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认为元宇宙是炒作,巨头们已开花结果,AR是必争赛道

元宇宙和我们5年前讲的新能源汽车以及10年前讲的移动互联网类似,它们不仅仅是个概念,而是实实在在会改变我们生产生活、各行各业以及我们C端衣食住行、吃喝玩乐的一个时代。”
观察世界的开拓者和领军者都在做什么,他们行为是我们观察的风向标,中美科技巨头都在积极布局元宇宙,大概率方向就不会错
如果一个产品仅仅是玩游戏,那它不足以支撑这个行业的爆发,真正的爆发应该是把人类的11个需求——吃喝玩乐、衣食住行、教育、健康、社交——都连在一起,通过人和人连接变成一个链条式的传播。
元宇宙简单来说就是通过硬件技术让整个科技的发展进入一个新的阶段、新的周期。”

元宇宙六层架构:硬科技、硬件计算平台、系统、软件、应用、经济系统。”

元宇宙八大要素:身份、社交、沉浸、随时随地、多样性、低延迟、经济、文明。”

我认为中国在元宇宙(发展)上是同步于全球领先,无论是在硬件、软件还是应用,我们可以看到全世界80%的VR/AR产品都是中国企业生产的,世界排名前五的VR有两家是中国企业,分列第三和第四(HTC和DPVR),所以我相信未来会有更好更多的企业成长起来。”

12月16日,天风证券副总裁、研究所所长赵晓光在第十届银华基金资产管理论坛上从五大逻辑、六层架构、八大要素等角度深度剖析了元宇宙话题

很多人认为元宇宙是炒作,巨头们已开花结果,AR是必争赛道


以下是为你整理的精华内容,分享给大家:


对很多人来说,提到元宇宙觉得仅仅是个概念,或者是个炒作,经过各个维度分析之后,我们发现
元宇宙和我们5年前讲的新能源汽车以及10年前讲的移动互联网类似,它们不仅仅是个概念,而是实实在在会改变我们生产生活、各行各业以及我们C端衣食住行、吃喝玩乐的一个时代。

从五大逻辑角度理解元宇宙空间:
 

逻辑一:什么是元宇宙?
这是个哲学问题


第一个我们要知道元宇宙到底是什么?我觉得本质上它是一个哲学问题,哲学问题最核心的就是我们为什么活着,我们应该怎样更好地活着以及我们所有技术的进步是否能让人们活得更开心更便捷。 

很多人认为元宇宙是炒作,巨头们已开花结果,AR是必争赛道
最后活着的目的是为了获得精神上以及价值上的满足感,而这种满足感在我们的现实世界中是被各种规则所制约所限制的。

 那么虚拟现实以及元宇宙的意义就在于通过重塑规则,重塑法则,打破规则的限制,让人的满足有更大的丰富的可能性,并实现指数级的放大。
站在这个维度去思考元宇宙,大家可能就会明白元宇宙的根本意义,从哲学角度它是通过打破规则,然后极大扩大我们获取满足的可能性,在现实世界我们无法成文的规则,在虚拟世界中可以获得一个比较大的自由设定,形成多样化的可能性,这是元宇宙里面一个最重要的逻辑。
如今,物质时代基本上已经结束,精神时代已经来临。越来越多的消费现象正在往精神层面,往虚拟层面,往文化层面迁移。 
这是我们看好元宇宙这个行业的最根本上的哲学层面的逻辑。元宇宙发展一定是加速的,像20年前上网得有网卡或者说要去学校机房,20年时间信息技术经历了一个迭代式的加速发展,毫无疑问未来20年,它的发展肯定是更快的。

逻辑二:全球科技巨头都在积极布局元宇宙,
大方向不会错

第二个逻辑,我们去纵观世界,去看产业趋势,去分析问题,自己的一些思考方法和体系固然重要,但同时我们要去观察那些世界的开拓者和领军者他们在做什么,他们的行为是我们重要观察的风向标,那些科技时代的企业家们的所思所想基本上代表了我们的未来
全球科技领域的五大巨头——苹果、谷歌、微软、亚马逊和Facebook(Meta),特斯拉算第六大,这几大巨头都在做不同的事情,比如苹果做手机,特斯拉在造车,都各自聚焦于不同的领域,但是你会发现他们都在干一件事情,那就是技术的创新。 
无论是VR/AR这些硬件产品还是元宇宙,它改变的不仅仅是娱乐社交,更多的是影响我们从生产到生活的方方面面,所以每一个科技巨头都不得不在这方面进行持续地投入、研发和制造产品。
 未来我们所做的各种传统业务都跟技术创新息息相关,元宇宙并不是一个简单的虚拟,而是把真实世界虚拟化,让真实更真实,让虚拟更虚拟,让真实虚拟化,让虚拟真实化。这就是我们理解的元宇宙。 
所以从这个角度,我们可以看到这些科技巨头已经开始布局元宇宙,不是说长期在做什么,而是短期来看就已经开始布局了。 每个科技巨头们都是几百人在做战略,所以他们最后定下的方向大概率是不会错的。因此当你还觉得元宇宙是个概念,是个炒作的时候,全球最领先的这些科技巨头们已经在开始积极布局,并且开始开花结果。 
在中国,无论是华为,还是字节跳动、腾讯,这些科技巨头们也在非常积极地布局。 不管是美国还是中国,科技巨头们都非常重视。

逻辑三:元宇宙最核心的是真实世界和虚拟世界无缝连接带来的空间


第三个维度,当我们去看一个硬件产品过去的发展历程,还是会给我们非常好的启发与启示。 比如当年的智能手机,是从玩切西瓜、愤怒的小鸟等游戏开始的,但真正智能手机的爆发是在2012年到2013年,即微博和微信等社交工具推广和普及的时候,因为这些社交工具有很强的人与人之间的连接作用,不管是小孩还是老人,都必须要用智能手机,所以
从游戏到社交,再到人与人的连接,往往都是大爆发的时候。 

所以我说我们做判断,不能凭主观的简单臆断,而是要看实证的数据。 但
如果一个产品仅仅是玩游戏,那它不足以支撑这个行业的爆发,真正的爆发应该是把人类的11个需求——吃喝玩乐、衣食住行、教育、健康、社交——都连在一起,通过人和人连接变成一个链条式的传播。 比如说未来我的客户是某个基金公司,他们开会需要VR身临其境的感觉,所以我必须要有这样的产品,否则我无法跟我的客户开会。
其实话说回来,我们如果简单的就做游戏,本身也还有很大的空间,未来在元宇宙中的游戏跟我们现在的游戏也会很不一样。 未来游戏是设备把我们人体扫描一遍,在电脑上形成我们自己的3D模型,每个玩家会成为一名虚拟的运动员,靠自己的意识去踢球,从而获得真真切切的真实感,这种满足感是远远超越过去的
 所以娱乐端本身还是有非常大的空间的,如果说元宇宙只是一个虚拟,和现实没有关系,那么它的发展肯定是受限的。元宇宙最核心的地方在于它能够把真实世界和虚拟世界进行无缝连接,由此带来的这种空间是我们觉得要重视这个行业的第三个逻辑。

逻辑四:产品的用户体验更好,或迎来爆发


第四个逻辑,我们讲一个简单的视角,过去几年整个消费电子真正成功的一个产品是无线耳机AirPods,它带动了整个行业的发展,包括一些龙头公司如立讯精密、歌尔股份。
无线耳机解决了我们过去听觉上的三个痛点,过去我们要打电话,第一,手要举着手机,很累很不方便;第二要贴在耳朵上,有辐射;第三,有时候效果还不好。那有了无线耳机,我们不需要手举着,也不需要将手机贴在耳朵上,最主要的是效果还非常好,所以AirPods成功了。 

我们现在看手机,在视觉上也有三个痛点,第一,要用手拿着,容易得肩周炎;第二,要低着头看,容易得颈椎病;第三,手机屏幕特别小,眼睛容易出问题。
 如果未来我们通过戴眼镜的方式去看手机,问题就解决了,首先我不需要低头了,其次我能看到更大的屏幕。从用户体验角度来看,我们都足以相信这个产品会有一个比较好的爆发

逻辑五:未来元宇宙发展,中国与全球同步领先

第五个逻辑,我认为中国在元宇宙上是同步于全球领先的,无论是在硬件、软件还是应用,我们可以看到全世界80%的VR/AR产品都是中国企业生产的,世界排名前五的VR有两家是中国企业,分列第三和第四(HTC和DPVR),所以我相信未来会有更好更多的企业成长起来。 因此移动互联网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从硬件到应用的平台,它会加速新的硬件新的应用的诞生。 

其次,移动互联网给中国企业的崛起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时代
,无论是在硬件,还是在应用,还是在内容,中国企业迅速崛起,所以未来在元宇宙上,中国的发展应该也是同步的。 基于以上的五个逻辑,我们觉得各位投资者还是要重视这个产业。

元宇宙让科技发展进入新周期


元宇宙简单来说就是通过硬件技术让整个科技的发展进入一个新的阶段、新的周期。 我们刚刚说的五大巨头案例,你发现它跟每一个行业都息息相关,它是一个既可以映射现实世界,又独立于现实世界的虚拟空间。它不是一个简单的、虚拟的,它是基于互联网而生,与现实世界相互打通,平行存在的。

 同时它不是一家独大的封闭宇宙,而是由无数个虚拟世界组成的不断膨胀的数字宇宙,跟真实的宇宙一样,真实宇宙有不同的星球,不同的星系,不同的空间。 在元宇宙中,由于规则的多样化,它的形态也是多样化的,同时它会带着一种极致的沉浸和交互的体验,人和设备的交互,人和世界的交互,人和人的交互。 

元宇宙八大要素

按照目前做元宇宙应用的龙头公司Roblox的定义,主要有8个关键的特征和要素。
 第一个是“身份”,你是一个什么样的身份?这种身份既可以自由创造,也可以按照规则进行创造,形成你的虚拟形象,形成你的第二个人生。 
第二
个是“社交”,它不是简单的社交,它是人和人的连接,通过人和人连接,更好的实现用户的需求,比如说购物。
 第三个是“沉浸”,它一定要足够的真实,让你感觉身临其境。
 第四个是“随时随地”,所以大家看到最近的一些通信技术的发展,传输速度是过去的10倍以上,大幅提升了设备的接入门槛。
 第五个是“多样性”,我们前面讲到虚拟现实拥有超越现实的自由和多样性,就是因为打破了规则的限制。 
第六个是“低延迟”,5G的发展未来是VR/AR,这是元宇宙发展很重要的一个基础要素。
 第七个是“经济”,最后它是与现实经济打通。最近为什么很多人在元宇宙上买地,它一定是有流量的,很多人从这里面经过会看到,大家都会看到这个事情就有价值,那我就可以做广告。我可以推可口可乐,推耐克的鞋子,它不是简单的为了买地,为了炒地而炒地。 在现实中也是这样,在商场、人流量多的地方,地的价格就高,因为人流量多可以更好的变现,更好的做产品销售,更好的做广告。 
第八个是“文明”,前面讲到重构一个新的世界,一个打破规则、约束的世界,实现我们多样性。

元宇宙发展:5年起点,10年阶段,
终极是万物互联、数字宇宙

从过去游戏、手机、社交媒体的发展历程和渗透率来看,未来整个 VR/AR以及元宇宙渗透率都会有一个加快的过程。 可能5年之后我们看现在,就会发现现在只是起点,是一个比较大的发展历程。
同时以10年为预测,我们认为元宇宙是一个阶段性的。 它先从社交、娱乐、游戏、广告、视频,在未来的十年会进入到全真互联网,打破虚拟和现实的边界。比如在工业物联网、在电商物联网、在各行各业的物联网、在生活服务、在金融系统、在新消费上。 终极角度就是数字宇宙,万物互联,现实与虚拟不分边界,这是从赛道的角度。 

关注00后、10后在做什么

从硬件的角度目前可以在手机上,在电脑上,在主机上,但是它不够真实,所以你看Roblox,它做的并不是特别真实,很多游戏界面都是模糊的,但你无法阻挡大量的中学生去玩它。 所以我们一定要看到这些00后在做什么,10后在做什么,这是我们分析未来很重要的一点。 

未来5年AR硬件进入新周期

大概未来5年,整个 AR/VR技术的发展速度是非常快的,无论是从光学的显示技术,还是从AR的技术都是非常快的,包括云计算、云服务、设备云端化,这些新技术的发展,也会让硬件进入一个新的周期。 
再往后看可能就是脑机接口、延迟沉浸设备。 脑移接口这一块我们看到埃隆·马斯克也在做一些这样的储备,他可以控制猴子打乒乓球,从动物上做了很多实验,未来在这个层面上还有一个很大的空间,从概念的呈现上,也会有不同的实现方式。

元宇宙六层架构:
硬科技、硬件计算平台、系统、软件、应用、经济系统


从整个的架构上,我们看到它是6层。

很多人认为元宇宙是炒作,巨头们已开花结果,AR是必争赛道
第一,是硬科技
,正好我们在过去几年,在智能手机端已经有非常好的一个积累,从AI到数据的交互传输,传感器、云计算、边缘计算、云架构化。
 第二,硬件的独立计算平台,从XR、VR、AR、传感技术,到全息影像,脑际交互,这一块我觉得已经处于一个比较快的成熟期。 包括一些核心的光学显示技术,在过去我们戴的眼镜有很多痛点,显示效果不好,不清晰,眩晕,但通过Micro LED为代表的新技术,以及硅基OLED为代表的新技术,无论是苹果,还是国内的巨头都在往这个技术路线走,它会带来一个更好的现实效果。 所以现在我们还在谈VR、AR,其实可以想象未来都融为一体,我戴一个AR眼镜就跟我的眼睛差不多,我在上面加一个黑色的镜片,它就会变成为VR,最后它是一个融合的。
 第三,系统,无论是安卓、iOS,还是华为鸿蒙已经打好了一个非常好的系统级的基础,你只需要把智能手机这些copy到硬件上就可以。 
第四,软件,包括一些物理引擎,3D建模,实时渲染,AIGC,数字孪生,虚拟人。这些我们认为也在一个技术比较成熟的阶段。 
第五,是刚才讲的应用。

第六,已经基于这些技术上的经济系统。
 从这六层架构我们可以看到,在元宇宙的第二阶段,它是一个始终在线、实时渲染的3D世界。 它不是简单一个3D互联网,它是一个3D世界,将现实跟虚拟连接在一起。那时候,互联网对人类生活不仅是100%的渗透,而是重度的改变我们的生活。

VR、AR融合成为XR,终极形态是脑机接口层面


这六层架构中比较重要的一个就是硬件的计算平台和硬科技
。 我们前面讲到,世界的主要巨头都会在今年和明年持续推出新一代的产品,这些新的产品会为软件应用带来一个比较重要的基础。同时,从用户的培育到渗透都进入一个比较重要的拐点。 现在整个Oculus Quest的出货量大概900万台。根据我们的跟踪,以Facebook(Meta)为代表,他们后年的出货目标是2600万台。 大家注意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节点,大家知道苹果的手机也不过才2亿部,所以现在我们看这个行业的发展,特别像10年前智能手机的过程。 苹果手机从2000万部到2亿部是三年实现的,所以这个发展的过程还是会沿着智能手机的周期展开。

 另外就是 VR、AR会融为一体,变成XR。 至于脑机接口的层面,我觉得这是一个终极的形态。现在的一些科技公司,包括中国前段时间也在做一些脑机接口的研究,我们也跟中科院的核心院士进行了交流,也处在一个早期的研发阶段。 在应用层面我觉得最核心的就是它未来会变成一个全新的社会结构,从游戏娱乐到虚拟体验,到社交,到教育培训,到工业,在各行各业中它都会展开。

AR于2023年进入百家争鸣阶段,
视频技术是未来最核心技术创新趋势


无论是Facebook(Meta)、苹果、微软,还是谷歌、亚马逊都在AR赛道做积极布局,这是巨头们必争的一个赛道。 
大概到2023年,硬件的产品,一方面会呈现一个更加成熟,更加易用,更加多样化,多元化的品牌阶段,就是百家争鸣阶段,会有很多更全新的创新出来。 
现在我们可以看到这个AR眼镜可能是普通眼镜的两倍到三倍厚,可能到后年就跟我们的眼镜差不多了,轻薄化也会带动整个使用的体验。 根据我们了解,中国的企业也在这方面有非常好的研发速度。 我记得以前跟华为的一个核心领导交流过,华为对未来核心技术的研判,他当时列了5大技术,其中第一个就是视频的技术。有一年,华为的研究院给了华为管理层一份报告,这个报告的名字就叫《视频革命》。 我们大脑的70%是在处理眼睛看到的东西,所以在视频上的技术,是未来最核心的技术创新趋势。

元宇宙应用

从应用角度,我们以Roblox为例,这种虚拟的社交已经在展开,就是把社交跟游戏更好的耦合在一起,在UGC的数字场景中和朋友们拟真的虚拟的互动+交互,将线下的社交活动数字化。 比如大家可以钓鱼、赛车、逛Gucci、看视频、探险,这些未来可以推动整个行业的渗透。 
虚拟身份,这是元宇宙里最重要的基础维度。 具备多元化应用场景和商业化落地,从制作主体,到风格,到业务场景,到驱动方式,这是在游戏领域的第二个行业发展的动力。
我们将整个以Facebook(Meta)为代表产业链拆分,发现我们中国企业有深度参与其中,前面讲到全球80%的硬件产品都是由中国企业生产制造甚至参与研发的,特别是在一些核心的光学的领域,芯片的领域。 目前Oculus占了全球53.5%,然后是索尼、Pico,然后HTC和大鹏,但未来这种格局还是会发生新的变化,所以我们会看到有更多的比如说以Nreal为代表的企业加入进来。 手机公司、游戏公司、互联网公司在未来也都会进入这个领域,因为这些硬件产品跟他们公司各自的应用场景是紧密相关的。
在应用层面,除了游戏,现在旅游、商超、聚集、活动直播等各行各业都有一个比较快速的渗透。
另外在虚拟显示、教育、智慧出行、工业等领域都已经有一个比较好的渗透和实践。所以我们把VR/AR从大的底层逻辑拿到产业的6个环节来进行拆分看的话,这将是一个新一代整个技术创新的革。 

当然一个新技术的发展,不可避免要遇到过程的复杂性、竞争格局的复杂性以及技术路线的复杂性,所以我们既要大胆假设也要小心论证,既要论证这个时间的节点节奏,也要论证哪些企业未来会成为赢家。
来源:好基饲养员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XbUiCUQvSFOB52vY03zmZw

VR遇上元宇宙,韭菜不够割了

5年冰封后,「元宇宙」不是VR的救命稻草。

VR遇上元宇宙,韭菜不够割了丨氪金

作者 | 宋婉心

编辑 | 潘心怡

封面来源 | 电影《头号玩家》

如何让股价短时间迅速上扬?和“元宇宙”沾上点边儿。

尽管遭监管屡屡关切——据36氪统计,自元宇宙概念发酵以来,包括天下秀、中青宝、盛天网络等在内至少有10家公司收到监管函或关注函,但这场喧嚣的“数字大跃进”似乎没有停下来的痕迹,“元宇宙概念股”几番卷土重来。

VR遇上元宇宙,韭菜不够割了丨氪金
8月中旬至今元宇宙概念热度持续不减
来源:Wind

盛筵的到来仍是个未知数,资本却肆意开启了提前透支的模式。直到今天,“元宇宙”还只能算得上是一锅新老技术的大乱炖,稍具确定性的因素只有VR,一扇开启虚拟乌托邦的任意门。

五年冰封期后,VR再次被“救起”,市场将“元宇宙”这根救命稻草紧紧攥在了手里。但历史似乎在重演,每一次VR达到热度顶点,都被某个概念裹挟着推上浪尖。以至于,VR整个行业到底在干什么,少有人了解,人们只是一次次将对超前科技概念的预期放到了VR身上。

“元宇宙”呼啸而来,一些问题却被刻意忽视了——市场和行业温差显著,产业链上下游割裂明显,VR行业真的准备好了吗?

VR遇上元宇宙,韭菜不够割了丨氪金

薛定谔的VR热潮

八年来,李鹏从VR行业来了又走,他看着一个行业在风口与失意中跌撞着前行,甚至有些扭曲。

“只有够虚、够远的东西才能吹,VR不好吹。”他这样把“元宇宙”和“VR”两个概念独立开来,不觉得二者有多么紧密的联系

2014年时,李鹏就职于一家头部杂志集团。那时“纸媒已死”的唱衰声音甚嚣尘上,杂志集团收入一路下滑,而正值VR市场在国内抬头,李鹏和同事牵头成立的VR项目,意外地成为了止住公司营收颓势的手段。

当时的行业盛况源头要追溯到大洋彼岸的科技巨头们。以2012年谷歌推出Google Glass为起点,接下来的几年里,Facebook(Meta)收购Oculus并推出VR头盔;Sony、三星、HTC等大厂推出相关硬件产品;微软推出AR终端Holoens等事件一一发生,VR行业变得不再平静。

按照技术成熟度曲线,2012至2016的五年,被安信证券定义为VR/AR产业的“期望膨胀期”,企业和机构高速仓促入局,意图抓住新的增长点。

“那时国内的VR技术主要以全景视频和全景图片为主,作为一种新兴媒体形式,在追崇VR的大环境下,顺利帮公司吸引到大量广告主,成本主要集中在人力成本,比较可控,也就带来了营收。”李鹏告诉36氪。

上一波VR热潮中,国内VR硬件最普及的产品形态是移动端头显,也就是所谓的眼镜盒子,需要搭配手机使用,通过简单的凹凸镜+手机屏幕显示全景视频或图片的结构实现VR原理。

产品“简陋”和彼时的技术条件不无关系。要实现一个能提供完善VR体验的一体机,意味着包括芯片、显示屏、光学器件、声学、传感器在内的核心器件全部达标,一方面,这必然指向高昂的成本,另一方面,以当时芯片孱弱的性能,产品几乎不可能大规模量产。

而无法量产会反过来影响上游产业链难以压低成本,进而导致售价高昂,大众消费者不能承担,最终回到无法量产的恶性循环中。

但即便如此,那五年时间里,3000多创业者构成的VR市场仍在兀自运转,分散而无序,混乱在其中得以滋生。比如当时的知名妖股“暴风集团”,便曾借助概念炒作,在二级市场“起高楼”。

2014年9月,暴风集团推出VR眼镜并成立“暴风魔镜”,对外声称自己是“全球最大的VR公司”,也被一些媒体称作是VR行业的领头羊。第二年3月上市后,暴风便连续29个交易日涨停,不到3个月时间,股价从7元暴涨至327元,累计涨幅高达46倍,市值一度接近400亿元。

“楼塌”来得也很快。技术不足、C端体验差、成本开支高企等问题,使得暴风的财务窟窿越来越大,2017年开始,暴风股价一路下滑。上市短短5年后,暴风狼狈退市,股价仅剩0.28元,市值不足1亿元。

上一轮VR热潮延续了中国科技圈“追随硅谷”的一贯逻辑。在彼时媒体的报道中,2016年被称为“VR元年”,那是VR上一次广受关注的时间。

公开数据显示,仅2016年一年,便诞生了3000家左右VR创业公司,投融资案例也随之达到顶峰。易观数据显示,当年VR/AR赛道行业股权投融资事件达241件,是2017年和2018年事件数量之和。

暴风集团的挥泪离场仅是第一波被推倒的多米诺骨牌。2018年开始,行业凛冬渐至,众多VR创业公司走向死亡,就连诺基亚等科技巨头也选择斩断VR业务线或徘徊在退出边缘。

落后的技术和不成形的生态,一刀斩断了大部分创业公司走出来的可能。安信证券报告显示,2018年全球VR头显出货量350万台,同比下降7%,而2017年出货量同比增长一度高达108%,2019年出货量更是仅比前一年增长了40万台,VR头显市场近乎停滞。

“任何技术发展,只要水在搅动,就一定有泡沫”,在VR行业发展历程中,从业者们清晰地认识到,市场和行业之间,总是不断出现“内外割裂”的热度周期。

郭成作为国内最早入局VR的创业者之一,对历次所谓的“火爆”并没有感知,“基本将近十年来,这个行业一直处于低谷,今年才算是有点起色。”不少VR创业者和郭成抱有相同感受,不管外面怎样热闹或冷清,行业内“该干嘛干嘛”。

只不过,今年以来,他们又不得不再一次接受市场的凝视——一个名为“元宇宙”的帽子扣在了他们头上,称他们是“元宇宙”的入口,机构、投资者、大厂再次蜂拥而上,把大量数据、报告摆出来证明“VR又该火了”。

这场从产业链下游发起的掘金运动,“氛围感”十足。投资人、互联网大厂、券商合力推高了大家对“元宇宙”的预期,做多“元宇宙”成为一场集体有意识发出的默契共谋。

VR遇上元宇宙,韭菜不够割了丨氪金
抓住“卖铲人”

 “元宇宙”带来的狂喜情绪,推动VR这个投资界的“过气顶流”再度翻红,但值得投的VR项目已经没那么多了。

在经历了2016年从高处重重摔下后,大家变得清醒而严谨。

易观数据显示,自2017年开始,VR行业投融资数量便一路下滑,去年37件,今年截至6月总共20件,仅是2016年数据的零头。

当一级市场可投资范围缩窄,众多主动和新概念产生联系的二级市场公司开始了上场“收割”。

11月18日,一封元宇宙社交产品的公开信,让天下秀的股价4分钟飙升50亿元。次日,上交所对天下秀及相关责任人予以监管警示,称在“元宇宙”等相关产品、技术处于当前市场高度关注的热点时期,公司通过非法定披露渠道发布关于“虹宇宙”的相关内容,但公司实际并未参与AR、VR、MR及相关硬件技术研发,亦无相关硬件技术储备或专利,公司主营业务也未发生重大变化。

类似天下秀的公司俯拾皆是。近期人民日报喊话“元宇宙”后,11月18日,宇宙概念板块中69只股票有60只股价均下跌,其中,29只跌幅超过5%。

概念股花样迭出,但目前为止真正吃到“元宇宙”红利并有业绩支撑的,只有那些“卖铲人”。

从技术角度看,代工之王争霸赛的角逐者们,依旧在上游牢牢把握着赛道的整体进程。

华西证券指出,光学和显示是VR/AR上游核心零部件,决定行业未来走势。在下游生态未完全建立之时,上游产业链技术决定着设备质量、量产进度、成本等。

风起苹果,近日的立讯精密格外受到关注。12月8日,天风国际分析师郭明錤发布研报表示,苹果已经刚开始规划第二代AR/MR头戴装备,预计2024年下半年出货,而它们的初期独家NPI(新产品导入)供应商为“果链”龙头立讯精密。

这一消息带动立讯精密当天股价大涨6.19%,尽管截至立讯精密的2021年中报,VR/VR产品尚未能贡献收入。

上游厂商中,另一大玩家“果链”明星企业歌尔股份也早早切入。

歌尔布局VR/AR的节点,和上一轮VR风口同步。2012年开始,歌尔收获了索尼、三星、苹果、Oculus等一众主流客户,帮助歌尔成功切入VR头显的产品设计、研发到制作组装。

从歌尔的财报数据来看,包含VR/AR头显设备在内的智能硬件板块,正逐渐成为歌尔的“现金牛”。今年上半年,智能硬件的营收和利润贡献百分比分别为37%、36.2%,而去年上半年该数据为23.16%、18%。

VR遇上元宇宙,韭菜不够割了丨氪金
歌尔股份近五年营收构成;来源:Wind
 

反映到二级市场上,2010年至2020年期间,歌尔股价从2.4元涨到37元,10年累计涨幅达1439%。

面对突如其来的火热行情,离市场最远的上游发出的声音是冷静而克制的。一位歌尔的研发人员告诉36氪,“现在的VR就是卖硬件铺市场,没什么特殊环境。”

硬件市场好不好,还要看重要指标出货量。

在各类研究报告中,去年“全球VR出货量670万台,同比增长72%”是被最多引用的数据,且不少机构预测2021年全球出货量将达800万台。但如果将范围收缩至国内,数据并没有那么出彩。

根据华西证券报告,在VR复苏的2020年,国内VR出货量190万台,而今年预测出货量210万台,仅增长10.5%。

吊诡的地方在于,关于出货量的预测也是一个不确定因素。IDC给出的2020年出货量是706万,但2018年时,IDC曾预测2020年出货量将超过3000万,而2016年时该预测数据甚至为6480万。

VR遇上元宇宙,韭菜不够割了丨氪金

IDC 2018年预测数据
 

作为量产的先决条件之一,出货量和市场热情呈现出极度的不对等,这让袁野感到一种“被架起来”的复杂心情。

他是VR公司EM3的联合创始人,“元宇宙”热潮下,如何稳住公司规划的节奏成为挑战。

袁野告诉36氪,资本和消费者预期被提前后,外部节奏变得很快,公司一方面希望可以加快研发进度赶上热潮,另一方面需要保证产品技术足够成熟,这需要在心态上不断地进行平衡。

“大家都知道,智能硬件量产是件很难的事,我们观察过很多同行,在概念阶段还可以,但真正做到量产,会搁置非常长的时间,所以公司成立之初就明确这个能力必须要建立。” 袁野告诉36氪。

 EM3去年5月刚成立,目前完成的三款硬件产品还没有正式销售,为了解决量产难题,公司今年年初在海外用众筹的方式收获了第一批订单。EM3的谨慎推进并不是个例。

VR遇上元宇宙,韭菜不够割了丨氪金

 谈“爆发”尚早

尽管代工环节成熟、海外代表性产品上市、大厂收购VR公司等标志性事件频发,但整个产业离“爆发”仍有漫长的距离。

关于VR这块儿蛋糕究竟能做多大,依旧难以“预判”。但目前来看,能参与分蛋糕的人不多。

市场安信证券的研报明确指出,国内B端出货占比明显高于C端,预计今年B端硬件头显占比达70%以上,C端出货量份额进一步缩小。

郭成已经停掉了公司所有的B端业务,他发现B端客户复购率不高,而背后原因,和整体行业生态息息相关。

“他(客户)不知道拿这东西(VR)怎么赚钱,还是生态链不完整的问题,在这个时期,VR行业能赚钱的点很少,因为C端没有起来。”郭成告诉36氪。

考虑到VR的C端应用还仅限于游戏,渗透率可以通过全球最大的游戏发行平台Steam的VR玩家占比来初步推算。

Steam平台今年11月硬件及软件调查显示,VR玩家占比为1.84%,而这一数据在去年曾有4个月超过1.9%,最高达1.96%,整体来看,今年渗透率较去年没有明显提升。而市场通常认为,一款产品或应用渗透率达到10%至20%左右,才会进入高速增长期,不到2%的渗透率仍旧很低。

VR遇上元宇宙,韭菜不够割了丨氪金Steam平台11月硬件及软件调查;来源:Steam

尽管在大众舆论中,那些看起来更具备“科技含量”VR硬件占据了绝大多数注意力,但前述歌尔研发人员告诉36氪,“元宇宙”如果成立,它的亮点在于软件,软件环境才是关键所在。

开发成本较高和用户数量较少让优质VR内容难以回本,更长的回本周期也削弱了VR内容开发者的开发热情。李鹏表示,内容稀缺问题在五年后的今天仍旧存在。

今年7月,Steam平台应用总量为99105款,其中支持VR的内容为5941款,占比仅不到6%。即便是头部厂商,内容上也没有那么得心应手——Oculus曾砸下大笔资金收买多家内容团队,但Oculus Quest 2目前拿的出手的游戏也只有一款《Beat Saber》,而All in元宇宙的Meta(原Facebook)也在靠十年前的老牌游戏支撑VR内容。

种种桎梏之下,游戏还没能成为VR教育市场的关键武器。北京大学软件与微电子学院艺术系副主任、教授许捷告诉36氪,受到自身交互技术以及与其他领域的接口限制,目前最有价值的VR应用还是和视觉展现有关,例如设计,展示,仿真显示。

VR硬件主要分为主机端VR、PC端VR和一体机,其中一体机是行业普遍发力的方向,也被认为是是VR普及的关键。但郭成不这么想,在商业化方面,他不看好VR直接进入家庭场景,“大家都被Facebook(Meta)影响了。在这个阶段,直接进入家庭的VR一体机,复用率一定不高,强如苹果、微软也没有这个能力。”

至于老生常谈的用户体验,虽然在各大厂商的宣传口径里,市面上各类一体机的屏幕性能和芯片算力较前几年都已有所提升,但真实用户反馈里,不满仍不在少数。

在某头部厂商VR一体机的淘宝评论中,消费者反映“头晕,游戏不耐玩”、“看着模糊晃眼”、“色散严重”,很多用户首次使用后,产品就沦落为吃灰。

郭成在VR赛道摸索了近十年,最终选择线下VR体验店作为落地场景,是他在商业和技术之间无数次平衡的结果。“创业公司没有时间”,他发现,线下体验店是尝试过的一系列业务中,赚钱效率最高的商业模式“哪个地方终端增长速度快,我就在这一阶段把终端铺在哪里,目标就是把终端铺出去。”郭成告诉36氪。

郭成对商业化感到焦急,这也是行业前端共同的心情。

VR并不是新鲜事,但十年来,这项技术都没有被真正市场化,而横空出世的“元宇宙”,正像是对近十年来所有没有市场结果的技术的集合——市场需要一个“新名字”去带动行情,从业者们也需要一个“新名字”去完成用户教育。

可以确认的是,“元宇宙”这个筐里,没有新东西,而包括VR在内的所有现有技术,都仍必须继续打磨、革新,没有捷径可走,而这一切,都不必和“元宇宙”有关。(作者宋新澳对本文亦有贡献)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saz33I05h-zy9IUqw_iT-A

元宇宙的终点,是让穷人醉生梦死吗?

我不知道风,是在哪个方向吹。——徐志摩

  01 

雷军说,过了40岁,他就看明白了,看透了。

聪明,勤奋,都不是成功的原因。

要成功,就要顺势而为。

换句话说,就是要找到风口,在风口上,猪也能飞起来。

   
9月7号开始启动的中青宝,到11月11日,41个交易日,最高涨了4.15倍!

宝通科技、佳创视讯、风语筑、超图软件、万兴科技等多家公司,都跟着蹭蹭地往上涨。

大家回过神,一看,不得了,原来玩的都是元宇宙概念。

元宇宙是金手指!

接下来,科大讯飞、立讯精密、奥飞娱乐、三七互娱、巨人网络、风语筑等公司,纷纷表示,我们在VR、AR、全息影像等领域都有持续关注,都有布局!

10月28日,地球上的的社交之王Facebook,干脆直接改名Meta。

小扎说,咱们玩元宇宙,就是要All In !

一年内,先投100亿美元玩玩。

吃瓜群众都说,为了元宇宙,Facebook,“脸”都不要了,直接叫“面瘫”。哈哈哈。

号称元宇宙第一股的Roblox(罗布乐思),市值一年翻十倍!

管理层说,一年翻十倍,都是意料之中的事情,没什么大惊小怪的。

大小媒体纷纷惊呼:2021年,是元宇宙的元年!

元宇宙的风口正劲。

 02 

世界上的第一部3D影片,是1922年美国拍摄的黑白电影《爱情的力量》。

我国于1962年,拍摄了第一部3D电影,叫《魔术师的奇遇》。

大家进电影院的时候,人手一副3D眼镜。

有人惊呼,看3D电影,真的是身临其境。

哗哗的水,仿佛真的要沾到身上一样。

一刀刺过来,吓得你真的想要四处躲。

然而,几十上百年过去了,3D影片并没有火起来。

2015年的时候,斯基在深圳一家公司,体验了他们的裸眼3D技术。

就是不要戴眼镜,也能看3D。

他们在电脑里面植入软件,捕捉你的眼球。

但是他们的产品,只能看电脑屏幕。

我说你这个东西好是好,但没什么卵用。

屏幕小,内容少,都是些小制作内容,几个人看嘛。

朋友悄悄地对我说,这个东西,在日本好卖!他们授权给日本某公司,4亿多美元!

你知道的,朋友红着脸说:

日本有苍井空老师,苍井空老师的影片,在电脑上看,用这个裸眼3D,最私密了。

个人很享受的。

呵呵呵。

这样说,我确实没有理由反驳。

后来体验了他们的AR、VR产品,几分钟时间,头晕得不行。

朋友说,主要是延迟的问题。现在计算速度、清晰度,都达不到要求。

我说,你这啥玩意?摇头丸啊?

体验感这么差,谁受得了?

 03 

但现在,听说元宇宙真的要来了。

元宇宙,从技术角度描述,其实就是把现在的平面互联网,做成立体互联网。

用大众语言来看,元宇宙,就是要构建一个虚拟世界,平行于现在的现实世界。

要建造这样一个世界,满足三个条件即可:虚拟实境,网际网络,在虚拟世界中制造虚拟物品。

在这样一个虚拟世界中,你自己就是王者。

你想干什么,就能干什么。你想充当什么角色,你就可以变成什么角色。

上帝说,要有光,于是就有了光。

你在虚拟世界中成了自己的上帝。

看过《阿凡达》的人应该记得,主人公杰克只要躺在飞船的床上,接入连接,就可以进入潘多拉星球。

在元宇宙的世界中,只要一个头盔,你就瞬间进入一个虚拟世界。

无论你是窝在沙发里,躺在床上,你马上可以和现实世界说拜拜。

在虚拟世界里,你可以鲜衣宝马,美色美食,英俊漂亮,与现实中永远不可能碰面的陌生人,空中碰杯!

享乐,是虚拟世界的主题。

如果说,当前还是奶头乐的世界;而元宇宙,就直接把你送进了奶牛肚子。

极致的刺激,也极致的空虚!

你在40岁,就不想活了!

你每天,只要维持着生命体征,吃饭睡觉。除此而外,你就可以选择绝对躺平。

戴上一个头盔,就可以享受着莫大的满足。

高科技,低生活。

精神世界极致富有,至于实际生活,管他娘的!

穷人在虚拟世界里醉生梦死,富人在现实世界中海阔天空。

我思,故我在。

人类,再也不用自卷。

黄金地段的高价房,名校的炫耀光环,万人羡慕的红地毯,令人咋舌的高薪水,压力,焦虑,紧张,艳羡……

什么民主党、共和党,什么驴啊、什么象啊,什么占领这里、占领那里。

这一切,都不存在的。

没兴趣!

人们在虚拟世界里,选择极度自由。

而寡头们,大资本家们,更是乐呵呵。

他们在下一盘巨大的棋:

你们失去的只是现实,得到的却是一切!

 04 

魏晋时代的陶渊明,在《桃花源记》里面,构建了一个理想的乌托邦。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乌托邦中的人,都是“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在时间上,更是“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但是,他这个乌托邦,小得不能再小,也仅仅是他一个人的梦想而已。

明清的施耐庵,在浩淼的梁山水泊,构建了一个男人世界的乌托邦。

 

大碗喝酒,大口吃肉,大秤分金银!

但最后还是“损之十之七八”。

一个乌托邦世界,轰然倒塌。

 05 

《圣经》有云:语言与神同在。

元宇宙,用代码这种语言,构建了一个全球的乌托邦世界。

在这个乌托邦的世界中,绝大多数人,已经失去了价值。

我们虽然快乐地活着,却已经死了。

在元宇宙世界,我们只需要,保持着一具行尸走肉,或许才是大势所趋。

来源:老司机野驶(ID:lsjyeshi)作者:铜奖斯基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pAUdKqXIdJifPk-h2iV6vQ

元宇宙“头茬韭菜”开割:付费课、杀猪盘、会员费、加盟代理

Tech星球(微信ID:tech618

 翟元元、陈桥辉

“元宇宙”概念成了火爆的话题,互联网巨头也纷纷入局,国外有Facebook更名Mate,专注于元宇宙生态,国内有字节、百度、腾讯等企业参与元宇宙底层技术搭建。

 

“元宇宙”概念喧嚣的背后,鱼龙混杂,也让看中商机的人趁机蜂拥而入,其中不乏割韭菜的行为。

 

有人叫卖元宇宙概念的付费培训课,有人将“杀猪盘”包装成元宇宙项目,甚至还有很多人摇身一变成“元咪蒙”,“虔诚”布道背后却是为流量变现。实际上,元宇宙作为当下火爆的噱头,作为新商业现象还为时尚早,如VR、AR、区块链等行业作为元宇宙聚集地,并未真正成熟,但“再不进入元宇宙时代就迟了”的焦虑,却在互联网漫延开来。

 

“到底什么是元宇宙我真不知道,就这么突然火了起来,好像还能赚钱,于是我就报了元宇宙培训课,但听完后云里雾里的,然后还让我们每人花了1000多元买了剩下的付费直播课,现在想来应该是被骗了,这些内容讲的压根就不是赚钱的,全是广告。”报名了“元宇宙”付费课程的李星告诉Tech星球。

 

除了像李星这样买元宇宙培训教程被割韭菜受骗外,还有很多如非法的NFT、区块链,以及杀猪盘也都披上了“元宇宙”概念的外衣,不少人因赚钱的诱惑深陷其中。

 

挂羊头卖狗肉的事屡有出现,在这些光鲜亮丽能赚钱的“元宇宙”概念背后,割韭菜的故事也在不断上演。

 

 

元宇宙“头茬韭菜”开割:付费课、杀猪盘、会员费、加盟代理

爆火的元宇宙培训课,10天收入160万

 

“元宇宙”未至,割韭菜已来。业界关于元宇宙的讨论与争议尚未达成共识,但一场围绕元宇宙的饕餮盛宴已拉开帷幕,部分元宇宙导师们已凭借元宇宙课程收入100多万。

 

日前,一张流传在多个社群里的截图显示,一个名为《元宇宙第一课》的培训课程一日新增用户370人,日活跃用户近1200人,日收入超9万元,累计付费用户2673人,累计收入近160万元。

 

据Tech星球了解,该课程来自小鹅通平台。小鹅通商务人员告诉Tech星球,《元宇宙第一课》是10月27日开通的店铺,10天左右的时间已经挣了160多万。

 

按照小鹅通员工的指引,Tech星球检索到了《元宇宙第一课》的课程,原价1888元的课程促销价格为688元,“一次688,逐浪元宇宙十年”。不包含书的话,收费600元。该课程一共有十节课,课程目录显示,课程主要讲元宇宙兴起、元宇宙特点、元宇宙经济学、元宇宙六大技术全景图、元宇宙投资机会与风险等。

 

其中一位主讲人为易欢欢,其个人介绍为:全球第一套《元宇宙》丛书作者,中国顶级科技分析师,“中国的玛丽米克”,多家千亿公司的顾问与战略投资人。

 

元宇宙“头茬韭菜”开割:付费课、杀猪盘、会员费、加盟代理

 

课程介绍颇具成功营销学风格:元宇宙时代赢的人将享受几十倍,甚至上千倍的财富增长,与谁为伍?如何下注?答案就在《元宇宙第一课》。

 

该机构还在10月19日注册了元宇宙第一课公众号,账号主体显示为公司为广州市易股信息技术服务有限公司。该公司主要经营项目为:数据处理和存储服务;软件开发;信息系统集成服务;信息技术咨询服务;广告业;增值电信服务。最重要的产品为“易选股”网站及公号。看来这家公司从股票市场,到元宇宙领域切换自如。

 

此外,《元宇宙第一课》第13期相关推介工作还在元宇宙产业联盟公众号进行。该期课程特邀嘉宾马天诣进行课程分享。资料显示,马天诣为民生证券研究院通信行业首席分析师,北京大学数学系金融统计硕士,证券从业7年,“中国元宇宙经济研究第一人”。

 

元宇宙联盟,自称全国第一家元宇宙协会,联盟通讯录成员435人。几日前在公众号宣布,11月7日举行元宇宙村筹建会议。该公众号注册主体为北京旗点未来区块链科技有限公司。

 

不仅在小鹅通,作为知识付费主阵地之一,“得到”平台也出现了元宇宙课程。

 

打开得到App便可看到,“热门课程”榜单第一名的课程为《前沿课.元宇宙6讲》。该课程价格为29.9元。课程详情页下显示,目前已有41000多人购买课程。以此计算,该课程已经收入近124万元。

 

元宇宙“头茬韭菜”开割:付费课、杀猪盘、会员费、加盟代理

 

《元宇宙6讲》主理人介绍一栏中显示,主理人陈序,零碳元宇宙智库MetaZ创始人、FT中文网NFT顾问、《麻省理工科技评论》中文版前首席顾问。

 

课程共包含6节课,总时长在一个小时。主要讲元宇宙是什么,实现要素,实现方式,元宇宙技术逻辑,实现元宇宙个人社会要做什么准备,元宇宙机会风险等等。

 

学习完《前沿课.元宇宙6讲》,还将颇有仪式感地收到签有主理人签名的毕业证书,有网友在得到上晒出自己的元宇宙课程毕业证书,听元宇宙课程、晒结业证书成了新的“社交通行证”。

 

然而学习效果如何?该网友表示,“虽然听完了元宇宙课程,但对于元宇宙本身却并不十分理解”。

 

元宇宙“头茬韭菜”开割:付费课、杀猪盘、会员费、加盟代理

 

除了《前沿课.元宇宙6讲》,其他知识付费KOL也在付费课程之外增加了元宇宙相关音频内容。例如,卓克科技参考,购买其课程的价格是299元,其课程详情页显示已经有4.5万用户购买课程。元宇宙相关内容虽然没有成为其收费项目,不过在他更新的内容中,也有“元宇宙:能模拟真实世界吗”的免费音频内容。

 

 

元宇宙“头茬韭菜”开割:付费课、杀猪盘、会员费、加盟代理

打着元宇宙招牌的杀猪盘,打金、会员费“割到手软”

 

在资本逐利的时代,元宇宙概念难免不会成为一个割韭菜的场景,而以区块链和打金游戏为噱头的割韭菜场地早已遍地开花。

 

Tech星球在QQ、微信等平台发现,不少币圈和杀猪盘的人开始推出和参与“打金游戏”,还建立了相关的社群。

 

一位叫李明的操盘手告诉Tech星球,看似能赚钱的打金游戏,实则是一场杀猪盘。目前这种打金游戏诈骗方式主要有三种。

 

其一,是将杀猪盘游戏包装成元宇宙能赚钱的项目,例如有一个叫元宇宙企鹅农场的游戏,号称实体公司托底,实则根本不是公司行为,不少人被套牢。

 

该元宇宙游戏延续了杀猪盘最爱的线上养殖玩法。例如,游戏内一个白萝卜的购买价格为125元,种植白萝卜需要10小时的成熟期,一季可收入90元左右,一天可种植2季,总收入160~180元。种的越多收入越多,平台随进随出,点对点交易玩法。

 

此外,游戏平台还会让老玩家带新玩家,通过高收益分成鼓励他们不断发展下线,让新玩家的游戏资金供养老玩家的收益,保证整个游戏的资金链不断。

 

元宇宙“头茬韭菜”开割:付费课、杀猪盘、会员费、加盟代理

 

但如果老带新的速度更不上,也就意味着流入游戏的现金减少,从而无法供养上层的玩家,于是整个游戏就会崩塌,平台此时也不会继续维持游戏的运行,于是会停止用户提现,并在群里发布公告说系统维护,实际上是为了跑路。

 

元宇宙“头茬韭菜”开割:付费课、杀猪盘、会员费、加盟代理

 

一位业内人士表示,“短周期内能够获得巨额的回报,是吸引众人参与的主要原因,而且这种隐蔽式的传销模式,让其能够壮大人群,扩充了新的资金来源。但殊不知,一旦平台方跑路,资金链断裂,那么这个资金盘大厦将会瞬间倒塌。”

 

还有一种割韭菜的方法,是利用“小白”对元宇宙游戏不理解,推出付费教程。例如,目前海外流行一种叫“RACA”的元宇宙游戏,国内有不少币圈的新玩家希望参与其中,但苦于没有路子,于是就有人会在闲鱼、贴吧等平台出售相关的高收益回本教程,并需要缴纳一定的入场费或者会员费,价格多在1000元甚至几千元左右,有人光靠这种收会员费,每天收入可以达到万元以上。

 

元宇宙“头茬韭菜”开割:付费课、杀猪盘、会员费、加盟代理

 

最后一种割韭菜的方式,则是直接诈骗。例如,在一些元宇宙游戏群内,人为发布钓鱼网站,以空手套白狼的方式,骗取玩家的钱。Tech星球发现在某社群内,有玩家因为误点钓鱼网站,已被骗几百万元价值的虚拟币。

 

元宇宙“头茬韭菜”开割:付费课、杀猪盘、会员费、加盟代理

 

其实,此前有不少类似的新闻报道,但难敌过高收益的诱惑,诈骗数额从几千到百万之巨的人比比皆是,如今在元宇宙概念包装下仍层出不穷的上演。

 

 

元宇宙“头茬韭菜”开割:付费课、杀猪盘、会员费、加盟代理

“元宇宙”成 KOL 量产地,流量营销花样多

 

在抖音上,元宇宙话题下的视频播放量高达7.8亿次,其中不少主播借助抖音进行元宇宙的传播。而在小红书上,跟元宇宙相关的笔记已高达2万多篇,元宇宙相关词条多达20多个,包括元宇宙股票、元宇宙概念股、元宇宙龙头股、元宇宙服装、元宇宙艺术展、元宇宙币等各种元宇宙衍生周边。

 

很多突然“冒出”的KOL通过内容种草消费者,以办会、加盟代理、打赏的流量营销模式赚钱。

 

比如,抖音上市场会有一些免费的元宇宙直播课,但要想获得更多的商机,仍然需要参加线下的元宇宙大会,入场费基本在几百元左右,一场几十人上百人的规模,举办方差不多可以获得十几万元的收入。

 

元宇宙“头茬韭菜”开割:付费课、杀猪盘、会员费、加盟代理

 

此外,有些直播打着元宇宙的概念,并不会真的讲元宇宙的知识,反而是告诉观众如何加盟项目赚钱。

 

网友王淼表示,直播快完的时候,主播会让观众加入抖音粉丝群,以获取更多的元宇宙知识,但真的进入群中后才发现,讲的都是区块链、NFT、知识付费等东西,然后还需要交500元成为代理。

 

元宇宙“头茬韭菜”开割:付费课、杀猪盘、会员费、加盟代理

 

“许多小白不知道什么是元宇宙,反正能赚钱,于是就交了代理费,最后发现所谓的元宇宙赚钱项目原来是代理卖课和营销,就这样无形的被套路”,王淼说道。

 

元宇宙“头茬韭菜”开割:付费课、杀猪盘、会员费、加盟代理

 

年轻人种草社区小红书,也是各种KOL传播元宇宙“主阵地”。

 

人人皆可元宇宙,无论博主之前从事何种职业,关注何种领域,都可以“科普”一下他们理解的元宇宙,并从元宇宙概念中分得一杯流量羹。

 

股票推荐专家,围绕元宇宙技术相关概念股给网友做股票推荐,“元宇宙下一个爆点:第四代半导体横空出世”,“重中之重,抓好主线元宇宙”。

 

文化博主,之前更多围绕性别议题提供情感类泛知识分享,如今开始科普元宇宙。有一位博主在视频中表达了对元宇宙的悲观态度,“目前全力在推动元宇宙开发的先驱者们,例如扎克伯格,他将会导致几千年人类文明的后退,也必定在未来的世界被钉上耻辱架,成为人类历史的罪人”。

 

元宇宙“头茬韭菜”开割:付费课、杀猪盘、会员费、加盟代理

 

该博主在小红书上拥有近20万粉丝,自称500强总部高管,元宇宙视频是她为数不多点赞量过万的视频之一。目前该条视频发点赞量高达1.1万,有近800名网友评论留言,有人支持她的观点,有人称其为“元咪蒙”。

 

通过高知和高收益作为诱饵的“元宇宙”,吸引眼球但怎知背的割韭菜“套路”,却是一环套一环,让人防不胜防。

 

(文中出现的王淼、李星、李明皆为化名)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FCoguLsNilQbJ5HUSV_Z7g

搞互联网的人,都惦记上了元宇宙

作者 | 唐宁街的猫小姐

数据支持 | 勾股大数据(www.gogudata.com)

搞互联网的人,都惦记上了元宇宙

一则更名传言,让今年的Facebook的开发者大会变得让人格外关注。

美东时间,10 月 29 日早上10点,Facebook一年一度的开发者大会。扎克伯格面对无数来者高声宣布:“今天,我们有一件重要的事情要跟大家分享,那就是确认公司更名消息,新公司名为——Meta”。

不仅于此,扎克伯格还前所未有认真细致、完整地阐释了对元宇宙的认识和战略规划,以及目前在元宇宙领域上所取得的各项进展。

就连经典的大拇指标识也被撤下,取而代之的是一个类似于“无穷尽”的LOGO。

搞互联网的人,都惦记上了元宇宙

看得出来,Facebook对元宇宙的看好程度,远远超出了所有人的想象。

 

究竟是什么原因,让一直高光崛起,现在还高速发展中的Facebook突然大船掉头,扎进一切还在刚刚混沌初开一切都充满着未知的元宇宙世界中。

1

小扎也头疼

 

 

Facebook的更名与元宇宙有关,其实是在情理和预料之中。

从之前的动向来看,这一布局早晚是早晚的事情,只不过没想到来的这么快。在一周前,这还只是传闻。

最近小扎也是不断在各种场合,各种尬吹虚无缥缈的“元宇宙”概念,以至于让外界有种觉得Facebook正处于“老年危机”焦灼感。

搞互联网的人,都惦记上了元宇宙

事实也的确如此。

Facebook现在面临的瓶颈,是PC互联网时代崛起的巨头走到现在都面临的问题:核心用户不再年轻,新增流量越来越难,商业模式过于单一,政策监管持续加码。

前几天Facebook三季度的成绩单中,也看出了多项指标不及市场预期,比如广告收入增速的持续放缓。

搞互联网的人,都惦记上了元宇宙

同时,Facebook的第三季度显示全球日活用户数达19.3亿,同比增长6%,但较上年同期12.3%的增速严重放缓;月活用户数达29.1亿,同比增长6.2%,较上年同期11.8%同样严重下滑。

这还是去年突发的新冠疫情促使消费者转为线上消费大大推动数字经济发展的利好背景下。

从Facebook本身App的用户黏性来看,如果用指标DAU/MAU这一指标来衡量,其平台的用户黏性持续维持在66%,但也是到了下去容易上去难的普遍瓶颈区间。

2020年Tik Tok全球下载量超过了Facebook,后者在北美市场陷入了用户“0增长”困境,而且在“0增长”背后伴随的是大量年轻用户的流失。

搞互联网的人,都惦记上了元宇宙

事实上,不止小扎一个人遇到了困境,细看整个互联网时代的红利似乎都在慢慢消退。

截至 2021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达10.11亿,较去年12月增长 2175 万,互联网普及率达71.6%, 较2020年12月仅提升1.2%。而手机网民规模达10.07亿,与去年12月基本持平。

搞互联网的人,都惦记上了元宇宙

尤其是从去年底至今掀起的全球新一轮反垄断浪潮,无不都在宣誓着这场因移动互联网而来的流量增长空间正在触顶,流量红利也在逐步消失。

流量就是生命,时代洪流之下,再大的厂也不免产生生存忧虑。

2

大厂争抢“未来船票”

 

可能有人会问什么是元宇宙?

过去几百年来,人类社会财富膨胀过程指数式增长,背后正是由于从传统的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再到信息化科技社会,社会效率越来越高,它是不断信息化、数据化、全球的进程,也是经济容量不断指数式飙升的进程。

也只有这样,才能容纳得下足够多的超级体量的巨无霸企业。

 

而虚拟无边界的元宇宙,无疑是契合下一个进程的最好产物。

其实元宇宙,可以理解为把现实世界的所有事情,投射到虚拟世界中,甚至虚拟世界的规模会比现实世界更大。

我们可以回想一下斯皮尔伯格的电影《头号玩家》,其实那就可以理解为“元宇宙”在游戏中的样子。

搞互联网的人,都惦记上了元宇宙

在扎克伯格的“Meta”里,社交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将来我们还能看到社交、工作、教育、游戏、旅游等多领域发展的潜力,这是可以把我们现实社会生活中的各种形态都收录囊中的神奇世界。

不过,按照小扎的意思,现在元宇宙还处在早期阶段,游戏只是目前大家最能理解的地方,也是最容易被接受的地方。其实如果未来技术成熟,元宇宙确实完全可以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比如可以通过它和好友下棋。

搞互联网的人,都惦记上了元宇宙

在元宇宙这一概念中,Roblox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此后,Facebook、谷歌、亚马逊、微软、字节跳动、腾讯、阿里等纷纷投身元宇宙建设,如字节跳动90亿元收购专注于移动VR一体机的创业公司Pico,加码元宇宙赛道布局;后有腾讯申请注册“QQ元宇宙”“王者元宇宙”等商标,而阿里则是盯上了NFT。听说国内某家著名投资巨鳄甚至内部定下了年内要投50家元宇宙游戏公司的KPI目标。

搞互联网的人,都惦记上了元宇宙

迅速拥抱元宇宙的互联网企业们究竟能获得什么?

很简单,一切都是为了新增的流量——通过新概念把社交的价值升级,挖掘新流量,说人话就是另起一个炉灶,吸引新的流量去玩。而元宇宙则是最好的故事,正如Roblox所描述的元宇宙背后不仅有社交,还有年轻化的受众群。

而互联网企业们切入元宇宙赛道主要从内容、社交和以VR/AR为主的硬件三个方面,VR的技术突破是掀起元宇宙浪潮的主要推力,自不用多说。

因此,内容和社交层面上的考量才是互联网企业们入局元宇宙的主要因素,Facebook、腾讯和字节跳动在此方面表现得最积极。

但入局总会有各自的方向,从某种意义上说,Facebook押注的或许是VR而非元宇宙。

搞互联网的人,都惦记上了元宇宙

VR的市场前景虽好,但上一次VR从风口变成洼地的“前科”足以让资本望而退步。因此Facebook把VR包装成了元宇宙,顺带升级一下企业文化和价值。

如果以元宇宙八要素的逻辑看,腾讯主要从内容即游戏方面切入元宇宙。同Facebook社交疲软一样,游戏产业也陷入营收增长但用户停滞甚至下滑的困境。

在注意力时代,以三四年为研发周期的游戏已经不符合当今时代潮流,迎合风口的快餐游戏成为了游戏厂商的主要研发重心。

和腾讯主动推动元宇宙不同,字节跳动更像是被绑上了“元宇宙”的战车。正如Face book一样,短视频也面临着信息流和短视频带动的广告收益也面临天花板的危机。

因此,从2018年开始,字节跳动就已经展现出入局游戏的野心,入股代码乾坤自然理所应当。而后收购Pico入局VR也在情理之中,无论是短视频的发展还是全新的广告形式,都绕不开VR的技术支持。

3

伪风口 or 真未来

 

 

假设技术已经可以让我们马上进入《头号玩家》里的绿洲世界,并且像刘慈欣在《中国2185》里面抛弃躯壳完全虚拟化,成为一种新物种。

那么我们真的能在这里永享爱丽舍乐园的快乐吗?

在这样的赛博世界,马斯洛需求最底层的生理基础已经不存在,我们可以轻而易举获得物质带来的快乐,但互联网的本质没有改变,它只是更大更立体,大到真正全方位覆盖我们的生活。

搞互联网的人,都惦记上了元宇宙

事实上,在Roblox给出的元宇宙设定中,元宇宙更像是一个乌托邦、桃花源。因为什么都想要的元宇宙,对于UGC治理的难题,还未有真正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案。

同时这个虚拟的世界,究竟也需不需要一套维系社会关系的伦理价值、经济体系、货币系统、文化体系,甚至法律监管体系?

而元宇宙则在倡导开放性和自主性,这在当下来看似乎并不现实。

在元宇宙的概念中表示,元宇宙包罗万物,最理想的状态是现实中有的东西元宇宙里都有,现实中没有的东西元宇宙也有。

内容丰富,人群多样化,想人之所不能想是元宇宙最吸引人的特征。

与此同时,元宇宙作为去中心化的平台还要求开放性,允许玩家自由进入,允许玩家更自主地添加内容。但这种无节制的开放性和自主性对于UGC平台而言都是一场灾难,因为需要平台引导用户进行自主克制,但并不是所有用户都有这个“纪律性”。

所以当下元宇宙概念更多的是以游戏的形式呈现。

搞互联网的人,都惦记上了元宇宙

凡是社会,无论真实还是虚拟的社会,必然需要遵循一些最基本的“规则”,这种“规则”可能不是现实社会那些纷繁复杂逻辑缜密的法律条文,而是有虚拟用户逐渐形成(或养成)一致规范意识。

毕竟开放性、自主性和规范性本来就存在统一悖论,想要最终形成有规范性虚拟社会世界,在时间上可能要很久才能出现。

人类从石器时代的古猿人发展成现在的高度社会人,也经过了上百万年。

此外,元宇宙的出现,还有重要的时点值得注意——去中心为特征的区块链、数字货币等技术兴起,全球化停滞甚至倒退,人类需要寻找新的联系和沟通机制,寻找新的资源分配方式,再自组织、重新建立一套游戏规则。

而5g、VR、AR、云计算、大数据等等都只是元宇宙众多环节里的一小部分,需要长期建设,并需要用户去适应。因为一个新技术能否普及,还要看生态是否建立起来,包括庞大的硬件和软件系统,更有人的需求。

也就是说,由于技术和人性所限,元宇宙不会一夜到来。

4

结语

 

 

就现在来看的话,元宇宙还仅仅是个很早期的概念,一个在未来二三十年间要经历无数次风口和泡沫的概念。

即使是如此看好元宇宙的扎克伯格也不得不承认,“元宇宙真正对公司业绩产生贡献,至少还要再等十年。”

虽然当下距离实现元宇宙的远景尚有距离,虚拟世界和真实世界的大门已经打开,无论是从虚到实,还是由实入虚,都已经成为不可阻挡的趋势。

但是,希望不管是互联网巨头还是用户在真正踏入那片由天量数据构筑的虚拟世界之前,想清楚自己到底想要什么,以及,再想想。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Ooje_XFX2wMSFEBrMYwlv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