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那些不肯被汹涌潮流裹挟的人

致敬那些不肯被汹涌潮流裹挟的人

 

1

1936年6月13日,德国汉堡市海军训练船正在举行下水仪式,阿道夫·希特勒突然出现在活动现场。此时所有人都向希特勒行了一个标准的纳粹礼。
有一个人不仅没有行礼,还环抱双臂,露出了一脸的轻蔑与不屑。
致敬那些不肯被汹涌潮流裹挟的人
很快,他被举报。他的妻子因为是犹太人,被纳粹杀害,他的两个孩子也因混血儿身份被送进了集中营,而他自己则被送进了监狱,再后来被送上了战场。

 

1944年10月17日,他死在了克罗地亚。
1991年3月22日,美国《时代》杂志上首次刊登出这张照片,并向世人询问他的名字,他的女儿认出:那是她的父亲。
此后的日子里,他在这张手臂丛林的照片里,接受来自全世界亿万人的注目礼。
他是奥古斯特·兰德梅塞(1910-1944)。

2

1945年4月28日,法西斯头子墨索里尼及情人贝塔西等人,被意大利游击队枪决。他们的尸体被运到米兰,倒吊在广场一个加油站的棚顶上,示众。成千上万的人涌来观看。
致敬那些不肯被汹涌潮流裹挟的人
墨索里尼和情妇贝塔西
贝塔西被枪决时穿的是半身裙,尸体被倒吊时,裙子自然下垂了,露出了内裤。
就在这时,围观人群中走出了一个人。
他不顾众人异样的目光,独自爬上了梯子,将贝塔西的裙子拉起,并用自己的腰带系住裙摆,让其不再下垂走光。维护了这个女人的最后尊严。
致敬那些不肯被汹涌潮流裹挟的人
直到现在,也没人知道这个人的名字。但每提及此事,人们对他肃然起敬。
他也许是一个很渺小的人,在历史的宏大叙事中微不足道,但他出于善念,逆众而行,至今让我们对人性抱有信心。

3

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袭了美国的军事基地珍珠港。
次日美国国会就是否对日宣战进行投票,两院471名议员中,只有作为众议员的她,投了反对票。
她说:“作为一名女人,我不能去参加战争,但也反对把任何一个人送上战场,这是没必要的,我投反对票。”
她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位女众议员。早在1917年,就美国是否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表决,她也投下唯一的反对票。当时她说:“我希望支持我的国家,但我不能投票支持战争。”
因为这张反对票,1919年众议员任期结束后,她没能连任,直到1940年60岁的她才再次当选联邦众议员。
走出国会时,这位61岁的女议员遭到了收听国会辩论实况的民众的谩骂和围攻,警察把她护送到家。
从此,再也没人选做议员了,她的政治生命彻底结束。1973年5月18日去世,享年92岁。
1985年,一名女性的雕像被陈列在美国国会大厦的雕像大厅,基座上的题词是:“我不能投票支持战争”。
致敬那些不肯被汹涌潮流裹挟的人
这座雕像的主人,就是那位投下唯一反对票的珍妮特·兰金(1880-1973)。

4

在史达林生命的最后一段日子里,他忽然迷上了她演奏的《莫扎特:第23钢琴协奏曲》。
在得到她灌制的唱片后,他给了她一个装有20000卢布(大约是当时该国人均年收入的十倍)的大红包。
她给史达林回了一封信,信中她写道:
“谢谢你的帮助,约瑟夫·维萨里昂诺维奇。我将日夜为你祷告,求主原谅你在人民和国家面前犯下的大罪。主是仁慈的,他一定会原谅你。我把钱给了我所参加的教会。”
致敬那些不肯被汹涌潮流裹挟的人
所有的人,包括她自己,都认为她不再可能见到第二天的太阳了,但史达林读了这封信之后,一句话也没说,默默地把信放在一边,面无表情。
1953年3月5晚,史达林被发现猝死在别墅地板上。那时,室内的唱机上播放着的仍是那张她演奏的《莫扎特:第23钢琴协奏曲》。
这是一个令无数男人汗颜的女人。
她的名字叫玛丽亚·维尼亚敏诺芙娜·尤金娜(1899-1970)。

5

1937年,日军发动“卢沟桥事变”,他站出来反对日本侵华,公开呼吁执政者悔改。
他说:国家的理想在于主持正义,使弱者的权利免于强者侵害压迫。
他说:今天,在虚伪的世道里,我们如此热爱的日本国的理想被埋葬。我欲怒不能,欲哭不行。如果诸位明白了我的讲话内容,为了实现日本的理想,请首先把这个国家埋葬掉!
致敬那些不肯被汹涌潮流裹挟的人
他被迫辞去教职,但却继续办刊、出书发表反政府言论,直到日本战败。
他曾是东京大学的校长和教授,他被日本人称为″日本在黑暗时期的良心”。
他的名字叫矢内原忠雄(1893-1961)。

6

1952年,有3000余年建城史的北京,开始大量拆除历史建筑。
作为建筑学家和政府官员的他,为了保护古建筑奔走呼号。但在一片狂热的改天换地的呼喊声中、在要把北京插满烟囱的口号声中,他的声音微弱如寒蝉。
绝望中的他抱着城砖,痛心疾首地哭,他说:拆掉一座城楼像挖去我一块肉,剥去外城的城砖像剥去我一层皮。
他哭着说:五十年后,历史将证明我是对的。
转眼,68年过去了,今天的人们意识到自己当初的愚蠢时,一切都晚了。
今天的人们,在那些不会超过四十年的伪古迹前或伪古镇中,摆出各种姿势拍照时,也许会想起他的话,但不会有多少人记得他的哭声。
他就是梁思成(1901-1972)。
致敬那些不肯被汹涌潮流裹挟的人
梁思成与妻子

7

1968年11月1日,虽只有66岁、行动却已困难的她,指着当天的报纸上“一致通过决议:把刘XX永远开除出党”的新闻,用手中的拐杖咚咚地敲着地板,对来探望她的人说:“一致个屁,我就没有举手!”
从逻辑上讲,一致就是100%,少一个都不能叫一致。
在前一日132名重要人物参加的举手表决中,有131人举手表示赞成,只有她把手抚在自己的胸口,没有举起来。
事后,康生对她说:“你这个人,连乡下老太婆的觉悟都没有哩!农村老太婆的觉悟都比你高!”
许多年后,耀邦同志对表示了由衷的敬意,他说:“在这个问题上,我们大家都犯过错误,都举了手。就是陈大姐没有举手……”。
这位唯一没有举手的陈大姐,是当时的全国总工会副主席。
致敬那些不肯被汹涌潮流裹挟的人
她叫陈少敏(1902-1977)。
每一个时代都有坚守自我、独立思考的人,他们不为名利所诱惑,不为权势所屈服,亦不为潮流所裹挟。
他们的故事,或许会提醒我们放慢脚步,思考过去、现在和未来。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aET1EEje6AaTzCVKTXBpBw

如何在工作中运用“考纲思维”?

首发于“人神共奋(ID:tongyipaocha)”微信公众号

如何在工作中运用“考纲思维”?

逢“”必过

1/5

凡是考试,必有套路

看过知乎上的一篇问答,有人问高考美术培训为什么总会教考生把年轻女孩画成大妈,画成男人,画成山顶洞人,就是不画成正常的年轻女孩?

这个问题对于非美术专业的我,还真是个长久以来的困惑,但答案却让我很亲切——都是考试大纲惹的祸,比如A类卷评分要求“画面色调对比明朗,素描关系准确,表现生动,形体刻画深入,画面整体效果好”。

你看,画得丑,是为了突出脸部的明暗和肌肉,宁过勿不及,为了让阅卷老师一眼就能看出来,你已经熟练掌握了素描最重要的技巧。只要你不是冲着清华美院来的,一般的美术专业,这就够了。

如何在工作中运用“考纲思维”?

明白了,这不就是高考作业的套路吗?点题一定要点在最明显的地方,立意不要选容易误解或不易阐述的观点,多用“因为所以于是然而”一类关联词来突出你的逻辑,适当准备一些华丽的文言辞藻以证明你的词汇储备,材料不要用太俗的名人,最好用一些前沿知识以证明你的知识面……,一切都是根据考纲要求,让阅卷老师容易打出相对合理的分。

同样,只要你目标不是985/211,这些写作套路都管用;就算你的目标是985/211,在这个套路的基础上适当提高要求,是更稳妥地冲高分的方法。

这种思维方式,我称之为“考纲思维”。

考纲思维很容易跟应试教育联系在一起,给人“敲门砖”的印象,好像上了大学就可以丢了。其实,考纲思维是一种极其有效的目标化的思维,真正发挥作用是在你大学之后的工作、社交、创业甚至婚恋上。

考试考的重点,你要用最红的大红花表达出来,其他东西,要变成最绿的叶子去衬托。

所以考试思维第一步就是:吃透考纲。

2/5

“学生思维”与“职业思维”的差别

考试的目标是要挑出最好的学生,但什么是最好的呢?现实就是,最符合考纲要求的。

有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高考理科状元跟他们的数学老师(假定也是全区域最好的老师)一起考高考数学试卷,老师考得过学生吗?

再牛的老师也很难考过高考状元这种“考试机器”,这就好像世界围棋冠军的教练也下不过学生一样。

所有的考试都有一个考纲,老师按考纲来教,学生按考纲来学,出题老师按考纲出题,考生按考纲来考,考纲就是学习的圣经。老师(特别是高中老师)的作用就是把有潜力的学生培养成最符合考纲要求的考生。

学校里,老师负责把考纲要求转化为教学计划与方法、知识点、针对性训练,而学生负责把知识体系用反复训练的方法转化为分数。老师就是“考纲”与分数之间的一座桥梁。

学生思维有学生思维的优点,有了考纲,划了重点,反复练习,死磕。但在工作中,你要同时担任老师和学生的双重角色,能不能理解“考纲”,能不能把“考纲”转化为行动计划去执行,这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学生思维”与“职业思维”的差别。

有人可能要问,工作中有“考纲”这种东西吗?我怎么看不见?

答案是“有”,而且无处不在,我来举一个例子。

3/5

考纲在哪里?

有一回,公众号后台收到一位读者的抱怨,他说老板让他做一个新产品的市场分析,他费了很大的心血,形成了非常翔实的报告,交上去后却杳无音信。过了两个月,领导开会时拿着另一个同事的报告给大家来讨论,这位读者一看,材料都是胡编的,论证都是扯蛋,结论完全错误,可大家还是非常赞同,最后只是少做修改后就通过了。

我一看,大概明白是怎么回事了,既然最后通过的结论跟这位读者当初交上去的结论是相反的,这就是属于没有吃透“考纲”就参加考试的事故现场啊。

这里的“考纲”的重点是,领导到底对新产品有没有明确的态度?如果有,到底是什么?

有可能这是领导力推的项目,但他不愿自己亲自说?也可能是上面压下来的任务,他想借你的报告设置一些障碍?即使是积极的态度,也可以分为“有条件”的积极推进,和“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积极推进。

如果明明有考纲,你却不知道,那这个报告从一开始就是向黑暗中的靶子放箭啊。

当然,这么分析有点“小人之心”,很多情况下,领导确实没什么明确的态度,但这就能代表你可以脱离“考纲”自由发挥吗?

常常出现的一种情况是,领导在布置任务的时候没有“考纲”,但在检查任务的时候就有了——看着看着就形成了思路。

你跟领导的差距就在这里,领导永远是有“考纲”的,这个“考纲”就是更大的领导的意图或公司战略,他们就算是一开始没太想明白,等你的方案一出来,他也能想到标准答案是什么。

新产品的开发目的是什么?如何与公司的战略发生联系?公司有多少资源可以投入?公司的预期收益是多长时间?这些都是在报告之前就要有的结论。

你可能觉得很冤枉,复习的时候没有大纲,考着考着考纲出来了,没有这么折腾人的。

但工作中的“考试”是开卷的,不但开卷,领导房间的大门始终为你开着,正确的“考试姿势”应该是有了具体的想法后,先提炼结论和一个大致的逻辑,跟领导通个气,至少“考纲”就出来了。有了考纲,及格显然是不成问题的。

如何在工作中运用“考纲思维”?

可能还有读者考虑得比较全面:如果我跟领导汇报了,他还是没有明确的意见怎么办?

对于学生而言,这个问题就只能瞎猫碰死耗子了,但对于已经工作的成年人而言,还有更高层次的“考纲思维”——你还可以自己编考纲嘛!

4/5

如果考试可以自己定大纲

工作和学习相比有一个很大的不同,它大部分是低难度的重复劳动,升职最终的判断标准是工作效率,而非积累的业绩,因为后者只能证明你能胜任目前的位置,前者才是判断你能不能胜任更高职位的依据。

所以,考纲思维更多的是体现在提升工作效率上

前几天看格拉威尔的《Blink》一书,里面提到一位婚姻问题专家,他有一个神奇的本领,可以在听了一对夫妇交谈十分钟后就判断出他们几年内离婚的可能性。书上说他看中的最核心的指标是“蔑视”,如果一方流露出“蔑视”的表情,那他们基本上就完蛋了。

听上去很神奇对不对,其实我一点儿都不信,我被我们家“领导”蔑视很多年了,我们婚姻还是很牢靠的嘛——这个专家根本就是把自己写的标准答案强行作为考纲。

婚姻问题专家,听上去很高大上,其实就是解决“离不离”的问题。婚姻辅导中的当事人通常处于一个很纠结的状态,所以,专家必须通过一开始的几次接触,在自己内心快速作出判断:这一对儿最终大概率是“离”还是“不离”——正如这本书的书名Blink:快速决策。

有了这个预设的立场,婚姻问题专家就能将这两人往“离”或“不离”的方向引导(这个“引导”不是居委会大妈的那种劝,而是用心理辅导包装的“引导”),如果没有目标,一会儿“劝离”,一会儿“劝不离”,客户体验就会非常糟糕。

所以,我们根本无法判断这位婚姻问题专家到底是判断得准,还是心理辅导起了作用,我们只知道,客户最终对这位婚姻问题专家还是很满意的——不是很友好地离了,就是很开心地破镜重圆。

如果考试可以自己定大纲,你一定只考自己最拿手的知识和技能——这当然是一个幻想,但到了工作中,你会发现很多工作的标准是模糊的。

现代公司的工作需要高度协同,导致大部分人的工作业绩很难直接归因,业绩好可以算是团队的功劳,业绩不好也可以认为是你没有得到合适的资源。

你完全可以建立一个自我工作评估的体系,以拟定一个有利于你的“考纲”,这个“考纲”并不难,大逻辑讲得通,大方向没问题,大原则不冲突,大概率能成功,可考察,可评估,就行了。至于偶尔出现的问题,就当成是合理的例外,例外太多了,就修正一下你的考纲。

重要的是引导上司与同事认同你的标准,你需要尽可能地在任何可能的场景下一遍遍地“推销”给你的领导和同事。

5/5

“应试教育思维”不利于创新吗?

说到这儿,大家都应该看出来了,所谓考纲思维就是我们平时说的“应试教育思维”,当然,工作中你可以叫它“应试工作思维”。

 

“应试教育思维”是一个被批臭的名词,一度被认为是我们缺乏创新性的罪魁祸首,但我们不得不承认,擅长考试是中国人的独特优势,一走出国门,这个优势就很明显了,如果不是因为美国的教育平权限制亚裔,美国的一流大学早就被华人占领了。

 

“应试教育思维”真的不利于创新吗?

 

以医药行业的研发为例,创新药研发的失败率非常高,常常听到某某药企的某款重磅新药宣告失败,股价暴跌。但A股的“药茅”恒瑞医药上市十几年,研发的新药基本没有失败的,前后研发上市了阿帕替尼、吡咯替尼、卡瑞利珠单抗这样的重磅新药,是不是恒瑞医药的研发实力已经超过辉瑞、罗氏这些国际大药企呢?

 

当然不是,恒瑞医药一开始的研发战略就是“me too,me better”,寻找被国际药企验证过的成熟靶点,开发生物类似药,才能保持成功率,否则,以当时国内药企的资金实力,还不够辉瑞在阿尔兹海默症一款失败新药上亏的钱多。这就是典型的“考纲思维”或者“应试教育思维”下的战略。

 

很多人觉得这不算创新,但恒瑞在2008年开始斥巨资研发艾瑞昔布和阿帕替尼的时候,国内药企都在做最赚钱也完全不知道疗效的中药注射液。

 

正因为“me too,mebetter”的研发思路,有了几款成功的生物类似药的研发经验,建立了研发队伍和研发平台,恒瑞才能在2018年提出“first in class”创新药投入战略。恒瑞的董事长孙飘扬已经退出日常经营直接管理研发,据说有一个10多人的搜集文献的团队,专门从各个数据、官网、学术会议搜集最新学术信息,整理成精简版,第一时间报告给孙飘扬。

 

 如果没有国内创新药企业的跟随式研发,国外药企怎么可能把高高在上的抗癌药价格降下来?

 

可以说,恒瑞医药的每一次变革都沿着国际药企和学术机构留下的“考纲”,但都领先于国内其他药企。

 

如果说擅长考试是中国人的天赋,那我们就应该把人生的每一个机会都当成一场考试去对待,有考纲的,找到考纲,没有考纲的,率先创造考纲。

 

如何在工作中运用“考纲思维”?

 

难以置信!德国刚刚突然对外宣布!

来源:凯迪社区

 

01

 

德国宣布的这条新闻,彻底刷屏了!

 

来自德国组织工程和再生医学研究所的科学家们突然对外宣布,他们成功开发出了一种新型算法DeepMACT,能够看清全身所有癌症转移灶,包括单个癌细胞转移灶。

 

难以置信!德国刚刚突然对外宣布!

 

众所周知,癌症之所以被称为绝症。不仅仅是因为癌细胞强大的生命力,更主要的原因是在于它可怕的生长力,转移力,癌细胞只要脱落或粘连到哪里,哪里就会生出新肿瘤。更糟糕的是,这种转移是没有规律,难以抑制的。因此,有90%的癌症死亡是转移导致的。

 

而今天,人类终于能够第一次看清楚全身所有癌症转移灶,包括单个癌细胞转移灶。

 

消息一经披露,迅速刷屏了全球科技界、医学圈!

 

就连世界最顶尖的杂志封面都是用的这项技术。

 

难以置信!德国刚刚突然对外宣布!

▲ 封面图片(肺转移):黄色是被抗体靶向的转移位点,红色是抗体漏掉的转移位点

 

据世界顶级科技杂志,美国《细胞》(CELL)出版社报道,在Ali Ertürk教授的带领下,中国青年科学家潘晨琛博士研发的这项技术,能够让科学家迅速找到转移到全身各处的癌细胞转移位点,效率提高了300倍以上。以往如此工作量,让人类来做可需要数月时间才能完成。

 

难以置信!德国刚刚突然对外宣布!

▲ 潘晨琛(右三)和Ali Ertürk教授(右四)

 

更厉害的是,这个技术平台还能显示出哪些转移位点已经被抗体药物结合了,哪些被漏掉了。让研究人员吃惊的是,竟然有23%的转移位点被抗体药物漏掉,这或许也是癌症容易复发的原因之一。

 

难以置信!德国刚刚突然对外宣布!

▲ 肺癌转移动图(红色的是小肿瘤)

 

是的,你没有看错!癌细胞终于第一次彻底全面的曝露在人类的眼光下了。这不仅仅让科学家更好的了解不同癌症的转移特征,更能让研发人员研发出效果更好的抗癌新药。

 

肺癌!乳腺癌!胃癌!肝癌!这些让人们谈虎色变、闻风丧胆的疾病,或许在不久的未来,将迎来历史性的突破!

 

日本、欧洲、美国等等国家,全都被这条消息刷屏了;“再见,癌症!”将不再是天方夜谭!

 

02

 

一场医学界的巨变即将来袭,所有人都将是见证者!

 

不仅是“癌症”这样的重大医学难题得到重大突破,前不久生命学、基因学等等核难度的重量级技术也被攻克!

 

2019年7月20日,以色列科学家宣布:以色列初创公司Aleph农场科技公司,已成功“ 种植 ”出了世界上第一个“细胞生长的牛排”。

 

难以置信!德国刚刚突然对外宣布!

 

据外媒报道,Aleph农场是以色列的一个高科技实验室,科学家首先从活牛中无痛提取几个细胞,然后运用科技的力量,自然“生长”出一块色香味俱佳的牛排。

 

无需养牛,无需吃草,吃饲料,直接“ 克隆繁衍 ”形成牛肉!成形后的“ 牛肉 ”不但切块后的外观,形状和质地,和真牛肉一致,就连口感也超级一流。

 

甚至为了证明这一款牛肉的口感,以色列拉玛特甘市的巴黎得克萨斯餐厅的主厨Amir Ilan使用该款牛肉做了一道牛排,食用者最后反应都非常好。

 

还有人造心脏!

 

2019 年 4 月 16 日早上,全球第一个完整的人造心脏在实验室正式诞生!

 

难以置信!德国刚刚突然对外宣布!

▲人造心脏的全过程

 

这项技术同样是来自以色列;由特拉维夫大学的一个团队研究人员利用取自病人自身的人体细胞组织,血液;人为“造出了”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心脏。

 

还有人造血液!

 

2019年11月4日,日本防卫医科大学突然对外宣布,他们成功开发出了一种“人造血液”!

 

难以置信!德国刚刚突然对外宣布!

 

这种“人造血”,主要由人造血小板和人造红细胞构成。更令人吃惊的是:这种新型的血液,不受任何血型限制!!并且已经在实验兔身上实验成功。

 

也就是说,今后人们可以无需献血,就能生产出以假乱真的新鲜血液。

 

短短一年不到的时间,一项又一项历史级别的医学难题,一一被攻克;甚至就连人脑这个以往无人敢尝试的“医学禁区”现在都有人开始尝试挖掘。

 

前不久,美国科技狂人马斯克爆出一个大料;他们正在秘密研发脑部芯片移植,相关技术也迎来了重大突破:

 

难以置信!德国刚刚突然对外宣布!

 

据马斯克介绍;目前他们已经能够做到,通过一台神经手术机器人,像微创眼科手术一样安全无痛地在脑袋上穿孔,向大脑内快速植入人工智能芯片,从而达到通过 USB-C 接口直接读取大脑信号,并实现远程遥控 控制。

 

难以置信!德国刚刚突然对外宣布!

 

是的,你没有看错!远程控制你的大脑?!

 

这个有什么用呢?举个很简单的例子;比如你可能不懂英语,德语,法语,等等语言;通过这个芯片植入大脑;你将可能凭空多出许多这一块的记忆;

 

也就是说可能一夜睡一觉的时间,你就掌握了五,六门外语;大家有没有想过如果将这门技术专门应用于“ 国家级人才身上 ”;比如5G人才、人工智能工程师、医学大师、芯片设计师、甚至顶尖科学家身上??

 

这种情况可能引发的后果,没有人敢想象下去。

 

人造血液,人造心脏,人造细胞,脑部神经复活,记忆芯片植入。

 

一个又一个过去我们想都不敢想象的人类生命禁忌,正在一个个被科学家不断打破!

 

03

 

人类距离“ 永生不死 ”真的越来越近……

 

你们还记得五年前;美国最大的科技巨头谷歌发出的那一个惊天预言吗:

 

难以置信!德国刚刚突然对外宣布!
难以置信!德国刚刚突然对外宣布!

 

——谷歌首席工程师:Ray kurzweil

 

“在我看来,到了2029年左右,人类会来到一个临界点。每过一年,人类的寿命能够延长一年,这要得益于科学技术到那个时间的发展。

 

到了2029年左右,人类的寿命将不再是通过出生的日期到活着的时间来进行计算,那时,人类每年所延长的寿命会比已经走完的时间还要长。

 

到了2045年,人类将彻底改造基因的编程,在这一阶段,人类不仅能做到延缓衰老,更可以返老还童:到那时,八十岁的你,看上去只有四十岁的样子。”

 

难以置信!德国刚刚突然对外宣布!

 

五年前所有人都觉得这简直是个无稽之谈,哗众取宠。

 

今天你还敢嘲笑吗?!

 

不久的将来,或许我们将看到这样的场景:

 

血液!一袋又一袋提供所有人体生命循环、细胞循环的人体生命之水;正在机械化生产,恒温保存,送往各大医院供备用;

 

难以置信!德国刚刚突然对外宣布!

 

大脑!一瓶又一瓶继续维持大脑运转的营养液;一个又一个刺激大脑,加强大脑运转的小仪器;摆在楼下药店门口,就跟现在的摆地摊一样,随时供人购买;

 

难以置信!德国刚刚突然对外宣布!

 

长寿基因!从怀孕开始,到出生呱呱落地的那一刻;我们的细胞,基因就已经自带长寿基因;那些危害人体的有害病毒、基因,还没出生就已经被剔除;

 

难以置信!德国刚刚突然对外宣布!

 

当这些未来的场景,一一实现;人类或将彻底进入“ 永生 ”!

 

科学技术才是第一生产力!从没有哪一个时代能像今天一样“ 百花齐放 ”,一个又一个科学奇迹、医学奇迹相继在我们眼前不断诞生!

 

癌细胞治愈,人造万能血,人造心脏,人造细胞,脑部芯片植入,这些奇迹,只不过是科学进步的一个缩影!

 

今天发生的一切,其实才刚刚开始。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c2Xm0pEqvwYkc1Pwy67iDQ

全职太太,您配吗???

 

 

我为什么拼尽一生都要成为贵妇毁灭者?

 

因为我看不惯现在很多男孩子,动不动就讲:阿姨,我不想努力了。

 

其实,不想努力的人也不只是男孩子。

 

这两天,华坪女高的张桂梅校长,痛斥自己的学生去做“全职太太”。

 

学生回母校捐款,校长直接让“滚出去”:

 

全职太太,您配吗???

 

华坪女高是一所什么样的学校?

 

校长说话怎么就这么硬气 ?

 

华坪女高是全国第一所全免费的公办女子高中,这所学校成立的目的就是帮助大山里的女孩子,争取教育公平,让她们走出去,改变命运,换种活儿法。

 

到今天,这所学校已经帮助了至少1804名女孩走出贫困山村。

 

全职太太,您配吗???

 

为什么校长会如此斩钉截铁地反对自己培养出来的学生去当“全职太太”呢?

 

“全职太太”到底哪里不好?

 

穷人难道就没有做“全职太太”的权利吗?

 

全职太太,您配吗???

 

1

 

你把“全职太太”看做一份职业就好理解了。

 

这是一份价值极低的“高危职业”。

 

 

以前有句话形容家庭妇女:嫁汉嫁汉,穿衣吃饭,养儿女,做衣衫,成天围着三台转。

 

“全职太太”的工作内容基本也就是这些。

 

照顾老人、孩子和丈夫,还得洗衣、买菜、做饭、收拾屋子,基本上要把大部分的精力都花在维系家庭的运转上。

 

这就是一份保姆+保洁+陪护+幼师+厨师的组合体,还是一个不专业的组合体。

 

每天柴米油盐酱醋茶,做的都是重复重复再重复的工作,技术含量极低,毫无成长性可言,地板就是成长的天花板,而且还没有一分钱的工资,ROI极低。

 

你看看这些,几乎是求职市场中最烂的职业了。

 

全职太太,您配吗???

 

2

 

更糟糕的是,“全职太太”是一个没有名分、不受社会认可的职业。

 

你连个工作经验都没有,更别说什么专业技能了,完全没办法跟其他任何正常的职业顺利接驳。

 

万一丈夫变心,突遭变故,想找个正经工作养活自己?

 

难上加难。

 

职业发展是讲究连续性的。

 

毕业没几年就当太太,没有经过一个完整的职场历练,大部分HR都会忌惮。

 

求职面试,大家嘴上都说着平等,但我们都知道,这根本是不平等的。

 

尤其是,当你人到中年,没有硬技能,没有工作经验。

 

只能做基础岗位,但是这些位置,有的是年轻便宜的小姑娘愿意做啊

 

为什么找你呢?

 

也不是说找不到个糊口的工作,但基本上你接受过的高等教育就废了。

 

全职太太,您配吗???

 

3

 

很多人觉得选择做全职太太,是选择了奉献,选择了家庭,选择了爱情。

 

别闹了,爱情这种鬼东西,是你能选的?

 

爱情,从来都不是一成不变的。

 

我从不认为离婚,就是男人变坏了。

 

衣服要保养,花要保鲜,就连买兜土豆,你都得看好别让它发了芽。

 

爱情,同样需要持续的养护。

 

长久的爱情,最重要的是什么?

 

对等的交流和沟通。

 

开始是馋你身子,干柴烈火,步入婚姻是彼此合适,你情我愿。

 

但是,最初合适,就会永远合适吗?

 

我永远不相信永远这个词。

 

全职太太,您配吗???

 

一个人负责赚钱养家,在社会上天天被毒打,磨炼自己,变得越来越复杂,开阔,通透。

 

另一个整天呆在家里围着锅台转,做着保姆的工作。

 

长久下来,两个人还会有什么共同话题吗?

 

是的,你付出了很多,他可能很感谢你,但是感谢不是爱啊。

 

没有了对等沟通的基础,缺少了情感共鸣,爱情存在的基础就没了。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全职太太,您配吗???

 

4

 

而且,回归家庭这个事儿,别动不动就谈奉献,说的那么伟大。

 

如果男女对调呢?

 

男的一毕业就整天琢磨找个富婆养自己,回家窝着,这是什么?

 

这是逃避!懒惰!懦弱!没有责任感!窝囊。

 

这事儿,我比任何人都有发言权,富老头那么好伺候的吗?

 

当全职太太,有什么本质区别吗?

 

而且,大部分人那个家庭条件,你也当不了“太太”,请个阿姨帮忙,都不敢选工资贵的。

 

你当啥太太啊?

 

全职太太,您配吗???

 

换个难听点的名,就是“无业妇女”,实在一点,就是“家庭主妇”。

 

很多人一毕业就去当全职太太,这是在人生未来所有的可能性中,选择了一条最容易走的路。

 

5

 

在我看来,人生的所有的努力,都与选择权有关。

 

凡是能够扩大选择权的事情,我们就要去做,凡是会剥夺我们选择权的事情,我们就要远离。

 

家世背景,学历能力,一切的一切,归根结底决定了什么?

 

一个人的选择权。

 

城市普通家庭出身的姑娘,爱上农村出来的男生,你敢结婚吗?

 

大多数人不敢。

 

婚姻的负担太大了,家人反对的声音太大了,买房养老的压力太大了,,,,

 

看上去,爱情这种东西,有情饮水饱,人人有的选。

 

但实际上呢?

 

我们只是看上去有的选,其实你根本没得选。

 

门当户对,是这道填空题早就写好的答案。

 

有些人,你是爱不起的。

 

全职太太,您配吗???

 

穷苦人家的孩子出来闯世界,工作不好找啊。

 

很多人说你可以创业啊,现在注册个公司那么简单。

 

注册确实是简单,但是,然后呢?

 

一干就黄。

 

你看起来有的选,实际上还是没的选。

 

一切资源,都是关乎选择的权利。

 

如果你富裕的跟阿半一样,那你当然可以:

 

一块馒头手中攥;

想蘸白糖蘸白糖;

想蘸红糖蘸红糖;

 

谁他妈管得着你呢?

 

全职太太,您配吗???

 

讲到这里,很多人不乐意了。

 

凭什么城里孩子能做,我们却这也做不得,那也做不得?

 

穷人家的孩子就该死吗?

 

有些东西,还真是穷人家做不起的。

 

自主选择的前提是要承担后果,承担后果是要付出代价的。

 

人家离了婚,有父母养,有原生家庭做后盾,有退路,你有什么?

 

一块钱,你买不了吃亏;一块钱,你买不了上当;

 

一块钱,你什么都买不了,你个穷B。

 

全职太太,您配吗???

 

早点认清现实,没什么不好。

 

承担不起后果的选择,不要去碰。

 

钱是人的胆,没胆就怂点,安全第一,日子过好了,比什么都强。

 

全职太太,您配吗???

 

6

 

童话里,不管是公主还是灰姑娘,都想嫁给王子过幸福的日子。

 

王子一见到漂亮的灰姑娘就被迷住了,就脱人家鞋子,这是见色起意好吧?

 

这样的王子大概率是个大猪蹄子。

 

人老珠黄,王子不迷了,你日子就不过了?

 

离个婚,人家二婚的公主还是公主,但是你离了婚的灰姑娘,去哪里呢?

 

回去继续守着你那恶毒的继母和脚后跟都没了的两个坏姐姐吗?

 

别闹了,光良曾经说过:童话里都是骗人的。

 

全职太太,您配吗???

 

7

 

听你牛哥哥一句劝,任何试图依附他人,把命运的决定权交出去的行为,都是愚蠢的。

 

很多人觉得做个宠物也挺好的。

 

抬眼看看满大街的流浪猫从哪来的?

 

谁一开始还不是个大宝贝了?

 

别光看着咪咪吃肉,看不见流浪猫挨打啊!

 

全职太太,您配吗???

 

谁还不是甜蜜的生活出了一些问题,才开始猫生的流浪吗?

 

全职太太,您配吗???

 

宝贝,听我一句劝,人生唯一不变的就是充满了变数。

 

一生总有风浪。

 

根据我有限的人生经验看,越是大富大贵的家庭,风越狠,浪起的越大,波涛汹涌的时候,相信我,朋友,人都只能顾自己。

 

这个时候,我尊贵的全职太太,您将要去何方呢?

 

去当流浪猫吗?

 

别动不动就张嘴,阿姨我不想努力了。

 

不想努力,是要付出代价的。

 

全职太太,您配吗???

 

8

 

为什么公益学校培养出来的大学生,去当家庭主妇让人如此愤怒呢?

 

这本质上是一个发展权的分配问题。

 

你是靠什么走出来的?

 

占用公共资源,占用公益基金,占用公益学校提供给一个人的发展权利和机会。

 

如果你靠自己勤工俭学念书,那你硬气。

 

毕业后,拿着本科毕业证去当“正规乞丐”,也没人管你。

 

但是,如果你占用了公益资源,甚至夺走了别人的发展机会,那就意味着这些东西是有分量的,你是需要回馈社会的。

 

你用的钱,是带着期望,带着血泪,带着使命的,你就不能放飞自我,不能太任性。

 

全职太太,您配吗???

 

最后,我把华坪女高宣誓词放在这里结尾吧:

 

我生来就是高山而非溪流 ,我欲于群峰之巅俯视平庸的沟壑。我生来就是人杰而非草芥,我站在伟人之肩藐视卑微的懦夫。

 

记者问张桂梅为这些孩子付出了什么,她是这样回答的:

 

我几乎付出的是生命。

 

全职太太,您配吗???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BV2OK86ngPe59QpFIqUlYQ

阳志平:摆脱程序员的 35 岁危机,你可以尝试三类努力

 你是程序员吗?你身边有程序员吗?你是否关心或者好奇,程序员有没有「35 岁危机现象」?这个现象的本质是什么?程序员又该如何延续自己的职业生涯生命周期呢?阅读下文,开智阳志平老师在 1024 程序员节,与大家聊了聊程序员的 35 岁危机,为大家分析如何从根源上逃离 35 岁危机,以及延长个人职业生涯生命周期的五个关键。往下看吧~

作者丨阳志平

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心智工具箱」

开智学堂(http://www.OpenMindClub.com)

1

今天多说几句程序员的「35 岁危机现象」。

第一个问题是,35 岁危机现象真的存在吗?

存在,且普遍存在,大厂小厂的都存在。说两个朋友的例子。

第一个例子是我的一位 CTO,小我二岁,35 岁时提出离职,回老家钓鱼、开小卖部。他的经历很有代表性,一毕业就在各个大厂小厂写代码,到了 35 岁,写了 10 多年代码,10 多年技术管理了。疲倦了。

第二个例子是我二十年前招聘的第一个程序员,清北毕业,某大厂旗下子公司的 CTO,去年公司因为某些原因解散,昨天问他忙什么,在忙外包。今年四十岁,跟我一般大。

这二个朋友,第一个朋友是真的职业倦怠了。离开我的团队二三年后,呆在老家,没做任何与程序相关的事情了。第二个朋友迫于养家糊口压力,还在做编程相关的事情,他自己也的确很喜欢编程。

两个朋友都是典型。也是两类,第一类是 35 岁时真的不喜欢编程了;第二类是依然喜欢,但社会上没最合适自己的岗位。

2

第二个问题是,「35 岁危机现象」的本质是什么?

 经济学 

从经济学角度,是供求关系。

无论你是否喜欢一线编程,到了 35 岁之后,不得不出现分化。有的朝产品经理、创业、技术架构师、技术布道的方向走。这类岗位是金字塔结构,无法类似初级、中级程序员岗位一样在社会上大规模供应。

总会有人找不到合适自己的位置。虽然热爱编程,但不得不退出。

 心理学 

从心理学角度,就是我之前那几篇文章《焦虑时代的反焦虑》、《像人类一样活着》写过的。

程序员这个职业,很容易成为工具人。人类三种基本心理需求:自主感;胜任感;归属感,缺乏自主感。长年累积下来,很容易在一些关键能力上锻炼不足,尤其是一些偏软的能力,比如沟通;比如在不确定场景下寻找确定的决策能力。

程序员太听产品经理的,肯定不行,太不听产品经理的,也肯定不行。

原本产品经理诞生的初衷是分摊程序员的认知负荷。但最后搞成了,在某些行业某些公司,非常依赖产品经理。

如此一来,削弱了不少程序员的独立思考能力、决策能力。在越复杂的系统下越是这样;越工业化的语言越是这样;越流水线的组件式开发越是这样。

 国情与文化 

从国情上说,中国目前处在青铜二十年的时代。

在我心目中,78 年改革开放,到 2000 年,是黄金二十年。2000 年到 2020 年是白银二十年。2020 年到 2040 年左右是青铜二十年。依然是国力上升期,依然是全球机会最大的市场。

从文化上说,儒家文化的优点是勤奋、励志;缺点是不守信,不尊重契约。在互联网时代,儒家文化的优缺点都被放大。

儒家文化,或者说东亚文化,是一种很奇怪的文化。它是一种越竞争、越是生存危机时刻,越看出优点的文化,但先天有太多与商业流通机制不匹配的地方,比如不守信、不尊重契约。

儒家文化,本质是仁与礼。

什么是仁?往好了说是人类同理心,但,往坏了说,就是人情

什么是礼?往好了说是秩序,往坏了说,就是规矩

所以,儒家文化在互联网的放大之下,头部公司都想培养自己的嫡系队伍、自己的规矩。能给别人留出的空间极少。

 互联网 

说完国情与文化。再说互联网本身。

互联网本身是一种无标度网络。哪个人、哪个组织,生产的 URL (或信息或点击或什么的)越多,生产成本越低。那么,这个人与组织就占据了互联网这个大的无标度网络中的关键节点。资源自然会成为幂律分布。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数字世界的工作者就是给这个无标度网络的节点,生产 URL 或信息的工人。

当一个幂律分布构成后,在早期形成期,会获得高溢价,比如当年的 iOS 开发,前些年的算法工程师。当一个网络幂律分布稳定后,需要维护的工人就越来越少。慢慢地,这批工人,不得不去迁移,寻找下一个网络。

大家想象一下,与不断找活干的建筑工人,本质没任何区别,都是打工人。唯一区别是,加持了数字世界的面纱,显得高大上一些。

3

小结一下,从经济学角度,是供求关系。从心理学角度,是自我决定论。从国情与文化,是讨厌的 996、是儒家文化的优缺点。从互联网本身来说,是幂律分布,头部形成后,需求削减。

那么,第三个问题是,一个程序员,该如何延续自己的职业生涯生命周期呢?

延续自己的职业生涯生命周期。我们的默认假设是:1)不是很想转行做其他的,比如产品经理,比如销售。2)主要工作想以写代码为主。3)能带来稳定的收入,支持体面的生活。

那么,好的做法有哪些?我的建议是:

 追求人生自由度 

无论身份如何,大厂程序员,自由开发者,还是创业团队的主力开发者,都要拥有独立做一个产品的能力。

这个产品可以是开源软件,也可以是付费软件,都无所谓。但,自己要从头走几遍流程。这样才可能获得更大的自由度。很多 35 岁后活得很轻松的程序员,其实都是某个产品不断在贡献营收。

 世界第一 

对自己的技能组合,不断切分颗粒度,缩小缩小缩小再缩小,让自己在某个单点上能做到世界第一。但又不断放大自己的视野,站在一个世界角度来开发。

比如,我周日演讲提及的 TextMate 作者,做到了文本编辑器第一,收钱收到手软,最后干脆开源算了。

 小众社群 

最好与 1 个到 3 个小众社群重度捆绑。任何一个今天流行的商业趋势,都在 5 年前有一个小众社群预先热捧。选择小众社群,本质不是其他,而是更容易让自己感知到时代的脉络。

 三类职业生涯努力 

无论时代趋势如何变化,按照我在《人生模式》一书中的说法,自己一定要将个人的职业生涯努力划分为三大类。这个观点略复杂,下文单独解释。

4

第一类努力是能够增进你的信息、信任的。

信息容易理解;信任容易忽略。拿婚姻举例,光别人知道你还不够,这是信息,还得别人信任你,这是信任。愿意跟你共度一生的人是那些认识你、并且信任你的人。

对于职场来说,你占有的信息的数量与质量,信任你的人的数量与质量,决定了你的职业天花板上限。

第二类努力是围绕世界本质的。

改变世界本质的力量是教育、技术、设计三大类。人人交互。机机交互。人机交互。你需要深耕,10 年、20 年、30 年时间累积,让你足以撬动世界。

当然,有大的改变世界,比如立法、大财团,也有小的改变世界,比如,一个重要的开源软件、一篇高被引的论文。

战争时代,是靠暴力;和平时代,暴力变为赋税,剩余的则就是教育、技术与设计三大类了。程序员容易掌握技术,但整个世界除了机机交互逻辑之外,还有大量的人人交互、人机交互逻辑。这部分就是不少程序员的短板了。

多年前,我在《写给创业者的 7 个心理学原理》中举过一个例子。当你找程序员沟通,只要给他们描述清楚问题,他们马上会在头脑中,想象出该系统怎么开发。甚至,有手快的程序员,立即给你 DIY 出一套系统。

比如,当你的问题是与销售相关时,程序员马上会在自己头脑中浮现出一套 CRM 系统的流程。然后很快思考 CRM 系统的开发细节问题了。

这是典型的丧失决策能力、独立思考能力的表现。真实世界,除了 CRM 之外,难道没有其他解决方案吗?很多时候,请忘记程序,江浙广东的小老板们会发现很多非程序解决的办法。这,就是江浙广东小老板对世界的贡献。

从这个角度来说,一个简单的煮蛋机比十个山寨的 CRM 系统更能给世界增加很多乐趣。这点也是很多老程序员,逐步对这个行业产生职业倦怠的原因之一。

前天,我给同事们演示了我二十年前写的一套系统。今天来看,依然非常领先。但其实当年开发它时非常偷懒。给大家看这套系统的时候,讲了很多我当年如何偷懒的小技巧。

比如,设计了大量普通用户容易参与的脚本语言;又如,有很强的二次定制能力。其中不少设计,与程序无关,更多与我所处的那个垂直行业的用户场景有关。就是一套这么简单的系统,今天来看,卖了整整十多年,贡献数亿产值。

大家要记住,真实世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非只是机机交互逻辑。

5

第三大类,才是行业,才是产品。

教育行业也好,出版行业也好,都没那么重要。Tob 也好,Toc 也好,也没那么重要。个人的持续竞争力,是来自对社会的认知及相关的社会交易,以及你在这个认知与交易上的持续投入。

第一类努力,你究竟如何改变了世界?你给社会贡献了大量新的信息了吗?你提高了社会上人与人的信任了吗?

第二类努力,你究竟深耕的是和平时代哪些非你不可的核心力量?教育、技术与设计,是最典型的三类,你可以理解为和平时代的刀剑,那么,你挥舞的是什么剑?什么刀?你练的是什么门派的剑法?刀法?

只有第一类努力、第二类努力,持续投入了大时间周期的努力,才能令你的第三类努力,是一个高维竞争。

职业生涯发展也好,公司创业也好,与对方始终在同一个维度,总是同质竞争。最后,比拼的是体力,谁更能 996。如果世界都这样,那么会多么无趣。

但世界有趣的地方正在如此,既有强调个人勤奋、集体认同的东亚文化,也有追求个人创造力、社会契约的古希腊理性文化、美国清教徒文化。只有跳出当前事务,持续深耕,最后才容易获得另一个维度的打击力量。

6

小结一下,抛开杂七杂八的那些不说,从根源上逃离 35 岁危机,延长个人职业生涯生命周期的五个关键:

1)拥有独立输出作品的能力;2)追求世界第一;3)与小众社群同行,持续贡献;4)建构个人持续成长的三类努力:第一类努力;第二类努力;第三类努力。

不要只关心具体产品、所在行业,更要关心真实世界的运作规律,以及自己在这个世界上拥有的核心力量。

从而,不与社会多数人在同一个维度竞争,得以用更大的时间周期来处理问题,成为内在动机驱动的人。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ItaYi-thDa9BbWmjyCjMy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