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疫情接近触底,过渡期将至

5月10日,Nature Medicine在线发表了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余宏杰教授团队的一项建模研究成果(该研究于今年3月提交)。该项研究认为:

 

在没有非药物干预(NPI)的情况下,如果中国在2022年3月出现20名Omicron感染者,那么在6个月模拟期内,预计出现:1.122亿感染者,510万住院患者,270万ICU患者,导致约155万人病亡。ICU床位需求高峰期(100万)将达到现有ICU床位总量的15.6倍,且ICU床位短缺期将持续44天。上述研究结论有多项假设前提,其中包括:此期间需每天实现500万剂灭活疫苗接种;90%完成疫苗接种人群会在6个月内接受加强针。(这两项假设前提至今也未实现,也就是说,上述研究结论其实是偏于乐观的)此外,对可能发生的医疗挤兑而出现的次生灾害,该研究也未涉及。

 

该项研究还认为,在采取疫苗接种、抗病毒治疗或NPI(包括隔离、出行限制等)单一干预措施时,都无法将病亡人数降至流感水平或避免ICU挤兑。只有同时采取上述三项干预措施,才不会出现医疗资源耗竭或ICU挤兑的情况。

 

丁香园主要译文见:复旦公卫研究:对于中国 Omicron 流行情况的建模预测》;全文见: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91-022-01855-7

上述研究成果的团队成员来自: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上海市重大传染病和生物安全研究院、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印第安纳大学公共卫生学院,以及复旦大学华山医院感染科。

这份中美联合研究成果的重要性被投资机构快速识别,路透社在5月11日进行了报道:研究:中国若舍弃清零政策恐面临逾150万死亡病例

看到这份研究,很是感慨。因为在整个2022年4月,“清零”与“共存”一直争执不断,在部分关键地区,防疫共识的达成十分曲折。大流行病的处置并非单纯的医学问题,需要采取公共管控措施,而这类措施的有效施行很大程度上有赖于社会共识的达成。如果出自上海团队的上述研究报告,在3月份时就经过细致讨论且令当地民众知晓,或许很多人就不会一开始持有放开的心态,也不至于网络舆论在最初就撕裂成两派;网络舆论也可以更聚焦于管控时出现的种种问题,而不是持续质疑是否应当放开。

这种网络舆论撕裂后果的严重性更体现在,即便曾经支持放开的人今天内心只能不情愿的承认上述研究结论的存在,他们也难有一个良好的心态去寻求下一步的共识。公众争论与批判习惯形成之后,冷静的思考与讨论就会持续褪色。今天,许多人打着小平的旗号,成为了“不争论”的对立面。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在过去一个月要花许多时间写作上海疫情的原因所在:不希望这种网络撕裂的状态像病毒一样,从一个城市向其他城市蔓延。唯其如此,才能使网络舆论更聚焦于真正的问题,去加以解决。

我们在4月初提出了应当以“防疫四要素”(疫苗有效性、疫苗接种率、有效药品储备和病床数量)作为判断防疫策略是否应当转变的根据(清零还是躺平珍惜用巨大防疫成本换来的宝贵时间窗口,这与国家防疫机构后来的判断与表述基本保持一致。稍加思考就可得知,病床(尤其是ICU病床)数量提升的障碍并不在于硬件,而在于培养医护人士需要足够的时间。在这项条件难以短期改善时,只能在疫苗接种和有效药物储备方面下功夫。

上海疫情已经接近触底,北京等城市的疫情管控也将趋于常态化。一些投资者已经嗅到不同的味道。投资者盼望官方像新加坡那样能够明确给出一个逐步放开的时间表。理智的人都知道今天的管控其实是在为“防疫四要素”的达成争取时间,而能否放开最终是一个综合判断的结果,像上述上海团队那样的研究分析,一直都会有专业人士去做。

 

我不认为官方此时能够明确给出一个放开的时间表。如果我们足够关心业内的讨论,对病毒变异的专业争论仍然存在,只是总体偏于乐观。寄希望于官方明确疫苗或者药物储备达到某一个确定的量级后,突然宣布放开,这是不现实的。防疫条件与医疗资源承受度的判断肯定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但这并不代表完全没有判断的指针。

 

在病毒变异不会更糟的前提下,关注疫苗有效性、接种率和有效药物储备仍然是最重要的。针对Omicron的特点,疫苗方面主要需要观察老年人(也是基础病的主要群体)的接种率情况。60岁以上老年人全程接种达到85%应该是一个重要指标,加强针接种达到80%可能是下一个重要指标。根据国家卫健委数据,截至5月6日,60岁以上老年人全程接种达到81.67%,加强针接种达到61.48%。加强针80%的目标有望在半年内实现。后续需要更细致考虑不同区域的问题,建议尽快开始定期披露各省、市60岁以上老年人(包括分年龄段)的接种数据

 

但这不代表特定接种率的达成是一个必要前提,因为:1、病毒变异仍在发生,比Omicron传播速度高25%以上的变异株正在一些国家的主要流行毒株;2、在人口基数非常大的前提下,哪怕只有很小比例的老年人未能完成接种,总人数也不会少。上述两个原因的存在,意味着快速防疫策略被突破的可能性仍是存在的。这就是许多投资者经常问及的是否有Plan B的问题。这个问题其实与有效药物的储备直接关联。

针对可能发展成重症的感染者,有效药物在当前而言主要是paxlovid,主要功能是降低重症率、缩短转阴时间,今后可能还会出现其他药物。中国老年人口占比已经达到18.7%。考虑到中国医疗资源不均衡和病床数量不足,在疫苗尽可能接种的前提下,有效药物的储备达到总人口的10%应当是一个比较理想的数字,药物是对病床数量和病床利用率的有效弥补。目前药物储备主要是受限于产能,价格因素和便捷可及的问题最终应该都能解决。

 

相较而言,目前疫苗接种率提升的时间判断是比较清晰的,药物储备可及性尚待明确。当前防疫决策背后的专业争论,将在上述两个问题明确后,逐渐消解。就此而言,我们可以将从目前开始,至上述目标达成的期间视为“过渡期”。尽管官方并没有公布这个“过渡期”,但它事实上是存在的。

过渡期最为重要的工作是完善现有防疫策略,在为疫苗接种和药物储备争取时间的同时,尽快恢复整个国家的经济社会运转。可能的主要措施包括:

1、核酸检测常态化,提高核酸检测的可及性和检测效率。

2、以省为单位,实现省内防疫措施的统一要求和结果互任,促进省内有序流动。为此需要先在信息收集和信息互任方面实现数据系统的省内统一。

3、对于跨省流动,首先应当统一各省风险判断标准,在核酸常态化的基础上,实现有序流动。

4、对物流行业做特别对待,实现端到端的闭环管理和对物流人员的常态化管理,最大程度保障全国物流的畅通。

相信各省的具体措施会陆续公布,后续主要是执行问题。

最近一些投资机构开始分析核酸常态化的成本,测算的数据总体都是偏大的。在核酸检测常态化后,检测费用仍然有很大的下调空间,混检将占很大比例。如果能够实现防疫数据系统的省内统一,事实上会大幅节省各城市的开支。

上述措施的施行,在很大程度上会促进恢复经济与社会的流动性,将限制措施降低到尽可能小的状态,这将为后续防疫策略的调整打下坚实的基础。

就此而言,投资与市场的判断应当趋于越来越明晰,而不是相反。

以上。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jb4cwafKCoesY-IatFMwIQ

脑力工作者的3种休息方式

来源 | YouCore
      (ID:YouCore)
作者 | 王世民

预计阅读时间:7分钟

对于脑力工作者而言,疲劳感并非来自身体的酸痛,而是精神上的过度消耗、压抑,以及大脑与身体状态的不协调。感觉到累了,是出门运动一下、在家里打个盹、还是看电影换换脑子更有效?这可能取决于你的疲劳感来源。

刚毕业参加工作时,每当工作一段时间觉得累了后,就喜欢浏览网页新闻。

心里想着的是,刷5分钟新闻,休息下再工作,精力更好。

但实际的画风却是,刷了50分钟新闻还不愿意停,更糟糕的是,我发现不但精力没恢复,我反而累得更不愿意工作了,大脑和眼睛都累。

这种亏吃多了后,我就改了一种休息方式。

以后工作再觉得累,我就不再刷新闻了,而是闭目养神,如果是周末,我甚至会到床上躺着睡一会儿。

你别说,这个休息方式确实比刷新闻要好些,至少眼睛不累了。

但一个新的问题是,每当我醒来后,总觉得有些晕晕沉沉的,要隔挺长一段时间才能再进入工作状态。

而且,有时睡多了,晚上就睡不着了,反而影响了第二天的精力。

看到这两种休息方式都不理想,我痛定思痛,专门研究了下应该如何休息。

最多人推荐的是运动。

我试了下,确实有时效果很好,本来觉得很累,眼皮沉重、两腿灌了铅似的,但挣扎着去跑上30分后,精神反而更好了,不但一点不困了,而且还有一种身轻如燕的感觉。

但这种方式,也有效果不好的时候,有时我运动完后,反而会觉着累,不愿意做任何复杂有挑战的工作。

而且,这种休息方式的门槛有点高,我没法在上班期间换上运动服去运动几圈,只有早上上班前,或晚上下班后才有条件,但我最累最想休息的时间段,却是上班期间。

还有人推荐了其它方法,说要换着用脑,比如你做数学累了,就可以看一会哲学书,哲学书看累了就再看一会文学书。

据说,卢梭和鲁迅都是这么做的。

我也试了,但对我真没效果。构思一份报告觉得很累后,我这时是看不下任何需要动脑的书的,只有小说还行。但看小说,就跟我浏览新闻一样了,大脑和眼睛都更累。

一圈试下来,似乎没有一种休息方法,可以全面解决脑力工作者累的问题。

如果看到这儿,你有了跟我一样的想法,恭喜你,你已经抓住问题的关键了!

对于脑力劳动者来说,确实没有一种放任四海皆准,而且包治百病的休息方式。

最佳的休息方式,是以上各种方法的组合,在合适的时候选择合适的方法。

  01  

脑力劳动者累的本质

脑力劳动者和体力劳动者工作久了都会累,但两者的累大不相同。

体力劳动者累的本质,是因为身体肌肉的高强度运动,在体内产生了大量酸性物质引起的累。

这个时候,如果建议体力劳动者再通过运动来休息,那就是雪上加霜了,对体力劳动者来说,躺下来静养和睡觉,是最佳的休息方式。

脑力劳动者的累,相较于体力劳动者,类型和原因都更多些,主要可分为三类:

1、大脑皮层极度兴奋,而身体却处于低兴奋状态的累

这种累的场景,主要是我们长时间在做大脑持续活跃,但身体却相对静止的工作。

比如,连续一天,赶场参加了四五个会;一个上午,不间断地在回复不同人的消息等。

这种累,大脑很想继续工作,但身体却因为运动不足,供不上大脑所需的糖份和血氧。

2、意志力使用过度,实在无法再继续的累

这种累的场景,主要是我们强迫自己去做自己不乐意做的事,或控制自己的各种冲动。

比如,很不喜欢做总结,但年终报告不得不写,于是开始前的各种畏难,动笔后的各种纠结,以及截止日越来越近的恐慌,让你觉得疲惫不堪。

这种累,来自于意志力资源被严重消耗,导致无法再做其它任何需要意志力控制的事。

这就是自我损耗理论的发现:个体执行自我控制和调节的过程,也是自我损耗的过程,且个体某个阶段的自我损耗,会降低下一个阶段的自我控制和调节能力,并导致后续自我控制和调节的失败。

3、长时间重复,大脑由兴奋转为抑制的累

这种累的场景,主要是我们长时间重复同样的工作。

比如,连续三个小时复制粘贴素材内容;连续一个上午核对各个文档里的错别字等。

这种累,主要是大脑皮层的疲劳。

长时间重复同样的工作,大脑皮层参加工作的细胞受到频繁的刺激,会产生强烈的兴奋。

但到一定程度时,兴奋便会转为抑制,如果继续工作下去,这种抑制过程就会加强而导致疲劳。

如果这时继续重复工作下去,疲劳就会积聚,就跟体力劳动导致的肌肉疲劳积聚一样,导致“过度疲劳”,从而危害到身体正常的机能。

正是因为脑力劳动累的原因更多元,因此单一的方法才会时而有效、时而无效。

针对脑力劳动的累,我们只有对症下药才会有效。

 

  02  
解决身体低兴奋的累

针对第一种累——大脑皮层极度兴奋,而身体却处于低兴奋状态——无论是浏览新闻、换脑看其它内容,还是睡眠,都无法解决。

因为这些休息方式,身体依然处于低兴奋状态,无法给大脑提供足够的养分。

解决这种大脑皮层兴奋、身体低兴奋状态的最佳方式,就是运动,特别是有氧运动。

比如,跑步、游泳、越野滑雪,长距离划船,骑单车等等运动。

这些运动到了一定强度后,身体会产生一种被称之为内啡肽(又称脑内啡)的激素。

这个激素可是一个好东西,它能跟吗啡、鸦片剂一样,让我们的大脑产生愉悦的感觉。这就是为何,有氧运动成为习惯后,会上瘾的原因,像习惯了跑步的人,一段时间不跑就全身不自在。

内啡肽除了能让我们产生愉悦的感觉,更重要的是,它还有调节体温、扩张心血管、加大呼吸等生理功能。

这些生理功能,对缓解大脑极度兴奋、身体低兴奋的累,可太有帮助了。

运动后,体温升高,身体的新陈代谢就会加快,能带走疲劳感;心血管扩张和呼吸加大,血液里携带的氧气量增加,能给大脑提供更多血氧,支撑大脑的持续兴奋状态。

我一般是晚上18点左右跑步,跑完后,不但白天一天工作的疲劳一扫而空,还能再支撑晚上几个小时的高效率的工作。

  03  
解决意志力使用过度的累

如果你之前看过脑力工作者如何休息的文章,你可能会发现,绝大多数文章,都对打盹、睡眠持抨击态度。

这些文章,会提倡你少做被动式休闲,也就是不需要什么技巧或专注力的活动,比如刷新闻、看电影、睡觉之类的。

同时,提倡你多做主动式休闲,也就是需要动些脑筋、花些心思、用心投入才能享受到乐趣的活动,比如运动、读书等。

这就是没有意识到,脑力劳动者的累是由多种原因造成的,从而一刀切地建议了一种,自认为可以包治百病的方法。

对于身体低兴奋的累,确实被动式休闲没啥效果,甚至越歇越累;但对于意志力使用过度的累,被动式休闲的休息方式,特别是睡眠,却非常有用。

因为,根据自我损耗理论认为:

  • 一个人的心理能量(意志力)是有限的,短期内,只能进行有限次数的自我控制。

  • 所有的执行功能(自我控制、做出抉择、发起行为),需要的是同一种资源,一个领域的资源损耗,会减少另一领域的可用资源。

  • 自我控制的过程,就是消耗心理能量的过程,消耗后需要一段时间,才能恢复,类似于肌肉疲劳后需要休息才能恢复。

因此,你只有多多做意志力的恢复,才能在要做的事上,有足够的意志力支撑。

在意志力使用过度的情况下,如果还提倡动用意志力来强迫自己运动、读书,只会雪上加霜,而且也压根做不到。

像我每次面对畏难不想做的事情时,就会选择先打个20分钟左右的盹。

这么做了后,我就将大脑里,其它耗费意志力的事,都暂时抛到脑后了,带着恢复得满满的意志力,来攻克这个让我很畏难的事。

对我来说,睡眠效果奇好。

你也可以根据你自己的特性,选择对你恢复意志力,很有帮助的被动式休闲,比如看个电影,逛个街之类的。

 

  04  
解决长时间重复的累

长时间重复的累,是因为总是特定区域的大脑皮层的细胞参加工作,被频繁刺激后,反而由兴奋转为了抑制。

对于这种累,就需要让这部分大脑皮层暂时停止刺激。

停止刺激的方式有两种:

1、停下来

就是先歇一歇,或者睡觉、或者休闲、或者运动。

2、不停下来

就是不歇下来,继续去做其它事。

这就是卢梭和鲁迅用的方法了:转换用脑。

这种方法特别适合很珍惜时间的人。

鲁迅就特别珍惜时间,“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意挤,总还是有的”就是他老人家说的。

因此,如果你是因为做重复性的工作累了,同时又不想歇下来浪费时间,就可以多用用“转化用脑“的这种方法。

  05  
小结

累了就该歇一歇,这是我们本能的一种认知,也是我们用得最多的一种方法。

对于体力劳动的累来说,这种方法一点问题都没有。

但对于脑力劳动的累来说,就需要区别对待了:

  • 如果你的累,是因为身体低兴奋导致的,那最好别歇着了,而是挣扎着去运动运动。

  • 如果你的累,是因为意志力使用过度导致的,那你完全可以歇下来,让意志力更快地恢复。

  • 如果你的累,是因为长时间重复导致的,你歇也可以,不歇也可以的。不歇的话,就要注意转换用脑,先去做其它动脑的事,等累了再继续换。

最后,祝你早日学会休息,越歇效率越高。

-全文完-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Cn9IU9_5HXJZvQprnlHf8w

世卫呼吁转变“清零策略”?《自然·医学》:冒然放弃恐致中国155万人死亡

“动态清零”为加强疫苗接种,加快药物、疫苗的研发留出时间窗口。

撰文 | 燕小六
来源 | “医学界”公众号
当地时间5月10日,世界卫生组织(WHO)总干事谭德赛评述“清零策略”称:“新冠病毒持续进化,正在变得更具传播性,因此改变应对措施将非常重要。WHO认为,各国现在对新冠病毒有了更好的了解,也有很好的抗疫工具可以使用,可以过渡到新的战略。”
同一天,《自然·医学》Nature Medicine在线发表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等最新研究,涉及数个重要发现,或为未来防疫策略指明方向。
其结果显示,基于2022年3月我国的人群疫苗接种水平,由此形成的免疫屏障并不能有效防止奥密克戎感染高峰。如果中国不采取“动态清零”策略,奥密克戎将造成严重的新冠感染负担,导致医疗资源耗竭和重症监护(ICU)挤兑。
届时,患者对ICU的需求量将升至现有床位数的15.6倍,ICU床位紧缺将持续44天,可能导致155万人死亡。
“每个国家都应准备好制定自己的路径,从大流行病阶段过渡到地方性流行病阶段。这需要考虑当地的流行病学、疫苗接种水平、人口免疫力和卫生系统实力。”研究称,“3条腿走路”将是今后疫情防治的重点,包括普及疫苗接种,提高抗病毒治疗的可及性,以及维持非药物公卫干预(NPI)等综合措施。
世卫呼吁转变“清零策略”?《自然·医学》:冒然放弃恐致中国155万人死亡
截图来源于Nature Medicine
只靠疫苗,中国疫情会变成什么样?
前述研究是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余宏杰团队的最新建模成果。
该模型的基线情况包括6方面考量。包括2022年3月1日中国出现20例奥密克戎感染者。Rt值(Effective reproductive number,有效再生数)从模拟初期的3.9,降至疫苗接种率提升后的3.4。每天实现500万剂次灭活疫苗接种。
模型还考虑到变异株免疫逃逸,以及同源和异源疫苗接种效力等因素。以及,在基线情况下,没有NPI措施,如大规模核酸检测和出行限制,也没有抗新冠病毒治疗。
结果显示,在没有NPI干预的前提下,在6个月的模拟期内(截至2022年9月),奥密克戎会引起国内“疫情海啸”。
这预计造成全国1.122亿例有症状感染,510万人住院,270万人转入ICU,以及约160万例死亡。感染高峰发生在2022年5月至7月间。
世卫呼吁转变“清零策略”?《自然·医学》:冒然放弃恐致中国155万人死亡
2022年3月至2022年9月,在基线情景下模拟中国奥密克戎感染负担。/Nature Medicine
考虑到年龄特征和疫苗覆盖率,60岁及以上者受疫情影响最重。90%以上的ICU病例会集中在这一年龄段者中。同时,60岁及以上未接种疫苗者或占到全部死亡病例的74.7%。类似趋势在香港特区第5轮疫情中也有观察到。
研究指出,中国地域广阔,呈现高度多元化。多样性也体现在疫苗接种率、人口结构、医疗系统应对能力等方面。
考虑到这些异质,模拟结果发现不同地区的新冠疾病负担存在较大差异。在3地比较中,上海60岁及以上者的住院率、ICU率和死亡率,皆高于山东、山西。
这或与该年龄段者疫苗接种率有关。截至2022年4月15日,上海62%的60岁及以上者已完成全程接种,同年龄段38%的人打完加强针。而截至2022年3月21日,山东同年龄段者89.16%已全程接种疫苗,72.45%者打完加强针。
世卫呼吁转变“清零策略”?《自然·医学》:冒然放弃恐致中国155万人死亡
不同年龄组别的感染结局,从上到下分别为住院、ICU和死亡(中国整体、上海、山西、山东)。/Nature Medicine
研究还评估了奥密克戎流行对全国医疗系统的影响。若默认所有新冠住院患者都需要呼吸系统病床、所有重症病例都需要入住ICU,估算显示,在奥密克戎流行高峰,全国约需要157万张呼吸系统疾病病床。这低于我国现有的310万张。但ICU床位需求高峰将达到我国现有床位数的15.6倍,且床位短缺期将持续44天。
世卫呼吁转变“清零策略”?《自然·医学》:冒然放弃恐致中国155万人死亡
不同条件下,每百万人住院床位和ICU床位需求。/Nature Medicine
“新冠降至流感水平”的两个关键
下一步的防疫策略该是什么样?
余宏杰团队思考这一问题,在模型基础上,分别评估了3种防疫策略的影响:第一,推动疫苗接种,包括基于重组亚单位疫苗的异源加强,促进60岁及以上者应接尽接。第二,提升抗病毒疗法的可及性。第三,采取更严格的NPI措施。
结果表明,若老年人群应接尽接加强针,死亡人数能降低60.8%。
所有有症状者及时用上抗病毒药物,可以减少88.9%死亡。
采用全国学校停课、关闭所有工作场所等严格NPI措施,让Rt值≤2,新冠负担也会下降。
但值得注意的是,上述3种策略在单独使用的情况下,都不能将新冠死亡数降至流感水平(88000例/年),也不能避免ICU挤兑。预计届时ICU的需求峰值将是最大容量的1.7-14.8倍,床位短缺时长将持续19-48天。
“根据我们的分析,上述3个策略应协同使用。重点是提高60岁及以上者的疫苗接种率和广泛使用抗病毒疗法。”研究给出两个“达标值”:
第一,老年人疫苗接种率显著增加(97%)
第二,50%及以上的有症状感染者能用上抗病毒治疗。
研究称,达到上述标准,ICU的高峰入住率将不超过实际承载能力,新冠总死亡人数降至季节性流感相当程度。
若上述两个条件都达不到,为避免医疗系统崩溃,防疫策略或需严格依赖NPI措施,将Rt值降至2以下。相关措施包括关闭所有学校和工作场所,实施严格的社交距离等。
“要通过严格NPI措施将Rt值降至2以下,超出预测窗口(6个月)。本分析未评估相关措施的最终影响。”复旦研究称。
从长远看,改善通风、加强重症监护资源储备、研究新型高效疫苗提供持久免疫保护力,是重要措施。
中国防疫“短板”需尽快补上
前述研究自述存在一些不足。包括假设死亡率在预测期内保持不变,没有纳入各地区的抗病毒治疗数据等。
从其分析可以看到不受控的新冠疫情,将对医疗系统形成巨大威胁。就在复旦研究发布同日,《自然·医学》还发表了伦敦帝国理工学院的大型回顾性研究,也提出类似观点。
其结果显示,如果没有疫情前的地域不平等和新冠对医疗系统的挤兑,约有一半新冠死亡是可以避免的。尤其是在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国家,加大医疗设施、医疗资源和传染病防范的投资,能最大程度减少由高度传染性和致命病原体引起的全人口死亡率上升。
复旦研究还再一次揭开中国防疫的短板:增长缓慢的老年人疫苗接种率。
“奥密克戎变异株毒力下降,传播力大幅提升,预计到今年下半年,疫苗对年轻人的意义将更加有限,扭转‘战局’的关键在老年群体之中。”结合香港特区第5波疫情,病毒学专家常荣山如是告诉“医学界”。
4月29日,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国家卫健委疫情应对处置工作领导小组专家组组长梁万年表示:
我国“一老一小”疫苗接种率总体上还不够高。面对新冠肺炎疫情的反复冲击,如果采取与病毒共存的所谓“躺平“策略,医疗卫生资源将会面临严重挤兑风险,大量有基础病的患者,老年人、儿童、孕妇等人群的身体健康将会受到威胁。同时,对经济社会发展也会产生严重冲击。“动态清零”为加强疫苗接种,加快药物、疫苗的研发留出时间窗口。
资料来源:
[1]Modeling transmission of SARS-CoV-2 Omicron in China.Nature Medicine.doi.org/10.1038/s41591-022-01855-7(2021)
[2]Spatial and temporal fluctuations in COVID-19 fatality rates in Brazilian hospitals.Nature Medicine.doi.org/10.1038/s41591-022-01807-1
[3]世卫组织:全球抗疫现状不容乐观.联合国
来源:医学界
责编:郑华菊
校对:臧恒佳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I_FrntL4QvLykA2CsGSgQw

感觉上海的防疫管理 还不如浙江农村

 
过去的两个月,是浙江疫情波及范围最广的时刻。全省经历了200多起疫情。90个县级行政区中,超过70个有过疫情。
 
相比于城市,农村的防疫工作更加艰难,经常需要一整个村庄集体转移隔离。但神奇的是,浙江农村的工作井然有序,民怨也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以浙江衢州石门镇界牌村为例,半个月前让全城陷入疫情的75岁的“云香娘”,就住在这个村子里。作为封控区,界牌村100多位村民被转运集中隔离。
 
村民们很配合,就是对庄稼和鸡鸭猪牛放心不下。被转运隔离前,35户村民给干部们列了一张清单,他们需要代养:
 
4头猪、6头牛、272只鸡、50只鸭、34只鹅、6条狗和1只猫。
 
更重要的是,现在正是油菜籽脱落的季节。
 
所以,大家就看到了一幅奇特的景象,包括驻村干部周泉旺在内的干部们,穿着防护服,戴着口罩,挥着镰刀在油菜田里收割。割完油菜,还要帮村民喂鸡、养猪、放牛。
 
像周泉旺这样平日里穿着制服的公务员,每个浙江农村都有三四个。这些检察院宣讲员、副研究馆员、助理工程师,学会了给3万多只鸡喂饲料,穿着高筒雨靴放牛,还学会了调配饲料喂养圈里的猪。
 
为了让村民放心隔离,他们还会每天拍视频发给对方。
 
石门镇政府一位职员告诉社长,为了赶时间,干部们想了很多办法,还号召江山市里的公务员一起帮忙收割。
 
平时坐办公室的团市委公务员,周末开着车就来了。很多人都是第一次拿起镰刀,现学现割,干完活才回城。
 
这场下乡抗疫的人民战争,已经在全浙江农村打响。
 
4月中旬,金华婺城区白龙桥镇楼家村出现疫情,除了行动不便的老人孕妇,所有村民都转移隔离。
 
4000多套房子灯没关、门没关、猫狗没人喂,都需要留守的两个村干部来干。俩人每天要在村子里走4万多步。差不多是近30公里的路,绕着西湖走,也得走上两圈。
 
3月,余杭仁和街道因为顺丰中转站爆发了疫情。附近的永胜村2000多名村民全部集中隔离。
 
对村民朱奇汉来说,34头羊是他全部收入来源,差不多能有10万。为了让朱奇汉安心隔离,小时候养过羊的叶利强答应替他照顾饲养。叶利强是余杭仁和街道的正科长级工作督查员。
 
饲料吃完了,叶利强就联系辖区里爱心企业帮忙。等到朱奇汉集中隔离回来,羊没少一头,还多了四只羊羔。
 
除了养羊,仁和街道的干部们还要帮村民定时打开鱼塘的增氧泵,甚至有村民家里养了小金鱼的,也需要天天上门投喂。
 
宁波方桥街道的横里埭和莫家村,管控区里的后勤保障小分组帮23户村民照顾20多只鸭、30多只鸡、30多条狗以及花木。
 
在浙江做基层公务员,有本书是必须看的:
 
《母猪的产后护理》。
 
为群众解决后顾之忧,群众才会全心全意配合防疫政策。抗疫是一场战争,但也要有人情味。上海这次的疫情处理,让大家看到了基层管理的重要性。
 
社长注意到,这次浙江农村基层抗疫的中流砥柱,很多是驻村干部。
 
把县城职能部门里的公务员派驻到乡镇农村,是浙江基层治理的独创。这些驻村干部,平时和村民们联系密切,熟悉每家每户的情况。社长了解到,浙江的很多村子都有微信群,村干部也在其中。反映情况很多时候只需要直接@群主。
 
因为够熟悉,遇到疫情这种突发情况,就依然得心应手。
 
每次出现疫情,浙江的清零速度快得让人印象深刻。衢州江山的疫情,用了3天完成社会面清零。金华的情况复杂一些,清零也只用了6天。
 
浙江的抗疫,胜在基层;而基层的胜利,胜在准备充分。
 
微博上,有人说衢州江山疫情,副局长带队抗疫,在管控区的村里,就算睡觉打地铺也要留下来。
 
就在这条微博下面,一位IP地址为“上海”的网友留言写下两个字:羡慕。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peWL5NHAAwzFFHUYu08OBw

小镇做题家,不是废物

小镇做题家,不是废物

“985废物小组”出现

2011年,一则关于“寒门再难出贵子”的帖子在网上引发热议,这并非事实,随着落后地区的教育水平逐年提高,不少寒门学子在个人的努力下也考上了重点名校或其他985、211大学。

不过这虽然不支持“寒门再难出贵子”的言论,但一些从“寒门”中奋发考上985的学子却又陷入了另一重困境,成为了所谓的“985废物”或者可以称之为“小镇做题家”。

2020年5月,一个名为“985废物引进计划”的豆瓣小组悄然出现并在短时间内吸引了近10万名的网友加入其中。

这个小组里的成员大多是来自小城镇或者农村的大学生,他们通过十多年的寒窗苦读,终于经由“高考”这个相对公平的渠道实现了“鲤鱼跃龙门”。

在高考中取得成功而进入了985、211名校一事上,他们身上彰显的是励志精神,然而在进入大学后,他们却陷入了迷茫与焦虑。

十几年的应试思维、分数就是一切的观念在大学不再适用,也没有了外部师长的压力迫使自身前进。

他们也不懂如何去获取甚至不知道大学里存在的众多的信息资源、发展机会。与美国家庭的“第一代大学生”有所类似,凭借天赋与努力从混乱的社区中考入精英大学,但进入后却不懂如何与同学、教授进行交流,也不懂如何利用学校里的资源。

而不懂得利用资源,往往又驱动着这些“寒门学子”与城市同龄人之间“不平等的再生产”。

慢慢地,这些“985废物”曾拥有的“优等生”光环逐渐消失。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出生并成长在大城市的同班同学、同校学生却有着更多的兴趣好爱与特长,能够在更多样的舞台上“闪闪发光”。

这些城里优秀的同学不仅有着更优秀的英语口语、社交能力、更强的经济支持,还有着更长远的、明确的规划;在进入社会后,他们还有家庭资源的支持。

而“985废物”们,在对比城市背景同龄人的状况下,往往会滋生“除了做题什么都不会”的想法。既没有开阔的眼界、没有一开始就明确的、长远的计划,在踏入社会后也没有家庭的支持、没有长辈指点而处处碰壁。

众多难以转化的情绪时常让他们自嘲为“Five(废物)”、“小镇做题家”;“出身小城,埋头苦读,擅长应试,缺乏一定视野与资源的青年学子”就是这个群体的缩影。

于是,在这个以“分享失败故事,讨论如何脱困”为宗旨的“985废物引进计划”豆瓣小组里,数不尽的言论展现了“小镇做题家”的失败经历,借以抒发焦虑的情绪,抱团取暖、相互指引以寻求慰籍。

与60、70年代的前辈相比,这些“小镇”青年学子已然获得了更多的选择机会,接受的教育水平也大大提高,但显然,城市的学子能获得的教育资源也在增多且更为优质,城乡、地区之间的教育差异鸿沟仍存在。

可以说,这是一个努力争取教育公平的时代,但也是一个教育公平难以争取的时代。

有点小矛盾的焦虑群体

从对小镇做题家的形象刻画研究来看,他们是积极向上的一个,但同时又充满着焦虑迷茫,像是一个矛盾的综合体。

从自我画像上来看,小镇做题家拥有积极进取的正能量。

许多小镇做题家从“寒门”中经过近12年的努力学习才进入985、211大学,自身的成长史就是积极奋斗、改变命运的写照。近12年的时间也在他们身上刻下了积极奋取的精神,努力改变命运的理念一直印刻在他们心中多年。

不过,进入985、211大学后,这些在高考金榜题名中获得优越感、自豪感的小镇做题家们更多地面临着名校光环下的现实挫败感。校园里遍布着如同自己一般、甚至比自己优秀的学生,太多优秀的同龄人让他们滋生着“只会做题”、“资源与视野受限”的感慨,衍生出无法解决的迷茫与失落感。

且由于缺乏视野与资源,小镇做题家也很难在大学初期就能明确自己的人生规划。这一群体在进行个人规划时,容易短视化、片面化以及功利化。虽然有时也会关注自身的人生爱好与兴趣,但最后往往习惯用经济收入、社会地位等指标衡量自身的成功与否。

与有明确目标的城里同龄人相比,他们从一开始就失去了“先发优势”。且在感到迷茫的同时容易向社会因素所妥协,又在妥协中陷入自我怀疑。

于是,虽然怀抱着知识改变命运的想法,但在意识到“山外有山,人外有人”、受视野与资源限制后,小镇做题家就会陷入自我迷茫的阶段。

另外,在这个时代形成的“文凭社会”中,原本这些小镇做题家就想通过获得知名大学的文凭证书来获得更高地位的工作,取得更多的收入,向上流动进入更高层次的圈子。通过高考进入知名大学获得文凭,似乎就能拿到高收入、高地位的敲门砖。

但现实却是在大学生遍布的社会中,小镇做题家除了拥有基本的经济支持外,家庭能提供的文化资本、资源支持几乎为零。他们并没有强硬的家庭资源、有益的长辈指点,也难以得到理想的工作。

经过十几年的奋斗与努力似乎也追不上城市发展的步伐,与父母辈相比,只是换了一个时代与工作环境打工而已。

可以说,小镇做题家一边怀揣着拥有高文凭以获得更高收入,从而在城市中获得认同感、安全感的想法,一边又害怕“996猝死”、“中年失业”带来的恐慌与压力,最终导致的理想与现实不匹配让小镇做题家自我感觉难以掌控自己的生活与发展,引发了更大的焦虑感与无力感。

而在巨大的社会贫富差距环境中,小镇做题家群体所在家庭也大多处于相对弱势的地位,这又会进一步加剧小镇做题家的心理失衡,加剧他们的焦虑、恐慌、无力感。

社会在背后的“推力”

从时代背景来看,小镇做题家正处于一个整体向上流动的社会。然而在向上流动的过程中,包括小镇做题家在内的年轻人势必会承受巨大的压力。

如著名社会学家兰德尔·柯林斯在《文凭社会》中描述过,20世纪中期的美国人整体处于一种通过努力以改变自身阶层地位、获得富裕生活的社会氛围。在这个氛围下,“金钱至上”的观念充斥在数以万计的美国人脑海中,想要暴富获得成功的欲望无疑给当时的年轻人施加了许多压力。

但在向上流动群体数量庞大的情况下,向上流动的通道却又几乎被“堵死”,视野与资源的限制将中下层的青年群体固化在了原有阶层。

国外一纪录片——《人生七年》就彰显了社会阶层固化带来的巨大影响。

2019年,拍摄历时近55年的纪录片《人生七年》最后一季正式播出,也意味着14个不同阶层的孩子的少年、青年、中年、老年的生活历程几乎被完整地呈现在大众面前。

从他们每隔7年的成长记录中可以看到,阶层分化的影响几乎贯穿了他们的一生。

精英阶层的孩子从私立中学到顶尖大学,最后取得了成功的事业,继而给其后代又带来了优质教育资源;中产阶层的孩子则花费了许多时间在迷茫徘徊、寻找人生的意义上;而工人阶层的孩子,基本也延续了父辈生活,进入循环圈中。

当然,也有来自农村的尼克成功实现了阶层跨越,进入了顶尖大学,获得更高地位的工作。

小镇做题家,不是废物

可以看出,虽然的确会有人实现社会阶层的成功跨越,但大多数人仍停留在父辈的阶层或只是更好了一些而已。

而目前,虽然近年来我国在不断推动教育公平的实现,但已有的、难突破的社会分层固化现象难免不会打击到小镇做题家的信心。

归根到底,阶层的固化还在于小镇做题家本身视野与资源受限,难以突破限制而实现阶层流动,最后只能停留在原有阶层。

早在中国人民大学主持的《中国教育追踪调查(CEPS)》2013-2014学年基线数据中就显示了,为孩子报音乐兴趣班的城市家庭比例占据了18.05%,农村家庭仅为6.14%。

另外,大多数农业户家庭并未做过“与父母一起参观博物馆、动物园、科技馆”等事项,在文化资本上的交流与投入力度也不大。

从孩童时代起,城市家庭中的孩童能接触到的文化资本更充分,视野更开阔,目标更清晰。所以大多数小镇做题家从一开始就失去了先发优势,进入社会后,资源获取差距进一步加大,冲击了小镇做题家所做的努力,造成小镇做题家的“堕落”。

而这个时代存在的下流社会则为“废物”们的“堕落”提供了“归所”。

日本作家三浦展在《下流社会》中描述过“下流社会”的特征:收入低下,生活的热情、学习的意愿、消费的欲望等也低下,他们似乎对人生失去了信心。

国内的小镇做题家自嘲为“985废物”,又何尝不是心情低迷、信心受挫的一个写照?倘若真想成为一个废物,下流社会的存在似乎也为他们提供了“港湾”。

在自嘲中继续前行

不过,自嘲归自嘲,在“985废物引进计划”豆瓣小组里集聚的小镇做题家并非真的想成为废物,只是借以抒发郁闷、低迷的情绪,希望能找到一个解决方法,从而继续轻装前行而已。

要看到,小镇做题家自嘲背后反而是一种“良性心理防御机制”,是尝试与自己和解的一种方式。

虽然受阶层影响,小镇做题家的视野、资源并不开阔或者充足,但是他们自身努力而成的资本不一定比城里同龄人差。

近12年的应试教育虽然固化了思维,但也让他们养成了自有的学习模式,一些模式能运用到工作中,助力高效地安排时间、完成任务。

如工作中涉及到的一些项目需要按照进度规划划分为多个阶段,一些问题需要应用结构化的思维方式进行思考,这些都可以用近12年养成的思维方式来思考解决。

且通过整群抽样,一些研究表示部分小镇做题家更关注集体性价值取向与生存需求,更关注家庭与社会责任的履行,在工作中也有自己的想法,除了收入也会关注舒适度的需求。

故而小镇做题家本身并非一无可取,相反其身上有独有的、与外界资源因素无关的特质。

而且从整个社会群体来看,能从小镇走向大城市,进入985、211已然是不错的成果。

全国高等院校共3012所,而其中211大学(含985大学在内)不足150所。所以能从数百万考生中考上211、985大学已经是自身具备优秀学习能力的有力证明。

小镇做题家,不是废物

数据来源:中国网

曾经《我上了985,211,才发现自己一无所有|或者,也不能这么说》一文中述说了进入985、211后的自卑与迷茫,引发了热议。

但也要看到,在一些人眼里,即使是小镇做题家,也比他们拥有的出路要广得多,就像呼应这一篇发帖而作的另一个帖子所描述的,“能上985,211明明是一件很棒的事情”。

在如今大学生泛滥的社会,985、211毕业的学生更能接触到门槛更高、地位更高的企业。

故而与许多人相比,小镇做题家已经凭借自己的努力迈出了跨越性的一步了。在后续的向上流动中,个人的努力已很难去创造性地破坏一个稳定社会下逐步形成的整个阶层分化与固化,最终还得要依靠群体、社会的力量。

而大学、社会或政府力量能做的除了扩容——即推进更多的农村、小镇学生进入高等教育机构外,还可以关注文化资本与文化赋能方面。

很多小镇做题家除了受到不可改变的家庭原生背景限制外,其后续的长远发展也受到了文化资本与视野匮乏的影响。而缩短文化差距,增强小镇做题家的文化积累却是可以后天改变的。

不过,虽然目前的社会改革、教育改革已在致力于打造更公平的流动渠道,打破阶层流动的桎梏正在进行,但要意识到城乡融合需要一个过渡的时间,教育、文化、资源间的差距填补也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

或许,小镇做题家目前能做的也还就是继续在自嘲中寻找安慰与解决方式,继续前进了吧。

上下滑动查看参考资料:

李秀玫,付宇,侯劭勋.“小镇做题家”的群体性焦虑及其来源[J].当代青年研究,2022(01):90-96.

张文静. “小镇做题家”何以成为“985废物”[N]. 中国科学报,2021-12-30(006).

林辰.“失败展览”:小镇做题家网络空间新型社交模式探究[J].新媒体研究,2021,7(20):82-85.

“下流”的社会:寒门子弟能否挤入“上流”社会[J].记者观察,2016(12):34-35.

学历焦虑何以成为一种集体困扰-中青在线

http://news.cyol.com/app/2021-01/04/content_18907079.htm

代玉启,李济沅.“小镇做题家”现象的透视与解析[J].中国青年研究,2021(07):89-95.DOI:10.19633/j.cnki.11-2579/d.2021.0106.

“小镇做题家”跌入了沉迷学霸人设的陷阱-中青在线

http://news.cyol.com/app/2020-06/17/content_18663977.htm

高考改革︱“小镇做题家”的“励志故事”和“悲惨世界”

https://s.cyol.com/articles/2020-09/01/content_DW9Vxeu3.html

2021年全国共有各级各类学校52.93万所 在校生2.91亿人_新闻中心_中国网

http://news.china.com.cn/txt/2022-03/01/content_78078120.htm

“小镇做题家”缘何引发热议–教育–人民网

http://edu.people.com.cn/n1/2020/0702/c1053-31767840.html

“小镇做题家”:跳出“自己”看自己,这特别棒

http://yn.people.com.cn/n2/2020/0911/c378440-34285572.html

文章用图:图虫创意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5onnho8FhFABPwdcGx803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