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诘不吐不快:面对疫情,上海人真正怕的是什么?(附上海疾控专家采访录音)

比新冠病毒更可怕的,是对病毒的误解和恐慌。
对新冠病人伤害最大的,是对他们的鄙视和谩骂。
 
我是职业科普人汪诘,一位住在上海浦西闵行区的普通市民。闵行区是这一波疫情的重灾区之一,我住的小区从 3 月16 号就开始执行封控管理至今,中间有过短暂的几天解封。
 
作为一位科普创作者,我喊过武汉加油、西安加油,但说句心里话,身在风暴之外,无论表现的多么义正词严,都是廉价的慷慨激昂。只有当你自己被病毒包围时,才会发自内心,极度渴望了解真实情况。
 
今天,我不在意任何键盘侠,也不再多虑当讲不当讲,我只想讲出我认为该讲的:
 
 
第一:上海自 3 月 1 日到 4 月 1 日,一共发现 42952 名被新冠病毒感染的人,但没有发生一例重症,更不要说死亡病例,上海卫健委没有丝毫隐瞒。那么,我们到底在怕什么?是更怕核酸阳性呢?还是更怕骨肉分离,被拉进方舱跟成百上千的陌生人挤在一起?或者是更怕自己被谩骂、被鄙视,被那些隔岸观火的键盘侠视为祸害,甚至被小区里的其他居民戳脊梁骨?
 
第二:上海这一波疫情,几乎百分之一百的感染者,不打针不吃药,会在十天左右,顶多半个月内自己痊愈,核酸转阴。如果你是一位 60 岁以下的没有严重基础慢性病的人,或者你已经接种过 3 针疫苗,那新冠病毒对你的影响不会超过流感。你到底在怕什么?
 
第三:如果被通知新冠阳性,目前最佳的应对措施,就是居家隔离。只要症状不严重,只要允许自愿选择,能不去医院就不去医院,尤其是方舱,按照得了流感一模一样的心态对待,在家多喝水、多休息就足够。如果有老人出现较为严重的肺炎症状,再呼叫 120 急救,别动不动去打急救电话,把最宝贵的抢救资源让给真正需要的人。保持好心态就是对抗疫最大的贡献!有人说那万一在家里需要急救却叫不到急救怎么办?我只能告诉你,尽力去叫,但急救是一视同仁的,不会因为你身在哪里而有歧视。
 
第四:新冠后遗症绝没有你看到的那些小视频说得可怕。这波流行的奥密克戎第二代变异株连被感染时都症状轻微,更不要说病毒清除后了,网上流传的许多危言耸听的后遗症都是瞎扯,大量的研究都是过时的研究早期毒株的,目前最佳证据是,绝大多数人后遗症轻微,且慢慢都会消退。
 
第五:上海公布的无症状感染者指的是“没有肺炎症状”的感染者,不是“没有感冒症状”的感染者。至于为什么会这样,原因是第九版诊疗方案中的一些现在看来已经脱离实际的过时定义,这说来话长,但绝不是有些人想的那样,卫健委有什么隐瞒和阴谋。再说一遍,上海这波疫情,只有 4.4% 左右的人会出现肺炎症状,但目前 0 重症,0 死亡,剩下的 96%左右要么几乎没感觉,要么有点咳嗽、发烧等流感症状。就是这样,没有什么阴谋,别瞎想,这就是真相。
 
第六:现在上海的医疗资源已经几乎枯竭,原因并不是有多少新冠病人需要抢救,而是大量的医生被抽调去做其他事情。所以,现在上海的次生灾害造成的危害很可能会大于新冠本身造成的危害。有一个段子说:上海现在就是一群疲惫不堪的医护把一堆濒临死亡的病人拦在医院外,守着病房生龙活虎的无症状感染者刷手机。虽然有点夸张啊,但本质没错。我呼吁,无症状感染者,如非必要,尽可能别去打搅医疗工作者,这就是对抗疫的巨大贡献。
 
好了,以上六点说完。我猜,可能又会有一些隔岸观火的键盘侠们,已经昂起了他们骄傲但知识贫乏的头颅,准备打下“谁提大号流感谁是汉奸”“谁提与病毒共存谁是境外势力”了。我对他们没有怒气,只有同情和怜悯,因为他们这些人永远学不会切换视角、站在少数群体的立场思考问题,除非他们自己成为少数群体的一员。只有当他们自己被检测出阳性,或者被拉走隔离的时候,才会真正明白科学事实对自己意味着什么,只有当他们自己被看成祸害的时候,才能体会到委屈、愤怒和无力。
 
现在,比新冠病毒更可怕的是对病毒的无知和恐慌;是医疗资源的内耗;是外行人指导内行人抗疫;是“举报一个上海来的人奖励 5000 块”的荒唐政策的制定者;是不懂装懂、用油腻的双手在肮脏的键盘上打出“引进辉瑞疫苗和特效药是洋人买办”的人。
 
是时候回归科学了,让专业的事情交给真正懂专业的人去做。
 
本期节目最后,我附上一些让我敢于做本期节目的信源。
 
 
首先是我电话采访上海浦东疾控中心朱医生的电话录音,上海有这样敢言的医生,是这座城市的良心。
 
汪诘:朱医生你好,我介绍一下我叫汪诘,我是上海市科普作协的一个职业科普作家,我现在特别能够理解目前疾控还有整个上海市的压力,但是我现在确实看到目前社会上有很多的误解和谣言,对整个上海市的管控是起到相反作用的。如果说我们能够通过共同的努力,为整个上海市民传递一些正确的理念出去,我觉得是可以帮助疾控部门缓解整个上海市的压力。
 
朱医生:我们现在是忙得焦头烂额,我的部门今天要调查 220 个病例,然后我要去现在最起码要去两个现场,就是说现在浪费很多资源,其实我都没有精力静下心来去说一些或者思考一些专业的问题,
 
汪诘:我想问一下您目前接触到的临床案例来看,目前上海这一波感染者危重症的比例大概是多少?
 
朱医生:目前我们流调下来来看,危重症的比例很低,应该危重症我这边其实都没碰到过。
 
汪诘:您几乎就没碰到过对吧?所以我们只能说它很低很低,但具体多少数字您这边不知道对吧?
 
朱医生:对的。
 
汪诘:好,那么还有我想问一下绝大多数感染者是不是休息一周左右就会自愈的?
 
朱医生:目前来讲是这样的。
 
汪诘:就是大多数人的症状跟流感差不多。我们可以这么说,对吧。
 
朱医生:对。反正就是说最后的话能够自愈。如果是另外一种情况,你本来有很多复杂的慢性疾病,那有可能就会出现并发症。但出现并发症是另外一回事,不能够单纯从一个正常人得了目前的奥密克戎,这么相提并论。不要把这两件事情扯在一起。
 
汪诘:那么如果如果一旦被检查出阳性以后,是不是说居家隔离是我们目前上海市民的最好的一个处理方式?因为医疗资源基本上已经挤兑完了。
 
朱医生:从目前我们了解到的情况来讲,从我们目前一天要接几十个电话,有采调信息的一个实际情况反馈,现在其实整个上海医疗资源确实是在处于一个挤兑的状态。
 
汪诘:所以最好的心态是自己在家里隔离,按照得了流感来对待。
 
朱医生:对。
 
汪诘:也就是说在目前这个情况下,我们去医院未必是好事,尤其是去方舱医院,因为我看到方舱医院的条件其实不是太好。
 
朱医生:是这样的。方舱医院因为我们昨天有一堆无症状感染者和轻症,收进了方舱医院,但是现在又出不来,所以的话现在这里面资源比较紧缺。
 
汪诘:好的,您作为疾病控制中心,专门从事预防医学的专家,我想请您从个人观点来看,目前的新冠奥密克戎第二代变异株与流感病毒相比,它到底要可怕多少?
 
朱医生:我们目前调查下来的有限的数据,应该说在浦东的话,我没有觉得比流感更严重。
 
汪诘:根据我对第九版的诊疗方案的解读,我认为现在上海所谓的无症状指的是无影像学肺炎症状,并不是指无发烧咳嗽的流感症状,我想跟您确认一下是不是这样?
 
朱医生:诊疗方案上现在没有“无症状”这个定义。
 
汪诘:只有“疑似”和“确诊”,诊疗方案我认真读过。
 
朱医生:对。
 
汪诘:所以现在上海其实面临一个尴尬,就是我放到“疑似”也不合适,我放到“确诊”也不合适,因为没有肺部影像学诊断资料,所以我只好给它放到“无症状”里头,但是普通人觉得无症状好像就是连什么发烧咳嗽这种流感症状也没有,但其实不是,是有的,只是没有肺部影像学资料,是这么理解吗?
 
朱医生:对。但老百姓的理解是不一样的,现在网上也有很多老百姓反映,我明明告诉你有症状,然后你把我们一堆人发布成为“无症状”。
 
汪诘:是的,所以我觉得公众是需要被教育的,其实我觉得告诉大家真相,告诉大家实际的情况其实是好事,可以减少很多不必要的这种误解。
 
朱医生:对,我们调查出来很多都是类似流感的类流感症状,上呼吸道的一些症状,就是说有一点发烧,有一点咳嗽,但是基本上都是可控的,就是说跟前几轮的流感流行差不多的情况,没有什么特别严重的。
 
汪诘:所以我认为现在上海市发布的数据没有一例重症,也没有一例死亡,这个应该是可信的对吧?
 
朱医生:这个是应该可信的,但是他发布的无症状有点扰乱视听,因为老百姓不知道嗯这个无症状是没有影像学资料,没有专业知识的人是不会这么想的。
 
汪诘:明白。好的,朱医生非常感谢您抽出宝贵的时间,也希望您能够多保重。
 
 
下面播放我视频采访前上海市疾控中心的陶黎纳医生的电话录音,他目前也是一位医学科普自媒体人,也是上海人。
 
汪诘:陶医生你好,我想问一下您作为上海市疾控中心前医生,您觉得我们作为还没有被感染的健康人,因为现在上海大多数人还是健康人,那么在封控隔离期间,对待小区里如果出现了阳性感染者或者同楼的人出现了阳性感染者,应该秉持一种什么样的心态是比较健康的正确的?
 
陶医生:我觉得如果说上海因为资源不够,那么这些感染者暂时被留在这个小区里面,我觉得大家也不要恐慌。千万不要因此而去搞投诉什么的。那么你可以关注一下,就是说可以问问居委说现在这个人在小区里面,你有没有把它门禁装好,他的生活有没有保障?然后他也肯定在小区的群里面。我们可以对他有一个关心,千万不要歧视他。觉得你一旦感染了,我一定要把你驱逐出去,我觉得那个是不对的。
 
汪诘:如果我被检查出来了阳性,您觉得应该最佳的应对措施是什么?
 
陶医生:阳性只代表感染,并不代表你的病情轻重。所以是不是要采取医学措施,就是说隔离是要隔离,但是是不是要治疗,我认为是要根据他的病情来看的。但现在我们看到的事实是上海有 4 万多例感染者,但目前还没有曝出重症,更没有说死亡,因为我们现在也已经看到就是说一些隔离点的情况并不是太好。那么你如果没有任何症状或者只是很轻的类似感冒的症状,你是不是一定要去隔离点呢?去隔离点可能你折腾一下症状还更重了,所以这个是必须要一个理性考虑的问题。
 
汪诘:所以你也是支持,如果一旦被查出阳性,居家隔离是比较好的应对措施?
 
陶医生:对,我认为非常好。
 
汪诘:我现在看到网上有一些方舱传出来的小视频。方舱医院里头的有一些隔离的人,他们的情绪非常的激动,为什么呢,因为三天不给他们发药,不给他们测核酸,然后就把他们放在那里,不管不顾,您对这种现象是怎么看的?
 
陶医生:我觉得总体上来讲中国人有一个误区,觉得得了病我一定是要吃药的,然后哪个药贵就要吃哪个药。像这个疾病,如果你是一个感染者,你是不是一定要吃药?我相信如果没有经过科普,大多数人是默认选择你一定要给我吃点药,不吃药好像你没有对我治疗,这个是个很大的问题。我觉得政府在宣传的时候,目前还没有哪个专家敢正面站出来宣传这样一个观点,就是说你得了病不一定需要治疗。你的休息,你多喝水,这也可能可以是一种治疗,我觉得主要就是听指挥,不添乱,就那么简单。
 
汪诘:好的,非常感谢陶医生,今天就采访到这里。
上海,永远充满希望。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fRIIgKe2OrDT6gTaOjdSnQ

关于上海疫情防控,王立铭教授对张作风教授四点意见的评论

“张教授的建议是长远必须要做的准备,但针对眼下的上海防控并不适用” | 图源:pixabay
附:张作风教授的四点建议
考虑到Omicron很强的传染性和上海人口集中的大都市,对新冠控制方法可考虑新的思路和方法,建议以自我采样来取代群体聚集采样(目前已开始分发病原快速检测盒);
 
对密切接触者和轻型病人,以居家隔离来取代集中隔离(我下面会讨论建议的根据);
 
最为重要的是要以有效疫苗来保护老年高危人群和儿童,减少中重型病人(建议开放复必泰疫苗对65岁以上老人和5岁以上儿童接种);
 
要用有效药物来加强对病人的治疗(建议采用辉瑞公司新冠病毒治疗药物奈玛特韦片/利托那韦片组合包装Paxlovid对早期感染及时治疗)以降低新冠的病死率和死亡率,成功把新冠大流行转化为地方病为阶段性目标,来有效保护人群健康。
作者:王立铭(浙江大学生命科学研究院教授)
来源:知识分子(ID:The-Intellectual
 
这几天很多朋友转发UCLA公卫学院流病系主任张作风教授关于上海疫情防控的文章,其中不少人还来问我的看法。其实张教授在知识分子发表本文前,我们已经有过不少私下交流和争论。我认为,张教授的建议是长远必须要做的准备,但针对眼下的上海防控并不适用。
 
张教授对上海疫情防控的建议,这里我简单总结如下:
a、鼓励推动第三针接种,特别是高危人群的接种,建议紧急引进复必泰疫苗用于老年人群体;
 
b、实行分级诊疗,轻症居家隔离,重症住院治疗;
 
c、推广居家抗原检测,避免核酸检测造成人群聚集和病毒传播;
 
d、进口和使用辉瑞Paxlovid作为治疗支持手段。
张教授的建议,用于未来常态化防控新冠疫情是合理且需要的。我也不止一次撰文提到,考虑到新冠病毒的病原学特征(潜伏期传播、无症状感染比例大、存在动物宿主),它和人类世界长期共存已成定局;因此国内的疫情防控政策由追求动态清零,走向开放共存是必然的终局。在那个时候,我们确实需要一整套常态化管控新冠风险的机制。在这个机制中,疫苗(特别是加强针)的更有力推广和更大程度覆盖、新冠感染者分级诊疗制度的建立(其中也必然的包含新冠自我检测和轻症居家隔离的环节)、以及口服药物的大量储备和分发,都是必须准备好的前提。
 
但问题在于时机选择:这些建议在上海,短期内没有使用场景,反而可能会造成混乱。我们可以明确的是,上海目前疫情防控的目标,是快速实现清零;即便绝对清零在技术上存在巨大难度,也应该是快速实现社会面的基本清零,恢复正常生活和社会秩序。不管是政策准备还是基础医疗条件的准备,上海目前根本不具备在危机处理状态下,从执行了2年多的动态清零模式立刻转向共存模式的基础。刚刚度过第五波疫情高峰冲击的香港,就是上海的前车之鉴。
 
下面我会具体阐述一下对张教授几条建议的回应:
 
先说疫苗接种(张教授的建议a):推广疫苗接种,特别是高危人群的完整接种(灭活疫苗的2针基础免疫+1针加强),毫无疑问是应对疫情最有效和成本最低的手段。但我们需要注意的是,上海目前高危人群疫苗接种率不高,甚至还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具体而言,60岁以上老人完成2针接种的比例是62%,还低于全国平均的80%。作为参照,即便是整体疫苗接种率在发达国家中并不乐观的美国,65岁以上老人群体完成2针RNA疫苗接种的比例也到了89% [1]。而特别值得担心的是,香港的疫情研究数据表明对于老人群体来说,三针灭活疫苗接种才能提供充分的保护(重症和死亡的保护作用约98%),而国内60岁以上老人加强针接种率仅40% [2]。
 
而且我们知道,疫苗从接种到人体中到真正起效,至少需要等待数周时间;加强针接种更是需要间隔数月时间。这就意味着即便上海市能够立刻分出大量的医护力量为老年人紧急完成接种,事实上也无法在本次疫情高峰度过之前看到疫苗的保护作用。考虑到上海日增感染者已经达到数千近万,医护力量已经不堪重负,此时分出大量人手去完成疫苗注射,可能会进一步制造医疗资源紧张。
 
再说分级诊疗(包含张教授的建议b+c):这同样是应对新冠常态化流行的必须手段。但同样的,在当下的上海,并不适合马上切换进入这一模式。
 
和很多人预想的不同,居家隔离+自我检测的策略,听起来虽然简单易行,似乎比普测核酸+隔离所有患者要容易实现,但该策略其实需要一整套社会和公卫制度的保障才能发挥效力,否则效果很可能是放纵新冠的广泛传播。
 
例如:抗原检测试剂盒的特异性(约98-99%)低于核酸检测(100%)[3]。听起来98-99%和100%差距似乎不大,但在目前新冠流行程度仍然很低(只有千分之一量级)的上海,前者会产生极大量的假阳性结果(简单贝叶斯公式推算可得:数万到数十万例)。这些自检阳性者需要分别上报有关部门组织单独核酸复检,复检过程还需要把当事人作为潜在感染者小心处理防止病毒继续传播,需要投入的基层力量可能还要远大于全民应检尽检。我们需要明确,低敏感度、低特异性的抗原检测的方法,仅适用于新冠流行率较高的地区作为居民自我健康监测手段,或用于大规模人群的流行病学研究、方便掌握全局情况,而不适用于在新冠流行率整体极低的地区作为感染者筛查手段来使用。
 
再例如:在感染者数量庞大、轻症比例很高的背景下,感染者居家隔离等待自我康复,将医疗资源留给高危人群确实是合理且能够持久的疫情管控措施。但居家隔离有三个特别需要注意的问题:第一,相比集中隔离,居家隔离几乎必然会带来部分额外的疫情传播风险,在方舱收治能力足够的前提下,没有必要转向居家隔离;第二,在国内居住条件下,几乎不可能让感染者单独居家隔离,家庭内传播风险会大大提升,特别是考虑到家庭内部往往有老年成员,健康风险更是不容小视;第三,居家隔离并不能单纯把感染者关在家里,需要一整套系统与之配合,比如要给居家隔离者配发体温计和血氧监测等仪器进行自我健康监测;居家隔离者如出现病情恶化,要有现成渠道第一时间上报和被及时收治;居家隔离者要有专人负责生活物资和药物配送;等等。上海目前显然不具备这整一套支持居家隔离的系统,而如涉及疫苗问题时我们所谈到的,在危机处理模式下,让上海分出大量精力去从头建设这套系统,显然是不现实的。
 
最后再说一下进口疫苗和药物的使用问题(包含张教授的建议a+d):同样的,批准进口安全有效的新冠疫苗(特别是复必泰)和新冠药物(特别是Paxlovid)都是需要且正确的。但我们不宜高估这些措施在应对上海本轮疫情中的价值,更不能产生等待进口神器帮我们奇迹般化解疫情的幻想。
 
先说疫苗:复必泰(也就是BNTX和辉瑞联合开发的RNA疫苗,BNT162b2)已经在世界范围内接种了数十亿剂次,安全性和保护效果都得到了很好的验证,批准进口是题中应有之义。但我们需要注意的是:疫苗接种无法帮助我们应对上海这波疫情(上述对 “疫苗接种” 的回应)。而更重要的是,香港最新的奥密克戎疫情数据已经证明,针对高危人群,三针灭活疫苗接种的保护作用和3针复必泰接种的效果相当,预防重症和死亡的效用都达到了98%。因此,与其说寄希望于尚未获得药监局正式批准的复必泰和尚未在国内做过测试的接种方案(2针灭活+1针复必泰),更安全合理的措施显然是推动灭活加强针接种。
 
再说药物:国家药监局已经批准了Paxlovid的进口和紧急使用,在上海地区也已经部分到货。该药物已经被证明能够显著降低新冠高危人群的重症和死亡风险(89%),对上海疫情防控会起到很好的支持作用。但我们也同样需要注意的是,Paxlovid的使用有非常敏感的时间窗口,最好在高危人群被感染后、症状出现3-5天内使用才有很好的疗效。与此同时,受辉瑞公司自身产能局限,国内的Paxlovid药物供应短期内不会很高(目前进口数量在数万疗程的水平)。这两点其实都在提醒我们,上海需要首先更好更快地控制疫情传播,才有可能利用使用场景和使用规模均受到局限的Paxlovid来大大降低重症和死亡率。而这一点实际上和张教授的建议b+c,也就是在上海推广居家隔离+自我检测,是矛盾的。
 
最后再次总结一下我的观点:
 a、张教授的建议:推广疫苗接种;分级诊疗制度建立;口服药物引进使用,对于未来常态化的新冠疫情管控,都是非常重要的建议。
 
 b、但在当下的上海,当务之急是尽快压制病毒传播,控制总感染人数和重症人数,尽早恢复基本社会生活秩序。在这个目标之下,封城+核酸普测应该是唯一能够满足要求的手段。上述常态化管控措施,应该等到上海清零,或者较好的压制了病毒传播的势头之后再从容推行。
 
 c、和新冠病毒的常态化共存是终局,但从动态清零转向共存,需要一整套政策和资源储备作为配套,绝非人们想象的那么简单易行。需要投入的物质资源、社会治理需要的精细化程度,甚至可能还超过了封城所需。这一点我们也需要有心理准备。
 
 d、进口疫苗和药物确实应该允许进口和使用。但我们不需要、也不应该对进口疫苗药物在这一波上海疫情中的效用有不切实际的期待,更不能产生打算依靠它们战胜这波疫情的错觉。
我知道现在围绕清零和共存的争吵非常多,甚至到了撕裂的程度。但在最后,我还是要说一句可能会同时得罪两边的话:只谈眼前清零而不看终局,只谈未来共存而不做准备,都是有问题的。希望这波疫情平息后,争取来的宝贵时间,能帮助我们为未来的开放做好准备。
2022/3/30 
参考文献
1.https://www.statista.com/statistics/1254250/share-of-older-us-adults-fully-or-partially-vaccinated-against-covid/
2.https://www.shantou.gov.cn/stswsj/gkmlpt/content/2/2034/post_2034771.html#3521
3.http://news.china.com.cn/2022-03/15/content_78110169.htm?f=pad&a=true
 
本文3月31日首发于《知识分子》(ID:The-Intellectual)。知识分子由非营利公益组织北京市海淀区智识前沿科技促进中心主办,以传播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促进科学文化为使命,致力于关注科学、人文、思想。
– END –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njHNJjOt2xkmzTK3IDviPA

卷,是因为世界已跌入一个“巨大的陷阱”

昨天,我们停更了

 

打开手机,信息流扑面而来。看似庞杂的信息流,无非就三个声音:喷某东部直辖市;哀民生之多艰;看全国放松限购。

 

你们没看腻,我也讲腻了。

 

没劲,贼没劲。

 

于是,就想停更一天。或许哪天彻底腻了,就彻底停更了。

 

原本今天想继续停更,但看到一些东西,恰好没有风险,就写个随笔瞎聊聊。

 

我想告诉大家一个事实,并提醒诸位做好准备:

 

三年前,全球经济已跌入一个“高成本陷阱”

 

三年后,我们在陷阱中越滑越深。

 

卷,是因为世界已跌入一个“巨大的陷阱”

 

上周,半导体和苹果链大跌。

 

大跌的原因,其实很扯淡——

鹰酱投资500亿美元加强半导体垄断,邀请中国台湾和日韩组建芯片四方联盟,对中国半导体形成“围剿”;

 

苹果计划大幅削减iphone产能,且产业链也有潜在转移风险。

这已经是数不清第多少次的鹰兔贸易摩擦。

 

鹰兔贸易摩擦之上,是全球范围上的“逆全球化”风潮。

 

半个世纪的全球化进程,构建了一个超级复杂、极其精致、运转高效的“国际分工体系”

 

——各个国家都参与其中,且往往只参与其中“自己最擅长也最具优势”的一个环节。

 

三年前,鹰兔摩擦开始了。

 

自鹰兔贸易摩擦开始,叠加上新冠疫情爆发,构建在全球化基础上的“国际分工体系”变得极其脆弱。

 

大家都在反思一个问题:

 

假如某天我也面临类似“鹰兔摩擦”的相互制裁,我该怎么办?

 

就比如,鹰酱大规模疫情爆发后,惊涛骇浪一般的民意涌向白宫:

 

为什么强大的鹰酱无法生产足够的N95和呼吸机?为什么大量药品还要从三哥那进口?为什么抗生素要依赖兔子?这些人命关天的物资,为什么不在本土生产?

 

所有人都在反思:我们是否应该更加注重安全,而非单纯的效率。

 

大家不再像以前那样互相信任,积极参与到国际分工体系中的一环,放心的把剩下的交给对方,以求生产效率的最大化

 

——反而在互相提防,提防自己万一哪天被制裁了。

 

大家一边反思,一边提防,一边构建自己的“内部大循环”

 

对,全球其他国家也在玩“内循环”。

 

——也在对关键技术和核心技术制定“备胎计划”

 

“备胎计划”好不好?

 

当然好,避免关键时刻被卡了脖子。

 

但是,但是,但是!

 

当全球各国都在玩“备胎计划”的时候,就不可避免的造成一种结果:资源配置效率的下降和生产成本的上升。

 

来来来,举个例子。

 

一个村里,有三大家族。老张家最擅长种小麦,老李家最擅长磨面粉,老王家最擅长烤面包。

 

这个村落,效率最大化的运转方式是——

 

各自干自己最擅长的部分,各有分工,各司其职,相互交易。

 

但因为某种原因,老张家和老李家干架了。老张家的小麦,随时可能不卖给老李家,还影响了并未参与其中的老王家。

 

恐慌的三大家族,为了不让自己饿肚子,都干起了自己原本不擅长的行当。同样的一亩地,老李能打1000斤粮食,老王只能打800斤。

 

但老王生怕老李不给供货,哪怕只能打800斤,也要自己种。

 

——矛盾摩擦出现,分工强行打断、效率变得更低,成本变得更高。

 

综上所述,

 

逆全球化出现并开始蔓延,导致国际分工体系被打断,最终将带着世界不可避免的跌入了“高成本陷阱”

 

卷,是因为世界已跌入一个“巨大的陷阱”

 

2021年11月,26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

 

190个缔约国,最终敲定《巴黎协定》的具体落实细则。

 

欧盟、日本和韩国,要在2050年实现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净零排放;

 

德国,要在2045年提前实现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净零排放;

 

中国,要在2060年实现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净零排放。

与此同时,各个国家还提出了绿色转型目标。

 

比如咱们自己的目标是:

 

到2030年,中国单位GDP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比2005年下降65%以上。

 

全球绿色转型、实现碳中和和碳达峰,好不好?

 

当然好!

 

节能减排、绿色发展,给子孙后代留下生存空间。

 

但是,但是,但是!

 

我要提醒大家的是——

 

碳减排、碳中和和碳达峰,都是要付出成本的!

 

很多人都以为节能减排是省成本,但实际上——

 

绿色转型是先支付成本,倒逼技术创新,最后才是技术创新、绿色转型之后的收益分配。

 

举个例子吧。

 

目前全球能源结构以煤炭和石油等化石能源为基础,而化石能源是碳排放量最大能源。

 

想要减少碳排放量,就要改变能源结构。

 

——多用核能、多用风电光伏;

 

——即便选择化石能源,也要多用化石能源中碳排放相对较小的天然气。

 

改变能源结构,要不要花钱?拆火电厂,搞风电光伏,要不要花钱?

 

要花钱,就要增加成本。

 

即便后期能节省成本,但是——

 

改变能源方式的前期,一定会带来生产成本的增加。

 

除此之外,还有全球各国企业都要为减排去采用新技术,全球建筑交通等终端行业也需要实现高度电力化……以上绿色转型,都要先支付成本。

 

需要支付多少成本?

预计德国要实现“碳中和”的目标,至少要花费5万亿欧元;

 

预计中国要实现“碳中和”的目标,至少要花费136万亿人民币;

 

预计欧盟要实现“碳中和”的目标,至少每年要花费1万亿欧元。

以上成本,都将转嫁到全球企业的生产成本上。

 

起码近10年,全球向碳中和目标冲刺的前10年——

 

全球企业的生产成本,都将快速攀升。

 

综上所述,

 

绿色转型、碳达峰和碳中和的早期冲刺,也将在短期内间接拖着全球经济在“高成本陷阱”中下坠。

 

卷,是因为世界已跌入一个“巨大的陷阱”

 

2022年2月24日,俄乌冲突正式爆发。

 

这场战争,宣告了一个事实:

 

二战后建立起来的稳定国际制度,正在面临瓦解。

 

与稳定国际制度一起瓦解的是什么?

 

安全感!

 

二战后全球长期保持的基本安全感,被这场战争彻底击碎。

 

安全感被击碎后,会发生什么?

 

扩充军备,增加国防开支!

 

安全环境下,大家其乐融融,搞什么军备竞赛,都不如闷头搞钱。

 

突然某天,看到外面在干仗,虽然还没干到我家门前,但还是心里有点慌。

 

——要不要准备一把枪。

 

突然某天,看到邻居被干了,我心里就更慌了。

 

——现在就要买把枪。

 

我虽然不爱干仗,但怕别人来干我,先把自己武装起来。

 

俄乌战争爆发的第四天,德国宣布大幅增加防务开支,设立1000亿欧元的防务基金,并决定把德国GDP的2%,用于军费开支。

 

——要把德国国防军的实力,提升到“欧洲一流”水平。

 

俄乌冲突中,对错与立场已经不再重要。

 

真正重要的是什么?

 

是签署于冷战时期、保证国际安全的国际裁军和军控协议,不再像过去那么有效。

 

——国际组织、国际制度和国际条约,不再能成为小国的靠山。

 

——要么可能被撕毁,要么可能名存实亡,要么可能行将失效。

 

坦克开过去,协议都是屁。

 

这种情况下,能保护玫瑰的是什么?

 

只有枪炮!

 

国际制度分崩离析带来的不安全感,各国只能通过增加军费、增加防务开支来缓解。

 

当全球都在增加防务成本,会发生什么?

 

全人类的生存成本增加,全人类的生产效率减弱。

 

——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将被用于战争、准备战争和政治冲突,而没有被用于生产性的活动。

 

综上所述,

 

地缘政治冲突和国际制度瓦解所带来的不安全感,将倒逼全球经济在“高成本陷阱”中加速下坠。

 

卷,是因为世界已跌入一个“巨大的陷阱”

 

昨天,国家医保局公布了一个数据。

——截至目前,中国新冠疫苗已花费1200余亿元,由医保基金和财政共同分担。

 

以上还只是一个国家,在疫苗这一项抗疫措施上的支出费用。

 

过去三年,全人类在所有抗疫措施上所支出的费用有多少?

 

我只能说,难以估量。

 

长达近三年的新冠疫情,让全人类在健康和防护上产生了难以估量的成本增长。

 

上月底,国际金融协会公布了一个数据。

 

2021年,全球债务总额首次突破300万亿美元,达到历史新高。

300万亿美元的债务,意味着什么?

 

全球负债已达到生产总值的3倍。

 

对,你没看错,的确是3倍。

 

3倍的债务,又给全球经济增长加上了一个沉重的成本负担。

 

好……

 

讲到这里,我们已经提到过多少次的“成本增加”

 

  • 绿色转型,碳达峰和碳中和,短期内将增加企业生产成本;

  • 地缘政治冲突、国际制度瓦解,将增加防务成本和生存成本;

  • 逆全球化,国际分工体系逐步解体,将长期增加全球效率成本;

  • 长达近三年的新冠疫情,短期内仍将增加全人类的健康防护成本;

  • 还有超出全球生产总值2倍以上的债务成本;

  • 以及全球老龄化所增加的用工成本……

一个高效率和高增长的世界应该是什么样子?

 

较低的生产成本、较高的生产效率、安全的生存环境、健康的成长环境、相对较低的债务成本和越低越好的用工成本……

 

而当下的世界又是什么样子?

 

一切皆是反向!

 

世界正无可避免的掉入“高摩擦成本、高人力成本、高效率成本、高债务成本、高生存成本、高生产成本和高健康成本”的陷阱!

 

卷,是因为世界已跌入一个“巨大的陷阱”

 

普通人应该如何在“高成本陷阱”里生存下去?

 

第一、高成本,带来的是生产的低收益。

 

自2019年,全球资本都在一个劲的从生产领域里流出,嗷嗷叫的往金融领域和资产领域里涌。

 

脱实向虚不仅仅出现在中国,而是全球资本用脚投票的集体决策。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不赚钱呗。

 

制造业企业,最容易遭受以上成本上涨带来的冲击。

 

越来越高的成本,将吞噬掉制造业原本就不多的收益率。

 

第二,警惕一切无法短时间产生收益的扩张。

 

低成本时代,扩张意味着——

 

“规模优先”、“数量能够压死质量”、“花小钱反而能办大事”。

 

一旦跌入高成本陷阱,扩张意味着什么?

 

钱烧了,规模也没拉起来,甚至收益还在往下走。

 

利润大于规模,是高成本陷阱里的生存第一原则。

 

第三,削减无法产生正向收益、正向现金流和正向利润的生意、投资和资产。

 

前两天,应该都看到了众多互联网公司的“人员优化”

 

我劝大家在吃瓜之余,也可以试着打探一下

 

——大厂这波裁员潮,裁的都是什么部门?

 

大量都是无法产生正向收益的“纯成本支出性部门”。而其他能产生正向收益的部门,大都没受到任何影响。

 

我也找了身边很多大厂的朋友,大致得出一个关于这波裁员潮的典型特征:

 

无论多有前景,只要没有正向收益,尽量裁!

 

不管多没未来,只要还能产生收益,暂时留!

 

狡诈如老狗的大厂们,已经给出了我们“当全球跌入高成本陷阱”后的生存法则。

 

其实,就是以下三点:

 

低成本生存、利润大于规模和资产大于生产。

 

话只能讲到这里,大家各自品味吧。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8agOPpI-H_uWcmz4JBT_wQ

被疫情揭开的上海折叠

今天看了一天和上海相关的热搜,给我看Emo了都,有几条让我停下来想了想,就和大家聊聊8。

有个人在聊天记录中晒出,上海封城期间,恒隆广场的LV销售,给他准备了精致的点心。

被疫情揭开的上海折叠

还有手写的卡片,寄托美好的祝福。

被疫情揭开的上海折叠

宝格丽的销售看LV送了点心,也不甘其后,给他送来了大肉,淮扬菜。

被疫情揭开的上海折叠

LV和宝格丽的销售献了殷勤,卡地亚怎么能落下呢?直接给他准备了甬府的豪华5人套餐。

被疫情揭开的上海折叠

我还不认识甬府,打开大众点评,才知道这是一家黑珍珠三星餐厅。

被疫情揭开的上海折叠

建行的客户经理,则给他送来了醉辉煌的套餐。我寻思这家人一天得有三个胃,不然根本吃不过来。

被疫情揭开的上海折叠

从聊天记录中能感觉到,他对这样的服务似乎多少有点麻木,害,也是,毕竟他也不需要为了几根🥬叶子发愁。

被疫情揭开的上海折叠
被疫情揭开的上海折叠
被疫情揭开的上海折叠

我不由得,想起来昨天看到的另外一条新闻:一对母女因为掉了一根葱,驱车2公里追赶捡走葱的阿姨,因为“葱挺贵的”。

被疫情揭开的上海折叠

我在想,嫌建行送的菜肴一般的网友,可能不会理解这种“葱挺贵的”的感觉,他可能连一根葱多少钱都不知道。

其实,我不认为吃大鱼大肉的人该被指责,我自己也想天天吃好吃的,顿顿不重样,谁不想呢?不过这次在疫情的大背景下,小区绿化带都快不保了——这时,满嘴油光的样子多少有点耀眼了。

我想起泰坦尼克上,顶层甲板香槟崩崩崩歌舞升平锅炉房铲煤的嚓嚓嚓汗如雨下。互不打扰,在锅炉房铲煤,也有口饭吃,有乐子可寻。

直到🚢被冰山撕出一条口子,大家蜂拥逃向救生艇时才发现,顶层甲板的人,早就在那里了。

最后给大家分享我小时候学过的一篇课文,屠格涅夫的《白菜汤》。

一个农家的寡妇死掉了她的独子,这个二十岁的青年是全村庄里最好的工人。

农妇的不幸被地主太太知道了。太太便在那儿子下葬的那一天去探问他的母亲。

那母亲在家里。

她站在小屋的中央,在一张桌子前面,伸着右手,不慌不忙地从一只漆黑的锅底舀起稀薄的白菜汤来,一调羹一调羹地吞下肚里去,她的左手无力地垂在腰间。

她的脸颊很消瘦,颜色也阴暗,眼睛红肿着……然而她的身子却挺得笔直,像在教堂里。

“呵,天呀!”太太想道,“她在这种时候还吃得下东西!她们这种人真是心肠硬,全都是一样!”这时候太太记起来了,几年前她死掉了九岁的小女儿,她很悲痛,不肯住到彼得堡郊外的别墅去,她宁愿在城里度过整个夏天。然而这个女人却还继续在喝她的白菜汤。

太太到底忍不住了。“达地安娜,”她说,“啊呀,你真叫我吃惊!难道你真的不喜欢你儿子吗?怎么还有这样好的胃口?怎么还能够喝这白菜汤?”

“我的瓦西亚死了,”妇人安静地说,悲哀的眼泪又沿着她憔悴的脸颊流下来,“自然我的日子也完了,我活活地给人把心挖了去。然而汤是不该糟蹋的,里面放有盐呢。”

太太耸了耸肩,走开了。在她看来,盐是不值钱的东西。

 
 
作者:梓泉
助手:菁菁
审阅:小鸣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v6gQf897VkGUp6zWsL6hFA

如何最短时间打赢「魔都保卫战」?或许还要借鉴武汉经验

如何最短时间打赢「魔都保卫战」?或许还要借鉴武汉经验
清零很难,越来越难,代价越来越大。

魔都全域静止,舆论却喧嚣如沸。无数同行通宵达旦,无数家庭焦虑难安。

基本情况大家都在刷,这里还是简单说几个预判吧。

一家之言,仅供参考。

一、魔都还守得住吗?

当然能守住。

 

就算错失先机,邪恶的奥密克戎“星星之火”已成燎原之势。

在上周二的推文中,我们曾经断言浦东没有可能在4天后全部放开。顶多,把一批零感染的小区给“解放”出来,其余重点区域继续封控,总体上从当下的“半城封控状态”回到之前的“网格化封控状态”。

没想到,结果更加糟糕——

如何最短时间打赢「魔都保卫战」?或许还要借鉴武汉经验

而且,今天晚些时候听说,浦西第一轮全筛的结果也不乐观。这会儿,浦西很多小区正在加急通知原定明天(3日)的核酸检测暂停进行,原因据说是异常管的单采复核工作尚未完成。

那么,接下来的仗该怎么打?

某传染学科的同行在讨论中不无苦涩的戏谑:奥密克戎变异株确实传播力惊人,但鉴于目前病毒还不能通过WIFI进行无线传输,只要控制人与人见面,自然就能切断传播链;一句话,没有什么是封城加全员核酸不能解决的。

不是说了么,no communication,就没有传染病。

封七天还不行?那就封半个月。

有人悲叹:经此一役,接下来,更加要封得早,封得广,封得坚决;测得多,测得密,测得长久。只要不惜一切代价,就能最终取得清零的胜利。

二、接下来无症状感染者真的可以居家隔离吗?

虽然从感情上我们也期待,但从各方面分析下来,我们认为短期内不会被允许。

不要忘了,当年武汉保卫战最重要的一条,就是应收尽收;然后,今天大领导还强调要“应隔尽隔”。

哪些病例需要隔?国家是有明确“指南”的——

3月15日,国家卫健委正式印发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九版);但是,与之相配套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方案(第九版)》至今仍未公布。所以,今时今日我们执行的仍然是去年5月11日印发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方案(第八版)》。

这一版方案中明确:无症状感染者应当在定点医疗机构进行集中隔离医学观察 14 天,原则上连续 2 次标本核酸检测呈阴性者(采样时间至少间隔 24 小时)方可解除集中隔离医学观察。

ps,如果要问《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方案(第九版)》什么时候能出来,个人以为,恐怕至少要等到魔都保卫战打完吧。

为什么必须继续坚持集中隔离?因为居家隔离必然存在较大的社会面病毒传播隐患。

显而易见,居家隔离最关键的是个人的依从性问题。正如陈尔真昨天接受《人民日报》大江东工作室采访时所说,既然是居家隔离,就要按照规范,严格管控好自己,不出门了,该做好个人防护措施的要做到位,否则就没办法达到阻断传播的效果。

直面现实,有多大比例的人群能够做得到?

所以有一种声音认为,一旦从制度层面上允许无症状感染者居家隔离,那就基本等同于在一定程度上放弃了动态清零。

想想,短期内可能吗?

洗洗睡吧。

三、这么大的底数,怎么样才能实现应收尽收?

截至今天,上海累计报告感染数已经突破4万关口。这个数字离2020年武汉疫情的总确诊人数,还有1万人左右的余量。

问题在于,国家卫健委昨天明确指出上海目前尚处于“快速上升阶段”。

我们在上周二的推文中也说过,上海疫情目前还处于早期阶段,介于快速扩散期和爆发流行期之间。控制不好的话,接下来每天的新增数量会呈现更大规模的爆发,然后才能转入平台期。

那么,最终的感染规模预计会是一个什么水平?很难讲,也不敢讲。

回到前面的问题,已经到了这样的一个规模,又不能居家,怎么才能实现应收尽收?就算方舱医院床位够多,医护人员怎么都不够。光靠上海,怕是难了。

怎么办呢?或许只能借鉴“武汉保卫战的重要经验:全国支援,分片包干。

 

如何最短时间打赢「魔都保卫战」?或许还要借鉴武汉经验

转自: https://mp.weixin.qq.com/s/gvdgRX1prYptpIqc2A1hf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