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届年轻人开始信仰“普通学”

 

开菠萝财经(kaiboluocaijing)原创

作者 | 苏琦
编辑 | 金玙璠
你知道“普通学”是什么学吗?它已经在互联网世界悄悄流行很久了。
 
《创造营2021》于前几日落下帷幕,11人成团,12人开心,来自俄罗斯的选手利路修,终于下班了。
 
他是这档节目最大的意外:阴差阳错来参加节目,一点都不想红,每天都想下班,结果在“笋丝(其粉丝的代称)”的支持下,一路走到了总决赛。很多打工人在利路修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谁说摸鱼就出不了道”“你普不普通,由我们来定义”,其生无可恋的表情被制作成各种表情包。意外而普通的“利路修”成了2021年“普通学”的代言人。
 
时代真的变了,前几年,我们听到的还是洗脑的“成功学”,但去年以来,年轻人越来越接受自己是个“普通人”的现实,大众文化也开始宣扬“不完美”的“普通学”。豆瓣、知乎、短视频平台开始出现大量关于“普通学”的讨论;今年3月,清华大学的本科学生在荷塘雨平台上甚至创建了一门《摸鱼学导论》的课程,该课不设考试,目的是提升同学的幸福感。
 
多位年轻人向开菠萝财经表示,全球化浪潮、疫情的打击、人工智能/自动化带来的不确定性等种种因素,让他们逐渐意识到无法全面掌控自己的生活和命运,从“2020十大热词”中的“内卷”、“打工人”,也可窥探上一个时代宣扬的“成功学”带来的焦虑和无奈。
 
如果说“丧文化”时期的人们,还是一边丧一边焦虑的话,那么2020年开始流行的“普通学”则是一场自恰之旅。但本质上,绝大多数人的欲望和焦虑没有停止,“普通学”反而变成另一种贩卖焦虑的方式。我等普通人在网上冲浪时更应该擦亮眼睛。
 
 
这届年轻人开始信仰“普通学”

被普通学包围的我们

“普通学”的流行,要从2020年开始说起。
 
这一年,李诞的一句“人间不值得”几乎演绎成了一种时髦的“丧文化”,李诞也借此做成了一门“丧生意”;陈绮贞、王源、莫文蔚等24名歌手联合发布了《不完美人生指南》专辑,主张“不完美才完美”;中国出版市场出版了美国的《及格家宣言》《如何成为不完美主义者》,“追求完美,这口毒鸡汤我们喝了很多年,终不知味,不如减小火力, 拥抱普通带来的愉悦。”不少人都在评论区表达着类似的观点。
 
这一年,豆瓣、知乎上涌现出了一大批讨论甚至追捧“普通学”的年轻人。
 
他们组织起“985废物引进计划”、“不太时髦”、“不要买 | 消费主义逆行者”等热门小组,一面用自嘲掩盖压力和无奈,一边在群组中彼此安慰。
 
他们提出“做一辈子普通人是什么体验”“终于接受了自己是普通人的事实,是成熟了还是向社会低头了”等问题,并收集成为“普通学”专题,浏览量破亿。
 
这届年轻人开始信仰“普通学”
知乎上的“普通学”话题
 
其中“从什么时候开始发现自己其实是个普通人?”的话题于2018年建立,在2020年迎来讨论热度的高峰,关注者近3万人,浏览量近亿。这个话题的回答者中,有小时候自认为有下棋天赋的大V,有医学话题的优秀答主“六层楼”,他感叹,“即使是最顶尖的大专家也有无能为力的时刻”。
 
翻看“普通学”相关话题下的高赞回答,不得不承认,我们的话题、生活正在被普通学包围,继成功学之后,我们正在迎来“普通学”。
 
打开网易云音乐APP,《平凡之路》下方的一条热评是,“人生三个阶段,知道父母是普通人,知道自己是普通人,知道孩子是普通人。”如今,“人生的三个阶段”已经成为抖音APP热门话题,有超百万的播放,“朴树也用了十年,才发现生活只是《平凡之路》。”有用户开玩笑称。
 
这届年轻人开始信仰“普通学”
来源 /  网易云音乐APP
 
打开豆瓣APP,有用户在2021年3月底创建了“普通学”群组。“我们早已习惯了被教育如何努力追求成就,做个成功者。却鲜有人告诉我们,在此之前如何接纳自我,如何做一个快乐的普通人。”群简介点出了“普通学”如此火爆的真正原因。
 
快手、抖音、B站等平台上,在过去明星、红人、大人物专属的推荐位,现在能看到大量普通人的身影,他们记录或被记录着,外卖骑手和小镇青年的视频集锦常常被网友们送至热门位。
 
还有UP主“纯纯甘”将镜头下普通人的生活做成了系列视频《浮生一日》。其中有6:30起床、通勤三个小时、换4趟地铁、午休十分钟、晚上12点还在接工作电话的宠物医生;有爆出“农民的孩子,走到哪基因里都带着种地两个字”“北京的阳光都是标好价格的,我住的是阴面,比隔壁便宜300元”等金句的“人间清醒”程序员;有过去家境不错,但因媳妇P2P投资赔了50多万,外加岳父大病一场导致全家返贫的北京土著,他没有怨天尤人,而是白天在国企上班,晚上送外卖还债。
“人生百态,每个人的一天都是一个缩影”“我又在为各种酸甜苦辣的生活落泪”,不少人称看到了自己的影子,表示这系列纪录片才是普通人真实的生活。
 
一些影视作品和角色也开始被盖上“普通学”的戳,再次翻红。例如贾冰的小品作品《四十而已》,《武林外传》里自命不凡,三岁识千字、七岁熟读四书五经、二十五岁却饭都吃不饱的秀才,后者的角色在抖音评论区赢得了一票共鸣,有网友感叹,“这不仅是影视剧,也是我的一生”。
 
从学生到职场白领,从传统意义上的普通人,到一些被打上精英标签的大V,都开始在互联网上讨论并传播“普通学”,肉眼可见地引起了各个年龄段人群的共鸣。
 
这届年轻人开始信仰“普通学”

“普通学”的生意经

普通学”有关注话题,就有流量有生意,事实上,已经有不少博主做起了“普通学”的生意。
 
从上述《浮生一日》的拍摄者纯纯甘的B站账号和抖音账号来看,其最初更新的是个人视频,拍摄自己的狗狗以及“如何让人误以为你身材很好”等话题,观看量均没有过万。但自从更新了《浮生一日》系列视频后,其抖音账号已有290多万点赞、112.6万粉丝。
 
因为《奇葩说》出名的储殷教授也是“普通学”的受益人。目前他的抖音账号收获粉丝数472.7万、点赞数2800多万。他的自我介绍是《我是演说家》冠军,奇葩说辩手,但其实最让他出圈的是,他在优酷2020年上线的暑期特别辩论秀《棱角》中一段关于“接受平庸很难吗?”的辩论。
 
“平庸之辈又怎么了?这个社会只能成功吗?这个社会对失败者是不是太苛刻了呢?我过普通人的生活,享受简单人的幸福,我有错吗,为什么必须要去折腾?”节目中的一连串反问,问出了很多人的心声,为他带来了大批粉丝。
 
他的视频大多以“平凡人”“普通人”“30岁男人”为标签,如今拥有流量后开始直播带货。据飞瓜数据显示,近三个月内他直播了102场,销售额达9万元,带货商品包含零食、日用品、书籍以及Python、在职研究生、记单词等课程。
 
这届年轻人开始信仰“普通学”
来源 / 飞瓜数据
 
但对于博主这个群体而言,“普通学”这条路线显然不容易坚持。
 
打着北漂/沪漂或者所在城市标签的生活类博主正在受到青睐,这些账号的拍摄内容多是展现自己每天做的每一顿饭或生活片段,穿插分享感悟,部分博主因被看到而走上了专业网红的路子,但就不再普通了。
 
其中的“德善在北漂”,在走红之后签约MCN机构“一泽春风”,回到重庆开始向美食主播发展,变现方式是带厨房用具类的货品;“羽仔日记”此前名为“羽仔在北漂”,分享自己的北漂日记和穿搭,后来因为时常接广告、带货,转型成美妆主播,她本人也常常在微博晒奢侈品。“我只是个普通人,而她也不再是北漂的羽仔了。”有粉丝这样评论道。
 
这届年轻人开始信仰“普通学”
很多“普通学”博主路线变了
 
“普通学”的网红路线变现不易,但也被一些账号挖出了门道。开菠萝财经发现,在短视频平台上,有两大类账号善于蹭“普通学”的流量。
 
一是情感类的账号,热衷于以“普通人”为关键词,输出为人处世、情感教育的“鸡汤”。这类账号因为受众广泛,吸粉能力很强,变现方式多是为书和课程带货。
 
这届年轻人开始信仰“普通学”
 
另一类是成长/创业类培训账号,尤爱以“对于普通人来说”为开头,利用“三大法宝、五大必踩的坑”为关键词,进行引流,最终成交到线下进行卖课培训。以抖音账号“人性商战.老杨真话”为例,该账号粉丝已经超过700万,按照课程的标价和已售数量,可以算出该博主已经收入近24万元。
 
这届年轻人开始信仰“普通学”
 
2021年有什么普通人不太知道的暴利行业?
2021年被低估的暴利行业,普通人低成本可创业项目。
普通人真正的拿着手机躺着挣钱的方法。
作为一个普通人,我是如何日入一万的?

 

你一定在不少平台看到过类似的标题,点开内容大部分为闲鱼二手货交易、刷单、视频搬运等副业。不少人在这样的帖子下留言道,“真这么会赚钱还需要到这儿来写帖子?”“不过是想靠这个割交培训费的韭菜!
 
“普通学”虽好,但我等普通人在网上冲浪时更应该擦亮眼睛。
 
这届年轻人开始信仰“普通学”

我们为什么需要普通学?

“普通学”之所以流行,是因为我们每个人从生下来开始,就被“成功”这两个字围绕和禁锢
 
回顾互联网历史,如果以移动互联网井喷式发展的2015年为一道分水岭,会发现其后的5年,主流人群的心态经历过多轮变化,一步一步演变为如今“普通学”的样子。
 
2015年,是互联网新贵出现最多的一年,那一年无数创业公司和投资机构兴起,与此起彼伏出现的投融资消息相呼应,一批KOL开始在中文互联网世界洒励志鸡汤,兼带“贩卖焦虑”。在“北京中关村创业大街的咖啡喝过了吗”、“同龄人正在抛弃你”、“90后创业新贵等信息密集轰炸之下”,“创业等于成功”,“不努力就是废柴”的观念充斥着互联网世界。
到了2018年,互联网行业的募资规模出现了断崖式的下跌。清科研究中心的数据显示,2018年上半年募资总额约为3800亿元,相比之下,2017年上半年的募资额约8600亿,同比降幅约为56%。大量明星独角兽公司在2018年也遭遇了从10%到30%不等的估值缩水,普通企业融资更是难上加难
 
也是从这一年开始,以葛优瘫表情包、太宰治《人间失格》中“生而为人,我很抱歉”的台词为代表的丧文化开始流行。
 
人类学家项飙早在2018年就指出,当下的社会人人都忙着工作,忙着追向一个未来,但没有人确定还要付出多少努力才能过上“理想生活”,以至于人人都处在悬浮着的状态。
这种“悬浮”的状态与社会的发展分不开。一方面,中国有着数目庞大的、活跃的、精力旺盛的个体,个体的能动性非常强;但另一方面,变化主要来源于带有偶发性的技术或工具,例如移动互联网,以及微信、支付宝等的普及。这就与迫切需要成功的需求形成了一种使人焦虑的悖论。
 
2019年,经纬中国分析了3000篇爆款文章后发现,在众多的文章中,努力是最常被提及的一个因素,占比超过32.9%。那一年,百度上“成功”一词的搜索结果显示为1亿,“如何成功”的搜索结果有746万条。
 
到了2020年,社会的焦虑情绪进一步在“内卷”中升级,从“2020十大热词”中的“打工人”、“内卷”即可窥探这种时代情绪。
 
这届年轻人开始信仰“普通学”
来源 / 微博
如果说“丧文化”时期的人们,还是一边丧一边焦虑的话,那么2020年开始流行的“普通学”则是一场自恰之旅,从“打工人”群体中衍生出的“摸鱼文化”,“就是玩儿”“今天你摸鱼了吗”“又开始凡尔赛了”等口头禅,也在短视频平台流传开来。
 
“我们太需要‘普通学’了。”不少网民感叹。全球化浪潮、疫情的打击、人工智能/自动化带来的不确定性等,让越来越多人意识到无法全面掌控自己的生活和命运,“人间清醒”者不会自怨自艾,而是开始接纳自己是个普通人,从中获得新的能量。这可能就是“普通学”流行的意义。
 
对于普通学的定义,豆瓣用户A One给出了很好的解释:“所有人都渴望成功,普通学倒也不是不思进取,也许只是进取得缓慢一些,可始终在往前走着。普通人有自己的小思考、小乐趣,在更大的世界之下,开辟了独属于自己的小世界。在这个意义上说,不同于成功学、优秀学只提供给少数人意义,普通学是谁都能掺和的,也是谁都能找出一朵花的东西。”
 
或许在职场、住房、教育焦虑等话题被当作人生60分的及格线背景下,人们永远无法心安理得地当一个普通人,但越是这样,我们越应该抓住普通学的真正要义——承认自己普通,然后向前看。
*题图来源于@腾讯视频创造营2021。
这届年轻人开始信仰“普通学”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fVC7_E1NWo349QT_n7lPzQ

赴港IPO狂欢,谁在收割?

 

2020年,港股新股IPO数量合共146宗,合计募资3975.28亿港元,达到十年来IPO发行规模的新高。德勤预测,2021年,香港将有大约120至130只新股上市,集资逾4000亿元。

 

作者 I 张超 于惠如

来源 I 全天候科技

(ID:iawtmt)

 

一年多来,港股市场IPO呈现出神奇的魔力,一大波中资公司争先恐后到港股挂牌。

 

新近赴港上市的是携程。4月19日,锣声又一次响起——上海市凌空SOHO携程总部大楼前,携程联合创始人兼董事局主席梁建章、CEO孙洁以及8位“旅行热爱使者”共同见证了携程回港二次上市。

 

至此,携程成为2021年第28家赴港IPO的中资企业。

 

就在携程回港上市不久前,快手、百度、哔哩哔哩、汽车之家相继在香港启动首发或二次上市。其中,最吸金的“选手”当属快手。

 

一家中资券商后台员工余蕾见证了快手打新疯狂。“快手招股那段时间,我们的开户数量剧增,每天入金的客户和金额是平时的3-5倍。那一周,我基本每天都要加班。”

 

2月4日,快手公布配售结果。富途证券数据显示,申购快手的人数高达142万人,冻结资金1.28万亿港元,一手中签率仅为4%,中签人数为17.4万人。刷新了香港新股认购中申购人数、冻资额的纪录。

 

快手上市首日,最高涨幅超190%,总市值突破万亿港元,跃居港股市值第五。

 

企业络绎不绝,投资者们热情高涨。过去一年,港交所创下自2011年以来新股发行最活跃记录。万得数据给出了证明:2020年,港股新股IPO数量合共146宗,合计募资3975.28亿港元,达到十年来IPO发行规模的新高。

 

港股新股IPO中,有114家是中资企业。

 

赴港IPO狂欢,谁在收割?

图片来源:万得

 

在港股IPO的历史上,过去一两年并非中资企业赴港IPO热潮的起点,但每一波热潮中都有一个主角。

 

格雷资产总经理张可兴说:“在2007年的那波热潮中,央企、国企是(主角),最近的热潮中,新经济公司是主角。”

 

“每次货币政策或财政政策宽松时都很容易出现IPO热潮。”九久证券相关负责人表示,去年赴港上市热潮的企业主要有三类:第一,在内地无法IPO或极难IPO的企业,如内地的物业服务公司在港交所已经增长到了41家,餐饮公司也增长到20多家。第二,A股和美股的大型市值公司,把香港作为第二上市地。第三,部分内地企业为了国际化,集团公司或分拆子公司到中国香港与美国上市。

 

疯狂延续到了今年第一季度。

 

国际会计师事务所德勤发表的中国内地及香港首次公开招股(IPO)市场2021年第一季回顾及前景展望报告显示,香港首季新股集资额排行全球第二,共有32只新股上市,集资约1328亿港元。

 

赴港IPO狂欢,谁在收割?

图片来源:万得

 

与去年同期相比,新股数量下跌14%,但集资额增加842%,创历来新高。其中,近七成集资额来自快手、百度和哔哩哔哩。

 

这是一场资本的狂欢,一场造富运动。谁也不想错过与财富有关的故事,为了能在这场盛宴中分一杯羹,打新成了散户、机构们的一项集体“娱乐”。

 

展望2021年全年,德勤预测,香港将有大约120至130只新股上市,集资逾4000亿元,有望打破2010年的历史记录(当年集资额为4450亿元)。

 

参与这场资本盛宴的人对市场会有什么预期?他们都在经历什么?我们与参与其中的券商、律所、股民等聊了聊,试图从更多角度呈现出这场盛宴的概貌。

 

1

“港美股打新的股民越来越聪明”

 

打新达人、富途牛牛社区KOL   韩方

 

在韩方的印象中,近年来打新最火爆的项目就是2020年7月在香港上市的思摩尔国际。虽然当时不少人因为担心风险和技术壁垒,不太敢参与,但也有人疯狂融资认购,韩方和身边的朋友就是其中一拨。

 

“当时中签率比较高,我成功打新到不少股。”但相比之下,韩方的“战绩”也只是小巫见大巫,“身边有一个朋友更疯狂,靠着思摩尔国际一个顶头槌就赚了2000万,是我认识的人中这只股票打新赚最多的人。”

 

而打乙组(新股申购总金额大于500万港元)的朋友中,也是有人单票盈利超百万,“这应该是2020年新股最高光的时刻。”韩方说。

 

韩方在资本市场上获得的“第一桶金”是在大三那年,当时就读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投资学专业的他,开通了融资融券,短短几个月借着一波券商行情,赚到了100多万元。这也燃起了他对投资实践的热情。

 

但市场波动难以预测,韩方也不是每一次都能踏准,这笔钱也差点赔在了2015年股市大幅震荡期间。

 

大学毕业以后,韩方来到广州从事一级半市场投资研究工作,积累起了关于企业研究的经验。

 

在这不久后,热衷尝新和挑战的韩方跳槽到了朋友在深圳开的一家私募基金。

 

在他看来,基金里牛人辈出,竞争非常激烈。“在日积月累的工作中,我逐渐摸索出了一条适合自己的发展路径:根据投资体系筛选投资机会,并向圈内友人分享自己的投资心得。”

 

尤其从2017年接触港美股打新至今,韩方明显感觉到,参与打新的人数和热度都高了不少。“以前,富途牛牛虽然也是市场讨论最热烈的社区之一,但评论区仍以新闻见多,如今却有了极大改观,讨论非常火热。”

 

在富途牛牛社区中,韩方因为进入比较早、发言比较多、判断相对专业,再加上富途平台用户激增,成功赚到第一波流量红利,如今已是一位有5万多粉丝的KOL。

 

韩方告诉全天候科技,参与港美股打新的股民其实越来越聪明,他们拥有丰富的投资经验和市场判断力,在市场冷却时,对知名企业的认购倍数会从千倍骤降到几倍,所以,上市企业想轻易高估值发行也不容易。

 

他积累的打新经验是:越热门的股票,打新中签率不是特别高;往往是次热门、公司有故事、发行规模大的股票,中签率大,容易挣钱。

 

例如快手,因为公司知名度非常大,大家打新热情特别高,超额认购1200倍。当时流传着一个说法,连字节跳动的员工都在忙着打新快手,热度可见一斑。但快手发行量比较小,中签率不高。

 

而其他中签率较高的公司则有华润万象、京东健康等。

 

“每年港股的新股大约有20-30次机会,把握住就足够养家糊口。”如今,韩方已经用在股市挣到的钱在深圳投资了几处线下产业,“我基本实现了最低级的财富自由,日常就是研究股票,打新投资。”

 

当然,打新也不全是一夜暴富的故事,他也有过惊心动魄的时候。

 

对于自己的第一次打新,韩方记忆深刻。由于算错了公司估值参与了打新,结果中签率100%,暗盘破发,“我整个人吓出一身冷汗,悔不当初。第二天开盘最多涨了10个点左右,我赶紧卖掉了。”

 

对于近期的市场,韩方认为,正是因为市场行情不佳,对上市企业的热情有一定打击,企业会担心估值高了股票发不出去,但这也给了市场空间,新股才能上涨。

 

2

“打新可能会成为一个风口”

 

富途新股项目负责人  佳贝

 

全民打新、赚钱效益明显、持续火热,是佳贝总结的近两年港美股IPO特点。

 

三年多前,佳贝进入到富途从事新股打新推广工作,工作内容主要是三个部分:港股上市企业推广、与富途合作的美股IPO推广、新股投资者教育。

 

打新虽然是一种相对比较稳健的投资方式,但也存在一定风险。股民是否参与打新,一个关键影响因素,即新股估值情况。如果估值较低,打新赚钱概率相对更高;反之,则容易亏损。

 

佳贝的工作就是制作各种投教资料,帮助打新投资者了解即将上市企业的相关情况。

 

彼时,富途还没有新股团队,贝佳独自负责新股IPO推广工作。例如投教物料、直播、短视频制作等需求,还常常需要通过跨部门协作完成。

 

在那期间,一个月大概有2-3支热门新股,工作节奏也相对有规律和可控。佳贝在逐步制定各阶段营销推广计划的同时积累沉淀经验,搭建属于富途独有的新股推广体系。

 

变化从2019年9月富途推出暗盘业务开始。

 

基于自研的技术优势,富途暗盘新股涨幅在全市场排名前列,赚钱效应更加明显;加之,公司也为热门新股准备了更充分的融资额度,越来越多投资者来富途打新、参与暗盘交易,因此新股工作量突然飙升三、四倍,一个月内的新股项目达到6-10个。

 

“打新很快会成为一个风口”,这是当时佳贝和同事们讨论给出的判断。

 

佳贝记得,这股风潮开始的时候,新股团队异常忙碌。最“崩溃”的一次,就是2019年阿里巴巴回港IPO项目。

 

“当时我们筹备了一场创新玩法的线上活动,但整个筹备时间由一个半月紧急压缩至不到一周,短短几天,工作内容涉及交互、设计、开发、测试等多部门、多流程。”

 

用“工作机器”来形容那几天的状态,一点也不为过。佳贝连续三天和开发测试伙伴们加班到凌晨2点后,甚至直接睡在公司,“但其实压根儿也没睡着,闭眼都是用户进入活动体验的细节、各个环节可能发生的问题和运营策略,脑子里都是工作。”

 

活动顺利上线的那一刻,佳贝松了一口气,心终于安了。

 

三年里,佳贝见证了美港股股IPO的火爆,工作也从最初的手忙脚乱,渐渐变得有条不紊。

 

在佳贝看来,打新的投资者行为也发生了巨大改变。他们信息沟通更顺畅、新股分析的专业性也在提升,时常会在牛牛社区讨论公司业绩、分析招股书内容等,再做决策判断。

 

不仅如此,参与打新的人数也有明显上升。近两年,美港股IPO企业中,不乏阿里巴巴、美团、蓝月亮等体量和知名度都较高的公司,也引得市场热情高涨。

 

如今,为了提高投资者的打新体验,富途组建了新股专门团队,涉及跨部门人员超过60人。

 

虽然工作并不轻松,但佳贝依然觉得,“每当看到投资者在牛牛社区晒出打新收益时,是我最欣慰的时刻。”

 

3

从生物科技、物业公司延伸至各行各业

 

大型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境外上市业务负责人 筱林

 

接到全天候科技电话时,筱林正在一个计划赴港IPO企业的招股说明书讨论会上。作为一家大型律师事务所境外上市业务的负责人,从去年至今,她参与了几十个类似的会议。

 

对于去年港股市场的表现,筱林更愿意用“稳定”来形容。在她看来,在港股市场,公司的估值一直是比较稳定的,不像A股市场,一段时间特别高,一段时间特别低。

 

IPO的中介三剑客中,律师有着重要的地位。尤其是在港股IPO中,律师事务所除了完成招股书的撰写外,还会提供前期引入战略投资者、一级市场引进包销方等增值服务。

 

对发行主体的历史沿革、股权结构、资产、组织机构运作、独立性、税务等法律事项的合法性进行判断;对股票发行上市各种法律文件的合法性进行判断;协助和指导发行人起草公司章程等公司法律文件;出具法律意见书;编写招股书等,是筱林和她的团队在每个项目中需要做的事情。

 

市场热时,上述工作的重复次数会更多一些。而负责境外业务的五年里,筱林工作重复次数变的多起来是在2018年。

 

在那之前的几年,时任港交所CEO的李小加推动了港交所三项最重要的改革:沪港通、深港通和打破“同股不同权”的上市限制。

 

在改革的助力下,2018年,港交所取得了全球IPO募资额第一的好成绩。

 

2020年,受美股监管环境趋严、港股政策利好的影响,港股市场更是迎来上市“窗口期”, 市场情绪空前高涨。从募资额来看,京东集团、网易、百胜中国、中通快递、新东方、万国数据等六只二次上市股的融资规模均超过80亿港元。

 

筱林也见证并参与了其中。去年,她服务的赴港IPO企业中的“三大动力”是:二次上市的公司、生物科技公司、物业公司。

 

但今年以来,在快手、诺辉健康掀起轰轰烈烈的新股热潮后,市场由热转冷。港股二级市场陷入回调趋势,IPO市场也不景气。哔哩哔哩、百度等被给予厚望的明星公司相继破发,未达投资者预期。

 

尽管如此,筱林仍然认为今年的港股IPO市场会更热,这是由于“从目前来看,A股的审核要求更严、审核时间更长了”,她判断部分想要去境内A股IPO的公司,现在有可能会考虑转战香港。

 

同时,在她看来,今年的上市的主体会从去年的“三大动力”延伸至各行各业。“很多不同行业的公司都在看香港上市的机会。”

 

4

今年才是港股热潮的起点

 

雷根基金总经理 李金龙

 

“今年,港股IPO融资规模总市值一定大于去年。”尽管近期港股二级市场低迷,IPO市场不景气,李金龙也仍然坚持该看法。

 

2018年,在港股打新还处于偏冷静阶段时,雷根基金开始了该新业务。彼时,港交所的改革制度还在酝酿中,很多投资者对“打新”也比较陌生。有打新这块业务的基金公司也是将其当成附加策略,并非总策略。

 

在李金龙的印象中,市场真正开始反应是2019年,具体表现是赴港IPO的新经济公司逐渐多起来了。

 

“香港IPO市场正在发生结构性变化,由以往侧重地产和银行企业,逐步演变为侧重科技及新经济企业。”

 

最明显的表现是,科技、消费、生物医药等板块公司的估值排名越来越靠前。

 

正因为如此,雷根基金将选股的逻辑定为“重仓美好生活”。即:重仓生物医药、科技、消费等相关股票。

 

与个人投资者不同,机构投资者打新是参与国际配售,分为基石投资和锚定投资,两者配售的比例不同。另外,如果是基石投资,则需要6至12个月的锁定期,而个人投资者不需要锁定期。

 

作为机构投资者,雷根基金去年参与了85%的港股打新。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公司包括快手、农夫山泉。

 

李金龙记得,不论是机构投资者,还是散户,投资者对农夫山泉的认购情绪非常高。自去年8月25日正式开启招股后,打新的投资者一度挤爆了多家券商服务器。

 

但农夫山泉赴港IPO发行规模不足市值4%,原因是有重要基石投资者拿走了大比例发行规模,可供散户投资者认购的比例将进一步缩小。

 

目前的香港资本市场已经从去年的疯狂开始回落。但李金龙坚信,今年一定会比去年更热。“至少在融资规模上一定会突破去年。”

 

“过去是0到1的过程,今年才是起点,才是1。”

 

在不久前德勤发布的报告中,今年香港将有大约120至130只新股上市。

 

“如果今年香港有120到130只新股上市,那么在接下来的几个月中还会有100家公司在香港上市,6至9月,港股市场一定会迎来爆发式增长。”

 

(文中韩方、佳贝、余蕾、筱林均为化名)

 

赴港IPO狂欢,谁在收割?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Y0B4-kdtMUGdRV0eQaff6Q

腾讯为什么不造车

 

腾讯会不会造汽车,我可以斩钉截铁地说,腾讯不会做硬件的部分。八年前也有很多人问,腾讯会不会做智能手机?腾讯的逻辑是一致的:“连接”是腾讯的核心,在很多业务领域,会选择做好服务这一层,适配各种硬件系统。

 

作者 I 汤道生

来源 I 笔记侠

(ID:Notesman)

 

在北京大学与腾讯公司战略合作发布会上,腾讯汤道生罕见分享了腾讯在产业互联网方面的战略思考。

 

针对腾讯有没有to B基因,腾讯会不会造车等问题,汤道生从市场大势与自身优势出发,阐释了腾讯的to B策略与长期价值。

 

对于腾讯来说,汤道生认为:只要我们看准一个市场,看到它的长期价值,我们往往是能够坚持到最后的那家企业。

 

以下,enjoy:

 

大家下午好,非常高兴有这样一个机会,来这里分享腾讯在产业互联网发展过程中的一些思路,以及腾讯作为一个科技企业,怎样从ToC业务延伸到ToB业务。

 

这十年,甚至更长时间,我们有很多心路和思考,希望能抛砖引玉,引起大家更多的探讨。

 

腾讯ToB业务的发端与思考

 

首先,我们为什么去做ToB业务?

 

回到十多年前,腾讯推出开放平台战略,我也很幸运参与到腾讯开放平台的建设,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转折点,也是腾讯业务经营模式的一种变化。

 

当时,我们在做QQ空间过程中,开始引入外部的一些游戏。

 

我们初步尝试开放支付能力、流量、用户账号登录等,而在拥有了海量用户之后,这些游戏所面临的第一个问题是,如何保证有足够的服务器、足够的技术能力去支撑运营。

 

我们也随之开放了很多底层的技术资源,也就是后来的云服务。

 

其实,就是一个很简单要解决问题的初衷,我们开始提供云服务。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一开始并不是明确想着要进入ToB领域,一路走来,也是摸着石头过河。

 

但最底层的逻辑,是要解决客户的问题、合作伙伴的问题,然后以这个为基础,再把我们的能力延展出来。

 

最初云业务主要服务社交平台,然后向互联网全行业开放,说实话前期有一些纠结。

 

毕竟,ToC业务规模化的效率更高,人力消耗相对没这么大;ToB业务需要做很多前期的投入,包括一些基础设施的投入。

 

但同时,我们也能看到市场潜力。

 

中国的人口是美国的好几倍,消费互联网的市场已经增长到一个可观的体量。

 

但在企业服务上,尤其是IT领域的企业服务,我们比美国的市场要小很多。

 

同时,国内企业在IT上的花费,大部分是硬件,对于软件、对于服务、对于一些数字化技术方面的投入,相对是比较低的。

 

这代表着ToB业务当前处境虽然困难,但是未来很美好,发展空间很大。

 

我们也做了很多思考,如果真的要开展这样的业务,凭借腾讯一家的力量是不够的,ToB的业务需要深入各行各业,和合作伙伴一起,才能建立完整的解决方案。

 

所以一开始我们做云业务的时候,也花了很多精力说服合作伙伴和我们一起去做,说服他们相信腾讯对这个业务的决心与投入,确实花了好几年,才让大家慢慢看到,腾讯在这件事上是非常认真的。

 

 从ToC到ToB,腾讯经历了什么?

 

To B业务其实很多特质和ToC很不一样。

 

不同于C端的标准化方式,B端客户有大量的定制化需求,商业模式、业务模式也有很大区别。

 

To C业务前期不一定需要非常大的投入,ToB业务需要做大量的前期投入,甚至有可能一段时间都未必能收回硬件的成本,所以对于财务管理、资金管理有非常大的挑战。

 

此外还有决策流程也不一样。

 

企业购买To B 服务,使用方可能是某个部门、某个员工,而审批的决策可能涉及到上一级的预算掌握者,各种流程都跟ToC差异非常大,要真正把这个业务做好,需要有很多新方法、新方式。

 

面对这些差异,我们要怎么办?

 

我们做了很多内部的工作调整,比如在2018年腾讯公司第三次组织变革,内部叫930变革,成立了云与智慧产业事业群。

 

此前,客户经常抱怨腾讯有N个产品团队来到他们的办公室,推不同的产品,非常割裂。

 

这个事业部的成立某种程度是要解决这个问题,通过组织的变革,建立对行业的长期了解。

 

同时,作为一个统一窗口,后端会聚合不同的产品,甚至把合作伙伴的一些产品也整合进来,打造行业解决方案。

 

此外,我们在组织上做了非常多优化,并且在不断迭代。

 

例如,财务合同管理,原来ToC的业务真的不需要这么复杂的流程,后来企业内部经历了一个很大的调整,来适应新的业务模式。

 

今天,CSIG(云与智慧产业事业群)有超过1万名的员工,服务了很多行业和产业,信息流通变得非常重要。

 

因为To B是高度协同的业务模式,甚至我们要把很多信息与合作伙伴同步,跟交付的伙伴、集成伙伴对齐,所以我们中台的搭建、知识库的建立,就成为一个重要的工具。

 

在文化上面,我们需要从原来腾讯所倡导的用户导向、用户价值转到客户的口碑,在这个过程中,要平衡好用户和企业客户的价值。

 

整个ToB业务是高度依赖合作伙伴的配合,所以我们很强调协作、担当和建立生态。

 

同时,我们也强调创业精神,我们是在进行一次内部创业,做一些原来没做过的事,建立之前不具备的能力。

 

大势与优势:

产业互联网的基本战略逻辑

 

我认为任何一个企业,当它在面临市场的变化和大时代的机遇时,最基本的一个战略逻辑,还是顺“势”而为。

 

第一,要看清市场的大趋势,第二,要发挥自身的优势。

 

从大趋势角度看,产业数字化毫无疑问是今天大家非常关注的大机会,数字化意味着我们面临一个信息爆炸、数据爆炸的时代。

 

数据代表什么?数据代表可度量,度量意味着可优化,这是数字化浪潮一个基本逻辑。

 

另外,数据资产越来越多,怎么确保它的安全,这也是非常值得关注的一个点。

 

ToC业务可以说是应用业务,ToB业务更多是发展成一个平台产品,以技术赋能我们的主要业务,支撑合作伙伴在上面打造应用,这对信息安全提出非常高的要求。

 

此外,国家对新基建的重视、对信创产业的发展,也意味着市场机会的出现。

 

回到腾讯的自身,虽然在行业里面有很多人都在开展ToB业务,但腾讯还是很清楚,不能跟别人做一模一样的东西。

 

腾讯的优势在哪儿?

 

第一,是C端的连接。

 

我们从开始拥抱产业互联网就很明确,要以C端的连接作为一个优势来服务我们的企业客户。

 

更加根本的逻辑,帮助我们的企业客户服务他们的终端用户,如利用企业微信、微信小程序、公众号、支付以及QQ等连接工具。

 

我们以C2B作为主打战略,帮助企业客户充分利用他们在线下的资源,与线上运营打通。

 

比如,我们帮助服装行业的店员,通过数字化工具做线上经营。

 

同时还要把库存等系统打通,把线上运营与线下客户进行连接,通过企业微信、微信群等工具持续运营,而这个场景里完成的交易,也会反馈到他们的KPI里面。

 

我认为数字化不仅仅是怎么部署数字化工具,还要回到业务经营的最底层,通过资源分配来重构数字化时代的运营模式,才能真正达到转型的效果。

 

第二,在多年服务海量ToC用户的实践中,我们确实也沉淀了很多能力和技术。

 

我刚才提到,腾讯是从原来做应用,一步一步走到做平台、做操作系统,云就是一个分布式资源的操作系统。

 

网络安全我们也是做越做越深,既有攻防的能力,也有推出基于安全领域的大数据产品,来做数据安全。

 

同时,我们还要努力往技术的上游走。

 

我们不仅要按照国际标准做技术实现,下一个阶段我们需要在国际领域,在更高级的产业位置上定义标准和产业行业,这是我们需要一步一步走下去的方向。

 

第三,是企业服务的能力。

 

行业化的组织,怎么通过生态最终给到客户完整的服务,是需要时间去建立的。

 

我刚才提到,腾讯其实经历过从产品驱动转型到行业驱动的管理模式,CSIG在不断建立对行业长期了解的同时,也有统一的固定界面去服务我们的客户。

 

这个组织底层是各种技术能力、产品能力,在中间叠加服务元素,其中有很多是通过合作伙伴来丰富完善的,最终会在上层呈现给客户。

 

有所为有所不为:

产业互联网的坚持与放弃

 

做任何业务需要找到自己的定位,需要有清晰的战略,这是有所为有所不为。

 

在大会之前,我们做了一些交流,提到腾讯会不会造汽车,我可以斩钉截铁地说,腾讯不会做硬件的部分。

 

如果大家了解腾讯的经营逻辑,在八年前也有很多人会问,腾讯会不会做智能手机?

 

其实我们有过很深入的讨论,最终我们觉得腾讯的能力还是在连接,如果去做硬件,可能会失去作为一个连接器的定位和价值。

 

我们清楚“连接”是腾讯的核心,在很多业务领域,我们都会选择做好服务这一层,适配各种硬件系统。

 

比如手机,不管什么手机都可以找到我们的服务。

 

再比如在汽车领域,我们也不会造车,但是会去做好汽车领域的数字化助手,比如从仿真系统、自动驾驶能力,到车厢内的车载微信、音乐,再到去帮助OEM厂商做好营销和CRM,包括车后、售后服务等。

 

我觉得腾讯可以通过软件能力、服务能力、ToC能力来给予行业支持。

 

在疫情期间大家经常用的腾讯会议,是另外一个例子。

 

如果你了解传统的会议系统,其实是软硬一体,而且系统之间往往是不连接的,大部分还非常昂贵。

 

腾讯做会议采取不一样的模式:我们不做硬件,我们可以做兼容不同硬件的软件系统。

 

如果大家回想一下当年的计算机市场,从主机、微型机都是软硬一体。

 

到后来的PC时代,有Windows跨很多硬件的操作系统,很多厂商去做非常经济型的硬件,而且相互竞争把价格压下来,同时把规模做起来,这是一个大的行业转折。

 

我们相信在会议系统领域,我们也在经历同样的一些变化,腾讯虽然现在做软件系统,目前并不是一个非常高收入的业务,但是我们看到了里面的价值,希望发挥好连接的作用。

 

生态共赢与自我定位:

产业互联网的长期主义

 

产业互联网时代,各个环节的专业知识越来越精深,也越来越垂直细分,需要行业知识和数字技术知识的双向协同,没有哪家企业能够拥有自身发展需要的所有能力和知识。

 

那么,怎么做好生态共建?

 

其实也没什么秘密,就是搞清楚怎样定位,与合作伙伴实现共赢。

 

 

有很多SaaS的厂商,大家通过一年多的合作,深深感受到腾讯在开放生态经营上,是真心给到合作伙伴很多商机,同时提供连接的工具,让企业将应用整合起来,能够有效节约成本。

 

所以,我们会坚持走产业生态的模式,需要合作伙伴共同提供服务,不断完善能力。

 

早在90年代,我看过不少ERP(企业资源计划系统)实施的工作,非常繁琐,尤其是要把不同厂商的ERP应用、HR应用等连在一起,这个工作无比巨大,而且失败率很高。

 

所以,今天我们希望能够通过云、SaaS中台的能力,将不同的行业应用连接起来,最终让客户能够便捷地使用。

 

那我们应该如何面对未来?

 

例如在碳中和这样大的行业机会面前,我们该怎么样做?

 

作为一个企业,我想不是简单从宏观角度去设定自己的定位和目标,最终还是要回到需求——我们的客户到底面临什么样的问题?要解决什么问题?

 

有很多时候,我们会看到一些行业阶段性的浮躁,资本市场对某些行业的追捧。

 

但作为一个企业的经营者,如果不断靠补贴把规模做大,到底是不是一个长期的逻辑呢?如果潮水退了,将来猪不能再飞的时候,该怎样面对这样一个行业环境呢?

 

其实按照腾讯做业务的模式,一般不会高举高打去跟风,有时候有人可能会觉得腾讯慢半拍。

 

其实腾讯有自己的经营逻辑:只要我们看准一个市场,看到它的长期价值,我们往往是能够坚持到最后的那家企业。

 

例如,腾讯早期做音乐,当时没有人愿意花钱去买版权,但是我们很早就看到内容的价值,而且坚持了十几年后才找到商业模式,市场环境才对IP越来越尊重,用户的付费意愿慢慢起来了。

 

我觉得,对于一些有价值的事情,企业需要能够以长远的眼光坚持去做,不管外部的资本市场如何变化,都要有很好的心态去看待变化。

 

其实,一个企业之所以能够长期经营,就在于在坚持的过程中积累了实在的能力,企业的最终商业价值体现在给客户提供什么价值。

 

腾讯为什么不造车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t1jposLmyc6VWl29leA33g

造车杀疯了:大家连IPO都想好了

当年国产手机残酷厮杀的一幕,即将在汽车上重演。

 

作者 I 刘博 苏舒

报道 I 投资界PEdaily

 

没有最疯狂,只有更疯狂。

 

一天之内,又有两位大佬官宣下场造车——4月27日,360集团领投哪吒汽车D轮约30亿元融资浮出水面,周鸿祎造车终于水落石出;同一时间,另一位亿万富豪、65岁创维创始人黄宏生发布了创维汽车。时隔一天,又有消息传出,OPPO创始人陈明永也在率领团队筹备造车。

 

按耐不住激动的心情,黄宏生甚至连IPO都想好了:目标是今年年内申报,希望明年能够挂牌科创板。

 

为何一个个大佬排队造车?投资机构透露背后的逻辑:汽车将会是未来非常重要的终端,如同手机一样。正因如此,我们才看到了当年国产手机残酷厮杀的一幕,即将在汽车上重演。

 

一天之内,两位大佬杀入造车

连IPO都已经想好了

 

终于,周鸿祎也下场造车了。4月27日上午,哪吒汽车通过微信公众号官宣启动D轮约30亿元融资,由360战略领投,交易完成后,360有望成为哪吒汽车的第二大股东。

 

随后360官方也发声称,投资哪吒汽车仅为360布局新能源智能汽车领域的意向之一,现阶段涉及的意向书不具备法律约束力,360在智能电动汽车相关领域还在不断学习研究,各种合作都会积极推动,保持开放性。该回应一出,哪吒汽车随即删除了官方微信公众号文章。

 

在此前上海车展上,周鸿祎曾低调现身哪吒汽车展台。而在26日晚间,哪吒汽车联合创始人兼CEO张勇更是在其朋友圈晒出与360创始人周鸿祎的合照,并配以文案称:“感谢周总信任!”不禁让外界浮想联翩。至于哪吒为何选择联手360,张勇曾直言,360在技术、营销理念上都可带来极大帮助,并且“360进来之后,拓宽了哪吒汽车的融资和IPO路径。”

 

无独有偶,就在同一天,65岁的创维创始人黄宏生正式发布了创维汽车。

 

其实,这已不是黄宏生第一次接触造车。早在2010年,黄宏生就开始了二次创业,于南京成立开沃汽车集团,收购并重组南京金龙客车制造有限公司。2017年,开沃汽车在获得相关资质后,于内部启动了天美汽车项目,并在去年7月正式发布首款车型“天美ET5”,补贴后售价区间为15.28万-19.88万元。

 

实际上,此次发布的创维汽车品牌,正是由天美汽车更名而来。据介绍,创维集团并不造车,而是将商标部分使用权转让给了开沃集团。创维首款汽车产品ET5车型,即为此前上市的天美ET5,外观、功能等方面并无二致。

 

目前,创维汽车已制定“2+4+N”的产品战略,将推出BE与CE两大纯电平台,一种适用于中大型SUV,另一种适用于MPV。同时,创维计划至2025年推出至少4款创维汽车品牌全新纯电动车型。

 

在发布会上,黄宏生立下了一个“1-3-3-3”的宏伟目标,即创维汽车已经投入100亿元,未来将再投资300亿元,并链接资本市场实现3000亿市值,再奋斗30年成为全球汽车10强。他坦言,汽车产业只有上市才能做大做强,快速上市是其一个近期目标,“目标是今年年内申报,希望明年能够挂牌科创板。”

 

换言之,趁着造车运动,才刚刚发布首款汽车的创维汽车已经连IPO都想好了。

 

杀疯了,一个个大佬前赴后继造车

“还有几家大公司在内部讨论”

 

“杀疯了”某VC投资人忍不住感叹。这段时间,造车似乎成了中年男人们的一剂精神“春药”。

 

李彦宏率领百度先行进场。今年1月11日,百度与吉利控股强强联手,官宣组建一家智能汽车公司,百度也将以整车制造商的身份正式进军汽车行业。随后,集度汽车有限公司在3月2日正式成立,法人为夏一平,原摩拜单车联合创始人兼CTO。

 

紧接着,雷军高喊“为小米汽车而战”杀入赛道。3月30日,雷军正式宣布小米进军智能电动汽车。“这是我人生中最后一次重大的创业项目。” 在4月6日的直播中,雷军还向外界勾勒了小米汽车的大致轮廓——定位中高端,价格大概在 10-30 万区间;轿车或SUV;但要3年后发布。

 

程维与滴滴也不甘落后。据《晚点 LatePost》此前报道,滴滴开始启动造车项目,负责人是滴滴副总裁、小桔车服总经理杨峻。目前团队已经开始从车厂挖人,但尚未明确滴滴造车的具体形式和路径。投资界就此曾向滴滴方面求证,对方表示官方不予回应。

 

除此之外,投资界也独家获悉,曾一手创立小牛电动的李一男,已投身于造车大军之中。一位接近李一男的知情人士对投资界透露:“男哥正在造车,只是他个人比较低调。”

 

科技大佬们造车的脚步远未停下,李一男绝不是最后一个。据小鹏汽车创始人何小鹏透露,还有好几家大型公司内部讨论,没有到立项阶段。目前来看,最新入场的有望是OPPO创始人陈明永。

 

此前在某社交软件上,有认证为OPPO员工的网友爆料称,OPPO年初已经申请了多个造车专利,并正在密集调研汽车,汽车业务总部或定于成都。据悉,OPPO创始人陈明永正是这一造车计划的推动者,其已开始在产业链资源和人才方面摸底、调研,并在近日会见了宁德时代中国乘用车事业部总裁。

 

可以预见的是,随着越来越多的新玩家加入,造车这条赛道势必将会变得更加拥挤,下一位官宣造车的大佬又会是谁?热爱聊车的王兴还会远吗?张一鸣又会放过这个机遇吗?想想也是神奇,当时国产手机风起云涌的一幕又在造车这件事上重演了。

 

VC/PE表态:还是愿意投!

要么人生巅峰,要么万劫不复

 

造车离不开,是钱。

 

钱从哪里来,是一个个新造车公司的第一道门槛。雷军、李彦宏、周鸿祎等大佬们背后坐拥强大的现金流,自然不愁,但对于更多造车创始人而言,这笔天价投入还是吃不消,接下来一步是叩响投资人的门。

 

“其实我们现在也在不断的寻找新的项目,深入造车产业链的团队,如果遇到合适的团队,也会积极参与投资。”曾投出了小鹏、理想的经纬中国,依然在密切注视着这一波造车热潮。

 

今年2月初,刚刚辞任广汽蔚来CEO的廖兵带着新的造车公司出现了——自由汽车。投资界获悉,自由汽车刚完成一笔天使轮融资,投资方为森源集团和新鼎资本。其中,新鼎资本已经是新能源汽车的投资常客,此前曾投了小鹏、威马。

 

造车,仍是一场VC/PE无法拒绝的盛宴。“电动汽车是难得一遇的产业互联网改造传统行业的巨大机会。”联想创投不否认目前存在一定的泡沫,但汽车将会是未来我们非常重要的终端,如同手机一样。造车本质仍是制造业,需要重资产的投入,产业链非常复杂,需要既懂汽车行业,以及新技术的团队来实现,“我们会持续关注这一领域的机会”。

 

正如拼多多能够从电商巨头的包围下跑出来一样,经纬中国认为即便有诸多的新玩家涌入造车赛道,在这个领域依旧存在机会,将呈现出百花齐放的状态。“我们还是会去投这种整车品牌,但最为看重的是其智能化水平,在研发方面的投入,以及创始团队对于造车的认知程度。”

 

但新入局造车圈的玩家,其劣势也是明显的。广汽资本表示,新入局造车的创业者们或许会很艰难,而华为、小米、百度等已经有了多年品牌、技术积累的科技巨头反而更被看好。

 

不管怎样,造车始终都是一个烧钱的行业。蔚来汽车创始人李斌曾公开表示,一个电动车企业走到量产至少需要200亿元;而小鹏汽车创始人何小鹏则认为,200亿元还不够花,要知道特斯拉在盈利季度财报前的15年共烧光50亿美元。这是一场豪赌,一旦入局其实就没了多少退路了。

 

造车杀疯了:大家连IPO都想好了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ink1ElKo3IQp2CO8N2GnjA

英国金融时报:中国即将报告自1949年以来的首次人口下降

英国金融时报:中国即将报告自1949年以来的首次人口下降

本文转载自公众号:修昔底德的回声(ID:Thucydides2500)

译者注:原标题不准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1960-1962年,中国总人口是下降的。

China set to report first populationdecline since 1949
中国即将报告自1949年以来第一次人口下降
 
China is set to report its first populationdecline since records began in 1949 despite the relaxation of the government’sstrict family planning policies, which was meant to reverse the falling birthrate of the world’s most populous country.

尽管政府放宽了严格的计划生育政策,以扭转这个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出生率下降的趋势。
 
The latest Chinese census, which wascompleted in December but has yet to be made public, is expected to report thetotal population of the country at less than 1.4bn, according to peoplefamiliar with the research. In 2019, China’s population was reported to haveexceeded the 1.4bn mark.
据知情人士透露,中国最近的人口普查已于(2020年)12月完成,但尚未公开,预计将报告该国总人口不到14亿。据报道,2019年中国人口超过14亿。
 
The people cautioned, however, that thefigure was considered very sensitive and would not be released until multiplegovernment departments had reached a consensus on the data and itsimplications.
然而,人们警告说,这个数字被认为是非常敏感的,直到多个政府部门在数据及其影响上达成共识后才会公布。
 
“The census results will have a huge impacton how the Chinese people see their country and how various governmentdepartments work,” said Huang Wenzheng, a fellow at the Center for China andGlobalization, a Beijing-based think-tank. “They need to be handled verycarefully.”
北京智库中国与全球化中心的研究员HWZ表示:“人口普查结果会对中国人民如何看待本国和政府部门的工作产生巨大影响。”“他们需要非常小心地处理。”
 
The government was scheduled to release thecensus in early April. Liu Aihua, a spokesperson at the National Bureau ofStatistics, said on April 16 that the delay was partly due to the need for“more preparation work” ahead of the official announcement. The delay has beenwidely criticised on social media.
政府原计划于4月初公布人口普查结果。4月16日,中国国家统计局发言人刘爱华表示,推迟发布的部分原因是需要在正式发布前做“更多准备工作”。这在社交媒体上受到了广泛批评。
 
Local officials have also braced for thedata’s release. Chen Longgan, deputy director of Anhui province’s statisticsbureau, said in a meeting this month that officials should “set the agenda” forcensus interpretation and “pay close attention to public reaction”.
地方官员也做好了数据发布的准备。安徽省统计局副局长CLG在本月的一次会议上表示,官员们应该为人口普查解释“制定议程”,并“密切关注公众反应”。
 
Analysts said a decline would suggest thatChina’s population could peak earlier than official projections and could soonbe exceeded by India’s, which is estimated at 1.38bn. That could take anextensive toll on the world’s second-largest economy, affecting everything fromconsumption to care for the elderly.
分析人士表示,人口下降意味着,中国人口峰值可能早于官方预测,而且可能很快被印度人口超过。据估计,印度人口为13.8亿。这可能会对中国这个世界第二大经济体造成巨大损失,影响从消费到养老的方方面面。
 
“The pace and scale of China’s demographiccrisis are faster and bigger than we imagined,” said Huang. “That could have adisastrous impact on the country.”
“中国人口危机的速度和规模都比我们想象的更快、更大,”H说。“这可能会给这个国家带来灾难性的影响。”
 
China’s birth rates have weakened evenafter Beijing relaxed its decades-long family planning policy in 2015, allowingall couples to have two children instead of one. The population expanded under the one-child policy introduced in the late 1970s, thanks to a bulging population of young people in the aftermath of the Communist revolution as wellas increased life expectancy.
即使北京在2015年放松了长达几十年的计划生育政策,允许所有夫妇生育两个孩子,但中国的出生率仍有所下降。在上世纪70年代末实施的独生子女政策下,中国人口仍然维持增长,这要归功于共产主义革命后年轻人口的膨胀以及预期寿命的延长。
 
Official data showed the number of newbornsin China increased in 2016 but then fell for three consecutive years. Officialsblamed the decline on a shrinking number of young women and the surging costsof child-rearing.
官方数据显示,2016年中国新生儿数量有所增加,但随后连续三年下降。官员们将生育率下降归咎于年轻女性数量的减少和养育子女成本的飙升。
 
The real picture could be even worse. In areport published last week, China’s central bank estimated that the totalfertility rate, or the average number of children a woman was likely to have inher lifetime, was less than 1.5, compared with the official estimate of 1.8.
实际情况可能更糟。在上周发布的一份报告中,中国央行估计,总和生育率(即一名妇女一生中可能生育的孩子的平均数量)不足1.5,而官方估计为1.8。
 
“It is almost a fact that China hasoverestimated its birth rate,” the People’s Bank of China said. “The challengesbrought about by China’s demographic shift could be bigger [than expected].”
中国人民银行表示:“中国高估了自己的出生率,这几乎是一个事实。”“中国人口结构变化带来的挑战可能(比预期的)更大。”
 
A Beijing-based government adviser whodeclined to be identified said such overestimates stemmed in part from thefiscal system’s use of population figures to determine budgets, including foreducation and public security.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北京政府顾问说,这种过高估计在一定程度上源于财政系统使用人口数据来确定预算,包括教育和公共安全预算。
 
“There is an incentive for localgovernments to play up their [population] numbers so they can get moreresources,” the person said.
这位人士表示:“地方政府有动力夸大其(人口)数量,以便获得更多资源。”
 
The situation has led to calls for aradical overhaul of China’s birth control rules. The PBoC report suggested thegovernment should “completely” abandon its “wait-and-see attitude” and scrapfamily planning entirely.
这种情况引发了对中国计划生育政策进行彻底改革的呼声。中国央行的报告建议,政府应该“彻底”放弃“观望态度”,完全放弃计划生育。
 
“Policy relaxations will be of little usewhen no one wants to have [more children],” the paper said.
该报表示:“当没有人想要(更多的孩子)时,政策放松将毫无用处,”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9kVKG28ODdwFcSquH4IzA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