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造假暴涨150亿!中国最良心“山寨货”,拯救了上亿男人的钱包

 

原创:金错刀(ID:ijincuodao)
作者:张一弛
推荐:蛋解创业(manjiechuangye)

 

非洲兄弟到河南许昌买假发。

 

美国商人到河南商丘买钻石。

 

从郑州出发,向东南方向行驶240公里,是商丘柘城县:这个不到80万人的小县城,却让中国的人造钻石干到了世界第一。

 

靠造假暴涨150亿!中国最良心“山寨货”,拯救了上亿男人的钱包

 

2020年中国人造金刚石突破200亿克拉,占全球95%以上,其中八成都是“河南造”。

 

河南省诞生了人造钻石四巨头:豫金刚石、黄河旋风、中兵红箭和力量钻石。

 

上个月,柘城县的力量钻石上市,一天之内股价涨幅暴涨到1175.46%,市值涨到了150亿。

 

这可苦了全球最大钻石巨头戴比尔斯,全球市场份额,一路狂跌。

 

靠造假暴涨150亿!中国最良心“山寨货”,拯救了上亿男人的钱包

 

河南兄弟造出的钻石,到底是怎么支棱起来的?

 

靠造假暴涨150亿!中国最良心“山寨货”,拯救了上亿男人的钱包

巨头戴比尔斯,

无人超越的真 · 营销鬼才

 

全球钻石珠宝消费市场增速最快的国家是哪个?

 

答案是:美国,中国,日本基本不相上下。

 

从钻石这个产品本身来看,钻石从0到卖到天价的过程,几乎是一个商业史上凭空制造需求的奇迹。

 

当时,掌握着全世界钻石矿的巨头戴比尔斯,以自己业务能力,每年可以挖好几吨钻石。

 

靠造假暴涨150亿!中国最良心“山寨货”,拯救了上亿男人的钱包

 

但戴比尔斯却很聪明:钻石多了就不值钱了,既然全世界的矿都在我手上,我干嘛要快速卖掉呢?

 

能少挖少挖、能卖多贵卖多贵,严格控制着市面流通的钻石产量。

 

钻石在欧美怎么火起来的,就不赘述了,戴比尔斯砸钱投入了多少广告,电影里都是证据。

 

靠造假暴涨150亿!中国最良心“山寨货”,拯救了上亿男人的钱包

 

到了50年代末,几乎所有的美国年轻人,都认定了钻戒是订婚的必需品。

 

但面对根本毫无钻石文化的日本和中国,戴比尔斯的“套路”是真的狠:

 

1、洗脑日本:买钻戒,就是真男人

 

日本上千年的历史上,根本没有钻石文化。

 

在60年代中期,日本的婚姻文化还非常传统,新郎新娘遵守神道教文化,用一碗米酒完成结婚仪式。1967年,只有不到5%的日本新娘收到过钻戒。

 

于是,戴比尔斯瞄准了日本人的性格特征,设计了“三个月薪水”的标准。

 

当时最流行的广告语是:“告诉我,在自己理想的女人身上花3个月的薪水,是男子汉的行为吗?”

 

靠造假暴涨150亿!中国最良心“山寨货”,拯救了上亿男人的钱包

 

日本男性本身的大男子主义,再加上日本人渴望“脱亚入欧”的心理,戴比尔斯告诉日本人:要想成为真男人,就得给老婆买钻戒。

 

日本人很吃这一套。

 

到1981年,已经有60%的日本新娘佩戴钻戒了。戴比尔斯凭借营销的力量,用短短14年时间,改变了日本人上千年的传统。

 

2、搞定中国:买钻石,就是投资

 

让精打细算的中国人买钻石,只靠真男人这招就不好忽悠了。

1993年,戴比尔斯进入中国,第一件事就是为招牌广告语“A diamond is forever”广征中文翻译。

 

怎么才能让当时的中国人民喜欢?

 

靠造假暴涨150亿!中国最良心“山寨货”,拯救了上亿男人的钱包

 

别说,还真让戴比尔斯找到了一个关键词——保值。

 

这句话并没有简单的翻译成 “钻石代表永恒”,而是用了中国人才能懂的小心机,“钻石恒久远,一颗永流传”。

 

有了这句话,才有了后面一切“1克拉以下的钻石统称为碎钻,碎钻不值钱”的依据。

 

在中国,钻石从普通珠宝首饰成功上位,贴上了“收藏级”的标签。 

 

靠造假暴涨150亿!中国最良心“山寨货”,拯救了上亿男人的钱包

 

同时,戴比尔斯把对钻石质量的评级标准牢牢抓在自己手上,继续控制话语权。

 

沿用至今的钻石4C分级(切工、净度、颜色、重量),就是戴比尔斯制定出来的。

 

靠造假暴涨150亿!中国最良心“山寨货”,拯救了上亿男人的钱包

 

但剧情的走向,在中国河南兄弟们入局之后,节奏彻底打破了。

 

靠造假暴涨150亿!中国最良心“山寨货”,拯救了上亿男人的钱包

国外敢捧多高,

中国人就能把价格打多狠

 

钻石被河南兄弟们垄断,河南人当初自己都没想到。

 

1960年,中国工业用金刚石进口来源几乎被完全掐断。

 

当时正赶上中国在发展工业,精密机械、石油开采、冶金等领域无一不需要金刚石,工业发展严重滞后。

 

于是,第一机械工业部下达了一项国家重点科研项目,代号为“121”,任务只有一个——全力研究人造金刚石技术,解决被国外“卡脖子”的难题。

 

靠造假暴涨150亿!中国最良心“山寨货”,拯救了上亿男人的钱包

 

这时候,河南郑州三磨所站出来,接下了这个难啃的骨头,开始了轰轰烈烈的人造金刚石研发。

 

我国人造金刚石行业的奠基者之一王光祖,当时就在郑州三磨所,他把“研究”形容为一场“战斗”:

 

“我们的战斗是十万分火急的,研发进程越短越好,一万年太久,我们要只争朝夕。”

 

靠造假暴涨150亿!中国最良心“山寨货”,拯救了上亿男人的钱包

 

3年后,第一台国产两面顶压机在河南郑州三磨所诞生,制造出了我国第一颗人造金刚石,这个消息也震惊了美国。

 

趁热打铁,郑州三磨所又接下了抓紧量产金刚石的任务。

 

1965年,中国第一台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六面顶压机安装完成,并在第二年投入批量生产,年产1万克拉。

 

靠造假暴涨150亿!中国最良心“山寨货”,拯救了上亿男人的钱包

 

当时行业有一句描述三磨所的口头禅:“压机一响,黄金万两”。

 

河南郑州也成为了中国金刚石“圣地”,无论是一两台压机的小作坊,还是几台压机的小型企业都不远千里去朝圣取经。

 

而在中国几代科学家的不断努力下,2001年中国人造金刚石产量为16亿克拉,2017年,中国人造金刚石产量约为250亿克拉,占据全球90%以上,连续15年世界第一。

 

也就是说,河南省能成为最大的钻石生产地,确实是个意外。

 

靠造假暴涨150亿!中国最良心“山寨货”,拯救了上亿男人的钱包

 

中国人的牛还不止如此。

 

不但要把产量干上去,还得要把价格打下来。

 

早期的人造钻石“身价”并不低,技术还没突破、再加上各种研发成本,人造钻石的价格一度接近天然钻石。

 

后来,河南兄弟们努力提高技术,扎堆做钻石,人造钻石的价格才被打下来。

 

2016年,人造钻石的零售价还是天然钻石的80%,到了2017年,价格被降到了65%,2018年降到50%,2019年已经把价格打到45%!

 

批发价甚至低到天然钻石的20%。

 

靠造假暴涨150亿!中国最良心“山寨货”,拯救了上亿男人的钱包

 

所以今天的中国金刚石行业几个巨头,都诞生在河南。

 

靠造假暴涨150亿!中国最良心“山寨货”,拯救了上亿男人的钱包

不能说毫无关系,简直是一模一样

 

人造钻石迅速成了天然钻石的强敌。

 

性价比高,又不用担心被挖光,还不会造成污染,更狠的是,“假的真不了”这句对假货的万能diss,在人造钻石这里突然失灵了——

 

和从大自然搬运的天然钻石相比,人造钻石不能说毫无关系,只能说一模一样。

 

靠造假暴涨150亿!中国最良心“山寨货”,拯救了上亿男人的钱包

 

过去,传统的人造金刚石工艺,造出的钻石一是颗粒小,不到1克拉,二是有杂色,不可能做首饰。

 

但这几年,在河南人的努力下,人造钻石完全不输天然钻石,合成构造完全相同,甚至纯度比之更高。

 

原理是把石墨粉放进超高温、高压环境,模拟天然金刚石的生长,犹如人工炼丹,一颗晶莹剔透的人造钻石就诞生了。

 

靠造假暴涨150亿!中国最良心“山寨货”,拯救了上亿男人的钱包

 

速度更是变态,一个7-8克拉的钻石,大概只需要培育两周时间。

 

两者的物理、化学、光学特性完全一致,用专家的话来说,“区别就好比‘河流里的冰’和‘冰箱里的冰’”,傻傻分不清。

 

果壳网的评价更直接,因为它本质上就是钻石,它从化学上讲就是钻石,从物理性质上讲它也是钻石。

 

靠造假暴涨150亿!中国最良心“山寨货”,拯救了上亿男人的钱包

 

对手太强,戴比尔斯彻底慌了。 

 

2016年,戴比尔斯、埃尔莎、多米尼克和卢卡拉等7家公司成立了天然钻石联盟,产量占全球天然钻石总产量的四分之三。

 

联盟垄断,再加上这几年全球没有发现新的钻石矿,试图通过天然钻石的稀缺和高价炒作。

 

但依旧没能拯救钻石的颓势。

 

2018年,戴比尔斯采取了打不过就加入战术——突然“反水”,公开卖起了人工钻石。

 

不仅推出了培育钻石品牌Lightbox,还砸钱9400万美元,用于建造品牌专属的培育钻石工厂。

 

靠造假暴涨150亿!中国最良心“山寨货”,拯救了上亿男人的钱包

 

手握全球三分之一天然钻石资源,戴比尔斯为啥还要这么干?

 

结果,戴比尔斯搞了个骚操作,把零售价锁定在史无前例的800美元/克拉(白钻、粉钻、蓝钻价格都一样)。

 

价格一公布,圈内一片哗然, 远低于市场同类产品定价,被圈内大骂价格屠夫,扰乱市场。

 

而且连分级都懒得分,还声称“人工钻石不值得被分级,都一样”,只做饰品,不做婚戒。

 

靠造假暴涨150亿!中国最良心“山寨货”,拯救了上亿男人的钱包

 

背后意思很明显,无非是想证明人工钻石就是low,只配做配饰,根本登不了婚戒的门槛。

 

但事实上,只有特别稀有的钻戒,才有升值空间。

 

我们普通人买的钻戒,无论品牌大牌与否,都谈不上升值,甚至连保值都很难做到。

 

结 语:

 

钻石,一度被称为是世界上最稀有的宝石。

 

在钻石品牌店,每个销售都是一个出色的爱情推销员。

 

戒托的线条,就是爱情的征途,钻石的光芒,上升到爱情的高光,最后得出一个结论,一个结婚连钻石都不愿意买的男人,要么实力不行,要么爱得不够。

靠造假暴涨150亿!中国最良心“山寨货”,拯救了上亿男人的钱包

 

但最近,央视财经发起一个题为“你会买人造钻石吗?”的微博投票。

 

在将近3000人的参与下,其中选择“买,看起来一样就行”的有1581人,占比为54%;选择“不买,钻石还是天然的才有意义”的有563人,占比仅为19%。

 

甚至美国联邦贸易委员在最新发布的珠宝指南中,干脆修正了钻石的定义,删掉“天然”一词,将天然钻石和实验室钻石都归类为钻石。

 

过去人们买不起钻石,现在河南兄弟们好不容易把钻石价格打下来,又开始宣扬人工钻石不配做婚戒。

 

这样的强行溢价,到底是谁害怕了?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权请联系

 

 -END-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LCHfwsYKV30I_YLOIVrfnw

平庸的牛奶,“锈带化”的伊利

本文系基于公开资料撰写,仅作为信息交流之用,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

 

1953年,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任命时任通用汽车总裁威尔逊为美国国防部长。

 

在参议院听证会中,威尔逊被参议员盘问到,如何解决他的250万美金通用汽车持股和担任国防部长公职产生的利益冲突,威尔逊一时语迫,辩驳道:

 

“多年来我一直相信,对通用汽车有益的,就是对美国有益的,反之亦然。”

 

这句话在美国舆论中迅速走红,流传至今,游说集团每每在华盛顿为大公司游说时,常常将这句话奉为圭臬:“对某公司有益,就是对国家有益。”

 

这句话的底层逻辑其实并不复杂:

 

在1950年代的的美国公众眼中,通用汽车这样的公司,受益于美国得天独厚的科技创新环境,所产生的大多数创新也都会反哺美国国力,有效制霸全球——有利于通用汽车,自然有利于美国整体。

 

而当70年后的今天,随着通用汽车开始停止创新,甚至开始反向对内汲取资源,享受政府补贴,大而不能倒的时候,他们在公众中的形象就开始变得面目可憎,一度光辉的底特律汽车城也被称为是锈带,而反对扶持三大汽车公司,希望自然破产的的观点此起彼伏。

 

在风险投资家彼得·蒂尔(Peter Thiel)看来,与其抱怨公众敌视大资本,这些公司不如自己反思:

 

多数遭遇公众压力的锈带企业,过去几十年中在创新层面毫无建树,没有产生任何科技层面的新产品和新服务,却始终因为体量巨大,享受了全社会无尽呵护,就此招致公众舆论怒火也就不甚意外。

在公众视角中,叙事规则正在发生转变:对超大企业有益的,未必对国家有益,甚至往往是有害的。在当代社会中,坐收红利的超巨企业因其阻碍创新的不佳形象,往往会遭致来自两个方面的毁灭性的力量:

 

要么公司遭遇来自公众更大的压力,成为惨遭分肥的固定靶子,比如对全球范围内针对互联网平台经济和的反垄断调查,比如各种针对性的监管条例,都让这些无甚新意的企业遭遇巨大压力。

 

要么因为收租模式极其轻松,使的这些公司难以响应来自用户需求的变化,从而最终变成无关紧要的Day2公司(贝索斯语),最终仍然难逃被淘汰掉的命运。

 

将镜头从制造业、互联网拉到消费行业的一个分支——中国牛奶产业和它的代表性公司伊利股份(SH:600887)们,锈带化的迹象也开始显现。

 

 

01

天花板

 

 

对伊利所在的全球牛奶行业来说,过去几十年肉眼可见的技术变迁首先来自于上游农业科技的提振。

 

以美国为例:1944年,全美共计2500万头奶牛,而如今,全美只有900多万头奶牛,相当于1944年的三分之一,牛奶产量却增加了60%。

 

作为美国农业的掌上明珠,美国牛乳业在饲料改良,奶牛育种,以及集约化管理的长期投资,一方面提升了奶牛单产,同时降低了产业的用水量和土地使用量。

 

不言而喻,凭借中国庞大市场作为杠杆,在全球范围内的技术汲取是中国乳业巨头效率提升的不二法门:通过育种和养殖技术的汲取,在过去的30年中,中国的奶牛单产逐年提升,是30年前的3倍左右。

 

平庸的牛奶,“锈带化”的伊利

这种效率提升也支撑了中国乳业度过全球原奶价格下跌周期:

 

无论是存栏量还是畜牧场的总量,在牛奶价格下跌的过程中,小养殖户逐渐出清,中国的奶牛养殖业开始逐渐走向集约化,用更少的奶牛数量产出更多牛奶。

 

平庸的牛奶,“锈带化”的伊利

不过,这种技术转移的潜在天花板肉眼可见:

 

首先,即使完全实现育种技术转移,中国奶牛单产天花板也只有不到一倍的空间,想要满足中国消费者的需求,未来的产能缺口已经近在眼前;其次,仅仅是当下的奶牛养殖业千万头级的养殖量,我们每年就需要进口百万吨级的苜蓿等奶牛饲料。

 

多说一句,苜蓿被誉为“牧草之王”,是奶牛等草食动物的重要优质饲草。根据荷斯坦数据,对奶牛来说,饲用优质苜蓿可使蛋白含量提高0.1个百分点以上,单产提高1吨。

 

平庸的牛奶,“锈带化”的伊利

但作为关键原料的中国优质苜蓿,中国自给率只有64%,在2019年近140万吨的进口总量中,美国一家独大,占比达到93.5%(130.7万吨)。

 

对中国来说,技术和资源的天花板清晰可见。

 

 

02

参照物

 

 

全球范围来看,同样面对资源天花板,天生农业条件匮乏的以色列提出了完全不同的技术解决方案。

 

常年干燥炎热的地中海气候中的以色列,现有奶牛场1000多家,平均每个奶牛场成母牛数120头。对以色列来说,在地中海气候的不毛之地打造流淌着奶与蜜的圣地,需要的是独辟蹊径的技术创新:

 

首先,大名鼎鼎的荷斯坦奶牛即为以色列培养的品种,在长期品种优选过程中,以色列的奶牛单产雄踞世界首位,平均单产11,667公斤为世界之最;

 

其次,奶牛饲料进行本土化研发,由于苜蓿进口价格昂贵,种植苜蓿又需要良好的土壤和水浇条件,在饲料配方设计中,很少有苜蓿,而更多是以色列本土种植的作物副产品。

 

最后,以色列在国家层面,对奶牛养殖推动技术支持,以色列在乳业生产中所使用的机械设备自主研发,智能化、信息化管理系统、牛群饲喂系统、牛舍冷却系统、挤奶系统、牛奶加工设备几乎全部本土化,提升了养殖户的效率。

 

此外,从政策层面为了避免牛奶周期对奶牛养殖户产生激烈影响,大多数牛奶都以配额形式进行采购,保证不因牛奶产量波动产生激烈周期。

 

 

03

暗逻辑

 

 

但在伊利、蒙牛等乳业资本主导的中国市场,乳业发展的逻辑却完全不同:

 

首先,随着可见的技术天花板到来,在这些乳业资本眼中,中国牛乳业无论是饲料和产能在不远的未来,都会产生可见的缺口,尽管眼下奶价下行,但从长期看,奶源价格只会进一步提升。

 

因此,伊利果断利利用波动,进行了牧场收购的逆周期投资:

 

通过大举收购,到2020年年底伊利手里已经掌握着3家规模化牧场企业,分别是港股上市的中地乳业和优然牧业、新三板上市的赛科星。此外据不完全统计,伊利参与建设牧场的规划奶牛存栏量已超100万头。不难推知,以伊利在中国乳业销售体量计划计算,这个只占中国总存栏量10%的规划存栏量,还只是刚刚开始。

 

不过,与以色列推动政策收储平滑周期不同,对伊利这样逆势抄底的乳业公司来说,周期波动越是激烈,尽管对中国乳业长期发展不利,但小养殖场产生的出清过程也就越快,这笔反周期投资的回报也就就越发明显。

 

几乎可以断言,从周期角度说,对伊利们有利的,未必对中国乳业有利,反而很大程度上是有害的,通过技术创新来熨平周期,伊利们反而无利可图。

 

其次,在卡脖子的苜蓿饲料这一问题上,同样可以看出伊利们同样对创新的兴趣寥寥:举例来说,在伊利的ESG推广案例中,在内蒙古等地推行种养结合的苜蓿种植模式,常常被作为伊利企业社会责任的范本。

 

但在这些案例的B面,伊利没有明说的问题是:

 

我国苜蓿种植区域大多集中在甘肃河西走廊、内蒙古科尔沁草原、宁夏河套灌溉区等优质苜蓿基地,而奶牛养殖区域则大多集中在销售至华北、华东的牧场,运输距离一般长达2000公里以上,苜蓿干草需要用卡车进行长途运输。

 

由此,不仅汽运成本居高不下,与美国海运苜蓿比毫无优势,而且,长距离汽运还产生了空气污染和二氧化碳排放。

 

一方面,类似大量卡车千里奔袭,消耗大量燃油用于运输干草的滑稽场面层出不穷,另一方面,通过技术来熨平周期本身与伊利利益毫无瓜葛,众多中小养殖场的残酷出清反而是伊利的利益所在。

 

除了挥舞钞票押注周期,伊利对推动上游养殖技术进步似乎兴致不高。毕竟,技术创新,显然比不上通过控制牛奶源头来逆周期收取资源过路费的收租模式来的轻松写意。

 

 

04

锈带化

 

 

在评价苹果公司时,彼得·蒂尔指出,如果苹果可以贡献的全部创新,就是把摄像头位置从Iphone上部挪到底部的话,那么苹果已经是毫无意外的科技锈带公司。

 

对伊利们来说同样如此:乳业的技术滞涨不仅仅体现在供应端的奶源上,还体现在消费端的产品变革上。

 

平庸的牛奶,“锈带化”的伊利

以2007年为分野,中国消费者人均奶类消费量见顶之后,开始进入漫长的平台期:

 

尽管有中国人乳糖不耐等因素的存在,但在券商研究员的描述中,与中国消费习惯接近的日韩,人均消费量都在36公斤左右,是中国消费者年奶类消耗量的两倍,消费的天花板至少还大有可为。

 

不过,券商研究员没有告诉大家的是,无论是欧美还是日韩,对奶类消费中,消费的主要类型并不是液态奶,而是来自于奶酪,黄油,奶粉这些大量消耗原奶的高端化产品,而且消费场景主要作为正餐的一部分,比如饮酒佐餐或奶酪酱等产品。

 

考虑到中餐消费习惯限制,可想而知,在中国消费者中引入奶酪挑战有多大。

 

一个直观的比较是:在液态奶赛道坐稳龙头地位的伊利股份,市值接近2400亿,而在奶酪赛道的龙头妙可蓝多,市值仅约为伊利的十分之一,谁更有前景,市场已经用钞票做出了裁决。

 

应对消费级爆品长期缺位的平台期,伊利产品策略可以说毫无创意,几乎完全是对竞争对手的像素级复刻:

 

应对维他奶和Oatly带来的植物蛋白热潮,伊利推出了自己的模仿产品“植选豆奶”;应对飞鹤的婴幼儿奶粉高端化潮流,伊利推出了自己的婴幼儿奶粉品牌“金领冠”;而在奶酪赛道启动的时候,伊利同样推出了零食“口袋芝士”。

 

尽管在每个赛道伊利都只能屈居第二第三,但这并不是伊利需要着重法力的地方,超级模仿秀的背后有着冷峻的生意算计:

 

根据凯度数据,截至19 年12 月,伊利常温液奶的市场渗透率达84.3%,线下液态奶终端网点达191 万家,经销商数量共计12304 家。

 

拥有体量庞大的线下网络和基盘消费者,掌握入口流量,伊利完全不惮任何创新产品对伊利的挑战,相反,伊利只需要在流量战争中不断消耗对手,用像素级复刻产品让对手知难而退即可。而最终形成的市场主导地位,让伊利可以在产品定价方面充分发挥。

 

平庸的牛奶,“锈带化”的伊利

图:伊利液体乳吨价逐年上涨

 

与中国不亦乐乎坐收渠道红利的乳业同行不同,在美国,牛奶生产巨头乳业巨头迪恩食品,在2019年已经申请破产:

 

在美国,在与其他饮品竞争过程中,牛奶缺乏创新产生的场景缺失让迪恩食品为代表的乳业巨头逐渐流失消费者:年轻的消费者转向能量饮料和植物蛋白饮品,而年长的消费者则开始对补充钙质的保健品饮料转型。

 

牛奶在餐桌之外的场景中毫无招架之力,喝奶的行为开始显得老套和平庸,液态奶则变成了愈发同质化的廉价产品;在长期创新缺位之后,迪恩食品不出意外变成了贝索斯口中无关紧要的Day2公司。

 

对中国市场来说,随着渠道渗透率和奶类人均消费量的先后达峰,产品线缺乏创新的问题的压力只会日益凸显。无论是植物奶还是奶酪产品线上的毫无建树,最终都会让伊利们逐渐锈带化;最终,让马车退出市场的,并不是更好的马车。

 

 

05

结语

 

 

在今天的中国牛奶产业中,我们可以清晰观察到技术锈带的草蛇灰线:

 

当像伊利这样的中国乳业巨头们懒于投入创新,行业技术进步越来越慢的时候,乳业巨头开始满足于当下的既定格局,甚至开始利用周期谋利。

 

但从长期看,这种技术的停滞和竞争格局的固化只会招致越来越大的公众压力。与技术创新绝缘的牛奶公司们,正在露出平庸的底色。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wWaOGRuF6TYEtdAtuO6U0g

周末大事件,一个长期的利好!!

本周(2021年10月18日至10月22日)上证综指上涨0.29%,收于3582.60点,深证成指上涨0.53%,收于14492.82点,创业板上涨0.26%,收于3284.91点。

整体来看,本周行情还算是不错的,最起码没有下跌,每天风平浪静的,指数每天都是窄幅波动,本周公开实盘组合的亏损幅度是0.53%,马上要实现盈亏平衡了。

公开实盘组合虽然至今没有盈利,但能够做到盈亏平衡,实属不易,今年对于价值投资者来说,是非常难熬的一年,跟2018年非常相似。

不过十一哥之前也跟大家经常说,每一次艰难的时刻,每一个价值投资的小年,其实都是财富跃升的机会,2018年在底部充分建仓的朋友,享受到了2019年和2020年收获的喜悦。

同样,如果今年大家抓住了机会,在底部区域充分买入了优质公司的筹码,等明年或者后年,大概率可以获得非常好的回报,投资一定要多一份耐心,内心多一份从容和淡定。

01

宋城演艺三季报解读

周五宋城演艺发布了第三季报,2021年第三季度净利5420万元,同比下降42.29%;前三季度净利4.33亿元,同比增长223.38%。

周末大事件,一个长期的利好!!

相比去年,净利润同比下降42.29%,很多朋友会觉得低于预期。其实仔细想想,也是可以理解的,去年第三季度全国疫情已经结束了,由于前两个季度的大部分时间国内景区和电影院都处于封闭状态,人们宅在家里的时间太长了,急需外出旅游散心,旅游迎来集中式爆发。

因此去年三季度国内旅游数据表现非常不错,而今年从全年的角度来看,疫情虽然算是基本控制了,相对去年情况要好很多。

但局部疫情时有发生,特别是第三季度,先是南京、扬州,后来又是广州、厦门等多省市局部出现疫情。

基本整个三季度宋城的很多景区都处于停业状态,受到的影响比去年三季度要大很多,在这种情况下,三季度还能够取得5420万的净利润,我认为还算是非常不错的,并没有低于预期。

从宋城第三季度的数据来看,也有不少亮点,一个是经营现金流达到了7.38亿元,非常充足,现金流充足是由宋城的生意模式决定的,观众先购票,再看演出,完全不会有坏账的担心。

一千个人看演出跟一万个人看演出,对于宋城来说,花费的成本都差不多,流量越大,盈利越多。

有专业人员专门计算过,宋城的景区只要上座率达到18%左右,就可以做到盈亏平衡,上座率超过这个比例,基本上都是盈利了。

因此,对于宋城来说,人流量是最为重要的,但疫情属于不可抗力,只要疫情一旦得到全面控制,景区人流量上来了,宋城的盈利能力很快就上来了。

第三季报显示今年前三季度对联营企业和合营企业的投资收益8790万元,这个应该是宋城投资的“六房间”的收益。

去年年报宋城基本上把收购六房间的大部分资金都计提了损失,十一哥原本对这一块的业务完全不抱希望,没想到也能够有8790万元的收入,这一块确实算是意外的惊喜。

宋城演艺目前是十一哥公开实盘组合的第一重仓股,仓位接近18%,比例跟牧原股份比较接近,从去年二三月份疫情最为严重的时候开始建仓,基本上抓住了每一次低位建仓的机会,整体成本大概13块多,目前盈利很少。

原本打算宋城今年无论是业绩还是股价都会迎来困境反转,今年可以作为组合中的进攻型股票,但没想到今年虽然整体疫情控制得非常好,局部疫情时有发生。

虽然从业绩来看也算是有点困境反转的意思,但股价却因为市场情绪的作用,今年不仅没有上涨,反而下跌了近20%。

今年十一哥的公开实盘组合到现在还没有盈利,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宋城演艺失算了,要不然今年要达到10%的盈利目标并不算难。

如果现在的宋城演艺不是下跌20%,而是上涨20%,那公开实盘组合目前就已经完成了10%的盈利目标了。

这也是为什么十一哥一直强调要组合投资、适度分散的原因,因为很多不确定性因素并不是我们能够预测的,疫情的走势和持续时间就大大超出了我去年的预测,如果单一持有一家公司,风险是非常大的。

而组合投资,适度分散可以确保在极端情况发生的时候市值不至于出现太大的变化,整体风险可控。

对于宋城演艺来说,接下来的行情也并不容乐观,只要疫情一天没有被彻底控制,宋城就存在诸多的不确定性因素。

文化和旅游部23日发布通知,要求从严从紧抓好文化和旅游行业疫情防控工作。估计下周旅游板块的又会面临压力,不过十一哥认为宋城演艺跌破前低的概率还是很小的。

对于宋城演艺的前景我还是非常看好的,疫情一旦得到彻底控制,未来新增的几个景区加上这两年新增景区的利润放量,2023年以后净利润大概率可以实现一次飞跃,十一哥投资宋城演艺看到的是2023年以后的收益。

因此,目前手里持有的筹码我会牢牢的拿住,不会太在乎短期的波动,看到的是长期的收益。

02

房产税改革试点 

周末还有一个最为火热的话题,那就是关于房产税方面的,大家应该已经非常清楚了。全国人大常委会授权国务院在部分地区开展房地产税改革试点工作要点如下:

1、房地产税征收对象为居住用和非居住用等各类房地产,不包括依法拥有的农村宅基地及其上住宅。

2、国务院制定房地产税试点具体办法,试点地区制定具体实施细则,试点期限为五年。

房产税在几年前就提出来了,先是上海和重庆试点,这两个城市的试点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因为覆盖范围较小,税率不高,影响有限,并不能有效遏制房价快速上涨的势头。

现在继续扩大试点范围,并且开展试点改革,十一哥猜测税率有可能会进步扩大,之前上海的税率是0.4%-0.6%,重庆的是0.5%-1.2%。

不过从共同富裕的角度来看,我认为决策者应该仔细权衡,达到既不会造成太大的经济负担,又能够有效稳定房价贯彻“房住不炒”的政策。

从试点城市来看,很有可能会是一线城市和经济实力比较强的二线城市,北京、深圳、杭州等城市的概率会比较大。

因为房价经过这几年的低迷之后,三四线城市目前的房地产市场本身热度就不高,成为试点城市的可能性不大。

房产税进一步落实大家最为关心的问题应该是,第一、对股市到底是利好还是利空?第二、对地产股的影响会有多大。

首先,十一哥认为,房产税的进一步落实对股市肯定是利好的,而且是一个长期的利好。之前对于绝大多数投资者来说,房子无疑是最好的投资品种,过去无论在哪里买房子,基本都是赚钱的。

但现在这种思维要打破了,“房价未来一定会涨”这个预期逐渐被打破,对于大部分地区来说,未来投资房子很有可能连通胀都跑不赢,之前炒房的大量资金很多估计都会流入到股市。

未来股市里面的核心资产会成为稀缺品种,受到越来越多的资金青睐。

因此,十一哥始终相信,未来的好公司将会越来越值钱,我们在低位收集的筹码一定要牢牢的拿住,因为一点蝇头小利而放弃就太可惜了。

房产税对整个地产行业的影响是比较深远的,房产税的进一步落实会降低人们购买房子的预期,投资客会大幅减少,非常有效的遏制房价上涨,同时也会让很多手里持有多套房的业主加快清理手中的房产,增加市场的供给,对一手房价会造成一定的影响。

不过对于头部地产公司影响应该不会太大,十一哥之前也说过,虽然房产税的推出会大幅减少投资客,但我国人口基数大,每年的刚性需求很大,完全可以容纳几家大的地产公司。

这次房地产去产能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头部优质房企的市场占有率会有进一步的提升,再加上房地产股价持续下跌了两三年,估值已经到了历史最低估。

十一哥认为头部优质地产股未来股价创新低的概率很小,如果出现持续大跌的情况,对于计划配置地产股的朋友来说,又将会是一次很好的配置机会。

03

2021年第42周周报

1、本周表现:2021年第42周跑赢大盘0.04%

本周上证指数上涨0.29%,本组合上涨0.33%,跑赢上证指数0.04%。

本周实盘公开组合共操作两次,分别是:

2021年10月20日以194元的价格卖出约2.2%的舍得酒业,操作记录在《价格到了,调仓换股,继续囤点货!!》一文;

2021年10月20日以13.79元的价格买入约2.2%的宋城演艺,操作记录在《价格到了,调仓换股,继续囤点货!!》一文。

持仓组合配置情况请参见图表: 

周末大事件,一个长期的利好!!

2、历年投资业绩

截至2021年10月22日,今年盈利-0.53%,今年上证指数从年初的3473.07点上涨至今日的3582.60点,上涨3.15%,跑输大盘指数3.68%

整体收益情况请参见图表:   

周末大事件,一个长期的利好!!

 3、公开实盘净值走势

公开实盘组合自2017年7月10日建仓以来,至2021年10月22日,历时四年零三个多月,盈利101.13%,组合净值2.0113,同期上证指数涨幅为11.52%,跑赢上证指数89.61%。   

周末大事件,一个长期的利好!!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Tdd_tGyyONjfwFjSExk9yA

一文说清房产税,何时何地?如何试行?有何影响?

1就是这么快

其实最近几年的重大会议,以及最高层讲话,都屡次提及房产税。10月16日,最高层在《求是》发表文章《扎实推进共同富裕》,再次提到要积极稳妥推进房地产税立法和改革,做好试点工作。
10月23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授权国务院在部分地区开展房地产税改革试点工作的决定获通过。
划一下这个授权通知的重点内容,

农村宅基地及农村房不征收,其它类型房地产均为试点对象,
国务院制定房地产税试点具体办法,试点地区政府制定具体实施细则,试点期限为五年,自国务院试点办法印发之日起算。
简而言之,
1、先试点,再立法,2、不用等立法了,人大授权国务院先干,3、国务院划定试点城市和试行办法,各试点城市出具相应的执行和落地条款,4、放过农村,
5、先弄5年再说。
一切就是这么的快。
所有还在纠结 房地产税和房产税 一字之差的,所有还在纠结联网、小产权军产房、北京8万鹤岗2000的,都是搞笑。
不懂中国。

2具体会怎么干?
要想明白房产税征收的目的是什么?
目的按以下权重依次递减。
1、共同富裕,2、房住不炒,3、楼市长久稳定,4、弥补地方财政平稳。
所以,一切不利于共同富裕、房住不炒、楼市稳定的房产税细则,都不会出来。

所以,

1、参考上海的房产税试点,2、参考重庆的房产税试点,3、参考全球各国的房产税现行规则。
预测如下,
1、刚需首套(刚需普通住宅面积)肯定不征,任何城市都是,
2、或以家庭为单位,按人头有免征面积,预计为60平米左右每人,
3、每年征收,平常要求每年自觉缴纳,如果不缴,在转让或赠予的时候一并补交,并且要交滞纳金,

4、政府出台指导价,也就是政府评估价,参考国际,通常比市场价低20%左右,

5、上面出台的范围可能是在年0.5-2%之间,各地根据自己的情况来自行制定,
6、房价还要限跌的城市肯定不会试点,如东北、如西北、如四五线城市等,
7、北京、上海、深圳、广州肯定是试点,要不也对不起一线城市的名号,
8、既然交给国务院试点了,范围就不会这么小,南京、杭州、苏州、合肥、成都大概率也会试点,
9、海南大概率也会全域试点,因为海南已经彻底告别房地产了,
10、浙江有可能大城市全部试点,因为,浙江是共富示范区,所以,杭州、宁波、绍兴、嘉兴、金华、温州都有可能参与试点,
11、其它写字楼、公寓、商铺的房产税,按之前的规则继续执行,就是年租金的12%用来缴纳房产税。
12、早期不跨省,因为来不及,甚至不跨市,因为也来不及,但更远的未来,全省联网和全国联网,是一定的,
13、不规范的小产权、军产房、房改房、经适房等,早期全部不征,因为太复杂,来不及,搁不住耽误时间。
我们的目标是为了建设橄榄型社会。

所以,放过农村和小城市,征收一线城市和富裕的大城市。
这本身,就是推进橄榄型社会、共同富裕的重要部分。

占据了全国人民家庭财产70%的房地产,就是促进共同富裕的重要一环。
明白了吗?

3普及一下
如果不懂,上层指导、地方落地 的话,请参考契税。

《中华人民共和国契税法》已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一次会议于2020年8月11日通过,自2021年9月1日起施行。第一条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转移土地、房屋权属,承受的单位和个人为契税的纳税人,应当依照本法规定缴纳契税。第三条 契税税率为百分之三至百分之五。省、自治区、直辖市可以依照前款规定的程序对不同主体、不同地区、不同类型的住房的权属转移确定差别税率。
划重点,
1、契税税率为百分之三至百分之五,2、各地根据情况自行确定差别税率。
于是,
各地契税征收都是在1-4%之间。
没见到谁收5%的。
河南省在今年9月1日公布新版契税税率,家庭唯一住房,90平以下,1%,90平以上,1.5%,家庭第二套改善型住房,90平以下,1%,90平以上,2%,
家庭第三套及以上住房,不论面积,3%,
其它非住宅及土地,4%
所以,房产税也是如此。

上面出台指导性框架性文件,地方各自出台自己的落地政策即可。

4试点城市和落地政策
试点城市会少还是多?

请先参考土地两集中政策(一年最多3次,每次都是集中公告、集中出让),

今年2月,住建部实行土地出让两集中试点,首批22个试点城市包含北上广深4个一线城市和南京、苏州、杭州、厦门、福州、重庆、成都、武汉、郑州、青岛、济南、合肥、长沙、沈阳、宁波、长春、天津、无锡18个二线城市。
所以,此次房产税试点城市,我认为会是比较多,范围也会比较大。

并不只是网传的北上广深和浙江、海南,甚至像天津、长沙、郑州等城市都会纳入试点。

为何?
因为反正是试点吗。
上面的政策放的宽一下,把试点城市扩的多一些,这样也更利于达到房产税的目的,让更多城市早日找找感觉,进入状态。

比如,合肥,可以只把政务区、滨湖、经开、高新列入自己的试点。比如,郑州,可以把三套起才征收,甚至只收0.2%这样不痛不痒。比如,天津,只在城六区做试点。
等等,要具体看各地落地政策时的自行权衡。
地方政府在落地政策的时候要权衡什么?

1、对当地楼市的影响?2、对当地土地出让的影响?3、房产税收入及土地出让收入的权衡?4、对土地财政的依赖?
等等,
所以,
深圳,没有土地供应,土地财政依赖很小,税率肯定会高一些,达到1%以上很正常。

上海,北京也差不多,但没有深圳厉害。

杭州、南京,这类城市,城镇化还在发展过程中,肯定不敢过激,税率不会过1%,
而成都、合肥、武汉等城市,经济本身并不太强,城市还在高速发展,新区还在进行,人口还在涌入,税率就更不会超1%,超过0.5%都难。
以此类推。

而对于哈尔滨、太原、南阳、威海等这些会怎么征?

放心,你们没有试点的资格,想太多了。
很多城市,都可以以此类推,找到自己的答案。
海南比较特殊,税率参考广州即可,就是不能看齐深圳,但自己确实比较特殊。

5仅供参考

以上只是探讨和推测,并不是真实的结果,仅供参考。
但有几项可以确定。

1、这是头号任务,会加速推行和落地,2、2022年,即可落地,3、这是推进共同富裕、橄榄型社会的重要一环,中国房价头部20%的,都可以是试点对象,4、房产税不是用来降房价的,是用来稳房价的,5、房产税肯定不是来让楼市崩溃的,也不是来制造恐慌情绪的,6、房产税和土地出让是天平的两端,不可能太过失衡,各地落地时会考量,7、房产税和刚需无关,不必担心,
另外,

房产税每年1-3%的美国,去年到今年,全国平均房价涨了25%以上,目前还在涨。
房产税0.5-4%的韩国,过去5年时间,首尔房价翻番了一倍还要多,目前还在涨,核心区去年到今年又涨了30%。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jQ7GS-oyPglbvlyjFXaIgg

房地产税试点真的落地了,但尚有几个难点等我们解决

大事,绝对的大事,国务院正式对房地产税授权了,在部分地区开展房地产税试点。
喊了十几年的房地产税,终于向前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房地产税试点真的落地了,但尚有几个难点等我们解决

自新中国建立以来,房地产税完全称得上是最难推动的税种,15年前房地产税的呼声就震天响了,年年加紧推进,年年停留在讨论层面。
这个税种的推进究竟难在哪?
难点很多,不是一般的多,甚至到目前为止,都没有能让人完全满意的征税方案。
哪怕是这一次被授权的房地产税,其实国家也只是授权了大方向,具体细则完全没有。
公告里写的很清楚,具体细则由试点地区人民政府制定。
事实上,这次试点的目的就是让各地方政府自行尝试,在实战中构建一个科学可行的征收管理模式和程序。

房地产税试点真的落地了,但尚有几个难点等我们解决

除此之外,这次的房地产税试点征收,期限是五年,也就是说所有地方人民政府制定的房地产税政策,五年后自动作废,在授权期限届满的六个月以前,可以提出继续授权的要求。
这一条就是鼓励地方政府大胆尝试,试错了不要紧,因为最开始的时候就说好了这是暂时性的。
当然,如果有地方政府试出了相当不错的政策,那自然可以继续授权,甚至作为样板推广全国。
人人都知道房地产税是正确的道路,但讨论来,讨论去,讨论了十几年都还停留在纸面上,没有任何方案能说服大多数人。
没办法,只能这样了,让试点地区先干起来,看看效果再说。
当年深圳特区的一系列政策最后推广全国,不就是这么试出来的么。
我先说说为什么房地产税是正确的,是大势所趋,然后说说为什么制定房地产税的政策会这么难。
我知道绝大多数民众支持房地产税的原因是希望房地产税能打压房价,提高炒房客的持有成本。
这个没问题,房地产税确实有这个功能。
但大家要明白,房地产税首先是一种税,这才是它的主要功能,能遏制房价只是它的附属功能而已。
中国的土地出让金本质上也是一种税,和房地产税并无不同。
只要是税,就是从民众口袋里收钱,我们为什么要支持?
因为税收本身是有必要性的,征重税不合理,不征税也不合理。
一个完全不征税的国家,你想要?
一个完全不收物业费的物业,你敢要?
道理是一样的。
国家想征税,有大把的手段可以征税,个人所得税可以再度提升,奢饰品税可以再度提升,小微企业的税收优惠可以取消,方案简直不要太多。
所以税收除了收钱之外,还有一个重要功能,就是在满足国家公共服务需要的同时,促进社会公平。
你完全可以取消所有税种,只留农业税,让农民负担所有国家税务负担。
为什么不这么做?为什么中国反而把农业税全部取消了?
因为国家认为,取消农业税,不收这个钱,对社会来说更为公平,对中国来说更好。
2000年,中国的城市化率仅为36%
2019年,中国的城市化率突破了60%,创造全世界城市化进程最快的奇迹。
中国绝大多数城市,在过去的19年里,扩张了接近一倍。
依靠大量的土地出让,地方政府收土地出让金收的盆满钵满。
也因为大量土地出让金的存在,地方政府几乎不需要其他的税收,单靠出让金就能满足城市开支需求了。
但绝大多数西方发达国家的城市化率仅为70%,世界上最发达的美国,城市化率也才83%。
摸着鹰酱的腿,我们可以直截了当的猜出中国未来的发展趋势,哪怕中国的人均收入达到美国那个水平,城市化率最多也就是83%。
在未来一二十年,中国的城市化率70%几乎就是极限了,达到欧洲发达国家的水平。
换句话说,如今这么高的土地出让金是绝对不可能持续的。
如果土地出让金消失,地方政府只有两个选项,要么开源,要么节流。
所谓开源,就是开征新的税种,比如说收修路税,修桥税,修学校税,修医院税等等。
修路修桥修学校修医院肯定是合理的,既然合理当然可以征税。
所谓节流,就是压降政府开支,不修路,不修桥,不修学校,不修医院,把这些公共开支全部减少,财政收支自然也就平衡了。
地铁一公里的综合造价超过10个亿,这东西少修点,能省很多钱。
但很明显,这两个选项都不是很完美,因为未能体现出政府均贫富,造福百姓的执政目标,两个选项都属于懒政惰政。
给穷人使用的公共设施,应该多修多建。
而税,应该找有钱人收。
修路修桥修地铁,所有人的受益都是平等的,任何人都可以使用这些设施。
但修这些东西的开支,我们希望有钱人多负担一点,这才是现代社会政府应该干的事。
谁是有钱人,谁应该多负担一点,谁能替代土地出让金这个财政缺口?
马云2000亿身家,我们全部没收了好不好?
2019年,中国财政收入19万亿,其中土地出让金7.8万亿。
你把中国几十年培养的马云们全部填进去,都不够中国一年使用的。
这些首富,并不是有钱人,主要原因是他们的财富总额太少。
那有钱人在哪?
中国的主要财富都集中在城市,那城市的主要财富又集中在谁身上?
很明显,城市的主要财富都集中在有房人的身上。
一家的房产也许只有1000万,但架不住人多啊。
当土地出让金逐渐衰退时,高达7.8万亿的财政缺口想要弥补,要么对企业征收重税,要么就是针对有房阶层收税。
你觉得普通民众会选哪个?
民众是希望提供工作机会的企业被搞死,还是希望炒房客和持有几十套房的人被搞死,顺便把房价压制到合理价格?
在城市化率达到60%的时候,存量房产已经远远超过了增量房产,征收房地产税是大势所趋,是必然,也必定实施的事情。
房住不炒在今年彻底发威,让房地产业进入了寒冬,也让八九月份不少城市的土地拍卖出现了流拍现象。
如果要贯彻房住不炒,可以明显预计土地拍卖市场会持续萎靡,但因此放开房住不炒是绝对不可能的。
因此,10月份的时候我们强行推动了房地产税的落地。
别讨论了,再讨论10年我看也没用,先找几个城市搞搞看吧,看看他们能不能趟一条路出来。
为什么收房地产税这么难?
收税简单,但收的合理就很难。
房地产税除了征税外,还要满足民众接受度高,征税简单,能够均贫富等一系列目标。
每一个目标都是合情合理的,也不难实现,但组合到一起就难如登天。
目前市面上所有方案,全部经不起推敲,漏洞都一大堆。
我不知道最完美的房地产税方案,整个中国都没人知道,但我可以告诉大家,这东西难点究竟在哪。
先说税基的确定,也就是对谁征税。
很多小老百姓想,自己就一套自住房,是刚需,自己不能缴税,因此必须要免征面积。
对只有一套自住房的居民收税确实不合适,但不收税,也不合适,甚至是更不合适。
免征面积不管是每人30平还是40平,都有问题,哪怕是免征1平米都有问题。
因为房价不一样。
鹤岗5万块钱一套房,上海10万块钱一平米。
在鹤岗花50万买10套房,就是罪大恶极的炒房客,就是新时代的地主,赤裸裸的罪恶剥削阶层,必须征重税,必须往死里收拾。
而3口之家在上海花1000万买个100平米的房子,就是社会中下层老百姓,是可怜的刚需,一毛钱税都不应该缴。
你觉得这事情合理?
总财富50万的鹤岗人,只是因为名下10套房,就成了应该被征税的对象,成了被均贫富的目标。而总财富1000万的上海“刚需”则一分钱税都不用交,把税收负担全部转嫁到那个鹤岗人头上。
这和明末东林党按人头去征税,从而把税收负担全部转嫁到没钱的农民头上,有钱的地主士绅反而统统免税有什么区别。
政策敢这么定,一定会出巨大的乱子。
单个城市搞搞也就算了,如果真把房地产税推向全国,想利用这个取代土地出让金,免征面积是不可取的。
那设定免征金额行不行,比如说房屋价值100万以下的人免征。
有钱人征税嘛,穷人不征,挺合理的。
看起来确实很合理,但实际操作中会和上面那个问题完全反过来。
在上海,100万只能买10个平米,这免征金额一点意义都没有,还是把所有的有房一族全部纳入了税基,征税难度一点没降。
而在鹤岗,100万可以买20套房,足足20套房都不需要纳税,这你觉得合理?
那鹤岗的免征金额定在10万,上海的免征金额定在500万行不行。
呵呵,你觉得行不行?
新中国无数烈士的牺牲,就是为了推翻阶级,没想到如今还有人敢重造阶级,而且是按户籍重造,并以法律形式公开确认。
你敢把政策这么定,明天就等着被人砸鸡蛋吧。
如果不定免征面积,不定免征金额,直接对所有有房一族征税,直接按房产价值征,行不行。
行倒是行,这么征税很公平。
但如果有人不缴税你怎么办?
1000万的房产,按1%缴税,一年需要缴税10万。
大城市里有无数土著居民,是靠几十年前的免费分房或者低房价的时候恰好买的房,房产价值很高但本身收入很低。
你敢这么收,一定有大把人缴不起房产税。
如果他们只有一套房,不缴税也躺在房子里不走,你怎么办?
冻结银行卡?强制拍卖房产?
这种人虽然房产价值确实很高,但某种意义上也确实是城市弱势群体。
有人开出租车谋生,有人当清洁工谋生,一把年纪了,也没什么学历和文化,你为了收税强制拍卖别人的房子,这合适嘛?
只要出现一例这样的事,都会在媒体引发巨大的风波,但很明显可以预见,这种事不仅会出现,而且会大面积出现。
怎么办?
凉拌,我也不知道该怎么办。
我只能告诉你,仅仅税基的确定,就难死了无数执政精英,吵架吵了十年都没吵出个头绪来。
2011年,上海和重庆就试点了房产税。
上海只针对本地居民的第二套房收税,人均免征面积达到60平米,税率还只有0.4~0.6%。
重庆普通住房则直接免征,只对别墅和高档住宅征收,税率也只有0.5~1.2%。
收的税钱,聊胜于无,对房价的压制效果,也聊胜于无,这税种基本等于不存在,就是个摆设。
而国际上,是针对所有房产收税,税率一般在1~3%,每年!
上海和重庆10年前搞的这个房产税,各方面都是聊胜于无,根本无法替代土地出让金的缺口,也没有任何实用价值。
这和当时的环境是分不开的,当时中国城市化高歌猛进,土地出让金年年暴增,没有费劲收房地产税的必要。
这两个城市的试点搞了10年,如今我们还要搞试点。
很明显,我们这次要搞的,是真正的房地产税,是真正针对有房一族的税收,是真正可以推广全国,彻底取代土地出让金的税收政策。
除了税基和税率的问题,我们还要考虑房价的问题。
很多人支持房地产税,是因为这个税能有效压制房价,长期确保房价处于合理区间,是房住不炒的最大稳定器。
一点都没错,但我们开征房地产税时不仅不能压制房价,反而要担心房价崩盘。
大城市里有很多土著,购入房产的成本异常的低,还有很多拆迁户持有五六千万的房产,自己却没多少收入。
只要你开征房地产税,这些人一定会卖房,要么自己卖,要么被法院拍卖,因为他们不卖房根本就缴纳不起房地产税。
这么多房子涌出来,谁接的住?
如果房价瞬间崩盘了,引发的后果,谁能承担?
房价可以跌,但要慢慢跌,根据实际情况精细调控,跌一点就要稳一段时间,在社会可承受的范围内慢慢跌。
开征房地产税的药效实在是太猛,有时候不仅不能治病,反而可能把人给吃死。
所以我们不能搞反了因果关系,只有当房价被压制到合理区间时,真正的房地产税才有开征的可能,而不是指望通过房地产税把房价给压到合理区间。
那把房价压制到合理区间有多难,哪怕开征房地产税都不会引发房价剧烈下跌的那种合理房价区间?
很明显,很难,不是一般的难。
房价问题是一个综合性问题,老大难问题,要是能轻易压到合理区间且不出乱子,还有这么多破事需要讨论?
最后一个问题,怎么收税。
这个也很困难,因为中国的城市居民从来就没有缴纳直接税的习惯。
中国所有的税,几乎都是企业缴纳的,占6成的增值税和普通百姓一毛钱关系都没有,而社保和个人所得税,也是企业代缴,钱根本就不经个人的手。
能感受到税负痛苦的是企业,不是个人,钱只要进了城市居民的手,就很难拿出来。
想让城市居民缴个物业费都很难,年年都有人在小区群里给物业挑刺,然后说自己不缴物业费了,何况是比物业费多几十倍的房产税。
土地出让金征收起来太省事了,增值税和个人所得税征收起来也很省事。
而这个房地产税,征收起来就太麻烦了。
要培养城市居民缴纳直接税的习惯,而且上来就是房地产税这么大头的税种。
这很难,非常难,很考验执政智慧。
在过程中会引发的动荡和冲突,用屁股想都想得到,能让人焦头烂额的事情肯定有一大堆。
只要有可能,中国没有执政者愿意去收什么房地产税,这东西委实是太难了,绝对是属于改革的重大难点。
但房地产税,必须要收。
不收房地产税,就必须要收其他的税,而任何税种都没有房地产税公平。
在过去的20年里,中国的贫富差距急剧扩大,让很多年轻人都失去了奋斗的动力。
房价的飙升,是中国贫富分化的最大来源,远远超过了所谓资本家的剥削。
很多所谓的资本家努力了20年,看起来人五人六,结果赚的钱都不够在大城市买一套房,而这样的房在大城市,有几十万套,几百万套。
20年前很多人低成本甚至零成本取得的住房,如今的年轻人却要用一辈子,甚至几辈子的收入才能买得起。
仅仅是因为晚出生了20年,仅仅是因为当初没有出生在大城市,就命中注定成为了下等人,无论你才华和努力程度如何。
这公平吗?这明显不公平。
如果每年缴纳1%的房产税,那些人根本就不配居住在目前的房子里。
那些20年前低成本拥有住房的人,不需要任何才能,不需要任何努力,躺着就成了食利阶层,每天逍遥自在的成了上等人,而那些努力、优秀的年轻人却成了被他们盘剥的对象。
被高房价压的抬不起头的年轻人,不敢买房,不敢结婚,不敢生孩子,甚至看到房价后都失去了计算自己多少年才能买得起房的勇气。
新中国成立的目的,就是为了公平。
公平、公平,还是特么的公平。
哪怕还没有到结果公平的社会阶段,我们至少也要能实现机会公平。
社会的财富,应该分配给那些有够努力,有贡献的人,而不应该分配给那些不努力,没贡献的人。
不然的话,我们当初成立新中国,到底是为了推翻什么呢?
房地产税很难制定,很难征收,确实很难,不是一般的难,需要大智慧的人才能完善并最终落地。
但我们必须要落地这个税种,而且肯定会落地。
难归难,但再难,难不过成立新中国。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57OkA_swxeH8ehSnJ505l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