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端》:无限流是弱者的游戏


《开端》:无限流是弱者的游戏

 

最近陪老婆看了《开端》,《开端》在我看来,确实是烂尾了。

 

但我非常能理解正午阳光,如果给任何一个角色BE的结局,都不够和谐,以现在观众的脆弱,也未必能够接受。

 

所以唯一有梗的肖鹤云的循环次数有限的设定,彻底沦为一个设定。

 

不过我在那一刹那也明白了,无限流是个弱者的游戏。

 

 

无限流很简单?存档嘛。

 

已经要反复读档存档了,那么要看的是什么就不言而喻了,大团圆才是最好的。

 

但是,游戏有存档,人生是没有存档的,人生中给我们的机会都是稍纵即逝,越是重大机会,给你的窗口期越短,几乎没有存档机会。

 

或者说,即使有存档,存档次数也非常有限,任何一个事情,如果给你24次读档的机会,人人都可以成为非常牛逼的人。

 

就像游戏一样,人人都可以通关,但是现实里,通关的人有几个?

 

凡是想要完美的人,都是弱者思维,穷人思维,都会困在循环里。

 

如果你在一个卢笛身上就浪费3条命,这个游戏你赢不了。太想赢得完美的人,一定赢不了。

 

 

 

《开端》:无限流是弱者的游戏

 

我曾经很喜欢玩游戏,尤其喜欢玩解密和策略战棋类。

去年疫情的时候我重玩《盟军敢死队2》,忽然发现一个问题,我以前是一个屌丝的时候,玩这个游戏觉得非常难,我需要花一天的时间琢磨规划,然后过一关,甚至一边上数学课,一边用圆规在桌子上扎眼、画图,研究怎么破局。

 

但是现在,我发现根本不需要,只要我愿意舍得挨几枪,愿意多浪费一些弹药物资,我可以很快通关。

 

所以,完美无必要,大团圆无必要。

通关,最重要。

 

 

什么叫赢?兑子耳。

 

该兑子的时候,就要兑子,兑子,就是牺牲。

 

但是,我在那个屌丝学生的状态时,就是想不到,所以,我今天玩这个游戏,约等于开挂了,因为我发育了。

 

就像我大学毕业回看高中的数学题时,我发现一点都不难,而我从来没有从事过跟数学教学相关的工作。

 

有一句话曾经很流行,「高考是我人生的知识巅峰」,所有说这句话的人,就是资质不行,让你再回炉,你也赢不了高考的游戏,你复读考上了更好的大学,不是因为你努力了,而是因为,你发育了。

 

任何一个游戏,他设计出来就是给人破的,如果没有办法破局,那么原因只有一个,你的认知不够,你的认知导致你的解法错了。

 

这时候,读档有意义吗?读档没有任何意义,因为你看不见问题在哪里。

 

 

 

《开端》:无限流是弱者的游戏

 

我前几天跟一个很厉害的运动员吃饭,他妻子也是一个运动员。

 

他妻子说,年轻的时候,最烦的就是她老公,因为她每天都被他批评,那时候她练的非常好,她的教练夸她,所有队友都夸她,但是只有他说她,打得不对。

 

那时候,不用说嫁给他,光是看见他就烦死了。

 

然后后来在几次全国比赛以后,她见识到更牛逼的对手,发现怎么也打不过这些选手,然后她找到她后来的老公,一起看她的比赛录像,他告诉她,这里,你错了,这里别人在诱你,你上当了,这里,你出手早了。

 

然后她发现,她看不出来!她看不出来!那些佯攻,那些陷阱,那些时机。

 

后来她跟他老公对练,才慢慢发现一个事实,他讲的都对。

 

她发现不了自己的错误,是她没有经历,天赋不够,而她的教练,很不幸,天赋和资质也很平庸。

 

他现在给她喂招,刷视频,等于给她开挂了。

 

后来再比赛,她也拿到更好的成绩。

 

 

做题家的错误,就是总以为,题海能解决一切问题,其实题海不能解决问题,你需要的是开窍,开窍需要开挂和发育,只不过有人在这个过程中,刷着刷着刷开窍了。

 

 

《开端》:无限流是弱者的游戏

 

 

大多数的时候,你不需要存那么多档,也不会给你存档读档机会,如果人生给了你存档读档机会了,那么毫无疑问。

 

那是给弱者的游戏。

 

 

前几天,我一个中学时代的同学,十几年没有见的人,约我回乡过年,说找我,想聚一聚。

 

其实这些人,我见过太多,大多数是为了证明自己混得不错,牛逼了,出息了,所以要给我看看。

 

至于为什么要找我?因为我那时候算是我们那批小镇青年里学生时代比较厉害的,所谓的「箭垛型人物,大家有箭了都想试试。

 

这种人我一般不爱理的,因为非常无聊无趣,但是这同学的电话,我接了,因为人还比较老实。我就一边看《开端》,一边听他絮叨顺便炫耀人生,顺便插几句,你好棒,你挺好的。

 

但是大部分时间,我插不上嘴,因为将近一个钟头,都是他在说。

 

无非就是他评职称、升职那点事,说实话,要不是同学,我就挂了,毕竟我接受咨询是要收费的。

 

这个同学,就是那种喜欢存档读档的人,高中时代,考的不满意,复读,吭哧吭哧上了一个211,不甘心,又费尽功夫考研,上了985,后来努力进了大单位,熬了七八年,终于升职了。

 

现在觉得自己可以了,能衣锦还乡了。

 

我就这么听着,等到他的表达欲消退。

 

这哥们可能想不到,我已经脱离了他们理解的人生轨迹,走向了另一条轨道,因为我很怕吓到他们这些老实人,更怕不够老实的找我借钱。

 

他以为我是一座山,他辛苦多年,反复存档刷档,弄出一个完美的档案告诉我,山被我挖了。

 

但我不想告诉他,山会飞。

 

而且就他自己的人生,我发现即使关键的成功,他也没抓到。

 

第一点:他的成功不是因为读档,而是因为他娶了一个教授的女儿,对他这种出身寒门的来说,开挂了。

 

第二点:这个开挂的福利很快就会被消解,因为他岳父所在的行业,很快就夕阳了。

 

如果没有意外,他这个小领导职位,很快就会随着行业大背景的衰退变成鸡肋,也就是说,寒窗苦读十年,勤恳刷题十年,还可能背负「赘婿」这样的名头,换来的东西,也不过如此。

 

 

我觉得,这就是很多弱者的悲哀。

 

命运给过他们选择的窗口期,他们在读档;

 

命运也给过他们开挂的机会,他们在读档。

 

他们有无数次抬头看天的机会,但是他们选择不看,等他们抬头看天的时候,发现山已经在天上。

 

穷人,大部分都是读档家,为了眼前的蝇头小利、蜗角微名,可以用上自己的全部去争取,结果拿到手就会发现,完全没有必要

 

他们缺少破局意识,也缺少远大眼光。

 

他们只想要最甜,最好的,却永远得不到最甜最好的。

 

 

其实我有时候觉得,是现在的氛围出了问题,过去的我们看的文学,大部分都是BE的,即使我认可命运的残酷,但是至少是要反抗的。以前的金庸武侠小说,好歹还要开挂,好歹还要金手指,要做强者,逆天而行,要以平民之躯傲视王侯。

现在翻翻大家看的无限流,赘婿流,个个都是微操小达人,要通过各种微操,达到完美解决,还有最屌丝的《雪中悍刀行》,直接就是公侯小王爷,幻想自己欺男霸女的操行了。

 

 

 

《开端》:无限流是弱者的游戏

 

我是个厌恶留恋过去的人,如果过去不好,那就翻过这一页就好了。

 

用游戏里的话来说,换地图。

 

总是停留在新手村苛求完美没有价值,到更大的地图中去砍瓜切菜,才有更大的奖励。

 

这个叫做世界online的游戏真相就是,强者不能靠努力,强者都是靠换地图更新认知拼出来的。

 

强者一路生猛,弱者一路存档。

END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pnvx_urr7auVHnTAw3N0Zw

古典:不要自律,而是要找到自己的规律

作者:古典,生涯规划师,「新精英生涯」创始人,畅销书《拆掉思维里的墙》《你的生命有什么可能》《跃迁:成为高手的技术》作者。本文来自:古典古少侠(ID:gudian515)。

你有没有这种经历: 

 

flag 立了就倒;

想要读书、写作,总是坚持不下来;

想要早起跑步,但没几天就会放弃……

有人说,这是对自己不够狠,是对困难妥协了;还有人说,是不够自律,应该找人监督。于是很多人开始“抱团成长”,加入打卡社群,过着打鸡血的 21 天。


当然,情况并没有更好,因为一旦结束,就开始报复性反弹。比如本来想早起,结果直接躺平。 

 

为什么改变这么难?是哪儿出现了问题?想要有改变,什么是科学有效的方式? 我的观点是:


不要自律,要找到自己的规律。 

 

01

改变不靠意志力,而靠情绪

为什么 flag 立了就倒?为什么许多完美的计划难以执行? 

 

先讲一个我自己的故事。 

 

有段时间我的目标是跑步。我的策略是一定要坚持每天早上起来,第一天跑 2 km,第二天跑 3 km,每天都这么坚持一点,往前够一点点。很快就会成为一个跑 5 km 用时 20 分钟的人了。 

 

很不幸,第六天之后,我就再也不跑步了。 

 

后来系统地开始学心理学,我发现,人的改变不靠意志力,而是靠情绪。没有人能真的“每天进步一点点”。

 

很多人都听过这个隐喻,人体就是一个大象与骑象人。


大脑是骑象人,他虽然眼睛很好,方向很清晰,但他本身没有体力。


潜意识是大象,你真正的改变都是依靠大象来改变,而骑象人只能做指引。 

 

我的骑象人,可能第一天跑 2 km 的时候是骑着大象的,到第二天我想再提高,提高距离和配速的时候,我的大象就开始不愿意做了。


所以,我把目标调整成了“穿上跑鞋站到楼下”,愿意就跑一跑,不愿意就返回房间,只要站到楼下就算赢。 

 

有人可能会问,这真的有效吗? 有效。

 

印象很深的一次是,前一天晚上和朋友喝酒,第二天实在是很难受,我就跟自己说要忍一忍,我的目标是穿上跑鞋站到楼下,根本就不需要跑。于是我逼自己穿了跑鞋站到楼下,被风一吹觉得还挺清醒,于是我在楼下转了一圈,走了 2 km,也很开心。 

 

人要形成习惯,千万不要得寸进尺。要好好的爱你的大象,让大象做最轻微的一步,然后让周围的环境去推动它。


而且第一天不管做得有多好,第二天重新回到原来的基准值,时间一长,大象慢慢会拧过来。 

 

顺着这个思路可以发现,大部分改变没有实现,是因为一上来把目标定得很大。定大目标的时候你会很爽,但执行就会特别的糟糕。


比如,有人定的目标是每年陪家人旅行两次。这可能是个非常好的目标,但如果把它定成每个周五的晚上和家人打电话问问,周末要出去逛逛吗,会更容易实现。 

 

你要把你的目标缩小到不可能失败为止。

 

▲ Photo by engin akyurt on Unsplash

 

02

千万不要把内在动机,变成外在动机

有人可能会说,你没坚持下来是因为你对自己要求不够高,而且像养成习惯这种事,光靠自律是不够的,应该和伙伴一起或找人监督。 

 

自律不好使,他律可以吗?

 

共读会的一位学员分享了自己的经历。她曾参加过一个很火的“改变”训练营,目标是干掉懒和拖延。群里每天早上宣誓,中午开会,晚上卡点交作业,如果没有完成,整个团队就会因为你得不到荣誉排行。每天晚上最后一条微信消息一定是运营发来的灵魂之问:今天你打卡了吗? 在这样一个 360 度他律,处处抱团的社群,我的学员说,原本以为只要做到按时打卡,就可以开挂走上人生巅峰。 但事实上,她熬到了结营立马就退群了。


课程结束之后,她还问过同团队的人,真的更自律了吗?得到的回复是,一个月高强度的打卡反而让身体吃不消了,需要休息调整。 

 

加入打卡营的初心是想让自己变得更好,有改变的动力,为什么最后没用,甚至有反作用? 因为它把内在动机变成了外在动机。


短期来看,外在激励会推进绩效,长期来看,外在动机会降低内在动机。

 

▲ Photo by Wonderlane on Unsplash

心理学家曾经做过一个实验,他让两群学生去玩拼图。

 

给第一批学生承诺,拼好可以得到 10 美金,第二批学生没有奖励。结果发现,用钱做外部激励的时候,第一批学生的成绩跟第二批学生的成绩都差不多。 

 

真正的实验在第二次,拼图游戏结束后,两批学生各自在房间里等待科学家宣布结束。在等待的这十分钟,没有奖励的那组学生继续津津有味地拼着拼图,过程很享受。而一开始被告诉拼完之后有 10 美金的学生,全都停下来在房间里面等着拿钱。 

 

结论很明显,外在刺激虽然能够帮你快速的启动,但只要一停就再也不想动了。也就是说,外在动机会把内在改变动机完全淹没。 


其他领域也有类似的情况,比如小朋友在三岁之前都是“十万个为什么”,什么都可以聊,一旦他们开始上学以后,眼睛就暗淡下来,再也没有那么多问题了。为什么?因为学习从自我探索变成了被迫。 

 

打卡、罚钱、不换头像,加入一个互相伤害的小组织等等,是同样的道理。


当把内在动机变成外在动机,时间一长,只要停止互相监督,只要停止罚钱,马上就会停止一切动作,之前的习惯也会反弹。 所以,千万不要把内在动机变成外在动机。

 

03

如果无法避免,如何正确用外在动机激励?

不过,内在动机也有缺点,就是太慢。


而且,很多事的确不得不靠外部启动,比如上班,比如教孩子练钢琴。 

 

面对这种情况,有什么好的策略吗? 如果外在激励不可避免,动机心理学家发现,下面三个方式不会破坏内在动机——有趣的,充满惊喜的,精神的激励。

 

我有个好朋友,以前是个“狂躁”的妈妈,她请了很昂贵的钢琴私教教她女儿弹钢琴,小朋友总是弹不好,她就天天骂,一骂她女儿就哭,两人闹得家里不得安生。 有一天妈妈听了这个理论以后,想明白一件事儿,她不再去纠正女儿的手型,而是在旁边放了个屏幕,录小朋友的手。


然后她拿着视频对女儿说,这是老师的手,这是你的手,你看看什么区别呢?女儿觉得很有趣,她对照视频,开始找自己哪个手型不对,她自己有了反馈。 慢慢地她们开始了第二个游戏。


妈妈说,你弹得越来越好了,这样好不好?宝宝你以后弹钢琴的时候咱穿得漂漂亮亮,像钢琴家一样。把这个曲子弹顺了以后,我就组织一个小型的音乐会,让楼上楼下的小伙伴都过来看你弹琴,你就穿那个好看的红格子晚礼服,我帮你把灯打上。 

 

小姑娘觉得这个画面太美了,女孩子都是爱美的,她很想试试看,于是在奋力的练钢琴。 你发现没有,这个妈妈很好的用视频和裙子激励女儿练琴,她的办法是给孩子描述一个美好画面,而不是单纯的用物质作为筹码交换。


她是通过有趣的外部奖励培养小朋友的内在动机,而不是简单的打骂恐吓。

 

▲ Photo by Boudewijn Huysmans on Unsplash

 

 

写在最后

回到开头的问题:为什么改变的想法很多,但结果很少?

 

因为你不了解自己的规律,一味用别人的思路自律。

你的大象老不乐意了,躺平不走。

你这个骑象人,被压在下面,气都喘不上来。


真正的改变,你要——小!心!翼!翼!地!保!护!自己的内在动机。


就穿好鞋子站在楼下,就让任务小到不可能失败为止,就拿着那些惊喜、有趣、精神的鼓励,一步步地哄着自己内在大象往前走。这就是每个人改变的规律。

最后,不管这个大象走多远,都绝对不得寸进尺,而是为他庆贺。

 

 

2022 年开始了,正如古典老师所说:“重要的不是遥远宏大的目标,不是路的尽头,而是开始走路。”
新的一年,祝愿已经在路上的你,都有力量面对每一个“不敢”。

–  END  –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OQHS8ABlvcMXZhFNsXVmfg

陈诗远:我的生活没有光,于是我把自己变成光

陈诗远:我的生活没有光,于是我把自己变成光

眼镜姑娘人物专访第26期

受访者:陈诗远 采访&撰写:眼镜姑娘

陈诗远:我的生活没有光,于是我把自己变成光

“我大概是最不会因为别人的称赞而开心的人了,我会沉默,甚至有点想哭。”

说这话的人是本文的主人公,她刚过完22岁的生日没多久,留着一头干净利落的短发,左眼下方有一颗很吸睛的痣,笑起来温暖得让人移不开视线。

她有一个很好听的名字——陈诗远

看到这里,你可能会有一些疑惑:为什么她听到别人的称赞不会开心呢?她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女生?她温暖的笑容背后,是否还隐藏着一个我们所不知道的世界……

今天的文章,就让我们一起去一探究竟吧。

陈诗远:我的生活没有光,于是我把自己变成光

(一)

在其他人眼中,她的人生就像开了挂

诗远常常会在很多社交平台上收到下面这些评价:

“一个不止有诗和远方的女生”、
“活成了很多女生梦想中的样子”、
“家里一定很有钱”
“有很多粉丝的网红姐姐”
“很优秀,给很多名人做过翻译,人长得漂亮,声音也很好听”
……

当然这些评价也不是空穴来风。

她在高中就凭借着五分钟的脱稿演讲,拿到了一个企业家的10万元奖学金赞助;

当别人还在担忧能否顺利考上大学时,她已经在备考雅思计划出国留学;

大学还没毕业,她就闯出来一条属于自己的路,去联合国曼谷会议中心见习,对话诺贝尔奖得主、硅谷创业教父,运营自媒体,全平台粉丝50万+;

陈诗远:我的生活没有光,于是我把自己变成光

因为工作的缘故,她在大学就跑了很多个城市和国家,朋友圈里都是她参加各种活动和旅游的照片;

陈诗远:我的生活没有光,于是我把自己变成光
陈诗远:我的生活没有光,于是我把自己变成光
陈诗远:我的生活没有光,于是我把自己变成光
陈诗远:我的生活没有光,于是我把自己变成光

当很多人还在大学拿着父母给的生活费时,她已经能够负担起自己全部的学费和生活费,并且往家里打钱了;

她还自带让人望尘莫及的吸粉属性,开通公众号没多久,凭借一篇文章,就涨了近万粉;运营抖音两个月,从两位数的粉丝量增长到了56万…………

这样看来,前面的评价似乎也很贴切,可是为什么诗远听到这些评价,第一反应不是开心,而是有点想哭呢?

陈诗远:我的生活没有光,于是我把自己变成光

(二)

能笑对称赞的人,内心都装着杠铃

其实她原话的下半句是这样的:“对我来说,能笑对痛苦,内心得装着铁;能笑对称赞,内心要装着杠铃。”

别人眼中和朋友圈里的她,表面上很光鲜亮丽,可这些的背后,藏着一个扛着杠铃奔跑的女孩。

“我觉得,每个人都有一个成长转折期。我成长期里一个最重要的转折点是我家里的欠债。”

诗远跟我说,家里欠下一大笔债务,家中还有病重的老人以及两个年幼的弟弟需要妈妈照顾,而她还是一个没有任何赚钱能力的学生。

家庭的窘困直接导致了她留学梦的破碎,她及后拿到的十万奖金,最终一万买书捐给了学校的图书馆,九万拿给了家里中转,然而家里欠下的赌债依然是一个巨大的窟窿。

“我曾无数次自我怀疑,家里欠钱,没有好条件,没有高平台,我不知道这四年能走出一条怎样的道路……”

在家里遭受的苦难面前,诗远也曾怀疑过、自卑过、迷茫过,然而只要她一想到,母亲一个人在背后要支撑起一整个家,肯定比她辛苦心酸一万倍,她就会告诉自己要马上坚强起来,好好走好眼前的路。

陈诗远:我的生活没有光,于是我把自己变成光

“家里的情况越是糟糕,我就越不能让自己被这些事情拖低,只有自己发展得足够好,才能更好地帮补家庭呢。”

对于那时的诗远来说,家里的情况已经是不可改变的既定现实,与其抱怨和指责,不如埋头努力,才有绝地反击的可能性。

所以她给自己定了一个目标,卯足全力,提升实力,大学期间,每年要给自己一个惊喜。

为了把专业学精学好,她专门坐22个小时的硬座火车去到北京拜师学习,每天练到凌晨一两点,第二天天不亮就起来继续学习,这一股狠劲,为她铺就了第一层根基;

她跟自己说:“无论生活多糟心,爱好与特长不能丢。”为了发展自己的爱好,她曾连续十三天在大剧院工作到深夜;曾做翻译兼职,从早站到晚,声音几近沙哑;曾连续几周凌晨五点起床化妆赶车到佛山……

她如愿放下了自己的玻璃心,换了颗钻石回来。

陈诗远:我的生活没有光,于是我把自己变成光

(三)

“这是我的命,但我不信命,我也不认命。”

在家里没有经历经济囧况前,诗远跟大多数的女生一样,爱自拍、喜欢在微博发心情、藏不住自己的情绪,开心和不开心都会表现在脸上。

自从家里发生变故以后,她就很少把自己的情绪表露出来了。就连她最亲近的母亲,她也很少说过真正的心里话。

大学四年,她对妈妈说得最多的话是,“不用担心”、“没有关系”、“还有钱”。

可事实上,她不是没有情绪,她只是选择了将不好的情绪留给自己。

很多个深夜,她在床上翻来覆去无法入眠,想着家里的情况,也会觉得压力很大,头痛到让她感觉整个人快要炸裂,可她很少哭,实在很难受的时候,才会握着拳头流眼泪;

她在社交平台上经常是以励志的形象示人,她的粉丝越多,她的孤独感越重,因为她发现,粉丝再多,她也找不到一个可以倾诉聊天的人;

大学后她的情绪变得很不稳定,白天积极向上的她到了晚上就变得压抑不安了,她怕自己的情绪会影响到舍友,还独自一人搬到了校外居住……

所有的这些,她都没有跟家人讲过。

陈诗远:我的生活没有光,于是我把自己变成光

有一次回家,诗远的妈妈很抱歉地跟她说:“如果你出生在好一点的家庭,会有更好的发展与平台的!”

她苦笑着说,傻啦,这有什么关系呢。

她妈妈说,这就是命啊。

她哈哈一笑,没再回答,但是心里却在想:“这是我的命,但我不信命,我也不认命。”

当生活的重压加注在这个瘦小的女生身上时,她反而像皮球一样,压得越低,往上反弹得越高。

因为她知道只有不停往前跑,才有可能跑出命运给她画下的圈圈。

陈诗远:我的生活没有光,于是我把自己变成光

当周围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知道她的故事时,大家对她的态度也慢慢发生了改变。

有朋友说,每次看她发动态,就觉得她特别坚强励志,很想跟她说一声“加油!”

有朋友说,看她的文字和故事,总能感受到力量,感受到鼓舞;

当然还有朋友会说,她活出了自己梦想中的模样,每每这时,她总会真诚地提醒对方:“哪有什么想过成的模样,所有人展现出来的,都只是多面体中的某一面。每个人有不同的发展方向,有自己的节奏,只要问心无愧,踏实走,就已经足够。”

她还在社交平台上鼓励自己的粉丝,“你来自什么样的家庭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如何去看待你自己。”

这话由别人来说可能是鸡汤,但从她的嘴里说出来,却有着足以打动人心的力量。

陈诗远:我的生活没有光,于是我把自己变成光

(四)

敢于对生活说不的人,也敢于对自己说不

在得知自己患了抑郁以后,诗远才真正开始审视自己。她发现自己拍了很多张照片,却找不到一个发自内心的笑容。

她问自己,“你这过的是什么狗屁矛盾生活啊?”

当她发现,自己的文字可以激励很多人,而自己却没有办法激励自己的时候,她意识到自己必须要改变自己的生活状态了。

她对自己说:“生活没将你打败,而你也别被自己打败呀!”

这个曾经在大一鼓起莫大勇气跟操蛋的生活说不的女孩,终于也在大四这年,再次鼓起勇气,跟过去的自己说不。

陈诗远:我的生活没有光,于是我把自己变成光

从前的她强迫自己冷静去面对所有事情,如今的她学着去拥抱生活中的一点点小冲动;

从前的她把快乐留给他人,把悲伤留给自己,如今的她告诉自己,笑的时候用心笑,哭的时候出力哭;

从前的她不敢也不习惯以真名示人,如今的她,把所有平台上的账号换成了自己的名字——“陈诗远”。

她终于可以骄傲地说,我想做回我自己!

陈诗远:我的生活没有光,于是我把自己变成光

姑娘,你的生活没有光,好在你把自己变成了光。

希望以后你可以沿着那光亮,去做你喜欢做的事,去遇见你喜欢遇见的人。

愿你以后的生活光芒万丈,也温暖如初。


转自:https://zhuanlan.zhihu.com/p/52919337

查理·芒格:征服世界的唯一办法,向内求取,提升自己!

作者:李录
来源:《穷查理宝典》中文版序言

 

“查理·芒格是一个完全凭借智慧取得成功的人,这对于读书人来讲无疑是一个令人振奋的例子。与我们在社会上所看到的一些权钱交易、潜规则、商业欺诈、造假等手段不同,他用最干净的方法,取得了商业的巨大成功。”

 

1

 

巴菲特说他一生遇人无数,从来没有遇到过像查理这样的人。在我同查理交往的这些年里,我有幸能近距离了解查理,也对这一点深信不疑。甚至我在所阅读过的古今中外人物传记中也没有发现类似的人。

 

查理就是如此独特的人,他的独特性既表现在他的思想上,也表现在他的人格上。比如说,查理思考问题总是从逆向开始。

 

如果要明白人生如何得到幸福,查理首先是研究人生如何才能变得痛苦;要研究企业如何做强做大,查理首先研究企业是如何衰败的;大部分人更关心如何在股市投资上成功,查理最关心的是为什么在股市投资上大部分人都失败了。

 

他的这种思考方法来源于下面这句农夫谚语中所蕴含的哲理:我只想知道将来我会死在什么地方,这样我就不去那儿了。

 

查理在他的一生中,持续不断地研究收集关于各种各样的人物、各行各业的企业以及政府管治、学术研究等各领域中的著名失败案例,并把那些失败的原因排列成正确决策的检查清单,使他在人生、事业的决策上几乎从不犯重大错误。这点对巴菲特及巴郡(即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50 年业绩的重要性是再强调也不为过的。

 

查理对于由于人类心理倾向引起的灾难性错误尤其情有独钟。最具贡献的是他预测:金融衍生产品的泛滥和会计审计制度的漏洞即将给人类带来的灾难。2008 年和 2009 年的金融海啸及全球经济大萧条不幸验证了查理的远见。

 

2

 

查理的头脑是原创性的。

 

他有儿童一样的好奇心,又有第一流的科学家所具备的研究素质和科学研究方法,一生都有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几乎对所有的问题都感兴趣。任何一个问题在他看来,都可以使用正确的方法通过自学完全掌握,并可以在前人的基础上创新。

 

这点上他和自己的偶像富兰克林非常相似,类似于一位十八九世纪百科全书式的人物。

 

近代很多第一流的专家学者能够在自己狭小的研究领域内做到相对客观,一旦离开自己的领域不远,就开始变得主观、教条、僵化,或者干脆就失去了自我学习的能力,所以大都免不了瞎子摸象的局限。

 

查理的脑子就从来没有任何学科的条条框框。他的思想辐射到事业、人生、知识的每一个角落。

 

在他看来,世间宇宙万物都是一个相互作用的整体,人类所有的知识都是对这一整体研究的部分尝试,只有把这些知识结合起来,并贯穿在一个思想框架中,才能对正确的认知和决策起到帮助作用。所以他提倡要学习在所有学科中真正重要的理论,并在此基础上形成所谓的“普世智慧”,以此为利器去研究商业投资领域的重要问题。

 

查理这种思维方式的基础是基于对知识的诚实。他认为,这个世界复杂多变,人类的认知永远存在着限制,所以你必须要使用所有的工具,收集各种新的可以证否的证据,并随时修正。

 

3

 

事实上,所有的人都存在思想盲点。我们对自己的专业、旁人或是某一件事情或许能够做到客观,但是对于天下万事万物都秉持客观的态度却是很难的,甚至可以说是有违人之本性的。

 

但是查理却可以做到凡事客观。查理也讲到了通过后天的训练是可以培养客观的精神的。而这种思维方式的养成将使你看到别人看不到的东西,预测到别人预测不到的未来,从而过上更幸福、自由和成功的生活。

 

即使这样,一个人在一生中可以真正得到的真见卓识仍然非常有限,所以正确的决策必须局限在自己的“能力圈”以内。一种不能够界定其边界的能力,当然不能称为真正的能力。

 

怎么才能界定自己的能力圈呢?

 

查理说,如果我要拥有一种观点,如果我不能够比全世界最聪明、最有能力、最有资格反驳这个观点的人更能够证否自己,我就不配拥有这个观点。所以当查理真正地持有某个观点时,他的想法既原创、独特又几乎从不犯错。

 

4

 

一次,邻座一位漂亮的女士坚持让查理用一个字来总结他的成功,查理说是“理性”。

 

然而查理讲的“理性”却不是我们一般人理解的“理性”。查理对“理性”有更苛刻的定义。正是这样的“理性”,让查理具有敏锐独到的眼光和洞察力,即使对于完全陌生的领域,他也能一眼看到事物的本质。

 

巴菲特就把查理的这个特点称作“两分钟效应”——他说,查理比世界上任何人更能在最短时间之内把一个复杂商业的本质说清楚。

 

巴郡投资比亚迪的经过就是一个例证。记得 2003 年,我第一次同查理谈到比亚迪时,他虽然从来没有见过王传福本人,也从未参观过比亚迪的工厂,甚至对中国的市场和文化也相对陌生,可是他当时对比亚迪提出的问题和评论,今天看来仍然是投资比亚迪最实质的问题。

 

巴菲特说:“本杰明·格拉汉姆曾经教我只买便宜的股票,查理让我改变了这种想法。这是查理对我真正的影响。要让我从格拉汉姆的局限理论中走出来,需要一股强大的力量。查理的思想就是那股力量,他扩大了我的视野。”

 

巴菲特谈查理·芒格:

 

他推动我以非同寻常的速度从猩猩进化到人类,否则我会比现在贫穷得多。

 

5

 

查理的兴趣不仅限于思考,凡事也喜欢亲历亲为,并注重细节。

 

他有一艘世界上最大的私人双体游艇,而这艘游艇就是他自己设计的。

 

他还是个出色的建筑师。他按自己的喜好建造房子,从最初的图纸设计到之后的每一个细节,他都全程参与。比如,他捐助的所有建筑物都是他自己亲自设计的,这包括了斯坦福大学研究生院宿舍楼、哈佛高中科学馆以及亨廷顿图书馆与园林的稀有图书研究馆。

 

6

 

查理天生精力充沛。

 

我认识查理是在 1996 年,那时他 72 岁。到今年查理 86 岁,已经过了十几年了。在这十几年里,查理的精力完全没有变化。他永远是很早起身,7:30 开始早餐会同时由于某些晚宴应酬的缘故,他的睡眠时间可能要比常人少,但这些都不妨碍他旺盛的精力。

 

而且他记忆力惊人。
 
我很多年前跟他讲的比亚迪的营运数字,我都已经记忆模糊了,他还记得。
 
86 岁的他记忆比我这个年轻人还好。
 
这些都是他天生的优势,但使他异常成功的特质却都是他后天努力获得的。

 

查理对我而言,不仅是合伙人,是长辈,是老师,是朋友,是事业成功的典范,也是人生的楷模。他让我明白,一个人的成功并不是偶然的,时机固然重要,但人的内在品质更重要。

 

7

 

查理喜欢与人早餐约会。

 

记得第一次与查理吃早餐时,我准时赶到,发现查理已经坐在那里把当天的报纸都看完了。虽然离 7:30 还差几分钟,让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等我令我心里很不好受。

 

第二次约会,我大约提前了一刻钟到达,发现查理还是已经坐在那里看报纸了。

 

到第三次约会,我提前半小时到达,结果查理还是在那里看报纸,仿佛他从未离开过那个座位,终年守候。

 

直到第四次,我狠狠心提前一个钟头到达,6:30 坐那里等候,到 6:45 的时候,查理悠悠地走进来了,手里拿着一摞报纸,头也不抬地坐下,完全没有注意到我的存在。

 

以后我逐渐了解,查理与人约会一定早到。到了以后也不浪费时间,会拿出准备好的报纸翻阅。自从知道查理的这个习惯后,以后我俩再约会,我都会提前到场,也拿一份报纸看,互不打扰,等 7:30 之后再一起吃早饭聊天。

 

8

 

偶尔查理也会迟到。

 

有一次我带一位来自中国的青年创业者去见查理。查理因为从一个午餐会上赶来而迟到了半个小时。一到之后,查理先向我们两个年轻人郑重道歉,并详细解释他迟到的原因,甚至提出午餐会的代客泊车应如何改进才不会耽误客人 45 分钟的等候时间。

 

那位中国青年既惊讶又感动,因为在全世界恐怕也找不到一位地位如查理一般的长者会因迟到向小辈反复道歉。

 

9

 

有一年查理和我共同参加了一个外地的聚会。活动结束后,我要赶回纽约,没想到却在机场的候机厅遇见查理。

 

他庞大的身体在过安检检测器的时候,不知什么原因不断鸣叫示警。而查理就一次又一次地折返接受安检,如此折腾半天,好不容易过了安检,他的飞机已经起飞了。

 

可查理也不着急,他抽出随身携带的书籍坐下来阅读,静等下一班飞机。那天正好我的飞机也误点了,我就陪他一起等。

 

我问查理:“你有自己的私人飞机,巴郡也有专机,你为什么要到商用客机机场去经受这么多的麻烦呢?”

 

查理答:“第一,我一个人坐专机太浪费油了。第二,我觉得坐商用飞机更安全。”但查理想说的真正理由是第三条:“我一辈子想要的就是融入生活,而不希望自己被孤立。

 

查理最受不了的就是因为拥有了钱财而失去与世界的联系,把自己隔绝在一个单间,占地一层的巨型办公室里,见面要层层通报,过五关斩六将,谁都不能轻易接触到。这样就与现实生活脱节了。

 

“我手里只要有一本书,就不会觉得浪费时间。查理任何时候都随身携带一本书,即使坐在经济舱的中间座位上,他只要拿着书,就安之若素。

 

有一次他去西雅图参加一个董事会,依旧按惯例坐经济舱,他身边坐着一位中国小女孩,飞行途中一直在做微积分的功课。

 

他对这个中国小女孩印象深刻,因为他很难想象同龄的美国女孩能有这样的定力,在飞机的嘈杂声中专心学习。如果他乘坐私人飞机,他就永远不会有机会近距离接触这些普通人的故事。

 

10

 

查理虽然严于律己,却非常宽厚地对待他真正关心和爱的人,不吝金钱,总希望他人多受益。

 

他一个人的旅行,无论公务私务都搭乘经济舱,但与太太和家人一起旅行时,查理便会搭乘自己的私人飞机。他解释说:“太太一辈子为我抚育这么多孩子,付出甚多,身体又不好,我一定要照顾好她。

 

11

 

查理一旦确定了做一件事情,他可以去做一辈子。

 

比如说,他在哈佛高中及洛杉矶一间慈善医院的董事会任职长达 40 年之久。对于他所参与的慈善机构而言,查理是非常慷慨的赞助人。但查理投入的不只是钱,他还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以确保这些机构的成功运行。

 

查理一生研究人类失败的原因,所以对人性的弱点有着深刻的理解。基于此,他认为人对自己要严格要求,一生不断提高修养,以克服人性本身的弱点。这种生活方式对查理而言是一种道德要求。在外人看来,查理可能像个苦行僧,但在查理看来,这个过程却是既理性又愉快,能够让人过上成功、幸福的人生。

 

查理就是这么独特。但是想想看,如果芒格和巴菲特不是如此独特的话,他们也不可能一起在 50 年间为巴郡创造了这样了不起的业绩。

 

12

 

有人问查理,如何才能找到一个优秀的配偶?

 

查理说,最好的方式就是让自己配得上她/他,因为优秀配偶都不是傻瓜。

 

晚年的查理时常引用一句话来结束他的演讲:“我的剑留给能够挥舞它的人。”

 

13

 

与查理交往的这些年,我常常会忘记他是一个美国人。他更接近于我理解的中国传统士大夫。

 

旅美 20 年期间,作为一个华人,我常常自问:中国传统文化的灵魂和精华到底是什么?

 

到了美国之后,我有幸在哥伦比亚大学求学期间系统地学习了对西方文明史起到塑造性作用的 100 多部原典著作,以希腊文明为起点,延伸到欧州,直至现代文明。

 

在整个阅读与思考的过程中,我愈发觉得,中国传统文明的灵魂其实就是士大夫文明,是一个如何提高自我修养、自我超越的过程。

 

孔子《大学》曰:“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在当代,市场与科技,为怀有士大夫情怀的读书人提供了前所未有的舞台。可以说查理就是一个“商才士魂”的最好典范。

 

14

 

首先,查理在商业领域极为成功。然而在与查理的深度接触中,我却发现查理的灵魂本质却是一个道德哲学家,一个学者。

 

正如前面所提到的,查理对自身要求很严。他虽然十分富有,但过的却是苦行僧般的生活。他现在居住的房子还是几十年前买的一套普通房子,外出旅行时永远只坐经济舱,而约会总是早到 45 分钟,还会为了偶尔的迟到而专门致歉。在取得事业与财富的巨大成功之后,查理又致力于慈善事业,造福天下人。

 

查理是一个完全凭借智慧取得成功的人,这对于读书人来讲无疑是一个令人振奋的例子。

 

他的成功完全靠投资,而投资的成功又完全靠自我修养和学习,这与我们看到的一些权钱交易、潜规则、商业欺诈、造假等毫无关系。作为一个正直善良的人,他用最干净的方法,充分运用自己的智慧,取得了这个商业社会中的巨大成功。

 

在市场经济下的今天,满怀士大夫情怀的中国读书人,是否也可以通过学习与自身修养的锻炼,同样取得世俗社会的成功,并实现自身的价值及帮助他人的理想呢?

 

15

 

2010 年初,与查理相濡以沫 50 年的太太南茜不幸病逝。
 
几个月之后,一次意外事故又导致查理仅存的右眼丧失了 90% 的视力,致使他一度几乎双目失明。
 
对于一位 86 岁视读书思考胜于生命的老人而言,两件事情的连番打击可想而知。

 

然而我所看到的查理却依然是那样理性、客观、积极与睿智。他既不怨天尤人,也不消极放弃,在平静中积极地寻求应对方法。

 

他尝试过几种阅读机器,甚至一度考虑过学习盲文。后来奇迹般的,他的右眼又恢复了 70% 的视力。我们大家都为之雀跃!然而我同时也坚信:即使查理丧失了全部的视力,他依然会找到方法让自己的生活既有意义又充满效率。

 

无论顺境、逆境,都保持客观积极的心态——这就是查理。

 

“问——追女神的最好方法是什么?

 

答——让自己配得上她。

 

这个思维方式,几乎适用一切人生难题。

 

聪明人在人生的某一个时刻,总会突然明白——

 

向内求取,提升自己,是征服世界的唯一办法。”

– END –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G6SQAxs6g484W365mBfmvw

被消费主义毁掉的年轻人:财富,不是赚多少,而是存多少

作者:升值君
来源:升值计(ID:shengzhijjj)

1

被消费主义毁掉的年轻人

存钱是中国人的传统技能,我们大概是全世界最爱存钱的民族了。包括最近的新冠疫情,之所以能够采用隔离的形式战胜疫情,一个原因就是,中国家庭普遍都有积蓄。我有一个美国的朋友跑回来说,他太能理解为啥美国人反对隔离了,因为真的很多家庭没有储蓄,必须出去工作。

美国2008年的次贷危机,其实就是一件事,把钱借给了不该借的人。正常的金融机构,就应该是当铺思维,必须有抵押才能贷款,但是当年的美国非常疯狂,无论是脱衣舞女,还是流浪汉,甚至是一条狗,都能拿到贷款,一旦这些人无力还贷,就造成了金融危机。

然而,最近这么多年,国内也越来越多的人已经开始不储蓄了。储蓄,存钱,听起来就是个很老土的事情,财务自由、理财才洋气,超前消费才是主流,有钱要买,没有钱,借钱也要买。这也就是各种小额借贷app盛行的原因,这造成的一个结果就是,越来越多的家庭负债加重,从2010年开始,中国人民的贷款也在飙升,从8.8万亿飙升到现在的36.4万亿。截至2017年5月,央行公布的境内居民住户存款62.6万亿,把境内居民的人民币存款减去住户的贷款后发现,全国居民净存款仅剩26万亿。

消费主义的洗脑之下,商家用消费主义堆砌一个个后浪,然后把后浪吹捧成英雄,强行定义她们的人生才叫值得过的人生,而且不能批评,批评就是仇富。

这样的伎俩,收割的并不是真正的后浪,而恰恰是跟后浪一毛钱不沾的打工人,你羡慕这样人生,并准备说走就走时,你会发现故事刚刚开始。

资本家最喜欢的就是这种没钱又要面子的消费者了,为了超前消费,他们不惜借高利贷。这种消费贷,其实就是提前占有适龄劳动者的未来现金流。

这种借贷,只会让人逐渐消耗未来的现金流,越是现金流紧张的人,越有可能陷入危机。

财富,其实不是赚多少,关键是能存下多少。

我认识的不少互联网高薪收入家庭,两口子收入上一百万的很多,仗着年轻,消费水平很高,入不敷出也不在乎。但从2018年开始,互联网公司开始出现裁员潮,其中不少人的工作都有变动,这才发现,这么多年下来,负债累累。

其中我认识一个刚毕业就有30多万年薪的人,本来是top2毕业的青年才俊,但是消费非常高,衣服包包非名牌不用,每年都要去两次海外旅游,几年下来,他一清点,各种贷款已经200多万了,这还没有买房,如果没有意外,他这一生,就要在还债中度过了。

2

小富由俭,大富由天

香港富豪刘銮雄有个专访,就是让关之琳、李嘉欣都当过情妇的大刘。他提到一个标准,就是有1亿现金以前都是省钱,他原话是这样的:「今天,香港最有钱的前十几二十人,如果是自己创业的,每个人的财富,起初都是节省下来的,挨回来(熬过来的),不是说有钱就去旅行,有钱就去碌卡(刷卡购物)。我在26、27岁时,银行存折有一亿多现金,我看到一件外套,是很需要买的,冬天的长外套,4000元,看了三次,最后都不舍得买,你要知慳识俭,你怎知明年是什么环境。人无百日好,花无百日香。」

刘銮雄后来有钱以后花天酒地,玩弄女明星都知道,包括他太太甘比,有个新闻报道说她半小时花六位数,但是她年轻的时候,也是存钱过苦日子,她真正有钱开始挥霍,都是赚到一辈子花不完的钱,40岁以后的事了。

被消费主义毁掉的年轻人:财富,不是赚多少,而是存多少

问题是现在的年轻人想要的是,20岁的时候过上40岁富豪才能过上的生活,想买就买,想花就花,那么未来一定很惨的。刘銮雄这种又有头脑,运气也爆棚,天时地利都有的人,尚且紧巴巴了十几年,你想又有钱,又顺心如意花钱,怎么可能呢?

刘銮雄这人人品虽然非常垃圾,但是给出的建议很中肯:「年轻人只会怨天尤人,你打开电视最多的广告是什么,旅行社的广告和财务公司的广告,就是鼓励你去借钱,碌卡,去旅行,谁不知道享受是好的,但你是否要背负债务,你是否想像希腊那样,今天欠钱,准备耍赖不还。。。他们都是享受了再说。所以有时候年轻人,唉,有新手机要换,其他又要换,完全和我们的想法不一样。」

不会存钱,毁掉的是年轻人的未来。

韩国是一个阶层固化很严重的社会,大家都知道,但他们有过一个统计,80%以上的中产家庭的第一桶金都来自于储蓄,从草根上升到中产的家庭,则几乎全部有储蓄的好习惯。

同样是两个出身普通家庭的年轻人,经过十几年的储蓄,到40岁的时候,命运就已经截然不同了。

储蓄的好处,不仅仅是资金的安全,同样也意味着,当投资机会出现的时候,你有一定的本金去投资,比如说,都知道以前房子便宜,大家都说回到十几年前一定要买房子,但是十几年前的房子,你就买得起吗?03年04年都买得起房子吗?其实还是有本金的人才能买得起,才能把雪球滚起来。

所以,小富由俭,大富由天,这句话是不错的。

3

节俭才有自由

《财富自由》一书的作者认为,即使是今天,普通人想要致富的方法其实没变,还是节俭致富通过攒钱不一定能成为富豪,但是可以让你在遇到大多数金钱问题时不至于束手无策。

消费主义的精致穷也是富人给穷人下的陷阱,只要陷入这个陷阱,就永远无法实现财务自由。道理很简单,就像我说的那个top2的青年才俊一样,你不存钱,你就没有启动资本。

《致命女人》里的刘玉玲提出过一个「Fuck You Money」理论,是她从父亲那里学到的:所有的事情都是生意,所以我工作后很努力地存钱,我称它为Fuck You基金,如果拥有这笔钱,当有什么意外发生,有人强迫你或者辞退你,你就可以对他们说Fuck You

因为你积累不了第一桶金,就没法跨越阶级。穷人也买奢侈品,富人也买奢侈品,刘銮雄这种人,他老婆一次就花千万,但是,他的财富增殖速度已经远远超过了他的花费速度。

被消费主义毁掉的年轻人:财富,不是赚多少,而是存多少

有储蓄的人才有选择权,行为经济学家塞德希尔·穆来纳森和心理学家埃尔德·沙菲尔在长期研究贫穷后,得出的重要结论。他们将自己的研究写成了一本书——《稀缺》。

稀缺,会让人只关注紧急事件忽视重要事件,会让人习惯性透支未来,会导致人做每一个决定都要反复权衡,占用过多认知资源,甚至会导致大脑认知能力下降。

如果你只赚钱,而没有储蓄,那么你一直处于一种稀缺的状态中,所以你必须被迫作出短择财务自由不是你想买什么买什么,而是你可以决定这笔钱买还是不买以及是否能为梦想支付代价。比如财富积累换取的房子车子或者考证费用、旅游费用等大笔支出,如果我们过着「精致穷」的生活,就没办法随时能拿出大笔储蓄做自己想做的事,你是愿意被资本控制,还是愿意积累资本,是被消费主义洗脑、被金钱奴役,还是成为财富的驾驭者。

这完全取决于,你存了多少钱,在这个全民电商的时代,拒绝消费主义洗脑,拒绝提前消费,才是年轻人保护自己的唯一方式。自由,需要很多节制为代价。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ud0K_ndgbuWSO6CbimJX_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