾经风光无限的企业,也完全有可能陷入亏损泥潭,甚至破产倒闭。如下表,在过去20十年里,一些明星企业也曾出现在“亏损前三”的名单中。产业的残酷,经营的分化,都可见端倪。

光伏洗牌的十大变局

光伏洗牌的十大变局

光伏洗牌的十大变局

这一直是一个“剩者为王”的行业,先进技术代替落后技术,高性价比产品代替低性价比产品,有竞争力的公司干掉失去竞争力的公司。而且由于光伏设备处于不断更新进步过程中,单位产能的投资额度必然会处于越来越小的趋势当中,光伏的“喜新厌旧”也成为必然。下表是黑鹰光伏年初制作的中国光伏产业的部分基础数据,其中光伏企业总市值目前为“35000亿左右”:

光伏洗牌的十大变局

光伏洗牌的十大变局

光伏洗牌的十大变局

变局六:储能风口打开,成为“必选”,跨行业,跨产业链的协同成为必然。

光伏洗牌的十大变局

光伏洗牌的十大变局

好久以前,特斯拉创始人马斯克曾豪迈地表达了对储能板块业务的期望:可以发展到与汽车业务不分伯仲,甚至超越汽车业务。

早在十年前,“汽车大王”王传福就提出了比亚迪的三大绿色梦想:太阳能电站梦想、储能电站梦想和电动汽车梦想。

比亚迪的简称是BYD,全称“build your dreams”,意思是:“成就梦想”。

另一位行业大佬,宁德时代副董事长黄世霖也曾积极预测:储能未来的市场规模可能超过动力电池,可以用万亿来衡量产值。

是的,这是储能相关所有心怀梦想的人共同预测:那是以万亿计的产值!

光伏洗牌的十大变局

然而,多年“梦想”下,囿于技术、政策、成本、安全和商业模式等,储能产业却历经波折,过去几年,一些储能相关企业,单是活下去就几乎用尽全力。

真正的转折点,可能源于“碳中和”、“碳达峰”的提出。在可再生能源高比例接入的预期之下,为解决新能源消纳和电力系统的稳定问题,储能首当其冲的成为新能源场站的标配方案。至此,在行业期待多年之后,电化学储能迎来新的发展节点。

光伏洗牌的十大变局

光伏洗牌的十大变局

 

2021年7月23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正式联合发布《国家发展改革委 国家能源局关于加快推动新型储能发展的指导意见》。《意见》提出,到2025年,实现新型储能从商业化初期向规模化发展转变,装机规模达3000万千瓦以上;到2030年,实现新型储能全面市场化发展。这意味着,“十四五”期间,新型储能装机规模将增长近10倍。

不久前,国家电网公司也提出了构建新型电力系统在储能建设方面的目标要求:力争2025年、2030年抽蓄装机分别达到7000万千瓦、1亿千瓦;新型储能装机分别达到3000万千瓦、1亿千瓦。这意味着,未来十年,新型储能会实现跨越式、爆发式发展。

7月28日上午,国家能源局举行例行新闻发布会。发布会上,国家能源局第一次就上述《意见》做出解读:“十四五”30GW只是基本目标,“十五五”将留足充分预期空间。

对于新能源产业而言,特别值得注意的另一个规划还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文件指出,中国在十四五期间将重点发展九大清洁能源基地和四大海上风电基地。可以确定,其一,开发主体必然是以国资为主;其二,储能在这些基地中将扮演不可或缺的角色,如下表:

光伏洗牌的十大变局

变局七:全球金钱涌向光伏,各种跨界者不计其数,身处“混战”的企业如何应对新的机遇和挑战?

光伏洗牌的十大变局

光伏洗牌的十大变局

在政策的引导下,以及资本和媒体的推动下,光伏发电的热度已经超出了产业本身,引起许多圈外的公司疯狂涌入。

从过去两年进击光伏的资本来看,笔者认为有四大类:

其一,众所周知,以“五大四小”为代表的国有资本强势进击光伏电站投资环节,极大改变了下游的竞争格局,进入十四五,国有资本将是新能源电站投资的绝对主力。

其二,以中煤集团、神华集团、中国石油、中海油、中石化等近二十家传统煤炭、油气企业为代表的大型传统能源企业,强势进击光伏产业链不同环节,迅速增加了光伏产业竞争格局的变量。

其三,从全球范围看,在低碳经济与数字经济的历史潮流下,在相关国家的政策加持下,包括. 西班牙最大电力公司Endesa、 希腊石油公司(HELPE)、英国石油巨头BP、法国石油巨头道达尔(Total)、美国埃克森美孚、美国能源巨头杜克能源、葡萄牙石油巨头GalpEnergía、欧洲最大电力公司之一Enel、荷兰皇家壳牌集团、西班牙石油巨头雷普索尔、日本国际石油开发株式会社(INPEX)、印度石油天然气总公司等等,一大批传统电力、能源和资源巨头加速进入新能源领域的投资,这将从全球层面影响光伏为代表的新能源产业的竞争格局。

光伏洗牌的十大变局

光伏洗牌的十大变局

其四,过去一年半的时间,一些与光伏“八竿子打不着”的企业,开始跨界光伏。甚至,这些“跨界”者中,刚刚出现了吉利集团的身影——这是继比亚迪后,又一家整车制造企业进入光伏领域。

光伏洗牌的十大变局

光伏洗牌的十大变局

光伏洗牌的十大变局

光伏洗牌的十大变局

黑鹰光伏还发现,在过去的一年里,前十大光伏投资项目中还出现了新面孔,比如第五名的广东高景太阳能科技有限公司的“50GW光伏大硅片项目”,该项目计划投资170亿元;还有*ST海源的“10GW高效光伏电池和10GW高效组件生产项目”,项目投资预算为105亿元。

在光伏产业中,这两家企业都是“新面孔”,单着而这两家企业的掌舵人却有很深的光伏产业背景。比如*ST海源实际控制人、董事长甘胜泉,也是光伏老牌企业赛维集团的董事长;广东高景太阳能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徐志群在单晶硅片行业拥有30多年的行业经验,曾担任海润执行副总裁及晶科能源首席运营官等职。

光伏洗牌的十大变局

以上这些“新势力”的进入,将强烈冲击光伏产业固有的竞争格局,产业蛋糕有可能将重新划分。

 

其一,光伏行业的技术进步以及市场对高效组件追求不断推动产业的快速发展,产品迭代速度不断加快,后进的跨界巨头确实有弯道超车的机会。

 

其二,中国光伏产业已走向成熟,市场格局脉络相对清晰,大的蛋糕已经瓜分完毕,这对于后进者来说,有机遇,但更是个挑战。

 

其三,对于民营企业来说,他们最大的短板就是资金链紧张,以及缺乏专业的光伏人才,很可能会在跨界征途中翻船。而对于国企和央企巨头来说,钱对他们不是问题,问题是并购的项目是否是优质项目,能否带动集团实现绿色转型是个挑战。未来,央企国企和民营光伏企业之间,合作模式合作规模合作项目都会出现不小的变化。

其四,跨国电力和能源巨头的进入,将从全球大格局上冲击新能源产业的竞争格局,这些“巨无霸”背后,还有不同国家的国家意志掺杂其中,与这些企业的竞争与合作,可能还会涉及贸易合作与竞争问题。

变局八:光伏正式进入“后上市时代”,能否登陆资本市场,很大程度影响企业的竞争水平和市场话语权,甚至事关生死!

光伏洗牌的十大变局

光伏洗牌的十大变局

“双碳目标”引领下,光伏企业不仅在产业层面展开竞争,在资本市场上也展开全新的较量。毫无疑问,过往这一年,光伏资本市场也受到了各方的高度关注。

截止目前,光伏上市企业的总市值已直逼40000亿,市值超过1000亿的光伏企业达到了12家,隆基股份、通威股份、阳光电源等龙头企业,持续受到投资者的高度关注。

截止目前,成功上市的光伏企业(光伏业务超过30%)已接近120家,而且依然有大量光伏企业在想方设法登陆资本市场。

为什么要上市?融资渠道变多,融资能力增强;公司架构不同,对股东意义不同,企业在行业和在地方政府的知名度大幅提升;企业整体品牌溢价大幅提升,总而言之,企业的潜在竞争力大幅提升。

过去的三年里,有50家左右的光伏企业实现了“资本梦想”的第一步,也即成功登陆资本市场。包括固德威、中信博、上能电气、美畅股份、锦浪科技等等企业,并借由资本市场的力量,实现了大幅扩张和新阶段的强势发展。

对于那些想上市,但又由于各种原因一直没有上市的企业而言,其管理团队、创始团队、背后股东,都可能承受更大的压力,甚至焦虑。

光伏洗牌的十大变局

截止去年9月底,基金重仓光伏企业307943.88万股,持股总市值达17196333.76万元;国内外100多位顶级投资者合计持有光伏公司523827万股股份,以当时收盘股价计算,股份价值1114亿元。黑鹰光伏曾详细统计中国光伏资本市场过往20年的一些数据变量,比如:

1.20年前,中国光伏上市企业只有18家,总市值740亿元。

2.如今104家光伏上市企业的董事长,平均年龄53岁。

3.尚德电力曾连续6年“霸屏”市值第一。

4.隆基股份上市首日的总市值只有59亿,到了2021年,市值超过5000亿。

5.20年里,中国光伏上市企业对外总投资超过13451亿。

6.20年里,光伏上市公司或通过股权,或是债权直接融资达4979亿元。

另外一种维度的数据:从上市时间来看,一些企业的上市“司龄”已超过25年。但彼时,多数企业尚未涉及光伏业务。从年度上市企业数量来看,2010、2011、2017和2020年,光伏领域成功上市的企业最多。过去2020年,有多达16家光伏企业成功登陆资本市场。

过去的20年中,不少曾经辉煌一时的光伏上市企业,因各种原因被迫退出资本市场。比如,中电光伏、尚德、赛维、海润、英利等。

光伏洗牌的十大变局

当然,最近三年,还有个“变局”,就是海外上市的光伏企业争相“回A”。截止目前,天合光能、晶澳科技、大全新能源均已成功回归A股,此外,阿特斯、晶科仍“在路上”。

光伏洗牌的十大变局

我们统计过104位光伏上市公司董事长的年龄,平均年龄为53岁。其中年龄超过60岁的董事长15位。“八零后”董事长8位。从上市时间来看,一些企业的上市“司龄”已超过25年。但彼时,多数企业尚未涉及光伏业务。

光伏洗牌的十大变局

光伏洗牌的十大变局

光伏洗牌的十大变局

光伏洗牌的十大变局

光伏洗牌的十大变局

光伏洗牌的十大变局

“十四五”开局,光伏产业迎来新的发展,这不仅体现在产业层面,更体现在资本层面。能不能上市,对于绝大多数企业而言,意义重大,甚至事关生死。目前,排队IPO的光伏企业有15家左右。相信2021年,在继续扩产的大背景下,光伏产业在资本层面的竞争和淘汰赛会更加凸显。

变局九:国际贸易摩擦风险加剧,光伏企业如何出海,如何避险,如何融入全球范围的“碳中和”?

光伏洗牌的十大变局

光伏洗牌的十大变局


对于各种制裁,各种贸易摩擦,中国光伏产业早已经历过多次。

 

在一次次的打压、制裁下,中国光伏却越来越强,从“三头在外”到了“三大第一”。

只是,从去年至今,对于光伏产业来讲,如今的国际贸易摩擦和过往有些不同,不得不防。

最大的事件众所周知,是美国各界不断污蔑中国光伏,特别是污蔑新疆光伏,并在今年2021年6月24日以“qiang po劳动”为由,将新疆合盛硅业有限公司、新疆大全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新疆东方希望有色金属有限公司、新疆协鑫新能源材料科技有限公司等4家企业列入“实体清单”,进行无理制裁。

很快,7月1日,美国四部门又联合发布《新疆供应链业务咨询报告》向外界释放隔断新疆供应链的信号。

 

光伏洗牌的十大变局

说实话,对于美国的单方的所谓制裁,中国光伏压根就不用理会,我们需要担心的是,美国糟糕的示范,可能带动多部门及多国联动制裁。在当前的全球新能源竞局下,这种可能性不大,但还是存在。我们不得不防。

 

特别注意,这是在美国争夺未来气候治理领导权,争夺国内新能源产业发展空间的大背景下做出的各种污蔑制裁。美国的相关国策很可能对未来全球新能源的竞局发生直接或间接的各种影响。

 

光伏洗牌的十大变局

过去数年,中国光伏企业纷纷加大全球化的拓展力度,成绩斐然,包括晶科、隆基、阿特斯、阳光电源、晶澳科技等很多企业,海外营收占比大幅提升,不少企业超过50%,有的甚至达到70%、80%。未来国际贸易的摩擦,必然影响中国光伏企业的全球化发展与布局,也必然对企业的全球化能力提出新的要求。

 

基于过往石油石化、水电、大型能源工程等出海的经验,笔者觉得有几个方面需要注意:

 

其一,整体而言,加强风险研判,提高合规意识,分析部分国家政治经济文化及营商环境,充分考虑贸易摩擦带来的贸易壁垒及外部不确定性,做好前期的风险研判及应对。

 

其二,在目前特殊的新时期,如何在综合考虑相关法律法规、中外新闻媒体舆论因素的基础上合规且恰当地回应国内外媒体,特别是欧美媒体的各种质疑,如何表明立场是企业面临的很大难点。

 

其三,新的时期,以及未来很长的时间,在全球低碳经济潮流下,中国光伏如何通过全球各种渠道,展示自身积极正面的形象,需要产业各方共同努力。

 

其四,中国企业不仅在国内市场,更要海外市场,尽量杜绝恶意的竞争,特别是国内企业出海的时候,不要在海外市场“打乱架”,影响自身形象?

 

其五,我们知道很多央企国企都努力在全球范围积极挖掘光伏资源,投资项目。根绝传统能源的出海经验,光伏的民营企业能否与央国企优势互补,紧密合作,一起拓展国际市场。

 

其六,必须注重专利保护。

变局十:光伏企业发展方向和空间再定位,从“制造业思维”转向“市场思维”。

光伏洗牌的十大变局

光伏洗牌的十大变局

最近两年,在趋势巨变,竞争格局巨变下,很多光伏企业开始重新定位自己的发展路径和发展边界。

笔者比较认同 “Mr蒋静的资本圈”  的判断:光伏头部制造企业尽管可以做到寡头化,但不可避免平庸化,业务将沦落为简单的线性增长,资本市场的估值也将下移,目前的较高估值或许难以维持。因此,对于头部品牌制造企业而言,绝对不希望沦落于此,碌碌无为。向下游能源开发方面延伸,则是一个顺其自然的战略选择。

 

比如,阳光电源已经不是简单的逆变器制造企业,而已经是一个从制造业转型而来的能源企业。

 

比如,隆基正在加大与下游能源央企的合作力度,也在布局BIPV细分市场的渠道资源。同时,隆基、协鑫等不少光伏企业开始积极布局氢能。

光伏洗牌的十大变局

比如,正泰、中来等光伏制造企业在户用光伏细分市场深耕,正泰2020年新增户用光伏1.8GW,同比增长80%,而中来刚刚跟国电投控股子公司签署合计超过7.2GW的户用光伏开发合同。不论一线还是二线光伏企业,战略延伸思维实际上也是一致的。

 

在“Mr蒋静的资本圈”看来:光伏企业转型能源企业的过程中,“光伏+储能”将是一个很重要的业务战略和发展趋势,甚至是“光伏+风电+储能”、“光伏+氢能”乃至“光伏+储能+新能源汽车(充电)”等综合性一体化的能源解决方案。

 

最后,我还要引用吴军杰老师在《2021:光伏开启“崭新十年”》一文中的分析:近年光伏应用市场的发展,更多是由制造业推动的,所以这个行业无论产品还是市场应用,都带有较明显的制造业思维。

 

以业内最为热衷的组件尺寸“创新”来说,似乎在一夜之间,单调了多年的光伏组件规格型号,突然就变得丰富了起来,呈现出一幅百花争艳百舸争流的繁荣图景。可事实上,这是来自于应用市场的需要吗?

 

显然不是,市场并没有这样的需求。相反,这给应用市场客户带去的更多的是麻烦。何况,即使是以制造业的逻辑,产品尽早定型和尽可能长时间定型,对于行业成熟和市场稳定同样具有重要意义。

 

另外,更大的生产规模和更高的产业集中度,是制造业构筑竞争门槛最通常采取的有效手段,所以光伏企业试图通过产能扩张乃至打通产业链上下游来提升竞争力的做法也没什么不对,可为何结果却总是难以跳出“努力扩张,然后破产”的梦魇般的循环呢?

 

其中原因,除了终端市场的非市场化因素和企业自身经营问题外,恐怕就与这种“以我为主”的强势制造业思维对市场需求和发展规律的忽视有很大的关系。这种思维,在此前巨大的降本压力下,其实可以理解,也符合新兴技术产业的初期发展规律。但随着平价时代的来临,以及市场日渐成熟和竞争加剧,如果不能及时向市场思维转型,恐怕还是很难回避坠入此前的循环。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KbT1rcc0uRE44u7yuJ4MFw

「揪出下一个吴亦凡」

「揪出下一个吴亦凡」
作者:她姐
公众号:她刊(ID:iiiher)

继郑爽事件之后,娱乐圈又因为吴亦凡被刑拘而猛烈震荡。

一时间坊间传言不断,五花八门,真假难辨。

且不论真假,但满天飞的传言之中,多少能看出一些舆论趋势——

网友不仅不怕瓜多事大,反而希望借由吴亦凡这个口子,把娱乐圈里的污泥腐肉一并挖出来。

大众看明星的方式明显变了。

以往看明星带滤镜,如今看明星带放大镜。

变化并非发生在朝夕之间,这是一次早有预兆的集体反噬。

想想在吴亦凡事件之前,大众都在经历怎样的“历练”吧。

是日薪208万的爽子,在电视剧里一次次无法表情管理的失控演技;

是7年赚了二三十亿的吴亦凡,在电影里怒吼“你这里欠我的用什么还”,在综艺里即兴挤出“你看这碗它又大又圆”……

没有实力、没有作品,甚至没有道德,却依然要风得风,要雨得雨。

我们吐槽,我们嘲笑,我们明嘲暗讽的文章写了一遍又一遍。

但有用吗?

如果有用,或许吴亦凡不会走到今天。

我一度好奇,一次次的翻车,为何丝毫不起作用。

但最近她姐意识到,或许活在资本、团队和粉丝保护下的明星,早已找到了解决这种外部攻击的办法——

变得钝感。

这里的“钝感”,是日本作家渡边淳一在《钝感力》一书中提出的一个概念,“钝感力”。

迟钝的能力。

今天就来唠唠这件事。

「揪出下一个吴亦凡」
几年前曾声援吴亦凡的苏芒,前两天被微博禁声了。
但在禁声之前,苏芒经过两次翻车被嘲的事件,已经学会了闭嘴。
综艺《五十公里桃花坞》收官那期就初现端倪。
苏芒和李雪琴、郭麒麟凑在一起包饺子,李学琴感叹饺子馅实在:这多少只虾呀。
苏芒一听警铃大作,赶紧截住话头:不要再说了啊。
「揪出下一个吴亦凡」
郭麒麟继续皮:这一顿不得六百?苏芒大笑,撞了一下郭麒麟。
「揪出下一个吴亦凡」
cue的什么梗显而易见。节目第一期,苏芒因为一句“650块一天伙食不够”被骂上热搜。
如此高调地拿这个梗开玩笑,是因为明星的高额餐费成过去式了吗?当然不。
他们只是面对镜头更“聪明”了——学会闭嘴。
 
几个明星同僚相视一笑,打一个众人皆知答案的“哑谜”。
到这里还没完。
李雪琴接着逗她:“你现在也不钝感啊。”
苏芒:“我刚才可钝感了,现在就不钝感了。”
「揪出下一个吴亦凡」
「揪出下一个吴亦凡」
一来一回几句话什么味儿,她姐算是咂摸出来了。
既然堵不住观众的嘴,就只能自己不在意,也就是变得“钝感”。
这不是《桃花坞》第一次提到“钝感力”了。
之前一期里彭楚粤上台专门推荐了这本书。
「揪出下一个吴亦凡」
书里讲了什么?彭楚粤不知道。
他没看过这本书,只是看了简介就上去推荐——敏感、焦虑、玻璃心的人必读。
但,如果看过这本书就会发现,《钝感力》简直是一本“厌女合集”
一个博主曾经在B站上把这本书里“厌女”的情节罗列了一遍,包括但不限于以下:
女性因为不够钝感,发现了老公出轨,因而发生了不必要的争吵;
男性同事习惯性对女同事动手动脚,但女同事只要拥有钝感力,对这种事情可以视而不见,就可以在公司出人头地;
晚上因为孩子一直哭闹睡不着的爸爸,是因为缺乏能平静接受婴儿哭闹声的钝感力……
推荐这本书,就离谱。
尽管书离谱得要死,但“钝感力”的概念依然有不少明星买账。
“我们一生纠结,是因为我们都太敏感。我觉得让自己慢慢地变得钝感,我们的日子就会越来越开心。”
「揪出下一个吴亦凡」
他们为什么想要拥有钝感力?
不可否认明星是非常容易受到舆论批评的群体,他们想变得钝感,是想让负面反馈对自己的杀伤力为0。
可很多人却已经发展成了,我不管网友说的有没有道理,我可以装听不到,因为我不想改。
 
然后在大众眼里就会一次次翻车。
「揪出下一个吴亦凡」
「揪出下一个吴亦凡」
同在《桃花坞》节目里的孟子义,就自认为钝感力非常强。
此前她参加《一年级》《演员的诞生》经常因为说话不过脑子导致被骂。
这档节目中也没逃过,刚开播就因为低情商,被网友和经纪人一通骂。
但孟姐不仅没有受到伤害,还把被经纪人骂的截图发上微博,让大家一起围观。
「揪出下一个吴亦凡」
「揪出下一个吴亦凡」
并且,每天都可以傻乐呵,“我是每天可以开心一百分的”。
「揪出下一个吴亦凡」
吴宣仪也是钝感力的王者。
网友给她穿搭提意见,她说我不听,我要把你们觉得土的东西全部买下来,依次穿个遍。
「揪出下一个吴亦凡」
因为她觉得自己被黑的原因很简单,只要是个女艺人,长得好看都会被黑。
「揪出下一个吴亦凡」
两相对照之下,追求钝感力似乎成了玻璃心的明星的救命良方。
有了“钝感力”,似乎就有了屏蔽负面声音的能力。
 
屏蔽骂声,就能活在一个团队和粉丝搭建的岁月静好的真空环境里。
 
而在这种环境里,所有人都是宠着他的。
 
「揪出下一个吴亦凡」
但,还用追求钝感力吗?

很多明星的情绪,已经是钝感化了的。
 
不仅无法共情“650块不够一天”怎么就踩了大众的雷点,还钝感到以为全天下只有我最苦、只有我最难。
前阵子张庭在袁隆平逝世这天照常直播,网友觉得这是对袁老的不尊重,因此劝她停播。
结果张庭委屈得要死,对着镜头泪如雨下:“你们知道我有多努力吗?”
“一年365天没有休息,从早上6点工作到晚上11点,还被女儿抱怨陪伴太少……”
「揪出下一个吴亦凡」
吉克隽逸直播的时候感慨做艺人好难。
“我要漂亮,我还要瘦,我还要为人处世让人喜欢,专业能力还要非常能打。”
“大家对我们再关爱一点,再宽容一点好吗?!”
「揪出下一个吴亦凡」
欧阳娜娜之前在一个演讲中,回忆起自己休学去演电视剧后时被骂。

“当我选择停下来找寻我自己的时候,舆论带给我的压力,让我感受到刺穿心脏般的那种疼痛。”
「揪出下一个吴亦凡」
敢情不管网友说了什么,只要不是支持的,就是网络暴力,就是人均雪花?
 
有负面声音就是全天下人都在跟我作对?
她姐真的忍不住为网友叫屈喊冤。
张庭曾经是一代人的童年回忆不假,但她的作品似乎也就只停留在了很多人的童年。自此之后,她凭借自己的名气转行做微商,实现了最大程度的变现——
赚了个盆满钵满,然后豪掷17亿在黄浦江边买了一栋楼。
「揪出下一个吴亦凡」
欧阳娜娜说自己拍戏的时候想到会被骂,因为她没有经验。
但没想到全网都在否定。
「揪出下一个吴亦凡」
一瞬间她姐真的以为是观众过于苛刻。
但看了一下“蚂蚁竞走十年了”的名场面后我又瞬间清醒。
「揪出下一个吴亦凡」
确实烂,确实没经验,确实需要锻炼。
但,真想锻炼演技,你为什么不从跑龙套,从适合自己的配角开始做起?
拿着主演的片酬,占着主演的戏份,演砸了被骂了,告诉观众我是在锻炼演技?我是新人你们不能宽容一点?
观众也冤枉啊!
明星光环早已让他们在业务能力之外,享受了超出常人的待遇。
拿着动辄几千万上亿的天价片酬。
「揪出下一个吴亦凡」
拥有与业务能力不成正比的话语权。
「揪出下一个吴亦凡」
过着被工作人员、家人、粉丝保护得滴水不漏的生活。
供养着明星的粉丝,一边是他们的韭菜,一边是唾手可得的性资源。
「揪出下一个吴亦凡」
「揪出下一个吴亦凡」
光环成了流量,光环成了资本。
 
光环成了权利本身。
 
处在以吹捧为主的、虚浮的真空环境里的艺人,见识到了太多一夜爆红的奇迹,也不自觉以为自己就是天降紫微星。
接得住荣耀,却听不得批评。
因而,追求钝感力本身,简直跟郭导的金句如出一辙。
“你可以不喜欢你不喜欢的东西,但是请允许它的存在。”
「揪出下一个吴亦凡」
听着好像没啥问题,细品就会发现到底有多不对劲。
他们总是在要求观众要允许自己不喜欢的东西存在。
却从来不去考虑观众为什么不喜欢这个东西。
他们总是在挨骂之后,要么上节目卖惨,要么声称要变钝感去屏蔽骂声的杀伤力。
却从来不去思考为什么骂声会如此铺天盖地。
他们始终处在一个极其自洽的逻辑闭环里。
所以,明星追求所谓的“钝感力”,本质上是一种傲慢。
 
明明没有交出合格的作品,却不想听、听不得、听不见。
也是一种新型卖惨。
“你伤害到我了,我都没反击,而是想要变钝感。”
赚钱的时候敏感,挨骂了就切断感受骂声的能力和共情的途径。
这就离谱。
接受大众的评价,本就是明星工作的一环。
明星产出作品,大众观看给予反馈,反馈再作用于明星。
 
这才合理。
「揪出下一个吴亦凡」
“诡异”的是,真正有实力的明星,是不愿意变得钝感的。
唱歌如此,演戏更如此。
《十三邀》里,许知远问郝蕾,什么是好演员。
郝蕾答:我觉得就是敞开,内心是绝对敞开的。
「揪出下一个吴亦凡」
对人物敞开,对情绪敞开,对自己敞开。
去接纳,去感悟,去体验。
表演是一门艺术,它需要演员足够敏感和细腻,去感受周遭的人事物,才能理解角色、共情角色,进而呈现角色。
这是钝感的人无法做到的,却是作为演员的必须。
敏感,是郝蕾的天分,更是她的有意为之。
“没有人想去痛苦吧,但是如果你要更本能,你永远要保持一份敏感。”
「揪出下一个吴亦凡」
我们公认的好演员,也无一不是敏感的。
舒淇说,她闲下来没事的时候,会去酒吧门口看人。
看人不是只停留在“看”,是想象他会怎么样,性格怎么样。
「揪出下一个吴亦凡」
这是观察生活,更是把自己扔到生活里去感受。
而不是把自己间离在生活之外。
张颂文也是如此。
在一次采访中,张颂文说:
你生活中一定有你的难堪的地方,你不会像讲段子一样,说自己的不堪,讲的时候会让你难过。
 
但演员不可以,演员就得不停地挖出来,要回忆所有的悲伤,回忆我的不堪,我的窘迫。我不能忘记它,甚至要不停地反复地去回忆有些亲人离开的那天,我的反应是什么样。
我们要允许很多人进入我的体内,侵蚀我的心,这是演员最残酷的地方。
《人物》
钝感当然更好过。
 
但对演员来说,敏感才是养分。
张颂文为人称颂的表演片段,无一不是他“献祭”自身情绪打磨出来的成果。
《我就是演员》里,李汶翰表演试镜失败跟父亲通话的场景,被章子怡批评太粗糙,张颂文被cue上台打个样。
他的表演,脱离了“演”。
撒谎骗父亲剧组对他评价很好,越撒谎越心虚,手上来来回回的小动作越多。
「揪出下一个吴亦凡」
说着说着,愧疚和委屈涌上心头,喉咙一紧,说不下去了,赶紧闪到一边,不让父亲看出异样。
「揪出下一个吴亦凡」
装作如无其事之后,还是忍不住红了眼眶。于是带着一丝哭腔,用着拙劣的借口,着急结束了通话。
但结束通话的一瞬间,是先下意识捂住镜头,然后迅速转过身去。
「揪出下一个吴亦凡」
这不是“演”,这是张颂文长达13年的漫长的不知名岁月里的真实感悟。
他对家人的愧疚是真的,辛酸和委屈也是真的。
而这,便是很多明星的问题所在。
排斥真实的生活,也没有真实的情绪。
「揪出下一个吴亦凡」
但不真实怎么演呢?
没有真实的生活就无法表现生活。
没有真实的情绪就无法表现情绪。
追求钝感,无疑是进一步把真实的生活和情绪从自己的生活中清除出去。
留下的,便只有阉割过的、粉饰过的、虚假的情绪。
那演绎的,必将是没有灵魂的空壳。
因为,他们本身就已经成为了没有灵魂的空壳。
「揪出下一个吴亦凡」
但,多么可笑又可悲啊。
足够敏感,而拥有可以诠释各种角色能力的真演员,恰恰是稀缺的。
他们不被关注,不被在意,甚至不能当主角。
反而是,空有皮囊的空心明星,一个又一个地,一茬儿又一茬儿地,成为了流量收割机。
或许,是从吴亦凡归国开始。
我们便开始见证这一切的诡异。
一个业务能力拉胯的人,是如何在流量时代一步步成为顶流的。
一个个业务能力拉胯的人,是如何在流量时代成为娱乐圈的主流的。
自此,流量当道。
与之相伴的,是如今我们已经习以为常的东西——
是粉丝电影。
是抠图演技。
是天价片酬。
是圈内明星和粉丝习惯了众星捧月和圈地自嗨。
是圈外观众和电影之间出现巨大鸿沟,以及避之不及。
电影不再是观众的电影,娱乐不再是路人的娱乐。
甚至,我们开始逐渐习惯和默认——
默认被光环笼罩的明星就是有只手遮天的特权的。
默认饭圈文化就是如此畸形的。
默认娱乐圈本就是如此恶臭满盈的。
吴亦凡事件爆出,不少人淡淡说,“害,要是有名有钱,没准儿玩得比他还过分”,“人家那么出名,女的肯定是自愿的”。
看,就连我们普通人,也变得钝感了。
不仅对他们交出的不及格的成绩单宽容,就连对他们毫无人性的私德也无限钝感。
就好像启动了一种新型的自我保护机制,我们骂累了,钝感了,也就自动闭嘴了。
“这个圈就这样”、“习惯了就好了”……
但,凭什么这样?
普通人从事着一份薪水微薄的工作,尚且在996、007的工作机制中不停内卷。
拿着普通人几辈子都赚不到的巨额财富、却无法交出与之匹配的作品的明星,凭什么拥有特权,甚至做一些突破道德底线的事成了理所应当?
谁给了让他们习惯如此被捧着的优待?有流量有资本就可以做人上人玩弄“下等人”吗?
越放纵,越肆无忌惮。
不该是这样的。
我们至少,不要做沉默的帮凶。
看,一个吴亦凡已经倒下了。
让改变来得再快一点。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ZQ57QZP_Ed0m1bQqpS_02w

从平行志愿分数线看16区中考形势

 
2021年的中考已尘埃落定
高中开始新一轮的征程
 

之前我们为大家介绍了平行志愿的填报方式。

今天来我们就2021年平行志愿的分数线,为大家制作的一系列分析表格,供大家参考,了解在平行志愿分数线下全市以及各区的趋势。

 

首先大家先来看一下上海全市排位前100名的高中,以及2021年与2020年的得分率,以及排位变化

1、四校、四校分校和八大依旧名列前茅。

2、2021年,华二宝山、位育中学、上师附闵行,曹杨二中这几所学校较2020年的排位有大幅提升,冲进前20。

其中最为亮眼的属华二宝山、位育中学、上师附闵行这三所学校。

从平行志愿分数线看16区中考形势

从平行志愿分数线看16区中考形势

从平行志愿分数线看16区中考形势

从平行志愿分数线看16区中考形势

从平行志愿分数线看16区中考形势

不招收平行志愿的高中学校,表格中均未出现。
然后我们来看一下各区录取分数线比较:
1、闵行、徐汇,嘉定三区录取平均分较高,竞争压力相对也大。
2、静安,黄浦好学校多,但竞争相对没有那么激烈。

从平行志愿分数线看16区中考形势

从平行志愿分数线看16区中考形势

 
 
接下来,我们就各个区做一下具体分析:
   宝山区:
华二宝山今年排位较去年上升12位,表现非常优秀。
今年排位第四的交大附中坐落于宝山区,所属部属委。

从平行志愿分数线看16区中考形势

   崇明区:
虽说该区竞争力不大,但是这几年进步也非常明显。

从平行志愿分数线看16区中考形势

   奉贤区:
本区高中较少,因为该区初中实力也很一般,所以竞争力也不大。

从平行志愿分数线看16区中考形势

   虹口区:
区内学校较少,每年的考生人数也较少,本区高中的梯度也相对合理,总的来说中考压力不大。

从平行志愿分数线看16区中考形势

   黄浦区:
之前我们所聊过的躺赢性考区,初中教学质量高,高中优质学校资源丰富,各层次的学生都有比较合适的选择。

从平行志愿分数线看16区中考形势

   嘉定区:
考生不少,但是优秀学校数不多,有一所四校分校撑场面。

从平行志愿分数线看16区中考形势

   金山区:
和楼上嘉定区差不多的情况,由一所老牌市重点“撑门面”,公办的区重点、一般高中数量都比较少,民办体制外偏多,不过区内考生人数也少,勉强可以自我消化。

从平行志愿分数线看16区中考形势

   静安区:
虽然由于两区合并考生人数激增,但市重点有7所,录取平均值也相对较低。

从平行志愿分数线看16区中考形势

   闵行区:
学生多质量高,学校少,竞争压力较大。

从平行志愿分数线看16区中考形势

   浦东新区:
今年排名第三的华师二附坐落在浦东新区,所属部属委
本市考生人数最多的一个区,但是重点高中数量不多,本区竞争压力很大。

从平行志愿分数线看16区中考形势

   普陀区:
总体来说教育资源相对丰富,考生人数也不是很多,本区竞争压力不大。

从平行志愿分数线看16区中考形势

   青浦区:
本区高中资源有限,大部分一贯制民办学校偏向体制外。

从平行志愿分数线看16区中考形势

   松江区:
本区有刚建成的上外云间,和正在建设当中的华二松江,未来可期!

从平行志愿分数线看16区中考形势

   徐汇区:
2021年依旧排名第一的上海中学校址在徐汇,虽然所属部属委,单给本区的名额会多一些。
教育强区,华育、大西、小西这些优质民办初中都是面向全市招生,生源有所保障
近期话题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6HyJh_bpI315Ozz8V9pddg

中考不到700分就不好意思晒了?没那么夸张好嘛|附21年平行志愿录取分数线

前阵子中考分数出炉,各种消息满天飞。比如某某朋友家孩子710啦,某某牛娃724啦,甚至有734的高分。搞得好像没个700分都不好意思说了~而且因为今年第一年中考改革,谁也不知道今年各学校分数线会如何。昨天中考平行志愿各校分数线终于出炉。700分以上能进什么学校呢?

今年开始中考总分由630分变成了750分,增加了120分。并且各项计分变得复杂得多。

中考不到700分就不好意思晒了?没那么夸张好嘛|附21年平行志愿录取分数线

(新旧政策科目分值比例)

中考不到700分就不好意思晒了?没那么夸张好嘛|附21年平行志愿录取分数线

(新中考750分具体内容)

但大项目还是道法、历史这两项,共计120分。而这120分从这一届来看,还是比较好拿的。基本就扣个几分。

再来看这张图,各区头牌高中平行志愿最低投档线。

中考不到700分就不好意思晒了?没那么夸张好嘛|附21年平行志愿录取分数线

(图片来源于公众号:相伴升学路)

大家可以看到,其实今年的分数和去年基本都差110分左右。难主要难在跨学科和实验很难拿到满分。

但是我们也可以从上表看出,除了四大及四大分校。真正在700分及以上的学校并不多。达到700分而不是四大八校的只有进才和位育。而八校中也只有建平、南模、七宝达到700分以上。

亮妈看了公众号G大成长论整理的今年各高中录取分数线排名,达到700分的学校(包括四校分校)一共17所,假设平均每所学校300人规模,也就5500人左右是达到700分以上的(实际可能更少)。今年中考人数8万多,我们就算8万,占比也才6.9%而已。

中考不到700分就不好意思晒了?没那么夸张好嘛|附21年平行志愿录取分数线

(图片来源于公众号:G大成长论

那为什么感觉身边700分的娃好像很多呢~因为老母亲都喜欢混各种群,很多牛娃家长又喜欢重复混各种群,所以给人的感觉到处都是700分以上的牛娃。

和大家说这些,主要是让大家放宽心,牛娃毕竟还是极少数。能拼进市重点的娃都已经是好样的了。

亮妈还听到不少家长会说不知道自己孩子到底水平如何,如何判断填志愿。那亮妈要说,如果只是1-15个平行志愿,这几乎没什么影响,按分数线高低填就是了。

不过如果能了解到自己学校往年的市区重点率那当然是更好,哪怕是一个模糊的数字也比没有好。然后再根据自己孩子在学校的排名(如果没有排名可以私信老师问,哪怕问到一个区段也可以),进行判断考进市重点或者区重点的把握大不大了。

虽然有一模二模,甚至三模,这也不能完全代表孩子最终的考试水平。中考当天孩子发挥的情况,谁也无法预料。可能超常发挥,也可能发挥正常或者不好。

只能说我们家长还是要做好最坏的打算,1-15个志愿,不要随便浪费,尽量填满。如果一心要考高中的,那哪怕民办高中也要填,而且最好也要区分下档次,否则一个不好,落空也不是没可能。

说到最后,我们普娃家长要做的就是,该鸡的还是要鸡,合理定位很重要。要根据自己娃的特点去为他选择适合他的道路。不要过分焦虑,尽人事听天命,相信不管最终走哪种道路,孩子总是能长大的~

附各区1-15志愿分数线

浦东1-15志愿

中考不到700分就不好意思晒了?没那么夸张好嘛|附21年平行志愿录取分数线

中考不到700分就不好意思晒了?没那么夸张好嘛|附21年平行志愿录取分数线

黄浦1-15志愿

中考不到700分就不好意思晒了?没那么夸张好嘛|附21年平行志愿录取分数线

静安1-15志愿

中考不到700分就不好意思晒了?没那么夸张好嘛|附21年平行志愿录取分数线

中考不到700分就不好意思晒了?没那么夸张好嘛|附21年平行志愿录取分数线

普陀1-15志愿

中考不到700分就不好意思晒了?没那么夸张好嘛|附21年平行志愿录取分数线

中考不到700分就不好意思晒了?没那么夸张好嘛|附21年平行志愿录取分数线

嘉定1-15志愿

中考不到700分就不好意思晒了?没那么夸张好嘛|附21年平行志愿录取分数线

杨浦1-15志愿

中考不到700分就不好意思晒了?没那么夸张好嘛|附21年平行志愿录取分数线

金山1-15志愿

中考不到700分就不好意思晒了?没那么夸张好嘛|附21年平行志愿录取分数线

青浦1-15志愿

中考不到700分就不好意思晒了?没那么夸张好嘛|附21年平行志愿录取分数线

闵行1-15志愿分数线:

中考不到700分就不好意思晒了?没那么夸张好嘛|附21年平行志愿录取分数线

徐汇1-15志愿分数线:

中考不到700分就不好意思晒了?没那么夸张好嘛|附21年平行志愿录取分数线

宝山1-15志愿分数线:

中考不到700分就不好意思晒了?没那么夸张好嘛|附21年平行志愿录取分数线

松江1-15志愿分数线:

中考不到700分就不好意思晒了?没那么夸张好嘛|附21年平行志愿录取分数线

长宁1-15志愿

中考不到700分就不好意思晒了?没那么夸张好嘛|附21年平行志愿录取分数线

奉贤1-15志愿

中考不到700分就不好意思晒了?没那么夸张好嘛|附21年平行志愿录取分数线

虹口1-15志愿

中考不到700分就不好意思晒了?没那么夸张好嘛|附21年平行志愿录取分数线

中考不到700分就不好意思晒了?没那么夸张好嘛|附21年平行志愿录取分数线

崇明1-15志愿

中考不到700分就不好意思晒了?没那么夸张好嘛|附21年平行志愿录取分数线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sEYmWZQkAk8_BSfB6taDFQ

【原创】从各区中考均分看上海16区高中基础生源质量

 
先申明下,题目中的中考均分,指的是各区的平行志愿投档均分,为使题目精简些而缩写了。
 
今年是中考旧政的最后一年,在今年的上海中考中,平行志愿的招生计划总数4万多人,占了全市普通高中招生计划总数的约四分之三,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都需要通过这个渠道考入自己的目标学校,其中被各高中认为最优秀的那一拨已经被提前录取了,还有一小部分被零志愿和名额分配录取,而尾部那近30%的考生则被分流到了三校,也就是说,平行志愿的考生是被“掐头去尾”后,那最大一块的中段其中固然有一小部分未能通过提前录取进入目标高中的头部学生,但总体上符合我们通常对于“普娃”的定义。
 
由于通过平行志愿录取的考生构成了各区高中生源的主力和基石,所以通过全市统一的标尺:中考分,可以大致的评估出这个区高中的初始生源质量。
 
这里要注意的是,这组数据是无法准确衡量这个区的完整的中考水平,一方面,各区的高中录取率并不一样,假设两个区中考分分布完全一样,一个区的高中录取率为60%,另一个区为75%,那高中率60%的那个区的均分就会高一截,另一方面,市重高中往往并不依靠通过平行志愿录取的生源,所以每个区的最头部的生源,大部分不是今天讨论的对象。
 
因此,这组数据仅适用用于衡量各区高中去掉头部后的初始生源的中考水平。
 
 
01
统计说明
 

【原创】从各区中考均分看上海16区高中基础生源质量

 
以高中数量较少的长宁区为例(要不看着头晕),各校投档分乘以平行志愿
人数后相加,除以全区平行志愿合计人数898人,就是今年的长宁区平行志愿投档均分665.6分,实际的均分还会这个数字略高些,这里我没有计入每个区都有的少量外区民办高中招生计划,一方面这些招生计划占比很少,另一方面这些招生计划往往也招不满,所以每个区都不统计了,这里说明一下。
 
长宁这个均分今年在全市16区排第二高,仅次于徐汇,这个结果和长宁固有的快乐教育、随缘摇号的传统印象区别很大,其实长宁弱的只是头部,顶尖学生的数量和比例确实相比徐汇闵行要少很多,但其他档次非但不弱,反而很强,而且长宁将这个特点带入了高中阶段,长宁的高考水平在全市的位置,和这个表中的位置是可以对应的。
 
虽然今年的中考数据无法直接对应印证,但全市各区在这个表中的位置,和其高考水平基本都能对应吻合,只有个别区有比较大的变化,这又印证了我一直持有的观点:教育是一个连贯的体系,高考的表现在中考时已经大概率决定了…
 
 
02
前半截的八个区
 

【原创】从各区中考均分看上海16区高中基础生源质量

1、这个表中的一头一尾是最没有什么好说的,徐汇么,公认的上海第一教
育强区,裸考水平当然也甩开第二名一截的,最后的崇明么,我一直觉得无论是存在感还是其教育水平,似乎都不应该属于上海。这一头一尾,平均投档分差了近60分,这是中考的60分。
 
2、长宁在第一段已经说过,不再赘述。
 
3、排第三位的是闵行,这也不让人意外,闵行近年的头部水平之高,已经直逼徐汇,而且闵行不像徐汇汇聚了很大一部分的全市精英,闵行基本是依靠原生生源来实现现在的水平的,甚至还向外区输出了不少的头部生源,要不是被半城区无法避免的放羊区拖累,闵行就是妥妥的第二教育强区了。另外要提一句的是,新中考750分第一年,上海所有其他区的中考得分率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降,闵行是唯一一个上升的,闵行这个中考火坑区的温度真是越来约高了。
 
4、第四位的普陀,和其传统的教育洼地印象也不太相符,其实由于闵行受新中考750分制影响最小小,普陀的排位还比去年降了一位。而普陀的高考表现其实更强些。这说明观念和实际,有时候会是两回事,普陀均分排位靠前,一方面该区的基础教育水平确实不弱,另一方面和普陀的高中率在市区中偏低有关。
 
5、黄浦的位置和其传统的舒适区印象也不太一致,由于黄浦每年都存在大比例的中考移民,黄浦的平行志愿线是被托上去不少的,原生生源质量要比这个位置更弱一些,中考移民导致黄浦的公办高中录取底线一直很高,黄浦原生生源的高中率只怕是市区最低的,这事儿想想真有些心酸。
 
6、表中2~5位的四个区大致处于同一水平,从第六的杨浦开始则出现了较明显的差距,杨浦的位置和徐一杨二的教育强区的传统印象同样严重不符,但确实是其真实水平,和其高考水平基本一致,在以往文章中我不止一次写到过该区巨大的公民差距,具体表现在中考中,就是杨浦在拥有全市最高的四校录取率的同时,其基础教育相对其头部水平,则呈拉跨状态。
 
7、传统的快乐教育区静安处在这样的位置有个其他的原因,静安的普高录取率是全市最高的,和其传统印象基本一致,确实是舒适区,静安的高中也延续了其基础教育的风格,导致了静安高考水平比表中更低,但静安确实适合想躺平且要求不高的普娃家庭。
 
所以,舒适区也往往意味着教育水平不高,火坑区则往往相反。
 
青浦的均分算出来的时候我是有些吃惊的,这是唯一进入前半截的郊区,仔细找了下原因,发现青浦的普高录取率非常低,还不到60%,一方面青浦学生的在郊区中中考水平确实算好的,另一方面过低的录取率使得青浦普高底线比不少市区还要高。同时上海的郊区教育水平和市区同样有地倾西南的特点,和闵行毗邻的青浦和松江,都有中考裸考水平不弱的特点,但两区的高中资源则有些对不起这批在郊区中水平不错的基础生源,两区的高考水平均低于其中考初始生源质量。
 
 
03
各区新旧中考
得分率降幅
 

【原创】从各区中考均分看上海16区高中基础生源质量

今年上海中考改为750分以后,全市平行志愿的平均投档分降幅为0.68%,其中15个区的得分率出现了下跌,唯一一个出现上升的是闵行。
 
影响得分率的原因不仅仅是各区考生对于新科目的适应能力不同,和原有科目的难度变化及各区高中招生计划的变化也有关系,从四校零志愿平均分的降幅相比,全市平行志愿平均分降幅更大,说明优秀学生对新中考的适应能力要更强,从降幅幅度的排名看同样如此,高于全市平均的八个区中,有六个区是区均分处于前半截的,显示出教育强区对变化更强的适应能力。
 
同时也说明,新中考其实区分度是增加的。
 
果然是无数据无真相,上一篇的结论妥妥的被我自己打脸了……
好了,这篇就先说到这儿,均分后半截下一篇再写。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d_hftmGvlH2MdMvS_EcQA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