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刘强东肯定不会离婚,而你不一定

首发于2019-2-17日

前几天,关于刘强东离婚的谣言传遍网络,很多人兴奋的坐等吃瓜,但是我看到这则消息后的第一反应就是不相信,因为这不合常理,只要刘强东和奶茶妹妹没有失去理智,他们就一定不会离婚。

果不其然,一天都不到,京东就开始辟谣了,并委托律师公开对造谣者发了律师函,为什么我如此笃定刘强东不会离婚那是有原因的,因为不止是刘强东,实际上流社会的人几乎都不会离婚,他们的婚姻异常的稳定。

为什么刘强东肯定不会离婚,而你不一定

在这个离婚率越来越高的现代社会,你凭什么敢说上层社会的人几乎都不会离婚?难道法律对他们的婚姻有特殊规定?

 

婚姻法

 

实际上,婚姻法对上流社会的人在某种意义上还真的是有特殊规定的。翻开整部婚姻法,里面其实就只有一个字,那就是钱。

婚姻是私有制的产物,其目的就是为了稳定夫妻二人的财产所有权和后代养育权。马克思说过,如果消灭了私有制,这个社会就不需要婚姻。从目前的情况来看,经济越发达的地方,结婚年龄就越大,不婚人群的比例也就越高,如果经济真的发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全民不婚真的是有可能实现的。那个时候物质极大丰富,钱已经失去了意义,是真正的共产主义社会。

但是在没发展到共产主义阶段的时候,婚姻还是有意义的,婚姻法也是有意义的,越有钱的人,越受到婚姻法的制约。

例如在刘强东和奶茶妹妹的婚姻里,婚姻法就极大的制约着奶茶妹妹。在2015年5月,也就是官宣刘强东和奶茶结婚的3个月前,京东董事会批准了一项针对于董事长刘强东的一项为期10年的薪酬计划。该计划规定,在10年内刘强东每年只拿1元年薪,但是刘强东会被授予2600万股期权,这价值数十亿人民币,而且会随着公司股价的增长而不断增值。

但是从法律层面上,刘强东以股权形式一次性提取了他未来10年的报酬,奶茶妹妹嫁给刘强东后,刘强东的法律收入为0,如果离婚,奶茶妹妹分到的婚后财产也是0,不仅婚前财产分不到,连婚后财产也分不到,这一招简直是绝了。

所以,如果奶茶妹妹跟着刘强东,她就是京东的第一夫人,名利双收,有钱有地位,如果和刘强东离婚了,那竹篮打水一场空,什么都没有。

故,奶茶妹妹是绝对不可能和刘强东离婚的,换你是奶茶,你也不会离婚。

 

帕累托最优

 

看到这里你可能会说了,奶茶妹妹不离婚,刘强东可以离婚啊,按照你刚才所述,婚姻法对刘强东几乎没有束缚作用,这就要提到帕累托最优概念了。

帕累托最优是经济学里的一个重要概念,在经济学、工程学和社会学等领域均有广泛的应用。它指的是这样一种状态:在不使任何人情况变坏的情况下,不可能再使某些人的处境变得更好。

二个人的婚姻结合过程,其实也是一个追求帕累托最优的过程。

假设男生婚前的生活质量是X,女生婚前的生活质量是Y,婚后一起生活,二人合伙经营的家庭创造出的增量财富为M。那么男女双方婚后的生活质量是Z=(X+Y+M)/2。

如果是门当户对的家庭,也就是X=Y,只需要M>0,那么双方就能幸福的生活在一起,因为男女双方都感觉自己的生活得到了改善。

如果门不当户不对,X和Y差值极大,那问题就大了,双方必须创造出一个极大的M值才能幸福的生活在一起。如X=2,Y=8,假设M=0那么婚后双方的生活质量Z=5,X感到很幸福,但是Y感到不幸福,双方离婚的可能性就很大,但是如果M≥6,Z就会≥8,X会更幸福,Y也会维持婚前的生活水平,男女双方才能幸福的生活在一起。所以这一例门不当户不对的婚姻,要想不离婚的临界点,为M≥6。这样就是为什么古人都追求门当户对的婚姻,因为幸福的可能性最高,毕竟只需要M不小于0双方就能过得下去。

而是否决定离婚,也是一个帕累托最优的计算过程。

以刘强东为例,如果他和奶茶妹妹离婚,他的确不会损失账面上的金钱,但是他将损失一个优质的妻子和一个完整的家庭。

奶茶的家境的确比不过刘强东,但是在中国地面上,像达到刘强东这种高度的男人来说,要找一个门当户对且一心辅助自己的妻子几乎不可能,奶茶这样的,已经算很满意的对象了。

为什么刘强东肯定不会离婚,而你不一定

而且对刘强东这种人来说,名声就是金钱,美国性侵丑闻爆发后,京东股价暴跌就是证明,要知道刘强东的身家可都在股权上面,这恐怕是史上最昂贵的一炮了。而刘强东主动离婚,那可是比性侵案还大的丑闻,尤其是在女方无过错,男方有巨大过错的前提下。如果真这么做了,刘强东不仅会损失巨大的金钱,就此沦为上流社会的笑柄而被隐隐排斥出局,都是很有可能发生的事情。

而奶茶是否是刘强东的正妻,并不影响刘强东的日常生活,强东那点事奶茶能不知道?装糊涂而已,不影响自己正宫地位的事情奶茶一律不关注。在这种情况下,刘强东只要智商在线,就不可能主动提出离婚。

而且奶茶妹妹在结婚后,一直在努力增大双方婚姻的M值,奶茶妹妹虽然在高中就被捧为国民女神,但是她从来没有天真的认为可以靠美貌来留住几百亿身家的霸道总裁刘强东。

奶茶妹妹把京东第一夫人的职位履行的非常好,每次一到京东节庆开始搞活动,奶茶就开始在社交网络秀恩爱,推活动,经常上头条的奶茶给京东带来了巨大的附加值,让阿里都看着眼红,奉劝京东“不要把碰瓷和炒茶当事业”。

不要轻视奶茶妹妹在刘强东家庭中的地位,奶茶妹妹虽然隐身京东的幕后,但是她却是刘强东事业和家庭的形象代理人,双方是牢牢绑定在一起的。

所以,和奶茶妹妹在一起就是刘强东的帕累托最优,和奶茶妹妹主动离婚后,刘强东的生活质量只会变得更差,而不会变得更好,所以只要刘强东尚存理智,他就不可能主动离婚。

 

中产家庭为什么离婚率高

 

上流社会对挑选婚姻极为严格,因为双方在利益、形象上的结合太紧密了,你可以发现,无论是中国还是美国,上流社会的家庭都是一方负责打拼,一方负责辅助,他们更像是合伙人,一起来经营家庭这个小企业。

克林顿在位时,其事业和家庭形象就是希拉里负责的,非常类似于奶茶妹妹辅助刘强东。

由于上流社会夫妻之间的利益捆绑过于紧密,一旦双方的婚姻出现问题,对双方而言都是巨大的损失。

所以在真正的上流社会,就算已经形同陌路,夫妻双方都坚持互不离婚的案例那可谓是比比皆是。因为离婚的成本过于巨大,夫妻双方的生活质量都会显著下降,故双方轻易都不会选择离婚。

但是中产阶级就不一样了,中产阶级越多的城市,离婚率越高,北上广深遥遥领先全国平均水平,离婚率高达30%以上,相反在那些经济不发达的省份,离婚率可能只有10%,为什么中产阶级这么喜欢离婚?

因为中产阶层的利益捆绑并不紧密,你在这家公司当总监,她在那家公司做主管,双方并没有太多的利益交织,你们结婚在一起,双方收入不会有显著的增长,你们离婚了,双方的收入也不会有显著的下降。

中产结婚唯一的好处,就是能分担房租/房贷并一起生育孩子了,但是这些东西,换一个异性,也能做到。所以中产阶级婚姻的重要粘合剂就是爱情,没有爱情的话,中产真的没有结婚的必要,但是爱情这东西是有保质期的,三年一小劫,七年一大劫,当爱情消退的时候,如果碰到另外一个收入高的人,中产的婚姻马上就会出问题。。。

所以,实质上是依赖爱情来维系家庭的中产阶层,从表面看起来是却为了钱而争斗,各种男女对立的词汇,如“绿茶婊”、“直男癌”等词汇,都是各种情感毒鸡汤大师发明出来骗中产阶层流量的神器,每次一谈到彩礼和婚房,一堆中产男女瞬间就高潮了。

而实质上是因为利益结合成家庭的上流阶层,最喜欢做的事就是给自己找遮羞布,从表面上看起来是反而是最重视爱情和婚姻的一个群体,把利益计算的如此清楚的人,开口从来不谈钱,只谈感情。

 

如何让自己的婚姻稳固

 

但是能出身于上流社会的人毕竟只是极少数,绝大部分人都是中产阶层,那么对于中产阶层来说,如何才能让自己的婚姻稳固呢。

首先,中产家庭夫妻双方的利益是很难交织在一起的,双方各有各的工作,各有各的事业,独立性极强的另外一面就是男女双方互不依赖,没有容忍度,稍微不顺心就要离婚。由于男人这个大猪蹄子一直在工作,所以我们拿出女性这个变量来看,可以明显的发现,事业越独立的女性,离婚率越高。

所以,如果女性不工作,专心在家相夫教子,婚姻会明显稳固很多,但是由于上流社会男人的名声很值钱所以不敢离婚,中产阶层男人的名声不值钱所以随便离婚,故一心相夫教子对女性风险极大。

所以这一条虽然能有效稳固婚姻,但是没办法实现,因为中国法律缺少相应的妇女保护条款,不承认相夫教子的牺牲和价值,这一点应该向日本学习。

所以我们只能找另外的手段来保护自己了,有没有办法呢,其实也有,那就是增大投入。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你在你伴侣身上的一切投入,都是沉没成本,一旦离婚就将会严重损失。

这种投入包括但不限于金钱、时间、情感等。

市场经济条件下其实也对这种投入做出了调节,例如男女谈恋爱,什么都不需要,双方看对眼有感情就可以了。但是在结婚前,双方都会投入大量的彩礼和嫁妆,还有买房买车等巨大支出,这都是增大投入,增强婚姻稳固性的一种手段。

很多在家里相夫教子,不参与工作的女性,强制要求老公上交工资卡,每周强制要求老公带半天娃等,都是在强制增大老公的投入,效果大家也看到了,这么做确实能有效增强全职妈妈家庭的婚姻稳固程度。

对于中产家庭来说,男女双方投入的金钱、时间、精力越多,双方的婚姻越稳固,如果有一方不愿意投入,那结局就只有离婚。

对方投入的越多,他就会越爱你,而你投入的越多,你就会越爱他,如果双方在感情尚未消退的前几年就形成了规矩,日复一日的婚姻中互相投入,那么你们就完全可以白头偕老。

当继续维持婚姻是帕累托最优选择,只要离婚不管怎么做都会导致更差的结果时,你们就一定不会离婚。

中产家庭的婚姻,其实一样可以变得稳如泰山,只要你懂得方法。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n9P1Uykq1kAwMfo14jczKg

命运不公到这个地步,他也还有未来

命运不公到这个地步,他也还有未来

翻看孙亚辉的第一次淘宝直播记录,境况异常惨淡:两件商品,一人观看。是他的母亲。

 

意外遭遇高压电击后,这位河南95后小伙捡回一条命,却失去两条手臂,做直播,是他的人生绝境突围。一年时间里,他每天坚持直播八个小时,用嘴含着筷子敲键盘回复消息,从无人问津,到粉丝破万,卖母亲在农村厨房里炒制的花生。

 

孙亚辉的店铺有个奇特的名字,叫「做个有用的人儿」,如今他的店铺每天能赚200元,够负责一家人生活,最重要是,这位曾认为后半生废掉的年轻人觉得,自己真的有用。

 

他拒绝所有的打赏,最怕粉丝可怜,他没有双手,却比平常人负起的责任还多,他住在最偏远的地方,却过着最前沿的生活,他的经历里藏着这个时代的最新隐喻,新的媒介工具正在延伸他的身体。

 

 

文|艾沐

搏斗

刚刚出院回村的那些日子,24岁的孙亚辉只觉得自己出生、长大的村庄和屋子突然间变成了全然陌生的地方。他做任何事情都像是从来没做过。

事实上,大部分时间他什么事也做不了。困在床上,失去了全部行动能力,甚至无法坐起身来,食物通过父母喂进嘴巴里,白天黑夜地盯着从前被自己粉刷成蓝色的天花板。

时间对他而言就是时间本身,没有任何可填充的东西。每一天都很长很长,他什么也不想,什么也不发生——一种纯粹、彻底、完全的无望。

此前,他已经在郑州医院的病床上躺了一年半,在这期间陆续失去了自己的左手、左臂,接着是包括半个肩膀在内的一整条右臂。

高压电造成的伤害刚开始看不出什么,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皮肉会慢慢起泡、感染、腐烂,为了保命,感染的肢体必须全部动手术切除。

事故发生在2016年。他22岁,是个高挑清瘦、开朗活泼的小伙儿,虽然出身农村没读过什么书,但在朋友之间是公认的讲义气,女孩们也喜欢他。

那年冬天他去外地给承包工程的朋友帮忙建加油站,一根高压电线不知怎么就碰到了他们正在搬运的钢铁建材上。一同搬运的三个伙伴都是轻伤,最严重的一个跛了脚,唯独他全毁了。

命运不公到这个地步,他也还有未来

 孙亚辉 

截肢,手术平均一周做一次,清理腐肉时不能打麻药的疼痛超出了言语可形容的范畴。等到双腿可以植皮的时候,家里已经再也没有能借到钱的地方。

在所有这些发生的坏事里,最让他难以接受的是相恋8年的女友的离开。他们原本已经订了婚,出院回到村子的第二天,对方托媒人把彩礼退了回来。现在回想起来,他觉得这不过是个寻常故事,姑娘刚刚20岁,在他住院期间一直悉心照顾,他其实是感激。

但在那个时候,他心里只剩下一个想法:我这一生的结局就是孤独而毫无用处地死去。

200多户人家的小村庄里,消息传得飞快。儿时的朋友来家里看望他,无论说什么都让他感到厌倦不已。不是一个世界的人了,他想。不管人家过得好也罢,不好也罢,总归是比我要好得多。他躺在床上,盯着天花板不说话,像是会永远沉默下去那样沉默着。

所以当去年10月孙亚辉决定开始做淘宝直播的时候,大多亲朋好友的态度可以概括为「有点事做总比啥也不干强」。他自己也清楚,谁也不相信他能干出什么名堂。

在他们这个老辈居多的河南乡村,直播电商尚且算是新鲜事物,老辈们相信的是,买和卖都还讲究一个「看得见摸得着」。孙亚辉只是不甘心。

废人一样的日子过了快三年,「这孩子上辈子肯定造了什么孽」之类的话也听了快三年。可他到底做错了什么?在姐姐给买的平板电脑上,孙亚辉刷到一些淘宝主播的直播视频。这份工作看上去不需要出门,不要求行动能力,他想他或许可以试试。

孙亚辉第一个告诉的人是在工地打工的发小。他请求他帮忙做一张特殊的桌子,比寻常书桌高一倍,能够让他坐在轮椅上用仅剩2厘米的左臂触碰到桌面上的鼠标。咬着筷子一个键一个键地试着敲键盘,把鼠标移动到电脑屏幕的特定位置,再简单不过的一个动作,需要花费至少10分钟。他日复一日练习着。

可是卖什么呢?没钱没资源,他盘算一圈,只能想到自己家地里刚成熟的花生。他网购了一只用来做砂子炒花生的大锅,用的是分期付款。锅寄到家里,妈妈从看到它的第一眼就开始生闷气。

孩子出事之后她从一个开朗能干的农妇变成一个越来越沉默的母亲。借了村里人的钱还不上,没脸出门,跟亚辉一起成日窝在巨大而简陋的祖屋里头。那个锅一千多块钱,是他们家半个月的生活费。母亲的说法是,常人都不一定行,你怎么行,只希望儿子平平安安,养他一辈子都可以。

孙亚辉却执拗,他给自己的淘宝店起的名字叫「做一个有用的人儿」。这的确是他当时唯一的愿望了。命运围过来,他想打出去。

命运不公到这个地步,他也还有未来

 孙亚辉口含筷子打字 

希望

孙亚辉永远记得那个初冬的傍晚。

天刚擦黑,母亲把锅从院子移到屋里,就着昏暗的灯光沉默地炒着花生。那天早上他们刚吵过一架,直播半个月,花生炒了几十斤,一份没卖出去,母亲觉得完全是浪费,让他别干了。

也难怪,那时候孙亚辉直播不出镜也不说话,妈妈炒花生,他就打开直播用手机镜头对着她。他无法设想网络另一端的陌生人,如果看到一个没有双臂的小伙出现在屏幕上,会发出怎样的议论,连想象一下都不敢,承受不了这个。无望的一天又要过去了,两个人都很压抑。

那是去年复健期间发生的一次争吵,母亲扶着他试图让他站起来,但是太难了,无论如何就是站不起来。当时又着急又暴躁,完全控制不住情绪,他跟母亲大吵起来。「我不锻炼了!」他冲母亲喊道,「不想练了,就这样吧!」母亲沉默很久,低着头,眼睛不敢看儿子,说:「已经这样了,还是要看开,妈妈会一直陪着你、照顾你。」

那天晚上孙亚辉一直睡不着。愧疚吞没了他。他默默在心底下了决心,一定要自立起来,至少要能给父母养老,让他们不要一生都怀着担忧。「再坚持一下吧。」于是,现在换他跟母亲说这句话了,「咱们锅都买了,再试一试。」

昏暗的厨房里,一阵清脆的提示音响了起来。

那种消息他以前从没见过,手机淘宝界面跳出来的:您有一笔新订单。孙亚辉懵了一下。有好一会儿他才明白这是什么意思,赶紧去翻后台,那个买家有真实的名字,真实的地址,真实地付款拍了一份炒花生,花生将寄往江西。

 

「妈,」孙亚辉坐在轮椅上说,「有人买了一单。」

「真的假的?」母亲的声音是轻轻的,怀疑的。

「真的,有人付款了。」

一份花生5斤,按他们的定价能赚到5毛钱。孙亚辉听到母亲的哭声。

天光很暗。自从出院后,孙亚辉家的房子就再没收拾过,显得又空旷又寂寥。母亲拿着铲子坐在炒花生的大锅旁边,昏暗的光勾勒出她模糊的轮廓。毫无疑问她老了,老得很迅速,泪水从她浑浊的眼中不断掉下来。但她是笑着的。孙亚辉没见过母亲什么时候这么开心过。「她真的是为我高兴。」那个画面剪影似的印在了孙亚辉的脑子里。

那之后,两个人都像是有了盼头,那种久违的、看到希望的感觉如「金色的空气」飘荡在房子里。孙亚辉打点起精神每天直播8小时,生活在三年的崩坏之后重新开始有了规律,就像上班打卡。那位江西买家的ID总是出现在直播间。

命运不公到这个地步,他也还有未来

孙亚辉直播间常卖的东西是家里产的花生 

渐渐地,眼熟的名字越来越多了。平台的机制会给努力的人以报偿和奖赏。当然,孙亚辉那时候不懂这些。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他以为那些只是来自陌生人的同情。因而他最看重的数据是复购率,如果有购买记录的客人再次来店里下单,哪怕是数额再小也能让他高兴一整天——这说明是店里卖的东西获得了肯定,他不仅仅是别人展示善意的工具。

有一天,直播中途,在他一如既往地卡了壳、不知道该说点什么的时候,江西姐姐在打字问他,今天吃什么了?他猛然意识到他们是在帮他找话题。他们希望陪伴他。

还有一天是另外一个熟悉的买家,自然而然地跟他说,「小灰灰,要不要到时候给你介绍个女朋友啊?」开玩笑的语气,却让他有点哽住了。能开玩笑那就是真正的朋友了吧,他想,他们是真的喜欢他。他从来没想过,自己竟然还会有让人喜爱之处。

今年的除夕夜孙亚辉是开着直播过的。自从受伤以来,每年春节都变成了最索然无味的日子,他和父母看着全村的热闹像一家子不合时宜的客人。但今年不一样了。

看村播的粉丝年龄通常都比较大,那些哥啊姐啊边看春节晚会,边在他的直播间里热烈地讨论。人气超过了1000,对于那些网红大主播来说或许不值一提,可孙亚辉心满意足。这样的流量刚好让他可以念出每一个人的名字,回答每一个问题。

店里只有炒花生和红薯粉条两样产品,卖出去一两百份,一个月的生活费足够了。大家吵吵嚷嚷,提议「阿姨」也就是他母亲趁年节蒸点农家馒头,他心怀忐忑开了预售,白面的1块5,杂粮的2块,豆包贵一点2块5,没想到全都很快卖光。他剪掉毛衣的袖子好方便操作鼠标,断肢被磨破了,伤口流血化脓,但是很奇怪,竟然不怎么觉得疼。

命运不公到这个地步,他也还有未来

 孙亚辉直播吃饭,使用的简易辅助工具 

土地

过完年,疫情跟着春天一起来了。一时间整个国家的人都被困在了家里不能出门,跟孙亚辉没有两样。世事维艰,陪伴成了相互的,孙亚辉每天跟粉丝们聊到很晚。

每个周一他会停播半天,让母亲推着他在村里转悠,想在这个特殊的时期多给大家找点河南农庄特产的好东西。

他们隔壁的许昌是闻名全国的「腐竹之乡」,纯手工制作,不像超市里卖的那些工厂制品,为了凑重量玩儿命放盐。他寄给群里的哥啊姐啊们试吃,都说口感嚼劲比城里的不知好到哪里去了。他心里有了底,上架。

舅舅女儿的婆家是做松花蛋的,河南土话叫「变蛋」,做几十年了,孙亚辉从小就吃。他跟人讨了些样品过来,剥了壳,蛋白像凉粉一样晶莹剔透,蛋黄如雏鸟一般嫩黄新鲜。这个不用试吃了,百分之百的好东西,上架。

他又想到舅舅家祖传磨香油的手艺,乡下叫「小磨香油」,飘香四溢。舅舅有小儿麻痹症,身体不方便(跟现在的自己一样了),就在村里开个小油坊,磨了一二十年。他让妈妈去村里收了今年新下来的芝麻送过去磨成油,寄给包括江西姐姐在内的几个老粉丝尝试,反馈是香油非常好,很香。上架。

还有杂粮、蜂蜜、豆皮、花生酱……他选的每样东西都卖得不错,直播的工作将他原本的自信找回来,还给了他。变蛋卖到了香港和美国,都是些即使在他能够自由行动的时候也没想过会去的地方。还有一个身在印度的买家,自费转运买了三箱,运费比蛋还贵。买家说,就想尝尝家乡的味道。

小的时候,孙亚辉初中没上完就去城里打工了。他从小看着父母种地、养鸭、运猪草,一心只想脱离黄土地去过另一种生活。他也说不清那种生活是什么,总之就是更广大,更潇洒,更像年轻人。后来出事回家,两年没下过床,第一次重新接触地面的时候他发现自己居然无法把脚掌放平,连大地也变得陌生了。他一屁股摔在地上。

命运不公到这个地步,他也还有未来

孙亚辉目前只能勉强站立 

如今,他通过直播重新观察四季轮转,寻找自然的馈赠,土地再一次接纳他、保护他。淘宝的所有活动他都报名,无论是早上6点还是半夜3点。时间一长,负责活动统筹的小二们都知道河南新乡有一个没有手臂的残疾小伙主播,朴实勤奋,工作起来不挑时间。只要有空的位置他们就帮他留着。

邻里乡亲都听说了孙亚辉做淘宝直播的事儿——「这孩子都这样了,居然还行,挺有办法。」土地-批发商-市场的传统农产品销售模式,在乡亲们的脑子里一点一点被动摇。母亲一下子成了村里的忙人。总有人来找她问,哎,俺家种的啥啥啥快熟了,能不能在那个网上帮俺卖卖?

都是些帮过他的人,该回报了,他想。

第一个代售产品选了大伯家种的桃子。他跟大伯说好了,让他们自己去果园里树上摘,挑最好最新鲜的。整个6月母亲每天早上骑一辆电动三轮带着他和轮椅去桃园,父亲骑另一辆电动三轮,装着称和满满一车斗包装材料跟在他们后面。

太阳很大。母亲找一处阴凉位置帮他支好手机支架,他直播,父母摘桃、称重、装箱、发货。一箱桃子定量5斤重,常常少装一个就短2两,多装一个又超出3两。孙亚辉跟父母说,按超的装,不能让人家吃亏。

运输路上有碰坏的、放烂的,他就用总价格除以桃子的个数,坏了几个就赔几个的钱。一箱桃子利润5块,赔两个其实就相当于白干了,可他心里觉得必须要这样做。看着群里的人越来越多,大家讲话越来越亲近,他就高兴。大家在直播间里说他变了,变得开朗了,自信了,「脸皮厚了」。他自己也这么觉得。

他们卖出了2亩地的桃子。再后来又卖了韭菜,沙果,鸡蛋,各式各样品种的梨……有时顺利,有时不顺利。遇见过难缠的客人,不过大部分时候都遇到好人。乡亲们越来越体会到上网卖货的好处,他也跟着变得越来越忙。他隐隐感觉到,这个村子里,土地连着土地的时代要过去了,土地和需求可以直接对接在一起。他也对此有了新的规划:依托淘宝店,试着建一个农村合作社。

从前他最讨厌的事情就是念书,初中没上完就逃离了学校。现在他26岁了,经历过生死,回到出生的屋子里,他重新开始学习。

未来

三月份的一个夜晚,孙亚辉正在直播间跟大家开玩笑,突然看到一个陌生人在弹幕里问了一个问题。是个没见过的名字,应该是从推荐位看到第一次进来的。那个人问道:主播的手是怎么回事?怎么伤得这么严重?

孙亚辉没多想就把这行提问念了出来,接着自然而然地回答,是碰到了高压电线的伤。他讲起受伤之后如何躺在地上等一整整一小时救护车,工友如何持续不断地跟他讲话防止他睡着,如何做了一次又一次大手术,又如何在家人的照顾下一点点康复。讲完,直播间里沉寂了。

过了好一会儿,几个老粉丝冒出来,说灰灰,我们以前一直不敢问你这些。直到那个时刻他才意识到,这是他第一次完整、详细地讲述自己受伤的经过。在自己的淘宝直播间里,他跨过了人生中最大的障碍。他终于可以面对它了。

那天晚上,孙亚辉躺在床上,长长长长地舒了一口气。

还有未来。所有人包括他自己都在告诉他,即使是命运不公到这个地步,他也还有未来。

他还有很多事情想做,比如换一台速度更快的手机,买一台冰柜好让大家吃到新鲜的牛羊肉,等着舅舅葡萄园里的两百只鸡仔长大,实现让大哥大姐们吃上最好土鸡的承诺……

还想去海边看看。他从来没有见过大海。有手有腿的时候总觉得随时可以出发,所以就总是没有出发。他在直播间认识一个福建姐姐,住在一栋紧邻沙滩的房子里,搬着凳子坐在房顶上就能看到海浪。她经常发捡海螺的照片和视频给他看,邀请他有空的时候来家里玩。

他很想去。他一定会去的。命运不公到这个地步,他也还有未来

命运不公到这个地步,他也还有未来

孙亚辉与母亲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4L6mWnBr799IAqDC9lAGBw

别问了,孤独时代已经来临

 

作者 | 良叔
来源 | 良大师
(ID:liang_da_shi)
个人微信号:liangshulaiye(不闲聊)
别问了,孤独时代已经来临
影片《银翼杀手2049》中有个细节。
又高又帅的男主角K的女友,居然是个无法触及的虚拟人,一道机器投射的虚拟光影。
这事看起来很科幻,但也许就是将来。
其实,现在已经有很多年轻人在和Siri做朋友了。
现在好多年轻人,工作起来像狼,在找对象这事儿上却很佛。
去年有项数据,说有40.18%的中国白领处于单身状态。
也就说,每10个白领中,至少有4个单身狗。
隔壁的岛国更惨,据统计,在20多岁的年轻人中,他们有74%的人处在单身状态。
其中还有40%的单身人士,表示对谈恋爱压根儿没兴趣,因为嫌费事。
别问了,孤独时代已经来临

 ▲《银翼杀手2049》

你可能会说,年轻人不搞对象是因为穷。
如果这个观点成立,我们可以推导出一个结论:
城里人比农村人更容易脱单,西方发达国家比发展中国家的人也更容易脱单。
但现实是,都市大龄单身青年满街溜达,小镇青年却纷纷英年早婚。
而经济高度发达,社会福利制度好到让人眼红的瑞典,竟然是世界上独居比例最高的国家,他们47%的家庭都是单身家庭。
在首都斯德哥尔摩,独居比例高达60%。
发现了没,经济越是发达,反而越容易成为单身狗。
而且这种趋势还愈演愈烈。
由此,我们也迎来了一个新的时代——“孤独时代”。
前段时间就有很多人用青蛙调侃自己,因为青蛙喜欢说“孤寡孤寡孤寡……”
在上世纪90年代,张楚有一首歌,叫《孤独的人是可耻的》,被很多人奉为信条。
时代都在狂飙突进,你却像少年维特一样沉迷于孤独和烦恼,多做作啊。
但现在的人不一样了,他们更喜欢李志的 《你离开了南京,从此没有人和我说话》。
大家终于不觉得“孤独可耻”了。
别问了,孤独时代已经来临

 ▲李志

 

 

 

 

1

 

 

 

 

现代人为什么会选择独居,为什么觉得孤独?
原因其实很复杂。
比如说城市的兴起,个人主义的觉醒,互联网的崛起、人类寿命的延长、社会共识的瓦解……
我给你们稍微捋一捋。
先说说城市的兴起。
这应该是最重要的一个原因,而且其他原因都生于此长于此。
假如没有城市的兴起,你父母就不会从农村来到县城,你也不会从小县城来到北上广深。
也就是说,你应该还在村里放牛。
一个放牛娃根本就不敢说:“我不去放牛了,谁爱去谁去!”长大后他也不敢说:“我才不结婚,谁爱结谁结!”
因为不管是放牛还是结婚,这都是放牛娃与生俱来的义务。
放牛是为了娶媳妇,娶媳妇就是为了生娃继续放牛,没得商量,不容置疑。你感觉到哪里好像不对,但究竟哪里不对,你也说不出来。
这就是小农经济的莫比乌斯环,放牛娃很难跳出来。
城市化开始后,就不一样了。
以前的放牛娃远走他乡,来到大城市,成为了一名都市白领。
爹可能还是那个固执的爹,但你已经不是那个放牛的你了。
所以你爹可能还执着于传宗接代这档子事,但天高皇帝远,他再固执,也不可能跑深圳来摁着你结婚。
现在的人在结婚生子之外,显然已经找到了更多有趣的事,比如说旅行、潜水、看电影、写牛逼的代码改变世界……
世界那么精彩,为什么非要结婚啊?
在这方面,西方比中国先行一步。
自十八世纪的工业革命,西方人就开始了缓慢的城市化进程。
而中国虽然在清末民初就有了这种苗头,但也只是昙花一现。直到改革开放以后,我们才真正开始狂飙突进式的城市化进程。
所以西方的很多国家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就逐渐步入“孤独时代”,而中国直到21世纪才有了这种苗头。
从农村到城市,从小城市到大都市,人口不断地集聚。
中国从农耕文明的熟人社会,开始进入到后工业文明的陌生社会。
梭罗说过一句话:

城市是一个几百万人一起孤独地生活的地方。

以前村头的王二,村尾的麻子,都盯着你的婚姻大事,因为他们满脑子除了庄稼,就是谁家的娃娶亲,谁家的猪又添了猪仔。
嗯,就这么无聊。
但大都市的人压根儿就没空关心你结没结婚,生没生娃。
在婚姻方面,来自外界的压力,一下就减了大半。
别问了,孤独时代已经来临
同时,城市也为独居者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比如说餐厅、便利店、快递物流、便捷的交通、安全的社会环境、良好的医疗条件……任何一个正常人,都能在城市里实现生活自理,甚至包括很多老人。
男生没必要找个女生洗衣做饭,女生也没必要找个男生搬煤气换灯泡。
也就是说,城市降低了结婚的需求。
而且,可别忘了,城市也给女性提供了自立自强的机会。
鲁迅曾提出一个深刻的命题:
娜拉出走后会怎样?
他得出的结论是要么重新回归家庭,要么沉沦。
因为那时的女性离开家庭很难找到工作。
但现在的女性可以去餐厅当服务员,去政府当文员,去学校当老师,去公司当会计……她们不再附庸于男性。
在此经济基础之上,女性个人主义的觉醒才有了用武之地。
个人主义这玩意很玄乎,它就像是潜在水里的鲸鱼,在必要的时候,它就会声势浩大地浮出水面。
不管是文艺复兴时期,还是中国的新文化运动时期,从来就不缺个人主义,那时的人是敢涌上街头高喊“自由和民主”的。
看看那时的张爱玲和丁玲就知道。
丁玲高喊“我是我自己的“,张爱玲更厉害,胡兰成都吃过她的软饭。
但为什么那时的广大女性,并没有实现结婚和恋爱自由呢?
因为她们没钱,她们需要一张长期饭票。
而结婚证就是那张饭票。
现在的女性经济独立了,思想也就跟着自由了。
同时,男性也在远离家乡的大都市中实现了个人主义的觉醒。
于是,他们同时提出了一个大逆不道的疑问:
不结婚行不行呢?
别问了,孤独时代已经来临

 

 

 

2

 

 

 

 

不结婚当然也行。
但我们会面临陌生社会的一个困境:孤独
在熟人社会,我们的社会关系极其稳固。
我们可能一辈子没有走出过村庄,也可能一辈子呆在某个单位,某个工厂,住在四合院或者弄堂里,大家守望相助,小孩子从小就端着饭碗东家窜西家。
但到了我们这一代,这种稳固的社会关系不存在了。
我们背井离乡,然后跳槽,在多个城市辗转,频繁搬家,邻居换了一茬又一茬……
我们一个人吃饭,一个人逛街,一个人看电影,一个人旅行……
我们就像武侠小说里的独孤剑客一样,四处漂泊,独来独往。
这种漂泊很要命,反正古代的读书人是受不了的,所以他们动不动就写诗:
李白说:“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王维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王安石说:“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马致远说:“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举这么多例子,除了装下逼,还就是想让大家感受一下古人强烈的漂泊感。
别问了,孤独时代已经来临
但奇怪的是,这种深入骨髓的漂泊感,在北漂、深漂、沪漂身上,我并没有看到。
难道说,是人的群居属性变弱了?
当然不是。
这是因为,我们“群居”的方式变了。
因为我们有了新的报团取暖的工具——互联网。
微信、语音、视频、家庭群、同学群、交流小组……
有了互联网,天涯若比邻。
互联网打造了一个“弱连接”的社会,一旦适应这种“弱连接”,我们反而会对“强连接”无所适从。
因为“弱连接”给了我们更多选择的自由和空间。
适应了“”弱连接”的我们,开始和故乡有了隔阂。
与其回老家参加各种无聊的家庭聚会,和老同学鸡同鸭讲,被家人逼着相亲。
我们更享受都市的生活,独自看电影,吃美食,逛书店……
实在是觉得孤独,打开微信和朋友、家人聊会儿天。
谁说一个人就一定会凄凄惨惨?
不妨想象一下,假如小龙女的活死人墓里有wifi,有手机,有电脑,有智能音箱……那还是冷冷清清的活死人墓吗?
那分明是隐藏在终南山的豪宅!
即使不出门,江湖事尽知,还能和武林各派商讨切磋。即使没有杨过,小龙女的日子能冷清到哪去?
如今,孤身一人的杨丽萍,在大理的玉矶岛建了“太阳宫”和“月亮宫”,大家并没有表示同情,反而羡慕得不行,就是这个道理。
以前,谈恋爱,结婚生子是摆脱孤独的良药。
但现在呢?
互联网是现代人摆脱孤独和漂泊感的一剂猛药。
不信你断了wifi,扔了手机试试,保准你嚷嚷着太寂寞了,得找个对象。
两个人如果还觉得孤独,再生一堆孩子。
别问了,孤独时代已经来临

 

 

 

3

 

 

 

 

当然,除了以上所说的城市的兴起,个人主义的觉醒,以及互联网的崛起,现代人走向“独居”的推力还有很多。
比如说交通的便利。
我们可以2小时飞北京,1小时飞上海,坐高铁回家也就4小时……一个月可以往返数次。
但古人就不一样了。
古代书生进京赶考,得舟车劳顿少则数日,多则数月,所以他们往往会结伴而行。
不找个人同路,这几个月不得憋疯?
当然,像宁采臣这种追求极致艳遇的人也不是没有,但是为了安全起见,大家还是习惯扎堆过森林的。
以前路上随时有强盗出没,有时即使是人在家中坐,强盗也会破门而入。
没有宗族和集体的力量,想以一己之力活在世上,太难了。
但随着社会治安的改善,一个人也能活得安安稳稳。
 
别问了,孤独时代已经来临
再比如说,人们养老观念的转变。
以前的人结婚生子,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养儿防老。
但现在,很多人是“防儿啃老”。
我有位条件优渥的朋友,一直不要二胎。
我问原因,他说,他亲眼看过两兄弟因为房产继承问题大打出手,而母亲还没咽气,插着吸管眼睁睁看着两个儿子角斗……
所以,他觉得孩子靠不住,有一个就行了,权当是完成任务,也不指望将来和孩子生活在一起。
他说自己会留些钱,老两口自己生活,或者找个好点的养老机构……
其实我身边不少人都已经是这个观念,不过这会引发一个问题,老人嘛,先走一个很正常,剩下一个,就成了“孤寡老人”。
在日本,孤寡老人已经是个严重的社会现象,有本叫做《无缘社会》的书中,写了很多凄惨的故事。
但是实际上, 书中讲的故事都多是具有冲击力的个案。
我去日本考察过,孤独老人的产业和福利上都已经算是很完善。
而在世界上做的比较好的,应该算是独居率最高的瑞典城市——斯德哥尔摩
在这座独居率达到60%的城市,其中包含很多老人,为了满足这部分人的需求,很多住宅被改造成功能齐全的小户型。
有些甚至在楼里配备了餐厅,餐厅里有小型升降系统,可以把饭菜送到每一个单元。
中国在这方面的产业也正在崛起,据我所知,很多互联网巨头都在瞄准这些产业。
所以,我们这代人大概也不担心老了会不会有着落,只用担心钱够不够的问题,倒也清爽……
别问了,孤独时代已经来临

 

 

 

4

 

 

 

 

当独居成为一种越来越普遍的现象,“孤独经济”也开始崛起。
所谓“孤独经济”,就是围绕着独居的人所产生的一系列的商业活动。
之前关注了一个商业动态,说是高瓴资本、红杉资本、达晨、KKR等顶级投资机构,纷纷开始砸重金布局宠物行业,连小米在去年也开始投资宠物企业。
但很搞笑的一点是,当时高瓴资本决定进军宠物行业,据说是考虑到中国社会人口老龄化将迎来宠物行业的发展,因为老人需要宠物陪伴。
但后来宠物行业火起来并不是因为老年人多了,而是单身狗多了。
单身狗不想谈恋爱,也不想结婚,转而把情感投入到宠物身上。
他们自称“猫奴”或“狗奴”,为了宠物能健康快乐地成长,愿意花大量的钱给宠物打疫苗,买零食,衣服,玩具……
有一个数据很有意思,2019年双十一最受欢迎的进口商品,不是婴幼儿奶粉,也不是高科技食品,而是进口猫粮。
我有个朋友,他养了一只阿拉斯加犬,之前听说他把狗送去了一所价格不菲的学校,学习了半个月。
是啊,连狗都能上学了?!
据说,在韩国还有专门的宠物幼儿园,上班族可以在工作日把宠物寄养到幼儿园里。
之前还听说,目前北京一个训犬师的时薪是1500元。
还有报道称,有人花了25万克隆了自己已病故的宠物猫。
别问了,孤独时代已经来临

▲《一个叫欧维的男人决定去死》剧照

商家为宠物推出的玩具、服饰、零食……也越来越花里胡哨。
我不知道宠物自己需不需要这些东西,但宠物主人显然越来越热衷于为宠物购买这些带有强烈情感属性的商品。
这让我想到了一个小故事:
有一天,投资大师查理·芒格走进一家渔具店。
他望着一闪一闪、光彩夺目的鱼饵,满脸疑惑地问:

“请问,鱼类真的会喜欢这种东西吗?”

店主笑了笑,说:

“查理,这玩意儿我们可不是卖给鱼的。”

既然顾客有需求,商人就满足需求。即使顾客没有需求,商人也能创造需求。
至于这是不是动物的需求,不重要,它们又没钱。
在宠物行业,商人,尤其是中国的商人显然还大有可为。
对比欧美国家,截至2018年,美国有68%的家庭养宠物,而中国只有14%,所以其中的增长空间还有很大。
这就是高瓴、红杉、小米等资本,纷纷涌入宠物行业的原因。
资本的嗅觉果然比狗还灵敏。
别问了,孤独时代已经来临

  ▲《一个叫欧维的男人决定去死》剧照

 

 

 

 

5

 

 

 

 

单身青年和“独居”社会带火的,可不仅是宠物行业。
比如说餐饮行业。
在日本,就出现了“一人食”文化。
比如说日本的大东文化大学,早在2012年就在食堂设置了单人座位。
之后,京都大学、神户大学也纷纷效仿,因为很多学生只想一个人安安静静地吃饭,不想和别人有交流,哪怕是眼神上的……
日本有名的一兰拉面,也是用隔板将座位分开。
别问了,孤独时代已经来临
现在,这种“一人食”的文化,已经在各国遍地开花了。
而自热小火锅,转转火锅,其实本质上也是“一人食”文化。
甚至如今方便面的二次崛起,以及外卖行业的大热,也得益于“独居”社会的来临。
你见过哪个家庭主妇天天给家人煮泡面,点外卖的?
再比如说,便利店的崛起。
这两年,超级大卖场在肉眼可见地走向衰落。
以前我们一到周末,就喜欢全家出动去大卖场扫货。
沃尔玛、家乐福等超级大卖场走向衰落的原因,不是它们做错了什么,而是时代变了。
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家乐福、沃尔玛等超级大卖场,以价格优势和齐全的货品不断蚕食着,你们家隔壁的小卖部、副食品店的市场。
万万没想到,几十年后,小卖部居然卷土重来。
不过它们现在有了新的姓名——便利店
它们不仅有了新的姓名,还有了新的目标群体——年轻人。
7-11、全家、罗森、便利蜂……这些便利店盯准的肯定不是家庭主妇,也不是老人和小孩。
因为家庭主妇更愿意去性价比更高,货品更全的大卖场扫货,而老人的日常活动之一,就是去大卖场闲逛。
而年轻人(尤其是独居青年)最在乎的却是便捷。
早上在楼下便利店买份早餐,中午在便利店吃便当,晚上还要在便利店买瓶可乐……他们在便利店的消费频次极高。
有报告称,一线城市有超过六成的单身青年,倾向于在便利店购物,而且一天可能要去几次。
当大卖场受到电商的冲击,便利店却在近几年维持着两位数的高速增长。
而且随着独居的人越来越多,便利店还大有可为。
 

 

 

 

6

 

 

 

 

“独居”的兴起,也影响到了地产业。
为了迎合独居者的需求,地产商推出越来越多的小户型单身公寓。
在日本东京,甚至有很多不到10㎡的迷你公寓,入住率却高达99%。
单身公寓面积虽小,但“五脏俱全”。
为了适应小户型,冰箱、洗衣机、微波炉、沙发、书桌等家用电器和家居也跟着迷你化。
它们的体积通常在正常的2/3以下。
2018年天猫“双11”显示,迷你微波炉销量增长了980%,迷你洗衣机销量增长了630%……
单身青年还有着一场又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一人游”因此也成了重要的现象。并因此带火了“单人定制游”,以及短租平台。
据调查,一人出行时,愿意选择短租的占51.3%,愿意选择住酒店的只占48.7%。
别问了,孤独时代已经来临
独居现象的兴起,对商业的影响还有很多。
比如说语音交友、游戏陪练等付费APP,以及游戏主播、网红主播、二次宅经济、迷你KTV、智能音箱的大量出现。
连大卖场也推出了只有一个大蒜、一块生姜、两颗辣椒、一根葱的套餐系列。
据说日本京都还有一家名为Cerca Travel的公司,可以为单身女性提供举办“单人婚礼”的机会。
这项服务推出后的一年内,就吸引了上百个女性。
别问了,孤独时代已经来临

 ▲《秋刀鱼之味》剧照

当然,以上这些,还只是“孤独经济”的冰山一角。
但是,现代人的孤独,正在深刻影响着商业世界。
 

 

 

 

7

 

 

 

 

心理学家罗洛·梅就说,20世纪的后半期,是一个“自恋”的时代,一个以自我为中心的时代。
这个时代有着强烈的个人主义文化色彩。
大家都在背井离乡,身边可能没有亲人,也没有伴侣。
我们不再像“集体时代”那样一起生活,同声歌唱。
但我们在享受自由的同时,也不得不面临更多的“孤独”。
同时,我们也清楚地意识到,个人与世界终究是不可分的整体,人的价值归根结底还是存在于群体之中。
这就导致了一个矛盾:
一方面,我们渴望特立独行;
另一方面,我们又不想失去与群体的连接。
也就是说,我们既不想被打扰,又不想被遗忘。
而正是这种裂缝,为商业提供了巨大的机遇。
微信、游戏、哔哩哔哩、直播、淘宝、知乎、豆瓣、手机……
其实它们都在做一件事:
建立人与人之间的弱连接。
通过这种弱连接,我们既保持着个体的独立性,又归属于某个群体,并且时刻与外界保持着必要的联系。
而便利店、小户型公寓、物流……又在为这种弱连接提供更多的条件。
所以,无论你喜欢不喜欢“孤独时代”,这都是一种必然到来的趋势。
而且,站在历史的长河,你就会发现,选择孤独向来是一件奢侈的事情,如果不是达官贵人,你哪有功夫写出“独怆然而涕下”的诗句?
而现在,孤独与否的选择权,已完全在你手上,这也是社会进步的体现。
就像何冰老湿那慈性的语音:
你们拥有了,我们曾经梦寐以求的权利——选择的权利。
别问了,孤独时代已经来临

 ▲《银翼杀手2049》

参考文献:

1、艾里克·克里南伯格:《单身社会》

2、燃财经 :《你的孤独,正在撑起一个万亿级市场》

3、罗林:《“孤独经济”,空巢青年的孤独狂欢》

4、陪阿静度过漫长岁月:《现代人为什么越来越孤独?》

5、邵恒:《什么是80后90后的孤独经济?》

6、观察者网:《一人烤肉、一人卡拉OK,日本的孤独经济到底有多发达?》

7、罗振宇:《我能感知“非共识”吗? 》

8、话多小青年:《孤独经济背后的机会在哪里》

别问了,孤独时代已经来临

作者简介:良叔,百万用户新媒体创始人,畅销书《超级个体:打造你的多维竞争力》作者,原世界500强高管,良翰商学院创始人。欢迎关注公众号良大师(ID:liang_da_shi)。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zveuuC3RaFQw_wg3jPm_qw

有钱人和你想的不一样

 
作者 | 良叔
来源 | 良大师
(ID:liang_da_shi)
个人微信号:liangshulaiye(不闲聊)
有钱人和你想的不一样

 

我知道标题看起来像广告,也像鸡汤,但请放心阅读。

 

用这个标题,因为恰好可以包含两个意思:

 

一是,有钱人不像你想的那样;

二是,有钱人和你的想法不一样。

 

需要说明的是,标题和文中的“有钱人”,只是一个泛指,指那些能持续创造巨额财富的人,这是一种能力,而非一种状态。

 

因此那些因为中了六合彩而暴富的人,显然不在这个范畴。

 

 

 

 

1

 

 

 

关于资源

 

 
能创造财富的人,往往对“资源”有着不同的理解。
 
所谓资源,就是你能换取财富的资本,概念很简单,但理解上却千差万别。
 
纵观人类史,就是一个不断重新定义“资源”的过程。
 
原始人不会把风、太阳、煤当成资源,对于他们,树上的果子、草原上的小动物,才是资源,食物果腹,皮毛供暖,这就够了,还要啥自行车。
 
后来的工业时代,煤、风、石油、太阳这些资源被重新定义,有了新的价值。
 
而现在呢?
 
你的注意力、在网上留下的痕迹,对于商家都是资源。
 
我并不想讲的过于宏观,说一个案例,你自己体会一下。
 
斯坦福大学的Tina Seelig教授,曾做过一个活动:

她把同学分成14个小组,每个小组5美元,在规定的时间内,看哪个组能赚到最多的钱。

多数同学都把这5美元当成了资源,有的确实赚到了钱。
 
比如有一组,买了些设备,帮助别人修理自行车,钱是能赚一点,但少的可怜。
 
最牛逼的一组,赚了600美元,他们是怎么做到的呢?
 
他们压根就没把5美元当回事儿,而是把“斯坦福”当成了资源。
 
他们把课堂开始的前3分钟,卖给了一家科技企业,这家企业想来斯坦福招人,于是花600美元,就可以在课前来教室宣传一下企业。
 
有钱人和你想的不一样
 
当然不见得所有的大学都支持这种玩法,不过通过这个案例,你大概也能明白对资源的认知,决定了财富的走向。
 
讲一个你可能知道的自媒体人,名字不提了,他原本在某家互联网金融公司风控部门打工。
 
但是由于工作原因,可以接触到很多行业内幕,熟悉各种镰刀玩法,这哥们很快意识到,这不就是一笔可贵的资源么。
 
然后,悄悄的写作,惊艳了所有人,现在浑身都纹满了魔幻两个字,成为公众号和B站的新霸主。
 
人家当下的地位肯定是才华支撑的,但是不能否认的是,他对资源的敏感,是一个不可或缺的成功要素。
 
我还认识一位成功的创业者,现在在咨询行业很有名气。
 
他曾在深圳某大公司搞技术,很苦逼的活儿,但是他觉得这家公司的产品研发能力太牛逼了,如果能学到其中的精髓将终生受用,所以工作也很卖力。
 
几年后,他成立了咨询公司,专门帮助中小企业解决产品研发问题,现在生意做的挺大。
 
他曾对我说,如果你以获取资源的态度来对待身边的事物,你马上会有不一样的体验。
 
我挺认可这句话,当年我在500强时,去当兼职讲师,有同事就不理解,说你何必白白花费这精力?
 
当时我倒没什么特别的想法,只是觉得公司会给你免费学习机会,还给你提供讲台,让你锻炼,这机会挺难得啊。
 
后来兼职去各个机构讲课时,我总会留下我的私人微信,让学员来加我,而多数兼职讲师因为担心被学员打扰而不会这么干。
 
那时的微信朋友圈还很纯净,微商这个新事物也没出现,我只是隐约觉得,这大概也是一种资源,虽然暂时看不到太具体的价值。
 
但是有这么多的微信好友,不就是很多个窗口么,我发布的信息也可以让更多的人看到。
 
就这样我大概加了3000多个好友,都是金融系统的同事或者学员,后来18年我做公众号时,已经是红海,很多新号由于没有粉丝基础而无法“冷启动”。
 
我很幸运,这些“好友”通过我的朋友圈看到我的文章后,很多都会转发,我也因此进入了加速通道,可以说,没有这3000个好友,你可能就很难看到良叔的文章。
 
你如果问我识别和定义资源的具体方法是什么?
 
很抱歉,我也没有答案,时代和环境不同,标准很难统一。
 
但我想说,一念天堂,一念地狱,如果你以“获取资源”的态度来看这个世界,你会发现很多原来让你讨厌的事,其实并不讨厌,你也能让更多本不相关的事物发生链接。
 
渐渐地,你的财富半径变大了,而你的心态莫名其妙的平和了,世界也变得魔幻了。
 
有钱人和你想的不一样

 

 

 

2

 

 

 

关于睡后收入

也不知道是谁发明的“睡后收入”一词,总之挺受大众欢迎的,尤其是底层人士。
 
这让大家相信,很多富人都是靠投资理财就能日进斗金,每天悠哉悠哉,随时可以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
 
这也让很多人相信投资理财就可以发家致富,享受复利带来的无穷无尽的回报。
 
然而,真实的情况是怎样的呢?
 
北大金融学教授唐涯曾做过一个统计:

2018年中国居民的可支配收入中,有73%来自于劳动所得,只有27%来自投资。

你看,钱生钱是少数,想致富,还是要靠实打实的去赚。
 
这和我观察到情况大体相同,很少有人只靠投资理财就能发家致富的,当然这其中不包括教你理财的人。
 
事实上,多数富人的投资行为并不是为了进攻,而是为了防守。
 
他们是通过自己的一技之长去获得大量的财富,然后通过投资来保卫自己的财产,不受通货膨胀的侵蚀。
 
所以,在面对自己的财富时,他们首先考虑的是资产的安全,而不是高收益。
 
硅谷创业教父,YC资本的创始人保罗·格雷厄姆,曾讲过,自己从小很穷,创业成功后有几十亿资产。
 
开心之余,也很焦虑,因为他不知道该如何保护财富。
 
于是,每天跑到图书馆,刻苦研究,想了解那些失败的有钱人,是如何变穷的。
 
他本以为,有钱人都是花天酒地,好逸恶劳,把钱给糟蹋完的。
 
但在读了好多传记后发现,这些人竟然是由于太勤快了,研究和尝试各种投资,最后败光了家产。
 
所以保罗·格雷厄姆在之后的岁月,都是以最保守的方法来管理自己的财富。
 
这不是说,富人们从不碰高风险的投资,但是人家会控制比例,也会控制预期,会设计保守的收益率,会设计保守的投资策略。
 
你看, 连这些高智商的富豪都这么保守,你说我们一介平头老百姓,凭啥能站在资本的坟头蹦迪?
 
“财富自由”、“钱生钱”、“睡后收入”……
 
这些名词对穷人真的很有诱惑力,有了这些概念很多人便可以为自己的懒惰找一个归属,让他们充分相信自己穷并不是因为自己不努力,而是没有开窍,没有掌握致富密码。
 
有钱人和你想的不一样
 
于是在网上你总能看到靠投资或投机发达的人,而这些不过是编造出来的故事。
 
就算现实中真有这样的人,你要相信,也只有三种情况:
 
这人要么是上天眷顾的幸运儿,要么就是还没到现形的时候,要么还在高墙里没出来。
 
而你就是一个普通人,你改变命运的方式只有一种,那就是拥有一技之长,干好手头的工作,赚到真正属于你的钱,然后再去保护好它们。
 
我知道这种说法很不酷,很不符合时代的调性,但这就是真相,这才是多数人,大概率能够致富的方法。
 
如果你觉得这方法太慢、太笨,就像靠投资啥的逆天改命,那么你多半会成为别人的盘中餐,最终帮别人改变了命运。
 
不要以为你钱少,你是屌丝一枚,庄家就会放过你,放过你,庄家去赚谁的钱?
 
电影《华尔街之狼》中,乔丹·贝尔福特专把垃圾股卖给穷人,身价暴涨。
 
她太太于心不忍,问他:“这些肯定亏钱的东西,你干嘛不卖给富人,而偏偏要卖给穷人?”
 
贝尔福说:

“你不懂,富人们都很聪明的,怎么会相信我们这些傻逼?

 

穷人就不一样了,他们虽然穷、但又傻、又懒、还很贪婪。”

 
有钱人和你想的不一样

 

 

 

3

 

 

 

关于道德

市面很多这类文章,说什么“做大事,要善良”,或者“能大成的人,都是有修养的”,往往还会配上李嘉诚的素材,写他如何善待宾客和佣人,如何的仙风道骨,所以他才能成就如今的大业。
 
似乎“道德”和“财富”有很强的相关性。
 
我回想自己认识的人,除了个别暴发户,很多精英确实是温文儒雅,善待他人。
 
但是几年前一件小事,让我有了新的认识。
 
我和几位校友吃饭,其中一位是深圳某投资公司的老总,风度翩翩,讲文明懂礼貌。
 
我们点了菜,很久没上,服务员态度还贼差,其中一位校友吼了服务员两嗓,那老总马上制止,还向服务员道歉。
 
我一开始觉得这人修为很高,后来服务员出去后,那老总说:

“我们在明,人家在暗,把别人惹毛了,给你菜里面动动手脚,还不是我们吃亏?”

那时我突然有点感悟:与其把这种态度归为修养,倒不如看成是一种理智行为,为的是自己不受损失。
 
所以,也许在很多富人的心中,道德只是服务于利益。
 
当然,如果单凭一个故事,就下这个结论,那是在瞎逼逼,后来看到美国心理学家帕克· 彼胡的一篇论文。
 
他们一共做了七项研究,最后结论都表明:富人的道德水准比普通人还低。
 
研究维度很多,比如,在没有交通管制的街道,富人违章次数更多;比如,在自助式购物时,富人也更容易少给钱……
 
这些研究最后证明了:在没有外力约束的情况下,富人比普通人更自私,更不讲道德。
 
帕克· 彼胡这种把富人一棍子打死的结论,在学术界争议很大,但是大家比较统一的看法是,道德和财富确实没有必然的联系。
 
就像富人里面有胖子,也有瘦子,你不能说他们富有是因为他们胖或瘦。
 
一样的道理,富人中有的道德水平高,有的低,这只是人格的一部分,和财富没有关系。
 
富人之所以可以成为富人,恰恰是因为他们总是在追求自我利益最大化,其他东西都是对这种追求的配合。
 
正如外卖平台对骑手的挤压,这里面没有道德,只有利益。
 
只是成为舆论的焦点后,平台开始展现诚恳关爱的一面,此时仍然没有道德,只有利益。
 
毕竟在大面积的口诛笔伐中,监管机构会介入,品牌声誉会减值,这是一种止损行为。
 
所以,你以后大可不必给富人们贴什么道德标签,他们表现出来的道德与否,都是逐利的一种体现。
 
制约这种逐利行为的外力,似乎只有两个,一个是监管,一个是舆论,而且舆论往往会触发监管。
 
所以,对于一个平头老百姓,在网上看到不平之事,发声转发是个正确的选择,这是一种制约平衡机制。
 
不是有句话说么:围观改变世界。
 
有钱人和你想的不一样

 

 

 

4

 

 

 

关于共识 

12年前,我被抽调到一个项目组,闲暇时我们讨论深圳房价的问题。
 
一位同事是经济学专业毕业的,他拿出很多数据分析深圳房价不可能有上升空间,很有说服力。
 
另一位同事是做营销工作的,他说房价应该还会涨,理由很脑残:他发现他的很多大客户都在买房。
 
结果不用多说了。
 
我经常回想起这个小事儿,也因此得出一个结论:

一件事情的走向,往往不是由对错决定的,而是由参与者的共识决定的。

回到房价这事上,为什么很多人一直喊着房价要跌,一线的房价却怎么都跌不下来呢?
 
因为多数叫跌的人都是买不起房的,虽然也有共识,但不是参与者的共识,那些有能力购房的人,才是参与者。
 
假设你做工程赚了2千万,请问你会怎么处理?
 
存银行?
准备接受通胀的洗礼吗?
 
买基金?
想想胡某六、想想诺安成长……
 
进股市?
呵呵……
 
出海?
知道有多难吗?
 
最后你发现你的选择余地并不多,而一线的不动产似乎更稳健。
 
如果你正好还有个大学毕业的孩子,你多半也会支持他去北上广深就业,在那里买房更加顺理成章了。
 
你看,共识达成了。
 
这只是看得见的参与者,还有看不见的参与者,你只要稍微动动脑袋,就能明白房价大跌不是多数参与者的共识。
 
道理很简单,参与者在这事儿上得不到好处,因此也就达不成共识。
 
你可能觉得很畸形,不过这就是真相,对错不重要,共识才重要。
 
当然,共识不是永远的,也有破裂的一天,但是富人们往往能识别破裂的迹象,提前行动。
 
就像日本房地产的衰败,那些真正的富豪很早就抽出了资金,在中国、马来西亚、越南、泰国投资,于是新的共识又形成了,就是这么的魔幻。
 
有钱人和你想的不一样
 
所以,“识别共识”是一门富人的必修课,就像凯恩斯提出的“金融选美”概念:

你想猜中选美的冠军,你的审美观不重要,重要的是,你能猜中大众的审美观,如果大家都投她,你也要这么来。

看到这个概念后,想想当年张靓颖输给李宇春,我终于释怀了……
 
你大概也能明白,为什么你看好的股票,业绩、潜力都很棒,可就是不涨反跌,因为这支股票的好,只是你觉得,不是大家觉得。
 
而那些股评家,一说5G概念,你一看果真涨;一说生物制药,你一看又涨……
 
似乎他们能预测趋势,其实不然,他们只是在创造共识,让更多的人觉得。
 
实际上,股评家们并不擅于预测,他们却很擅长创造共识。

婴儿底、月球顶、少年底、青春底、中国牛、少年牛、国际牛、开放牛、精英牛、爱国牛……

只要坚持时间够长,你总能等来共识。
 
这世界上诸多创造共识的生意,比如钻石。
 
这玩意压根就不稀缺,硬是活生生让群体达成了共识。
 
如果你问未婚妻,为啥结婚非要买这么贵的东西,咱买块琉璃带手指上,bulinbulin的,不也挺好看吗?
 
估计她八成会瞬间变成小野马跟别人跑了……
 
你不得不承认,共识的力量太强大了。
 
懂王在创造共识方面是行家里手,《别想那头大象》中曾分析过他竞选时的奇葩行为。
 
比如大家都知道,他曾说要在墨西哥边境建长城,这段言论很弱智,招到很多人的攻击。
 
难道特朗普不知道这话很弱智吗?
 
他当然知道,但是当这段话被广为传播时,也是在传播特朗普的态度和标签,让大众知道他对移民问题多么深恶痛绝,甚至不惜说出脑残的话。
 
这种极端的表现,其实就是在和那些极端的红脖子(民粹主义者)达成共识:

咱们是一伙的,你们要支持我。

你看,这世界如何运转往往还真是由共识决定的,了解这一点你大概就能看透很多东西。
 
比如,为啥幼稚的骗局总能一次次的得逞,为啥很脑残的文章能得到大量的支持和转发…..
 
就像李笑来的那句粗口:“傻X的共识也是共识啊。”
 
有钱人和你想的不一样

 

 

 

5

 

 

 

考试题

今天小文只是我的一些随想,无论对或不对,权当提供一个看世界的新视角。
 
最后出一个小问题,可以考察一下你对“共识”的理解。

如果你是宇航员,在外星球发现了海量的钻石,请问:如何做会让你的收益最大化?

作者简介:良叔,百万用户新媒体创始人,畅销书《超级个体:打造你的多维竞争力》作者,原世界500强高管,良翰商学院创始人。欢迎关注公众号良大师(ID:liang_da_shi)。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P05RDxZoYIC06hY9Tb9OTA

大城市既是炼蛊场,又自带避孕药

本来写好了一篇,因为各种原因发不出来了,没办法了,只好临时写一篇,正好这两天在微博聊了一个话题,不过没细说,今天在微信上稍微展开写写,不准备写太长。

1

 为啥要去大城市

 

我大学毕业那会儿,去大城市还是回老家,这不是个问题,因为不去大城市你去哪?

比如博主大学主营物理、电路什么的奇怪课程,回我们县城似乎好像没啥出路,毕竟挖煤又用不着大学生,只能是待在大城市。

那时候也没什么自媒体,也不时髦回家养猪,更没法去村里拍抖音过上幸福生活。

所以也就没啥选择,只能是死皮赖脸待在城里,指望着将来工资涨起来。

很多小伙伴说你们那会儿是不是房价没现在这么高?

也不低,事实上一线城市的房价没低过,从唐朝开始就非常贵。2006年之前倒是没现在这么贵,不过也没人买,等到大家注意到这玩意会升值,已经贵得没谱了。

把这个问题可以换一个角度,假如现在是2030年,回头看,2020肯定有什么东西在等着爆发,但是我们能看懂吗?会借钱去投资吗?

应该会有人那么做,不会太多,回到2008年之前,大部分人的心态和现在的我们差不多一样懵逼。只有极少数人不小心踩对了。

当然了,也有一些人确实是看明白了,那时候已经有很多人出国溜达,知道国外的大城市房价贵的离谱,有人就下手了。

不过也不是所有人都有这个觉悟,那时候正好是“中国崩溃论”甚嚣尘上时期,大部分人好不容易跑国外,就不准备回来了,赶紧把北京的房卖了,当时北京房子也卖不上什么价,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又非常低,最后换成美元到手没几个钱。那时候有个电影,描述北京西城区的两口子带着宝宝去洛杉矶,印象中他们的房子才卖了不到十万美元,现在估计能卖一个亿了吧。

说了半天,还是没说为啥要到大城市。

就我个人理解,主要是下边的这几个原因。

2

 你的价值不是自己说了算

 

有个常识性的东西很多人不知道,人生需要杠杆,运气和国运就是那根杠杆,国运好理解,国运上升期很多人啥都没干就跟着上来了,咱们重点说运气。

如果只靠个人能力,发财非常。发财要靠运气,大城市运气多。

尽管我自己还没发财,不过我这些年亲眼目睹了周围很多神话的诞生,我自己也经历了几件不错的事,都是运气占了最大的比例。

这里倒是不是说人可以放松地等着天上掉馅饼,恰好相反,努力和进取是给我们“保底”的,也就是说对于大部分人来说,努力不一定有好结果,不努力连个差的结果都保不住。

但是如果想更进一步,就需要一些复杂的操作,比如需要有人拉扯你,或者你不小心步入一个新兴行业,或者不小心接触到了什么牛逼玩意。世界这么大,任何东西都会有一部分人接触到,如果那玩意爆发了,最早接触到它的人也发了。

比如2010年那会儿,只有混得不好的人才会去做手机端的APP,因为智能手机刚出现,势头还不明显,如果当时就入行,那就恰好赶上了这波大潮,折腾到现在,想混得很差也比较难。

再或者人生需要一些加速通道,经历过这些年互联网大潮的小伙伴都有感触。本来不温不火的一些人,后来不小心去了什么地方,那地方正好疯狂扩张,很快就从小兵升成了leader,然后升到了PM,正常情况下慢慢往上耗,可能需要四五年。

还有更过分的,几年前我当时在我们公司风生水起,让我离职自然是不可能的,那时候有人在公司混不下去,去了初创公司,现在都要财务自由了。

在长期看来,只要环境足够多样性,优势和劣势是可以互相转化的

而且你的工作成果,很多时候是和社会认同相关的,这句话理解起来比较费劲,举个例子大家体会下。

之前有幅画被认为是莫奈的作品,被卖出了天价,被大收藏家收藏,进了展览馆。后来很快被人鉴定出来说是弄错了,应该是有人在莫奈那个时代的画布上画的,所以鉴定画布的时候,专家们一致认为这幅画是莫奈那个时代的,先入为主了。既然被证伪,这幅画也就成了垃圾,没人要了。

同理,前段时间有个出版社的朋友和我说,大刘的《三体》火了后,他们出版社也跟着赚了一笔,因为他们早就把大刘的一部分作品签下了,苦于大刘以前没火,那么好的作品也卖不出去几件,现在这些作品也跟着火了。

举这俩例子啥用意呢?

相同的一件作品,在不同的场景下卖价完全不一样。

现在我们这些努力成果,可能换个环境,或者换个评价体系,就能卖出个完全不一样的价钱。

而大城市,就提供这样一种多元的交易环境,换工作,换环境都容易得多。你的价值才能从多个角度被评审,很可能会被评审出来一些奇怪的东西。比如你在大城市接触的人多,万一碰上赏识你的人呢,或者碰上适合发挥你天赋的工作呢。

在小地方可能这种机会就太少了,因为你接触的人往往层级也不是太高,他想拉你也拉不上去,而且小地方自带天花板。

按理说每个人都有些奇怪的技能,只是大部分人一直没机会挖掘出来,大城市里聚集的人越多,场景越多,发掘出来的机会也就越多。

你擅长的一些奇怪东西,你可能自己都没注意到那玩意的价值,如果待在小地方,可能这辈子也就糊弄过去了。

比如几年前我认识一个房地产销售,他其貌不扬,微胖,三十来岁,长了一张人畜无害的大圆脸,对房产相关的东西侃侃而谈如数家珍,天生让人有种信赖感,他一直都是他们那一片的销售冠军。

他跟我说,他在来北京当房产中介之前一事无成,他们那地方也没有房产中介,直到来了北京开始卖房,才知道自己天生是个卖房的,现在一个月赚的比他在老家十年赚的都多,房地产行业的“二八定律”被发挥到了极致,往往几个人就把几乎所有的成交都给分了。

3

 进步就是自己对自己下黑手

屌丝往往除了潜力啥都没。

但是潜力挖掘不是简单的躺床上就能搞定,需要日复一日的苦战,用我上一篇文章说的,这个过程比吃屎都艰难。

在小地方,可能到了点就都下班了,偶尔一次十点多下班,看着地铁上空无一人,很容易陷入自我怜惜,觉得自己太不容易了。

但是如果到了一线大城市,早上七点地铁就上不去了,晚上十点依旧摩肩接踵,人人挣扎向上的氛围里,每个人也就没那么脆弱了,能够承担更大更复杂的工作,成长的也就加速了。

我前几天在微博发了个帖子,我说是不是自从特斯拉来了后,比亚迪他们几个比以前进步明显?

从评论区的情况来看,这个观察明显没啥问题,特斯拉威胁到了他们几个,所以他们几个自然使出了吃奶的劲。

我在评论区里说,进步本身就是对自己下黑手,如果没有压力,没人能下决心伤害自己

个人也一样,感受到危机,感受到差距,才会积极地进行自我改造,改掉各种奇怪的毛病,戒掉自怜自艾。大城市整体是逼着你前进,你稍微慢点都会受惩罚,这在小地方非常难以想象。

这方面,大城市自带危机感和差距感,非常适合自虐,年轻的老爷们,适合去大城市接受一番洗礼,这样接下来的后半生才能坦然面对生活的重击。

其实“痛苦”这玩意很多时候是一种“预期”,比如部队新兵蛋子们经历了新兵营,此后承受痛苦的能力就明显提升了,并不是他们真的脱胎换骨了,而是经历了那些刻骨铭心的训练,“阈值”大幅上升了。

此外一线的工资比其他城市高得多,前几天有个小伙伴给我发私信,我觉得挺有道理。

他说他在北京送外卖,一个月跑得好能赚到七八千,差的时候五六千,不过他还是要待在北京,他和几个一起的兄弟租了一个城外出租屋,每月六百,每天吃喝二三十,剩下的钱全部寄回了老家,每个月至少能寄回去五六千,孩子在老家过得还不错,觉得现在的生活也还可以。

也就是说,一线比其他地方工资高,但是如果你把多出来的这部分都花掉了,有天需要离开一线,那你的青春年华就相当于变成了城市的燃料,但是如果你把钱攒下来,带到了二线,那相当于一线给你提供了燃料。

4

 代价是啥

 

其实上文说的内容里本身就自带一种不好的暗示。

也就是大部分人没法发财,大部分人没能激发出特殊的技能,大部分人没摊上自己的好运气。

空耗了时间,最后在大城市什么都没落下,还是得退到二三线城市,这种恐惧在每个人踏上大城市的时候,就一直如影随形。

而且担心自己像一颗柠檬似的,被大公司榨干最后一滴汁水后无情抛弃。网上流传着一张图,多少能看明白这种深入骨髓的恐惧感:

大城市即是炼蛊场,又自带避孕药

而且吧,有时候你在一线收入已经非常高了,但是跟周围的人一对比,毫无优越感,因为在一线,大家才能体会到什么叫高手云集,这种感觉会进一步加深那种抑郁感。

这种情况下,大城市到处弥漫的那种焦虑和避孕效果就很容易理解了。

很多人觉得自己活得很不爽,在其他人看来觉得ta纯粹有病,已经收入那么高了,为啥依旧不爽?其实到了ta那个位置上,可能谁都爽不起来。这种情况下,自然而然就演化出了一堆各种奇怪言论,类似:

家里有王冠需要继承还是咋地,生啥孩子?

生出来孩子继续像自己这样悲催吗?

。。。。。

如果人处于压力和消沉状态下,对这种观念更容易接受一些,不生孩子的思潮就跟传染病一样传染开了。

我之前看到一个妹子在我评论区评论,她说她在上海的时候,每天累得喘不过气来,觉得生孩子简直就是作孽,也没时间带,闺蜜们坐在一起讨论的时候,都决定不要孩子了。

后来回了成都,找了个相对轻松的早九晚五的工作,离家不远,步行上班,周末双休,婆婆也在当地,下班后看着其他人带着宝宝遛娃,自然而然觉得要生一个,生了一个后觉得也没那么难,又觉得需要个二胎。

而且非常奇怪的是,在上海的时候,周围的人聊天聊到孩子就发愁,觉得非常纠结,到底生还是不生,回了成都,这个完全不是问题,到了那个阶段不要小孩,反而有点怪。

此外,“不生孩子”这个思潮本身是工业化时代的一个产物。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各国人力都不足了嘛,都大规模把妇女送上生产线,像苏联这种强调平权的国家(苏联那时候的口号就是平等),妇女们也背着枪上了前线,一些女兵表现非常卓越,甚至拿到了那个“苏联英雄”勋章。美国那边倒是没让女性参军,但也把大量的女性送上了生产线。

战后她们就不愿意回去了,开始意识到自己也能赚钱,并不是只能待在家里生孩子。再加上工业品越来越繁复,生活越来越好玩,生孩子在生活中的优先级开始一降再降。到了这些年有点矫枉过正了,部分女权人士开始觉得不但可以不生孩子,而且就不该生孩子,现在网上很多骂架,也和这个有关。

总之,参加工作,经济独立,更多更好玩的工业品,这三样东西促使了女权的觉醒,再加上现代超大城市里那种无处不在的压力,让大家对生孩子有种本能的恐惧。

说到这里,也就不难理解了,越是一线城市,生育意愿越弱,因为那里的压力最大,而且处于工业化社会的前沿,有的是好玩的,生孩子的意愿更弱了。这在全世界都差不多。

反而是那些穷地方,可以玩的东西比较少,只能是生孩子玩了。

这也就形成了一个世界性的现象:富人和穷人愿意生,接受过教育,有良好教育背景的反而不愿意生,不只是中国,其他国家也一样。

我那天在微博上说,如果城市的人不愿意生,也没啥事,就从基层往上补,如果当初北京上海人口足,我们这些人也就没法进城了。

5

 尾声

 

整体而言,一线超大城市提供了一种“场”,在这里边,你有更多的可能性,更大的压力激发潜能,成为你自己完全没法想象的人,同时代价是持续的压力,焦虑等等,这些都会抑制生育意向,影响一些同志的身心健康。

不过中国不是简单的一个国家,可以理解成三个国家,北上深杭四个城市这一亿多人基本跟发达国家差不多,那些二线省会也基本是准发达国家水平,剩下的算发展中国家。

如果你出身不咋地,还年纪轻轻,不敢出国还想去闯闯,去一线城市绝对是个好选择,如果本来条件就还不错,准备简简单单过日子,待在二三线也挺爽,没必要去受那个罪。

中国前二十年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只是经历的人当时感受并不深,不过客观上把上亿人从农村直接带到了一线城市,这在任何国家任何时代都是没经历过的。

我一直都是乐观主义者(毕竟悲观也没啥卵用),我一直都坚信,中国还有二十年的上升期,国家层面的向上挪动一丁点,对于时代中的个人可能就是十几年的奋斗缩短到了一年,这就是时代伟力。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Vfg7P9BZZy6QfpvgaauLE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