暂停审批!绿牌超“拍牌”!沪20余年治堵路遇最强“拦路虎”

在新能源绿牌暂停审批后,不用等很久(5月底前)上海对绿牌的新的限制政策将会正式出台,届时愉观车市将第一时间联系专家进行解读。

一边通过私车牌照拍卖和增强对外地车牌限制来治理交通拥堵,一边,却是日益高涨的免费绿牌总量。随着新能源汽车免费牌照(绿牌)发放额度的爆发式增长,治理新形势下的交通拥堵,又成为上海政府面临的新课题。

“ 应该说,限制绿牌政策,上海已经滞后,也是相对被动的。”知情人士透露,正在等待上海政府审批的免费绿牌有“厚厚的一大摞”。而从总量上看,上海市场新能源汽车的订货总量,已经超过了上海每月的私车牌照发放额度。

按照2021年4月上海牌照拍卖结果:共计投放数量:11303张,平均成交价:92887元。

这也意味着,如果无限制发放免费的绿牌,上海花了20多年,控制牌照总量控制汽车保有量增长,缓解交通压力的治理成果,很快将会前功尽弃。

愉观车市从知情人士处证实:上海对绿牌相关的限制政策,将在5月底前出台,而在此之前,已经暂停了对绿牌发放的审批。

之前,有消息称:上海市政府对包括10万元以下或车长4.6米之内的新能源车不再发放免费的绿牌。

上述知情人士并没有直接透露具体的限制信息,但他明确表示:“政策有延续性,既会考虑总体的节能环保,但也会考虑上海的道路拥堵,但总体来说,新的政策是科学合理的,符合国家导向和技术发展方向,也不是为了限制谁。”

“免费午餐”过度透支的消费需求

“按照现在的发展速度,仅一种类型的车型,从趋势上看,就要超过上海私车牌照拍卖总量了。”上述知情人士透露,而这种过度的需求,可以说,是在“免费午餐”刺激下,被过度激发的新能源车需求。

为了鼓励新能源汽车的发展,上海对进入上海绿牌车名单的新能源汽车发放免费绿牌,2020年上海绿牌车型名单共包括49家企业的106个新能源补贴车型, 其中纯电动产品共48户企业98个型号、插电式混合动力产品共7户企业8个型号。

按照上海现行政策,上海本地居民或者在上海缴纳社保、个税达到6个月的外地人(包括中国港澳台、华侨以及外籍人士)在本市购买新能源汽车用于非营运、且个人名下无在本市注册登记新能源汽车的,本市免费发放新能源汽车专用牌照额度。

暂停审批!绿牌超“拍牌”!沪20余年治堵路遇最强“拦路虎”!「愉观车市」

为什么说是过度,上述知情人士透露,因为免费,因为没有限制,原本不需要买车的消费者也加入到买新能源车的行列。

特别是相对价格低廉的产品,成为很多原本没有买车计划,或者原本通过公共交通就可以解决交通问题的群体,为了“占个名额”而买车。

这样的案例不乏少数。原本可以坐地铁上下班,为了“占个免费额度”花三五万买辆车;原本家里一辆车就够了,反正新能源牌照免费,花三五万买辆新能源车,就能享受与10万元拍得的牌照同样的路权;在此心理作用下,上海绿牌的申领队伍越来越长,有些甚至明确表示,这车平时不会用。

免费绿牌与治堵的矛盾

“一开始申请绿牌的数量并没有那么多, 今年春节以来,发展迅速,按照这个趋势下去,我们必须采取些限制的措施,才能来保证20多年治理拥堵的成果。”上述知情人士透露。

虽然上海的私车额度拍卖政策备受诟病,但持续20多年来,确实在治理交通方面取得了相对不错的成效。

从历史上看上海市私车额度拍卖最早可以追溯到1986年,以“z”字开头的沪牌以底价为10万元的不公开的这种形式进行拍卖。

1994年起,上海开始对中心城区新增私车额度通过投标拍卖的方式进行总量调控。

从2000年起上海出台新政,提出了私车牌照无底价竞拍,以此控制汽车发展总量,缓解交通拥堵问题,而在过后的20多年间也沿用此方法,只是因为人数问题,将现场竞拍模式改变为了网络竞拍模式。

上海是国内最早、也是唯一一个对私车牌照普遍实行限制性政策的城市,经过时间的推移,上海车牌的价格已突破了9万元,被喻为“最贵铁皮”。在不断地顺应时代进行调整的过程中私车牌照制度始终伴随着质疑的声音,但私车牌照卖制度也始终发挥着积极地效用。

同济大学交通学院陈小鸿教授等经过研究认为,上海市的私车额度拍卖政策将上海的私车增长趋势后推了约20年,上海私车车牌额度拍卖政策在可以说发挥了一开始所定下的效果,限制了上海私车数量的过快增长。

上海对私家车总量控制采用的限制政策,之后被包括北京、广州、深圳、杭州、石家庄、天津等地纷纷跟进。不过,随着新能源汽车绿牌的放开,且在数量上的水涨船高,上海的道路交通“老问题”也面临了新的挑战。

治堵的“智慧”与绿牌调整法则

对绿牌的调整,与其说是限制,不如说是一种被动的调整。

“政策本来就不是不成不变的,无论是对绿牌的政策,还是不同时期的交通治理,都是审时度势,不断调整的。”上述知情人士透露,而上海市政府,考虑的也是“一盘棋”的调整思路,不是简单的“一刀切”或者偏见式的调整。

如果时间回到2006年,当时上海市政府取消了有关“小排量汽车限行”的规定。上海曾对“排量1300CC(含)以下且车身高度在1.5米(含)以上的小型面包车”采取了限行措施,在一定的时段里,这类车辆在高架道路和一定范围内的地面道路上禁止通行。

2006年,上海高架各上匝道口上方高悬起“高峰时段禁止无环保标志车辆通行”的标志牌,而原本设立在本市高架上匝道的数十块“1300CC以下小面包车禁行”的标志则被撤下。

当时的背景是国家对小排量汽车的鼓励和对环保的重视。但上海取消限制小排量的背景,同样也是水到渠成的行为,因为当时上海的私车牌照拍卖价格已经超过4万元,消费者拍了4万元的牌照,去买一辆三五万的车,本身比例也越来越低了。

同样,上海的绿牌政策,也不是一成不变的,且设置了期限了门槛。

上海市于2018年2月制订了《上海市鼓励购买和使用新能源汽车实施办法》((沪府办规[2018]7号),明确,消费者在本市购买新能源汽车用于非营运、且个人名下无在本市注册登记新能源汽车的,本市免费发放新能源汽车专用牌照额度之后,该政策继续延续到2021年2月28日。

2月10日,上海市发改委等五部门发布了《上海市鼓励购买和使用新能源汽车实施办法》,其中指出,自2023年1月1日起,消费者购买插电式混合动力(含增程式)汽车,上海市不再发放专用牌照额度,且对购车人的社保、个税要求进行了微调。

愉观车市了解到,在新能源绿牌暂停审批后,不用等很久(5月底前)上海对绿牌的新的限制政策将会正式出台,届时愉观车市将第一时间联系专家进行解读。

而不可否认的是,在治理交通拥堵方面,上海称得上全国限行城市中相对最包容的城市,截止今年5月1日,才开始限制外地车辆全时段进入内环。同时,为了有效平衡好治理交通拥堵和市民的出行,上海在公共交通的建设上,也一直在完善,目前,上海轨道交通共开通线路14条。

暂停审批!绿牌超“拍牌”!沪20余年治堵路遇最强“拦路虎”!「愉观车市」

可以说,从上海外环线到中心城区,大部分地方都可以在一小时之内到达。加上市中心昂贵的停车费,如果不是为了“占个免费的额度”,一些需求,可以说也是可以被有效抑制的。

转自:https://www.toutiao.com/i6961003447361471007/?tt_from=weixin&utm_campaign=client_share&wxshare_count=11&from=timeline&timestamp=1620788007&app=news_article&utm_source=weixin&isappinstalled=0&utm_medium=toutiao_android&use_new_style=1&req_id=202105121053260101351550280D013D13&share_token=0dc1ca44-aa37-4027-9938-c6d556ec8c32&group_id=6961003447361471007&wid=1620836593107

形势一片大好

千呼万唤始出来的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终于出炉了。热搜榜上49中的热搜迅速被各种人口普查结果挤到了第五位上。在14亿和14亿分之一之间选择哪个,大家还是非常拎得清。
 
乃悟仔细研究了第七次人口普查的数据,用小学五年级学的加减乘除仔细算了算,发现了许多有意思的现象。
 
首先是人口总数和人口增长。根据国家统计局最新数据,我国31个省市自治区共有人口1411778724人,比六普期间增长了大约7200万人。相当于过去十年间,我国平均人口新增720万左右。用统计局领导的话来说:
 
低速增长阶段。
 
但是,统计局表示,去年我国新生人口1200万。公安部户口数据显示,去年我国死亡人数为:
 
1000万。
 
这还只是公安部数据,不算那些已经移民/失踪等各种因素实际已经消失的人口数量。
 
也就是说,整个2020年,14.1亿的华夏大地:
 
其实就多了200万人口。
 
只有10年来年均增长人数的三分之一。很显然,我国人口巅峰已经不远了。在不远的未来,死亡交叉线也将在我国出现。
 
低人口增长的背后是低生育率。国家统计局显示,我国育龄妇女总生育率为1.3。
 
这是什么概念呢?天天喊着少子化,民族都要完蛋的日本去年育龄总和生育率为:
 
1.36。
 
意外不意外?惊喜不惊喜?
 
事实上别说生孩子,年轻人连婚都不想结了。人口普查结果显示,我国家庭均人口数从2010年的3.1人下降到了2.62人左右。这背后表明全国的鳏寡孤独人群正在增加。
 
根据这些年来的统计数据显示,我国每年结婚对数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去年结婚总对数为:
 
813万对。
 
对比2010年,这个数字下降了34%。当然,这还远远不够。这813万对中,还有大约三分之一左右,是二婚。
 
扣除之后,实际只有600多万对是初婚。
 
乃悟算了算,这个速度计算,再过20年,中国年轻人已经基本不结婚了。不知道未来两居室和一居室的房子会不会好卖些。
 
当然,结婚本来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七普显示,我国男性要比女性多出3000多万。而新出生人口男女性别比,要比全国总的性别比还高。
 
从人口结构上看,10后和20后以后找对象,会比现在还困难。当然,也有一些地方比较容易找。比如辽宁和吉林。作为全国唯二男性少于女性的省份,也是全国老龄化程度最严重的省份。
 
各位小伙子明白该去哪里了吧?抓紧时间,说不定下个月赶上女友60大寿,还能送老伴件儿JK穿穿。
 
跟着初婚一起下跌的还有头胎比例。2019年全年头胎出生人数为593万对,占全年比重的:
 
40%。
 
按照这个比例计算,2020年1200万婴儿中,只有480万是头胎。结婚的年轻人少了,结婚后还愿意生娃的年轻人就更少了。
 
现在养娃压力大是大家都知道的事情。生的起,养不了是大多数家庭和夫妻要面临的焦虑。比如此次人口普查显示,我国大约有3亿多流动人口。
 
这3亿多流动人口背后,是多少个留守家庭,而无数留守家庭中,又有多少个留守儿童?
 
就算能跟在父母身边,还要考虑教育的问题。第七次人口普查显示,北上广户口的人群受教育程度最高,这个都在大家意料之中。但意料之外的是,许多边远地区的受教育程度要高过内地省份。
 
比如青海、宁夏等地区,其10万人拥有大专以上学历人数,要高过:
 
河南、四川、江西、河北、江西、贵州、云南、安徽……
 
大家现在知道高考的分数都加到哪里去了吧?
 
对于统计数据,唯一保持乐观态度的,估计就是统计局的领导。他说,老龄化的到来,既是挑战也存在机遇。机遇是啥呢:
 
促进了“银发经济”发展。
 
不知道将来七十岁的郝大星在便利店当收银员,算不算银发经济。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3MqIBJUNvAGpS7Ldmk-CPA

费曼技巧,是谁制造出的谎言?

“ 号称终极学习法的「费曼技巧」,你听过吧?是否也曾用过?但你是否知道,这个学习方法,只是其他人借费曼之名用于宣传推广的一个伪概念,费曼本人对这个概念并没有正式的说明与诠释。有什么证据吗?又是谁自创了「费曼技巧」 这个术语呢?来看开智课程教练古严的分析~

作者丨古严

 

开智学堂(http://www.OpenMindClub.com)

费曼技巧,是谁制造出的谎言?

当我们面对一个术语的时候,首要的原则就是「尊重知识的源头」。

费曼技巧,是谁制造出的谎言?

比如当我们在知乎看到上面这则「费曼技巧」高赞回答的时候,应该如何面对呢?

第一步,不是去尝试理解与吸收消化,而是要搞清楚它的来源

来源分两种:

  • 价值程度

  • 源头知识

价值程度的探寻决定这个术语是否值得我们花时间去学习,源头知识则帮我们探寻到最原始的知识点,防止被误导。

1、价值程度

费曼技巧用了「费曼」这个人的名字,那么:

  • 费曼是谁?

  • 他所取得的成就到底如何?

  • 他值得我们花时间去学习吗?

 ① Google 学术查询 

我们可以去 GoogleScholar 搜索下费曼的成就:

费曼技巧,是谁制造出的谎言?

可以看到,费曼的成就主要集中在量子力学与量子电动力学上,被引用最高的是他的论文与他的费曼物理学讲义。

在量子力学排名上,费曼目前第五:

费曼技巧,是谁制造出的谎言?

在量子电动力学排名上,费曼排名第一:

费曼技巧,是谁制造出的谎言?

而经过 Wiki 搜索发现,费曼于 1988 年去世,换言之这个数据是在费曼去世 32 年还拥有的成果,可见相当不易,侧面证明了费曼属于大牛级别。

 ② Wiki 搜索 

Wiki 上关于费曼的专门介绍

从中进行信息抽样来发现费曼的牛:

  • 1965 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

  • 被英国《物理世界》杂志评为有史以来最伟大的十位物理学家之一;

  • 被认为是量子计算领域的先驱;

  • 15 岁,自学了三角学、高等代数、无穷级数、解析几何以及微积分;

  • 参加费曼第一次研讨会的人包括爱因斯坦,沃尔夫冈泡利和约翰·冯·诺伊曼。

 ③ 豆瓣书目证据 

再来看看豆瓣中与费曼相关的书目评分:

费曼技巧,是谁制造出的谎言?

综合 14 本的评分,平均分为 8.92(剔除一本没有评分的香港出版的《理性边缘的物理》),Top3 平均评分人数 1791 人,费曼的书受欢迎程度可见一斑。

综上可以预测,对费曼本人的作品花时间去研究是值得的,他是一个跨世纪的牛人。

2、源头知识

通过源头知识的寻找,有助于帮我们找到最底层的信息来源,我们先来搜索一下费曼技巧的最原始出处。

 ① 正规网络抽样 

通过 Google+ 英文(the feynman technique),第一页的显示内容可以大概率给到我们很多启发:

费曼技巧,是谁制造出的谎言?

大家有没有发现什么相同点?

最直观的结果显示,搜索 the feynman technique 显示 Top5 全部是个人的博客/平台文章

费曼技巧,是谁制造出的谎言?

尝试点击打开上述任何一篇文章,都是直接对费曼技巧进行的解读与分析,而对于其来源并无任何介绍与说明:

费曼技巧,是谁制造出的谎言?

按理来说,以费曼本人命名的技巧,应该有正式、合规的官方解释,但这些博客文章对费曼技巧的解析方式基本相似。所以,我们再以费曼的名字来搜索一下,第一个就是 Wiki(Richard Feynman):

费曼技巧,是谁制造出的谎言?

我们着重就费曼的Wiki综述和目录中的「教学方法」与「外链引用」作为详细信息收集源去抽样:

1)综述中提到一个「Feynman diagrams」(费曼图)

通过抽样发现,无论是费曼图还是里面提到的费曼法则(Feynman rules)这样看似与费曼技巧相关的内容,其实与技巧都并无关联,而是谈及的物理学的专业内容:

费曼技巧,是谁制造出的谎言?


2)费曼的 Wiki 页面中的教学方法

费曼技巧,是谁制造出的谎言?

该部分主要强调费曼的两个观点:

  • 缺乏应用的学习方式无效

  • 反对死记硬背的态度

Wiki 中介绍费曼教学方法的说明中,并无「费曼技巧」一说。

3)外部链接中提到两个与费曼相关的网站

  • http://www.richardfeynman.com

  • www.feynman.com

打开这两个网站,尝试从一级二级目录中进行信息抽样,但均未发现里面有关于「费曼技巧」的专门阐述。

到这里,知乎上高赞的答复自然有了疑问:

这么多人认可的答案,为什么在费曼官方网站没有任何说明呢?

 ② 费曼技巧中的有效点与关联 

到这里,我们知道了,费曼技巧是一个他人他创的概念。

这里需要两个关键点:

第一,费曼本人对于当下流行的费曼技巧中涉及到观点或方法的证据支撑;

第二,费曼技巧共识之间的有效关联。

那我们先来看看第一点,即费曼技巧这个术语里面的合理之处。即:

针对目前费曼技巧呈现出来的「共识」中,有哪些地方与费曼本人曾经表述的观点或态度一致的呢?

先来看看从知乎高赞答案中梳理出来的费曼技巧共识:

  • 选择一个概念

  • 跟小白解释这个概念

  • 遇到问题重新学习

  • 解释尽量简化和比喻

可以尝试从费曼相关的素材中寻找响应的支撑证据:

1)「向小白解释这个概念」的原始证据

证据 1

Richard Feynman was once asked by a Caltech faculty member to explain why spin one-half particles obey Fermi Dirac statistics. Rising to the challenge, he said, “I’ll prepare a freshman lecture on it.” But a few days later he told the faculty member, “You know, I couldn’t do it. I couldn’t reduce it to the freshman level. That means we really don’t understand it.” (Excerpt from the book Six Easy Pieces)

理查德 · 费曼曾经被加州理工学院的一位教员问及为什么自旋半粒子服从费米 · 狄拉克的统计。面对挑战,他说: “我会准备一个新生讲座。” 但是几天后,他告诉教员,“你知道,我做不到。我不能把它降低到大一新生的水平。这意味着我们真的不理解它。”

—— 加州伯克利大学 berkeley.edu 页面

加州伯克利大学页面中谈及到了费曼对于降维解释知识的点,看似符合「向小白解释这个概念」的要求,其实不然。这里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点,费曼说的是「freshman level」,即大一新生的水准。

换言之,加州理工学院大一新生也是有相当高的入门水准的!

我们简单在加州理工学院官网查询一下它的入学门槛:

费曼技巧,是谁制造出的谎言?

2019 年录取率 6.4%

再来看看加州理工大学Wiki页面中介绍其地位:

费曼技巧,是谁制造出的谎言?

据 2015 年波莫纳学院的一项研究,加州理工学院继续攻读博士学位的毕业生比例在美国排名第一

针对这么牛的大学这么高的入学门槛,费曼还表示并不能针对大一新生解释他的相关概念,可见费曼要讲述的这个知识难度之深!

而反观国内的知乎中的各位高赞解释,将费曼口中的「freshman level」变成了什么级别了呢?

证据 ①

费曼技巧,是谁制造出的谎言?https://zhuanlan.zhihu.com/p/88209825 


证据 ②

费曼技巧,是谁制造出的谎言?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0585936/answer/731163030 


其他证据

费曼技巧,是谁制造出的谎言?

费曼技巧,是谁制造出的谎言?

费曼技巧,是谁制造出的谎言?


知识的运用与解释都是有边界的。

任何概念与术语都需要一定的先行知识,如果不了解这些必要的先行知识,就不可能将其理解清晰,而诸如上述国内各大学习大师将费曼口中的 freshman level 擅自进行降维理解普及为「小孩、老太太」,不能不说是一种悲哀!

但这个不重要,对于我们而言,对于常见的术语,是否更需要足够构建一丝警惕?建立自己的知识构建基础技能,防止被看似有效其实误导的知识污染!

证据 2

费曼技巧,是谁制造出的谎言?《费曼手札》 P512 ☆ 费曼发表此文与《工程与科学》期刊第 28 卷第 6 期, 1965 年 3 月号

这是费曼针对低年级课本的描述,又是证明「向小白解释这个概念」的一个反面例证。

注意,费曼这次的观点是「由高(大人能理解)到低(一到八年级学生)」而非由低到高!再次将知乎等平台渲染的降维理解打脸。

2)「遇到问题重新学习」的原始证据

暂无

3)「解释尽量简化和比喻」的原始证据

证据 1

费曼技巧,是谁制造出的谎言?《发现的乐趣》 P3


证据 2

费曼技巧,是谁制造出的谎言?《别闹了,费曼先生》 P100

综上可以发现:

所谓的「费曼技巧」,其实将费曼过去在不同平台谈及到的方法进行了一次随意的拼凑组合。

现在我们来看看这四步曲的关联,即这四步之间真的是有明显的关联程度吗?

我们依然以寻找知识源头的方式去查找相应的鲜活证据,即:

 ③ 作品集抽样 

通过上述两个专业网站+豆瓣搜寻费曼的相应书目,从他述(讲座口录+他人转录)+书信(费曼本人书信)两个基于费曼本人的鲜活证据去收集与费曼技巧相关的内容,经过整理如下:

费曼技巧,是谁制造出的谎言?

可以看到,事实上,费曼对于学习,其实并没有一个像「费曼技巧」这样的综述,而是从多个维度进行了展开。

换言之,费曼本人对于学习的态度与观点,是一种基于全局学习的概念而并非像网上盛传的四步曲。而事实上,学习的有效性,并非简单基于知乎各大高赞答案中的「降维、理解、简化」这样单一。

所以这时候可以看到,费曼本人对于「费曼技巧」这个概念并没有正式的说明与诠释。

由此可以推测:

所谓「费曼技巧」,其实是其他人借费曼之名用于宣传推广的一个伪概念。

 ④ 费曼技巧的自变量证据 

到这里,我们基本上可以断定「费曼技巧」的含金量了。不过也可以从另外一个角度来作一次验证,即:

假设费曼对于他推出的这个技巧自认为是有效的,那么它会带来哪些影响或结果呢?

费曼技巧,是谁制造出的谎言?

我们可以预测的第一个结果就是,费曼自认为很会教学生。

因为费曼技巧的几个部分都是针对学习与教,若真的有效,费曼当然会对自己教学的方式有很强的自信心。而费曼真实的表述是怎样的呢?

我们依然从收集鲜活证据来验证:

证据 1

费曼自认为自己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只是「热爱」而已。

费曼技巧,是谁制造出的谎言?


证据 2

费曼认为教学应该不拘一格,并没有固定的定式。

费曼技巧,是谁制造出的谎言?

由此可见,费曼对于教学与自我的定位,与知乎等平台推荐的费曼学习法背后的定位相左。

 ⑤ 谁「自创」了 费曼技巧  这个术语?

费曼本人并没有推出「费曼技巧」,那么,到底是谁自创了这个概念并用来宣传呢?

回到 Google 搜索的首页结果,我们其实还发现一个 PDF 方式显示的文件:

费曼技巧,是谁制造出的谎言?

我们先打开这个 PDF,看看里面的阐述:

费曼技巧,是谁制造出的谎言?

可以看到,其中斯科特·杨(Scott Young) 提到了the feynman technique 这个术语。

Scott Young 是谁?

从其官网(https://www.scotthyoung.com)可以发现,他是一个基于学习研究推广者。

费曼技巧,是谁制造出的谎言?

在中国已经出版了多本他的书籍:

费曼技巧,是谁制造出的谎言?

在斯科特·杨(Scott Young)的书籍 Learn More Study Less(中文版《如何高效学习》)一书中恰有提到费曼技巧:

费曼技巧,是谁制造出的谎言?

从亚马孙网站上查了一下该书英文版的发行日期为 2013 年 11 月,再回过头来看 Google 上搜索到的与费曼技巧相关的网站及相关内容并没有早于这个时间点。

所以我们目前可以推测出,「the feynman technique」这个概念,大概率是由斯科特·杨(Scott Young) 用以实验或宣传自己的学习之道而自创的一个术语。

而国内外大部分学习者,看到基于费曼命名的技巧,就自动采取了默认信赖的选择,转而直接去学习、细化、甚至践行这个学习之道。

更有甚者,国内还有专门的机构建立了基于「费曼技巧」的付费课程。

费曼技巧,是谁制造出的谎言?

热爱学习的朋友们,在为这些看似科学的 XX 学习方法付出时间、付出费用、付出注意力的时候,殊不知,该技巧其实从本源来讲,就是有问题的。如艾尔菲·科恩 (Alfie Kohn)所言:

颇有影响的观念都会表达得体且具有说服力。对此,我们有时候不能不佩服,但有时候又得防范这样的观点掌控自己。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JVqDqDyUmPcL9MBf2WOn-w

娱乐圈资本论

看到这个标题,可能有小伙伴纳闷了,博主你这是要干啥,改行搞娱乐圈了?

当然不是,娱乐圈我是真不懂也没兴趣,不过对他们背后运行的那些猫腻兴趣却很大,爽子搞出来那1.6个亿的事之后,我就开始写这篇,没想到热点已经过去好几个了,文章还没写出来。

事实上所有那些“表层之下的运行规律”我都感兴趣。爽子的那1.6亿片酬出来的时候,就想跟大家分享,不过苦于了解的不太全面,最近跟一个圈里混了很多年的人深入聊了下,结合我自己的了解,写成了这篇,于是才发出来。

1

 也不全是洗钱

大家记得那个巨无聊的话吧,如果全国十二亿人每人给你一块钱,那你就是亿万富翁了。这个事只有小孩才会觉得有点意思,以为发现了敛财新手段,只是很快就发现不现实,没法操作,别人不会平白无故给你钱。

不过等到了一定年龄,大家就会发现现实世界里,除了税收,还真有这种东西。

主要存在于下边的三个领域:

互联网;

金融;

娱乐圈;

这三个行业都是那种从全国人兜里抽份子钱的行业,而且受益者不是太多,间接效果就是几亿人给一小部分人打钱。尤其是这些年,金融又和那两个结合了起来,简直是印钞机。

而且跟所有“利润丰厚的小圈子”一样,这种圈往往肮脏不堪,各种潜规则,圈子里还有更小的圈子,总之水很深,一般人把握不住。

 

今天的内容开始前,咱们先普及几个常识。

 

娱乐圈的核心阶层是上市的大影视公司,这些基本上就是一台不用电的印钞机。

 

上市影视公司的获利方式特别多,首先是上市就可以募集资金,这个很关键,大家一定要记住。以前那种明星火了广告商赞助、最终由观众买单的模式正在弱化。现在主要的模式是上市公司从股民那里募集资金,然后他们再玩来玩去。 

 

明星声望高,拥有明星的公司也就被大家看好,股价会上升,大家踊跃给公司打钱。上市公司筹到钱后,可以操作的空间就大了,娱乐业是轻资产大资金的产业,一部电影电视耗资动辄以亿计算,其中可以通过做账是运作的地方太多了。

 

在这里首先要说一个关于投资影视洗钱的误区:很多人说洗钱过程是花一万块钱拍影视剧,报账的时候报10万,把9万转到相关公司账上,只要提供发票把账目作平,那9万就被洗白了。

 

这个说法正好搞反了,有些小伙伴看到啥理解不了的,都觉得是洗钱。其实洗钱是为了把不合法的钱变的合法,钱如果能堂而皇之的转出来,就说明这些钱已经没问题了,那还洗啥洗?这篇文章说清楚了,一文说透地下钱庄到底是个啥》,附在文末了,看完本文有兴趣可以看看。

以前我给大家解释过“偷票房”或者“鬼场”,也就是有人拍了一部电影,上映的时候根本没啥人看,但是电影院可以搞得就跟很多人看似的,把来历不明的钱放到票房里,这些钱就被洗白了,这才是洗钱,要用票房来掩盖来历不明的脏钱。

 

在国内假票房最厉害的时候,电影院里假票房玩疯了,影院几乎不关门,过了十一点不用买票进去随便看。一张票没有卖,但是看票务系统全卖完了,甚至排片排的一部片子只放四十分钟。胆子大的把票价都订到100一张。

 

还有那种你买的一个片子,看的也是这个片子,给你的票却是另外一个片子,价格也比你实际支付的贵很多。这是院线在偷票房,借着这个办法把票房弄到合作的片子那里,增加票房收入。

 

很多出品的影视公司和放映院线本身就是合作关系甚至是一家,左手到右手,优势不要太大,国家打击起来都很困难。不过后来做得实在是过分,最后引得监管方打击。从那以后假票房的问题好了很多。

 

影视行业有时候确实需要洗钱,但是大部分时候其实是利益输送,也就是赚了很多钱,或者从股民那里募集到很多,有人想把这些钱弄到自己账户上去,或者想少交税,这就有需要一系列复杂的操作。

 

这就是为啥有一些电影,一看就是注定赔钱的,甚至都不上映,明显不是在偷票房,也不是洗钱,这类往往就是偷公司的钱或者藏收益。

 

小伙伴们时常看到一个电影或者电视,号称花了几个亿,但是看起来非常劣质,而且是剧情演员道具布景特效全面的差,似乎根本没有花那么多的钱。

 

最后票房也是很低,看起来亏得一塌糊涂。我以前也不理解啊,纳闷为啥有人会花钱拍这个,更奇怪的是还有人花钱看这个,他们脑子都坏了?国内居然潜伏着这么多神经病?

后来才知道,其实能上电视的已经是精品中的精品了,每年一大半拍出来的东西,打开始根本就没有打算播放,很多本来就不是为了赚钱,或是为了避税,或是转移资金。

当然了,在宣传的时候还是要说投入多少多少亿。账目上可能看起来确实花了很多,但是好多钱通过相关公司,从别的项目回到了自己手里

 

不理解?我再举个例子。

 

有些人去出差,搞了一堆打车票和酒店发票回公司报销,本来花了一万,搞出来三万的各种发票。公司还以为他这是实际支出,其实这些票都是他从票贩子那里弄来的,都给他报销后,他就赚了两万。

 

拍电影也一样,可能是公司管理层用假项目骗公司的钱,看着花了好多,可能最后大部分都跑到管理层自己的公司里去了。

 

说到这里,大家可能纳闷了,还能这样?不是说私企比国企优越的地方就在于企业是自己的吗?当然不是了,现代上市企业的管理权和所有权是分离的,企业的CEO是职业经理人,所有者是股东们,他们之间是会有利益冲突的。

 

如果哪个公司拍影视赔钱了,不要随便认定人家会难过,可能在那里偷着乐呢。

 

还有一种转移资金的方法,就是通过明星来转移。

 

影视公司通过制作亏损,把资金从账上转移出来,特别是上市公司,通过转移把钱从公共账目弄到外面,只需要保持一个少量的盈利即可,这样就规避了上市公司被监管的问题。

 

比如这次爽子的事情,合同方的北什么文化,有名的“爆款发动机”,很多大家熟知的爆款大片都是他们公司搞出来的。奇怪的是,看财报他家只要赚到钱以后就失了智一样的乱花,看着和赚来的钱有仇一样。再仔细看,从资金转移的角度看,乱花钱不过是一种表象,目的可能是为了把利润从上市公司转出来。

 

举个例子大家就知道了。

 

比如我搞了个上市公司,搞出来了爆款产品,赚到了钱,不仅如此,从股市上还融到了不少钱。但是这个钱是公司的,公司上层如果想把这玩意弄到自己账上,有办法吗?比如我可以给我自己发一百个亿的工资吗?

 

几乎没可能,说不过去,而且盈利是要交税的,打到我自己的账户上也要交税。

 

那有没有办法解决呢?也不是没办法,比如我再搞一个烂片,给主演两个亿,他收到钱再给我想办法转过来。这样公司最后盈利很少,税也可以少交,谁要是问起来,就说拍烂片花掉了。

 

最后打给明星的钱也能转一圈到我碗里来。

 

当然了,实际的过程要影视公司注册很多公司配合,过程非常复杂。但是目的手段大致就是上边这样。

如果是正规一点的剧组,拍的东西还是要上荧幕的,这种的名义预算都是以亿为单位的,实际代为也是千万级别。各种部门都很齐全。这事的毛病一个是着急,一个是要应付花钱的老板。

 

说到着急就是拍片子跟撵贼一样,一个电影拍一个半月,电视剧一集平均只有2-3天。演员每天要18小时,导演和副导演几乎都轮班干活。

 

所以那时真的是缺演员,太缺了,有点名气的价格飞涨,而且档期满到爆。这也是演员片酬那几年快速增加的一个原因。

 

有点名的演员就特别的紧缺,一个是拍戏本身就要消耗很多时间忙不过来,二是谈话类和真人秀节目那时大量抢走档期,三是很多演员是真不会演戏,有一个女演员拍一个哭的镜头笑场十几次,导演都哭了。

 

到这个地步,演员的脾气就上来了,有的干脆说不来就不来。那时候导演都特别孙子,见到主演都要客客气气的。

 

不知道哪个天才,被逼急了运用起了技术手段,比如找七八个替身,主演只要不出正面就用替身,外景全部用绿幕。但是就算这样都还不够,只好抠图,但是抠图不光花钱,还费时间,抠图的公司赶不过来,或者为了多赚钱一下接好几家的活,自己留下一大半把活转给小公司干,这些小公司图都抠的一塌糊涂。

 

至于做特效,很多时候要等半年,哪个能等你?所以有的大剧组都能弄出斗气化马这种玩意。差一点的剧组甚至有雇在校非本专业的学生弄特效的,弄出来的效果真是一言难尽。

 

当时一个原则就是拍起来要省,要快,布景道具服装都要省。拍校园青春片,职场剧和家庭伦理这种特别多的室内,各种东西都方便快速,布置的东西做账也非常方便。抗日剧和古装宫斗剧大热,因为横店等影视城弄了一系列场景,服装道具最开始花高价做了一大批,如果租用的话也很方便还便宜。

 

不过走账的大头还是看演员,你指着一头猪说我花80万买的会被打死。你指着一个人说我给了1.6亿找来拍片子,你就算不信没有证据你奈我何?你能证明他不值这个数?

 

其实明星所谓的上亿片酬,很多都要转手再回去的。当然了,把钱再顺利地给人送回去,也不是那么容易的,不能你拿卡一转就成了,这也是技术活。需要专业人士操盘,咱们就不细说了,网上有人说买个艺术品,倒也可以,但是太低级,明天爽子去买个艺术品大家不就看出来有问题嘛。

 

那时候各种人都在往娱乐圈里面挤,因为钱太多,但是人不够多,没有足够的人就没有足够的项目。

 

在2018年,资本方实在是受不了了,开始了积极的资本造人:那一年《创造102》和《偶像练习X》开播,直接获得了惊人的关注和流量,批量的偶像开始被创造出来。反正经过了好多年的折腾,观众对于演技和唱功早无所谓了,要求非常低,只要是个活人就行了。

 

而且练习生这个套路应该是韩国那里学来的,可以解决资方面临的一些麻烦,韩国资方一直有很多麻烦,解决这方面问题有经验。

以前明星们往往本身都是大佬,偶尔不太好说话,有时候也不太配合,让资方非常头疼。而新产生的那些偶像是资方用长期合同锁死的,属于资方的“自己人”,操作起来更方便,而且明星赚的钱最后大头也被资方拿走了。甚至有种说法认为,粉丝和股民是韭菜,这些流量明星也是大韭菜。

 

这也能解释为啥流量明星更新的特别快,很多三十来岁的老同志刚认识某个流量明星,一转眼那个明星就已经过气了。这个道理也不复杂,如果流量明星火得太久了,资方容易控制不住这个明星,所以就要不断推出新人。就好像很多公司甚至不断弱化自己的业务骨干,各个地区的销售要轮换,就是为了防止客户跟着骨干跑了,资方也是这么想的,让明星跟粉丝的关系不能太持久,不然明星容易带着粉丝出走。

 

从那时开始,为了维持偶像的高身价高曝光,专业的粉丝团出现了,目的就是维护偶像。不然你说某个流量明显身价千亿,可是大家都没听说过,那该多尴尬?这时候就需要粉圈的人不断造势,刷的到处都是,你不管在哪上网冲浪,旁边都有人在聊流量明星,给人一种“天下谁人不识君”的感觉。

 

这种接近工业化的造星,让原本空旷的娱乐圈瞬间被挤爆,出击困难而自守容易,一个个封闭半封闭的饭圈就出现了,甚至到现在有了宗教化的趋势。各种真假粉丝到处操作,这几天为了投票,爆出的买了奶倒掉这种操作也是意料之中的。

 

2018年之所以被称为饭圈元年,因为资本,经纪公司,媒体和粉丝终于站在一起了。成建制的专业团队走上了台前幕后,大家互为犄角,一起搞钱。

 

我以前太年轻,一度以为明星们的价值是这堆小粉丝给托着,后来发现太过肤浅太过缺乏想象力,如果只靠粉丝,明星们都饿死了。以前以为只有一个小燕子是资本圈大佬,现在才发现大家都是资本玩家。

 

那时候还缺内容,有段时间抢ip抢的飞起,价格飞涨,好多爆款价格被炒作的不可思议,一些写书没有挣到太多钱的作者,在卖改编权的时候倒是发了。不过好像都改编的不像个样子,粉丝和路人都在骂。

 

当时抢手的还有编剧,有点名的编剧根本不写剧本,一集20万挂名,当然拿到手也就不到一半,不过可以挂好几个剧。分派下去剧本,因为急着要,一个剧三四个人分开写,写的不管编出什么狗屁不通的玩意,实际写的人一集上万还是能挣得来。

 

那时候电视剧特别水(现在大部分也很水),片子立项都60集起步,到拍的时候可能就拍成80集,到了放的时候又弄成100集。整个片子几段分开了看,就是烂片一点毛病没有,你要是连着看比一般烂片还烂,前后根本不挨着。因为不是一个人写的,写的时候赶工,根本顾不上故事衔接了。

有一次和圈里人吃饭,他说了件刚看到的事。说是一个制片在骂编剧蠢,写了一个月没写完,编剧说手下的三个人有两个新来的,80集剧本,头尾中间都写好了。但是写的东西人物性格完全卯不上,中间没法接,正在焦头烂额。

 

导演在边上听了一会,说到30集的时候叫男主出国半年,飞机上遇到个绿茶变心了,女主被刺激。或者出去被车轧死,这时候冒出来个没有见过面得双胞胎妹妹给她报仇。或者是女主被撞失忆了又回来报仇。结果过了一段时间绿茶暴露了,男女主又和好,渣男回心金不换,女主恢复本来性格。就这个写出30集没问题吧?还能卯上两头。

 

在场的人都竖大指敬酒,导演干了一杯说大家过奖了,我前几天看那个谁,拍的新片就这么胡拍的,咱多给男主加了个绿茶,这个角色要多卖点钱啊,上次那个老板包的小三和我说了,就特别想演绿茶。制片听得都直嘬牙花子说,她上次演失足妇女演的都能得奖,这次变的太快了吧?导演说人家演失足妇女是本色出演,没有挑战性,这下要在演技上磨炼自己。

 

等到片子拍好了,宣发费用是可以做手脚的大头,全国每个大城市搞一轮,每个城市几十万到几百万,总数就很可观了,实际情况很多就是找个电影院免费发一轮首映票,拉上海报,看着热热闹闹的。其实花的很少,但是拍照显示人不少,至于每人花了多少钱就是随便说的事情了。

 

在节目制作上的套路就这些,整个影视制作链条,从立项编剧到最后卖票和播放,每一个环节都充满了做账。

2

 资本市场的魔术

从2014开始,国内政策开始鼓励影视行业发展,然后娱乐圈就开始了一轮又一轮眼花缭乱的骚操作,从现在来看,娱乐市场的资本游戏也是从那个时候开始越玩越过分。

 

圈内明星们开始注册空壳公司,上市的影视娱乐公司都开始大肆并购,那时候国内有点名气的基本有一个算一个都有份,这些人那时身价都过亿了,最多的都过10亿了。配合着2015年股市大潮,影视行业热得烫手,每天都是各种九位数。

 

影视公司通过上市或者增发,从股民那里募集来资金,然后就开始并购明星们的工作室,明星工作室获得了天量的资源。而影视公司,通过并购获得热度,钱花了反而拉高了股价,增加了公司的市值。

 

在账面上,并购明星公司造成公司增值,股民们天天起来也看到股票行情一片大好,几乎是一个大家都赢的局面,当时看真的是找不到谁受损。唯一可能比较奇怪的就是,影视公司的股东们减持的热度不减。

 

这就好像变魔术,凭空产生了一笔横财让所有人受益。但是我们知道,世界上没有魔术,魔术的本质是魔术师玩的障眼法和手速,一切都是幻觉。而金融圈的钱往往也都是一层幻觉。

 

现在回头看,上文说的才是一系列操作的第一步。

 

第二步是收购之后,影视公司钱花出去了,在账目上获得的只是空壳的明星公司,空壳公司没有资产,会造成公司总资产的减少。不过因为明星加入,公司实力变强了,在市场上有了更高的获利空间,也就是说虽然公司花钱,但是买到了以后挣更多钱的能力。

 

在市场上,手里有资金不是坏事,但是在手里有太多资金并不明智,应该去投资来获得更高的回报,资金放在账面上不过是数字,并不能成为估值,公司的市盈率不会因为你持有大量现金而增加。

 

但是拿来投资就不一样了,特别是投资明星,那时候虽然影视作品还没有后来价格那么夸张,但是已经是以“亿”为单位了。特别是合并以后,明星以前和公司是雇佣关系,现在大家都是股东,明星做事肯定比以前更努力,公司对明星的支持也更卖力,团结一心一加一大于二。

 

这样一看,今后的收益怎么都比把钱放着强,10亿放在账上最多变成30亿的估值,如果是换成一个大明星,可能就会带来上百亿的估值。股价又要涨上一轮了。

 

第三步是收购以后,钱花了,明星要补充签一个对赌协议。简单说就是,公司收购了明星,虽然说起来今后可以把明星当印钞机了,但是难免有人疑惑,怕明星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不能给公司创造足够收益。一旦股民疑惑,不就影响公司推高股价嘛。

 

这时候双方就签个协议,为以后几年的盈利定个值,而且保证每年增加盈利多少个百分点(比如15%),做不到就自己掏钱把这个数目补上。

 

这样一来,普通人看到的是:完不成任务明星会自己掏钱,在资本市场看来是每年增加收入15%,这说明什么?说明这家影视公司的盈利预期非常高啊,15%啊,在资本市场15%的增长率对应的市盈率是很高的。而且这样一来大家的顾虑也被打消了,利空消除就是利好,股价又要涨一波了。

 

当时影视公司的市盈率都过百,估值轻松过百亿,那时候讲究价值投资,普通股民别的不知道,明星都认识几个,明星的挣钱能力有目共睹。买明星所在公司的股票,四舍五入,等于就是叫明星帮你挣钱。那时候各种算法反正都说得头头是道,听起来看起来都很有道理。

 

只是虽然有道理,公司股东们的减持没停过,高位套现,套现完了就去买房,所以每次股票暴涨完,房地产就开始疯,因为有人确实是赚到了,只是很难是普通老百姓。

 

这期间,2015年股市出现了大动荡,股价跌得稀里哗啦。

 

表面上看影视公司股价和市值大跌,监管也变的越来越严格,那一年还发起了很多并购,不过很多被取消了。

 

实际上大跌反倒是为影视公司减负了,那次借机把上百倍市盈率的问题解决了,很多原本没有能处理的账目也都处理了,因为估值降低了,公司的各种压力小了很多。为以后重新崛起打下基础。毕竟不跌怎么能涨呢?大家一起跌,你总不能怪我吧?

 

反正这些年那伙人就这样来回瞎操作,各种套钱,有时候骗股民的钱,有时候骗其他公司的钱。

今年爽子那事爆出来,既有必然性,又有偶然性,如果想改善,肯定得是他们那个圈越来越透明,不过这个过程不会太顺利。

3

 尾声

 

一个哥们做金融,从美国跑到中国香港,又从中国香港跑到内地,他说内地现在金融市场跟美国一百年前差不多,看着好像管得挺多,不过整体还处在无规则状态,中国金融圈的那些大佬的操作,在美国都得是倾家荡产牢底坐穿。中国这边一方面管得太松,另一方面惩罚太轻,没啥威慑效果。

 

看完本文,大家应该也有感触了,第一感觉是到处都是贼;仔细往深了想,就能发现其实大家都是做了最有利于自己的选择,系统本身对贼太好,总有人会去偷。

不过我并不赞成有些人动不动就说要“彻底禁掉”,那也不太好,凡事都有阴暗面,如果都禁了,最后我们也没啥可玩的了。

 

而且大家也看出来了,上市公司其实更像一个“集体所有制”的企业,经理人往往有动机搬空企业,这也是为啥给明星开天价片酬的,往往是上市公司。这些问题都没啥好的办法,语言教育肯定是不行的,最好的办法还是加强立法,最起码能像美国那样证监会什么的提高点主观能动性,保护下股民们。

 

全文完,

转自微信公众号:九边”。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e5fHVZ7vVJMDTvhN3YurGA

读书:《有毒的话语》

书名比较好,一颗星

——————————

互相指责并不能使提出的要求得到接受和采纳。

控制的原因各式各样,控制者使用的“武器”却只有一个,那就是语言。

让对方内疚是最常见的话语控制手段。它依赖于对方感知罪恶感的能力。这种能力是通过教育灌输给我们的,由此可见教育的作用[5]。正常情况下,我们都曾经感受过罪恶感,也曾经让别人产生过罪恶感。

内疚感涉及个人行为本身的正当性,也就是因为自己做了错事而自觉有罪,懊悔自责;而羞耻感则主要涉及别人的看法和外界的评判,行为本身倒不见得有什么错误

感到羞耻的人通常受到自身缺点的困扰,而充满内疚的人则注意到自己的违规行为。有羞耻感的人常常认为自己不够好

深感羞耻的人害怕被抛弃,而心生内疚的人担心受惩罚

发现控制者的潜在动机

改变对方:情感控制,主要是激起内疚感。

挽留对方:情感控制,激起内疚感,威胁。

隐瞒某种行为:说谎,虚假信息,双重信息。

逼走对方:乱贴标签,虚假信息,重塑过去,双重信息。

诋毁对方:污名化,病理化或乱贴标签,否认主义。

亲密关系包含两个层面:一个是伴侣两人各自私密空间的联系,另一个则是伴侣两人共同的私密空间和外部世界的联系。问题的产生,比如因为使用了不当的语言而使两人的关系出了问题,会给上述这两个层面都造成压力。从伴侣两人的共同私密空间来说,通常情况下,有些事情是不会对外部世界(家人、亲戚、朋友)公开的。

放弃改变对方的想法是摆脱控制的重要一步。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就要一直保持被动。只不过,我们不再去想着要改变对方,而是用另一种方式来应对,那就是捍卫自己的底线。

底线和边界之间是有区别的。想要改变对方,结果往往是令人绝望的。你的种种要求往往会给争吵制造机会。作为回击,你的伴侣会让你觉得,首先要做出改变的人应该是你。你不听我的话,我也不听你的,矛盾就这么产生了。

而诉诸自己的底线就不一样了。这使你能够在保护自己领地的同时,保持你的尊严。如果你告诉伴侣,他已经触碰到你的底线,当前的状况让你受到了影响和伤害,你已经无法接受了,那么对方就必须做出选择:要么决定改变自己的行为,要么坚持自己的态度。

亲密关系需要双方非常多的个人投入。这种对个人投入的渴求是其他事物不可比拟的。要想维持亲密关系,需要交付出自己的身体、个人空间、资源、情感和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