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再断芯片供应,中国汽车将进入无限期停产?

关于芯片的风波再一次席卷而来,而每一次风波的背后都是产业发展的重创。这一次,轮到了中国汽车产业!

 

2020年初,受疫情影响,芯片供应不足造成全球汽车芯片存在短缺问题。疫情导致全球很多芯片制造商产能降低,还有很多工厂只能被迫关停。
 
根据自媒体平台“后视镜里的未来”报道,由于全球半导体产能限制,加之美国政府压力,这些欧美车载半导体主要供应商站在了美国的队伍里。自此传出欧美政府正在起草一份方案报告,全面停供中国汽车芯片。
 
然而中国自主品牌98%以上的车载半导体来自于欧美供应商,在货源受限的情况下,进入无限期停产状态。部分自主品牌不得不修改车载半导体的标准,改用1990-2000年代的淘汰产品。
 
试想,如果欧美国家的这份协议成真,中国汽车产业将迎来史无前例的发展停滞,而对于对于如今已经习惯了由汽车代步的当代中国人来说面临的可能是汽车涨价,无车可用甚至无车可买的境遇。
 
回不去的汽车产业
 
半导体芯片在汽车制造业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这些电子元件被广泛应用在多媒体娱乐系统、智能钥匙、自动泊车系统、发动机和变速箱控制系统、安全气囊、驾驶辅助系统、电动助力转向、ABS 、电子稳定性系统(ESP)等汽车零部件中。
 
这些技术及应用哪一样不是我们已经习以为常的汽车功能,如果真的失去了,我们买到手的新车也就成了老爷车了。
 
对于已经养成的用户习惯来说,中国汽车产业发展倒退是没有可能的,此时停产也好过生产出一堆没有竞争力且没有市场的废铁。
 
车价随芯片价格上涨
 
虽然只是一个小小的芯片,但是对于汽车来说确实决定价格的关键。我国每年进口汽车芯片的金额超过千亿元,如果芯片紧缺,甚至完全断供,市场现存的芯片价格自然要大幅度上涨。
 
对于长期以来进口芯片的中国企业来说,如果芯片价格每提升10%,我国每年进口汽车芯片的金额就要多出约100亿元。
 
而汽车芯片分为MCU、功率半导体(IGBT、MOSFET等)、传感器及其他。在传统燃油汽车中,MCU价值量占比最高,为23%。在纯电动汽车中,MCU占比仅次于功率半导体,为11%。
 
据统计,我国车规级MCU芯片(车身控制芯片)在去年的市场规模达到21.1亿美元,预计五年后将达到32.9亿美元。不过,目前车规级MCU芯片国产化率还不足5%。近期国外MCU芯片出货价普遍上涨10%至30%,有的甚至上涨一倍左右。
 

 

由此可以看出,芯片断供对于消费者的直接影响就是:涨价!
 
中国人自己造芯片?
 
有很多人提出,没有国外进口,中国人可以自己造芯片,问题不就迎刃而解了?
 
目前,芯片市场拥有着相对稳定的竞争格局。恩智浦、瑞萨电子、英飞凌等龙头企业掌控了全球车载半导体市场的大部分市场份额。
 
显然已经有中国车企先后入局车规级芯片领域,实事求是的讲中国在车载芯片领域的研发实力依然相对薄弱,要生产出可供应用的车载芯片,尚有很远的路要走。
 
而时间对于产业发展来说又是一个不可再生的资源。全球汽车产业已然在高速发展,而中国汽车产业却要从80年代开始再走一次,即使速度再快也无法追赶全球产业发展的脚步。
 

 

愈演愈烈的“芯片之殇”
 
其实近一年来,关于芯片的问题不绝于耳,其实这也暴露出了中国许多产业发育不良的问题,而这一次的车载芯片限供也可谓是又一次鸣响的警钟!
 
继2020年12月南北大众被爆出芯片短缺而减产的消息之后,近日丰田、福特、菲亚特等车企也纷纷宣布减产。虽然通用汽车、宝马和戴姆勒等车企还没有宣布调整生产,但也在密切关注芯片供应问题。
 
有专家表示,如果芯片短缺问题得不到解决,部分生产商从今年2月份开始,每周产量将减少10%至20%。
 
业内人士透露,面对无法在短期内解决的缺“芯”问题,车企不得不采取“选择性”减产措施,即优先保证高端车型和利润较大的畅销车型需求。
 
对于全球汽车产业格局来说,跨国汽车制造商在中国的合资公司被迫进行调整,特别是以德国为主的欧洲汽车制造商,不得不做出两种方案:一种方案是彻底退出全球的最大汽车市场;一种方案是把中国的业务和全球的业务进行分拆,使中国业务更加独立于全球业务,采取双系统的做法。
 
是挑战也是激励!
 
中国各大汽车制造商的产能规划接近6000万辆,占全球汽车总产量的比重超过60%,而这一次对于中国的芯片断供不仅是对于中国汽车产业的考验,更多的是对于中国芯片产业及高科技产业发展的敦促!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gVvSJ4nzgILWnlymeGMxpQ

芯片骗局终被捅破

原创:戴贤超
来源:融中财经(ID:thecapital)

 

在举国造芯热的浪潮下,真正在造芯片的有几个?下一个武汉泓芯、又会是谁?中国芯片还能经受起这样的打击?

 

今年股市发财的真理,二个字,芯片;三个字,半导体;四个字,集成电路 。今天,我们只谈芯片,不谈股市。

 

自2000年起至今,20年间,中国政府先后3次出台政策鼓励发展国产芯片产业,在政府鼓励和资本吹捧下,国内造芯热情不断高涨,并从2017年开始更加狂热。

 

根据国际半导体设备与材料产业协会(SEMI)发布的报告显示,2017年至2020年间投产的半导体晶圆厂约有62座,其中26座设于中国,占全球总数的42%。

 

然而,这26座晶圆厂,目前已知有成都格芯、南京德科码、德淮半导体和武汉弘芯4座晶圆厂,未到开花结果时即宣告停摆,给全省造芯热泼下四盆冷水,这到底是在造芯片,还是在行骗。

 

反观这20年间,发生在国产芯片行业里的骗局,从未间断过。中国芯片亟需一个令国人振奋的消息来刺激一下,但是,噩耗却接连不断。

 

近日,被称为中国芯片史上最大骗局终被捅破,带有中国芯片明星公司光环的武汉弘芯半导体项目暴雷并引发行业震动。该项目投资1280亿元,作为武汉市明星项目上马,如今却传出停工甚至可能烂尾,而此前斥巨资建造的厂房,已是杂草丛生,丝毫看不出这曾经是代表着中国芯片最先进生产基地。

 

投资千亿的武汉弘芯项目停摆

 

研发芯片,人才、技术、设备和时间,缺一不可。

 

2017年11月,武汉弘芯在武汉临空港经济技术开发区正式成立,谁也想不到的是,正是这家国产芯片的新生力量,在聚集了至少几十名行业顶尖技术人才、耗费了1280亿后,连个毛都没生产出来,而前期耗费巨资建起来的厂房却长满了野草。

 

不知是初生牛犊不怕虎,还是怀着一腔芯片热情,武汉弘芯的口号喊的石破天惊。作为当时全国半导体逻辑制程单厂中投资规模最大,技术水平最先进的12英寸晶圆片生产基地。项目一期设计月产能4.5万片,预计2019年底投产;二期采用最新的制程工艺技术,设计月产能4.5万片,预2021年第四季度投产。

 

按照计划,武汉泓芯项目分为两期建设,一期工程于2018年初开工,总共投资520亿元,二期工程于2018年9月开工,投资额760亿元。2019年7月厂房主体结构封顶。

 

武汉弘芯的项目曾网罗一些非常资深的半导体产业员工加入,其中不乏台积电的员工,包括芯片行业顶尖人物蒋尚义在2019年7月离开中芯国际加入武汉泓芯,并出任CEO一职。

 

即便是斥资千亿、汇集了众多的行业顶尖技术人才,武汉泓芯项目依旧未能如期投产,反而状况百出。

 

早在2018年,市场是就曾传言武汉泓芯接触不少产业供应商,也许是供应商从中嗅到了危机,大多数对弘芯项目保持审慎态度,因此该项目沉寂了一段时间。

 

2019年9月,因为武汉泓芯一期项目工程总包方武汉火炬建设集团有限公司拖欠武汉环宇基础工程有限公司4100万工程款长达一年。环宇公司向武汉市中级人民法院起诉火炬集团及弘芯,并于2019年9月4日向法院申请诉前财产保全。9月12日,法院裁定冻结火炬集团总计存款额度为3500万元的3个银行账户,并裁定查封弘芯的二期工程用地,裁定立即执行。

 

尴尬的是,2019年12月份,武汉弘芯花费5.8亿引进了大陆唯一一台7nm光刻机,当时武汉泓芯还曾高调的为此举办了入厂仪式。这套从开始就带着历史使命的先进设备,然而从被引进后至今,一次都没有使用过,但在今年却抵押给了银行。

 

今年7月30日发布的《上半年东西湖区投资建设领域经济运行分析》中明确提及,武汉弘芯半导体项目“存在较大资金缺口,随时面临资金链断裂导致项目停滞的风险”。到了8月28日,武汉市东西湖区官方称,经区商务局投资协调管理调查,武汉弘芯半导体项目因为资金链问题,项目暂停。

 

在一连串的打击下,去年才接任武汉弘芯CEO一职的蒋尚义,现在也“萌生退意”。

 

是芯片,还是新骗局?

 

众所周知,一直受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中国芯片一直持以打压的态度,涉及相关技术更是直接禁售封锁。

 

根据美国调查公司高德纳发布的各企业半导体消费额排行(快报值)显示,2019年,排名前十的企业中,中国共有5家企业,分别为华为、联想、步步高、小米和台湾的鸿海精密工业。中国是最巨大的半导体消费国家,进口的金额超过石油,2018年,大陆进口集成电路金额高达3120.6亿美元。

 

事实上,自2000年至今,20年间,中国政府就三次出台政策,鼓励发展芯片产业。也正是从2000年开始,中国加快从拥有高端半导体人才的台湾引进人才。截至目前,累计从台湾引进相关人才3000多人,其中包括张汝京、邱慈云、蒋尚义等顶尖人才被引进。

 

回顾国产芯片发展史,一把辛酸泪。在美国的封锁压制下,国产芯片热情空前高涨,一时间,在政府鼓励引导、资本竞相涌入下,中国芯片行业变得鱼龙混杂、泥沙俱下。除了极少数实实在在的在研究芯片,更多的是在跟风炒作芯片概念,更有甚者打着研究芯片的幌子,在行骗。这不是危言耸听,而是客观事实。

 

想当年,陈进靠着购买来的MOTO-free scale 56800芯片,把标识抹去,打上自己的LOGO,摇身一变,成为自主研发出一种世界一流的“汉芯一号”芯片。陈进本人也借此落个名利双收,不仅各种名誉加身,还前后总共向国家各个部门成功申请芯片项目次数达到40余次,累积骗走国家的无偿经费拨款一亿元,而这些钱大部分都是流入量他在美国的私人账户。

 

汉芯事件直接导致很多企业在很长一段时间都不敢再去发展芯片,很多的机构不敢去投资芯片。不仅如此,除了芯片之外,芯片相关的产业也同样没有得到发展。甚至当时有芯片制造商讽刺称“造不如买,买不如租。”

 

武汉泓芯会不会是又一个“汉芯事件”?

 

曾有知情人士称:“这件事从头到尾就是一个骗局,蒋尚义不过拿个出场费而已。而且所谓这套先进的光刻机也是假的,做不了7NM。高科技领域水很深,水平不亚于贾跃亭,其实都是一个套路。根本什么都做不出来,因为你无法检验,就安全落地,这是一个成熟套路。”

 

对于知情人士爆料的,现在无法考证,但值得关注的是,武汉泓芯从头到尾还是充满不少疑点。

 

首先那套耗资5.8亿引进的大陆唯一一台7nm光刻机设备,就值得考量,最高端的光刻机技术受到《瓦森纳协定》影响,被禁止向中国大陆出售。中芯国际在2015年只能买到ASML2010年生产的32NM的光刻机。武汉泓芯能够买到7nm的光刻机,不说没有可能,但是要想通过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的层层封锁,至少困难重重。

 

其次,武汉泓芯股东为北京光量蓝图科技有限公司(简称北京光量蓝图)和武汉临空港经济技术开发区工业发展投资集团,分别持股90%和10%。根据工商注册信息显示,北京光量蓝图一直没有出资,而武汉临空港经开区缴纳了2亿出资额。也就是说,从项目开始到现在,武汉泓芯都是在烧政府的钱,北京光量蓝图分文未出。

 

而北京光量蓝图注册成立于2017年11月2日,注册资本金为18亿,股东为李雪艳和莫森,分别持股54.44%和45.46%。从时间上来看,北京光量蓝图仅仅比武汉泓芯早2周注册成立。

 

此外,北京光量蓝图李雪艳本身也是一个传奇式的商业人物,根据公开资料显示,她先后从事过生态科技、卖烧酒,办餐饮和盖园林,甚至还卖过中药,但是,唯独没有做过芯片。

 

芯片研发需要顶尖的科技支持,仅仅靠着一腔热情是不可能完成的,让一个从未从事过芯片的人去带领大家搞自主创新,这本身就是一场豪赌。

 

德淮,另一个骗局

 

2016年3月,总投资450亿元的德淮半导体项目落户淮安。该项目分批建设,一期项目建设投资约120亿元,预计在2019年6月可达成全产能月产20000片、年产约24万片的12英寸集成电路芯片。

 

德淮半导体意图打造一个 IDM 型企业,成为中国图像传感器里的三星。先后取得意法半导体的 CIS 相关工艺授权,主要研发人员来自于原东芝 CMOS 图像传感器核心设计和研发团队,具备丰富的 CMOS 图像传感器包括手机、监控和车载等产品设计、技术工艺研发和量产经验。

 

不仅如此,在德淮半导体也同时引进了一群曾在中芯国际、茂德、东芝、Aptina 等在 CIS 领域和半导体行业背景的高管,力争做到中国第一,世界第二。

 

据公开资料显示,德淮半导体在成立不足4年间,已经发生6次股东变更。根据最初规划,李睿为将通过码扬(上海)微电子有限公司出资4000万。淮安德科码开工之后,需要李睿为出资,在李睿为推脱数次之后,淮安才发现他根本没打算出钱。刚刚开工的德淮项目不得不停滞,直到2017年淮安政府出资后才重新启动。之后,淮安政府和李睿为发生纠纷,李睿为起诉淮安政府,要求对方不能使用“德科码”这个名字,不得已,并改名德淮半导体。

 

不仅如此,多个在2016年就通过了发改委、环保局立项审批的项目一度搁置。

 

如今,德淮这个项目政府已经投资46亿元,然而却根本拿不出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已经成为烧金的无底洞。

 

今年3月份,德淮半导体被爆出已停工50多天,且仍无复工迹象。虽然淮安政府早已公告“企业可自行复工,无需经政府审批”,但德淮仍对咨询“何时上班”的员工回复称“正在等待政府审批”。

 

值得关注的是,德淮半导整个项目在淮安政府2020年工作报告中已被除名,而且被踢出江苏省2020年重大项目名单。基本上属于放弃治疗,任由自生自灭的节奏。

 

在举国造芯热的浪潮下,真正在造芯片的有几个?下一个武汉泓芯、又会是谁?中国芯片还能经受起这样的打击?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yxiuK-Hd9XQ66IsOFgl2eg

记住今天,极限求生

· 这是第3526篇原创首发文章  字数 6k+ ·

· 悟00000空 | 文  关注秦朔朋友圈  ID:qspyq2015 ·

今天是9月15日,是美国对华为新禁令正式生效的日子。今天及以后,包括台积电、高通、三星及SK海力士、美光等公司将不再供应芯片给华为。

此前,台积电早就明确表明了立场,肯定遵守美国的禁令,9月15日开始对华为断供。不过,出于商务或者更高层次的考虑,在此之前,台积电开足马力为华为生产芯片,让华为尽量多屯一些高端芯片。据称,华为派出专机赶往台积电,在最终期限之前把晶圆抢运回来。

中芯国际尽管没有生产高端芯片的能力,却也以委婉的方式表明和华为“划清界线”。然而此绥靖之举未能达到目的。不久前,美国国防部官员表示特朗普政府正在考虑是否将中芯国际列入贸易黑名单,这将迫使美国供应商在发货之前,必须先申请特别通行证。

中芯国际声明回应称,任何关于“中芯国际涉军”的报道均为不实新闻,该公司愿以诚恳、开放、透明的态度,与美国各相关政府部门沟通交流,以化解可能的歧见和误解。

中芯国际还指出,2016年及以前,该公司是经美国商务部正式认可的“最终民用厂商”(Validated End-User) ,并曾有多位美国商务部官员实地到中芯国际进行访查。然而大家都知道,此一时彼一时,欲加之罪,何患无辞。中芯国际的股价应声暴跌,A股和港股分别跌去十分之一多、五分之一多。

日前,三星、LG电子表示很可能将在9月15日之后停止向华为供应面板,不过他们也申请了许可证,希望能继续供应。虽然面板技术跟美国公司没啥关系,但是面板的驱动IC芯片使用的是ARM架构,所以触发了限制。

根据新禁令,不管是哪个国家的公司,只要用到美国的芯片技术,都不可以给华为供货,不管什么货。芯片是技术最多最复杂、供应链最全球化的行业之一,设计、制造、封测三个主要环节,以及材料、设备等方面,涉及了无数项技术,基础性的、最尖端的技术归属于美国、英国、德国、荷兰、日本、韩国等十几个国家。美国的技术几乎渗透了所有关键节点,无法绕过,如之奈何。

 

记住今天,极限求生芯片设计的架构ARM

前面提到的面板驱动IC芯片使用的ARM架构,是芯片设计环节的一种技术。1985年,成立于英国剑桥的芯片设计公司Acorn电脑公司研发出了精简指令集架构处理器,名为Acorn RISC Machine,简称ARM。1991年,Acorn电脑公司剥离了ARM部门,成立了ARM公司,中文名称安谋公司。

2016年,日本软银集团斥资320亿美元溢价43%收购了ARM公司。昨天9月14日,软银宣布将把ARM以400亿美元的价格转让给英伟达公司(Nvidia)。此前苹果、三星都曾表达过收购意向。

英伟达公司由美籍华人Jensen Huang(黄仁勋)创办于1993年,总部位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英伟达的核心业务是为视频游戏提供图形芯片,此外兼营人工智能、自动驾驶汽车、数据中心等业务。过去两年,英伟达发展迅猛,市值超过3100亿美金,比英特尔的2100多亿高出一半,在半导体企业中仅次于台积电和三星,名列第三。此次英伟达收购ARM,如果能够获得相关国家监管部门的批准,那么将是芯片史上迄今为止最大的一笔交易,将为英伟达的后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黄仁勋有望成为世界半导体领域的真正盟主。

全世界超过95%的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都采用ARM架构,比如三星、高通、苹果等。华为也是用的ARM架构。尽管海思拥有目前ARM架构最新版本的永久授权,然而能否获得以后版本的授权是令人担忧的事。

 

记住今天,极限求生芯片制造的关键设备光刻机

芯片制造环节有一个关键工艺,光刻,需要一种关键的设备,光刻机,最先进的光刻机只有荷兰ASML公司(中文名称阿斯麦公司)能够生产,迫于美国的压力,现在也断供中国了。

中国只能获得浸入式光刻机(DUV),这个技术有其极限,只能支持7nm线宽以上的芯片制程。到了7nm,就必须使用极紫外光技术(EUV)。英特尔、台积电、三星等公司都是用的EUV光刻机。中芯国际订了一台EUV光刻机,然而ASML公司迟迟不敢交货。

1984年,荷兰飞利浦公司与荷兰先进半导体材料国际公司(ASMI)合作成立了一家专注于开发光刻机的公司。八十年代末,恰逢全球半导体市场大滑坡,原先主导光刻机市场的美国光刻机厂商GCA、Ultratech和P&E光刻部等先后退出市场或缩小规模。日本的尼康和佳能成为国际光刻机市场的新霸主。当时的技术是干式微影。

2003年,ASML突破了浸入式光刻技术,一举超越尼康,成为全球第一的光刻机厂商。2010年,ASML推出了第一台EUV光刻机,从此一骑绝尘,独霸世界。

 

 

 

EUV的技术攻关其实早在1997年就开始了,那一年,英特尔和美国能源部共同发起成立EUV LLC,汇聚了美国顶级的研究资源和芯片巨头,集中了数百位顶尖科学家,共同研究EUV光刻技术。英特尔邀请ASML和尼康一起加入该组织,但是美国政府担心最前沿的技术落入外国公司手中,反对ASML和尼康加入。几经周旋,最后ASML成功加入EUV LLC,能够享受其基础研究成果,尼康却没能加入。

2005年前后,摩尔定律的延续再度陷入停滞。EUV技术虽被认为是制程突破 10nm的关键,但技术难度和投资金额极高,尼康和佳能几近放弃。在此情况下,ASML仍坚持投入研发,并积极向外寻求研发支持。

在政府经费方面,ASML从欧盟第六框架研发计划中获得2325万欧元研发资助;在合作伙伴方面,ASML提出“客户联合投资专案”,用股权向英特尔、台积电、三星等客户筹得53亿欧元研发资金,并向股东提供设备的优先使用权;在合作研发方面,联合3所大学、10个研究所、15个欧洲公司共同开展“More Moore” 项目(“更多摩尔”)。

ASML的坚持获得了回报,2010年,它推出第一台EUV光刻机。2013年收购美国准分子激光源企业Cymer,进一步打通了极紫外光刻机的产业链;并于同年推出第二款EUV光刻机。2017年,ASML推出第三款EUV光刻机。自此,ASML成为全球唯一一家能够设计和制造EUV光刻机设备的厂商,成为超高端市场的独家垄断者。

ASML之所以能够维持独家垄断,是因为EUV光刻机的确十分难造。这套设备继承了全球数百家公司的技术,有超过8000多个零部件,不少是非常复杂的零部件。某种意义上,ASML扮演着系统集成商的角色。EUV光刻机不是荷兰一家公司的产品,是西方国家互通有无、联手合作的产物。

当年和ASML同时起步的其实还有上海微电子,然而上海微电子的光刻机没有能够发展起来,中国现在自产的光刻机还是比较落后。回头来看,这也是必然的结果,一声叹息。

 

记住今天,极限求生芯片设计软件EDA

除了芯片设计架构ARM、光刻机等技术之外,还有一个关键技术是芯片设计软件工具,简称EDA,即电子设计自动化。EDA是集成电路产业链相对产值较小但又极其重要的关键环节。这个市场70%的份额由三家公司占据, Synopsys、Cadence和西门子旗下的Mentor Graphics。在中国市场,集中度更高,三巨头瓜分了95%的市场。这三家公司,前两家总部位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第三家总部位于美国俄勒冈州。

我们国内自己的EDA,玩家众多,有已经上市的,有摩拳擦掌要上市的,然而技术上和美国的差距还是很大,无法取而代之。180nm/350nm以上的部分老工艺线是可以用破解版或国产替代版继续做;但深亚微米级130nm/90nm开始就很难离得开正版授权了;越往下越难,到了22nm以下,就完全不可能了。

芯片EDA工具软件的最大特点是它与芯片代工厂具有高度的绑定关系,因为设计时,需要代工厂提供数据包(PDK),包含了基础器件和逻辑单元的基本特征信息。这个数据包会不断优化,更新频繁,同时对EDA软件有绑定及校验的作用,一般只支持当前最新版的工具。

总之,在高端芯片的设计架构、设计软件、制造设备等方面,我们要做到国产化,还有很长很长的路要走。这只是芯片产业链上无法短期国产化的三个例子而已,还有不少其它高精尖技术,国内一时也无法替代,就不一一列举了。

那么目前的技术路线、游戏规则是否有可能完全改变,给我们弯道超车的机会呢?

 

记住今天,极限求生第三代半导体是希望吗?

目前炒得最热闹的概念是第三代半导体。第一代半导体材料主要是硅,第二代是化合物,常用的是砷化镓、或者磷化铟,第三代是更好的化合物,包括碳化硅、氮化镓、氧化锌、氮化铝、金刚石等等。另外还有一些半导体比较特别,不知道该归入第几代,时间上它们贯穿第二、第三代,比如锑化镉、锑化汞、碲镉汞等等。

第三代半导体材料禁带宽度宽、击穿电场高、热导率高、电子饱和速率高、抗辐射能力高,因而更适合制作高温、高频、抗辐射及大功率器件,又被称为宽禁带半导体材料,或高温半导体材料。

第三代半导体应用前景十分广阔,有望突破目前半导体材料达到摩尔定律极限的困局,而且可能改变芯片的制造模式,代工模式可能不再适合,将回归IDM模式,也就是设计、制造一体化。这的确有可能改变目前芯片行业的整个格局。

当然,所有这些目前都还只是前景、希望而已,离产业化还很远,风险也很大,不排除是一条死路。然而,我们的资本市场已经闻风而动,“龙头股”们又开启暴涨模式。网上铺天盖地的是第三代半导体概念股推荐。

2016年以来,中央、地方政府出台了大量促进第三代半导体产业发展的政策。据权威人士透露,我国计划把大力支持发展第三代半导体产业,写入正在制定中的“十四五”规划。计划在2021-2025年期间,举全国之力,在教育、科研、开发、融资、应用等等各个方面,大力支持发展第三代半导体产业,以期实现产业独立自主,不再受制于人。

独立自主,不受制于人,这是很明智的目标,但实现的方法绝不是搞运动,一搞运动,最后就往往一地鸡毛。(原因详见上次的文章《为什么造得出两弹一星,却造不出高端芯片?》)

 

记住今天,极限求生摆脱西方控制的终极力量是创新

解决这个问题的根本方法是提高我们国家的创新能力。西方发达国家对其它国家的控制,终极的力量是创新。武器技术创新,船坚炮利,开启400年殖民时代。殖民时代结束后,现在还是靠技术创新,哪怕小小的一个芯片,掐断技术源头,我们就十分被动。

西方对世界的控制,从领土来讲,1920年西方统治了将近地球面积的一半;从人口来讲,1920年西方统治了48%的世界人口;从经济总量来讲,1950年西方占世界总产值的64%。这些数字都已大幅下降,有人说西方对世界经济为时200年的“主宰”行将结束。

然而,经济总量掩盖了西方在质量上的优势,西方和日本几乎垄断了所有先进技术。非西方国家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从西方引进先进技术。如果西方切断传播,那么非西方国家的发展就会受到很大影响。哪怕是经济总量再大,也还只是一个“巨婴”而已,一断奶就危险。亨廷顿在1996年出版的《文明的冲突》一书中指出:“如果西方希望维持优势,它将竭力把先进技术传播减小到最低限度。

25年后的今天,西方似乎正在这样做。当然主要是美国裹挟着其它西方国家这样走,但愿十一月大选之后美国会恢复正常。但也不排除在以后相当长的时间中,这就是中美关系的新常态。

我们其实没有理由要求他们对我们好,毕竟他们和我们属于完全不同的地域、种族、文明。亨廷顿在《文明的冲突》一书中指出:“对那些与自己不同、并有能力伤害自己的人,人们自然地抱有不信任,并把他们视为威胁。憎恨是人之常情。”当然我们希望他们能够更好地了解我们,了解了才有可能信任。

谈判最好的策略是我有其它备选方案,我并不那么需要你,你带不带我玩都无所谓。所以我们必须提高自身创新能力,这样自己才能玩得起来,内循环才能循环得起来。不能像过去那样,循环了三四千年,等到西方漂洋过海来敲门时,一敲就把整个屋子敲塌了。从这个角度来讲,现在的局势倒也不失为一次机会,逼迫我们从根本上提高我们国家的创新能力。

 

记住今天,极限求生如何提高我们国家的创新能力?

怎样才能提高我们国家的创新能力呢?首先得有人才,有创新能力、独立思考能力的人才。现代大国之间的竞争说到底就是人才的竞争。前特朗普经济顾问斯蒂芬·摩尔甚至大言不惭地说:“我们一定能击败他们,因为我们的华人比他们的华人更聪明。

美国有三次人才大补给,一战之前及期间从德国等欧洲大陆国家逃到美国的顶级人才,二战之前及期间从德国等欧洲大陆国家逃到美国的顶级人才,前苏联解体前后从前苏联逃到美国的顶级人才。这么多年来,美国一直持续地用移民政策从全世界吸引最优秀的人才。

我们没有这个条件,主要得靠自己培养。教育的重要性无法再强调更多,如果我们的大学培养出来的毕业生都去送外卖了,那么要摆脱受制于人的命运就很难了。

有了有创新能力的人才,还得让他们有创新的意愿,这就要满足他们两个方面的需求,趋利和避害。趋利,要确保他从成功创新中获得成比例的好处。为此,首先要保护产权。如果一个人千辛万苦创新了一个产品或服务,结果被仿冒者挤出了市场,根本赚不到钱,那谁也不愿意创新。

工业革命让英国从欧洲大陆各国都看不起的偏居一岛(三岛吧)的“乡巴佬”一跃成为世界霸主。工业革命为什么首先在英国发生?1993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道格拉斯·C·诺斯(Douglass C. North)与罗伯斯·托马斯(Robert Paul Thomas)在其合著的新经济史学的代表作之一《西方世界的崛起》(The Rise of the Western World)一书中揭示了这个奥秘:英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建立了完善产权保护的国家。

其次,就算仿冒者没有把他弄垮,如果各种管制、税费把他搞得无利可图、灰心丧气,甚至被强权势力吞并,不旦财产没有了,连人身安全都不一定有保障,那么谁还愿意创新呢?

除了要满足创新者趋利的需求,还要满足他们避害的需求。既然是创新,就肯定不可能十拿九稳,成功是小概率事件。其实创新犯错,严格来讲不叫失败,这是创新的必由之路,失败是成功之母。没有母哪来子呢?不创新不犯错,原地不动,被打倒,被时代淘汰,那才叫失败。所以社会要宽容失败。

当然社会更要宽容成功,华为任正非总裁说:“中国缺少宽容,人家又没危害你,你干嘛这么关注人家。你们看,现在网上,有些人都往优秀的人身上吐口水,那优秀的人敢优秀吗?

 

如果一个社会既不宽容失败,也不宽容成功,那么谁也不敢创新,只好大家都平平庸庸混过一生,美其名曰集体主义。

著名经济学家周其仁教授讲到创新时,提到了人口密度和浓度的概念,人口密度和浓度不够的地方往往不太宽容,这解释了为什么小城镇很难创新的原因。大城市大家反正都不认识,习惯了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见怪不怪,这样怪鸟才有生存的空间。而创新往往就要靠这些怪鸟,这些怪鸟其实正是造福社会造福人类的好鸟。小镇上所有的鸟几乎都彼此认识,出现了怪鸟就被千夫指,怪鸟是活不下去的。

一个国家是这样,一个企业其实也是一样,成功创新的企业都有自由、宽容的气氛,大家既有创新的能力,又有创新的意愿。没有这种自由、宽容的文化的公司,是很难创新的,往往被时代淘汰。

乔布斯用一句话幽默地说明了这个道理,他说:“我能创新,不是因为我是天才,而是因为我是CEO。如果你是一个普通员工,创新了,失败了,你很可能就被炒鱿鱼了,就算不被炒鱿鱼,以后你永远被贴上了不靠谱的标签,职业生涯就此了结。但是,如果是你的CEO创新,失败了,他就把你炒鱿鱼了。 

所以乔布斯的回答言下之意太深刻了,别人不是不会创新,而是不敢创新。因为别人创新失败,会被炒鱿鱼;而CEO创新失败,可以炒别人鱿鱼。当然CEO也要小心,有时会被董事会炒鱿鱼。乔布斯就被董事会炒过一次鱿鱼。所以有的CEO就明哲保身,永不创新。

诺基亚CEO在同意微软收购时最后说的话是:“ 我们并没有犯什么错,但不知为什么,我们输了!”说完,潸然泪下,十几位高管陪着落泪。Hi,朋友,就是因为你什么错都没犯所以整死了诺基亚啊!你没有犯什么错,说明你根本没有创新啊。你那几滴泪真是太昂贵了。

著名经济学家许小年教授对于国家的创新,提出了四点建议: 

1、保护产权;

2、缩小国有经济的范围,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

3、放松和解除管制,中国的创新型企业,数得上来的华为、BAT等企业,都是成长于缺少监管的政策红利时期;

4、全面减税,让市场发挥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

这四点就是解决了创新的意愿问题。

如果我们国家有大量既有创新能力又有创新意愿的人,那么我们还怕谁呢?还怕什么呢?没有芯片,没有操作系统,我们自己造。当然,我们永远坚持开放合作的立场,如果他们不对我们开放,不和我们合作,我们也不怕。提高整个社会的创新能力是解决问题的根本方法,是独立自主、不受制于人的前提条件。

不怨胜己者,不求外物,反求诸己,苦练内功,静待转机。昔之善战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

记住今天,极限求生

  • 作者:曾在复旦学习、任教9年;曾在中欧国际工商学院供职20年。个人号:悟00000空。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cfhSWZa5t5gSE_mzYWjP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