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想分杯羹的十万亿电车市场,老巨头还能带动么?

上周的市场好热闹,无不体现着全球化的东风尚存:

先是一群印度人开着台湾从日本租来的美国控股的船挂着巴拿马国旗堵住了埃及的苏伊士运河,把美国用来’庆祝’中国和伊朗签约的艾森豪威尔号航母堵在了地中海。

然后是美国对中概股的政策变动+中国电子烟的政策变动+中国在线教育的政策变动——>’老虎帮’(Tiger Club)爆仓—–>高盛邮件放风抢先出逃——>野村与瑞信接盘巨亏。

图:美国投行版的“不讲武德,来骗,来偷袭”

都想分杯羹的十万亿电车市场,老巨头还能带动么?

‘老虎帮’这位捅了篓子的韩裔投资人,自称“赚钱靠神喻,投资为灵魂”,用日本人和瑞士人的券商,在美国人的股市,交易中国人的股票,靠“上帝”指引的长线哲学,赌杠杆投机的钱。

注:关于这位一下子亏掉800亿美元的Bill Hwang,我在上周文章已有提及,这里就不再赘述了。通过下面这则视频采访,再结合他真实的所作所为,完美解释了“表里不一”是啥意思。

而此次事件的一大“受害者”,就是最近“王者归来”,并在周五上演了股价大逆袭的百度(今天在美股又反弹了6+%)。

图:注意一下换手率,高达45%。这就是所谓的’带血筹码’,有的人因此破产,有的人因此发财。

都想分杯羹的十万亿电车市场,老巨头还能带动么?

碰巧百度最近回港上市了,而且还被B站蹭了一次热点。

都想分杯羹的十万亿电车市场,老巨头还能带动么?

作为自去年开始密切关注百度的投资者,我们也打算借此机会,再来复盘一下百度的革新之路。

 

在这先给个一句话总结:造电动车,百度离钱还远;造无人车,车企离百度很近。

注:此文其实是前文<用高盛模型告诉你,百度应该如何估值>的精神续作。虽然近期百度股价有大幅调整,当仍比去年发文时高出一倍。

1. 从财务估值,到愿景估值

1.1 只要营收结构不变,估值就难涨

我们在去年就有聊过,外资行主要还是通过财务分析来给公司估值的。这其实也有不合理之处。

比如说,百度最风光的Apollo业务,若要按照高盛当时的财务模型,才只值15亿美元(下图)。

下图截自:用高盛模型告诉你,百度应该如何估值

都想分杯羹的十万亿电车市场,老巨头还能带动么?

Apollo作为中国的无人驾驶骄傲,被高盛定成了“白送价”,这明显不合理(后面我会介绍摩根大通的估值法)。

在财报主导的行情下,只要百度的营收结构不大变(如下图),就很难获得高估值。

下图截自:用高盛模型告诉你,百度应该如何估值。从图可知,百度还是高度依赖搜索广告的。

都想分杯羹的十万亿电车市场,老巨头还能带动么?  

尤其是百度主导的搜索广告,在正被字节主导的信息流广告所蚕食的背景下(下图),财务分析师拍出的估值就更低了。

下图截自:用高盛模型告诉你,百度应该如何估值。从图可知,为何百度股价在前几年表现低迷。

都想分杯羹的十万亿电车市场,老巨头还能带动么?

1.2 财报带不来高估值,但愿景可以

但是,在互联网产投圈,一旦所属赛道开始变热,’财务无用论’的声音就会冒头。

新能源的持续政策+汽车的持续电子化+物联网的持续产业化,让电车成为了近几年来最热门的赛道之一。

图:消费行业的王冠,十万亿的电车产业链

都想分杯羹的十万亿电车市场,老巨头还能带动么?

热门赛道+美元放水,让百度享受到了从”财务估值法”到”愿景估值法”的市场升级。

比如,在百度股价已经大涨之后,摩根大通认为「电动汽车还将把百度的股价推向一个更高的位置」,于是以每100万公里自动驾驶里程/1.7美元的一级市场方法论,给了百度Apollo 100亿美元的估值。

而国内分析师描绘的愿景,也大多有着类似的逻辑。下面这篇研报的标题就完美概括了市场看法。

都想分杯羹的十万亿电车市场,老巨头还能带动么? 

1.3 新愿景+新大佬=坐上火箭的股价

喜提电车概念的百度,在”疫情牛”期间,股价也随着”电车三傻”一起坐上了火箭。

图:在过去一年里,电动车概念股都‘涨势喜人’。

都想分杯羹的十万亿电车市场,老巨头还能带动么?

而在”疫情牛”期间出尽风头的木头姐(Cathie Wood),也一步步将百度纳为了重仓股,并且加仓时机都极为巧妙。

图:木头姐的ARK基金三次加仓百度。(其中,ARKQ是自主技术和机器人ETF,ARKK是创新ETF,ARKW是下一代互联网ETF)都想分杯羹的十万亿电车市场,老巨头还能带动么? 

木头姐加仓百度的时间节点主要有两个:一个是百度Apollo(自动驾驶)的生态大会,另一个是百度地图的生态大会。

为什么百度的这两个生态大会,会成为‘女版巴菲特’的加仓催化剂呢?以及,靠’软技术’发家的百度,又是如何与’硬科技’的电车概念挂上钩的?

要回答以上问题,首先要理解TMT投资者爱用的赛道押注逻辑。即一个好的投资标的,必须得是’三好学生’

1.   好赛道

      +

2.   好身位

      +

3.   好公司

2. 在热门赛道中,有一个好身位

至于电车这个热门赛道是不是好赛道,我先不下定论。

但对于手持重金的头部投资者来说,他们可不敢承担踏空趋势的结果。对于热门赛道,只要有机会他们都还是愿意掺上一脚的。

所以对百度来说,投资者主要关注它1.是否处在电车赛道的好身位;2.是否比对手更有竞争优势

2.1 微笑曲线,就是价值曲线

理论上说,百度在电车赛道上的身位很好

百度的两次生态大会的重点分别是自动驾驶高精度地图

而根据汽车产业链的「微笑曲线」,自动驾驶和高精度地图分别位于曲线的两端,都属于高价值区间。

都想分杯羹的十万亿电车市场,老巨头还能带动么? 

2.2 价值高点,就是估值高点

传统的车企,主要依靠4S门店的代销渠道,某种意义上还是toB生意。

而前面提到的’电车三傻’,则不仅仅是低附加值的造车,还有更高附加值的’后市场服务’(上图)。通过对消费者的真正触达(即最近流行的’DTC’概念),拥有了toC属性

这也使得造车新势力能比传统主机厂获得更高的估值

甚至美股分析师在分析特斯拉时,居然都用上了toC互联网的ARPU指标(单用户价值)来估值,见下图。

注:下图截自三思门的内部讨论。当时作者正在进行卖空特斯拉+做多大众汽车的对冲交易,下面这句话主要是吐槽调侃,而非表示认同。大家也别只根据「微笑曲线」就不看价格的追高‘电车热’。

都想分杯羹的十万亿电车市场,老巨头还能带动么?

国内的蔚来汽车更是如此。有大佬曾说:“「蔚来的本质是一家‘会员制’公司」。通过提供大量、优质的售后会员服务,蔚来换来了一群极度团结而忠实的粉丝,「从制造业转型成电子消费品」。

不管你是否认同以上观点,但不可否认的是:「微笑曲线」的身位差距,对估值有着巨大影响。

2.3 地图+造车=百度的好身位

这或许就能解释为何一向偏爱特斯拉的木头姐,反而愿重仓当时国内投资者还看不上的百度了。

甚至特斯拉也已把国内的地图服务商换成了百度。而百度近期也明确表示还要和吉利一起造车,争取在3年内推出L4级自动驾驶汽车。

总的来说,百度在国内的无人驾驶赛道处在很好的身位

都想分杯羹的十万亿电车市场,老巨头还能带动么?

(话说我们也很期待今后小米会和哪家主机厂一起造车,毕竟能供小米选择的一线车企已经不多了)

3. 既是‘富二代’,又是‘刻苦娃’

虽然百度处于热门赛道的好身位,但要想获得投资者的认可,还得证明自己是个好选手。

不过在这点上,分析师们似乎都预期一致——百度在自动驾驶赛道中,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3.1 被“嫌弃”的老业务,撑起了新业务的天

但在聊百度那些烧钱的新业务之前,得先感谢其“现金奶牛”的老业务

虽然百度的广告经常被人吐槽,甚至被扣上了’流氓’的帽子。但它就如同地主家的大儿子,在外被批’吸血’、在内被嫌守旧,却仍年复一年的闷头薅钱补贴家用,好让二儿子有家底去闯新天地。

在港股上市会上,Robin 表示,「无论收入是一元还是一亿,百度都会把它投入到技术里。」

而Robin口中的这些收入,一大半都来自于搜索与信息流广告。

都想分杯羹的十万亿电车市场,老巨头还能带动么? 

在高度竞争的国内互联网市场,面对来势汹汹的抖音快手,百度的广告业务虽然颇受争议,但每年贡献的约700亿现大洋可是毫无争议的。

3.2 最爱砸钱做研发的互联网巨头

以技术为核心的百度,对研发的投入毫不手软。在已上市的互联网公司中,百度的研发费用占比一直位居前列。

都想分杯羹的十万亿电车市场,老巨头还能带动么? 

砸出去的钱,虽然还没能反映在财报营收上,但也让百度成为了业内公认的技术领头羊。(不过,钱景与前景的错位,也让投资人很是纠结)

比如说,百度在2013年就成立了深度学习研究院,率先在国内探究深度学习的应用场景。而在2017年,从研究院里孵化出了自动驾驶平台Apollo,自此之后一直被公认为中国的自动驾驶龙头。

3.3 国内是第一,国际是一流

北京将道路测试难度分为了四个等级,其中只有百度有技术资格进行R4级测试。自然,百度在路测车辆数和测试里程数据上,也远超国内其他的自动驾驶公司。

都想分杯羹的十万亿电车市场,老巨头还能带动么? 

在实际应用场景方面,百度在长沙、广州、沧州等地推出了RoboTaxi服务,为用户提供点对点无人车接送服务。百度甚至将一整套方案在广州黄埔落了地:<百度在广州推出自动驾驶MaaS(出行即服务)平台>

而在海外,自动驾驶相关测试主要集中在加州。虽然在测试车辆和测试里程数据上,百度落后于谷歌Waymo和通用汽车Cruise。但凭借着在国内积累的功底,百度在算法表现上依然名列榜首(下图)。

都想分杯羹的十万亿电车市场,老巨头还能带动么? 

在自动驾驶领域,百度是国际公认的第一梯队。

图:知名研究机构Navigant Research (以下简称NR) 每年都会发布自动驾驶竞争力榜单,不过今年的结果还没有公开。说不定公开之后,百度的位置还能再往前挪一点点。

都想分杯羹的十万亿电车市场,老巨头还能带动么? 

既然这么’好’,那投资者还纠结什么?

纠结一:是大百度,还是大白兔?

今年是Robin 提出要“狼性”回归的第十个年头。

但有句俗语:缺什么,就喊什么。在过去十年,除开销售团队,百度人在业内的印象似乎正离狼性越来越远,而离兔性越来越近。

百度作为自动驾驶领域的黄埔军校,在国内的相关创业公司中,有相当数量的创始人/核心成员就来自百度。

下图截自:百度AI栽下的三颗小树苗

都想分杯羹的十万亿电车市场,老巨头还能带动么?

‘黄埔军校’这个名头虽好,但也会让投资人担心’百度是不是留不住人才’:是否因内部浓厚的工程师文化,抑制了核心成员狼性拓疆的本能,从而产生了要离开百度去创业的念头呢?

(不过最近也有内部朋友给我们说,百度的公司文化在这两年变化很大。他举了几个例子:1.百度员工也开始频繁在内网 ‘鞭策’自家的产品和业务了;2.曾经割裂的各条业务线开始打通,公司更有整体感;3.管理体制去繁就简,内部的办事效率比以前大幅提高)

都想分杯羹的十万亿电车市场,老巨头还能带动么?

此外,投资者还会纠结,如果这些从百度出来的创业者能在某些领域做的不比老东家差,那还有必要去押注大百度吗?

在某些投资者眼中,当某个赛道处于商业化早期阶段时,一个业务更纯粹、历史包袱少、团队更精干的狼性小团伙,其实要比老巨头更适合从0到1的开疆拓土。

(为什么投资人不喜欢“炒”转型的巨头,我们在上一篇关于百度的文章中已有讨论,强烈大家读一遍该文的最后几段)

纠结二:硬实力,能否解决软问题?

当然,这里不是说狼性文化就好。毕竟每一种团队文化都有其存在的意义和需求。

比如说,百度长期形成的工程师文化,让投资者对百度的无人驾驶技术深信不疑,让其股价在电车概念火热的时候连翻几倍。

创始人的技术信仰+公司长期的技术沉淀+近期的无人驾驶电车热,都让有着硬实力优势的百度脱颖而出。

不过,爱挑毛病的投资者又会开始纠结:百度过去十年在C端业务的颓靡,会不会在下个十年拖后腿。

比如说,百度基于地图服务的本地生活生态,虽说其商业模式乍一看很美好,但却没能解决如何才能让用户每天使用百度地图服务这个’鸡生蛋’的问题。

在某些投资者眼中,百度的新兴业务虽然技术突出,但更多是侧重解决问题的工程师思维。虽然很务实,但它对商业环节的人性洞察有所欠缺(如下图)。

都想分杯羹的十万亿电车市场,老巨头还能带动么? 

而在创造toC端需求上,我们前面提到的蔚来汽车,就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样板。

有位买方朋友,基于自己的工作便利和过往履历,看懂了蔚来的品牌力和团队力。当高盛做空蔚来的时候,他反手做多,提出蔚来的核心竞争力不非造车的硬实力,而是(能让消费者甘愿为止付出溢价的)软实力。

都想分杯羹的十万亿电车市场,老巨头还能带动么?

如果蔚来只有造车的硬实力、没有变现的软实力,那么就获得不了那么多忠实用户,也抵挡不了外资的做空压力。

因此,有能力直接向用户高效率变现(DTC)的蔚来,自然也拿到了远比传统整车商更高的估值倍数(下图)。

都想分杯羹的十万亿电车市场,老巨头还能带动么?

但蔚来的成功,就引发了投资者的第三个纠结:

从上图可知,百度无人驾驶生态在「微笑曲线」的价值身位比蔚来还要更高,但为什么百度还只是水泥股的估值,而蔚来却拿到了’火箭股’的估值呢?

纠结三:愿景很美好,但钱景有多远?

对于工程师主导的百度,短时间内造出一辆可实现L4级自动驾驶的电车,问题真的不大。

造车这件事,始终是位于「微笑曲线」的低端,很来事,但不来钱。

毕竟,要拼起量产成本,百度能拼得过同样决定要造车的小米么?小米可是号称价格屠夫的性价比之王。

都想分杯羹的十万亿电车市场,老巨头还能带动么?

在某些投资者眼中,百度,要不就去给B端做高精度地图,要不就去给C端做自动驾驶服务毕竟这两项都是「微笑曲线」里价值含金量最高的两端业务。

但有一个问题,这两项业务都离不开无人驾驶技术的推广,而它的普及似乎都还需要很长时间(下图)。

下图截自:《Apollo Go 2020年运营报告》

都想分杯羹的十万亿电车市场,老巨头还能带动么? 

要想加快智能驾驶的普及,百度就得借助传统车企的力量,通过给它们提供L3级自动驾驶的能力支持,来教育用户。

都想分杯羹的十万亿电车市场,老巨头还能带动么?

不过,虽然这能让百度的’愿景’又离’钱景’更进了一步,但也有代价。

一是百度与车企之间的合作或许会各留一手、貌合神离;

二是与车企合作,或许会让百度的商业模式变得更加toB,而离高价值与高估值的toC又远了一步。

吐槽谁都会,远见才宝贵

有句俗话,世上本无事,庸人自扰之。

作为旁观者的投资人,基于有限的信息,对于新兴赛道的认知常常只是盲人摸象。很多自以为聪明的事前判断,在事后也常常沦为荒谬笑话。

而对于放下了曾经的’BAT’光环、在新兴赛道全力转型的百度,在贬低与捧杀之外,也可给予更多体谅与耐心。

现在的百度,就像月风大佬点评的那样:当初转型人工智能挨了很多骂,现在也有点苦尽甘来的味道。

都想分杯羹的十万亿电车市场,老巨头还能带动么?

“这里没有说转型一定成功,真的转型完全成功了,股价反而见顶了,资本市场还是看重前瞻性和可能性。

战略的前瞻性是一个互联网公司最宝贵而且稀少的品质,
美团之前享受的溢价,就是因为这一点。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iVNnbBc-tGNd9KYCYyUXVQ

欧美再断芯片供应,中国汽车将进入无限期停产?

关于芯片的风波再一次席卷而来,而每一次风波的背后都是产业发展的重创。这一次,轮到了中国汽车产业!

 

2020年初,受疫情影响,芯片供应不足造成全球汽车芯片存在短缺问题。疫情导致全球很多芯片制造商产能降低,还有很多工厂只能被迫关停。
 
根据自媒体平台“后视镜里的未来”报道,由于全球半导体产能限制,加之美国政府压力,这些欧美车载半导体主要供应商站在了美国的队伍里。自此传出欧美政府正在起草一份方案报告,全面停供中国汽车芯片。
 
然而中国自主品牌98%以上的车载半导体来自于欧美供应商,在货源受限的情况下,进入无限期停产状态。部分自主品牌不得不修改车载半导体的标准,改用1990-2000年代的淘汰产品。
 
试想,如果欧美国家的这份协议成真,中国汽车产业将迎来史无前例的发展停滞,而对于对于如今已经习惯了由汽车代步的当代中国人来说面临的可能是汽车涨价,无车可用甚至无车可买的境遇。
 
回不去的汽车产业
 
半导体芯片在汽车制造业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这些电子元件被广泛应用在多媒体娱乐系统、智能钥匙、自动泊车系统、发动机和变速箱控制系统、安全气囊、驾驶辅助系统、电动助力转向、ABS 、电子稳定性系统(ESP)等汽车零部件中。
 
这些技术及应用哪一样不是我们已经习以为常的汽车功能,如果真的失去了,我们买到手的新车也就成了老爷车了。
 
对于已经养成的用户习惯来说,中国汽车产业发展倒退是没有可能的,此时停产也好过生产出一堆没有竞争力且没有市场的废铁。
 
车价随芯片价格上涨
 
虽然只是一个小小的芯片,但是对于汽车来说确实决定价格的关键。我国每年进口汽车芯片的金额超过千亿元,如果芯片紧缺,甚至完全断供,市场现存的芯片价格自然要大幅度上涨。
 
对于长期以来进口芯片的中国企业来说,如果芯片价格每提升10%,我国每年进口汽车芯片的金额就要多出约100亿元。
 
而汽车芯片分为MCU、功率半导体(IGBT、MOSFET等)、传感器及其他。在传统燃油汽车中,MCU价值量占比最高,为23%。在纯电动汽车中,MCU占比仅次于功率半导体,为11%。
 
据统计,我国车规级MCU芯片(车身控制芯片)在去年的市场规模达到21.1亿美元,预计五年后将达到32.9亿美元。不过,目前车规级MCU芯片国产化率还不足5%。近期国外MCU芯片出货价普遍上涨10%至30%,有的甚至上涨一倍左右。
 

 

由此可以看出,芯片断供对于消费者的直接影响就是:涨价!
 
中国人自己造芯片?
 
有很多人提出,没有国外进口,中国人可以自己造芯片,问题不就迎刃而解了?
 
目前,芯片市场拥有着相对稳定的竞争格局。恩智浦、瑞萨电子、英飞凌等龙头企业掌控了全球车载半导体市场的大部分市场份额。
 
显然已经有中国车企先后入局车规级芯片领域,实事求是的讲中国在车载芯片领域的研发实力依然相对薄弱,要生产出可供应用的车载芯片,尚有很远的路要走。
 
而时间对于产业发展来说又是一个不可再生的资源。全球汽车产业已然在高速发展,而中国汽车产业却要从80年代开始再走一次,即使速度再快也无法追赶全球产业发展的脚步。
 

 

愈演愈烈的“芯片之殇”
 
其实近一年来,关于芯片的问题不绝于耳,其实这也暴露出了中国许多产业发育不良的问题,而这一次的车载芯片限供也可谓是又一次鸣响的警钟!
 
继2020年12月南北大众被爆出芯片短缺而减产的消息之后,近日丰田、福特、菲亚特等车企也纷纷宣布减产。虽然通用汽车、宝马和戴姆勒等车企还没有宣布调整生产,但也在密切关注芯片供应问题。
 
有专家表示,如果芯片短缺问题得不到解决,部分生产商从今年2月份开始,每周产量将减少10%至20%。
 
业内人士透露,面对无法在短期内解决的缺“芯”问题,车企不得不采取“选择性”减产措施,即优先保证高端车型和利润较大的畅销车型需求。
 
对于全球汽车产业格局来说,跨国汽车制造商在中国的合资公司被迫进行调整,特别是以德国为主的欧洲汽车制造商,不得不做出两种方案:一种方案是彻底退出全球的最大汽车市场;一种方案是把中国的业务和全球的业务进行分拆,使中国业务更加独立于全球业务,采取双系统的做法。
 
是挑战也是激励!
 
中国各大汽车制造商的产能规划接近6000万辆,占全球汽车总产量的比重超过60%,而这一次对于中国的芯片断供不仅是对于中国汽车产业的考验,更多的是对于中国芯片产业及高科技产业发展的敦促!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gVvSJ4nzgILWnlymeGMxpQ

预言一场电动爹大逃杀

作 者 | 胡洋
来 源 | 虎嗅APP

 

正文

 

盲目激进的“弯道超车”,正在被悄悄拉回正轨。

 

“不建议制定禁止燃油车的时间表,不主张在中国提出禁燃的口号。”

“今后15年我国节能汽车与新能源汽车将并举发展,到 2035 年各占 50%。”

“节能汽车实现‘混动化’,以‘全面电驱动计划’代替‘禁燃时间表’。”

 

这些都不是我说的,是 9 月 16 日国家新能源汽车创新工程项目专家组组长王秉刚,对即将出炉的《2.0 版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图》所做提要。和四年前的 1.0 版相比,新版路线图的重点,以“电驱化”替代“电动化”。一字之差,却是对原有新能源政策的 90° 大修正。

 

“弯道超车”,言犹在耳。

 

“电驱化”,说白了就是将“混动化”纳入,不再偏激地追求纯电动车全面“秒替”燃油车。所谓“节能汽车”,即低油耗的燃油车和混动车。新版路线图这番修正,预示着目前对于新能源车的补贴支持,将会向节能汽车和混动车倾斜。憋屈了十年的内燃机,终于能抬头松口气,别看你大爷岁数高了,再过十年还是你大爷。

 

2.0 版路线图,将是我国新能源战略 2009 年起步以来的一次剧变。

 

预言一场电动爹大逃杀

(图: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

 

其中原因,王秉刚进一步解释道:“从中国目前的道路环境、能源消耗结构、成本考量以及相关产业链发展的角度来看,内燃机仍存在着成本优势,石油能源不应该被过早摒弃,到 2035 年节能汽车与新能源汽车的比例应该大致各占 50%。”“我国能源部门的规划,到 2035 年煤炭仍占我国发电量一半以上。”(是不是解决了很多网络热门争论?)

 

当然毫不意外的,新能源领域这么大一事儿,你却不会在一众电动博主、大 V、所谓“科技”媒体的口中,听到看到哪怕一星半点消息。虽然平时大洋彼岸的马斯克放个屁,他们都能在 5 分钟内同步搬运到微博。但这次就在北京家门口,国家新能源项目组长的官方表态,他们听不见。

 

因为我们生活在一个神奇的时代,一群群自幼读着《邹忌讽齐王纳谏》长大的成年人,偏偏坚信非拔苗不得以助长,谁拦着我拔苗,就是不想让苗长,就是该被扫进历史垃圾堆的反动旧势力。

 

预言一场电动爹大逃杀

纯电没有那么容易

 

2009 年,财政部、科技部、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联合召开了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试点工作会议,对节能和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工作进行部署。11 年前的这场会议,是之后一切的原点。今天你在马路上、机场广告上、媒体自媒体、图文视频中,看到的听到的接触到的,有关中国电动车市场一切的一切,皆是由这个奇点所引爆。

 

政策鸡血,一打就是十一年。到 2019 年全年,国内销售新能源车(纯电+插混)总量已经超过了 100 万辆。

 

然而这 100 万辆新能源车里,并非受政策所限而是自愿购买,并且能够真正作为私家车使用的,你猜猜看有多少?

 

预言一场电动爹大逃杀

 

官方给出答案——不足 20 万辆,即不到总量的 1/5。

 

国家信息中心的数据:2019 年的 100 万辆新能源车销量,商用车和营运乘用车占了一半多,真正私人购买的乘用车为 46.4 万辆。其中,限购城市的 20.8 万辆中,只有 4.4 万辆属于并非受政策影响的自愿购买;非限购城市,所谓 A00 级新能源车多属于“占号”或“老头乐”性质的鸡肋,剩下真正具备私家车使用价值的,加在一起大约 15 万辆(还没刨去 4.8 万辆 A0 级车中受政策影响的部分)

 

还说 2019 年,我国狭义乘用车的市场总销量是多少呢?2000 万辆。新能源车发展了 11 年,补贴了 11 年,支持了 11 年,最终,真能不靠政策、单凭实力打动消费者的,依旧只是从 0%,来到了可怜的 1% 不到

 

你信与不信,白纸黑字摆在这里。

 

预言一场电动爹大逃杀

 

事实上,如果对比 2020 年新能源补贴再次退坡之后,2019 年这般还算是“好情况”了。2020 年 1~8 月,在国内乘用车总销量下滑 15.4% 的大背景下,新能源车销量同比减少了 26.4%,其中纯电动车同比减少 27.8%(中汽协数据)。车市整体都在缓缓下行,但纯电动车在其中“领跌大盘”,已经是摆在眼前的事实。

 

新能源车尤其是纯电动车,经过了十几年的补贴优待,依旧完全不具备脱离政策强力支持、进而独立生存的基本能力。这大抵是共识,谁不承认只能说是不客观。国家信息中心副主任徐长明:“新能源汽车到目前为止,一直是一个政策驱动的市场。”(2020 年 9 月 16 日。)

 

预言一场电动爹大逃杀

内燃机还是你大爷

 

2016 年出炉的1.0 版路线图,对于新能源尤其纯电动车的期望过高;2.0 版,修正为油(含混动)电并举,直至 2035 年平分天下——再之后,才会是大家喜闻乐见、期待已久的“电动车横扫六国”节目时间(当然前提还得是 2035 如期实现目标)

 

其实新版路线图的改变并非突然。本月初吉利汽车科创板招股书中,透露了一张国家信息中心预测的未来汽车能源构成。下图中,

  • ICE 代表纯燃油车(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无任何混动);

  • BEV 代表纯电动车(Battery Electric Vehicle,纯电池无内燃机);

  • PHEV、HEV 分别代表插电混动和非插电混动;

  • REEV、FCV 是增程式混动和氢燃料电池(都是非主流,基本可忽略);

  • 从上往下数第二个色块,从 7% 一路增至 57.4% 的这个 “48V”——你以为浓眉大眼的它应该是电动阵营?拿衣服。48V 指使用了当下流行的微混动技术,属于根正苗红的燃油车,比 HEV 还要“燃油”。

 

预言一场电动爹大逃杀

(图:吉利科创板招股书)

 

国家信息中心的预测认为,到 2029 年,不具备任何混动系统的纯燃油车,份额会降至仅剩 10%——但别急。有足足 57.4% 的份额,其实是被 48V 微混动化后的“新燃油车”所占走,相当于左手倒右手。换句话讲,即便我们先不算 HEV 和 PHEV 这些真正意义上的混合动力,光是纯燃油车和 48V 化的燃油车,到 2029 年仍将占据着超过 2/3 的份额!

 

如果把 HEV 和 PHEV 这些燃油动力相对重要的混动类型也算进来(REEV 则是电驱动为主),国家信息中心预测到 2029 年,“燃油车阵营”依旧将占据着 77.2% 的绝对主流市场!至于纯电动车,哪怕在 9 年后的未来,也才刚刚开辟出约 20% 份额。按这个预测走,想在 2035 年实现 2.0 版路线图希望的 50~60% 都并非易事。

 

你当然可以辩解说这都只是预测,“开局一张图剩下全靠编”,但请别忘了:官方才是决定电动车和新能源发展的第一推手,其预测就算不可能 100% 准确,偏乐观的可能性也一定是大于偏低估的可能性。

 

在确认了“电动车全面取代燃油车”,在短期内完全不现实的大前提下,所谓的“传统汽车”利用电驱化、混动化来实现节能降耗,就成了面前仅有的一条必由之路。

 

预言一场电动爹大逃杀

高效混动:沉默的大多数

 

预言一场电动爹大逃杀

 

在“电动车秒天秒地秒一切”的浮躁面前,已经鲜有人关心内燃机如何提高效率、混合动力如何运转。这我可太有感触了:每每介绍一项内燃机相关的新技术,下面必然会有看都懒得看,便径直留言“太费劲了不如电动”的评论——仿佛电动车那边,续航充电安全衰减等等所有问题,都早已完美解决了似的。

 

燃油车解决内燃机问题之难,正如电动车解决电池问题之难,各有各的难处谁也别说谁。撇开任何一个单独找另一个的茬,都纯属耍流氓抬杠。

 

那么在纯电动车之外,要让节能汽车(燃油与混动)提效降耗,无非两条路:

  1. 硬刚正面:提高内燃机的热效率,用更高的效率来降低油耗;

  2. 寻求捷径:加入电驱动组成混动,利用电能让内燃机在高效区间工作。

(当然,很多时候这两条路是合在一起走的。)

 

预言一场电动爹大逃杀

(48V 对燃油车的改动很小)

 

48V 微混动化,是纯燃油车距离混动最近、最便捷的方案。所谓 48V,即在燃油车惯用的 12V 电气系统基础上,增加一套电压更高的 48V 电气系统。发动机启动电机由 48V 下的 BSG 或 ISG 启动/发电/电动机兼任,同时增加容量更大的 48V 电池组。

 

48V 的初衷,是应对未来汽车越来越高的用电设备功率需求。不过由于 ISG/BSG 功率更高,48V 还使得车辆冷启动过程更快、更平稳,从而使长期被人诟病的启停系统更实用化(间接省油);48V 可以支持电动涡轮在内的电气化技术,同样有间接提效降耗的作用。如果是 ISG 电机,电机还能在起步时提供辅助扭矩、在滑行时关闭发动机,进一步帮助节能。有厂商数据认为,48V 系统可让综合油耗降低约 0.4L/100km。听上去好像不多,但别忘了 48V 的燃油车仍算燃油车,油耗本来就是这抠一点那抠一点省出来的。

 

你可以姑且理解为:在燃油车不重新设计和改变基础结构的大前提下,加入一套体积重量很小(与燃油车基本无异),当然作用也很有限(主要增加供电,省油是附带)的“混动系统”。所以,也有人称 48V 为“弱混”或“微混”。

 

现在,奔驰、宝马、奥迪、捷豹等豪华品牌,48V 技术基本被视为未来标配,正随着车型迭代逐渐被普及。国内,吉利也在部分高端车型上,装备了 BSG 电机为核心的 48V 系统。相比真正的混合动力,以及更贵的插电混动,48V 微混下放到大众主流车型,将会是一个很快很确定的趋势。就像国家信息中心对 2029 年的预测中,绝大多数“消失”的燃油车,实际上是被 “48V 化”了。

 

预言一场电动爹大逃杀

(捷豹 48V 微混动系统)

 

剩下的两种主要混动车类别中,PHEV 很大程度上是政策驱动的产物。至少 50km 纯电续航使其不得不背负一块较大的电池包,沉重的身躯造成了“有电如虎没电如鼠”的尴尬,而低油耗很多时候只是靠纯电里程给“平均”下去的。哪怕在除北京外的限行城市,插混和纯电动车一样享受新能源优待,其市场占比至今和纯电动车比,都相差甚远。

 

预言一场电动爹大逃杀

(插电混动并没有想象中完美)

 

以丰田、本田为代表的 HEV 混合动力,可能会成为 2.0 版路线图的直接受益者。和纯燃油车、其他类混动车相比,HEV 对于内燃机和电机部分的要求都较高,中间还需要精密精巧的动力分流装置,以及成熟的动力分流策略。再加上复杂系统对可靠性提出的挑战,HEV 市场至今仍是耕耘已久的“两田”独大,门槛甚至比纯电动车更高。

 

预言一场电动爹大逃杀

 

2.0 版路线图正式公布后,按照“节能汽车+新能源”并举的新路线,现有的“插混+纯电”新能源补贴支持体系必然有所调整。而“节能汽车”这个词,广州的朋友一定不陌生。

 

虽然同为限行限购城市,广州在燃油车指标中,单独辟出了一个“节能汽车”指标。进入“节能汽车”目录的车型可以单独摇号,中签率远高于普通燃油车。广州的这个节能汽车目录,目前基本都属于丰田、本田的国产混动车型。低油耗、混动汽车作为标准意义上的“节能汽车”,指标单独摇号之类的牌照优待政策,也许能从广州的做法上得到启发。

 

预言一场电动爹大逃杀

 

除了牌照指标,税费也是政府干预的重要手段。我们知道目前新能源车是可以享受免购置税和消费税(后者是价内税)的,其实在 2015~2017 年,1.6L 以下小排量车型享受过购置税减半的优惠政策。这也可能成为 2.0 版路线图公布后,对于节能汽车政策优待措施的可能参考。当然由于时代不同,仅按排量划分已经不合时宜,以综合油耗划分更为合理。

 

预言一场电动爹大逃杀

新能源内卷,大逃杀在即

 

当一个市场不再有送到手边的增量,存量搏杀就会变得愈发残酷。我们前面说 2020 年 1~8 月,电动车总销量减少了 27.8%。但同期,特斯拉 Model 3 卖出了 6.7 万辆,新能源车单一车型销量榜上,Model 3 比第 2 名、第 3 名销量总和还多。在那些非限购城市,Model 3 几乎都牢牢占据车型销量榜首,即它在非政策影响的自愿购买中拥有绝对优势。

 

2020 年,是 Model 3 国产交付的第一年,2021年,国产 Model Y 将至。

 

预言一场电动爹大逃杀

(“特斯拉冲击波已经产生”)

 

人们曾经将国产特斯拉视作鲶鱼,偏偏这条鲶鱼还是在水位停涨时到来。有些大鱼暂时从容应对,甚至偶尔还能借一把势;而没有招架之力的小鱼小虾,只有被驱赶着加速离场的命。

 

所以这次,王秉刚在讲完“节能汽车与新能源汽车并举发展”之后,特别强调纯电动车作为未来大方向的目标不变。这暗示了 2.0 版路线图指引下,对节能汽车开启大门的同时,并不会就此关上新能源尤其是纯电动车的那扇门。

 

预言一场电动爹大逃杀

 

但这不足以形成好消息。首先新能源市场整体要在车市缓缓下行的大环境下突破和逆转,然后国产电动车还不能让国产特斯拉“抢走”这些“果实”。这片“除特斯拉外的电动车市场”,能否有所增长一点不乐观。而即便 2.0 版路线图不改变对新能源车的补贴力度,在节能汽车获得新增优待的对比下,新能源车的竞争力实际上也被削弱了——消费者就那么多,买节能车的多一个,买新能源的就很可能少一个。

 

事实上,在能见度更低的地方,“新能源大逃杀”已经在上演。

 

预言一场电动爹大逃杀

 

云度、知豆、新特、江铃新能源等边缘厂商几近消失,北汽新能源上半年销量暴跌 77%。国家信息中心的数据佐证着这一趋势:2018 年至今,新能源车销量中 B 级车占比逐步增加,而 A 级和 A0 级车占比被挤占。虽然更廉价的 A00 级车占比没有变化,但我们知道五菱、欧拉等大厂正大举进入这片市场,而它们的销量,当然是来自之前盘踞在此的、廉价劣质的“占号神器”们。

 

除了特斯拉应该能独善其身,“特外”电动车品牌们的生存环境,只会变成一片越来越红的海。

 

预言一场电动爹大逃杀

电动注定是未来,但你我活在现在

 

写过很多唱电动车反调的文章,与坚定地相信电动车是未来方向,二者恰恰不矛盾。谁要说我是什么“电动黑”,我倒很愿意把本人的 Model 3 行驶证甩他脸上。我念叨了那么多电动车的不是,却从未否认“电动车是未来必然趋势”。2.0 版的新路线图,本质也是修正(推迟)全面电动化到来的预计时间,而非否定电动化是未来。所以前面说了,新版路线图是 90° 修正,不是 180° 掉头。

 

坚定地支持发展电动车,但同时,更为坚定地反对强推电动爹。

 

问题是,电动车是未来大趋势这话没错,但“未来”是多久?1 年是未来,5 年是未来,10 年也是未来,100 年还是未来。而你我是随意穿梭时空的诺兰主角吗?不是,你活在现在,而非活在未来。未来人类还早晚要移民火星了,所以你就要现在把大家射上去吗?

 

一百多年前,整个地球加油站寥寥的时候,马车就是比汽车更好——这和“汽车是未来”不冲突阿。

 

预言一场电动爹大逃杀

 

事实上,当你真正熟悉内燃机近几十年来的发展历程,反而会明白:电动才不是为了环保,而是汽车动力发展的自然演进。

 

“电动不是为了环保”,再准确点说,其实是因为汽车无论何种动力,与环保二字从未分家过,自然也就没有所谓的“油转电是为了环保”一说。现代汽车的动力系统,是绝对动力、能耗排放、日常驾驶性、成本与可靠性的平衡产物。每一轮动力系统进化,都是在后两样的枷锁上,去尽力提高前两样。

 

大概上世纪 80~90 年代,自然吸气发动机已经发展成熟。当各种可变气门技术应用之后,要想继续提高动力,无外乎增加排量、提高转速:增排量不利于环保,提转速损害日常驾驶性。于是小排量涡轮增压开始兴起。

 

预言一场电动爹大逃杀

 

涡轮增压本不是新事物,但可靠性和日常驾驶性的弊端,使其一直难以普及到主流家用车。直到电子技术发展使缸内直喷实用化,直喷的降温效果可以抑制爆震。同时又出现了各种减小涡轮迟滞的方法,再加上环保排放法规开始起作用,这才促使小排量涡轮机走入寻常百姓家。21 世纪初一批新的小排量涡轮机,几乎清一色的直喷+涡轮配方。

 

涡轮时代到来,增大涡轮即可轻松增加动力。但随着各种抑制迟滞的手段应用,再增加涡轮大小一定会损害日常驾驶性。另一边,环保减排标准却是在加速收紧!进一步小排量化可以勉为应对二氧化碳排放标准,但更高的排气温度让氮氧化物无处遁形。在增加动力、减少排放、不损伤日常驾驶性、还要保证成本可靠性的四方夹击下,汽车被逼到了两条路:一是寻求理想燃烧,二是找“电”做外援。

 

预言一场电动爹大逃杀

 

理想燃烧试图将内燃机潜力发挥到极致,但也就此看到了头,内燃机的先天原理,决定了其热效率极限就在 50%~60%——还有很大距离,但看得到尽头。日产的可变压缩比技术、马自达的压燃汽油机、多家看好的预燃烧室、斯巴鲁的稀薄燃烧,都在朝着终极内燃机的目标进发着。

 

预言一场电动爹大逃杀

(右:混动,电机减少了内燃机在低效区间运行)

 

“电”这条路就好走多了。即便不引入电驱,光是给涡轮机加个电动涡轮,也很好地解决了涡轮迟滞-日常驾驶性这个老问题。更不要说混动和纯电动了。电动机的能量转化方式,决定了其高得多的效率,以及同样高得多的功率密度,以及 0 转速峰值扭矩的动力特性,以及更宽阔的恒功率转速区间……唯一棘手的,就是储能系统:电池。

 

预言一场电动爹大逃杀

(电机的运转特性有很多内燃机无法比拟的天然优势)

 

我们现在正处于这两条路都尚且能走的时代里。于是我们看到有人选择义无反顾,去寻求终极内燃机的答案,哪怕越走空间必然越小;有人选择先遭罪,提前探索尚未到来的新时代,哪怕不知要挨多少年的饿。

 

也有人左右逢源,投入内燃机研发但不钻牛角尖,投入电动车研发但不急着回本——其实我们见到的大多数厂商都是这种。对于大型车企而言,在这种时刻,all-in 永远是放在最后的选择。只有小厂(像马自达)、新厂(像特斯拉),才可能去赌第一种,或是去博第二种。

 

如果把燃油/混动、电动车各占 50% 的时刻定义为“未来”,我们会看到的是一个合集:越来越接近极致的先进内燃机,与越来越接近理想的先进电动车。前者用不断逼近电动车的能耗水平,全力维持自己的历史舞台面积;后者用不断逼近燃油车的实用化程度,全力在未来手中抢夺时间。

 

直到有一天,电动车解决了所有问题,或者让所有问题不再重要,汽车进入电动时代。这必然是一个过程,决定这个过程的是客观规律和客观事实,而不是人们的口嗨和过瘾——人们总渴望变化,渴望迅速、激烈、天翻地覆、推翻秩序的变化。而反过来,浇灭虚火让道路更曲折,前途却终究光明。成年人的世界,从来不是非黑即白、非 A 即 B、非明即暗。

 

在真正了解一件自己本以为熟知的事物之前,不要因为一些虚言轻易否定它。否定是件容易事,随大流的否定就更是轻而易举。

 

预言一场电动爹大逃杀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yCrSzLSLMdqFE0l38Iqt2A

他们发明了时光机

 

6月的10和11日这两天,中保研连开了两天董事会和股东会。参会领导都是保险业的高层,中保研汽车技术研究院总裁贾海茂,是人保财险的执行副总裁;中保研董事长郭红,其实是保险业协会副秘书长。

 

会议现场,人保财险的总核保师兼车保部总经理方仲友数次起立发言。与会的股东和董事们,也很认真地听取了工作报告及发展规划,更重要的是:

 

选举了新一届领导班子。

 

之前,上汽大众多款车型在中保研的25%偏置碰撞测试里出了丑,大家都说中国版特供帕萨特肯定是极限了。新一届领导用实际行动证明,根本没有什么是极限。

 

会议刚结束后一天,广汽本田皓影的碰撞视频出现在了视频网站上。皓影A柱90°弯折,实验假人的脖子扭成了天津大麻花儿。

 

这些车企推出的中国版特供车型,肯定是发现了中国人都会金钟罩的秘密。之后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6月19日,中保研网站上出现了皓影几乎所有测试都是G(优秀)的成绩报告。

 

6月20日,中保研发了声明,说这是被盗发的,已经报警:

 

将对数据进行校验后,再对相关车型的测试结果进行公布。

 

到今天,中保研已经3个月没说话了。

 

上个月,字节跳动旗下的懂车帝拿广汽本田皓影和丰田威兰达做了一次50%正面对撞。皓影在对撞中原形毕露,懂车帝得出的结论是比它的姐妹车型CRV烂了好几倍,材料强度阉割严重,车身多处甚至车尾材料都出现了变形。这还不是最恐怖的:

 

假人膝盖直接碎了。

 

就是这款撞铝墩子能把假人头拧成麻花,撞别的车主动碎掉驾驶员膝盖的车,把中保研撞得3个月不敢说话。

 

是他们没钱嘛?显然不是。要知道,他们去年可是撞了27款车,今年算上皓影,到现在只撞了3款。

 

中保研作为由多家保险公司发起成立的评测机构,使用类似美国IIHS的评测标准。一直以来,中保研的测试也反映了他较为客观的立场,很多在C-NCAP里拿到5星的车,都在它手下撞出了原形。

 

这也不怪C-NCAP,虽然他们说自己是中立评测机构,但他们的测试不但车辆是厂家提供,还要向厂家收取上百万的测试费用。

 

这样一家机构,过往战绩是很辉煌的,首批碰撞车型基本都是红灯黄灯,一众车厂提起中保研就瑟瑟发抖。

 

今年前八个月,被中保研测试过的上汽大众连续8个月销量下滑,只公布了测试视频的皓影,7月销量断崖下跌。

 

车厂是各地政府的香饽饽,纳税就业都是妥妥的大户。再这样撞下去,告状信堵得你们出不来门信不信?

 

昨天,大星专门去他们的网站上看了看,发现周日还在网站上挂着的领导开会新闻,现在已经都删掉了。网站的新闻中心里,机构动态删到了今年5月,其他区域更是删到了2017年。那个引起轩然大波的广汽本田皓影25%偏置碰撞视频,也没了。

 

大星打电话到广本4S店,店员说8月份皓影卖得特别好:

 

那个机构就是想讹钱。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HxF5j2sX64qts4DzD2INzw

造车突然没有“生死劫”

造车突然没有“生死劫”

 

造车突然没有“生死劫”

   理想即将IPO、蔚来股价翻了十倍,只过了不到一年,新能源汽车为啥突然上天?

 

如果说蔚来(NIO.US)和拜腾代表了国内造车新势力的两极,中间夹着的理想月底就要IPO了。

 

从去年10月的最低点1.19美元算起,到现在蔚来的股价已经翻了十倍不止,和之前快要破产的窘境形成鲜明对比,目前来看他们股价的唯一缺点是还不太稳定,但周末,蔚来第五万台量产车在合肥先进制造基地下线了。

 

反观拜腾,在烧光了投资人84亿之后“裸泳”上岸,开始全员待岗。

 

理想则另辟蹊径,通过“增程式电动车”向“混合动力”的华丽转身驶向纳斯达克。

 

量产是场生死劫,全国近40家造车新势力有销量的不过8家而已,资金、供应链、生产工艺、制成品、渠道和市场,每个环节都阻碍着造车新势力的新车交付。

 

当潮水退去,他们开始出现明显分化:极少数再次获得地方政府和资本市场的青睐,更多的呼啦啦跪倒一大片。

 

01 理想不是个理想

 

2020年6月10日,特斯拉(TSLA.US)以突破1000美元的价格超越丰田(TM.US),成为全球市值最高的汽车制造商。

 

没有一个人会因为特斯拉的市值已经超过丰田,就认为它是一家与丰田平起平坐的公司,但在大多数人眼里,这是传统车企被拥有科技属性的电动车公司颠覆的起点。

 

时间向前调六年,那时43岁的埃隆·马斯克第一次来到中国,在北京酒仙桥恒通商务园,向中国首批Model S车主交付钥匙,其中就有李想。

 

一年后,李想作为马斯克的忠实拥趸成立车和家,立志要造自己的电动跑车。

 

求之于势,不责于人。等到2016年李想的造车计划初具雏形的时候,已经不再是最初的模样,他们放弃了推出电动跑车的想法,转而打造一款小而美的SEV(Smart Electric Vehicle),一款“低速电动车”。

 

这当然算不上一门好生意,因为在人们的固有印象里,低速电动车自带“低开发成本、低技术含量、低价格”的“三低”属性,最为关键的一点是,在国内,低速电动车属于政策盲区,官方根本不会允许这类汽车上牌照。

 

可李想不这么看,或许是小米依靠“性价比”实现对传统手机厂商的颠覆给了他启发,他坚定地认为SEV是撬动电动汽车潜在用户的砝码,因为不是每个人都愿意并且买得起特斯拉。

 

很快,车和家在常州投资了20亿元的汽车制造基地上马,他们成为造车新势力中最先推出产品的那个:年产20万辆SEV,与法国分时租赁运营商Clem合作运营,万事俱备,只待政策落地就能立刻运转。

 

一等就是两年,国内既没能自主形成低速电动车的规章制度,也没能推行欧洲既定的L6e标准,车和家的SEV只得躺在生产线上,上路之日遥遥无期。

 

理想也不得不为现实妥协。2018年3月22日,车和家牵手滴滴,通过组建合资公司的形式延续出行梦想,SEV这个曾经被寄予厚望的项目被遗弃,成了一片废墟。

 

“车和家打造的汽车不会依赖充电桩”,这是李想作为特斯拉车主最核心的痛点。

 

“增程式电动车”是他为化解“里程焦虑”找到的答案。简而言之,就是动力系统由一台汽油发电机和电动机组成,汽油发电机负责给电动机发电,再通过电机驱动整车行驶。这种以燃油为主要动力来源的方案通常被认为是燃油车向纯电动汽车过渡的产品,谓之“逆潮流”。

 

李想还在坚持他的“增程式”理想,他在今年4月的一次直播中公开表示,理想汽车三年内不会推出新车,现阶段主要围绕理想ONE升级,所以理想ONE时常会出现功能反复的情况,比如手机蓝牙钥匙功能上一版本有、下一版本去掉、再下个版本又改回去。

 

一年前,李想在江苏常州的工厂开放日说到,造车新势力的融资窗口期剩余时间不会超过一年,在一年内会有大批企业淘汰出局,90%的投资人都会损失惨重。

 

所以理想的财务表现与那些动辄年亏损50亿元的项目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成立五年累计融资82亿,累积营收30.74亿美元,两年净耗40亿美元,拥有超过十亿美金的现金储备。

 

按照招股书公布的数据显示,理想汽车于2019年11月开始量产首款车理想ONE,截至2020年6月30日,已交付超1.04万辆理想ONE,对应的2020年一季度毛利率为8%。

 

毛利率转正的路,特斯拉走了十五年,而蔚来还在努力。

 

对李想而言,“增程式”是一把双刃剑,它在帮助理想降低成本、增加续航里程的同时,也回避不了新能源补贴退坡、许可限制以及“技术保鲜期”的问题。

 

理想照进现实,是李想不再去向用户纠正“增程式”与“混动”的区别,在今年四月的短期沟通会上,李想的“增程式”有了个新名字:“层叠式插电混合动力”。

 

一个更好理解也更容易混淆的概念。

 

02 新能源还在路上

 

中国人对混合动力车型的印象最早可以追溯到2005年,丰田“普锐斯”刚刚进入中国的时候,二十多万的售价、混合动力定位、前卫到让人难以理解的造型,时过境迁,经过四次迭代的普锐斯已经是全球销量最好的混合动力车型了。

 

而国内卖得最好的插电式混合动力车型,当属比亚迪秦。

 

作为老牌的电池生产厂商,比亚迪的电池业务甚至给三洋也带来过巨大的压力,当他们在电池技术和生产方面做到业界一流,比亚迪想要找一个门槛更高、市场潜力和生存空间更大的领域。

 

他们找到的是彼时正值井喷初期的中国汽车市场。

 

飞天之年,比亚迪收购了西北地区唯一被批准的轿车生产企业——秦川汽车,获得了梦寐以求的轿车生产资质,围绕整车研发和生产,他们迅速在全国建立了模具制造、测试中心和检测实验室等相关机构和配套设施。

 

想要在短时间造出好车,“逆向研发”是一条捷径,比亚迪也没能绕开。

 

两年后,比亚迪F3上市,这款逆向研发了丰田花冠的产品甫一上市就拿下了06年单一车型的销量冠军。尝到甜头之后,他们在逆向研发的“野路子”上越走越远,此后接连推出的F0、F3R、F6、M6等车型上可以看到各种车的影子,这群人甚至根据奔驰GLK开发出了空前的硬顶超跑S8。

 

风光之下暗流涌动,危机在悄然积聚。

 

2008年,比亚迪出现大面积质量问题,从天窗到电动车窗再到离合器,你能想象到的部分几乎都有问题,随之而来的是大量库存和超过300家经销商集体退网。

 

好在王传福早在F3时期就决定投入第一代混动以及S6DM项目的研发上,后者就是十年后的混动四驱唐SUV,从这一年起,新能源汽车销量第一的宝座再未旁落过,2018年,比亚迪成为第一个新能源汽车占比接近五成的汽车企业。

 

如昙花一现。2019年10月,比亚迪新能源汽车累计销量被特斯拉反超,丢了王座,更尴尬的是,不管是新能源汽车销量还是总销量,都与比亚迪年初制定的目标相去甚远,大概完成了三分之二。

 

只有当潮水退去的时候,才知道谁在裸泳。

 

去年三月,基石资本的张维曾大发牢骚地说,新能源汽车和智慧驾驶领域是汽车领域无可争议的方向,然而在中国并没有任何一家新能源造车企业值得投资。

 

一语成谶。

 

拜腾烧光84亿也没能让第一款量产车驶下PPT、赛麟汽车被员工实名举报侵吞国资、博郡汽车放弃整车制造、销量只有千余辆的零跑汽车面临上百名车主的实名维权、天际汽车被爆拖欠合作方上千万费用、游侠汽车研发停滞工厂停摆长达半年、奇点新车交付频频跳票。

 

还是李斌懂事,直言没有200亿造不了车。

 

2018年的北京车展,李书福喊出“互联网公司造车就是一天到晚在瞎忽悠老百姓”的口号,没人敢反驳。

 

6月2日,一汽、东风和长安联手打造的T3科技平台落地南京江宁,注册资本高达160亿,聚焦电动平台及先进底盘控制、氢燃料动力平台、智能驾驶及中央计算平台等领域的核心技术。

 

七个月前,已经名为“毫末智行”的公司在北京悄然成立,法人是长城汽车技术中心副总工程师兼智能驾驶系统开发部部长的张凯。

 

五年前,奇瑞汽车在芜湖成立汽车产业技术研究院,还有吉利的关联公司亿咖通、老牌商用车零部件厂商潍柴动力成立的潍柴智能,凡此种种,不一而足。

 

传统车企正在按照未来的模样修正自己,新势力说的已足够,做的却差强人意。

 

03 骗补贴是个问题

 

上一个把地方政策玩得团团转的,还是那个在南阳用水氢车骗了40亿的庞青年。

 

业内盛传着一句话:在中国,有造车梦的不只有“下周回国贾跃亭”,还有“明天订票王晓麟”。

 

在回国造车之前,王晓麟在美国创办了一家名叫WM GreenTech Automotive的新能源汽车公司,在香港买下了“My Car”的专利,用数千万美元的投资和两万多个就业机会诱使密西西比州政府购买100英亩农田给他们作为厂址,并承诺他们“每卖出一辆车,政府补贴1500美元”。

 

直到2017年公司申请破产时,GTA也没卖出去一辆车,土地款也从破产重组的第三方收购款里还了回去。

 

但他带回来了一个小众的美国超跑品牌——赛麟。

 

携着My Car整车技术和美国汽车公司的背书,王晓麟先后在鄂尔多斯和长沙成立积泰汽车有限公司,不过投资200亿以上的跑车生产基地项目都无疾而终。

 

直到江苏如皋向GTA张开怀抱。

 

这个由双方共同投资178个亿建造的汽车基地,建成后将形成22万辆的整车产能,在江苏省“十三五”规划重大项目上也榜上有名,凭的就是赛麟汽车从国外引进的核心技术以及“开创中国汽车批量销往欧美市场”的蓝图。

 

如皋市政府用50多天就走完了原本要一年时间才能走完的项目流程,花了66亿元。

 

后来“赛麟迈迈”上市,这款“城市电动小跑车”的本质是低速电动的“老头乐”,按照《新京报》的统计数据,在去年12月底天猫官方旗舰店关闭之前,他们的累计销售量为31笔,今年早些时候,甚至传出过定价16万的赛麟迈迈3万元贱卖的消息。

 

据《南通日报》报道,赛麟汽车品牌与如皋市政府结缘离不开青年汽车集团董事局主席庞青年,查阅江苏省发改委2016年重大项目投资计划,也曾出现过“如皋赛麟青年乘用车”的字样。

 

大概骗子的朋友圈都很稳定,始料未及的是,国内人人喊打的低速电动车在美国找到了市场。

 

“四轮小轿车、略高的厢式车身、前后排各坐一人、没有安全带却有倒车影像,该有的基本功能都具备,充电器也符合美国标准。”

 

“刹车一点不赖,虽然动力不够,但这是一辆1200美元的车,后置引擎,后轮驱动,还有差速器。”

 

一个汽车大国的编辑却沉迷于Made in China的“老头乐”,带动一大票美国人民淘宝网购“常力”到断货的场面让人讶异。

 

2018年汽车之家发布的《新能源汽车发展蓝皮书》中提到,农村和郊区是低速电动车的乐土。以山东东营为例,他们对纯电动地区的接受度接近八成,连带整个山东地区对纯电动车的接受度都高于全国水平。

 

也是在同一年,工信部等6部委联合印发《关于加强低速电动车管理的通知》,将低速电动车打入冷宫,要求企业从2019年1月起暂停生产,等待国标发布之后才能复产。

 

至此,低速电动车成为没有正规身份的“游击队”,一个千亿级的灰色市场。

 

人民需要什么就做什么,所以五菱搞了五菱宏光翼,那中国的新能源细分市场,为什么不可以试着把微型电动汽车从“低端小车”迭代成“精品小车”呢?

 

04 新“上山下乡”

 

但有些事情不是人民需要便可办到,当人民办不到时,就需要“有形的手”下场调节。

 

今年5月29日,江淮汽车引入新股东大众,他们以十亿欧元的价格买下江淮汽车半数股份,同时增持电动汽车合资企业江淮大众的股份至75%。

 

这是大众在中国的第三家合资公司,也是国内第一家专注于新能源汽车的合资公司。

 

始于2017年6月。

 

增资完成后,大众中国成为江汽的绝对控股股东,拥有公司一半的股权,安徽省国资委持有剩下的另一半并控制江淮汽车。

 

但这种实际控制能维持多久,谁都不知道。

 

2018年伊始,新的外商投资负面清单大幅放宽了外商投资准入,汽车行业的外资股比限制将在五年内全面取消:年内取消专用车、新能源汽车外资股比限制;2020年取消商用车外资股比限制;再两年取消乘用车外资股比限制,同时取消合资企业不超过两家的限制。

 

早些时候,大众集团雄心勃勃地拿出了电气化转型的方案:未来五年将重金布局在混合动力、电气化和数字化领域,660亿的总预算大半会花在电气化领域。

 

无独有偶,作为中国三大动力电池企业的国轩高科在前一天被大众增资,交易完成后,大众中国持有国轩高科的股份比例提升至26.47%,成为公司第一大股东。

 

两相联系,蔚来中国落户合肥,是意外,也在情理之中,地方想要一个江淮之外的Plan B无可厚非。

 

在蔚来与合肥签署框架协议时,合肥市官微曾发布消息,“蔚来中国……2025年前在科创板上市”,遗憾的是官微当天就删除了这条消息。

 

隐于其后的是一份鲜为人知的对赌协议:蔚来中国如果不能在收到投资款项的三年内完成IPO,就要以8.5%的年利率回购投资者手中的股份。

 

百亿注资果然有些烫手的,只不过蔚来眼下实在是捉襟见肘,这钱无论如何也得拿。

 

自由现金流是判断一家公司经营状况是否健康的重要指标。为此,蔚来否认了4年烧掉57亿美元的说法,也官方盖章了公司220亿的亏损金额,而业界标杆特斯拉用15年才亏了50亿美元。

 

蔚来与合肥政府的百亿“联姻”,把蔚来从悬崖边拉了回来,投射在资本市场,是从消息尘埃落定的那天起,蔚来的股价就开始一飞冲天。

 

一个重大利好是,此前关于新能源汽车补贴退坡的政策并未影响到蔚来,他们推行的“换电模式”不受30万元价格的限制。

 

政府想要再造一个民族工业的骄傲,企业想做中国的特斯拉。

 

双方一拍即合,蔚来成为唯一一个单车售价超过30万元仍不受补贴退坡影响的车企。

 

在零部件及整车制造领域,话语权基本掌握在合资与外商独资企业手中,自主品牌只能在中低端苦苦挣扎,很多新能源汽车甚至连毛利都打不平。

 

电气化成为我们弯道超车的希望。上一个政府投资的造车新势力是拜腾,从A轮到C轮,归于南京,资方名单中还有一汽和宁德时代这样的行业翘楚,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

 

今年6月,中国汽车产销延续了回暖势头,同比增长11.6%,美中不足的是,新能源汽车的销量同比依然呈现出明显的下降趋势,但环比已经有了缓慢复苏的迹象。

 

好在国产特斯拉的产量也保持在销量的3.08倍。

 

三部门趁热打铁下发了《关于开展新能源汽车下乡活动的通知》,入选下乡企业均为自主品牌。

 造车突然没有“生死劫”

 

事实上,造车本就是一件高投入长周期的事,到现在也没能出现一条通向未来的康庄大道,但是我们不得不迂回前进,或攀援障碍而过,或铸成囚禁我们的枷锁,管他天翻地覆,都得继续下去。

 

现在能响应国家号召的下乡了,下不了乡的已经“上山”,比如赛麟的王晓麟近日被刑事立案。

 

新时代就得有新气象,这就是我们造车新势力的上山与下乡。(本文来源:银杏财经 、作者:蓝山、编辑杨一枝

 

参考资料:

[1].一夜大涨22% 半年市值翻三倍 去年抄底蔚来的人很快乐,出行一客,2020年

[2].资产合并紧锣密鼓 蔚来国内上市提速,《北京商报》,2020年

[3].江苏赛麟资产遭查封 王晓麟会成为第二个贾跃亭吗,金错刀,2020年

[4].当众泰们吹响汽车行业的“死亡”号角,歪道道,2020年

[5].电动汽车又开始“小”行其道了,钛媒体,2020年

[6].江淮混改启动:大众中国增资入股江汽控股 并提升所持有的江淮大众股权至75%,汽车经,2020年

[7].蔚来的“危险游戏”,网易科技,2019年

[8].拧巴的李想,一点财经编辑部,2019年

[9].比亚迪发迹史:从军火大佬到新能源汽车,中国电动汽车网,2019年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tJ3F-SOxqKKTSAqh94wyY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