撒贝宁:善打圆场,是一个人了不起的才华

作者:武小五(富书主笔),来源:富书(ID:kolfrc),

成全别人就是成就自己。

撒贝宁:善打圆场,是一个人了不起的才华

找个理由打圆场

时隔8年回归的《主持人大赛》真的火了,相关话题多次上热搜,引发网友强烈关注。

让网友大开眼界的不仅是大赛强大的评委阵容、董卿和康辉的精准点评以及选手“张口就是满分作文”的精彩表现,还有撒贝宁在台上张弛有度、可严谨可调侃的强大控场能力。

强大的控场能力,不仅是指他机智的应变和出色的口才,还包括他体察对方感受、善于帮人打圆场的高情商。

《主持人大赛》第二场,当文艺类选手李七月在3分钟自我展示阶段说最后一句话的时候已经超时了,她坚持说完自己的话,讲完脸上略带尴尬的说:“超时了,抱歉!”

撒贝宁:善打圆场,是一个人了不起的才华

撒贝宁上台后接话说:“谢谢七月,人心天地的故事,可能三分钟太苛刻了!”

撒贝宁:善打圆场,是一个人了不起的才华撒贝宁:善打圆场,是一个人了不起的才华

短短的一句话,巧妙地化解了七月的尴尬,一下子把观众的注意力吸引到主持人身上。想必那一刻,李七月对撒贝宁的巧妙圆场心怀感激。

撒贝宁:善打圆场,是一个人了不起的才华

其实,不仅在主持人大赛,在主持其他节目时,撒贝宁也很善于为他人打圆场。

有一次,《开讲啦》邀请张信哲担任演讲嘉宾。演讲完毕后,现场有一个年轻人向他抛出了一个犀利的问题,说一上百度搜索“过气歌手”,映入眼帘的就是“张信哲”这三个大字,问他对此怎么看。

撒贝宁:善打圆场,是一个人了不起的才华

听了这个问题,张信哲显得尴尬和无奈,表示自己接受过气的说法,但是不愿别人老是提起。

撒贝宁:善打圆场,是一个人了不起的才华

这时,撒贝宁接过话来为张信哲打圆场:

你让乔丹现在回去和20多岁的小伙子争NBA总冠军,科学吗?不,可是这丝毫不会影响他依然是NBA的神。

‘过气’只是一个时间概念,它并不意味着明星就会被粉丝遗忘和抛弃,他的名字可能会很少出现在微博热搜上,但会一直存在于爱他的人的心里。

撒贝宁:善打圆场,是一个人了不起的才华

撒贝宁的话音一落,台下掌声一片,张信哲也不停地鼓掌,想必张信哲的掌声里包含着对撒贝宁圆场的感激之情。

有人说,高情商的人,都善于给他人留体面,让别人舒服。

在现实生活里,谁都难免在公众场合陷入僵局或者困境,这时候旁边的人如果帮着“打圆场”,给对方找一个更好的说法或理由,就能使对方走出尴尬,保留面子。

打圆场,不仅是一种修养,也是一种高情商的表现,让别人体面,也让自己赢得尊敬。

撒贝宁:善打圆场,是一个人了不起的才华

撒贝宁:善打圆场,是一个人了不起的才华

幽他一默打圆场

文友冰倩曾分享过他同事大刘的一个故事。

在一场家庭聚会中,大刘夫妻俩因为送孩子上哪一家幼儿园的问题意见有分歧,开始时还是商量的口吻,说着说着就争执起来,双方谁也说服不了谁,互不相让。

眼看着两人的争执升级,大刘的弟弟刘凯把筷子往桌上一放,站了起来,大声说:“我说哥、嫂子,你俩能不能不吵吵了?你俩平时怎么闹都成,现在消停一下让大家好好吃顿饭,成吗?”

听弟弟这么语含不恭的叫嚷,大刘跟妻子都有些急眼,幸好有大姐刘娜拉住了弟媳,她才没甩手离去。

刘娜拉弟媳坐下后,笑容满面地说:“咱们聚餐就是为了一家人好好吃个饭,一起热闹热闹,没什么大不了的事。

要说嘛,今天这事儿都怨我,点菜时我偏偏点了牛排,这不,牛排还没吃完就开始顶牛了。我要是再点辣子鸡的话,是不是还要有人来斗鸡呀?”

刘娜的一番话把弟媳“扑哧”一声逗笑了,大刘的脸色也缓和下来。

刘娜接着说:“别的什么事儿都先放一放吧,来,大家一起先干一杯再说!”说着,她拿起杯子站起来跟大家挨个儿碰杯。

大刘夫妻俩觉得再争执下去就太不识趣了,于是两人也端起了酒杯。刘凯也随声附和:“大姐说得对,干杯干杯”。一场争执至此偃旗息鼓。

马克·吐温说:“幽默是一股拯救的力量。”

幽默是人际关系的润滑剂,恰到好处的幽默是智慧的一种外在表现,也是一种高情商的体现。

情商高的人,善于运用幽默为他人打圆场,“拯救”他人摆脱尴尬,化解僵局。

虽然刘凯和刘娜都希望大刘夫妻俩停止争执,但刘凯说得太直白,有指责意味,效果适得其反;而刘娜说得幽默风趣、语气柔和,有效化解了僵局。

判断一个人是否具有高情商,很大程度上是看他说出的话,能否给人带来舒服的感觉。而幽默感就是给人带来愉悦的一种话术。

所以,运用幽默为他人打圆场、缓和现场气氛,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撒贝宁:善打圆场,是一个人了不起的才华

撒贝宁:善打圆场,是一个人了不起的才华

消除误解打圆场

中国式管理大师曾仕强曾说:“以不变应万变是管理的最高智慧,不要因误解而放弃。”

其实,这句话不仅适用于管理上,也同样适应于人际交往其他场合。

有时候尴尬的产生,是因为对方的误解造成的,这时候要做到的是不变应万变,及时消除误解。

情商高的人,能够体察被误解者的内心感受,及时出面替对方说好话、打圆场,消除误解,让交往顺利进行。

有一年,央视《读书时间》主持人李潘想请文物研究专家王世襄先生上节目,但又听说他不太喜欢上媒体,采访他似乎有一定的难度。于是,她便请出版家范用先生出山。

在范老的引领下,李潘和节目组同事来到了王世襄先生的家。王世襄先生的夫人袁荃首先开门把他们迎进了客厅。在范用说明来意后,袁荃首先说话了:

“现在像你们好多‘所谓的记者’,根本不称职。来问王世襄问题,连他的书都没看过,根本不了解他,张嘴就乱问,提的问题莫名其妙。

来拍片子也是,折腾好半天呢,走了,一会儿又把电池落下了,来找,一会儿又把什么包落下了……我们就不愿意接受这样记者的采访……”

李潘感到了袁先生对媒体的抵触和批评,她的直率令他们感到惭愧、尴尬。

这时,一旁的范用先生赶忙说:“这个《读书时间》是个很好的节目,他们工作都很认真的,很不错的,上了他们节目的人,都说满意……”

在范先生的一番圆场下,气氛慢慢缓和下来,王世襄先生答应接受采访。节目播出后,李潘和编导都接到了王世襄和夫人袁荃的电话,说他们看了节目都觉得很满意,非常高兴。

袁荃先生“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她的一番抱怨话虽然也说出了一定的实情,但也有“把媒体一棍子打死”的偏见和误解。

范用先生的圆场很及时到位,一番帮腔消除了误解,说服了王世襄,帮节目组争取到了采访的机会。

他的圆场,是成人之美的善良,也是给节目组人员留体面的高情商。

成全别人就是成就自己,李潘对范用先生一直心怀感恩,后来将这段经历写进《真不容易》这本书里,借此表达对范老帮忙打圆场的感激之情。

撒贝宁:善打圆场,是一个人了不起的才华

撒贝宁:善打圆场,是一个人了不起的才华

留个台阶打圆场

在网上看到这样一个故事,禁不住要为服务员的高情商点赞。

有一次,在一家中国高级餐馆内,一位外国客人在用完餐以后,看到一双做工精美的景泰蓝筷子非常好,于是便悄悄地装进了自己的口袋。

这个外国客人的举动,恰恰被一名服务员看见了。如何让客人主动拿出筷子又不尴尬?这位服务员考虑片刻后,便不动声色地走过来说道:

“谢谢各位的光临,顾客的满意是本店的荣幸。我发现有的客人对我店的餐具很感兴趣——这当然是很精美的工艺品——如果有哪一位愿意购买的话,请与本店的工艺品销售部联系。”

说着便把目光扫向了那位把筷子放进口袋里的外国客人身上。那位客人立即从口袋里拿出了景泰蓝筷子说:

“我看到贵国的工艺品太精致了,所以情不自禁地收了起来,我很喜欢它,不如以旧换新吧!”说完便笑了起来。

那位客人在用完餐离开的时候,果然到销售部去订购了一套餐具,临走时还特意在顾客留言簿上夸奖服务员素质高。

有句话说得好:树活一张皮,人活一张脸。给别人面子,识破别点破,面子上好过。

高情商的人,说话做事都不会过头,懂得留有余地、给人面子,既能达到自己的目的,又能不露声色地给对方台阶下。

这位服务员变当面揭穿为委婉提醒,既不动声色地达到自己的目的,又给对方打圆场、留足了面子,展示了自己的高情商。

给了别人台阶,高贵的是自己。能给别人台阶,自己也有台阶;能给别人面子,自己越有面子。

撒贝宁:善打圆场,是一个人了不起的才华

撒贝宁:善打圆场,是一个人了不起的才华

情商高的人,善于帮人打圆场

丹尼尔·戈尔曼将“情商”这个词在大众领域普及开来,被称为“情商之父”。

他将情商分为了5大类,其中两类指的是识别他人情绪(同理心和换位思考)和处理人际关系(让人与自己相处感到舒服、轻松、快乐和热情)。

善于为他人打圆场的人,之所以情商高,就是因为他们具有同理心,能及时洞察他人感受,通过得体的言语帮对方解除尴尬或困境,获得轻松快乐。

情商高的人,总能让与之相处的人感受到舒服、享受到体面。

知乎网友@城北贺公子有一句说得好:替别人出来“打圆场”,就是为自己赚“人情”。

因此,他们在不失时机地为别人排忧解困的同时,也为自己赢得了更多的友谊。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多帮他人打圆场,多做成人之美的好事,你将成为一个受人欢迎的人,你的人生之路也将更加顺畅。

作者简介武小五,富书主笔,身处滨海小城,心观大千世界;干着严肃的工作,写点轻松的文字,新书《好好生活》正在热销中,和300万人一起升级生活认知,知乎、微博@富书,本文首发公众号:富书(ID:kolfrc)

注:本文章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靠1台手机月入5万的生意,叫做“小区经济”

这是「维小维生素」第495篇原创文章
全文阅读约需9分钟

靠1台手机月入5万的生意,叫做“小区经济”

有一种生意,
站着就把钱给挣了
 
周末去探望朋友,无意中在那个处于两城市交界的郊外小区里面,买了几件性价比超高的衣服。
 
哇!比双十一乱七八糟的优惠靠谱多了!
 
没想到在一个鸟不拉屎的小区,居然收获了比商场更好的购物体验,脑洞大开啊!
 
我这人最喜欢探究别人的生意模式了,于是就好奇地跟美女店主攀谈起来。
 
原来,美女Bella这家店已经经营了6年,自己本身也是小区业主,年轻的时候读的设计,所以她的品味很独特,选品也很有特色。
 
然而再有特色的选品也抵不过空空如也的门面。
 
我看了一下,这个小区离商业区有3到4公里的距离,旁边就是高速公路。
 
进进出出的都是车,人呢,都是小区里面的住客。
 
老实说,我坐在店里面聊了一个小时,进来的人也没几个,估计这个女孩也是亏本赚生活吧。
 
我不禁替她担心起来,直截了当地问店主Bella:”你每天的生意能覆盖你的成本吗?“
 
她淡淡一笑:“哈哈,卖衣服只是我的副业,我的主业一个月挣5万呢!”
 
OMG!你应该想象得到我当时惊讶到合不上嘴巴的尴尬。
 
原来,Bella的衣服店只是表面的生意,实际上她做的就是小区的生意。
 
用正儿八经的话术形容,这叫做“小区经济”。

靠1台手机月入5万的生意,叫做“小区经济”

什么是小区经济呢?
 
顾名思义,就是专门赚在小区里面生活的人的钱,给他们提供产品,具体有零食、水果、衣服这样的日常用品。
 
你可能会说,这不是京东到家也可以做的事情吗?
 
且慢,好歹也月入几万的人,Bella的打法肯定跟京东到家的不同。
 
这些产品,都是她亲自挑选并且尝试过觉得不错的。
 
也就是她做的事情是:先做一个精挑细选的事情,把淘回来的产品卖给小区的人。
 
这当中最重要的桥梁,就是“信任”。
 
小区里面的人觉得交给她很放心,只要是她推荐的都不错,牌子什么的自己也不懂,就直接让她给自己安排生活吧。
 
Bella的生意绝对不靠店铺店面。
 
那个店面用当前最流行的话来说,只是个“流量入口”,更形象的比喻,应该是“官网”——让别人有个地方可以找到你。
 
这个小区因为偏远,租金特别便宜,她就租着,方便附近住户拿货。
 
她手上有20个500人的微信群,5个装满了用户的个人微信号,每天光靠朋友圈就能开上千元的单。
 
我仔细算了算,一个小区大概3000户,几万人,这生意还真的不愁做啊。
 
线下店铺只是个诱饵,通过微信群组织起来的小区经济,才是真正的想象力。
 

靠1台手机月入5万的生意,叫做“小区经济”小区经济从来

不是小打小闹的玩法
 
跟我聊开了,Bella也止不住话匣子。她最初的时候,只是广州CBD一栋高档写字楼的小白领。
 
和大多数人一样一样,领着死工资,干着每天一样的活儿,奔波在家和公司两点一线。
 
每天从广州和佛山交界处的住所,到广州市中心来回奔波,过程堪称当年解放军长征。
 
长久的通勤时间,每天都让她怀疑人生。
 
26岁生日那天,因为堵车赶不上回家和家人吃饭,下班路上她像被雷突然击中似的,脑海中漂浮着4个大字:我!要!辞!职!
 
于是,芳龄26的第二天,她递交了辞呈,从此与职场告别。
 
回想起当时辞职的决定,她一点也不担心以后的生活。
 
因为身边不乏自由职业者的朋友,有的靠自己一技之长养活自己,有的就靠做二道贩子买卖,一年给自己赚两趟星马泰。
 
当时还是小白领的她,看着别人有滋有味的生活羡慕得牙痒痒。
 
但是没有一技之长,为了实现自由,最终还是选择在微信卖货这条路。
 
话说Bella最初做微商也不是毫无商业逻辑支撑的小白。
 
她知道要“卖出血路”,首先要有信任基础的客群,然后要有竞争力的产品,最后服务一定要有口碑。
 
一个条件都不能少。
 
这小区,她住了10年,因为人美嘴甜够热心,在小区群里整天帮邻居们解决疑难,人缘特别好。
 
因此,很多住客她都认识,群众基础杠杠滴,客源已经不愁了。

靠1台手机月入5万的生意,叫做“小区经济”

怎么找有竞争力的产品呢?
 
在没有头绪的情况下,她想到开女装工厂的舅舅,每个月都有外贸货尾,她灵机一动,向这部分产品下了手。
 
由于外贸尾单的质量不错,价格有竞争力,她倒卖这些衣服赚到了钱。
 
但就跟蚊子肉一样,比在CBD上班差不了多少,一周赚个1000块左右。
 
怎样找到生意突破口呢?她几乎每日都苦思冥想。
 
有一次,她去广东的一个县玩,恰好那个县特产就是米粉。
 
她就在这个小县城转悠,目的是吃当地不同米粉的口味和做法。
 
每去一个小店,她就精心发一条朋友圈,既不鸡血也不推货,就是分享美好人生的日常,然后配一张特别诱人的美食图。
 
这种朋友圈写法特别随性,反而让朋友们看着直流口水,有些甚至在底下评论让她帮忙带。
 
后来还有一次,她去泰国玩,吃完当地极度正宗的冬阴功汤底,回国之后又每天在朋友圈心心念念。
 
念叨多了,历史重复出现,朋友圈的人们抵不住诱惑,又让她下次去帮忙带。
 
她隐隐发现这是一个商机,立马决定从服装这个红海领域,转移到“特别而难买到”的商品,尤其是食品上。
 
因为自己就是个吃货,Bella吃过的东西基本上都是年轻人喜爱的口味,她卖的米粉、冬阴功汤底、日本饼干、江西脐橙销量都是一马平川,直线上升,一不小心成了爆款。
 
后来她又整理了自己一直都比较喜欢吃、喜欢用的零食、水果、日用品,尝试用特别随性的方式在朋友圈展示。
 
就这样,她就成了那个小区的美食博主,顺带兼任了生活用品博主、美妆博主。
 
反正她已经是那个小区里面的KOC(关键意见消费者,指特别会挑产品的人)。

靠1台手机月入5万的生意,叫做“小区经济”

这么多年来,她绝不推自己没尝过、没用过、没亲自把控过的产品。哪怕价差再大也不推。
 
她最重视的,是自己的品位担保。
 
就这样一步步地,Bella从小区的客户入手,从微信卖到自己开个小店,慢慢做了出来。
 
回顾Bella的经历,亮点就在于,她能给到客户新的体验。
 
有别于京东到家、淘宝甚至拼多多,她卖的从来不是便宜,而是“特别”、“新鲜”、“好吃”和至关重要的——信任。
 
Bella的成功,源于她精准帮客户解决了一个痛点——选择困难。
 
 头条正是知道我们有信息选择困难,不断向你推你喜欢读的信息;
 
小红书正是知道我们买美妆毫无头绪,不断让博主给你推他们的使用感受;
 
李佳琦正是知道你买口红都在困惑,每天都亲自试给你看。
 
这个时代,平台有平台生存的游戏,平民有平民深度挖掘的商机。
 
Bella所切入的“小区经济”,做的虽然是很小的一个生活场景,但是切入点足够精准,她就能赚到比出卖时间的小白领更增值的财富。
 
副业刚需的时代,存在即合理。每个痛点都很痛,就看每个人挖掘的深度。

靠1台手机月入5万的生意,叫做“小区经济”

会变通的人
怎么样都能发现商机
 
那天,朋友和Bella还带我逛了一下小区。
 
我注意到,除了有店铺做买卖的店主,还有不少小区业主,也利用自家资源做商住两用的模式,开设小儿培训班、瑜伽班、工作室。
 
有些人住在一楼,有个小花园或者空出一块地方做生意,然后自己也生活在里面。
 
我突然顿悟,会变通的人都能发现商机。
 
首当其冲的是,用变通的方式减轻房租压力。
 
像Bella说,“现在做生意的成本这么高, 不会算账的人,赚到的钱都在帮包租婆打工。”
 
创业初期,房租就是最大的成本,如果你没有一个做首富的爸爸,不健康的现金流始终让你很难持续发展。
 
像苹果、亚马逊、惠普和谷歌等巨头公司,起点并没有多高大上,产品都是在车库中出来的,没有什么别的原因,就是因为——省钱!
       靠1台手机月入5万的生意,叫做“小区经济”      
其次,你要变通自己的思维,小而美不乏是好生意。
 
其实,作为一个普通人,起步做生意不一定要做那种五湖四海的人都要来光顾的模式。
 
比如,很多人认为要在商业繁华地段才有人流量,但问题是往往为了捞人所花去的成本也不低。
 
那如果想要捞人,又没有起步资金,最好的方式就锁定一个小区域,针对精准人群做个性化的营销。
 
现在的微信群这么发达,流量平台这么多,通过一些运营手段,很低成本就能获得流量。
 
然后通过朋友圈的经营,通过社群的反复人设打造,KOC形象立马跃然纸上。
 
传统的生意模式,每天思考的是“如何把人流引过来”,而新的小区经济模式,KOC每天思考的是“如何把人的价值挖掘到最大”。
 
这才是小而美的真正含义——做深度价值,做口碑营销,做复购和转介绍,哪怕一个小鱼塘也能年年养出大鱼。
 

靠1台手机月入5万的生意,叫做“小区经济”

很多人说“创业九死一生”,其实我想说的是,九死的根本原因是思维没有变通。
 
否则,为了活下去,再小的点你都能发现商机。
 

靠1台手机月入5万的生意,叫做“小区经济”

写在最后
 
Facebook在壮大之前,就是一个很小的产品,相当于一个校园BBS。
 
Airbnb最开始出现,基于一个看起来很小的需求,满足来城里参加展览住不上酒店的人。
 
这些大公司,往往始于小打小闹的需求,然后从小市场出发,循序渐进做延伸。
 
把这个思路用到“小区经济”上,你就会觉得这其实是个可以拓展的矩阵。
 
至少作为一个普通人,面对偌大棋盘,第一步棋子你总能走出去。
 
别一口吃成大胖子,话虽糙,理不糙。做生意,正如是。

阿里全新价值观考核,看完不得不服。

阿里全新价值观考核,看完不得不服。
在三个月前,阿里更新了新的价值观体系,新老价值观完成了一次更迭(如下图)。
 
阿里全新价值观考核,看完不得不服。

“阿里历史上所有重大的决定,都跟钱无关,都跟价值观有关。”这是马云对阿里价值观地位的定义。
 
从过去的「独孤九剑」、「六脉神剑」到如今的「新六脉神剑」,都是在寻找一群所见略同,有着一样信条的同路人。
 
那么问题来了,这套新的价值观该怎么考核呢?
 
 01、阿里「新六脉神剑」的考核方式:
 
我们先来看老的「六脉神剑」的考核方式,以客户第一和拥抱变化两个维度为例:
 
阿里全新价值观考核,看完不得不服。
阿里全新价值观考核,看完不得不服。
每个季度的5分制KPI考评中,对员工表现进行1-5分的评分,在考核价值观时,主要的标准是与公司价值观的契合、对自己所在团队的正向影响,以及与其他团队的合作度。
 
会根据员工的实际表现,进行1-5分的评价。

但在这次变化之后,考核的形式将会改变为:
 
1、对每项价值观的行为描述进行对比
2、符合给1分,不符合给0分,没有0.5分
3、其中「认真生活、快乐工作」为倡导,不考核
4、5条核心价值观,每条4个行为描述,合计为20个行为考核总分

升级后的阿里巴巴价值观,每一条的详细清晰“行为描述”,供自评和他评时对照打分。表格如下:
 
阿里全新价值观考核,看完不得不服。
阿里全新价值观考核,看完不得不服。
 02、阿里考核的具体形式:

考核内容:业绩和价值观各占50%
 
考核频次:季度考核为主
 
部门排序:2-7-1排序
 
个人排序:3-6-1排序
 
考核工具KPI 主导
 
淘汰标准:连续两个季度,成为末尾10%
 
晋升条件:上年度 KPI 达3.75(分数定义看下文)
 
基本年薪多为14-16个月,好的团队更多
 
目标确定:公司领导确定大目标,目标一般都很高,譬如目标是10亿元,一般完成6亿是基本达标,完成8亿是符合预期,完成10亿是超出期望

追踪目标:有了KPI后,分成4个季度,每个季度有分成月,周,有些部门到日。每周都有周会,每周都有周报,大家都会过一下自己的目标完成情况,没有完成的,需要自己出补救计划
 
评价形式:三对一的考核,比如你是个经理,上级是总监,总监的上级是副总。那总监在考核经理的时候,副总要参加,还要加上相应部门的人力资源,这样防止“一言堂”
 
结果奖励:根据目标完成情况:基本达标的话基本奖金和红包都很少甚至没有;符合预期的话,就会有奖金和红包,且团队中前20%的人有机会升职加薪;超出期望的话,奖金和红包会很大,部门还会敲锣打鼓,年终奖也会增加,部门内前20%的人肯定会有人升职加薪

 03、目前阿里对价值观抓的有多紧:

马云曾对HR部门下达指令:要严把招聘关,招聘优秀的人才,要吸引那些「和阿里的味道一样的人」。所谓「和阿里的味道一样的人」即认同阿里价值观的人。

以前有一个销售人员,一年可以为公司产生2000多万的业绩。但是因为在走访客户记录上做了假信息,违反了诚信。虽然客户特意坐飞机过来为他解释和求情,但是这个人依旧被开除了。

价值观这件事说起来好像听虚的,但却告诉员工公司的底线是什么,对内我们做事的规则是什么。它就好像红绿灯和斑马线的作用,规范你在过程中向左或右,确保你不偏方向,但是给你一定的弹性,这是阿里绩效考核工作中最大的特点。

价值观定了得有共识,共识就得遵守,想要遵守就要有约束,这就是阿里整体考核导向。

阿里全新价值观考核,看完不得不服。

 04、价值观的具体应用:
在阿里,价值观的考核方式:自评和他评。采用三档标准:

A档:超越自我对团队有影响,和组织融为一体被广泛好评。属于标杆
B档:言行表现符合阿里巴巴价值观要求,整体是一位合格的阿里人
C档:缺乏基本的素质和要求,突破价值底线,根据程度不同改进或离开
 
连续两个考核周期都是 C 档,铁定被淘汰。 
 
各个部门在做价值观评价的时候,也会特别注意:关注平时工作的细节,那些细小的行为,所有考核评价的依据一定要有时间、有地点、有事件、有评论。而不是拍脑袋决定此人价值观是否合格
 
阿里全新价值观考核,看完不得不服。
↑阿里价值观考核模型

 05、阿里绩效考核评级:
 
网上所说阿里在摒弃KPI,启用OKR,这基本是扯淡,谁信谁无脑。阿里绝大部分的部门依然使用KPI,只有极少的研发部门在尝试使用OKR,且只是尝试,但OKR目前使用过程中也被诟病很多。
 
大家只要看看阿里的价值观考核就知道,OKR想要在阿里普及,目前压根是行不通的。
 
阿里KPI的制定核心:公司利益,部门利益,员工利益三合一,所有力都往一处使。绩效评分标准,分为六档,分别是:
 
3分:不合格
3.25分:需要提高
3.5分:符合预期
3.75分:部分超过预期
4分:持续一贯超出预期
5分:杰出
 
整体按照361比重:
  • 3分-3.25分占10%
  • 3.5分占60%
  • 3.75-5分占30%
 
目前,大概只有10%的员工能在绩效考核中拿到4分,拿4分也是很难的,它不仅意味着12分的努力,还要能来事,并且解决重要难题。在阿里巴巴,能够拿到一次5分,可以吹一辈子。
 06、阿里绩效薪酬的基本逻辑:

1、给结果付钱(奖),给努力鼓掌(励)
 
2、欣赏有价值的失败,奖励坚持拿到结果的努力
 
3、3个人干5个人的活,拿4个人的工资
 
4、加工资是公司对你的岗位有了新的更高要求
 
5、那些没有调薪的岗位,要先提升它的作用和价值
 
在阿里,工资、奖金、红包、股权的逻辑很清楚:工资就是公司买员工时间的费用;奖金一定是员工超越了公司对其的期望值才会发,不是每个人都有。如果公司有一件或几件特别让人鼓舞人心的事情,才会发红包的,红包一旦发了就是每个人都有,大小各异而已。股权是对个人潜力的投资,如果五年以后他有的话,那就给股权,当然职位定级的时候就会往上拉一拉。
 
我们画出了一张表,大家感受下:
 
阿里全新价值观考核,看完不得不服。
 
 07、阿里的具体薪酬:

搜集了阿里巴巴职级体系下的薪资水准和股数,具体参考下表:
阿里全新价值观考核,看完不得不服。

随着时间的推移,阿里巴巴在薪资和股票这两块表现出了相反的势头,薪资涨幅比较大,而授予的股数则下降明显。
 
大概 7 年前,一个阿里 P7 员工可拿到 2400-3200 股,而现在 P7 级别所授予的股数也就 800-1200 股,同样工作满 2 年才能拿,分 4 年拿完。
 
具体原因就是阿里的股票越来越值钱了。
 
 08、阿里对人力资源的要求 

阿里巴巴是目前市值最高的中国企业,其市值超过4500亿美元,并一度超过5000亿美元,它还孕育出了蚂蚁金服这一如今全球估值最高的未上市企业。
 
所以在阿里,对人力资源也有着非常高的要求,最关键的是你要有:扎实而全面的人力资源管理技能,肩负着树立导向、优化机制和流程、促进管理持续改进、激发组织活力的责任。

在阿里,HR懂业务非常重要,但是懂业务的前提依然是懂专业,如果一枚HR不懂专业,会死的更快。另外,如果HR习惯在延长线上工作,习惯沿用原有管理经验开展工作,缺少主动打破职责边界的意识,没有一抓到底的决心,就很快会被淘汰。
 
所以说,考核也一直会随着业务和战略的变化而变化,没有一家的考核是一成不变的。

阿里全新价值观考核,看完不得不服。

-end-

刘世锦:用刺激性办法保6,还是用改革的办法稳

刘世锦:用刺激性办法保6,还是用改革的办法稳

刘世锦 资料图

本文来源: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

(ID:CHINAFINANCE40FORUM)

 

近日,经济学界展开保“6”大争论。

在今日举行的第十七届中国改革论坛上,CF40学术顾问、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刘世锦以“用刺激性办法保6,还是用改革的办法稳5”为题发表演讲指出,认识这一问题需要澄清两个基本的事实:第一个问题,如何看待中国过去近十年经济增速的回落?第二个问题,货币政策、财政政策等宏观政策能不能改变增长阶段的转换?

对于第一个经济形势的问题,刘世锦认为,近10年中国经济的回落是增长阶段的转换。“2020年到2025年,中国的潜在增长率基本上在6%以下,在5%到6%之间。我们经历的增长阶段的转换是符合规律的,下一步中国经济潜在的增长率是在6%以下。

对于第二个政策取向的问题,刘世锦提出,当前中国的宏观经济政策总体上还是比较偏松,如果政策放得更松,试图用一种刺激性政策达到超过潜在增长率的增速,实际上是寅吃卯粮。“刺激性政策有可能成为以后出现经济真正断崖式下跌的一个诱因,这是目前特别需要警惕的。”他说。

刘世锦:用刺激性办法保6,还是用改革的办法稳

“2020年到2025年,

中国的潜在增长率基本上都在6%以下”

刘世锦提出,保“6”争议需要认清的第一个事实是,中国经济经过30多年的高速增长后,在过去近10年开始逐渐回落。

“近10年的回落过程很难用一般的周期波动理论来解释,而是一个增长阶段的转换——从过去10%的高速增长转向将来5%左右的中速增长。”刘世锦说。

为什么会出现增长阶段的转换?刘世锦给出了四方面的解释:

第一,工业化阶段,重要历史需求峰值相继出现。在他看来,历史需求峰值指的是整个工业化二三十年甚至上百年历史进程中,需求量最大或者增长速度最高的区间。过去支持高投资的三大需求来源的房地产峰值出现在2003年、基建投资峰值在2006年、出口峰值在2011年左右出现。在历史需求峰值出现以后,经济增长就会进入平台期,开始出现逐步回落。

第二,人口和劳动力结构的重要变化。从2012年开始,15岁到59岁的劳动年龄人口每年至少减少二百万人,最近几年减少的数据是四五百万人,而就业人口总量从2018年开始下降。

第三,可利用的技术减少。中国现在已经形成了全世界最为齐全的工业门类,而且已经在部分领域并跑和领跑,“实际上这也反映出我们可以利用的技术已经明显减少。”他说。

第四,资源环境可承受的能力达到了临界点。刘世锦表示,资源消耗、碳排放量已经接近了历史峰值,环境容量大幅度收缩,部分地区超过临界值,最为明显的就是雾霾天气的影响。

刘世锦指出,从国际经验来讲,日本、韩国和中国台湾都经历了二三十年高速增长,当人均GDP达到1.1万美元时都由高速转向中速。其中,日本的经济增速在70年代初期直接降到4%-4.5%,韩国的经济增速在90年代后期直接降到5%左右,中国台湾的经济增速出现在80年代的后期,由10%降到5%-6%。

“我最近组织了一个团队,一直在研究潜在增长率的问题,他们最后算出来2020年到2025年中国的潜在增长率基本上都在6%以下,在5%到6%之间。我们经历的是增长阶段的转换是符合规律的,下一步,中国经济潜在增长率是在6%以下。”刘世锦表示。

刘世锦:用刺激性办法保6,还是用改革的办法稳

“中国现在的宏观政策总体上还是比较偏松”

刘世锦认为,保“6”争议需要厘清的第二问题是:货币政策、财政政策等宏观政策能不能改变增长阶段的转换?

刘世锦提出的一个判断是,宏观经济政策不可能改变潜在增长率。在他看来,只有当实际增长率低于潜在增长率的时候,放松宏观政策,才可能有效。

“我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潜在增长率就像游泳池里的水面,平时我们看到这个水面是波动的,宏观政策可以让波动的幅度小一点,甚至把它熨平。但是水面由2米变成1.5米甚至变成1米,这个事情是宏观政策变不了的,是由另外的因素决定的。从经济理论角度来讲,是由要素的供给特别是要素的质量及其组合的结构,或者简单地说,由结构性潜能来决定的。”刘世锦说。

近期,随着经济下行压力的加大,呼吁货币政策放宽的呼声比较高。在刘世锦看来,近年来中国的货币政策总体上是比较宽松的,前些年为了稳增长、加杠杆,出现了杠杆率过快上升的情况。因此,到目前为止中国并没有出现由于货币政策过紧影响经济增长的情况。

此外,脱实向虚、货币政策传导不畅、民营和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等问题属于结构性、体制性问题,作为总量政策的货币政策,很难影响、改变这些问题。

“在中国目前的情况下,我们的宏观政策并不紧,总体上还是比较偏松的。如果想继续把货币政策放松,放得更松,用一种刺激性政策,试图达到超过潜在增长率的增速,实际上是寅吃卯粮。”刘世锦说。

他指出,透支了未来增长潜力,短期来看能把经济硬撑到比较高的水平,但是以后一定会大起大落,而且某个时候就会出现断崖式下跌,甚至出现危机。“刺激性政策有可能成为以后出现经济真正断崖式下跌的一个诱因,这是目前特别需要警惕的。

对于未来中国经济走势,刘世锦认为,从目前的经济形势来讲,中国经济已经进入中速增长平台,但还没有稳下来,今后一两年内还有一个百分点左右的回落空间。中速平台增速可能稳定在5%到6%,或者到5%左右

“现在看,略低于6%的增速,可以显现两个翻番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但是根据我们宏观模型分析,明年一季度后,经济有很大可能性再次进入下行通道,所以明年稳增长的压力和挑战将大于今年。”他指出。

 

刘世锦:用刺激性办法保6,还是用改革的办法稳

“必须要激发与中速增长期

相匹配的新的结构性潜能,

否则5%的增速不一定能保得住”

“5%到6%的经济增速符合中国现在潜在增长率的,而且要保持一个5%以上的增长速度,其实很不容易,难度相当大。一定要提出的是,中国的基数每年都在扩大,每年的新增量仍然是全世界最大的。像2018年中国经济的新增量相当于一个澳大利亚,今后一两年、两三年的经济增量可能会相当于一个俄罗斯,中国的经济增量仍然是全世界最大的,提供了全世界30%的需求量。”刘世锦说,基建、房地产和出口这三大需求来源的基本动能已经不足了,中国经济的增量也不能再依靠这三大需求来源,必须要激发与中速增长期相匹配的新的结构性潜能,否则5%的增速不一定能保得住。

“但是我们看到由于存在体制机制上的束缚,不少新的结构性潜能看得见、抓不住。”刘世锦建议,下一步,特别是从明年开始,重点要放到挖掘新的结构性潜能的改革和政策调整上,应该做好六件事情:

第一,通过城乡要素流动加快大都市圈发展。“最近《土地管理法》给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入市开了一个口子,但是宅基地朝外流转还不允许,我觉得这个改革必须加快,否则这个大都市圈的潜能,我们只能是看得见、抓不住”。

第二,打破行政性垄断,改进低效率部门。他认为部分存在着行政性垄断,缺少充分竞争的领域,特别是技术产业需要进一步改革。“下一步,将石油、天然气、电力、铁路、通信、金融等领域,应该实质性地放宽准入、促进竞争上,应该有一些标志性的大动作”。

刘世锦称,“石油、天然气行业能不能上中下游全链条放宽准入、放开进口。这样做的好处在什么地方呢?包括电信行业,能不能再搞一两家民营资本或者系统之外的包括国有资本在内的投资者参与的这种基础电信运营商,不是虚拟电信运营商。这样做的好处是可以带动有效投资,更重要的是可以降低实体经济和全社会生产生活的技术性成本,从全局上提高资源配置和利用的效率”。

第三,促进产业内优胜劣汰、转型升级。刘世锦表示,在此过程,要防止由于不公平竞争导致的优不能胜、劣不能汰的逆向选择。“比如一些民营企业是头部企业,但是他贷款被抽走了,日子很难过,不得不投靠国企,其实他投靠的那个企业效率比他更差”。

第四,以创新带动高技术含量、高附加价值产业的增长。“中国下来一定要形成一批区域性的创新中心和创新性城市,但是这个不是谁规定的,是通过竞争形成的。我们最大的短板是高水平的大学教育和基础研究滞后。下一步,你要解决一大批诺贝尔奖金的研究成果能够成批出现的土壤,否则创新将会后劲不足”。

第五,培育更适应中小微企业成长的制度环境。金融体系必须进行专业化、数字化、市场化改革,全面提升服务中小微企业的能力和水平。

第六,传统的工业化方式转向绿色发展。这需要解决好生态服务资本价值的核算,解决绿色发展中算账的问题,需要推广更大的绿色技术和配套的体制机制政策。

刘世锦表示,上述六点都与改革相关,都能够激发新的结构性动能。但需要调动三个积极性:

一是政府官员的积极性。这要解决激励和约束的再平衡问题。“能不能表彰一批愿作为、能干事、干成事的干部,突出业绩评价和用人导向,形成高质量发展的地方竞争机制。因为地方竞争机制是中国经济发展过去最重要的发动机之一,这个发动机不能熄火”。

二是企业家的积极性。最重要的是稳定预期和信心,让企业家愿意促进创新和进行长期投资。

三是科学家的积极性,能够心无旁鹜,自由探索。“不能整天为了报账、审批课题忙得不行”,逐步形成诺贝尔奖级研究成果成批稳定涌现的环境。

刘世锦还特别强调,“高质量发展还得摸着石头过河,这是我们新时期特别应该强调的改革的基本方法论,把机制问题解决好,各方面增长都能够得到充分释放,推动中国经济有活力、有韧性、可持续的高质量发展”。刘世锦:用刺激性办法保6,还是用改革的办法稳

高善文:知止不殆(全文)

一、长期经济增长和东亚可比经济体比较


  回顾过去10年,2010年以来,中国经济走在长时间的波动下降的趋势中。形成这一趋势有很多复杂的原因,比如周期性因素的影响,比如说全球金融危机和危机后的低增长。这是长期经济减速非常重要的背景。2010 年以来最重要的原因还是中国内在的原因,逐步从模仿来驱动走向自主创新来驱动,依靠出口和投资来驱动走向消费驱动。这样的增长模式反应了随着收入水平的提升反应的经济活动的变化。如何评价过去十年我们经历的转型?又该如何看待未来 10 年经济增长的前景。


  我们基本的想法是把中国经济的转型放在东亚经济转型的背景下来对比和分析。虽然中国已经跨入了工业化的后期,但这样的高速增长和转型在类似的东亚经济体中都曾经经历过。在这一背景下,我们来进行比较判断和分析,对未来十年的转型提出相对客观的评价,并提出预判性意见。


  我们将中国的转型和其他经济体进行对标,为了确定对标的年份,确定两个指标,一个是美元计的人均 GDP,第二个是一个经济体内部第二产业相对第三产业占比的变化。经济转型非常重要的含义是三产上升和二产下降。


  结合这样两个指标的观察,确定了对标的年份。中国 2010 年大概接近了日本 1968 年前后的水平,韩国 1991,台湾 1987 年的水平。如果参照其他学者的对标的研究,发现大家的结论和看法非常接近。


  首先观察经济增长率,我们把对标的这一年作为观察的元年(或者 0 年),观察这一经济体在之前 20 年和之后 20 年经济增长的情况。


  考虑到数据在短周期上有剧烈的抖动,所以我们做了对数据做了平滑,结论是比较清晰的。


  就过去转型 10 年的情况而言,中国经历的经济转型和经济增长速度中枢不断下降,在东亚其他经济体转型过程中都经历过。且在相当长的时间中,我们的经济增速和他们差不多的。也许我们最多可以说我们经历了长序列的经济增速下降,基本上在东亚经济体上是一个标准的情况。在经济转型和竞争力提升方面其他指标,我们会提出一个结论。这一结论就是如果这一结论有一定道理,可以对未来预测经济走向提供其他借鉴,那就是中国经济增速下滑还没结束。这一下降过程将会继续维持几年时间,我们未来的增长中枢不太可能超过 5%2020-2030 年平均经济增速不会超过 5%,需要担心的能否保持在 4%以上,即4 5”。这一目标需要比较大的努力。


  其他指标方面,人均的能源消耗水平。工业社会和农业社会,农业社会和前农业社会,非常重要的是能源消耗不同。农业社会是牛、马,但工业社会人均能源消耗是建立在化石能源的基础上。 过去 30 年所经历的增长的曲线,我们的人均能源消费水平和东亚其他经济体是非常接近的。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我们和东亚其他经济体有可比的理由。


  另一个是城市化率。从表面上来看,中国的城市化率始终显著低于东亚经济体在比时间的水平。日韩在转型 10 年之后,城市化率已经在 75%以上,但中国不足 60%。但进一步深度研究这个数据显示社会的转型和这一数据不一致。重要的原因是城市化率这一指标在定义和测量上存在很大的困难。统计常住人口变成在操作上误差非常大的事儿。中国由于计划生育的影响,老龄化比其他东亚经济体高。而老年人是非常难实现城市化的,其实现城市化的意义在经济上也是非常可疑的。农村大量都是老年人。


  为了解决这一指标测量的困难。我们测量在现代经济部门就业的人口占全部非农就业人口中的比重。在这一数据我们和其他东亚经济体毫不逊色,我们好于台湾,并将快速追上日本的水平,处于完全正常的水平。对 2030 年有很重要的含义,如果这一指标是合理的,那中国实际的城市化进程已经进入晚期。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在短时间将会放慢。


  那城市化推动的行业,如房地产的繁荣和房价的上涨,很快将会结束。如果通过这一指标反算中国的城市化率,我们认为中国的城市化率在 70%左右。


  如果中国城市经济部门,第二第三产业的经济部门提供的就业维持在过去三年的平均水平,即 600 万的水平,我们的非农就业的比例很快将和日本处于非常发达的水平接近。换句话说,经济增速是不可维持的。


  中国的出口部门和贸易部门竞争力的提升。过去的经济增长是靠贸易、城市化率,但中国的制造业还在持续增长,为中国提供了技术的基础。如何看待中国竞争力的提升呢?使用两个角度,一是国际贸易领域,中国出口产品竞争力的变化,有一个比较粗但是很容易比较的指标是中国出口总额占国际贸易的市场份额。之前大量的加工贸易认为的放大了中国的出口量。所以将贸易划分为两部分,一个是一般贸易出口,一个是一般贸易+加工贸易。在经济转型开始后的 8 年以后时间,日本出口品国际份额的提升是 26%,中国是 24%,不包括加工贸易中国的份额提升是 54%。从这一角度观察,中国经历的国际竞争力的提升可以说处在东亚的正常水平,甚至略强于他们。


  竞争力的提升还表现在另外的角度,比如表现在出口部门工人工资大幅度提升,或者本国汇率大幅上升。制造业都是可以竞争国际贸易的,所以制造业的竞争背后是劳动力的竞争。以本币汇率计算,把转型元年工资指数设定为 100。转型八年以后,以本币计算的制造业工资增长幅度,中国明显高于东亚其他经济体。但这一计算方法未考虑汇率因素。如果将本币转化为美元,再进行一些技术性调整后,我们比较的结果显示,中国在经济转型8 年后,中国制造业的提升好于台湾、韩国但弱于日本。总结:结合出口竞争力和份额的变化,可以说中国在制造业、在出口部门竞争力的提升,在东亚范围内基本处于正常水平,比平均水平另外好一些。


  接下来比较汽车保有量。在可比阶段,中国的汽车保有量在类似的年份低于韩国和日本的水平。但如果将比较的基准进行一些调整,即调整年份,我们发现汽车保有量水平中国和其他经济体比较接近,但保有量上升速度弱于日韩。有什么理由调整对标的年份呢?在人均的收入水平相似的情如果我们假设未来 10 年汽车销售的趋势增速维持在 5%的水平,我们看到未来汽车保有量的差距在快速萎缩。还会在后期超过日本韩国可比时期的水平。但考虑到环保的问题,我们认为这是不大可能发生的。这些情景推演的基本想法是说,在未来十年中国汽车的趋势销售增速不会超过 5%,但会比0%更高一些,汽车市场基本上已经进入存量时代。


  房地产市场也是,将进入存量时代。随着高速城市化结束,房地产的支撑作用在大幅弱化。结论:所以我们经济的减速过程存在大量结构性原因,且减速没有结束。


  另外有一些中国特色的东西。中国的投资率,即资本形成占 GDP 比重。从全球来看,基本上投资率在转型后都会下降。中国也是如此。但中国的投资率始终显著高于其他东亚经济体的水平。并且在经济开始转型之后,投资率的下降异常缓慢。日韩在转型之后,相较高点下降了 6%,但中国仅下降了 3%不到。如果我们认为其他经济体转型的经验有一些借鉴意义,那意味着,我们投资率下降还远没有结束。如果投资率继续下降,经济增速会继续下降。


  杠杆率方面,经济转型开始之前,中国的杠杆率始终高于其他经济体水平。但转型之后,我们的杠杆率上升幅度要大得多。杠杆率的累计提升幅度,日韩的提升幅度在 20-25pct,我们在 50pct。为何中国杠杆率提升这么大?和我们使用基建和房地产刺激经济有关。这一阶段积累了大量的杠杆和风险。虽然我们的投资率高得多,但杠杆率提升大得多,我们做到这一点是政府和国有企业大量负债和投资,同时房地产大量投资,维持了比较高的经济增长率。


  老龄化程度方面。65 岁以上老龄人口占比。中国的老龄化程度一直高于可比经济体。真正的问题是,这些年中国老龄化在明显加速,在 2027 年后会显著加速。结论:我们的增长中枢不大可能高于 5%。在杠杆、老龄化方面,我们未来的增长率很可能达不到日韩同期的水平,也就将会面临保增长在 4%上的压力。把过去十年中国的经济增长和转型,放在东亚可比经济体的背景来看待,中国的经济增长是正常甚至比较出色的。但这一背景下,老龄化、杠杆率、投资率处在比较难受的位置。有一些因素是较难解决的。即使这些问题我们处理和东亚差不多,我们经济增速不大可能高于 5%,如果处理得差,就将面临保 4%


二、中国十年的经济转型,伴随着杠杆率非常高,伴随着地产和基建的刺激,这些带来了大量的扭曲,即大家讨论很多的国进民退


  事实:以发债企业为样本,计算国企和民企谁的盈利更高。计算民企的 ROE-国企 ROE。在历史上,民有企业从来都高于国企。评级在 AA 级的企业中,这一差距比较稳定,(民企的ROE-国企 ROE>4%。考虑上市企业,这一结论是明确的。每一年都是这样。仅有一种考察方式上,如果把非金融业所有的上市公司作为整体,分解为国企和民企。长序列上,是没有差距的。这说明民有企业对资本使用更有效率。但信贷资源更多的流向国有企业,存在信贷配给,存在扭曲。


  看一下这一扭曲的发展,如果以一级市场作为考察对象。AA 级民企获得资金的溢价相对国企是不断扩大的,目前在 3pct。二级市场,在评级相同的背景下,这一趋势也是清晰无误的。一般性的区分国企和民企的利差,用央企代表国企,这一利差在不断扩大的;以地方国企代表国企,这一利差也是存在的。即在相同评级下,民企获取信贷受到的歧视在不断扩大。问题不在于民企受到了所有制的歧视,而是这一歧视在不断加重。


  这一现象有没有技术上的原因呢?债券市场定价最重要的违约风险。一个样本 ROE 高,但其违约风险不一定低。在收益的尾部,民企是不是更高,从而考察民企的违约风险是不是更高。在盈利能力上,分布在后 10%的企业,民企相对国有企业的差距,在 18-19 年,民企在盈利的尾端弱于国企。但 16 年之前,民企在收益尾端盈利能力强于国企。若考虑盈利位于后 3%的企业,民企在 16 年之前盈利能力强于国企。对于亏损的企业,民企的盈利能力在大部分时候不弱于国企,变差主要是这两年。市场上的一个解释是,民企在跑路的更多,但这一解释无法解释 17 年之前的情况,只能解释 17 年之后。


2017 年所有制歧视导致的风险溢价差的底部比之前高得多。换句话说,经济景气导致的盈利能力波动,民企的违约和跑路只能解释 17 年之后的一部分,但相当一部分无法解释。进一步观察民企和国企现金流的情况。考察分布在尾端的企业,盈利相对都比较差的企业,国企相对于国企融资性现金流的情况。在 2017 年之前,大家是差不多的,民企的融资性现金流略好于国企,但 2018-2019 年,民企的融资现金流相对国企有显著恶化。18-19 年信用的萎缩具有明显的信用歧视的特点。这有两个解释,一个是民企变得更烂,但银行把融资掐断;另一个是民企和国企都很烂,银行更多掐断了民企的现金流,导致民企违约,导致大量信贷资金进一步流向国企。这和 18 年的去杠杆和影子银行整理或许有关系,但具体的机制有待研究。民企到底是本身不靠谱还是由于信贷紧缩,有待考察。


  分析了信贷市场现金流,处于尾端企业盈利的差异,这指向了一个结论,即信贷歧视在 18年之后加重。这存在更深层次的原因。但不管这些原因是什么,这导致信贷资金流向了效率更低的国企。在观察了信贷市场后,我们观察权益市场。首先观察估值水平。在历史上,在盈利相同的条件下,民企的估值 PE 从来都高于国企,在过去十年,这一差别没有明显恶化。PB 亦是如此。


  按照行业进行分类,在横轴上计算民企国企 ROE 的差距,纵轴上是 PE 的差距,结论是不管民企盈利能力如何,民企始终享有估值溢价。唯一的例外是食品饮料和茅台。换句话来讲,在权益市场上存在着所有制的反向歧视。所有制歧视在金融市场上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如果是营商环境上存在国进民退,但在权益市场上这一趋势是不存在的。


  为什么在信贷市场上存在信贷错配?我们认为是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政府面对经济的下降长期不间断的使用反周期的政策,其抓手是地方投融资平台。那政府就要对地方投融资平台要承担责任,即政府兜底。另一个原因是,政府在经济下滑有维稳的压力,而维稳和就业联系在一起,政府要保护国有企业。并不是因为国企经营更好,也不是投融资平台效率更高,而是政府要为他们兜底,大量的信贷资源流向他们。这从每一个金融主体,政府、金融机构都是合理的,但是总量上看,隐形杠杆率越来越高。


强大有力量的政府持续使用反周期政策对抗经济下行。从短期来看维持了经济增速下降没那么快,但长期来看使得经济增长效率越来越低,是的我们的经济增长潜力往后看,在可比时间段落后于日韩。总量经济调控政策不应再使用,而应该使用更多结构性的政策。


  当政府减少总量经济政策,使用结构性政策,新旧动能转换,新的经济短时间没有顶上来,经济因此增速下行。但这一转换在不断的改善经济结构。在工业领域,在长周期的经济下降之中,蓝线表示的非国有的工业企业资产负债率不断下降。当政府开始去杠杆,大量信贷资源流向地方融资平台和国有企业之外的平台,18-19 年非国有部门的资产负债率显著上升,同期国有企业资产负债率上升。信贷政策在边际上已经在调整和改善。从上市公司的资产负债率的数据上来看,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得到类似的结论。即能看到很多国退民进


  一、长期的经济下降压力,政府使用反周期总量政策,积累了大量的风险,政府在 18 年开始调整。导致经济增速下行。在 2017 年底大家都没考虑到的情况,即中美贸易战。5 月我们认为股票市场已经将贸易战price in。但贸易战对实体的影响还没结束。接下来对 2020 年经济增速进行展望。


2018 年初全球经济出现了减速,在全球的贸易层面表现很突出。同期中美贸易战爆发。在这一背景下,中国的贸易盈余(净出口)在 2018 Q4 后反而逆市上升。它清楚的告诉我们,至少对于 18Q4 而言,是中国经济的内需在显著减速,导致进口下降的更多,净出口上升。一个重要的嫌疑是去杠杆。


  一个重要的现象是内需在减速,尽管今年中国始终刺激基建,国有企业债务受到强有力的约束。另外的原因是制造业。将中国的制造业分为出口依赖型和非出口依赖型。出口依赖型大幅度下滑。这一下滑仅有 5 个月时间,很难受投资收到这种下滑的影响。第三,2016 年供给侧改革带来了产品价格大幅度上升,造成了这些领域生产显著的回复。今年 7-8 月前后这些生产显著回落造成了。对经济活动带来了额外的压力。即今年的经济压力来自去杠杆的持续作用,中央政府刺激基建但基建持续起不来,贸易战的影响,供给侧改革带来的压力。


  由于供给侧改革的影响,由于限产的影响。之后在煤炭水泥新的产能的扩张,这些都临时支持了经济活动,这些投资都是不可持续的。


  另一个强大的力量来自中国房地产市场存货的重建。一个重要的现象是新开工面积始终高于销售面积,房地产投资始终很高。但我们预计存货重建的过程在明年某一个时间会结束,这次经济受到的额外支持力量会消失。


总结 2020 年底经济情况,我们处于一个去杠杆,带来的财政政策收紧和广义的货币政策收紧导致经济明显失速的过程中,导致金融风险暴露,突出为中小银行暴雷。所有这些导致实体经济和金融部门都需要修复 BS 表。另外还有一些压力,比如去产能后经济部门的复苏未来会下降。房地产开发投资可能在 2020 年下滑。


  但也有一些边际上的改善,如市场化改革,扩大开放在加速。美联储的减息使得国际金融市场有一些喘息之机。即使有这些短周期积极因素的发展,我认为大概率的事件是经济长周期下滑在跌破 5%之前很难停止下来,在长周期经济会失速,即使有短期的改善也是很短期的。


但这不意味着会极大拖累股票市场。我个人认为,经济增速下滑是一个很明显的共识,在这一背景下,经济下滑已经被权益市场 price in 了。随着经济转型和开发带来的效率的改善,更公平的竞争环境,对投资的影响将逐步自下而上反应和发酵出来,对股价产生结构性的驱动力,但这一驱动力还没有得到资本市场足够的认识。但宏观上想法不要太多,对经济企稳反弹,对新周期不要太多,要接受现实。要自下而上,埋头苦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