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月收入上2万的只有70万人?

中国月收入上2万的只有70万人?
原创:碧树西风
来源:记忆承载(ID:wodqbs)
本文已获授权

 

网上公布一图,据说是专业机构的,2019人均收入分析报告。

 

中国月收入上2万的只有70万人?

也就是说,月收入大于2万的,只有70万人,小于500的有2.2亿,小于800的有4.2亿,小于1000的,有5.4亿。

我相信这里面有很多是小孩,哪怕你爸爸是马云,只要你没参加工作,那还是没收入嘛。

所以我们不去讨论数值小的那部分,那部分没有参考意义。

数值大的这部分也让人很惊讶,月收入大于5000的,只有7000万;大于1万的,800多万,大于2万的只剩70万了。

说实话,这数字,我很难相信。

当然,这份报告是专业机构给的,人家吃这碗饭的,咱也不好表示质疑。

我权且相信他们的统计是准确的,即便如此,这份报告也没啥价值。

因为:你关心中国人挣多少钱是没意义的,不如关心中国人花多少钱。

之所以会产生这句话,是因为没有中国人真的会告诉你他赚多少钱,事实上,这本来就是一笔糊涂账。

我给你举个例子。

比如广州那个卖鸭腿饭的老板,有7栋楼在收租。

如果在网上,他可能很随意的就说出来,自己有7栋楼在收租,你注意,是7栋,不是7套。

但真让他报税的时候,这些也许就变成一笔糊涂账了。或许他最后能告诉你,虽然他是收租的,但是今年亏损了。

你不要笑,这很常见。收过路费都能亏损,收租为什么不可以呢?

我再给你举个例子。

以前二胎没有放开的时候,我们有个供应商,一个老板在饭桌上跟我们聊他二胎罚款的事情,他属于超生,缴纳了家庭年收入的三倍。

我们问他交了多少钱,他说不到20万,也就是说,他的家庭年收入只有6万多。

他太太也在他公司,两口子平均一下,每个人每个月不到3000块,几乎是卡着当时的个税起征点给自己发工资。

严格意义上讲,你说他们两口子月薪不到3000,是不是事实?

是事实。

工资单上很清楚。

但这件事和他们的消费能力有没有关系?没有。他们家光排屋都有好几套。

中国有很多老板是公私不分的,他往往会把个人消费用公司的钱去买单。

严格意义上讲,这是违规的。

正确的做法是什么?

公司的钱就是公司的,个人的钱就是个人的,公司的钱如果要归到个人名下,要变成你的工资,奖金,或者股份套现,你再拿去消费。

理论上是这样。

但你真的要把诸如上述各种事情执行到底,需要大量的资源。

我给你举个例子,比如在美国,这种事很难发生,因为他们各个环节卡的都很牢。

在美国,你说你拿着一麻袋现金去买房,可不可能卖给你?不可能。

你拿着一麻袋现金去存钱都不让你存。

他们有非常复杂的流程,所以华人赴美,首先要适应的就是税务和律师。

你得给自己找个税务顾问,给自己找个法律顾问,弄清楚各种细节,否则你随时会引来大麻烦。

但你知道这个代价是什么?

美国一年20万亿美金的GDP,光律师们就耗费了1万亿。

也就是说美国一年的经济活动,有5%都消耗在各种诉讼上。

而对比过来,我们在这上面的损耗非常小。

这就是告诉你,任何事,都有代价,弄清楚一件事,得花钱的。

很多公知给你讲故事的时候,从来不谈价钱。

他们总是给你讲,某家饭馆的服务特别精细,但他们没有告诉你,要收取15%额外的服务费。

中国人绝大部分还是图实惠的,甭管他有钱没钱。

你看到很多人跑去巴黎,排队买奢侈品大牌,觉得他们很有钱,其实她们只是图便宜。

因为她们在国内也要买,去产地买,价格低,免税,她只是为了省钱。

有的那人,上飞机前穿一双要扔的旧鞋子,穿一身要扔的旧衣服,背一个要扔的旧包包。

到了巴黎直接奔赴奢侈品店,一身捯饬好,旧的扔掉,穿戴齐全就回来了。

你看着她们买奢侈品一掷千金,真让她们掏个十欧的小费,扣扣索索舍不得。

这个细节很清楚的反应了国人现阶段的消费理念。

买房他们肯的,因为那是投资,他是为了能涨,要是房价不涨,所谓刚需马上消失。

买豪车,买奢侈品,他们肯的,因为能够拿出去让别人看到,有面子。

LV的垃圾桶,LV的垃圾袋,C.Gilson的内裤,你看看国内有没有销量?

没有的。

你又不是超人,你总不能把内裤穿在秋裤外面。

人家看不到,贵有什么用呢?

富贵不还乡,如锦衣夜行。

所以你想一想,假如我们搞成像美国那样,把每个人的收入弄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好不好?

当然好,我相信绝大部分人都举双手赞同。

代价是,每年花费10%的收入在这件事上面。你再去问大家,肯不肯掏腰包,全都不吱声了。

我给你举个例子,90年代的时候,我念中学,我妈在物价局工作,暑假里我常常跟着她社会实习。

物价局今天比较安耽,大家不太熟悉了,90年代是个很active的部门。

因为那个时候市场经济活动比较混乱,很多人对商家不明码标价,以及各种价格的大幅度波动都有不满。

比如医疗,教育,这些领域的价格,在当年都是非常敏感的社会话题。

那个年代还有计划经济意识形态的残留,物价局主观情绪上,还是希望把一切都弄清楚,虽然市场已经放开了。

他们指望彻底弄清楚市场里不同商品,不同服务的价格波动,然后有效的管理起来,如有违规,进行查处。

但一接触就发现预算不够。光靠编制内的那点人,企图控制市场,根本不够。

控制不了怎么办呢?那就招了一堆临时工。编制你是没法扩大的,一个局多少人就多少人,活干不完,咱就招编外人员。

人多了一定能搞定么?不一定的。

编外人员不是铁饭碗,一点顾及都没有。你给了他临时的权力,他马上就到商家那里吃拿卡要,引起一堆问题。

那怎么办?是不是还要监督这帮人?怎么监督?

继续扩大队伍?招更多的人?

这就像过去是一个人写代码,写不完,招来10个人,越写BUG越多,又招了10个来改BUG,20个人,需要分工,测试团队,又10个,需要职业的管理者,又招了5个项目经理,项目经理们开始扯皮,又招了项目总监……

最后一个人的活,你整50个人,都搞不定,这在软件工程里叫做《人月神话》。

当年物价局遇见过一样的问题,只可惜那年代《人月神话》都还没出版。

最后搞不定怎么办呢?只好放弃。不再那么active,不再企图从细节上控制市场。

他们不再需要编外人员,说白了,就是领导弄明白了,现阶段,这事儿弄不成。

所以后来的方式就是如果有人打举报电话,那就去查,如果没人举报,就随它去吧,市场自有市场自己的调节方式。

这就是我们的现实,你告诉老美花很多钱在税务顾问,法律顾问上,他们能接受。

你告诉咱们的人,他们不能接受。即便打官司,他们都想着免费。

所以书在美国卖的非常贵,因为老百姓接受知识付费。但是在我们这里,互联网的宗旨一定是免费的。

你只要说免费,可以白嫖,马上会发现所有人都支持你,只要说收费,切~,一哄而散。

那我们怎么办呢?弄不清楚收入,怎么调节贫富呢?

我们有适合我们情况的办法。

四个字:外汇管制。

说白了就是肉烂烂锅里。

我弄不清楚你的收入是吧,我也不想弄清楚了,反正你的钱不还是在这个市场里花么?

就像我前面说的那个小公司的老板,计划生育我只能罚你们家20万,感觉有点欠。

但你的钱能干啥呢?你只能买房嘛。

你买的房子的价值主要集中在土地上,也就是说,我通过卖地,又把钱拿回来了,这钱又可以修地铁,修公路,雇佣民工,提供就业。

钱,始终在自家经济体里内循环。

当我想调节贫富差距的时候怎么办?

比如你买了一堆的商铺,平常你收房租,转嫁给消费者。还特么跟我哭穷说你收房租收亏损了。

我雇不起一堆人去查你,没问题,我有别的招,咱走着瞧。

现在就业不景气,我只要许可摆地摊,摆地摊抢的谁的生意?难道能抢淘宝的?抢的只能是实体店铺的生意。

好,三个月内,是实体店铺老板兜里的钱,转移到了摆地摊的人兜里。

三个月后呢?实体店铺开不下去,哥不租了,谁继续买单?自然是店铺的业主买单。店铺的业主兜里的钱,转移到了摆地摊的人兜里。

你看到了,总有办法来调节。

你说你鬼灵精,想抵押商铺,我可以通知银行,降低比例;你说你要卖,我可以限售。

你生气了,友谊的小船说翻就翻,咱以后都不做朋友了,我以后再也不会买,看你的土地怎么卖。

没事儿,你放心,赶明儿鼓励一下,你又会买了。

办法有一千种,成本都不高,这比耗费大量GDP在律师身上,更能提高大多数人的幸福感,尤其在一个大多数人收入还不高的阶段。

咱们作为老百姓,如果真的想知道别人的收入,看这种数据是没用的。

我教你个最简单的办法。

你去看看自己所在城市,那些每年学费超过10万的私立学校,除了长江七号里面那种极特殊的情况,这些家庭的月收入绝对都在4万以上。

把这些年学费超过10万的私立小学,私立初中的在校生加起来,乘以2(父母),再乘以2(没统计高中,大学的那些家庭),你所在城市月收入大于2万的人,只会比这个数字多得多。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U_6NGr2dpqM43eBdb7jMLQ

​没穷过的人真不懂!求求专家,別再催大家生孩子了……

​没穷过的人真不懂!求求专家,別再催大家生孩子了……

作者| 猫哥

来源| 大猫财经(ID:caimao_shuangquan)

 

01

六一儿童节,梁建章又又又又来号召大家生孩子了,比亲爹亲妈催得还凶。

 

作为携程董事长,梁建章事业、学问两不误,跨界当“人口学家”已经8年多了,他作为人口学家的知名度,一点不亚于企业家,搜索“梁建章+人口”这两个关键词,居然能找到326万结果,这是积累8年的成果:

 

​没穷过的人真不懂!求求专家,別再催大家生孩子了……

 

作为互联网著名前浪,梁建章的履历很厉害,初三就上复旦少年班,21岁拿了乔治亚理工学院硕士学位,1999年回国创立了携程网,很成功,然后他突发奇想回美国深造,读的却是冷门的人口学。

 

梁建章的深造是认真的,从2007年到2011年,他整整花了五年时间在斯坦福读书。这期间,还自费拍摄了一部介绍中国人口问题的纪录片《中国人可以多生吗?科学探讨中国人口问题》,开始呼吁大众关注人口政策。

 

拍摄纪录片时,梁建章认识了北大社会学系教授李建新,之后两人合作著书多部,矛头直指计划生育政策,出版前因为敏感,曾被好几家出版社拒绝。

 

​没穷过的人真不懂!求求专家,別再催大家生孩子了……

2014年本书再版时,书名被梁建章改成了《中国人可以多生!》

 

此后不久,梁建章联合30多位主流经济学家和人口学家共同发起一份签署建议书,呼吁尽快停止计划生育政策。

 

从此,梁建章就开启了年年催政府放开生育、催大家多生孩子的模式。

 

效果不错,2013年“单独二孩”的政策就出台了,2014年新生儿数量有了明显的回升。到2015年又推出了全面放开“二孩”的政策,新生儿一下增加了一百多万人。

 

只不过,从2017年开始,新生儿人数又开始下降,连续两年都创出20年新低:

 

​没穷过的人真不懂!求求专家,別再催大家生孩子了……

 

02

于是这几年,梁建章的号召一直没停。

 

他陆续出了两本新书,为了扩大影响力,他还拉上马云做推荐:

 

​没穷过的人真不懂!求求专家,別再催大家生孩子了……

 

可能觉得大家都不积极响应号召,他专门用数学公式苦口婆心地说,就算有少数家庭生三个四个,人口依旧是萎缩的:

 

​没穷过的人真不懂!求求专家,別再催大家生孩子了……

 

他要推动的,就是全面放开生育政策,这种精神值得敬佩。

 

但说句实话,经过这些年的普及,多生孩子的道理该懂的人都懂了,不懂的人也不关心,现在的问题在于:经济和精神压力才是生孩子的真正阻力,政策障碍倒不是最大问题。

 

建议梁建章们可以在民生、保障这些相关问题上多推动政策的实质变化,数量庞大的中间阶层为啥不敢生,因为代价确实有点大,只有身为父母,才能理解其中的压力。

 

03

生个孩子真是压力山大,我们来简单算算这笔账:

 

一、婚房、学区房

在城市里,很多人年轻时会买个一居室或者小两居当婚房,这就很不容易了,一旦需要张罗生孩子,就要换成大两居或者三居,每年的“改善性刚需”就是这么来的,生一个孩子,家里可能多两三个人,房子太小肯定不行。

 

这还是幸运上车的,因为房子跟教育资源挂钩,所以幼升小、小升初直接决定了房价,前些日子,北京家长为了孩子上学掏上千万买个3、4十平米的老破小,这都是很有实力的家庭,一般家庭只能望而生畏,这几天因为学校划片改变,有的小区房价十来天涨了700万。

 

这么疯狂,因为背后都是焦虑的父母。

 

​没穷过的人真不懂!求求专家,別再催大家生孩子了……

 

二、奶粉问题

奶粉是个老问题了,大部分妈妈休完产假就得回去上班,有储奶条件的单位很少,小孩只能喝奶粉,奶粉价格贵不说,隔三差五还有安全问题。

 

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之后,中国妈妈快把全世界的奶粉都买回来了,引得很多国家大为不满,之后国家对奶粉安全问题空前重视,但今年还是又发生了大头娃娃事件:

 

​没穷过的人真不懂!求求专家,別再催大家生孩子了……

 

虽说这次是因为固体饮料被商店当做奶粉出售了,不过这种夸大宣传也令人防不胜防。

 

三、托儿所问题

2017年,梁建章写了一篇文章《中国为什么没有托儿所》,阐述为什么携程会成为少有的为员工提供托儿场所的公司。

 

一个月后翻车了,携程亲子园出了虐童事件。

 

虐童没过多久,红黄蓝幼儿园又出现了扎针、喂药事件。当时大家义愤填膺,恨不得把红黄蓝砸了,但你现在看,人家还是活得好好的。

 

这种结果完全可以预测,因为供需完全不平衡,现在大点的城市,上公立幼儿园需要抢,得提前一两年报名,还不一定轮得上,上不了公立的,你就上民办的吧,大城市里,一个月5、6千的条件都算一般的,一年学费超过10万、15万的幼儿园越来越多,这比小学生费钱多了。

 

但即便这样,你也没法杜绝恶性虐童案件的出现,因为幼儿园的收费和幼师的工资完全不匹配,你看北京幼师学历要求和薪资待遇:

 

​没穷过的人真不懂!求求专家,別再催大家生孩子了……

 

幼师工资水品比不上保姆,决定了优秀的人才进不来,偶尔碰上几个心态失衡的很正常,赶上就是噩梦。

 

优质的幼儿早教应该多少钱?最近登上热搜的杭州刘阿姨给出了答案——2万:

 

​没穷过的人真不懂!求求专家,別再催大家生孩子了……

 

说白了,都是大价钱供出来的。

 

四、上小学

上了小学就更头疼了。

 

语数英各种补习班是标配,热门的班还要托关系去抢;

 

各种兴趣爱好少不了,舞蹈、音乐或者画画,艺术类的总要学一项;

 

足球、跆拳道或者滑雪,体育类的总要整一个;

 

航模、乐高机器人或者编程,科技类的总要来一套······

 

总之,为了追赶别人家的孩子,大家都不甘落后,一年下来烧个十几万,“四脚吞金兽”的名号不是盖的。

 

而且,这个时候不光花钱,有时还会要命。

 

减负多年,负担还在那,一点没变,不过挑担子的变成了家长,辅导作业占据了绝大多数家长的闲暇时间,小学生的父母,谈个人生活是奢侈的。

 

多数人会跟孩子怄气:

 

​没穷过的人真不懂!求求专家,別再催大家生孩子了……

 

极个别的辅导作业成了生死较量,有的孩子受不了重压选择离开:

 

​没穷过的人真不懂!求求专家,別再催大家生孩子了……

 

有的父母被气的各种疾病发作,差点要命:

 

​没穷过的人真不懂!求求专家,別再催大家生孩子了……

 

劳心劳累不说,医药费还不少。

 

五、焦虑感

比起花钱来,焦虑感更让人崩溃。

 

比如小升初,政策年年不一样,就近入学、全区派位、特长招生、电脑随机抽签······

 

这就成了很多家长的心病,住着千万的房子,有光鲜的职业,但遇到这个事基本无能力,不论你之前选择什么精英教育,未来多是随机择校,不确定性让家长倍感焦虑,牵扯大量时间精力,手机一刻不离手,听到一个消息就立刻行动,说来真是有点可悲啊。

 

六、青春期

顺利读上了初中,除了学业,还要担心青春期的孩子会不会顺利成长,比如遇上校园凌霸事件怎么办?尤其是13-15岁之间的初中生,身体发育了思想还跟不上,更可怕的是,他们都知道未成年人很少承担法律责任,恶性事情不少见:

 

​没穷过的人真不懂!求求专家,別再催大家生孩子了……

 

当然,如果碰上那些禽兽老师就更惨了,一辈子的阴影。

 

七、中考

中考是一个大坎,人生分水岭。

 

因为不是每个初中毕业的学生都能上高中,中考录取率越来越低,很多地方还不到50%。

 

​没穷过的人真不懂!求求专家,別再催大家生孩子了……

 

考不上高中的孩子会分流到中专职业院校或者干脆直接工作,未来挣到高薪的机会少了很多。

 

八、高考

拼了命考上高中,再继续苦读冲刺高考,又是一道独木桥。

 

成绩好的能够考上好大学,但是如果成绩不好读三本或者大专,学费比公立大学贵得多了,还学不到什么东西,学历拿出去找工作也没优势。

 

有些家庭选择花钱出国,每年几十万、上百万的费用去读一些不太知名的学校,国内还不怎么认,读书择业的压力都在父母身上。

 

遇到极端情况更难受,像前不久的留学生回国问题,很多家长夜不能寐各处抢机票,价格不菲,而他们内心的焦虑更是旁人不能理解的。

 

​没穷过的人真不懂!求求专家,別再催大家生孩子了……

 

九、就业

好容易读完书,可以上班挣钱了。但从2013年开始,每一年都是“史上最难就业季”,就业难度越来越大:

 

​没穷过的人真不懂!求求专家,別再催大家生孩子了……

 

今年毫无疑问也是最难的,毕业的874万大学生,返校春招都错过了,经济也不好,现在已经6月了,很多毕业生的未来还没着落,父母能不跟着操心吗?

 

十、结婚

工作搞定还不算完,结婚这事父母比孩子还焦心,很多爹妈只好亲自上阵代为相亲,然后又要面临房子、车子的压力,等有了第三代,类似的循环还得来一圈……

 

房子是最好的避孕药,其实生孩子的难度比买房子可大多了,不掂量清楚,谁还敢生啊。

 

生孩子从投资收益比看完全是个亏本的事情,当然基因的延续、人伦之乐、情感慰藉的功能让很多父母忽略了这些,但其中存在临界点,超过之后幸福感下降的太快,自己的生活都无法保障,不生孩子可能才是负责任的态度。

 

生育率大降肯定不光是政策问题,接下来更需要专家们推动、完善其他链条,比如大力推动公立幼儿园的建立,怎么建立更有长效机制的幼升小、小升初制度……

 

顾虑少了才敢生,生育确实是每个人应该有的权利,但为国生娃真不是每个人都有能力的,有些事,你没穷过真的不懂。

 

文系网易新闻·网易号“各有态度”特色内容

​没穷过的人真不懂!求求专家,別再催大家生孩子了……

撰文| 邓瑞杨

头图| Ritomm

排版| Seagull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kweeHPdYvRTqb7Qw-l4XOA

活久见!500万人不打算还钱了……

活久见!500万人不打算还钱了……

作者| 猫哥

来源| 大猫财经(ID:caimao_shuangquan)

 

01

最近一段时间,不少搞催收的人发现生意越来越难做了。

 

以前无论是短信威胁还是电话轰炸,身经百战的讨债大哥有总有办法让借款人就范。再说疫情期间泥沙俱下,催收人也不指望真的能拿回多少钱。

 

现在真正让大哥们百思不得其解的是,其实是借款人的态度变化。往日电话里唯唯诺诺的小绵羊像是换了个人,不仅腰杆硬了不少,甚至有了成体系的“反催收方法论”——

 

如果是上征信的合规平台,只要催收员开始施压,就“直接开骂”。最夸张的,有人借款的平台太多,所以从早上八点就开始应付,一天少说五十个电话,一边对骂,一边工作,真是充满激情……

 

催收的要是敢回骂,那就录音向银保监会等监管部门投诉。三番五次下来,基本都能谈到协商分期、减免本息这一步。

 

活久见!500万人不打算还钱了……

如果是不上征信的放贷平台,那就更好办了——拒接电话、拒绝还款,逼急了甚至可以威胁举报平台。总而言之就是坚决不还,就当发工资了。

 

活久见!500万人不打算还钱了……

除了散布在各大社交软件中的群聊之外,很多短视频平台也成了这些人交流经验的平台。

 

有的是走技术路线,视频标题也都很简单粗暴:你知道催收怕什么吗?”、“来看逾期小哥如何硬怼催收小姐姐”,点赞收藏不少;

 

活久见!500万人不打算还钱了……

活久见!500万人不打算还钱了……

 

还有的走循循善诱的苦情路线,比如有个90后奶爸在西瓜视频上讲述自己负债150万的经历,评论区里全是应付催收的经验分享,播放量近百万。

 

有人统计过,在多个短视频平台上,已有数百个与反催收相关的大号,还有数千个正在成长的小号。它们的粉丝量,少则上千,多则几十万——这是个有近500万人关注的反催收联盟,都打算借钱不还了。

 

02

其实在很久之前,类似的教程就已经在各类网贷群里大行其道了。只不过这类组织松散,不仅效率很低、手段和方法也有限,要么硬扛要么对骂,没什么存在感。

 

不过在疫情爆发之后,多部门出台了一些强化金融支持的举措,再结合法律法规中的一些具体条文,不少“反催收中介”发现了更多钻空子的机会——

 

比如很多视频中经常提到的“停息挂账”,依据的是《商业银行信用卡业务监督管理办法》中的规定:

 

在特殊情况下,信用卡欠款金额超出持卡人还款能力、但持卡人仍有还款意愿的,发卡银行可以与持卡人平等协商,达成个性化分期还款协议,最长期限不得超过5年。

 

具体怎么操作呢,很多人选择在“还款意愿”上下手,保证每个账单期有还款记录就好。如果你连最低还款额都还不起,那就每天还一块,钱多的时候每个月还个一两百。

 

在疫情期间,大家手头都不宽裕,这些往常被人嗤之以鼻的“干货”摇身一变成了众人追捧的香饽饽,也催生了不小的商机。

 

有的中介公司成立了专门的业务团队,不光有律师专门研究法律法规,还有维权人员专门和金融机构协商账单分期、停息挂账;

 

不过他们的收费也比较高,一般的服务都在1288元至4988元之间。按照平均每天过百的成单量,这样的“高端”公司顶峰期月收入差不多有280万。

 

那些在短视频平台经营账号的散兵游勇也算是神通广大,不仅可以用生意亏损、遭遇诈骗、疾病、车祸、被拘留等理由向银行申请个性化分期,甚至可以帮持卡人伪造贫困证明、住院证明等资料。

 

“如果客户自己找银行进行协商,一般得是分5年需还款18万元。但若委托我们进行谈判,可以分5年还款仅8万元。”

 

当然了,他们收起钱来也不含糊。

 

普遍的收费标准是按债务额的8%到10%抽佣,还有一些中介比较黑,直接收20%;有的人也会推出定制化的退费退息方案,价格从几百元到数千元不等,甚至还有一些近千元到付费课程。

 

活久见!500万人不打算还钱了……

还有的人在网上卖网贷防爆通讯录拦截软件、投诉信的文字模板,以至于不少银行和平台收到的投诉信都很雷同,连错别字都是一样的,逼得投诉平台不得不特意发了公告——“不许抄作业”。

 

活久见!500万人不打算还钱了……

最骚的是那些一直没有生意的催收公司和放贷中介,行业不景气、做催收又容易被抓,只能另谋生路。为了不浪费自己的专业知识,干脆加入敌方阵营,也算是知己知彼的“降维打击”。

 

借钱的欠着不还,讨债的转行帮人“赖账”,也算是人间奇景了。

 

03

最近这几年,消费信贷业务发展的很快,没办法,这门生意赚钱太轻松了。之前有人算过,无论是分期的手续费还是逾期后的利息,贷款平台的利润空间很大,“真实利率”一个比一个夸张。

 

也正是因为这个,各种各样的借款平台层出不穷。做电商的、送外卖的、卖二手车的,甭管主业是做啥的,只要是能申请到牌照的公司都想进来掺一脚。

 

在不少短视频平台上,还有各种魔性的洗脑广告,虽然剧情空洞、表演夸张,但传播效果还是很好的,来一个宰一个。

 

活久见!500万人不打算还钱了……

贷款平台慷慨放款,几万额度轻轻松松就批下来了,再配上绝妙的消费主义广告,人们身上的债务可不就是越来越多了。

 

但在紧随疫情而来的降薪、裁员大潮中,过去脆弱的收支平衡正在被打破。尤其是那些既没储蓄意识、又无稳定收入的人,很快就陷入到了欠款、逾期的窘境中。

 

其实早在今年2月不少银行就出现了信用卡逾期增多的苗头,只不过靠着监管部门推出的延期还款政策延缓了逾期风险的暴露。

 

今年3月份央行发布了一组数据,截止2019年末,我国信用卡逾期半年未偿信贷总额就有742.66亿元;招行银行也在一季报中披露,其信用卡业务逾期贷款率为4.13%,较上年末增长51.28%。

 

而在信用卡之外,琳琅满目的消费金融平台也有不小的负担。

 

业内人估算过:去年中国的消费信贷余额是14.6万亿,哪怕非常保守地按照不良率3%来算,也有接近4000亿的巨大规模。

 

但在“反催收联盟”的干扰下,“欠债还钱”似乎已经不是天经地义的事情了。

 

活久见!500万人不打算还钱了……

04

抛开极少部分油盐不进的“老赖”,大部分普通人还是想要靠自己还清债务的。

 

只不过在短期的疫情和经济冲击下,不少人无奈的陷入了逾期的恶性循环中。这部分人需要的,可能只是一段时间的过渡和一个东山再起的机会,这也是“反催收联盟”滋生的土壤。

 

其实在国外,债务重组已经是一个相对成熟的行业,也有着不少可以借鉴的成功样本。比如在美国,就有许多专门帮人们解决债务问题的机构,叫CCCA。

 

在需要考证上岗的“债务重组咨询师”的帮助下,欠款人和金融机构之间有了平等对话的桥梁。

 

首先,CCCA会调查欠款人的真实情况,并确定他每月可以还的金额;

 

紧接着,CCCA会去和金融机构协商,确定一个合理的还款计划;

 

在接下来的时间里,欠款人定期将钱打给CCCA,再由后者分配金额还给金融机构。

 

对于金融机构来说,凭借CCCA的介入,哪怕对方还得慢,但起码回款还是可以保证的;如果去催收的话,这些用户未必能还款,欠的钱可能成为永久的坏账。

 

可问题的关键是,现在国内的不少机构和中介给出的“债务重组方案”压根就是错误的。

 

比如针对借款平台申请互联网仲裁的现象,“导师”的说法是这样的:“互联网金融仲裁目前运作的不是很成熟,目前国内的法院很少配合互联网仲裁的,所以大家收到仲裁书等同于白纸。”

 

但实际上互联网仲裁作出的裁决书也是有法律效力的,在借款人不履行生效的裁决书时,申请执行人可凭该生效裁决书向被执行人所在地的中级人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要是没当回事就真惨了。

 

他们更普遍的是利用大部分人不了解金融机构关于息费规则的情况,诱导他们支付一定费用承诺去做减免分期等,转头就用投诉等手段要挟金融机构和第三方催收公司进行敲诈,本质上就是骗。

 

把翻身的希望放在他们身上,可能还不如直接在“反催收”群里联系那些活跃的广告哥。。。

活久见!500万人不打算还钱了……

 

文系网易新闻·网易号“各有态度”特色内容

活久见!500万人不打算还钱了……

撰文| 关雎

头图| Ritomm

排版| Seagull

 

一家三口挤北京10㎡陋室,十年不看电视,没有厕所却藏书过万:把生活熬成了诗

 

在北京有一套房是种什么体验?
 
沈思嗣,住在东罗圈胡同12号,这里紧挨着繁华的金宝街,与富丽的王府井遥遥相望,可谓寸土寸金。
 
是不是听起来很像钟鸣鼎食的大户人家?
 

一家三口挤北京10㎡陋室,十年不看电视,没有厕所却藏书过万:把生活熬成了诗

但实际上,她每天都和丈夫孩子挤在一间只有10平米的破房子里,过着朴实无华却自得其乐的日子。
 
这毫无立锥之地的房子窄得有多可怜呢?
 
小到只够放一张学生宿舍的双架床,一个橱柜和一张餐桌。
 
加起来体重快三百斤的沈思嗣夫妇,就蜷缩在只有1.4米的下铺,连翻个身都困难。
 
七岁的儿子睡在上铺,堆满了他的玩具和课本。
 
一家三口挤北京10㎡陋室,十年不看电视,没有厕所却藏书过万:把生活熬成了诗
 
他们的厨房没有灶台,没有油烟机,炒菜用电磁炉,寒冬腊月还要开着电风扇通风去油烟。
 

一家三口挤北京10㎡陋室,十年不看电视,没有厕所却藏书过万:把生活熬成了诗

因为地方太小,沈思嗣的家连卫生间都没有,只能去公共厕所解决三急。
 
至于刷牙洗脸的洗漱台,就是厨房的水槽
 
那里还有一个淋浴的花洒,夏天可以拉上窗帘,在只允许站一个人的厨房里简单冲洗。
 

一家三口挤北京10㎡陋室,十年不看电视,没有厕所却藏书过万:把生活熬成了诗

但到了冬天,洗一次澡就不得不去集体澡堂了。
 
只不过,父子二人还能不拘小节,对沈思嗣而言,没有卫生间等于没有隐私,比如每次想要清洁擦洗身体,都必须让所有人都出去。
 

一家三口挤北京10㎡陋室,十年不看电视,没有厕所却藏书过万:把生活熬成了诗

然而,生活的不便利没有击垮他们,这家人也从未自怨自艾,似乎只要头上还有片瓦能遮风挡雨,日子就能过得风风火火。
 

一家三口挤北京10㎡陋室,十年不看电视,没有厕所却藏书过万:把生活熬成了诗

沈思嗣的物欲极低,不爱梳妆打扮,春夏秋冬每个季节只有几套换洗的衣物,根本没有瓶瓶罐罐的化妆品。
 
当北京卫视《暖暖的新家》节目组邀请设计师为他们改造装修房子时,大家曾以为女主人是由于没有多余的空间放置衣物,才不喜装扮,还打算为她设计一个衣柜。
 
结果,沈思嗣的回答让所有人出乎意料:“我不需要太多的衣服,穿得舒服干净就可以了。即使房子再大,我也不会多添置衣物的。”
 

一家三口挤北京10㎡陋室,十年不看电视,没有厕所却藏书过万:把生活熬成了诗

一家三口挤北京10㎡陋室,十年不看电视,没有厕所却藏书过万:把生活熬成了诗

“设计师如果可以拓展更大的空间,我宁可不要衣柜,而是换成书架。”
 
原来,在这个多把椅子都放不下的家里,居然满满当当地塞下了上万本藏书
 
沈思嗣说,一家三口已经将近十年都没有看过电视了,休闲娱乐时间全用来看书学习了。
 

一家三口挤北京10㎡陋室,十年不看电视,没有厕所却藏书过万:把生活熬成了诗

或许正是“腹有诗书气自华”的缘故,他们看待许多烦恼都十分乐观豁达,无论是大人还是孩子,气质淡定从容且不骄不躁,脸上总挂满了和煦灿烂的微笑。

 

 

一家三口挤北京10㎡陋室,十年不看电视,没有厕所却藏书过万:把生活熬成了诗

房子虽然逼仄狭小,可这一家人却幸福和睦,其乐融融。
 

一家三口挤北京10㎡陋室,十年不看电视,没有厕所却藏书过万:把生活熬成了诗

沈思嗣会将出游的照片精心地布置成照片墙,用美好的回忆装饰他们的日常;
 

一家三口挤北京10㎡陋室,十年不看电视,没有厕所却藏书过万:把生活熬成了诗

儿子乖巧懂事,善良开朗,从来没抱怨过父母未能给予他更丰裕的物质享受;
 
而爸爸每周都会坚持买一束鲜花回家,把局促拥挤、稀疏平常的每一天过成了优美的诗。
 

一家三口挤北京10㎡陋室,十年不看电视,没有厕所却藏书过万:把生活熬成了诗

设计师申江海在与他们共同生活了一天后,决定挑战极限,根据他们的需求,将10平米的小房子改造成拥有两室一厅、一厨一卫、一面容量巨大的书橱以及超大储物空间的迷你别墅。
 

一家三口挤北京10㎡陋室,十年不看电视,没有厕所却藏书过万:把生活熬成了诗

甚至还要在原有空间上再缩小60公分
 
原来,门口的厨房占据了邻居家半扇窗户的面积,为了邻里间的和睦相处,沈思嗣夫妇决定再度挤压自己的空间,把长久遮挡的阳光归还给邻居
 

一家三口挤北京10㎡陋室,十年不看电视,没有厕所却藏书过万:把生活熬成了诗

这个想法说出来,无疑是异想天开,天方夜谭——
 
10平米的房子怎么能改造成功能齐全的小别墅呢?
 

一家三口挤北京10㎡陋室,十年不看电视,没有厕所却藏书过万:把生活熬成了诗

任何看似不可能实现的事情都有可能实现
 
在设计师的不懈努力下,一切都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原先的旧厨房简陋狭窄,锅碗瓢盆、油盐酱醋和洗漱用品全部无差别地堆积叠放在一起。
 

一家三口挤北京10㎡陋室,十年不看电视,没有厕所却藏书过万:把生活熬成了诗

后来,设计师打掉了厨房与卧室之间的隔断墙,改造成开放式的厨房,变得宽敞又通透。
而隐藏式冰箱和单灶台设计,巧妙地利用了每一寸宝贵的空间,把被缩减掉的60公分面积的缺陷弥补回来了。

一家三口挤北京10㎡陋室,十年不看电视,没有厕所却藏书过万:把生活熬成了诗

之前破旧不堪的餐桌则被改造成可折叠的长方桌,能同时容纳五六个人聚餐。
 

一家三口挤北京10㎡陋室,十年不看电视,没有厕所却藏书过万:把生活熬成了诗

一家三口挤北京10㎡陋室,十年不看电视,没有厕所却藏书过万:把生活熬成了诗

甚至洗衣机就藏在桌底下,连每个椅子都能用来装杂物。
 

一家三口挤北京10㎡陋室,十年不看电视,没有厕所却藏书过万:把生活熬成了诗

本来一家人要睡上下铺的双架床,被设计师改造成了两间卧室。
底下是宽一米二、长两米的儿童床,儿子睡到成年也绰绰有余。
 

一家三口挤北京10㎡陋室,十年不看电视,没有厕所却藏书过万:把生活熬成了诗

一家三口挤北京10㎡陋室,十年不看电视,没有厕所却藏书过万:把生活熬成了诗

顶上被挑高成阁楼,是父母温馨的二人世界,还别出心裁地在房顶上开了一扇天窗,既保证了充足的光线,又能欣赏美景。

一家三口挤北京10㎡陋室,十年不看电视,没有厕所却藏书过万:把生活熬成了诗

至于卫生间,也被独具匠心的设计师无中生有地在儿童房旁边开辟出来,并且还实现了干湿分离的功能,从此,他们再也不需要跑到胡同尽头的公共厕所了。
 

一家三口挤北京10㎡陋室,十年不看电视,没有厕所却藏书过万:把生活熬成了诗

以前无处安放的杂物,现在都可以藏在各种能够收纳的定制家具里,可容纳物品的空间扩展到了100平米。
 

一家三口挤北京10㎡陋室,十年不看电视,没有厕所却藏书过万:把生活熬成了诗

沈思嗣的新家依旧没有电视机,设计师根据他们崇尚阅读的要求,沿着墙面打造了巨大的书橱,摆放成千上万本书完全没有任何压力
 

一家三口挤北京10㎡陋室,十年不看电视,没有厕所却藏书过万:把生活熬成了诗

看到改造前后的对比,谁能相信一间只有10平米的陋室,竟然被改造成了五脏俱全的迷你别墅呢?
 

一家三口挤北京10㎡陋室,十年不看电视,没有厕所却藏书过万:把生活熬成了诗

而对于设计师申江海来说,最有成就感的不是化腐朽为神奇的改造装修,而是两年后,回访沈思嗣一家时,发现他们一直对这个新家用心地维护着,日子也因此过得更加美满幸福
 
其实,之前就有不少设计师付出了心血帮业主改造房子却被糟蹋的例子。像某位业主的家,本来留给外孙女的学习园地,最后变成了她的卧室。
 

一家三口挤北京10㎡陋室,十年不看电视,没有厕所却藏书过万:把生活熬成了诗

改造前▲

一家三口挤北京10㎡陋室,十年不看电视,没有厕所却藏书过万:把生活熬成了诗

现状▲
所以,当申江海时隔两年后旧地重游,看到沈思嗣的家被呵护得一如当初,还生了二胎,心里更多的是开心和感动。
 

一家三口挤北京10㎡陋室,十年不看电视,没有厕所却藏书过万:把生活熬成了诗

为了保持简约的风格,这一家人养成了把所有使用过的物品,立刻摆放整齐的习惯;
 

一家三口挤北京10㎡陋室,十年不看电视,没有厕所却藏书过万:把生活熬成了诗

他们怕油烟会污染白色的家具,连饮食方式也从爆炒油炸改成了蒸煮食物为主;
 
一家三口挤北京10㎡陋室,十年不看电视,没有厕所却藏书过万:把生活熬成了诗

一家三口挤北京10㎡陋室,十年不看电视,没有厕所却藏书过万:把生活熬成了诗

 

那个申江海赠送的台灯礼物,至今依旧被保存得完好无缺,纤尘不染;
 

一家三口挤北京10㎡陋室,十年不看电视,没有厕所却藏书过万:把生活熬成了诗

不知道如何报答设计师的劳动成果,每年孩子都会制作贺卡写满祝福寄给他。
 

一家三口挤北京10㎡陋室,十年不看电视,没有厕所却藏书过万:把生活熬成了诗

作为一名设计师,还有什么比看到业主喜爱和维护自己心血更感动的事呢?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与其说沈思嗣一家知足常乐,安贫乐道,倒不如说,一个热爱生活、内心充盈、精神丰裕、懂得感恩的人,不管居于陋室还是身处豪宅,都能把日子过得多姿多彩。
 
一家三口挤北京10㎡陋室,十年不看电视,没有厕所却藏书过万:把生活熬成了诗

图片来源 / 北京卫视《暖暖的新家》

撰文、编辑 / 火烧云

责任编辑 / 蜜糖

转自: https://mp.weixin.qq.com/s/4561jmborpMyDkN0a8gfvw

说学区房要凉的,还是太年轻!

 

说学区房要凉的,还是太年轻!

 

全世界只有三个人会左右互搏。

 

 说学区房要凉的,还是太年轻!

 

距今大约7万年前,非洲大陆上有一只奔腾的小鹿。

 

几个黑黝黝的人形生物,悄悄潜伏在丛林里。

 

他们毛发肆意生长,赤身裸体。

 

其中一个小伙子举起绑着带有锋利石块的标枪,朝着小鹿投了过去。

 

没中,小鹿惊慌逃跑。

 

但是四周的人冲过来,把小鹿围在了中间。

 

这群人嘴里呜啦呜啦说些什么。

 

小鹿听不懂,它想冲出包围圈。

 

两眼一黑,就被人绑着四蹄抬回了山洞。

 

但是麻烦才刚刚开始。

 

这次出去一共打了三头鹿,五十个人分。

 

怎么办?大家一起看着鹿肉虎视眈眈。

 

眼看一场中型流血事件不可避免。

 

此时一个壮硕的雄性人猿大喊一声,我来分。

 

皮我要了,腿我要一个,你们别激动。

 

剩下的肉按人头均分,谁多拿一点都是大逆不道

 

小伙子们不服气:凭什么啊?

 

凭什么?就凭今天早上我醒过来的时候,苹果树之神在我头上砸了一个苹果。

 

这说明什么?

 

大家面面相觑。

 

这说明我就是苹果树之神派来的使者,谁要是不听话,今晚苹果树之神就会砸下一千个苹果把他活活砸死。

 

此话一出,大家低下了高傲的头颅,小伙子们陷入沉默,累了一天了,各自拿了一小块鹿肉回去,塞牙缝都不够。

 

为什么会出现这个老大?

 

因为鹿肉不够分。

 

要想大家都吃到一点,就需要一种分配方案。

 

如果酒肉管够,大家都吃自助餐,还计较个什么劲?

 

说学区房要凉的,还是太年轻!

 

时过境迁,白云苍狗,不同的时代,大家要争夺的“鹿肉”也不同。

 

有地盘,有粮食,有盐,当然,还有学校。

 

早在战国时期,孟子的老妈就带着孟子一个地方一个地方地转悠。

 

换了三次终于搬到了一所学校旁边。

 

环境适宜,氛围良好。

 

于是孟母买下了可能是历史上第一套学区房。

 

想给孩子找个好学校的家长,自古有之。

 

说学区房要凉的,还是太年轻!

 

学校的差别影响着孩子的未来。

 

从差的学校涌入好的学校,成为了人生马拉松比赛的第一棒,这一棒要由家长来跑。

 

北京西城区最好的小学是实验二小。

 

这所小学成立于清朝宣统元年,前身是京师女子师范学堂附属两等小学堂,历史比很多大学都要悠久。

 

说学区房要凉的,还是太年轻!

 

这个小学的一二年级校址建在克勤郡王府里,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小学的运动会在鸟巢办,艺术节在人民大会堂办。

 

在这里上学,你完全不用担心孩子会死读书。

 

从小学三年级开始,学生就可以选修艺术课。

 

这里的艺术选修课有国际象棋、剪纸、合唱、京剧、摄影、诗歌、十字绣、打鼓……

 

你想学什么,都有老师教。

 

更为关键的是:

 

“在这个学校上,将来上四中、实验中学、八中的机会非常大。要能上这几个牛校,名牌大学也基本靠谱了。”

 

试问,谁不想把孩子送到这样的学校上学?

 

在这里上学难吗?难。

 

之前,要在这所学校上学,你需要住在文昌胡同、文华胡同,或者新文化街门牌号在58号以上的楼房。

 

文昌胡同和文华胡同基本没有房子可卖。

 

新文化街上个月的成交价是18万一平,一套70方的小房子,成交价一千三百万。

 

说学区房要凉的,还是太年轻!

 

2020年4月的一纸文件,确定了7月31日以后在北京西城区购房的家庭,将不再对应固定学校,而是会分到多个学区和相邻学区入学。

 

有人预测,学区房的末日要来了。

 

甚至分析道:北京的学区房都废掉了,全国的学区房还有未来吗?

 

说实在的,这种论调确实大快人心,废掉学区房,房价崩塌,泡沫破裂,重新洗牌,想想都令人激动。

 

激动完抽根烟冷静想一想,这不对啊!

 

有机会上名校的小区变多了,岂不是又一轮血雨腥风?

 

且看北京的海淀区和东城区,去年实行多校划片之后,学区房确实下跌了10%。

 

但是新闻中没有告诉我们的是,原本周边学区籍籍无名的房子,因为有了摇号上名校的机会,房子的涨幅已经摁不住了。

 

这才是现实,多校划片并没有废掉学区房,反而制造了更多的学区房出来。

 

废掉学区房,成了一个美丽的幻想。

 

说学区房要凉的,还是太年轻!

 

为什么学区房越废越多?搞清楚这个问题之前,首先要清楚,为什么日本没有学区房?

 

在日本,公立学校没有户籍限制,无论租房还是买房,只要孩子到了上学年龄,都能收到学校的入学通知书。

 

这样做的底气是,日本的学校并无重点或非重点之分,在这个学校上学和别的学校没什么太大差别,没有必要去抢着上某个学校。

 

这就回到了我们一开始讲的“鹿肉怎么分”的问题,在鹿肉充足的情况下,大家吃的是自助餐,能吃多少吃多少,每个人都很有礼貌。

 

当鹿肉不够分时,大家才会露出大腿,比一比谁的更粗。

 

2016年,日本教育公共支出在国内生产总值(GDP)中所占的比率为2.9%。

 

2016年,中国教育经费占GDP比重为5.22%。

 

看似中国的教育经费支出比日本高多了,但是平均到每个人头上,日本2016年人均教育公共支出约为7400元,而中国约为2700元。

 

需要了解的是,这只是2016年单年的教育支出,这一年,中国的教育经费支出创下了历史新高,而日本的教育经费占GDP比重已经连续三年下滑。

 

这就叫比你牛逼的人还比你努力,鹿肉不够分,是有道理的。

 

说学区房要凉的,还是太年轻!

 

教育经费从哪里来?

 

我国的教育经费支出,由中央和地方共同分担,全国各个省级行政区,被分为五档。

 

云贵川陕甘宁被分在了第一档,第一档中央财政分担80%,剩下的地方自己出。

 

北京、上海被分在了第五档,中央财政分担50%,剩下的地方自己出。

 

关于教育支出,中央财政支出的标准是统一的,差别在于地方支出的部分,有的省份多,有的省份少。

 

毕竟,高考分数线都不一样,强行统一也不太现实。

 

2018年,北京市的一般公共预算教育经费为1021亿元,是天津的2倍,海南的4倍。

 

哪怕是北京全市的教育资源打乱重组,平均分配,北京仍然是中国人梦寐以求的重点学区。

 

如果把全国的教育水平拔高到北京的平均线上,需要什么?

 

钱。钱,还是钱。

 

财政手里的钱不是大风刮来的,长久以来,卖地收入是地方财政手里最大的一块蛋糕。

 

所以又想要教育资源丰富,又想要房价洗牌重来,想让财政给你表演左右互搏吗?

 

说学区房要凉的,还是太年轻!

 

看似所有人疯了似地倾家荡产炒学区房,泡沫日益膨胀。

 

但是倾家荡产只是你的想象。

 

过去几十年,大家都坐在一列飞驰的高铁上,

 

二等座的人和一等座的一起跑了几千公里。

 

但是一等座还是一等座,依然活在二等座的想象之外。

 

只是当我们坐二等座也不太舒服的时候,千万不要忘了,还有人在车厢连接处,席地而坐。

 

2012年9月,有人拍下了湖北麻城农村一群年幼的孩子背着课桌,走在上学的山路上。

 

整个顺河镇5000多个学生,只有2000多套新课桌,新学期要来了,家长们开始挨家挨户给自己的孩子借来一张课桌,其中还有水泥制的,有的课桌从爷爷手里传给了孙女。

 

说学区房要凉的,还是太年轻!

 

送孙女报名的老爷爷感慨地说:“希望在活着的时候,能看到孩子们不再扛着课桌去上学。

 

“鹿肉”是不够分的,但是凡事分清主次,让山沟沟里的穷学生,不用背着课桌走山路,比让学区房在城市里遍地开花更为重要。

 

最起码,大家都有学上,都有美好的未来,哪怕是想象中的未来。

 

来源:老斯基财经(ID:laosijicj) 作者:生姜斯基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QtIdRhsxKNm9yBrjOr9wX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