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维斯被时代丢下了车

真维斯被时代丢下了车

这是半佛仙人的第176篇原创

1

1972年,一个叫做JeansWest的品牌在澳大利亚诞生,开设服装连锁店,主打休闲类的服装。

那是一个只要物美价廉,做什么都能快速发展的年代。

摆脱了二战阴影的人们,用消费来安慰自己的心,JeansWest在澳洲发展的很好,销量节节攀升。

于是他们开始寻求新的代工方,更便宜的人力,更低的原材料成本,更快的生产速度,更高效的结算体系,来承载JeansWest在澳洲本土的扩张。

那个年代,全球只有一个地方符合这些条件。

香港。

70年代的香港,是亚洲之光,空气中弥漫着希望和不服输的味道。

那时香港的制造业极其发达,承接了无数西方服装品牌的代工,做最苦最累的活,赚带汗带泪的铜板,辛苦但踏实。

那时每一个香港人的梦想就是自己开厂,自己给自己当老板,我命由我不由天。

每一个年轻人在没有被社会毒打的时候,都是这样看待命运的。

等再过十几年,他们会意识到个人能力的局限,天天求命运爸爸不要搞自己了。

年轻时相信狮子山精神。

年龄大了只认灵符财神风水道长。

谁也说不清到底哪个才是真实,哪个才是魔幻。

2

1975年,年仅23岁的杨勋和他的哥哥杨钊,在香港成立了一家代工厂,叫旭日制衣。

和千千万万的代工厂一样,他们专门为大品牌做服装代工,他们生产,贴别人的牌子,赚微薄的加工费。

最大的问题就是,没有订单。

当时香港的代工模式是,欧美国家的品牌先下单给外贸商,然后外贸商依据订单的情况,自己决定下单给哪个工厂。

由于涉及资金清算,外汇兑换,原料采购,工期协调等原因,外贸商显然是更合理的选择,因为工厂只会制造,不懂弯弯绕绕。

这个模式叫做,有中间商赚差价,其实是符合经济规律的,因为交易本身就需要成本。

不过后来互联网发展起来后,每一家互联网公司都号称没有中间商赚差价,暴打经济规律。

实际上,他们只是要打掉传统的中间商,自己取而代之而已。

文化人讲话就是不一样。

由于杨勋兄弟是从广东惠州去香港打拼,所以在当地没有人脉和社会关系,拿不到最有油水的订单。

又因为旭日制衣厂成立不久,生产水平没有被验证过,所以他们也拿不到普通的走量订单。

旭日制衣厂只能靠吃一些别人不要的订单来艰难的生存,不赚钱,垫款,被外贸商吃拿卡要都是常态,但是只要能够带来现金流续命,他们什么都做。

那几年,杨勋兄弟不完全是创业,只是在为自己的一条破产线和几十个兄弟的饭碗打工。

这段经历他很少提及,但创业的秘密就在这里。

熬,往死里熬,只要熬不死,抓住一次机会就成了。

3

机会发生在70年代末。

那一年年尾实在没有活干,工厂即将倒闭,一个平日关系不错的朋友给到了一个非常恶心的订单。

要在牛仔布上打出4英寸的格子,订单数量200打,当时香港无人肯接,倒不是做不到,而是这个工艺很麻烦,订单数又太少。

成本和数量划不来。

大厂不想做,小厂吃不下,而且工期紧,费用低,做了就是赔本,这个订单就被剩着了。

走投无路的杨勋咬着牙吃下了这个订单。

他们用了一个月,找到了一种非常土的方法来解决了生产问题。

说来简单,用自制的粗糙工具在在牛仔布上强行固定格子,便宜,效果还过得去。

最后赢得了外贸商的信任,当然品牌方其实不知道他们是谁,来自美国的大牌不在乎工厂,他们只要结果。

这个让旭日续命的品牌会在25年后进入中国,然后被当年的旭日代工厂打的找不到北。

命运是很神奇的东西。

有了这笔订单的合作,旭日算是打开了外贸商中的口碑。

当时的香港代工圈,大家都知道了有一个小厂,敢接别人不敢接的单子,敢于咬牙上量,不计成本。

于是后面的那一年,订单雪花般飞了过来。

他们大肆扩张,工人数量翻了10倍,厂房面积翻了翻了不止10倍。

工厂彻夜不停,第一桶金喷涌而出。

4

虽然制衣厂的生意越来越红火,但聪明的杨氏兄弟很快意识到,只做下游生产,没有未来。

因为所有的订单本质上还是掌握在外贸商手里,品牌方根本意识不到他们的价值,甚至是存在。

所以要做的是,趁着有钱的时候,不惜一切往上游走,成为外贸服务商。

于是,杨勋主抓生产,哥哥杨钊主打市场,不仅生产,更要吃下外贸订单。

那年改革开放,他们抓住了时代的红利,转型顺利。

也刚好是那一年,他们代工了一个澳洲的大品牌,叫做JeansWest。

这是他们命运改变之路的开始。

如果说70年代的香港代表的是的闭着眼干都有希望的岁月,那么80年代的香港,则是在时代的波动中随波逐流。

那个时代的代表,是地产。

70年代的繁华,给了香港地产前所未有的信心,但幻梦不可持续。

1983年,价格开始下降,第二年信心到了谷底,此时旭日把自己手里滚烫的现金换成了大量的厂房,他们赌对了。

他们买下的土地在10年间升值了接近10倍,然后完成了套现,那是1990年。

更魔幻的是7年后,他们又复现了这一步操作,拿到了6倍的收益,如果他们坚持老老实实投机,可能就没有后面的故事了。

回到1990年,手持大把现金的旭日,决心进一步走向上游,运营属于自己的品牌。

他们收购了JeansWest,翻译成真维斯,成立了真维斯国际(香港),杨勋负责。

品牌,销售,贸易,生产他们要一把抓。

第一把火烧到了澳大利亚和新西兰,效果拔群。

西方市场客单价高,但是竞争更加激烈,真正的机会,在东方。

1993年,真维斯进入中国大陆。

和后来消费者普遍认为认为的土酷不同,第一家真维斯店选在上海南京东路,主打高端,引导潮流。

然后一炮而红。

5

首战告捷后,就是快速扩张。

短短3年间,真维斯在大陆扩张了500家店,成了那个时代最被人熟知的高端品牌之一。

那个年代的人普遍还习惯个体店和国营百货公司,没有品牌服装的概念。

真维斯,班尼路,以纯,森马,佐丹奴等等等等品牌,乘着时代的东风,消费者品牌意识的崛起,对当时的服装市场完成了降维打击,重塑了消费者的观念。

多年后,黄渤在电影里用一句戏谑的台词阐述过那个年代对于这些品牌的认知。

牌子,班尼路!

那时候能穿一身真维斯出街,绝对是真正的潮人。

可惜好景不长。

1996年,由于快速扩张,管理失控,市场竞争加剧,用户审美疲劳等原因,真维斯面临了销售的滑铁卢。

但这和当年随时倒闭的揭不开锅相比,不算什么问题。

杨勋对真维斯的品牌进行了重塑,不再引领潮流,而是降价,主打基本款,做人人都能买得起的快时尚品牌。

纵观世界服装领域,这么做的品牌不少。

但真维斯是第一个在国内这么做的,时代的红利又来了。

杨氏兄弟总能力挽狂澜,或者说,总能赶上时代。

巅峰时期的真维斯,有超过2000家门店,营收在2012年达到了49.59亿港元,出现了一众真维斯的追随者。

大量80后和90后,都曾是真维斯的拥趸。

甚至清华大学都有“真维斯”楼,虽然负面评价居多,但依然代表了品牌影响力。

6

花无百日红,人无百日好。

时代是变的,消费者也是变的,改变来临的时候,不会有人通知你。

很多品牌出问题是花里胡哨的操作太多。

但真维斯不是。

真维斯没有做错什么,他们只是什么都没做。

什么都不做,在这个时代,也等于是错。

随着大量的国外品牌进入中国市场,消费者开始迅速分层。

高端用户从来和真维斯无缘。

普通中产沉迷平价基础款的优衣库,快时尚的HM与Zara,欧美风的GAP,GUESS;轻奢的zegna,Tommy Hilfiger;

追逐个性化的年轻人去找各种各样的国潮以及个性品牌。

下沉市场中的用户则更加直接倾向于快鱼这种超级便宜大碗的品牌,当然现在逐渐拼多多了。

大家都在用服装来展示自己的个性,而真维斯最大的问题就是没有个性。

人人都知道真维斯,但也仅限于知道而已。

虽然用户追逐的品牌线更加丰富,但这里面,没有给真维斯留位置。

年轻人变成了中年人,有资格选更好的。

孩子们长成了少年,追求更多的个性。

小孩子则根本不知道真维斯。

尽管论及产品质量和做工用料,真维斯是超越一分钱一分货的水准,但谁还需要一件衣服穿3年5年呢,质量成了服装中最不重要的环节。

设计和品牌营销才是核心,品牌要会来事儿,负面曝光也是曝光。

这次的杨氏兄弟,似乎失去了那种追逐时代的神奇本能。

真维斯没有跟上这波浪潮,当年靠着创新性的格子牛仔裤起家的真维斯,第一次好像跟不上时代了。

于此同时,电商的崛起,对于主打线下门店的真维斯,则是另一重打击。

整个经销体系都在被电商打穿,网购时代的用户,前所未有的聪明,抹平信息差之后,毛利根本支撑不了门店的费用和租金。

至于库存,库存是噩梦。

真维斯的噩梦持续了7年。

近7年,关闭门店超过1300家,裁员近6000人。

大梦不醒,一生将去。

7

近日,真维斯澳大利亚公司宣布进入自愿托管程序,近日进入破产清算管理程序,管理层将研究所有的可能性,包括重组和出售。

当然,在进行破产管理程序期间,真维斯还会继续运营。

很多人直到这时候才意识到,真维斯原来真的是起源自国外的品牌,而自己买的很多所谓国外品牌,和真维斯一比,很多品牌的血统都有绿帽子的问题。

但是太晚了。

真维斯的故事,只是那个年代那批品牌的缩影,曾经辉煌过,但现在逐渐没落,无人问津,唯有面临死亡时才会被人想起。

同期出道的品牌们,也面临着相同的状况,被消费者遗忘。

更本质的是被时代所遗忘。

为了打破时代的认知,有时候需要更为极端的出圈,李宁和中国李宁,361度和361国际线,匹克和态极,不怕负面,只怕无人理会。

比死亡更可怕的,是遗忘。

寒冰的另一面,则是电商的火热。

年关将至,各路电商节日又开始造作了,人们的热情和注意力,早已悄然完成了改变。

越来越恐怖的GMV,越来越眼花缭乱的营销活动,越来越花样百出的消费主义,越来越新的流通环节。

今年的直播电商又重构了人货场,虽然品牌多数赔钱赚吆喝,但不赔这个钱的,连吆喝声都无人听见。

进亦忧,退亦忧。

一边是死亡的线下门店,一边是如火如荼的电商流量,只闻新人笑,不问旧人哭。

虽然新人也是强颜欢笑。

因为更新的新人,已在梳妆打扮,静待上场。

消费者们也开始逐渐厌倦了这一切,这个新人,脸上也有了皱纹,有了变旧的趋势。

上一轮的技术革命,革了线下门店的命。

新一轮的技术革命又蓄势待发,现在戏台中央的人们,随时有可能一夜间被新的红人替代。

但商业的魅力,就在这里。唯一可知的,是不可知。

真维斯的今天,或许是很多当红者的明天。

时代抛下你,与你无关。

乱烘烘你方唱罢我登场,反认他乡是故乡。

甚荒唐,到头来都是为他人作嫁衣裳!

———————–

公众号:半佛仙人(ID:banfoSB)

B站:硬核的半佛仙人

微博:半佛仙人正在装

知乎:半佛仙人

这是一个神奇的男人,你完全猜不出他会写出什么,他自己也不知道。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x6ZgOxqSiDFE88IYT9z5XQ

量化投资中业余Quant劝退信

作者:BerSerK
 

业余Quant劝退

很多人都知道我业余时间在做Quant,而且真的有自己的真金白银在线上交易。还有Quant网红BBQ在持续忽悠广大码农业余做量化。或许你也想过要不要业余时间做Quant。

 

确实是有一些人通过业余时间做Quant很成功的。记得我还没毕业的时候,就听了一个大神的讲座。这位大神的简历非常牛,北大本硕博,微软亚洲研究院,华为研究员,手里论文专利一堆。他还声称自己编程能力非常全面,从汇编到并行计算再到操作系统源码,各种程序都研究过。就是这样一个大牛,那年在巡回做一个他的交易系统的讲座,可能也是在顺便招人。这位大牛叫做俸旻,现在一边开着量化公司,一边还是某个大学的教授。你能百度到他的信息。大牛说自己当初走上这条路是因为有个人知道期货市场有一个非常可靠的套利机会,听说他工程实现能力强,所以来问他要不要一起做,他犹豫了犹豫最后决定去做了,结果还真成功了。他在讲座现场也把这个套利机会告诉大家了,就是在主力突然拉升的时候去抢次主力。他说只要机会出现真的抢到筹码,一次挣个几万几十万非常容易。有了这次成功,他就慢慢的在Quant的路上越走越远。金融市场上确实有个人业余做量化的空间。有的机会容量小,机构根本看不上,而一般散户又没有能力做,编程能力强的个人就有机会了。

 

虽然有大神的成功在前,我还是奉劝各位,不要轻易走上业余量化这条路。大牛的成功在于先看到了机会然后去做,而不是大多数人为了做量化而做量化。如果你没有任何基础,仅靠业余时间闭门造车找到可靠alpha的可能非常小。浪费时间做量化,还不如努力工作争取升职加薪。量化能做出稳定年化15%的策略已经是非常专业的水准了。就算你投入两三年的收入,15%的年化,10年也就4倍,还不如加杠杆买房的无知群众。而主业做好了,升职加薪带来的收益可远远不止这些。况且就过去十多年甚至几十年的美股和中国楼市的情况,buy and hold就行了,浪费那么多时间做量化干啥。

 

顺便再劝退一下用那么一两个月工资的资金量听消息炒股的散户。天天上班划水盯盘频繁交易真的没什么意义,还不如认真工作争取升职加薪。如果你真的把炒股当做一个业余爱好,那就认真调研,然后buy and hold,不要频繁交易影响工作。

 

劝退,同时也是自我反省。

 

写于深圳返京飞机上。

 

————

 

Quant创业劝退

在前段文章中,我劝在没有一定实力,普通老百姓不要入业余Quant这个坑。就算你所得到的策略已经优秀到了专业水准(稳定年化15%),你可能也不如加杠杆买房的无知群众。今天我要劝退的是另外一群人,就是无畏的Quant创业者。

我先来看看Quant创业成功都是什么样的人。

 

其中一类是九坤、幻方、因诺这样的。他们是什么特点?他们的共同特点是有年化翻倍的高夏普策略。这样他们只要千万级别的投资就可以迅速积累出财富可以聘用比自己聪明的人,并且,他们这套翻倍策略,保证他们不饿死。

 

另外一类是金融界老兵创业,他们的特点是人脉广,影响力大。他们用不着做出翻倍策略,只要能有年化百分之十几的稳定策略,就可以靠自己的影响力和销售能力做到十亿以上规模,然后活得很好。这个老兵的定义也不是说非得投行MD级别。我认识的就有在主流Quant基金混过比较高级别的80后创业成功,也做到了十亿规模。

 

那么我们要劝退的是哪些人呢?就是那些除了只有名校头衔忽悠人,没有什么实际实力的。这些人刚开始创业能募集千万级别的资金算能力不错了,这千万级别的资金大概率还是亲戚朋友那里来的。就算你募集到了1亿吧,假设你的策略赶上了量化私募的公开策略的中等水平,年化10%,管理费加业绩提成也才300万,租房等各种开支50万,剩下250万,也就刚够养你那几个好哥们,而且客户拿到手也就7%,明年还投不投你还不一定呢。而且,你创业初期一旦有一年净值曲线走坏,年化低于5%了,甚至亏钱了,怎么办?

 

所以,我劝你没有金刚钻就不要创业,如果你已经走上这条路了,我觉得你努力的方向可能应该是小容量(1000万-1亿)的翻倍策略,而不是容量百亿的10-15%策略。

 

在这里也顺便提醒一下如果不是公司合伙人的好朋友,应届毕业生不要去规模一亿都不到的小私募,风险太大太大,职业路径分分钟走歪。除非这家私募有翻倍策略保证公司不死。

 

两篇劝退,其实都不是完全的劝退,而是希望你真的做好准备了再开始,不要冲动行事。甚至,聪明人眼里可能还是劝入,因为,我毕竟给了那么多成功例子。

 

写于早起的清晨。

2020年第19篇文章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qX5SJUEo1EPK3f_anTHlRQ

LV总裁贝尔纳·阿尔诺身家高达8000亿,新的世界首富!网友:要感谢中国人

中国基金报记者 吴羽

资本永不眠。近日,世界首富换人了!

福布斯实时数据显示,法国酩悦·轩尼诗-路易·威登集团(LVMH)总裁贝尔纳·阿尔诺替代亚马逊创始人贝索斯成为世界首富。现在阿尔诺的资产为1165亿美元(7990亿元),贝索斯的资产为1156亿美元(7929亿元)。

对此,网友评价:这是被无数女人用买买买成就的又一个首富。 

过去一年里,LV的股价上涨超60%,让阿尔诺身价迅速跃入千亿大关,成为千亿美元富豪俱乐部中仅有三名成员之一;随后LV收了蒂芙尼,股价继续向前冲。终于,在近日,阿尔诺一举获得世界首富之位!

当然,也有网友指出要谢谢贝佐斯离婚。众所周知,去年贝佐斯离婚制后,手上有1/4的亚马逊股票给了前妻,价值超350亿美元,而这场离婚也被称作“全球最贵离婚”。

 

LV总裁成世界新首富

福布斯实时数据显示,LV总裁贝尔纳·阿尔诺替代亚马逊创始人贝索斯成为世界首富。

现在阿尔诺的资产为1165亿美元(7990亿元),贝索斯的资产为1156亿美元(7929亿元)。

太震撼!身家高达8000亿,世界首富换人了!网友:要感谢中国人

 

他两的财富差距只差9亿美元。造成这场世界首富易主的最直接原因,便是LV的股价涨了,而亚马逊的股价跌了。

当地时间1月17日,LV股价大涨1.66%只439.05欧元每股,给阿尔诺带来近20亿美元的资产增长;而亚马逊则微跌0.24%。

太震撼!身家高达8000亿,世界首富换人了!网友:要感谢中国人

 

LV过去一年股价大涨超60%

奢侈品帝国75个品牌,还收了蒂芙尼

 

事实上,LV并不是最近才股价大涨。数据显示,过去一年时间里,LV股价已经大涨超60%。

太震撼!身家高达8000亿,世界首富换人了!网友:要感谢中国人

为什么?

因为贝尔纳·阿尔诺领导的奢侈品帝国在全球市场表现抢眼。

官网显示,LVMH集团是全球领先的奢侈品集团,汇集了75个知名品牌,2018年销售收入攀升了10%,销售额达到468亿欧元。 

太震撼!身家高达8000亿,世界首富换人了!网友:要感谢中国人

LVMH旗下拥有75家知名品牌,分布于六大不同领域,在全球拥有4590多家门店、15.6万名员工。

提到LV,大家第一反应是浑身logo、各种凹造型的价格不菲的箱包。

 

太震撼!身家高达8000亿,世界首富换人了!网友:要感谢中国人

其实远远不止。LVMH旗下拥有75家知名品牌,分布于六大不同领域:葡萄酒及烈酒、香水和化妆品、时装与皮具、香水和化妆品、腕表和珠宝、精品零售和其他。

举个例子,单单时装与皮具,LV集团还拥有芬迪,唐娜·凯伦,罗伟,Marc Jacobs的,席琳,高田贤三,纪梵希和托马斯粉红等。

 

太震撼!身家高达8000亿,世界首富换人了!网友:要感谢中国人

   

酒则包括轩尼诗、敖云葡萄酒、香桐、瑞纳特等近30个品牌的酒;零售店则包括DFS Galleria、Miami Cruiseline Services、丝芙兰(Sephora)等;腕表和珠宝:宝格丽、真力时、泰格豪雅、绰美等。

 

 

太震撼!身家高达8000亿,世界首富换人了!网友:要感谢中国人

(图片来源于网络)

这么一个庞大的奢侈品帝国,还斥巨资不断收购其他奢侈品品牌:2017年,LVMH花了70亿美元拿下Dior;而2019年,LVMH更是砸了162亿美元(约1134亿元)的价格收购美国高级珠宝品牌Tiffany,同时也是美国历史上第二大公司并购案。

 

交易达成后,LV股价再次大涨,LV总裁也跻身千亿身家富豪,还一举超过比尔·盖茨,成为全球第二大首富。 

世界首富伯纳德•阿诺特

被称世界奢侈品教父 

 

那就让我们再来认识一下这个新的世界首富,也被称作世界奢侈品教父的伯纳德•阿诺特(Bernard Arnault)。

阿诺特是全球最大的奢侈品集团LVMH的掌门人,他被誉为“时尚界的教皇”、精品界的拿破仑、世界奢侈品教父。

 

1949年出生于法国一个工业家庭,1971年毕业于巴黎综合理工学院,进入父亲创办的Ferret-Savinel建筑公司,成为一名工程师。

 

1981年,伯纳德•阿诺特前往美国发展事业,1984年回到法国。当时,迪奥正处于危机时期,伯纳德•阿诺特将自己的家族企业抵押,收购了迪奥,此后伯纳德•阿诺特成为了迪奥的董事会主席,并开始了自己的奢侈品帝国之路。

 

1987年,由法国银行牵头,全球著名的皮件公司路易威登(Louis Vuitton)与酒业家族酩悦轩尼诗(Moët Hennessy)合并,成立了路威酩轩,全名LVMH Moët Hennessy Louis Vuitton SE。

 

当年10月,股票市场崩盘,阿诺特以极低的价位收购LVMH的股份,通过迪奥,阿诺特很快控制了LVMH集团43%的股权,成为第一大股东。

太震撼!身家高达8000亿,世界首富换人了!网友:要感谢中国人

 

入主LVMH之后,他将旗下的路易威登 (LOUIS VUITTON) 与酩悦(MOET) 、轩尼诗 (HENNESSY) 合并,成立了今天的 LVMH 帝国。

 

伯纳德·阿诺特雷厉风行的收购手段,让行业闻风丧胆。 

此后的30多年里,LVMH在阿诺特的带领下,在经济陷入低谷或公司存在内部矛盾时就“趁虚而入”,收购了大量的奢侈品品牌,直至成就今天的全球最大的奢侈品集团,旗下拥有Louis Vuitton、Céline、Givenchy、Fendi、Kenzo等75家奢侈品牌。

  

彭博商业周刊消息,路易威登的设计师将目光瞄准了千禧一代。这家奢侈品牌巨头正试图吸引更年轻的买家。

中国人买走一半的LV?

网友:首富要感谢中国人

 

对于LV总裁成为世界首富一事,网友纷纷表示,要感谢中国人的贡献。

太震撼!身家高达8000亿,世界首富换人了!网友:要感谢中国人

太震撼!身家高达8000亿,世界首富换人了!网友:要感谢中国人

 

 

太震撼!身家高达8000亿,世界首富换人了!网友:要感谢中国人

 

太震撼!身家高达8000亿,世界首富换人了!网友:要感谢中国人

的确,阿诺特的成功,还要归功于他精准打开了中国、印度等新兴市场。20 世纪 90 年代初奢侈品业来到中国时,几乎没有市场,今天中国人几乎撑起了奢侈品消费的半壁江山。

 

据彭博的报道,中国消费者对Louis Vuitton箱包和轩尼诗干邑的需求大大提升了LVMH集团的销售,这使得在国际贸易环境日趋紧张的情况下,LVMH的股价不但大涨。

据2017年胡润数据,LV 在全球的销量有一半都是中国人买的。根据当年的数据显示,2017年中国奢侈品销售额达到人民币1420亿元(约合220.7亿美元)。

 

而在近日,法国一年一度的疯狂打折季中,一群身在海外的中国人,因为挤爆巴黎商场,而彻底火了! 

太震撼!身家高达8000亿,世界首富换人了!网友:要感谢中国人

据加拿大加新网,商场还没开门,保安高举着中文字“不能跑”的牌子站在门口。

 

太震撼!身家高达8000亿,世界首富换人了!网友:要感谢中国人

 

他的面前是一群翘首企盼消费者,脖子伸得老长,大家都在等候着开门那一刻。

 

太震撼!身家高达8000亿,世界首富换人了!网友:要感谢中国人

 

开门后消费者疯狂冲进奢侈品店抢购。

 

太震撼!身家高达8000亿,世界首富换人了!网友:要感谢中国人

其中在LV专柜门口,排着的队伍满满当当,一眼都望不到尽头。想进店门先排几个小时的队伍再说。

 

太震撼!身家高达8000亿,世界首富换人了!网友:要感谢中国人

而根据2019年4月麦肯锡报告显示,在中国经济增长放缓的新常态下,奢侈品市场并未出现疲软的迹象,而是继续呈现出蒸蒸日上的势头。2018年,中国人在境内外的奢侈品消费额达到7700亿元(约合1150亿美元),较2017年增长了421%,占全球奢侈品消费总额的三分之一。其中,2012年至2018年间,全球奢侈品市场超过一半的增幅来自于中国。

 

根据报告显示,2018年中国“80后”和“90后”分别占到奢侈品买家总量的43%和28%,分别贡献了中国奢侈品总消费的56%和23%。在人均支出方面,“80后”奢侈品消费者每年花费4.1万元购买奢侈品,“90后”奢侈品消费者为每年2.5万元。

 

麦肯锡全球资深董事合伙人泽沛达认为,近年来数量急剧增长的中上收入中国家庭人数在2018~2025年会保持28%的年均复合增长率,家庭可支配月收入在17450~26180元人民币区间的人口届时将达到3.5亿之多,而他们是真正给奢侈品带来增长的人群。因此,到2025年,中国的奢侈品市场规模将达到1.2万亿元。

贝佐斯让出首富之位:离婚割了1/4

当然,除了奢侈品卖得好,网友称,新首富还要感谢贝佐斯的离婚。

太震撼!身家高达8000亿,世界首富换人了!网友:要感谢中国人

去年,亚马逊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杰夫·贝佐斯和妻子麦肯锡离婚。最终,麦肯齐虽然只分走贝索斯25%的股票(约360亿美元,约合人民币2400亿元),而且放弃在公司内部的投票权。

但贝佐斯的身家也因此大伤元气:在去年9月的福布斯榜单中,贝佐斯身价从一年前的1600亿美元降至1140亿美元。

太震撼!身家高达8000亿,世界首富换人了!网友:要感谢中国人

Jeff and MacKenzie Bezos 

与此同时,他的前妻麦肯齐贝佐斯首次上榜,以361亿美元排在第15位。

 

如此一来,亚马逊股价的一些风吹草动,贝佐斯的首富地位都随时有可能被抢。

  

 编辑:吴羽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taS6bLJ5olUQC-hoXQn-WA

又一个创业者自杀:心生郁结,被曝曾卖房给员工发工资

创业之路到底有多艰难,竟让许多创业者最后走向轻生之路?

2019年12月底,在即将进入新年之际,网传山西好车容易创始人闫宝才于12月26日下午,在家中服用头孢等药物及白酒自杀,后被紧急送往附近医院抢救。有媒体联系到好车容易公司,证实情况属实,所幸经过抢救闫宝才脱离了生命危险,但仍有轻生想法。

据悉在自杀前,闫宝才写下了一封遗书,被非法营运的网约车逼死,闫宝才呼吁:“别做网约车了,这是我这辈子最傻逼的一个决定

 

闫宝才的自杀,将很多人的目光引向网约车市场之困,同时也让很多人再次看到创业者们生死相搏的艰难。

 

而就在很多人准备迎接一年中最重要的节日——除夕和春节时,又一位创业者选择结束自己的生命。

 

据雷帝网报道,一直活跃在开源技术社区的技术专家陈智宏的家人通过其朋友圈发布信息,称陈智宏近期因压力太大,心生郁结,于2020年1月16日过世。

 

又一个创业者自杀:心生郁结,被曝曾卖房给员工发工资

据爆料,陈智宏在2010年注册成为开源中国社区会员,他一直以言辞犀利,观点鲜明,积极活跃的风格混迹在 OSC 的每个角落。他坚定不移、十年如一日的喷Java 、喷MySQL ,喷各种他觉得该喷的技术。直到12月,他的动态渐渐变少了。

 

又一个创业者自杀:心生郁结,被曝曾卖房给员工发工资

陈智宏也是一个乐观,能笑谈压力的人,是一个技术极客,Linux玩得很好,也是连续创业者。

 

陈智宏还是一个有明确目标,有很多理想要实现的人。据陈智宏的同学王林介绍,他曾经说过一定要做出中国的force,要有自己的软件帝国,一定要把公司做到让高中同学王兴投资他。

 

2019年10月,陈智宏还笑谈“开始卖房给员工发工资”,但谁也没有留意12月开始就没有他任何发言。在年关将近之际,他选择了离开这个世界,留下了尚在小学的儿子和没有工作的妻子。

 

又一个创业者自杀:心生郁结,被曝曾卖房给员工发工资

创业是毒药吗?

当前经济形势不振,大小公司都在叹气——“太难了”,很多创业公司更是面临着更大的挑战,不少创业者的心理压力陡增,绝望之下选择结束生命。

 

又一个创业者自杀:心生郁结,被曝曾卖房给员工发工资

创业一条路走不下去,还可以有别的路,还会有其他可能,但是选择结束生命,就什么可能都没有了。悲剧发生之后,再多的话都是苍白的,只能向那些还在路上的人道一句,且创且珍惜,任何时候生命都是最宝贵的。

创业路难走,各行各业都没有轻松的路,2020年,各位都要珍重。

 

又一个创业者自杀:心生郁结,被曝曾卖房给员工发工资

— 【 THE END 】—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TE-M01AKQXj_unP9hIjLAQ

思考 | 互联网流量迁徙

思考 | 互联网流量迁徙

万物生长基于能源供给。

工业时代,商业的能源是石油,煤铁,天然气。

互联网时代,商业的核心能源就是流量。

互联网的流量战争就像是一场雾里看花的游戏,看似找不着门道,杂乱无章,但又存在某种必然。

思考 | 互联网流量迁徙

流量资源的本质

思考 | 互联网流量迁徙

互联网在进入中国的第25个年头,作为“数字地基”的流量,在不断重构自己的互联网发展进程中的角色扮演。

20多年来,中国互联网的流量一直处于总量井喷的状态,PC普及到网络普及,再到智能手机普及,4G普及再到5G 入场,链接入口越来越多。

经济快速增长和城市化高速运转推动下的万物互联,让链接在这张网上的媒体、商业模式的演变速度越来越快,比如微博之于小米、微信公众号之于知识付费、短视频之于美妆等。

人口红利的消失,让从业者谈流量色变,如何破解流量桎梏成为热门话题。互联网巨头从线上又折腾回线下,投资者表现出无比清晰的流量导向,渴望流量的创业者们被高昂的流量成本压得喘不过气来。

近五年间,网红电商、新零售、无人零售、社交电商、小程序电商、社区团购、直播电商、短视频、会员电商等互联网热门词汇频发。这些热词似乎变成解决流量问题的方法论。

一个人一天24小时的时间是有限,全社会上网的总人数也有限,人群注意力早已饱和,公众号关注几百个,短视频平台推送连篇累牍,但真正想点开的内容,一个也没有。

阅读量逐篇下降。偶然点开一篇,也是被耸人听闻的标题所驱使的猎奇本能所加载。各大互联网平台依然热热闹闹,但从炮制热点的策划,到社区信息的用户,互联网上的每一端,都透露着疲惫。

选择越多,人们的注意力越无法集中,入口越多,注意力也就越分散。

互联网的流量资源,本质上是人群注意力和用户时间分配的转移。

 

思考 | 互联网流量迁徙

思考 | 互联网流量迁徙

互联网流量迁徙

思考 | 互联网流量迁徙

                       

 

当用户时间发生转移的时候,转移对象是有流量红利的。无论这个对象是聊天工具、微信公众号,或是短视频、长视频、互动视频,又或许是电影、连续剧。

梳理互联网发展历史,是梳理互联网人群注意力和时间分配的迁移。

1994年-2001年:搜索为王

1994年,中国开通64K国际专线,1996年深秋,瀛海威公司的成立白是中国互联网的标志性事件。这几年间出现的互联网公司,迄今被人熟记的只有网易、搜狐、新浪、腾讯、阿里和百度,业内人或许还能记得天涯、猫扑、西祠等盛极一时的BBS。 

流量是什么,如何从互联网中去赚钱,并无太多人知晓。

这是精英时代,这一群创始人要么如张朝阳、李彦宏等硅谷海归派,要么就是丁磊、马化腾等走在潮流前沿的技术极客,例外的是以翻译社起家的马老师。

他们比99%的人更早触网。移动梦网和短信分成是当时的互联网赖以为生的变现手法,“流量变现”距离商业世界还很遥远。

1994年,斯坦福大学的两名博士生和美籍华人杨致远(Gerry Yang)共同创办了超级目录索引Yahoo,成功地使搜索引擎的概念深入人心,开启流量争夺战。

互联网彻底沸腾,门户、论坛、网游……..几所有的玩家都在设法扩充人流量,个人站长们遍地都是,一人一台电脑就能做一个网站运营。

为解决“获取有效信息”的痛点,搜索引擎成为刚需和流量,百度崛起,千千万万个小站长,构成百度流量帝国的细小血管。

2005年,百度正式登陆纳斯达克,搜狗、爱问等群狼环伺,李开复带着“谷歌”走进中国,阿里获得对雅虎中国的控制权。这一年张小龙加入腾讯负责QQ邮箱,张一鸣成为个人站长的千分之一,王兴创业做了校内网。

这一时期,谁拿到搜索入口,谁就掌握互联网流量的命门。

同时,根据CNNIC公布的全国网民数量变化,网民数量由1997年的63万飙升至2001年2250万。

思考 | 互联网流量迁徙

2010年-2011年:微博转移

2010年后,中国智能手机开始普及,越来越多的上网用户将阵地从PC转移到手机,无数的创业者看到瓜分新流量入口的可能。

“微博”出现一度以暴风般的速度席卷整个互联网,新浪、腾讯、搜狐、网易、百度纷纷加入战局。这一时期,周围所有的人,在各种场所,都拿着智能手机划拉微博信息流的50条信息,最早从微博冒出的大V和“十万个冷笑话”生活类账号。

人们第一次发现,这样短小、新奇和机灵的内容很适合Kill time。对企业而言,微博成为一个很好的用户实时互动的短消息平台。典型代表应该算小米和江小白。

小米抓住微博红利期,刚出头的两年,频繁地在微博上通过短信息发动产品、提示软件更新、收集用户反馈、处理用户投诉等,而江小白将品牌传播最好的部分即酒瓶子和酒身上的金句在微博以图片和短文为主进行传播,匹配用户媒体使用习惯。

 2009年之后,谷歌在中国渐露败绩,爱问、雅虎和搜搜逐渐没落,百度联盟在2011年“三大跨越”,从搜索时代进入开放时代,在移动互联网奠定了持续增长的基石。

思考 | 互联网流量迁徙

2013年-2016年:微信上线

2012年4月,微信推出朋友圈,出于猎奇心理,开始人们发朋友圈的概率比微博高,慢慢地,内容同质化严重,朋友圈的效率降低。再过4个月,为解决朋友圈营养不够问题,微信上线公众号。

知识和文章铺天盖地地涌来,2014年到2015年间可谓是公众号风口,每个人手机里密密麻麻保留了许多。

与其同时,微博的效率在逐渐变低,并且内容同质化越来越严重,最后变成娱乐和热点新闻的主阵地。

在公众号发展过程中,知识付费成为用户转移朋友圈和公众号时流量变现,典型代表就是罗振宇的“逻辑思维”。罗胖子用60秒的心灵鸡汤语音,在段子类内容中脱颖而出,毕竟用户正在变懒,时间正在碎片化,而注意力已不再集中。

随后,他不满足于同一种内容形态或内容深度,相继推出系统性图书介绍内容,得到APP,线上专栏课程,延伸“得到大学”。这种内容上的完美迭代,对应媒体形态的演变和用户需求的变化。

同样的CNNIC数据,2013年到2016年间,中国网民数量三年间仅增加1亿人,远低于此前20年的增速,但是承载流量的业态变得丰富,除微信、微博外,淘宝、今日头条等数亿用户的超级App诞生。

2016年之后,微信已不再是全新的流量洼地,作为一款国民应用,微信文章的打开率从原来的10-10%降至5%,人们不再有意愿分享。

流量掠夺到了近乎疯狂的程度,但大多数的红利收割机却是巨头或巨头代理。

所谓巨头,有钱有人有流量。巨头变成吞噬流量的巨兽,生态化成了统治互联网江湖的不二手段。百度联盟在2011年的“三大跨越”,频繁的战略投资,标志其从搜索时代进入开放时代,这也奠定百度在未来持续增长的基石。

BAT长期把持中文联网世界的流量入口,名单上更慢慢加入了今日头条、美团和滴滴等独立的APP。如头条广告收入从0到100亿,仅用三年。

寡头分流,数据孤岛,信息围墙等负面效应四起,流量越来越贵,创业成本只增不减,对于广告主们来说,投放成本的提高要求更为严苛的投放精细度。

思考 | 互联网流量迁徙

2018年之后:派别狂欢

艾瑞咨询最新报告显示,移动互联网流量走势艰难上行,在2019年8月破14亿独立设备数,从13亿到14亿,用时14个月,比上个1亿增长量多用时9个月。而在用户使用时长方面也呈现增长乏力情况,用户注意力变得更难锁住。

传统互联网红利的结束,正逐渐改变人们的流量观念,相比于早期赤裸裸的流量争夺,流量的精细化运营变成新的主旋律,2018年之后,腾讯、阿里、百度和字节跳动相继拥抱小程序,被视为打破数据孤岛和信息围墙的破解之道。

流量似乎进入派别的狂欢,大概分成三类:

其一,基于超级APP的流量引导

不同于2010年时的垄断者形象,微信在小程序、公众号上开始流量扶持,将社会流量分发给更多的创业者,引导线下零售,给创业者更多机会。

同时,在诸如今日头条、抖音和快手等超级APP上,短视频作为内容和流量载体,成为优化商业模式的一个关节和武器。短视频和KOL营销和电商平台合作加深。

最典型的行业是化妆品,观众只需几秒甚至几十秒,就能对比妆前妆后的情况,由此孵化出李佳琦和薇娅等为代表的直播网红,改变流量和购物趣味的走向,进行以人为节点的商业实验。

另外,除加入购物、下单等功能模块以扩展自身的电商功能外,短视频平台通过与电商巨头进行营销合作以获取更大的收益。截至目前,抖音快手都与淘宝京东结成了紧密的合作。未来,超过9成的商品都可能通过边看边买的方式达成交易。

广告主们正尝试以此方式,将广告内容和销售变成一件事,并以最快的速度,让它在最适合、占领用户最长时间的媒介中展现。

其二,基于交叉裂变的流量生态

目前而言,支付宝小程序已兼容于淘宝、钉钉、高德等阿里系的APP,百度智能小程序的做法更彻底,与爱奇艺、快手、58同城等建立开源联盟,并落地于非百度系的APP,试图打破APP林立的流量闭环。

流量资源日益枯竭,巨头们不再走大而全的路子,开始流量运营。微信是个好榜样,虽然腾讯电商梦一波三折,但微信流量却孵化出拼多多这样的电商新贵。在腾讯新闻与今日头条正面对抗的时候,背靠腾讯的趣头条却成为内容黑马。

其三,基于国产剧和电影的文娱流量

2017年开始,用户在国产电影和电视剧的时间占比明显提升,这里头就产生流量红利。比如三只松鼠在《欢乐颂》等爆款剧的广告植入,起初成本是几十万加每天给剧组提供一箱零食,后来,广告主们蜂拥去做植入,用户慢慢免疫,广告价格却水涨船高,其实没有什么红利可言了。

思考 | 互联网流量迁徙

思考 | 互联网流量迁徙

几点启发

思考 | 互联网流量迁徙

      互联网流量迁徙史中出现的流量入口在不断变化,用户行为不断变迁,占用时间也在不停发生转移。

       互联网萌芽时间,聚焦于“看”,无论是门户、BBS或者不怎么发达的聊天室,用户都是主动获取信息;搜索为王的时代,信息爆炸,聚焦于“搜”,用户在海量信息中搜索;移动互联网时代,超级APP繁荣和信息流刺激,用户行为则习惯于“刷”。

       但会就此定格吗?不会,典型标志就是人工智能的开发运用,诸如语音交互等人工智能入口可能会成为新流量争夺重心。

在流量无极分散和多元化的当下,拥有众多看成互联网毛细血管的联盟伙伴,每时每刻都在重新酝酿新秩序。流量竞争中,存在太多不确定因素。个人并不认为流量已经衰竭,它只是在借助技术的创新获得更多生存和成长的方式,就像如今在三巨头外孵化的超级物种那样,只是再没有单打独斗的入口。

我们观察流量迁徙历程,借此去找寻用户注意力的落脚点,合适的媒介传播和商业开发平台。窥探包括行业发展和用户的成熟程度。

就好像,为什么李佳琦卖不动不粘锅,虽然他代表流量,但流量一定就能代表商业价值吗?

李佳琦=口红=美妆≠不粘锅。

中国用户开始变成熟了,人们相信他可能会非常洞悉女性心理,或许对化妆品行业有足够的了解,但并不能以此界定他就是懂锅专家或懂做菜。

国内网红电商和直播电商更多在媒介方面推荐产品,效率变高,是因为直连电商这个平台,不可忽视。但残酷的一点是,所有媒体流量的变化与用户注意力的时间配比,都是暂时的。

互联网的前十年,是注意力的时代。互联网的后十年,是信任力的时代。

而所有热门词的背后,都是虎视眈眈的广告商,我们要寻找的是下一个还未被广义讨论、有价值的流量洼地。

End

Reference & Thanks:

《沸腾十五年——中国互联网1995-2009》| 林军 著

1994-2019:中国互联网流量争夺史| Alter 聊IT  Alter

中国互联网的新一轮上山下乡运动 | AI 财经社 周路平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cXl6sQGvZkH9zNMXRlCSb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