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水达里奥TED演讲:我们正在进入一场与1930年代类似的大萧条,企业家精神是复苏催化剂

桥水基金(Bridgewater Associates)创始人雷·达里奥(Ray Dalio)北京时间今天2020年4月9日(美国时间8日下午),参加了一线上TED演讲说,我们正在进入一场与1930年代类似的大萧条,这将需要数年的金融和经济重组,再加上我们的创新能力才能从中恢复。

雷·达里奥的桥水基金管理着1600亿美元的资产,这也使得达里奥以180亿美元的净资产成为福布斯全球第46名富豪。

据介绍,达里奥在今年2月已向中国捐助了1000万美元,用在与冠状病毒作斗争,并提供400万美元,用于在危机中援助他的家乡康涅狄格州。

目前在全球蔓延的新冠病毒已经对经济造成了灾难性的后果,仅在3月的最后两周,美国就有1000万人申请失业救济。

美联储前主席珍妮特·耶伦(Janet Yellen)对CNBC表示:“这是巨大的,前所未有的,破坏性的打击。”她预计第二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将下降30%。

雷·达里奥还称:“我们难以回到原来的样子了”。以下是聪明投资者翻译提炼的达里奥最新TED演讲部分要点:

1、我们难以回到原来的样子了。为了复苏,未来几年我们将重组我们的经济,并重组我们的金融体系。

2、最大的担心是,在目前两党政争的局势下,经济的重组,恐怕难以按照既要做大蛋糕,又能合理分配的目标推进,党派政治会妨碍有效的解决方案,“破坏”而不是修复经济。

3、作为个人投资者成功的关键是,知道如何以均衡的方式很好地实现多元化投资。所有投资者所犯的最大的错误,就是认为最近做得好的就是更好的投资;现金几乎总是最糟糕的投资。

4、中国人民通过各种方式,在管理这场危机所需的许多方面都在出力。

5、穿越时空的最大一股力量是人类的创造力,这其中最大的一份是再创造力。企业家精神是复苏的催化剂。

6、这不是经济衰退;这是一场撕裂。你会看到在1930年代大萧条时期发生过的同样的故事。”

image 621

聪明投资者在此前也已报道了达里奥的几次发声和他撰写的分析文章,在过去这段时间,达里奥开始多次警告风险,中间还传出过桥水基金爆仓的传闻,不过达里奥也很快出来回应。

长期触及零利率意味着

所有储备国央行利率刺激工具失效

在国外疫情爆发,市场连续暴跌,美联储大幅降息到零利率的时候,达里奥就曾发布长文称:

我一直担心,下一次经济衰退来临时,会导致利率触及0%的下限,出现大量未偿债务、巨额财富和政治差距,就像上世纪30年代发生的情况一样。

冠状病毒是导致经济衰退的原因,这让我很惊讶。虽然这是一种极为严重的传染病,会产生许多有害的经济影响,但单凭这些并不吓唬我;

然而,如果再加上长期利率触达0%下限,我真的很担心。

长期利率跌至0%的下限意味着几乎所有资产类别都将下跌,因为利率下降的积极影响将不复存在(至少不多)。

达到这个0%的下限还意味着几乎所有储备国中央银行的利率刺激工具(包括降息和收益率曲线指导)都将失效。

现在几乎可以肯定,印钞和购买央行现在允许购买的债务资产几乎肯定不会起多大作用(因为债券不能被推高太多,也不太可能被出售购买陷入财务困境的实体的其他资产)。

此外,在零利率下限下,实际利率可能会上升,因为石油和其他大宗商品价格下跌,经济疲软,还有更多的信用问题。

如果这种情况以典型的方式发展下去,在信贷紧缩的同时,不断上升的信贷息差将使还本付息提高到较低的信贷水平,这将加剧信贷紧缩、通货紧缩压力和负增长力量。

上帝会帮助那些拥有这些东西和不断货币升值的国家。

最有针对性的对策来自中国

在这篇长文中,达里奥热别提到了中国,他认为:

最有针对性和规模适当的财政和货币对策来自中国。

这是因为,中国有更大的能力协调财政和货币政策,更快地解决政治争端,而且有非常聪明的经济决策者。

迄今为止,已宣布的一系列财政措施,不包括基础设施投资,约占GDP的1.2%。这些措施包括免除和减少社会费用(如企业养老金、失业和工伤保险)、减少医疗保险缴费、降低一些企业的增值税、降低企业用户的电费和煤气费等。

地方一级还宣布了一系列规模较小的财政支持措施(包括补贴)。在国家一级,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措施来支持某些行业,以及监管方面的宽容(比如延迟确认一些银行的不良贷款)。

中国人民银行有更大的回旋余地,因为利率在哪里,它有更多的拉动杠杆来使贷款增加或减少。

其最近已经实际降低了利率,降低了存款准备金率,提供了流动性,并启动了一项790亿美元的一揽子支持计划,帮助受疫情影响的公司。

此外,中国政府已将官方立场转变为“谨慎且适当灵活”,并出台了30项措施,支持受疫情影响的企业(重点是中小企业),例如为银行提供再贷款和再贴现。从全局来看,我认为这是适当的。

总而言之,我认为:

1)利率下限为0%、而且缺乏其他有效的中央银行工具,这意味着需要直接瞄准痛点的更大财政刺激,同时中央银行要维持利率下行通道,并提供充裕的流动性;

2) 迄今为止,各国的应对措施在规模、重点和协调性上都不充分,差异很大;

3)在过去几天,有迹象表明,财政和货币政策制定者正朝着采取“尽其所能”的政策迈进;

4)财富和政治鸿沟将考验社会和政治合作与帮助的能力,而不是在解决这些问题上互相伤害。

回应爆仓传闻:桥水一切安好

公司层面损失大约4万亿美元,全球大概有12万亿

就在达里奥这次发声警告不久,有消息突然称,桥水基金或已“爆仓”。

不过,达里奥很快出来公开回应:“我保证:桥水一切安好。”

3月19日,达里奥在领英上公开发文表示,“我相信冠状病毒对健康,经济和市场的影响将比现在大多数人在讨论的,要大得多。”

“因此直升机式撒钱正在发生,例如特朗普总统将向人们提供的1000美元支票。”

同一天,达里奥出来接受了CNBC采访,他说:

我想强调的是,我们正处于经济低迷之中,这是一场包含了(公共)健康、经济、财政货币的危机。我们正在走向零利率。

所以你现在经历的,是非常典型的,中央银行无力以正常的方式刺激货币政策(的局面)。

换句话说,在一个不正常的周期中,央行按下了按钮去刺激人们,给他们资金——刺激人们更多的消费,提振经济。

但当触及零利率,当货币政策不再起作用时——推动利率不会降低债券收益率;购买债券不会压低债券收益率。

接下来,我们就会经历利率下降带来的损失,经历已经不再起作用的QE,来送钱给有需要的人。

联邦政府已经没有能力创造货币和信用,他们花了更多的钱,而且还远远不够。我们现在估计,在美国,公司层面的损失(corporate losses)大约在4万亿美元左右,全球大概有12万亿。

因此将会有巨大的损失,而这些都是公司(层面的损失)。还会有一些个人层面的巨额损失,也会有一些人无法承受即将到来的冲击。

所以政府需要花更多的钱,多得多的钱。

这取决于它(政府)是作为贷款担保,还是信用担保或类似其他的。我想说,至少在1.5万亿美元到2万亿美元之间。

那么政府从哪里获得资金呢? 现在谁是贷款人呢? 几乎每个人都受到了损失。

历史的运作方式,几乎都是从美联储获得资金。所以, 我们现在就在这个历史的节点上——历史上,在20世纪30年代也是如此运作的——(政府)将会在这些项目上花费巨大,这意味着他们需要出售债券(来融资)。

那么,谁来买这些债券呢? 很多人已经陷入麻烦,比如这些养老基金或其它的捐赠基金。

谁有资金来买这些债券呢? 从历史上看,这些钱只能来自美联储。

你现在看到了。当你看到一个像这样的大项目被宣布时,债券(国债)收益率就会上升。现在,如果中央银行不去购买这些债券——中央银行现在处于两难的境地——利率等方面会发生什么?

如果这些利率上升是因为供求失衡,那么你将面临下一波危机,因为利率上升将导致资产价格再次下跌。

这也意味着债务紧缩将成为一个问题,同时信贷息差也将扩大。其中的原理就是这样。

全球150万+,张文宏教授到华为现身说法

据悉,48日晚华为公司邀请了张文宏教授到上研所解答全球海外员工及家属抗疫问题,时长2小时,氛围轻松愉快,部分网友总结了会上张教授的几个观点,仅供参考:

 

全球150万+,张文宏教授到华为现身说法

 

1.温度:不要太指望随着温度升高新冠病毒会消失,新冠状病毒可能要在50℃环境下才会失活,除了赤道地区,基本上达不到这种环境条件。

 

全球150万+,张文宏教授到华为现身说法
2.疫苗:不要太指望短期内疫苗上市,目前疫苗研发最快的是中国与美国,其中中国与法国正在进行疫苗实验合作,如在猴子(灵长类动物)身上实验,疫苗上市至少要一年半。
 
全球150万+,张文宏教授到华为现身说法
3.时间:张教授:“如果1-2个月全球疫情能结束的话,我就没必要来华为解答抗疫问题了,预计全球疫情会持续1-2年,东亚、东南亚范围基本处于可控范围,包括日本、新加坡等。未来相当长时间可能会处于医疗系统非常敏感,大家工作不慌不忙的常态化阶段。”
 
4.国家:目前张教授最担心的疫情国家分别是:印度、南美以及非洲,主要是这些国家医疗条件相对落后,饮食营养较差。
 
全球150万+,张文宏教授到华为现身说法
5.预防:
1)洗手时最关键的,一定要疯狂洗手;
2)保持充足的睡觉,不要熬夜;
3)与人交流,即便戴口罩仍然要保持安全距离,切记不能凑到一起交谈。
 
6.症状:
1)发烧、咳嗽不完全是新冠重症表现,如果在国外医疗资源紧缺地区,可先自行隔离恢复,避免去医院可能导致交叉感染;
2)但是以下情况,需要额外注意:如果发现自己爬楼梯,从一楼到三楼有明显气喘、无力迹象或者平地行走200米有明显气喘、胸闷迹象,应及时去医院检查,不能大意。
 
全球150万+,张文宏教授到华为现身说法
7.饮食:
首先对于新冠病毒,目前没有药到病除的特效药,大多人(尤其年轻人)可以靠营养治疗康复,其中的关键是要摄入足够的蛋白质,张教授对轻症患者的日常饮食要求:一天至少要保证两个鸡蛋、两杯牛奶、一顿有鱼、一顿有牛肉。(张教授认为白粥和米饭蛋白质含量是远不够的,少吃咸菜)
 
8.病例(上海):
目前以上海所有病例统计来看,小孩感染患者都是轻症,80%患者通过饮食、中西医辅助治疗可自愈;20%患者需要依靠吸氧治疗,两个星期左右可自愈;只有3%~5%的重症患者需要插管治疗。
 
9.治愈后:
1)治愈后基本不留后遗症,不会出现类似SARS的肺纤维化;
2)治愈后患者不会再传染给他人;
3)治愈后的抗体免疫力,目前吃不太准,不能绝对说有了抗体后以后就完全没问题。
 
全球150万+,张文宏教授到华为现身说法
10.办公:
1)据上海病例统计,目前没有足够或直接证据表面新冠病毒通过中央空调传播,上海所有病例都能追溯到具体传播途径;
2)从统计来看气溶胶传播并不是主要传播途径,办公环境具有最大风险的地方是电梯;
3)办公环境有窗开窗,没窗建议还是带口罩为好。
 
11.口 罩: 
1)如果是正常生活情况,口罩没必要严格按照4小时一换,张教授口罩在家也是摘下来,找个有阳光的地方晒下后再戴,没有太大问题,注意看仔细正反面就好;
 
2)有一点要注意,千万不能与附近人同时摘掉口罩,尤其在飞机上,切记不能与隔壁人同时摘掉口罩吃饭。
 
12.健 康:
1)疫情期间,不要太劳累自己,疲劳过度会导致免疫力下降;
2)不要太瘦了,太瘦了说明营养不太均衡,要合理膳食,尤其蛋白质摄入;
3)也不能太胖了,过度肥胖,重症时影响很大;
4)担心吃的多,导致肥胖,建议多加强锻炼,尤其早起人少时,出门跑几圈,跑步是很好的锻炼;
5)不要在家一次性宅太久,目前户外是安全的,尤其人少的公园,可以多去走走,保持安全距离就好。
全球150万+,张文宏教授到华为现身说法
总结来看,平日多摄入蛋白质、勤洗手、加强锻炼,保持好心情!
来源:微博博主“今天你们被开除了吗”

分手也是一个技术活

这是仙人JUMP的第154篇原创

 

1

 

自打写了渣男渣女和婚姻之后,后台与情感相关的咨询总是络绎不绝。

 

既然婚姻都说完了。

 

那干脆就说说恋爱和分手吧。

 

毕竟不谈恋爱,屁事没有。

 

分手也是一个技术活

 

在各种文艺场景中,恋爱总是被描绘的无比美好。

 

但这其实就和买家秀卖家秀一样,看着别人好,自己用起来往往不是那么回事儿。

 

尤其是这个年代,大家谁不是家里的小公主小王子,凭什么迁就你?

 

所以很多时候,养个宠物能解决的问题,就没必要专门找个人,毕竟很多人比狗还狗。

 

分手也是一个技术活

 

但现实中总有这么些被恋爱折磨得半死不活还苦苦不肯撒手的痴男怨女。

 

耽误了别人,还祸害了自己。

 

还有一大堆层出不穷的我看着都嫌烦的分手费,青春损失费,耽误费等等计算,男的女的都在算计,这是谈恋爱呢还是谈生意呢,就算是谈生意,能不能开发票?

 

要真这么经济思维,建议一开始就提前做好准备,先小人,后君子。不要完事儿了再来要钱,搞的和仙人跳一样。

 

哎?感觉哪里怪怪的。

 

分手也是一个技术活

 

2

 

分手这事吧,说穿了还是和感情有关,感情是无法量化的,我怎么知道你们谁爱谁更多一点呢,对吧。

 

婚姻法都只算财产呢。

 

所以这种时候,经济思维的优越性就体现出来,因为经济学跟谈恋爱一样,不论对错,只不过恋爱除了对错之外,其他的也不论,而经济学除了不论对错之外,还论利弊。

 

当然,谈恋爱本来就是不理性的,我们很难单纯的让各位痴男怨女套用个人利益最大化的原则,因此我们更多的是采用一种折中的方式,那就是“风险最小化”。

 

我们不说坑别人,我们只说保护自己。

 

分手也是一个技术活

 

有人说,不对啊,不是说爱一个人不就应该无条件的对他好吗?

 

傻孩子,你不对她好,给她买包买口红,那投钱写这种软文的人还怎么赚钱呀?

 

爱从来都是有条件的,是相互尊重的。

 

如果还抱有 “爱一个人就应该无条件对他好”舔狗式自我满足想法的,请把钱捐给有需要的人。

 

钱在你手里也是浪费,请给他们自由。

 

分手也是一个技术活

 

3

 

说恋爱分手的抉择前,我们要先排雷。

 

传统三件套,出轨,暴力,黄赌毒这些我们就不重复再提了。

 

这些就是情感届的714高炮,遇到就跑,晚了就凉。

 

传统三件套之后,我们还应该排除的,是“绝对理性人”。

 

尽管我们提倡在恋爱中运用“理性人”的概念做风险评估,但需要明确的一点是,我们首先最应该排斥的就是在恋爱中完整运用“理性人”概念,给自己做到收益最大化的人。

 

正所谓同行是冤家。

 

分手也是一个技术活

 

我们把“理性人”假设应用在恋爱中有两个基本原则需要强调:

 

1.不以经济利益为首要目的;

 

2.主要运用于分手前的情感评估、风险评估,而不是事事计较。

 

我并不建议在情感关系中一味的强调利益最大化。

 

感情这事本身就是一笔烂账,如果一个人能够在感情上真的做到纯粹利益最大化,那渣男/女无疑。

 

跟他们谈恋爱不存在降低风险的可能,不被坑出屎都算你拉的干净。

 

当然,如果有那种只骗身子不骗钱的渣女,请介绍给我,我身边有一大堆老实人正嗷嗷待哺。

 

分手也是一个技术活

 

渣男渣女以外,还有另一种最大的可能就是妈宝。

 

就我所了解,所有的妈宝中,除了少数的童年缺陷影响产生的天然妈宝以外,其他的基本都是躲在老妈身后的极致利己主义者,不分男女。

 

跟这些妈宝谈恋爱,他妈在你们的关系中24小时无处不在,尽管你都不一定见过他妈,甚至他到底有没有妈都不一定。

 

但对妈宝来说,这个妈就是一个万能工具人,没事我做主,有事我妈说。

 

堪称薛定谔的妈。

 

分手也是一个技术活

 

实质上,那些所谓的妈宝们只是在关于切身利益的时候,用他妈做了一个挡箭牌,挡住了全部的不利因素,做到了在0风险和高收益之间反复横跳,从而实现了收益最大化。

 

“我妈说,女孩子不能随便出去抛头露面。”

 

“我妈说,男孩子就该买房买车写我名字,哪用女孩子出钱。”

 

“我妈说,你爸妈留在身边也没用,让他们出完买房钱就回去吧。”

 

建议所有适龄青年都可以去祖安做一下情感培训,遇到这种妈言妈语,直接祖安三联。

 

从今天起,你我都是妈宝掘墓人。

 

分手也是一个技术活

 

4

 

排除渣男渣女和妈宝后,恭喜你,遇到的虽然不是什么好菜,但起码吃了也死不了人。

 

从这里开始咱们就要谈些比较玄学的感情因素了。

 

按照量化交易的标准,即便主观的东西,我们依然尽量用客观的方式来处理。

 

我们无法用利益最大化的方式来对待恋爱,因为恋爱中我们判断利益的的单位不是“金钱”,更烦人的是,恋爱中并没有单一的,或者说普世的标准作为依据。

 

如果说婚姻是两人组队对抗风险的经济学,恋爱就是一门基于荷尔蒙和多巴胺的纯玄学。

 

每个人对“爱情”的需求,定义,行为方式都有所不同,但我们只能够在各种不同间总结出一些共性的东西,为你规避风险。

 

分手也是一个技术活

 

由于恋爱相比婚姻而言,成本要低得多,大多数恋爱也不是婚姻的基础。

 

如果是的话,人均恋爱数应该小于或等于1,但现实怎么样,你们比我更清楚。

 

有鉴于此,我们对于恋爱分手的保底要求是,可以无益,但不能有害。

 

由此我们判断的标准更多的不是依据“增益”而是“损耗”。

 

当维持一段勉强的恋爱,比分手的代价要高得多,就应该分手。

 

毕竟谁都不是出来做慈善的,年期轻轻就想着给人当爹当妈是一种心理变态。

 

分手也是一个技术活

 

在刨除你的对象是低层级有害生物之后,就该考虑几个因素。

 

如果我们把恋爱用交易的思维来处理,判断交易是否需要终止的唯一标准是成本与收益的平衡,判断收益能否覆盖成本,达成正向收益。

 

如果增益≤0那么就可以说再见了。

 

下面我们开始评估。

 

分手也是一个技术活

 

5

 

评估恋爱价值的第一步,是成本收益衡量模型。

 

首先,我们要将各种主观参数进行客观量化,明确对你而言重要的参数,弱化不重要的指标。

 

简单来说,就是归纳出那些对你而言关键的因素,然后量化。

 

常有人痛苦怒吼,她不喜欢我却喜欢那个处处不如我的垃圾,为什么! 

 

为什么?因为你们各自的效用函数存在差异呗,简单的来说,萝卜白菜各有所爱,你对一个抖M千般爱护,不如别人一个巴掌管用,这找谁说理去?

 

分手也是一个技术活

 

扯远了,首先我们要把一段关系中的各种收益成本的相关因素量化,去除大部分无效指标。

 

比如在大部分感情中,“承诺”和“情话”就是最不重要的参考因素。

 

什么“我会保护你一辈子,我要永远守护你,你是我最重要的人,我要为你对抗全世界”。

 

醒醒,这世界可没闲到天天摁着一个人来打。

 

在这个时代,情话张口就来,承诺这东西,不如欠条管用,起码欠条法院还会受理。

 

这种骚包情话一不花费任何成本,二没什么卵用,三等真的需要用的时候,你也不一定找得到人,基本作用等同于锤粉的“下次一定”。

 

信了你就鲨壁了。

 

感情这狗东西看不见摸不着,过于抽象,我们要具体分析,就要把抽象的概念具象化。

 

分手也是一个技术活

 

比如我们把“陪伴”“成长”“忠诚”“愉悦感”“快乐”“尊重”“经济利益”“生活便利”“被爱的感觉”“自信心”些能给你带来愉悦感,或者实际收益的称为 “幸福指数”,归入收益。

 

而把“浪费时间”“经济支出”“不必要的精力消耗”“打击感”“争吵的痛苦”“无效沟通”“恶意揣测”把这些给你带来负面效果,需要耗费时间精力及经济支出的,称为“痛苦指数”,归入成本。

 

给这些东西做一个评分卡。

 

例如自信心+5分,浪费时间-3分云云,你随意按照自己的标准来打都可以,因为这个是只属于你的,关键是要有评分卡。

 

更关键的是,要真实面对自己的内心,假如我是一个女孩子,我就是享受男孩子为我花钱,那就一定要在相关指标加权重;

 

假如我是一个男孩子,我就是喜欢绿茶大波浪,那一定要加权重。

 

你可以骗所有人,但自我评估的时候,不能自己骗自己,反正这个打分也不会对外,对吧。

 

有了评分卡后,我们就建立了一个最简单的成本收益模型。

 

分手也是一个技术活

 

6

 

评估恋爱价值的第二步,是恋爱投产比的横向对比。

 

你个人的付出与收获的对比,如果有做过电商的朋友,你可以简单的理解成投产比,也就是我们常说的ROI。

 

恋爱的情况下,因为参数太多,我们取最简单的时间来做基础计量标准。

 

假设5个月的恋爱,合计150天,你用了100天,在哄人,忍让,道歉,让自己痛苦不堪。

 

这是投入。

 

50天在开心快乐,不可描述。这是产出。

 

假设其中的单位效益相等,即一天的快乐跟一天的痛苦对等(我知道很复杂,别钻牛角尖)。

 

100天的付出,50的收益。

 

算下来ROI 0.5,而我们最低要求ROI是1。

 

不让我做1,那咱们这段关系就归0。

 

这话有点怪,但话怪理不怪。

 

分手也是一个技术活

 

讲道理嘛,不论你恋爱的目的是婚姻,还是单纯为了恋爱而恋爱,本质都是为了一个更好的状态。

 

不让我结婚,还不让我开心了?

 

不让我开心,那我就滚球了。

 

谈个恋爱又不是谁欠谁的,对吧。

 

如果ROI大于1,那么对比单身状态跟其他恋爱状态,如果ROI小于这两者的话,也建议终止。

 

对收益的追求,应该越来越大;对风险的追求,应该是越来越小。

 

人没理由越活越回去。

 

如果你经过理性估算还是觉得要维持关系,那一定说明你前面的量化参数做的有问题,你还是矜持了。

 

分手也是一个技术活

 

7

 

评估恋爱价值第三步,是判断恋爱中的“供需平衡”。

 

除了投产比,还要考虑恋爱中的供需平衡。

 

恋爱中的供需,用买卖来形容不贴切,更准确的应该是交易。

 

双方共同付出,共同收获,以“时间”“精力”“陪伴”等作为交换等价物,各取所需。

 

这个平衡不一定是1:1的绝对平衡,而是一个总体对等的动态平衡。

 

差值可以用感情来弥补。

 

大多数情况下,稳定的恋爱关系,都是动态平衡的。

 

毕竟吃亏这件事情大家都不喜欢。

 

分手也是一个技术活

 

如果双方的付出和得到不成比例,一方单方面付出,另一方单方面索取时,这个平衡就会被打破。

 

供需不平衡,将带来地位不对等,地位不对等,也就意味着舔狗出现。

 

没有人想当舔狗,但总有人舔而不自知。

 

不论你投产比再高,在这段恋爱里获得了再多的幸福感,只要付出的成本远高于市场均价,依然是损失。

 

我给你买IPHONE11PRO的钱,你给我一个金立语音王,虽然比我以前的老人机好用,但这还是欺负人。

 

分手也是一个技术活

 

或许有人会问,这不就是那些渣男渣女和妈宝吗?

 

不是的,这跟直接求财的渣男渣女不一样,因为大部分恋爱中一方疯狂索取的深层诉求并不是钱,而是满足自己对于恋爱的一切不合理幻想。

 

简单的来说,他们或许不一定渣,但是真的作。

 

从某种程度来说,作比渣更可怕,因为渣只是要钱,作可能要命。

 

典型的表现比如“安全感”。

 

对伴侣的要求是:不许喝酒,不许身边和狐朋狗友出去玩,不许微信里有异性存在。

 

自己喝酒蹦迪一条龙,去了酒吧,经理一口一个老板好久没来。

 

“爱我就要给我安全感啊!”

 

一味的强调爱我就要包容我的全部,用一个“安全感”绑架对方,这既是低幼也是双标。

 

我曾经亲眼见过一个男生被女朋友的作得气到精神崩溃,呼吸急促当场在大马路上倒地不起,过了小半天才缓过来。

 

小男孩长得真是眉清目秀,我差点去给他人工呼吸。

 

分手也是一个技术活

 

8

 

不管你认或不认,恋爱的本质是一场情感交易,原本可以是正和博弈,但总有人喜欢把他完成零和博弈。

 

要安全感,建议可以去买份保险,而不是把对象当成保险柜。

 

那如果放任供需严重不平衡,会怎样呢?

 

当单一商品价格高于市场价格时,会引起其他商品价格的竞争性增长,导致增加消费者支出成本。

 

你舔你女朋友,你女朋友的闺蜜有样学样,也要求他男朋友舔,导致舔狗常态化,对追求者而言恋爱成本普遍增高。

 

当商品价格普遍高于市场均衡价格时,商品会过剩。

 

分手也是一个技术活

 

舔,成为一个常态化的现象时,那些不愿意舔的追求者会放弃对恋爱的需求,相对的导致那些原本可以不单身的人,因为缺乏追求者而被迫单身。

 

舔狗不止不得house,还会破坏市场环境。

 

为人为己,拒绝舔狗。

 

如果你们的恋爱供需严重失衡,那就意味着有一方在做舔狗。

 

不论你是处于优势还是劣势,都建议放弃。

 

如果你是舔的那个,那放弃也是很自然的选项。

 

如果你是被舔的那个,那么你能获得优势的原因是什么?对方为何屈就于你?建议可以思考下这个终极问题。

 

自己配钥匙么?配么?

 

分手也是一个技术活

 

9

 

评估恋爱价值的第四步,是预判分手成本。

 

如果已经走到分手这一步,还有一项你应该考虑的成本,那就是分手的成本。

 

我当然知道不是每个人分手之后都像我这样出去蹦迪狂欢畅游海拉鲁。

 

有的人分手转个头炮火连天;

 

有的人分手当起朋友圈诗人,两年不带消停,我没暗示牛顿老师;

 

还有人分手之后发奋赚钱当起微商,最后赔得裤子都不剩,同样,我也没暗示牛顿老师;

 

有的人是快感追求型,有的人是痛苦回避型,分手对每个人而言意味着不同的成本,有的0成本,有的搭上命。

 

分手也是一个技术活

 

这时候就需要预判分手对你可能产生的成本。

 

你需要认真阅读上面内容,拿出评分卡,计算ROI。

 

如果恋爱处于损耗状态,而分手成本低,可以直接分手,抓紧止损,这世界上好男人好女人多得是。

 

如果恋爱处于损耗状态,而分手成本过高,那就需要想清楚,或者说用一种过度式的方式处理。

 

当然,吊着不分手这种事情虽然收益大,但容易被雷劈,建议自重。

 

分手也是一个技术活

 

分手是一次性的交易,要快准狠。

 

交易完成后,生死各安天命,所以不要试探,要么不提,要么开工没有回头箭。

 

那种喜欢试探的,发现对方不挽留还要淬一口痰,骂一声渣男/女,是弱智的表现,建议电疗。

 

分手就像离职,不要轻易的把离职两个字挂在嘴边,用作要挟加工资的手段。

 

你的每次提离职都是在老板心里给自己加了一个反骨崽的标签。

 

反复横跳跳多了,赶上升职加薪没你的事情,要优化第一个想到你。

 

说分就分,既是尊重自己也是尊重别人。

 

分手也是一个技术活

 

10

 

经济思维运用,是为了建立一段良性的、更适合自己的关系,尽量避免风险。

 

肯定少不了有人会问,不是说好真爱战胜一切吗?

 

事事量化匹配,不冒任何风险,那还有什么真爱呢?

 

我倒想问一下,是谁给了你们这种,真爱一定要被现实一顿吊打才能成仙的错觉?

 

爱情就是奢侈品,绝大多数人就是一辈子找不到真爱的。

 

我最讨厌一些空想主义者的东西就是光谈鸡汤,不会去认真执行。

 

总有人说什么每个人都是自由平等的灵魂,谈什么风险收益太俗。

 

这种自由而平等的灵魂常常在分手后无缝衔接的又搞起另一个灵魂。

 

真是标准的坟头蹦迪。

 

分手也是一个技术活

 

追求真爱没错,但是规避风险同样没错。

 

错的是只想白嫖不想负责的心态。

 

是的,对自己负责也是一种负责,甚至可以说,对自己负责是最基本的责任心。

 

或许仍然很多人觉得感情的事情无法理性,觉得,命中注定要追求真爱。

 

这当然是你的个人选择,如果你觉得“追求真爱”带来的自我满足,大于恋爱中带来的一切风险,那就尽管去做。

 

因为在你这里,主观感受带来的满足感大于客观收益,只要你把“自我满足”在参考指标中的比例调得足够大,世界上就没有你覆盖不住的风险。

 

毕竟爱情这件事情,只要你嘴巴够硬,永远可以化险为夷。

 

分手也是一个技术活

 

最后我还想多说几句。

 

尽管我们讨论的前提都是把感情用一种量化的思维在讨论,说得好像爱情在这个时代已经不存在了一样。

 

但爱情是存在的,毫无疑问,只不过需要用心去找。

 

希望你们能遇到爱情,体验过爱与被爱。

 

在被现实的痛苦捶打之前,先体验过世间的美好。

 

心中有火,才能好好的跟这操蛋的世界战斗。

 

我很喜欢知乎上的一句话,“情啊,爱啊都是少不更事,但少不更事也不是什么坏事。”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Nvky1_cumt_jaQhmQr3BDw

为什么全世界都在“印度化”?

为什么全世界都在“印度化”?

作者:二号头目

来源:九边(ID:ertoumu893)

一个呼吸道传染病,整个欧美竟然在纠结戴不戴口罩,还纠结是不是应该避免聚集。美国都成那样了,这两天警察还在天天驱散聚集人群,而且总有人屡禁不止。

我前两个月,还在厌恶国内一些庸官做得太差,后半期发现,这些官员到了西方个个能当部长,——西方那种反应迟钝、上下隔阂、各自为政的做派,让人大跌眼镜。

美国CDC这样权威的机构,还有特朗普这样的权威人士,也多次自己打脸,一会儿说不需要戴口罩,一会儿又说需要戴,问题是老百姓竟然毫无波澜,果然是见过大世面。

这段时间我想出来一个词,叫“印度化”,专门描述一些国家跟印度越来越像;当然了,这个词最早是给美国专用的,后来发现这个幸福温暖的大家庭成员越来越多。

“印度化”有如下特点:

1、上、下层生殖隔离,互相不通婚,类似有种姓制度。

2、国内有2%的世界级精英,10%的正常人,剩下的是糊涂蛋;大家住在一起,但互相没义务。

3、少量上层精英,接受精英教育;其他大部分下层人,接受随机教育,自生自灭,自由发展。事实上整个国家很自由,上、下层互相没有义务。你爱干啥干啥,只要不影响其他人,想干啥都没人管你,倒了霉也没人管你。

4、整个国家宗教氛围浓厚,老百姓都有种“认命”的美德;越底层越反智,连基本的科学常识都不接受。

5、政府内部各自为政,也就是大家说的,“散装的”。

如果对历史比较熟,大家估计已经看出来了,从古到今,包括古罗马、拜占庭、奥斯曼、大英、大唐、大明和大清,这些帝国和朝代后期都这造型,大家都“印度化”了。

这么看来问题很明显了,帝国晚期都这样。或者说,国家发展一两百年,都会形成这种效果。

那大家可能纳闷了,不对啊,博主,印度还没发达呢,怎么就呈现出晚期症状了呢?

其实想想也不奇怪,印度跟中国美国不一样,不是革命建国。我们建国后把整个社会犁了一遍,破了四旧,然后在新平整好的地上搞发展,整个社会没大户、没宗教集团,没有庞大的利益阶层以及大地主等等。

印度不一样,它在英国人手里混了几百年,封建迷信的牛鬼蛇神一样都没除,都被保留下来了,而且英国人并没有兴趣去改造印度。英国人走后,古代印度基本无缝对接到了现代印度,整个上层基本没变,社会结构也没变,种姓制度名义上没了,可是一直都活在大家心里。新印度直接继承了殖民地时期的结构,可不就老态龙钟嘛。如果我国从大清直接过渡到现在,估计跟印度差不多。

所以我今天就来分析下,为啥这么多国家跟印度越来越像,难道说,印度模式才是所有国家的最终归宿吗?

这方面原因很多,不过我今天选一个最重要的,专门讲讲财政方面的原因。当然了,财政原因倒也不是唯一原因,但绝对是最重要的一个原因。

01

财政是个啥?

我经常说,几乎所有的大国崩溃,都是财政的崩溃。

这事一直也没展开讲,不过财政的重要性比大家想象的重要得多。像美国人达利欧他们那样的投资界大佬,很少聊经济学,反而常年累月地研究各国财政相关问题,因为财政问题才几乎是所有各国问题的总根源。

我以罗马为例,说一下怎么运转的,毕竟现在的美国和当初的罗马太像了。

罗马最重要的事,就是帝国要在北方边境跟蛮族作战,防止蛮族进来烧杀抢掠。而且要保证国内的治安,不然老百姓也不上班,都去抢劫了,到最后谁都没法好好做生意。

另外要修路搭桥,不然运输成本高到物资没法在境内流通。还要兴修水利,如果饮用水出了问题,没等蛮族进来,城市自己先崩溃了。而且还得有垃圾处理系统,唐朝首都长安就是大家把垃圾扔地下水里去,最后水源和土质都出了问题,从武则天开始总往洛阳跑。

此外,还需要维持一个官僚系统,不然你想结婚都没地方去领证,想打官司还得去土地庙。

到后来,国家还要搞义务教育、承担科研项目,海军去保障海外商道等等。

大家看出来了吧,这些都需要钱。

这些事短期收益往往不太好,需要国家来做,国家自己又不会赚钱,所以就需要对社会征税。关于征税,这个问题非常复杂,既不能征太多,也不能征太少。

如果收得太多,大家生产做买卖的积极性就没了;如果收得太少,政府又没钱,没法修桥补路,也没法抵抗外敌,不好好打仗,到时候大家就可以向蛮族纳税了,不仅纳税,可能还得纳点别的,比如老婆闺女什么的。

至于税率,我算了下,美国财政收入大概是GDP的30%左右,也就是GDP的30%被征税了。中国财政收入占GDP的20%左右,不过加上土地出让金后,中国也是30%左右;此外中国政府还有一些国企收入,整体而言财政还是挺足的。(这些数据都是公开的,可自行查看。)

下图是美国财政结构,大家可以看到,个人所得税所占比重最大,由普通老百姓来承担。中国个税只占4%。

为什么全世界都在“印度化”?

一般来说,一个国家刚建国时,非常艰苦,因为大家都很穷,政府没地方去收税。我常讲的英帝国,伊丽莎白那会儿,全国只有几十条舢板,穷得不行只好去当海盗。美国也一样,美国财政部刚成立那会儿,国库里只有一堆借条;联邦法院听起来这么高大上的机构,办公室竟然是个半地下室,混得还不如个北漂。

如果国家从一开始就没发展起来,那相当于一出门就掉坑里,刚诞生就“印度化”了。这种情况在非洲十分常见,我们熟知的那些国家,基本都是这样。

如果经济能顺利发展起来呢,就跟美国一样,蓬勃发展,政府也就有税收,收了税,政府去给大家打仗抢地盘,或投资修运河什么的,经济更加蓬勃发展,一切欣欣向荣。

一开始也有穷人和富人,但富人没那么富,空白的土地也多,穷人可以去种。中国历朝刚开始时,都要大规模重新分配土地。美国人建国那会儿也把英国人的土地给大家分了,后来不够,又去买法国人的地,抢了印第安人和墨西哥的地,给大家种;大家有了地就可交税,政府有了税金就可以扩大军备,继续给大家去抢地抢地盘。

但到了后期,又出问题了。按理说经济规模变大,政府税收变多才对,但这个世界诡异就诡异在这里,大部分国家到了后来经济发达了,用钱的地方多了,税收反而不够了。

这一点在唐朝、明朝、清朝、罗马和奥斯曼帝国,以至于现在的美国,都反复重演。国家GDP翻了好几番,但政府却越来越没钱,债台高筑。没钱就啥事都干不了,国家后期财政都陷入了困境,社会秩序开始解体。国家越来越没谱,碰上一次灾难就栽一个跟头,栽跟头次数多了就掉坑里了。

02

财政怎么就崩溃了?

大家可能觉得很迷惑,按理说国家发展到后来,肯定比前期发达啊,怎么会税收越来越不够用呢?

其实也不复杂。一开始大家到处征地,人人种地,部分人还搞点小发明发了财,这时候税基很大,家家户户都纳税,国家花钱的地方也不是太多,咬咬牙就过去了。

但随着时间流淌,政府要支出的费用越来越大。比如社会上老人越来越多,政府得养着;巨大的基础设施到后来维护成本也越来越高,因为肯定越来越陈旧嘛;而且各国无一例外,公务员也越来越多。变成强国后,不可避免又要到处去打仗维护商道,这玩意更是吞金兽,再叠加几个灾难,几乎不可避免会变得债台高筑。

而政府的收税能力却越来越弱。因为财富越来越向少数人聚集,这一点在全世界都是相通的,没有任何一个朝代例外,也没有任何一个国家例外。

比如美国现在400个头部公民,拥有的财富比他们1.85亿个同胞拥有的财富都多。

但他们纳税是啥情况?他们纳的税,跟那1.85亿人一样多吗?

不不不,他们比那1.85亿人纳的税少得不是一点半点。富人有的是办法避税。

比如特朗普多次在推特发文,指责亚马逊那个贝索斯不纳税;问题是他自己到现在都不出示纳税记录,据纽约时报猜测,他纳税可能为0。嗯,都是一个揍性。

为啥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也不复杂,政府也是人组成的。国家越往前发展,各种利益集团的人开始进入政府担任高官,他们会积极推动有利于他们自己的税收政策,什么工商集团、土地集团和军工集团等等,到最后都在减税,减来减去,税收由工薪阶层来承担。而富人却有的是办法避税,请律师找漏洞,实在不行就去避税天堂躲着。

特朗普减税,很多人就怀疑他是为了给自己家族减税。这个不是非主流说法,美国不少评论员就是这么分析的,那个美国问题专家翟东升也是这么理解的。

所以吧,所有王朝后期的共同征兆:

国家花钱越来越厉害,真有钱的大户不纳税,税收基本压在中产阶级身上。

不仅现代国家有这个问题,历史上所有大帝国都发生了这个问题。我下面举几个例子。

罗马帝国的元老院都是贵族和大户,他们自然不可能随便通过对自己不利的法令,这也是为啥罗马会有格拉古兄弟的改革。

我国明朝,一开始通过科举选拔倒是还好,能平衡各个阶级。越往后,江南经济好,出身江南富商的子弟读书越厉害。这个也正常,有钱可以多请几个老师嘛;别人家里只能供一个读书,富户家里供三个。就这样,南方官员优势越来越大,,朝中江南富户出身的官员们慢慢开始把持朝政,明朝后期陷入了党争。

大英帝国后期也一样,议院里基本都是各种金融大佬和政治家族,类似丘吉尔那种。不过大英学会了征收贸易税,后来贸易地位不行了,帝国也就完蛋了。

大清后来也出现了这个问题,税收严重不足,鸦片战争那会儿差点穷死了。不过鸦片战争后不是欠了英国人钱嘛,英国人说你真傻,连个税都不会收,你收关税啊,想学我教你啊。

大清从此开征关税,通过关税给自己续命七十年。后来蒋委员长崛起于江浙,他也收不到大户的税,靠着江浙地区的关税混了二三十年。

政府收税能力差,可花销却不少。官僚是不是得养?庞大的社会机器是不是得维护?所以吧,所有大国的后期都是入不敷出,稍微有点风吹草动就拿不出来钱。

而达利欧他们研究的结果认为,所有帝国都有两件最重要的事,技术进步和灾难处理。

技术进步会扩大税基,比如现在互联网产业大发展,国家也能多收点税。

而灾难是对帝国的大考。他研究了6个强权,大明、大清、荷兰、西班牙、英国和美国,前五个都是在灾难中逐步崩溃,因为到了后期,财政苟延残喘,碰上大灾难处理不过来就挂了。他现在认为美国也处于面对灾难束手束脚的下行通道里。

印度也一样,印度别看成天吹牛逼自己是东亚强国,其实财政一塌糊涂,单是外债欠了1.4万亿美元(内债不算债,外债是要刚性兑付的,这么大的数字非常危险了),而我国现在攒下3.1万亿美元。这个逻辑上讲,印度糟糕的财政状态碰上这次疫情,不爆都没天理。

不过好在他们前段时间把去贫民窟检测的医务人员给赶出去了,场面一度非常混乱,不过印度人民成功地遏制了疫情,控制了确诊数,印度就是这样一个善于解决问题的国度,非常讲究技巧。

这次疫情中欧美表现最好的,应该是德国,德国头铁的原因就在于我们说的毛病他一个都没踩,非常稳的财政(其他国家都欠一屁股债,它还有盈余),强悍的基础教育,国民素质也高得多,还是制造业强国,整体游刃有余,还能顶一段时间。毕竟德国也是个新国家,跟中国差不多,建国七十来年。不过也有个大毛病,在这篇文章里说清楚了《美股已经塌了,下一个就是欧洲》,德国一直在吸血南欧国家。

其他国家和朝代都差不多。明朝为啥完蛋得那么惨?明朝晚期经济翻了好几番,税收却跟建国那会儿差不多;北方又要对蛮族用兵,又碰上了瘟疫,继续向农民征税,最后被农民起义给推翻了。明朝用整个国家的税收都打不过后金,清朝入关后用一个北直隶的税收就平定了天下,这就是财政能力的差别。

奥斯曼帝国晚期也这样,英帝国晚期也这样,现在的美国就更是这样了。富豪不上税,不承担义务,全让中产来承担,中产不萎缩真是奇了怪了。碰上灾难束手束脚,让全世界纳闷,这还是那个曾经的世界头号强国吗?

03

财政崩溃还影响哪些方面?

你如果看美国新闻,就能知道,各州州长都在找特朗普要物资,可特朗普也没有余粮。大家互相扯皮,在推特上互相骂,在新闻发布会上骂;不仅特朗普骂,他还让他的女婿去骂,女婿说话太冲,表情太gay,又激起一番轩然大波。

你发现了吧:如果国家财政不行,很快就会出现“印度化”的迹象。政府相互扯皮不作为,老百姓也跟着越来越糊涂。

老百姓变糊涂这事也不难理解。比如上层老百姓有钱,所以搞精英教育,恨不得一个孩子三个老师,就像我前面说的明朝江南富商一样,这种情况下,孩子上名校的概率大幅提升。如果你家好几代都在一个名校,而且长期捐款,那概率会进一步上升。美国上层和下层一样,巨能生,看特朗普一家就知道了,只有中产阶级不敢生。

下层没钱,按理说国家得给搞义务教育。但政府也没钱,只好凑合着教育。教师工资也上不去,地位也不太高,积极性不太强,这就演变成了美国公立学校的“快乐教育”,——毕竟我教不会你东西,还不能让你快快乐乐当废物?

美国那边,很多孩子到了初中,对知识的把握不如我国小学二年级,很多华人家长急得要死。甚至一些家长费尽心机出了国,看着自己的孩子要放羊,又进不了欧美的顶级私立学校,只好把娃送回中国读书,准备将来读完中学再去美国读大学。

这样的玩法持续几十年,上下层隔阂就非常明显。美国和印度差不多,上层非常优秀,中层正在萎缩,剩下的全是一帮糊涂蛋。欧美中下层非常非常蠢,而且有种独特的蠢,傻白甜那种,其实不能算蠢,应该算无知,没接受过正儿八经的教育就这毛病,打过交道就会有感受。比如今天推特上,一帮欧美和印度网民(推特上到处都是印度人)在热烈探讨这么几个问题:

  • 比尔盖茨在搞人口清洗;
  • 推广5G导致呼吸衰竭;
  • 英国人烧了手机基站和天线,说那玩意传播新冠病毒;
  • 大家对白宫医生福斯博士和比尔·盖茨发出了死亡威胁;
  • 病毒是比尔·盖茨散播的;
  • 有个货说是自己被脑控了,大家围着问“被脑控是一种什么体验?”

说实话,每次登陆推特都被那帮反智玩意气得肝疼。中国的义务教育比较过硬,尽管我国蠢人也不少,不过很多基本观念是能达成共识的,比如进化论、基本世界史常识、基本数学几何素养,再比如“疫苗应尽快研究”、“对付病毒就该隔离”等等常识还是有的。欧美基本没啥东西能形成共识,除了大家都不太喜欢中国。

而推特上那帮蠢货,听见“疫苗”第一反应是比尔·盖茨要下毒,简直匪夷所思。下篇文章我给大家解释下比尔·盖茨这些年的名声为啥这么臭。

这就是平时不好好学习,满脑子浆糊,听啥信啥的结果。关键是政府不管,放任基层一直浪下去,可不就“印度化”了嘛,一个国家里,10%的精英带着90%的糊涂蛋。后续看到欧美老百姓们蠢得要死的举动,你用这个逻辑一套,立刻就明白了。

财政出问题,很快也会体现在社会治安上。国家没钱去充分打击犯罪,警察需要社区养着,哪些社区有钱、纳税多,警察优先照顾那些社区。这种情况中国很少见,你很难理解同一个城市,一些小区治安好,其他的都不行。但出了中国,就是常态,巴西、阿根廷和美国等等,都是富人区治安好。尤其在印度,这两天你也看到了,警察挥舞着藤条像打狗一样修理那些老百姓,但在富人区里警察温和得一批。

由于治安的恶化,富人不愿意在城里呆着。他们搬到城外,不再给城里纳税,把城市留给了穷人,城市变得更加没谱。现在美国有12个城市在破产边缘,就是这个原因。你去美国城里看,发现不少城市真要变印度那样了,再到城外的富人区,又感觉漂亮得恍若隔世。大部分国家现在富人跟穷人都泾渭分明,下图我不说大家也知道那边是富人区吧?

为什么全世界都在“印度化”?

政府没钱,公共设施也修不下去。大家去了欧美经常有种感受,那边很多东西都年久失修,主干道经常路中间有个坑也没人管,不过政府确实也没钱。这次纽约州的那个州长,天天在电视上抱怨纽约州从中国买呼吸机要买破产了。

04

绕不过的三百年

大家可能要问了,这么看好像不可避免啊,难道我国常说的“三百年大限”在欧美也成立?

很悲观地讲,似乎好像没法避免。从财政角度讲,无论是中国的历朝历代,还是西方的大帝国,发展两百多年后,无一例外会陷入“财政陷阱”,变得入不敷出、债台高筑,最后出一大堆问题,而且都解决不了。

这不是我发现的,桥水和高盛都有类似研究成果。欧洲贵族可延续千年,但没有任何一个国家能昌盛三百年,包括英帝国。假如说近代英国是从光荣革命开始,到二战结束后帝国落幕,中间正好250年。所以西方没有300年大限一说,他们一般说250年大限,不是说250年后亡国了,而是250年形势就彻底变了。250年类似于一个债务周期。

因为谁都解决不了财富向少数人集中这个问题,而从他们那里又收不到税,整体非常尴尬。至于“民主”,不说也罢,因为我们刚说的这几个问题,民主根本无法解决。事实上民主基本什么都解决不了。西方国家都是变成强国后才民主了,不是民主后变强的,反倒有好几个民主后变弱鸡了。不是说民主不好,是说这玩意不解决问题,咱们不讨论价值判断,只讨论现实和逻辑。

达利欧在接受CBS采访时反复说,现在这种财富分化非常非常危险,扼杀了美国梦,撕裂了社会,造成国家财政危机。

如果问题大到一定程度,稍微有点风吹草动,就会引发社会巨变,这也是为啥他一直在呼吁给富人上高税(他自己就是超级富豪),叫“造反税”,也就是富人通过上税来避免社会动荡,巴菲特和比尔·盖茨也有类似想法。不过毕竟他们在整个富豪阶层里算少数,大部分富人都是贝索斯和特朗普。

现代国家还有个毛病。古代没法印钱,现在各国不一样了,碰上问题狂发钱。问题是,政府发钱这个行为不是均匀地发到每个人身上,有个比喻形容它是往你脑袋上浇了一盆水,脑袋湿透了,脚还是干的,所以政府发钱会导致贫富分化进一步拉开。

贫富分化越来越大,政府收税能力变得更弱,更没钱搞点公共设施和猛抓义务教育,导致教育进一步拉大差距,教育如果拉开差距,后边其他的差距也会越来越大。

这不只是穷人考不上大学的简单问题,而是一个把下层养成猪的问题。

如果一个人在学校放羊一样放到中学毕业,必然脑子一团浆糊嘛,连超过70个字的一段话都读不下来,注意力只能集中30秒,除了看短视频啥也干不了,加减乘除都算不清;这样的浆糊脑子,就算有机会能致富,也不一定能抓住机会。现在欧美国家外表光鲜,但很多国家下一代的大部分人就这水平。

一般来说,把一个人培养成废物不可避免,把人群中80%培养成废物,那可就真“印度化”了。大家可以自我检视下,看视频这事连猫都会,阅读长文却需要十几年的教育。

当然了,前面说了大半天,最后总结下,这其实也是对我们自己的一个警钟。中国现在整体还处于上升期,我走过几十个国家,中国无疑是最生机勃勃的,老百姓素质也高,每个人都想着赚钱发财,其他国家有这种想法的人确实是不多。

至于接下来会发生啥,我就不说我自己的看法了,我说说达利欧的观念。

他认为美国糟糕的财政和债务会彻底拖垮美国,当然了,不是现在,可能还得几十年。

中国现在依旧处于上升期,机遇和挑战共存,但他觉得中国人能找到出路,正如过去两百年中发生的一样,中国人团结,善于吃苦忍耐(这是个好素质,牛人的基本素质,不知道为啥这两年好像被污名化了),而且优秀的人有责任感,愿意为了其他人去选择自我奉献,正如这次疫情中表现出来的一样。此外,中国教育机制好,人口整体素质高,又能从巨大的人口基数中选拔人才。现在全世界有人口的国家没选拔机制,有选拔机制的没人口。

至于网上说的中国超过美国这事,我倒觉得没意义而且也没必要太激进,毕竟美国两百多年的积累,毫无疑问拥有世界上最顶尖的人才梯队和科技水准。美国头部精英还是非常厉害的,美国的头部位置应该还能维持几十年。

不过我觉得只要像前些年那样艰苦奋斗,超不超美国是次要的,重要的是我们可以过上更好的生活,物质更丰富,环境更优雅。我一直说,中国差不多处于美国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那个位置,竞争力上来了,但地位还没上来,被普遍低估,被大家敌视。

不过这些问题通过发展都能解决,你纠结他们不喜欢你没啥用,偏见这玩意不是一两天形成的,也不是一两天能改得掉。他们不会因为不喜欢你就不做买卖了,那是小孩的想法和行为,市场是超越个人爱憎的,利益也是超越组织、超越意识形态的。国家间互相捏着鼻子做买卖是常态,比如我们经常说的俄罗斯跟土耳其,他俩基本是世仇,互相发自内心地嫌弃,但依旧贸易不能停,大家别那么孩子气把爱憎看得那么重要。

眼前是有不少麻烦,不过如果放在更大的视野下,眼前的困难不算啥,只要我们自己不故意踩坑,比如通过放羊教育主动降低国民素质,再比如国家经济脱实向虚转向金融业,我相信中国国运还能持续下去。

– END –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Q89DNnaKT-EzmTKzHQZn0g

你根本没看懂这轮消费股行情

时隔13年,特别国债将再战江湖

忆往昔,我国历史上只在1998年和2007年,发行过两次特别国债,节操相对于美国财政部来说可谓审慎稳健,老成持重。

所谓特别国债,一般专门用于服务某项特定政策,支持特定项目。

洪水滔天的98年那次,是改善四大银行资本金不足的问题,接盘不良贷款,既降低了系统性风险,又让银行轻装上阵,顺利完成股改,开启了一个中国城市化“土地信用”模式的辉煌时代。

热钱涌动的07年那次,是购买外汇作为即将成立的国家外汇投资公司的资本金来源,一是为了保值顺差带来的巨额外汇,二是为了对冲外汇占款,回收流动性,给经济降温。

都曾为中国经济立下过赫赫战功。

一般而言,特别国债不公开发行,是政府凭空增加了一笔信用。

相对于债台高筑的地方政府和民间来说,特别国债是中央财政加杠杆,后者无论是抗债能力和抗债水平,还有不小的腾挪空间。

你根本没看懂这轮消费股行情

虽然特别国债的使用方式各方尚有争议,但此时点发行,其目的不言而喻:救灾,救急,救穷。

一是为国牺牲的湖北等地区需要支持,恢复经济;

二是中小企业需要支持,就业稳天下稳;

三是受疫情冲击较大的贫困人口需要支持,脱贫攻坚任务紧呐。

4月3日,央行定向降准、下调超准、市场操作,一系列刺激动作让市场惊呼:

这是2016年以来最宽松的资金面!

祖国各地,有钱的地方直接发起了消费券,没钱的地方也至少发了文件,政府带头,鼓励消费。

当然,有人可能不屑,不就是印钱刺激么?

要知道,社会主义的消费刺激和资本主义的资产刺激比起来,那可有云泥之别。

我们认为有必要心平气和的坐下来,研究下消费股的几个基本问题。

1

2019年,四川宜宾,这个五粮液原产地的5809名老城区棚改户,结束“城中村”的生活史。

棚改户陈老伯就是其中一员。

去年,期盼已久的政策红利到来,让这位八十老头焕发青春。

他跑前跑后,马不停蹄地为新生活奔忙。

参加棚改工作会,琢磨棚改政策,跟基层干部谈判赔偿事宜,签订搬迁协议,与街坊邻居吃散伙饭,新房选址,装修搬家……

你根本没看懂这轮消费股行情

宜宾的棚户区  来源:宜宾新闻网

按照政策,住“公房”的他,可享受“房调房”政策,并获得一笔安置费。

聊起新房,陈老伯眉开眼笑:

“党和政府的政策好啊,让我们老百姓得到了实惠,大家都高兴得很!”

受益人群上千万的棚改户,当然离不开国家的政策,也离不开执行政策的国有政策性金融机构,更离不开一种特殊的政策工具——PSL。

轰轰烈烈的棚户区改造,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民生工程。

但棚户区改造不是王母娘娘的蟠桃会,可以说无利可图,很难通过市场手段募资。

修房子不比卖酱油,拆字一刷,黄金万两,问题的关键在于五行缺钱,文件发的再多,不如资金到位。

为了解决巨大的资金缺口,货币当局拿出了看箱底的终极必杀,变相印钱来支持棚改。

人民银行于2014年创设的储备政策工具——抵押补充贷款(PSL),登上了历史行程的舞台。

所谓PSL,我们打个通俗的比方:

宜宾政府搞了AB两个棚改项目,A先向政策性金融机构贷款,批准后,B也向该金融机构贷款。

而政策性金融机构毕竟不是法力无边的央行,贷给了A,可能就没钱贷给B。

所以事在人为,央行的法子就是接受A作为抵押,再借钱给B。

这笔隔了一层贷款,就叫PSL。

虽然过程颇为曲折,但不论是A的资产抵押贷款,还是B的PSL,都是贷款,是货币创造的过程。

谁获得了新增的货币,是理解这波操作的关键。

简单来说,我们可以想象央行拿出一根水管,让政策性金融机构和地方政府抬着管子,直接插到三四线城市的棚户区里,然后拧开水龙头。

可以这么说,PSL是改开以来,国家罕见的动员金融机器,将货币之水直接放给底层百姓。

政策动机当然是好的,但世上没有完美无缺的政策,定向的棚改宽松,直接引爆前几年的“去库存”热潮,带来一系列副作用。

后来政策取消棚改货币化,提出了“房住不炒”,也代表有形之手对市场的管控和调节,在不断深化和转型升级。

有人说这很不市场化。

但我们想想,房地产整个产业链本来就不是完全市场化的。

如果单单将产业链末端完全市场化,总有制度套利者从中渔利,带来的结果是分配的更加不公。

当然,虽然政策的最终结果不一定符合设计者的初衷。

但需要明确,“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这才是社会主义刺激的新常态。

2

本世纪初,权威人士在一篇文章中,引用朱相一句话来说明自己的观点:

“中国经济已经到了不调整结构就不能再发展的程度了。”

从计划经济转轨而来的中国经济存在结构性问题,是个不争的事实。

所谓结构性问题,主要表现在供给结构和需求结构的不匹配上。

之所以存在这种不匹配,有结构性的因素,但根子上还是体制上的问题。

这才有了政策层面的主动调整。

对狭义的消费行业来说,由于市场化较为彻底,制度上阻碍竞争的情况并不突出,供给结构上的问题不是主要矛盾。

所以我们的考察点要放在需求结构上。

君临团队在研究一个行业时,一般采用自上而下的视角。

因为在长期的投资实践中,我们认为具体事物的方法论和经济规律并不是首要问题。

在历史行程的潮起潮落里,不管个人再如何努力,政治秩序或说政策取向才是最重要,乃至唯一重要因素。

离开了历史行程谈行业投资,只会是缘木求鱼。

所以分析消费行业,也就是分析“大政”和“方针”的过程。

上文是在谈“大政”,下面考察的需求结构也是“大政”,最后我们才会谈“方针”的问题。

城乡二元结构,是新中国70年历史的核心社会特征,也是需求结构失衡根源。

无论是西方还是东方,在迈向现代化文明的过程中,城市化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占有核心地位。

因为城市是工业化的载体、市场化的平台,国际化的舞台。

城市化派生的投资和消费需求,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

真正的城市化,是农民落脚城市,并从身份上成为市民的有机过程,之所以称为有机,指人的城市化需要公共服务与之相匹配。

但目前的社会资源配置体制,适应性欠缺。

改革开放带来工业化率快速提升的同时,具备资金、知识条件的群体大量涌进大城市。

城市的基础设施和教育卫生等资源配置,难以跟上城市人口密度的急速提高。

从而导致进入门槛越来越高。

典型例子就是教育、医疗资源的紧缺,房价的高昂。

尽管大城市就业机会多,但生活成本高,所以农民工和政府都面临两难:

对前者来说,是发展机会和生活质量不可皆得。

对后者来说,是经济规模提升和公共服务提供不可皆得。

城市化进程受到限制,导致了一系列后果,农民收入低,制造业消费产品没有增长空间,服务业没有规模效益,也阻碍了重大改革的推进困难。

所以才有了183《决定》中的“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

城乡二元的问题,本质上就是资源配置的问题,最突出的矛盾就是土地资源配置的问题,表现在资本的单向流动,即资本很难下乡。

我国的的M2超过欧美总和,但可流通的土地还不到1%。

你根本没看懂这轮消费股行情

根据《全国城镇土地利用数据汇总成果》《中国土地矿产海洋资源统计公报》综合制作

如果让市场决定资源配置,人口自然会流向生产效率更高的大城市,不发达地区的人口下降后,反而凸显了它的比较优势,诸如农业、旅游、资源等产业。

这些产业很有价值,但容纳不了太多人口。

当大城市吸引大部分人口后,留守乡村的,或者从都市回流的小部分人口,依靠这些比较优势产业,同样可以取得与大城市一样的人均财富,而不是走向衰落。

所以,183《决定》还提出“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

不过水稻大米是东亚国家普遍信仰,三农又一直是国家历史上的重要缓冲,是农民最后一道生存屏障,土地问题牵涉面广,利益复杂。

所以土地改革一直是争议最大、掣肘最多的领域,改革难度可想而知。

但资源配置市场说话,毕竟是政策主基调,而且已到了非改革不可的地步了。

今年新《土管法》实施,随即《实施条例》开始征求意见,紧接着国务院下放土地审批权《关于授权和委托用地审批权的决定》发布。

改革步伐明显加速。

无一不与去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的“改变土地计划管理方式”遥相呼应。

这种改变带来的效果有多大呢,我们不妨举个例子:

2017年,原国土部印发《关于支持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的意见》,允许将土地增减挂钩节余指标在省与省之间流转。

年底,四川马边彝族自治县,与浙江绍兴市越城区签订增减挂钩节余指标流转协议,签约流转节余指标7000亩,协议总金额50.4亿元,亩均价格72万元。

这个国家级贫困县,当年的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仅10345元。

东部求地若渴,西部守着金山喊穷,资源配置的体制障碍,可谓一言难尽。

市场化的配置资源方式,迟早会在事实层面雄辩的说服改革反对者,就像中国改革历史上各领域从计划向市场转轨一样。

有钱人再富,边际消费并不会提高多少。

绝大多数的普通老百姓收入提升,会多喝一些牛奶,打好一点的酱油,坐一次飞机,买更大的冰箱。

2007年,中国消费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仅39.6%。

13年后,这个数字是57.8%,虽然还不及美国50~80年代水平,但已是拉动GDP增长的第一动力。

你根本没看懂这轮消费股行情

土地改革的制度逻辑和社会主义的刺激逻辑一样,都体现了《之江新语》中所言:

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长周期的“大政”导向,是支持中国消费股长期走牛的最坚实逻辑。

3

2019年春节后,君临从团队分析师归乡见闻开始,写了一系列关于消费股的文章。

如今回首,给我们印象最深刻的,莫过于酒类行业。

不是白酒,而是预调酒和啤酒。

之所以印象最深,是这两类股非常符合我们去年底写文章谈《资本周期》一书的分析逻辑。

如果说前文是讲投资世界观的问题,下面就是我们的方法论阐述,也就是“方针”的内容。

那本书洋洋洒洒几百页,其实最关键的是说清楚了资本主义基本运行方式,并基于此总结了两个简单的投资逻辑。

1、高回报吸引资本和竞争,就像低回报排斥它们一样。

2、从长远来看,分配资本的管理技能至关重要。

第二点涉及企业微观分析,是君临幸福版的关注点,下面我们主要讨论第一点。

正如书名,资本潮起潮落产生周期。

你根本没看懂这轮消费股行情

来源:《资本周期》

一方面,他影响投资者的长期收益;

另一方面,也意味着资本周期通常可以被预测。

既然可预测,那么投资择时就有积极意义,具体策略如下。

策略一:

情况:资本涨潮时,过高的投资带来过多的竞争,造成利润下降,长远看不利于投资回报。

对策:寻找竞争壁垒高的公司。

策略二:

情况:资本退潮时,过低的投资导致竞争者退出,剩者为王,利润开始逐渐恢复。

对策:择机寻找低估的交易标的,尤其是寻找利润恢复高于预期的公司。

纵观君临写过的消费股,符合策略一的,有茅五、海天、恒顺、涪陵榨菜等等。

他们的主营由于利润的丰厚,从来不乏挑战者,但之所以能长盛不衰,很大程度要依靠其产品带来的味觉记忆形成的品牌印象,构成了竞争壁垒。

很能说明问题的,就是恒顺近年来的复兴,前任管理者由于不善于分配资本,虚度了这个老字号不少光阴。

符合策略二的,就是预调酒和啤酒。

所谓的资本退潮,就是供给端的收缩,这也是《资本回报》中的方法论——供给侧分析。

在实践中,大部分投资者、分析师往往只重视需求分析,例如人均消费差距、渠道下沉,消费升级、带货KOL拉动三四线之类。

都热衷于展望五彩斑斓的美好故事,而不顾这些故事到底是不是容易被证伪的肥皂泡。

比起需求端的捉摸不定,供给测的不确定性小得多。

新建了多少钢铁厂、汽车厂,上线了多少个共享单车APP,都是可以被可靠计量的。

典型就是2015年预调酒市场。

那年,在铺天盖地的营销宣传下,锐澳预调酒迎来一股消费热,其出品公司百润股份牛气冲天。

当时有分析师认为预调酒市场空间500亿+,百润市值千亿指日可待。

分析师乐观,竞争对手也乐观。

洋河、老窖、古井贡、五粮液等白酒巨头纷纷跟进,就连黑牛食品、汇源果汁、喜之郎等也伺机推出各自的预调酒产品。

资本潮水猛涨。

由于锐澳的早熟,并没有形成可靠的竞争壁垒,其兴也勃,其亡也忽,很快遭遇双杀。

3年过去,当初蜂拥挤入的巨佛们纷纷割肉离场,

资本潮水猛退。

去年以来,锐澳利润恢复高于预期,剩者为王。

在当前疫情肆掠环境下,运用策略二,其实也可以找到类似标的。

4

3月16日,英国联合食品集团(ABF)出现了疑似乌龙指事件,盘中一度暴跌100%。

疫情冲击下,这家欧洲市值最大的食品公司最多的时候,跌了40%+。

他的子公司英联马利,是世界第二大酵母生产企业,第一大是法国乐斯福集团,安琪酵母名列第三。

由于酵母行业环保要求高,资金投入极大,而且酵母种类繁多,非常依赖规模效应和技术优势,天然是个趋向于集中的行业。

所以世界酵母市场基本由这三家瓜分,占有6成以上市场。

下面是三家寡头的产能分布情况:

你根本没看懂这轮消费股行情

来源:各司官网

这就有意思了,竞争对手的工厂大量集中在海外,酵母重要市场是欧洲和北美,这两地疫情都尚未看到拐点,如果疫情难以控制,或者长期化,势必影响生产情况。

而酵母又是个2B的生意,客户轻易不更换供应商,粘性较高,易守难攻。

安琪酵母的传统强势区域一是国内,二是亚非拉。

那么可以做一个合理推断:

1、欧美市场可能会因为疫情影响打开局面;

2、能占领更多的海外市场,同时具备提价能力;

3、趁危机海外并购,扩大地盘。

正因为“国际寡头竞争”的行业格局,在疫情这个巨大扰动因素下,这何尝不是一种变相的“资本退潮”。

类似的逻辑,A股还有生产甜味剂的金禾实业,生产蛋氨酸的安迪苏。

具体逻辑展开,读者可以自行分析。

伟人说过:

天灾是一件坏事,但是它里头含有好的因素,你要是没有碰到那个坏事,你就学不到对付那个坏事的本领,所以艰难困苦能使我们的事业成功。

基辛格刚写了篇文章,说病毒将改变世界秩序。

字里行间,这位美国老干部流露了对政府作为的不满,他回忆起自己作为大兵参加二战阿登战役的时光,说到:

“那时,美国的忍耐力是以国家的终极目标为基础。”

“各国的团结和繁荣建立在这样的信念之上,即自己的机构可以预见灾难,能制止其影响并恢复社会稳定。当流行性新冠肺炎结束时,许多国家的体制将被视为是失败的。”

虽然他没有说美国体制是一种失败,但美国却暴露了长期沉醉于资本收益的虚胖问题。

养老金成为拉升股票的工具,日常应急生活资本不足,居民无储蓄,抗风险能力弱。

在华尔街资本短视的下,企业层层加杠杆,轻资产运营,生产外包,借债分红和回购股票。

疫情冲击引爆了流动性危机,但除了超发货币并无长远之策,即便最终战胜疫情,国家和社会也将面临长期而巨大的债务修复周期。

正如我们写《两次危机比较》一书的解读,相比之下,中国从民间到庙堂,始终保持着风险意识和底线思维。

从2016年的房住不炒到主动去杠杆,再到持续多年的扶贫和小微贷政策。

不仅防风险,也在为社会托底,在外部的动荡中,中国确实做好了准备。

发展经济学先驱罗斯托认为,社会发展将经历六个阶段:

传统阶段——起飞准备——起飞——走向成熟——大众消费——超越大众消费

中国已完成了起飞阶段,正在走向成熟。

我们预计,在后续被动的全球病毒阻击战中,虽然具体政策尚无法预测,但启动巨大的内需消费市场,已成为一种必然的政策选择。

你根本没看懂这轮消费股行情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