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岁程序员,带着40人做出超20亿估值

53岁程序员,带着40人做出超20亿估值

作者 | 陶建辉

报道 | 爱倒腾的程序员

ID:taosdata

53岁程序员,带着40人做出超20亿估值

我本已到游山玩水的年龄,却凭自己2017年初写的一万八千多行程序,开启了第三次创业之旅,而且持续获得资本的青睐,得以继续折腾,追寻自己的梦想。周末得闲,总结一下自己的心路历程,与大家分享。

53岁程序员,带着40人做出超20亿估值

 

两周前,涛思数据正式宣布完成B轮4700万美元融资。一个40人的的团队,四年的时间,前后共获得了来自红杉、经纬、GGV、明势等近7000万美元的投资,估值已超3亿美元,人均估值超5000万RMB。消息公布后,迎来很多惊叹。我自己,一个53岁的程序员,更是感慨万分。我本已到游山玩水的年龄,却凭自己2017年初写的一万八千多行程序,开启了第三次创业之旅,而且持续获得资本的青睐,得以继续折腾,追寻自己的梦想。周末得闲,总结一下自己的心路历程,与大家分享。

 

一个人,两个月,一万八千行代码

 

2016年,我看了很多个物联网、智能硬件的项目,发现大家都在用通用的大数据平台处理物联网的数据,效率不高,运维复杂,且普遍抱怨大数据技术人才难找,尤其是很多传统企业,想做数字化转型,但由于待遇、管理方式等问题,找大数据技术人才更是难上加难。

 

作为一个研发人员,看到这么多通用痛点,我第一反应就是应该用技术的方式来解决这些问题。分析了物联网数据特点后(关于物联网数据特点,详见我之前的文章:),我觉得可以充分利用这些特点来设计和实现一个新的存储和计算引擎,开发一个All in One的物联网专用大数据平台,这样可以大幅降低软件系统设计和维护的复杂度,提升数据处理效率,降低总拥有成本。

 

考虑到联网设备的数量在高速增长,我预计今后世界上90%以上的数据将全部来自物联网,这将是一个巨大的市场,需要一个专用、高效的大数据平台来处理,于是我判断,这是一极佳的创业机会。

 

有了这个想法后,我自然马上想到组建团队来做,自己仅定方向、参与整体设计。但仔细思考发现这么做很不靠谱,因为大数据平台是底层软件,抛开创新的设计不说,工程实现的难度很大,对编程的要求极其之高,不是一般程序员能胜任的。作为一名创业老兵,我深刻理解对于物联网大数据平台这样的创业项目而言,技术是核心,创始人必须深度参与到产品的研发,否则一定失控。因此我决定自己一个人开干,先把Prototype做出来,验证自己“一个数据采集点一张表”和“超级表”的创新设计是否能完胜市场现有的产品。

 

我人生的第一行程序是1984年写下的,当时念高一,由于邓小平的一句“电脑要从娃娃抓起”,我就读的长沙县一中幸运地得到了团中央赠送的6台Laser 310,从此让我与编程结下了近40年的缘分。后来无论是在中国科大念书,到美国留学,在美国Motorola, 3Com等公司工作,都写了太多的代码。但从2008年我自己创业起,虽然产品的核心代码都是自己写的,比如和信的推送引擎、快乐妈咪的胎心计算,但我绝大部分时间都不在一线作战,因此已经很难说自己是研发高手。

 

但近40年的“码龄”经验和持续创业的项目经历让我坚信,一切不是问题。几天时间,就把自己以前熟悉的vim, cscope, gdb, valgrind这些工具再捡起来。本想用时髦的Go语言来开发,但一想世界上最有名的数据库都是C语言写的,自己又是一个久经考验的C语言程序员,因此最后还是决定用C语言来开发。

 

2016年12月底,我正式开始上阵写代码。持续两个月时间,每天平均工作12个小时,写下了一万八千行代码。通过基本的对比测试,证明了我创新的设计能完胜市场现有的产品。

 

53岁,迎来研发状态的巅峰

 

产品原型经过验证后,加上对物联网未来广阔市场的信心,我顺利获得了明势资本、蛮子基金的天使投资,开始组建团队。

 

我认为底层软件开发,人多没用,而且创业公司更需要十倍程序员,因此对选人极其严格。团队规模一直很小,最开始的一年半,包括我自己,胜亮、洪泽两位科大师弟,计算所毕业的廖博士,就4个程序员,夜以继日的写程序、debug,外加两度创业老搭档王婧负责所有非研发的工作。

 

2018年8月,涛思数据发布TDengine的第一个正式商用版本,确定产品定位为物联网All in One的大数据平台。一直到2019年7月,涛思团队也才7个人,其中6个都是程序员。

 

现在回过头来看,TDengine的技术开发难度,远超我当初的预期。虽然产品易用性不错,性能也卓越超群,但稳定性问题一直困扰我们。抱着产品不稳定公司就要关门的信条,抱着死啃技术硬骨头的决心,我和团队把TDengine重构了多次。特别是2.0版,完全推翻了最开始的代码和设计,重写各个模块、加大测试力度,一下将稳定性提高到了产品能商业化使用的程度。

 

由于总要处理各种棘手的技术难题,比如内存泄露、内存overwrite等等,我自己的技术水平和实操能力也得以不断提升。为了完全系统地解决多线程异步调用场景下资源的生命周期管理问题,我写下了tref.c模块,让系统稳定性提升了一个量级。2020年整个疫情期间,我为TDengine就递交了近200个PR,解了太多的BUG,而且写下多篇内部技术博客,剖析各种具体技术问题。

 

就这样,我在半百的年龄,不是在美国,而是在中国迎来了自己技术水平的巅峰。所以,程序员哪儿有什么35岁的魔咒,你只要想写、爱写、持续写,巅峰就在下一站。

 

开源引来了巨变

 

好产品,还需要好的推广。怎么让物联网、车联网、工业互联网等行业尽快用上TDengine,思考了很长时间,最后我们决定将核心代码完全开源。

 

在忐忑不安的心情中,2019年7月,涛思数据宣布将TDengine单机版正式开源。2020年8月,我们又将集群版开源。

 

开源的效果,远超预期。在GitHub全球趋势排行榜上,TDengine曾多日雄踞榜首。现在TDengine在GitHub上的star数已经超过15K,fork数超过3800,每天clone代码的人数超过1000,每天新增的TDengine实例数超过200。

 

每天看到这些数字,我都是兴奋不已,因为说明自己写的程序得到了大家的认可,没日没夜的debug没有白费。更令我开心的是,在李广、江燚销售团队的努力下,虽然代码开源,销售收入却实现了成倍增长。这让我们得以证明商业的闭环,得以证明Open Core的商业模式在中国是可行的。

 

由于开源的成功,我们迅速获得资本的关注。2020年1月,涛思数据获得GGV纪源资本、红杉中国种子基金的Pre-A轮投资;2020年4月,又获得GGV、红杉中国的A轮投资;两周前,又获得经纬中国、红杉中国、指数资本的4700万美元B轮融资;前后融资总额接近7000万美元。

 

由于开源的成功,我们也获得了技术大牛们的青睐。多年好友,远在硅谷却一直在帮涛思数据出谋划策的Steven终于全职加入;在360一直做数据库研发的怡豪同学加入了,在华为、Oracle做研发的潘魏同学加入了;一直在技术创业的科大师弟明磊、伟灿同学加入了,在网易做底层存储研发的李创同学加入了,还有很多很多。

 

我们当初的5人团队终于成长为40多人的团队。而且除研发外,终于有了专职的人事和专职的财务。我前两次创业的搭档肖波同学加入了,组建起专业的交付团队。

 

程序员的黄金时代

 

2000年的时候,就有很多人说IT已经到了顶峰,最好不要搞软件开发了。到现在,20年过去,中国IT从业人员估计是2000年的10倍。大家可能想象不到,福特汽车一半以上的员工是软件工程师,苏宁的软件开发人员已经超过一万,平安的软件研发人员更是超过万人,软件成为各个企业的增长引擎。而且随着数字化转型的深入,软件研发人员的规模还将进一步扩大。

 

最令人激动的是开源,它让程序员步入了黄金时代。开源让程序员的代码成为了作品,与画家的画一样,可以被全球程序员欣赏、使用,并传承。对于闭源的软件而言,这是不可能的。你在Oracle开发的数据库核心模块,无论设计得多么优雅,你在阿里为电商后台设计的交易处理模块,无论高并发能力有多么强悍,都无法让人欣赏、惊叹。但开源之后,一切都变了。只要你的代码足够好,解决了重大问题,那一定会成为传世之作。即使有瑕疵,后来者也可以在你的基础上修改,但你的名字永远会镌刻在代码上,而不会被历史所淹没。

 

开源,会让程序员对自己的代码质量产生极致的追求。在2019年7月决定将TDengine开源之前,涛思数据团队花了好几个月的时间整理代码,编写文档,目的就是不想让它过于难看,被人诟病。不开源的话,我们根本没有这个动力去做,因为用户是看不见的。在2019年底启动TDengine 2.0的开发,更是如此,就是想让TDengine的设计与代码更加优雅,结构更加清晰,让其他程序员看的时候,能享受到一种快乐和美感。我也曾向非研发同事展示过TDengine的代码,毫无技术背景的他们,竟然也能看懂一段代码的大致逻辑。这一切都得益于开源,TDengine的每一行代码都是抱着“这是我自己的作品” “这是要给全球开发者展示”的想法敲下的。

 

如果你去GitHub下载甚至fork我们TDengine代码 (https://github.com/taosdata/TDengine),就是对我们一心想打造的精致作品的欣赏,就是对我们开源的最大支持。

 

53岁程序员,带着40人做出超20亿估值

 

TDengine在GitHub的页面

 

开源,给程序员提供了一个展现自己个人能力的绝好机会。无论你毕业于清华姚班,还是二本学校,无论你是90后,还是像我这样的60后,无论你是男生还是女生,无论你是科班计算机专业出身,还是我这天体物理专业毕业,无论你是在东半球,还是在西半球,“show me the code”。代码是你实力的最好证明。

 

开源的代码,能让大家抛弃偏见,看到一个程序员背后真正的价值。

 

53岁程序员能做到的,你也能!

 

我49岁创建涛思数据,独自一人开发出TDengine的第一个版本,随后带着团队不断重构迭代产品。今年53岁,又慢慢离开研发第一线,聚焦到运营和管理上,但我相信,只要有需要,我随时又可以重返战场,与小伙伴们一道debug,解决技术难题。而且我坚信,即使我到了80岁,只要还能动弹,也依然能写程序。

 

在中国,普遍认为35岁的程序员不再有竞争力,需要做技术管理或转行。细看软件研发,虽然应用在不停地改变,各种新的架构层出不穷,程序员需天天学习新的知识,但其实基本的方法和原理是少有改变的。比如大数据的处理,不外乎是Divide and Conquer的一种具体实现,分区、分片技术是很自然的事情,高可靠、高可用,对于我这个通讯行业研发老兵而言,也就是在新的场景下,重新炒一次饭而已,没有什么新意。对于时序数据的处理,与消息队列的处理没有本质的不同,只是增加了计算分析的部分。

 

人类在科学技术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的突破上,其实一直是很慢的。程序员只要掌握了IT技术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爱写、想写程序,有挽起袖子大干一场的决心,年龄不再是问题,你的每行代码都会得到认可,得到回报。

 

儿子喜爱击剑,教练Miller说: “Scores don’t determine if you lose or not, you do. Throwing down your sword and mask is true defeat”。作为一个程序员,也是一样,年龄大小、技能高低没那么重要,但只有当你远离键盘不再Coding战斗时,你才是真的被世界淘汰了。

 

陶建辉

 

2021年6月6日于北京望京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8gZW5duRbSR_YBgkCbBZQA

26岁就被美国政府逼死的他,却被世人称为互联网之子。

 

2013 年 1 月 13 号,万维网之父伯纳斯 · 李发了这样一条推特。

26岁就被美国政府逼死的他,却被世人称为互联网之子。

亚伦死了。

 

世界的漫游者们,我们失去了一位睿智的长者。

 

为正义而战的黑客们,我们失去了一个同伴。

 

父母们,我们失去了一个孩子。

 

让我们哭泣吧。
次日,著名的黑客组织 Anonymous( 匿名者 )黑了麻省理工旗下网站,纪念亚伦同时呼吁政府对计算机犯罪法律进行修订。

26岁就被美国政府逼死的他,却被世人称为互联网之子。

 

你可能之前并没有听说过 Aaron Swartz( 亚伦 · 斯沃茨 )

 

他是一位公认的天才,几乎终生都在为了普通人能更自由获取信息而奋斗,在政府的施压下,他没能活过他的 26 岁。

 

26岁就被美国政府逼死的他,却被世人称为互联网之子。 今天,我们就来聊聊亚伦的故事。

 

亚伦是个妥妥的 80 后,出生于 1986 年年末,是个很牛 X 的程序员,但光看照片,可能看不太出来。。。

 

令人羡慕的发量 ▼
26岁就被美国政府逼死的他,却被世人称为互联网之子。

 

他父亲是一家软件公司的老板,亚伦两三岁时就接触到电脑了。

 

那个时候,互联网的世界才刚刚起步,连图形浏览器都还没有,对于当时的小朋友来说,是一件门槛较高,而且不那么有趣的玩意。

 

26岁就被美国政府逼死的他,却被世人称为互联网之子。 但亚伦这小屁孩还是沉迷上了。。。

 

其他小朋友都在捡树枝装绝地武士时,亚伦就拉上他弟弟本 · 斯沃茨一起用 Basic 语言写起了星球大战的问答游戏。

 

后来还用 MacIntosh( Mac 的前身 )和硬纸箱自制了台 ATM 。。。

26岁就被美国政府逼死的他,却被世人称为互联网之子。

 

一般人过万圣节都顶南瓜头,亚伦则怂恿他弟弟在万圣节装成他最喜欢的新电脑 —— 初版的 iMac 。

 

他弟弟还真就答应了。。。▼
26岁就被美国政府逼死的他,却被世人称为互联网之子。

 

随着小屁孩长大,技术越发精湛,动作也大了起来,他搞了一个知识分享网站:The Info Network。

 

26岁就被美国政府逼死的他,却被世人称为互联网之子。 亚伦的想法是这样的。

 

这个世界上一定有人对那些或晦涩、或冷门的知识有所了解,那为什么不到这个网站上来写一写?后面来的人可以阅读这些信息,并且修改他们认为不妥的地方。

 

所有人的知识,向所有人分享。

 

这个在现在看起来很靠谱的想法,当时遭到了他老师的奚落,“ 这太可怕了!你不能让随便一个人都来编百科全书 ”。

 

亚伦并没有被其他人的想法吓倒,仍然按照自己的想法把网站做了出来,这个网站跟现在的维基百科非常类似,但比维基早了五年~ 

26岁就被美国政府逼死的他,却被世人称为互联网之子。

 

这一年,亚伦 12 岁。

 

当然,真正的天才,不会只 开挂 发光一次。

 

14 岁,亚伦参与创建了 RSS1.0,这是个帮助用户跟便捷的聚合、阅读各种网页信息的工具,不少人至今受益。

 

26岁就被美国政府逼死的他,却被世人称为互联网之子。 15 岁,亚伦受邀为知识共享( Creative Commons  ) 编写代码!~ 

 

在传统版权中,作者默认拥有自己作品的所有版权,而在知识共享许可下,作者可以通过 “ 保留部分权利 ” 的形式,实质上放弃部分权利,与公众分享。

 

越多人 “ 保留部分权利 ”,互联网上的公共版权池就越丰富。

26岁就被美国政府逼死的他,却被世人称为互联网之子。

 

值得一提的是,在这些协同作业中,亚伦并非是蜻蜓点水般的参与,而是不可或缺的。

 

2002 年年底,他甚至被知识共享邀请,为 600 多名观众介绍他写的架构。

 

26岁就被美国政府逼死的他,却被世人称为互联网之子。 当时不少观众都被整懵了。。。

 

为什么会是一个乳臭未干的小屁孩来演讲?

 

啥?这小子干了这么重要的活??

 

卧槽,电脑屏幕竖起来我连这小屁孩的脸都要看不到了。。。

26岁就被美国政府逼死的他,却被世人称为互联网之子。

 

26岁就被美国政府逼死的他,却被世人称为互联网之子。 但在他们回过神来,发现大人们还真就在听这小屁孩的发言!

 

嗯,在干了这么多事以后,这哥们终于快成年了。

 

跟一部分天才的剧本一样, 17 岁的亚伦考入了重点大学,斯坦福,并且很快辍学。( 小孩子不要模仿,要模仿请先模仿亚伦考重点大学…  )

 

其实他高中就曾经辍过一次学,不是因为读不下去,只是觉得上学没啥必要,大概说法是:“ 我没有必要跟老师去学几何,我自己读读几何课本就懂了 ”。

 

26岁就被美国政府逼死的他,却被世人称为互联网之子。 后来他还接受过一次采访,赤裸裸鄙视了一下教育体制。。。

 

大佬发言 ▼
26岁就被美国政府逼死的他,却被世人称为互联网之子。

 

辍学后亚伦继续编程。

 

机缘巧合下他成为了 Reddit 的联合创始人,这个网站后来饱受欢迎,被杂志巨头康泰纳仕看上收购。

 

26岁就被美国政府逼死的他,却被世人称为互联网之子。 亚伦也顺便成为了百万富翁。

 

然而,就跟不屑于接受斯坦福的教育一样,亚伦也不屑于这堆钱,他仍然住很早之前租住的小公寓,穿着自己的破牛仔裤。

 

也许从头到尾,这个世界上能吸引他的就只有:网络。

 

2008 年,一篇《 游击队开放获取宣言 》在互联网上被广泛传播,署名为亚伦 · 斯沃茨。

26岁就被美国政府逼死的他,却被世人称为互联网之子。

 

这篇文章有点小长,很精彩,想看的可以自己去搜原文。

 

这里差评君简述一下几个文章的重点:
1. 息就是权利,但信息被私有化了。比如你想要阅读最著名的科学成果,那就要给某个出版商一笔钱。

 

2. 哪怕是版权已经失效,进入公共领域的书籍,也被上了锁,成为公司赚钱的工具,即便是公共领域的资讯,公众也无法自由获取。

 

3. 我们需要资讯,无论它在哪里,把自己的成果以保留有限权利的方式公开,把版权失效的资讯归档上传,把那些公司锁住科学论文下载共享。

 

让资讯向第三世界的孩子们也敞开大门,而非成为第一世界精英大学的特权,让我们,为了资讯自由获取而战!
这个想法从道德角度无可厚非,但从法律角度,却有待商榷。

 

亚伦的悲剧,开始了。

 

美国法院行政办公室有个 PACER 系统,里面都是联邦法院记录文件,这玩意每页 8 美分。

 

但按理说,这些文件属于联邦文件,根本不受版权保护,呵呵~ 

 

美国政府拿本就属于公开领域的文件谋利,一年躺赚 1.2 亿美元左右。。

26岁就被美国政府逼死的他,却被世人称为互联网之子。

 

26岁就被美国政府逼死的他,却被世人称为互联网之子。 于是,亚伦就搞了一个程序,从 PACER 里面下载了 270 万份文件公开,让普通人不需要付费也能看!~ 

 

当局气炸了,指控亚伦是一个偷走他们数百万美元财产的 “ 窃贼 ”!

 

这件事情让 FBI 怼着亚伦做了两个月的调查,给他带来了不少麻烦,但真正让他陷入困境的还是 JSTOR 事件。

 

2010 年末,亚伦故技重施,通过 MIT 的计算机网络从 JSTOR ( 一个数字图书馆数据库 )下载了大量学术期刊。

 

又㕛叒发现了,这次还拍下了证据。

 

当局发现后安装了一个摄像头 ▼
26岁就被美国政府逼死的他,却被世人称为互联网之子。

 

有了证据,美国特勤局特工把亚伦给逮捕了。

 

联邦检察官指控亚伦犯有重罪,涉嫌电信欺诈并违反了《 计算机诈骗和滥用法案 》,最高将面对 100 万美元的罚款和 35 年的牢狱之灾。
26岁就被美国政府逼死的他,却被世人称为互联网之子。

 

这些罪名被质疑过重,毕竟没有任何证据可以证明亚伦想要拿这些文件商业化,而且当时主要受害者 JSTOR 也撤诉了。

 

但当局表示,现在黑客活动,电信犯罪这么活跃,我们需要杀鸡儆猴,亚伦,你看你像不像这只鸡?~ 

 

当局还找到了亚伦前女友,翻出了《 游击队开放获取宣言 》,作为亚伦想要进行犯罪的动机证明。

 

2012 年 9 月,联邦检察官将原本的 4 项重罪指控更换成了 13 项指控。

26岁就被美国政府逼死的他,却被世人称为互联网之子。

 

亚伦面对的麻烦越来越大。

 

2013 年 1 月 11 日,亚伦在布鲁克林的公寓里上吊自杀。

 

这一年,他 26 岁。

 

在亚伦被捕后,一个名为 Greg Maxwell 的人在互联网上分享了一个近 33G 的文件,里面全是来自 JSTOR 的论文,并附上了一封信。

 

信很长,这里还是简述下:
这些论文都是 1923 年前发表的,已经进入了公共领域,是全人类公有财产,但 JSTOR 却对每篇文章收费 8-19 美元不等。这是对全人类的偷窃。

 

知识的自由传播是科学研究的基石,限制版权这一操作对于学术作品是不合适的。这些论文的作者也没有获得利润,获得利润的只有出版商。与纯粹的娱乐作品不同,能否自由使用学术成果将影响全人类。

 

我曾考虑用匿名的方式发布,以规避那些荒唐的罪名,但担心这一行为会被错误的归咎于亚伦,这让我的良心很不安,我对自己說,任何值得做的事都值得冠上你自己的名字。
亚伦逝世数周后,一位十多岁的小朋友上了新闻,这个小屁孩在阅读了 JSTOR 里的论文后,想出了一种提早检测胰腺癌的方法,现在在进行早期测试。

26岁就被美国政府逼死的他,却被世人称为互联网之子。

 

如果成功了,无数人的生命可能会被延长。

 

这就是为什么,亚伦做的事情如此重要。

 

到现在,互联网上已经有了很多在线 “ 图书馆 ”,哪怕是在较为冷门古籍领域,也有人会进行资源整理归档,并且无私奉献出来。

 

这个在线古籍图书馆底部栏写了这样一句话 ↓ ↓

26岁就被美国政府逼死的他,却被世人称为互联网之子。

 

在这个世界上,还有一群人在为了信息自由这一理想奋斗,让无数普通人受益其中,如果亚伦泉下有知,应该会很开心吧!~ 

 

参考资料、图片来源:

thenextweb.com 《 Anonymous hacks MIT web pages in tribute to Aaron Swartz 》

rollingstone.com 《 The Brilliant Life and Tragic Death of Aaron Swartz 》

《 The Internet’s Own Boy : The Story of Aaron Swartz 》

Michael Francis McElroy for The New York Times 

public.resource.org/aaron/army/index.html 

pamlin.net 《 Full letter from Greg Maxwell + some thoughts about access to knowledge and media 》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9qpMBp__C09u8gnZ-zsvfA

从谷歌辞职后,作为独立开发者的第三年,我从年入 3 万做到了年入 40 万

我辞掉在谷歌的工作,创办自己的软件公司已经 3 年了。这是我迄今为止收入最高的一年,年收入 6.3 万美元,比 2019 年增长了 7 倍。

 

今天是我辞掉在谷歌的工作,创建自己的软件业务的 3 周年纪念日。在第 1 年和第 2 年结束时,我都作了总结,所以,是时候分享我的进步了。

这一年,一切顺利

在我自己工作的头两年里,我的总收入不足 1 万美元(约人民币 6.5 万元,平均年入 3 万元),第 3 年我的目标是赚取 2 万美金的收入。

这一年过了一半,看起来我的目标要落空了。我的业务每个月总共能挣 300 美元,而我的新点子没一个管用。

5 月的一款新产品奇迹般地扭转了局面。截至去年年底,我获得了 6.3 万美元的收入,远远超过了我的目标。

从谷歌辞职后,作为独立开发者的第三年,我从年入 3 万做到了年入 40 万

嗯,我的净收入还是个负数,不过这次我有个好的理由!

目前,我在销售实物产品,因此,我的收入比支出滞后两三个月。每笔销售的利润都在 30~50%,所以最终数据将会跟上。

按项目介绍

TinyPilot

从谷歌辞职后,作为独立开发者的第三年,我从年入 3 万做到了年入 40 万
TinyPilot 是我为了远程管理服务器而开发的一个廉价设备。

在过去的几年里,我的所有软件开发都是在家庭服务器上完成的。它工作得很好,除非我搞砸了网络配置或者想要安装一个新的操作系统。我的服务器没有连接显示器或键盘,所以我必须把它放到我的办公桌上,用工作站的所有线缆都插到服务器,等我做完了再把它们换回来。

我了解到树莓派(Raspberry Pi)可以伪装成 USB 键盘,而且我也了解它可以捕捉视频。要是一款 Web 应用将这两种功能结合在一起,将树莓派转变为微型远程管理设备,结果会怎样?

经过几个月的修修补补,我有了一个工作原型。

从谷歌辞职后,作为独立开发者的第三年,我从年入 3 万做到了年入 40 万
从谷歌辞职后,作为独立开发者的第三年,我从年入 3 万做到了年入 40 万

 

我制作的 TinyPilot 的原型,通过 IP 设备的开源 KVM。

我很质疑这玩意儿是否有市场?为什么有人会从我这里买这种设备?它只不过是一个广泛可用的硬件组件的集合而已。也许每个星期会有一两位客户来购买,所以如果每套设备能赚 80 美元的话,那就值得我花时间包装和运输订单。

于是我就此发表了一篇博文:《TinyPilot:以不到一百美元构建一个通过 IP 设备的 KVM》(TinyPilot: Build a KVM Over IP for Under $100)。

很快,我意识到这个生意和我以前做过的任何生意都不一样。这篇博文发表后不到 4 个小时,客户们就从我的存货里买下了全部 9 个套件,而且他们还继续购买,即使是延迟交货。

不到一个星期,这篇博文就带来了 8800 美元的销售额。它登上了 Hacker News 的头版,并成为有史以来最热门的“Show HN”帖子之一。

从谷歌辞职后,作为独立开发者的第三年,我从年入 3 万做到了年入 40 万

 

TinyPilot 在 Hacker News 和 Reddit 上的回应。

在最初的那个高峰之后,销售额有所下滑,但 TinyPilot 自那以后一直保持增长。在销售实体产品方面,我并没有任何经验,所以我很快就学会了如何管理库存,如何系统地执行订单,如何与供应商合作制作电路板和 3D 打印外壳。

TinyPilot 以近 5.4 万美元的收入结束了这一年。我的净收入仍然是负数,但这是因为我的成本是前期的。TinyPilot 在 2020 年的支出包括持续到 2021 年 2 月的库存。

从谷歌辞职后,作为独立开发者的第三年,我从年入 3 万做到了年入 40 万
从谷歌辞职后,作为独立开发者的第三年,我从年入 3 万做到了年入 40 万

 

*:绝大多数代码都是我写的,但我雇了一个开发人员来帮助我打理销售页面。

登上 Hacker News 头版

从谷歌辞职后,作为独立开发者的第三年,我从年入 3 万做到了年入 40 万

 

登上 Hacker News 头版的是我博客写作的课程。

五月份,我给同行导师小组做了一次非正式的演讲,题目是《如何成为一个成功的软件博客》(How to be a Sort of Successful Software Blogger)。我试图讲解我在 Hacker News 和 Reddit 等网站上写作的成功技巧。分享这个过程非常有趣,但我不知道该如何处理这些材料。

在这一年里,我看到越来越多的开发人员在付费课程上教他们所知道的东西。TinyPilot 向我展示了将我的博客与我的业务联系在一起有多强大。如果人们喜欢我的博客,他们也许会有兴趣购买一门我的写作课程。

录制课程比我想象的要难。我本来打算工作 30~40 个小时,但后来变成了将近 200 个小时。

该课程在 2021 年 1 月推出,所以下面的数字不包括推出后的订单。迄今为止,销售情况并不好,但是要知道长期的收益还为时尚早。不管怎样,我为这本教材而骄傲,我的一些学生告诉我,这些课程对他们的写作有很大的帮助。

从谷歌辞职后,作为独立开发者的第三年,我从年入 3 万做到了年入 40 万

mtlynch.io (博客)

在博客方面,今年我最大的改变就是对文章主题进行了更有策略的思考。2020 年之前,我的写作态度是:“这个主题现在就在我的脑子里,所以我要把它写出来,看看会发生什么事。”有时候博文能找到读者,但更多的时候,却不能。

今年,在我开始撰写任何一篇新文章之前,我都会问自己两个问题:

  1. 有多少读者对这个话题感兴趣?有办法打动他们吗?

  2. 这一点小小的规划,让阅读量有了很大的改变。

在 2019 年,我的文章在第 1 周平均有 5000 个读者。在 2020 年,这个数字跃升至 25000 个。在我发表的 9 篇新博文中,除了一篇之外,其余的博文都登上了 Hacker News 头版,其中有 4 篇出现在第一的位置。

从谷歌辞职后,作为独立开发者的第三年,我从年入 3 万做到了年入 40 万

 

我在 2020 年底,从这个博客上删除了所有合作伙伴关系。

失败的项目

在过去一年中,我学到的最重要经验之一就是,追求正确的想法意味着拒绝错误的想法。6~8 周后,如果一项业务无法带来有意义的收入,我就会转向其他客户,或者转向一个全新的项目。

Is It Keto

从谷歌辞职后,作为独立开发者的第三年,我从年入 3 万做到了年入 40 万

 

Is It Keto 告诉读者哪些食物适合酮基饮食(keto diet)。

从 2018 年起,我开始开发 Is It Keto 网站。这是一个简单的网站,告诉你某些食物是否适合酮基饮食。

2019 年我放弃了这个网站,但在我的一些新的商业想法失败之后,在 2020 年 4 月又重新开始。Is It Keto 网站虽然盈利,但几乎可以说是微乎其微。每名访客带来少于 0.01 美元的收入,因此需要大量增加访客和 / 或收入。

从谷歌辞职后,作为独立开发者的第三年,我从年入 3 万做到了年入 40 万

我试图把文章的写作自动化,以获得更大的发展。对于 Is It Keto 网站来说,每一篇文章都是 100% 的原创,是由我或者我雇佣的写手们定制撰写的。在回顾我已有的内容时,我注意到一致的模式,我可以把它们抽象到一个模板中,然后添加正确的食物名称、照片和营养信息,这样能够快速地创建新的网页。

从谷歌辞职后,作为独立开发者的第三年,我从年入 3 万做到了年入 40 万

在模板中创建 Is It Keto 网站的文章,采用程序化方式。

一开始,将内容模板化似乎可以每周增加数百篇文章,但事实证明,在不牺牲质量的前提下,如此快速地扩大规模是一项挑战。在 2 个月内,我只设法增加了 118 篇文章。我添加的模板越多,速度就越快,但增加的内容却没有吸引到足够的用户,不值得。

另一个想法来自我的朋友 Justin Vincent,他听说我的网站每月 70000~100000 的页面浏览量,收入却如此之少,这让他很震惊。他建议我创建一种付费的姊妹产品,用 Is It Keto 来吸引合格的潜在客户。

我测试了一些酮基饮食社区和应用程序的登录页面,但只有 0.1% 的访客注册了更多信息。TinyPilot 项目就在这时开始起飞,所以我把 Is It Keto 放到了次要位置。

从谷歌辞职后,作为独立开发者的第三年,我从年入 3 万做到了年入 40 万

 

*我在 2020 年 1 月放弃了膳食计划。

WanderJest

从谷歌辞职后,作为独立开发者的第三年,我从年入 3 万做到了年入 40 万

WanderJest 帮助喜剧迷找到附近的现场喜剧表演。

WanderJest 是我在 2020 年初开始的一个“短命”项目。我把它描述为“一种类似 Bandsintown 的应用,但它是用来寻找喜剧”。(译注:Bandsintown 是一款获奖的 Android 音乐会信息和现场音乐会发现应用。)

我喜欢喜剧,但我已经错过了无数次在我附近看喜剧演员表演的机会。要么是我没有加入正确的邮件列表,要么是没有关注正确的社交媒体账号,要么是没有在正确的时间查看 Ticketmaster。WanderJest 想要解决这个问题,将尽可能多的节目列表来源聚合在一起。

我计划通过和电影院的联盟交易来赚钱,但是没人用我的折扣码。后来新冠疫情一爆发,我就关闭了网站。

Portfolio RebalPortfolio Rebalancer(投资组合再平衡应用)帮助被动型投资者管理他们的投资。ancer

从谷歌辞职后,作为独立开发者的第三年,我从年入 3 万做到了年入 40 万

 

Portfolio Rebalancer(投资组合再平衡应用)帮助被动型投资者管理他们的投资。

我的投资组合是不同类别的股票和债券的组合,每种资产类型都有一个目标比例。随着价格的波动,我的投资余额也会发生变化,所以我必须不断调仓,才能回到我的目标比例。每一年,我都会这样重复几次,单调乏味地把数字输入电子表格,直到一切看起来都正确为止。

如果一个 Web 应用可以自动实现这一点呢?我做了一个快速的原型,并在 reddit,我的博客和谷歌广告上进行了分享。第 1 个月,该工具吸引了 1000 名访客。很遗憾,只有一个人注册了免费试用,他们从来没有升级过付费计划。起初我就不相信这个主意,因此一个月后我改变了主意。

经验教训

产品与市场契合是魔术

寻找“产品与市场契合”(product/market fit,PMF)意味着要创造一款产品,并与足够多的客户建立联系,从而让你的业务充满活力。当创始人谈到实现产品与市场契合时,他们以一种同样令人窒息的语调描述寻找真爱。我现在知道为什么了。

在我独自工作的头两年半里,我会花几百个小时来执行一个想法,却只看到几美元的额外收入。初看起来,TinyPilot 就是产品与市场契合,我一发表博文就知道了。

对于 TinyPilot,我感觉是产品推动了业务,而我则顺其自然。有几个月,我在管理业务时犯了严重的错误,但是它一直在发展。

当我对产品进行改进时,效果是立竿见影的,而且是实质性的。11 月,我发布了一款高端型号的新 TinyPilot。第 1 个月就卖出了 55 台,创造了 1.4 万美元的额外收入。比起我在 Is It Keto 和 Portfolio Rebalancer 上 0.1% 的注册率来说,这是个不错的成绩。

成功的业务创建无需全天候

我还清楚地记得 2017 年底在 UCB 喜剧剧场看的一场演出,但我却不记得演出中的任何笑话。我只记得全程都在担心口袋里的寻呼机会随时响起,迫使我赶紧回家。

我在谷歌的团队有一个“随叫随到”的轮值制度,也就是说,每 2 个月,你去哪都要带着一个寻呼机,持续两周。如果寻呼机响了,你必须在 30 分钟内做到“手指放在键盘上”。

离开谷歌后,我对自己未来的计划没有把握,但有一点可以肯定,那就是:我不再使用寻呼机了。而我也没有—我拒绝认为任何停机会成为一个大问题。

在两年左右的时间里,我的脑海里开始浮现出这样一种想法:那就是这件事阻碍了我的前进。别的创始人都在创建承诺持续可用的服务,而我为什么要以更少的投入获得成功呢?

幸运的是,Jason Cohen,这位非凡的引导型创始人告诉我,继续做我现在正在做的事。好吧,他并没有确切地告诉我,但感觉他是直接对我说的。Cohen 在他长达 32 分钟的精彩演讲《设计理想的引导型企业》(Designing the Ideal Bootstrapped Business)中,强烈反对创始人创建“实时”业务。他解释说,如果你是一家自筹资金的小企业,不值得让客户半夜把你叫醒。

从谷歌辞职后,作为独立开发者的第三年,我从年入 3 万做到了年入 40 万

 

视频网址:https://youtu.be/otbnC2zE2rw

我很高兴自己没有向恐惧屈服。TinyPilot 离“实时”已经很远了。客户在他们自己的硬件上运行我的软件,这样我就可以关闭每台服务器和代码库而不会影响到任何人的工作流程。

成功比失败更有压力

虽然 TinyPilot 并不要求持续可用性,但我却常常忘记它。

自从我大张旗鼓地发布之后,有两天我都无法入睡。我把所有 9 套设备都寄给了我的客户,然后苦恼于接下来会发生什么。假如所有人都收到他们的设备,却没有一个可以使用呢?假如我的客户想让 TinyPilot 做些完全不同的事情呢?要是每个人的服务器都出了什么问题怎么办?

从谷歌辞职后,作为独立开发者的第三年,我从年入 3 万做到了年入 40 万

 

我打包的最初 9 份 TinyPilot 订单

幸运的是,最初的客户都很喜欢他们的 TinyPilots,所以我终于如释重负。但是每隔几周,就会有新的事情发生,这让我担心了好几天。比如,邮局丢失了一批关键部件;一个积极的评价促使订单激增,耗尽了我的库存;我弄错了一份海关表格,担心自己会在出口监狱坐牢,并为此做好了准备。

事实上,我所感受到的压力是自寻烦恼。谁会在意我是否几天都没货?由于计划不周延误了订单,我感到非常焦急,害怕会使客户失望,但从来没人会抱怨。实际上,当我向客户道歉,说货会晚到的时候,客户只会说他们被感动了,我会花时间告诉他们。

为了减轻压力,把工作和个人生活分开,我做得越来越好,但这是个持续的过程。

给去年的目标打分

去年年初,我制定了 3 个高级别目标。

在我的各项业务中赚取 2 万美元的收入

  • 结果:收入 6.3 万美元。

  • 成绩:A+

一开始看起来很黯淡,但我远远超过了我的目标。我觉得这是一个很大的成就,因为我在 2019 年的收入只有 7200 美元,增长了近 7 倍。

发表 10 篇博文

  • 结果:发表了 9 篇博文。

  • 成绩:A-

我本来打算发表 10 篇文章,但为了开设我的写作课程,我没完成第 10 篇文章。尽管如此,今年我在博客上的成绩还是让我非常满意。我写了几篇文章,这些文章使我感到自豪,也使我和读者产生了共鸣。

学习一项新技术

  • 结果:学到了更多的 JavaScript 知识。成绩:B-

  • 本想找个借口学习 Rust,但一直找不到合适的对象。

相反,我在 JavaScript 方面获得了广度和深度。我已经知道 Vue,但今年,我学会了 Gridsome,一个基于 Vue 的静态网站生成器。我用它建立了我的 TinyPilot 销售网站,并重写了 Is It Keto 网站。

我还学会了如何更有效地使用纯 JavaScript。TinyPilot 的 Web 应用是用纯 JavaScript 写的,没有构建或编译的步骤。令人吃惊的是,避免使用现代 JavaScript 框架可以节省大量的复杂性。

第 4 年目标

将 TinyPilot 的年收入增长到 60 万美元

嗯,尽管听起来有些疯狂,从 2 万 / 年的目标变成 60 万 / 年,但我认为这是可以实现的。

TinyPilot 在 2021 年 1 月赚了 4.3 万美金,因此,按每月平均 3% 的增长率计算,它一年可以赚到 60 万美元。

发表 6 篇博文,出版一本书

自从我开始为自己工作之后,我就一直幻想着自己能出版一本书。今年,我终于做到了。

这本书将教给软件工程师一些提高写作水平的实用方法。暂定书名为《重构英语:软件开发者的有效写作》(Refactoring English: Effective Writing for Software Developers)。

TinyPilot 自动化管理

在 TinyPilot,我的女朋友和我一起兼职,负责库存管理和包装订单。我们喜欢在一起工作,但这是一个非常脆弱的系统,规模非常小。假如我们中的一个有几天没空,很快就会有大量的积压。

我想把我们的流程系统化并外包出去,这样我们就可以放两个星期的假,而不至于一切都停滞不前。

结束语

在我辞职之前,我不断地看书,听关于初创公司的播客节目,最让我感兴趣的部分是无限的可能性。

当你经营自己的业务时,你可以做任何事情。只要有 1 个月的可用时间和 1 万美元的资金,就有数百万种方法来开发你的业务。你可以增加新的功能,尝试新的营销策略,或者雇佣新的销售人员。你可以创造出一种在你的行业中没有人见过的全新技术。

在我的整个职业生涯中,总是处于一种预定的职业阶梯上。要取得进展,我必须证明自己达到了与日常工作只有一点点相似的任意标准。如果经理让我增加一个新功能,我就不能说:“不,我认为我们需要一个更好的营销策略,所以我要去做这件事。”但对于我自己的业务,我经常说这样的话。(不过目前,经理和员工都是我自己。)

当我终于看到我的一项业务取得了财务上的成功,而且有了更多的收入,这就意味着更多的可能性,就像我希望的一样好玩。尽管压力很大,但很有趣。

我再一次感到无比的幸运,能够为自己工作,我希望永远做下去。

作者介绍:

Michael Lynch,独立开发者。单元测试爱好者。TinyPilot KVM 开发者。曾在谷歌、微软工作。

原文链接:

https://mtlynch.io/solo-developer-year-3/

转自:InfoQ

– EOF –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Zl7ocZUsq3j5kFmpXG_y6w

40岁“老程序员”的“辛酸”自述

来源 | InfoQ

0

前 言

算法、应用程序安全、性能优化以及架构等等,这些东西衰减速度很慢,更值得认真钻研。
我是个程序员,差不多四十岁了。记得某个周六的早晨,我老婆在家里带孩子,我自己跑去参加一场技术会议。当时这个会议的主题是 React Native,主讲人一直想给我们灌输一种 React Native 将成为移动开发领域“下一个大事件”的印象。但在我看来,它跟 15 年前的 JSP 其实挺像的,连演示代码中的逻辑都一模一样——但我觉得可能是自己“老了”,有点“没跟上节奏”。
主讲人一张一张放着幻灯片,那些实时编码画面让人眼花缭乱。接着就是演讲里有名的“掉书袋”环节,主讲人一口气说起六款我前所未闻的支持工具,其中有一款叫 Pepperoni ——对,就是意式辣香肠那个词。我是个刚学会 Angular 的老家伙,坐在现场感觉自己像个傻子。我真心希望台上能讲得慢一点,简单一点。
但其实这一切又让我生出种熟悉的感觉。过去二十年里,我经历过不少什么浪潮啊、什么变革的。其实感觉还行,一样样“颠覆”总是来了又去,拽着从业者们的神经不断亢奋。这让我自己也有了技术创新社区的归属感,觉得我也能为让一切变得更轻松、更快、更干净、更好而做出点努力。
但这一天,面对即将到来的四十岁,我必须承认自己有点疲惫了。我知道,要想继续挣到可观的薪水,我就得跟上时代的变化、抛弃一些以往自己深信不疑的知识,为下一场旅程做好准备。这些我都知道。
但我转念一想,其他行业的专家其实并不需要像我这样熬过自己的编程生涯。就说四十岁的医生们,他们不用担心自己对于心脑血管系统的知识突然就过时了。律师、水管工、会计师或者英语老师也是一样,虽然每个职业都有自己的独特之处,但着眼于职业生涯的中期,总有一些积累下来的知识应该相对稳定,同时也成为他们获得尊重与报偿的根源。但在编程方面,二十年的从业经验似乎没那么值钱?
两股力量
当然,编程这行里也有不少积极向上的从业者,他们热爱编程工作带给他们的一切。但单从无休无止地自我否定、自我颠覆这事上看,编程似乎或多或少有着自己的独特性。但我不禁疑惑,这种独特性真的成立吗?
 
编程真的跟其他所有行业都不一样吗?
 
如果是真的,为什么?
 
这又会给我们的职业生涯带来怎样的影响?
 
我个人想从两个角度,分享自己的一点思考。
首先就是知识衰减。我们所知晓的一切,包括编程之外的很多认知,终将过时。我在 16 岁的时候就学会了开车,直到现在这门手艺还是能发挥作用。由此来看,开车算是衰减速度很慢的知识类型。对其他一些专业人士来说,他们的知识衰减速度也比较慢 。
 
虽然医学上的新发现可能会取代一部分现有程序,但我们对于生物学的理解恐怕不太可能出现全面颠覆。在这样的基础上,知识的累积才真正具有效力。多从业一年,医生们的知识储备就更丰富一些,因为这 12 个月里他们学到的新知识会叠加在原有知识之上。
但先不说是好是坏,在编程领域,情况完全不同。说句不负责任的话,我认为:
程序员有半数知识都将在未来十年内失效。
也许这话并不靠谱,但结合个人经历,我是比较认同的。换句话说,就算从现在开始我什么新知识都不学,那么到 2026 年,我也还是有大概一半的知识能发挥作用(感谢长寿的 SQL),另外一半则没准毫无用处(React Native 可能就属于这种)。我肯定会继续学习,用新知识替换掉旧知识,但这就够了吗?到 2026 年,我脑袋里头仍然有效的知识,会比现在更多吗?
这就引出了第二股力量,即知识积累速率——就是我们往自己的知识库里添加新内容的速度。在各个领域,大家都得跨过一定的知识门槛才能获得“认证”(至少可以当成从业的敲门砖),所以每个人在职业早期都需要积累跟认证有关的知识。但在编程领域,随着知识的快速衰减,我们似乎永远无法真正迈出“学生”时代。我们必须得终生学习,这也是程序员的职业生涯显得如此“非主流”的核心原因。

01

三个阶段

如果让我画出普通程序员在职业生涯中的知识储备量变化情况,结合知识的衰减与积累速度,我觉得大概的情况可能是下图这样:
40岁“老程序员”的“辛酸”自述
在职业生涯的最初阶段,即热情的学徒阶段,知识的积累相对容易。一切都是全新的,每一次体验都能带来更多的知识储备。另外,我们那时候还年轻,所以没有什么一定得做、或者一定不能做的事。我们可以花几个晚上或者周末学习新的语言和框架。更重要的是,雇主对我们的期望也不高。年轻人嘛,不犯错怎么能叫年轻人,所以我们比其他年长的同事更轻松自在,有余力抽点时间填补自己知识上的空白。这是个有趣的阶段,而且总有种感觉伴随左右——我们不知道的还太多。
到了一定阶段,我们不再是新手,转而成长为具备生产能力、可以自给自足的成熟开发人员。这让我们第一次意识到,自己跟同事之间的差距(甚至是比自己大十岁的同事)似乎没有那么大。这让我们充满了干劲,后起之秀就该这个样子!我们在学习上的投资带来了回报,我们掌握的知识也几乎全都有用——或者说,还没来得及衰减掉。凭借丰富而新鲜的知识,我们开始刻客户、同行以及企业管理者的尊重,升职、加薪、职业发展也随之而来。虽然当时大家未必意识得到,但这就是职业生涯中的一大重要转折点。
在这个转折点上,有两个重要事件。
首先,晋升为“高级”开发人员带来的不只是更高的工资,同时也有雇主们更大的期望。明星程序员就应该成长为下一个领导者,帮助新手程序员啦、审查代码啦、接受采访以及参加技术会议之类,最好还能腾出手来帮助企业维护一下复杂而陈旧的遗留软件。
这些事看起来都很合理,但却在不知不觉间牺牲掉了我们继续积累知识的速度。还有时间逛技术博客吗?没有!
另外,就在这个时间点上,我们第一次经历、或者至少开始意识到知识衰减的存在。我们在职业生涯早期学到的一些东西现在已经过时了。更具体地讲,先前提到的“两股力量”——知识衰减与知识积累速率,从这里开始成为我们的敌人。
接下来,我们进入了最后一个阶段——资深老鸟期。没错,我们知识渊博、富有成效;但我们也意识到,自己每时每刻掌握的知识总量可能都比刚刚又少了那么一点。更可怕的是,我们往往没有时间积累新的知识作为补充。这一点最令人沮丧,所以很多程序员最后转而去做管理、销售、测试,甚至是回乡下种地了。因为如果不这样,我们自己知道未来五年的职业生涯只会急转直下,没有半分余地。

02

个人一点不成熟的小建议

我现在就处在这么个阶段。我仍然热爱学习,但我知道就算一点新东西不学,自己也不会差到哪里去……最多是徘徊在“专家”这个定义范围的下限附近。我希望能成为马丁·福勒那样的大师,像他那样在生活与工作之间找到平衡点(我敢打赌他的生活绝对安排得多姿多彩)。也可以说,正是因为从知识衰减与积累速率的角度看待问题,我才有了这种释然的心态。
所以,我首先尝试把眼光放得更长远一些。我会对新的职务抱以更谨慎的态度,以警惕的心理面对自己鲜有涉及的所谓“大好机会”。不少同事确实在其他公司里拿到了更高的薪水,但他们也失去了接触新事物、学习新知识的空间。
 
在未来五年中,他们会意识到自己曾经引以为傲的宝贵知识已经不再适用,自己的实际贡献已经值不了那么高的薪水。所以,结合实际情况,我可能更重视雇主提供的工作环境,而不只是关心新的岗位能给多少工资。
其次,由于时间有限,我会更多把精力投入到持久性比较强的知识身上。算法、应用程序安全、性能优化以及架构等等,这些东西衰减速度很慢,更值得我认真钻研。在我看来,这些领域中蕴藏的机遇,也要比学习最新的 JavaScript 库更大一些。
最后,可能我自己还没有真正走出这座围城;但单从职业角度而言,知识衰减与知识积累速率确实能帮大家换个角度审视自己的成长。有什么想聊的,咱们评论区见!

03

老程序员们的评论

Ben Northrop 的这篇文章发布后,引起了很多人的共鸣,很多一辈子都在编程的“大龄程序员”纷纷发表了意见。
“我已经有 45 年的编程经验了。编程就是了解问题、找到方法并加以解决。这种条件下知识永远不会过时。虽然每种编程语言都需要数周的学习时间和数月的掌握时间,但他们中的大多数都非常相似。操作系统和数据库也是如此。问题在于,许多人认为老程序员不能学习新的花样,但这个观点并不正确。”
“我今年 54 岁了… 我们对软件的爱就是因为它的半衰期很短。我们必须不断学习才能生存和发展。这并不容易,而且新事物产生的速度也越来越快,但是,终身学习才能让软件行业更吸引人…“
“我今年 79 岁了,算是老程序员的代表吧。我 1958 年第一次用 SHARE 汇编语言在 IBM 704 上写程序。哦对,我还在一台 IBM 650 上编过程,那台机器配的存储器是个能容纳 2000 个字的磁鼓。“
问题是,每当计算机的运行速度提高大概 4 倍,程序员们学过的知识就都得更新一轮。另外,随着主存储器和次存储器的速率比例发生变化,最佳实践也会随之调整。现在的计算机速度更快、内存更大,所以需要注意的性能问题也越来越少——不少现代编程语言甚至直接忽略了这些问题。
不过旧问题的消失,总会伴随新问题的出现:在线应用与云计算的普及,又带来了新的挑战。这种感觉真的不好,就像每过十年物理定律就被任意改变了一样。爱因斯坦当初是扩展了物理学的适用范围,可没有彻底否定低速物理学定律。与以往的大型机相比,面向云环境编写程序更像是为另一个完全不同的平行宇宙搞物理学研究。
但我相信这一切正在放缓,整个软件行业终将走向成熟。到那时,程序员们可能会一起回顾过往的日子,就像我们现在有时候会捡起复古情怀满满的西部片来看一样。顺带一提,我现在已经退休,偶尔用 Mathematica 编编程、打发时间。经历了漫长的旅程,但我还是我,什么都没有改变。”

原文链接:http://www.bennorthrop.com/Essays/2016/reflections-of-an-old-programmer.php

整理文章为传播相关技术,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

|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

END

又一个程序员,被抓捕!(真实事件)

又一个程序员,被抓捕!(真实事件)

这篇文章是公号一位程序员读者的投稿,整个过程就是他自身的经历,文中涉及到的一些敏感点,进行了模糊处理。
文章中的“我”为作者本人。
 

1

你们张总在吗?

今年的冬天,小明日常到朋友公司蹭个位置坐点自己的事情,刚打开门坐下准备喝口水,办公室的门被推开了。

进来两个年约三十岁,身着褐色外套的男子,背着个黑色的行李包。进来厉声厉气地问:你们张总在吗?”,

小明好歹也是见过世面的人,从对方的问话的语气和架势上来看就知道来者不善,小明心想是不是老张得罪了什么人。
小明心里想,完蛋了,如果是过来寻仇的,把自己打一顿可怎么办,不管怎么样,先问问清楚对方是什么人再说吧。听口音,是来自湖南的。
又一个程序员,被抓捕!(真实事件)

被搜查和抓人的办公室(真实的现场环境)

“你们是谁啊?”

“你们张总在吗?我找他有点事!”对方显得有点不耐烦

“你总得先告诉我,你们是谁吧?找他有什么事?”小明觉得起码得问问

“我们是老张的朋友,找他有点项目谈谈!”
“咦,老张还有什么样项目?咋没听他说啊?但是这个人明显语气不对啊,算了,反正老张已经回老家好久了,这个公司早也已经解散了,亏了两百多万。
只是老张不甘心,暂时还在租着而已,告诉他也无妨。”小明心想。“哦,张老板回老家,你要有什么事情就打他的电话吧。”小明回答到
来人一听,眉头一皱,露出一副很失望的表情。“那好吧,我们过几天再来”然后转身推开门就出去了。

2

东南亚的事情

小明接着把茶盘上的水倒到统一绿茶的饮料瓶里,边倒边想,不对啊,这不像是寻仇的啊,看这语气,还有这架势倒有点像警察,警察?

小明心里一惊,难道老张在东南亚的事情已经败露了?

小明还没有想完全想明白呢,刚刚出去的两个不速之客去而复返,这次不止两个,还有四、五、六、七个,来的人一拥而进。

小明顿时就慌了,果然,小明没有想错,这波进来的其中一人向小明出示了警官证。
说明自己是来外地的警察,说这次过来就是来抓老张的。让小明好好配合,同时警察们认为小明蹭老张的办公室,正是藏匿老张犯罪的窝点。
一时间,小明确实有点慌了,小明跟老张一起吃过饭,一起喝过歌,还差点一起合作做一个线上的项目,得亏没成,不然按这架势,肯定是吃不了兜着走。

又一个程序员,被抓捕!(真实事件)

便衣抓人必配
这时警官们让小明继续待在老张的办公室,然后警官不由分说,让小明蹲在桌子的一角。外面的警察开始搜查老张的犯罪证据。

其中有一个警官开始大声喝问:“你叫什么名字?哪里人?你跟老张是什么关系?

“我叫小明,鱼城人,我跟老张没有关系~”

“没有关系?没有关系,你怎么会在这里?”

“我只是借用一下他的办公室”

“借用?骗我呢?我看你就是洞庭湖的老麻雀!”

“真的不是,哪里敢啊!”
“不敢?你是没有什么不敢吧?蹲下,老实点。实话跟你说,我们已经掌握了老张的犯罪证据了,你还是老实的跟我们交待为好”
“你们老板都被我们抓了,今天过来就是打扫战场的”其中一个警察说到

3

小明被抓捕

小明已经慌的不行了,但做为一个程序员遇到意外bug的第一要素,就是先快速的定位到问题所在。

小明快速的把自己从出生以来到现在所有做过的坏事全部过了遍,就连儿时偷吃了隔壁老易家晒在屋外的香肠都过了一遍,确实是没有做什么犯法的事情。

觉得是不是还可以再跟警察叔叔解释一下,就一下站了起来想跟警察叔叔解释解释,自己为什么会在这里,自己也跟老张做的犯罪的事情没有什么瓜葛。

“他不是我的老板,我。。。”小明边说边想站起来

这一站不要紧,可捅马蜂窝了,警察叔叔认为小明在反抗,马上上来三个警察。

“拷起来,拷起来,反手!”
“蹲好!”

“公安部办案,还敢反抗?!”

手拷“咔”的一声戴到小明手上的时候,小明眼泪都差点掉了下来,心里害怕极了。公安部?还说我反抗,我有那么大胆吗?
作为一个合法依靠自己的能力在一线城市买房的人,再苦的时候都不敢与法律为敌的好公民,怎么可能去抗法。说话间手拷已经反手戴在了小明的手上。
小明心想完了,我会不会毁在这事手上?如果警察需要调查我三个月怎么办?留了案底怎么办?
心里一万头草泥马跑过,怪自己太贪小便宜,以为可以在老张这里,免费的蹭一个办公位,谁知道会遭此大难。
又一个程序员,被抓捕!(真实事件)

虽然我跟警察办的案肯定是没关系的,万一警察故意诬陷我怎么办?手拷都已经拷上了,我可不想无缘无故的进到监狱去,那我这一辈子就毁了呀。

 

4

配合警方

现如今只能老老实实配合了,蹲了良久,小明的老爸打电话过来了,电话和电脑都被贴了标签,被标记为在案物品了。

电话肯定是不让接了,平时觉得好听的铃声,在此时显得特别的刺耳。小明腿酸的不行,偷偷摸摸地坐到了凳子上。

警察又开始问各种问题,小明都一一回答,最后还签署了搜查令、拘留证等等,小明心里想,我已经被列为犯罪嫌疑人了吗?
为什么要签这些东西呢?但是有了前面的经验,小明不敢再问,乖乖的一一配合。一个小时后,第一个进来的警官拿着老张的充电宝跑进来。
“你还说你没有参与?这里怎么这么多充电宝?”边说边拿着充电宝拍小明的脸
“我。。”小明想要说什么,又觉得不敢说了,怕有更严厉的行为出现,只想好好的配合警察们的调查。

又一个程序员,被抓捕!(真实事件)

良久,小明终于想通了,自己真的没有犯事,但是很多事情需要警察们一一查清后才能证实小明跟此案无关。
小明也跟警察讲这个公司是老张开的一个正规公司,做共享充电线和共享充电宝的,因为经营不善,公司早就已经解散了。
而小明也从来没有入职过这家公司,更不敢也没有参与到老张的犯罪行为。可这些东西仅仅是面之词,口说无凭。
“你没有入职这家公司?你知不知道我昨天还给你送餐来了?我们已经在这里待了几天了,我每天都看见你有来,你还说你跟这个公司没关系?”
小明听到这里,不寒而粟,原来自己已经被人监视了几天了,而却一点察觉都没有,不得不说警察的刑侦工作做的真TM到位,也觉得自己确实不是一个做非法事情的料,暗暗松了一口气。
 

5

微信红包机器人

因为小明确信自己没有做过犯法的事情,虽然小明对老张的事情了解一点点,也知道老张做这个微信红包机器人赚了很多钱。

但是小明在老张这里办公的过程和谈合作的过程中,从来没有参与过微信红包机器人的任何事情。小明在此刻已经确信警察这回来就是奔着这个微信红包机器人来的。

又一个程序员,被抓捕!(真实事件)

事实上,老张也不会让小明参与,因为据说这个非法的生意,老张只占其中的一部分股份,每个月都能分到六位数。

试想一个已经成熟的生意,老张怎么可能会无缘无故直接送钱给别人,老张只所以愿意让小明蹭这个办公室,一来是老张也是从底层的程序员做起,二来因为都是技术人员出身,所以认识后有一些惺惺相惜。

又一个程序员,被抓捕!(真实事件)

再加上小明也不是一个喜欢麻烦别人的人,除了免费使用了老张的办公位,知道老张的一些事情,从来也不敢参与进去。

中午十点多钟,警方把该做的工作都做完了,把小明弄到警车上,准备去附近管辖的派出所对小明进行问话。

又一个程序员,被抓捕!(真实事件)

好在小明确实没有也不敢参与微信红包机器人,小明配合警方的问话后,小明就被放了出来。

同时,负责的领导说:“你的东西都在这了,你检查一下,既然你跟这个案子没有什么关系,你就先回去,还有那个地方,你回去的话,只收好你自己的东西,别的东西不要碰”

“那个地方,我不会再去了,不敢去了”小明经过这一遭,有种大难不死的感觉,哪里还敢去。
最后,在小明被问话的过程中,老张就已经被抓了,而老张的合伙人,在昨天晚上就被按在了一家宾馆的床上。

6

后怕

小明经过这一场真枪实弹的刑侦过程,对自己遵纪守法又有了一层新的认识,在日新月异的中国,犯罪分子的犯罪手段在提高,同时,警方的手段也在与时俱进。

比如这次,抓捕老张的行动,是三地警方一起联动的,而且在实施抓捕行动的之前,老张们的犯罪证据早已被固定了。不是专业的罪犯,连被实施跟踪或者其他监听手段都是不可能察觉的。

2020年是一个特殊的年份,虽然有新冠疫情施虐,但是随着国家对东南亚地区赌博行为打击也越来越大。
截至2020年9月底,全国公安机关共立各类跨境赌博案件8800余起,抓获犯罪嫌疑人6万余人,打掉涉赌平台1700余个、非法技术团队730余个、赌博推广平台820余个。
打掉非法支付平台和地下钱庄1400余个,查明涉案资金上万亿元,查扣冻结一大批涉案资金。并成功打掉境外多个特大赌博集团在中国境内的招赌吸赌网络和洗钱等非法资金通道。

又一个程序员,被抓捕!(真实事件)

来源: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10221326
很多普通人都不知道警方有一个天网系统,如果犯罪嫌疑人的身份证被挂上成了“网逃”,那犯罪嫌疑人这辈子都不能再用身份证了.
因为一旦使用,连接身份证的读卡器就会立刻通知附近辖区的警察过来抓人。
这几天,一个28年前的强奸案告破,也反应了现在中国警察所有拥有的信息资源和检测手段与日俱增地强大,而且还在不断变的强大。
如果以身试法,那么你将面对的将是一部国家机器,而不是某一个团队的抓捕
可以说,现在不管你在国内或是境外做了有违中国法律的事情,只要你还是中国人,还要回国,面对中国这部国家机器几乎是逃无可逃。
还是那天有一位警方工作人员说的好:“如果你没有犯罪,不会冤枉你,但是如果你犯了罪,想跑也是不可能的。”
 

以上便是读者的真实经历,最后再次提醒大家一次:道路千万条,守法第一条!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zUXfpO0E6oXwrs0IPv6bR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