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难!1.8亿独生子女,直面父母养老问题,有人6套房搞不定……

作者:猫哥

来源:大猫财经(ID:caimao_shuangquan)

 

真难!1.8亿独生子女,直面父母养老问题,有人6套房搞不定……

 

时间过得真快,80后一晃也都40岁上下了。

 

猫哥的好朋友小红(化名)就是其中之一,最近快被养老问题压得喘不过气。

 

小红和她老公俩人,都是北京土著,都是独生子女。

 

本来有4个老人需要养老,但因为舅舅和姨妈都是单身无子女,所以好多年前就商量好了,财产都留给小红,养老送终也靠她了。

 

这几位长辈都是国企退休,有房有养老金,房产一共6套房,面积都不大,地段最好的在东城区,有拆迁的可能性,有3套房在丰台区,按照附近房的成交价算,目前总共价值1200万,门头沟还有2套,但是那地方略偏,总价500万。

 

东城的房子等拆迁,剩下的5套加起来也有1700万,以后都是她的,但小红一点也开心不起来,为啥呢?

 

愁啊,养老真难。

 

6个老人最大的八十几岁,多数六七十岁,但状况都不乐观,基本都有慢性病,姨妈肝癌晚期,每月药费就得5万,舅舅行动不便,需要人照顾。

 

真难!1.8亿独生子女,直面父母养老问题,有人6套房搞不定……

 

姨妈和舅舅都想住养老院,因为请保姆略贵,让小红长时间照顾也不现实。

 

北京的高端养老院,二老嫌太贵。

 

有多贵呢?

 

小红找了好几家大保险公司办的养老院,实地问下来,哪怕生活自理状态的老人,一个床位没有低于一万的,一年就是十几万,如果需要增加服务,每项都要加钱,完全失能要全天看护的老人,一个床位三万二,一年就是将近四十万,十年就是四百万,这还是十年都不涨价的“理想状态”。

 

这还没完呢,还需要买200万理财作为入院门槛,不然根本不给进,床位放出来很快爆满,需要排队,入住的多数是北京的老教授老干部,孩子不是出了国就是自己做到了企业或者单位高层,很忙,顾不过来照看老人。

 

这样一算,二老几百万的房产卖了还不够。

 

看得多了,小红发现和他面临一样难题的人还真不少:

 

真难!1.8亿独生子女,直面父母养老问题,有人6套房搞不定……

 

不论500万还是1000万,反正都是一笔巨款。

 

真难!1.8亿独生子女,直面父母养老问题,有人6套房搞不定……

 

于是全家人达成一致,退而求其次选了个燕郊的养老院,两个老人住一个两室一厅,每个月1.3万。

 

二老已经通过了养老院的考试测试,被认定有一定的自理能力,院方答应给住房里供应天然气,让他们自己做饭。

 

小红想好了,如果某一天,二老身体情况变得更差,立马需要增加服务,加钱就加钱吧,这个养老院最贵的失能卧床全天候病房,三万一个月。

 

“那最后老人的房产,你也落不着多少啊”

 

“继承啥啊,我就没指望,亲舅舅亲姨妈,以后还有爸妈公公婆婆,哪怕我还得多花钱也没关系,关键是,要能解决这个难题啊!”

 

把二老送进去小红长舒一口气,结果呢,只消停了一天。

 

原来二老第二天就反悔了,非要回家,但单方面毁约后遗症不少,光押金就有25万,最后小红跟养老院销售撕了两周,才把押金要回来。

 

押金要回来了,二老又反悔了,觉得那个养老院也挺好,又想回去,但小红无论如何也不肯再去联系这家养老院了:

 

“反悔了再去找人家,丢不起这个脸,算了,一万多我雇个做饭洗衣打扫卫生的住家保姆不香吗?如果过几年两个老人身体状况出现恶化,都躺床上了,就雇两个。现在,我爸妈七十多,公公婆婆六十多,十年后的我爸妈,二十年后公公婆婆,还得把这剧情重演两遍,这一次就当先适应适应了,钱不够就卖房子,本来房子都是老人的,总归要花在他们身上。”

 

几个回合下来,不光钱要精打细算,感觉精力也跟不上,“就这样,我婆婆还催我生孩子,有时间吗,生得起吗,请问?!”

 

真难!1.8亿独生子女,直面父母养老问题,有人6套房搞不定……

 

其实,小红家的老人们都有资产,如果能顺顺利利地送走老人,就算不会剩下钱,也是比较幸运的一件事了。

 

前几天刚上热搜的90后北京女孩杰茜才叫郁闷,她在某互联网大厂上班,全家收入都指着她,工作很忙,父母双双瘫痪在家。

 

在疫情期间,她每天不得不奔波医院去不同楼层分别看望父母:

 

真难!1.8亿独生子女,直面父母养老问题,有人6套房搞不定……

 

把两个老人带回家之后,更不省心了。

 

母亲心疼女儿,一直在尝试练习独自走路和做饭,希望能尽量自理,让女儿减轻负担。但爸爸脾气又犟又暴,花钱请来的保姆,连续骂走20多个,还说保姆都是骗子,扬言,“来一百个都骂走”。

 

但是细研究会发现,爸爸之所以骂走保姆,主要是心疼钱,毕竟一家人全靠杰茜的工资收入,爸爸觉得雇个保姆花6000块钱,非常不值得,就要想办法把保姆挤兑走。

 

真难!1.8亿独生子女,直面父母养老问题,有人6套房搞不定……

 

但是,他也没想过,不雇人的话,那些活儿就都得女儿干了,本来就需要工作养家,回家又得增加几个小时的工作,岂不是要崩溃?

 

这种时候,这个女儿的压力得有多大啊,她一个人成了家里的唯一支柱,不敢休息不敢生病,视频中的杰茜一度泪奔。

 

还有一个新闻让人感慨,前不久,上海警方接到报案,说一个老人3天未进食,已经奄奄一息,立马上门营救。

 

到了那里,先给老人吃了一顿饭,然后怎么都联系不上老人的儿子,最后接到了医院的电话才知道,不是老人的儿子不负责任,而是他突发心脏病,已经先一步离世:

 

真难!1.8亿独生子女,直面父母养老问题,有人6套房搞不定……

 

这样的结局,老人的余生,将多么凄凉。

 

真难!1.8亿独生子女,直面父母养老问题,有人6套房搞不定……

 

有人说,要是有个兄弟姐妹遇到这样的事情会好一些。

 

但是,没办法,他们都是独生子女,现在他们的父母已经六七十岁,正是逐渐步入需要照顾的年龄。

 

1979年1月,全国计划生育工作会议召开,提倡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好”,独生子女政策从这个时候开始。

 

1980年9月,国家发出了《关于控制我国人口增长问题致全体共产党员、共青团员的公开信》,提倡一对夫妻只生一个孩子,这是一个标志性时间。

 

真难!1.8亿独生子女,直面父母养老问题,有人6套房搞不定……

 

之后好些年,独生子女政策带来好多唏嘘故事。

 

那总共有多少独生子女呢?

 

根据人口专家、广东省人口发展研究院院长董玉整教授分析,中国现有独生子女大约1.8亿人。

 

这些人小时候“集万千宠爱于一身”,资源充足不需要争不需要抢,但是现在,照顾父母的任务也没有人分担了,财务压力、精力不足好像都无解,只能祈祷父母身体健康。

 

像下图中的小伙子,他以后给家里的一群长辈养老,要依靠什么呢?

 

真难!1.8亿独生子女,直面父母养老问题,有人6套房搞不定……

 

有人说,各地有公办养老院,便宜又靠谱,但是想入住也挺难的:

 

真难!1.8亿独生子女,直面父母养老问题,有人6套房搞不定……

 

这几年老龄化更严重,老人更多,难度更大。

 

还有人说,既然北上广的物价贵,人工贵,给父母养老的话,带回老家行不行?

 

得了吧,小地方的护工也不便宜:

 

真难!1.8亿独生子女,直面父母养老问题,有人6套房搞不定……

 

何况,这只是理想状态下,老人不生病的情况下算的账。

 

一旦出现变故,最惨的是失能,钱根本不够烧的。之前有一篇文章《流感下的北京中年》,令无数人破防。

 

一位北京的中产,有房有车,可以说是事业有成,但是自己的岳父突发流感,前后跑了五家医院,住进2万一天的ICU病房,一个月时间家底都掏空了,最后还没有把人救回来。

 

这还是有资产的。

 

真难!1.8亿独生子女,直面父母养老问题,有人6套房搞不定……

 

知乎上有一个问题:独生子女就不能远嫁,不能远游吗?

 

有个网友的回答令人破防:

 

真难!1.8亿独生子女,直面父母养老问题,有人6套房搞不定……

 

现在,二胎、三胎政策都已推出,独生子女时代一去不返,还有很多很多新的政策不断出台,一方面尽量想办法解决养老问题,比如,给年轻人设置父母护理假。

 

真难!1.8亿独生子女,直面父母养老问题,有人6套房搞不定……

 

不久前还发布了专门针对老龄工作的《意见》,还宣布了正在制定支持政策,以鼓励成年子女与老年父母就近居住或共同生活。

 

但这批独生子女内心的压力还是不言而喻的,他们中一部分已过不惑之年,剩下的正在奔四,父母正在老去,孩子还未成年,即便家境不错,精力也顾不过来,全家身体健康,是他们现在最现实的期望吧。

– END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Ftz7i1wlIA9BVCzyWNFVKw

王力宏出轨背后,名门富豪的母巢之战

 

本来今天是周末的,结果小助理强烈要求要写王力宏出轨,被迫爬起来。

 

网上各种的分析,真的错的离谱。

 

众所周知,升值计是一个有关人生和财富的公号,那咱们先从职场说起。

 

最大的错误,就是李靓蕾是职场精英,跟王力宏实力对等。

 

网上都在刷李靓蕾的履历,甚至实名羡慕李女士的优秀。

 

王力宏出轨背后,名门富豪的母巢之战

去网上搜一下履历,「学习成绩突出的她,之后又进入世界排名第11的哥伦比亚大学攻读博士,是实实在在的一名学霸,毕业后还到美国金融巨擘摩根大通集团(JPMorganChase)担任分析师,主要工作有负责战略开发、运营风险等,甚至在短短2年时间就晋升到咨询服务部的助理副总裁。

除了在摩根大通上班,李靓蕾由于自身运营,管理能力佳,还曾在爱马仕、雅诗兰黛等国际大牌就职,有传王力宏的家人因此对李靓蕾非常喜欢。

 

王力宏出轨背后,名门富豪的母巢之战

 

名校毕业、投行高管、爱马仕和雅诗兰黛这么多炫目的奢侈品品牌高管,这不是职场精英、优质女性,是什么?

 

可惜,这么多字,只有俩字说对了,「上班」。

 

 

李小姐在摩根大通仅仅就只是上班而已。

 

首先看看李女士的助理副总裁什么水平?要搞清楚助理副总裁什么水平,先搞清楚投行和金融行业的VP(副总裁)什么水平。

 

副总裁看起来,非常拉风。

但是,投行的副总裁,也就是VP,其实主要目的就是抬高title,方便对接。
因为金融行业很多要跟其他企业银行打交道,更希望跟对方高管对接,你来一个分析师、交易员,人家见都不见。
所以,金融行业一定要title高配。

所以,见到一个人自称VP千万不要激动,尤其是女孩子相亲,不要一看到是VP,就以为是投行高管。

 

 

VP的真正意义就是项目现场负责人,带小朋友负责执行项目。
那么李靓蕾的助理副总裁又是什么水平呢?

助理副总裁,就是那个小朋友。

 

助理副总裁(AVP),就是普通员工。一般来说,投行员工从分析师到VP都是三年,李女士两年到AVP,只能算能力平平,所以她在摩根大通,就是上了两年班的新人小朋友而已。

 

你要知道,她2012年升职,2013年底结婚,3年的职场经历,她还没有升到VP。

 

而她的爱马仕高管又是什么水平?

 

李女士的简历很好推测,大升子给你排一下:

 

首先,李女士不是博士而是硕士,哥大的MBA,传说本科是普林斯顿,但是没有准确说法,说实话我不太信。

 

1986年,李女士出生;
2002年,李女士16岁,认识王力宏;
2004,李女士18岁,上大学,网上都说是普林斯顿金融,但是更可能的是工业经济之类的学科,属于工科学位,不然不会需要去读哥大MBA;
2008,李女士22岁,姑且算是普林斯顿本科毕业;
2010,李女士24哥大MBA毕业,摩根大通上班;
2012,李女士26岁,升职助理副总裁;

2013年,李女士27岁,就跟优质偶像王力宏先生结婚了;

 

可以看出来,李女士的职场履历,就只有短短不到三年,投行肯定不会允许她另外兼职爱马仕高管,那她的爱马仕高管必须不能是婚前的。

 

婚前不能,只能是婚后了。

 

然后后面的事我们都知道了,李女士一年生俩,两年抱仨,8年一共生了3个孩子,平均两年一个。

 

那么问题来了?爱马仕高管,雅诗兰黛到底怎么来的?

 

其实答案很简单,这种高管一般就是拿到奢侈品品牌的代理,或者有独特的资源,奢侈品牌给你个title,所以,李女士这个高管,可以毫不客气地说就是王力宏的家族给的。

 

 

李女士真正最光鲜的履历,就是王力宏太太,而你唯一需要敬佩她的超能力就是她的钞能力。

 

李女士逆天改命,都是从认识王力宏开始的。

 

在认识王力宏以前,她只是个爱玩夜店的小妹,她妈妈是不太红的小明星,把她包装到美国读书,插一句,看得出来,王力宏应该也玩的很大。

 

而那些学历,包括进摩根大通的资历,很可能都是钞能力刷出来的,不是王力宏母亲在帮忙,就是自己妈妈在帮忙。

 

所以,为什么升子总说,职场很虚幻,你看到的,你一生梦寐以求,披荆斩棘,升级打怪才能拿到的title,可能是别人随便拿来交易的添头白送。

这话有点太扎心了,继续说正题吧。

李靓蕾的小作文,很明显的写手痕迹,有很多失真的痕迹。

 

所以,王力宏这件事,真正的拼图是怎么样的?

 

王力宏这件事的本质就是当代婚姻的最后一个堡垒,世家联姻也开始瓦解了。

 

王力宏的家族,很多人都知道,名门世家,外曾祖父是许凤藻,参加过武昌起义,是民国时期海军著名将领,孙中山先生还曾为他题字:「海天一色

 

奶奶许留芬是清华大学经济系毕业;
舅公芝加哥大学博士,许倬云;
这些上一代人的风云流韵就不说了,就说直系亲属。
父亲王大中,毕业于台湾大学医学系(台湾排名第一的大学);
母亲李明姝是台湾政治大学;
王力宏的妈妈非常了不起,培养了三个杰出的儿子。
哥哥王力德,耶鲁大学医学博士 ,曾因全美联考第一收到 美国总统老布什接见和来信;
弟弟王力凯,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华尔街工作;

王力宏自己就不说了,真正的精英家庭,书香门第。

 

从王力宏的婚姻来看,女方结婚以后,就是生孩子生孩子生孩子,而且是标准的两年两年两年的节奏,这一点,我们这一代都是独生子女,可能很难理解,这不就是把女性当生育工具吗?

 

但是,其实北美的富人家庭,要么不生,要生的都是这个节奏,据说相差两年,孩子更方便带。

 

有一种更离谱的说法,李靓蕾是台日混血,原名西村美智子,后来改名叫王靓蕾,结婚的时候才改名叫李靓蕾。李靓蕾其实是另一个女孩子,真的是普林斯顿的毕业生。

 

王力宏的前妻,其实真如她所说,是16岁跟了王力宏,然后刷了一个哥大的学历。

 

这样的话,这个事情就比较好理解了,如果你按普通婚姻的逻辑,你很难理解。但是名门豪富的婚姻不是这样的,王力宏,很可能就是在自己当红之年,被母亲逼生孩子,这时候选了个最好控制的女孩,结婚生子,为了家族的体面,费了几年的功夫,刷了一堆履历。

 

这个女孩,王力宏的母亲其实是不满意的,但是能生孩子,就能接受。

 

而王力宏其实也是不满意的,所以抱着完成任务的心态,在对待这段婚姻,而他以为他能控制这个女生,没想到,被对方反噬了。

 

这就是名门豪富的家族联姻,名门家族的婚姻就是要开枝散叶,延续家庭的繁荣,王力宏的妈妈李明姝能培养这么优秀的三个儿子,自然要延续这种优秀,这本来无可厚非,但是也必须要看到,李明姝必然为这个家庭付出了许多。

 

 

升子跟大家说过,所有精英家庭,最重要的财富不是钱财,而是三个字,佳子弟。名门世家怎么维持自己的财富继承,靠钱不行的,只能靠家族优秀的孩子们,每一代优秀的孩子们。

 

但是,开枝散叶的另一层意思就是,牺牲一代人。

 

那么到底要牺牲几代人,才能保持家族的稳定和延续?

 

答案是,每一代

 

王力宏的爷爷是清华大学的,王力宏的奶奶也是清华大学的;
王力宏的爸爸是台大医学系的,王力宏的妈妈是政治大学的;

王力宏的哥哥,是耶鲁大学的,王力宏的嫂子也是耶鲁大学的。

 

看到了吗?名校找名校、学霸找学霸、精英找精英,说白了,基因好找基因好。

 

好听点,这叫门当户对,不好听点,这叫配种。

 

一代代人,就这么配下去,那么这就能保证子孙优秀,一直能保持延续甚至稳定上升吗?

 

那还真不一定,最终还是要看概率。

 

可以看得出来,王力宏的哥哥还在玩这个游戏。

 

但是,显然,王力宏已经不想玩这个游戏了,所以生三胎的任务一完成,就迫不及待的离婚。

 

所以升子说,这是婚姻的最后一个堡垒,豪富的保守婚姻也开始瓦解。

 

老革命遇到新问题。

 

男人不想为了家族牺牲自己的爱情和幸福,女性同样也不想相夫教子,做贤妻良母。

 

标准的豪门主妇,标准的儿媳就是做贾母,像老母鸡一样看守自己的母巢,然后含辛茹苦培养孩子成为精英,然后顺势获得说一不二的话语权,到老了子孙绕膝,终于在耄耋之年可以得晚年现世安稳,这种就是我们在《红楼梦》中看到的,也是传统家庭的追求。

 

这种追求,率先被普通家庭打破,现在只在少数名门世家孑遗,但是,显然今天的人已经不愿意牺牲自己的人生为下一代而活,这才是王力宏为什么非要离婚的原因。

 

END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oSy0Z51saJcqTn9ftst9Ig

王力宏:多的是你不知道的事~

王力宏不愧是全能型艺人,临年底把吴亦凡、霍尊、李云迪、罗志祥等干过的事全都都总结了一篇。

今天凌晨,李靓蕾发长文控诉王力宏,引爆热搜,这是一个绝望妻子的无助反抗

 

王力宏:多的是你不知道的事~
王力宏:多的是你不知道的事~
王力宏:多的是你不知道的事~

王力宏:多的是你不知道的事~

王力宏:多的是你不知道的事~

王力宏:多的是你不知道的事~

王力宏:多的是你不知道的事~

王力宏:多的是你不知道的事~

王力宏:多的是你不知道的事~

滑动查看图片

篇幅较长,很多人可能看不进去,我给大家归纳一下:

1、李和王认识时16岁,未成年。

2、在有女友的情况下,引诱她去陪睡。

3、5年生3胎,哺乳期提离婚因怕小三委屈。

4、演唱会后跟炮友狂欢,贴奶拍照。

5、与已婚已育女星约炮,合伙骗其老公。

6、违反疫情规定去炮友家聚会。

7、招妓属实,王曾经保证不再犯。

8、招妓对象请到自己公司做员工。

9、孩子养育全程缺席、生日缺席、节假日缺席。

10、妈宝男,听妈妈的不给钱抠门,各种协议。

11、不同意离婚就被王家人霸凌、语言羞辱,捏造事实诋毁。

…………………………..

………………

王力宏:多的是你不知道的事~

王力宏:多的是你不知道的事~

 

读书还是有用的,哥伦比亚大学研究生毕业的李靓蕾最终还是提起了笔,全文用词精准,论述详细,可以说是全年最好的一篇战斗檄文,比之前周扬青的那篇还要好,“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用的恰到好处,形容了她此时期望的心境。

 

之前,作为王力宏的妻子,李靓蕾一直是以大局为重选择隐忍的,有一次节目上某嘉宾吐露:她嘴很紧,从来不会说王力宏的坏话,并帮助王演戏立人设。

 

王力宏:多的是你不知道的事~

她其实知道王力宏不爱她,也改变不了,也一直在接受他的行为,但是最终,王力宏还是残忍的抛弃

我选择原谅你,陪伴你,让你自由地过你想要的生活,我只带着孩子们在家等你,等你想回来的时候就和我们相聚,可你还是自私地想要离婚,自私地想要离开,理由竟然是你如果遇到了喜欢的女生,你不想她受委屈被人说成是小三,所以坚决要离婚。

如果遇到了喜欢的女生,不想别人受委屈,王力宏对小三如此慈悲,却选择对妻子残忍,儿子刚出生没多久,还在哺乳期…

 

看着秀恩爱的照片,令人如鲠在喉、如芒在背、如坐针毡,实在讽刺。

 

王力宏:多的是你不知道的事~

一个女人,为你5年生3胎,签下不平等协议,一分钱得不到,甚至连一件像样的奢侈品礼物都没有,忍受丧偶式婚姻、丈夫几个月不回家,天天外面鬼混。

 

为了孩子,她都接受了,但王怎么还会为了小三选择不要她?实在是无法理解。

 

报应终会到来,商家和粉丝会选择放弃这个男人。

王力宏:多的是你不知道的事~

王力宏:多的是你不知道的事~

现在,就剩下杰伦了,挺住啊周董,不然真没有歌唱了啊~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rLd74mG10QYhKfFdsVsigA

很多人认为元宇宙是炒作,巨头们已开花结果,AR是必争赛道

元宇宙和我们5年前讲的新能源汽车以及10年前讲的移动互联网类似,它们不仅仅是个概念,而是实实在在会改变我们生产生活、各行各业以及我们C端衣食住行、吃喝玩乐的一个时代。”
观察世界的开拓者和领军者都在做什么,他们行为是我们观察的风向标,中美科技巨头都在积极布局元宇宙,大概率方向就不会错
如果一个产品仅仅是玩游戏,那它不足以支撑这个行业的爆发,真正的爆发应该是把人类的11个需求——吃喝玩乐、衣食住行、教育、健康、社交——都连在一起,通过人和人连接变成一个链条式的传播。
元宇宙简单来说就是通过硬件技术让整个科技的发展进入一个新的阶段、新的周期。”

元宇宙六层架构:硬科技、硬件计算平台、系统、软件、应用、经济系统。”

元宇宙八大要素:身份、社交、沉浸、随时随地、多样性、低延迟、经济、文明。”

我认为中国在元宇宙(发展)上是同步于全球领先,无论是在硬件、软件还是应用,我们可以看到全世界80%的VR/AR产品都是中国企业生产的,世界排名前五的VR有两家是中国企业,分列第三和第四(HTC和DPVR),所以我相信未来会有更好更多的企业成长起来。”

12月16日,天风证券副总裁、研究所所长赵晓光在第十届银华基金资产管理论坛上从五大逻辑、六层架构、八大要素等角度深度剖析了元宇宙话题

很多人认为元宇宙是炒作,巨头们已开花结果,AR是必争赛道


以下是为你整理的精华内容,分享给大家:


对很多人来说,提到元宇宙觉得仅仅是个概念,或者是个炒作,经过各个维度分析之后,我们发现
元宇宙和我们5年前讲的新能源汽车以及10年前讲的移动互联网类似,它们不仅仅是个概念,而是实实在在会改变我们生产生活、各行各业以及我们C端衣食住行、吃喝玩乐的一个时代。

从五大逻辑角度理解元宇宙空间:
 

逻辑一:什么是元宇宙?
这是个哲学问题


第一个我们要知道元宇宙到底是什么?我觉得本质上它是一个哲学问题,哲学问题最核心的就是我们为什么活着,我们应该怎样更好地活着以及我们所有技术的进步是否能让人们活得更开心更便捷。 

很多人认为元宇宙是炒作,巨头们已开花结果,AR是必争赛道
最后活着的目的是为了获得精神上以及价值上的满足感,而这种满足感在我们的现实世界中是被各种规则所制约所限制的。

 那么虚拟现实以及元宇宙的意义就在于通过重塑规则,重塑法则,打破规则的限制,让人的满足有更大的丰富的可能性,并实现指数级的放大。
站在这个维度去思考元宇宙,大家可能就会明白元宇宙的根本意义,从哲学角度它是通过打破规则,然后极大扩大我们获取满足的可能性,在现实世界我们无法成文的规则,在虚拟世界中可以获得一个比较大的自由设定,形成多样化的可能性,这是元宇宙里面一个最重要的逻辑。
如今,物质时代基本上已经结束,精神时代已经来临。越来越多的消费现象正在往精神层面,往虚拟层面,往文化层面迁移。 
这是我们看好元宇宙这个行业的最根本上的哲学层面的逻辑。元宇宙发展一定是加速的,像20年前上网得有网卡或者说要去学校机房,20年时间信息技术经历了一个迭代式的加速发展,毫无疑问未来20年,它的发展肯定是更快的。

逻辑二:全球科技巨头都在积极布局元宇宙,
大方向不会错

第二个逻辑,我们去纵观世界,去看产业趋势,去分析问题,自己的一些思考方法和体系固然重要,但同时我们要去观察那些世界的开拓者和领军者他们在做什么,他们的行为是我们重要观察的风向标,那些科技时代的企业家们的所思所想基本上代表了我们的未来
全球科技领域的五大巨头——苹果、谷歌、微软、亚马逊和Facebook(Meta),特斯拉算第六大,这几大巨头都在做不同的事情,比如苹果做手机,特斯拉在造车,都各自聚焦于不同的领域,但是你会发现他们都在干一件事情,那就是技术的创新。 
无论是VR/AR这些硬件产品还是元宇宙,它改变的不仅仅是娱乐社交,更多的是影响我们从生产到生活的方方面面,所以每一个科技巨头都不得不在这方面进行持续地投入、研发和制造产品。
 未来我们所做的各种传统业务都跟技术创新息息相关,元宇宙并不是一个简单的虚拟,而是把真实世界虚拟化,让真实更真实,让虚拟更虚拟,让真实虚拟化,让虚拟真实化。这就是我们理解的元宇宙。 
所以从这个角度,我们可以看到这些科技巨头已经开始布局元宇宙,不是说长期在做什么,而是短期来看就已经开始布局了。 每个科技巨头们都是几百人在做战略,所以他们最后定下的方向大概率是不会错的。因此当你还觉得元宇宙是个概念,是个炒作的时候,全球最领先的这些科技巨头们已经在开始积极布局,并且开始开花结果。 
在中国,无论是华为,还是字节跳动、腾讯,这些科技巨头们也在非常积极地布局。 不管是美国还是中国,科技巨头们都非常重视。

逻辑三:元宇宙最核心的是真实世界和虚拟世界无缝连接带来的空间


第三个维度,当我们去看一个硬件产品过去的发展历程,还是会给我们非常好的启发与启示。 比如当年的智能手机,是从玩切西瓜、愤怒的小鸟等游戏开始的,但真正智能手机的爆发是在2012年到2013年,即微博和微信等社交工具推广和普及的时候,因为这些社交工具有很强的人与人之间的连接作用,不管是小孩还是老人,都必须要用智能手机,所以
从游戏到社交,再到人与人的连接,往往都是大爆发的时候。 

所以我说我们做判断,不能凭主观的简单臆断,而是要看实证的数据。 但
如果一个产品仅仅是玩游戏,那它不足以支撑这个行业的爆发,真正的爆发应该是把人类的11个需求——吃喝玩乐、衣食住行、教育、健康、社交——都连在一起,通过人和人连接变成一个链条式的传播。 比如说未来我的客户是某个基金公司,他们开会需要VR身临其境的感觉,所以我必须要有这样的产品,否则我无法跟我的客户开会。
其实话说回来,我们如果简单的就做游戏,本身也还有很大的空间,未来在元宇宙中的游戏跟我们现在的游戏也会很不一样。 未来游戏是设备把我们人体扫描一遍,在电脑上形成我们自己的3D模型,每个玩家会成为一名虚拟的运动员,靠自己的意识去踢球,从而获得真真切切的真实感,这种满足感是远远超越过去的
 所以娱乐端本身还是有非常大的空间的,如果说元宇宙只是一个虚拟,和现实没有关系,那么它的发展肯定是受限的。元宇宙最核心的地方在于它能够把真实世界和虚拟世界进行无缝连接,由此带来的这种空间是我们觉得要重视这个行业的第三个逻辑。

逻辑四:产品的用户体验更好,或迎来爆发


第四个逻辑,我们讲一个简单的视角,过去几年整个消费电子真正成功的一个产品是无线耳机AirPods,它带动了整个行业的发展,包括一些龙头公司如立讯精密、歌尔股份。
无线耳机解决了我们过去听觉上的三个痛点,过去我们要打电话,第一,手要举着手机,很累很不方便;第二要贴在耳朵上,有辐射;第三,有时候效果还不好。那有了无线耳机,我们不需要手举着,也不需要将手机贴在耳朵上,最主要的是效果还非常好,所以AirPods成功了。 

我们现在看手机,在视觉上也有三个痛点,第一,要用手拿着,容易得肩周炎;第二,要低着头看,容易得颈椎病;第三,手机屏幕特别小,眼睛容易出问题。
 如果未来我们通过戴眼镜的方式去看手机,问题就解决了,首先我不需要低头了,其次我能看到更大的屏幕。从用户体验角度来看,我们都足以相信这个产品会有一个比较好的爆发

逻辑五:未来元宇宙发展,中国与全球同步领先

第五个逻辑,我认为中国在元宇宙上是同步于全球领先的,无论是在硬件、软件还是应用,我们可以看到全世界80%的VR/AR产品都是中国企业生产的,世界排名前五的VR有两家是中国企业,分列第三和第四(HTC和DPVR),所以我相信未来会有更好更多的企业成长起来。 因此移动互联网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从硬件到应用的平台,它会加速新的硬件新的应用的诞生。 

其次,移动互联网给中国企业的崛起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时代
,无论是在硬件,还是在应用,还是在内容,中国企业迅速崛起,所以未来在元宇宙上,中国的发展应该也是同步的。 基于以上的五个逻辑,我们觉得各位投资者还是要重视这个产业。

元宇宙让科技发展进入新周期


元宇宙简单来说就是通过硬件技术让整个科技的发展进入一个新的阶段、新的周期。 我们刚刚说的五大巨头案例,你发现它跟每一个行业都息息相关,它是一个既可以映射现实世界,又独立于现实世界的虚拟空间。它不是一个简单的、虚拟的,它是基于互联网而生,与现实世界相互打通,平行存在的。

 同时它不是一家独大的封闭宇宙,而是由无数个虚拟世界组成的不断膨胀的数字宇宙,跟真实的宇宙一样,真实宇宙有不同的星球,不同的星系,不同的空间。 在元宇宙中,由于规则的多样化,它的形态也是多样化的,同时它会带着一种极致的沉浸和交互的体验,人和设备的交互,人和世界的交互,人和人的交互。 

元宇宙八大要素

按照目前做元宇宙应用的龙头公司Roblox的定义,主要有8个关键的特征和要素。
 第一个是“身份”,你是一个什么样的身份?这种身份既可以自由创造,也可以按照规则进行创造,形成你的虚拟形象,形成你的第二个人生。 
第二
个是“社交”,它不是简单的社交,它是人和人的连接,通过人和人连接,更好的实现用户的需求,比如说购物。
 第三个是“沉浸”,它一定要足够的真实,让你感觉身临其境。
 第四个是“随时随地”,所以大家看到最近的一些通信技术的发展,传输速度是过去的10倍以上,大幅提升了设备的接入门槛。
 第五个是“多样性”,我们前面讲到虚拟现实拥有超越现实的自由和多样性,就是因为打破了规则的限制。 
第六个是“低延迟”,5G的发展未来是VR/AR,这是元宇宙发展很重要的一个基础要素。
 第七个是“经济”,最后它是与现实经济打通。最近为什么很多人在元宇宙上买地,它一定是有流量的,很多人从这里面经过会看到,大家都会看到这个事情就有价值,那我就可以做广告。我可以推可口可乐,推耐克的鞋子,它不是简单的为了买地,为了炒地而炒地。 在现实中也是这样,在商场、人流量多的地方,地的价格就高,因为人流量多可以更好的变现,更好的做产品销售,更好的做广告。 
第八个是“文明”,前面讲到重构一个新的世界,一个打破规则、约束的世界,实现我们多样性。

元宇宙发展:5年起点,10年阶段,
终极是万物互联、数字宇宙

从过去游戏、手机、社交媒体的发展历程和渗透率来看,未来整个 VR/AR以及元宇宙渗透率都会有一个加快的过程。 可能5年之后我们看现在,就会发现现在只是起点,是一个比较大的发展历程。
同时以10年为预测,我们认为元宇宙是一个阶段性的。 它先从社交、娱乐、游戏、广告、视频,在未来的十年会进入到全真互联网,打破虚拟和现实的边界。比如在工业物联网、在电商物联网、在各行各业的物联网、在生活服务、在金融系统、在新消费上。 终极角度就是数字宇宙,万物互联,现实与虚拟不分边界,这是从赛道的角度。 

关注00后、10后在做什么

从硬件的角度目前可以在手机上,在电脑上,在主机上,但是它不够真实,所以你看Roblox,它做的并不是特别真实,很多游戏界面都是模糊的,但你无法阻挡大量的中学生去玩它。 所以我们一定要看到这些00后在做什么,10后在做什么,这是我们分析未来很重要的一点。 

未来5年AR硬件进入新周期

大概未来5年,整个 AR/VR技术的发展速度是非常快的,无论是从光学的显示技术,还是从AR的技术都是非常快的,包括云计算、云服务、设备云端化,这些新技术的发展,也会让硬件进入一个新的周期。 
再往后看可能就是脑机接口、延迟沉浸设备。 脑移接口这一块我们看到埃隆·马斯克也在做一些这样的储备,他可以控制猴子打乒乓球,从动物上做了很多实验,未来在这个层面上还有一个很大的空间,从概念的呈现上,也会有不同的实现方式。

元宇宙六层架构:
硬科技、硬件计算平台、系统、软件、应用、经济系统


从整个的架构上,我们看到它是6层。

很多人认为元宇宙是炒作,巨头们已开花结果,AR是必争赛道
第一,是硬科技
,正好我们在过去几年,在智能手机端已经有非常好的一个积累,从AI到数据的交互传输,传感器、云计算、边缘计算、云架构化。
 第二,硬件的独立计算平台,从XR、VR、AR、传感技术,到全息影像,脑际交互,这一块我觉得已经处于一个比较快的成熟期。 包括一些核心的光学显示技术,在过去我们戴的眼镜有很多痛点,显示效果不好,不清晰,眩晕,但通过Micro LED为代表的新技术,以及硅基OLED为代表的新技术,无论是苹果,还是国内的巨头都在往这个技术路线走,它会带来一个更好的现实效果。 所以现在我们还在谈VR、AR,其实可以想象未来都融为一体,我戴一个AR眼镜就跟我的眼睛差不多,我在上面加一个黑色的镜片,它就会变成为VR,最后它是一个融合的。
 第三,系统,无论是安卓、iOS,还是华为鸿蒙已经打好了一个非常好的系统级的基础,你只需要把智能手机这些copy到硬件上就可以。 
第四,软件,包括一些物理引擎,3D建模,实时渲染,AIGC,数字孪生,虚拟人。这些我们认为也在一个技术比较成熟的阶段。 
第五,是刚才讲的应用。

第六,已经基于这些技术上的经济系统。
 从这六层架构我们可以看到,在元宇宙的第二阶段,它是一个始终在线、实时渲染的3D世界。 它不是简单一个3D互联网,它是一个3D世界,将现实跟虚拟连接在一起。那时候,互联网对人类生活不仅是100%的渗透,而是重度的改变我们的生活。

VR、AR融合成为XR,终极形态是脑机接口层面


这六层架构中比较重要的一个就是硬件的计算平台和硬科技
。 我们前面讲到,世界的主要巨头都会在今年和明年持续推出新一代的产品,这些新的产品会为软件应用带来一个比较重要的基础。同时,从用户的培育到渗透都进入一个比较重要的拐点。 现在整个Oculus Quest的出货量大概900万台。根据我们的跟踪,以Facebook(Meta)为代表,他们后年的出货目标是2600万台。 大家注意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节点,大家知道苹果的手机也不过才2亿部,所以现在我们看这个行业的发展,特别像10年前智能手机的过程。 苹果手机从2000万部到2亿部是三年实现的,所以这个发展的过程还是会沿着智能手机的周期展开。

 另外就是 VR、AR会融为一体,变成XR。 至于脑机接口的层面,我觉得这是一个终极的形态。现在的一些科技公司,包括中国前段时间也在做一些脑机接口的研究,我们也跟中科院的核心院士进行了交流,也处在一个早期的研发阶段。 在应用层面我觉得最核心的就是它未来会变成一个全新的社会结构,从游戏娱乐到虚拟体验,到社交,到教育培训,到工业,在各行各业中它都会展开。

AR于2023年进入百家争鸣阶段,
视频技术是未来最核心技术创新趋势


无论是Facebook(Meta)、苹果、微软,还是谷歌、亚马逊都在AR赛道做积极布局,这是巨头们必争的一个赛道。 
大概到2023年,硬件的产品,一方面会呈现一个更加成熟,更加易用,更加多样化,多元化的品牌阶段,就是百家争鸣阶段,会有很多更全新的创新出来。 
现在我们可以看到这个AR眼镜可能是普通眼镜的两倍到三倍厚,可能到后年就跟我们的眼镜差不多了,轻薄化也会带动整个使用的体验。 根据我们了解,中国的企业也在这方面有非常好的研发速度。 我记得以前跟华为的一个核心领导交流过,华为对未来核心技术的研判,他当时列了5大技术,其中第一个就是视频的技术。有一年,华为的研究院给了华为管理层一份报告,这个报告的名字就叫《视频革命》。 我们大脑的70%是在处理眼睛看到的东西,所以在视频上的技术,是未来最核心的技术创新趋势。

元宇宙应用

从应用角度,我们以Roblox为例,这种虚拟的社交已经在展开,就是把社交跟游戏更好的耦合在一起,在UGC的数字场景中和朋友们拟真的虚拟的互动+交互,将线下的社交活动数字化。 比如大家可以钓鱼、赛车、逛Gucci、看视频、探险,这些未来可以推动整个行业的渗透。 
虚拟身份,这是元宇宙里最重要的基础维度。 具备多元化应用场景和商业化落地,从制作主体,到风格,到业务场景,到驱动方式,这是在游戏领域的第二个行业发展的动力。
我们将整个以Facebook(Meta)为代表产业链拆分,发现我们中国企业有深度参与其中,前面讲到全球80%的硬件产品都是由中国企业生产制造甚至参与研发的,特别是在一些核心的光学的领域,芯片的领域。 目前Oculus占了全球53.5%,然后是索尼、Pico,然后HTC和大鹏,但未来这种格局还是会发生新的变化,所以我们会看到有更多的比如说以Nreal为代表的企业加入进来。 手机公司、游戏公司、互联网公司在未来也都会进入这个领域,因为这些硬件产品跟他们公司各自的应用场景是紧密相关的。
在应用层面,除了游戏,现在旅游、商超、聚集、活动直播等各行各业都有一个比较快速的渗透。
另外在虚拟显示、教育、智慧出行、工业等领域都已经有一个比较好的渗透和实践。所以我们把VR/AR从大的底层逻辑拿到产业的6个环节来进行拆分看的话,这将是一个新一代整个技术创新的革。 

当然一个新技术的发展,不可避免要遇到过程的复杂性、竞争格局的复杂性以及技术路线的复杂性,所以我们既要大胆假设也要小心论证,既要论证这个时间的节点节奏,也要论证哪些企业未来会成为赢家。
来源:好基饲养员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XbUiCUQvSFOB52vY03zmZw

VR遇上元宇宙,韭菜不够割了

5年冰封后,「元宇宙」不是VR的救命稻草。

VR遇上元宇宙,韭菜不够割了丨氪金

作者 | 宋婉心

编辑 | 潘心怡

封面来源 | 电影《头号玩家》

如何让股价短时间迅速上扬?和“元宇宙”沾上点边儿。

尽管遭监管屡屡关切——据36氪统计,自元宇宙概念发酵以来,包括天下秀、中青宝、盛天网络等在内至少有10家公司收到监管函或关注函,但这场喧嚣的“数字大跃进”似乎没有停下来的痕迹,“元宇宙概念股”几番卷土重来。

VR遇上元宇宙,韭菜不够割了丨氪金
8月中旬至今元宇宙概念热度持续不减
来源:Wind

盛筵的到来仍是个未知数,资本却肆意开启了提前透支的模式。直到今天,“元宇宙”还只能算得上是一锅新老技术的大乱炖,稍具确定性的因素只有VR,一扇开启虚拟乌托邦的任意门。

五年冰封期后,VR再次被“救起”,市场将“元宇宙”这根救命稻草紧紧攥在了手里。但历史似乎在重演,每一次VR达到热度顶点,都被某个概念裹挟着推上浪尖。以至于,VR整个行业到底在干什么,少有人了解,人们只是一次次将对超前科技概念的预期放到了VR身上。

“元宇宙”呼啸而来,一些问题却被刻意忽视了——市场和行业温差显著,产业链上下游割裂明显,VR行业真的准备好了吗?

VR遇上元宇宙,韭菜不够割了丨氪金

薛定谔的VR热潮

八年来,李鹏从VR行业来了又走,他看着一个行业在风口与失意中跌撞着前行,甚至有些扭曲。

“只有够虚、够远的东西才能吹,VR不好吹。”他这样把“元宇宙”和“VR”两个概念独立开来,不觉得二者有多么紧密的联系

2014年时,李鹏就职于一家头部杂志集团。那时“纸媒已死”的唱衰声音甚嚣尘上,杂志集团收入一路下滑,而正值VR市场在国内抬头,李鹏和同事牵头成立的VR项目,意外地成为了止住公司营收颓势的手段。

当时的行业盛况源头要追溯到大洋彼岸的科技巨头们。以2012年谷歌推出Google Glass为起点,接下来的几年里,Facebook(Meta)收购Oculus并推出VR头盔;Sony、三星、HTC等大厂推出相关硬件产品;微软推出AR终端Holoens等事件一一发生,VR行业变得不再平静。

按照技术成熟度曲线,2012至2016的五年,被安信证券定义为VR/AR产业的“期望膨胀期”,企业和机构高速仓促入局,意图抓住新的增长点。

“那时国内的VR技术主要以全景视频和全景图片为主,作为一种新兴媒体形式,在追崇VR的大环境下,顺利帮公司吸引到大量广告主,成本主要集中在人力成本,比较可控,也就带来了营收。”李鹏告诉36氪。

上一波VR热潮中,国内VR硬件最普及的产品形态是移动端头显,也就是所谓的眼镜盒子,需要搭配手机使用,通过简单的凹凸镜+手机屏幕显示全景视频或图片的结构实现VR原理。

产品“简陋”和彼时的技术条件不无关系。要实现一个能提供完善VR体验的一体机,意味着包括芯片、显示屏、光学器件、声学、传感器在内的核心器件全部达标,一方面,这必然指向高昂的成本,另一方面,以当时芯片孱弱的性能,产品几乎不可能大规模量产。

而无法量产会反过来影响上游产业链难以压低成本,进而导致售价高昂,大众消费者不能承担,最终回到无法量产的恶性循环中。

但即便如此,那五年时间里,3000多创业者构成的VR市场仍在兀自运转,分散而无序,混乱在其中得以滋生。比如当时的知名妖股“暴风集团”,便曾借助概念炒作,在二级市场“起高楼”。

2014年9月,暴风集团推出VR眼镜并成立“暴风魔镜”,对外声称自己是“全球最大的VR公司”,也被一些媒体称作是VR行业的领头羊。第二年3月上市后,暴风便连续29个交易日涨停,不到3个月时间,股价从7元暴涨至327元,累计涨幅高达46倍,市值一度接近400亿元。

“楼塌”来得也很快。技术不足、C端体验差、成本开支高企等问题,使得暴风的财务窟窿越来越大,2017年开始,暴风股价一路下滑。上市短短5年后,暴风狼狈退市,股价仅剩0.28元,市值不足1亿元。

上一轮VR热潮延续了中国科技圈“追随硅谷”的一贯逻辑。在彼时媒体的报道中,2016年被称为“VR元年”,那是VR上一次广受关注的时间。

公开数据显示,仅2016年一年,便诞生了3000家左右VR创业公司,投融资案例也随之达到顶峰。易观数据显示,当年VR/AR赛道行业股权投融资事件达241件,是2017年和2018年事件数量之和。

暴风集团的挥泪离场仅是第一波被推倒的多米诺骨牌。2018年开始,行业凛冬渐至,众多VR创业公司走向死亡,就连诺基亚等科技巨头也选择斩断VR业务线或徘徊在退出边缘。

落后的技术和不成形的生态,一刀斩断了大部分创业公司走出来的可能。安信证券报告显示,2018年全球VR头显出货量350万台,同比下降7%,而2017年出货量同比增长一度高达108%,2019年出货量更是仅比前一年增长了40万台,VR头显市场近乎停滞。

“任何技术发展,只要水在搅动,就一定有泡沫”,在VR行业发展历程中,从业者们清晰地认识到,市场和行业之间,总是不断出现“内外割裂”的热度周期。

郭成作为国内最早入局VR的创业者之一,对历次所谓的“火爆”并没有感知,“基本将近十年来,这个行业一直处于低谷,今年才算是有点起色。”不少VR创业者和郭成抱有相同感受,不管外面怎样热闹或冷清,行业内“该干嘛干嘛”。

只不过,今年以来,他们又不得不再一次接受市场的凝视——一个名为“元宇宙”的帽子扣在了他们头上,称他们是“元宇宙”的入口,机构、投资者、大厂再次蜂拥而上,把大量数据、报告摆出来证明“VR又该火了”。

这场从产业链下游发起的掘金运动,“氛围感”十足。投资人、互联网大厂、券商合力推高了大家对“元宇宙”的预期,做多“元宇宙”成为一场集体有意识发出的默契共谋。

VR遇上元宇宙,韭菜不够割了丨氪金
抓住“卖铲人”

 “元宇宙”带来的狂喜情绪,推动VR这个投资界的“过气顶流”再度翻红,但值得投的VR项目已经没那么多了。

在经历了2016年从高处重重摔下后,大家变得清醒而严谨。

易观数据显示,自2017年开始,VR行业投融资数量便一路下滑,去年37件,今年截至6月总共20件,仅是2016年数据的零头。

当一级市场可投资范围缩窄,众多主动和新概念产生联系的二级市场公司开始了上场“收割”。

11月18日,一封元宇宙社交产品的公开信,让天下秀的股价4分钟飙升50亿元。次日,上交所对天下秀及相关责任人予以监管警示,称在“元宇宙”等相关产品、技术处于当前市场高度关注的热点时期,公司通过非法定披露渠道发布关于“虹宇宙”的相关内容,但公司实际并未参与AR、VR、MR及相关硬件技术研发,亦无相关硬件技术储备或专利,公司主营业务也未发生重大变化。

类似天下秀的公司俯拾皆是。近期人民日报喊话“元宇宙”后,11月18日,宇宙概念板块中69只股票有60只股价均下跌,其中,29只跌幅超过5%。

概念股花样迭出,但目前为止真正吃到“元宇宙”红利并有业绩支撑的,只有那些“卖铲人”。

从技术角度看,代工之王争霸赛的角逐者们,依旧在上游牢牢把握着赛道的整体进程。

华西证券指出,光学和显示是VR/AR上游核心零部件,决定行业未来走势。在下游生态未完全建立之时,上游产业链技术决定着设备质量、量产进度、成本等。

风起苹果,近日的立讯精密格外受到关注。12月8日,天风国际分析师郭明錤发布研报表示,苹果已经刚开始规划第二代AR/MR头戴装备,预计2024年下半年出货,而它们的初期独家NPI(新产品导入)供应商为“果链”龙头立讯精密。

这一消息带动立讯精密当天股价大涨6.19%,尽管截至立讯精密的2021年中报,VR/VR产品尚未能贡献收入。

上游厂商中,另一大玩家“果链”明星企业歌尔股份也早早切入。

歌尔布局VR/AR的节点,和上一轮VR风口同步。2012年开始,歌尔收获了索尼、三星、苹果、Oculus等一众主流客户,帮助歌尔成功切入VR头显的产品设计、研发到制作组装。

从歌尔的财报数据来看,包含VR/AR头显设备在内的智能硬件板块,正逐渐成为歌尔的“现金牛”。今年上半年,智能硬件的营收和利润贡献百分比分别为37%、36.2%,而去年上半年该数据为23.16%、18%。

VR遇上元宇宙,韭菜不够割了丨氪金
歌尔股份近五年营收构成;来源:Wind
 

反映到二级市场上,2010年至2020年期间,歌尔股价从2.4元涨到37元,10年累计涨幅达1439%。

面对突如其来的火热行情,离市场最远的上游发出的声音是冷静而克制的。一位歌尔的研发人员告诉36氪,“现在的VR就是卖硬件铺市场,没什么特殊环境。”

硬件市场好不好,还要看重要指标出货量。

在各类研究报告中,去年“全球VR出货量670万台,同比增长72%”是被最多引用的数据,且不少机构预测2021年全球出货量将达800万台。但如果将范围收缩至国内,数据并没有那么出彩。

根据华西证券报告,在VR复苏的2020年,国内VR出货量190万台,而今年预测出货量210万台,仅增长10.5%。

吊诡的地方在于,关于出货量的预测也是一个不确定因素。IDC给出的2020年出货量是706万,但2018年时,IDC曾预测2020年出货量将超过3000万,而2016年时该预测数据甚至为6480万。

VR遇上元宇宙,韭菜不够割了丨氪金

IDC 2018年预测数据
 

作为量产的先决条件之一,出货量和市场热情呈现出极度的不对等,这让袁野感到一种“被架起来”的复杂心情。

他是VR公司EM3的联合创始人,“元宇宙”热潮下,如何稳住公司规划的节奏成为挑战。

袁野告诉36氪,资本和消费者预期被提前后,外部节奏变得很快,公司一方面希望可以加快研发进度赶上热潮,另一方面需要保证产品技术足够成熟,这需要在心态上不断地进行平衡。

“大家都知道,智能硬件量产是件很难的事,我们观察过很多同行,在概念阶段还可以,但真正做到量产,会搁置非常长的时间,所以公司成立之初就明确这个能力必须要建立。” 袁野告诉36氪。

 EM3去年5月刚成立,目前完成的三款硬件产品还没有正式销售,为了解决量产难题,公司今年年初在海外用众筹的方式收获了第一批订单。EM3的谨慎推进并不是个例。

VR遇上元宇宙,韭菜不够割了丨氪金

 谈“爆发”尚早

尽管代工环节成熟、海外代表性产品上市、大厂收购VR公司等标志性事件频发,但整个产业离“爆发”仍有漫长的距离。

关于VR这块儿蛋糕究竟能做多大,依旧难以“预判”。但目前来看,能参与分蛋糕的人不多。

市场安信证券的研报明确指出,国内B端出货占比明显高于C端,预计今年B端硬件头显占比达70%以上,C端出货量份额进一步缩小。

郭成已经停掉了公司所有的B端业务,他发现B端客户复购率不高,而背后原因,和整体行业生态息息相关。

“他(客户)不知道拿这东西(VR)怎么赚钱,还是生态链不完整的问题,在这个时期,VR行业能赚钱的点很少,因为C端没有起来。”郭成告诉36氪。

考虑到VR的C端应用还仅限于游戏,渗透率可以通过全球最大的游戏发行平台Steam的VR玩家占比来初步推算。

Steam平台今年11月硬件及软件调查显示,VR玩家占比为1.84%,而这一数据在去年曾有4个月超过1.9%,最高达1.96%,整体来看,今年渗透率较去年没有明显提升。而市场通常认为,一款产品或应用渗透率达到10%至20%左右,才会进入高速增长期,不到2%的渗透率仍旧很低。

VR遇上元宇宙,韭菜不够割了丨氪金Steam平台11月硬件及软件调查;来源:Steam

尽管在大众舆论中,那些看起来更具备“科技含量”VR硬件占据了绝大多数注意力,但前述歌尔研发人员告诉36氪,“元宇宙”如果成立,它的亮点在于软件,软件环境才是关键所在。

开发成本较高和用户数量较少让优质VR内容难以回本,更长的回本周期也削弱了VR内容开发者的开发热情。李鹏表示,内容稀缺问题在五年后的今天仍旧存在。

今年7月,Steam平台应用总量为99105款,其中支持VR的内容为5941款,占比仅不到6%。即便是头部厂商,内容上也没有那么得心应手——Oculus曾砸下大笔资金收买多家内容团队,但Oculus Quest 2目前拿的出手的游戏也只有一款《Beat Saber》,而All in元宇宙的Meta(原Facebook)也在靠十年前的老牌游戏支撑VR内容。

种种桎梏之下,游戏还没能成为VR教育市场的关键武器。北京大学软件与微电子学院艺术系副主任、教授许捷告诉36氪,受到自身交互技术以及与其他领域的接口限制,目前最有价值的VR应用还是和视觉展现有关,例如设计,展示,仿真显示。

VR硬件主要分为主机端VR、PC端VR和一体机,其中一体机是行业普遍发力的方向,也被认为是是VR普及的关键。但郭成不这么想,在商业化方面,他不看好VR直接进入家庭场景,“大家都被Facebook(Meta)影响了。在这个阶段,直接进入家庭的VR一体机,复用率一定不高,强如苹果、微软也没有这个能力。”

至于老生常谈的用户体验,虽然在各大厂商的宣传口径里,市面上各类一体机的屏幕性能和芯片算力较前几年都已有所提升,但真实用户反馈里,不满仍不在少数。

在某头部厂商VR一体机的淘宝评论中,消费者反映“头晕,游戏不耐玩”、“看着模糊晃眼”、“色散严重”,很多用户首次使用后,产品就沦落为吃灰。

郭成在VR赛道摸索了近十年,最终选择线下VR体验店作为落地场景,是他在商业和技术之间无数次平衡的结果。“创业公司没有时间”,他发现,线下体验店是尝试过的一系列业务中,赚钱效率最高的商业模式“哪个地方终端增长速度快,我就在这一阶段把终端铺在哪里,目标就是把终端铺出去。”郭成告诉36氪。

郭成对商业化感到焦急,这也是行业前端共同的心情。

VR并不是新鲜事,但十年来,这项技术都没有被真正市场化,而横空出世的“元宇宙”,正像是对近十年来所有没有市场结果的技术的集合——市场需要一个“新名字”去带动行情,从业者们也需要一个“新名字”去完成用户教育。

可以确认的是,“元宇宙”这个筐里,没有新东西,而包括VR在内的所有现有技术,都仍必须继续打磨、革新,没有捷径可走,而这一切,都不必和“元宇宙”有关。(作者宋新澳对本文亦有贡献)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saz33I05h-zy9IUqw_iT-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