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气先锋许知远,中产灯塔吴晓波,骨子里就差一个罗振宇

过气先锋许知远,中产灯塔吴晓波,骨子里就差一个罗振宇

伟大的人物,

哪怕终其一生,

通常也只能通过虚构的人格,

为民众所知。”

——新闻评论家·李普曼

逝于1974年12月14日

出自作品:《舆论

……

01.

 

 

青年许知远和青年吴晓波,都曾受到一本书的影响。这本书叫《李普曼传》。

 

它讲述了美国最伟大新闻评论家的一生。60年时间里,李普曼用专栏文章影响着美国的政治、民众。很多美国人早起第一件事,就是读他的文章。

 

李普曼曾被罗斯福总统誉为“全美30岁以下最著名的男士”。一生著作对美国社会以及整个时代,产生巨大作用,最终名垂千古。北大的许知远,和复旦的吴晓波,看完他的故事,都感觉人生被照亮了。

 

一个具体的渴望同时从这俩人心头升起:

 

他们都想成为中国的李普曼。

 

多年后,他们的愿望都落空了。

 

许知远生于苏北,但他命好。1983年,邓公决定裁军100万。他父亲带着一家人到了北京。7岁的小许从此享受到了苏北孩子难以享受的社会资源。加之许父热爱阅读,老早就替他打好了文化基础。这个生于中产之家的少年,很顺利地考上了北大。可惜他读的不是中文系,而是微电子专业。

 

过气先锋许知远,中产灯塔吴晓波,骨子里就差一个罗振宇

「大学时代的许知远」

 

许知远十五六岁时,喜欢李敖。他对李敖那种反叛传统、张扬肆意的人生很是崇拜。所以进入大学,秩序都不放在眼里。他永远留着一头文艺长发,逃课、读闲书、看美女,穿着拖鞋在教学楼间瞎逛。

 

他每天沉浸在阅读中,拿批判的眼光看世界。至于学习,都是临阵磨枪。每到考试前突击复习一个月,拿个60分,蒙混过关。他转系失败,厌学情绪陡增,把所以精力放在了写作上。他办了校园刊物《微光》,实践着自己在智识、洞察上的雄心。他写文章抱怨如今的大学生活乏善可陈,觉得北大失落了那些优秀的启蒙传统,没有了他期待中的特立独行,只剩下世俗、麻木。

 

许知远上大学是1996年。彼时,80年代的理想主义早已退潮。读书成为稻粱谋和社会阶层升迁的渠道,这令许知远感到痛心。他想要的北大,不光是一个弥漫着理想风气的北大,而且应该是延续了五四传统的北大。

 

立志成为一名思想者的许知远,选择休学一年。那一年他读《新共和》《时代》和《大西洋月刊》,读各种思考者著作。与此同时,各种雄心壮志在他心中沸腾不止,去哈佛商学院读书,做跨国公司的高管…但这些幻想都不如实现文字上的抱负来得切实。于是乎,他的艺术家、文化人、思考者人格一天天茁壮起来。他开始在各大文化刊物上撰稿,吸引了人生中最早一批读者。

 

据说曾有女读者千里迢迢坐火车到北京,只为了见他一面。

 

过气先锋许知远,中产灯塔吴晓波,骨子里就差一个罗振宇

「忧伤的、年轻的许知远」

 

这期间,有两本书对许知远产生了决定性影响。一本是前面说的《李普曼传》,让他建立了伟大坐标。一本是曼彻斯特的《光荣与梦想》,这本书在让他感到妙趣横生的同时,开拓了他的写作视野和方向。

 

有意思的是,被《李普曼传》照亮的吴晓波,日后也从《光荣与梦想》的写作框架里汲取丰厚营养,写出了他这一生目前为止可能最最有名的一本书。

 

它的名字,叫《激荡三十年》。

 

 

 

02.

 

 

 

离开大学后,许知远写出了《那些忧伤的年轻人》。借用菲茨杰拉德短篇小说集的书名,许用他的青年笔触,混合着稚嫩思考和青春余温,俘获了一大批读者。那一年,他24岁,他在自序里提及同样24岁出诗集的博尔赫斯,以及其他一系列伟大作家的名字,以此宣告自己写作的起点。

 

起点看起来不错,它为20出头的许知远带来了名声。但跟他心目中建立的伟大目标,还有差距。他想成为一个能定义整个时代的作家,一个能影响社会话语和潮流方向的文化人。最好能像李普曼一样,创办一本中国版《新共和》。

 

或者像25岁就创办《时代》的亨利·卢斯一样,给整个世界乃至全体人类留下一个文明标本。于是那一年,他创办了文艺杂志《大视野》。

 

很不幸,刊物出了三期,就挂了。

 

过气先锋许知远,中产灯塔吴晓波,骨子里就差一个罗振宇

「《那些忧伤的年轻人》」

 

不过这点挫折并没有击退许知远。千禧年后,中国经济进入快车道。带着社会观察家的责任,许知远去了《经济观察报》做主笔。他在那里待了4年,写下无数热情洋溢的文字。他的文章,总是全球视野,动辄引用包括并不仅限于熊彼特、马修·阿诺德、约翰·科特、马克思·韦伯等西方思想者的名字,夹杂着舶来的英式语句和各种社会学知识名词。那些人文气息浓厚、充满了智见锋锐的字句,奠定了他在圈子里的地位,也塑造了他的思考者形象。

 

不过后来许知远自剖道:

 

“一知半解的英文、杂乱的知识、模仿英文杂志的写作风格,这些因素令我充当了信息断层中的填补者……我对所引用的人物都无确切了解,对他们的思想充满了误读,但没人深究。而它正好是个热气腾腾的中国的写照…”

 

在“经观”的日子,也许是小许一生中最快乐的时光。那时,他和周围人没谁谈论房价、商业模式、财富自由,大家谈的是艺术、人文、哲学。

 

他和朋友闲聊常提到的一个词,是德语里的zeitgeist,即:时代精神。

 

那时他心头的壮志滚涌不休。他渴望成为焦点,最次成为张朝阳那样的互联网先驱,用巨大财富来缔造一个言论帝国,写出《纽约客》评论主笔埃德蒙·威尔逊那样的文章,用澎湃的表达欲来启蒙民众的心智。

 

日后《东方企业家》的高级记者、单向街创始人之一,他在经观的同事覃里雯,第一次见到他时,觉得他身上有一种“难以置信的雄心和自信”。

 

过气先锋许知远,中产灯塔吴晓波,骨子里就差一个罗振宇

「许老师多年不减的发量令人羡慕」

 

那些伟大的愿望和滚烫的欲望流淌在他的身体里。巨大的舆论影响力,纵横世界的观察,引领潮流的巨笔,能被世人看到的张扬、刺激的生活,这些听来疯狂的伟大标签,他都希望得到。而且,不只是虚名,他渴望自身拥有与之匹配的创造力,通过火山喷溅一样的才华,把它们握在手中。

 

正是因为有这样的雄心,许知远自青年时就形成了一个个庞大的视角。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日后在《十三邀》里,他总是提到那些大词,那些高度抽象的能用以概括一个个巨大对象的听起来佶屈聱牙的形而上词。

 

而在他思考和渴望时,远在杭州的吴晓波,也正在朝自己的目标迈进。

 

小许写出《忧伤》那年,小吴同样写出了改变人生的著作,《大败局》。

 

 

 

03.

 

 

吴晓波他爸,就没有许知远他爸那么好运气了。

 

吴父是“文革”前的大学生,毕业后参军,在山西一个小山村里干了十几年。作为“文革”后第一批研究生,39岁才回杭州。吴父为了回城,最终放弃读博。所以对三个子女的教育颇为严苛,希望他们能在这条路上有所成就。

 

自小聪慧过人的吴晓波,没有辜负父亲的期望,一直名列前茅。但为了反叛父亲对自己的压制,他毅然决然离开杭州,去上海读复旦。

 

大学时期,吴晓波把大部分精力都花在了阅读上。他和同班同学秦朔经常泡在图书馆一泡一整天,对各类哲学、科学、历史、文学书目大口吞咽。

 

在一个月凉如水的秋夜,他读到了《李普曼传》,心田瞬时被种下了一颗梦想的种子。用文字激扬人生、参与社会甚至引领潮流,吴晓波觉得:

 

“这样的人生我很难拒绝。”

 

于是乎,他也像后来的许知远一样,办起了一份校园杂志,《复旦人》。

 

除了读书、写作,吴晓波更注意体察现实世界。临近毕业,他曾和同学组成一个考察队,在中国南部几个省份转悠了几个月。在这次考察中,吴晓波看到了中国农村的贫苦。在湖南一户人家考察时,那家有三个女儿,只能穿两条裤子。这些细节,对吴多少有刺激。他渴望这个国家得到改变。

 

过气先锋许知远,中产灯塔吴晓波,骨子里就差一个罗振宇

「调研路上的吴晓波

 

不过毕业后,他首先要解决的是自己的问题:一个爱情,一个工作。

 

1990年,吴晓波原本有一个保研的机会。但他放弃了。他要回杭州,跟自己16岁就爱上的女孩也就是他日后的老婆邵冰冰在一起。这个决定,打碎了吴父期许的博士梦,搞僵了父子关系。但吴执意回杭,成为新华社的一名记者。对于一个心里藏着“李普曼梦”的年轻人来说,这当然是个好平台。

 

在这里,有无数的机会采访时代浪尖的人物,也可以获得全国性的观察视角。

 

入职之后,正好赶上社里开拓企业报道,吴晓波报了名。

 

这一脚就踩到了时代的拐点上。

 

1992年前后,市场经济兴起,各种改革事件、人物层出不穷。吴晓波主动请缨奔不断奔走在中华大地上,积累了诸多企业的一手材料,与企业家们建立了亲密联系。当时,他已经为自己人生做好了规划:

 

先成为合格的财经记者,再成为新华社最好的财经记者,最后成为全国最好的财经记者。

过气先锋许知远,中产灯塔吴晓波,骨子里就差一个罗振宇

「记者时代的吴晓波

 

那时期,吴晓波四处奔波,做了大量调研、观察。撰写的稿子,也引起过极大反响。虽不像许知远那样一上来就建立社会名声,却也因一篇内参对某饮料品牌带来的决定性影响,该饮料大佬最终决定投资他开瓶盖厂。不过,彼时怀揣着李普曼梦想的吴晓波,婉言谢绝,并没有成为一名商人。

 

在新华社那些年,吴晓波亲眼见证了太多品牌的崛起和失落。西湖彩电、西泠电器、钱江啤酒、爱多VCD、沈阳飞龙、三株口服液…一个个传奇诞生,一个个大佬退场,构成了一部高潮迭起的商业社会史,一个中国经济转型期的社会切片。这些人和故事,为他的写作积累了足够多的素材。

 

于是1994年,他写起了专栏。

 

 

 

04.

 

 

 

“整个杭州市都知道我的。”

 

这是后来吴晓波写了数年专栏引以为傲的成就。证据是,有一次,他的登机牌把他名字里的“晓”写成了“小”,登不了机,结果人家问他是不是《杭州日报》写专栏的吴晓波,确认后,帮他改了,让他上了飞机。

 

在《杭州日报》和《南风窗》写了4年专栏后,吴晓波觉得还不够。这时,他把大量精力投入到了写书上。从跑记者到写专栏,再进一步写著作,奠定社会影响力。这也是从李普曼人生中得到的启示。只是他不如许那么幸运,一出道,就拿《忧伤》换得万众瞩目。90年代,吴晓波写了《都市背影》、《农民创世纪》、《大智大愚吴先生》等书,每本都倾尽心力,却回应寥寥。

 

直到2001年,他写出了《大败局》。

 

当时中国的商业写作既不成气候,手法也很业余,还没有哪个作家写出什么现象级作品。但随着中国入世、92下海派们的故事成熟,中国的企业家阶层早已有了自己的江湖,其中的成败、辛酸、荣光和落寞,尚未被开垦。吴晓波毫无预谋地写到了这片处女地,精准抓住了故事、评述间的巧妙平衡。

 

书出版后没多久,秦朔就给他打电话说:

 

“你可能要火了。”

 

最终,《大败局》卖到了130万册。吴晓波一跃成名。

 

过气先锋许知远,中产灯塔吴晓波,骨子里就差一个罗振宇

「《大败局》是吴老师的大胜局

 

不过很快,他就陷入了焦虑。《大败局》只是一次无心插柳,写作之初,他并没预料到它会卖这么火。随后他有意识地写了《穿越玉米地》、《非常营销》,销量和影响力都不及《大》。时至2003,吴晓波离开新华社,跟一帮朋友去上海办刊物,继续朝李普曼这一伟大坐标迈进。结果刊物也夭折了。

 

次年,在福特基金的邀请下,他去哈佛大学做民营企业的课题。在此期间,他发现美国对中国大陆的经济生活一无所知。这促使他产生了一个雄伟的念头,写一部横跨30年的改革开放企业史。当时唯一的阻碍是,如果写,就要查阅大量历史资料,花费好几年,假若卖得不好,一年算下来撑死了赚几万块。好就好在当时他老婆邵冰冰做广告生意,家里无须他有进账。

 

于是他打电话问秦朔这选题值不值得做,秦朔说,全国有能力写这本书的人不超过五个,但其他人都没这功夫,你要不怕费事,你就写吧。

 

梳理历史的过程中,吴晓波一度很绝望,找了半天也没找到合适的故事结构。最后是《光荣与梦想》启发他,写出了《激荡三十年》。这本写了整整4年、冲着流传于世而写的商业编年史,一经出版,引起强烈震动。

 

完稿时,他曾问妻子估计全国会有多少人看,邵冰冰说最多也就5万人。

 

结果不到一年,卖了80万册。

 

后来书又被上海电视台拍成了同名电视纪录片,用无数商业传奇和人物命运,勾起了观众的历史喟叹。吴晓波,自然是纪录片的总撰稿。

 

而它的总策划,名叫罗振宇。

 

过气先锋许知远,中产灯塔吴晓波,骨子里就差一个罗振宇

「这书我也有

 

《激荡三十年》出版后,吴晓波算是立住了“财经作家第一人”的名号。又写了《跌宕一百年》、《浩荡两千年》、《历代经济变革得失》,影响力虽都不及《激荡》,但不管怎么说,其江湖地位,已不可撼动。

 

2009年,他获得南方阅读盛典“年度最受读者关注年度十大作家”,并以750万元的版税收入,荣登“中国作家富豪榜”第5位。

 

而就在3年前,他入股了一家书店。书店开在圆明园边上一家废弃的画廊里。

 

吴晓波连同其他12个资深媒体人,每人出了5万元,致力于打造一个供自己和广大年轻人静下心来思考的公共阅读空间。

 

这个书店,叫单向街图书馆。

 

其灵魂人物名叫:许知远。

 

过气先锋许知远,中产灯塔吴晓波,骨子里就差一个罗振宇

「曾经的单向街书店

 

05.

 

 

 

在青年时代,在朝李普曼这一伟大坐标迈进的路上,许知远和吴晓波都有着清晰的写作规划。但较之小许,小吴还更擅长一件事:理财。

 

这大概也成了两人日后不同身份、不同话语立场的决定因素。

 

对于生在中产之家的独子许知远而言,扎根现实世俗生活,寻求物欲的刺激,从来不是首要之事。在公开的采访、演讲中,鲜见与他财富有关的信息。不知是中产之家天然的富裕还是过于宏大的人生目标造就了这种超脱气质,反正许老师好像不怎么计较钱,不计较物质,一双人字拖就可以行走天下。

 

据说在他的房间里,除了床和书桌,就是几百公斤的黑格尔、哈维尔、奈保尔、里尔克、德鲁克和遇罗克。房间里堆满了“晚清”、“民国”、“欧洲”。他在香烟、唱片、威士忌、堆积如山的文稿间写作,沉溺于精神世界的探索,简直是一个飘浮在柴米油盐这般日常外的眉头紧皱的人文幽灵。

 

各种宏大的精神话题带来的愉悦,好像可以当成蛋白质、维生素来补充。

 

至于钱,尤其是赚钱,仿佛永远不在年少成名的许老师的忧虑中。

 

过气先锋许知远,中产灯塔吴晓波,骨子里就差一个罗振宇

「一个目光颓废,一个欢喜从容,谁有钱?

 

吴晓波就不一样了,从写书开始,吴老师就懂得了怎么去积累财富。

 

而且是,巨额财富。

 

从90年代起,研究透了经济规律的吴晓波,就明白货币超发会转嫁给地产。于是他每写一本书,赚一点钱,就拿来买一套房。在大多数中国人尚未觉醒时,吴老师名下就有了十套房产。最离谱的是,1999年,他还花50万买下了千岛湖一座小岛50年的使用期,并开始在岛上种植杨梅。

 

后来,这座岛增值到几千万,成了杭州最大的杨梅林。

 

据吴晓波自己说,之所以一路这么看重理财,是为了保持写作的独立性。

 

这种独立性主要表现在两方面。第一是你不能整天跟身家数亿的人打交道,结果回到家里,一贫如洗,穷得还得算账过日子,这样巨大的心理落差,显然不适合可持续写作;第二是你既然要独立、公正地写作,难免要触碰一些禁区,写点大佬们不爱听的话,人家拿钱收买你的话,你接还是不接?

 

所以,后来吴老师特别有底气地说:

 

“你比如说有人给我一个亿,要我这件事别写,这诱惑不了我。因为我已经超一个亿了。除非你能拿出一百亿,可能会震动到我。”

 

2009年拿到750万版税时,吴老师就说:

 

“再穷我也要站在富人堆里。”

 

对于写作独立性,吴晓波的阐释也来自伟大坐标李普曼,大概意思是说,你可以靠写作来谋求影响,但千万别指望它来谋生,否则你的笔就要受制于人。关于这一层,当然可以理解。而且,吴老师不偷不抢,不搞投机倒把,只是通过经济规律理财,就获得了财富自由,我辈理当学习。

 

过气先锋许知远,中产灯塔吴晓波,骨子里就差一个罗振宇

「吴老师的杨梅已经酿成酒

 

但后来的故事,就不太一样了。

 

正是在商业探索和财富创造这件事上的好奇心、进取欲、成就感,促成了许知远和吴晓波这两位李普曼信徒的人生道路的分野:

 

前者,选择一双人字拖形单影只地闯荡纯思考领域,在巨大命题上纠缠不清,无法自拔,不为世俗生活所动;后者,则相对要入世一些,在影响力和财力上,选择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希望把两只船都踏稳。

 

于是多年后,许知远的单向街空间费尽心思才盈利,而吴晓波的私人频道已经在努力谋求上市,试图缔造更坚固的商业版图。

 

当然,也同时,赚更多钱。

 

这里面的差异,差在一个罗振宇。

 

 

 

06.

 

 

 

罗振宇的前半生,从没想过要做什么中国的李普曼。

 

他的渴望只有一个,那就是尽快完成社会阶层的升迁。

 

罗振宇生于安徽的小城芜湖,父亲是工人,一步步爬到厂长的位置。尽管如此,罗并没享受到干部子弟的待遇。拿他自己话说,童年和少年时代,就是被丢到一个狗洞里。狗洞是高考。爬出去,你就去大城市,有更多机会,爬不出去,那就托父母关系,一辈子留在小地方。也许是父母由于出身问题,一生都不顺遂。罗母甚至说,只要你考出去,我们一辈子不见面都行。

 

“爬出去就当人,爬不出去就做狗。”

 

吴晓波从复旦毕业那年,罗振宇终于爬出狗洞。高考完,他去找一个同学玩,那同学告诉他,我考砸了,要去我爸厂里当工人了。想必那一刻,罗振宇无比感激父母。随后,他远赴武汉,入读华中理工大学。这并不意味着可以就此放松。大学期间,他读文、史、哲,一度被威尔·杜兰特《哲学的故事》照亮过心灵,感受到一种纯粹的阅读快乐,而非功利性的读书。

 

但现实并不允许他沉溺在智识的欢愉中,他考学、读书,为的还是稻粱谋。

 

过气先锋许知远,中产灯塔吴晓波,骨子里就差一个罗振宇

「罗老师也是鲜肉过的

在一位中传(那时还叫北京广播学院)老师的建议下,罗振宇决定考研究生。他做了两手准备,一边找工作一边备考。本来政治差了两分,结果那位老师惜才,力荐他进入复试。能言会道的罗振宇,自然顺利通过。

 

而他选择读研,出发点也很现实:

 

“就是为了经济上好一点。”

 

1994年,吴晓波开始写专栏时,罗振宇才第一次到北京。10块钱的面的,他打不起。走在庞大的城市里,他深感自身渺小。望着高楼大厦,幻想是否这里会有一盏灯将来为自己而亮。越想,心里越觉得灰暗。

 

读研究生时,罗振宇和大家一样,都想进央视。为此,他苦学、苦读、苦写,写了十来篇论文,最终没能成功。毕业后,他去北京师范大学任教。因身体宽厚看上去很壮,上班第一件事,是背伤了腿的于丹上下课。

 

这时期的罗振宇,同样遭遇的是灰暗。青年教师公寓,是个蟑螂能爬进人耳朵的地方。他一个月工资600元,只够基本开销。

 

要不是他能写、能策划,能兼职赚钱,生活就更没尊严了。后来不久,宿舍一同事看他经常外出接活儿,干脆把自己老婆接来住。等罗振宇回来,那位同事摊牌道,要么你走,要么就只能咱们三个一起将就,反正她是不会走的。

 

罗振宇只好去同学家沙发上,蹭住两个月。

 

就在他感到无限绝望时,老天爷开了一扇窗。由于此前罗奔走央视各大节目组,撰稿、策划一把抓,积极上进有能力,新节目《中国房产报道》启动,负责人问他是否愿意加入,罗振宇当然去。那是2000年,为给自己留后路,哪怕当个老师也好,罗已经读博。跟其他年轻人比起来,他觉得耽误了时间。

 

为了把这段时间补回来,罗振宇说,去,可以,但我要干主编。

 

过气先锋许知远,中产灯塔吴晓波,骨子里就差一个罗振宇

「《对话》时期的罗老师

 

进央视,罗振宇终于迎来了发光的时刻。他饱读诗书,能写会说,干了不少“大活儿”。从连续数年担任“3·15晚会”总撰稿,到担任《商务电视》、《经济与法》制片人,再到接手《对话》制片人,一路往上走。

 

尤其在《对话》,他不但养成了宏观的观察视野,还从做节目汲取营养。每次做一个话题,就跟一个专家深度学习,把话题聊透、聊懂。

 

这两项能力,为日后他创办“逻辑思维”和“得到”,埋下伏笔。

 

但在央视,罗振宇依然感受到了强烈的不公平。撰稿、策划,这些脏活累活,都让他一个人干了。最后出名的,是主持人。他一个月,拿的是临时工的死工资。可主持人出去剪彩,一场就是二十万。凭什么啊?

 

“无论如何,我得把我这张胖脸露出去。”

 

 

 

07.

 

 

 

2008年,也就是吴晓波写完《激荡三十年》那年,罗振宇离开了央视。

 

原因是后来被查出贪污受贿的领导郭振玺,看罗振宇不顺眼,非要搞什么竞争上岗。作为央视第一个临时制片人,罗的功绩,有目共睹。但郭非要恶心他,让评委打分,把他搞下去。罗老师忍辱负重,做了有生以来最精彩的一次竞聘演讲,结果被打了一个全场最低分。很多同事,为此掉了泪。

 

不过也正因为竞聘全程直播,罗振宇的光彩被更多人看到。随后,他离开央视,受第一财经邀请,做了《中国经营者》的主持人。

 

彼时,他强烈感觉到,个人的价值将被无限放大。站在主持舞台上,才有前途可言。为了让自己发光,他在每期节目里,准备了3分钟的个人评述。每次不留气口,一口气说完,让剪辑老师根本无处下手。

 

他创造了一段3分钟的个人脱口秀。

 

那3分钟,罗振宇从不看提示器。这容易出错,三分钟,错上几十遍,能录一个小时。同事劝,罗老师,你看一下提词器又不会死,观众们看不出来的。

 

罗振宇说,观众看不出来,但那种眼神给人感觉不一样。

 

这就是罗振宇前半生做事的方式,他不愿意错过任何一次让自己崭露头角的机会,而且对于这每一个机会,会百分百投入,全程把握,直至无限完美。

 

拿罗振宇自己的话说,这叫死磕侠。

 

拿咱们广大群众都听得懂的俗语就是:

 

“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

 

过气先锋许知远,中产灯塔吴晓波,骨子里就差一个罗振宇

「当上主持人后,罗老师气质自信了几百倍

 

后来,他这种死磕到底、用笨办法干聪明事的方法论,被完美移植到了《罗辑思维》里。那不到一个小时的视频节目,一期,他可能要录7个小时。只要打一个磕巴,他就从头录,不允许自己出一字之错。录视频时,不管录多久,他都不吃饭。因为他要保持那种高昂情绪。而公号上60秒的语音,是他每天不断试错,试上将近100遍,录到一秒不差,才推送的。

 

当然,罗振宇也不是纯使蛮力。丰富的制片经验,让他思维打得很开。在第一财经任职时,他加入《激荡三十年》纪录片制作团队。片中涉及无数商业大佬,但这些大佬又没时间接受采访。罗就给吴出主意,说采访不到当事人,那就采访身边人,或采访当年深度报道过他们的记者。

 

这期间,总策划罗振宇与总撰稿吴晓波,结下了深刻的革命友谊。

 

他们还合作,给纪录片的主题曲填了词,名叫《花开在眼前》。

 

这为日后吴晓波老师搞自媒体、卖酒、卖课、跨年演讲,埋下了深刻伏笔。

 

过气先锋许知远,中产灯塔吴晓波,骨子里就差一个罗振宇

「吴老师罗老师一起激荡的日子

而且在财富积累观上,小罗和小吴一样,有着十分敏锐的嗅觉。

 

《大败局》出版那年,罗振宇在北京买了第一套房子。此后,他开始把所有的存款都投入到买房里,甚至超出个人经济能力去买。通晓经济规律的他和吴晓波一样,知道房价一定暴涨,这是他最大的财富机会。

 

一个没有丰富社会背景、资源,又不敢随便丢掉铁饭碗去做风险生意的人,想要财富自由,最好就是买房。两年后,罗振宇就买下了第二套房。

 

彼时,他没想到,10年后,自己将会碰到更大的财富机会。

 

而在罗振宇努力成为“人上人”的这10年奋斗里,同时期的许知远老师和吴晓波老师,正离李普曼这一伟大坐标,越来越远。

 

远到两人都知道没戏了。

 

 

 

08.

 

 

 

29岁那年,许知远离开了《经济观察报》。

 

此后,他阅读、思索、写作、游荡,写了一本又一本书。他成为了单向街公共阅读空间的创始人,搞《单读》,创建《东方历史评论》…

 

他依然像那个青春期被《死亡诗社》的理想主义给冲击到的少年,怀揣着对“定义时代”的渴望,倡导着自由思想和启蒙的重要性。不过很可惜,那些年,他干的事也好,写的书也罢,都没能产生李普曼式的飓风效应。

 

在他后来出书那些日子里,最火的图书,变成了青春文学,再后来,又变成了经管创业。在他努力强调思考、拒绝庸俗的日子里,经济和财富成为了社会唯一的主流话题。没人跟他谈什么哲学、历史,大家谈房子、股票。

 

没能紧跟“潮流”还不算糟,随着年岁的推移、腹部的耸起和青春痘的消逝,许知远意识到,自己根本写不出什么伟大著作。最后,当初收购《纽约书评》创立《时代》的宏愿,也变得跟他脸上的皮肤一样松弛、黯淡了。

 

至于当老板,他虽然挂着老板的头衔,但基本上没有干老板该干的事。

 

过气先锋许知远,中产灯塔吴晓波,骨子里就差一个罗振宇

「单向空间上的文艺活动

 

2006年单向街书店创立后,一直处于一个松散状态。在社会意义上,它是一个思考空间,一个提供智识乐趣改变过不少人的乐园。它搞沙龙、放莫扎特、提供好书,邀请贾樟柯、钱理群、阿城们来分享意见,让富有激情的年轻人看到更大的世界。但从盈利角度看,它一直半死不活。后来不得不搬离原址,搞得粉丝们在豆瓣上集资,呼吁每人出100块,把它留在那里。

 

书店成立3年,出版了7本书。所得的全部版税,全都拿来支付不高的日常人工开支。就这,每年13个股东,还得掏腰包填补亏空。

 

这期间,许知远四处游荡,过着自由、散漫的生活,满脑子时代命题。

 

唯独没考虑说:怎么赚大钱。

 

相比之下,同样没成为中国李普曼的吴晓波老师,要好太多。

 

写完《大败局》后,吴晓波跟贝塔斯曼签约。后在其退出中国之际接手,将其改造成了民营出版公司,“蓝狮子”。彼时,吴晓波心头至少还保留着一点成为“财经阅读领域李普曼”的野心,致力于将蓝狮子打造成一个成熟的财经读物出版平台,培养财经作家,出版优秀的财经书籍。

 

过气先锋许知远,中产灯塔吴晓波,骨子里就差一个罗振宇
「吴老师此时已是成功人士

 

依托于自身影响力,吴晓波准备靠“蓝”大展宏图。一边培训400多名财经写作学员,一边研究着全国90家公司。不过既写作、又管理的过程中,吴老师深觉能力有限,最后把公司交给老婆打理,专心写书去了。邵冰冰上任后,改战略、搞驱动,“蓝”很快成了浙江最大的民营出版机构之一。

 

很不幸的是,传统阅读被电子阅读冲击得越来越猛。没几年,蓝狮子传统出版业务就断崖下滑到20%。这期间,吴在西湖边开书店,做杂志《蓝狮子经理人》,都亏了钱。同时,他发现自己在门户上的文章,反馈也越来越少。

 

当时的吴晓波老师,已经财富自由,外加半退休,每天就是睡觉、看书、写作、打麻将、追韩剧,过得不要太太太太安逸,并不像许知远那么忧国忧民。

 

但眼看自己写的专栏留言越来越少,影响力越来越弱,还是感到一丝失落。

 

就在这时,罗振宇替他指出了一条明路。

 

 

09.

 

 

 

转折发生在2012年。

 

2012年,佳能推出5DMARK3相机。从此,人们可以用极低的成本,拍摄出品质高端的视频。同年,优酷和土豆合并,罗振宇遇到了日后分家的合作伙伴,申音。两人开始制作自媒体栏目《罗辑思维》。

 

随着微信公众号的诞生,罗振宇又把阵地拓展到了微信,全面拥抱商业。

 

通过视频节目和公号,“罗辑思维”积累了第一批粉丝,开始各种微信端的商业探索。这里面包括并不仅限于“卖「史上最无理」会员”、“策划「事先不告诉你是什么」图书包”、“众筹真爱月饼”、“号召商家提供霸王餐”…这些经典营销令罗振宇火速出圈。在这个阶段,罗胖建立起了自己与用户间的“人格信任”,并不断向他们兜售着“U盘化生存”等“先进”理念。

 

关于罗老师2013到2015年间在公号界呼风唤雨的日子,那些光辉事迹,那些荣辱得失,这里就不赘述了。这期间,他跟合伙人分了家,也拿到了B轮融资。时至2015年10月,公司估值已达13.2亿。曾经毫无安全感的罗振宇,再也不愁钱了。

 

“做人上人”的进度条,算是满了。

 

那几年,什么社群、会员、电商,都被他探索了个遍。最终,他感觉到公号大势不久、终有一凉,且不愿被广告主绑架,便选择了一条新出路:知识付费。

 

关于他的各种争议,从此变得更加嘈杂、迅猛起来。

 

过气先锋许知远,中产灯塔吴晓波,骨子里就差一个罗振宇

「《罗辑思维》还是撑起来了

 

而在这一路打怪升级的过程中,罗振宇没忘记拉上他的好友,吴晓波。

 

移动互联网袭来后,吴晓波老师虽在影响力上,不可能与李普曼比肩,但文字志趣上,还是向偶像看齐的。但移动阅读的出现,让他和读者之间的联系变得越来越淡。正值苦恼之际,先在公号界尝到一口鲜汤的罗胖说:

 

“这都什么时代了,你要做自媒体呀!”

 

2014年5月,吴老师推出了“吴晓波频道”。

 

在开通自媒体的第一篇文章中,吴晓波写道:

 

“纸质媒体及传统新闻门户正在迅速式微,我所依赖的传播平台在塌陷,而新的世界露出了它锋利的牙齿,要么被它吞噬,要么骑到它的背上。”

 

对于吴晓波的人生来讲,这是个重要节点。这意味他的主要心力不仅仅放在分享商业洞见和观察世界的成果上,开始转向去玩商业模式探索了。

 

或许,这是他老人家在“蓝狮子”未能缔造财经出版帝国这一遗憾后,在接到好队友罗振宇的一把回血魔法辅助后,终于发现自己:

 

原来、仍然、有机会——做个成功商人。

 

事后证明,吴老师不但要骑到新平台背上联系读者,还要骑着它去搞钱。

 

过气先锋许知远,中产灯塔吴晓波,骨子里就差一个罗振宇

「吴老师拥抱直播间

 

立号之初,吴晓波就喊出了“认可商业之美、崇尚自我奋斗、乐意奉献共享和拒绝屌丝文化”的口号,很快以服务中产阶级的定位,干出了200万粉丝。聚集到一定规模的用户后,吴老师没忘记向好友罗振宇取经,围绕自身IP,开起了电商“美好的店”,搞起了音频收费“听见吴晓波”,又是搞跨年演讲,又是搞线下读书会。他还拿千岛湖的杨梅,酿出了一壶壶吴酒销售。

 

在这些变现项目里,音频会员一年营收2000多万。针对企业家搞的热门话题大课,单人票价近4万。在深圳搞千人培训,门票能卖到9000多块。公号的发展,IP的壮大,还反哺了“蓝狮子”。2014年,皖新传媒以1.57亿元收购了它45%的股权,吴老师的账面身家,变成了1.18亿。

 

时至2017,“吴晓波频道”运营主体公司,获得来自挚信、浙商创投、头头是道和普华资本的1.6亿元融资,估值达20亿元。

 

至此,吴老师终于转型成功,成为了他口中那个“介入的旁观者”。

 

后来,哪块领域热,吴老师就迫不及待地拥抱它。这才闹出在直播间翻车卖出十五罐奶粉的“笑话”。不过,在旁人看来,这是笑话,但在吴晓波看来,未必不是一种有益的探索。因为按照他的思路,只有躬身入局,纵身下海,亲自投身商场体验一下中国企业家的甘苦,才能更好地去思考。

 

他那篇《三十年而已》里,说到自己决定依托内容搞商业,曾遭到不少师友的反对。本来嘛,晒着岛上太阳,喝着可乐加着冰,多爽,再加把劲,万一人品爆发,再写点传世的文字,多好,吴老师为什么不顾反对,不惜“毁誉”,要趟“商业浑水”呢?

 

吴老师的理由是,思考者,是需要投身洪流的,当代中国唯一具备“革命”特征的,是商业世界的突变,知识阶层对之的隔膜和拒绝深入研究,是非常不幸的事实。作为一个有管它是李普曼式还是德鲁克式宏愿的写作者,他要深入其中,才能细致研究。

 

研究姿势,百分百可以理解。而且我等凡人,不懂不能乱嚷嚷。

 

退一万步说,哪怕吴老师说老子就是想搞钱,我觉得也没什么丢人的。挣钱嘛,不寒碜。反正能把课、会员、演讲卖出去,那是自己本事。你譬如我,写了这么多十万加厕所故事,连他妈个写作课都憋不出来,不如去死。活该老子没钱。

 

然而,但是,吴老师服务中产阶级就服务中产阶级,崇尚商业就崇尚商业,说什么“我觉得大部分人是无用的”,那就不止是搞钱,而且是搞笑了。

 

过气先锋许知远,中产灯塔吴晓波,骨子里就差一个罗振宇

「我不要你觉得,我要我觉得

 

现在这世道,任何一个成功商人,说出这种话大家也都见怪不怪了,毕竟还有比吴老师更过分的。但作为一个知识分子,非要这么说话,那就很让人失望了。

 

吴晓波的精英观、价值观,不禁让人想起罗振宇在一次演讲中说的:

 

“未来有的人活的就跟蛆一样,五平米一个小屋,你能躺直,一台电脑玩游戏吧,方便面管够,其实成本很低。所以互联网时代,一定是分化的。你要坚信一个事,这个世界无论变化到哪一年,精英都是最牛的。”

 

不知道商人吴老板,是不是也这么想。

 

 

 

10.

 

 

 

差不多在罗振宇启动自媒体创业时,许知远的单向街,也开启了一段新的旅程。2012年年底,“经观”的同事、合伙人张帆,把于威从德国豪宅拉回北京,这个创办了《生活》杂志的女强人,成了“单向空间”的CEO。

 

紧接着,三个人在朝阳大悦城见到了挚信资本的投资人。“吴晓波频道”上线那一年,面临倒闭的单向空间接受了挚信1000万美元的投资。一向以自由、散漫和人字拖著称的许知远,成为一名正儿八经的创业者。

 

但比起致力于商业探索的吴晓波和罗振宇,许知远老师,怎么看怎么不像是一个合格的创业老板。大多数时间,他还是在外面游荡,或在店里写作、喝酒,脑子里布满天马行空的想法。公司开会,他总是迟到。开会的时间,取决于他哪天想起这件事。

 

在全司投票中,他的工作饱和度,仅次于单向街书店的流浪猫。

 

偶尔,他也会装模作样让大家紧张一点,要有危机意识,开会不许迟到。

 

然后自己继续不断刷新着全公司有史以来最高的迟到记录。

 

通常的画面是,他在店里溜达一圈,严肃地问工作人员,今年能不能盈利。还没等人家给出答案,许知远已经拖着人字拖走远了。

 

过气先锋许知远,中产灯塔吴晓波,骨子里就差一个罗振宇

「不知道许老师到底看过多少书

整个五环内的老板,大概他最轻松。而许知远老师也有道理,他认为那种高强度的一天只睡几个小时的典型创业,是一种对人的异化。他把自己称为公司的“首席哲学家”,精神性人物,定位是“有我没用,缺我不行”。

 

不像吴晓波那么精确地要服务中产,对于自家生意,许老师的意见是:

 

“我们做的是启蒙生意。”

 

按照对自己定位,许知远绝不会为商业探索累死累活。他还有大量私人、闲暇的时光,可以旅行、喝酒、写《梁启超传》。同样是做内容,跟罗振宇录视频、音频的死磕比起来,许知远做《单读》全靠兴之所至。

 

这个节目是在公司杂物间里录的,每次录什么都是许知远临时起意。数据好他也开心,数据不好他不在乎。有时候预告下一期,忘了就懒得录了。

 

他甚至排斥公司的过度商业和过度娱乐。

 

一言以蔽之,成为创业者后,许知远除了偶尔为公司盈利焦虑,剩下时间还保持着极高程度的自我,一个沉溺于自由思考、重大话题的文化人。

 

别看他在《十三邀夏日特辑》里,跟着吴晓波到处考察企业、网红,一副要学习人家公司先进经验的样子,听说一个主播收入翻了70倍,脸上泛起红光问我现在转行还来不来得及,这都是许老师腼腆的逢场作戏。骨子里,他就不是要去做生意当企业家的人。节目里,吴晓波说你把知识免费送给大家享用,这是破坏市场,我们许老师一副欲言又止的样子,大概意思是:

 

“老子他妈本来就不是来参与市场的。”

 

他与吴晓波在商业探索上的差别,早在《十三邀》第一期里就谈明白了。

 

那是一场跟罗振宇的对话。也是一场“唱挽歌”跟“拥抱现实”的对话。

 

过气先锋许知远,中产灯塔吴晓波,骨子里就差一个罗振宇

「看脸色,确实都很疲倦

 

整场对谈里,许知远显得那么稚嫩、笨拙,面对罗振宇的自洽、侃侃而谈和完备的人生观,像个刚出道的、不懂人情世故的小记者。由于语言上处于下风,到头来还被广大群众给嘲讽了一通。被打上了落伍、执拗、不会好好说人话的标签。

 

节目里,梳理完自己前半生“要爬出狗洞当人上人”的心路后,罗振宇屡次避开了许老师提出的理想主义陷阱,表示自己是一个绝对现实的人,绝对要拥抱未来变化的人。而且,主要,关键是,他根本没什么大的理想主义,也不认为世界上谁能有一种能力,去谈论和解决那些巨大问题,在时代的浪潮里,他只能个人顾个人,拓展自己的能力,解决自己的困难,把商业当成一台大型游戏机,一路打怪升级,对自己负责,对产品和用户负责,让家人幸福,就够了。

 

“一个大浪打过来,你顾不了别人,赶紧跑吧。”

 

而且一看到许老师文艺而忧伤的眼神,罗老师就特别来劲儿地说了一句:

 

“我当然要陪年轻人玩手机,难道我陪你们一起唱挽歌浪费生命吗?”

 

把“唱挽歌”和“浪费生命”并举,说得许老师脸红回应:

 

“我就是唱挽歌的人啊。”

 

要我说,罗振宇的自洽也没什么毛病,我一个生意人,对得起我的产品和客户,就是最大的情怀,我一个普通人,照顾好我和我的家人,就是我最大的成就。至于忧国忧民,思索巨大的时代困惑,不归我管,我也管不动。修身齐家,够了。但这对向往五四传统的许知远显然是一种刺激,因为他骨子里认为知识分子不该这样。

 

不过五年后,两人再会,老罗也承认,当时有些话,说的很“莽撞”。

 

过气先锋许知远,中产灯塔吴晓波,骨子里就差一个罗振宇

「五年后,两人又聊了一次

 

做那期节目时,很多争议伴随着罗胖,后来人们直接给他扣上“贩卖时代焦虑”的帽子。但罗老师一直觉得自己干的是件好事,在节目里自比“传道人”,而不是什么“二道贩子”。早年《人物》采访里,有一个很经典的镜头对比:最早,他录完《罗辑思维》,看着北京大雪,说这是一个读书人可以做一辈子的事,后来却对记者说,我才没什么情怀,我只是会干这个:

 

“我要会盖房子,早他妈当房地产商了。”

 

依照罗老师前后遭遇的舆论恶评来看,这话说得,特别像个孩子的气话。一副老子明明为你们谋福利、你们却把我当骗子的叫着劲儿的委屈。既然你们都觉得我是骗子,我还真不想立什么牌坊了。我猜罗老师身为一个读书人,被那么多优秀知识分子熏陶过,不至于真把自己架成一个只认钱的地产商。

 

说自己没情怀,八成是假的。

 

他只是懒得辩解了。

 

所以,五年后,再次遇到许知远,他找补说:

 

“我们应该让唱挽歌的人唱挽歌,选择走路的人去走路。而我坚定选择后者。”

 

言下之意也很清楚,许知远老师,恐怕永远改不了要坚定地成为前者。

 

至于吴老师,一目了然。

 

过气先锋许知远,中产灯塔吴晓波,骨子里就差一个罗振宇

「吴晓波年终秀嘉宾,许知远

 

 

 

11.

 

 

 

故事讲到这里,再多的废话也没有了。对标这三位精英的故事,放在这个纷杂的时代里,再看看大多数普通读书人的命运,答案其实更具现实性。

 

多少读书人,年轻时心里还奔跑过一个许知远,但活着活着,顶多活出“只管自己,少管别人,能跑就跑”的罗振宇式观念,仅对自己负责,就不错了。

 

大刘写得好,现实的引力是沉重的,再飞升的思想也容易怦然坠地。

 

每次出现一个社会热点,网上就老有人转发鲁迅的话:

 

“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不必听自暴自弃者流的话。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就令萤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出一点光,不必等候炬火,此后如竟没有炬火,我便是唯一的光。”

 

结果很多人打完字,放下键盘,发现弊大于利,操,顿时就不想发光了。

 

当然,混迹于柴米油盐和碎银几两的广大劳动人民这么想,情有可原。

 

要是作为北大刘震云口中的“一个民族的探照灯”的广大知识分子都这副德行,那恐怕就真的是——完了、芭比Q了…

//
拓展阅读

罗振宇进央视前,正巧撞上90年代末央视新闻改革,作为临时工,他才获得了时代机遇。关于当年央视新闻评论部一帮年轻人开天辟地的壮举,后台回复「央视」,阅读深度长文「央视的理想岁月」。

「全文完,下次再会」

部分参考资料:

[1]《许知远:活着没什么用,死了就不行》,人物

[2]《许知远:想走多远?》,财经

[3]《许知远:我需要一些忧愁和沉重》,南周

[4]《商人罗振宇》,人物

[5]《妈的,我对这个社会要负起点责任了》,人物

[6]《吴晓波:只为自己写作》,南方人物周刊

[7]《吴晓波:为中国的企业立传》,同上

[8]《许知远与罗振宇对谈》,十三邀


END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v3UFl4br4gycLHbNAOaLUg

吴晓波和罗永浩的运势分水岭

吴晓波和罗永浩的运势分水岭

 

来源 | 花尔街参考

作者 | 林默
正文共2400字,预计阅读时间6分钟
已获授权转载
文章观点不代表同福镖局立场
1

 

吴晓波和罗永浩运势的分水岭,是从直播带货那天开始的。

 

2020年6月29日,在目睹了自己的宿敌罗永浩首场直播带货1.1亿后,吴晓波也开启了自己的直播首秀,开局特别高端的那种。

吴晓波和罗永浩的运势分水岭

 

如果当时,吴晓波能坦然念叨出那套,“我是个精英主义者,就想服务几十万人,这个世界上大部分人无用”的台词,相信是没有商家,愿意给他出60万的坑位费的。

 

吴晓波和罗永浩的运势分水岭

 

但当时吴晓波力推的是,“淘宝将联合吴晓波频道共同为直播提供亿级流量及曝光”。

 

这场直播首秀持续了五个半小时,商家们入坑非常踊跃。但直播结束后,就有商家站出来跳脚,说自己交了60万的坑位费,最后成交额连5万都不到。其中最惨的是某款奶粉,吴老师只卖掉了15罐。

 

在“商业全知全能的吴老师,你为什么不灵了”的追问下,吴晓波老师亲自下场,写了一篇洋洋洒洒的《十五罐》。

 

在这篇文章里,吴老师为这场成绩低迷的直播,赋予了新的、更有高度的价值——

 

“直播不应该只有‘全网最低价’,不应该只有一种或两种呈现模式”,一场直播的价值衡量,也不应该只有销售额一个尺度,新生品牌获得的巨大曝光和信任背书,将带来源源不断的发展势能。

 

吴老师的潜台词是,虽然你们在我的直播场里没卖出去货,但是你们的品牌却犹如二次投胎,重获新生。

 

互联网说了这么多年赋能,但这是第一次,得见一个活人,通过一篇文章,就完成了这个复杂的动作。

 

必须得说,那篇文章还是写的颇有文采调性的。

 

在看到满屏转发《十五罐》时,吴老师和他的门徒们也许还在庆幸,你看,这就是知识的力量。

 

吴晓波一定没听见,时代已经为他关上了半扇门的声音。

 

 

2

可以预见的是,在未来一段时间,精英主义的售卖者吴晓波,将成为说什么都是错的吴晓波。

 

而以直播还债的罗永浩,已经回归了,说什么都很有道理的罗永浩。

 

过去的一周,同样在节目上留下一堆金句的他,和吴晓波一起挂在热搜上。

 

这些金句如果出自吴晓波名下,必定再次招来一片骂声——

 

比如讲起还债的经历,罗永浩轻松地表示,他制定过一个五年还债计划,其实当时还没有直播这件事儿,但赚钱这事儿,只要他想,就基本没什么难度。

 

吴晓波和罗永浩的运势分水岭

 

仿佛不是他赶上了直播,而是直播幸运地撞上了赚钱小天才罗永浩。

 

很想问问罗永浩,还记得那年大明湖畔的子弹短信和电子烟吗?

 

比如讲起自己的老婆有多好,罗永浩举例说,锤子岌岌可危的时候,有一笔几千万的银行贷款,对方的风控负责人要求罗永浩的妻子也签字担保。

 

罗永浩立刻打电话把妻子叫到了签字现场。见妻子有些犹豫,罗永浩手一指“签吧签吧”。于是,妻子同成了这几千万债务的还款义务人。

 

这件事,是罗永浩对妻子高度赞赏的重要论据支撑之一,他评价说“我老婆特别好,我让做,她不会当着别人说不做,虽然她觉得这是不理性的”。

 

吴晓波和罗永浩的运势分水岭

 

对这件事,罗永浩给的最终结论是,“家里有一个靠谱的老婆很重要。很多创业者婚姻关系不好,就很容易出问题”。

 

吴晓波和罗永浩的运势分水岭

 

听着这些话,我仿佛回到了三十年前的东北,丈夫对妻子评价依据是——“我让做,她会不会当着别人说不做”。

 

这些话,也对女性又提出了一条新的参考标准——你是一个靠谱的伴侣吗?看你愿不愿意为老公担保几千万债务了。

 

但你看到有人再度声讨罗永浩吗?

 

谁会挑剔《真还传》的男主角。

 

3

 

吴晓波的巅峰时刻,发生在2014年。

 

那一年,“吴晓波频道”上线,此后作为上市主体的“杭州巴九灵”成立,他开始卖课,卖酒,卖年终演讲。

 

吴晓波和罗永浩的运势分水岭

 

在那个财富代表存在正义,大佬定义人间行为准则,创业就会被高看一眼的年代,吴晓波是商业成功人士和普通人之间的同声传译,不断向人间播撒财富的密码

 

而今日,在直播里重塑辉煌的罗永浩,则多多少少代表了一种反抗资本的胜利。

 

创业时,他无法与资本共谋,在他的单方讲述里,他个人背负的总债务如此之高,也是拜资本的“威逼算计”所赐。

 

吴晓波和罗永浩的运势分水岭

 

从直播中翻盘的罗永浩,讲的是一个被资本逼到死角,依然能挺身反抗的人物故事。

 

2020年,在吴晓波的首场直播前二十几天,浙江证监局公示,吴晓波为实际控制人的“杭州巴九灵”进入了上市辅导期。

 

如果能在上市辅导期,在2020年最火的直播带货风口上,证明自己的实力,对上市的助推力和市场的信心不言自明。

 

直播间里的吴晓波是亲善的,做吃播也都是大口且卖力的,是特别重视团结这个世界上“大部分无用的人”的体验的。

 

吴晓波和罗永浩的运势分水岭

 

这种团结,一直持续到,一个多月后,吴晓波的第二次直播。

 

不同于第一次直播铺天盖地的批评声音,第二次直播,连批评都没有了。

 

眼见世界上“大部分无用的人”如此不懂得欣赏自己的知识之美,吴晓波终结了对直播的尝试。

 

今天吴老师对媒体说的那番,被骂上热搜的话,特别大的问题在于,他没有全面地呈现自己的心路历程,全文应当是这样——“我是个精英主义者,也曾经努力想收割尽可能多的人,但是臣妾做不到啊,后来就干脆只服务那几十万人。这个世界上大部分人无用,因为他们不看我的直播”。

 

不同于留下几句恶毒的酸话,退回精英圈的吴晓波,长在时代审美上的罗永浩,正在努力扩大自己的边界。

 

一年前接受GQ采访时,罗永浩说,“自己更大的计划是要‘彻底破圈’。破圈就是粉丝数量五倍、十倍的增长”。而“最好的破圈方式是娱乐脱口秀,场场都是请娱乐明星”。

 

他蹭娱乐明星增长粉丝的路径也经过计算,“(爱豆的)粉丝就会一定的比例很容易就转化成我的粉丝……那么一年录上50期,我觉得我破圈能破五到十倍是没有问题”。

 

罗永浩想破圈去占据的那大批量的粉丝,是他心中的谁呢?

 

吴晓波和罗永浩的运势分水岭

 

反正几年前,在锤子手机的发布会上,罗永浩曾哽咽着对自己的铁粉说,“如果有一天我卖了几百几千万台,如果傻X都在我们的手机,你要知道这是给你们做的”。

 

世界是个旋转门,大家轮番进场,又被轮番扔出场外。

 

时代的骗子和傻子,就在轮盘中交换了他们的角色。

– END –

转自: https://mp.weixin.qq.com/s/Rmr-a2vXuUH5zIAv8mD1pw

“焦虑”的罗振宇和“忧伤”的吴晓波

 
“焦虑”的罗振宇和“忧伤”的吴晓波

作者 | 良叔

来源 | 良大师

(ID:liang_da_shi)

个人微信号:liangshulaiye(不闲聊)

“焦虑”的罗振宇和“忧伤”的吴晓波

前方核能提醒:本文1.2万字,但值得你看完。

 

2008年,吴晓波和罗振宇曾一起写过一首歌:

 

花开在眼前,

已经开了很多很多遍。

 

每次我总是泪流满面,

像一个不解风情的少年……

 

这首“听上去像一个老男人的未遂情歌”的歌曲,名为《花开在眼前》,后来由韩磊演唱。

 

这是电视纪录片《激荡•1978-2008》的主题曲。

 

吴晓波和罗振宇不仅一起写了这首歌,同时也是这部纪录片的总撰稿人和总策划人。

 

此次合作之后,二人曾多次燃起合作的念头,然而两人终究在各自领域开宗立派。

 

数年之后,二人均已成为自媒体的大宗师,花开依旧。

 

但却都已不是那个泪流满面、不解风情的少年了。

 

不过这首《花开在眼前》,倒成了罗辑思维跨年演讲的背景音乐。

 

 

 

 

1

 

 

 

 

1968年,吴晓波出生在浙江宁波的一家郊区医院里。
父亲是广东梅县人,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的机械系。求学期间,与一位来自浙江绍兴学船舶技术的姑娘相恋。
后来这位姑娘理所当然成了吴晓波的母亲。
最早,两口子一起在炮兵研究所工作,番号207所,负责重兵器研究。
这种科研所,一般都是搬来搬去的,后来搬去了山西祁县的一个山窝里。
由于担心条件艰苦,吴晓波便被留在宁波的大姨家寄养,直到6岁才被父母接到祁县。
幼儿园的第一天,晓波同学便领教了西北人的剽悍,被几个小孩胖揍了一顿。
出自绍兴书香门第的吴母,顾佳一样的性格,相夫教子、撕逼打架样样不弱。
于是跑到幼儿园,将领头的孩子爆锤了一顿。
幸运的是,那时没有自媒体,否则一篇《公务员太太殴打幼儿园儿童》的文章肯定会刷屏,搞不好对吴家是致命打击。
当时这起事件只是小范围处理,可即便如此,吴母还是在大会上做了检讨,接受了批判,幼儿园还贴出了大字报。
更糟糕的是,吴晓波被幼儿园开除了。
辍学一年后,到了适龄期,这才有机会开始念小学。
在小学时,吴晓波学习不错,也酷爱阅读,尤其是《三国演义》,他也因此喜欢上了那种“大鼓齐鸣的刚烈文字”。
不过乖乖仔晓波同学,却很少得到父亲的认可,被打被骂那是常态。
有时因为吃饭稍微响了一点,可能劈头就是一巴掌。
这导致吴晓波从小就有一种动辄得咎的感觉,他永远不知道自己会在什么情况下惹怒父亲。
据说有时他被父亲打得无处可逃,只能躲在树上。
即使现在的吴晓波,和人交流时,也还是带有一丝拘谨和不安,这大概就是童年时的烙印。
不过,很显然,吴家是有学霸基因的,从吴父身上就能看出来。
1978年,国家恢复了高考和研究生考试。
吴晓波的父亲虽然已经38岁,但还是考上了浙江大学的研究生。毕业之后,在浙江大学留校任教。
而吴晓波一家人终于能从西北的蛮荒之地,迁到了烟雨江南。
在杭州,上了初中的吴晓波,在阅读方面也有了新取向,当他第一次看到了金庸文字后激动不已:

“原来文字可以写成那样子。”

 

 

 

2

 

 

 

 

1973,当年幼的吴晓波,被父母寄养在宁波亲戚家的时候。
在安徽的芜湖,罗振宇出生了。
罗振宇的父亲是一名工人,因为家庭出身不好,一路坎坷,不过最终他还是当上了厂长。
也不知道出于什么原因,早熟的罗振宇从小就对现实有一种深刻而悲观的体察。
说起童年的往事,他曾这样形容:
高考之前的人生,就像是在一根漆黑的烟囱里匍匐前进,所有的目标,就是从烟囱里爬出去,而唯一的途径,就是高考。
在一次采访中,他又说:

“上帝给你扔到一个狗洞里,你就爬吧,远方有一个出口,叫做高考,其他地方全是黑暗,爬出去就当人,爬不出去就做狗。”

我们有理由相信这种思想,来自父母的灌输,罗胖小的时候,他的父亲就指着路边的乞丐,说出多数父母都会说出的话:

“你看,那个人不读书,现在只能做这个。”

比起爱拿别人当负面教材的父亲,母亲也更爱从自身出发。
她拉着罗胖的手说:

“你一定要好好读书,只要你考上大学,离开这个鬼地方,就算我们母子永不相见都行。”

罗母如此决绝坚毅的话语,仿佛给罗胖全身纹满了奥利给。
在加油打气这件事上,罗胖的小学老师也功不可没。
一年级儿童节的那天,学校安排了很多活动,有游乐场,有动物园,有影院……而且要求每项活动都要有学生参加 。
结果在一通踊跃报名后,只有一项活动没人:图书馆。 
大概是小罗同学慵懒肥胖的身材,吸引了老师的目光,并产生了必要的联想,她便拿手一指:
“唉,你不是最喜欢阅读吗?就去图书馆吧……” 
那时的罗振宇,除了看过几本小人书,哪看过什么书啊,老师不过是随口一说而已。
然而,事实再次证明群体意识的力量有多强大,从此“爱看书”俨然成为了罗胖的标签。
“儿童节那天,就这小胖孩一个人选择了图书馆”,在老师和同学的一致口径下,罗胖也开始深陷其中,拿拼命读书来兑现自己的标签。
不得不说,人生道路初期,总有很多看似不起眼的东西,却在日后发挥了巨大能量。
正如罗振宇初中时,一位数学老师在他家做客,对罗胖的父亲说:你孩子应该去当记者。
罗父没在意,振宇却问:为什么?
老师说:当记者可以背着相机,跑遍全中国啊。
这老师说的不假,那个年代,记者是个很吃香的行业,工作清闲,日子却很殷实,不像现在搞不好就挨顿打。
那时的罗振宇也许并不懂得这些,但这事儿却在心里生了根。
 

 

 

 

3

 

 

 

 

相比于罗振宇,吴晓波在选择传媒这件事上纯属后知后觉。
18岁的吴晓波,考中了杭州市文科的第二名。
在选择学校和专业上,他没有太明显的取向,但只要满足一点就行:不能和老爹在一个城市。 
后来在老师的建议下,他选择了复旦的新闻系。
吴晓波真是个爱读书的孩子,据说他是从复旦的图书馆一楼,从第一个书架开始,一本一本地读,最后读到了阁楼上,文史哲的书籍被他几乎翻了个遍。
一个秋天的夜晚,他翻开了《李普曼传》。
李普曼是世界上最有名的政治专栏作家,而且是年少成名。
书中有个这样的情节:

1908年,一个春天的早晨,一位白发老人敲开了李普曼的公寓,当时他正在哈佛读二年级。 

 

老人自我介绍说,“我是哲学教授威廉·詹姆斯,我想我还是顺路来看看,告诉你我是多么欣赏你昨天写的那篇文章。”

大概真有开悟这件事吧,吴晓波曾这样形容那天夜晚的感觉:

李普曼像是一道光,击中了我的灵魂。 

从此吴晓波决定了自己的终生方向,像李普曼一样,成为一名优秀的新闻评论者。
大三的时候,吴晓波和梁红、王月华、赵勇四个穷学生,一起成立了“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未来记者南疆考察队”,准备“背着照相机走遍全国” 。
可四个穷学生后来发现没有钱寸步难行,这时媒体人的潜质提前释放了,他们在报纸上刊登自己的“壮举”,希望得到有心人的赞助。
最后想必这篇文章写的声情并茂,感人肺腑,很快娄底一位姓廖的厂长决定资助他们。
并且给了一个让四个学生瞠目结舌的数字:7000元。
1989年,7000元相当于一名普通工人十几年的工资,是一笔巨款。
为了表示感谢,几个学生还特意赶到了湖南娄底。
他们原以为出手阔绰的廖厂长是个富翁,跑过去一看,才发现这位廖厂长不仅年轻,而且也并不富裕。
他经营着一个很小的工厂,领着200块钱的月薪,因为这件事,两位副厂觉得这个厂长太不靠谱,一气之下还辞了职。
“焦虑”的罗振宇和“忧伤”的吴晓波

 ▲卷发的就是廖厂长

怀揣着7000元钱,吴晓波四人开启了长达半年的考察。
四个满怀理想与抱负的学生,深入到长江以南的农村、工厂,甚至到了中越边境。
印象很深的一次,是在湖南的一个村庄里,他们走进了一位村民的家中。
这位村民有三个女儿,但只有两位站起来和他们打招呼。
因为她们姐妹三人只有两条裤子。
这次实地走访,应该有很多场景都让吴晓波感到震撼。
然而,考察报告最终并没有发表,至于是什么原因,咱不知道,咱也不敢问。
只是从吴晓波的其他著作里,偶尔会看到这次考察中的一些故事。
然而,这些散落在各个大部头中的碎片,怎么都没法给廖厂长一个交代。
毕竟人家真金白银资助了7000元。
吴晓波对这件事儿一直念念不忘,25年后,影响力已经颇大的他,在公众号上发表了一篇文章,名为:《只有廖厂长例外》
粉丝们也很配合,组织了一场“寻廖厂长”的活动。
48小时后,他们找到了廖厂长。
此时的廖厂长已是中年,早就剪掉了当年摇滚青年式的长卷发,成为了一名成熟的商人。
和吴晓波的见面,廖厂长显得热情有余,而激情不足。
提起曾经的往事,他只是淡淡的说到:资助完吴晓波,工厂也就倒闭了……
“焦虑”的罗振宇和“忧伤”的吴晓波

廖厂长和吴晓波

也有人评价,说吴晓波找廖厂长就是一场作秀,我觉得没必要把人想的那么功利吧?难道知恩图报,不是中华名族的传统美德吗?
就像我一样,专门有个小本本,记录那些打赏过我的人,若干年后我飞黄腾达了,我是不会忘记你们的。
玩笑归玩笑,只是吴晓波那个年代,做传媒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现在很多耳熟能详的媒体人,都成长于那个年代。
比如,吴晓波的大学同学秦朔,后来在《南风窗》就职。
7年后,他成了总编,并把这份杂志办成了中国发行量最大的政经新闻杂志。
那时,秦朔也是财经媒体圈响当当的人物,平安创始人马明哲,就是找他给平安写了一本传记,名为《无止之境》。
当时复旦新闻系有两个保研名额,一个给了秦朔,一个给了吴晓波。
然而两个人都拒绝了,秦朔是为了爱情,因为女朋友在广州。
吴晓波也是为了爱情。
在杭州读初三时,吴晓波就认识了一位名叫邵冰冰的女生,他们同是浙江大学子弟。高二时,二人一起选择了文科,并成为了前后桌。
两人虽然早已暗生情愫,但直到大二,才正式确定恋爱关系。
那时,邵冰冰在家乡杭州师范大学念中文系,吴晓波却在上海。大学毕业后,邵冰冰回到高中母校当语文老师。
为了结束痛苦的异地恋,吴晓波也回到了杭州。
曾因放弃读博而耿耿于怀的吴父得知此事后,颇为震怒。本来就疏远的父子,开始了长达十年的冷战。
“焦虑”的罗振宇和“忧伤”的吴晓波

 ▲中年时的吴晓波和妻子邵冰冰,以及他们的女儿

 

 

 

4

 

 

 

 

1990年的夏天,即将毕业离开上海的吴晓波最后一次去了外滩。
他和几个同学在沪上的第一家肯德基店,排了一个小时的队,花1.2元买了一个冰激凌。
那是吴晓波第一次吃到冰激凌,所以直到很多年后,他依然觉得,那是全世界最好吃的冰激凌。
也是在这一年的夏天。
17岁的罗振宇从安徽芜湖背着行囊来到了武汉,在现在的华中科技大学读新闻系。
他和同学们每个月的生活费只有几十块钱,每到晚上,所有人都在想一个问题:要不要匀出一块钱去买碗面吃?
虽然生活贫乏,但对罗振宇来说,大学生活并不枯燥。
大一那年,他无意中翻开了一本书——威尔·杜兰特的《哲学的故事》。
那是他的一位同学,从图书馆偷出来的。
罗振宇一本正经地教育对方:
挺干净个人,咋也偷东西呢?
罗胖顺手翻了翻这本书,立马被书中诙谐的语言所吸引。
于是,对那同学说:“让我先看两天……”
直到很多年后,一脸疲倦的罗胖提到威尔·杜兰特,眼睛里居然还闪着光。
接着,罗振宇又读了很多大部头的书,比如说《西方哲学史》《中国哲学史》《西方文学史》《中国文学史》……他甚至在暑假手抄了一遍《史记》。
因为“学富五车”,而且“口若悬河”,同学都喜欢围着他,听他胡侃漫侃。
这种能力,甚至吸引了来华中科技大学交流的胡智锋老师的注意,他顿时觉得这小胖子是个人才,于是动员他来中国传媒大学读研。
胡智锋老师是个好人,帮忙帮到家,罗振宇考研时,政治差了两分,还是得到了复试的机会……
1994年的夏末,21岁的罗振宇又背着行囊一路北上,开启了中国传媒大学的研究生生涯。
一大早,他下了火车,出了北京站。
那时太阳还未升起,班车也还没运营。为了省打车的钱,他背着行李走到了7里开外的朝阳门桥。
看着桥下的车水马龙,一般新生都会产生幻觉,觉得自己有一天会成为这个城市的一个牛逼人物。
但罗振宇却充满了绝望。
他后来是这么对许知远形容当时的心情的:

“你看着下面的车流,看着旁边大楼隐隐漏出的灯光,一点一点在点亮,特别绝望。 

 

你从来没有见到过这样的庞然大物。 

 

将来哪辆车会是你的?你有没有可能在这个城市拥有哪怕一盏灯?”

许知远很诧异,目光高远而深邃,说到:
“你读康德、读杜兰特,这些哲学,难道还不能把你照亮?”
罗胖很诚实,庸俗的承认:“我来读书就是为了经济上好一点。”
然后他还略带怨念地补上一句:

你们北大人是无法理解的……

喜欢谈论诗与远方的北大高材生许知远,听完后哈哈大笑。
事实上,我一直很喜欢罗胖的这个特点,那就是比较真实,喜欢钱就喜欢钱,不搞那些虚头巴脑的说法。
话说几年后,许知远在薇娅直播间卖挂历,刚刚开播没多久,薇娅就拿手机给许知远看,说已经卖出了6500份。
许知远被惊到了,一脸的兴奋。
我本以为他要飚出康德仰望星空之类的金句。
谁知他脱口而出了两个字:

“卧槽!”

“焦虑”的罗振宇和“忧伤”的吴晓波

 

 

 

5

 

 

 

 

从某种程度来讲,吴晓波才是个理想主义者,尤其是在早期。 
1990年,他刚进新华社时,就给自己制定了一个九年职业规划:
三年成为合格的财经记者;
六年成为新华社最好的财经记者;
九年成为中国最好的财经记者。
实际上,吴晓波进新华社也是个美丽的错误。
毕业那年,他去拜访在新华社杭州分社工作的一位老校友。
两人相谈甚欢。
期间老校友出去了一会儿,回来的时候就拿着新华社的名册,说:

你看,我们这有人今天退休,要不你来?

进新华社的第一个任务,就是调研“百家大中型企业自主权落实现状”。
吴晓波很卖力,花了两个月的时间,跑了七个省,一百家工厂,写了很多报告。
然而当时的情况是,比起民企,其他同事更愿意和政府、国企打交道,没人愿意跑民企。
所以在前三年,吴晓波在社里就是个没人注意的小人物。
然而,对民企的了解和调查,却成为吴晓波日后最大的资本。
1994年,吴晓波开始尝试以小说的笔法描写民企的故事,在《杭州日报》《南风窗》《南方周末》等报纸专栏发表。
没曾想,竟然大受欢迎。
渐渐有了些名气的吴晓波戴着眼镜,身材颀长,面容清秀,举止文雅。
很多读者从成熟老道的文字中,推测作者是个长者。
有一次,一位读者来找吴晓波,吴晓波走出去迎接,读者却说:

“你爸呢,我找你爸。”

“焦虑”的罗振宇和“忧伤”的吴晓波
在此之前,吴晓波的妻子邵冰冰就从学校辞了职,出来和朋友开了一家方便面厂。
但因为与合伙人理念不合,三个月不到就放弃了。
她后来又和朋友开起了广告公司。
直到后来,吴晓波的蓝狮子工作室做起来了,她才放弃自己的事业去帮丈夫打理事务。
写了三年专栏之后的吴晓波,决定开始写书,每年出一本。
前三年,他写了三本书:《都市背影》、《农民创世纪》、《大智大愚吴先生》。
但大家应该都没看过,因为实在是很一般。
不过专栏和出书的收入,让吴晓波和妻子攒下了一大笔钱。
1999年,吴晓波做了两个决定:
一是,他通过自己的观察和分析,意识到中国的房地产将会迎来大爆发,所以他不仅买下了第一套房,而且决定以后每年买一套。
结果这种买房节奏,他们一直保持了很多年,知识就是财富,这话不假吧?
二是,他决定在千岛湖买下一个岛。
那时候千岛湖的地还很便宜,140亩的土地,50年的使用期,居然只要50万。
至于为什么要买岛,他后来解释说,自己迟早要被干掉,干掉以后他还可以回岛上当农民。
吴晓波在岛上种下了杭州最大的一片杨梅林,一共3000株。
十几年以后,他在吴晓波频道卖的杨梅酒,就产自于这里。
“焦虑”的罗振宇和“忧伤”的吴晓波

▲吴晓波在自己的岛上

后来吴晓波调侃自己,说1999年前后,马云等十八罗汉筹集了50万,创立了阿里巴巴;马化腾和同学凑了50万,创立了腾讯;而他自己呢,用50万买了一座岛。
不过也正是这一年,他做了一个决定:写《大败局》
为了写这本书,他连卖房打官司的准备都做好了,写这样的书,当然是要得罪人的。
2001年,《大败局》横空出世。
这本讲述无数商业帝国轰然坍塌,无数成功者瞬间灰飞烟灭的书,6年间重印了28次,被评为“影响中国商业界的20本图书”之一。
有一次吃饭,闷头吃饭的父亲突然开口,来了句夏洛特式的问话:
“听说你写了本书,叫什么败局?”
吴晓波说:叫大败局。
父亲接着说:“你还记得隔壁家的王叔吧,你签名一本送给他。”
之后父亲又淡淡地说:“你们这一代人,也挺不容易的。”
父子俩长达十年的冷战,终于结束了。
因为《大败局》的成功,吴晓波成了世界出版巨头贝塔斯曼的签约作家,并和贝塔斯曼合作成立了“蓝狮子工作室”。
几年后,贝塔斯曼退出中国业务,吴晓波全面接手蓝狮子。
2003年,吴晓波离开了新华社,开始全身心投入到写作和出版行业。
不过这几年写的几本书,比如说《穿越玉米地》、《非常营销》和《被夸大的使命》,都反响平平。
2004年,吴晓波赴美,成为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的访问学者。
每天日落的时候,他都在查尔斯河漫步。
96年前,李普曼也曾在这里漫步。
正是在这段时间,吴晓波起了一个念头,写一本全面介绍中国改革开放后的企业发展史。
经过长达两年的创作,2007年,一本名为《激荡三十年》的书开始席卷图书市场。
这本讲述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的书籍,在中国财经写作也算是个巅峰。
吴晓波也因此成为了“中国财经写作第一人”。
之后,吴晓波又写了《跌宕一百年》《浩荡两千年》《历代经济得失》等一系列大开大阖的作品,成为了名利双收的财经作家。
而此时的吴晓波,刚刚处于不惑之年。
“焦虑”的罗振宇和“忧伤”的吴晓波

 

 

 

6

 

 

 

 

1994年,正当杭州的吴晓波给杂志社疯狂投稿时,远在北京的罗振宇也在拼命地写作,这是在给中央电视台写稿子。
读研期间,为了能进央视,罗振宇发表了18篇论文。
他的努力最终却付之东流。
那个年代,想进央视的牛逼人物实在是太多了,你罗振宇算是哪根葱啊?
不过罗振宇还是找了一份还不错的工作:去北京师范大学的艺术系任教。
而他的第一个任务,就是:背着于丹上下课。
不过那时的于丹还没有登上《百家讲坛》,秘制鸡汤也还没煲好,每天都要去给学生正儿八经地讲课。
可一次不小心劈到了腿,娇弱的身子受不了,必须找人背到教室。
体型丰满,初来乍到的罗老师自然成了首选,于是系主任把罗振宇叫到一边:“这事儿也就你能做……”
从这件小事,大概也可以看出于丹大师在校内已经是春风得意,正走在成名的康庄大道上。
而对于罗胖,却是一段极其灰暗的过往,因为实在是太穷了,穷也就算了,自己偏偏还这么胖。
在搬进青年教师公寓的第一晚,他就绝望了。
当天晚上,楼里的一位同事在睡觉时因为耳朵里爬进了蟑螂,发出了凄惨的叫声,时隔多年,这一幕依然让罗振宇不寒而栗。
更绝望的是,第一张工资条,干干净净,最下面只有一行小字:“合计人民币600元。”
后来罗振宇还向许知远抱怨,说他作为一个胖子,用这600块钱即使天天吃食堂都吃不饱。
这点我挺能理解,良叔有一位叫小胖的朋友,曾说过人生三大悲剧交响曲:穷、胖,还能吃……
这位朋友还说:驱动人去干大事的,往往是最原始的本能 。
就像当时的罗振宇,为吃上饱饭,只能去做兼职,帮央视写稿子,做策划。
那次策划工作大概做了三个月,回到学校宿舍后,发现床位被室友从乡下接来的老婆占了。
那同事对他说:

我建议你离开。你也看到了,我老婆现在住在这里,不管你回不回来,她是不会走的。 

 

你要不介意,那就大家住一起。

罗振宇抬腿就走,跑到一个同学家,在沙发上蹭了两个月。
这段经历让罗振宇感觉到贫穷的绝望。
他后来说:

我还能去帮人写稿子,做策划赚点钱,可我同事呢,那真是绝望。

不过好在那时,正好央视也向他抛来了橄榄枝。
因为之前在央视做兼职表现很好,一个剧组的负责人就找到他,说他正准备推出一个新节目,叫《中国房地产报道》,问罗振宇愿不愿意加入。
罗振宇当然是愿意的,但他也提出了一个大胆的条件:他要当主编。
作为一个临时工,这种要求确实是过分。但对方还是努力帮他争取到了这个机会。
27岁的罗振宇,因此成了央视历史上第一个临时工身份的主编。
那一年是2000年。
而从1995的《东方时空》,到2005年《百家讲坛》的大火,正是央视的黄金十年。
后来罗振宇一直很庆幸自己赶上了黄金时代的尾巴,因为在此之后,央视就再也没有出现过现象级的创新了。
但这黄金发展的十年,也是央视人才极度匮乏的时候。
而且计算机已经开始把时代切成两半,一半会打字的,一半不会打字。
在当时的央视,老一辈的因为不会打字,他们的知识视野已经无法支撑他们的工作了。
于是能说能写的罗振宇,努力抓住每一个机会,展现自己的才能。
在最辉煌的时候,曾经连续三年,他都担任央视3.15晚会的总撰稿人。
2004年,罗振宇又开始担任《对话》栏目的制片人。
这档创办于2000年的栏目此时已经达到了它的巅峰,那时候全球外企的CEO到了北京要干三件事:
登长城,吃烤鸭,上《对话》。
罗振宇把它当成自己最好的学习平台,栏目组拨给他的钱,他全用来请各领域的大咖来开策划会。
后来他开玩笑,说这是在公然贪污腐败,因为他用公费给自己重新上了一次大学,而且是最顶级的大学。
不过罗振宇还是越来越感觉到力不从心。
他渐渐意识到,传统媒体不行了。
同时他发现了一个现象,媒体的光环,在往人身上转移。
比如说,对于《百家讲坛》来说,没有了易中天和于丹,就什么也不是了。
而当小崔出走《实话实话》,栏目的收视率也开始断崖式下跌。
罗振宇还发现,不仅组织不再那么重要,连技术也不那么重要了。
他的研究生导师王纪言去了凤凰卫视,当时凤凰卫视的路数和央视大不相同。
当央视还在讲究蒙太奇和场面调度,凤凰卫视却只让几个人坐在镜头前,然后大家开始叨逼叨,毫无技术可言。
当时罗振宇觉得这对于电视人来说简直是羞耻,但凤凰卫视就这么做出名堂来了。
罗振宇突然意识到,天要变了。
但这都不足以让他下定决心离开央视。最后临门踹他一脚的,是他的上司郭振玺。
直到现在,他也没想明白自己到底是怎么把上司给得罪了,也许是某一次开会他睡着了,也许是谁告了他一状。
反正他就被莫名其妙地调到了另一个名气更小的节目,而且是当副制片人。
对罗振宇来说,这简直是莫大的耻辱。
不过他一直对这段历史讳莫如深,直到后来郭振玺因贪腐案被查,才坦然说出这段往事。
总之,罗振宇一气之下就离开了央视。
那一年是2008年。
 

 

 

 

7

 

 

 

 

离开央视以后,罗振宇开始了他的“U盘化生存”。
当时有很多机构请他去讲课,为了向父亲证明自己每个月能赚到一万块,他把每堂课定价为一万五。
结果他的课还是很受欢迎,随着名气越来越大,收入也越来越高,后来一年甚至能赚上百万。
不过他当时最看重的机会,还是第一财经邀请他去担任《中国经营者》的主持人。
他早就意识到,个人品牌的时代已经来了,他要把自己的胖脸放在镜头前,而不是像以前一样躲在后台做策划。
不过在加入之前,他还是提出了几个条件:
不转档案;不带团队;不接受考核;不安排具体任务。
条件虽然苛刻,但对方还是爽快地答应了。
结果罗振宇又提出了一个条件:每次访谈结束后,他要做一个3分钟的总结和评论。
但对方没有同意,死磕了半天,罗振宇最后为自己争取到了1分钟的时间。
后来每次点评的时候,他都会用环环相扣的逻辑,尽量多说几分钟,让剪辑师剪辑的时候无从下手。
结果,他后来不仅把时间拱到了3分钟,最后还拱到了5分钟。而这5分钟,也成了节目的亮点。
之后团队只好顺水推舟,随他发挥。
这段经历为他后来做《罗辑思维》视频节目,打下了基础,他的胖脸终于出现在了屏幕上。
2010年,此时的吴晓波早已因为几本重量级书籍而名利双收。
但很快他就被一场官司折磨得筋疲力尽。
吴晓波写了一本《吴敬琏传》,而吴敬琏的助理柳红在此之前出版了一本《当代中国经济学家学术评传——吴敬琏》。
因为书中有参考之处,于是柳红说他是抄袭,最后两人还对簿公堂。
一年后,吴晓波虽然胜诉,但他也因此筋疲力尽,头发白了许多。
也正是在这段时间,吴晓波和罗振宇,两位日后最知名的自媒体人相遇了。
这一次是为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第一财经准备将吴晓波的《激荡三十年》拍成纪录片,罗振宇任总策划,吴晓波任总撰稿。
他们列出了100多人的名单,要完成这部长达30集的纪录片,必须集齐这些企业家。
但这几乎是一件无法完成的事。
因为现在的大佬们,早已不是当年的小人物了,想要集齐这100人,怎么可能?
正当所有人一筹莫展,罗振宇给出了一个方案:不请大佬,只做外围采访。

“张瑞敏不是砸冰箱吗,我们就把报道他砸冰箱的第一个记者找过来。

这个提议看似很扯淡,但得到了一致认可。
后来吴晓波回忆说,罗振宇简直有一种化腐朽为神奇的力量。
也正是在这次合作中,两人一起为纪录片的主题曲《花开在眼前》填词。
两人改了很多稿,最后还是作出了一首“听上去像老男人的未遂情歌”。
不过这首由韩磊演唱的“未遂情歌”,却在第二年的春晚意外走红,后来罗振宇干脆把它做成了罗辑思维跨年演讲的背景音乐。
一来二去,吴晓波和罗振宇就成了朋友。
“焦虑”的罗振宇和“忧伤”的吴晓波

 ▲《激荡·1978-2008》核心团队:曾捷、章茜、吴晓波、罗振宇(从左到右)

那时,无论明里暗里,两人都还经常关照提携。
2010年10月,腾讯因为与360的3Q大战,遭到了舆论的围攻。
当时担任腾讯公关顾问的罗振宇向马化腾提出了一个建议:找人为腾讯写传记。
马化腾问:那谁来写合适?
罗振宇回:当然是吴晓波。
 

 

 

 

8

 

 

 

 

2012年,当吴晓波忙着写《腾讯传》,罗振宇却开始拥抱新媒体。
12月21日 ,罗振宇在这一天上线了自己的脱口秀《罗辑思维》,同时开始每天早晨6:30在罗辑思维公众号上分享60秒语音。
这一期视频的标题是《末日启示:向死而生》
之所以选择在这一天上线,而且选择这个选题,是因为据说2012年12月21日是世界的末日。
这当然是无稽之谈。
第二天,太阳照常升起,当时我正在北京出差,当我醒来打开窗户的那一刻,除了天空中布满了霾,世界并没有什么异样。
而我当时也没有意识到,在我脚下的这个城市,有一个叫罗振宇的胖子很快就会变得家喻户晓。
当时的罗辑思维,由NTA创新传播公司的创始人申音负责运营,罗振宇负责前台出境。
“焦虑”的罗振宇和“忧伤”的吴晓波

▲左起:申音、王凯、罗振宇

《罗辑思维》视频很快就成了现象级的节目,受到了广泛追捧。
不久之后,罗振宇和吴晓波一起去深圳采访马化腾,聊到中途,马化腾问到罗辑思维的近况,罗振宇笑呵呵地说:

“罗辑思维的估值已经一个亿了。”

 “焦虑”的罗振宇和“忧伤”的吴晓波
也正是从这时候开始,罗振宇时不时地撺掇吴晓波做自媒体,他提醒吴晓波,“‘吴晓波’这三个字,可比‘蓝狮子’值钱多了。”
但吴晓波依然在观望,他还是觉得公众号有点low。
他想的是,一个重视清誉的作家,怎么能去写公众号?
与此同时,蓝狮子的COO崔璀,这个85后的姑娘也时不时地催吴晓波转型做新媒体。
她很不解,当年喊着“不去革命,就被革命”的老板,怎么就没了当年的杀伐决断。
2014年的春天,在杭州柳莺宾馆前的草地上。
吴晓波沉默很久后,对FT中文网的总编辑张力奋说,他决定停掉所有专栏,开始全力做即将上线的《吴晓波频道》。
不过当吴晓波把这个深思熟虑的决定告诉罗振宇,罗振宇却变得保守起来。
他告诫道:

“小心一点,你作为财经作家已经很成功了,真搞垮的话,可就丢脸了。”

同时他向吴晓波提出了三个问题:

你已经有名有利,为什么还要做自媒体?

你打算投多少精力做自媒体?

凭什么年轻人要读你的自媒体?

2014年的五四青年节这一天,吴晓波在自己的公众号写下了他的第一篇推文《骑在世界的背上》。
他在文中写道:

我的胖子朋友在开始做《罗辑思维》的那一阵子,一再怂恿我,“你要做自媒体呀,你要做自媒体呀。” 

 

等罗粉涨到170万之后,他对我说,“你一定要想清楚了,再做自媒体。” 

 

好朋友都是这样的,往往喜欢把自己没搞懂的东西坚定地推荐给自己的死党。

吴晓波意识到,新的世界露出了它锋利的牙齿,要么被它吞噬,要么骑到它的背上。
罗振宇果决地跳上了时代的背脊,吴晓波犹豫了两年,最终也跳了上去。
不过有一点很有意思。
罗振宇选在在“世界末日”的那一天跳上了时代之背,而吴晓波却选择在五四青年节这一天一跃而上。
一个戏谑,一个热血。
当然,其实他们都已经是40多岁的中年人了。
“焦虑”的罗振宇和“忧伤”的吴晓波

▲吴晓波频道早期团队

 

 

 

9

 

 

 

 

吴晓波频道上线两个月后,终于迎来了第一篇十万加,标题是《算算你的“屌丝值”》。
和他之前所写的书以及专栏比起来,这篇文章的格调显然不高。
不过说实话, 这就是大众的品味。
2015年1月,蓝狮子在日本开年会,吴晓波发现大家都在日本抢购电饭煲、马桶盖,于是在回国的飞机上,他写了一篇《去日本买只马桶盖》。
结果这篇文章不仅成为了百万加的爆文,而且掀起了一场“马桶盖”革命。
日本很多超市的马桶盖被卖断货,淘宝上的智能马桶盖成了热门词,连国务院开会都在讨论马桶盖。
吴晓波也因此受邀去北京,与李克强座谈。
这是到目前为止,社会影响力最大的一篇公众号文章。
“焦虑”的罗振宇和“忧伤”的吴晓波

 ▲吴晓波受邀参加经济形势座谈会

到了9月,吴晓波频道已经拥有了上百万的粉丝。
此时的罗辑思维,也早就有了几百万粉丝。
并且早在2013年,罗振宇就发起了一个“史上最无理”的会员招募计划,事先不透露任何会员权益,只放出5000个定价200元的普通会员名额,500个定价1200元的铁杆会员名额。
结果5个小时内,就销售一空。
粉丝宗教般的狂热,远远超出了罗振宇的预想,他俨然成了很多人眼中的“教父”。
2014年,罗振宇与占股82.45%的合伙人申音决裂,具体原因至今仍众说纷纭。
离开申音一个月后,罗振宇和脱不花、快刀青衣等人,联合成立了北京思维造物信息科技有限公司,作为罗辑思维的运营主体。
罗振宇成为占股40%的唯一大股东,脱不花任CEO,快刀青衣负责技术。
“焦虑”的罗振宇和“忧伤”的吴晓波
▲左起:罗振宇、脱不花、快刀青衣
等到了2015年的10月,罗辑思维拿到了B轮投资,估值高达13.2亿,罗振宇也成为了当之无愧的自媒体第一人。
当罗辑思维宣布允许会员可以转让,会员价格居然在社群中被炒到了 6 位数。
11 月 18 日,罗辑思维迎来了至今为止最重要的一次转型——推出得到APP。
这年的夏天,吴晓波曾揣着办跨年晚会的主意来找罗振宇,希望能寻求合作。
但两人一商量,发现用户群体有差异,觉得还是各自办比较合适。
于是当年的12月30日,罗辑思维推出了名为“时间的朋友”的跨年演讲;12月31日,吴晓波频道也推出了“吴晓波年终秀”。
吴晓波要办多少年跨年晚会我无法确定,但不出意外的话,罗振宇会办20年跨年晚会。
毕竟票都已经被他卖出去了。
“焦虑”的罗振宇和“忧伤”的吴晓波

 

 

 

10

 

 

 

 

今年的8月14日,吴晓波在自己的公众号上发了篇文章,叫《三十年而已》,简单回顾了自己从1990年大学毕业后的30年。
说到 “理想”这个话题,他依然说:
“我希望三十年、五十年后,人们试图了解我们这代人的中国,在选择图书时,有一本侥幸是我的。”
在我看来,这一点他其实已经做到了,那本《激荡三十年》足以让三五十年后的人依然记得他。
到目前为止,这依然是我很喜欢的一本财经类书籍。
然而,在成为李普曼式的人物这件事上,吴晓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就像李普曼说的:“一个人不能同时又看戏又演戏。”
而赚钱和理想也是一对矛盾体,几乎没人能平衡得好。
在一次演讲中,一位女孩也站起来说:

吴老师,你能不能不要搞这些东西了,就专心写书,我们养你。

吴晓波只以微笑作答。
后来他自己也遗憾地承认:“我没有成为李普曼,而且看上去将终生不会。”
这段文字依稀还能看到那个“泪流满面的少年”。
罗振宇则不一样,他放得下,看得开,从来不谈“情怀”,当年许知远和他对话,故意引诱他谈论“情怀”和“理想”,结果他完全不接茬。
最后实在被许知远逼得没办法,他干脆说:
我没情怀,我一买卖人,我对得起买自己东西的人,就是最大的情怀。
大三时的吴晓波去南疆考察,后来他说,那是他第一次离开大城市,目睹贫穷。
而罗振宇从小就明白一个道理:
穷人只有一条路——死磕自己。
他也无数次当众说,不要做理想主义者,要做一个“不犯懒,不犯混,不犯倔”的现实主义者。
当网上很多人骂它,说他贩卖焦虑,说他把知识功利化,甚至肤浅化,他没有过多辩解,只是说:
这个时代本来就焦虑啊,还用得着我贩卖?
说这句话时,罗胖刚刚拿到了“得到APP”的估值报告,上面有一个醒目的加粗字:70亿人民币。
 

“焦虑”的罗振宇和“忧伤”的吴晓波

 

      参考资料:

1、《许知远对话罗振宇》,许知远,十三邀

2、《沸腾新十年 | 吴晓波向左 罗振宇向右》,左林右狸

3、《被低估的罗振宇》,何加盐

4、《吴晓波:三十年而已》,吴晓波频道

5、《骑在新世界的背上》,吴晓波,吴晓波频道

6、《吴晓波式的“忧伤”》,猛哥

7、《吴晓波:脚踏三只船》,李翔,经济观察报

8、《双面吴晓波:最有钱的文人,最纠结的商人》,何加盐

9、《你是一个文人,还是商人?》,吴晓波,吴晓波频道

10、《专访作家吴晓波》,名人面对面,主持人许戈辉

“焦虑”的罗振宇和“忧伤”的吴晓波

作者简介:良叔,百万用户新媒体创始人,畅销书《超级个体:打造你的多维竞争力》作者,原世界500强高管,良翰商学院创始人。欢迎关注公众号良大师(ID:liang_da_shi)。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QhH5u-G5tS0m1wM5G_rnXQ

吴晓波直播带货被指翻车,潮水褪去后谁在裸泳?

吴晓波直播带货被指翻车,潮水褪去后谁在裸泳?

名人直播带货,到底有没有沦为数字游戏?

 

吴晓波直播带货被指翻车,潮水褪去后谁在裸泳?

来源 | 刺猬公社 (ID:ciweigongshe)

文 | 园长
编辑 | 杨晶
封面来源|微博@吴晓波频道

“吴晓波直播的奶粉,交了60万,卖了15罐,还被退了3罐。”

 

“给吴晓波交了60万坑位费,实际成交五万都不到,真是令人大跌眼镜。”

 

7月7日和7月8日,凤凰网和21世纪经济报道先后采访了两个参与吴晓波带货首秀的商家。支出了高昂的坑位费,业绩却惨淡,吴晓波的这波带货,让这些商家心中的苦水溃堤。

 

吴晓波直播带货被指翻车,潮水褪去后谁在裸泳?

网上流传最广的两张“吃瓜图”

 

7月9日晚间,吴晓波团队发布声明,称21Tech的稿件《戳破明星直播泡沫:90万人观看成交不到10单,谁在“裸泳”?》文中有失实部分,属不实报道,并要求删除该稿件。

 

刺猬公社(ID:ciweigongshe)联系到了《戳破明星直播泡沫》一文作者,她表示:“(对此事暂时)没有回应。”

 

刺猬公社也联系了吴晓波方面,但吴晓波对刺猬公社的疑问并未回复。

 

吴晓波直播带货被指翻车,潮水褪去后谁在裸泳?

吴晓波团队发布的“严正声明”

 

 

吴晓波直播带货被指翻车,潮水褪去后谁在裸泳?

精心呈现的数据

 

拥有动辄几百上千万粉丝的明星、名人、大V,在直播带货中翻车,已然不是什么新闻。前有李湘、小沈阳、叶一茜,今又加上了吴晓波。

 

“明星直播带货约等于诈骗”算一种商家气话,但如今说出来已能引发不少共鸣,毕竟割肉的是商家,如此的投资回报率也让商家始料未及。

 

“直播主播本质上就是销售,如果明星、大V没有极强的粉丝号召力,基本上是卖一个亏一个。”一家头部营销机构负责人对刺猬公社这样说。

 

商家生气,网友也不买账。

 

吴晓波翻车,大家放不过的还有他的“捷报”。

 

吴晓波直播带货被指翻车,潮水褪去后谁在裸泳?

图源:吴晓波直播战报

 

一个是“粉丝平均观看时长3990秒”、一个是“引导销售业绩¥52169263”。乍一看,数据耀眼,但仔细一琢磨,就可发现用心“巧妙”。

 

有直播电商从业者对此指出,吴晓波的“捷报”不讲平均观看时长,只讲更忠诚的“粉丝”的观看时长,有一定的美化之嫌;不讲“直接带货业绩”,而讲“引导销售业绩”,这意味着吴晓波直播前后卖出的都算其“带货绩效”,显然难以服众。

 

有网友就称,李湘们带货,虽然数据不一定好看,但至少人家懂得成绩不好,就低调宣传。

 

还有网友称,都说直播数据会注水,如果真是这样的话,这哪是数据注水,这是往水里注数据。

 

 

吴晓波直播带货被指翻车,潮水褪去后谁在裸泳?

谁适合带货?

 

吴晓波本是财经领域的大V,社会知名度、影响力有目共睹,但也卖货翻车,“是不是所有人都适合做直播带货?”现在市场对这一道题的疑问越来越大。

 

“现在看来,带货是个专业技能。不是所有明星、名人,都能把粉丝数,影响力,直接转变为销售额。”上述某营销机构人士告诉刺猬公社。

 

“一场成功的直播带货,要考虑的东西很多。比如,商品与主播的气质是否匹配、主播对商品是否足够了解、前期宣传运营是否到位……其复杂程度,并不亚于组织一场大型活动。但现实是,不少名人、明星主播都是冲着捞快钱来的,对产品不够熟悉,吆喝时不够专业,带货时的违和感满满,自然销量也不会好。”

 

短视频KOL交易平台微播易相关人士则介绍,目前业内总结出了直播带货成功率相对较高的“五大流派”,分别为营销派(比如罗永浩)、流量派(比如陈赫、刘涛等头部明星)、专家专业派(比如李佳琦)、供应链派(比如薇娅、辛巴)、销售派(比如有扎实销售网络的董明珠)。

 

“这些标签看起来简单,但背后其实有很多道道,最关键的还是直播三要素——人、货、场要适配组合才行——即如何选对带货的人、选对的货、选对的平台,这里面涉及诸多专业和技巧,三者必须得搭配好才行。”

 

微播易就对在一场成功的直播带货中,各因素影响权重做了一个估算。其中,带货的品牌/产品成熟度占比21%,产品价位占比18%,受众匹配度占比13%,促销力度13%,KOL的影响力只有10%,其他因素如直播带货时间、团队协同反应能力等占比26%。

 

当然,KOL虽然看上去只有10%,但也是关键的。现在行业内就“谁来直播”这一单一问题上,正在逐渐摸索出一些模式。

 

比如一些机构就推出组合型主播:明星+主播、主持人+主播、政府官员+主播、企业家+主播、企业家+明星、商家+主播等,从专业和流量上两方面一同保证,以此来提升带货成功的机率。

 

 

吴晓波直播带货被指翻车,潮水褪去后谁在裸泳?

数字游戏?

 

谁来直播是一个问题,普通消费者也很关心,平时在各路媒体上看到的“捷报”数字是不是都是真的?毕竟这涉及到消费者权益。

 

答案自然有真有假。

 

“主播方(包括名人、明星、网红)、平台方、商家,在这场游戏中都是利益相关方,他们都有动机去‘优化’数据来扩大自己的利益——商家以不实销量当成品牌广告,平台和主播则可以借此展示其带货能力。”一位市场人士告诉刺猬公社。

 

“当然,这三者之间也不是一开始就决定合谋。这当中有诸多信息差,导致了诸多误会。”一位资深市场人士向刺猬公社表示。

 

首先,在平台上的网红、明星等,对粉丝的掌控力其实并没有那么强。

 

“他们每次要直播时,并不能直接告知自家粉丝我今晚要直播,因为中间隔着平台方。如果你需要告知,就需要向平台方交推广费。所以,粉丝大、粉丝多,并不意味着这位网红、明星能实际触达的人群。”

 

但另一方面,这些挂在网上的粉丝量,却是网红、明星收取坑位费的价格依据,也是商家愿意支出的决策依据。只是一些商家可能并不知道,粉丝量并不代表这位网红、明星能真实触达的人群。这其中是有认知上的错位的。

 

其次,明星、名人、网红的人设是吸引粉丝聚拢的因素,但却不是粉丝愿意为他的人设而去购买商品的理由。

 

“比如大家是因为你的知识而来,但你却去卖一些和知识不太挂钩的东西,势必会有理性的消费者走掉。虽然这是一个常理,因为任何销售都有转化率,但对付出了高额坑位费的商家而言,投入产出比划不划算值得计算。”

 

这样的信息差,导致的结果就是:一旦直播翻车,有的商家只好选择台面上继续逢场作戏,好歹挣个广告费。私底下则会抱怨连连,将真实心声流露坊间。

 

其实,就目前名人、明星带货存在的一些问题,一些专业的营销机构,已经开始决定,不会贸然选择让明星、名人来带货了。商家对明星带货的追捧,势必将归于理性。

 

 

吴晓波直播带货被指翻车,潮水褪去后谁在裸泳?

亟待规范

 

时下,直播电商位于风口,被寄予了发展新消费经济的厚望。全国多地也端出政策牛肉,要发展“直播电商之都”、“网红经济制度”。商务部数据显示,仅今年一季度,全国各地就做了超400万次各类电商直播。

 

不过也有人士开始讨论:“直播电商的边界在哪?”相比较于明星带货、大V带货这类模式,有没有效率更高的带货模式?值得关注的是,市场上以关注KOC(即:关键意见消费者)的另一种探索已经开始,这种模式更注重把普通消费者发展成带货主,通过朋友圈的信任关系,在自己被熟悉的私域空间去带货。这里不做赘述。

 

好在目前有关方面对直播电商的规范已经出台。

 

7月1日,中国广告协会在6月24日发布的《网络直播营销行为规范》正式实施。这部《规范》是国内目前第一个出台的关于网络直播营销活动的专门规范。其中指出:网络直播营销主体不得利用刷单、炒信等流量造假方式虚构或篡改交易数据和用户评价。

 

市场对《规范》出台无疑抱持期待。

 

“直播带货行业还处于发展的初期,之前都在扩张规模做流量,但接下来行业要想走的长远和健康,必须要走规范化发展之路。” 

 

这是广州一家名为懒人生活MCN机构从业者卢殷的话。他的话应该代表了不少想认真做这一行的人士心声。

 

吴晓波直播带货被指翻车,潮水褪去后谁在裸泳?

《十三邀》节目中,吴晓波参观电商直播带货

 

吴晓波直播带货被指翻车,潮水褪去后谁在裸泳?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kWKfElZbAMsCbd9tY_uBaw

卖相难看的吴晓波

声名日隆的吴晓波,与现实脱离得越来越远,最终竟成了一个倒卖二手鸡汤的商贩。

 

———

文:Lonely Planet

公众号:饭局见闻

 

我艺名举报吴晓波。

 

 

吴晓波先生近来引起我的注意,是因为一篇文章:

 

《吴晓波:口罩的价格应不应被管制起来》

 

这篇文章里,他摆弄了一堆的经济学家的名字,来解释口罩的市场经济问题。文章开头,他感慨道:“一只口罩可以浓缩出半本经济学教材”

 

我当时也在研究口罩的供应链问题,查询资料的时候看到这篇文章,当时,我隐约觉得有些不对劲,但又一时说不上来

 

当我写完口罩市场供应问题出在哪的文章之后,一度想取名为:《在口罩问题上,空谈经济学是荒谬的》。但觉得太针锋相对,虽然我只是个毫不起眼的小人物,但也没必要蹭这个热度,于是便放下了。

 

后来,群里陆续有人发吴晓波的直播链接,是“吴晓波:2020年的熬法(企业自救计划)”,出于好奇,便再次点击进去看了一下,听了十多分钟后,我突然明白当初“不对劲”的感觉是什么了。而且,我觉得有必要写写,因为这是一场很值得我们警惕的“光环效应”。实际上:

 

吴晓波,其实什么都没讲,只是在卖弄概念

 

 

一、

吴晓波的半部经济学

 

回到开篇提到的《吴晓波:口罩的价格应不应被管制起来》。

文章的风格大概是这样的:

 

卖相难看的吴晓波

图片来源:《吴晓波:口罩的价格应不应被管制起来》

 

细读之下,你会发现这篇文章什么也没说,只是借用口罩开了个头,然后把各位经济学家的论调总结了一下,这是每个经济学专业的本科生都能拼凑出来的文章

 

哦不,本科生来写的话,应该会懂得“紧扣主题”。读者如果细心一点来看吴晓波的这篇文章,除了开头有写到“口罩”的新闻报道外,文章后面的内容已经完全脱离“口罩”的问题,你衔接到任何产品去都行,这种情况,我们在作文考试里,可以称之为“离题”。

 

我可以把他的这篇文章,只改掉开头,依次炮制:

《吴晓波:酒精的价格应不应被管制起来》

《吴晓波:猪肉的价格应不应被管制起来》

《吴晓波:爱奇艺会员的价格应不应被管制起来》

 

你会发现,不会有任何的违和感。

 

“一只口罩可以浓缩出半本经济学教材”

是的,吴晓波先生,什么商品都可以浓缩出半本经济学教材。

 

倘若吴晓波先生真的希望探讨这个问题,至少有些诚意,聊聊口罩的市场真实情况,口罩的上下游供应链情况,聊聊各类经济学家的主张能否在口罩具体问题上得到合理的论证。

 

我猜有人会说了,你行你写啊。

不好意思,我一个半路出家学经济学的人,花了几个小时真的写了。

 

《为什么不取消限价,让我们高价买点口罩》

(结论:因疫情的“时间因素”,将导致市场机制失灵。

 

我也相信,绝大部分的读者,只要稍微多花点时间查资料,都能得出这样的结论。但是吴晓波先生可能并不缺口罩,所以也懒得花心思去研究口罩的实际市场情况。不过是看着“口罩”问题是那段时间的热点,索性蹭蹭热度罢了。

 

你看,吴晓波先生的整篇文章看下来,一不注意,你会觉得他说的都对,但仔细一想,又好像什么都没有学到。记住这种感觉,因为你在后面还会反复出现。

 

这种感觉,我称之为没有营养的二手鸡汤。

 

 

二、

吴晓波:救不了任何人的自救计划

 

直播结束后,吴晓波频道汇集成文了:《吴晓波:2020年的熬法(企业自救计划)》,所以下面我引用的内容都是官方认可发布的,没有杜撰。

 

在文章的开篇写道:“本次直播获得了近22万同学的围观,观看人次达到51万,同时收到了良好的反馈。”

 

我想问问给予“良好反馈”那些人一个严肃的问题:你们听完,从中收获到了什么?

收获到的,是否是鸡汤之后内心的平和?

 

我有这种疑惑,是因为他在视频中所讲的,似乎都是早就为众人所知的常识,没有哪一点是他个人的独到见解。

 

就事论事,且听我慢慢拆开来讲。

 

 

1、开篇的三个危机

 

卖相难看的吴晓波

图片来源:《吴晓波:2020年的熬法(企业自救计划演讲全文)

 

“经济周期危机、产业波动危机、突发性疫情危机。”

 

哪一种危机,读者在过去的几年时间里没有听到过,哪一个观点,是吴晓波先生的独到见解?

 

没有,他把众所周知的事情,汇集起来了,接着他十多年前的“经济周期”老调重弹。

 

一不注意,你会觉得他说的都对,但仔细一想,又好像什么都没有学到。继续记住这种感觉,因为你在后面还将不断遇到。

 

当然,总是要在开篇高屋建瓴,才能显得有大格局,这一点可以妥协,我们也不能太吹毛求疵,先继续往下看看吧。

 

 

2、疫情冲击经济的三大特点

 

卖相难看的吴晓波

图片来源:《吴晓波:2020年的熬法(企业自救计划演讲全文)》

 

针对每个情况,我来翻译翻译吧。

卖相难看的吴晓波

1、翻译过来:这个疫情来得很突然。

卖相难看的吴晓波

2、翻译过来:疫情来了以后,大家抢购口罩。

卖相难看的吴晓波

3、翻译过来:疫情对经济影响很大,没人去看电影,没人去KTV,没人去餐厅吃饭了。

 

就这几个妇孺皆知的事情,在吴晓波先生的笔下,摇身一变,变成了他所总结的“对中国经济冲击的三个特征”:

 

突发脉冲性、资源挤兑性、全面停摆

 

如果“把大家都能轻易知道的事情,包装成大家都不容易听懂的事情”,算是一种本事的话,吴晓波先生的造诣深厚。

 

当然,我们可以说,他还是在酝酿,还没进入干货主题呢,比如下一步:分析分析疫情中的红利行业。

 

 

3、疫情下的红利行业

 

卖相难看的吴晓波

图片来源:《吴晓波:2020年的熬法(企业自救计划演讲全文)》

 

翻译过来:玩游戏的人更多了,在线办公的人便多了。

 

依旧是把众所周知的事情当作自己的思考总结,是不是又有熟悉的感觉出来了:一不小心,你会觉得他说的都对,但仔细一想,又好像什么都没有学到

 

当然,如果他就是纯做总结也不算有错,虽然不是什么技术含量的活,但是总算是有内容可以讲讲。

 

但是,他在下面三个问题上给出了基础的判断,而且非常不严谨。(为了表示严谨,我专门听了这一部分的视频,避免文稿有删减导致我误会他了)

 

卖相难看的吴晓波

图片来源:《吴晓波:2020年的熬法(企业自救计划演讲全文)》

 

首先,聊聊网络视频行业。

吴晓波先生说:“你看,一会你们听完我这个直播,就去看电视剧了。过去的一段时间,爱奇艺优酷腾讯的活跃增长了200-300%,所以今年他们的财务数据应该很好看。”

 

昨天刚好有咨询公司问我这个问题,我在此想同步问问吴晓波先生:

1、您的200%的数据来源,以及这个“活跃增长”指的是日活跃用户呢,还是每日视频播放量的数据。

 

2、视频平台的营收主要由“会员”与“广告”两大版块构成,“广告业务”在疫情期间的断崖式下滑,能否由“会员营收”补足?

 

3、会员取决于平台提供的内容丰富度,疫情影响之下,新节目难以开拍,是否会影响二季度的节目上线,从而影响用户热度?

 

4、会员充值可以按月进行,疫情期间的1-2个月的增长情况,能否覆盖2、3两点所导致的用户下滑?

 

请您回答完这些问题,再给出您最后的结论,而不是随口一说:“所以今年他们的财务数据应该很好看。”

 

 

其次,聊聊在线教育行业。

您提到,在线教育行业这次增长了200%,是典型的红利行业。

我在此想问问吴晓波先生:

1、您是否注意到在线教育行业在狂奔的2019年的平均发展速度都有200%?

2、很多是学校的课程转移到线上去上了,跟在线教育的营收的关系有多大?

3、好未来、新东方这些做在线教育的行业,线下课程受到的影响,能否由线上来填补?

 

既然您把这些行业作为自己总结的红利行业,是否应该细化地做一点点调查,再给出信服的结论?

 

最后聊聊外卖行业。

吴晓波先生指出,外卖行业增长200%。

 

我只能说,不食人间烟火的吴晓波先生,您是否没有点过外卖。但凡点过外卖的人,都知道,“买菜”只是外卖行业极小的一个分支,甚至在“饿了么”APP中,都排不到第一屏。

卖相难看的吴晓波

 

所以,您说的外卖200%的增长数据来自何处?

 

我质疑您的数据:

一是,因为你的数据太巧妙了,每个行业都是200%、300%,但您没有提到任何的出处。

 

二是,我断定,在疫情之下,外卖行业收到重大的影响,因为大众的需求变成只有买菜,自己做饭,而不敢点别的外卖(一是怕卫生;二是不能送到门口要下去取很麻烦),而其它类别的外卖才是原来的核心业务。

 

我相信,但凡食人间烟火,活在平凡生活中的大众,都能明白外卖行业将受巨大的影响,而不是200%的增长。

 

 

当然,以上可能是吴晓波先生口误,他想讲的可能只是“线上买菜”,而不是整个外卖行业;再或者吴晓波先生只是顺口一讲,毕竟今天的主题是“企业自救”嘛。

 

 

那好,我们就来看看吴晓波先生的4个高招吧:

 

01、现金流计划

   02、业务瘦身计划

03、微创新计划

   04、全员学习计划

 

我翻译翻译:留足钱,缩减一下业务,要创新找出路,趁机多听听吴晓波频道培训一下。

 

当然,为了客观起见,我索性来依次看看吴晓波先生的具体观点:

 

01、现金流计划

卖相难看的吴晓波

吴晓波先生一方面提到“最好的餐饮企业之一也仅能维持3个月”,另一方面要求广大的中小企业“你们一定要保证6个月的现金”。

我来翻译翻译:你们要比最好的餐饮企业做得更好一倍啊。

 

此外,我顺便有个疑惑:疫情之下,哪位中小企业的经营者,不知道要筹集现金?

 

 

   02、业务瘦身计划

卖相难看的吴晓波

图片来源:《吴晓波:2020年的熬法(企业自救计划演讲全文)》

 

是不是又有“熟悉的感觉”,一不小心你会觉得他说的都对,但仔细一想,又好像什么都没有学到

 

同上,我顺便有个疑惑:疫情之下,哪位中小企业的经营者,不知道不能大肆扩张?

 

另外,吴晓波先生,您指的砍掉“负现金流业务,对利润贡献帮助不大的业务”,是希望把目前中国号召自主研发的产品线都砍掉么?

 

 

03、微创新计划

卖相难看的吴晓波

图片来源:《吴晓波:2020年的熬法(企业自救计划演讲全文)》

 

针对这一段,我是抱有很大的学习热情,期望发现一些不一样的观点的,毕竟前面铺垫了那么多假大空,总要有一些干货才能对得起20多万的观看用户吧。

 

我看了几遍官方的说法,还看了一下视频:

 

“今天要进行的微创新只有一件事:就是通过对消费者圈层化、社群化的理解,用新的工具重建消费者关系。”

 

“比如中国最大的白色家电企业海尔,它在全国有2万多家连锁店,20多万个柜台,由于疫情几乎都关闭了。但是海尔做了一个平台,把所有专卖店的店长和营业员都变成了线上的微店长,微店长成为社区家电顾问,为商场或专卖店的消费者服务。”

 

这段话我仔细看了半天,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篇都写着两个字:

“微商”

 

是的,这就是吴晓波先生应对微创新的核心观点:发展微商。

 

 

   04、全员学习计划

 

课程接近尾声了,我还没有看到属于吴晓波先生的观点,最后便好奇要怎么样利用疫情期间自我提升,这也是我一直以来非常关注的领域。

所以,我很认真地看了他所讲的内容。

卖相难看的吴晓波
图片来源:《吴晓波:2020年的熬法(企业自救计划演讲全文)》

这段话,不用翻译都知道,就是:给自己打广告。

 

行文至此,突然想起一个创业朋友的朋友圈。

卖相难看的吴晓波

 

不由感慨,当年激荡三十年的吴晓波,久不食人间烟火之后,如今竟成了一个只会贩卖鸡汤的吴晓波,而且还是没有营养的二手鸡汤。

 

倘若你问我,对整场直播内容哪个地方记忆最深刻。我会想起,在那场直播中吴晓波先生反反复复地提到的一个“鸡汤”说法:

 

中国人造字很巧妙呀,你看“危机”两个字,

“危”后面跟着的是一个“机会”的“机”字。

 

 

所以,我艺名举报:如今这个倒卖二手鸡汤的吴晓波,谋杀了曾经壮怀激荡的自己。

 

艺名举报吴晓波,

因为,不值得用真名。

 

 

Lonely Planet

卖相难看的吴晓波

饭局见闻

一个有趣又有深度的公众号

转自: https://mp.weixin.qq.com/s/rpb0690lXqd3HkSizEul-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