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维钢:中年最大的危机是社交封闭

从鲁迅笔下的闰土,到现实中逐渐失去灵气的中年人,万维钢老师提出了一个关键命题:终身学习。在碎片化时代,保持灵气并非遥不可及的梦想,而是需要我们持续喂给大脑新鲜的知识,充分利用社交圈的力量,这不仅是为了积累知识,更是为了在各种挑战中让思维充满活力。

让我们和这篇文章一起,揭开年龄与智慧的秘密,拒绝成为“麻木的闰土”。

来源:《万维钢·精英日课6》

作者:万维钢

你注意到没有,社会对老年人的评价正在变得越来越负面。以前一提老年人都是被尊敬的对象,都是充满智慧的、慈祥和善的形象,有大事必须请老人家拿个主意。现在自媒体视野中的老年人往往是拙劣骗局的受害者,是不讲公德、无理取闹的人,而且还不听劝。
有人认为这一代人本来素质就不高,现在只是“坏人变老了”。但我想更大的可能性是每一代人老了都变得有些不堪,只是以前没有自媒体报道而已。如果你敢承认变老的不仅仅是身体机能,是人的认知能力也在退化,那就是他们不是坏,只是老。
从某一年开始,你将拒绝使用最新的技术,你只想要“经典”的服务和支付方式。你的思想会变得保守,你整天谈论养生,你喜欢转发阴谋论。你慢慢地对生活琐事也不敢做主,希望什么都给你安排好,什么都不变。大多数人都会如此,只是这样的事迹不值得记录,直到自媒体出现……
当然,不是所有人都会如此。有些人就是老当益壮,思维强度甚至工作效率都不比年轻人差。而且他们比以前的自己更有见识,连思想都更新锐。他们是当仁不让的话事人,走进哪个房间都立即成为焦点。
作为一个中年人,我感到这个前景特别可怕。我们都被传送带拉着往前走,而前方只有两条路:大部分人在走向失能,少部分人在变成超人。简直就是曾国藩说的不为圣贤便为禽兽。
所有球员都会退役,其中只有少数人转型为教练和官员继续影响比赛。每个科研团队都是一两个老年带领一大群中青年。那其余的老年呢?他们在另一条路上。
可是这两拨老人原本是一个团队的啊。从中年到老年,到底发生了什么呢?
如果你坚持到中年才开始耗尽灵气,你已经是社会进步的案例。鲁迅小说《故乡》里的闰土可是才四十来岁,就已经从少年时那个充满灵气的、“无穷无尽的希奇的事”的输出者,变得“像一个木偶人了”。
麻木很早就已发生。你观察一下身边的某些中年人。跟年轻人相比,他们的价值观已经焊死,他们谈论的话题越来越单一,他们的思维模式高度可预测。有什么新东西出来,他们总是用自己固定的那一套观念去理解 —— 如果实在理解不了,就宣布这东西是危害社会的异端,不值得理解。
在成长和安全之间,他们坚决选安全。他们身上不但没有朝气,而且没有灵气。

鲁迅把闰土的麻木归咎于社会,“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 —— 可是现代中年人也可以说自己是负重前行。收入只有这么多,上有老下有小都在指望你拿钱。工作压力又大,又有年轻人在竞争。身体机能在下降,真有点干不动……就好像是登山一样,有的人是轻装上阵,有的人是背负着好几个沉重的包袱,他们掉队难道不是正常的吗?

这个说法,没有科学依据。

现实是那些保留了灵气的中年人比麻木中年人更“忙碌”,而不是更清闲。他们要处理的事物更复杂而不是更简单,他们背的包袱更重。

一直到老年,大脑都是可塑的。我们专栏早就讲过中年人大脑的特点 。中年大脑有两方面的性能是下降的。一个是计算速度,也就是所谓「流体智力」,比如下围棋、做数学题这些事情,你到中年再练就太晚了。另一个是注意力不容易长时间集中,中年人确实爱分心。

但中年大脑的优势大于劣势。像模式识别、空间想像力、逻辑推理能力,这些能力不但没有下降,而且还上升了。而且中年人积累了大量知识,「晶体智力」是我们的特长。尤其中年人控制情绪的能力越来越好,办事稳稳当当,主打一个可靠。

并不是所有中年人都变成了闰土。鲁迅小时候似乎还没有闰土灵,可却是越老越犀利。

那迅哥儿和闰土,到底是如何拉开差距的呢?

我认为「坏人变老」模型和「负重登山」模型都不对。这里我提出一个模型,大概可以叫「喂料不足」。简单说,是社会在一直进步,知识一直在更新,而闰土没有吃到足够多的训练素材。

小学生把中学生视为大人,中学生把大学生视为榜样,研究生把教授视为神明。如果你能保持学习速度,你就是可以每过几年就让自己刮目相看。可为什么有些45岁的人不如25岁的人?因为他们的知识停留在自己25岁那一年,而那一年的社会知识水平不如这一年。你不必退步,你停下就是落后。

有研究表明,人到了老年会更愿意依赖自己年轻时代——更具体的说是18岁左右的时候——形成的刻板印象处理问题,不再做复杂的思考,更愿意把问题给简单化、标签化。如果你18岁时生活在一个讲种族主义的社会,你有可能一生都是个种族主义者。哪怕现在的年轻人已经不那么想了,你还是会那么想。

人想停在自己的年轻时代可能是因为年轻时代的问题已经解决了。我的生活还不错,我有一份体面工作,我的经验足够,所以我对世界的探索已经结束。现在这些连手机支付都搞不明白的老年人,年轻时候何尝不是独当一面的能手呢?

尤其过去绝大多数工作岗位不需要持续学习。下面这张图描写了1960到2002年间,美国的工作岗位对不同技能的需求 ——

社会对那些例行公事的、程序化的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需求都在减少,而对非程序化的脑力劳动、特别是需要跟人互动的技能需求越来越大。我相信中国也是这个趋势,但是我没有数据。

这也就是说,1980年上班的年轻人,主要从事的是程序化工作。他们只要按照上级指令、用固定的流程做事就行。他们还有啥可学的?然而今天的社会已经不是那样的社会了。

好消息是我们有理由相信今天的年轻人将来老了也不至于太笨,坏消息是喂料不足是个普遍现象。哪怕是非程序化工作,大部分人也只需要凭经验应付。你不会有太强的学习动力,你的头脑会变得封闭。

现在人人都爱说“开放”,咱们最好先说明白什么叫「开放的头脑」。不是说允许中国地铁用英语报站名就叫开放。

心理学家有个标准化的「积极开放式思维(Actively Open-minded Thinking, AOT)」测试,用来评估人的头脑开放程度。这个测试最关键的就是看你是否允许新事物改变你的旧观念。

也就是说你有没有贝叶斯精神:新的证据出来了,你的信念能不能做出相应的改变。如果事实跟你的信仰冲突,你是回避事实还是重新考虑你的信仰?

年轻人无所谓,信念还没有固化,可以被事实修正。但是随着年龄增长,人们越来越不愿意改变。下图中这个研究 [4] 表明,积极开放思维得分随着年龄一直在下降。

特别是在40岁和70岁,有两次剧烈的下降,正好一次是中年一次是老年。

这可能跟认知能力老化有关。比如中年人注意力难以集中的话,对新东西可能就看不太懂,也就懒得改变观点。但我们还是要强调个体之间的差异。

各种研究表明受教育程度越高的人,开放头脑得分就越高,也越能坚持终身学习,他们的思想不容易封闭。健康状况、爱不爱锻炼也很重要,另外整个社会的风气,以及有没有方便的学习渠道,这些都有关系。

但我调研发现,影响学习动力最重要的一个因素,是社交圈。

2019年,有9个在南极考察站生活了14个月的科考队员,回来接受了德国科学家的测试 [5]。这14个月的封闭生活改变了他们的大脑。他们海马体上的齿状回(dentate gyrus)—— 这个脑区主要负责形成新的记忆 —— 平均缩小了7%。他们的智力测验成绩和空间距离感都下降了,他们的注意力也不像以前那么容易集中。

长期在一个与世隔绝的环境里生活,对大脑很不利。你缺少新鲜的互动,你的信息输入太少,你喂料不足。哪怕你号称是在那里做“科学考察”。

然而很多中年人就是在走向与世隔绝。年轻人因为上学和上班,总在认识新人,会有很多朋友。人到中年的普遍趋势是不再愿意认识新人。你会更愿意把时间花在家人、老朋友和老同学身上。这些熟人的问题是他们知道的信息你也早就知道。你们在共同的舒适区里玩耍。

慢慢地,连这些熟人也会离开你。有一项中国的研究 [6],考察广东省6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发现他们是因为社交圈封闭而处于身陷「信息茧房」的状态。研究者用下面这张图描写了信息茧房的运作过程 ——

孩子已经离开家了,老人大部分时候只跟很少的人接触,于是迷上短视频,寻求情绪价值。短视频的推荐算法是专门推给你*喜欢*看的东西 —— 而不是你*应该*看的东西。而你喜欢看的是你熟悉的东西,于是信息茧房。

然而短视频提供的是虚幻的社交,那并不能解除孤独感。就好像吸毒一样:特别想吸,但是吸了又感到空虚。短视频让老人更孤独,乃至于抑郁。解决方法是家人多给点亲情陪伴,减少孤独感。

美国的数据 [7] 是45岁以上的人有超过三分之一感到孤独;65岁以上的人中甚至有将近四分之一,不仅是孤独,而且是跟社会隔绝(socially isolated)。社会隔绝会让老年痴呆症的风险增加50%,心脏病的风险增加29%。

他们也是更封闭、更固执、更不愿意继续学习的人。

有些精神世界丰富的人宁可选择独处,那不叫孤独。有孤独感才叫孤独。人到中年很难有动力主动去学什么新东西,但只要你有个丰富多彩的社交圈,跟各个年龄段的人打交道,你潜移默化就能跟上社会进步的节奏。

我们专栏讲过到八九十岁还脑力充沛的「超级老年人」[8],他们有个特别不一般的共同点是「社交蝴蝶」:他们就算退休了也要继续工作,哪怕是去社区做志愿者,哪怕是多参加休闲活动。他们没有从社会退出。

这要求你始终有一股积极主动的劲头。那些接受“岁数大了脑子就不好使”这种刻板印象的人学习动力就低,那些有积极主动人格的人学习动力就高 [9]。终身学习者都是主动找事儿做,主动承担责任,主动冒险,主动社交。

最后我们重读一遍《故乡》中鲁迅先生的话:

「我又不愿意他们……都如我的辛苦展转而生活,也不愿意他们都如闰土的辛苦麻木而生活,也不愿意都如别人的辛苦恣睢而生活。他们应该有*新的*生活,为我们所未经生活过的。」

转自:  https://mp.weixin.qq.com/s/fbSnJBlaQK-S7XWvCuqkxA

有些高管确实连猪都能胜任

 

这两天某大厂的那个公关高管的网络言论大家都看到了吧,咱们叫她静静,不然容易被投诉删帖。

其实如果混过几天大厂,就知道这些东西是属于一种大家都不说的明规则,本身就是这样运转的。你可以不忿,但是它就是那样转的。就跟我们社会的贫富差距一样,现实就在那里,能不能想得开是你的事。

但是问题在于,这些话如果让一个抖音霸总人设女主播来聊,确实没啥问题,甚至可以加入“三句话让一个男人为她花了一万八”。

但是如果一个大厂高管来讲,听众不自觉就觉得这位高管所在的企业是不是多少有点毛病。这对于企业来说作用就是负的,更搞笑的是,这个高管还是负责企业形象的。

而且大家知道吧,现在短视频已经有了明确的派系,比较基础的有扭屁股、擦边、做饭、解说电影、键政财经等领域,复杂点的有扮丑耍武术,或者研究中医弘扬国学的,表演网吧挂壁的。还有几个小众派系,往“语言暴力”方向发展的,主打的就是一个虐心,顺便搞传销。

比如教你怎么做渣男渣女,目的就是拿捏;

还有炫富显摆将来准备带货的,不仅豪宅豪车是租的,连儿女都是租的;

还有一支就是上古流传下来的,主打一个嘲讽和侮辱性拉满,站在总裁的高度对下边疯狂输出,又虐心又无可奈何。

这类内容非常诛心,每句话都在侮辱基层人民,并且最大的优点是让你说不出来话。你同意我说的,那我就是对的;你不同意,那是因为你虚,玻璃心太脆弱,扛不住我这火热的总裁语录,活该赚不到钱。

有些人本来是不同意的,但是一想到不同意就得承认自己不行,反而鼓起掌来。不要觉得这些东西很low,事实上抖音有几个超级头部博主早就已经财务自由了。

你如果买了他们的课,想去学赚钱,进去之后发现他们教你怎么营造成功人设,然后用那些语不惊人死不休的霸总话术镇住观众,进一步忽悠他们买课学习致富,观众买了课,你就赚到了钱。当然了,现阶段你买了导师的课,导师先富了起来。

听说这次的女总裁之前也拜师这个派系的早先大佬,那个大佬因为之前火力太猛,已经被平台销号了,然后转入二线训练新人,据说也财务自由了,毕竟静静这样的真总裁都来报班,财务状况差不了。

所以说这次这位静静的霸总小视频,你不能说她表达的不对或者不懂流量,毕竟她的话术早已是开宗立派,已经被不少人证实确实有效。

如果她是给自己做IP,可能这么说确实挺吸流量,毕竟红黑流量都是流量,有人关注,不管是红是黑都不是坏事。网络红人最担心的事不是被骂,而是被遗忘。

但静静代表的不是她自己,而是公司,作为公司PR头目,却宣传这种语言暴力,多少有点让公司下不来台。

一般来讲,正常公司为了表达“我们跟这种货色不是一伙的,我们没那么low”,都会开除静静,跟这种人做切割,尤其有些公司名声本来就不太好。好像现在已经离职了,大家了解大厂就知道,那种地方进去费劲,各种流程走一两个月,离职也费劲,这次算秒批,求仁得仁。可见领导也意识到了这事毒性不小。

有时候你会纳闷这种蠢人是怎么爬上去的,不过参加工作久了,慢慢也就习惯了,你会发现很多傻子不但混的不错,而且风生水起。

我大学刚毕业到现在,整体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觉得那些混在高位的人好牛逼,一辈子也赶不上他们。

第二个阶段觉得那些人中,绝大部分都是一群运气好的废物,连条狗都能胜任。

第三个阶段意识到其实他们更类似一种反向的“木桶原理”,有一块板特别长,其他的也就那样。

那些爬到高位的,肯定是比正常人要聪明一些。毕竟咱们天天目睹各种谣言横行,很多老骗子冠冕堂皇一直行骗,但是依旧有那么多信众,可见大部分人的见识都没法看,更离谱的是生长在互联网时代,连个搜索引擎都不会用。

但是那些生居高位的人并没有强到遥不可及,反而有很多比他们优秀的多的人,怎么都爬不上去。

总体来讲,上位者分为三类:

资源型;

向上管理型;

向下管理型。

资源型最不需要说。

我们知道,企业的生命线就是订单。产能可以扩,员工可以临时招,实在是爆单了,甚至可以去同行那里调货。最可怕的就是没订单,那样很快就完蛋了。

所以很多企业都会招聘大量的二代进入自己的组织,好吃好喝给养着,主要是为了他们能拉来单子。卢麒元一直在炮轰那些金融机构,他们招了大量的有背景的二代,疯狂给自己拉资源。

还有很多大公司,他们的客户经理,也是那种高薪雇的背景深厚手眼通天的人。别的客户经理维持客户主打的就是个跪舔,这种资源型的反过来了,客户得让着他们。

这里有个问题,这些资源多的为啥还要去上班?直接吃资源不就行了?

这个话题太敏感,不方便多说,只说一句吧,资源有个套现过程,很多时候你没法把它直接换钱。你还真得去什么地方去上班,把手里的资源通过企业卖出去,企业再给你分钱。

向上管理,就是让领导满意,做领导的心腹。

举个例子大家就知道了,我们知道,乾隆是一个五流诗人,写出来的东西狗屁不通,但是又能做到坚持写。每天写,一生写了四万首打油诗,跟身边有几个马屁精坚持激励有关。

你想想啊,你在朋友圈发了个“我这一生如履薄冰,我会走到对岸吗”,你的朋友们从此叫你“薄冰哥”,你是不是这辈子也不想再发朋友圈了?

但是如果周围的人都夸你好诗,不仅好,还准确说出了具体什么位置别出心裁,体现了作者宽大的胸怀和远见卓识。你可能心态就不一样了,今后坚持写,并且写完之后找马屁精讨论,乐在其中,持续的正反馈让你根本停不下来。

你觉得这也太low了吧,这个真不是,毕竟有句话不是说嘛,自称对马屁无感的人,大概率是从没被人拍过。

慢慢就形成了小圈子,对,权力小圈子有时候搭建过程比大家想象的要随意的多。

而且现实里很多时候领导面对一个问题,并不是做题家眼里那样,这个世界每个问题有唯一的解。一般选中一个方向往下走就行了,一边走,一边会自然而然地搜集信息,通过新信息不断调整,一般都能出结果。

很多时候最危险的事,就是领导投入大量资源后,慢慢陷入了自我怀疑,倒在了黎明前。这也是为啥再牛逼的人,身边都有几个马屁精来给自己做心理疏导。

此外还有个重要的事,就是一个小团体里,得有个“恶人”。领导不方便说的难听话,他来说;领导不方便干的缺德事,他来做。必要的时候,领导还可以数落他几句,但是领导和自己的马屁精互相心里有默契:好人领导做,好诗领导写,其他坏事都是坏逼马屁精干的。

所以一般来讲,每个组织里都有一个人,所有人都讨厌这货,领导甚至公开也指责他,但是就是混的很好,这种人,一般就是那种善于向上管理的。

这种人最重要的一个素质,就是不要随便去干实事,因为技能点都用来跟领导做朋友,真做点啥很容易暴露自己是脑残。

你说这样折腾会不会组织慢慢越混越挫?

看情况。

一般来讲,几个人影响不了组织的生命力,上升的时候啥都风生水起。但是组织和生命体一样,也是个积累废物、并且逐步衰老的过程。最明显的就是恒某大,前些年到处有文章在说管理层有多牛逼,到了这两年又有无数爆料他们管理层腐败不堪,都是一群生活作风不良的阿谀奉承之徒。

同一伙人,既能创造奇迹,又能挖个大坑。

每个组织爬到一定程度,可能之前的生存策略不再适应新时代,或者积累了大量的垃圾,慢慢开始走下坡路。

接下来我们聊“向下管理”。

大家不知道听说过一件事没有,说很多组织里,大家最烦的其实不是各种二代,而是那些凤凰男。

道理也不复杂,二代们往往是有资源的。他们并不是那么怕犯错,而且对于未来的发展前景,整体是明朗的,所以也就不那么爱折腾人。而且二代们往往家境优裕,有点好处不那么发疯似的往自己那里捞,倾向于分给大家。

反过来讲,那些出身比较低的费尽心思爬到某个位置上,他们对风险是极度敏感的,生怕走错一步万劫不复。他们会把手头的资源发挥到极限,对手底下的人往往非常苛刻,会把上边传递下来的压力都加倍传递给基层。

现实里复杂的多,我见过那种出身很好,但是对基层严重缺乏共情。也见过那种勤勤恳恳,把所有事都往自己身上揽的。但是整体来说,没有退路的人会激进一些。

从公司发展角度来讲,当然是希望雇佣大量的没啥背景的“铁血管理者”,尽量使劲去压榨基层。

毕竟在企业那里,员工的诉求和企业的诉求有些是重合的,比如双方都希望员工能成长,成长起来承担更多工作,赚更多钱。

但是有些完全是冲突的,比如企业都知道每个员工在自己这里只是个过渡,将来迟早是要分道扬镳的,所以尽可能榨出最多的价值才是王道。员工干一段时间之后就没啥提升空间了,工作变成了纯粹的枯燥重复,但是公司希望大家能忍受极致的枯燥。这就需要基层管理者使劲给压力,英语世界里也有一个词来描述这种状态,就叫“Push”。

一般来讲,每个组织的管理层都会把这几种人给凑齐,给领导做心理疏通、帮领导做恶人干缺德事的马屁精,还有专门压榨下边人的监工,最重要的,还有那些带着资源能给组织输血的婆罗门。

普通人一般接触到的,就是监工们,这些人在有些厂子里叫“PL”或“PM”,有时候也叫“总监”或“项目经理”,在流水线上叫“拉长”,甚至可以说,每个公司的精华都在这个位置

再往上的管理者,普通人接触的就少了,其实了解了之后,确实有一些很厉害的狠角色,但是绝大部分时候符合“二八定律”,有80%的人挺离谱,绝大部分人爬上去确实是靠运气而不是实力。

这也是为啥很多大型企业早期骨干后来都成了公司高管,那些人一般整体素质远远低于后来组织壮大之后招聘进来的人。那些高管晚几年去面试,可能连简历筛选都过不去。

但是就是因为加入的早,离权力核心较近,并且摊上了好时候,善于向上或者向下管理,给自己打下了一席之地。这个思路甚至可以进一步扩展下,很多00后觉得职场天梯特别难,也不是因为他们素质差,恰好相反,他们比之前的人优秀的多,但是进入社会的时机不太好。

用一个前辈说过的话,绝大部分领域都是“民工行业”,哪怕那些光鲜亮丽的不成样的,本质也是民工行业,技术含量没那个高。只是有人搭上了顺车,而其他人没有。

转自微信公众号:九边

 

转自: https://mp.weixin.qq.com/s/29VbGp7hlfZP4L-7GP9igA

他长大后去坐牢了, 没有逆袭

对普通人来说,选择一条主流的生活方式,就是对自己利益最大化的选择。

作者:晏凌羊;转自:公众号“晏凌羊“( ID:qiushan08)

有个热帖,讲的大概是一位女教师去乡下支教,看到有的男学生像“侠客”。
比如,考试前一天去沙漠骑摩托,考完试后就游荡去拉萨,见了人就跟人家喝大酒……
 
最后,博主得出的结论是:人生不是只有一种活法。
 
我没转,但作为一个从农村里硬爬出来的人,我想谈点我的看法。
这样的男生,在我成长之路上见过太多了,有比我大几届的,有和我同届的,还有比我小的。
 
学生时代,他们读不进去书,蔑视权威、离经叛道,惊起尖叫无数,一副“爱谁谁”的样子,看起来很酷。但是,他们当中绝大多数人,我说的是“绝大多数”,最后却走向了一条自我放逐和毁灭的路。而且,对周围人杀伤力极大。
 

我亲舅舅,上学时玩吉他、追小虎队,经常逃课去徒步,从来不把世俗的功利性标准放在眼里。
 
后来呢?他因为抢劫又遇上严打,入狱四年半。出狱后娶了我舅妈。然后,他发现自己承担不了生活的重量,开始酗酒、赌博,开启了打老婆、打小孩、打父母的家暴之路……
最后众叛亲离,45岁暴尸街头。

我同学的哥哥,曾经是我们小学里最靓的仔,跳霹雳舞、芭蕾舞一绝。
别的男孩子为穿紧身芭蕾裤而羞涩,怕引人笑话,他完全不放在眼里;上小学就抽烟、追求刚毕业来学校教美术的女老师,一时被奉为传奇。
 
后来呢?他没考上初中,就出去打工。有点钱就拿去看世界,我们还不知道火车长啥样的时候,他已经去过北京、上海。
 
再之后,他做了建筑工人,回家娶了老婆,又成为了赌鬼和家暴狂,还是好吃懒做那种……田地里的活儿都是老婆干,还把老婆卖农产品换来的孩子的学费钱,全部赌光。
 
我表弟,上学时候看起来也跟故事中的那个男同学一样。那时候,他长得帅又爱干净、会打扮,打篮球、玩游戏机都很溜,吸引一批女孩子的注意。实际上,他花的都是农民父母从牙缝里省出来的钱。
 
上学时候,他经常逃课,高考后落榜,填志愿时第一志愿是清华。他很能喝,靠喝酒交到一帮同样爱喝酒的朋友,说要跟这帮人合伙做生意,忽悠来了一些钱出去考察。最远去到了乌兰巴托,回来说自己是全村第一个出国的人。回国后,生意没搞起来,钱却花光了。
 
这中间,当然也没少见义勇为。比如,曾经救起一个落水儿童,接受那户人家的“顶礼膜拜”。
 
后来呢?他娶了个很能干但出生于孤儿家庭的老婆。婚后几年开始不做事,“低端的活儿看不起,高端的活儿干不了”。
 
现在,父母六十多岁了,还靠打工那点微薄的收入养着他。他老婆因为忍受不了这个长期好吃懒做的丈夫而闹离婚;他女儿因为从小没得到过太多父亲的关爱,对他怨念颇深……
 
这类“坏男生”,我真是见太多了……
到了中年,他们大多好手好脚,但宁肯在家里啃父母、啃老婆都不肯出去工作,“本事小,但在家里脾气大”。到了中年,还活得像个人的,很少。
如果哪天我真的活不下去了,但我身体健康的话,我还是能俯得下身子去做“吉祥三保”:保安、保洁、保姆,并且奋力成为“三保”中的佼佼者。
 
而他们不愿意去干这些工作,说是怕周围人的眼光,怕被哥们儿看不起。
如果这种说辞为真,那我觉得还是智商问题。你那么在乎八竿子打不着的周围人、哥们儿的眼光,就不在乎能养活整个家庭的你老婆的眼光?活在这个世界上,你到底应该讨好谁、在乎谁的感受,你还不明白?
 
好吃懒做的人,不说人品了,绝大多数智商就不过关。年轻时候不好好学习,到社会上没有猛练一门技艺,又不肯承担家庭责任,也是智商不过关。
 
我还见过这样一个“坏男生”:上初中时,他从来不好好学习,拿父母给的饭钱去打游戏,考试时遇到不会做的题目,直接在试卷上画红叉叉。他的父母也是,只要听他说“去同学家里了”,就不再过问他是否回家过夜。
 
那所初中的校长真的是一个非常负责任、把学校当家的校长,学校里申请到一点经费,他恨不能把它全部花在学生头上。他经常拿自己的工资出来,去资助学校里的贫困学生;他也努力地拉拔差生,希望他们哪天能意识到读书的重要性,把心收到学习上来。在好学生和好家长中间,他非常受爱戴,只可惜,不到五十岁就因为脑溢血去世了……
 
他去世前几个小时,到学校进行晚自习巡查,发现有几个男生不在座位上,这其中就包括那个“坏男生”。一问,说是跑去湖边游泳了。校长听闻,急得跳脚,担心这几个男生的安全。毕竟那时候湖边黑灯瞎火的,而且他也不知道,这几个男生到底会不会游泳。大半夜的,他一个人打着电筒、骑上摩托车去湖边找他们,找了几个小时,湖边连个鬼影都没有。
回到学校,已经是晚上十点多。后来问周边小卖部的人才得知,那几个学生原本是要去湖边游泳,但后来看到学校外面的游戏厅,就临时改了主意,打游戏去了。他跑到游戏厅,把这几个男生都揪了出来,送回宿舍。自己回到家时,已经十二点了。回到家里,他觉得有点累,就打了一盆水泡脚。这一泡,他就歪倒在床上,再也没醒过来。家人把他送去医院时,已经救不回来了。
他去世的消息传开,全校师生和家长心痛不已,去他们家吊唁的人络绎不绝。他下葬那天,收到的花圈从家门口一直摆到了大街上……很多农民自己家里没多少钱,但还是凑出钱来买花圈,表达对他去世的哀痛。
 
有的人比较嘴碎,就跟那个“坏男生”说:“要不是因为你们,他可能也不会死。”当然了,从科学的角度来说,“校长找了他们大半夜”跟“校长突发脑溢血去世”之间,并没有很强的因果联系,这么说话是不对的。
 
但是,令人气愤的,是那个“坏男生”的反应。其他几个和他一起出去打游戏的男生,都因为校长去世而感到有点内疚,唯独他,理直气壮地怼了回去:“是他自己愿意去找的!我逼他了吗?他活该!”这话一出,就真的惹众怒了。
 
校长作古很多年后,我打听了下这位“坏男生”的近况:因参与黑社会犯罪,在扫黑除恶斗争中被抓。
那帮跟他一起去打游戏的男孩中,也有一个比较成器的,受校长的感化改邪归正、努力学习,最后考上了中专。毕业后,做着一份普通的工作、娶了老婆养了娃,努力养活了一个家。
 

我觉得,那位女教师之所以会讴歌男学生那种“侠客”精神,是因为她并没有长长久久地呆在农村,没有看到这些故事的后续。
 
她只是厌烦城市里人人都在追求“豪宅豪车好收入”的功利性竞争,进而想象出了农村侠客的浪漫图景,并将自己对生活的某种向往,投射到了他们身上。
 
可是,这种想象是不符合现实的。我就问一个简单的问题:这些“侠客”走天涯的背后,钱从何来?是谁在为他们的“侠客行”买单?他们的任性背后,又有多少父母、妻子、儿女的血泪?
这些所谓的“侠客”,搞不好就是社会最大的不稳定因素,轻则祸害家庭,重则为害社会。
 
我们都在抱怨内卷的人生,抱怨人与人之间比拼个没完没了,抱怨这个世界关于“见世面”的衡量标准很单一。但是,男学生的这种“任性”,真不值得美化和讴歌。
 
衡量你对另外一种生活是否向往的唯一标准是:让你们身份互换,你是否愿意?你在城市里生活,拿着白领的工资,过着朝九晚五的生活,然后去问一个生活在贫困地区的农民:“你愿意和我互换人生吗?”人家也许会举双手双脚同意,而你就未必了。
人活在这个世界上,从出生就能感知到生活的质量,所不同的是,有人尝试着背负起这份重量,并在成长过程中,一点点将其变轻。
比如,一早就知道自己能获得这份求学机会非常不容易,抓住一切机会努力学习、成长,继而改变自己和家人的命运。而有的人则选择逃避这种重量,然后,把自己该承担的那一份,撂挑子给别人。
 
比如,年轻时候不学习、不赚钱、不攒钱,天天想着要出去“见世面”,视世俗标准为粪土,老了让身边所有人为他的任性买单。
我是无论如何,都没法跟后者共情的,我的成长经历,也决定了我始终没法为包裹在文艺外壳下的叙事感到浪漫。
 
安分守己的人生,很值得鄙视吗?离经叛道的人生,又那么值得神往吗?世界是由离经叛道的人“引领”的,但却是由安分守己的大多数“创造”的。
 
离经叛道的人,一类对社会有极强建设力,另一类有极强的破坏力。比尔盖茨退学、创造了微软;韩寒退学,靠写作突出重围……但是,这些人都是凤毛麟角。
 
绝大多数中途退学的人,最后都混成了“街溜子”,只能靠嫖娼、赌博、吸毒、家暴、啃老等低级发泄,解决内心的冲突。聪明人、能逆袭的人在人群中占的比例很小,这是常识。
 
社会稳定,靠的就是安分守己的人,靠的就是每一个肯对自我和家庭负责的人。对普通人来说,选择一条主流的生活方式,就是对自己利益最大化的选择。
 
 

转自: 晏凌羊(qiushan08)

我想,我可能低估了开餐馆的难度

今天的分享开始之前,我想先问你一个问题:
假如你今天失业了,决定不再求职,而是回老家创业。那么,你会选择做点什么?
很多人的第一反应,可能都是开个餐馆,开个便利店。因为它们看起来更“容易”。
就拿餐馆来说。租个店面,招几个员工,买点食材,直接就能开干。能有什么难度?
看上去,真的特别特别容易,容易到几乎人人都以为自己能做到。
以至于近两年经济增速放缓后,很多人的第一反应都是“回老家开个饭店”。
但其实,一旦你的目的是想“做好”,经营一家餐饮品牌的难度,会大到我们这些外行人难以想象。
为了进一步探究这个问题,前段时间,我把巴奴毛肚火锅的创始人杜中兵请到了刘润进化者栏目,向他深入地请教餐饮行业的方方面面。
巴奴毛肚火锅是我非常喜欢的品牌,几年前我在郑州第一次吃到,就觉得“真的是太好吃了”,从此成为巴奴的忠实用户。
而它并不是近几年才冒出来的“网红品牌”,2001年就成立了。23年下来,巴奴也只开了113家门店,在速生速灭的餐饮行业里,并不算多。
据我所知,杜中兵还是国内最早一批提出“产品主义”概念的餐饮从业者。他和巴奴在产品上的投入和执着,令人敬佩。
今天,我就把杜中兵的回答,结合我的感悟分享给你,希望对你有所启发。
掺假
我问杜中兵,餐饮行业的“难”,它具体体现在什么地方?
杜中兵说,开好一家饭店的那些道理,说起来都真的特别简单:
安全、好吃、新鲜、服务好。
还有别的吗?没了,真的没了。还能有什么大道理?
但凡事就怕“做好”二字,并且餐饮行业的“做好”,永远没有“一劳永逸”的时刻。
那些问题,就像一把把利剑,时刻悬在头顶,不能有一丝松懈。
我说,有点太抽象了,能不能举个例子。
杜中兵说,比如:掺假。
花椒、羊肉、毛肚、菠菜,这些都是最普通的食材,在市场上就能直接采购到,根本没什么难处,绝大部分饭店也都是这么做的。
要求高一些,想买到好的食材,也不难。只要肯花钱,哪有买不到的好食材?
但是当你对食材的要求变高时,掺假问题就一定会如影随形。
以花椒为例,巴奴用的是四川茂县花椒,虽然比普通花椒贵上不少,但用它炒制火锅底料时的口感,是其它花椒根本无法比拟的。

四川茂县花椒
不过,贵,并不是最大的问题。最大的问题就是“掺假”。
一小袋花椒拿来检验,几百颗,品质如何很好分辨。
但每次采购,那可是上千斤花椒,摞起来装满好几辆卡车。
1000斤茂县花椒里,掺上150斤便宜的、品质差的花椒,混在一起卖给你,怎么分辨?几乎没法分辨。
再比如羊肉,过去内蒙古的羊都是天然放养羊,但后来,当地为了提高效率、减少生态压力,饲料羊的比例开始逐渐增高。
屠宰过后,天然羊和饲料羊从外观上看,都是羊肉,根本没法区分,只有吃到嘴里才能吃出区别。
于是,就一定会有羊贩子将饲料羊混在天然羊里一起屠宰,以天然羊的价格出售。
这种情况,你管不管?
杜中兵说,一桌两桌,客人吃不出来。或许你就觉得,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也没事。
但是,只要你的目标是“做好”,那就一定要管。
可是,说得轻巧,怎么管?
一开始,巴奴采用的方法是“多抽查,多派人盯着”。
但最好的食材,本身就具有高溢价。不同等级的食材, 甚至能差出几倍的价格。
这意味着“掺假”这件事,利益实在太大。并且越好的食材,掺假的利益动机越高。
靠监督,那就是在“用有限的精力,去对抗无限的贪婪”,根本不可能看得住。
管、管不到;看,看不住。这还能怎么办?
太难了,真的太难了。
最终,巴奴想到了一个办法:深入源头,找到那些符合巴奴价值观的、能长期合作的供应商,并和他们进行超长期的利益绑定。
比如羊肉,巴奴会绕过羊贩子,通过内蒙古当地的合作社,直接向牧民订购天然羊。
比如花椒,一方面通过主动召开供应商大会,向供应商传达巴奴的理念。另一方面通过事后追责,一旦发现不诚信的供应商,立刻换掉。
杜中兵说,在这个过程里,价值观契合的重要性,甚至要高于价格。
光靠主动筛选也不够,一旦选定了靠谱的供应商,还要靠长期的利益绑定,让供应商的利益与品牌商尽可能一致。
比如,花椒、羊肉毕竟是农牧产品,最终的产量,受自然条件影响极大。
如果牧民遭遇天灾,或者花椒减产,巴奴会给牧民以补贴,以及用更高的价格收购花椒的方式,确保在灾年里,也不会让这些长期合作的供应商吃亏。
就这样,一方面,筛选出的供应商,从价值观上就深刻认同“这个事儿不能干”。
另一方面,用利益绑定,让供应商纯粹从个人利益出发,也能意识到“这么干了会有经济损失”。
这样,合作才能长期、稳定的进行下去。掺假的问题,才能得到抑制。
你看,表面上看,食材采购只是一个性价比问题。
但一旦你想“做好”,这就变成了一个项目管理问题。
你必须用有效的流程,去对抗人性的幽暗。
你说这件事,难不难?
新鲜
我问杜中兵,还有哪些难题,是我们这些不从事餐饮行业的人,根本无法想象的?能不能再举一个例子?
杜中兵说,再比如,新鲜。
自己做饭时候,做到新鲜特别特别容易。
小时候妈妈每天早上去菜市场,买的都是刚摘的菜、刚杀的鱼、刚宰的牛,新鲜极了。
并且,一次就买一天的量,根本没有变质风险。
但是,当这件事拿到餐饮行业中时,就完全不一样了。
杜中兵说,过去我们吃火锅,对时令蔬菜很熟悉,对各种冻肉、冻丸子也很熟悉。
但是对“鲜品”这件事,大家是极度不熟悉的。似乎很少在火锅店里见到“鲜品”的毛肚、鸭肠、鸭血。
为什么?因为做到它需要极高的成本、研发能力与供应链管理能力。
巴奴的新鲜能做到什么程度?在我第一次吃巴奴时,就对它的两道招牌菜印象深刻。
第一道叫“井水黄豆芽”。
黄豆芽我们都很熟悉,拿一把黄豆用清水一泡,就能发出一大把。火锅店里放在盘子上,就能直接端上来。
这么简单的食材,还能怎么新鲜?
巴奴的黄豆芽,让我眼前一亮,它是一根根插在一个下面全是小孔的小筐里的。
为什么这么做?因为这些豆芽,是直接运用活体水培技术,就在这个筐里“长出来”的。
上菜时,就连着这个筐,一起上给顾客,客人吃的时候,自己一根根把豆芽“摘下来”,然后直接扔进锅里。
换句话说,客人涮的,是10秒钟前刚刚摘下来的豆芽。对新鲜的追求,就到了这种程度。

井水黄豆芽
第二道叫“鲜鸭血”。
一般我们对火锅鸭血的印象,都是固体状、暗红色的“熟鸭血”。
但巴奴的鸭血,是鲜红色的“鲜鸭血”。是在屠宰场收集到鸭血后,运到另一个车间进行处理,再全程0-4°冷链,直接发货到门店。

鲜鸭血
只要你吃过一次就能明白,这两者的口感,确实完全不是一个等级上的鲜美。
杜中兵说,在刚刚研发出鲜鸭血时,国内根本没有鲜鸭血相关的行业标准,更找不到具有资质的生产厂家。
所以在2016年时,这道广受顾客好评的招牌菜,一度因为缺乏相关标准,被监管部门要求下架过。
后来,是巴奴主动运用自己中央厨房的管理经验,去帮助供应商完善卫生标准,并推动在当地监管部门申请相关许可证。
最终,才让鲜鸭血正式成为一道被品牌、消费者、监管部门都认可的菜品。
你看,表面上看,让食材“新鲜”,只是一个库存管理问题。
但一旦你想“做好”,这就变成了一个农业问题、一个工业问题、一个研发问题。
你必须深入到产业源头,探索出如何运用各种行业的前沿技术,做到前人没有做到过的“新鲜”。
你说这件事,难不难?
中央厨房

我接着问杜中兵,这确实是令人叹为观止的新鲜,巴奴究竟是怎么做到的?
杜中兵说,答案其实只有三个词:中央厨房、花钱、老板真的想。
先看第一个词:中央厨房。
技术上的实现手法,是建中央厨房,目前巴奴在全中国有4座中央厨房。
通过中央厨房,向全国门店统一配送食材,以确保品质的新鲜和稳定。
但也因为巴奴的食材大多是鲜品,需要全程冷链运送,同时保质期极短,比如鲜鸭血,保质期只有3天。
什么概念?从这只鸭子被杀,到端上你的餐桌,全程不能超过3天,不然就会变质。
也就是说,从生产,到中央厨房处理调配,再运到门店,留给门店的销售时间,大部分时候都只有1天。
当天卖不掉,第二天就只能销毁。
所以,杜中兵说,餐饮行业里有中央厨房的品牌,通常是“三天一配”。
但巴奴的要求,是强制“一天一配”。
也就是说,每天100多家巴奴门店里的食材,全部是当天早上从这4家中央厨房中运来。
为什么要这样?杜中兵说,他希望通过这种方式,倒逼每家门店摸清自己的运营规律。
每天、每道菜到底需要多少的量,必须能够预估的足够清楚。
在他看来,只有做到了“一天一配”,在“新鲜”这件事上,才算做到了足够好。
我接着问,很多品牌都在建中央厨房,巴奴这个中央厨房难在哪呢?
这就要说到第二个词:花钱。
沈帅波老师在他的得到课程《跟巴奴学供应链打造》中,曾说过一个让我有些令人惊讶的数字:
通常餐饮业一家中央厨房的投资额,在1000万人民币左右。但巴奴在郑州的中央厨房,花了1.5亿人民币。
1000万到1.5亿,15倍的差距。

巴奴的中央厨房
为什么这么贵?杜中兵说,因为这件事上,真的没有什么秘诀,就是花钱。
好的食材要砸钱、好的研发人员要砸钱、好的质量管理流程要花钱。
新鲜、好吃这件事,做到很难,是因为做到很贵。
下一个问题随之而来:一个一百家门店出头的品牌,为什么不把资金放在门店扩张上,而是巨资花在中央厨房建设上?
杜中兵说,这就要说到第三个词了:老板真的想。
什么叫“老板真的想”?就是老板是不是从心里真的认为,这件事是一定要做的,必须要做的,打一点马虎都不行的?
首先,一定要老板真的认同。
其次,他要说服公司上下全部都认同。
然后,他要让所有供应商全都认同。
最后,要把这种价值观告诉顾客,让顾客长期监督,倒逼整个团队时刻不忘。
沈帅波老师还说过一个故事:有一次杜中兵在检查产品时,居然问负责豆芽的同事,为什么豆芽的长度不是一样的?
沈帅波当时非常震惊,我也很震惊,天啊,豆芽的长度一模一样?真的要严格到这个程度?是不是有点太吹毛求疵了?
不过杜中兵的道理是,活体水培的豆芽,直到上桌的那一刻都在一直长。如果不注意,根长的太长了,就会让顾客塞牙。
他说,如果你没有吃过普通豆芽,和活体水培豆芽的差距,就根本不可能意识到这些细微体感的区别。
杜中兵说,为什么要这么严?因为所有标准的源头,都是“老板是不是真的想做到”。
一旦老板懈怠了、那口气松了,整个团队的那口气就都散了。
杜中兵说,他在公司内部经常对伙伴们说一句话:
如果你打心里认同你是最好的餐厅,那最好的食材就是你的,别人抢也抢不走。
你看,表面上看,中央厨房是一个纯技术问题。
但一旦你想“做好”,这就变成了一个烧钱问题、一个价值观问题。
你是不是真的愿意为了你认为对的事情,大笔资金砸下去,并且日复一日的坚持?
你说这件事,难不难?
特色
每次和人聊到巴奴时,总有一个绕不开的话题:巴奴与海底捞的关系。
在巴奴门店的门头上,写着这样两句话:
服务不过度,样样都讲究。
服务不是巴奴的特色,菌汤和毛肚才是。
巴奴的门头
很多人第一次去巴奴,包括我在内,看到这句话,都会会心一笑:
你在说谁呢?
你倒是说说,谁服务过度了?是不是在暗指海底捞?
于是,我接着问杜中兵,这句标语背后,有怎样的故事?为什么要在门头写这样一句话?和海底捞有没有关系?
杜中兵非常坦诚,他说,在巴奴不断摸索品牌定位的过程中,确实受了海底捞的很大影响。
2008年左右,已经在河南安阳经营巴奴好几年的杜中兵,当时的“梦想”,只是有一天能把火锅店开到省会郑州。
于是,他带着团队到郑州去考察,第一次走进了那家叫“海底捞”的门店。
一进大门,杜中兵就感觉“被震住了”。
海底捞的那种氛围、那种服务态度、服务员脸上洋溢的热情,一切都是他理想中的样子。
杜中兵说,那天他在海底捞门店里整整待了4个小时,看到最后,甚至有点沮丧。
为什么会沮丧?
因为他在想,既然海底捞都做的这样好了,我还能有机会吗?我还有必要继续做火锅吗?
那天回来后,杜中兵觉得,服务真的很重要,一定要搞好服务。于是处处开始学海底捞。
海底捞送免费水果,巴奴也送免费水果。
海底捞送免费皮筋眼镜布,巴奴也送免费皮筋眼镜布。
海底捞舞面,巴奴也舞面。
到最后,除了做美甲、擦皮鞋这些没学,海底捞的所有服务项目,巴奴几乎全部都学去了。
就这么学了好几年,最终发现,海底捞的那些长处,根本学不来。
杜中兵感慨,真就像那本畅销书的书名那样:海底捞,你学不会。
到这里,杜中兵才发现,他或许走错了路。
对于海底捞这样已经形成规模效应的行业巨头,想学习海底捞的长处,在长处上击败巨头。已经不是“歧路”,简直是在走向“死路”。
那该怎么办?杜中兵开始大量和多次来巴奴的消费者访谈,一个个深挖,他们究竟是为什么来巴奴?
最终,一位顾客的话,像闪电一样击中了杜中兵:
来吃巴奴,不是因为你们家的服务好,而是因为你们家的菌汤好喝、毛肚好吃。
杜中兵感慨说,那一刻他知道了一件事:
很多时候,顾客其实比你自己还了解你自己。
后来,在一些咨询顾问的帮助与梳理下,杜中兵将“服务不是巴奴的特色,菌汤和毛肚才是”这句话,挂在了自己的门头上。
他说,一开始,对这件事还有一些“抗拒”。
他心想,我一家服务业品牌,门头上写着“服务不是我的特色”,这真的能行?真的不会把客户吓走?
但杜中兵说,最终效果,向他证明了一切。
从这句话真正挂上门头的那一天起,整个品牌上下,就有了一种“势不可挡”的感觉。
不仅消费者喜欢,觉得“我确实就是冲着你这一口菌汤而来”。
更重要的是,一下子,团队上下都清楚了自己要做什么,该给客户提供什么样的价值、宝贵的战略资源该用在哪些地方。
如今,从商业理论的角度,我们知道,这种选择叫“差异化战略”,是波特提出的三种竞争战略之一,通常是行业内的后来者,在挑战行业巨头时采用的方法。
但杜中兵说,巴奴的战略,不是事前设计出来的。而是先做了很多年,再事后梳理出来的。
你看,表面上看,做品牌的逻辑是“先找准定位,再集中发力”。
但实际经营过程中,经常是做着做着,连你自己都迷失了自己的优势是什么。
需要不断从客户利益出发,去反思、梳理、反求诸己。
你说这件事,难不难?
服务
访谈的最后,我问杜中兵,虽然你说服务不是巴奴的特色,但我还是想问问你,巴奴是怎么管理服务人员的?
杜中兵说,如果用一句话总结,那就是“用爱激发爱、用责任创造信任”。
为什么要用爱和责任,而不是用流程和规范?
杜中兵说,因为服务行业直接接触消费者,在这一两个小时的吃饭过程里,可能遇到的情况,几乎是无穷无尽的。
有消费者心情不好来吃火锅,吃着吃着突然嚎啕大哭,你怎么办?要不要安慰?怎么安慰?
有消费者带着孩子来吃火锅,小朋友在满是热锅的餐厅里上蹿下跳,家长都不管,你管不管?你怎么管?
有消费者说我是你们家十年老客户了,但今天这顿实在太难吃了,我要免单。你怎么回复?
你永远不可能用一张清单,列出所有可能遇到的问题,然后要求伙伴按照清单回答。
一位服务伙伴,不一定能把顾客拉进来吃饭,但是他有100种办法,可以把顾客赶走。
所以,杜中兵说,餐饮行业的管理,只能是发自真心的对员工好。
只有对员工好,员工才能发自真心的对顾客好。
怎么对员工好?杜中兵说,就举一个例子:巴奴员工的伙食。
在巴奴的每家门店,都是有专门的厨师为员工做员工餐的。
并且,员工吃到的所有食材,都和顾客吃的一样,是从中央厨房配送而来。
并且,门店伙伴每月都要给做员工餐的厨师打分,只要有10%的伙伴不满意,总部就会考虑换掉这位厨师。
杜中兵说,在巴奴的定位里,做员工餐的厨师其实是一位管理者,你是要用自己的厨艺,管理住门店伙伴的心。
听完以后,我真是长叹一口气,我觉得餐饮行业的管理水平,其实要远远高过许多500强企业。
大公司的很多动作,一件事和哪些人确认,找哪位领导签字,都可以流程化。你只需要管理“过程”。
但餐饮行业,就像杜中兵所说,情况千变万化,你不可能管理过程。
那怎么办?
无法管理过程,那就只能管理人心。
你看,表面上看,这只是一个单纯的管理学问题。
但一旦你想“做好”,这就变成了一个“心理学”问题。
如何用自己的行为,去真正激发人们心底里的“善意”。
你说这件事,难不难?
 
前段时间,看到了营销专家小马宋老师说的一段话:
有些行业看上去很难,做起来却很简单,比如咨询行业。
有些行业看上去很简单,做起来却很难,比如餐饮行业。
小马宋老师做营销咨询、我做战略咨询,说起来算半个同行。所以我看着特别有感触。
我觉得他说的,特别对。
咨询行业的“难”,主要在前期的知识与方法论积累。
一旦这个过程建立,咨询其实就是运用知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这个角度来说,咨询行业真的很简单。
但餐饮行业呢?相信你看完这篇文章,已经能有所感触。
和杜中兵聊完,我还有一句话,从心底里喷涌而出:
幸好当初选了咨询这个“简单”的行业,假如选了餐饮,没准现在已经倾家荡产了。
每一个行业,都有其难处。每一项看起来的“容易”,背后都有想象不到的“麻烦”。
就拿餐饮行业来说,马马虎虎的做,开一家夫妻老婆土菜馆,或许不算太难。
但一旦你想开一家真正好的餐饮品牌,难度真的是超乎想象。
作为外行,我们特别容易犯的一个错误是:
觉得只有自己身处红海,其它行业全部都是蓝海。
其实,那只是因为我们了解的还不够,对这个世界的认识,还不够全面。
感谢杜中兵的分享。
也祝你,能对这个复杂世界,拥有一双洞察之眼

*文章为杜中兵独立观点,仅供参考。

观点 / 杜中兵 主笔 / 歌平  编辑 / 二蔓  版面 / 黄静              

这是刘润公众号的第2240篇原创文章

转自: 刘润 https://mp.weixin.qq.com/s/QA3X90zJ78yBtlvFunRC7Q

这些耳熟能详的诗歌,很多人只知上句,不知下句

来源:诗词世界

“有缘千里来相会””不爱江山爱美人””百无一用是书生””一寸光阴一寸金””今朝有酒今朝醉””满城尽带黄金甲””可怜天下父母心”……

 

这些耳熟能详的句子,你是否知道它们的前后句是什么?又是出自哪些诗词呢?

01 励学篇

宋·赵恒

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

安居不用架高堂,书中自有黄金屋。

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

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

男儿欲遂平生志,五经勤向窗前读。

02 集杭州俗语诗

清·黄增

色不迷人人自迷,情人眼里出西施。
有缘千里来相会三笑徒然当一痴。

03 题桃花扇传奇

清·陈于王

玉树歌残迹已陈,南朝宫殿柳条新。

福王少小风流惯,不爱江山爱美人。

 

 

04 杂感

清·黄景仁

仙佛茫茫两未成,只知独夜不平鸣。

风蓬飘尽悲歌气,泥絮沾来薄幸名。

十有九人堪白眼,百无一用是书生。

莫因诗卷愁成谶,春鸟秋虫自作声。

 

05 夜坐·其二

清·龚自珍

沉沉心事北南东,一睨人材海内空。
壮岁始参周史席,髫年惜堕晋贤风。
功高拜将成仙外,才尽回肠荡气中。
万一禅关砉然破,美人如玉剑如虹。

 

06 白鹿洞二首·其一

唐·王贞白

读书不觉已春深,一寸光阴一寸金。

不是道人来引笑,周情孔思正追寻。

 

07 竹枝词二首·其一

宋·黄庭坚

浮云一百八盘萦,落日四十八渡明。
鬼门关外莫言远,四海一家皆弟兄。

 

08 自遣

唐·罗隐

得即高歌失即休,多愁多恨亦悠悠。
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来明日愁。

 

09 己亥岁·其一

唐·曹松

泽国江山入战图,生民何计乐樵苏。

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

 

10 自嘲

宋·陶谷

官职须由生处有,才能不管用时无。

堪笑翰林陶学士,年年依样画葫芦。

 

11 不第后赋菊

唐·黄巢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12 赠去婢

唐·崔郊

公子王孙逐后尘,绿珠垂泪滴罗巾。

侯门一入深似海,从此萧郎是路人。

 

13 绝句

宋·夏元鼎

崆峒访道至湘湖,万卷诗书看转愚。

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

 

14 祝母寿诗

清·慈禧

世间爹妈情最真,泪血溶入儿女身。

殚竭心力终为子,可怜天下父母心!

15 入京

明·于谦

手帕蘑菇及线香,本资民用反为殃。

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闾阎话短长。

 

16 书扇示门人

宋·范仲淹

一排青山景色幽,前人田地后人收。

后人收得休欢喜,还有收人在后头。

17 登科后

唐·孟郊

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18 宝剑记

明·李开先

欲送登高千里目,愁云低锁衡阳路。

鱼书不至雁无凭,几番欲作悲秋赋。

回首西山日又斜,天涯孤客真难度。

男儿有泪不轻弹,只是未到伤心处。

 

19 闻乐天授江州司马

唐·元稹 

残灯无焰影幢幢,此夕闻君谪九江。
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

 

20 花月痕·第十五回诗

清·魏子安

多情自古空余恨,好梦由来最易醒。 
岂是拈花难解脱,可怜飞絮太飘零。 
香巢乍结鸳鸯社,新句犹书翡翠屏。 
不为别离肠已断,泪痕也满旧衫青。

21 浪淘沙·借问江潮与海水

唐·白居易

借问江潮与海水,何似君情与妾心?
相恨不如潮有信,相思始觉海非深。

 

22 代悲白头翁

唐·刘希夷

洛阳城东桃李花,飞来飞去落谁家?
洛阳女儿惜颜色,坐见落花长叹息。
今年花落颜色改,明年花开复谁在?
已见松柏摧为薪,更闻桑田变成海。
古人无复洛城东,今人还对落花风。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寄言全盛红颜子,应怜半死白头翁。
此翁白头真可怜,伊昔红颜美少年。
公子王孙芳树下,清歌妙舞落花前。
光禄池台文锦绣,将军楼阁画神仙。
一朝卧病无相识,三春行乐在谁边?
宛转蛾眉能几时?须臾鹤发乱如丝。
但看古来歌舞地,唯有黄昏鸟雀悲。

 

23 论诗五首·其二

清·赵翼

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24 冬夜读书示子聿

宋·陆游

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25 花非花

唐·白居易

花非花,雾非雾,

夜半来,天明去。

来如春梦几多时?

去似朝云无觅处。

 

26 狱中题壁

清·谭嗣同

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27 贾生

唐·李商隐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28 曲江二首

唐·杜甫

一片花飞减却春,风飘万点正愁人。

且看欲尽花经眼,莫厌伤多酒入唇。

江上小堂巢翡翠,花边高冢卧麒麟。

细推物理须行乐,何用浮名绊此身。

朝回日日典春衣,每日江头尽醉归。

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

传语风光共流转,暂时相赏莫相违。

 

29 病起书怀

宋·陆游

病骨支离纱帽宽,孤臣万里客江干。

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

天地神灵扶庙社,京华父老望和銮。

出师一表通今古,夜半挑灯更细看。

 

30 金缕衣

唐·杜秋娘

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

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

 

31 洗儿

宋·苏轼

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
惟愿孩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

 

32 山园小梅

宋·林逋

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

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共金樽。

 

33 春日

宋·朱熹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34  儿女团圆

元·杨文奎

人无千日好,花无百日红。

早时不算计,过后一场空。

 35 劝学诗

唐·颜真卿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36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唐·刘长卿

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37 浪淘沙·其八

唐·刘禹锡

莫道谗言如浪深,莫道迁客似沙沉。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

 

 38 终南别业

唐·王维

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

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编校:曾子芙;审核:丁鹏;核发:霍俊明

转自: https://mp.weixin.qq.com/s/btWUypcDqMBQpttUBXGpH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