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0万代理人,放弃了“卖保险”

去年一年中,已经有130万保险代理人离开了这个行业。“百万大军”退潮,他们都去哪儿了?是保险卖不动了吗?

作者|倪萍
编辑|杨洁
来源|财经天下周刊[ID:cjtxzk]
封面图|网络

保险市场的风向悄悄变了。
国内的900万保险代理人的庞大“队伍”,正在迎来变局。当年“人人卖保险”的境况正在迅速缩水,在2020年一年间,已经有超过130万代理人离开了这个行业。
今年以来,大规模流失的保险代理人与持续低迷的保险业务相互映衬,成为外界关注的焦点。A股五大上市险企披露的前6个月合计保费收入增速已低于行业整体发展速度4.56个百分点;而一季度,五大上市险企的从业人员已合计减少了13万人。
那些离开的保险代理人去哪儿了?

130万代理人,放弃了“卖保险”

“干什么都比卖保险靠谱”
130万代理人,放弃了“卖保险”
季磊正在为团队中人员的流失而苦恼。“(行业中)流出的人多,进入的人变少了。而留下来的保险代理人的个人产能也在下降。”
2014年,对于正在寻找第二份工作的季磊来说,中国平安的优势是,这是一个自己“不用考虑它会不会倒闭”的存在。在这之前,他所供职一年多的外贸公司因为外部原因关停,公司的稳定性也成为他求职时考虑的首要因素。
他在那一年加入中国平安,从事保险代理的工作。此后7年,季磊经历了行业的增长,并成为一个小团队的负责人。然而在今年,他突然发觉,保险“不太好做了”。
季磊不肯透露具体的数据,但他表示,他所在的团队正在经历“大幅度的减员”。“整个行业受到疫情的影响都很大。”季磊说。
这不是季磊一个人的感受。不止一位保险行业的从业人员透露,保险代理人们,正在“离开”这个行业
陈玉梅也在犹豫,是否加入保险代理人退潮的“大军”行列中。与季磊不同,她是以兼职代理人身份加入了现在任职的保险公司,加入的原因也很简单:为了买保险时拿到更多的优惠。成为保险代理人后,她为自己和亲友购买保险时可以拿到比例不等的佣金。
陈玉梅的很多同事也基于相同打算,跟着她做起了兼职代理人。不过,现在陈玉梅发现,自己的同事已经陆续退出,回归到了原本的生活轨道中。
根据上市险企披露的年报,可以窥见个险销售队伍的 “缩水”。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末,中国人寿的销售总人力约为145.8万人,较去年的185万人减少了39.2万人,同比下滑21.2%;中国平安个险销售人力102.4万人,同比减少约12.3%;太保寿险代理人数量为74.9万人,同比下滑5.2%。
“事实上,从保险业发展到现在,每年都有人离开。今年大规模的代理人‘脱落’保险行业,更多的是过去十年中发展的积累。”一位保险从业人员如是评论。
大多数人都体会过身边“人人卖保险”的氛围。在季磊从业一年后的2015年,彼时的保监会发布了《关于保险从业人员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取消了保险从业资格考试。随之而来的,是保险业的急速扩张,保险代理人从业人数由2014年的325万增长到2019年的973万人。而在2020年年末,这一数据已下降到了842.8万。
这意味着,在2014年到2019年间,保险业连续扩充了648万人。但在去年一年中,已经“跑掉了”130.2万保险代理人。
“从业资格取消导致了保险业快速发展,这个过程中肯定会吸纳大量不合适的人员,现在也是他们在集中退出。”上述保险从业人士表示。
事实上,保险业的“大进大出”,多与大量的兼职代理人进入、退出行业有关。“很多人想兼职来做代理人,更多地还是为了满足自己配置保险的需求,该买的买完了,就不想做下去了。”陈玉梅说。
一位做兼职代理人的金融业从业人士也决定,不再“卖保险”了。“好的时候一个月能拿到五六万元;但是行情不好的时候,一个月下来一分钱也没有。”
“在这些年中,保险代理人的人均收入其实没有显著变化,而疫情开始到现在,保险出单少,更是直接影响了代理人的收入水平。”上述保险公司从业人员指出。
“随着互联网发展,现在赚钱的渠道太多了,送外卖、开滴滴,随便做点什么也比干保险要靠谱。”该人士称。

130万代理人,放弃了“卖保险”

保险不好卖,险企增长失速

保险“不好卖”了。
季磊说,虽然从长期看,疫情提升了人们的保险意识,利好行业的发展,但在疫情后的短期内,“手中有尽可能多的现金流,是人们考虑更多的问题。买保险对于很多人来说是一种‘消费’行为,而不是‘投资’行为。这就使人们对于保险的预算大为缩减。”
供应端也在发生变化。前述保险从业人员感慨,“一方面,各家保险公司的产品差异性逐渐缩小,同一类型的产品间竞争更为激烈,如重疾险、健康险等保障性险种越来越回归保障本质;而另一方面,好卖的保险产品也在减少。”他解释说,“好卖的产品”主要是指“既能让保险代理人‘有得赚’,也能为客户带来‘高收益’的理财型保险产品”。
不过,他也指出,对于保险公司而言,这些离开的保险代理人并非销售的主力人员。“一是收入比较低,留也留不住,二是保险公司也顺其自然,考核掉了产能不高的从业者。”
季磊也认可这一观点。“通常人均产能不高的都淘汰出去了,能留下来就是‘绩优’的,就往上升了。”他在采访中打着手势,一手向下,代表“淘汰”,另一只手高高举起,表示“向上走”。
但从各大险企的业绩来看,保险代理人的流失,最终也带来了失速的数据表现。2020年,太平洋寿险代理人队伍月均举绩率57.8%,同比下降1个百分点,月人均首年保险业务收入3259元,同比下降22.6%;新华保险月均合格人力为12.8万人,同比减少3.8%;月均合格率为23.8%,同比下降9.2个百分点;月均人均综合产能2617元,同比下降22.7%。
而作为衡量保险业未来发展空间及利润水平的重要指标,险企新业务价值在去年发生了波动。年报显示,太保寿险的一年新业务价值为178.41亿元,同比下滑27.5%。中国平安代理人渠道新业务价值为429.13亿元,同比减少37.1%。
中国平安同时还在年报中披露了代理人活动率的变化情况。据悉,代理人活动率是当年各月出单代理人数量之和与当年各月在职代理人数量之和的比值。在这项指标中,中国平安由2019年的60.9%下降为2020年的49.3%。
130万代理人,放弃了“卖保险”

130万代理人,放弃了“卖保险”

保险经纪公司“截胡”
陈玉梅发现,她身边一些从保险公司“出走”的代理人朋友,加入了当地的保险经纪公司。陈玉梅的朋友告诉她,保险经纪公司给他们开出的条件的确更为丰厚,“也能学到更多专业的东西”。
保险代理人大军“汹涌退潮”时,保险经纪公司正在中间“截胡”。
同为保险中介,保险代理人和保险经纪人对于保险市场的业务发展均有重要影响。但保险代理人在目前现有发展中,更多的是指保险公司的代理人,仅代理某一家险企的保险产品;而保险经纪人则可以代理多家保险公司产品,提供保险组合方案。对此陈玉梅打了个比方:“保险经纪公司“就像是‘保险超市’,可以同时销售多家保险公司的产品。”
东文财富风险管理事务所创始人陈琨表示,与头部险企业绩承压的表现不同,他感受到的则是团队的扩张和营收的增长。这家隶属于大童保险经纪公司的事务所,目前规模在百余人左右。在大童经纪内部,孵化出的像东文财富这样的事务所规模不等,它们分布在大童经纪分公司所在的22个省市中,代表了保险销售市场的另一种模式。
也是在2014年,陈琨结束了在上海的投资工作,回到昆明开始了自己保险经纪人的职业生涯。他说,大童经纪内部,像这样的事务所有很多,团队规模小至百余人、大到上万人都有。”你可以把(公司)理解为淘宝平台,而事务所是淘宝中的商家。”
“保险公司业绩下滑的问题,在我们这里并不存在。”陈琨表示,“我的事务所今年前6月的保费收入就已经超过了去年全年。”
北京联合大学金融系老师杨泽云表示,保险代理人的减少,还受到网络的普及以及客户受教育水平提升的影响,这使得消费者愿意并能在多家公司的多种产品之间对比分析。此外,相比保险代理人,保险经纪人通过产品组合销售而获得更多优势。虽然保险代理人仍是市场销售的主力,但保险经纪人也在近年来有了较快增长。
市场正在发生变化。可以看出,保险经纪公司正以强势的姿态,参与到对代理人的“挖角”争夺战中。
“在业务层面,保险经纪公司的确有值得称赞的地方。”季磊说,但他同时也吐槽,“但有一点不好的就是,这两年他们在保险公司疯狂挖人。”
陈琨对这一“指控”并不避讳。他很爽快地承认:“刚开始,我们的确会在保险公司大量地找人,但找着找着,我们发现(找来的人)并不符合要求,后来就觉得没必要找了。”
他解释称,保险代理人的“金字塔模式”,决定了层级越高的人可能并不是出单最多,或最有能力的人。“那么,可能在进入经纪公司后并不太适合我的发展要求,所以我们现在更多地是在社会中寻找适合的人才。”
公开数据显示,2021年前6个月,A股五大上市险企的保费收入合计约为1.5万亿元,同比微增0.64%,较行业整体增速5.2%减少了4.56个百分点。也就是说,在今年上半年,中小险企较多拉起了行业保费的增长。
根据企查查数据,截至2021年初,我国共有3.8万家保险经纪相关企业。纵观其发展,2016年起,保险经纪市场规模扩大,当年增长率为10年来最高,同比增133%,新增4810家。2020年,注册量为10年来峰值,共新增1.04万家,同比增长41%。而根据多家媒体报道,2020年至今,超1700家保险分支机构被裁撤。

130万代理人,放弃了“卖保险”

争议的代理人“培训”制度
“早会”成为了周文波最终决定是选择保险公司还是经纪公司的关键因素。
接到某保险公司的面试通知后,他来到公司,刚巧赶上了当天的“早会”。“太可怕了。”周文波回忆说,“保险公司的早会上,你看不到客观的东西。他们播放一段飞夺泸定桥的视频,然后要求代理人像夺取桥头一样拿下客户。”这让他觉得难以接受,“客户又不是我们的敌人。”旁听早会后,他放弃了面试,随后选择入职了一家保险经纪公司。
定期“早会”是保险从业人员了解行业、公司或产品的重要途径,也是保险公司或保险经纪公司“培训”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相比而言,周文波认为,保险经纪公司的培训中“干货比较多,不打鸡血”。“如何帮助客户厘清需要解决的问题”是早会培训中的重要内容。
王帆是人保财险的员工,也兼职负责培训并成为了高级培训师。她介绍说,90年代初,代理人制度引入国内,以中国人寿为代表的寿险公司开始做培训。经过多年发展,寿险业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培训体系。而寿险公司拥有的养老险、年金险、健康险等丰富产品类型,也决定了他们需要经常的、不断的培训,帮助代理人了解产品。
王帆表示,在对代理人前三个月的培训中,需要从心态、保险产品和专业知识等各种角度集中培训,“以鼓励、树立(他们的)理念和信心。”但她也指出,代理人对业务的熟悉程度和经纪人是不太相同的,好的经纪人需要全流程跟踪,而代理人更侧重销售保单。
不过,复杂的、多样化的培训,在行业中通常被简化成了“业绩考核指标”和“销售话术培训”。而这也进而影响到了保险代理人的专业度。前述业内人士表示,“这是展业模式出了问题。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和保险意识的普及,消费者发生了很大变化,但我们的代理人还在通过简单的话术来出单,实际上就跟不上市场需求了。”
王帆认为,代理人和经纪人的差别也决定了两者的发展方向。理论上,代理人由保险公司雇佣,为指定的保险公司销售保险产品,只负责销售保险公司固定的保险产品,特别是寿险更为明显,保险公司支付佣金,理赔由专职理赔人员负责,大多数个人代理人以寿险业务为主,对招募专业的认知度要求不高,社会各阶层人士都可以加入此队伍,通过培训考核能很快上岗展业。
而经纪人是由被保险人“聘用”的,为客户投保哪个保险公司出谋划策,在保险售前、售中、售后为客户服务全流程跟踪,包括理赔等,客户支付经纪费给经纪人,目前实际操作是保险公司支付经纪费,以非寿险业务为主,更注重招募有专业技术含量的人员。
陈琨也提到,“保险代理人‘排他性’的培训,更多地是强调某个公司、某个产品的价值,而不是公正客观认识保险本身。”
正如陈玉梅所谈到的,初入保险业时,她也希望可以获得更多的专业知识,但很快她就发现,“很多保险公司并没有沉淀下来,更好地培训业务员,来追求长期发展,而是更关心销售。早会也主要通过讲解大量的案例来说明保险的重要性。”
这一度让她感到沮丧。
不可否认,保险代理人的“人海战术”曾帮助消费者快速提升了保险的意识,尽管这个过程伴随了投诉、纠纷和对保险的误解。“但当年轻一代消费者成长起来,他们已经认识到保险的重要性。对他们而言,更渴求的是如何找到更加靠谱的保险产品。”前述保险从业人员表示。
阳光人寿总裁王润东曾在公开演讲中指出:“有推算认为,国内有过保险从业经历的人实际上已经达到了7500万,也就是说每11个人中就有1个人从事过或正在从事保险行业。”
但这些保险代理人的专业度正在影响着消费者对于险企及保险本身的看法。
130万代理人,放弃了“卖保险”

130万代理人,放弃了“卖保险”

个险代理人改革拐点未至 
重压之下的保险公司也已纷纷推行改革来“清虚火”。
去年以来,已有保险公司陆续开启个险队伍转型,发布了人才培养计划。如中国太保发布“30周年庆典版活力基本法”,推动代理人队伍向“专业”、“服务”、“成长”的价值观靠拢;人保寿险推出星火计划;大都会人寿发布新纪元菁英计划2.0等。可以看出,培养高素质的代理人队伍、优化代理人质量,成为寿险公司的共同目标。
陈玉梅所在的保险公司也发布了代理人培养计划,如,大专以上学历的代理人将会在薪资上获得更高收入。她认为,保险公司的改革是可行的,但如同一个人的成长,改革也是有过程的;而在这个过程中,陈玉梅担忧的是,公司的改革策略能否“不走样”地执行下去。“毕竟保险公司还会有业绩考核的压力。”她说。而这种压力可能会给公司改革的执行带来“偏差”。
光大证券7月23日发布的研报显示,过去粗放式发展的保险业推动力主要在于产品创新及政策指引,人力渠道的本质问题一直存在,只是过去并未暴露。保险业急需新高业务价值率产品拔高短期业绩,但并未有新的销量较突出的且满足市场核心需求的产品。因此人力渠道的粗放式发展问题逐渐凸显,保险业供给侧改革势在必行。但保险业由粗放式发展转向高质量发展的拐点仍需等待。
7月初,中国平安在回应投资者“寿险改革何时见效”的问题时表示,针对保险代理人,中国平安在坚持有质量的人力发展策略、提升增员质量的同时,将通过寿险改革升级管理平台,充分帮助代理人获客、展业,推动队伍转型发展,提升队伍人均产能。
面对保险代理人的流失,从事了近35年保险业的王帆认为,“这是很正常的”,保险经纪人和保险代理人的经营思路不一样,“经纪公司并不需要特别多的人”,两者其实各自拥有各自的市场。
“逆境之下,我反而会有干劲儿。”季磊说,“越是困难的时刻,越会有大的机遇。我对这个行业还是非常看好的。”
(应受访者要求,文中季磊、陈玉梅、周文波、王帆均为化名)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FK-2mOw2VwrBEnaMsKMf_A

保险为什么不好卖了

保险行业拐点来临?

:亓宁
编辑:杨洁
来源:财经天下周刊(ID:cjtxzk)

最近这段时间,二级市场上的保险股走势很不好看。

就在几天之前,各家保险公司纷纷公布了五月份的保费收入情况。除了中国人寿外,包括中国平安、中国太保、新华保险和中国人保在内的4家上市险企的五月保费出现了普降,分别同比下降了5%、1%、14%以及8%。

保险越来越不好卖了。加之此前的一季度,险企们就没能重现往年的“开门红”,这让市场的情绪逐渐悲观起来,“今年比去年疫情的时候还难”。

“行情不好”已经成为险企当前面临的客观难题。但对于保险代理人们来说,今年或许他们面对的最大的难关是,各险企针对代理人的改革,已然开始。它们在对代理人的年龄、学历等准入门槛提高限制条件的同时,也在大量缩减代理人队伍;而包括第三方保险经纪公司、甚至是百万粉丝的网红大V们,也纷纷下场,抢走了保险代理人的“蛋糕”。

保险为什么不好卖了

01
透支“开门红”

今年一季度,国内保险业的保费收入为17995.17亿元,尽管表面看来同比增长了7.8%,但考虑到去年疫情影响下一季度的低基数,实际上,这个数据并不算好看。再加上在今年3月,行业出现了去年3月以来的首次保费负增长,单月行业保费收入为4765.29亿元,同比下跌了3.3%。

这也意味着,保险行业每年第一季度的“开门红”,在今年变成了“开门黑”。不仅如此,下滑的趋势还在进一步被拉大。

即使累计起来计算,数据也不好看。今年前4个月,中国人寿、平安人寿、太保寿险、新华保险、人保寿险等5大险企分别实现保费收入3530亿元、2012.42亿元、1073.25亿元、736.55亿元、539.55亿元,同比增速分别为4.59%、-4.21%、4.45%、7.4%、-6.9%。

5月份的情况依然不容乐观。数据显示,5家险企在今年前五月合计实现了保费收入1.3万亿元,同比微增0.69%;但五月单月合计实现保费1658.77亿元,同比下滑4.14%。

行业内,上一次较为明显的数据滑坡还是发生在2018年,也是中国保险业史上最大规模的一次数据下滑,全行业保费收入下降了11.15%,其中寿险公司保费收入下降幅度高达16.82%。也是在这之前的2017年,监管确立了“保险姓保,回归保障”的基调,随之,年金险、万能险、重疾险迎来了一次较为彻底的监管改革,也成为行业的重要转折点。

在此之前,五花八门的理财型保险,是险企“开门红”的主要依靠。而在变革之后直到如今,行业内卖点最大的险种成了重疾险,这也是最近几年保费收入增长最快、最稳定的险种。

而在近年来,监管对保险产品再次提出了改革要求。去年11月,银保监会发布《中国人身保险业重大疾病经验发生率表》的有关通知,对保险范围、费率等内容作出修改,并规定从2021年2月1日起,旧版重疾定义下的保险产品要全面下架。

一位用户表示,去年年底之前那阵子,一时之间,在大部分人的朋友圈里,“保险代理人都在催着你赶在改革生效之前买重疾险”。

一般来说,保险用户会比较偏向已经积累了大量客户的旧的产品。于是,险企们纷纷喊出了“新不如旧”的口号,为了能让客户尽可能多的划出预算,不少代理人也会暗示客户大病之后带来的无收入困扰,促使他们加大保额预期、增加预算投入。

在一轮透支性销售的影响下,行业期待的“开门红”,在去年四季度就被各大险企提前消费完毕,这也造成了它们在今年严重的“后劲不足”。新单业务量下滑,带来了行业保费收入的持续低迷。平安寿险在2021年的前5个月实现了保费收入2359.61亿元,同比下降4.19%。人保寿险前5个月实现保费收入574.08亿元,较上年同期缩水了7.39%。

再加上车险综合改革下,车均保费的下滑,都让今年上半年差不多成为了近十年来保险公司们最煎熬的半年。

新单销售乏力,以往为保费贡献巨大的保险代理人现在的贡献已经远远不足预期,也让这支渠道“大军”最先感受到了险企革新带来的“阵痛”。

02
保险代理人队伍变奏曲

一位金融领域的从业人士原本兼职做保险代理人,但最终,她还是决定放弃“卖保险”这份工作。“好的时候是很好,一个月能拿到6万元;但是行情不好的时候,一个月下来一分钱也没有。”

多家险企正在优化代理人质量。除了提高学历要求等招聘的门槛之外,大部分险企已经开始缩减自己的代理人队伍。今年的第一季度,数据显示,国内5大上市险企的代理人规模已经比年初缩减了13万人。其中,中国人寿代理人数量比去年年末减少了近10万人,降到了报告期的135.7万人;中国平安的代理人经过连续三个季度下滑后,降至98.57万人。

保险代理人的“人海战术”已经走到了瓶颈。

2019年,北漂多年的韩娜决定每年划出6000块钱的预算买一份重疾险。“当时因为怕死,怕得了大病没钱治,交个20年还能保终身,最后用不上至少还能返钱。”韩娜表示,自己在朋友推荐下认识了一位保险代理人,对方的“返佣金”条件更加增强了购买的决心。

家在北京的孙婧也通过朋友,在工作的第一年就给自己买了重疾险和商业养老险。“我觉得重疾险是个越早买性价比越高的险种,所以也在给身边的朋友’安利’。”

她们的投保都发生在2019年。这时恰逢保险业的高光时刻,接近千万的保险代理人一举将行业保费收入“干”到了4万亿元大关。

在2015年时,监管取消了代理人资格认证,保险销售门槛进一步降低,加上“卖保险很赚钱”的认知,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了保险销售大军。根据中国银保监会的数据,2014-2019年,我国的保险代理人数量从2014年的325万增长至973万人,翻了三倍还多。

在这期间,很多人感受到了“人人卖保险”的氛围。在山东某三线城市的80后“打工人”元扬回忆,前几年在当地的三四线城市乃至下面的乡镇和村庄,大部分人买保险,都是通过亲戚购买的,“即使是现在也还很普遍”。这在一二线城市也并不稀奇,家在北京的萧亮说,他的周围也不缺卖保险的人。

但也就是在2019年左右,这种趋势也逐渐“见顶”。2015年至2019年,在全国保费收入超过4万亿元的同时,保险代理人的增速也从44.9%逐年下降到39.5%、22.8%、2.9%和4.6%。

保险代理人营销典型的“朋友圈经纪”方式,往往对未来的业务进行了“透支”,而且很难具有持续性。而时间一长,这种模式对险企的影响也慢慢显现出来,诸如销售误导泛滥、产品良莠不齐等非良性的竞争现象,直接影响了整体行业形象。

“父母那一代人可能会觉得推销保险是在骗钱。”孙婧说,但她认为,现在自己的同龄朋友对保险的态度已经很开放,并不会保持和上一代同样的看法。但同样是北京“90后”的萧亮则认为,“社保几乎可以覆盖所有的常见大病,那些保险代理人为了赚高比例的佣金和完成业绩,会想方设法给你洗脑。”萧亮对《财经天下》周刊吐槽说。

而来自三四线城市的保险潜在客户,仍然担心自己遇到“骗子”。“经常在网上看到被保险骗的例子,就对保险有抵触。而且一般买保险都是有钱人的选择,就算选择买保险也会优先选择给老人和孩子买。”元扬表示,这些“偏见”抹掉了自己的保险意识,即使受到周围人推荐保险产品,也全都“狠狠拒绝了”,“感觉都是坑”。

事实上,元扬的担忧恰恰是现在代理人制度的缺陷,为了能让客户签单,代理人不惜采用误导等手段忽悠消费者,而一旦消费者意识到自己被忽悠了,代理人也往往在业务拓展方面走上了穷途末路。

在黑猫投诉上,关于保险的投诉超过9万条,问题包括低价诱导、不合理扣款、虚假宣传等,但更多的还是理赔纠纷。

已经拿到理财师资格的保险顾问李想告诉《财经天下》周刊,她了解到、接触过的客户不满主要来自对方的预期与合同条款不符,其中最常见的就是客户“以为某种情况能赔付”最终却赔付不了,“骗”和“坑”就成了不少人对保险的印象。而这其中,保险代理人对保险条款的讲解非常重要。

保险行业的鱼龙混杂、泥沙俱下,令不少人对此保持了强烈的戒备心理,同时也给保险业的进一步发展,造成了障碍。

03
“分食者”凶猛

保险公司的渠道也在悄然发生着变化,相比各家保险公司自己嫡系的代理人队伍,第三方保险经纪公司的地位日益突出。因为与代理人只卖自家的保险产品不同,第三方经纪公司可以站到客户的立场上,货比三家,帮客户选择更好的保险产品。

与保险公司传统的代理人“人海战术”的首轮对战中,保险经纪公司已经占据了优势。“保险公司一般会筛选最优秀的产品给我们卖,这样也能保证我们的合作发挥最大的效用。”一位某大型保险经纪公司的保险顾问李想对《财经天下》周刊透露,尽管行业数据不好,但该公司今年的业务增长明显。“因为我们的服务不是一次性的,后续最重要的就是理赔,所以立场与客户保持一致对我们也更有利。我们卖某家产品的动力,倒不是完全因为佣金差异。”

有业内人士分析,在保险行业产品与渠道改革的拐点,这种分化会日益加剧。

不过,目前市场上对保险代理人/保险顾问(第三方)的评价依然是褒贬不一。“说卖保险赚钱,我觉得其中有很大的误解。”李想透露,现在在保险经纪公司做顾问压力很大,如果拿不到理财师资格,他们甚至连五险一金都没有,而想要维持业务量,就必须靠专业性让客户主动“导流”。

“我们肯定是没有保险公司的代理队伍强大,但是我们也会通过专业性来做弥补,当然你也可以理解为,是‘1个人做10个人的量’。”另一位保险经纪人表示。

现在,随着互联网大潮的推动,在提高了不同层次的消费者“财商”、为更多人清扫理财盲区的同时,也让保险产品的支付渠道发生了新的转移:除了微信、支付宝,当下最受欢迎的短视频终端也可以一键下单了。

于是,越来越多的保险代理人/保险顾问发现,尤其在疫情之后,自己的“活”开始被网红主播“抢走”了,更多的保险产品目前已开始寻求私域流量主的合作。“他们基本是按照粉丝量排名来找,找的大部分是财经领域的网红。”一位抖音大V告诉《财经天下》周刊,比如找到他“导流”的就多是年金即理财型产品,“给出的合作报酬还是比较诱人的,只要带客源就可以,(分成)按照成交额的50%。”

这也意味着,至少年金类的产品,代理人的保费抽成可能保持在50%甚至60%-70%以上。

对于网红主播们来说,这的确是一块看起来非常不错的“蛋糕”。半个月前,在青岛举办的一场新金融论坛上,做搞笑内容“火”起来的快手大V就坐上了嘉宾的位置,与多位金融圈人士畅谈流量科技与保险业的融合。该大V在台上直言,尽管自己所在的领域“与金融业格格不入”,但在靠短视频卖保险这件事上,很多人都认同了其中的效果,他也表示会用更“好玩的方式”让用户产生想要购买保险产品的欲望。

相比之下,目前业内更关心的还是,保险行业革新的“阵痛期”什么时候过去,以及未来该走向何处。目前不少券商都对下半年的保险业务表达了乐观预期,但在长远趋势上,业内仍难达成一致。

近期香港与内地资本市场保险股出现了持续的集体下跌,今年以来整个板块已经大幅跑输大市。业内人士认为,除了保费收入下滑外,头部险企普遍降低今年的权益投资收益预期也让市场信心大减,而权益投资对保险公司净利影响仍然较大。

转自 :https://mp.weixin.qq.com/s/fq60aCkBTclglUu6wB-4Jw

九卦 | 侯本旗:巨亏28亿背后的助贷江湖,蜜糖缘何变砒霜?

5月19日,银保监会官网发布《信用保险和保证保险业务监管办法》,《办法》要求保险公司在6个月过渡期内逐步降低融资性信保业务的未了责任余额,同时要求保险公司必须与具有合法融资服务资质的机构合作。业界认为,这个办法捏住了“助贷+保险”模式风险积累的七寸,不仅会刹车保险公司信保业务,而且会搅动现金贷助贷江湖。
作者:侯本旗(清华经管中国金融研究中心特邀研究员、九卦金融圈专栏作家)
编辑:严世杰
来源:九卦金融圈

九卦 | 侯本旗:巨亏28亿背后的助贷江湖,蜜糖缘何变砒霜?

 助贷险的故事 

人保财险2019年报显示,其信用保证保险承保亏损高达28.84亿元,居诸险种之首。发生巨额亏损的保险产品是借款人履约保证险,俗称助贷险。
信用保证保险是保险公司的一项常规业务,长期以来业务量不大,2005年,平安产险组建平安信保团队,创新推出“保证保险+银行贷款”业务模式,帮助借款人获取无抵押贷款,助贷险开始出现。
 
2013年开始,在创新创业的大环境下,部分由于监管滞后,满足工薪者短期少量资金需求的月借月还的美国发薪日贷款的模式,在中国异化为类似于信用卡分期的畸高利率的无抵押网络贷款,这种线上运营现金到账的不限用途贷款俗称现金贷。
经营现金贷的金融创业公司大量出现,无人监管。经过了校园贷的无门槛放款和无底线暴力催收,监管当局看清了普惠金融幌子背后无抵押网络贷款的高利贷本质,以及智能风控金融科技背后的掠夺性定价机制,采取多种措施规范现金贷业务。
互联网金融风险专项整治工作领导小组2017年12月1日印发了著名的“141号文件”《关于规范整顿“现金贷”业务的通知》,通知第一条第一款规定“设立金融机构、从事金融活动,必须依法接受准入管理。未依法取得经营放贷业务资质,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经营放贷业务。”
没有放贷业务资质,或者关联网络小贷公司不能支持其业务规模的金融创业公司,纷纷寻求有资质有资金的金融机构合作,利用原来的客户流量和大量数据,协助持牌机构放贷,俗称助贷,金融创业公司也由放贷公司变成助贷公司。
合作机构首选就是银行,在零售业务线上获客焦虑和公司业务贷款风险加剧的双重驱动下,很多银行对和外部机构合作获客放贷持积极态度,但由于对自家信用卡违约和损失情况心知肚明,银行们不相信外部机构高收益低风险的神话,不愿意以承担全部风险为代价获取15-30%的高收益,而是希望只出资金不担风险,获取7-9%的无风险收益。
金融创业公司成立融资担保公司虚假转移风险的把戏被很多银行看穿,金融创业公司想到了信用履约保证保险。希望转移风险的金融创业公司和希望弯道超车的保险公司一拍即合,补齐了助贷业务拼图的最后一块板,出现了不同名称的保险代偿产品,俗称助贷险。
2015年7月中国人民银行等十部委联合发布著名的“221号文件”《关于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鼓励保险公司与互联网企业合作,提升互联网金融企业风险抵御能力”,信用保证保险险成为一些中小保险公司弯道超车的机会,2016年阳光保险牵头成立了中国第一家信用保证保险公司。2017年141号文以及消费贷款的扩张趋势,让更多的保险公司认为遇到了千载难逢的布局助贷险机会。
平安信保的成功,更增强了他们发展助贷险的信心。2015年平安集团将平安信保、平安普惠等相关团队整合为平安普惠金融业务集群,协同发展个人和小微企业贷款业务。平安信保团队与平安普惠合作的助贷险业务,当年为平安产险贡献了32亿利润。平安信保的成功,得益于成立平安普惠业务集群后平安普惠贷款业务的快速发展。有了保险公司兜底,银行们打消顾虑源源不断地为平安普惠提供资金,平安普惠迅速崛起成为个人消费贷款领域的主要玩家。

平安产险和平安普惠的背后是平安集团,子公司之间的风险转移并没有增加平安集团的整体风险,通过风险转移和损失分担,平安产险配合平安普惠迅速做大业务的同时,不会承担超过保费收入的损失风险。

有人看热闹,有人看门道,这些保险公司看到了平安财险助贷险业务的利润,没有看到平安集团内部的风险转移和损失分担。他们关注了平安产险,没有关注平安集团。

九卦 | 侯本旗:巨亏28亿背后的助贷江湖,蜜糖缘何变砒霜?

 风险转移的故事 

三方合作拼图中,助贷公司获取半数左右收益不承担风险,业务规模越大越赚;银行按固定利率获取稳定收益不承担风险,业务规模越大越赚;保险公司按固定利率获取收益承担风险,表面上业务规模越大越赚,实际上规模越大越危险。原因主要在业务激励和收益分配两个方面:
从激励角度看,助贷公司和银行不承担损失风险,规模越大收益越多,基于做大规模的需要,客户下沉和审批标准放松是对双方最有利的选择。做大规模获取当期收益,扩张风险由保险公司承担。
从收益分配角度看,助贷公司掌握全部信息,收益分配中首先考虑保证自己的成本和利润,银行作为信贷资源提供方处于强势地位,利率低了不干,助贷公司和银行收益保证后,剩余部分才能给保险。助贷公司是信息掌控者,银行是强势合作方,保险公司在合作中处于弱势地位,承担了业务收益不能覆盖风险损失的风险。

 定价和监管的故事

前几年现金贷公司的利润,主要来自于服务费砍头息、逾期罚息等掠夺性定价和暴力催收。笔者看到一个案例,某农村商业银行向客户放款5070元,实际到账3900元,并按照合同上的5070元按月收息。乱收费高收费暴力催收引起广泛的社会关注,也引发了多项监管措施出台:
《关于规范整顿“现金贷”业务的通知》第一条第(二)款规定“各类机构以利率和各种费用形式对借款人收取的综合资金成本应符合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间借贷利率的规定,禁止发放或撮合违反法律有关利率规定的贷款。各类机构向借款人收取的综合资金成本应统一折算为年化形式,各项贷款条件以及逾期处理等信息应在事前全面、公开披露,向借款人提示相关风险。”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民间借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第二十六条规定“借贷双方约定度的利率未超过年利率24%,出借人请求借款人按照约定的利率支付利息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借贷双方约定的利率超过年利率36%,超过部分的利息约定无效。”

也就是说年息24%以内受法律保护,年息高于24%低于36%部分商议支付,高于36%部分不受法律保护。助贷公司成功地以历史数据说服一些保险公司,接受助贷公司和银行收益后的剩余收益作为保险费,并承担损失风险。

由于历史上的畸高定价受到新的监管限制,基于高定价的损失抵补能力显著降低,历史上主要由抵补代偿形成的违约率损失率数据即使真实,在新的监管环境下已经不再具有决策价值。
只要定价不能覆盖风险,保险公司的亏损在所难免。

 逾期率的故事

亏损的源头是借款人无力或无还款意愿。金融风险管理的关键,不是审批流程数据模型,而是选择和什么人做生意,并根据对手的特点采用相应的风险管理工具和风险损失抵补机制。

通过助贷公司借款的客户,多数是达不到银行信用要求的次级客户,否则也不会用银行三倍、六倍甚至更高的利率通过助贷公司借款。

这类借款人的违约率很高,一些助贷公司宣称的低于3%甚至低于1%的逾期超过90天信贷比率,在内行人看来就是呵呵。
尽管有多年积累系统化的信用客户筛选标准、透支额度控制和违约催收机制,还原核销后信用卡逾期半年未偿还信贷比率低于3%的银行,恐怕也没有几家。除了阿里、京东、腾讯旗下依托集团生态圈多年积累数据和隐形还款约束开展网络贷款业务的公司外,多数助贷公司并不具备数据优势和信贷经验,现金贷业务实质上是网络高利贷,以高定价覆盖高风险,以老实还款的借款者补贴欺诈者或无力还款者,剩余则是助贷公司收益。
所谓大数据分析风控模型等等,在反欺诈和客户筛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但模型的信度效度都没有经过足够时间的验证,在风险定价等方面只能作为参考和补充,而定价是持续经营的关键。
保险公司收取的是固定收益,面临的是助贷公司和银行为了做大规模逐步递进的客户下沉和不断放松的风控标准,如果没有其它的风险缓释和转移机制,亏损在所难免。

九卦 | 侯本旗:巨亏28亿背后的助贷江湖,蜜糖缘何变砒霜?

 28亿的故事 

在助贷领域,人保财险并不是先行者,2018年才开始在信保险领域重点发力。亏损的主要原因是激进的快速扩张策略和“无上限坏账赔付”承诺,人保财险因“无上限坏账赔付”被称为“业界良心”。实行“无上限坏账赔付”的同时,却没有风险转移和损失分担机制。风险转移和损失分担的方法很多,
如以保费收入为基准设定赔付上限锁定风险敞口,与银行约定分担代偿费用强化银行在贷款审查方面的责任,与助贷公司约定分担代偿费用强化助贷公司在客户选择方面的责任,甚至约定助贷公司最终承担全部代偿费用,保险公司作为业务通道收取固定通道费不承担最终责任。
但是,这些做法会以降低保费收入和市场份额为代价。
“无上限坏账赔付”带来助贷险业务的狂飙突进,人保财险的保证险收入从2017年的49.42亿元迅速增长到2019年的227.67亿元,市场份额迅速扩大。形成对比的是,2018年全行业信保险保费收入也只有887.47亿元。
人保财险助贷险业务团队在风险监测和损失控制方面并非不尽职,2018年大力推进业务不久,就在三季度就果断停掉了与一些P2P平台的合作,2019下半年又提前终止宜人贷、玖富、拿去花等七家贷款平台的信保险新增业务合作,但是对现金贷业务的实质和行业趋势没有全面清醒的认识。2019年11月集团领导还公开表示,三季末来自宜人贷平台的信保险保费收入为12亿元,赔付了9亿元,来自玖富平台的信保险保费收入为9亿元,赔付了3亿元,“目前风险敞口可控”。不到两个月,年底就出现了28亿的大窟窿。
发现巨亏后,人保财险迅速进行了策略调整。2019年年报发布会上人保财险高层表示,人保财险在风险管理方面对基层的传导还不够,除了规范承保、强化风控能力,还要强化问责。有报道称,尝到苦果之后,人保财险即将和360金融、分期乐等合作方改良商业条款,代偿额以保费的150%为上限。

 乌云下的助贷江湖

人保财险的亏损并非孤例。阳光信保2019年财报披露,承保利润亏损5.5亿,占公司注册资金的18%。合作方为信用钱包、阳光钱袋、普惠快信、维信金科、信联网等。长安责任险、中华联合财险等公司,同样在助贷险上栽了跟头。4月22日,银保监会副主席黄洪公开表示,信用保证保险赔付率一季度呈大幅上升趋势,上升比例约50%。
一些保险公司憧憬中的机会变成了陷阱,梦想中的蜜糖变成了砒霜。
从去年开始,尝到苦头的保险公司已暂停或大规模收缩助贷险业务。人保财险一季度信用保证保险保费收入24.97亿元,同比下降了48%,另有保险公司表示,4、5月份日均助贷险相关的放款量已下滑近70%。保险公司助贷险业务的收缩,必然传导到现金贷业务,一些借款人靠借新债还旧债维持信用,在共债现象大量存在、新冠疫情不断持续的情况下,违约率持续上升已经无法避免。
乌云,已经笼罩助贷江湖。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SPCthVZWBDro1WET_FnUpg

保险贵有个鬼的道理

来自 浪浪历险计

1

大家好,我是浪浪,人称保险蔡徐坤。

 

有故事的成年人都知道,世界上有两种人不能讲道理,一种是自己的女人,一种是被洗过脑的保险人。

 

他们讲的道理,真的很没有道理。

 

特别是后者,在自家产品没竞争力的时候,就喜欢以贵为卖点。

 

美其名曰,贵有贵的道理,贵就是好。

 

而且,有很多消费者就愿意认这个理,我突然明白为什么大家过不好自己的一生了。

 

因为听过的很多道理,都是邪门歪理。

 

喜欢把保险贵理挂在嘴边的人,自己也不知道贵是个什么道理,他们需要的,只是这句话听起来很有道理。

 

至于有没有道理不重要,可以为自己的目的服务,就是硬道理。

 

毕竟大家都是被鸡汤喂大的,就好似是而非这口。

 

保险贵有个鬼的道理

 

近两年很多新秀保险公司,借着互联网渠道的优势,把产品价格打下来了。

 

受此影响,一些同行看自家的尊贵产品不好卖了,就开始变着法子唬弄人。

 

你问为什么别家的产品便宜,你家的贵,他们就会义正言辞的跟你讲道理:

 

贵有贵的道理,就好比奥迪和奥拓都是车,您为什么更想买奥迪?别家卖的是便宜,我们家卖的是品质,如果廉价能占领市场,奥拓早就干掉奥迪了。

 

这段偷换概念的话,完美解释了为什么不要听辩论选手讲的道理,更不要听保险大师的。

 

大家都是瞎编的,说服你只图自己一时爽,不会为你的人生负责。

 

稍微动动脑子就知道,不同性质的产品之间,是没有可比性的。

 

买一款工业化的产品,谈品质是靠谱的,这跟生产技术挂钩,虽然很多大牌的质量还不如高仿。

 

买一款金融类的产品,谈品质是翠绿的,獐子岛的扇贝都修炼成精了,含精量这么高的股票你为什么不买?

 

保险贵有个鬼的道理

 

 

2

保险的本质是一纸合同,保障责任就是合同的约定条款。

 

这种履约型产品的特点,导致了产品与产品之间非常同质化,保障责任天下一大抄,不存在什么技术门槛。

 

今天你家出了个爆品,我喜欢的话,拿来抄一抄就可以开卖,复制粘贴的事情,没什么难的。

 

而哪家保险公司的产品更强,取决于哪家愿意让利多一点,承受风险多一点。

 

同样的产品,同样的保障责任,贵的和便宜的,唯一的差别是没有差别。

 

保险贵有个鬼的道理

 

硬要说出区别,就是不同公司的保险合同,采用的纸张不一样,有些薄有些厚,可能影响擦屁股的体验。

 

当然,我也认为某些保险产品贵,确实有贵的道理。

 

不过我们认为的道理,不是一个道理。

 

同类型的保险产品,为什么有的贵,有的便宜,主要跟保险公司的定价策略有关。

 

即使是同一家公司,类似的两款产品放在不同渠道销售,存在较大的价格差异,也很正常。

 

定价策略不同,导致了同质产品的价格差异。

 

想了解背后的逻辑很简单,把影响保险定价的因素拆解一下就好了。

 

影响保险定价的,主要有3个要素:

 

预定利率、预定发生率和预定费用率。

 

三者的关系如下:

 

保险贵有个鬼的道理

 

这张图我在之前的文章里祭出过两次,不过只说明了预定利率一项,这次把其他两个因素也说清楚。

 

首先,还是回顾一下预定利率。

 

经过4.025%年金险这波熏陶,很多人对预定利率这个要素应该已经很熟了。

 

想理解预定利率,非常简单。

 

你买了一份长期保险,把保费交给了保险公司,但是不会马上出险对不对,在你没拿到理赔款的这款时间,保险公司就可以借用你的保费去做投资。

 

对你来说,就损失了拿这部分保费去做投资的机会成本。

 

出于这个原因,保险公司在给产品定价的时候,会考虑给客户一些利率回报,这个利率就是预定利率。

 

预定利率的好处直接体现在保费上,预定利率越高,则保费越便宜。

 

目前银保监会规定的人身保险预定利率,最高为3.5%,现在主流的产品,基本是按这个利率定价的。

 

但其实在2013年之前,银保监会规定的最高上限是2.5%,所以在13年之前购买的保险,因为预定利率的影响,实际价格对比之后出的产品,明显要贵一些。

 

比如一个30岁的消费者,同样买10万保额的重疾险,预定利率2.5%的产品要交2500元,预定利率3.5%的产品只要交1800元。

 

有时候买保险,也是要看时代红利的。

 

保险贵有个鬼的道理

 

 

3

其次是预定发生率。

 

预定发生率,可以理解为风险的发生率,体现在产品的保费上,预定发生率越高,则保费越高。

 

重疾和死亡的预定发生率,目前行业的标准依据有两张表:《中国人身保险业经验生命表(2010-2013)》及《中国人身保险业重大疾病经验发生率表(2006-2010)》。

 

这两张表的更新时间很慢,一般以10年为周期更新一次。

 

不过现在已经实现了自由定价,保险公司可以根据自身情况采用预定发生率,不一定跟着行业标准走,所以预定发生率也跟保险公司的风控逻辑,对未来国民重疾发生率的预测、死亡率的预测有关。

 

比如有些保险公司就喜欢用 “再保险公司” 提供的重疾发生率表。

 

由于预定发生率的编制原理基于大数法则,没有你家乐观,我家悲观的情况发生,所以各家保险公司的预定利率大同小异,对不同产品之间保费的影响,可以忽略不计。

 

保险贵有个鬼的道理

 

最后一个是预定费用率,大多数保险贵的道理,其实就贵在这。

 

预定费用率,是定价时精算假设中估计的销售费用空间。

 

说人话就是,保险公司预估的运营费用支出有多少;也可以理解为,你交的保费里,为保险公司运营成本埋单的那一部分有多少。

 

体现在产品的保费上,预定费用率越高,则保费越高。

 

保险公司的运营成本,包括有:

 

品牌广告支出,日常办公支出,场地活动支出,人员薪酬支出等等…

 

为什么说知名保险公司很难出高性价比的产品,因为他们的运营成本不允许。

 

首先知名的代价,就是持续的品牌广告支出,不充钱就不能变得更知名,一家大型的寿险公司,一年的品牌广告支出至少在100亿以上。

 

参考17年四大上市险企的数据:

 

保险贵有个鬼的道理

 

佣金支出方面,很多保险公司的代理人体系是金字塔型的,一份保单的业绩,从上到下都有份,佣金只有高开没有低走。

 

再加上日常办公支出、人力成本支出等等,注定有些保险公司走不了价格亲民路线。

 

要贵,就得贵到底。

 

毕竟你不能要求机场里的薯片,跟便利店卖一个价,成本摆在这。

 

贵有贵的道理,有时候也是一种无奈。

 

不过有些同行还贵出了幻觉,开发了一套奇怪的新言论,说贵是好事,要先让保险公司赚到钱,我们的保单才有保障。

 

原来买贵的保险,就是为了让保险公司多赚钱?这种不加掩饰的说法,实在太硬核了,关键听起来还很有道理。

 

并且,又有很多消费者愿意认这个理。

 

有时候我也觉得很魔幻,往往是不懂保险的人,让大家吃了不懂保险的亏。

 

而懂保险的人,拿着好人卡,独自在风中凌乱。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ZtDbV_H7TasFLuCqR_0Hpg

保险公司不招人,只招客户

这是仙人JUMP的第119篇原创

 

1

 

近两年职场出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有很多白领转型去卖保险,一时间保险销售成了热门职业。

 

虽然很多人都说,自己是因为社会责任感选择加入保险业,下海的话术诸如 “为了给人民带来更好的服务” 等等。

 

但是我发现他们转型卖保险的核心原因,其实是被优化后找不到工作了。

 

或者说职业发展遇到瓶颈,心灰意冷之下谋求新出路。

 

有种哪里跌倒,就从哪里躺下的感觉。

 

保险公司不招人,只招客户

 

不过一杆子打死也是不对的,确实是有小部分人是真的喜欢保险,就像有的男人是真的喜欢男人一样,小众,但确实存在。

 

爱一行干一行的事情,是不能拿来开玩笑的,我们要尊重他们,因为他们真的是冒着巨大的风险在卖保险。

 

因为保险销售是一个几乎零门槛入行的职业,记住关键词是入行,并不代表做好保险销售不需要门槛,这是两回事。

 

实际上想做好卖保险这件事情,难度非常高。

 

因为白领可以卖保险,工人可以卖保险,微商可以卖保险,楼下卖菜的钱大妈也可以卖保险。

 

反正只要能开单,之前是干什么的不重要,人人皆是保险人。

 

保险公司不招人,只招客户

 

2

 

保险容易入行,就代表着这段曾经卖过保险的工作经历,很难在职场履历中有较大的加分。

 

毕竟一入保险的大坑,再应聘其他岗位的时候,就会出现一个矛盾。

 

做得好的保险销售收入非常恐怖,不会转行。

 

转行的都是做的不好的失败者,而且还浪费了时间,并且会削弱竞争力。

 

好端端的白领不做了,跑去卖保险,明显卖的不好,现在又想吃回头草,这让老板们怎么想?

 

除非是招聘销售,不然都会是觉得能不要就不要,毕竟有大把履历更光鲜完整的人可以选。

 

即使要,也有可能是看上这个人的弹性足。

 

所谓弹性足,其实就是压价的空间大。

 

又弹又大的,大家都想要对吧。

 

保险公司不招人,只招客户

 

受这股保险浪潮的影响,很多懵懵懂懂的大学生走向了保险公司的校招,毕竟他们看到朋友圈里的哥哥姐姐们在职场打拼多年,一直默默无闻,直到成为保险人后,才开始了他们向往的花式炫富网红生活,终于活得像个职场精英了。

 

虽然只是朋友圈里的精英,双手在胸前一摆,谁都不爱。

 

他们不知道,如果正常上班,大家都是狗,社畜不是白叫的,现实就是这么残酷。

 

保险精英的梦幻日常是,人在开会,刚签完单,年入百万。

 

总之就是让人很向往,看起来很牛×, 又好像什么事都不用干。

 

保险公司不招人,只招客户

 

而且保险销售入行几乎是零门槛,自己刚毕业就能跟职场厮混多年的前辈站在同一个起点,想想都刺激。

 

既然老了要去卖,为什么不趁年轻就去,逻辑没毛病。

 

但是另一个问题,如果卖保险真这么好赚钱,那为什么保险销售不是大学生的就业理想,也不在职场人的职业规划里呢?

 

为什么大家跟保险的缘分从来都不是蓄谋已久,而是一见钟情呢?

 

同类型的问题,如果做微商真的这么赚钱,为什么你不做呢?是因为你不爱发朋友圈吗?

 

保险公司不招人,只招客户

 

3

 

一个最基本的常识,销售类型的职业需要产生销售行为才有收入,东西你得先卖出去才能赚到钱。

 

你能赚多少,你的老板就能赚更多,所以销售的门槛才低。

 

因为只要不违法,你之前是干什么的都不重要,反正你自己的工资是你自己挣来的。

 

那么问题来了,如果保险真这么好卖,那为什么保险公司还要费尽心思地招人呢?

 

天天招的都快疯了。

 

保险公司不招人,只招客户

 

这显然不符合常识,任何一个存在红利,又零门槛的职业,应该早就被大伙儿一拥而上挤爆了。

 

最终导致保险公司不仅不用主动去招聘,还要逐步提升就业门槛,以筛选出更优秀的人才来为公司创造价值,这才合理。

 

但现实完全不是这么一回事,下面是一张传销组织的招聘广告。

 

保险公司不招人,只招客户

 

接下来我们放一张保险公司的招聘广告:

 

保险公司不招人,只招客户

 

额,其实这两张是同一张图,都是保险公司的招聘广告,我就是想说明一下,保险公司招聘广告的浮夸程度,说它是传销广告,你都觉得挺和谐的对不对。

 

保险公司不招人,只招客户

 

不过保险公司倒也没有撒谎,确实有能拿到这个薪资待遇的销售大牛,但只是凤毛麟角,他们是站在金字塔尖上的那一小撮人,跟很多人的头发一样稀缺。

 

事实是任何一个行业,能站在金字塔尖的人,收入都不低。

 

要评价一个职业是否高薪,不是看金字塔的人。

 

而是要看行业的平均薪资裁会更客观,而保险业的平均薪资并不高,19年国内一家大型寿险公司的代理人,平均月收入在6千元左右。

 

这个月收入只是很多行业毕业生的起点而已。

 

保险里面赚大钱的有,但大概率不会是你。

 

而且那些做保险都能年薪百万的牛人,他们换个行业,一样牛逼。

 

牛逼的是人,不是行业。

 

保险公司不招人,只招客户

 

4

 

这时候你就会发现保险公司的招聘广告有一个问题,它给了应聘者过高的预期,相当于给员工画了一个巨无霸的饼,跟你一进公司老板就说要升你做Tony总监的程度差不多。

 

对收入过高的预期容易让员工有心理落差,间接导致了人员的高流失率,很多人是冲着年薪百万进来的,混了两个月发现不是这么一回事,赚不到钱,信仰供电不足就撤了。

 

这从人力资源的角度来讲,并不是一个好的招聘策略,会造成极高的资源浪费,那为什么保险公司还愿意这么做呢?

 

除非,他们压根就没考虑过人员流失这件事。

 

保险公司不招人,只招客户

 

但是花费这么多人力成本,去招一批又一批极度不稳定的员工是为了什么?

 

难道是喜欢交朋友吗?这投入产出比显然不划算。

 

除非,新人一进来就能创造出足以抵消成本的利润,招一个赚一个。

 

不过前面我们也说了,保险产品并不好卖,那保险公司怎么保证,新人一进来就能为公司创造利润呢?

 

是对自家的祖传销售秘方有信心吗?

 

不不不,其实是对新人自身的价值有信心。

 

保险公司不招人,只招客户

 

当一个世界五百强企业低下头颅,变着法子哄你一起创业的时候,你就应该认识到这件事的不合理之处,难道是保险公司求贤若渴?

 

想多了朋友,自己有没有水,到底是不是人才,你自己还不知道吗?

 

当然,大家也不是头脑简单往前冲的傻憨憨,在考虑成为一名伟大的保险销售之前肯定会有所顾虑:万一我的保险卖不出去呢?

 

这时候,保险公司的招聘官会告诉你三件事:

 

第一, 做人要有梦想,连猪肉佬也有一个舞蹈家的梦想,你为什么不能有一个百万精英的梦呢?

 

第二,举了隔壁村的二狗子在卖保险之前平平无奇,卖保险之后一路开挂,攀上人生巅峰的事例来告诉你,别人做的到,你为什么做不到?你的名字不比二狗子听起来更成功吗?

 

第三,最后最后,如果创业前期保险卖不出去,可以自己买一单,这样也算业绩,既可以拿到提成,又能拿到底薪,还多了一份保险,反正横竖不亏,为什么不试试呢?

 

到了这一步,基本上80%的应聘者就栽进了局里,一去不复返。

 

保险公司不招人,只招客户

 

5

 

因为保险公司并不会给你分配客户,如果想做出业绩,只能向自己的亲戚朋友家人这些熟人下手。

 

但是很多人在刚进保险公司的时候,还是有梦想的。

 

他们想先通过自己的努力,把保险卖给陌生人,这也是保险公司给他们培训的销售方式之一,叫 “陌拜”。

 

陌拜可以分为线下陌拜和线上陌拜。

 

线下陌拜就是你走在路上,突然遇到一个小姐姐跟你搭讪,聊了半天你的前半生,最后跟你聊未来的时候,告诉你未来如果没有保险护航,会很坎坷的,同时亮出自己尊贵保险人身份的那种。

 

保险公司不招人,只招客户

 

当然大多数情况下,会跟你搭讪的保险代理人只有猛男,但是做人还是要有梦想的对吧。

 

线上陌拜就很好理解,其实不光是保险代理人,现在很多机构的商务就是这么干的,总会在某个听起来很牛x的群加了你,微笑、握手、抱拳三连,然后要跟你交换名片,即使你没有名片。

 

有些害羞的可能就喜欢加了好友不说话,但是你一打开朋友圈总能看见他们发的广告,一点也不害羞。

 

大多数情况下,陌拜会以尴尬收场,广撒网的方式其实很难筛选到精准客户,就算好不容易筛选到了,谁还没有几个卖保险的熟人,为什么要找你买?

 

这是另外一个致命的问题,商品同质化的情况下,大家更倾向于找熟人交易,即使价格没便宜,也能卖个人情。

 

至少吃一两顿饭回来是没问题的。

 

保险公司不招人,只招客户

 

所以在一连串可预知的打击之下,刚入行的新人第一个月往往会为了底薪和业绩,以自己买一单保险的结局告终。

 

保险公司施行的是有责任底薪制度,有业绩才有底薪,并且对每个阶梯的底薪都有业绩要求。

 

比如想拿到1万底薪,最少要求当月有十几万业绩,如果当月没业绩,说是被白嫖也不为过,相当于给保险公司打了一个月的免费广告。

 

还是不遗余力拿自己人格做背书宣传的那种。

 

在这种情况下,大多数人出于对“沉没成本” 的考虑,为了不辜负自己时间和精力,还是会乖乖为自己买上一单保险。

 

虽然这样做能拿到提成和底薪,感觉像买了一份免费的保险,但是别忘了一份长期保险的缴费期险通常是二十年,其实只是免费了一年,接下来的19年,每年都要自掏腰包交费。

 

只要续保率能控制好,保险公司是稳赚不亏的。

 

保险公司不招人,只招客户

 

6

 

给自己买完保险之后,你还能感受到一种众生的大和谐,上级会对你刮目相看,称赞有加,如果是男同胞遇上了男上级,对这种热情的感知可能会更强烈,因为上级很喜欢管你叫兄弟。

 

兄弟这个词,在明尼苏达之后,就变得怪怪的。

 

既有保险的关怀,又有兄弟的支持,情绪上你已经感觉自己到达了高潮。

 

就差做出点真正的业绩了。

 

而这也是很多人进了保险公司之后的感触,该有的职场精英待遇都有了。

 

就是卖不出去。

 

保险公司不招人,只招客户

 

拿开会来说,保险代理人可能是世界上第二喜欢开会的职业,第一喜欢的是传销组织。

 

两者还是有区别的,传销组织是纯开会,保险代理人是聚在一起就开会,更像是一种诡异的团建活动,不过保险公司的团建确实就是换了个环境开会。

 

保险公司平时的会议种类虽然很复杂,有早会周会表彰大会等等,但是总结下来核心内容只有一个:

 

告诉自己微笑着面对拒绝,你一定会成功的,奥力给。

 

保险公司不招人,只招客户

 

除此之外,日常培训就是学各种灌输保险理念的话术,听各种稀奇古怪的保险推销案例。

 

换句话讲,就是教人如何给客户植入保险观念,并用嘴巴强力说服客户买保险。

 

口活,很重要。

 

典型的话术比如 “天气预报明天要下雨,你出门会带雨伞,那你知道自己的人生有72%的几率会得重疾,为什么不提前备好保险呢?”

 

虽然事儿确实这么个事儿,但你张口就这么讲,属于没事儿找事儿。

 

保险公司不招人,只招客户

 

保险代理人跟陌生人打交道的动机就是为了卖保险,即使你说交个朋友,以后可以互相帮助,但是大家都不傻,人的行为都是有动机的,没有平白无故来的朋友。

 

陌拜的结果最后往往就变成了我假装不是为了卖保险跟你打交道,你也假装不知道我是为了卖保险跟你打交道,大家都演出了人与人之间的善意,非常魔幻。

 

所以到第二个月的时候,有梦想的人依然会感受到这个世界深深的恶意,没客户没业绩,又开始发愁。

 

这时候再坚持梦想就活不下去了,摆在面前的只有两条路:

 

自己接着买保险充业绩,毕竟保险公司说人生要有7张保单嘛,一个月买一张,能顶半年;

 

向熟人开刀,把亲戚朋友全扫一遍。

 

人都是不甘心的动物,在没有选择的情况下,大家都是要钱不要脸。

 

保险公司不招人,只招客户

 

于是在保险公司的指导之下,保险代理人就对自己的亲朋好友发起了有爱的保险冲击,一方面说保险有多好多好,一方面说帮帮忙,保险迟早要买。

 

很多人碍于人情,为了支持一下亲人或者朋友的业绩,这时候就稀里糊涂买了保险。

 

在多年之后或许他们会后悔,因为保险是一种需要理性决策的产品,加上保险公司一言难尽的培训制度,很多时候为了人情而买的保险,往往被证明是性价比不高的辣鸡产品。

 

一人卖保险,全家买保险。

 

如果你遇到身边朋友,年纪轻轻就买了保险,不一定是他的保险意识强,更有可能是家里有个做保险的哥哥或者姐姐。

 

保险生意,一向都是从熟人圈开始做的,也只有熟人愿意耐心等你全力开大输出自己的保险精神。

 

保险公司不招人,只招客户

 

7

 

很多人因为扫熟人圈扫的很过瘾,慢慢开始怀疑自己是块卖保险的料了,但是没两个月,又进入了新的发愁阶段。

 

收入是每个月都要有的,业绩是每个月都要做的,但是愿意买保险的熟人是有限的。

 

基本过了两三个月,熟人都聊的差不多了,该买了都买了,该拉黑的都被拉黑了。

 

这时候又回到了历史遗留问题:

 

客户从哪来。

 

大部分代理人到这一步就信仰停电了,该收拾的收拾,回去做老本行了。

 

这属于相对聪明的,懂的止损,大不了说这半年自己在家休养。

 

保险公司不招人,只招客户

 

但是也有一些没业绩又倔强的代理人,决定走上一条更风骚的道路,开始给保险公司拉人头,自己拿下线开单的提成。

 

人头从哪来,依然是从最容易被动员的熟人圈开始,这也解释了又一个历史谜题,为什么做保险的朋友,总爱劝你一起做保险?

 

大家的熟人圈是重叠的,不怕抢客户么?

 

没有无缘由的拉拢,利益关系永远是人类行动的第一动机。

 

保险公司不招人,只招客户

 

所以说保险公司为什么永远缺人,而且愿意不计成本的招人,因为招到的人哪里是员工呀,都是一个人带着全家买保险的大客户,还是最忠诚的移动广告机。

 

与其说是招人,不如说是给客户设计了一个职场类的养成游戏【模拟人生之贪玩保险】。

 

让客户体验一下卖保险乐趣,玩嗨了给游戏氪氪金表示支持,并带着全家人一起入坑。

 

而且很多人还分不清保险销售和保险代理人的区别。

 

有的时候,保险公司和你签的只是代理人合同,不是劳务合同。

 

不是劳务合同,保险公司就没有义务给代理人缴纳五险一金,做白嫖我们是认真,很多代理人一直在外传播保障理念,自己却连最基本的社会保障都没有,也是一大讽刺。

 

有的好不容易给交五险,一金那是万万不肯的。

 

虽然很多外资保险的产品不太行,但好歹在五险一金这件事情上,他们对于劳动法还是尊重的。

 

保险公司不招人,只招客户

 

更过分的是,保险公司私下的很多培训,为了夸大商业保险的作用,导师往往在培训拿社保来做对比,各种花式吊打社保,就差把社保说成废品了,搞得很多代理人觉得社保没什么用,有商业保险就够了,为了省钱就断缴社保。

 

断缴社保的危害,大家可以自行度娘。

 

没有天上来的好事,卖保险绝对不是保险公司吹的那么好,很多中年人转型卖保险之所以收入不错,是因为他们在多年的工作中积累了许多人脉资源,而且同龄人也到了主动有保险需求的年纪。

 

别人混得好,不一定是能力有多强,可能只是利用一个合适的时机,把自己积累的资源变现了而已。

 

保险公司不招人,只招客户

 

所以如果你正在考虑要不要加入保险业,成为保险代理人,不妨先想一想自己的客户从哪来,假如不走熟人这条路,那你还有其他客户来源的渠道吗?

 

如果没有,你可能只是带着全家人在给保险公司送钱。

 

不不不,这样说也不对,大家可能只是喜欢打充钱就能变得更强的线下游戏。

 

毕竟人生这件事情,不充钱,是没有办法变得更强的。

 

至于钱充给了谁,重要吗。

 

这值得思考。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uoUSftavgw_hpguC5UX-k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