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货直播间,明星大撤退

作者|耳东陈 编辑|吴怼怼

去年618,超过300位明星进入电商直播间带货,一时之间,「明星带货成新风口」的言论不绝于耳。

 

但好景不长,明星直播坑位费过高、带货能力不足的事实接二连三出来后,品牌方撑不住了。

 

除了少数做出成绩的明星如刘涛等持续输出外,多的人都一轮游后离开了直播间。

 

到了今年618,虽然一些明星还在进直播间,但去年那种盛况,一去不复返了。

 

前不久,郝蕾上《十三邀》时说,她很感谢直播这个行业,让那些只想赚钱的演员不用再绕一个大圈子了。

 

事实证明,此言差矣。

 

因为,演员要专业素养,带货直播也要专业能力。

 

 

01

主播的自我修养

想做一个带货的主播并不容易。

 

单从直播间表现来说,合格的主播对直播的节奏要有把控力。

除了按照开播之前定好的选品次序依次讲解,突发状况怎么应对,跟现场工作人员如何高效配合,以及如何看弹幕来随机应变,都是主播的基本修养。

 

直播过程中,氛围不能太松,否则粉丝会失去耐心,节奏也不能太紧,密集讲货消费者心理上会累。

 

总之,一味讲选品容易显得乏味,太爱闲聊又会让消费者抓不住重点。

 

如何结合个人特点,摸清粉丝心态,以一种合适的方式去带货,需要长期实践。

 

李佳琦的实践期是2年。

 

2016年最开始在南昌直播,后来来到上海,直到2018年才彻底红起来,这期间,他在嘴巴上涂口红,被不懂这是干什么的男观众骂过「变态」,也经历了很长一段时间无人问津。

直到后来找准自己的特点和赛道,最终在2018年双11和马爸爸的带货PK中胜出,才彻底出圈。

带货直播间,明星大撤退

 

李佳琦在直播间擦口红不是猎奇,这是他之前做销售的经验。

 

来上海做直播之前,李佳琦是南昌欧莱雅专柜的BA,一些女孩子去商场选口红,看到试用品被用的秃秃的头,会觉得很不卫生,继而失去擦在自己嘴上的想法。

 

李佳琦就把口红涂到自己嘴上,用行动告诉女生们,「我一个男生涂口红都会好看,你们涂起来肯定更好看」。

 

这种独特的销售方式,让他很快成为销售冠军。

 

有成功的销售经验在先,做直播以后,李佳琦沿用以前的方式,将自己的受众从柜台上的一两个女生,逐渐拓展成镜头外看不到的成千上万个女生。

 

不管线上还是线下,他的工作性质一直是服务性的,换位思考消费者需要什么,是作为主播必须要考虑的事情。

 

时间久了,粉丝特性和受众心理摸清楚了,不断根据消费者需求改善自己的直播选品,进入李佳琦直播间的一切东西才都能卖得出去。

 

李佳琦的业务能力、直播背后花费的时间、成为主播前的销售经历,种种因素加起来,才能造就他的销售奇迹。

 

薇娅也是一样。

 

2019年上《星空演讲》时,她的第一句话是「我叫薇娅,以前嗓子没有这么哑」。窥一斑见全貌,薇娅做主播,努力和付出不会少。

 

做主播之前,她参加过选秀,拿了第一,但没激起水花,不过这能说明客观事实——薇娅形象好,比起素人,镜头感也更好,做主播,她的外在条件是加分的。

 

但这不是关键点。关键还是在于她当主播之前的经历。

 

薇娅整个家族都是做服装生意的,选秀沉寂后,她也开始做服装,一开始在北京开店,后来转移到西安,开了十家店。

 

十家店肯定不会是同风格同品类的衣服,在一年一年换季进货选品的过程中,她对衣服的面料、面料的特性、加工的工艺逐渐门清。

与此同时,销售过程中面对不同身材、不同年龄不同消费水平的受众,给合适的人推荐合适的款,业务能力也练出来了。

 

这种经验,是薇娅后来能在直播间仅凭镜头展示,就能打动粉丝,卖出皮草和貂的原因。

带货直播间,明星大撤退

 

不止薇娅李佳琦这种淘宝直播的头部主播,抖音快手的带货主播们,剥去主播的身份,也都有销售基础或专业知识,很多人本身就是店主/工厂主,直播只是让他们拓宽了卖货的广度。

 

褪去直播的外衣,他们是落在地面扮演自己的普通人。就算进入直播间,暴露在镜头前,工作也是服务性的,消费者依旧是主体,他们需要修饰的是直播间里的货品,而不是自己。

 

对主播而言,了解产品,了解产品背后的生产逻辑,理解它的消费人群,有强共情能力去换位思考消费者需求,是必备能力。

 

主播看似是主角,其实是卖货链条里的催化剂。

02

明星的水土不服

 

而当明星进入带货直播间,直播间的主角就变了。

 

钟楚曦去薇娅直播间,出于社交礼貌,薇娅先要围绕钟楚曦恭维一番,腿多长腰多细皮肤多好。薇娅恭维完了,之后的营销号还要分析一番钟楚曦在直播间超强的体态管理。

带货直播间,明星大撤退

 

这样一来,当天的LV就从主角变成了顺带,钟楚曦成了最大的关注点。

 

这种例子比比皆是,杨幂进李佳琦直播间,上热搜的不是带货数据,是杨幂的手腕脚腕有多细。

 

这也不怪明星。

毕竟明星本身的属性,就是展示性的、吸引目光的,当明星本身的关注度掩盖了直播间里商品的光芒,主角易位,交易转化率相应也会让位。

 

就算不以形象博眼球的明星,进入直播间以后,也依旧会有明星身份的水土不服。

 

拿李湘来说,她是宝妈,又是主持人出身,按理来说控场力和口才比一般主播高到不知哪里去。

 

但与李湘有关的带货直播新闻里,最出名的是直播5分钟报价80万,4000块的貂一件没卖出。

 

原因也显而易见。

 

李湘和传统直播间,太太太不兼容了。

带货直播间,明星大撤退

李湘是谁?是自曝一个月生活费65万的贵妇,是让女儿从小浑身大牌的宝妈,是不缺钱的女明星。

 

而直播间呢?最明显的特性,是优惠券多,折扣力度大,是便宜。

 

一面是不差钱的女明星,一面是价格敏感的消费者,这种组合的差距,不想也知道多大。

 

虽然到今年李湘还在孜孜不倦的直播,但带着名表钻戒卖低价便宜的产品,嘴上说着「这个燕窝真的很好」,试吃环节镜头却切到工作人员,讲产品特性总在看提词器,全程干巴巴仿佛是个没有感情的台词机器,这样的直播,消费者怎么能信服啊。

 

李湘也不是特例。

 

黄圣依、杨坤、李小璐……在直播间让人尬到抠脚的明星太多了。

 

对大多数明星来说,去直播间和平时的通告并无二致,就只是签工作完成任务,品牌方和平台方需要明星自带的流量和商业价值为直播间赋能,不会给明星定明确kpi。团队去之前觉得带货不就是在镜头前说说话,明星直播简直降维打击。

 

但真正去之后,会发现带货根本没那么简单。

 

这根本是性质不一样的两种工作。

 

虽然都暴露在镜头下,但演戏有剧本,演出有节目单,红毯负责得体美貌。这些工作,都是强表演性的,但不会过于暴露明星本人的性格,就算你口才很差,或者性格很内向,再或者社恐,只要工作的核心是表演,就相当于穿了一层保护色。

 

这些工作与受众的即时互动性,是很弱甚至为零的。

 

但直播呢,你进入这个直播间,要不停讲选品,不仅要讲清楚,还要跟直播间工作人员配合互动,还要看粉丝评论给相应解答,还要暖场控制气氛,这是个没有剧本的工作,不仅考验应变能力,还很挑性格。

 

明星再接地气,跟普通人的生活还是天然有壁,让他们真情实感地在直播间为优惠的那几块钱不停给消费者打鸡血,对买卖双方而言,都是为难。

 

所以明星带货,很难有人出刘涛之右。

带货直播间,明星大撤退

 

而刘涛的成绩,跟她多年的「国民媳妇」形象,为夫还债经历,以及贤惠持家人格,密不可分。

 

再找一个刘涛这样进直播间如回家的明星,那太难了。

 

因为明星生活是被仰望的,看张雨绮安利钻石很正常,能圈好感因为真实。

但把她们放到直播间,跟一些与之消费不匹配的货品放在一起,除了粉丝为爱发电,其他受众猎奇观看之后,明星的带货路,也就走到尽头了。

 

03

特殊时期的捞金方案

  

说白了,明星的身份和带货主播本身属性是相悖的。

 

在2020年,之所以会有那么多明星下场进入直播间,其实是平台品牌和明星面对时艰,共同选择的过渡方案。

 

疫情期间,线下活动都被按下了暂停键,但人们对线上娱乐的需求,其实是激增的。

 

除了游戏之外,逛街受到限制,网购成了主要方式,虽然直播形式本身已经成熟,头部带货主播也号召力非凡,但明星下场,还是能激起更多关注。

带货直播间,明星大撤退

 

以往,众多通告在手,去直播间只是明星见缝插针赚一份钱。

 

但疫情期间,户外节目不能录制,戏不能拍,主业不能施展。与此同时,线下商业活动取消,看秀全变成线上,如何在没有作品产出时稳定维持商业价值,直播间就成了最好的展示方式。

 

在当时的情景下,明星光环自带流量,去直播间是一种赋能举动,平台品牌包括明星工作室三方都喜闻乐见,这是几全齐美的事情。

 

但时艰不会延续,明星换平台的展示,也并没能救明星之外的其他合作方。

 

实践下来,会发现大多数明星,非但不能救市,高昂的坑位费和拙略的带货技能,还会让合作方赔了夫人又折兵。

 

明星跟直播带货,其实就像明星跟素人一样,是天然有壁的。

 

品牌方接二连三栽了跟头,明星的光环,在直播间门外也就消失了。

 

疫情得到控制后,影视项目启动,线下商业活动重现,明星的活动阵地重新丰富起来,退出直播间也就成了定局,这个过渡时期的方案,也是时候退下了。

 

今年618,电商平台跟明星合作依旧紧密,但形式回到了展示明星本身。

 

各家举办晚会请明星表演节目,明星负责用光环跟流量为购物节带来关注度和吆喝声。

 

而具体到产品销量的事情,还得看各家主播大显神通。

 

不是明星不够行,实在术业有专攻。

 

明星大批涌入直播间已然成为历史,退出直播间,才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转自 :https://mp.weixin.qq.com/s/2JaQzcImosVOQna3aY928w

江苏发布新政:每套住宅应设置新风系统,7月1日起实施!

 

近日,江苏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组织修订的地方标准《居住建筑热环境和节能设计标准》(以下简称《标准》)正式发布,将于2021年7月1日起实施。

 

标准修订主要对以下内容进行了完善提升

 

江苏发布新政:每套住宅应设置新风系统,7月1日起实施!

1. 优化室内热环境,提升居住建筑品质

标准进一步提高了室内热环境要求。规定冬季不采取供暖时,夏热冬冷地区居住建筑室内平均温度应不低于14℃、寒冷地区应不低于12℃,墙体与外窗内表面的温差不应超过4℃,以减少对人体的冷辐射。同时,提升了外窗、分户墙和分户楼板等关键部位节能要求。

 

2. 增设新风系统,营造舒适健康环境

《标准》要求每套住宅应设置新风系统,以改善室内空气品质,可因地制宜选择新风器、户式新风系统或集中新风系统,新风系统设计时应考虑厨房和卫生间局部排风的影响。

 

3. 拓展可再生能源应用,提升建筑节能标准

根据江苏气候特点和资源禀赋,进一步细化提升了居住建筑节能指标和技术要求,扩大了可再生能源建筑的应用形式和范围,推进太阳能光伏系统、太阳能热水系统、空气源热泵系统、地源热泵系统等可再生能源应用,降低对传统能源的依赖,全面支撑居住建筑节能率由65%提升至75%。

国内知名专家对修订后的标准给予高度评价,以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徐伟为首的标准审查专家委员会认为,《标准》填补了夏热冬冷地区居住建筑节能75%标准的空白,整体达到国际水平,与江苏省《绿色建筑设计标准》中关于居住建筑节能原则性、方向性要求相衔接,对江苏绿色建筑高质量发展起到重要支撑作用。

《标准》将于2021年7月1日实施。

江苏发布新政:每套住宅应设置新风系统,7月1日起实施!
END

 

 

转自 :https://mp.weixin.qq.com/s/JOVUk7pbHsXDtbum1t7kpw

2021年民办学费普涨!沪上113所民办初中学费汇总!

今天,升学君给大家汇总整理了2021年各区民办初中的学费住宿情况,发现今年民办初中的学费普遍上涨,只有少数民办学费降低的
 
说明:以下收费情况整理自各民办初中2021年招生简章、各区教育局和家长分享,部分学校的收费情况暂未统计到,所以附上2020年学费供参考
 

徐汇区

2021年民办学费普涨!沪上113所民办初中学费汇总!
2021年民办学费普涨!沪上113所民办初中学费汇总!

黄浦区

2021年民办学费普涨!沪上113所民办初中学费汇总!
2021年民办学费普涨!沪上113所民办初中学费汇总!

静安区

2021年民办学费普涨!沪上113所民办初中学费汇总!
2021年民办学费普涨!沪上113所民办初中学费汇总!

普陀区

2021年民办学费普涨!沪上113所民办初中学费汇总!
2021年民办学费普涨!沪上113所民办初中学费汇总!

虹口区

2021年民办学费普涨!沪上113所民办初中学费汇总!
2021年民办学费普涨!沪上113所民办初中学费汇总!

杨浦区

2021年民办学费普涨!沪上113所民办初中学费汇总!
2021年民办学费普涨!沪上113所民办初中学费汇总!

闵行区

2021年民办学费普涨!沪上113所民办初中学费汇总!
2021年民办学费普涨!沪上113所民办初中学费汇总!

宝山区

2021年民办学费普涨!沪上113所民办初中学费汇总!
2021年民办学费普涨!沪上113所民办初中学费汇总!

嘉定区

2021年民办学费普涨!沪上113所民办初中学费汇总!
2021年民办学费普涨!沪上113所民办初中学费汇总!

松江区

2021年民办学费普涨!沪上113所民办初中学费汇总!
2021年民办学费普涨!沪上113所民办初中学费汇总!

青浦区

2021年民办学费普涨!沪上113所民办初中学费汇总!
2021年民办学费普涨!沪上113所民办初中学费汇总!

金山区

2021年民办学费普涨!沪上113所民办初中学费汇总!
2021年民办学费普涨!沪上113所民办初中学费汇总!

奉贤区

2021年民办学费普涨!沪上113所民办初中学费汇总!
2021年民办学费普涨!沪上113所民办初中学费汇总!

浦东新区

2021年民办学费普涨!沪上113所民办初中学费汇总!
2021年民办学费普涨!沪上113所民办初中学费汇总!

崇明区

2021年民办学费普涨!沪上113所民办初中学费汇总!
2021年民办学费普涨!沪上113所民办初中学费汇总!

长宁区

2021年民办学费普涨!沪上113所民办初中学费汇总!
2021年民办学费普涨!沪上113所民办初中学费汇总!
注:以上学费信息由人工统计输入,若有误,欢迎留言指正!
 
2021年民办学费普涨!沪上113所民办初中学费汇总!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0u3OWyo-lZ3dkUoQpNXK7Q

2020上海中本贯通58个专业录取分数线排位表!

 

2020年高中分数线排位表:上海230所高中分数线排位表!

 

这两天有同学来问中本贯通的各专业分数线,今天给大家统计整理成下表,按各专业录取分数线由高到低排序,供大家参考!

 

2020上海中本贯通58个专业录取分数线排位表!2020上海中本贯通58个专业录取分数线排位表!

转自 :https://mp.weixin.qq.com/s/qHsI_2PTTBvGCrZqvfOenw

保险为什么不好卖了

保险行业拐点来临?

:亓宁
编辑:杨洁
来源:财经天下周刊(ID:cjtxzk)

最近这段时间,二级市场上的保险股走势很不好看。

就在几天之前,各家保险公司纷纷公布了五月份的保费收入情况。除了中国人寿外,包括中国平安、中国太保、新华保险和中国人保在内的4家上市险企的五月保费出现了普降,分别同比下降了5%、1%、14%以及8%。

保险越来越不好卖了。加之此前的一季度,险企们就没能重现往年的“开门红”,这让市场的情绪逐渐悲观起来,“今年比去年疫情的时候还难”。

“行情不好”已经成为险企当前面临的客观难题。但对于保险代理人们来说,今年或许他们面对的最大的难关是,各险企针对代理人的改革,已然开始。它们在对代理人的年龄、学历等准入门槛提高限制条件的同时,也在大量缩减代理人队伍;而包括第三方保险经纪公司、甚至是百万粉丝的网红大V们,也纷纷下场,抢走了保险代理人的“蛋糕”。

保险为什么不好卖了

01
透支“开门红”

今年一季度,国内保险业的保费收入为17995.17亿元,尽管表面看来同比增长了7.8%,但考虑到去年疫情影响下一季度的低基数,实际上,这个数据并不算好看。再加上在今年3月,行业出现了去年3月以来的首次保费负增长,单月行业保费收入为4765.29亿元,同比下跌了3.3%。

这也意味着,保险行业每年第一季度的“开门红”,在今年变成了“开门黑”。不仅如此,下滑的趋势还在进一步被拉大。

即使累计起来计算,数据也不好看。今年前4个月,中国人寿、平安人寿、太保寿险、新华保险、人保寿险等5大险企分别实现保费收入3530亿元、2012.42亿元、1073.25亿元、736.55亿元、539.55亿元,同比增速分别为4.59%、-4.21%、4.45%、7.4%、-6.9%。

5月份的情况依然不容乐观。数据显示,5家险企在今年前五月合计实现了保费收入1.3万亿元,同比微增0.69%;但五月单月合计实现保费1658.77亿元,同比下滑4.14%。

行业内,上一次较为明显的数据滑坡还是发生在2018年,也是中国保险业史上最大规模的一次数据下滑,全行业保费收入下降了11.15%,其中寿险公司保费收入下降幅度高达16.82%。也是在这之前的2017年,监管确立了“保险姓保,回归保障”的基调,随之,年金险、万能险、重疾险迎来了一次较为彻底的监管改革,也成为行业的重要转折点。

在此之前,五花八门的理财型保险,是险企“开门红”的主要依靠。而在变革之后直到如今,行业内卖点最大的险种成了重疾险,这也是最近几年保费收入增长最快、最稳定的险种。

而在近年来,监管对保险产品再次提出了改革要求。去年11月,银保监会发布《中国人身保险业重大疾病经验发生率表》的有关通知,对保险范围、费率等内容作出修改,并规定从2021年2月1日起,旧版重疾定义下的保险产品要全面下架。

一位用户表示,去年年底之前那阵子,一时之间,在大部分人的朋友圈里,“保险代理人都在催着你赶在改革生效之前买重疾险”。

一般来说,保险用户会比较偏向已经积累了大量客户的旧的产品。于是,险企们纷纷喊出了“新不如旧”的口号,为了能让客户尽可能多的划出预算,不少代理人也会暗示客户大病之后带来的无收入困扰,促使他们加大保额预期、增加预算投入。

在一轮透支性销售的影响下,行业期待的“开门红”,在去年四季度就被各大险企提前消费完毕,这也造成了它们在今年严重的“后劲不足”。新单业务量下滑,带来了行业保费收入的持续低迷。平安寿险在2021年的前5个月实现了保费收入2359.61亿元,同比下降4.19%。人保寿险前5个月实现保费收入574.08亿元,较上年同期缩水了7.39%。

再加上车险综合改革下,车均保费的下滑,都让今年上半年差不多成为了近十年来保险公司们最煎熬的半年。

新单销售乏力,以往为保费贡献巨大的保险代理人现在的贡献已经远远不足预期,也让这支渠道“大军”最先感受到了险企革新带来的“阵痛”。

02
保险代理人队伍变奏曲

一位金融领域的从业人士原本兼职做保险代理人,但最终,她还是决定放弃“卖保险”这份工作。“好的时候是很好,一个月能拿到6万元;但是行情不好的时候,一个月下来一分钱也没有。”

多家险企正在优化代理人质量。除了提高学历要求等招聘的门槛之外,大部分险企已经开始缩减自己的代理人队伍。今年的第一季度,数据显示,国内5大上市险企的代理人规模已经比年初缩减了13万人。其中,中国人寿代理人数量比去年年末减少了近10万人,降到了报告期的135.7万人;中国平安的代理人经过连续三个季度下滑后,降至98.57万人。

保险代理人的“人海战术”已经走到了瓶颈。

2019年,北漂多年的韩娜决定每年划出6000块钱的预算买一份重疾险。“当时因为怕死,怕得了大病没钱治,交个20年还能保终身,最后用不上至少还能返钱。”韩娜表示,自己在朋友推荐下认识了一位保险代理人,对方的“返佣金”条件更加增强了购买的决心。

家在北京的孙婧也通过朋友,在工作的第一年就给自己买了重疾险和商业养老险。“我觉得重疾险是个越早买性价比越高的险种,所以也在给身边的朋友’安利’。”

她们的投保都发生在2019年。这时恰逢保险业的高光时刻,接近千万的保险代理人一举将行业保费收入“干”到了4万亿元大关。

在2015年时,监管取消了代理人资格认证,保险销售门槛进一步降低,加上“卖保险很赚钱”的认知,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了保险销售大军。根据中国银保监会的数据,2014-2019年,我国的保险代理人数量从2014年的325万增长至973万人,翻了三倍还多。

在这期间,很多人感受到了“人人卖保险”的氛围。在山东某三线城市的80后“打工人”元扬回忆,前几年在当地的三四线城市乃至下面的乡镇和村庄,大部分人买保险,都是通过亲戚购买的,“即使是现在也还很普遍”。这在一二线城市也并不稀奇,家在北京的萧亮说,他的周围也不缺卖保险的人。

但也就是在2019年左右,这种趋势也逐渐“见顶”。2015年至2019年,在全国保费收入超过4万亿元的同时,保险代理人的增速也从44.9%逐年下降到39.5%、22.8%、2.9%和4.6%。

保险代理人营销典型的“朋友圈经纪”方式,往往对未来的业务进行了“透支”,而且很难具有持续性。而时间一长,这种模式对险企的影响也慢慢显现出来,诸如销售误导泛滥、产品良莠不齐等非良性的竞争现象,直接影响了整体行业形象。

“父母那一代人可能会觉得推销保险是在骗钱。”孙婧说,但她认为,现在自己的同龄朋友对保险的态度已经很开放,并不会保持和上一代同样的看法。但同样是北京“90后”的萧亮则认为,“社保几乎可以覆盖所有的常见大病,那些保险代理人为了赚高比例的佣金和完成业绩,会想方设法给你洗脑。”萧亮对《财经天下》周刊吐槽说。

而来自三四线城市的保险潜在客户,仍然担心自己遇到“骗子”。“经常在网上看到被保险骗的例子,就对保险有抵触。而且一般买保险都是有钱人的选择,就算选择买保险也会优先选择给老人和孩子买。”元扬表示,这些“偏见”抹掉了自己的保险意识,即使受到周围人推荐保险产品,也全都“狠狠拒绝了”,“感觉都是坑”。

事实上,元扬的担忧恰恰是现在代理人制度的缺陷,为了能让客户签单,代理人不惜采用误导等手段忽悠消费者,而一旦消费者意识到自己被忽悠了,代理人也往往在业务拓展方面走上了穷途末路。

在黑猫投诉上,关于保险的投诉超过9万条,问题包括低价诱导、不合理扣款、虚假宣传等,但更多的还是理赔纠纷。

已经拿到理财师资格的保险顾问李想告诉《财经天下》周刊,她了解到、接触过的客户不满主要来自对方的预期与合同条款不符,其中最常见的就是客户“以为某种情况能赔付”最终却赔付不了,“骗”和“坑”就成了不少人对保险的印象。而这其中,保险代理人对保险条款的讲解非常重要。

保险行业的鱼龙混杂、泥沙俱下,令不少人对此保持了强烈的戒备心理,同时也给保险业的进一步发展,造成了障碍。

03
“分食者”凶猛

保险公司的渠道也在悄然发生着变化,相比各家保险公司自己嫡系的代理人队伍,第三方保险经纪公司的地位日益突出。因为与代理人只卖自家的保险产品不同,第三方经纪公司可以站到客户的立场上,货比三家,帮客户选择更好的保险产品。

与保险公司传统的代理人“人海战术”的首轮对战中,保险经纪公司已经占据了优势。“保险公司一般会筛选最优秀的产品给我们卖,这样也能保证我们的合作发挥最大的效用。”一位某大型保险经纪公司的保险顾问李想对《财经天下》周刊透露,尽管行业数据不好,但该公司今年的业务增长明显。“因为我们的服务不是一次性的,后续最重要的就是理赔,所以立场与客户保持一致对我们也更有利。我们卖某家产品的动力,倒不是完全因为佣金差异。”

有业内人士分析,在保险行业产品与渠道改革的拐点,这种分化会日益加剧。

不过,目前市场上对保险代理人/保险顾问(第三方)的评价依然是褒贬不一。“说卖保险赚钱,我觉得其中有很大的误解。”李想透露,现在在保险经纪公司做顾问压力很大,如果拿不到理财师资格,他们甚至连五险一金都没有,而想要维持业务量,就必须靠专业性让客户主动“导流”。

“我们肯定是没有保险公司的代理队伍强大,但是我们也会通过专业性来做弥补,当然你也可以理解为,是‘1个人做10个人的量’。”另一位保险经纪人表示。

现在,随着互联网大潮的推动,在提高了不同层次的消费者“财商”、为更多人清扫理财盲区的同时,也让保险产品的支付渠道发生了新的转移:除了微信、支付宝,当下最受欢迎的短视频终端也可以一键下单了。

于是,越来越多的保险代理人/保险顾问发现,尤其在疫情之后,自己的“活”开始被网红主播“抢走”了,更多的保险产品目前已开始寻求私域流量主的合作。“他们基本是按照粉丝量排名来找,找的大部分是财经领域的网红。”一位抖音大V告诉《财经天下》周刊,比如找到他“导流”的就多是年金即理财型产品,“给出的合作报酬还是比较诱人的,只要带客源就可以,(分成)按照成交额的50%。”

这也意味着,至少年金类的产品,代理人的保费抽成可能保持在50%甚至60%-70%以上。

对于网红主播们来说,这的确是一块看起来非常不错的“蛋糕”。半个月前,在青岛举办的一场新金融论坛上,做搞笑内容“火”起来的快手大V就坐上了嘉宾的位置,与多位金融圈人士畅谈流量科技与保险业的融合。该大V在台上直言,尽管自己所在的领域“与金融业格格不入”,但在靠短视频卖保险这件事上,很多人都认同了其中的效果,他也表示会用更“好玩的方式”让用户产生想要购买保险产品的欲望。

相比之下,目前业内更关心的还是,保险行业革新的“阵痛期”什么时候过去,以及未来该走向何处。目前不少券商都对下半年的保险业务表达了乐观预期,但在长远趋势上,业内仍难达成一致。

近期香港与内地资本市场保险股出现了持续的集体下跌,今年以来整个板块已经大幅跑输大市。业内人士认为,除了保费收入下滑外,头部险企普遍降低今年的权益投资收益预期也让市场信心大减,而权益投资对保险公司净利影响仍然较大。

转自 :https://mp.weixin.qq.com/s/fq60aCkBTclglUu6wB-4J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