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力宏:多的是你不知道的事~

王力宏不愧是全能型艺人,临年底把吴亦凡、霍尊、李云迪、罗志祥等干过的事全都都总结了一篇。

今天凌晨,李靓蕾发长文控诉王力宏,引爆热搜,这是一个绝望妻子的无助反抗

 

王力宏:多的是你不知道的事~
王力宏:多的是你不知道的事~
王力宏:多的是你不知道的事~

王力宏:多的是你不知道的事~

王力宏:多的是你不知道的事~

王力宏:多的是你不知道的事~

王力宏:多的是你不知道的事~

王力宏:多的是你不知道的事~

王力宏:多的是你不知道的事~

滑动查看图片

篇幅较长,很多人可能看不进去,我给大家归纳一下:

1、李和王认识时16岁,未成年。

2、在有女友的情况下,引诱她去陪睡。

3、5年生3胎,哺乳期提离婚因怕小三委屈。

4、演唱会后跟炮友狂欢,贴奶拍照。

5、与已婚已育女星约炮,合伙骗其老公。

6、违反疫情规定去炮友家聚会。

7、招妓属实,王曾经保证不再犯。

8、招妓对象请到自己公司做员工。

9、孩子养育全程缺席、生日缺席、节假日缺席。

10、妈宝男,听妈妈的不给钱抠门,各种协议。

11、不同意离婚就被王家人霸凌、语言羞辱,捏造事实诋毁。

…………………………..

………………

王力宏:多的是你不知道的事~

王力宏:多的是你不知道的事~

 

读书还是有用的,哥伦比亚大学研究生毕业的李靓蕾最终还是提起了笔,全文用词精准,论述详细,可以说是全年最好的一篇战斗檄文,比之前周扬青的那篇还要好,“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用的恰到好处,形容了她此时期望的心境。

 

之前,作为王力宏的妻子,李靓蕾一直是以大局为重选择隐忍的,有一次节目上某嘉宾吐露:她嘴很紧,从来不会说王力宏的坏话,并帮助王演戏立人设。

 

王力宏:多的是你不知道的事~

她其实知道王力宏不爱她,也改变不了,也一直在接受他的行为,但是最终,王力宏还是残忍的抛弃

我选择原谅你,陪伴你,让你自由地过你想要的生活,我只带着孩子们在家等你,等你想回来的时候就和我们相聚,可你还是自私地想要离婚,自私地想要离开,理由竟然是你如果遇到了喜欢的女生,你不想她受委屈被人说成是小三,所以坚决要离婚。

如果遇到了喜欢的女生,不想别人受委屈,王力宏对小三如此慈悲,却选择对妻子残忍,儿子刚出生没多久,还在哺乳期…

 

看着秀恩爱的照片,令人如鲠在喉、如芒在背、如坐针毡,实在讽刺。

 

王力宏:多的是你不知道的事~

一个女人,为你5年生3胎,签下不平等协议,一分钱得不到,甚至连一件像样的奢侈品礼物都没有,忍受丧偶式婚姻、丈夫几个月不回家,天天外面鬼混。

 

为了孩子,她都接受了,但王怎么还会为了小三选择不要她?实在是无法理解。

 

报应终会到来,商家和粉丝会选择放弃这个男人。

王力宏:多的是你不知道的事~

王力宏:多的是你不知道的事~

现在,就剩下杰伦了,挺住啊周董,不然真没有歌唱了啊~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rLd74mG10QYhKfFdsVsigA

很多人认为元宇宙是炒作,巨头们已开花结果,AR是必争赛道

元宇宙和我们5年前讲的新能源汽车以及10年前讲的移动互联网类似,它们不仅仅是个概念,而是实实在在会改变我们生产生活、各行各业以及我们C端衣食住行、吃喝玩乐的一个时代。”
观察世界的开拓者和领军者都在做什么,他们行为是我们观察的风向标,中美科技巨头都在积极布局元宇宙,大概率方向就不会错
如果一个产品仅仅是玩游戏,那它不足以支撑这个行业的爆发,真正的爆发应该是把人类的11个需求——吃喝玩乐、衣食住行、教育、健康、社交——都连在一起,通过人和人连接变成一个链条式的传播。
元宇宙简单来说就是通过硬件技术让整个科技的发展进入一个新的阶段、新的周期。”

元宇宙六层架构:硬科技、硬件计算平台、系统、软件、应用、经济系统。”

元宇宙八大要素:身份、社交、沉浸、随时随地、多样性、低延迟、经济、文明。”

我认为中国在元宇宙(发展)上是同步于全球领先,无论是在硬件、软件还是应用,我们可以看到全世界80%的VR/AR产品都是中国企业生产的,世界排名前五的VR有两家是中国企业,分列第三和第四(HTC和DPVR),所以我相信未来会有更好更多的企业成长起来。”

12月16日,天风证券副总裁、研究所所长赵晓光在第十届银华基金资产管理论坛上从五大逻辑、六层架构、八大要素等角度深度剖析了元宇宙话题

很多人认为元宇宙是炒作,巨头们已开花结果,AR是必争赛道


以下是为你整理的精华内容,分享给大家:


对很多人来说,提到元宇宙觉得仅仅是个概念,或者是个炒作,经过各个维度分析之后,我们发现
元宇宙和我们5年前讲的新能源汽车以及10年前讲的移动互联网类似,它们不仅仅是个概念,而是实实在在会改变我们生产生活、各行各业以及我们C端衣食住行、吃喝玩乐的一个时代。

从五大逻辑角度理解元宇宙空间:
 

逻辑一:什么是元宇宙?
这是个哲学问题


第一个我们要知道元宇宙到底是什么?我觉得本质上它是一个哲学问题,哲学问题最核心的就是我们为什么活着,我们应该怎样更好地活着以及我们所有技术的进步是否能让人们活得更开心更便捷。 

很多人认为元宇宙是炒作,巨头们已开花结果,AR是必争赛道
最后活着的目的是为了获得精神上以及价值上的满足感,而这种满足感在我们的现实世界中是被各种规则所制约所限制的。

 那么虚拟现实以及元宇宙的意义就在于通过重塑规则,重塑法则,打破规则的限制,让人的满足有更大的丰富的可能性,并实现指数级的放大。
站在这个维度去思考元宇宙,大家可能就会明白元宇宙的根本意义,从哲学角度它是通过打破规则,然后极大扩大我们获取满足的可能性,在现实世界我们无法成文的规则,在虚拟世界中可以获得一个比较大的自由设定,形成多样化的可能性,这是元宇宙里面一个最重要的逻辑。
如今,物质时代基本上已经结束,精神时代已经来临。越来越多的消费现象正在往精神层面,往虚拟层面,往文化层面迁移。 
这是我们看好元宇宙这个行业的最根本上的哲学层面的逻辑。元宇宙发展一定是加速的,像20年前上网得有网卡或者说要去学校机房,20年时间信息技术经历了一个迭代式的加速发展,毫无疑问未来20年,它的发展肯定是更快的。

逻辑二:全球科技巨头都在积极布局元宇宙,
大方向不会错

第二个逻辑,我们去纵观世界,去看产业趋势,去分析问题,自己的一些思考方法和体系固然重要,但同时我们要去观察那些世界的开拓者和领军者他们在做什么,他们的行为是我们重要观察的风向标,那些科技时代的企业家们的所思所想基本上代表了我们的未来
全球科技领域的五大巨头——苹果、谷歌、微软、亚马逊和Facebook(Meta),特斯拉算第六大,这几大巨头都在做不同的事情,比如苹果做手机,特斯拉在造车,都各自聚焦于不同的领域,但是你会发现他们都在干一件事情,那就是技术的创新。 
无论是VR/AR这些硬件产品还是元宇宙,它改变的不仅仅是娱乐社交,更多的是影响我们从生产到生活的方方面面,所以每一个科技巨头都不得不在这方面进行持续地投入、研发和制造产品。
 未来我们所做的各种传统业务都跟技术创新息息相关,元宇宙并不是一个简单的虚拟,而是把真实世界虚拟化,让真实更真实,让虚拟更虚拟,让真实虚拟化,让虚拟真实化。这就是我们理解的元宇宙。 
所以从这个角度,我们可以看到这些科技巨头已经开始布局元宇宙,不是说长期在做什么,而是短期来看就已经开始布局了。 每个科技巨头们都是几百人在做战略,所以他们最后定下的方向大概率是不会错的。因此当你还觉得元宇宙是个概念,是个炒作的时候,全球最领先的这些科技巨头们已经在开始积极布局,并且开始开花结果。 
在中国,无论是华为,还是字节跳动、腾讯,这些科技巨头们也在非常积极地布局。 不管是美国还是中国,科技巨头们都非常重视。

逻辑三:元宇宙最核心的是真实世界和虚拟世界无缝连接带来的空间


第三个维度,当我们去看一个硬件产品过去的发展历程,还是会给我们非常好的启发与启示。 比如当年的智能手机,是从玩切西瓜、愤怒的小鸟等游戏开始的,但真正智能手机的爆发是在2012年到2013年,即微博和微信等社交工具推广和普及的时候,因为这些社交工具有很强的人与人之间的连接作用,不管是小孩还是老人,都必须要用智能手机,所以
从游戏到社交,再到人与人的连接,往往都是大爆发的时候。 

所以我说我们做判断,不能凭主观的简单臆断,而是要看实证的数据。 但
如果一个产品仅仅是玩游戏,那它不足以支撑这个行业的爆发,真正的爆发应该是把人类的11个需求——吃喝玩乐、衣食住行、教育、健康、社交——都连在一起,通过人和人连接变成一个链条式的传播。 比如说未来我的客户是某个基金公司,他们开会需要VR身临其境的感觉,所以我必须要有这样的产品,否则我无法跟我的客户开会。
其实话说回来,我们如果简单的就做游戏,本身也还有很大的空间,未来在元宇宙中的游戏跟我们现在的游戏也会很不一样。 未来游戏是设备把我们人体扫描一遍,在电脑上形成我们自己的3D模型,每个玩家会成为一名虚拟的运动员,靠自己的意识去踢球,从而获得真真切切的真实感,这种满足感是远远超越过去的
 所以娱乐端本身还是有非常大的空间的,如果说元宇宙只是一个虚拟,和现实没有关系,那么它的发展肯定是受限的。元宇宙最核心的地方在于它能够把真实世界和虚拟世界进行无缝连接,由此带来的这种空间是我们觉得要重视这个行业的第三个逻辑。

逻辑四:产品的用户体验更好,或迎来爆发


第四个逻辑,我们讲一个简单的视角,过去几年整个消费电子真正成功的一个产品是无线耳机AirPods,它带动了整个行业的发展,包括一些龙头公司如立讯精密、歌尔股份。
无线耳机解决了我们过去听觉上的三个痛点,过去我们要打电话,第一,手要举着手机,很累很不方便;第二要贴在耳朵上,有辐射;第三,有时候效果还不好。那有了无线耳机,我们不需要手举着,也不需要将手机贴在耳朵上,最主要的是效果还非常好,所以AirPods成功了。 

我们现在看手机,在视觉上也有三个痛点,第一,要用手拿着,容易得肩周炎;第二,要低着头看,容易得颈椎病;第三,手机屏幕特别小,眼睛容易出问题。
 如果未来我们通过戴眼镜的方式去看手机,问题就解决了,首先我不需要低头了,其次我能看到更大的屏幕。从用户体验角度来看,我们都足以相信这个产品会有一个比较好的爆发

逻辑五:未来元宇宙发展,中国与全球同步领先

第五个逻辑,我认为中国在元宇宙上是同步于全球领先的,无论是在硬件、软件还是应用,我们可以看到全世界80%的VR/AR产品都是中国企业生产的,世界排名前五的VR有两家是中国企业,分列第三和第四(HTC和DPVR),所以我相信未来会有更好更多的企业成长起来。 因此移动互联网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从硬件到应用的平台,它会加速新的硬件新的应用的诞生。 

其次,移动互联网给中国企业的崛起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时代
,无论是在硬件,还是在应用,还是在内容,中国企业迅速崛起,所以未来在元宇宙上,中国的发展应该也是同步的。 基于以上的五个逻辑,我们觉得各位投资者还是要重视这个产业。

元宇宙让科技发展进入新周期


元宇宙简单来说就是通过硬件技术让整个科技的发展进入一个新的阶段、新的周期。 我们刚刚说的五大巨头案例,你发现它跟每一个行业都息息相关,它是一个既可以映射现实世界,又独立于现实世界的虚拟空间。它不是一个简单的、虚拟的,它是基于互联网而生,与现实世界相互打通,平行存在的。

 同时它不是一家独大的封闭宇宙,而是由无数个虚拟世界组成的不断膨胀的数字宇宙,跟真实的宇宙一样,真实宇宙有不同的星球,不同的星系,不同的空间。 在元宇宙中,由于规则的多样化,它的形态也是多样化的,同时它会带着一种极致的沉浸和交互的体验,人和设备的交互,人和世界的交互,人和人的交互。 

元宇宙八大要素

按照目前做元宇宙应用的龙头公司Roblox的定义,主要有8个关键的特征和要素。
 第一个是“身份”,你是一个什么样的身份?这种身份既可以自由创造,也可以按照规则进行创造,形成你的虚拟形象,形成你的第二个人生。 
第二
个是“社交”,它不是简单的社交,它是人和人的连接,通过人和人连接,更好的实现用户的需求,比如说购物。
 第三个是“沉浸”,它一定要足够的真实,让你感觉身临其境。
 第四个是“随时随地”,所以大家看到最近的一些通信技术的发展,传输速度是过去的10倍以上,大幅提升了设备的接入门槛。
 第五个是“多样性”,我们前面讲到虚拟现实拥有超越现实的自由和多样性,就是因为打破了规则的限制。 
第六个是“低延迟”,5G的发展未来是VR/AR,这是元宇宙发展很重要的一个基础要素。
 第七个是“经济”,最后它是与现实经济打通。最近为什么很多人在元宇宙上买地,它一定是有流量的,很多人从这里面经过会看到,大家都会看到这个事情就有价值,那我就可以做广告。我可以推可口可乐,推耐克的鞋子,它不是简单的为了买地,为了炒地而炒地。 在现实中也是这样,在商场、人流量多的地方,地的价格就高,因为人流量多可以更好的变现,更好的做产品销售,更好的做广告。 
第八个是“文明”,前面讲到重构一个新的世界,一个打破规则、约束的世界,实现我们多样性。

元宇宙发展:5年起点,10年阶段,
终极是万物互联、数字宇宙

从过去游戏、手机、社交媒体的发展历程和渗透率来看,未来整个 VR/AR以及元宇宙渗透率都会有一个加快的过程。 可能5年之后我们看现在,就会发现现在只是起点,是一个比较大的发展历程。
同时以10年为预测,我们认为元宇宙是一个阶段性的。 它先从社交、娱乐、游戏、广告、视频,在未来的十年会进入到全真互联网,打破虚拟和现实的边界。比如在工业物联网、在电商物联网、在各行各业的物联网、在生活服务、在金融系统、在新消费上。 终极角度就是数字宇宙,万物互联,现实与虚拟不分边界,这是从赛道的角度。 

关注00后、10后在做什么

从硬件的角度目前可以在手机上,在电脑上,在主机上,但是它不够真实,所以你看Roblox,它做的并不是特别真实,很多游戏界面都是模糊的,但你无法阻挡大量的中学生去玩它。 所以我们一定要看到这些00后在做什么,10后在做什么,这是我们分析未来很重要的一点。 

未来5年AR硬件进入新周期

大概未来5年,整个 AR/VR技术的发展速度是非常快的,无论是从光学的显示技术,还是从AR的技术都是非常快的,包括云计算、云服务、设备云端化,这些新技术的发展,也会让硬件进入一个新的周期。 
再往后看可能就是脑机接口、延迟沉浸设备。 脑移接口这一块我们看到埃隆·马斯克也在做一些这样的储备,他可以控制猴子打乒乓球,从动物上做了很多实验,未来在这个层面上还有一个很大的空间,从概念的呈现上,也会有不同的实现方式。

元宇宙六层架构:
硬科技、硬件计算平台、系统、软件、应用、经济系统


从整个的架构上,我们看到它是6层。

很多人认为元宇宙是炒作,巨头们已开花结果,AR是必争赛道
第一,是硬科技
,正好我们在过去几年,在智能手机端已经有非常好的一个积累,从AI到数据的交互传输,传感器、云计算、边缘计算、云架构化。
 第二,硬件的独立计算平台,从XR、VR、AR、传感技术,到全息影像,脑际交互,这一块我觉得已经处于一个比较快的成熟期。 包括一些核心的光学显示技术,在过去我们戴的眼镜有很多痛点,显示效果不好,不清晰,眩晕,但通过Micro LED为代表的新技术,以及硅基OLED为代表的新技术,无论是苹果,还是国内的巨头都在往这个技术路线走,它会带来一个更好的现实效果。 所以现在我们还在谈VR、AR,其实可以想象未来都融为一体,我戴一个AR眼镜就跟我的眼睛差不多,我在上面加一个黑色的镜片,它就会变成为VR,最后它是一个融合的。
 第三,系统,无论是安卓、iOS,还是华为鸿蒙已经打好了一个非常好的系统级的基础,你只需要把智能手机这些copy到硬件上就可以。 
第四,软件,包括一些物理引擎,3D建模,实时渲染,AIGC,数字孪生,虚拟人。这些我们认为也在一个技术比较成熟的阶段。 
第五,是刚才讲的应用。

第六,已经基于这些技术上的经济系统。
 从这六层架构我们可以看到,在元宇宙的第二阶段,它是一个始终在线、实时渲染的3D世界。 它不是简单一个3D互联网,它是一个3D世界,将现实跟虚拟连接在一起。那时候,互联网对人类生活不仅是100%的渗透,而是重度的改变我们的生活。

VR、AR融合成为XR,终极形态是脑机接口层面


这六层架构中比较重要的一个就是硬件的计算平台和硬科技
。 我们前面讲到,世界的主要巨头都会在今年和明年持续推出新一代的产品,这些新的产品会为软件应用带来一个比较重要的基础。同时,从用户的培育到渗透都进入一个比较重要的拐点。 现在整个Oculus Quest的出货量大概900万台。根据我们的跟踪,以Facebook(Meta)为代表,他们后年的出货目标是2600万台。 大家注意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节点,大家知道苹果的手机也不过才2亿部,所以现在我们看这个行业的发展,特别像10年前智能手机的过程。 苹果手机从2000万部到2亿部是三年实现的,所以这个发展的过程还是会沿着智能手机的周期展开。

 另外就是 VR、AR会融为一体,变成XR。 至于脑机接口的层面,我觉得这是一个终极的形态。现在的一些科技公司,包括中国前段时间也在做一些脑机接口的研究,我们也跟中科院的核心院士进行了交流,也处在一个早期的研发阶段。 在应用层面我觉得最核心的就是它未来会变成一个全新的社会结构,从游戏娱乐到虚拟体验,到社交,到教育培训,到工业,在各行各业中它都会展开。

AR于2023年进入百家争鸣阶段,
视频技术是未来最核心技术创新趋势


无论是Facebook(Meta)、苹果、微软,还是谷歌、亚马逊都在AR赛道做积极布局,这是巨头们必争的一个赛道。 
大概到2023年,硬件的产品,一方面会呈现一个更加成熟,更加易用,更加多样化,多元化的品牌阶段,就是百家争鸣阶段,会有很多更全新的创新出来。 
现在我们可以看到这个AR眼镜可能是普通眼镜的两倍到三倍厚,可能到后年就跟我们的眼镜差不多了,轻薄化也会带动整个使用的体验。 根据我们了解,中国的企业也在这方面有非常好的研发速度。 我记得以前跟华为的一个核心领导交流过,华为对未来核心技术的研判,他当时列了5大技术,其中第一个就是视频的技术。有一年,华为的研究院给了华为管理层一份报告,这个报告的名字就叫《视频革命》。 我们大脑的70%是在处理眼睛看到的东西,所以在视频上的技术,是未来最核心的技术创新趋势。

元宇宙应用

从应用角度,我们以Roblox为例,这种虚拟的社交已经在展开,就是把社交跟游戏更好的耦合在一起,在UGC的数字场景中和朋友们拟真的虚拟的互动+交互,将线下的社交活动数字化。 比如大家可以钓鱼、赛车、逛Gucci、看视频、探险,这些未来可以推动整个行业的渗透。 
虚拟身份,这是元宇宙里最重要的基础维度。 具备多元化应用场景和商业化落地,从制作主体,到风格,到业务场景,到驱动方式,这是在游戏领域的第二个行业发展的动力。
我们将整个以Facebook(Meta)为代表产业链拆分,发现我们中国企业有深度参与其中,前面讲到全球80%的硬件产品都是由中国企业生产制造甚至参与研发的,特别是在一些核心的光学的领域,芯片的领域。 目前Oculus占了全球53.5%,然后是索尼、Pico,然后HTC和大鹏,但未来这种格局还是会发生新的变化,所以我们会看到有更多的比如说以Nreal为代表的企业加入进来。 手机公司、游戏公司、互联网公司在未来也都会进入这个领域,因为这些硬件产品跟他们公司各自的应用场景是紧密相关的。
在应用层面,除了游戏,现在旅游、商超、聚集、活动直播等各行各业都有一个比较快速的渗透。
另外在虚拟显示、教育、智慧出行、工业等领域都已经有一个比较好的渗透和实践。所以我们把VR/AR从大的底层逻辑拿到产业的6个环节来进行拆分看的话,这将是一个新一代整个技术创新的革。 

当然一个新技术的发展,不可避免要遇到过程的复杂性、竞争格局的复杂性以及技术路线的复杂性,所以我们既要大胆假设也要小心论证,既要论证这个时间的节点节奏,也要论证哪些企业未来会成为赢家。
来源:好基饲养员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XbUiCUQvSFOB52vY03zmZw

VR遇上元宇宙,韭菜不够割了

5年冰封后,「元宇宙」不是VR的救命稻草。

VR遇上元宇宙,韭菜不够割了丨氪金

作者 | 宋婉心

编辑 | 潘心怡

封面来源 | 电影《头号玩家》

如何让股价短时间迅速上扬?和“元宇宙”沾上点边儿。

尽管遭监管屡屡关切——据36氪统计,自元宇宙概念发酵以来,包括天下秀、中青宝、盛天网络等在内至少有10家公司收到监管函或关注函,但这场喧嚣的“数字大跃进”似乎没有停下来的痕迹,“元宇宙概念股”几番卷土重来。

VR遇上元宇宙,韭菜不够割了丨氪金
8月中旬至今元宇宙概念热度持续不减
来源:Wind

盛筵的到来仍是个未知数,资本却肆意开启了提前透支的模式。直到今天,“元宇宙”还只能算得上是一锅新老技术的大乱炖,稍具确定性的因素只有VR,一扇开启虚拟乌托邦的任意门。

五年冰封期后,VR再次被“救起”,市场将“元宇宙”这根救命稻草紧紧攥在了手里。但历史似乎在重演,每一次VR达到热度顶点,都被某个概念裹挟着推上浪尖。以至于,VR整个行业到底在干什么,少有人了解,人们只是一次次将对超前科技概念的预期放到了VR身上。

“元宇宙”呼啸而来,一些问题却被刻意忽视了——市场和行业温差显著,产业链上下游割裂明显,VR行业真的准备好了吗?

VR遇上元宇宙,韭菜不够割了丨氪金

薛定谔的VR热潮

八年来,李鹏从VR行业来了又走,他看着一个行业在风口与失意中跌撞着前行,甚至有些扭曲。

“只有够虚、够远的东西才能吹,VR不好吹。”他这样把“元宇宙”和“VR”两个概念独立开来,不觉得二者有多么紧密的联系

2014年时,李鹏就职于一家头部杂志集团。那时“纸媒已死”的唱衰声音甚嚣尘上,杂志集团收入一路下滑,而正值VR市场在国内抬头,李鹏和同事牵头成立的VR项目,意外地成为了止住公司营收颓势的手段。

当时的行业盛况源头要追溯到大洋彼岸的科技巨头们。以2012年谷歌推出Google Glass为起点,接下来的几年里,Facebook(Meta)收购Oculus并推出VR头盔;Sony、三星、HTC等大厂推出相关硬件产品;微软推出AR终端Holoens等事件一一发生,VR行业变得不再平静。

按照技术成熟度曲线,2012至2016的五年,被安信证券定义为VR/AR产业的“期望膨胀期”,企业和机构高速仓促入局,意图抓住新的增长点。

“那时国内的VR技术主要以全景视频和全景图片为主,作为一种新兴媒体形式,在追崇VR的大环境下,顺利帮公司吸引到大量广告主,成本主要集中在人力成本,比较可控,也就带来了营收。”李鹏告诉36氪。

上一波VR热潮中,国内VR硬件最普及的产品形态是移动端头显,也就是所谓的眼镜盒子,需要搭配手机使用,通过简单的凹凸镜+手机屏幕显示全景视频或图片的结构实现VR原理。

产品“简陋”和彼时的技术条件不无关系。要实现一个能提供完善VR体验的一体机,意味着包括芯片、显示屏、光学器件、声学、传感器在内的核心器件全部达标,一方面,这必然指向高昂的成本,另一方面,以当时芯片孱弱的性能,产品几乎不可能大规模量产。

而无法量产会反过来影响上游产业链难以压低成本,进而导致售价高昂,大众消费者不能承担,最终回到无法量产的恶性循环中。

但即便如此,那五年时间里,3000多创业者构成的VR市场仍在兀自运转,分散而无序,混乱在其中得以滋生。比如当时的知名妖股“暴风集团”,便曾借助概念炒作,在二级市场“起高楼”。

2014年9月,暴风集团推出VR眼镜并成立“暴风魔镜”,对外声称自己是“全球最大的VR公司”,也被一些媒体称作是VR行业的领头羊。第二年3月上市后,暴风便连续29个交易日涨停,不到3个月时间,股价从7元暴涨至327元,累计涨幅高达46倍,市值一度接近400亿元。

“楼塌”来得也很快。技术不足、C端体验差、成本开支高企等问题,使得暴风的财务窟窿越来越大,2017年开始,暴风股价一路下滑。上市短短5年后,暴风狼狈退市,股价仅剩0.28元,市值不足1亿元。

上一轮VR热潮延续了中国科技圈“追随硅谷”的一贯逻辑。在彼时媒体的报道中,2016年被称为“VR元年”,那是VR上一次广受关注的时间。

公开数据显示,仅2016年一年,便诞生了3000家左右VR创业公司,投融资案例也随之达到顶峰。易观数据显示,当年VR/AR赛道行业股权投融资事件达241件,是2017年和2018年事件数量之和。

暴风集团的挥泪离场仅是第一波被推倒的多米诺骨牌。2018年开始,行业凛冬渐至,众多VR创业公司走向死亡,就连诺基亚等科技巨头也选择斩断VR业务线或徘徊在退出边缘。

落后的技术和不成形的生态,一刀斩断了大部分创业公司走出来的可能。安信证券报告显示,2018年全球VR头显出货量350万台,同比下降7%,而2017年出货量同比增长一度高达108%,2019年出货量更是仅比前一年增长了40万台,VR头显市场近乎停滞。

“任何技术发展,只要水在搅动,就一定有泡沫”,在VR行业发展历程中,从业者们清晰地认识到,市场和行业之间,总是不断出现“内外割裂”的热度周期。

郭成作为国内最早入局VR的创业者之一,对历次所谓的“火爆”并没有感知,“基本将近十年来,这个行业一直处于低谷,今年才算是有点起色。”不少VR创业者和郭成抱有相同感受,不管外面怎样热闹或冷清,行业内“该干嘛干嘛”。

只不过,今年以来,他们又不得不再一次接受市场的凝视——一个名为“元宇宙”的帽子扣在了他们头上,称他们是“元宇宙”的入口,机构、投资者、大厂再次蜂拥而上,把大量数据、报告摆出来证明“VR又该火了”。

这场从产业链下游发起的掘金运动,“氛围感”十足。投资人、互联网大厂、券商合力推高了大家对“元宇宙”的预期,做多“元宇宙”成为一场集体有意识发出的默契共谋。

VR遇上元宇宙,韭菜不够割了丨氪金
抓住“卖铲人”

 “元宇宙”带来的狂喜情绪,推动VR这个投资界的“过气顶流”再度翻红,但值得投的VR项目已经没那么多了。

在经历了2016年从高处重重摔下后,大家变得清醒而严谨。

易观数据显示,自2017年开始,VR行业投融资数量便一路下滑,去年37件,今年截至6月总共20件,仅是2016年数据的零头。

当一级市场可投资范围缩窄,众多主动和新概念产生联系的二级市场公司开始了上场“收割”。

11月18日,一封元宇宙社交产品的公开信,让天下秀的股价4分钟飙升50亿元。次日,上交所对天下秀及相关责任人予以监管警示,称在“元宇宙”等相关产品、技术处于当前市场高度关注的热点时期,公司通过非法定披露渠道发布关于“虹宇宙”的相关内容,但公司实际并未参与AR、VR、MR及相关硬件技术研发,亦无相关硬件技术储备或专利,公司主营业务也未发生重大变化。

类似天下秀的公司俯拾皆是。近期人民日报喊话“元宇宙”后,11月18日,宇宙概念板块中69只股票有60只股价均下跌,其中,29只跌幅超过5%。

概念股花样迭出,但目前为止真正吃到“元宇宙”红利并有业绩支撑的,只有那些“卖铲人”。

从技术角度看,代工之王争霸赛的角逐者们,依旧在上游牢牢把握着赛道的整体进程。

华西证券指出,光学和显示是VR/AR上游核心零部件,决定行业未来走势。在下游生态未完全建立之时,上游产业链技术决定着设备质量、量产进度、成本等。

风起苹果,近日的立讯精密格外受到关注。12月8日,天风国际分析师郭明錤发布研报表示,苹果已经刚开始规划第二代AR/MR头戴装备,预计2024年下半年出货,而它们的初期独家NPI(新产品导入)供应商为“果链”龙头立讯精密。

这一消息带动立讯精密当天股价大涨6.19%,尽管截至立讯精密的2021年中报,VR/VR产品尚未能贡献收入。

上游厂商中,另一大玩家“果链”明星企业歌尔股份也早早切入。

歌尔布局VR/AR的节点,和上一轮VR风口同步。2012年开始,歌尔收获了索尼、三星、苹果、Oculus等一众主流客户,帮助歌尔成功切入VR头显的产品设计、研发到制作组装。

从歌尔的财报数据来看,包含VR/AR头显设备在内的智能硬件板块,正逐渐成为歌尔的“现金牛”。今年上半年,智能硬件的营收和利润贡献百分比分别为37%、36.2%,而去年上半年该数据为23.16%、18%。

VR遇上元宇宙,韭菜不够割了丨氪金
歌尔股份近五年营收构成;来源:Wind
 

反映到二级市场上,2010年至2020年期间,歌尔股价从2.4元涨到37元,10年累计涨幅达1439%。

面对突如其来的火热行情,离市场最远的上游发出的声音是冷静而克制的。一位歌尔的研发人员告诉36氪,“现在的VR就是卖硬件铺市场,没什么特殊环境。”

硬件市场好不好,还要看重要指标出货量。

在各类研究报告中,去年“全球VR出货量670万台,同比增长72%”是被最多引用的数据,且不少机构预测2021年全球出货量将达800万台。但如果将范围收缩至国内,数据并没有那么出彩。

根据华西证券报告,在VR复苏的2020年,国内VR出货量190万台,而今年预测出货量210万台,仅增长10.5%。

吊诡的地方在于,关于出货量的预测也是一个不确定因素。IDC给出的2020年出货量是706万,但2018年时,IDC曾预测2020年出货量将超过3000万,而2016年时该预测数据甚至为6480万。

VR遇上元宇宙,韭菜不够割了丨氪金

IDC 2018年预测数据
 

作为量产的先决条件之一,出货量和市场热情呈现出极度的不对等,这让袁野感到一种“被架起来”的复杂心情。

他是VR公司EM3的联合创始人,“元宇宙”热潮下,如何稳住公司规划的节奏成为挑战。

袁野告诉36氪,资本和消费者预期被提前后,外部节奏变得很快,公司一方面希望可以加快研发进度赶上热潮,另一方面需要保证产品技术足够成熟,这需要在心态上不断地进行平衡。

“大家都知道,智能硬件量产是件很难的事,我们观察过很多同行,在概念阶段还可以,但真正做到量产,会搁置非常长的时间,所以公司成立之初就明确这个能力必须要建立。” 袁野告诉36氪。

 EM3去年5月刚成立,目前完成的三款硬件产品还没有正式销售,为了解决量产难题,公司今年年初在海外用众筹的方式收获了第一批订单。EM3的谨慎推进并不是个例。

VR遇上元宇宙,韭菜不够割了丨氪金

 谈“爆发”尚早

尽管代工环节成熟、海外代表性产品上市、大厂收购VR公司等标志性事件频发,但整个产业离“爆发”仍有漫长的距离。

关于VR这块儿蛋糕究竟能做多大,依旧难以“预判”。但目前来看,能参与分蛋糕的人不多。

市场安信证券的研报明确指出,国内B端出货占比明显高于C端,预计今年B端硬件头显占比达70%以上,C端出货量份额进一步缩小。

郭成已经停掉了公司所有的B端业务,他发现B端客户复购率不高,而背后原因,和整体行业生态息息相关。

“他(客户)不知道拿这东西(VR)怎么赚钱,还是生态链不完整的问题,在这个时期,VR行业能赚钱的点很少,因为C端没有起来。”郭成告诉36氪。

考虑到VR的C端应用还仅限于游戏,渗透率可以通过全球最大的游戏发行平台Steam的VR玩家占比来初步推算。

Steam平台今年11月硬件及软件调查显示,VR玩家占比为1.84%,而这一数据在去年曾有4个月超过1.9%,最高达1.96%,整体来看,今年渗透率较去年没有明显提升。而市场通常认为,一款产品或应用渗透率达到10%至20%左右,才会进入高速增长期,不到2%的渗透率仍旧很低。

VR遇上元宇宙,韭菜不够割了丨氪金Steam平台11月硬件及软件调查;来源:Steam

尽管在大众舆论中,那些看起来更具备“科技含量”VR硬件占据了绝大多数注意力,但前述歌尔研发人员告诉36氪,“元宇宙”如果成立,它的亮点在于软件,软件环境才是关键所在。

开发成本较高和用户数量较少让优质VR内容难以回本,更长的回本周期也削弱了VR内容开发者的开发热情。李鹏表示,内容稀缺问题在五年后的今天仍旧存在。

今年7月,Steam平台应用总量为99105款,其中支持VR的内容为5941款,占比仅不到6%。即便是头部厂商,内容上也没有那么得心应手——Oculus曾砸下大笔资金收买多家内容团队,但Oculus Quest 2目前拿的出手的游戏也只有一款《Beat Saber》,而All in元宇宙的Meta(原Facebook)也在靠十年前的老牌游戏支撑VR内容。

种种桎梏之下,游戏还没能成为VR教育市场的关键武器。北京大学软件与微电子学院艺术系副主任、教授许捷告诉36氪,受到自身交互技术以及与其他领域的接口限制,目前最有价值的VR应用还是和视觉展现有关,例如设计,展示,仿真显示。

VR硬件主要分为主机端VR、PC端VR和一体机,其中一体机是行业普遍发力的方向,也被认为是是VR普及的关键。但郭成不这么想,在商业化方面,他不看好VR直接进入家庭场景,“大家都被Facebook(Meta)影响了。在这个阶段,直接进入家庭的VR一体机,复用率一定不高,强如苹果、微软也没有这个能力。”

至于老生常谈的用户体验,虽然在各大厂商的宣传口径里,市面上各类一体机的屏幕性能和芯片算力较前几年都已有所提升,但真实用户反馈里,不满仍不在少数。

在某头部厂商VR一体机的淘宝评论中,消费者反映“头晕,游戏不耐玩”、“看着模糊晃眼”、“色散严重”,很多用户首次使用后,产品就沦落为吃灰。

郭成在VR赛道摸索了近十年,最终选择线下VR体验店作为落地场景,是他在商业和技术之间无数次平衡的结果。“创业公司没有时间”,他发现,线下体验店是尝试过的一系列业务中,赚钱效率最高的商业模式“哪个地方终端增长速度快,我就在这一阶段把终端铺在哪里,目标就是把终端铺出去。”郭成告诉36氪。

郭成对商业化感到焦急,这也是行业前端共同的心情。

VR并不是新鲜事,但十年来,这项技术都没有被真正市场化,而横空出世的“元宇宙”,正像是对近十年来所有没有市场结果的技术的集合——市场需要一个“新名字”去带动行情,从业者们也需要一个“新名字”去完成用户教育。

可以确认的是,“元宇宙”这个筐里,没有新东西,而包括VR在内的所有现有技术,都仍必须继续打磨、革新,没有捷径可走,而这一切,都不必和“元宇宙”有关。(作者宋新澳对本文亦有贡献)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saz33I05h-zy9IUqw_iT-A

Github上「清华大学计算机系课程攻略」

经常有大一的同学或者非科班转码的同学在后台问我,计算机都要学哪些课程,有什么先后顺序。

有类似疑问的小伙伴,可以参考Github上「清华大学计算机系课程攻略

后悔大学没看到这个 Github 仓库!
img

里面包含了清华CS专业,大一到大四的课程以及推荐书籍资源等,链接如下:

https://github.com/PKUanonym/REKCARC-TSC-UHTgithub.com

截取一些课程目录:

大一上:

后悔大学没看到这个 Github 仓库!

大一下:

后悔大学没看到这个 Github 仓库!

大二上:

后悔大学没看到这个 Github 仓库!

大二下:

后悔大学没看到这个 Github 仓库!

大三,专业课明显多起来了:

后悔大学没看到这个 Github 仓库!
后悔大学没看到这个 Github 仓库!

大四主要是实践、实习、毕设,课不多:

后悔大学没看到这个 Github 仓库!

不过说实话,这份攻略对于我们大部分同学来说都只能参考,课程量有点大,时间不充足的话,很难完全跟下来。

但是我觉得这里面大三下的课程非常棒:

  • 操作系统
  • 计算机系统
  • 数值分析
  • 数字图像
  • 存储技术
  • 搜索引擎技术
  • 模式识别
  • 机器学习

可以说大三下的这些课程铺垫非常不错,不管以后走分布式存储、搜索引擎等基础架构方向还是机器学习等算法方向,亦或是游戏引擎、图形处理等方向,都算是入门了。

但是说实话,清华这份攻略好是好,就是太多了,对于时间没有那么充裕的同学,想要一个更加精简的 List,可以参考网易云课堂上的计算机课程图:

后悔大学没看到这个 Github 仓库!

我把几门我觉得基本必学的课程用红线框起来了,大家可以作为参考。

另外,学习这些课程的时候,一定要多写代码、做一些Lab,建议把操作系统、计网、csapp这些课程 lab做完(国内有些学校可能没有),可以去国外找计算机四大名校的Lab。

部分学校最大的问题就是 OS、网络、数据库等 CS 核心课程上成了文科!

缺乏一些动手实践 Lab,大部分都是写实验报告,就是不写代码。

为什么美帝在数据库、操作系统、各种工业软件工程能力如此强悍?

**我觉得和他们 CS 强校的教育模式有关,**国外,尤其是美国,很多高校 CS 教育极其注重实践,国内也就少数不错的高校有实践教学,其它都是念 PPT,课后作业就是做 Word 项目。。。。

就拿 MIT 来说,6.830 Database Systems: 这是一门数据库系统的一门核心课程。前半部分比较基础的数据库的知识,后半段主要在讲Distributed Databases 的东西

它们的实验是什么?

是写个小型关系型数据库,比如 lab1实现数据库基本的存储逻辑结构,具体包括:Tuple,TupleDesc,HeapPage,HeapFile,SeqScan,BufferPool等。

我们数据库教什么?

教 SQL 怎么写,教数据库原理(这个还算好的)

大多数高校实验是什么?

用 Java 使用 JDBC 连接 MySQL 写个应用。。。

国外是如何教计算机网络的?

实现  TCP 协议栈~

比如斯坦福 CS 144,CS144 Lab Assignments – 手写TCP – LAB4

后悔大学没看到这个 Github 仓库!

我们是怎么学习的?

记住 TCP 三次握手、四次挥手、记住 DNS 使用 UDP 协议….

我们大作业是什么?

有些是 Word 写作业。。。有些是让你用一下 socket api 写个网络程序。。。这是计算机网络原理吗?

操作系统比较典型的是 MIT 6.828,现在改名了。

直接让你基于一个 xv6 去实现一些模块,比如文件系统、多线程。

我们呢?

记住进程和线程区别、记住虚拟内存的各种组关联….

当然也有一些学校会有实验,比如清华 ucore、哈工大 linux0.11。

这就是为什么美国高校有很强的编码能力、造轮子的能力,因为他们的 CS 学生成长环境就是这样的。

CS 专业区别于其它专业一个很大特点就是:

  • 工作后的内容是和专业所学的内容强相关的。

比如你学了数据结构、编译原理、操作系统、计算机网络,如果你从事的是研发岗,那一定离不开这些知识。

  • 主要靠自学

不管是科班还是非科班,想要快速持续的提高技术水平,就得靠自己去钻,尤其离不开自学。

知乎上其实很多问科班和非科班的差别在哪,其实我一直想说,你给自己充足时间去把科班的内容学习一遍,到底还能差在哪呢?

可能唯一差别就是少了一个 计算机学士学位。

也有人把这种自学出家的叫做民科,当然没有任何的讽刺意思哈。

那么计算机专业同学该如何自学呢?

其实看着很多,概况起来就是(下面只涉及CS专业课):

  1. 计算机导论 + 一门编程入门语言
  2. 算法与数据结构
  3. 操作系统
  4. 计算机网络
  5. 数据库系统
  6. 特定领域知识,如:计算机图形学、信息安全、System方向、分布式

学习的途径就是:

多看国内外 CS 名校的一些开放课程 + 看经典的书 + 多写代码!!!

毕竟现在MOOC、Udemy、B站上学习的资源都是很丰富的。

比如:[CS经典课程][https://mp.weixin.qq.com/s/bkLpjLxqQHaBTwCiz3VwBA]

简单列举几个学科:

一、计算机导论

首先建议从计算机导论课程开始,推荐下面这些课程:

  • Harvard的CS50  CS50: Introduction to Computer Science
  • Berkeley的CS61A  CS 61A: Structure and Interpretation of Computer Programs
  • MIT的6.001  mit-6.001

二、C 语言

随后建议学习一门语言,可以是 C、Java、或 Python,我推荐 C语言(当然,也可以是Python!这不是重点,重点是要多去写,入门时提高对编程的兴趣),提到C语言,我这里推荐国内浙大翁凯老师的课,看过的都说好~

分为两门,第一门是面向高考结束想提前自学一点编程的,叫大学先修课:

  • C语言程序设计CAP-大学先修课

虽然叫先修课,但是覆盖了C语言的主要知识点,也适合大一新生~

第二门是

  • C语言程序设计进阶

会带你用C语言完成一些有趣的项目,比如一些图形界面小游戏,先修课学习 C 语言语法基础,进阶课带你项目实操,搭配使用,你就是同学中的大神!

有了语言基础之后建议学数据结构与算法:

三、数据结构推荐:

  • Stanford CS106系列
  • CS106A: Programming Methodologies

四、算法推荐:

  • 6.046(进阶)  Design and Analysis of Algorithms – MIT
  • MIT的6.006  Introduction to Algorithms
  • Coursera上的Princeton课程
  • Berkeley的CS61A 和 CS61B

五、操作系统推荐:

  • CMU的15-213
  • Berkeley的CS162,

这两个都是有视频有lab的好课

还有一个非常经典的 MIT 6.828,附带一个xv6 lab

课程:6.828: Operating System Engineering

六、 组成原理、体系结构:

  1. MIT的6.004,
  2. CMU的15-213
  3. Berkeley的CS61C

七、计算机网络:

  • Stanford的CS144,lab 很有意思

新手快速自学的方法

一个原则,来自翁凯老师:

学计算机一定要有一个非常强大的心理状态,计算机的所有东西都是人做出来的,别人能想的出来,我也一定能想得出来,在计算机的世界里没有任何的黑魔法,所有的东西只不过是我现在不知道而已,总有一天我会把所有的细节、所有的内部的东西全搞明白的

这里,也有一个问题,确实大部分的东西,只要你一直深挖下去,可能都能搞明白。

但是要注意时间成本,软件行业已经不是一般的复杂和巨大,任何一个领域的知识的复杂性都足够耗费掉我们一生的时间,所以一定要抓住主线,对于技术和知识,要学通用的、流行的,可以尝试面向面试学习。

“打破砂锅问到底”式的学习虽然精神可敬,但效率并不划算。

要在适当的层次上抽象出一层,并且认可这一层提供的接口,不去深究内部实现,了解原理即可,不必深究内部实现。

比如学习 HTTP,那么就先认可 TCP 提供的稳定可靠传输,而不继续深挖 TCP 的内容。

新手,一定不要一直看书,保持看书的时间不超过 50%。

  1. 看书学习基本的理论
  2. 编程练习
  3. 有了新领悟,继续看书

反复的循环。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vmXKinw3FAEmwHltUmK2ew

2022还没开始,楼市已经躺下一半

近期,楼市里一个利好接一个利好。
降准、房地产是支柱产业、房贷利率下调……
两天前,财政部部长又释放出一个信号:由于全国差异很大,实际情况十分复杂,房地产税立法工作需要循序渐进、稳妥推进。
——房地产税立法,要缓行。
利好来了,房地产税又不来了,问题就出现了——
2022,能否重现2016的暴击上涨?
2022上半年,能否重复2021上半年的疯狂?先不回答以上问题,我先告诉你一句话:
楼市20余年,直至此刻才称得上
——中国,已经真正拿捏了房地产调控。
什么叫“真正拿捏”?
涨多少、跌多少、什么时候跌、什么时候涨,高层都尽在拿捏。
再举个更具体的例子,展示一下什么“真正拿捏”。
楼市的未来,可能出现这样一幕
——哪怕全面放开限购,哪怕不出台房地产税,房价也不会猛涨。
不信?
咱聊聊,聊完之后,再说信不信。
友情提醒:本文略长,逻辑略绕,但内容极干,价值很高,请耐心看完。

过往楼市,不受高层拿捏。
自打中国有商品房开始,每场高层会议只要提到房地产,就会说到一句话
——保持房地产健康平稳发展。
“平稳健康”喊了近二十年,但房地产几乎没有一天“平稳健康”。
怎么不“平稳健康”?
一调控就要死要活,一放松就暴击升天。调控半年跌一年,放松半年涨上天。
不是躺在ICU里等待急救,就是跑向会所抢定嫩模。
要么是要死,要么是作死,反正一天安生日子也不能过。
房价曲线,就像个心电图,一顿上蹿下跳。
这健康平稳么?
健康个屁,心电图恐怕都比它平稳。
为什么?为什么房价总是控不住?为什么楼市始终无法“健康平稳发展”?
因为有博弈!

过往的楼市调控中,充满博弈。
比如,高层喊出来一个“要调控,要限购”。
地方城市,先憋个一年不供地。
把供应牢牢压缩一两年,把开发商足足饿上一两年,把需求足足憋上一两年。
一年之后,先搞个“抢人大战”,再搞个“挤牙膏式土拍”。
快来落户吧,落户就能买房啦。
此时会发生什么?
抢地!抢房!
饿疯了的开发商,在比赛抢地!
饿疯了的老土著和刚挤进来的新市民,在比赛抢房。
西安、杭州、南京……全是这么干的。
一水的老端水大师,托的一手好楼市,控的一手好地价。
再比如,高层喊出来一个“要限贷,要严控房地产信贷规模”
表面上,大家满口答应。
但是,几乎所有的银行都把房贷业务作为核心业务。最高峰时期,涉房贷款比例能占总贷款规模的一半以上。
甚至,去年还挪用了经营贷规模,违规填入房贷的坑里。
不仅把表内杠杆加足了,还恶狠狠的加了一波表外杠杆。
通过以上的博弈,我们很容易发现一个问题——
最想控房价的高层,能动的只有需求端。
只能控制限购,不让你买。只能控制限售,不让你卖。只能控制半限贷,不让一部分人贷款。
为什么是半限贷?过去的经营贷,能变相流入楼市。
供应端,全在地方和银行手里。
地方,拿着土地的供应。
拿着土地的供应,就相当于拿着未来新建商品房的供应。
银行,拿着涉房贷款的供应。
拿着涉房贷款的供应,就相当于拿着房企进场土拍的钱,拿着购房者进场抢房的钱。
房企不缺钱,自然敢抬地价。购房者不缺钱,自然敢抬房价。
影响商品价格的核心因素有两个:需求和供应。
高层只拿捏了需求,却拿捏不了供应。
你限购限贷,好不容易控制了需求,刚把房价压住。
地方捂地惜售,牢牢压制着供应。需求的确少了,但供应更少。
银行还敲着钢印,放着经营贷。房贷的确少了,但流入楼市的钱一点没少。
后期,稍稍一个限购松绑
——压抑的需求,叠加上宽松的信贷,房价立即被怼上了天。
一控就横盘,一放就猛涨。
只拿捏了调控的高层,却拿捏不住房价。

图片

今年,情况不同了。
回顾今年的楼市,不知大家是否发现一个特殊情况
——楼市跌下来的贼快,堪称史上最快下坠。
上半年还是“土拍出地王,到处在抢房”,下半年就变成“房企在暴雷,买房是傻B”。
短短60天,形式急转直下。
为什么?发生了什么?
高层双向拿捏了,既拿捏了需求,也拿捏了供应。
——中国房地产历史上,第一次。
需求的拿捏,其实很简单,与过去一样:限购和限贷。
不让你买,不让你贷,强行压制需求。
接下来,精彩的来了!
——供应的拿捏来了!
楼市的供应,核心就三个——
土地的供应,二手房的供应,货币和信贷的供应。
那么,问题来了
——高层是如何分别拿捏土地、二手房、货币和信贷供应的?
第一,土地出让两集中,拿捏土地供应。
前文提到,过去的土地供应,掌握在地方手里。
以前是想拍多少地,想怎么拍,地方说了算。你限购压需求,我捂地控供应。
今年2月26日,国土资源部发布了土地出让“两集中”政策——
全国22个重点城市,将“集中发布土地出让公告、集中组织土地出让活动”,且一年发布住宅土拍的次数不能超过3次。
想拍多少地,想怎么拍,我说了算。
怎么说了算?
过去地方城市如果想抬地价,要么就是捂地不出,要么就是挤着牙膏出,反正就是不按用地计划出。
半年憋出三块地,一堆憨批房企,抢着拍。
现在?憋个锤子!
全年就给你三次土拍机会。
集中公告,集中拍卖,列了计划就要严格执行。
更狠的是,部分城市的土地集中出让公告中,还直接限定死了以下内容——
土拍楼面价、土拍溢价率、住宅销售均价、住宅销售最高价、住宅销售最低价、施工工艺、精装品质、物业服务……
一年拍多少地,高层说了算;土地拍多少钱,高层说了算;未来卖多少钱,高层说了算;最高能卖多少钱,还是高层说了算;精装多少钱、物业多少钱,通通都是高层说了算……
一个土地出让集中管理,高层不仅拿捏了土地供应,还拿捏了土地地价权。第二,涉房贷款两道红线,拿捏信贷供应。
前文提到,过去的土地供应,掌握在银行手里。
想贷多少,能贷多少,银行说了算。你限贷压需求,我经营贷敞开。
你控制地价,我开发贷敞开,钱嗷嗷叫往开发商手里灌,开发商拿着钱嗷嗷拍地。
去年8月8日和12月31日,央行和银保监会先后发布了“房企融资三道红线”和“涉房贷款两道红线”政策——
严控房企融资规模,严控银行涉房贷款规模。
严格规定各类房企融资负债上线,严格规定各类银行涉房贷款上限!房企想借多少钱,银行能放多少钱,全部我说了算。
怎么说了算?
土拍热度过高了,高层就把融资额度红线压一压。
楼市热度过高了,高层就把房贷额度红线压一压。
今年的第二轮和第三轮土拍,为什么没人抢地了,为什么溢价率腰斩了?为什么没有地王了?
房企没钱,穷,活着就行,抢个屁的地。
信贷融资管住了,房企就穷了,抢地的房企就少了,土地价格就下来了。
一个土地出让集中管理,高层不仅拿捏了信贷供应,还拿捏了土地供应的地价。第三,二手房指导价,拿捏二手房供应价格。
过去的二手房供应,掌握在房东手里。
房东想卖多少钱,只要买家愿意接受,那就能卖多少钱。
你新房限价,我二手房敞开。一二手倒挂,新房万人摇。
抢不到新房,还是回过来买二手。
今年上半年开始,全国重点城市陆续启动“二手房指导价”政策——
官方指导价,普遍比实际成交价低。
中介挂牌,最高价格不得超过指导价。银行批复房贷,严格按照指导价放款。指导价的确指导不了你,但指导得了银行。指导价说卖多少钱,银行放多少款。
市场成交价700万的房子,指导价只有400万,银行最高只放280万,首付抬高到420万,首付比例60%起步。
今年的二手房为什么卖不动?为什么要降价?
首付门槛太高,买家全跑了。
今年各个城市的打新热度为什么降低了,过去的笋盘为什么不香了?
二手房降价了,倒挂消失了。
一个二手房指导价,高层拿捏了二手房供应的价格体系。注意!以上所有政策,土地出让两集中、涉房贷款两道红线、房企融资三道红线、二手房指导价
——全是调控新政策,全部针对供应端。土地出让两集中,倒逼地方加大土地供应;
涉房贷款两道红线和房企融资三道红线,倒逼银行信贷供应;
二手房指导价,倒逼房东降低二手房供应的价格。
一套连招下来,土地供应大了,地价跌了、房贷紧了、二手房降了……
供应端,降价放量。
再叠加上传统的调控手段不放松,限购持续收紧,限贷持续监管……
需求端,持续萎缩。
一边是又多又便宜的供应,一边是持续萎缩的需求……
楼市调控10余年,高层终于完成了供需的双向拿捏。


一旦供需双向拿捏,就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精准调控”。
什么叫精准调控?
来来来,举几个例子。
1、不是要做大核心城市,天天抢人,人来了,房子不够,房价涨了怎么办?
来,高层拿捏着土地供应。
来多少人,配多少地。
2、地方一看人口流入量大了,土拍计划虽然列了,但就想捂地不出,抬高地价怎么办?
来,高层拿捏着信贷供应。
你想抬高地价,奈何房企手里没钱。
搞一次集中挂牌,来一堆穷逼,搞出来一堆流拍。
连续流拍两次,地方就变成了穷逼,该降价就要降价了。
3、楼市眼看要崩,房企集体躺平,土地卖不出去,地方眼看也要躺平,怎么办?
来,高层一手拿捏着涉房贷款,一手拿捏着限购政策。
把涉房贷款松一松,让房企有点钱。卖一波地,让地方缓缓。
房企拿到钱,生怕房子卖不出去,还是不敢拍地?
把限购限贷松一松,让一部分人先拿到购房资格和房贷资格。卖一波房,给房企信心。
4、楼市眼看要爆,房企又要抢地,人民又要抢房,行情又要上天,怎么办?
来,高层拿捏着需求,也拿捏着供应。
把涉房贷款收紧,把房企融资收紧,把限购限贷收紧,再狠狠供一波地。
让供应过剩的土地,把地价砸穿。
让要死要活的房企,挨个割肉,把新房价格砸穿。
如果还不行,就把二手房指导价再拿出来,让房东们把二手房砸穿。
地价穿了、新房穿了、二手房穿了……信心也就穿了。
通过以上例子,大家发现了什么?
拿捏了供需两端之后,调控会更加精准,效果会更加迅速。
就好像即将过去的2021年
——上半年,还一片热火朝天。不到俩月,购房者躺平,开发商要死。
下手更准,起效更快。
以前调控一年多,楼市才刹住车。
现在调控一俩月,谁买房谁傻逼。
以前的调控,像农村大姐骂街。张牙舞爪半天,你还活蹦乱跳。
未来的调控,像武林高手点穴。我才刚刚出手,你就躺平一半。

图片

当你认清以上现实,你会如何看待未来的楼市?

我的第一个判断是,2022年绝不会重复7年前的暴涨。
2022年上,就是上文中所提到的第三种情况
——楼市眼看要崩,房企集体躺平,土地卖不出去,地方财政吃紧。
遇到这种情况,高层大概率将怎么办?
1、把涉房贷款松一松,让房企有点钱。
卖一波地,让地方缓缓。
房企拿到钱,怕房子卖不出去,还是不敢拍地?
2、把限购限贷松一松,让一部分人先拿到购房资格和房贷资格。
卖一波房,给房企信心。
进入2022年下,一旦出现上文所提到的第四种情况
——土拍热度上来,楼市热度上来,楼市眼看要爆,行情又要上天。
遇到这种情况,高层大概率将怎么办?
把涉房贷款收紧,把房企融资收紧,把限购限贷收紧,再狠狠供一波地。
地价砸穿,新房砸穿、二手房砸穿,信心砸穿……
2022年的楼市,不会重复之前的暴涨,而更像一条平缓起伏的曲线——
上半年,温热;
下半年,要么横盘平稳,要么再次被干。
明年上半年,是最佳的卖房置换时机。
我的第二个判断是,核心城区和成熟区的价值将再次巩固。
本文通篇提到一个观点:土地供应,拿捏在高层手里。
高层将通过拿捏土地供应和信贷供应,来控制市场的量价。
市场过热的时候
——压一波信贷,放一波土地,砸一波地价,割肉一波新盘。
这种调控手段中,谁最吃亏?
哪个城市的空地多,哪个城市吃亏。哪个版块的空地多,哪个版块吃亏。
因为你的空地多,所以被拿出来割肉降价放量的总是你。
土地割肉放量的多了,新房供应就多了,低价新房的供应就多了。
这种调控手段中,谁最占便宜?
哪个城市地少,哪个城市占便宜。哪个版块地少,哪个版块占便宜。我压根没地,看你怎么拿捏。
基于以上逻辑,能够最大程度逃出政策拿捏的是——
一二线城市核心区,尤其是贴着成熟CBD、就业中心和产业聚集区的核心区。
这里地少,需求还不小。
虽然房价已经很贵,但想拿捏也不好拿捏。
反倒是三四线城市、一二线城市远郊新区,有大把的土地,一拿捏一个准。
我的第三个判断是,没有暴涨,也不会行情轮动。
前文中,我们所提到的未来楼市调控特征是什么?
像高手点穴,下手极准,见效奇快。
这种调控趋势下,对楼市行情会产生什么影响?
1、不会再有暴涨。
楼市是动辄数百万的大宗资产,大宗资产的暴涨,是要时间周期来兑现的。
一般情况下,至少要三四个月的酝酿。
现在因为高手点穴式的调控,让暴涨丧失了兑现的周期。
这个月眼看要涨,供需两端调控立即就来。不出俩月,行情急转直下。
满打满算,也就能热个三四十天。
三四十天,还能暴涨个屁。
2、不会再有轮动。
过去的楼市行情,往往是一二线城市先涨,三四线城市跟涨;核心区先涨,带着近远郊板块跟涨。
高能级城市,轮动到低能级城市。成熟核心区,轮动到外围区域。
行情的轮动,也是需要时间周期兑现的。
一般情况下,至少要接近半年的时间。
现在因为高手点穴式的调控,让轮动丧失了兑现的周期。
现在一二线城市核心区,刚热个三四十天,就被干下去了。
你还指望能轮动到剩下的垃圾板块,扯淡!
我的第四个判断是,楼市正定投基金化。
关于这点,我已经重复了无数遍。
定投基金的属性是什么?
不太高但足够稳定的收益;看长线,不看短期周期。
适合小白,想暴击不太可能,也就图个稳定收益。
再看看现在的楼市——
既没有暴击,也没有轮动;
有价值的,只剩一二线城市核心区。
开发成熟,没啥地,不好拿捏;贴近产业核心或成熟CBD,有稳定需求,哪怕再限购,也总会有人买,不容易拿捏。
你找到一二线城市内、贴着成熟CBD或产业聚集区的版块,拿着就好
反正它总会先涨,反正也没有轮动。
绝对适合小白,绝对简单易上手。
有人说,天天说核心区,我也不知道啥是核心区,啥是贴着成熟CBD的版块。
举几个例子——
郑州郑东新区;合肥高新区或滨湖省府版块;深圳西部的宝中和南山;南京河西南;广州一路向东的产业轴线,比如科学城;成都高新区;西安高新、软件新城或曲江;武汉光谷或二期滨江……
你就类比着以上板块找,或者贴着类似板块5公里范围内找。
请记住——
以上板块,逢低买入,拿着不动,千万别追高。
什么叫追高?
像今年上半年这种行情,就叫追高

图片

洋洋洒洒5500字,该说的全都已经说完。
关于2022,以及未来的一两年。
今天这篇稿子,我写的很辛苦。现在已经凌晨一点二十,还尚未停笔。
我知道
——这种稿子,不像流量稿。
你写得再辛苦,阅读量一定不会高,流量也一定不会大。
但是,我还是希望能磕出来,帮助到每一位耐心看到这里的朋友——帮助大家不被流量内容所裹挟;
帮助大家更加理性的看待楼市;
帮助大家认清当下的楼市现实;
帮助大家调整自己的投资策略。每一句能让你记住的话,都是我点到你的一个穴位。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U-IqNYvY7HT3EQWlZOibhg