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分配的逻辑:读书可以改变命运吗?

正值一年一度的高考,这是中国特有的社会现象,提笔写下这段文字,给大家聊一聊我们这个社会资源分配的逻辑。

读书可以改变命运吗?

如果在中国,答案毫无疑问是肯定的。

原因很简单,中国几千年的传统都是按照读书——或者说按照掌握知识的能力来分配资源,这是全世界独一无二的现象。

1  万般皆下品 唯有读书高

早在明清时期,欧洲人来中国觉得最不可思议的现象就是——这个国家居然是根据读书考核的成绩来分配权力。

这个读书与考核就是指的是科举制度。

葡萄牙人曾德昭的《大中国志》详细地记录了科举的全过程,并且评论道:“从学生头次赴考,直到最后考取博士,是这个国家的头等大事。因为学位和职位带来的名利,都取决于这些考试。”

他的描绘背景是针对欧洲权力分配制度的不满。在欧洲,权力的获得是靠着家族的世袭或者教会神权的指定;而在中国,权力的获得则是靠着一套完整的科举制度。因此,西方人几乎无例外地认为科举是最公正、最平等的选才方式。

这里简单讲一讲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

科举制度,又称科举,是中国古代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基本制度。它渊源于汉朝,创始于隋朝,确立于唐朝,完备于宋朝,兴盛于明、清两朝,废除于清朝末年,持续了1300多年。

原创 | 资源分配的逻辑:读书可以改变命运吗?

我们以明清为例。

明代正式科举考试分为乡试、会试、殿试三级。

首先必须是生员(秀才)才有参加乡试的资格,而要获得生员(秀才)也要经过三轮考试——也就是县试、府试与院试。顾名思义,要获得秀才的资格,要经过县里的考试,府里(明清一府相当于现代的地级市)的考试,最后还要通过特定的“院试”。

县里的考试由知县主持,府里考试由知府负责,院试则由省学政负责(相当于省教育厅厅长)。

这三轮考试通过之后,就能获得秀才的资格,换句话说获得官方认可的“读书人”,这个官方认可的“读书人”是有很多实实在在的好处的。

首先是见官不拜——古代一般老百姓见到官员是要下跪磕头的,但是如果是秀才就可以免掉这个礼仪,只需要拱拱手就行了。

另外,秀才还可以免税、免除徭役,相当于政府出钱补贴秀才的生活费。更为重要的是,秀才具有各府、州、县学读书的资格,而这些政府设置的学堂是全免费的,包括伙食都是由地方政府提供。

然后就是秀才可以参考正式科举的第一轮乡试,乡试地点一般都是在各省省会城市,由中央政府选派有名望的大臣担任正副考试官(这个正副考试官是个香饽饽,古代官僚系统有无数人挤破头都想干这个考试官,原因我们后面来说)。

乡试每三年一次,通过这个考试就叫举人。说起来很简单,但是中举的难度极大。

明清时期,每年获得秀才资格的人数大致是2万人,但是举人名额每年只有1100人左右——大致是每个省有50—100个名额,也就是说,你只有成绩达到全省前100名之内,才有中举的可能性。

成为举人之后不但有了做官的资格,而且举人的特权远胜秀才。

1、免除徭役,不纳税。这一条适用于举人整个家庭(秀才只是针对本人),包括其门下家奴。这一条可以说是封建王朝积累财富的不二法宝,因为农民之所以赤贫是因为他们不仅要纳税,还要服徭役,而成为举人之后就是地上长的东西和做点什么产业赚的钱都是自己的。

最为重要的是,举人免税的权利可以覆盖整个家庭,所以,就有很多自耕农会主动将田产投献到举人名下,以免除赋税,这样举人就可以轻而易举成为地主。

2、可以豢养家仆奴婢。卖身为奴的人算你的财产,他们也不用服徭役纳税。

3、见官不避。举人无论有没有当官,名义上都是地方官的同僚,所以见官不避,以礼相称。普通老百姓见官不避是重罪,杖责到流刑不等。

4、功名抵罪,犯了罪可以用功名折抵刑罚等级。这一条就是说,除非大奸巨恶,否则只要有个举人功名,基本就死不了了。

5、过堂不用刑,不下跪。除非革除功名,否则衙门是不能对举人用刑审讯的,最多就是吓唬吓唬,吓唬不住那就是真没办法了。所以古代大多数诉讼,有功名的人都比较占优势。

除了上述明面上的权利,成为举人之后还有一个巨大隐形的福利。

那么这个巨大隐形的福利是什么呢?

别急,我们先来看一段《范进中举》的精彩描写。

正待坐下,早看见一个体面的管家,手里拿着一个大红全帖,飞跑了进来:“张老爷来拜新中的范老爷。”说毕,轿子已是到了门口。胡屠户忙躲进女儿房里,不敢出来。邻居各自散了。

范进迎了出去,只见那张乡绅下了轿进来,头戴纱帽,身穿葵花色圆领,金带、皂靴。他是举人出身,做过一任知县的,别号静斋,同范进让了进来,到堂屋内平磕了头,分宾主坐下。张乡绅先攀谈道:“世先生同在桑梓,一向有失亲近。”范进道:“晚生久仰老先生,只是无缘,不曾拜会。”张乡绅道:“适才看见题名录,贵房师高要县汤公,就是先祖的门生,我和你是亲切的世弟兄。”范进道:“晚生侥幸,实是有愧。却幸得出老先生门下,可为欣喜。”

张乡绅四面将眼睛望了一望,说道:“世先生果是清贫。”随在跟的家人手里拿过一封银子来,说道:“弟却也无以为敬,谨具贺仪五十两,世先生权且收着。这华居其实住不得,将来当事拜往,俱不甚便。弟有空房一所,就在东门大街上,三进三间,虽不轩敞,也还干净,就送与世先生;搬到那里去住,早晚也好请教些。”范进再三推辞,张乡绅急了,道:“你我年谊世好,就如至亲骨肉一般;若要如此,就是见外了。”

范进方才把银子收下,作揖谢了。又说了一会,打躬作别。胡屠户直等他上了轿,才敢走出堂屋来。

张乡绅大致属于县里的土豪,他来拜访范进,势利的胡屠户“躲进女儿房里,不敢出来”,而且聚在范进家里的邻居各自散了——这个出场就可以看出这个张乡绅在当地很有威势。

但是很有威势的张乡绅也要专门上门来巴结刚刚中举的范进,不仅送银子还要送房子,堪称很是下了血本。

为啥张乡绅要专门巴结一个举人?

我们把上述举人的权利梳理一遍就可以发现,这些权利对于当地很有影响力的乡绅而言,其实意义不大。

另外,就算是中举之后就有做官的资格,但是僧多粥少,朝廷每年也不会有上千个官职空缺满足所有举人的需要,最为重要的是,范进中举已经53岁了,未来无论是做官还是参加更上一层楼的会试可能性都不大。

那么,张乡绅巴结范进图个啥?

张乡绅图的是范进中举之后获得的人脉圈!

首先是主考官就自然成为范进的“老师”,然后是本省同届考上举人的人就成为范进的“同年”,以上是直接关系,还有间接关系也就是以“老师”为纽带,这位“老师”的“同年”与学生们。

以上三种关系在古代是十分亲密的关系,属于只要开了口,怎么也得帮忙的关系——如果不帮,差不多这个人在官场的口碑就会直接崩塌。

按:张乡绅与范进扯上个关系就是范进的老师——也就是这一轮乡试的主考官是张乡绅爷爷的门生,就因为这么拐了几道弯的关系,张乡绅也能毫不脸红声称与范进是世兄弟。

由此可见,只要中举之后,要找官场疏通路子,只要通过老师、同年几条脉络去梳理,一般都能七拐八拐扯上关系。

大家想一想,只要中举,就拥有一个至少是省部级领导的“老师”,然后就是全省考试前100名前途无量的“同年”,最后就是老师的人脉圈,这是何等强大的人脉圈子!拥有这样人脉圈子的举人甚至是一般地方官(包括知府、知县)都轻易不敢得罪。

这就是张乡绅主动贴上去给范进送钱送房子的逻辑。

古代所谓的“官官相护”说白一点就是同乡、同年、老师等三种人脉圈组成的官场网。

以上就是举人的红利。

乡试之后就是会试和殿试,这两项考试都在京城举行,正常情况也是三年一次,录取名额在三百人左右,通过考试者叫做进士。会试由朝廷最有名望的大臣担任主考官,而殿试则是皇帝亲自在皇宫里考试。

进士与举人相比差距更大,举人有做官的资格,但是一般只有部分举人能当官,而且只能做8—9品小官,非常优秀的能做到7品(正县级)。

进士是科举考试的最高功名,殿试实际是进士的三个级别划分,包括一甲前三名,称为“进士及第”,依次为状元、榜眼、探花,二甲称“进士出身”,三甲若干名,称“同进士”。而进士必然得到官位品级和授官。

进士做官就是7品起步,明清定例,非进士不入翰林,非翰林不得为大学士——大学士在明清就是宰相,官员的顶峰。

原创 | 资源分配的逻辑:读书可以改变命运吗?

清代名人左宗棠是一个奇葩的例外,左宗棠是举人出身,几次参加会试都名落孙山,后来因为收复新疆的功绩被朝廷任命为东阁大学士,军机大臣,差不多已经是人臣顶峰。

但是左宗棠对自己举人出身耿耿于怀(非进士不得为大学士),甚至给朝廷上书,要辞去所有官职参加会试,满清朝廷当然不可能同意,最后特旨赐左宗棠“同进士”才算是解决了这位名人的一项心结。

这里简单说一下为啥古代官员挤破头都愿意去担任科举的主考官,原因很简单,如果是乡试主考官,那么干一届就是所有举人的老师(全省成绩前100的人才),这些人未来不管取得怎样成就,这个老师名义终身不变!

会试更是抢手,干一届会试主考官,也就是成为全国这一届所有进士的老师,一届进士未来出一批地方实权官员或者中央大员是大概率事情,想象成为这票官员的老师未来可以享受多少红利。

以上就是中国科举制度的介绍,简单总结一下,中国古代权力以及社会资源的分配是按照读书成绩来划分的。

获得官方认可的读书人(秀才)就有了分配社会资源的资格——包括见官不拜,免税、免除徭役,免费去官方学校读书;然后成绩更好就能成为举人,就能获得更多的资源分配,最后是进士成为资源分配的金字塔存在。

所以,在中国古代,读书是否可以改变命运根本就不是一个问题。

西方国家在工业革命之后才产生了一句名言——知识改变命运,这句话强调的是个人掌握知识之后就能在工业社会获得更多机会。

而在中国读书价值显然更高,我们的名言是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读书是超越一切的存在。

2  性价比最好的选择

到了现代中国,同样是遵循根据读书成绩来分配社会资源的逻辑。

这里有两个原因。

其一,中国几千年传统的强大惯性,让读书人在社会中拥有超然的地位;

其二,新中国成立之后,就干掉了食利阶层,让根据读书成绩来分配社会资源没有任何既得利益阶层阻碍。

但是因为建国初期我们教育底子太薄,1949年全国毕业小学生只有67万,所以在前30年,我国主要就是普及基础教育,也就是中小学教育。

列一组数据:

1951—1956年,小学毕业生从100万增长到500万;

1957—1968年,初中毕业生从100万增长到500万;

1971—1976年,高中毕业生从100万增长到500万;

对大学毕业生的培养主要是在改革开放之后。

原创 | 资源分配的逻辑:读书可以改变命运吗?1980年——2020年大学生招生人数

1980年我国招生大学生才28万,到了2020年这个数字变成867.5万,增长31倍!

现在社会上但凡好一点的工作大学毕业已经是基本门槛,更好的工作则需要更好的院校(985、211)或者更优秀的学历(研究生)。

写到这里,可能有人会说,在其它国家也是这样啊,大学毕业生相对非大学毕业生就能获得更好的工作。

表面上看好像是这个道理,其实,大家不明白中外之间教育有一个本质的区别——中国教育是独一无二的普惠制。

这个普惠制包括全国统一使用同样教材,学生参加统一高考根据分数线上不同学校,对于贫困地区优秀大学还有绿色通道(降分录取),大学以公立学校为主,国家对大学生提供大量补贴,所以中国大学基本做到学费白菜价(一年几千元),住宿白菜价,对于贫困学生还提供免息助学贷款与生活补贴。

最为重要的是,中国大学招生人数是与经济增长相匹配的——经济规模越大,招生人数就越多。

原创 | 资源分配的逻辑:读书可以改变命运吗?

中国历年大学生招生人数VS中国历年GDP

(1980年——2020年)

这两个曲线是基本匹配的。

因为我们教育普惠制+根据读书成绩来分配社会资源,所以,在中国读书是性价比最好的选择,没有之一!

读书改变命运不是一句口号,而是实实在在的现实。

中国一个孩子如果老老实实读书,那么就有很大概率接受高等教育,同时高等教育的成本即使是贫困地区家庭也是可以承受的,最为重要的是,一旦接受高等教育,因为中国这几十年突飞猛进的经济高速增长,那么毕业就能获得一份相对比较好的工作!

在中国,还有比读书更容易改变命运的选择吗?

没有!

所以,在中国老老实实读书就是无风险收益最高的选择。

同样因为这个原因,在中国搞市场化很高的体育运动就是非常悲催(国家一包到底的专业体育例外),原因无他,就是因为搞专业体育风险太大,与读书相比性价比太低。这就是中国足球成绩越来越差的本质原因。

中国有一个很奇葩的现象——这就是中国经济发展越快,高校录取比例越高,青少年常年踢球人数就越少。

原创 | 资源分配的逻辑:读书可以改变命运吗?

在1990年—1995年,我国常年踢足球的青少年数量达到历史最高65万人(同期大学录取人数是90万左右);1996年—2000年下降到61万人(2000年大学录取人数跃升到200万);2000年—2005年,青少年踢球人数迅速下滑到18万人(2005年大学录取人数超过500万);2007年,青少年踢球人数更是急剧下降到3万人(2007年大学录取人数为566万);

现在呢?青少年踢球人数只有5000人(同期大学录取人数达到1000万人)。

青少年踢球人数下降,直接导致我国注册足球运动员人数急剧下降,列举一组2020年亚洲各国人口与注册足球运动员的数据。

澳大利亚2568万人,注册球员195万人

日本12622万人,注册球员100万人

伊朗8399万人,注册球员45万人

韩国5178万人,注册球员35万人

泰国6980万人,注册球员20万人

越南9733万人,注册球员5万人

中国141300万人,注册球员0.8万人

所以,在90年代中国足球还算是亚洲一流,2002年还能进入世界杯,但是在此之后就一年不如一年,现在连越南都打不过了。

这也是按照读书成绩分配资源模式的一个副产品。

3  中国与西方教育的区别

但是国外不一样,以美国为例,1991年美国GDP大致是6万亿美元,当年大学生入学人数大致是1400万人,到了2020年美国GDP达到20万亿美元,但是同年招生人数是1500万人,GDP规模增长3倍半,但是大学招生人数基本不变。

光是招生人数美国就与中国有本质区别——我看了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数据,中国GDP增长3倍之后大学招生人数一定也增长3倍以上。

更何况西方发达国家是双轨制教育,公立教育免费但是水平很一般,而私立教育水平很高,但是门槛也很高(学费昂贵)。

英国伊顿公学等5所私立学校考上牛津、剑桥名校的人数相当于全英国1800所公立学校的总和,英国私立学校每年招收人数只占学生总人数的7%,但是这7%毕业生要占据英国80%精英阶层份额(包括国会议员、高级医生、官员、律师等)。

原创 | 资源分配的逻辑:读书可以改变命运吗?伊顿公学

美国非教会私立学校只占美国总学校人数的1.3%,但是这些私立学校有30%学生可以进入常青藤等一流名校。但是美国公立学校进入常青藤的比例还不到0.1%。

简单的说,在西方发达国家只有精英阶层家庭的孩子才能接受良好的私立教育,普通家庭只能接受水平很一般的公立教育,这种教育水平差异必然导致未来资源分配的差异。

最为重要的是,西方发达国家不管经济如何增长,每年在国内录取大学生的数量基本没有变化,在精英阶层家庭的孩子垄断大部分高等教育资源之后,给平民家庭留下的高等教育份额自然就严重不足。

这也是西方贫困家庭愿意让孩子去从事体育、娱乐等工作(西方国家体育、足球明星基本都出自贫困家庭),在读书之外去搏一个万里挑一的机会。

所以,表面上看好像西方国家也是受教育越高分配资源越多,但是它们基础教育的模式与中国还是有本质区别。

但是,中国这种根据读书成绩来分配社会资源的模式也有一个问题——经济增长(做大蛋糕)的压力很大。

一旦经济增长与待分配的读书人不匹配——也就是需要分配的读书人大于可分配的社会资源,国家的压力就会非常大。

远一点的例子就是70年代的知青下乡,近一点的例子就是今年经济下行压力大,而今年毕业的大学生将超过1000万,所以国家压力空前巨大。

2015年权威人士指出,未来中国经济大致是一个L型的走势——也就是经济增速会下降,后面几年中国经济增速果然从9%左右下降到6%左右。经济增速下降带来的结果就是可分配的蛋糕变小,但是每年毕业的大学生数量不但没有减少却在进一步扩大(招生人数增加)。

怎么办?

所以从2015年开始,全国兴起一股考研热,考研人数节节攀升。

原创 | 资源分配的逻辑:读书可以改变命运吗?2015年—2020年考研人数

为什么大学毕业生突然开始热衷于考研?

原因很简单,中国大致还是一个按照读书成绩分配资源的逻辑。考上大学大致相当于一个秀才,读研就是举人,一流大学一流研究生专业大致就相当于进士——成绩越好,获得好工作(获得更好的资源)机会就越大。

前面我们讲张乡绅为啥要巴结刚刚中举的范进?

原因就是张乡绅看中了范进中举的人脉圈,包括老师、同年等等。

考研也有相同的逻辑。

一般来说,研究生导师大都是这个领域的学科带头人(或者是全国,或者是当地,根据学校档次而定),是细分领域的权威专家,其人脉资源是相当可观的——也许导师组一个饭局就能让学生获得一个理想的工作机会。

有这样的导师为后盾,自然机会比一般应届本科毕业生好得多。

当然普通本科大致是通识教育,而研究生才能真实对特定专业有更深的认识,所以无论是学识还是人脉,研究生都比普通本科生更有竞争力。

很多家长比较热衷于将孩子送国外去读研,这个看上去很高大上,其实真实效果未必有国内读研好。

一方面国外读研就放弃国内读研的人脉,另一方面国外人文系专业在国内基本没啥用处,比如在英美读法律专业——英美属于海洋系法律,与中国大陆系法律基本架构就有本质的区别。你就是把英美法律吃得很透,到了国内如果要继续从事法律工作,基本要从头学过。类似的还有金融等等。

4  读书改变命运

最后再说几句。

可能有人羡慕过去秀才、举人、进士的待遇,认为现在的大学生、研究生还不如过去。

这个问题我们要一分为二来看。

明代人口有2亿,清代人口顶峰时期达到4亿,每年秀才人数只有2万,每届举人1100人、进士300人;现在每年毕业大学生上千万,硕士研究生50万+,博士5万+,虽然工业社会GDP规模远超过农业社会,但是分配的人数也超过几百上千倍,而且现代社会是不能搞特权的。

另外最近几年各大城市搞的人才新政,只要是大学毕业生,学历越高地方政府给的待遇越好,到了985大学博士这个级别基本也是要给房子给丰厚的安家费的,这也说明,中国现代社会基本还是遵循根据读书成绩分配资源的逻辑。

原创 | 资源分配的逻辑:读书可以改变命运吗?

杭州人才新政

另外我们还可以这样看,如果你高考成绩能进入全省100名之内(古代举人选拔标准),能读什么学校?绝对是一流优质大学,这样大学然后又能读一个研究生毕业,基本也是社会上的精英阶层了,其社会地位绝对不会比过去举人低——比如饭桌上正处级甚至副厅级领导遇到一个985大学的博士,这些领导一般也会对这个博士非常客气。

同样,如果你在一流大学读研水平能达到全国300名之内(古代进士选拔标准),放到社会上也绝对是精英中的精英,其未来成就也不会比过去的进士差。

最后祝所有考生高考顺利,未来是成为秀才、举人或是进士,高考就是一个分水岭。

但是不管怎么样,请记住,在中国读书是真的可以改变命运的。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EsiUui1DqLgTpB9uDuPtrg

今天,这个动作反常!

一个人口只有80多万的岛国,突然成了“中美竞争的前沿”?

就在中国国务委员兼外长王毅访问太平洋岛国时,白宫27日突然宣布,斐济将成为第14个加入“印太经济框架”的国家。

而在这之前,澳大利亚新任外长突然前往斐济访问,被澳大利亚媒体称为“稳固后院的紧急行动”。

南太平洋成了美澳掀起的地缘竞争最前线?

01

斐济也将是第一个加入拜登政府极力推动的“印太经济框架”的太平洋岛国,美国媒体称,“这将推动华盛顿方面,对抗中国在亚太地区日益增长的影响力”。

从时间上来看,就在白宫宣布斐济加入“印太经济框架”(IPEF)之际,中国外长王毅访问了基里巴斯,这是他对太平洋岛国8国访问的一部分。

今天,这个动作反常!

美国媒体说,北京和华盛顿在太平洋岛国的“影响力之争中陷入僵局”。

在一份声明中,美国国家安全事务助理沙利文称,美国和斐济在“我们对一个自由、开放和繁荣的承诺”上是一致的,这个岛国在气候变化方面有特别宝贵的观点。

但是,令人奇怪的是,白宫的声明比斐济官方的消息早了很多。有媒体称,截至27日下午,斐济政府尚未宣布其加入“印太经济框架”。

美国这不是在逼着斐济表态吗?

“印太经济框架”不像传统的自由贸易协定那样开放市场准入,而是想在四个领域促进共同标准:一是贸易,二是供应链,三是清洁能源、脱碳和基础设施,四是税收和反腐败。

美国一些分析人士认为,考虑到不受控制的气候变化和由此造成的贸易模式中断所带来的双重威胁,岛国尤其脆弱。“印太经济框架”的一个支柱应该以某种方式解决这些问题。因此,斐济很可能决定加入“印太经济框架”的清洁能源及基础设施领域,这是帮助应对挑战的一种方式。

实际上,现在“印太经济框架”还处于刚刚宣布启动的阶段,由于拜登政府全力推荐,而且还主动拉一些地区国家加入,所以,目前有了14个成员。但是,这挡不住该框架目前受到的质疑和批评。

因为,这份“印太经济框架”,没有给予成员国迫切希望的进入美国市场的机会。

不少国家对此表达了不满。

新西兰总理阿德恩26日就敦促美国,应该重返其在2017年由特朗普政府退出的“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议”。阿德恩说,改名后的“全面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CPTPP)是发展更深入经济关系的“黄金标准”。

今天,这个动作反常!

日本方面对美国,也有类似的建议。

马来西亚总理本月早些时候也曾表示,美国应与东南亚国家“采取更积极的贸易和投资议程”。不过,拜登政府一直拒绝加入CPTPP,因为美国国内很多人担心,这可能导致更多美国就业机会被转移到海外。

所以,美国与这些国家实际上还有不少潜在的分歧和矛盾。

02

今年早些时候,中国和所罗门群岛签署了一项安全协议,这引起了美国、澳大利亚等国的一阵热炒和喧嚣。这些国家宣称,“非常担心北京可能依据这份安全协议,在该地区建立军事基地”。

但是,中国多次做出澄清,没有任何建立军事基地或“损害其他国家利益”的意图。

5月26日,王毅外长开启出访南太八国之行,并在当天到达此访的第一站所罗门群岛,会见了所罗门代总督奥蒂、外长马内莱和总理索加瓦雷,并与外长马内莱共同出席了记者会。

今天,这个动作反常!

针对西方国家及媒体对中所安全协议的各种渲染、质疑和猜测,王毅做出了详细而有力的回应。他强调,该协议是中所两个主权国家之间的正常合作,目的是提升两国警务执法水平,保障在所中国公民的人身财产安全,维护地区和平稳定。

这些是合情合理合法,公开且透明的。

而且,王毅还承诺,中国不会在所罗门建立军事基地。可以说,这让美国、澳大利亚等国的“中国军事威胁”炒作破产了。

王毅还进一步阐述了中国同所罗门推进安全合作的三点原则:第一,尊重所方国家主权;第二,协助维护所罗门社会的稳定;第三,与地区安排并行不悖。

所以,中国与所罗门群岛合作,不会对该地区任何国家构成“威胁”,不会破坏该地区现有安全秩序。中国的参与只会使地区安全形势更加稳定,也让所罗门当局及其他南太国家看到中国与其发展友好合作的真诚。

中方还提出,太平洋地区国家不是哪个国家的“后院”和附庸,作为主权独立的国家,他们有权根据自身情况做出自己判断。

可是,偏偏有的国家就把南太视为自己的“后院”,大搞“门罗主义”。看到南太岛国与其他国家进行合作发展,就心里不舒服,零和博弈的心态又在作怪。

就在王毅外长到达所罗门的同一天,澳大利亚新任外长黄英贤宣布出访斐济等国,有媒体称这显然是想稳住自己的“后院”。

今天,这个动作反常!

王毅访问南太平洋岛国和东帝汶的安排是5月26日至6月初,并计划于斐济主持第二次中国—太平洋岛国外长会。而黄英贤访问斐济,明显是想抢在中国之前。

此前一天,澳新任总理阿尔巴尼斯还在电视讲话上渲染“中国威胁”,称中所安全协议只是中国在南太平洋“野心”的第一步,“以后中国会在该地区签署更多协议”。

今天,这个动作反常!

阿尔巴尼斯宣称,澳大利亚必须要采取行动来强化与南太国家的关系,增加对外援助和基础设施投资。

黄英贤在斐济访问时还故意放低身段,声称莫里森政府此前在南太做的非常不够,忽视了这一地区的国家,今后工党政府会加大对南太的重视,自己将成为斐济的常客。她还表示,澳大利亚的任何援助都“不带有政治条件”。

在我担任外交部长的第一周进行的这次访问表明,我们重视我们与斐济的关系以及我们在太平洋地区的接触,澳大利亚将听取我们太平洋伙伴的意见,应对我们共同的挑战。

可是,之前澳大利亚对南太岛国颐指气使的样子,以及对南太岛国援助跟附加各种条件的“施舍”一般,早就让南太国家看清了澳大利亚的真实面孔。

作为澳大利亚在“五眼联盟”中的伙伴,美国和新西兰也来“助阵”,表示会对南太国家进行“帮助”,“希望南太国家警惕与中国的谈判协议”。

这种地缘政治的操作套路,让我们看到熟悉的样子。

03

对于白宫27日宣布斐济成为“印太经济框架”的第14个成员国,华东师范大学澳大利亚研究中心主任陈弘告诉“补壹刀”,由此可见,美国现在在南太地区有明确的战略,战术针对性也很强。

从美国的角度来讲,拉斐济加入“印太经济框架”不只是一个象征性的做法。美国以及澳大利亚现在实质上就是把南太地区看作竞技场,采取零和博弈的战术,最终目的就是要把中国排挤出自己的“势力范围”,把南太国家一个一个剥离出和中国合作的大框架。

今天,这个动作反常!

从具体方法上来讲,首先就是需要从大处下手,寻找所谓的“抓手”。

之所以选择斐济,一方面是因为斐济的首都苏瓦是太平洋岛国论坛的秘书处所在地,这也就意味着斐济在太平洋岛国论坛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另一方面斐济本身也是南太岛国当中的大国,在岛国中确实有一定的引领和带动作用。

今年2月份美国国务卿布林肯访问斐济,是1985年以来美国国务卿首次访斐。刚上任的澳大利亚外长黄英贤在结束日本之行后也马不停蹄地前往斐济访问,足见现在美澳对斐济的重视。

但是,陈弘认为,就斐济本身来讲,加入“印太经济框架”,象征意义远远大于实际意义,得不到任何实际的好处,只可能给自己的经济发展设置更大的障碍。“印太经济框架”本身是非常空洞的,美国在其中玩弄的一些概念可能对一些经济发展水平更高、贸易更复杂多元的国家有一定的吸引力,但是对于经济结构相对单一的南太国家几乎不具备任何的实质吸引力。

实际上,由于南太国家并不觉得自己在安全上有被侵略的危险,所以美国想在这个地方复刻用安全作为幌子诱骗地区国家的那一套行不通,在经济上搞泛政治化同样很难。南太国家的核心关切是两点:

一个是气候变化等带来的生存危机,另一个是提高经济发展水平,在这两个核心关切之下,要想让这些国家跟中国脱钩、把中国剥离出去是不可想象的。不和中国合作,只能是自断发展道路,任何有政治智慧和经济常识的领导人都是不会这么做的。

今天,这个动作反常!

除了美国将“印太经济框架”扩展到南太地区,澳大利亚现在也对南太地区有一些新的概念和提议。

陈弘表示,现在澳大利亚在玩一个叫做“大家庭”的概念,意思就是澳大利亚、新西兰、南太岛国同属一个大的“太平洋家庭”,大家都是这个大家庭的成员。那么,在这个话语当中有两个意图:

首先,强调中国不是这个家庭中的,通过中国是外人的这种定位来离间中国和南太国家的合作;其次,虽然大家处于一个大家庭中,但澳大利亚俨然想要扮演家长的角色,对其他国家进行居高临下的灌输,把自己的意志强加在别人的身上。

澳大利亚还提出了一种新的援助方式——移民劳工,每年给南太岛国的民众一定数量的签证,让他们去澳大利亚工作。这种方式对于南太岛国的民众是有一定吸引力的,澳大利亚想通过这样的方式想培植一批对澳大利亚亲近和有好感的人。

但是,问题在于,这本质上还是包裹着政治目的的软实力哄骗,对当地的经济和民生提高作用寥寥。其实,无论是“大家庭”的概念,还是移民劳工的援助方式,南太岛国的民众对其目的也是心知肚明的。

这些年,中国之所以能和南太地区能开展卓有成效的合作,是基于市场规律的双赢互利,中国从和当地的经贸活动中获益,中国反过来帮助当地修建基础设施、提升当地劳动力的水平,也让当地获益,这种互动是双向。而现在美澳搞的一些所谓支持和援助,本质上都是政治驱动的,最终将被证明是不会持久的,也不会给当地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UYv2THHYFgtBxa-IJNEhXg

如果全球去中国化继续进行下去,最终中国会在全球化经济中处于怎样的地位?

不吹不黑,利好波兰、土耳其、印度、泰国、墨西哥

只要这几个国家把“世界工厂”做起来,基本上就没中国啥事了。

如果全球去中国化继续进行下去,最终中国会在全球化经济中处于怎样的地位?
各个区位有潜力的国家表   [各个潜力国家优势产业一览表(占位符)]

这篇回答通篇没有讲中国该怎么样,会怎么样,而是从当前(几年前的2020年)的国际贸易和各国经济实际情况出发,讲出来一些“个别几个重要国家”的发展趋势,和对东南亚未来的一点点看法而已。当然了,你可以认为我跑题了,但是我就不想正面回答你这个问题,我给你提供数据,只是为了让你自己有一个想法而已,如果你有深度的思考,我希望你也能写一篇回答启发一下我,这里先谢谢啦。

前言

在本文正式开始之前,我个人特别想用“美式思想”,说一句:“未来是靠自己创造的,并不是由别人施舍的。”

如果全球去中国化继续进行下去,最终中国会在全球化经济中处于怎样的地位?
美国1990年拍的一部电影的截图

美国在1990年的一部电影里就告诉了大家:“这表示你们的未来不是注定的,未来靠你们自己创造,给你们自己一个美好的未来吧。

同样的话语对国家也适用,自己国家的命运自己人民掌握。

《天龙八部》的吐蕃国师鸠摩智有云:“能够和贫僧打成平手的,世上没有几人!”,到底是谁更厉害一点,“那就要看看阁下有多少斤两了!”。

如果全球去中国化继续进行下去,最终中国会在全球化经济中处于怎样的地位?
能够和贫僧打成平手的,世上没有几人!

如果全球去中国化继续进行下去,最终中国会在全球化经济中处于怎样的地位?
那就要看看阁下有多少斤两了!

到底能不能替代中国,完成“去中国化”,这就要看这些“重点潜力国家”有没有资格“参加这个会”了。

假设

这里和数学题一样,分为公理、定理、定律一样。

公理是大家都认可的,定理是需要假设的,定律是根据客观现实总结出来的。

在本篇回答中,充斥着各种假设,一旦假设不成立,那么结果的正确性请大家自行斟酌。下面将一一列出:

1、【GDP 统计】是“客观的”,“有效的”,用来衡量国家经济水平的“唯一标准”。

2、【旅游业】不对【工业化】与【全球产业分工】造成影响。

3、国际贸易是双向“自愿”的。

4、在数据统计的瞬时,产业的产能不是100%释放的,即有所保留的。

分析的对象

全世界190多个国家地区,可以当工业国的国家没有几个,如果排除传统的“欧洲列强”及他们的“兄弟”之外,应该没有太多的国家可以作为研究对象。那么我们分别从人口规模、国土面积、等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筛选。

人口规模

这里无论是为了数据提取、数据分析还是说方便进行对比、制图等工作,对于人口小于500万的国家和地区均忽略不计(除非特别重要的资源或者是有地缘政治因素)

根据现有数据分析,当统计人口大于500万的时候,被统计国家占全世界人口的98.82%;当统计人口大于1千万的时候,被统计国家占全世界人口的97.07%;当统计人口大于5千万的时候,被统计国家占全世界人口的80.98%。

按照全世界共计193个国家和地区计算,不考虑大洋洲(除澳大利亚和新西兰之外)和加勒比地区的岛国:

500万人口规模,共计124个国家和地区,占比64.2%,可以参考科威特(427万人口),阿曼(510万人口),新西兰(508.4 万人口2022年),爱尔兰(494万人口),奥地利(900万人口)。

1000万人口规模,共计93个国家和地区,占比48.19%,可以参考阿塞拜疆(1014万人口),白俄罗斯(940万人口),希腊(10 42万人口),比利时(1160万人口)。

5000万人口规模,共计29个国家和地区,占比15.02%,可以参考肯尼亚(5377万人口),坦桑尼亚(5973万人口),南非(5931万人口),韩国(5127万人口),哥伦比亚(5088万人口),西班牙(4675万人口)。

题外话:从这里可以看出,当年选择与坦桑尼亚建交的前瞻性。

这29个国家分别是:

埃塞俄比亚、肯尼亚、坦桑尼亚、刚果(金)、南非、尼日利亚、埃及、土耳其、孟加拉国、印度、伊朗、巴基斯坦、中国、韩国、日本、印尼、缅甸、菲律宾、泰国、越南、墨西哥、巴西、哥伦比亚、俄罗斯、英国、意大利、法国、德国、美国。

国土面积

按照国家面积大小,以法国为例,55万平方千米,低于50万平方千米的国家和地区均不考虑,则有22个国家符合要求,占比11.4%,分别是:

埃塞俄比亚、肯尼亚、坦桑尼亚、刚果(金)、南非、尼日利亚、埃及、土耳其、印度、伊朗、巴基斯坦、中国、日本、印尼、缅甸、泰国、墨西哥、巴西、哥伦比亚、俄罗斯、法国、美国。

德国(35.7万平方千米)、英国(24万平方千米)、意大利(30万平方千米)均不符合要求。

能源条件

以石油出口国为例,只统计2020年当前产量前30的国家,第31名是利比亚(Libya)。这些国家占比全世界国家地区数量的15.5%。

(以2020年产量排序)

美国、沙特、俄罗斯、加拿大、中国、伊拉克、阿联酋、巴西、伊朗、科威特、挪威、墨西哥、尼日利亚、哈萨克斯坦、卡塔尔、阿尔及利亚、英国、印尼、印度、哥伦比亚、阿塞拜疆、埃及、埃塞俄比亚、阿根廷、马来西亚、委内瑞拉、泰国、澳大利亚。

综上所述,兼顾能源特点和地缘政治,共有以下58个国家获得“筛选”资格,分别是:

非洲:

埃塞俄比亚、肯尼亚、坦桑尼亚、南非、尼日利亚、阿尔及利亚、埃及

亚洲:

阿塞拜疆、伊拉克、科威特、卡塔尔、沙特、土耳其、阿联酋、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孟加拉、印度、伊朗、巴基斯坦、中国、朝鲜、日本、韩国、印尼、马来西亚、缅甸、菲律宾、泰国、越南

美洲:

加拿大、美国、墨西哥、阿根廷、巴西、哥伦比亚、委内瑞拉

大洋洲:

澳大利亚、新西兰

欧洲:

白俄、捷克、波兰、罗马尼亚、俄罗斯、乌克兰、丹麦、瑞典、英国、希腊、意大利、葡萄牙、西班牙、奥地利、比利时、法国、德国、荷兰

这里面需要注意的是,很多国家是“凑数的”,并不具备良好的“客观条件”,而是因为地缘政治,需要作为比较的对象,所以才被入选。

工业化简易模型

根据工业化(Industrialization)的定义,“工业化是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过程。”

这里的工业社会(Industrial society)指的是一个能够利用机械和科技大量生产物质资料用以支撑大量人口消费的高度分工的社会。

如果全球去中国化继续进行下去,最终中国会在全球化经济中处于怎样的地位?
工业化层次

在学术上,工业化的层次有很多种分法,但是这里为了方便查询资料和绘制一些地图和图表,将工业化简单地分成了三个层次:

初级工业化(第一层次):由英国发起的使用蒸汽机代替人工劳作的工业化,特点是使用蒸汽动力。体现在自然资源上的就是以煤矿和铁矿为主要消费的生产区域,其地域特点在于此阶段的工业区域距离煤矿和铁矿较近。

中级工业化(第二层次):以电驱动机械的大量生产的工业化。

这里又可以分成上中下三个层次。其最高产业代表就是汽车产业,这里假定完成第二层次工业化的地区均为汽车产业园。但是和初级工业化的区别底层的基础分成三大部分:

第一是电力供应,或者说能源供应,以发电站为基础;

第二是金属冶炼工业,为了简化模型,这里只考虑钢铁冶炼;

第三是石化工业,可以说是中级工业化的基础。

这三大部分可以说得上是现代工业的奠基石。如果三大产业都没有,那么这个国家一定是一个农业国家。

下层代表为纺织工业。中层的为初级加工制造业,可以认为是玩具、家电等产业。高层为汽车产业。

高级工业化(第三层次):以半导体芯片为主的高级制造业。由于不是特别懂行,只能粗浅地分为模拟集成电路、数字集成电路和混合集成电路三种。其中模拟集成电路包括:传感器、运算放大器等等。数字集成电路主要有:微处理器和微控制器、DSP,存储芯片等等。

无论哪一种工业化,最重要的就是电力供应。对于中国来说,电力供应比较看重的就是“可靠性”指标,简单来说,就是我家一年8760小时,有多长时间停电。因为这个指标不太好找,所以这里不进行评价。

下图是2019年世界各国的制造业占全国电力消耗占比(%),这里的制造业包含建筑业以及非石油相关工业。(2022.05.21更新)

如果全球去中国化继续进行下去,最终中国会在全球化经济中处于怎样的地位?
世界各国的制造业占全国电力消耗占比(%),2019年

这里提出第一条暴论(未经证明的粗暴结论):

苹果手机(iphone 13,128GB)的售价与发展中国家的制造业强度呈现“正相关”水平,与发达国家实际经济水平呈现“正相关”水平。

即发展中国家的制造业越发达,当地的苹果手机也就越便宜;发达国家的经济水平越高,该国的苹果手机售价也越便宜。

这里需要指出的是:

1、由于制图水平有限,阿根廷、乌拉圭、尼日利亚的售价已经太离谱了,所以删除了。同时也证明了一点:“阿根廷已经成为了一个农业国”。

2、在不考虑税收的情况下,日本的零售价格比美国还低,说明日本不仅制造业比美国强,而且其经济发达的水平其实是被低估的。

根据这个结论,就有了以下推论:

1、印尼在东南亚诸国中制造业并不“强大”,更像是一个“资源输出国”。

2、在发达经济体中,英国、法国、希腊、美国的传统制造业已经“完蛋”,也就是说他们完全在“吃老本”,如果发展中国家多多努力,是可以在工业门类中的部分或者多个行业中超过这些国家。美可以认为是例外,就是军事工业发达。

3、开篇所述的波兰、土耳其、印度、泰国、墨西哥这5国,没有一家低于40%。

外国直接投资(FDI)

FDI对本国工业的作用

对于“潜在工业化国家”,想要发展工业,必须要解决谁来投资的问题。通常是由外部投资者来进行投资,即“引进外资,开办工厂。”

这里根据2020年各国FDI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

特殊情况

FDI这里有几个国家需要特别注意:

通常来说,主权国家不会直接对外投资,常见的是通过以跨国公司对外投资的形式来完成的。由于这里需要非常高的专业知识门槛,因此只是列举几个比较有特点的FDI来源地,为了方便起见,只是叙述了主要投资者来源地,并不是所有的投资者都是来自同一个国家或地区,而且这里的所有内容未经证实,仅供参考。

毛里求斯 主要与印度、非洲投资相关

新加坡 主要与东亚、东南亚投资相关,美国对东亚、东南亚投资也通过这里。

塞浦路斯 主要与俄罗斯(对欧洲)投资者相关

阿联酋 主要与沙特、科威特、卡塔尔投资者相关

开曼群岛(Cayman Islands) 主要与美国投资相关

卢森堡 主要与欧洲投资者相关

荷兰        主要与欧洲投资者相关

爱尔兰 主要与美国(对欧洲)投资者相关

马耳他      主要与欧洲内部投资相关

英属维京群岛(British Virginia,BVI) 主要与中国(两岸三地)和前苏联国家的投资者相关

美属维京群岛(Virgin Islands (US)) 不太懂英属和美属的区别

百慕大(Bermuda)

百慕大(The Bermudas) 主要与美国投资者相关

百慕大主要与美国投资者相关,但是不太懂为什么这里有百慕大(Bermuda)和百慕大(The Bermudas)两个地方?也许是外资流入(inflow)和外资流出(outflow)的区别?还是审计上有差别?也可能是统计者图省事分成了2个不同的实体(Entity)。

还有一个地方是美国特拉华州的LLC公司形式,这也是投资美国和美国对外投资的“好地方”,具体有什么优势的地方,这个太专业了,请自行百度搜索。

世界各国FDI 数据

如果全球去中国化继续进行下去,最终中国会在全球化经济中处于怎样的地位?
发达国家FDI流向(2020)
如果全球去中国化继续进行下去,最终中国会在全球化经济中处于怎样的地位?
非洲国家FDI流向(2020)
如果全球去中国化继续进行下去,最终中国会在全球化经济中处于怎样的地位?
美洲国家FDI流向(2020)
如果全球去中国化继续进行下去,最终中国会在全球化经济中处于怎样的地位?
亚洲国家FDI流向(2020)
如果全球去中国化继续进行下去,最终中国会在全球化经济中处于怎样的地位?
前苏联地区FDI流向(2020)

可以看出来,美国对外投资动力“太弱”。

同时从图上可以清楚地看出来各个地区的“潜力国家”。

美国对外投资

如果全球去中国化继续进行下去,最终中国会在全球化经济中处于怎样的地位?
美国对外投资典型国家数据图(2020)

这里的“中国”不含港澳台地区。

2020年美国对外直接投资(FDI,Direct investment abroad position)达到了6.15万亿美元,占GDP的29.36%(20.94万亿美元),欧盟对外投资达到了885 bn 欧元(8850亿欧元),占GDP的6.60%(13.4万亿欧元)。美国对东南亚的投资,除了新加坡之外,都非常小。当期美国对英国投资8.9万亿美元,对德国投资1.62万亿美元,对中国内地投资1.24万亿美元,对日本投资1.31万亿美元,对新加坡投资2.71万亿美元。

如果全球去中国化继续进行下去,最终中国会在全球化经济中处于怎样的地位?
美国对外投资,东南亚地区(2020)

美国对东南亚三国分别是:马来西亚1352亿美元,泰国1745亿美元,印尼1871亿美元。菲律宾只有164亿美元。

对波兰投资1113亿美元,对土耳其投资581亿美元,对巴西投资7074亿美元,对印度投资4190亿美元。

美国是一个非常“现实”的国家,它对不发达经济体的投资是非常非常少的,对比南亚的印度、欧洲的波兰、东南亚的菲律宾就可以看出来,一个比一个少,可谓是“非常赤裸裸的残酷现实”。

如果美国有长期的稳定的一致的国家战略,“去中国化”不是没有可能,需要持续地对一些不发达经济体进行长期投资,特别是基础设施建设,而不是借用世界银行等名义贷款给这些国家和地区去集体筹措资金(因为这样美国再一次使用了金融杆杠,自身出资较少的部分就能完成对目标国和地区融资,而且自身还有道德优势)。

美国长期对英国大量投资,而不是其他国家,连对德国法国的投资也远远不如英国。也就是说,美国把对英国的投资省下来,投入到东南亚三国,或者墨西哥、印度、土耳其、巴西、埃及等国,经过一定年限的时间,这些国家就会慢慢地把工业水平发展起来,就能逐步代替中国了。

波兰在2020年合计吸引外资2349亿美元。只要波兰能保持每年30%的吸引外资增长率,结合自己的优势产业,放弃一部分劣势产业,就可以在个别产业上以优秀的地理位置代替中国。

乌克兰以前的工业还有机会,因为很多工业都在东乌,特别是哈尔科夫、第聂伯罗、顿涅茨克这几个城市,如果将来第聂伯罗都被毁坏了,那么乌克兰就啥也不剩了。

土耳其存在的问题是欧盟和美国不愿意在这里投资,即使土耳其产业很丰富。可能和地缘政治有关,如果想“去中国化”,那么欧美必须摒弃对土耳其的偏见,既要加大投资力度,还要保证土耳其不会发展壮大,成为中东不可控的势力。

埃及存在的问题是欧盟和美国投资较少,这和基础设施太差有关系。

印度存在的问题是欧盟和美国在这里投资失败过,而且一直不敢放开“手脚”,美国宁可投资巴西,也不会投资印度。那么如果不能投资印度,何谈“去中国化”?

东南亚三国,有一定的竞争力,应该鼓动日本加大投资,具体分析稍后再写。

回顾历史

如果全球去中国化继续进行下去,最终中国会在全球化经济中处于怎样的地位?
Diffusion of Industrial Revolution
如果全球去中国化继续进行下去,最终中国会在全球化经济中处于怎样的地位?
欧洲主要工业区分布图

由于一些历史原因,欧洲主要的工业区分布在以下地区:

英格兰中部(1840s)

英国的爱丁堡(Edinburgh)、格拉斯哥(Glasgow),纽卡斯尔(Newcastle)、杜伦(Druham),约克(York)、利兹(Leeds)、设菲尔德(Sheffield),曼彻斯特(Manchester)、利物浦(Liverpool),伯明翰(Birmingham)周边,伦敦(London)周边。

鲁尔区(1850s)

比利时也有炼铁工业,大致分成两块,一块在法国边境,另一块在荷兰、比利时、德国三国交界处。

比利时当时的工业化,最早也是纺织工业。

萨克森地区(1860s)

法国巴黎(Paris)周边,斯特拉斯堡(strasburg),中部的勒克勒佐(Le Creusot,旧地名Le Creuzot,旧译克鲁索),东南部的里昂(Lyon)。

德国的鲁尔区(多特蒙德Dortmund、埃森Essen、杜伊斯堡Duisburg),萨尔区(Saarland,旧称Saar),东部的莱比锡(Leipzig)、德累斯顿(Dresden)。

西里西亚*地区(1870s)

波兰的波兹南(Poznań)周边、旧西里西亚(Silesia)地区、华沙(Warsaw)周边。

特别要强调的是,根据历史,这几个地区从1800年开始,曾经属于过“德国”、“奥匈帝国”、“波兰”、“沙俄”。

上面这句话里面的引号表示历史上的区域在当今世界上国家的名称,主要是为了写作方便。

顿巴斯地区(1880s)

罗马尼亚布加勒斯特(Bucharest)周边。

1850年左右,瓦拉几亚(Wallachia)开始了工业化,世界第一座炼油工厂在普洛耶什蒂(Ploiești)诞生(1856-1857)。

乌克兰的顿巴斯(Donbas)地区、圣彼得堡(Saint Petersburg,Санкт-Петербург,Sankt-Peterburg)、莫斯科(Moscow,Москва,转写Moskva)周边。

英国的煤矿分布图

如果全球去中国化继续进行下去,最终中国会在全球化经济中处于怎样的地位?
英国煤矿分布图

英国的钢铁工业

如果全球去中国化继续进行下去,最终中国会在全球化经济中处于怎样的地位?
英国钢铁工业的变迁(1967到1995)

对照煤矿分布图,可以发现英国工业革命发源地都在煤矿附近,后来英国改变了政策之后,英国本土的钢铁行业已经没有多少了,主要集中在设菲尔德(Sheffield)、斯肯索普/斯坎索普(Scunthorpe)。

英国的化学工业

这里用ICI公司(英国帝国化工公司代表)。

如果全球去中国化继续进行下去,最终中国会在全球化经济中处于怎样的地位?
英国帝国化学工业公司工厂分布图(1955年)

英国的汽车工业

如果全球去中国化继续进行下去,最终中国会在全球化经济中处于怎样的地位?
英国汽车工业分布图

可见,大英帝国现存的工业基本沿着“伦敦-利物浦”呈直线沿线状分布。

英国的半导体工业

这个比较弱,可以搜到且规模比较大的只有Newport Wafer Fab(在纽波特,英国最南部)和Integrated Compound Semiconductor(在曼彻斯特)。

还有一个特别大的问题就是英国还有一些工厂,大多数制程比较落后,连Intel都不打算在英国投资建设Fab了。前者Newport Wafer Fab制程较为落后,后者Integrated Compound Semiconductor主要制造传感器,并不是处理芯片。

可以不负责任的说,英国在半导体制造行业,已经“完蛋”了。

德国煤矿分布图

如果全球去中国化继续进行下去,最终中国会在全球化经济中处于怎样的地位?
德国煤矿分布图


西欧(德、法、低地国家)

比利时也有炼铁工业,大致分成两块,一块在法国边境,另一块在荷兰、比利时、德国三国交界处。

法国巴黎(Paris)周边,斯特拉斯堡(strasburg),中部的勒克勒佐(Le Creusot,旧地名Le Creuzot,旧译克鲁索),东南部的里昂(Lyon)。

施耐德(Schneider)兄弟在勒克勒佐附近收购了煤矿和钢厂,1838年施耐德生产了法国第一台蒸汽机车。

法国在19世纪的时候人均GDP低于“英国”和“低地国家”,法国整体工业化的步伐要慢于英国、德国、美国、日本。由于之前“法国人”对胡格诺教派的迫害,也导致了很多企业家和商人的离去。法国商业的特点就是紧密地由家族控制,即家族企业,强调传统和家长式作风。由于这些特点导致法国奢侈品行业异军突起,而大规模工业发展缓慢,拿破仑促进了工程师教育系统,所以那时候(1840年之后)法国不仅发明了运输系统,也提供了大量的有素质的工程师。


德国的鲁尔区(多特蒙德Dortmund、埃森Essen、杜伊斯堡Duisburg),萨尔区(Saarland,旧称Saar),东部的莱比锡(Leipzig)、德累斯顿(Dresden)。

如果全球去中国化继续进行下去,最终中国会在全球化经济中处于怎样的地位?
西班牙煤矿分布图

南欧

西班牙的马德里(Madrid)周边,巴塞罗那(Barcelona)周边,西班牙北部比斯开湾(Biscay bay)沿岸。

意大利的热那亚(Genova,英语Genoa)周边。

意大利于1861年才统一,当时的意大利仅有“英国”的一半人均GDP,而比德法少25%。为了利用水力,一些钢铁厂很快地在阿尔卑斯山脚和意大利中部地方聚集起来。与此此时,都灵(Turin)和米兰(Milan)的纺织业、化学工业、工程公司和银行也发展起来了,热那亚成了民用和军用造船厂的中心。

如果全球去中国化继续进行下去,最终中国会在全球化经济中处于怎样的地位?
斯洛文尼亚煤矿分布图

斯洛文尼亚

瑞典斯德哥尔摩周边。

如果全球去中国化继续进行下去,最终中国会在全球化经济中处于怎样的地位?
波兰煤矿分布图
如果全球去中国化继续进行下去,最终中国会在全球化经济中处于怎样的地位?
波兰工业分布(1977)

可以看到波兰工业区和以前还是一样,分为三大块:波兹南、西里西亚、华沙。

如果全球去中国化继续进行下去,最终中国会在全球化经济中处于怎样的地位?
乌克兰煤矿分布图

以上都是历史地区,现在有一些地区早已衰落,特别是英国的工业区。

当前状况

假设1:中国为世界主要国家提供的都是“便宜廉价”的工业产品。

假设2:世界主要的消费国家为美加和英德法西意,加上日韩。

那么替代中国就需要大量的海运完成这项工作,这里就是波兰的巨大地理优势。

如果全球去中国化继续进行下去,最终中国会在全球化经济中处于怎样的地位?
世界主要国家海运吞吐量排名表(2020)

世界主要国家海运吞吐量排名表(2020)不含中国所有地区(内地和港澳台),低于1000万的国家也未进入统计(特别是法国、意大利、英国),否则横坐标不好做了。

该表格提供一个数据供参考:

中国海运量大概在2.45亿 TEU,美国同期是5500万,印度是1630万附近,而法国在510万左右,俄罗斯不足500万。

这里再次假设中国海运60%是为其他国家“打工”的(参考经济对外依存率),那么2.45亿x60%=1.47亿,即只需要3.7个日韩加起来就可以替代中国了。

如果将东南亚看成一个整体,那么只需要再加一个“日本+韩国+马来西亚+印尼+越南+泰国+菲律宾+土耳其+印度”就可以了。

如果全球去中国化继续进行下去,最终中国会在全球化经济中处于怎样的地位?
世界各地区海运量排名表(2020)

根据《世界各地区海运量排名表(2020)》(不含中国所有地区,即内地和港澳台,以及低于500万以下的国家不计算在内),可以发现世界海运贸易主要集中在日韩、东南亚、北美、西欧、中东等几个地区之间的贸易。

这里面有陆运优势的潜力国家分别是波兰、土耳其,海运优势的还是一些传统出口导向型国家日韩、马来西亚、泰国、印尼、越南等国。

特别要主要的就是印度和土耳其,不仅人口多,资源较为丰富,而且气候和国家规模也适合发展工业。

但是这里有个结论应该是错误的,正确的应该是:

海运量是工业发展的结果,而不是原因。

当出口的动力增加时,集装箱数量上升,自然而然地就会扩大港口建设,加强海运了,而不是反过来。

可以预期的未来

(2022.05.17更新)

根据网上的一些资料显示,未来的制造业就在墨西哥、印度、波兰、土耳其、东南亚诸国之中诞生。

如果全球去中国化继续进行下去,最终中国会在全球化经济中处于怎样的地位?
全球制造业成本竞争指数(BCG于2019年发布的某一篇报告中的图表)

可以明显地看出来,中国的制造业成本已经逼近美国、韩国,而还处于较低水平的国家有墨西哥、印度、土耳其、东南亚诸国,遗憾的是波兰与中国接近,令人奇怪的是越南的成本竟然与中国近似,这真是离谱,也从侧面说明制造业转移到越南是一个“不聪明的选择”。

这里我再闲聊两句,国内的很多小企业啊,只知道自己搬工厂,“随大流”,可以看看其他回答中的现实例子,现在又往回搬,折腾人还费钱,到最后成了“赔了夫人又折兵”。BCG早在2019年就有了这种程度的分析,那么以前应该也有“经济展望 (Economy Outlook)”、“商业洞见 (Business Insights)”之类的报告或者文章。同样地, McKinsey & Company 或者 Deloitte Consulting 他们肯定也有这种分析。如果搬工厂之前“咨询”一下这些公司,说不定都不用搬迁。当然了,这些都是高额收费的内容,同时这也是内资咨询公司的潜在市场,如果能够对东南亚各国有更专业、更详尽、更接近中国人风格的报告,加上国内这些企业不是“人治”而是用“现代企业管理的思维”去施行企业战略的话,那么我相信国内这些中小企业的制造与管理水平能够“再上一层楼”。这里不得不说是个遗憾。

这就是未来,这是人家专业分析之后的结果,大家可以对比一下我开篇所述的结论。

如果全球去中国化继续进行下去,最终中国会在全球化经济中处于怎样的地位?
东南亚即将成为新的世界制造中心(2019)

在全球前30的制造业出口国家,毋庸置疑,墨西哥、印度、波兰、东南亚诸国、土耳其、巴西已经成为了“发展中国家中的世界工厂”。

这两张图表均来自专业的咨询公司,所以数据的准确性还是有保证的。


欧洲人口分布情况

如果全球去中国化继续进行下去,最终中国会在全球化经济中处于怎样的地位?
欧洲人口分布图(2020)

除去消费和生产大国德法英意西,那么欧洲具有规模人口的地区只有波兰(3785万)、乌克兰(4373万)、土耳其(8434万)三个国家。

欧洲汽车工业分布示意图

根据此图可以看出,电动机配件德国、法国、西班牙、意大利、奥地利、捷克、波兰、罗马尼亚、瑞典、土耳其都在生产。

如果全球去中国化继续进行下去,最终中国会在全球化经济中处于怎样的地位?
欧洲电动车配件产业布局

电池却只有德国、法国、匈牙利、捷克、波兰、罗马尼亚、土耳其等国生产。

如果全球去中国化继续进行下去,最终中国会在全球化经济中处于怎样的地位?
欧洲电动车电池产业布局

作为乘用车的“次强”,捷克和斯洛伐克均为“出口导向”的产业策略,换句话说,捷克和斯洛伐克的生产出来的汽车,往往大多数用于出口到外国。

如果全球去中国化继续进行下去,最终中国会在全球化经济中处于怎样的地位?
斯洛伐克地图

特别地,查看地图可以发现,斯洛伐克仅仅只有“一处”可以放置生产基地,即该国首都布拉迪斯拉发(Bratislava)为主的西南部多瑙河平原地区,整个国家只有这一块的平原地区有着历史积累和地理条件来发展工业,最早可以追溯至奥匈帝国时期。换言之,斯洛伐克在国土面积上,已经限制了其工业发展的水平,是不可能达到非常高端的一个层次的。

如果全球去中国化继续进行下去,最终中国会在全球化经济中处于怎样的地位?
欧洲重载车产业布局
如果全球去中国化继续进行下去,最终中国会在全球化经济中处于怎样的地位?
欧洲公交车产业布局
如果全球去中国化继续进行下去,最终中国会在全球化经济中处于怎样的地位?
欧洲轻型乘用车产业布局

而且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等国本身就是汽车工业强国,所以波兰应该避免与其优势产业竞争,转而发展电池工业。

如果全球去中国化继续进行下去,最终中国会在全球化经济中处于怎样的地位?
欧洲乘用车产业布局

从上述6张产业布局图可以看出来,作为欧洲汽车产业的核心就是德国、英国、意大利。

法国作为“主要国家”,仅仅是保持每个产业都有,西班牙的产业策略也是如此。

乌克兰

如果全球去中国化继续进行下去,最终中国会在全球化经济中处于怎样的地位?

乌克兰分省经济动图(2004-2019)

从图上可以看到,基辅第聂伯罗、顿涅茨克、哈尔科夫、敖德萨、利沃夫这几个地区是乌克兰经济的主要来源。

地名(现名 / 另名, 俄语名 / 转写,乌克兰语名 / 转写)

基辅(Kiev / Kyiv ,Київ,)。

第聂伯罗 / 第聂伯罗彼得罗夫斯克(Dnipro / Dnipropetrovsk ,Днепр / Днепропетро́вск,Дніпро / Дніпропетро́вськ),旧称 叶卡捷琳诺斯拉夫(Yekaterinoslav (Ekaterinoslav) ,Екатериносла́в / Yekaterinoslav ,Катериносла́в / Katerynoslav )。

第聂伯罗是苏联的核工业、军事装备制造、宇航技术的重要城市。也是Yuzhmash制造局的总部所在地,制造过洲际导弹。

顿涅茨克(Donetsk ,Донецьк / Donećk,Донецк / Donećk),旧称 亚历山德罗夫卡 Aleksandrovka, Yuzivka (or Hughesovka), 甚至还有 斯大林诺(Stalino)。

顿涅茨克是东乌克兰重要的工业城市。

如果全球去中国化继续进行下去,最终中国会在全球化经济中处于怎样的地位?
苏联时期的宣传画《顿巴斯是苏联的心脏》

卢甘斯克州曾经有一个“卢甘斯克机车制造厂”,在2015年(乌方报道)/ 2016年(俄方报道)已经停产了。

如果全球去中国化继续进行下去,最终中国会在全球化经济中处于怎样的地位?
顿涅茨煤田历史产量(1913-2016)

哈尔科夫(Kharkov / Kharkiv ,Харькoв / Kharkov ,Ха́рків / Kharkiv )。这就不多说了,重工业城市。

敖德萨(Odessa / Odesa,Оде́са),历史名城。

利沃夫(Lvov / Lviv,Львов / Lvov,Львів / Lviv,德语旧地名 Lemberg / Leopoldstadt,波兰语旧地名 Lwów ),在德语中的另一个旧地名有“狮城”之称。利沃夫始建于1256年,起先是东欧一个小国的首都,后来被并入波兰立陶宛联邦,随着“德国人”(那时候还没有,这里借用现代名词)的“东进运动”(向东移民运动),又因为哈布斯堡王朝的兴起,伴着俄罗斯帝国、普鲁士王国、哈布斯堡三分波兰,这里成了“德国人”的城市。随着奥匈帝国的分裂,波兰又对这里进行了掌控。经过了两次世界大战之后,苏联人把这个城市划给了乌克兰。原先的波兰居民大部分都被迁移到了当今波兰境内。

乌克兰直到最近还是欧洲第三大煤矿生产者。顿涅茨煤田是乌克兰最大、采煤历史最悠久的煤田。顿涅茨煤田早在1722年即开始采煤,1769年起进行工业性开发。1913年煤产量提高到25Mt,占俄国煤产量的87%。由于该煤田地处前苏联西部工业中心,炼焦煤储量又较丰富,因而开发程度很高,煤炭总产量和无烟煤及炼焦煤产量一直居前苏联首位。

顿涅茨克享有“顿巴斯煤城”的称号,当地的亚速钢厂、伊里查钢厂也是世界有名的,还有大量的焦炭厂、化工厂,煤化工产业链比较齐全;卢甘斯克的矿产、钢铁工业非常强大,它的铁路机车制造厂也是世界闻名;哈尔科夫是乌克兰最大的工业和交通中心。

2017年3月中旬,乌克兰波罗申科签署了一项法令,禁止从乌东地区购买煤炭。

说句不好听的,真是“败家子啊”。如果发展的好,可以参见“鲁尔区”。人比人,气死人。

鲁尔区的工业是德国发动两次世界大战的物质基础。战后又在西德经济恢复和经济起飞中发挥过重大作用,工业产值曾占全国的40%。仍在德国经济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鲁尔工业区突出的特点是,以采煤工业起家的工业区,随着煤炭的综合利用,炼焦、电力、煤化学等工业得到了大力发展,进而促进了钢铁、化学工业的发展,并在大量钢铁、化学产品和充足电力供应的基础上,建立发展了机械制造业,特别是重型机械制造工业、氮肥工业、建材工业等,形成部门结构复杂、内部联系密切、高度集中的地区工业综合体。同时,为大量产业工人服务的轻工业,如服装工业、纺织工业、啤酒工业等也有了很大发展。50年代以后,由于石油消费量逐渐增加,鲁尔区的炼油工业和石油化工工业也迅速发展起来。70年代以后,电气工业、电子工业有了很大发展。今天,鲁尔区生产全国生产量80%的硬煤和全国生产量90%的焦炭,并且还集中了全国钢铁生产能力的2/3,电力工业、硫酸工业、合成橡胶工业、炼油工业、军事工业等均在全国居重要地位。战后在世界一些以采煤工业起家的老工业区严重衰退的时候,鲁尔工业区仍具有较强的生命力。这与其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不断调整区内的经济结构与部门结构是分不开的。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qUJUO8SCUCnNv1FFRg2YMw

暗战:中美博弈的刀光剑影

5月5日,美国国务院网站更新修改了“美台关系事实清单”。在更新后的内容中,美方删除了先前版本关于“承认台湾是中国一部分”、“美国不支持台湾独立”等表述。这个事引发了国内社交舆论场的热议。

很明显,美国一直用切香肠策略不断挑战一个中国红线,而大陆好像一时也找不到合适的办法反击,对此国内很多网友感到很憋屈。

但是事实的真相恰恰相反,在中美博弈这个大环境下,最近感到憋屈的恰恰是美国——在涉台表述上玩弄文字游戏反倒是暴露出美国战略上已经无牌可打的窘境。

为什么?

给大家捋一捋其中的脉络。

1  对美国底线的试探

大国博弈其实就是一个相互出牌,相互试探的过程。

相互出牌是给对手施加压力,相互试探是通过压力测试掌握对手真正的底线——这里必须强调一下,大国真实的底线不仅仅是看它怎么说,而是要看它在压力下怎么做的。

打一个比方,两军对垒怎么才能掌握对手的真正意图?确切的说就是对手在当前的防线上是打算防御、进攻还是撤退?

这种对手的意图坐在指挥部里是无法准确猜测的,最好的办法就是派出小部队向对手的防线发起小规模攻势,通过保持直接的接触才能真正确切感知对手的意图。

现在大家看到的可能只是美国正在台湾问题上不断采用切香肠策略试探中方的底线,其实中方也在出牌试探美方的底线。

4月19日,中国与所罗门群岛正式签署双边安全合作框架协议。

原创 | 暗战:中美博弈的刀光剑影(来源:人民资讯)

这是一手非常高明的出牌,不但时机选择上堪称绝好,而且也给美国出了一道很大的难题。

为什么?

我们首先来看看所罗门群岛的位置。

原创 | 暗战:中美博弈的刀光剑影

简单介绍一下相关历史背景。

二战后,美国确定南太平洋上的岛屿对美国的军事部署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鉴于它们离夏威夷和美国本土太远,把这些岛屿作为保护国或殖民地来管理,成本太高。其中一些岛屿也太小,无法容纳一个全面的军事基地。

因此,这些岛屿被赋予了独立地位,只有关岛例外,它足够大,位于夏威夷和亚洲大陆之间,是第二条防御岛链。

然而,美国仍然认为这些岛屿在其影响范围内。由于这些岛屿在政治上并不重要,不足以花费外交资源,但在地缘战略上却很重要,是美国向亚洲投射力量的垫脚石,因此美国与被视为值得信赖的盟友(日本是盟友,但不在同一级别)的澳大利亚达成安排来管理这些岛屿。

从那时起,澳大利亚将这些岛屿也视为他们自己的势力范围。澳大利亚曾声称自己是太平洋地区的副警长(相对于美国而言)。

按照美国的战略设想,中国应该是被限制在第一岛链之内,绝不允许中国将力量投射到第一岛链之外。

但是,现在中国居然跳出第一、第二岛链,与所罗门群岛这个要害位置签署了安全合作协议,用中国的人员对所罗门群岛提供“安全”服务——简直就是对美国视若禁脔的太平洋霸权直接打脸。

更为关键的是,所罗门群岛是南太平洋门户。二战时期,美日两军就在所罗门群岛的第二大岛瓜达尔卡纳尔岛展开一场血腥大战,最后付出惨重代价美军才击败日军,从而掌握了南太平洋战略主动权。

当时如果是日军获胜,对于澳大利亚而言就是南太平洋门户洞开,直接面临着日军的入侵威胁。

所以,虽然中方一再强调,中所安全协议不针对第三方,基本宗旨是促进所罗门群岛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符合所罗门群岛和南太地区的共同利益。但是,一贯将中国视为敌人的美澳反应却非常强烈。

4月19日,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发言人沃森发表声明称,美国、日本、新西兰、澳大利亚四国对这份安全框架协议感到担忧,安全框架对自由和开放的印太地区构成严重风险。

4月22日,美国派出国家安全委员会“印太事务协调员”库尔特·坎贝尔、国务院负责亚太事务的助理国务卿康达率领的代表团访所,目的就是对所施压,“强迫所总理索加瓦雷放弃与中国签订的协议”。

澳大利亚态度更为激进,公开威胁要对所罗门群岛进行“军事干预”。

5月3日所罗门群岛总理梅纳西·索加瓦雷在对议会发言时直言不讳表示,目前所罗门群岛正在面临“入侵的威胁”,并且“情况非常严重”。

原创 | 暗战:中美博弈的刀光剑影(来源:网易网)

即便如此,所罗门群岛总理还是坚持认为,与中国签订安全合作协议属于“站在了历史正确的一边”。

说实话,美澳在南太平洋地区军事层面还是有绝对优势的,假如美国与澳大利亚能够下决心不顾一切出动军队入侵所罗门群岛强行进行政权更迭,是没有国家能阻挡的——即使是中国也挡不住。

但是如果美澳这样干就会陷入一个巨大的道义难题——因为乌克兰强行要加入北约导致俄乌冲突,然后西方世界将俄罗斯定义为侵略者。

现在因为一份不针对第三方,而且相比北约更为温和的中所安全协议,而导致美澳对所罗门群岛的入侵,那么美澳怎么向全世界,向西方世界民众解释自己的行为?

要知道乌克兰好歹直接与俄罗斯接壤,而所罗门群岛距离澳大利亚至少还有2000公里!

所以说中方在4月19日公布与所罗门群岛的安全协议时机选择绝好,恰好就是俄乌冲突这个时间窗口期,让美国陷入一个进退两难的道义难题。

道义难题只是一个方面,这个世界终究还是靠拳头说话。假如美国一定要撕破脸搞双标,谁也拿美国没办法——假如出现这样的场面,美澳军入侵所罗门群岛,强行推翻所罗门现政权,那么对于刚刚与所罗门群岛签署安全协议的中方而言,则是巨大的失分。

但是中国还是毅然公布了这份协议,某种层面上可以认为,中方笃定判断美国不敢采用军事手段入侵所罗门群岛!

为什么?

因为近几年一系列事件已经证明美国军事斗争意志极为薄弱!

在关键时刻,美国就是一只纸老虎!

2019年,美国调集大军云集波斯湾,企图以军事压力逼迫伊朗屈服,结果伊朗态度强硬——直接将美国一架价值3亿美元的全球鹰无人机打下来,然后软下来自己找台阶下的还是美国。

2021年,美国在阿富汗撤军事宜上也丢尽脸面,被塔利班按在地上反复摩擦;

原创 | 暗战:中美博弈的刀光剑影

2022年在俄乌战争爆发之后,美国的选择还是用经济手段制裁俄罗斯,不敢用军事或者准军事手段反击俄罗斯,包括但不限于出动军队猛攻叙利亚,北约空军以志愿军的名义参战——要知道,当年在朝鲜战争后期,苏联空军直接参战,打出一条著名的米格走廊。

而现在的北约,最多也就是在乌克兰边境出动电子侦查机,为乌克兰提供一点情报支持而已。

现在的美国可能老大当得太久了,醇酒美人消磨了意志,以至于在关键时刻已经没有使用力量的决心与勇气,这一点伊朗能看透,塔利班能看透,俄罗斯能看透,没有理由中国没看透。

所以,这一次中国安全协议也可以看做是对美国军事斗争底牌的测试——我就到你后院,你敢动手吗?

不仅美国不敢动手,甚至是怂恿小弟澳大利亚下场动手也是不敢的。

澳大利亚如果胆敢单独下场入侵所罗门群岛,那么就有可能与某方人员发生冲突,一旦澳大利亚被揍得鼻青脸肿,相当于给美国出了一个更大难题——怎么收场?

所以,5月3日,所罗门群岛总理在美澳压力下还坚持不放弃安全合作协议,并且宣称“站在了历史正确的一边”这是让美国非常难堪的——

在自家控制了几十年的太平洋后院,一个小国居然找自己最大的对手签订“安全协议”,偏偏自己还奈何不得,这让美国情何以堪?

所以,这一次安全测试对于中方而言可谓大获全胜,美国的底牌也不过如此!这不仅意味着未来对美斗争我们有更大的战略操作空间;另一方面,对美新一轮更大的战略测试又拉开了帷幕。

2  国防部长应邀出访

4月23日,国务委员兼国防部长魏凤和出席中越第七次边境国防友好交流活动,并于24日起应邀访问哈萨克斯坦、土库曼斯坦、伊朗和阿曼。

原创 | 暗战:中美博弈的刀光剑影

中越两国国防部长一同步入边境中方一侧(来源:国防部网)

这个新闻就很有意思。

有意思的看点有三个,其一是应邀;其二是国防部长出访;其三是具体的国家。

应邀就是别人主动请我们去,偏偏不是请外交领域的官员而是邀请国防部长。国防部长出国能谈啥?当然是涉及军事层面的合作问题。

以上连起来就是这么个意思——有那么几个国家主动邀请我们国防部长去做客,交流军事层面的合作问题。

那么,具体是哪些国家呢?

哈萨克斯坦、土库曼斯坦、伊朗和阿曼。

这几个国家也很有意思。

哈萨克斯坦、土库曼斯坦、伊朗甚至包括越南都是与俄罗斯传统关系很好的国家。其中哈萨克斯坦与俄罗斯关系最好,是俄罗斯主导的集安组织成员国,今年1月该国发生骚乱,就是集安组织出兵帮助哈萨克斯坦稳定了局势。

土库曼斯坦是中亚国家,也是前苏联加盟共和国之一,后来独立之后与俄罗斯一直保持良好的关系,毕竟,过去整个中亚都被俄罗斯视为自己传统势力范围。

伊朗大家都知道,没有中俄力挺早就被美国玩死了。中俄力挺伊朗也有区别,中方主要是经济层面支持,而俄罗斯主要是军事层面支持。

阿曼比较特殊,我们后面来讲。

俄罗斯对外交往主要靠两项,一个是能源,一个是军工,哈萨克斯坦、土库曼斯坦、伊朗都不缺能源,所以俄罗斯能与这些国家保持良好关系主要靠军工,某种意义上甚至可以认为,俄罗斯对这些国家提供了类似于“国家安全”的保障。

但是,俄乌战争爆发之后情况发生了变化,一个是俄乌战争陷入胶着,有长期化的趋势;一个是俄军在战争中表现不佳,让外界对俄罗斯军事实力评估大幅度下降。

在这种情况下,中亚国家、伊朗可能就会有一种不安的情绪——假如过去倚为柱石的俄罗斯不行了,自己怎么办?

这种情绪就有可能给美国造成可乘之机,或者让美国能趁虚而入向中亚渗透,或者让伊朗反美立场发生动摇——这种情况不但是俄罗斯不愿看到的,也同样是中方不愿看到的。

所以,这个时候中方国防部长应邀对这几个国家进行友好访问就是很有必要的——

大家把篱笆扎紧了,不要让牛鬼蛇神混进来!

不管俄罗斯未来怎么样,中方都是你们坚强的后盾!

原创 | 暗战:中美博弈的刀光剑影哈萨克斯坦总统托卡耶夫会见魏凤和(来源:国防部网站)

魏凤和访问哈萨克斯坦新闻通稿节选:

要警惕有的大国插手中亚,干扰破坏中亚地区安全。此访体现了中方对哈方的高度重视和坚定支持,无论遇到什么样的风险挑战,中哈都将共同维护地区稳定,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土库曼斯坦总统会见魏凤和新闻通稿节选:

中方坚定支持土永久中立地位,坚定支持土方走符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坚决反对外部势力干涉土内政。

伊朗总统会见魏凤和新闻通稿节选:

中方坚定支持伊方维护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愿与伊方团结协作,应对各种风险挑战,维护双方共同利益,共同维护地区与世界的和平稳定。

注意,做出以上表态都是我们国防部长,而不是外交部长,大家可以细品其中的区别。

如果说以上访问都是为了某种意义上维稳,毕竟在当前形势下,这一票俄罗斯传统友好国家内心可能多少有点惶恐不安,这个时候给他们一颗定心丸是非常有必要的。那么访问阿曼又是为了什么呢?

访问阿曼是意味深长的一次出牌。

我们来看看官方新闻通稿。

首先是阿方的诉求——

谢哈卜说:……对本地区众多热点问题背后的复杂因素有清醒认识,希望中方在国际和地区事务中发挥更大作用……

阿曼负责国防事务的亲王明确向中国国防部长提出,希望中方在国际和地区事务中发挥更大作用——这是什么意思,大家自己细品。

然后,我们国防部长怎么回复的呢?

魏凤和说,中国是阿曼唯一的战略伙伴,这充分体现了两国关系的特殊性。

……要警惕有的大国插手中东事务,破坏地区和平稳定。

……阿曼军队是中国军队的重要合作伙伴,中方愿与阿方共同努力,进一步提升两军在联合演习、军事技术、后勤保障、人员培训等领域的合作水平。

三段话意义非凡。

其一,强调中国与阿曼关系特殊;

其二,指出某大国在中东地区存在是破坏地区和平稳定;

其三,承诺与阿方在军事领域全面合作,包括培训人员、提供军事技术(装备)、建立完善后勤保障系统,甚至进行联合军事演习。

我相信中方这个答复对于阿方而言是非常满意的,因为阿方诉求不过是希望中方“发挥更大作用”,而中方承诺基本涵盖国家之间军事领域合作一切内容!

这里必须强调一下,联合军事演习是和平时期两国之间军事层面最高层次的合作,因为要完成联合军事演习双方需要相互通报自己的一些军事领域装备性能、机密数据,才能做到亲密无间的联合行动。

所以,中方的答复我个人理解为——在军事层面合作要什么给什么!

3  美国“技止此耳”

说实话,看到中阿如此亲密互动,对于美国而言是最难受的。

为什么?

众所周知,美元霸权的核心基础就是石油美元体系,而中东国家之所以愿意维护石油美元结算体系是因为美国对沙特等石油输出国提供了安全保障。

现在情况是这样,最近几年美国一系列在关键时刻拉胯的表现(军事斗争意志薄弱),让中东国家觉得美国的安全保障未必可靠。

未必可靠如果没得选择还好说,但是现在某大国可能从阿曼撕开一个缺口,率先在阿曼尝试全面军事合作——下一步就是效仿所罗门群岛签署安全协议了吗?

这就是对美方做了第二轮军事压力测试!

上一次是在太平洋,是在一个地理位置重要但是政治上无足轻重甚至连美国大使馆都没有的小国签署安全协议;

现在是在中东,是美国最敏感的地区与一个中东国家强调要加强全面军事合作!

美国怎么办?

政治施压?

之前政治施压+军事威胁连所罗门群岛都搞不定,现在还能奈何阿曼?

不闻不问?

那么某大国会不会步步紧逼,来第三轮、第四轮压力测试?这一次是阿曼,下一次是阿联酋,再下一次可能就是沙特了!

是可忍孰不可忍!

所以,恼羞成怒的美国奋起反击!

怎么反击?

5月5日,美方在国务院官网上毅然修改了涉台表述!

也就是删除了先前版本关于“承认台湾是中国一部分”、“美国不支持台湾独立”等文字,但是最为关键的“坚持一个中国原则”还是没敢动。

一方不断出牌步步紧逼,另一方只能在自家官网上玩文字游戏,大家觉得谁更憋屈?

这里必须引用一段古文:

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慭慭然,莫相知。

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己也,甚恐。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稍近,益狎,荡倚冲冒。驴不胜怒,蹄之。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因跳踉大㘎,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为什么要引用这段古文呢?

因为我看到美方在官网上修改涉台表述时,脑海里就浮现一句话——

“技止此耳!”

5月5日之后,美国终于也开始出牌了,这一次美国打了两张牌。

一个是在全球防疫视频峰会上邀请台湾省参加,对此中国的应对简单粗暴——直接拒绝出席这个峰会。

一个是再次组织美国东盟峰会。

这个事很好玩,这里给大家讲一讲。

今年3月28日,美国就邀请东盟各国领导人赴美参加“美国—东盟峰会”,请帖也发了,峰会日期也公布了,但是事到临头东盟各国领导人除了新加坡,没有一个国家领导人去美国!

主人请客,结果大部分客人都没来,这都不能说是尴尬了,按照钱钟书在《围城》的说法,这叫做社会性死亡!

那么,东盟领导人为啥没去美国?

呃,因为恰好中方邀请东盟领导人到中国做客,然后东盟领导人一窝蜂到中国来捧场。

原创 | 暗战:中美博弈的刀光剑影(来源:国际在线)

大家想一想这个场面,中美同时发出邀请,结果东盟各国领导人全部(新加坡例外)跑到中国,因为扼守马六甲海峡的新加坡去了美国,所以中方还特意邀请扼守巴拿马运河的巴拿马来华,针对意味十分明显。

最后中国这里热热闹闹,美国那里从美国—东盟峰会变成美国—新加坡的二人转,新加坡发言还一直强调不愿在中美之间站队。

这一次美国厚着脸皮再次邀请东盟领导人赴美,好吧,这一次中国也算厚道,没有同时请客,所以美国总算把这个美国—东盟峰会搞起来了。

在本次峰会上,美国为了拉拢东盟,宣布为东盟国家基础设施建设、国家安全、防疫投资1.5亿美元。

后来有记者拿着这个事问我们外交部新闻发言人看法,赵立坚就甩出一份清单,从去年11月开始,中国给东盟再次提供1.5亿剂新冠疫苗,未来3年将为东盟提供15亿美元发展援助,未来5年中国将从东盟进口1500亿美元农产品。

大家把这份清单与美国提供的1.5亿美元比较一下,就明白为啥3月底东盟领导人都跑中国,未来东盟在中美之间会怎么站队。

4  中美博弈斗而不破

最后再说几句。

中美博弈是一个长期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双方会不断出牌,不断试探,不断施加压力为自己争取更大的战略操作空间,但是整体上双方还是要维持一个斗而不破的局面。

也就是说,中美爆发直接军事冲突的可能性非常低,这是双方都会极力避免的局面。现在网上什么“感觉目前处于第三次世界大战边缘”话题很火,但是这种可能性基本为0。

我做出以上的判断也是有扎实依据的,这个依据就是中国军费预算。

2022年中国军费开支是14504.5亿元,GDP占比不到2%,同比军费增长6.8%,这个增长率甚至还没跑赢我们名义GDP增长水平(GDP增长5.5%+全年CPI)。

也就是说,中国军费开支还是非常克制的,站在国家层面,制定军费预算是要有扎实的依据的,这个扎实的依据就必须包括对未来局势的基本判断——

如果国家层面判断未来有可能与美国爆发直接军事冲突,那么我们的军费开支绝对不可能是当前如此低的GDP占比以及低于名义GDP增长率的增幅。

原创 | 暗战:中美博弈的刀光剑影

站在美国的立场也是如此,当前美国军费开支已经超过财政收入20%,GDP占比也在4%左右,如此高的军费开支也不过是让美国勉强撑起一个全球头号军事强国架子而已。

一旦与真正的大国爆发军事冲突,这点军费是远远不够的——而美国要在目前军费水平上大幅度增加军费开支非常困难,搞不好就会导致财政的崩溃与美元霸权的解体。

这也是近几年美国在关键时刻掉链子军事斗争意志薄弱的重要原因。

所以,斗而不破是中美博弈的基本底线,在这个底线之上,其实中国未来可打的牌远远多于美国。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NYJuGXjpihIsWCchO3nBfg

千金藤素和东北亚疫情

原创:叶立华
来源:求实处(ID:QIUSHICHU-
死亡笔记向来是不想对朋友用的,但有的时候我们没有办法,只能眼睁睁的看着朋友离去。布林肯要对欧佩克动手,立华我预警过一次。
但他的效率远超我们的想象,他出手了,就有人没有了。
钱是要挣的,挣钱值不值得付出生命,对大多数人来说都是问题,打的一拳开免的百拳来,前提是打着一拳的时候能抗住流出来的血。欧佩克还有多少血可以流,是个问题。
欧佩克还能撑多久,也是个问题。
布林肯这么着急,原因是德国人对俄罗斯妥协了,主义再大大不过取暖,德国人开始用卢布支付天然气。泽连斯基也是个软骨头,普京那边特别军事行对,没有对乌克兰宣战,泽连斯基也就没有对俄罗斯宣战。
打了两个月,马上要三个月了,两个国家都不在战争状态,乌克兰境内的过境天然气管道还好好的,俄罗斯自己不炸,泽连斯基也不去炸。
像极了蒋介石,日本人侵略了半个中国,蒋介石就是不对日本宣战,贸易还没有断,这叫什么事情?
泽连斯基没有骨气,至今不敢宣战,德国人又要对俄罗斯妥协,再不让欧佩克吃几刀子,怕是他们都不知道花儿为什么这样红了。
政客会左摇右摆,但政治家杀伐果断。出来混十分的讲诚信,说杀你全家,就杀你全家,红线给欧佩克画出来了,谭德赛的烟幕弹一打,紧接着就是动手。
普京在国际上取信于人了,乌克兰不要加入北约,否则就打。后来乌克兰要加入北约,普京就打了。
现在布林肯第二个在国际上取信于人了。欧佩克要配合美国的计划,否则就要出事。后来欧佩克不配合美国的计划,于是就出事了。
红线划出去,有人踩过来一点,就不顾一切铁血打击,这才是底线。普京和布林肯都取信于人了,事情就不好办了。
一个政客会被官僚集团带着走,官僚集团是理智的。还比较好预测。
但有决心的政治家可以将大权独揽到自己手里,普京取信于人,布林肯又取信于人,局面的走向就迷幻了起来,变得难以预测。
局面维系于组织,组织好预测,局面维系于个人,历史的进程就要扑朔迷离起来。
我们只能在这不确定性中寻找最大的确定性,来应对这不确定的未来。
于是,我们拿出了一个研究了十几年的东西,叫做千金藤素,这个药物的抗病毒效果十分良好,比瑞德西韦的效果要好很多。
我国的产能很大,现在需要的就是临床的证实,如果我们通过临床证实了千金藤素能够在人体上有效的帮助人体抗掉新冠病毒,我们就在一个方面立于不败。
我们正在考虑把东三省和天津市的良港、技术调动起来,结合他们的劳动力,让他们也加入世界经济循环中,在亚太建立我坚固的桥头堡。如果我们能和他们团结起来,各尽其才,我们就在两个方面都立于不败。
要不然,看看东北亚的小兄弟都能被搞成这个样子,指不定要出多大事。

本文授权转载来自公众号:求实处(ID:QIUSHICHU-)讲政治,靠得住,没有关系低保户。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0ZJifuCENmdYXm7x7D2pk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