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度归档: 2020年7月
想当网红,先想想红的基本盘
这是半佛仙人的第297篇原创
1
流量时代,每个人都想当网红。
作为网红之城直播之城的杭州,我上街一天都能遇到好几个。
前几天我走在路上,一个漂亮小姐姐迎面走过来,突然一个后空翻顺带现场劈叉,差点吓得我的快乐水飞出去,当时以为是后现代讹人新技术,然后回头一看,身后七个摄影师长枪短炮拍个不停。
坐在街边休息,一个穿得十三岁萝莉裙的三十岁超龄萝莉,带着假兽耳站在你面前,她双腿微屈,你以为她要现场军体拳,谁知道她小腰一扭,跳起了妲己舞,我说我没钱,她说你不识风情,拍短视频都不知道配合。
打开手机,一堆彩虹发色精神小伙走入你的视线,你以为不小心点进了Tony老师的漂染烫头教学区,精神小哥却突然在线教你人生真理:玩归玩,闹归闹,别跟你x哥开玩笑。我陪你闹呢,你就带笑,我给你脸呢,你必须得要。
一个接一个的年轻人冲入网红行业,各式各样良莠不齐的网红像蝗虫般涌现在我们面前。
这些网红是哪来的?他们做网红是为了什么?这算是创业还是上班?有没有五险一金?
2
从双微代表的图文时代,到B站与抖快代表的长短视频时代。
尽管内容传播的载体一直在变,但网红的核心一直没有变过,什么内涵、精神、品质都不重要,最重要的只有两个字“吸睛”。
这些群魔乱舞的所谓网红,不过是直播、短视频爆火后,网红门槛降低,内容产业工业化后批量生产出来的“网红”,他们的目的,有且只有一个“吸睛”。
吸引注意力,就有流量。
有流量,就是有钱。
网红,等于钱。
素人想成为网红赚钱,商家想利用网红赚钱,平台想要有更多的网红给他们生产内容引流,最终赚钱。
在这中间还有个横插一脚,通过搬运网红赚钱的中间商——MCN。
四方合力,网红井喷,一个群魔乱舞的产业就此形成。
当一个行业变成产业时,资本必然会寻找成本最低收益最高的方式去运营。
那么,这些网红的来源你应该清楚了。
刚毕业甚至还没毕业的愣头青和做短期工的商业模特。
网红暴富的神话吸引着大批做着暴富梦的大学生,甚至未成年的辍学生,放弃了原本应有的职业规划,拿着不多的积蓄,一头扎进入了各种街拍圣地、创业园区,开启自己的网红生涯。
他们在镜头前疯狂表演、走秀、直播,一口一个小哥哥小姐姐,天天拍着这些侮辱智商的爆款视频。
月薪两千。
提成?当然有,十万广告收入,提成3千。
哈?整个公司年收入都没有一百万?所以才需要你这种人才嘛。
五险一金?别闹了老板都不一定有,你还是多努力多赚钱吧,钱有啥都有。
于是,在老板的有机大饼下,她们成群结队地出现在各种繁荣的商圈,开始自己“假装被街拍”的一天。
西湖边那个音乐喷泉,总是能看到无数的街拍者反复横跳。
有人在镜头前胡吃海喝,营造突破人类生理极限的假象,博取用户关注。
有人在各种布景板下说出各种颠覆常理的名言,只为了页面下方的点赞转发。
讲道理,网红坐在直播间里,站在聚光灯下拍拍照片卖卖货,收入比大多数人都高,在这种利益驱使下,谁还不想在镜头前晃两圈呢。
他们穿着不属于自己的衣服,开着不知道是谁的名车,坐在道具堆砌出来的“房间”里,用拙劣的演技博取关注,再将流量变现,简单粗暴。
除了不小心刷到视频,被尬了一脸的用户之外,每个人都得到了自己想要的东西。
真的这么简单?
你要是信了,说明你的脑子更简单。
世界上从来没有能轻易让人赚到的钱。
短视频的爆发、网红数量暴增,带来的是网红行业门槛低下。
还记得第一代网红和他们的影响力吗?
芙蓉姐姐、奶茶妹妹,凤姐,犀利哥。
那个时代的网红是真正意义上的全民记忆,哥哥姐姐们随便一个举动,就能牵动全国人民的视线。
现在的网红?
只要给自己标榜一下,就好了,只要在网上发过东西,有几个粉丝就能自称是网红,哪怕没人看。
过去网红是大众给人当标签,现在是自己给自己贴标签。
网红的门槛确实在不断的降低,这种低端网红的泛滥带来的,是劣质流量的泛化。
网红变现的基本原则,是流量变成钱。能变钱的流量,都是优质忠诚的流量。
用户愿意掏钱买东西,必然是基于对网红的忠诚和信任,流量的忠诚,需要长期耕耘,精细运作去获取。
但基于工业流水线打造出来的网红,再加上野路子MCN看心情式的运营,这些所谓的网红,并没有长期优质的内容,也就没有优质忠诚的流量,商家更不可能投钱给这些劣质流量。
因为,他们变不了钱。
这就是网红经济的两个难题,网红自身对行业发展毫无认知,连变现规划都不懂;MCN既不专业也不投入,连现金流都打不平。
不知道怎么赚钱的人,自然赚不了钱。
网红一心暴富、MCN只想白嫖、商家只要转化。
每一方都只看到了表面的流量生意,却没有看到流量底下变现的根本原则。
拉到一个明星网红,就赶紧上,快速榨干价值,晚了连奥利给都没他份。
没有网红就硬造网红,下骗素人上骗商家,捞钱就走,管他明天洪水滔天。
最后的结果是网红赚不到钱伤心离去,商家投放不止亏钱还亏库存仓储,MCN前仆后继,开一家倒一家。
这种大家都不想花钱,但都想来分一杯羹的想法,造成了现在从业者既无建树也无收入,市场的一片虚假繁荣的现状。
底层,是各种侮辱用户智商的街拍、小剧场、奥利给吃播。
上层,是各种侮辱甲方智商的,退货比买货都多的网红带货直播。
这种野蛮生长式的网红经济,片面的追求吸睛,没有良好的内容规划,没有健康的变现路径,完全不可持续,实际效果就跟撞大运差不多。
当一个行业大多数人赚不到钱时,这个行业是不健康的。
3
一个正确的网红经济模式应当是怎么样的?
应当是精细化运作的。
从网红的挖掘,到网红的运营,到变现的整个生命周期,都应该专业化、精细化的运作。
不论是网红自身,还是MCN机构。
我甚至觉得,目前的许多网红,很多人不到那个量级根本就不该叫网红,最多只能叫多人关注用户,比如半佛仙人只是一个有大量老公关注的普通用户,顶多胖点。
而很多的MCN,也不能叫做网红机构,最多就叫网红职前体验馆,或者是素人网红劝退机构。
这个行业正确的运行模式应当是:MCN挖掘优秀网红,用自身专业服务对网红进行赋能,然后通过与其他参与方的合作,获取利润,再反馈网红,保证网红生命周期尽可能延长及价值的有效挖掘。
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产业高效运转,投入有所产出。
一个专业的MCN应该为网红服务。为网红提供审核、调研的经纪服务,提供软硬件及专业建议的内容产出服务,以及连接优秀的商家资源,提供选品、直播、内容结合的变现服务等。
也就是说,既要有商务价值,也要有内容价值。
典型的像如涵,品牌评审会,可以服务网红的经纪需求;内容研究院可以服务网红内容需求;背靠淘宝,巨量的商业资源直接带着网红们原地起飞。
而网红也需要思考一个最基本的问题,如何进行最基本的商业化规划,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基本点,就是“变现”,无法变现的流量都是劣质流量,只赚吆喝不赚钱的网红是活不下去的。
你看前几年的蓝瘦香菇、眉毛小吴,火了吗?火了。活下来了吗?没有。
没有配套的内容无法长久持续。
没有对应的规划难以成功变现。
活不下去、赚不了钱的网红除了给用户贡献一点八卦谈资以外,没有任何作用。
因此,MCN是网红经济的关键所在,因为MCN的专业内容规划和商务资源可以给网红提供针对“变现”的内容方向和变现的直接途径。
让网红、商家、整个行业上下游一起成长一起赚钱,成为行业增值点。
但许多的所谓MCN既无能力也无资源,一心只想着挖钱,他们唯一的商业模式就是造个网红,骗商家入坑,完事自己下单骗商家付尾款再退货,最后刷点假数据骗骗用户。
真这么搞下去,结果只能是网红信誉破产,MCN机构商誉破产,商家财务破产,大家组团财务清算一日游。
这就是目前许多网红以及MCN难以在网红经济有所作为的原因。
因为这些所谓MCN仅仅只是榨取这些网红的价值,只是在用网红骗甲方钱。
为什么他们不能好好赚钱而非得骗钱?因为他们没钱。
网红行业,说到底也是内容行业,做内容是需要钱的,或许你会说靠脑子也能做内容,但脑子也是长在人身上的,是人就要开工资。
而后续的服务团队,红人签约,内容定制,全都要用钱。越专业,越烧钱。
这种对专业化的需求也导致这个行业,必然围绕着钱来运转。
钱生钱才是硬道理,没钱连签人都签不到。
一个优秀的MCN,必然是一家有钱的MCN 。
财大气粗的如涵在推出自己的BK计划时,可以直接拿出一亿现金签约各个平台头部网红。
换作其他连现金流跟盈利都搞不定的MCN,别说是拿钱出来投资网红,能按时发工资都算是万幸。
对于其他公司来说比命还重要的钱,对如涵来说,只是第一步,更重要的是钱背后所代表的专业能力和资源实力。
用钱招揽网红,用全方位的商业规划让他们持续红,用强大的营销资源让他们红出圈,最后用多元的变现方式、优秀的商业资源让他们高效变现。
掏钱这个动作只是一个信息,一个发送给产业上下游的信息。对网红说,我有钱,快来;对甲方说,我能出爆款,快投;对平台说,我有实力,给资源。
到如今如涵已经构建了一个完整的网红生态。
在自身商业生态内,通过独家网红+签约网红,拉动自营店铺+合作商家的销售,带着无数上游供应商往前跑。
在生态外,通过直播带货、定制软广,线下活动、微电影、品牌联合、热点营销,等各类网红营销业务辐射近乎整个快消品行业市场。
成为了一个名副其实的商业聚合体。
用如涵举例子可能有点欺负人,毕竟如涵本身就有非常强大的电商基因,光是:阿里巴巴唯一入股的MCN,第一家赴美上市的网红孵化MCN,中国网红MCN第一股,微博、抖音、快手、B站战略合作伙伴,这些title,每个单拎出来都是存在门槛的,名副其实的变现天王。
但从另一方面讲,以MCN立足,整合了一个完整生态,还有金钱这种硬通货加持的如涵确实是一个网红机构的完美模板。
这种整合产业一起赚钱的方式,才是产业集群概念的核心。
网红专业化,不仅是趋势也是必然。
4
一个规范、专业的行业不仅是在救自己,更是在救市场。
一个能够持续生产内容的网红,一个能够真实带货、带流量的网红,是市场的中心。
想象一下,一个货真价实的网红能带来什么?
自己赚钱。
MCN靠他赚钱。
商家靠他带货赚钱。
平台靠他吸引用户和商家,用流量和平台费赚钱。
钱是现代市场最硬的通货,实打实的钱,就是市场的命。
优质网红,是推动市场需求的关键节点,他们不仅是消费市场的赋能者,更是消费市场的复活币。
带动内容和购物的消费需求,促进商家销售,从而盘活整个市场。
商家的钱也不是大风飘来的,被那些收完钱卖不出货的主播网红割完一圈,再蠢的甲方也知道怎么回事了。
在这种网红泡沫逐渐破灭之后,甲方的钱会流入那些经过市场验证能够带得动货,变得了现的网红身上。
真网红越赚越肥,假网红会因为赚不到钱逐渐消亡。
我们可以看到在今年这种泡沫消退的情况下,如涵逆风上涨,旗下头部网红增长至8个、肩部网红14个,腰部网红15个,同比增长70%;而其他的野鸡MCN则一个接一个的在倒下。
这无疑是一个良币驱逐劣币的市场。
当然前提是不要有一茬又一茬不怕死乱投钱的商家冒出来给他们续命。
5
谁都想一夜暴富,这是人性使然。
但就算暴富的机会近在眼前,那也是需要用实力去抓的。
互联网上一直都有随机诞生的网红,但从来没有随机活下去的红人。
不要用半吊子的想法,去挑战专业人做的事情。
用心赚钱,是对行业最起码的尊重。
野蛮生长的时代终将过去。
未来永远属于有准备的人。
———————–
公众号:半佛仙人(ID:banfoSB)
B站:硬核的半佛仙人
微博:半佛仙人正在装
知乎:半佛仙人
这是一个神奇的男人,你完全猜不出他会写出什么,他自己也不知道。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8pIfgJ9nGZD5IDMRTMpkFA
年轻人正在股市梭哈人生
本文转载自“X博士”(ID:doctorx666),已获得转载授权
作者 | 斯卡汶奇
原题 | 虎扑股票区迟早要出中国巴菲特
投资之神沃伦·巴菲特曾说过一句名言:
投资最重要的品质是气质而不是理智
The most important quality for an investor is temperament, not intellect.
上周A股的涨势疯狂,不少投资者都赚了些钱,不管你有没有炒股,你可能都有所耳闻。
你身边的同事、同学,或许刚刚解套,就开始跟你炫耀起了持仓,跟你吹嘘一番。
但是要知道现在股市的众生相,我们就必须好好研究下全中国最有气质的一个社区——虎扑。
很多人绝对想不到,虎扑社区里现在最热的,不是篮球,不是潮鞋,不是女神,而是股票区。
直男同胞们向股市大举进军之时,先于大开大合的股市盈亏数据出现的,却是虎扑老哥们的众生相。
01 虎扑股票区的众生相
虎扑是一个谈天说地的地方,但如果你进入股票区,会发现除了迫切想要入门投资秘术的萌新,更多的是晒着股票战绩的老哥。
有人赚钱太多无心上班
有人豪气干云,以发布的沙雕图来看,他似乎对股市充满信心。
虎扑讨论愈演愈烈,“股票区反买,别墅靠大海”成了股票区老哥们相互调侃的话语。
有很多人是真的想要靠炒股发一笔横财,甚至已经不择手段。
渣男也炒股
在这样一个堪比电视剧《大时代》的炒股热潮下。
作为一个喜爱参与股票投资的人来说,我决定给大家分享下我研发的投资情绪指标,叫“虎扑吃屎指标”。
你只要打开虎扑,搜索“大盘、吃屎”等关键词,就能得到许多关于股市涨跌的对赌帖子。
理论上,在虎扑,发帖宣布吃屎的人越多,说明股市的投资热度越高,越值得入场。
比方说最近,争着打赌、借钱炒股、并且以吃屎为赌注的勇士大有人在。
这些吃屎帖的数量,跟随股市的热度,水涨船高。
虎扑社区的运营数据,也呈现出了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
这是从6月11日到7月11日统计的《股票区发帖数走势图》,与股市的K线涨跌走势,呈现了一定的相似性。
等于说,现在入场炒股的虎扑老哥,是越来越多了。
我想知道现在的虎扑老哥们大致是赚是赔。
于是我搜索关键字发现,在近期一个月里,标题里含“赚”字的帖子有139个,反之,含“赔”、“亏”字的帖子一共只有74个。
整体来说,虎扑用户们首战告捷,赚钱效应非常好,大家皆大欢喜。
但这种狂热可以持续吗?
我决定结合历史,寻找答案。
02 被大潮裹挟的逐浪人
这场声势浩大鱼龙混杂的虎扑版《大时代》,源头可以追溯到2020年的6月1日。
在儿童节当天,虎扑老哥“姚明的哥”发布预言帖,标题简单粗暴:最迟不超一个月,大牛市要来了。
结果,后面来看热闹吃瓜的虎扑用户们,全把他当孔乙己来笑话了。
热评就是一句讽刺。
也有人自以为看破楼主阴谋论,忽悠网民接盘的。
而这些网友之所以敢和楼主唱反调,原因无他——当时的上证指数为2915点,处于一个有些尴尬、萧条的区间。
上证指数2900点是个什么概念,相当于你一个年年考50分的差生,考试刚好考了60分一样,你爸妈打也不是、夸也不是。
不过一个月后,留言区唱衰的都傻眼了。上证指数最高飙升到了3400多点,达到了近一年的峰值。
股票区的老哥们,也纷纷地发帖吹牛、分析起来,促成了如今局面。
当初清仓的老哥,不知道有没有上天台。
遨游股市,不能只看贼吃肉,也要看到贼挨打。
远的不说,光是过去的20年,股市就给了很多人教训。
2007年的大牛市,沪指冲到了6124点,当时很多人结论就是“能冲到10000点”,于是四处借钱炒股。
毕业于南京审计学院金融专业的周亦刚,仅在2006年到2007年的这轮牛市中,就赚了一千多万元,送给妻子一辆宝马三系顶配做生日礼物,自己买了一辆奥迪A6。
但是无休止的欲望带来的繁华,随着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熊市开始,一切都作了土。
整个2008年,周亦刚赔光了所有的钱,并且借了800万,他以为自己要反败为胜,结果所有钱没有激起时代的一朵小水花。
2008年9月1日,他先于上午杀死自己的妻子,之后在接7岁的儿子放学回家后杀死儿子,18时50分,从华荣大厦跳下。
戏剧性的是,周亦刚跳楼后不久,随着四万亿救市计划、十大产业振兴计划的推出,9月19日,上证指数单日大涨9.46%。
但事实证明,世界上永远不缺韭菜,也不缺精明的韭菜。
死了一个周亦刚,还有千千万万个周亦刚。
周亦刚,终究是死早了。
不过,我们回顾一下虎扑,类似周亦刚的狂人,大有人在。
在虎扑股票区,你能看到有人百万资金全仓券商,作为友人的楼主发出了慨叹。
有人向亲戚借了10万砸进股市,觉得不够又计划让亲戚抵押门面房进军科创板。
这些人无疑是把极其需要专业技术的股市,当成了可以梭哈改命的大赌场了。
因为只要一波起飞式的上涨,就没有人能彻底保持理智。
虎扑老哥们对未来的乐观预期
在现在的虎扑股票区,龙蛇混杂,但很多人都有一个共识,这是少有的时代机会,必须抓住了。
那么问题来了,虎扑老哥们这些投资狂热,背后的本质究竟是什么?
03 不再平静的波涛
以虎扑股票去的老哥们为侧面,可以看到股市中最有气质(最不怕死)的投资者们的精神面貌。
这人平时是一个老实本分的工程师,上周却给我发了这句话
有人搬出彼得林奇的鸡尾酒理论,觉得:“当你身边人都在谈论股票,甚至你的爷爷奶奶都在钻研股票的时候,就是赶紧卖出撤退的时机”。
彼得林奇的鸡尾酒理论,说的就是这个情况
而现在来看,好像2020牛市还没走起来,你身边的爷爷奶奶可能都开始有些蠢蠢欲动了。
这是为什么,是因为现在5G时代了,信息流动极快。只要一有风吹草动,基本全中国在网上冲浪的,都能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情。
一个微信群就500号人,一个手机就可以有数千人的联络方式。
只要有人赚了,“赚了”这个信息,就会迅速发酵扩散。
我们也应该看到狂热背后的理性数据。
如果你在微信指数搜索“牛市”这个话题,你会发现关于牛市的讨论,在7月6日达到了2646万的高峰,相比于6月1日的124万,已经上涨了21.33倍之多。
除此之外,如果将“牛市”关键词搜索走势,与“哈哈”关键词搜索走势进行对比。
你更能发现,人民群众的乐观情绪是优先于对股市的讨论的。
情绪极其高涨,这是之前任何一个时间节点所不能看到的。
而这7月股市上涨的本质,一方面是疫情之后复产复工,中国的疫情复苏、经济恢复是全世界领先水平的。
另一方面,则是随之的利率下行,市面上的钱越来越多,6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213.49万亿元,同比增长11.1%,钱通胀得厉害。
多出来的资金都去哪儿了呢?
可以查到,2020年6月的当月新增信贷(企业第一次借钱),就已经达到了19043亿元。
等于说虎扑老哥们,乃至中国人民的许多投资资金,都间接地输往了企业之中。
反映在现实中,就是在上一周,两市成交额连续五个交易日破1.5万亿元。
都在不断地突破着只有2015年牛市才有的成交量情况。
你可以风趣地说一句:不管是赔是赚,我们韭菜们都在振兴伟大中华。
而这,就是虎扑jr们乃至许多投资者们初期入场的主要逻辑。
未来是否是牛市呢?我不能确定。
但如果我们以史为鉴,或许能有一些别的思考。
在2006年,一位曾预言过“2019年是85后第一次人生机会”的经济学家周金涛,也做过这么一个报告,叫《繁荣的起点并非沸腾的年代》。
他的报告,就刚好发布在07年牛市的初期阶段,而这份报告,却这么预言到2020年的未来。
他说道:“21世纪是将属于中国的”
“2020-2030年的中心国,将是中国”(中国将引领世界发展)
周金涛的预言,也正在2020年应验着,“虚拟经济(现实中就是BATJ、头条五家互联网企业)、科技实业(现实中的芯片、5G、新能源)的发展,将推动中国股市的大繁荣。”
最后,在报告结尾,周金涛说道:
报告发布在2006年7月,相约15年过后,恰恰就是2020年7月。
2020年7月6日,A股的沪指涨幅,也达到了惊人的5.71%。
这报告写得十分精辟,但碍于篇幅,我就放在后台了,回复“周金涛2020” 下载报告。
这篇文章不是鼓动你干就完事了,全仓梭哈。
我只是想抛砖引玉,让你思考,因为2020年,是个人都知道这一年不平凡,会被写入历史。
你可以在分析之后选择保持谨慎,握紧钱包观望。
你也可以踌躇满志,决定投资股市。
这都没有错,因为你都做了在此时此刻思考后,自认为正确的决定。
最怕的不是犯错,最怕的是你20多岁,就开始自我阉割。
不要在26岁的年纪,就有了40岁才有的刻薄以及对世界的不求甚解。觉得虎扑股票区的年轻人们都是一群憨憨,迟早要栽跟头。
不要做一个只会在旁边嘲笑的路人
不要看着一些虎扑老哥发帖,说《怎么大家都在赚,就我亏了》,就嘲笑道“哈哈,看这群傻逼,真不怕死,果然亏了”。
不要在这个历史性的2020年过后,有人收获了金钱,有人磨砺了自己,有人更加成熟稳重,你却还只是一个喜欢嘲笑挖苦的旁观者。
多思考,在这个历史性的一年,别做一个旁观者,做一个抉择者。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GC-g3vDdN-XoIejprcjIIQ
起底明星代拍灰产链条,一边追星一边年入10万+
【黑话连篇】
粉丝经济这几年无孔不入,外界对于其评价通常都是一群好割的韭菜,或者一堆群魔乱舞没脑子的人。
有脑子的其实不陌生,资本收割韭菜以后,我们还要学会韭菜收割韭菜,既然人人都是韭菜,也一定有最聪明的那一棵。
“代拍”可能或多或少都听说过,而我对代拍的起始认知也只是粉丝经济的衍生产物,满足三方利益的挨骂酷炫职业。
不过其中的水着实不浅,有水的地方就有钱。代拍当好了,一个月几万块是基本工资,挣点奖金都是奔着六位数去的。
机场、晚会、剧组,无孔不入;个人隐私信息都能查到;还能搞个非法出版物赚外块。
这样看下来,只要功夫深,一年攒个大城市首付,小城市全款,说不定还真就成了!
拍照片而已,真的能赚这么多钱么?
职业代拍
代拍,就是帮人拍照片。职业代拍,也好理解,就是职业帮人拍照片。
第一个问题,为什么会有这种行业?
恩,怎么解释呢。
让我们把追星时候的“大粉”、“粉丝站子”看成KOL,如果想在圈子里更有影响力,就要有别人没有的一手资料。
(粉丝站:产出明星相关,包括现场照片、视频、组织公益,打榜等一系列围绕明星进行活动的组织。)
会画画的画画,会写字的写字,什么都不会只有一身蛮力的,就追现场看看新鲜的“哥哥姐姐”,以此来强化自己在圈子里KOL的地位。
在工作学习和追星不能兼顾,明星的活动不能场场出图的情况下,自己的话语权就会下降,久而久之被圈层排挤。
还有一种状况,明星在活动中只出现三到五分钟,有没有必要为了他的三五分钟,搭上几千块钱的机票酒店门票,去看三分钟脸都看不清的明星。
显然没必要。
但长此以往,自己在圈子里的话语权就会降低,所以买一些代拍的图片,假装自己在现场。花钱少,话语权又还在,双赢。
站在代拍的角度来说,一开始都是比较狂热的粉丝行为,但拍一个明星也是拍,把其他人拍了卖钱也是拍,还能降低自己的追星成本,何乐而不为。
站在明星的角度上,还是明星和狗仔+粉丝的老一套,相互利用,相互捧杀。明星需要流量,粉丝需要第一手新闻,两边都不好意思说,没关系,我们来找个背锅的。
明星可以在采访里苦恼自己没有生活空间,粉丝可以转发评论明星私下场合的照片后,义愤填膺的来一句代拍离我哥哥远点,代拍可以一边被骂一边数钱。
想想还挺刺激的,我就喜欢刺激。
以一场颁奖典礼为例,出席活动的明星假如有50个,每个明星平均有5个站子,每“一份”照片平均卖600元。那总共就是50*5*600,一共有15万元。
当然啦,代拍不止一家,实际的“蛋糕”比15万更大,落在代拍手里,一场活动能挣几千到几万不等。
就去年年底某明星们的拼盘聚会,从走红毯开始,到进内场全程,几十个明星的跟拍,一场下来,四五个小时,挣了六七万。
代拍成本
先核算硬成本,最基本的的设备也要是佳能尼康的高端机型,至少需要两个镜头,一个长焦,一个近景,专业发图手机两个,这算下来也要五六万块人民币。
虽然可能有点多,但是设备专业了找你干活的人就多了,而且这是硬成本啊,还可以利用在其他地方,不算完全投入。
至于其他成本,咱们好好算一算,究竟能挣多少钱。
首先是最便宜的机场,想拍明星,就得知道明星是几点的航班。
这牵扯到一个其他的行业,就是能够知道所有人身份信息的黄牛,他们是怎么拿到这么多明星身份证信息的。
世界上没有不透风的墙,航空公司,娱乐公司,甚至明星本人的公司都脱不了关系。
黄牛会先放出日期,等付钱了才会告知航班号。一般的十八线小明星,大约是6块钱一趟航班,如果航班有退改,黄牛会朋友圈告知。
流量明星要贵,收费在20块钱以上。
这笔支出说大不大,说小不小,因为代拍也有小团体,如果熟悉的话,可以做到信息共享,折合下来可以忽略不计。
但是如果是每天,经常,大量,拍不同的明星,也经不住水滴石穿,所以一劳永逸把明星的身份证号买了,才最划算。
这样不仅能够查航班号,还能查高铁和其他行程。
普通明星的身份证50块起步,不追星的人都能记得名字的“流量”,身份证号甚至可以卖到四位数。
身份证号也算小成本,毕竟只买一次。
刷关才是硬成本,什么叫刷关呢?就是买一趟和该明星起飞时间相近,但是目的地不同的便宜航班,过安检拍照,拍完了再退票,并不实际起飞。
也有蹲机场大厅的,但是质量肯定不如刷关的高,毕竟物以稀为贵。
机场代拍是最低级的代拍,这代表着你要和所有的粉丝挤在一起,其他粉丝的照片和拍摄会让你的照片价值急速下降。
成本低嘛,没办法。
多嘴一句,明星住的酒店其实是不值钱的,职业代拍不会跟进酒店,顶多会蹲守在门口,所以基本没有买酒店信息这一项。狂热粉丝才会买,酒店名字本身一文不值,最多买个五块钱吧,但是房间号码之前,100块起步,上不封顶。
主要还是看韭菜有多少钱。
第二是拍明星行程,比如节目的录制,电影电视剧的拍摄。
这时候一般是拍一些进出拍摄现场的照片,职业代拍一般也都是追星男女,一场节目或者影视剧,不会有代拍只专注一个明星,顺便拍一下其他明星卖钱,顺其自然,听起来还挺理所应当。
拍上明星下班是没有成本的,花销主要来自于机票酒店吃喝拉撒。
酒店在通常情况下是四个人拼一个标间,一天的花费在五十到八十不等,交票高铁是硬核成本。
所以,职业代拍最喜欢创造101和偶像练习生,能拍101个,加上比选手还出名的导师,能拍105,太赚了太赚了。
不过这钱虽然赚的不地道,但是我心服口服,毕竟能认清几十个长得一样的男男女女,我是真的佩服。
第三是拼盘活动,顾名思义,就是有大批明星参加的活动,这个是职业代拍中最受欢迎的项目,稳赚不赔,而且不是花销最大的。
创造101有个问题,就是不是每个选手都有粉丝,但是大批明星参加的晚会、颁奖典礼就不同了,流量明星聚会,所有明星自带粉丝。
顶流肖战的拍摄价格是我听过最贵的,五十张照片要两千块钱。
哦,我忘记说了,五十张照片可不是形态各异造型各异的精修片,而是肖战在走路,拿着相机猛按快门,按了五十张差不多的照片而已,有的能用,有的曝光模糊,你还得拿回来自己修。
我对照片的记忆还停留在把单反里的储存卡拿出来,插入电脑,而在代拍和粉丝眼里,基本属于过世操作。
以走红毯为例,明星A走完红毯之后是某个不认识的导演制片经理董事长,这就是低头挑照片选照片的时机,直接开蓝牙or wifi传到手机,马上微信发,争取做第一名。
这两千块,才花的值。
不过投入也不低,一场晚会的记者票、vip票、采访席,不是通过正规渠道抢票就能够拿到的,媒体名额和内场名额也可以通过黄牛来买。
年底尾牙的大型活动从三四千,到几万块钱不等,都是正常价格,离谱一点的我听说过有七八万的,六位数的没见过真人,只是听说过这种事。
但是,这种活动的性价比是最高的,简单方便不累,还能挣钱。
第四种我愿称之为真的勇士,我觉得大家都知道,是可以上知乎热榜第一的水平。
他们就是隐匿在草丛森林里,和剧务片方斗智斗勇,也要拍出明星一手照片的勇士。
图片左上角还有一架无人机,太牛了。
还有爬悬崖的,建议以后可以改行直接去极限运动队。
这有在深山老林里的,太绝了,啥人都有。
这爬悬崖和爬山已经算好的了,毕竟给了你偷拍的位置,有些是在没有地方偷拍,就租个挖掘机,坐在挖掘机的斗里。
挖掘机的租赁价格是1000一天的话,图里有五个人,一人二百,再拼个酒店,加上吃喝拉撒,一天的开支在300块钱左右,但是深山老林里的一般都是剧组,也就代表着,职业代拍们会在这里呆比较长的天数。
加上来回的交通费,拍摄的也只有固定几个明星,我是觉得性价比不高。
产业链流程
平平无奇灰黑产,淘宝咸鱼微信群,微博超话朋友圈,基本逃不出这些范畴,懂得都懂。
这是代拍的直接收益,明星,哦不对,应该说是公众人物。
毕竟现在从大学教授到医生特警运动员,全都有粉丝,单说明星实在是狭隘。
除此之外还有衍生收益,照片书就是其中典型的一种,就是明星的照片做成一本书,卖给粉丝们。
这算非法出版物,但是挣钱啊,一本书卖50-100不等,算他卖两千本,这就是十几万的流水,扣掉成本也有几万到十几万的收益。
随着短视频潮流的兴起,代拍们肯定也不能放过,不过这也不叫代拍了,都叫主播。
在抖音上搜索明星名字+小跟班,或者直接搜索代拍,都能出来一长串的“主播”。
变现方式也简单,把粉丝引流到微信群,出售明星签名,或者明星的个人隐私等等。
这种画质很差,价值较低的抖音账号,本身挣钱不如正规的代拍多,但是因为其本身已经是一个拥有粉丝的账号,账号本身的价值并不小。
接广告,卖号等都是可以衍生挣钱的行为,反正号肯定不会长久,经纪公司稍微一较真,就能封一大批,还不如趁早转手变现。
鲁迅说过:“女人和小孩的钱最好赚。”
马克思说过:“不赚白不赚。”
粉丝经济的韭菜主体,既是女人又是小孩儿,既消费疯狂,又心智尚未健全,所以外人看起来,才既像疯子,又像傻子。
但是说到代拍本身,无论是从自身性质,还是工作途径,每一步都在违法违规:比如买卖个人隐私,比如违规获得一些晚会名额。
希望大家都能明白,这种粉丝经济下催生的职业代拍,早就和什么“疯狂”“个性”无关了,这实实在在的在扰乱公共秩序。
粉丝经济一定是会长期存在的,适当的疯狂不是坏事,是一种宣泄和表达的出口。每个人都有,只是方法各异。
疯狂允许有,但是不该有的乱七八糟衍生产业链,扰乱正常人的正常生活。
恩格斯说过:“趁早赶紧拾掇了这帮人!”

推荐阅读:
搞钱吗?投资P2P暴雷那种。
王教授约炮直播实录有感
“丝袜、磕炮、开车”游走在搞黄边缘的虚拟租赁,其实是一门“孤独”的生意
未来10年,美国将怎样一步步丢失霸权
文|坏土豆 陪我的国一起逆袭
公众号|坏土豆不哭(htdcry)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kzgYpFcE3QeJuNp7pwrH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