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均1000万产值,三一重工“灯塔工厂”的秘密

本文系基于公开资料撰写,仅作为信息交流之用,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

 

过去20年,中国制造业解决了从小到大的问题。站在经济新常态的背景下,下一个20年,中国制造业亟需解决的问题,变成了如何从大到强。

 

人均1000万产值,三一重工“灯塔工厂”的秘密

图1:中国制造业快速崛起,资料来源:世界银行

 

人均1000万产值,三一重工“灯塔工厂”的秘密

图2:国内制造业产业升级趋势并不明显,资料来源:上海市统计局

 

随着经济发展目标从快到优的历史性转变,转型升级成为制造业的新内核。

 

学术界对此已有定论:从制造业增长动能演进过程的规律来看,制造业首先会迈过劳动力红利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如纺织服装),然后增加资本投入发展资本密集型行业(如造船),最终需要进入技术的进步带动制造业进入技术密集型(如机器人)

 

由此可知中国制造业转型的方向很确定,就是工业4.0。唯有此,中国制造业才能突破微笑曲线的底部,向高附加值迈进。

 

破冰之旅总有先行者。在从制造通向智造之路上,中国先进智造样本正在涌现:今年9月27日,世界经济论坛(WEF)正式发布新一期全球制造业领域“灯塔工厂”名单,三一重工(SH:600031)北京桩机工厂成功入选,成为全球重工行业首家获认证的“灯塔工厂”。

 

为什么是三一重工?它的样本意义如何被借鉴复制?

 

人均1000万产值,三一重工“灯塔工厂”的秘密

图3:工业发展的四个阶段,资料来源:德国人工智能研究中心

 

 

01

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急先锋:三一集团

 

 

【1】中国制造名片

 

三一集团始创于1989年,发展阶段正好赶上了国内劳动力红利和后期资本扩张的两轮大周期。而三一也利用两次大潮,实现了快速发展,成为国内第一、全球前三的重工企业。以三一集团旗下最大的上市公司三一重工为例,截止当前,其市值达到2100亿元,成为国内机械设备行业市值最大的公司,也是同行业唯一一家市值超2000亿元的企业。

不仅是市值最大,从品牌知名度上来说,三一也成为能够代表中国制造业形象的一家公司。今年5月美国明星金·卡戴珊购买了一台三一重工的挖掘机送给孩子,要知道,全球工程机械当前最大的公司就是一家美国企业,名叫卡特彼勒,而金·卡戴珊最终选择了三一重工。

 

人均1000万产值,三一重工“灯塔工厂”的秘密

图4:中国机械行业A股上市公司市值排名,截止2021年10月25日,资料来源: 万得

 

【2】三一的业务布局,要求其加快转型步伐

 

除了市值体量最大外,三一重工也是布局全面性最高的企业之一。

 

公司产品种类相当多,包括挖掘机、混凝土机械、起重机械、筑路机械、桩工机械、风电设备、重卡、港口机械、石油装备、煤炭装备、环保设备等等,基本涉及工程机械每一种细分品类。

 

更值得注意的是,在制造业公司中,三一是最早一批走向全球化的中国企业。以其上市平台之一三一重工的数据为例,海外收入早已破百亿,收入占比最高的时候接近4成。可以说,三一也是最契合一带一路倡议的企业之一。

 

正如硬币的正反面,多品类生产、全球化布局,作为中国制造业名片的三一集团,面对的转型压力,也是最大的。

 

人均1000万产值,三一重工“灯塔工厂”的秘密

图5:三一是率先出海的代表企业(以三一重工财务数据为例),资料来源:公司财报

 

【3】早已行动:要么翻身,要么翻船

 

作为一家拥有3.6万名员工的世界500强公司,三一并未躺在功劳簿上歌舞升平,而是保留了创业初期的忧患意识。早在几年前,三一就看到经济转型下制造业企业升级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对于外界而言,最早洞察到三一的转型是在2018年3月,三一集团董事长梁稳根先生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会上表示:三一的数字化转型,要么翻身,要么翻船。

 

话说得这么狠,这就不仅仅是未雨绸缪了,甚至是拿出向死而生的决心。

 

后来就是我们看到的故事,一个个标志性事件开始接连登场:

 

2018年10月,三一智能研究总院就宣告成立,该研究总院与智能制造总部、流程信息化总部共同推动公司内数字化转型;下设智能制造研究院、工业智能研究院、三一机器人、盛景科技等,负责4IR技术的开发、试点及智能工厂规划、实施等工作。

 

2019年,三一集团启动制造升级,第一批包括长沙18号工厂和北京桩机工厂等6个智能工厂开始改造,成为国内最大规模的工厂改造项目。

…….

 

与之配套的是真金白银的投入,仍然以三一集团旗下的三一重工为例,从2018年开始,公司的研发支出占比从5%逐渐上升到6.3%,绝对金额也快速提升到30亿元,然后提升到60亿元。要知道,2018年工程机械才刚刚复苏进入新一轮周期,彼时三一重工的净利润也仅60亿元。

 

人均1000万产值,三一重工“灯塔工厂”的秘密

图6:三一研发支出从2018年起快速上升(以三一重工财务数据为例),资料来源:公司财报

 

经过几年的时间,三一已经成为转型的急先锋。

 

横向比较来看:

 

  • 工程机械行业是一个规模巨大的行业,在中国,工程机械行业企业数量高达约1500家,平均年销售额仅4-5亿元。从体量上来说,三一是绝对的龙头企业,2020年,三一集团旗下的三一重工,收入达到1000亿元,占整个工程机械行业的比重高达16%(如果是三一集团整体,这个比重还将进一步上升到21%)。

 

  • 所以,三一的这场转型,是工程机械行业里大象的转身。从营业收入的增速来看,这场转型无疑是成功,2015-2020年,三一重工收入从234亿元快速上升到1000亿元,而行业基本维持在5000-6000亿元的规模。

 

人均1000万产值,三一重工“灯塔工厂”的秘密

图7:三一重工是国内规模最大的工程机械企业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三一重工公司财报

 

纵向分析:

 

  • 不仅仅是在中国,在全世界范围内,这么大体量的制造业企业进行全方位的数字化转型,都是绝无仅有的。

 

  • 在梁董事长的带领下,三一设定了数字化转型战略的具体目标,内部称为三三目标:3000亿销售额,3000工人,30000工程师。

 

数字背后的雄心壮志跃然纸上,3000亿销售额,是2020年三一集团1368亿销售额的1倍多,也就是“再造一个三一”。如何再造一个三一,不是简简单单扩大规模的走量逻辑。为什么这么说,三三目标隐含的人均产值是1000万元,是现在公司的一倍多;这就意味着三一需要革新组织、革新产业链,这也体现在未来工程师员工人数将是制造工人数量的10倍。

 

提炼来说,三一目标成为智能制造的先驱,发展原动力将从劳动力红利切换到工程师红利,与时代共振。行至今日,三一的数字化转型成果累累,目前已经率先走进了数字化的无人区,随着三三目标的执行,未来三一也将是最先穿越无人区的。

 

人均1000万产值,三一重工“灯塔工厂”的秘密

图8:三一集团数字化转型目标,资料来源:公司资料

 

 

02

先行者:走进三一北京桩机工厂

 

 

喊出了向死而生的口号,也投入了真金白银的钞票,那三一集团的转型升级的成效究竟如何?我们决定深入生产车间一探究竟。

 

从2019年算起,三一正式对工厂进行智能改造已实施两年,作为第一批进行智能化、数字化改造的工厂之一,北京桩机工厂是三一智能化改造阶段性成果的缩影。

 

【1】改造前的北京桩机厂

 

桩机,是桩工机械的简称,是指在各种桩基础施工中,用来钻孔、打桩、沉桩的机械,是城市房屋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的基础装备。从我国的GDP构成来看,建筑业和地产业每年增加值合计为15万亿元左右,占GDP比重达到15%,而且建筑地产产业链条长,也是其他行业的基石;正是因为此,作为基建必备的桩工机械是不折不扣的大国重器。

 

展望未来,国内经济发展更加强调质量,比如追求数字化建设、提倡低能耗、鼓励新能源等等,基建行业也进入“新基建”时代,桩工机械的重要性不降反升,而且进入“大塔时代”。我们已经看到,在风电、5G基站、IDC等新基建建设的现场,大塔已经占据主流。可以说是新型桩工机械的速度,为这一轮大国新基建,注入了弯道超车的增长动能。

 

人均1000万产值,三一重工“灯塔工厂”的秘密

图9:建筑业和地产业是我国经济的基石,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

 

桩工机械生产模式属典型的离散制造,多品种、小批量、工艺复杂,还是有很多难以解决的痛点,如今在工业互联网的助力,破局生产难题,快速响应大国发展需求。

 

但一般大家不了解的是,桩机组成零部件模组众多,从下至上包括行走机构、上车、三角形、副卷扬、桅杆油缸、导向轮滑架、中桅杆、涡轮架、钻斗、主卷扬、下桅杆、动力头、加压油缸、钻杆、随动架、提引器、上桅杆等17个模块。

 

因此是桩机的制造是典型的离散化生产模式,传统制造方式需要配备众多的设备、大面积的场地和大量的人工,是资本和劳动力双密集代表产业。

 

人均1000万产值,三一重工“灯塔工厂”的秘密

图10:桩机示意图,资料来源: 公司资料

 

资本和劳动力双密集型在三一桩机厂体现得非常突出。

 

三一的北京桩机厂于2011年建设落成,规划月生产50台旋挖钻机,是国内规模最大的桩机工厂之一。依托于此,三一成长为全球桩机龙头企业,在中国和全球市占率都是第一;且该桩机厂人均收入接近500万元,是国内的佼佼者。

 

截止2018年改造前,全年产量1256台,但1000余台的产量,需要的工人数量达到了约2000人。这是因为从产品种类上来说,北京桩机产品主要型号就达到10个,且10大关键部件都实行自产,导致生产模式被碎片化。

 

正是由于建设较早,生产过程离散(部件多且自产、型号多),年销售额50亿元左右的三一北京桩机厂,在自动化、智能化层面,仅是将将及格。

 

【2】改造后的北京桩机厂

 

作为智能化改造的第一枪,三一对北京桩机厂的智能化改造提出了非常高的目标:

 

1)2019年,北京桩机智能制造总体水平达到工业4.0标准。

 

2)2020年,达到国家智能制造最高等级5级(引领级《国家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建设指南(2018版)》),以及实现世界经济论坛灯塔工厂认证。

 

这里有必要说明下灯塔工厂的含义,灯塔工厂(Lighthouse Factory)是世界经济论坛(WEF,World Economic Forum)和麦肯锡咨询公司从2018年起重点推出,不定期在全球范围内选出数字化制造和工业4.0的示范者,得到这一认证的工厂基本被认定为拥有世界一流的制造能力。

 

人均1000万产值,三一重工“灯塔工厂”的秘密

图11:灯塔工厂,资料来源: 网络

 

在2018年便提出代表业界最高水平的目标,三一桩机厂的智能化改造可谓时间紧、任务重。经过两年多的紧张改造,最终结果如何?

 

根据最新数据,北京桩机工厂,已经达到工业4.0标准,并且实现灯塔工厂的认证,圆满完成既定目标,而且这也是全球重工行业首家“灯塔工厂”,领先于行业全球龙头卡特彼勒,为中国制造引领全球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除了获得国际认证外,智能化改造最直观的成果反映在人均产值上。改造后的桩机厂,月产能翻了一倍,2020年整体销售额达到77亿元,更令人惊叹的是人均产值提高到1072万元。

 

为直观理解千万元是个什么概念,我们选取同为工程机械行业的人均产值排名前20名的企业,这20家企业的人均产值仅190万元,改造后的桩机厂是平均水平的4倍有余;即使跟三一重工自身比,也提高了一倍。人民网因此将这称为“灯塔效应”。说句题外话,从行业平均产值,也能够感受到我国制造业升级改造的任务紧迫性。

 

【3】千万人均产值背后的秘密

 

通过以上对比,我们看到了改造前后的北京桩机厂巨大变化,且这是在不到3年的时间内完成的,这又似乎给人一种错觉,升级改造也不难嘛。

 

其实如何将离散生产过程实现自动化和智能化,是工业4.0的世界性难题,因此这个领域也尚未产生世界级的巨头。

 

目前业内比较公认的是采用工业互联网作为改造工具。从定义上来讲,工业互联网是面向工业企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需求,构建基于海量数据采集、汇聚、分析的服务体系,支撑制造资源泛在连接、弹性供给、高效配置的载体,为工业用户提升自动化和信息化水平,最终实现“让工业充满智慧,让智慧创造价值”愿景。

 

人均1000万产值,三一重工“灯塔工厂”的秘密

图12:工业互联网平台架构示意图,资料来源: 巨潮资讯

 

领到改造北京桩机厂任务的树根互联,给出的正是一整套的工业互联网赋能方案,根据这一总体指导目标,依托树根互联“根云平台”,三一重工北京桩机厂开启了数字化转型升级,具体方案涵盖全栈,包括设备层、控制层、操作层、工厂层、企业层:

 

  • 设备层和控制层由自动化产线/装备和仓储物流组成,最重要的是实现操作终端和物流体系硬件的自动化。

 

  •  运营层主要实现数据采集与设备互联,是实现整体工厂数字化、最终完成生产过程数字孪生的基石。

 

  • 工厂层涵盖运营管理MOM系统,主要由APS、MES等系统组成,提高生产前期、中期和后期的生产过程智能化水平。

 

  • 企业层为企业运营管理,主要由ERP、PLM、SCM等系统组成,对接工厂内部和外部,提高运行效率。

为了窥见全栈解决方案的成效,我们可以从自动化和数字化角度进行观察。这其实也非常容易理解,只有实现自动化,才能大幅降低劳动力密度;只有实现数字化,智能化才能得以施展,最终实现物料节约、高效生产,以达到降低资本密度的密度。最终将劳动密集和资本密集型行业升维至技术密集型行业。

 

我们根据智能制造专家黄培博士与三一集团董事、高级副总裁代晴华深入调研北京桩机厂访谈记录,提炼出体现其自动化和数字化的重要细节:

 

  • 自动化:在北京桩机厂建成时,规划旋挖钻年产量大概是500台,需要2000名工人来完成制造过程,在灯塔工厂建设完成以后工人缩减到500名,但是产量上升到3000台旋挖钻机,背后靠的就是用大量的机器替代人,制造效率大幅提升。改造后的工厂总共有一百七十多台机器人,包括有搬运机器人、坡口机器人、桁架机器人、AGV等等。

 

  • 数字化:为了实现工厂的数字化,我们通过5G技术把所有的设备全部实现联网,现在总共联网的设备有430多台。第一层,联网之后,我们可以实时监控所有的设备的开机率、作业率。更深的一层是实现数字孪生,将工厂深度数字化之后,我们打造了一个工厂的数字孪生,然后根据孪生建设实体工厂,大大缩短了交付周期,也能实现高效运转。

 

为了进一步加深理解,我们再以其中的物流与仓储这个具体的小环节为例,通过建设原材料智能立体库、外协外购智能立体库,采用筕架机械手/AGV装卸物料、AGV/RGV配送物料、WMS管理库存物流,使得物流仓储实现了自动化和智能化的精密配合。最终结果是实现物流自动化,仓储物流配送人员由16人减至4人,结构件配送人员由37人减至10人,原材料库存周转率由34次/年提升至38次/年,物流效率提高200%。

 

人均产值达到千万背后的秘密,就是树根互联的整体解决方案,最终将每个环节流程完成自动化和数字化的升级。

 

所以当你走进改造后的北京桩机厂,迎面而来的是5大场景:

 

1)工匠技术赋能机器人,实现智能化柔性焊接;

2)机器视觉+工业机器人:解决重型装备装配难题;

3)双AGV联动重载物流,高效自动化;

4)人机协同:机器人也能成为“老师傅”;

5)AI+IIOT,助力设备作业效率提升。不方便线下参观的读者,也可以通过点击三一重工雪球专栏的专题报道里的动图感受。(注:网址为https://xueqiu.com/1474513401/155759451)

 

 

 03

从样板间到造梦场

 

 

显然三一的目标不仅仅是打造一个灯塔工厂的样板间,造梦师更大的野心是将灯塔效应广泛传播,通过提供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关键技术(数字化、自动化、工业物联网IIOT等),最终实现工业转型至工业4.0。

 

翻看历史,在工业转型至3.0时代的时候,日本发那科便是扮演这一领军者的角色,并借此成为全球自动化龙头企业。正是因为这,发那科的估值成功突破传统制造业的天花板,常年稳定在30倍PE左右。

 

当前市场仍给三一贴上周期的标签,所以三一重工的PE基本在10倍左右徘徊;当市场认识到公司智能化逻辑,当三一引领工业4.0革命,相信市场会给其公允的估值。

 

人均1000万产值,三一重工“灯塔工厂”的秘密

图14:发那科历史估值水平,资料来源: 万得

 

回到梦想实现的具体路线上来,我们可以做如下3点展望:

 

【1】三一体系内的全方位智能化改造

 

三一重工“灯塔工厂”的诸多经验,首先将在体系内发扬光大。

 

截止2021年8月,三一集团实现了国内30个工厂5.5万个“三四五”终端连接、66万台产品端机器互联。得益于在北京桩机工厂的成功经验,三一集团内部的推而广之相信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2】对整个中国制造赋能

 

正如前面提到的发那科,首先是对自己内部进行自动化改造,然后将解决方案输出到各个垂直行业,完成蜕变。在工业智能化时代,三一的梦想远比升级自己内部制造体系要来得大,不远的将来,我们将看到三一对产业链伙伴、行业,乃至整个“中国制造”赋能。毕竟,从灯塔工厂表现出来的绩效改善来看,很少有人能拒绝智能化方案的诱惑。

 

而树根互联作为“数字化转型新基座”提供者,也将随之深入制造业的毛细血管之中,加速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进程。这个空间有多大呢?根据统计,2020 年我国工业互联网产业增加值规模达到3.57 万亿元,而这个市场规模还在以每年双位数的速度快速增长,未来将是一个10万亿量级的大市场。

人均1000万产值,三一重工“灯塔工厂”的秘密

图15:灯塔工厂观察到的关键绩效指标改善结果,资料来源:公司资料

 

【3】助力中国在全球制造业新时代竞争中更上层楼

 

往更大的角度去想,在新时代的制造业竞赛中,工业互联网成为必需的利器。

美、中、日、德等制造业大国正领跑工业互联网发展的主赛道,发展工业互联网逐渐成为全球制造企业进行转型升级和世界各国提升自身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战略高地。

 

目前中国工业互联网产值占全球产值比值15%,仅次于美国的24%,位居第二,虽然成绩瞩目,但仍与自身制造业第一大国的位置不匹配。而类似树根互联这样的平台型工业互联网企业,可能成为工业4.0最重要的推动者和赋能者。

 

结合宏微观来看,在我国坚持深化改革开放的政策背景下,工业互联网通过推动我国制造业“补链强链”,通过深入垂直领域,培育众多“专精特新”企业,能够有力促进国内经济大循环,并依托国内经济循环体系形成对全球要素资源的强大引力场,推动我国在全球价值链中参与程度进一步加深、参与方式向中高端领域转变,实现国内国际双循环互促共进的发展新格局,并顺利占据全球产业链分工下的高附加值产业新高地。

 

人均1000万产值,三一重工“灯塔工厂”的秘密

图16:工业互联网是打造国内国际双循环的重要引擎,资料来源: 中国工业互联网产业经济发展白皮书(2021年)

 

 

04

造梦师:树根互联

 

 

从微观的改造集团内工厂、中观的赋能制造业、宏观的助力新时代制造业国际竞争,这三点展望的实现,都离不开工业互联网,发挥着新基座,也就是新型基础设施的作用。而背后的造梦师,便是平台型的工业互联网企业。

通过前文对桩机厂的改造案例,我们切身感受到了树根互联托起大国重器的“以柔克刚”之力。树根互联打造了自主可控的根云平台,构建了基于平台的工业APP和工业数据驱动的创新服务,最终可以为工业企业提供低成本、低门槛、高效率、高可靠的数字化转型服务。去年底,树根互联网完成近9亿元的C轮融资,成为工业互联网的独角兽企业,便是业内对其高度认可的注脚。

 

除了具体垂直行业外,树根互联还通过“通用平台+产业生态”的P2P2B模式,与行业龙头企业、产业链创新企业等生态伙伴的行业经验和应用场景相结合打造产业链平台,实现工业互联网平台更广泛、更深度的赋能,开始惠及农村的千家万户,给各行各业带来由表及里的变化。

 

正是因为造梦师给产业带来的脱胎换骨的改变,树根互联连续三年成为中国唯一上榜Gartner全球工业互联网魔力象限的企业。入选理由为:1)生态开放,树根互联为整个工业价值链贡献价值;2)技术创新,前瞻性与执行能力突出;3)成功落地,世界级灯塔工程照亮工业转型之路。

 

“理想是灯,照亮夜行的路;理想是路,引你走到黎明。”树根互联这个造梦师,正在走进千千万万个工厂,也在走进千千万万个家庭,我们将看到,理想照进现实。

 

人均1000万产值,三一重工“灯塔工厂”的秘密

图17:树根互联连续三年成为中国唯一上榜Gartner全球工业互联网魔力象限的企业,资料来源: 公司资料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Y1pIK-VFSD7D1-hFvXAW3A

18家大国企几乎全军覆没,这个“国之重器”怎么惨到这一步?

救救中国机床。
作 者丨熊剑辉
华商韬略原创文章,转载请联系客服微信:hstlkf
华商韬略·华商名人堂 ID:hstl8888

低端混战、中端争夺、高端失守……在夹缝中生存的中国机床业,还有希望吗?

18家大国企几乎全军覆没,这个“国之重器”怎么惨到这一步?

2013年,一部名为《大国重器》的央视纪录片,风靡一时。片中,一家中国装备制造巨头,已然跻身全球机床产业的顶级俱乐部。它的名字叫沈阳机床。

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制造业井喷,机床需求暴涨。作为中国机床业“领头羊”的沈阳机床赶上前所未有的好时代,一路高歌猛进:2004年吞并云机、昆机,垄断车床、镗铣床市场;2005年,再并购德国希斯,力图掌握数控机床高端技术。

快速的扩张,让沈阳机床跨越式发展。在2012年的全球机床排行榜上,沈机已以180亿元的销售额,问鼎世界第一。但这样的日子很快被证明是昙花一现。

2018年,负债202亿、负债率达99.26%的沈机病入膏肓;2019年,再度巨亏50亿元的沈阳机床,不得不接受破产重整。

沈机跌宕的命运,只是中国机床业浮沉的缩影。

中国拥有全世界最完整的工业体系,但在号称“工业母机”的机床产业,却依然难言自主。

新中国成立时,中国工业基础极其薄弱。“一五”期间,由一机部二局(机床局)直辖统御,中国构建起由18家重点国企(“十八罗汉”)、8家科研院所(“七院一所”)组成的机床工业体系。

“十八罗汉”,一度代表着中国机床行业技术和规模的最高水平。新中国第一台车床(沈一机)、第一台卧式铣镗床(沈二机)、第一台数控龙门铣(齐二机)、第一台三座标数控龙门移动式铣床(北一机)……全都是“十八罗汉”们的杰作。

改革开放后,国门大开,中国开始大量引进日、德、美的数控技术,以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如济一机与日本山崎马扎克率先合作,开创了机床业国际合作的先河。之后,沈二机与德国沙尔曼、齐一机与德国瓦德里希·济根等纷纷合作……

学习国外先进技术,让“十八罗汉”一度功力暴涨,但这种学习和进步却没能持续。上世纪90年代,中国大幅降低关税,进口机床纷纷涌入国内,远远落后于世界先进水平的“十八罗汉”经不起市场冲击,不是改革转制,就是破产重组;“七院一所”也转型为企业,各谋生路。

2001年以后,机床业迎来“黄金十年”,行业总产值暴涨10倍,但大部分“罗汉”已毫无存在感,只有沈机、大机(大连机床)、济二机(济南第二机床厂)等几家企业抓住机遇,走上新一轮快速发展的道路。

18家大国企几乎全军覆没,这个“国之重器”怎么惨到这一步?

2008年,沈机、大机在世界机床企业产值排名TOP 10中,分别位列第8、第10。济二机成了“世界三大数控冲压装备制造商”之一,让中国大型汽车冲压产线,闯入了美国福特、日产北美、法国标致雪铁龙的制造车间。

但当中国市场告别井喷式增长,重新回到增量有限且全球企业激烈竞争的常态,中国机床业的各种短板再度暴露无遗,曾经快速发展的几家领军企业,转眼成为衰落最快的反面典型,并在最近两年集体进入告别演出时代。

数据显示,2019年,中国规模以上机床企业15.1%亏损;2020年上半年,这个数字进一步扩大到24.1%。中国机床业曾经的“四大天王”,老大(沈机)、老二(大机)破产重整,老三(秦川机床)亏得披星戴帽。

18家大国企几乎全军覆没,这个“国之重器”怎么惨到这一步?

在最新的全球机床企业排行榜上,山崎马扎克(日)、通快(德)、德玛吉森精机(德日合资)等老牌企业重新回到前列。而在全球TOP 10中,日、德各占据4席、美国占据2席,中国无一上榜。

与之对应的是,中国高档数控机床的国产化率不到10%,90%以上靠进口。

18家大国企几乎全军覆没,这个“国之重器”怎么惨到这一步?

作为全球机床第一大生产国、第一大消费国,中国机床业,怎么落到这般田地?

首先是技术的落后。而技术落后,很大程度上则是因为技术研发路线的摇摆,国外企业对技术的长期封锁与压制。和汽车等行业一样,中国机床也曾试图走出一条市场换技术的研发之路,并且有过内外合作的甜蜜期,但最终,都失败于国外的技术封锁。

而当中国机床业决心自主研发时,却往往已为时过晚,或者因为总是落后于人,而处处挨打。

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

1996年,沈机耗资上亿元,引入美国桥堡的数控技术,但外方只发来一个源代码数据包,却不告知核心技术原理及使用原理,由此开发的数控机床成了废品。

1999年,大连光洋进口日本机床时,日方强加了一串“霸王条款”:装机地点、用途要限定;擅自挪动机床,会被自动锁死,机床直接变废铁。

2005年,沈机买下德国希斯,以为技术到手。没想到,德国法律规定,“本土知识不得外移”;五轴以上机床技术更对中国禁运。2007年,沈机打算用6000万欧元,买下一套数控系统源代码,但专家一论证,解读要5年,产业化再5年,技术都过时了。

技术引进与合作走不通,摆在中国企业面前的,只剩下自主研发一条路。

然而,这条路也不顺畅:凡是中国不能自主制造的,国外品牌便高价出售或禁售;凡是中国实现自主突破的,国外企业立刻低价倾销,让中国企业巨额的研发费用打水漂。

由此,中国机床业掉入“中低端陷阱”。

一方面,大量中小民营机床企业,聚集在山东滕州(中国中小机床之都)、浙江玉环(中国经济型数控车床之都)等地,陷入低端混战。另一方面,企图打破国外垄断的大型企业,投入巨资研发成功后,产生不了利润,陷入越创新、越破产的困局。

比如,沈阳机床快速发展的几年,销量大增的背后,利润却没多少。数据显示,沈机一台卖35万的机床,仅是购买德国西门子、日本发那科的数控系统就要花28万,如果再加上后续的系统维护、升级费用,沈阳机床基本无利可图。

核心技术缺失、国外企业打压是外因,“十八罗汉”们的失败,另一个重要原因是自身发展战略、经营管理,经营体制未能匹配市场竞争的要求,甚至与产业规律背道而驰。这也进一步令其研发与经营状况雪上加霜。

机床业是高技术门槛、强调专业分工,而且需要长期积累的典型,日本发那科、德国西门子等企业都是长期集中力量,聚焦做单一领域的冠军。而中国机床企业,但凡有了一定的成绩,就会走上贪大求快的道路,沈机、大机都是因此走入“万劫不复”的艰难处境。

比如,沈阳机床曾砸出10多亿打造出世界上第一款智能化、互联化数控系统——i5,并在i5推出后推出i5数控机床。时任沈阳机床集团董事长关锡友甚至提出要把i5锻造成机床业的“苹果”,颠覆机床业商业模式的宏图,但最终却被证明是步子迈太大:到2016年年初,i5已获得10000台超级订单,但当年沈阳机床却巨亏14亿元。

导致巨亏的原因集中于两点:一方面,为了快速占领市场,沈机定下以租代售的策略,结果导致入不敷出;另一方面,沈机还长期短债长投搞研发与扩张。仅2017年,沈机实施了92.51亿债转股,依然难解现金流枯竭和债务暴雷。

而完成了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大连机床,则不但打着“像造汽车一样造机床”的口号,大干快上,还造假骗贷融资,最终捅出数百亿债务窟窿。

18家大国企几乎全军覆没,这个“国之重器”怎么惨到这一步?

2013年,在国家科学大会上,兵器工业旗下的武重集团,凭借七轴五联动重型机床,斩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18家大国企几乎全军覆没,这个“国之重器”怎么惨到这一步?

这部最大加工直径8.5米、承重160吨、定位精度0.025毫米的国之重器,历时10年打造,能将巨型螺旋桨的声响,控制得与安静大洋的背景噪音不相上下。

这重大破局,除了武重不计成本的投入,还有华中数控、大连光洋等校企、民企的创造。

华中数控,1994年一成立,就发誓要攻克当时最先进的五轴联动数控系统。如今,华数不但激活了武重的战略重器,更在军工、航天、汽车、造船等高端制造领域大显身手,还打造出全球第一款AI数控系统。

大连光洋,则是民企中的大国重器。20多年来,通过“破产式”研发,从软件干到硬件,钻透了数控系统、关键零件、机床整机的全产业链,核心技术自主率达到不可思议的95%,让很多业内人士都感觉不可思议。

但即便这些优秀的企业,依然面对很多棘手的问题,比如资金问题。

2012年-2019年,华中数控扣非净利润全是负数,净利润靠政府补贴撑门面,股民还曾因此高喊要前董事长陈吉红下台。大连光洋还未上市,但从其旗下拟登陆科创板的科德数控可知,其经营现金流三年为负,存货、应收账款高企,资金压力巨大。

有人因此大声疾呼,国家应该赶紧救救机床业,毕竟,这是一个制造大国输不起的领域。

实际上,中国的扶持政策也接连不断。

1999年,国家对数控机床增值税实施先征后返,历时10年之久。

2009年,科技部、工信部启动“高档数控机床与基础制造装备”重大专项。

2019年11月18日,财政部背景、注册资本1472亿的国家制造业转型升级基金成立。这个“制造业大基金”,将以更市场化的强力方式,助力制造业关键突破,并立即调研了华中数控、敏嘉制造等机床企业。

相比政策,业内人士最期盼的是,要给中国机床企业更多的市场机会。也就是说,除了资金扶持的输血,更要给中国机床业加速造血的机会和环境。

中国高端数控机床在重点领域大都已能自主,但长期沉淀的品牌形象和观念,依然让中国自主的高端数控机床被排除在某些市场之外,包括本土企业,也都更倾向购买外资产品。

连武重、华数这样的企业,都坦言“给钱不如给市场”,呼吁能多给中国机床企业“上牌桌”的机会。因为如果产品做出来没有市场,便很快不能再有产品出来了。

总的来说,业内普遍的共识是,中国机床业已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必须“拯救”。一些专家学者,也为加强机床业的发展开出了“药方”,核心包括:

第一、加速高端数控机床的国产化替代。在战略新兴产业、国家重点项目中,可以明确规定:优先采购国产高端机床;在市场环境下,运用市场化补贴,鼓励制造企业优先选用国产高端机床,让那些有创新、能突破的机床尽快脱困,形成利润正循环。

第二、用投资方式,打造小而精、世界级的全产业链集群。机床业缺钱、缺人、缺技术,但科创板和“制造业大基金”的设立,为破解困境提供了绝佳方案:先通过“制造业大基金”,精选培育一批专、精、特、新的机床细分冠军;再通过科创板上市的财富效应,聚集高级技术、高端人才,打造出中国机床业小而精的全产业链集群。

第三、用关键突破手段,提升中国制造的整体水平。一些关键痛点,看上去是机床业不争气,实际上是制造业的整体性短板。像轴承、螺钉不耐磨,背后是冶金技术不过关;数控系统不好用,背后是软件算法不精深;高端机床的专用芯片,国产的集成低、功耗大、价格贵,完全是半导体行业的锅……破解机床业的关键痛点,需要中国制造整体能力的一次涅槃重生。

如此十年生聚、十年教训,中国机床业或能迎来转机。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WAj8H6QRJR8t0O653LAW8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